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研究科学前沿

睡眠研究科学前沿

一、睡眠研究的科学前沿(论文文献综述)

马亮亮,杨涛,姚静静,梁爽,周运峰[1](2022)在《基于文献计量学和Cite Space可视化工具分析推拿在失眠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国内近二十年推拿在失眠中的相关研究进行文献计量及可视化分析,探索研究现状、热点和前沿趋势。方法:以CNKI数据库为文献来源,检索2001年~2020年推拿治疗失眠的相关研究,运用Cite Space和文献计量进行关键词共现和聚类、时间线视图和突现探测,并绘制相应的可视化图谱。结果:最终纳入1278篇文献,知识图谱分析,推拿治疗失眠的研究热度不断上升,主要以临床研究为主,研究热点与前沿集中在推拿联合针灸、中药的综合方案,心脾两虚型、宁心安神、系统评价、颈源性失眠、原发性失眠、围绝经期失眠、脑卒中/高血压/焦虑等情志障碍型和等方面。结论:可视化分析较直观的展现推拿在失眠中的应用,初步揭示了研究现状、热点及前沿趋势,多角度、多层次探索推拿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为推拿在失眠中的进一步研究发展提供参考。

张挪富[2](2022)在《中华医学会第七届全国睡眠呼吸疾病学术会议纪要》文中认为由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睡眠呼吸障碍学组主办,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协办的中华医学会第七届全国睡眠呼吸疾病学术会议于2021年10月15—17日在广州召开。来自全国各地从事睡眠呼吸障碍研究的专家及学者共3 000余人, 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与了本次会议。"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开幕式上发言, 指出我国最新研究显示当下有超3亿人存在睡眠障碍, 由此引发的健康问题须引起医学界的充分重视;本次会议为各位学者搭建了一个权威的学术交流平台, 希望会议取得的成果为睡眠障碍的诊疗提供新的思路。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主任委员瞿介明教授在开幕式上提出, 睡眠呼吸障碍学组的日常工作要贴合当下临床实际需求, 同时注重临床实践与科研工作的有机结合, 特别是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要做好睡眠呼吸疾病的诊治模式和疾病管理的转变。本次大会围绕当下睡眠呼吸障碍领域的前沿、热点研究话题进行了广泛且深入的探讨。

苏思贞,宫艺邈,张雨欣,李慧,鲍彦平,时杰,师乐,邓佳慧,陆林[3](2021)在《睡眠时长对cTBS抑制恐惧记忆再巩固过程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索睡眠时长对连续爆发模式脉冲刺激(continuous theta burst stimulation, cTBS)干预恐惧记忆再巩固过程中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共纳入46名健康受试者,第1天为恐惧记忆习得阶段,第2天在恐惧记忆再激活后采用cTBS干预右侧背外侧前额叶皮层,采用体动记录仪监测24小时的睡眠情况。按照睡眠时长将受试者分为2个组,其中短睡眠组的睡眠时长≤6 h,长睡眠组的睡眠时长> 6 h。第3天进行恐惧记忆测试、消退以及复燃测试。结果:在恐惧记忆测试和复燃测试中,短睡眠组与长睡眠组的恐惧反应没有显着性差异。结论:睡眠时长对cTBS干预恐惧记忆再巩固过程没有影响。

达拉斯·W.斯麦兹,杨嵘均,操远芃[4](2021)在《大众传播系统: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盲点》文中研究表明《大众传播系统: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盲点》一文的发表,标志着斯麦兹"受众商品"理论正式形成。此文发表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斯麦兹启发性地提出了"受众商品"理论,更重要的在于其提出以唯物主义的视角考察传播的物质性,这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关于"盲点"问题的讨论,开启了批判传播学的研究方向。然而,斯麦兹关于传播政治学的研究,中国大陆的译介还远远不够。而这篇开创性的研究,目前在中国大陆还没有译文。因而,我们选择并翻译了这一重要文献。事实上,在20世纪初,西方学者普遍认为,传播媒介主要是受到政治党派的影响和控制,而非来自广告商的支持。因此,他们的分析是基于政治的分析,并未从经济的角度考察传播媒介。从葛兰西、法兰克福学派、雷蒙·威廉斯、普兰查斯到阿尔都塞,都没有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分析意识产业。欧洲批判研究的盲点同样没有注意到大众传播系统的经济逻辑,他们只是在意识形态范围内讨论大众传播系统。

刘倩[5](2021)在《学科前沿知识融入高中生物学教学的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要充分反映科技发展和学科发展前沿,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如今,生物学研究正蓬勃发展,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为使学生紧跟时代步伐,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探索将生物学前沿知识融入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切入点。生物学科研成果应用于生物学教学中,能筑牢学生生物学理论基础,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创新型人才,赋予课堂生命力和时代性,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然而,生物学前沿知识种类繁杂、体系庞大,且涉及的理论深奥复杂,一线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将前沿知识有效应用于教学困难重重。因此,本研究以探究生物学前沿知识融入教学的有效策略作为目标,以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梳理教科书和高考试题涉及的前沿知识,基于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前沿知识融入现状的调查结果,分析前沿知识教学面临的问题,构建前沿知识融入教学的原则和策略。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内容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课堂观察法和案例分析法。首先,查阅文献了解国内外“生物学前沿知识教学”的研究进展,并将“生物学前沿知识”的概念界定为生物学领域最新取得的研究成果或正在进行的研究热点。采用内容分析法从相关教学内容、呈现栏目、呈现方式和反映学科核心素养几方面梳理人教版五册高中生物学教科书涵盖的学科前沿知识,并统计了2016-2020年高考生物学试题涉及的学科前沿知识。明确高中教学和高考对前沿知识的要求,侧面印证前沿知识对于高中生物学教学的必要性。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从学生对前沿知识的了解情况、学习现状和学习态度三个维度了解生物学前沿知识的教学现状,采用课堂观察法对一线生物学教师的常态课堂进行观察,分析学科前沿知识融入高中生物学教学面临的困难。为改善教学现状,提出生物学前沿知识融入教学的原则和策略,以《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一节为例,设计学科前沿知识教学案例在实践中的应用,并邀请两名一线教师评课,进行案例分析和优化。研究结果显示,高中生物学教师对生物学前沿知识融入生物学教学均持积极态度,部分教师会主动搜集生物学前沿知识,并将前沿知识通过新课导入、习题巩固等方式融入教学。但总体来看,生物学前沿知识教学存在以下问题:前沿知识融入教学的广度无法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前沿知识融入教学的方式有一定局限性;前沿知识教学与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联系不紧密。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学科前沿知识教学应遵循的四条原则,即科学性原则、量力性原则、关联性原则和教育性原则,并沿课堂内、外两条路线提出了前沿知识融入教学的策略:课堂内可以通过导入新课、知识拓展、深度学习、习题巩固四个环节融入前沿知识;课堂外可以采用发放前沿知识卡片、举办前沿知识科普讲座以及指导学生自主获取前沿知识三条路径。最后,通过教学实践表明了生物学前沿知识教学的可行性。本研究提出了生物学前沿知识教学的原则和策略,以期为教育工作者进行生物学前沿知识教学提供有效参考。

