北京大学召开“刘国军先生百年诞辰座谈会”

北京大学召开“刘国军先生百年诞辰座谈会”

一、北京大学召开“刘国钧先生百年诞辰学术研讨会”(论文文献综述)

吴庆梅,肖希明[1](2021)在《刘国钧图书馆学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文中研究指明刘国钧图书馆学教育思想历经早期、中期和晚期的发展,形成一个完整的内容体系,与他早期所处的社会、教育背景以及从事的图书馆实践活动分不开。这一思想体系可以概括为"涵义宽泛"的图书馆教育观、具有家国情怀的图书馆教育功能观、德才兼备的人才观、教书育人的师德观、知行合一的教学观、富有前瞻性的学科建设观。刘国钧图书馆学教育思想中关于"社会教育"的思想、德才兼备的人才培养思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理念,对当今图书馆学教育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顾烨青,吴稌年,陶岚,张路路,殷环环[2](2021)在《刘国钧先生着译系年目录(增订版):导言》文中研究指明刘国钧先生是我国图书馆界的一代宗师,着述丰富,成果涵盖图书馆学、文献学和文史哲等多个学科领域。文章回顾了《刘国钧先生着译系年目录》的编制历程,介绍了增订版目录的组成部分、着录方式、编号系统,并对刘国钧先生的着述进行了简要统计。

徐雁,张思瑶,王萍[3](2019)在《植桃培李,薪尽火传——我国现代着名图书馆学教育家刘国钧先生的斐然教绩》文中提出从接受美学的视角,通过金陵大学及北京大学的刘国钧先生的弟子们的回忆,借助若干新发现的资料,重点阐述了刘国钧先生致力敬业于金陵大学及北京大学教育事业的人文精神,呈现了其作为现代图书馆学教育家着书立说、教书育人的斐然业绩,及其中、晚年满怀奉献热诚却未尽其才的人生悲剧。文章呼吁:在纪念刘国钧先生诞辰120周年研讨会举办之后,宜以"着名图书馆学家、教育家及中国书籍史、思想史研究学者"的全面完整学术头衔,来认定刘国钧先生毕生的事功,并以此作为编纂《刘国钧文集》及撰着《刘国钧评传》的常识基础和知识核心。

刘宇初[4](2019)在《图林硕望,薪火相承——纪念图书馆学家刘国钧先生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综述》文中提出2019年11月13日,由北京大学图书馆、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联合主办的"图林硕望,薪火相承——纪念图书馆学家刘国钧先生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召开,与会学者围绕刘国钧先生的学术成就、生平经历、事业贡献、人文精神等展开交流与研讨,深入梳理总结刘国钧先生在图书馆学理论研究、图书馆事业发展、图书馆学教育等领域的重要作用和突出贡献,切实学习体会刘国钧先生热爱祖国、执着事业的精神品格。

邓燕[5](2019)在《时代主题与近代中国的历史教育 ——基于历史教育观念的考察(1901-1945)》文中指出本文从历史教育观念及其变迁的视角,纵向考察20世纪上半叶不同历史时期时代主题对历史知识资源的利用及其相互关系,时代主题影响到各时期历史教育观念及其实践。爱国与启蒙、救亡图存和争取民族独立是贯穿近代中国的时代主题。在时代主题影响下,近代中国的历史教育观念经过了转型、变革、多元化和趋向整合的发展阶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历史教育功能的认识取决于对“历史”和“教育”两者功能和相互关系的现实定位。晚清时期,在改革与革命、爱国与启蒙的时代主题下,“国族主义”成为影响历史教育观念变革的核心因素。史学传统垂训和资治功能在新时期表现出转型特征,清政府、改革派和革命派从不同的角度建构“国族”和促进“群觉”,政事教育、爱国观念传播、启蒙与进步、国族意识培养等成为历史教育观的内涵。民初,塑造共和国民成为历史教育目标的重要内容,历史教育目标呈现出社会本位和学生本位取向,历史教育从“历史”和受教育者本身获得其主体性,更为客观化。民主、共和、平等、科学、民治、实用主义、世界主义等成为影响历史教材内容、历史教学组织形式的思想资源。形塑国民革命记忆是国民革命背景下历史教育观念的主题。革命建国下,随着国家意识的强化,革命的主体及国家性质等问题的讨论使得社会各政治派别和民众历史意识勃发。对“革命”内涵的界定及其历史演变主题的关注反映出各党派和民众最为集中的历史知识诉求。国民党国民政府以革命的历史宣示自身正统地位,塑造历史与三民主义的内在联系。抗战救亡背景下强化民族国家认同和推进抗战动员,是国人对于历史教育使命的认识和实践。民族主义成为支配当时历史教育观念的核心观念,历史教育观念趋向整合,它或重新具备道德训诫色彩、或鼓励忠勇武德、或提倡伟人教育,其虽多元化但统一于民族国家认同的旗帜下。各时期社会政治、思想文化层面的时代主题与历史教育观念呈现互动图景,探讨两者相互影响的机制,尤有必要。从人类历史经验中挖掘、重塑、融汇创新得来的特定价值或实践经验,与社会政治主题相互生发。新的政治文化和政治动员方式得以形塑。某些普适性的价值也通过历史教育进一步传播。古往今来,时代主题对于再现历史表现出浓厚兴趣,并深刻影响到历史话语和历史实践。历史教育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涵,受时代政治和社会文化主题的影响,某些观念成为支配某一时期历史教育观念的核心因素。历史教育观念及其历史变迁呈现出特定阶段人们对历史教育功能的不同认识。