张雪妮[6](2021)在《城市介护型养老设施居室空间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已达到13.50%,较十年前第六次人口普查上升了4.63%,年均增长约700万人,其中高龄、失能及认知症老年人的人口也在大量攀升,解决全社会高龄、失能和认知症老年人的护理照护与生活支援问题是目前的重要课题。在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提倡的“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政策下,融合于社区的城市介护型养老设施可以为不同程度失能和患有认知障碍的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支持与专业的护理服务。目前我国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该类型养老设施对于收住人群条件和居住空间设计标准的制定均不统一,难以为该类设施中的老年人群提供满足其生活品质的居室空间环境。基于这一背景,本文以依托城市社区的介护型养老设施中居室空间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空间模式进行研究,梳理了介护型养老设施中居室空间的主要使用人群类型和特点,并归纳国内外老年人不同护理程度的分类标准。重点研究养老体系已经发展较为完善的日本、欧洲及美国,选取典型案例进行详细的梳理与分析,同时选取国内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城市介护型养老设施,分别进行实态调研和案例分析,结合各个国家不同设施类型和入住老年人类型,对不同案例中照料组团与居室组的关系、居室组与居室的关系、居室与居室卫生间的关系、居室平面布局和居室细部设计展开详细的分析与研究,总结出国内外居室空间模式的特征和设计要点。最后,根据已归纳的国内外介护型养老设施居室空间模式特点,提出影响居室空间模式的主要因素,并结合我国国情,尝试性提出适合我国的三种介护型养老设施居室空间模式及相应的设计要点,以期为我国今后的介护型养老设施居室空间模式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纪可[7](2021)在《中药安神方治疗慢性失眠的临床研究及机制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以知识图谱的方式直观展现国内中医治疗失眠相关研究的历史路径、研究现状、研究热点以及科研力量的合作分布关系,为研究者了解中医治疗失眠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提供参考。对中药安神方治疗慢性失眠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初步评价,为开展多中心、大样本临床试验奠定基础。观察中药安神方对睡眠剥夺模型大鼠自主活动、学习记忆、脑内神经递质水平及星形胶质细胞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由此探讨中药安神方治疗慢性失眠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1.文献研究:基于中国知网(CNKI)检索2001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中医药治疗失眠”研究领域的文献,采用Cite Space软件对中医治疗失眠相关文献中的作者、机构、关键词等数据进行可视化共现分析。通过时间线视图展示不同聚类的相互影响及时间跨度。2.临床研究:收集湖北省中医院脑病科、神志病科门诊接诊的慢性失眠患者,开展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将符合条件的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接受睡眠卫生教育,试验组给予中药安神方,对照组给予安慰剂。收集相关病情资料,治疗前后予以疲劳量表-14(FS-14)、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14)评估及安全性指标检测,对该药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分析。3.实验研究:将50只雄性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常规饲养外,其他4组通过多平台水环境法建立慢性睡眠剥夺模型。每天连续睡眠剥夺12小时,持续剥夺21天。睡眠剥夺2周后开始灌胃给药,1天1次,连续灌胃2周。空白组、模型组给予等容0.9%Na Cl灌胃。西药组给予艾司唑仑0.09mg/kg/d灌胃。中药安神方高剂量组给予中药安神方颗粒2.97g/kg/d。中药安神方低剂量组给予中药安神方颗粒1.49g/kg/d。末次灌胃后,次日开始采用自主活动分析仪记录动物在不同时间点、固定时间段内的运动路程、运动时间等数据,观察各组动物自主活动度的变化情况。采用Morris水迷宫对各组大鼠进行获得性训练,记录90秒内大鼠找到圆形平台的游泳时间、游泳路程和游泳轨迹,每天训练4次,连续5天,第6天休息,第7天上午进行定位航行实验,检测动物的学习能力。第7天下午撤掉圆形平台,进行空间探索实验,计算机记录90秒内大鼠穿越原平台的次数、目标象限停留时间、游泳路程及游泳轨迹,检测动物的记忆能力。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皮质GABA、Glu的表达水平。采用免疫荧光检测大鼠海马NDRG2、GFAP阳性细胞表达量及共定位情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皮质、海马NDRG2、GLT-1、GAD65、GAD67、Glu NR2A、Glu NR2B m RNA相对表达量。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大鼠皮质、海马中NDRG2、GLT-1、GAD65、GAD67、p-PI3K、p-AKT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文献研究:(1)中医治疗失眠相关文献的年发文量呈上升趋势,近几年发文量趋于稳定,并维持较高水平。(2)中医药大学及其附属医院是研究中医药治疗失眠的主要力量。研究团队内部合作较为紧密,但团队之间尚未形成广泛合作,仅有少数学术机构存在跨区域合作。(3)关键词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中医药治疗失眠的研究主要围绕辨病、辨证、治疗方式、数据挖掘及临床疗效评价等五个方面展开。2.临床研究:(1)治疗前两组患者基线情况基本一致,无显着差异。(2)试验组(中药安神方)总有效率为73.3%,对照组(安慰剂)总有效率为38.7%。(3)两组患者治疗后PSQI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降低,试验组治疗后PSQI总分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4)试验组治疗后FS-14评分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1),对照组治疗后FS-14评分与治疗前有下降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后HAMA评分较治疗前均显着降低(P<0.01),试验组治疗后HAMA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t=-3.23,P<0.01)。(6)试验组治疗后HAMD评分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1),对照组治疗后HAMD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有下降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检测的安全性指标无显着差异,无不良事件发生。3.实验研究:(1)自主活动分析:在光照/黑暗环境中,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活动路程较空白组均明显增加(P<0.05)。在活动时间方面,除0点外,模型组大鼠活动时间较空白组均明显增加(P<0.05)。与模型组相比,西药组、中药安神方低剂量组、中药安神方高剂量组大鼠活动路程及活动时间均有不同程度减少(P<0.05)。(2)定位航行实验: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上平台的潜伏期、游泳总路程明显增加(P<0.01);与模型组相比,西药组、中药安神方低剂量组、中药安神方高剂量组大鼠上平台的潜伏期、游泳总路程均明显缩短(P<0.01)。空间探索实验: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穿越目标象限总路程、越目标象限时间、穿越平台次数显着减少(P<0.01);与模型组相比,西药组、中药安神方低剂量组、中药安神方高剂量组大鼠穿越目标象限总路程、越目标象限时间、穿越平台次数均有不同程度增加(P<0.01)。(3)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皮质内GABA浓度显着下降,Glu浓度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中药安神方低剂量组、中药安神方高剂量组大鼠皮质内Glu浓度降低(P<0.05),西药组、中药安神方高剂量组大鼠皮质内GABA浓度升高(P<0.05)。(4)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皮质内NDRG2 m RNA相对表达量及蛋白水平显着升高(P<0.01),GLT-1、GAD65、GAD67m RNA相对表达量及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中药安神方低剂量组、中药安神方高剂量组大鼠皮质内NDRG2 m RNA相对表达量及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GLT-1、GAD65、GAD67m RNA相对表达量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有不同程度升高(P<0.05)。(5)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海马CA1区NDRG2、GFAP阳性细胞数量显着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中药安神方低剂量组、中药安神方高剂量组大鼠海马CA1区NDRG2、GFAP阳性细胞数降低(P<0.01),NDRG2与GFAP存在较好的共定位。(6)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内NDRG2、Glu NR2B m RNA相对表达量、NDRG2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1),GLT-1、Glu NR2Am RNA相对表达量、GLT-1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中药安神方低剂量组、中药安神方高剂量组大鼠海马内NDRG2、Glu NR2B m RNA相对表达量、NDRG2蛋白表达水平降低,GLT-1、Glu NR2A m RNA相对表达量及GLT-1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7)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皮质及海马内p-PI3K、p-AKT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西药组、中药安神方低剂量组、中药安神方高剂量组大鼠皮质及海马内p-PI3K、p-AKT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结论:1.中医药干预失眠具有独特优势,是失眠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知识图谱直观展现了该领域发展脉络、研究热点及前沿趋势,为科研人员提供研究方向。2.中药安神方具有较好的安全性,能提高患者夜间睡眠质量,减轻日间疲劳,对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亦有改善作用,疗效显着优于安慰剂。3.中药安神方能改善睡眠剥夺大鼠的昼夜节律和学习记忆,其机制可能与调控星形胶质细胞,并对其脑内的神经递质产生影响有关。

龚莉[8](2021)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疲劳轨迹及其预测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对首发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raction,AMI)患者在入院后第2天(急性入院期,T1)、出院后1个月(T2)、出院后2个月(T3)及出院后4个月(T4)的疲劳水平进行纵向研究,采用潜类别增长模型(Latent Class Growth Model,LCGM)拟合AMI患者疲劳发展轨迹的类型和特征。分析不同AMI患者疲劳轨迹的影响因素,探讨影响不同疲劳亚组患者的预测指标。研究方法:采用纵向随访的研究方法,于2019年10月至2021年1月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湖州市某三级综合医院心血管诊疗中心符合纳排标准的首发AMI住院患者206例。一般资料问卷、多维疲劳量表(MFI-20)、广泛性焦虑量表简版(GAD-2)、患者健康问卷简版(PHQ-2)及阿森斯睡眠量表(AIS)在患者入院后第2天发放,随后在出院后1、2、4个月再次发放患者MFI-20、GAD-2、PHQ-2及AIS进行随访调查研究。收集整理并录入数据,运用SPSS22.0软件与Mplus8.3软件,首先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的方法分析AMI患者疲劳水平的总体发展趋势,再次以潜在类别增长模型拟合AMI患者的疲劳发展轨迹的潜在类别,采用信息指数如AIC、BIC、样本校正的BIC、熵值、BLRT及VLMR检验评价拟合结果,确定最佳的拟合模型;从一般人口学资料、疾病相关资料及生理心理指标中分析影响AMI患者疲劳轨迹的预测因素。首先采用单因素分析筛选有统计学意义的自变量,再采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不同疲劳轨迹的预测因素。研究结果:(1)AMI患者在四个时间点的MFI-20量表总分平均值分别为57.87±13.90分,57.87±13.90分,41.52±12.33分,41.34±12.15分。在T1时评分最高,出院后的T2、T3、T4时的评分则逐渐降低。经潜类别增长模型分析,确定了三个潜类别模型的数据拟合结果最好,此时具有较低的BIC值为5538.453,熵值为0.939,BLRT及VLMR检验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根据截距和斜率将三种类型疲劳发展轨迹分别命名为明显改善组(C1)、缓慢缓解组(C2)、持续疲劳组(C3),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5.2%、62.8%及22.0%;(2)经单因素分析,一般人口学因素、疾病相关因素、生理心理因素均会对患者出院4个月内的疲劳水平造成影响,得出的有统计学意义的自变量包括:性别、婚姻状况、共病个数、心功能分级、T1-T4焦虑得分、T1-T4抑郁得分、T1及T3-T4睡眠质量得分;(3)经过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相比于持续疲劳组(C3)患者,患者疲劳类型发展成为明显改善组(C1)的预测因素包括:焦虑T1得分、抑郁T4得分及睡眠质量T4得分,其在明显改善组(C1)影响效果分别是持续疲劳组(C3)的0.064倍(OR=0.064,95%CI 0.013-0.324)、0.362倍(OR=0.362,95%CI 0.178-0.737)和0.366倍(OR=0.366,95%CI 0.145-0.926)。相比于持续疲劳组(C3),AMI患者疲劳类型发展成为缓慢缓解组(C2)的预测因素主要包括男性、共病个数<5个、心功能1级和睡眠质量T4得分,其在明显改善组(C1)影响效果分别是缓慢缓解组(C2)的8.400倍(OR=8.400,95%CI2.204-32.021)、11.021倍(OR=11.021,95%CI 2.793-43.493)、11.665倍(OR=11.665,95%CI1.726-78.856)及0.366倍(OR=0.366,95%CI 0.145-0.926)。研究结论:(1)AMI患者在疾病不同阶段,其疲劳水平呈现非线性变化模式。AMI患者在出院后4个月内,其疲劳水平的变化存在3种不同的发展轨迹,即明显改善组(15.2%)、缓慢缓解组(62.8%)和持续疲劳组(22.0%);虽然大部分患者的疲劳能够实现良好的改善,但是仍有一小部分患者的疲劳水平在治疗和护理下仍未得到有效改善,存在持续疲劳状态;(2)性别、婚姻状况、共病个数、心功能分级、T1-T4焦虑评分、T1-T4抑郁评分、T1与T3-T4睡眠质量评分等相关指标均会影响AMI患者疲劳的发展轨迹。性别、共病个数、心功能分级、焦虑T1得分、抑郁T4得分及睡眠质量T4得分对不同类型的疲劳发展轨迹具有重要的区分和预测作用,为今后早期识别和筛查疲劳的高危患者提供了参考依据。