张光润[6](2018)在《袁同礼研究(1895-1949)》文中研究说明袁同礼,字守和,祖籍直隶安肃,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生于北京南横街本宅,1965年病逝于美国华盛顿。在他出生之年,造就“同治中兴”的洋务运动,已在甲午海战中幻为泡影,一系列深刻影响中国近代变迁的大事件已是山雨欲来。中国近代图书馆运动“发轫”于三年后的戊戌维新。他在这场巨变中养成了新知和旧学,并以发展图书馆事业回应了那个时代,成就了自己在近代中国图书馆事业中的先驱地位。1949年初旅美定居之前,他不仅领导全国最大的国立图书馆,并将它带向了世界,深度参与了近代社会的变迁。有关袁同礼的研究,近三十年来逐渐受图书馆界关注,相关专题论述层出不穷,至今仍是方兴未艾,但由于资料和视野所限,历史学界有关他在近代社会变迁上的讨论,尚不多觏。有鉴于此,本文在借镜图书馆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择他学问和事业中的若干大事件作深入研究,着重强调其在近代变迁中的独特意义,并力图通过这些研究进一步拓展、丰富和深化袁同礼研究应有的内涵。全文除绪论、结语和所附《袁同礼先生年谱初编(1895-1965)》外,主体部分由四个专题研究组成,分别从家世、成学、学问和事业方面作系统论述。第一章论述袁同礼家世及成长的时代,分析袁家由农村迁居城市的近代意义,及袁同礼童年成学时的新旧知识比重。第二章研究袁同礼近代知识结构的形成,既详论北大预科的成学背景及成绩,也重视在清华学校的第一份图书馆职业,及游学欧美对近代图书馆学新知的养成。清华学校部分,也简单梳理了近代图书馆史的发展特征;游学美欧部分,则着重讨论他在近代群学意义上广泛参与各种学术组织,及以近代目录学为中心的图书馆学新知的养成。第三章学问篇以《永乐大典》的访求和研究为例,结合他在中华图书馆协会和北平图书馆的任职经历,系统研究他的15篇研究成果,详述其中的编目方法的近代转变,典籍观念的新旧变迁,以及由此带来的《永乐大典》由流散史到阅读史的转变。第四章事业篇则以他去国之前精力所萃的国立北平图书馆为研究对象,从他宣示中外的三条立馆宗旨出发,分节论述他带领北平图书馆走向世界的近代化进程,以及这一进程所具有的近代意义。文末所附《袁同礼先生年谱初编(1895-1965)》,是撰写本文的资料长编,也是对正文的有益补充,为研究袁同礼在近代巨变中的独特地位提供了相对翔实的背景。

吴稌年,顾烨青[7](2017)在《风标甲子年,悠悠思《什么》——纪念刘国钧先生《什么是图书馆学》发表60周年》文中研究说明文章把对刘国钧先生《什么是图书馆学》一文的研究划分为四个不同阶段,分析产生这一经典之作的社会背景和学术背景,认为这是图书馆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一部开创之作、奠基之作和方法论之作。