宋佳颖[9](2021)在《高原环境对睡眠及认知功能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对西藏自治区7个地市的干部职工进行高原适应不全(高原衰退)情况的调查与分析,特别是调查和研究高原居住人群睡眠质量和智力水平的基本情况,并探究其相关的影响因素,为进一步研究高原地区居住人群高原适应不全(高原衰退)情况的研究提供基线调查数据,为高原适应不全(高原衰退)的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及瑞文标准推理测验(SPM)对西藏自治区七个地市(拉萨市、昌都市、日喀则市、林芝市、山南市、那曲市、阿里地区)的干部职工以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进行自填式的问卷调查。数据录入Excel2010,运用SPSS 25.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对一般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计数资料进行卡方检验、对计量资料进行秩和检验、多因素相关性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高原适应不全(高原衰退)部分:(1)一般情况:纳入本部分研究分析的样本共3901人。其中高原居民结构:世居藏族2107人(0.54),移居汉族1794人(0.46);性别结构:男性1994人(0.51),女性1907人(0.49);年龄范围:20至57岁(34.45±8.11)。(2)高原适应不全(高原衰退)情况:世居藏族与移居汉族的高原不适应率分别为60.10%和73.20%。世居藏族的4个系统适应情况均好于移居汉族。(3)影响因素:高原居民类型、年龄及高原居住年限对高原适应情况有显着影响(P<0.001),性别对高原适应情况没有影响(P>0.05)。2.睡眠部分:(1)一般情况:纳入本部分调查分析的样本共3074人,其中性别结构:男性1588人(0.52),女性1486人(0.48);高原居民结构:世居藏族1667人(0.54),移居汉族1407人(0.46);年龄范围:20至57岁(32.41±7.73)之间;高原居住年限:0.02年至56年(19.64±13.71)之间。(2)睡眠质量:调查发现西藏自治区干部职工的平均PSQI得分为6.45±3.31;低睡眠质量的检出率为32.82%,其中世居藏族中低睡眠质量的检出率为23.88%,移居汉族中低睡眠质量检出率为43.43%。世居藏族PSQI得分低于移居汉族,7个成分得分均低于移居汉族;在海拔3500m以上时,海拔越高睡眠质量越差。(3)影响因素:高原居民类型、年龄、地区及海拔对睡眠质量均有显着影响(P<0.001),高原居住年限对睡眠质量有影响(P<0.05),而性别对睡眠质量没有影响(P>0.05)。3.智力部分:(1)一般情况:纳入本部分研究的样本共2136人,平均SPM得分为39.76±12.44。其中高原居民结构:世居藏族1086人(0.51),移居汉族1050人(0.49);性别结构:男性1097人(0.51),女性1039人(0.49);年龄范围:20至57岁(32.08±7.47);学历结构:博士14人(0.01),硕士156人(0.07),本科1401人(0.66),大专447人(0.21),中专/高中及以下学历118人(0.05);教育经历:有平原上学经历者1341人(0.63),无平原上学经历者795人(0.37);样本在不同地区的分布结构:阿里地区418人(0.20),昌都市105人(0.05),拉萨市373人(0.17),林芝市389人(0.18),那曲市296人(0.14),日喀则市235人(0.11),山南市320人(0.15);样本在不同海拔的分布结构:2500-2999m389人(0.18),3000-3499m105人(0.05),3500-3999m693人(0.32),4500-4999m296人(0.14);睡眠情况结构:睡眠质量良好者965人(0.45),睡眠质量差者1175人(0.55)。(2)智力水平情况:优秀者77人(4%),良好者279人(13%),中等水平者1386人(65%)及低下者394人(18%)。世居藏族的SPM及5个能力得分低于移居汉族;男性的SPM及5个能力得分高于女性;高学历者及有平原上学经历者的SPM及5个能力得分高。(3)影响因素:高原居民类型、学历、是否有平原上学经历对SPM得分有显着影响(P<0.001),性别及海拔2500-2999m对SPM得分有影响(P<0.05),而睡眠情况、居住地区及海拔高度3000-5000m对SPM得分没有影响(P>0.05)。结论长期在高原低压低氧环境下生活,对机体高原适应情况(包括睡眠、智力水平等)有一定程度的影响。1.高原适应不全(高原衰退):调查发现西藏自治区干部职工的高原适应不全(高原衰退)率处于较高的水平。高原居民类型、年龄及高原居住年限对各系统的不适应情况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高原居民类型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年龄主要与呼吸系统中自感呼吸困难相关。高原居住年限与自感呼吸困难、嘴唇发紫或脸颊红血丝和自感食欲下降相关。2.睡眠质量:西藏自治区干部职工的睡眠质量较国内平原地区居民差,低睡眠质量者的检出率高于国外平原地区的工作人群。高原居民类型、年龄、高原居住年限、地区及海拔等对高原人群的睡眠质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高原居民类型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世居藏族的睡眠质量较移居汉族好,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睡眠质量变差。移居汉族的高原居住年限越长睡眠质量越差。3.智力水平:西藏自治区干部职工的智力水平大多集中在中等水平。高原居民类型、性别、学历及上学经历与智力水平相关。无论是世居藏族还是移居汉族,高原低氧环境对智力水平均有较大的影响。世居藏族的SPM得分低于移居汉族。男性SPM得分及智力结构各方面得分均高于女性。高学历者的SPM得分及智力结构各方面得分均高于低学历者。有平原上学经历人群的SPM得分及智力结构各方面得分均高于无平原上学经历的人群。睡眠良好者的SPM得分有较睡眠质量差者高的趋势。