谢欢[8](2016)在《中国图书馆学学人研究宏观考察》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图书馆学学人研究肇始于20世纪30年代,总结这80余年来的研究历程,对于推进图书馆学学人研究发展、深化图书馆学学科记忆、弘扬图书馆精神有着重要的价值。中国图书馆学学人研究可分为四个时期:兴起时期(1930年代)、曲折发展时期(1950—1970年代)、恢复与发展时期(1980—1990年代)、深入推进时期(21世纪以来)。80余年的中国图书馆学学人研究呈现出六个特点:(1)个人研究为主,群体研究较少;(2)单篇论文较多,系统研究成果较少;(3)研究对象以第一代学人为主;(4)研究呈现出鲜明的"纪念"特点;(5)研究多遵循"内史"的理路;(6)对学人的认识日趋全面、客观。未来中国图书馆学学人研究可从五个方面展开:拓展个体学人研究空间,重视群体研究,推进数字时代的史料建设,倡导研究范式的多元化,加强内地与港台及海外合作。

赵元斌[9](2015)在《民国图书馆学人综论》文中研究指明文章梳理今人对民国时期图书馆学人的研究成果,结合研究现状列出民国时期图书馆学人简表。

荣红涛[10](2014)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民国图书馆学思想研究述评》文中指出民国图书馆学思想研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但其研究时冷时热,在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薄弱环节。本文从宏观与微观、横向与纵向、理论与实践、时代性与本土化、价值与局限等五个方面,对民国图书馆学思想研究进行梳理和评价,力图全面展示民国图书馆学思想研究的轨迹,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启示。

二、北京大学召开“刘国钧先生百年诞辰学术研讨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北京大学召开“刘国钧先生百年诞辰学术研讨会”(论文提纲范文)

(1)刘国钧图书馆学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刘国钧图书馆学教育思想的来源
    2.1 社会背景
    2.2 教育背景
    2.3 图书馆实践活动
3 刘国钧图书馆学教育思想的内容体系
    3.1 涵义宽泛的“图书馆教育”观
    3.2 具有家国情怀的图书馆教育功能观
    3.3 德才兼备的人才观
    3.4 教书育人的师德观
    3.5 知行合一的教学观
    3.6 富有前瞻性的学科建设观
4 刘国钧图书馆学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2)刘国钧先生着译系年目录(增订版):导言(论文提纲范文)

1《刘国钧先生着译系年目录》的编制历程
2《刘国钧先生着译系年目录》(增订版)编制说明
3 对刘国钧着述的简要统计

(3)植桃培李,薪尽火传——我国现代着名图书馆学教育家刘国钧先生的斐然教绩(论文提纲范文)

1 问题的提出
2 在母校金陵大学期间的教育奉献
    2.1 在金陵大学图书馆、文理科、文学院及研究所等岗位的倾力服务
    2.2 卢震京、钱存训、程千帆等出自刘国钧先生门下的金陵大学弟子代表
3 在北京大学期间的教育奉献
4 对“一生心血,付诸东流”的深心忧虑
5 对“中国图书馆学”的前瞻与期许
6 结论与研究展望

(4)图林硕望,薪火相承——纪念图书馆学家刘国钧先生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对刘国钧先生图书馆学理论研究贡献与学术成就的再次高度肯定
2 对刘国钧先生图书馆学学术思想由来和发展的分析诠释
3 对刘国钧先生坎坷生平际遇和崇高精神追求的全面评述
4 对刘国钧先生在图书馆业界卓越贡献的梳理回顾
5 对刘国钧先生图书馆学教育、学科体系建设贡献的充分认可
6 结语