贾丽燕[10](2021)在《中医体质与健康相关行为集合模式的关系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了解中医体质与健康相关行为关系研究的现状、热点和趋势,筛选用于中医体质与健康相关行为集合模式关系研究的主要指标。构建样本人群及不同年龄亚组人群的健康相关行为集合模式,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探讨样本人群及不同年龄亚组人群中中医体质与健康相关行为集合模式的关系,总结不同健康相关行为集合模式对中医体质可能产生的影响,为今后中医体质综合调护方案的优化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和建议。方法:(1)采用文献计量分析和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方法,基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文献,利用Excel软件和CiteSpace 5.6.R2可视化软件,梳理自数据库建库至2020年12月中医体质与健康相关行为研究文献,呈现现有文献的作者、机构、期刊分布、文献发表信息、研究设计特征、基金来源、中医体质判定与报告情况、健康相关行为因素等,并基于CiteSpace软件生成中医体质与健康相关行为研究热点和趋势的可视化图谱,总结纳入文献中目前研究报告频次最多的健康相关行为,为实证研究中变量的筛选提供思路与依据。(2)基于2005年至2020年4个一般人群中医体质与健康状况调查数据库,对其中年满15周岁的样本予以纳入,并结合多项年龄划分标准以及中国人群健康因素和行为特点,将研究对象划分为15~24岁学生组(青年Ia组)、15~24岁职业人群组(青年Ib组)、25~44岁组(青年Ic组)、45~64岁组(中年组)、65岁及以上组(老年组)5个亚组。采用Mplus 7.4软件对总人群及各亚组人群的喜咸、喜甜、喜油腻、运动习惯、吸烟、饮酒、每天睡眠时长7项健康相关行为外显变量进行潜在类别分析,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描述统计、卡方检验及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等探讨不同年龄人群健康相关行为集合模式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3)采用标准化中医体质量表对研究对象的中医体质情况进行调查和评分,利用判别分析法对研究对象的体质类型进行判定。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描述统计,在研究二获得总样本人群及各年龄亚组人群健康相关行为最佳潜在类别的基础上,应用构成比描述不同行为方式潜在类别组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情况,并应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探讨中医体质类型与各健康相关行为潜在类别组的关系。结果:(1)文献计量分析结果显示自建库至2020年12月CNKI数据库共收录中医体质与健康相关行为生活方式关系研究论文563篇,包括期刊论文402篇、硕士学位论文142篇、博士学位论文19篇。发文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刊载文献量≥ 5篇的20本期刊中核心期刊13本,占65.00%;学位论文来源于32所高校,中医药大学有18所;该研究领域有6位核心作者,其发文总量为60篇(占10.66%);222篇研究标注基金资助,占期刊论文总数的55.22%;热点关键词为中医体质、体质辨识、痰湿质、生活方式、气虚质等;关键词突现分析显示睡眠质量、饮食调护、健康管理分别于2017年、2018年、2019年开始突现、突现强度较强且延续至今;纳入文献报告的中医体质类型主要涉及王琦中医体质九分法(占80.64%),健康相关行为报告频次排序前5位的依次为饮食、运动、睡眠、饮酒、吸烟。(2)实证研究中共23 985例样本纳入分析(问卷有效率90.50%),各亚组中15~24岁学生组(青年Ia组)5 483例、15~24岁职业人群组(青年Ib组)2 264例、25~44岁组(青年Ic组)10 386例、45~64岁组(中年组)4 611例、65岁及以上组(老年组)1241例。基于研究对象喜咸、喜甜、喜油腻、运动习惯、吸烟、饮酒、每天睡眠时长7项外显变量分别构建总人群和各亚组不同年龄人群的健康相关行为潜在类别模型。其中,总人群健康相关行为潜在类别模型最佳拟合为5类,根据其条件概率分为基本健康型12 965人(54.05%)、缺乏运动型6 892人(28.73%)、吸烟饮酒型1 387人(5.78%)、饮食偏嗜型1 407人(5.87%)、混合型1 334人(5.56%);各年龄亚组结果显示,25~44岁人群组(青年Ic组)和45~64岁人群组(中年组)具有类似的健康相关行为集合模式,均拟合为基本健康型、吸烟饮酒型、饮食偏嗜少动型3个行为潜在类别组;15~24岁学生人群(青年Ia组)拟合为基本健康型、吸烟饮酒型、饮食偏嗜型3个行为潜在类别组;另外,15~24岁职业人群组(青年Ib组)和65岁及以上人群组(老年组)的研究对象在吸烟、饮酒、饮食、运动方面表现出一定的行为混合特征,其中,15~24岁职业人群组(青年Ib组)最佳拟合模型表现为基本健康型、喜甜少动型、混合型3个行为潜在类别组,65岁及以上人群组(老年组)最佳拟合模型表现为基本健康型、烟酒运动混合型、饮食烟酒偏嗜混合型3个行为潜在类别组。总样本人群和各年龄亚组人群的不同健康相关行为潜在类别组的人口学特征具有各自的差异性特点。(3)23 985例总人群中,平和质7 364例(30.70%),居于前3位的偏颇体质类型是气虚质2 724例(11.36%)、阳虚质2491例(10.39%)、阴虚质2 036例(8.49%)。各亚组人群中医体质类型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15~24岁学生人群(青年Ia组)占比较高的体质类型是阴虚质(12.02%)和湿热质(10.30%);15~24岁职业人群(青年Ib组)和25~44岁人群(青年Ic组)湿热质占比较高,占比分别是9.98%、9.14%;45~64岁人群(中年组)占比较高的体质类型是阳虚质(13.42%);65岁及以上人群(老年组)的气虚质和阳虚质占比较高,占比分别为16.04%和13.62%。总人群的5种健康相关行为潜在类别组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特点明显不同。中医体质与健康相关行为集合模式关系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控制社会人口学因素后,缺乏运动型行为集合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中的发生比分别是基本健康型的1.57倍、1.60倍、1.27倍、1.32倍、1.49倍、1.54倍、1.44倍、1.36倍,混合型和吸烟饮酒型行为集合在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的发生比分别是基本健康型的1.24倍、2.47倍、2.09倍和1.28倍、1.94倍、1.31倍,饮食偏嗜型行为集合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的发生比分别是基本健康型的1.29倍、1.31倍、1.35倍、2.08倍、1.38倍、1.33倍。对应分析显示平和质与基本健康型关联性较强;阳虚质、血瘀质与缺乏运动型关联性较强;湿热质与饮食偏嗜型关联性较强;痰湿质与混合型关联性较强。在各年龄亚组人群中,不健康行为集合模式(如吸烟饮酒型、饮食偏嗜型、饮食偏嗜少动型、混合型、喜甜少动型等)对其痰湿质的形成和发生均具有明显作用。结论:(1)中医体质与健康相关行为生活方式研究的发文量整体呈上升趋势,目前学术界对该类研究的关注度和研究热度较高,但也可发现该领域研究尚有较大提升空间,核心作者群有待加强,体质影响因素研究的瓶颈有待突破。睡眠质量、饮食调护、健康管理研究是目前该领域的热点和前沿趋势。文献报告的中医体质类型主要涉及王琦中医体质九分法,纳入文献中出现频次排序前5位的健康相关行为方式依次为饮食、运动、睡眠、饮酒、吸烟。(2)总人群的健康相关行为方式存在明显的分类特征,总体表现出基本健康型、缺乏运动型、吸烟饮酒型、饮食偏嗜型、混合型5类,不同年龄人群的健康相关行为集合模式亦存在不同特点。总人群和各年龄亚组人群不同健康相关行为潜在类别组的影响因素不同,临床中应根据不同特征开展针对性的行为干预和健康宣教。(3)研究对象总人群的健康相关行为集合模式与中医体质间存在明显的关联规律,缺乏运动型行为集合对八种偏颇体质均有显着影响,混合型和吸烟饮酒型行为集合与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等体质的形成有明显关系,饮食偏嗜型行为集合模式与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六种体质的形成具有明显关系。各年龄亚组的健康相关行为集合与中医体质间也具有差异性特点。今后可针对不同中医体质类型及健康相关行为集合模式特点进行差异性体质干预。

二、睡眠研究的科学前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睡眠研究的科学前沿(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文献计量学和Cite Space可视化工具分析推拿在失眠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来源与检索策略
    1.2 分析方法
2 结果
    2.1 年度发文量分析
    2.2 研究作者和机构的共现分析
    2.3 研究热点的可视化分析
    2.4 研究前沿的可视化分析
        2.4.1 临床应用较广泛,但有其适应证
        2.4.2 推拿疗法方法较多,但具备基本特征
        2.4.3 临床常用推拿联合中药、针灸、耳穴埋籽等综合疗法进行治疗
        2.4.4 对失眠的评估指标由相对主观的量表发展为客观的实验室检测指标
        2.4.5 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如脑功能磁共振技术、磁共振波谱技术、代谢组学技术以及酶联免疫检测等探寻推拿治疗失眠的作用机制
3 讨论
    3.1 推拿治疗失眠的知识图谱分析
    3.2 文章研究的局限性
4 总结

(3)睡眠时长对cTBS抑制恐惧记忆再巩固过程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一般人口学资料
        1.2.2 实验操作范式
        1.2.3 皮肤电导反应
        1.2.4 cTBS干预
        1.2.5 实验流程
        1.2.6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人口学资料
    2.2 睡眠情况
    2.3 恐惧反应
3 讨论

(5)学科前沿知识融入高中生物学教学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五、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二、理论基础
第三章 高中生物学的前沿知识资源统计
    一、高中生物学课程的前沿知识资源统计
    二、高考生物学试题涵盖的前沿知识统计
    三、生物学前沿知识的获取途径
第四章 学科前沿知识融入高中生物学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学科前沿知识学习的现状调查
    二、学科前沿知识教学的课堂观察
    三、调查结果讨论
第五章 学科前沿知识融入高中生物学教学的原则和策略
    一、学科前沿知识融入高中生物学教学的原则
    二、学科前沿知识融入高中生物学教学的策略
第六章 学科前沿知识融入高中生物学教学的案例
    一、教学案例设计
    二、教学案例评价
    三、案例实施反思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一、主要研究结论
    二、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人教版普通高中生物学教科书前沿知识统计
附录2 生物学前沿知识学习现状调查问卷(学生)
附录3 教学案例专家评审表
致谢
作者简介
附件