(5)时代主题与近代中国的历史教育 ——基于历史教育观念的考察(1901-1945)(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时代主题与历史教育观
    第二节 论文概念的界定及研究取向
        一、关于“时代主题”概念
        二、关于“历史教育”概念
        三、关于“历史教育观念”
    第三节 相关学术史回顾
    第四节 研究思路、创新点和意义
第一章 建构国族:20世纪初历史教育观念的转型
    第一节 经史为本与王朝新政:中体西用的历史教育观念
        一、政事学:史为资治
        二、考治求兴:清政府历史教育中的进化逻辑
    第二节 改革派与西方史政视域下的现代国家政治启蒙
    第三节 革命派与“民族主义”历史意识的塑造
    第四节 国族意识与促进群觉:历史教育重心的变化
第二章 塑造国民:再造共和与民初历史教育观念的变革
    第一节 民初教育思潮的激荡与历史教育观念的革新
    第二节 共和基础:“民史”教育与科学、民主等价值渗透
        一、学生本位、社会本位:“民史”教育与科学观念
        二、平民主义与历史教育内容的生活化
        三、文化史观:“民主”与“平等”的历史编纂视角
    第三节 共和国民资格:历史教育中“公民教育”的价值发现
        一、历史教育与“爱国”观念建构
        二、历史教育与共和国民的养成
        三、历史教育与“世界意识”的培养
第三章 形塑革命记忆:国民革命与历史教育观念的多元竞争
    第一节 重建国家主体性:国家主义教育思潮与历史教育
    第二节 革命与阐释:历史意识及史观竞争
        一、唯物史观与革命的历史意识塑造
        二、历史阐释的竞争——民生史观与唯物史观
    第三节 中外革命经验与改编:通俗史学与多样政治诉求
        一、革命史的塑造与社会运动史的传播
        二、“弱小民族”叙事与民族独立历史意识的表达
    第四节 革命与正统:三民主义与历史的内在统一性塑造
第四章 强化民族国家认同:抗战时期历史教育观念的整合倾向(上)
    第一节 民族历史文化认同——民族主义与历史教育
        一、民族主义:现实需要与历史教育的强化
        二、对他国历史教育观念和实践的借鉴
        三、历史教育与民族性
        四、侧重本国史:历史、文化和价值观的宣扬
    第二节 民族目标认同——民族复兴与历史教育
        一、阐扬国荣:民族复兴目标下的学校历史教育
        二、纪念国耻:历史创伤与民族复兴意识的激发
        三、树国榜样:民族独立运动、复兴史的宣传教育
        四、殊途同归:“民族解放”与中共革命史塑造
    第三节 国族认同——历史教育与边疆的再建构
        一、历史教育视角:成为问题的边疆
        二、专门化课程:“边疆”与“民族”的历史建构
        三、求同抑异:在地化的边疆历史教育观
第五章 推进抗战动员:抗战时期历史教育观念的整合倾向(下)
    第四节 国防动员与历史教育
        一、国防动员:“备战历史教育”
        二、坚持抗战:反帝反投降的历史教育观
    第五节 民众动员与历史意识塑造
        一、民众认知需求维度:民众历史意识引导
        二、民众知识普及维度:社会化历史教育的形式和途径
        三、民众政治觉醒维度:群众史观与“人民”为主体的叙事
        四、民众使命意识维度:“人民代表民族”与中共的历史意识塑造
        五、互动中的塑造:历史哲学化与民众历史认知需求
第六章 时代主题与历史教育互动微观考察—以英雄人物教育观演变为例
    第一节 晚清民国教科书中历史人物编写概况
    第二节 “人的隐退”:民初历史教育观念的一种趋向
    第三节 抗战动员与英雄、伟人教育观的凸显
    第四节 英雄人物叙事策略与社会、政治诱因
余论时代主题与近代中国历史教育的价值诉求
    第一节 作为政治文化建设的历史教育
    第二节 作为政治动员工具的历史教育
    第三节 时代主题与历史教育观念变迁
        一、时代主题变迁与历史教育观念的特征
        二、历史教育观念及其变迁的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6)袁同礼研究(1895-1949)(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对象
    二 研究综述
    三 主要史料和章节安排
第一章 家世与童年(1895-1913)
    第一节 家世考
        一 曾祖移居京师
        二 祖父定居京师
    第二节 童年
第二章 成学之路(1913-1924)
    第一节 北大预科
        一 入学前的北大预科
        二 入学后的预科调整
        三 预科成学
    第二节 以图书馆为志业(1916-1924)
        一 水木清华四寒暑
        二 游学美欧
    第一节 缘起
        一 《永乐大典》的编纂和流传
        二 全祖望和缪荃孙的研究
    第二节 袁同礼的调查与研究
        二 系列调查研究及影响
第四章 主持国立北平图书馆(1929-1948)
    第一节 作中国文化之宝库
        一 访购中西书籍
        二 使受学之士观摩有所
    第二节 通中外图书之邮
        一 出版品交换
        二 善本寄美保存
    第三节 树长治久安之基
结语
附录一 :袁同礼先生年谱初编(1895-1965)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7)风标甲子年,悠悠思《什么》——纪念刘国钧先生《什么是图书馆学》发表60周年(论文提纲范文)

1 对《什么》研究的四个主要阶段
2 诞生《什么》的社会与学术背景
    2.1 1949年后进入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历程
    2.2 国内外图书馆事业和理论研究背景
3 对《什么》的评介
    3.1 开一代风气之作
    3.2 奠基之作
    3.3 方法论之作

(8)中国图书馆学学人研究宏观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概念界定及文献来源
2 图书馆学学人研究兴起(1930年代)
3 图书馆学学人研究的曲折发展(1950—1970年代)
4 图书馆学学人研究的恢复与发展(1980—1990年代)
    4.1 个体研究
    4.2 群体研究
    4.3 史料编辑
5 深入推进时期(21世纪以来)
    5.1 个体研究
        5.1.1 民国图书馆学学人研究的深化
        5.1.2 对第三代图书馆学学人的研究渐入佳境
    5.2 群体研究
    5.3 学人史料编纂持续推进
6 图书馆学学人研究的特点
    6.1 以个人研究为主,群体研究较少
    6.2 单篇论文较多,系统研究成果较少
    6.3 研究对象以第一代学人为主
    6.4 研究呈现出鲜明的“纪念”特点
    6.5 研究多遵循“内史”的理路
    6.6 学人认识日趋全面客观
7 中国图书馆学学人研究展望
    7.1 拓展个体学人研究空间
    7.2 重视群体研究
    7.3 推进数字时代的史料建设
    7.4 倡导研究范式的多元化
    7.5 加强内地与港澳台及海外合作

(9)民国图书馆学人综论(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今人对民国时期图书馆学人的研究综述
    2.1 群体研究
        2.1.1专门研究图书馆学人的论着、史料
        (1)研究论着
        (2)所编史料(文集、书信、工具书)
        2.1.2 图书馆学相关论着中涉及图书馆学人研究的内容
        (1)图书馆学史相关论着
        (2)图书馆学其它相关论着
    2.2 个案研究
        2.2.1 研究论着
        2.2.2 所编史料(文集、年谱、回忆录)
3 民国时期图书馆学人简表
4 结语

(10)20世纪80年代以来民国图书馆学思想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1研究层次: 微观研究盛而宏观研究弱
2比较方法: 横向比较多于纵向比较
3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并重
4时代性与本土化的相辅相成

四、北京大学召开“刘国钧先生百年诞辰学术研讨会”(论文参考文献)

  • [1]刘国钧图书馆学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 吴庆梅,肖希明.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21(02)
  • [2]刘国钧先生着译系年目录(增订版):导言[J]. 顾烨青,吴稌年,陶岚,张路路,殷环环. 高校图书馆工作, 2021(01)
  • [3]植桃培李,薪尽火传——我国现代着名图书馆学教育家刘国钧先生的斐然教绩[J]. 徐雁,张思瑶,王萍.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19(06)
  • [4]图林硕望,薪火相承——纪念图书馆学家刘国钧先生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综述[J]. 刘宇初.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19(06)
  • [5]时代主题与近代中国的历史教育 ——基于历史教育观念的考察(1901-1945)[D]. 邓燕.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1)
  • [6]袁同礼研究(1895-1949)[D]. 张光润.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7)
  • [7]风标甲子年,悠悠思《什么》——纪念刘国钧先生《什么是图书馆学》发表60周年[J]. 吴稌年,顾烨青. 图书馆论坛, 2017(07)
  • [8]中国图书馆学学人研究宏观考察[J]. 谢欢.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16(06)
  • [9]民国图书馆学人综论[J]. 赵元斌. 图书馆, 2015(11)
  • [10]20世纪80年代以来民国图书馆学思想研究述评[J]. 荣红涛. 图书馆, 2014(01)

标签:;  ;  ;  ;  ;  

北京大学召开“刘国军先生百年诞辰座谈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