(6)城市介护型养老设施居室空间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全球老龄化趋势下中国老龄化大国新局面
        1.1.2 我国养老设施需求量不断攀升
        1.1.3 我国养老设施介护型床位紧缺
        1.1.4 我国介护型养老设施居室空间设计较单一
        1.1.5 我国介护型养老设施居室空间使用和管理标准尚不成熟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介护型养老设施居室空间相关研究
        1.3.2 国内介护型养老设施居室空间研究现状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老年人
        1.4.2 城市介护型养老设施
        1.4.3 照料组团
        1.4.4 居室空间
        1.4.5 长期护理
    1.5 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1.5.1 研究对象
        1.5.2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与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2 介护型养老设施居室空间使用人群
    2.1 居室空间的主要使用人群
        2.1.1 老年人
        2.1.2 护理人员
    2.2 居室内老年人行为特征及需求
        2.2.1 老年人护理程度分类
        2.2.2 轻度失能老人居室内行为特征及需求
        2.2.3 中度失能老人居室内行为特征及需求
        2.2.4 重度失能老人居室内行为特征及需求
        2.2.5 认知症老人居室内行为特征及需求
        2.2.6 老年人活动尺度
    2.3 居室内护理人员行为特征及需求
        2.3.1 老年人的饮食护理
        2.3.2 老年人的居卧护理
        2.3.3 老年人的着衣护理
        2.3.4 老年人的个人卫生护理
        2.3.5 对老年人的日常移动
    2.4 本章小结
3 国外介护型养老设施居室空间模式
    3.1 日本介护型养老设施居室空间模式
        3.1.1 养老设施分类与入住老年人类型
        3.1.2 相关案例概况
        3.1.3 交通廊串联的线型模式
        3.1.4 围绕公共空间的环绕模式
        3.1.5 围绕居室共享空间的簇状模式
    3.2 欧洲介护型养老设施居室空间模式
        3.2.1 养老设施分类与入住老年人类型
        3.2.2 相关案例概况
        3.2.3 交通廊串联的线型模式
        3.2.4 围绕公共空间的环绕模式
    3.3 美国介护型养老设施居室空间模式
        3.3.1 养老设施分类与入住老年人类型
        3.3.2 相关案例概况
        3.3.3 交通廊串联的线型模式
        3.3.4 围绕公共空间的环绕模式
        3.3.5 围绕居室共享空间的簇状模式
    3.4 国外居室空间模式特点
        3.4.1 交通廊串联的线型模式
        3.4.2 围绕公共空间布局的环绕模式
        3.4.3 围绕居室共享空间布局的簇状模式
    3.5 本章小结
4 国内介护型养老设施居室空间模式
    4.1 国内介护型养老设施基本概况
        4.1.1 基本情况
        4.1.2 相关案例概况
    4.2 交通廊串联的线型模式
        4.2.1 照料组团与居室组的关系:由交通廊串联若干居室组形成照料组团
        4.2.2 居室组与居室的关系:居室组内居室沿交通廊线型布局
        4.2.3 居室与卫生间的关系
        4.2.4 居室空间平面布局
        4.2.5 居室细部设计
    4.3 围绕公共空间的环绕模式
        4.3.1 照料组团与居室组的关系:围绕大型公共空间联系若干居室组形成照料组团
        4.3.2 居室组与居室的关系:居室组内居室围绕大型公共空间环绕式布局
        4.3.3 居室与卫生间的关系
        4.3.4 居室空间平面布局
        4.3.5 居室细部设计
    4.4 围绕居室共享空间的簇状模式
        4.4.1 照料组团与居室组的关系:由交通廊或公共空间组织若干居室组形成照料组团
        4.4.2 居室组与居室的关系:居室组内居室围绕小型居室共享空间簇状布局
        4.4.3 居室与卫生间的关系
        4.4.4 居室共享空间
        4.4.5 居室空间平面布局
        4.4.6 居室细部设计
    4.5 国内居室空间模式特点
        4.5.1 交通廊串联的线型模式
        4.5.2 围绕公共空间布局的环绕模式
        4.5.3 围绕居室共享空间布局的簇状模式
    4.6 本章小结
5 介护型养老设施居室空间模式设计要点
    5.1 影响居室空间模式的因素
        5.1.1 照护理念更迭
        5.1.2 入住人群类型
        5.1.3 建设用地条件
        5.1.4 经济文化差异
    5.2 交通廊串联的线型模式
        5.2.1 模式适宜人群类型
        5.2.2 照料组团与居室组的关系:由交通廊串联若干居室组形成照料组团
        5.2.3 居室组与居室的关系:居室组内居室沿交通廊线型布局
        5.2.4 居室与居室卫生间的关系:居室内含独立卫生间
        5.2.5 居室平面布局
        5.2.6 居室细部设计
    5.3 围绕小型居室共享空间的簇状模式
        5.3.1 模式适宜人群类型
        5.3.2 照料组团与居室组的关系:由交通廊或公共空间组织若干居室组形成照料组团
        5.3.3 居室组与居室的关系:居室组内居室围绕小型居室共享空间簇状布局
        5.3.4 居室共享空间
        5.3.5 居室与居室卫生间的关系:居室外和居室内共用卫生间
        5.3.6 居室平面布局
        5.3.7 居室细部设计
    5.4 围绕大型公共空间的环绕模式
        5.4.1 模式适宜人群类型
        5.4.2 照料组团与居室组的关系:围绕大型公共空间联系若干居室组形成照料组团
        5.4.3 居室组与居室的关系:居室组内居室围绕大型公共空间环绕式布局
        5.4.4 居室与居室卫生间的关系:居室外共用卫生间
        5.4.5 居室平面布局
        5.4.6 居室细部设计
    5.5 本章小结
6 结语
    6.1 研究结论
        6.1.1 梳理国内外老年人分类标准并研究居室内使用人群行为特征
        6.1.2 国外介护型养老设施居室空间模式经验借鉴
        6.1.3 国内介护型养老设施居室空间模式特征
        6.1.4 适宜我国的三类介护型养老设施居室空间模式
    6.2 论文局限与不足
    6.3 愿景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图目录
    表目录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7)中药安神方治疗慢性失眠的临床研究及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名称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引言
    1.研究目的
    2.研究方法
        2.1 文献检索与收集
        2.2 数据转换
        2.3 统计分析
    3.研究结果
        3.1 文献发表趋势
        3.2 作者共现分析
        3.3 机构共现分析
        3.4 关键词共现分析及聚类
    4.讨论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引言
    1.研究目的
    2.研究对象与方法
    3.临床试验基线情况
        3.1 病情资料
        3.2 实验室检测指标
    4.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4.1 主要疗效指标分析
        4.2 次要疗效指标分析
        4.3 安全性分析
    5.讨论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中药安神方改善睡眠剥夺模型大鼠昼夜节律的机制研究
        1.实验目的
        2.实验材料
        3.实验方法
        4.统计学方法
        5.实验结果
        6.讨论
    实验二 中药安神方改善睡眠剥夺模型大鼠学习记忆的机制研究
        1.实验目的
        2.实验材料
        3.实验方法
        4.统计学方法
        5.实验结果
        6.讨论
结语
    结论
    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综述 神经元网络调节睡眠-觉醒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二: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致谢

(8)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疲劳轨迹及其预测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AMI患者疲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相关概念
        1.2.2 AMI患者疲劳现状
        1.2.3 AMI患者疲劳的预测因素
        1.2.4 疲劳对AMI患者的影响
    1.3 理论基础及应用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技术路线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研究对象
        2.2.1 总体对象
        2.2.2 样本对象
        2.2.3 纳入标准
        2.2.4 排除标准
        2.2.5 退出标准
        2.2.6 样本量确定
        2.2.7 随访时间点的设置
    2.3 研究工具
    2.4 资料采集
        2.4.1 质量控制
        2.4.2 患者知情同意
    2.5 统计学处理
3 研究结果
    3.1 AMI患者资料收集情况
        3.1.1 纳入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3.1.2 失访人群基本特征分析
    3.2 AMI患者焦虑、抑郁及睡眠质量的总体变化情况
    3.3 AMI患者四个时间点疲劳得分情况分析
        3.3.1 AMI患者四个时间点疲劳得分比较
        3.3.2 AMI患者疲劳与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3.3.3 AMI患者四个时间点疲劳差异性检验
    3.4 AMI患者疲劳发展轨迹的潜类别增长分析
    3.5 AMI患者疲劳三个潜在类别模型的验证
    3.6 AMI患者疲劳发展变化轨迹的影响因素研究
        3.6.1 AMI患者疲劳发展变化轨迹的单因素分析
        3.6.2 AMI患者疲劳发展变化轨迹的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4 讨论
    4.1 AMI患者疲劳及焦虑、抑郁、睡眠质量的基本现状
        4.1.1 AMI患者疲劳及生理心理因素总体水平
        4.1.2 AMI患者疲劳水平的个体差异
    4.2 AMI患者疲劳的发展趋势与轨迹
        4.2.1 AMI患者的潜在亚群组
        4.2.2 不同亚群组AMI患者疲劳的发展轨迹
    4.3 AMI患者疲劳发展变化的预测因素
        4.3.1 一般人口学资料对AMI患者疲劳发展变化的影响
        4.3.2 疾病相关因素对AMI患者疲劳发展变化的影响
        4.3.3 生理心理因素对AMI患者疲劳发展变化的影响
    4.4 对临床护理的启示
5 结论
    5.1 研究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局限性
附录
参考文献
综述 心肌梗死后疲劳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9)高原环境对睡眠及认知功能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一节 高原适应不全(高原衰退)
    第二节 高原睡眠
    第三节 智力水平
    第四节 研究意义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伦理审查
    1.3 调查方法
    1.4 调查内容及分组依据
    1.5 质量控制
    1.6 数据分析方法
    1.7 技术路线
第三章 高原适应不全(高原衰退)
    第一节 研究结果
        1.1 一般情况
        1.2 高原不适应情况
        1.2.1 呼吸系统
        1.2.2 神经系统
        1.2.3 循环系统
        1.2.4 消化系统
        1.3 影响因素
    第二节 讨论
第四章 睡眠质量
    第一节 研究结果
        1.1 一般情况
        1.2 睡眠质量
        1.3 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
        1.3.1 高原居民类别
        1.3.2 年龄
        1.3.3 居住年限
        1.3.4 居住地区
        1.3.5 海拔
        1.3.6 性别
        2.1 睡眠质量与生理指标
        2.1.1 一般情况
        2.1.2 影响因素
    第二节 讨论
第五章 智力水平
    第一节 研究结果
        1.1 一般情况
        1.2 智力水平情况
        1.3 影响因素
        1.3.1 高原居民类型
        1.3.2 性别
        1.3.3 学历
        1.3.4 平原上学经历
        1.3.5 睡眠情况
        1.3.6 居住地区
        1.3.7 海拔
    第二节 讨论
第六章 总结
    1.1 高原适应不全(高原衰退)
    1.2 睡眠质量
    1.3 智力水平
参考文献
附件1 睡眠分析中纳入样本与剔除样本的特点比较
附件2 智力分析中纳入样本与剔除样本的特点比较
附件3 高原适应不全(高原衰退)分析中纳入样本与剔除样本的特点比较
附件4 调查问卷表
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10)中医体质与健康相关行为集合模式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中医体质与健康相关行为集合模式的研究进展
    1 中医体质的相关研究概况
        1.1 中医体质的概念
        1.2 中医体质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
        1.3 中医体质干预方案的研究现状
    2 健康相关行为集合模式的研究概况
        2.1 健康相关行为的概念
        2.2 健康相关行为集合模式的提出
        2.3 健康相关行为集合模式的研究现状
    3 潜在类别分析及其在健康相关行为研究中的应用概况
        3.1 潜在类别分析方法
        3.2 潜在类别分析在国际健康相关行为研究中的应用现状
        3.3 潜在类别分析在国内健康相关行为研究中的应用现状
    4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研究一 中医体质与健康相关行为研究现状分析及主要指标的筛选研究
    1 背景与目的
    2 资料与方法
        2.1 文献来源及检索策略
        2.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2.3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2.4 文献整理和数据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文献检索结果
        3.2 文献发表信息特征
        3.3 文献研究设计特征
        3.4 主要指标报告现状与筛选分析
        3.5 关键词分析
    4 讨论
        4.1 文献发表信息特征
        4.2 文献研究设计特征
        4.3 主要指标报告现状与筛选分析
        4.4 研究热点和前沿选题趋势
    5 小结
    参考文献
研究二 基于潜在类别分析的健康相关行为集合模式研究
    1 背景与目的
    2 资料与方法
        2.1 资料来源
        2.2 调查方法
        2.3 调查内容
        2.4 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
        3.2 总人群的健康相关行为集合模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3.3 不同年龄人群的健康相关行为集合模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4 讨论
        4.1 总人群健康相关行为集合模式特点
        4.2 总人群健康相关行为集合模式的影响因素分析
        4.3 不同年龄人群健康相关行为集合模式的特点
        4.4 不同年龄人群健康相关行为集合模式的影响因素分析
    5 小结
    参考文献
研究三 中医体质与健康相关行为集合模式的关系研究
    1 背景与目的
    2 资料与方法
        2.1 资料来源
        2.2 调查方法
        2.3 调查内容
        2.4 中医体质判定
        2.5 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中医体质类型分布情况
        3.2 总人群中医体质与健康相关行为集合模式的关系
        3.3 不同年龄人群中医体质与健康相关行为集合模式的关系
    4 讨论
        4.1 中医体质类型分布情况
        4.2 总人群中医体质与健康相关行为集合模式的关系探讨
        4.3 不同年龄人群中医体质与健康相关行为集合模式的关系探讨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附录
    附录一 社会人口学信息调查表
    附录二 健康相关行为方式调查表
    附录三 中医体质量表
致谢
个人简历

四、睡眠研究的科学前沿(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文献计量学和Cite Space可视化工具分析推拿在失眠中的应用[J]. 马亮亮,杨涛,姚静静,梁爽,周运峰.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22
  • [2]中华医学会第七届全国睡眠呼吸疾病学术会议纪要[J]. 张挪富.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22(02)
  • [3]睡眠时长对cTBS抑制恐惧记忆再巩固过程的影响[J]. 苏思贞,宫艺邈,张雨欣,李慧,鲍彦平,时杰,师乐,邓佳慧,陆林. 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 2021(06)
  • [4]大众传播系统: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盲点[J]. 达拉斯·W.斯麦兹,杨嵘均,操远芃. 国外社会科学前沿, 2021(09)
  • [5]学科前沿知识融入高中生物学教学的策略研究[D]. 刘倩. 石河子大学, 2021(02)
  • [6]城市介护型养老设施居室空间模式研究[D]. 张雪妮.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7]中药安神方治疗慢性失眠的临床研究及机制探讨[D]. 纪可.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疲劳轨迹及其预测因素研究[D]. 龚莉. 湖州师范学院, 2021(11)
  • [9]高原环境对睡眠及认知功能的影响研究[D]. 宋佳颖. 西藏大学, 2021(12)
  • [10]中医体质与健康相关行为集合模式的关系研究[D]. 贾丽燕.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2)

标签:;  ;  ;  ;  ;  

睡眠研究科学前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