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峡工程水库诱发地震风险初步评价

长江三峡工程水库诱发地震风险初步评价

一、长江三峡工程水库诱发地震危险性的初步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姬永尚[1](2021)在《玉龙水利枢纽水库诱发地震的危险性分析》文中提出水库诱发地震的形成及其诱震地点、强度等是受水库区地质环境影响和制约的,因而水库诱发地震危险性预测主要是依据库区的地质环境条件。本次在分析和研究有关水库区的地震和地质资料的基础上,采用地震地质类比、概率分析法和灰色聚类法,对玉龙喀什水利枢纽水库诱发地震的可能性进行了预测分析。结果表明,该水库存在水库诱发地震的可能性,但诱发地震强度为微震,最大震级预测为3级。

孟庆筱,姚运生,廖武林,张丽芬,党学会[2](2021)在《三峡蓄水进程中库首区地震活动与库水位的关联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利用三峡数字遥测地震台网产出的地震观测资料,基于互相关-重排实验技术系统分析三峡工程在蓄水进程中地震活动与库水位的相关性及不确定度,探讨三峡水库地震的成因机制。结果表明:1)蓄水进程中库首区地壳经历了"持续加载-渗透饱水-回弹与再平衡"的复杂过程,库区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与库水位的时序变化关系密切;2)从开始蓄水到175 m实验性蓄水阶段,巨量的直接库水荷载导致沿江近库岸10 km范围内的矿洞、溶洞、浅表性岩层、断层等失稳而诱发地震,震源深度5 km范围内的浅震活动明显与库水位快速上升产生的弹性加载有关,对库水位上涨呈"瞬时"响应;3)随着175 m实验性蓄水阶段稳定运行,渗透作用逐渐成为库区地震活动的主要影响因素,断层软化等作用可能是接连触发2014-03秭归M4.5、M4.9等构造型水库地震的原因,震源深度大于5 km的深震活动开始呈现对库水位的"滞后"响应特征。长江香溪库段作为仙女山、九畹溪断裂与长江交会的三角形构造部位,其周缘或存在发生中等强度地震的危险性。

路永强[3](2021)在《三峡库区湖北段水库地震规律性研究及趋势预测》文中研究指明

周瑞[4](2021)在《基于GIS和监测数据的区域性滑坡灾害危险性评价研究》文中认为

孙伟[5](2021)在《三亚新机场及邻区活动断裂与稳定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缓解三亚市航空运输压力,更好的推动海南自贸区建设和国家“一路一带”发展战略,海南省人民政府拟于三亚市红塘湾近海填海造陆建设三亚新机场。做好拟建新机场及邻区基础地质状况、活动断裂发育情况和稳定性研究等工作,既有利于保障新机场工程的顺利开展,也可以为三亚地区的重大工程建设提供一定的地质参考。本文在汇总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遥感解译、野外地质地貌调查、海域钻孔和光释光(OSL)测年的方法,结合音频大地电磁、浅地层剖面、单道地震探测、多道地震探测等地球物理探测手段,对琼南地区及拟建三亚新机场工程区范围内断裂的空间展布、活动性和地壳稳定性做出了系统的研究,获得如下认识及成果:(1)测得琼南地区NW向乐东—田独断裂断层泥的光释光年龄为36.8±4Ka,推断该断裂在晚更新世以来有过活动历史,但其空间位置距离拟建新机场较远,基本不会对工程产生影响。(2)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通过对琼南地区的断裂露头剖面调查、历史地震发育情况分析,结合地壳深部结构和构造应力场特征,推断琼南地区近期发生破坏性大地震的可能性较小。(3)利用地球物理手段探测到拟建三亚新机场及邻区范围内的断裂共4条,对比钻孔资料推断海域内的红塘湾断裂和西岛西断裂为早中更新世断裂,参考中国地质调查局《活动断层与区域地壳稳定性调查评价规范(1:50000、1:250000)》对研究区范围内的4条断裂进行断层活动性分级,认为其均为晚更新世以来不活动或弱活动的断裂,与拟建三亚新机场空间位置距离较远,对新机场工程影响不大。(4)参考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的工作方法,综合断裂构造、地质特征、岩土特征、地球物理、地震活动等多方面的评价因子,对研究区进行定性的稳定性评价,认为拟建三亚新机场及邻区处于构造稳定区域,但在场地稳定性方面,施工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地面沉降和砂土液化等方面的问题。

朱霞[6](2021)在《大连市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与减灾研究》文中提出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地理环境的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日益显着。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口密度增大,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不断增加,对防灾减灾需求也日益提高。对地质灾害的发生机理研究及危险性评价是防灾减灾的前提和基础,大连市共有大型、特大型地质灾害点74处,地质灾害险情等级较高,威胁人口共计36611人,威胁资产75423万元,开展大连市地质灾害危险评价与减灾研究,对大连市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有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基于野外实地调查和大连市地质灾害相关参考资料,针对大连市745处地质灾害点,借助Arcgis对大连市地质灾害进行危险性评价,对比层次分析法、信息量法、组合赋权法三种方法,验证对比得出更适用于大连市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的方法,且针对大连市地质灾害特点和危险性分区初步提出减灾研究方法,主要取得以下成果:(1)分析地质灾害分布特点及发育特征。展示大连市主要地质灾害的时空分布格局,对大连市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地面塌陷四种主要地质灾害的发生机理及分布特征进行分析,选取特征鲜明案例进行分析,对大连市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和发育特征进行总结。(2)确定评价因子构建评价体系。搜集整理关于大连市地质灾害的相关资料,通过遥感解译获取研究区高程、坡度、坡向及土地利用类型等信息,基于GIS的空间分析及管理功能对大连市的地形地貌、河流水系、岩石地层、气候气象、植被分布等情况进行剖析,依据评价因子选取原则,确定致灾因子为坡度、坡向、土地利用类型、地层岩性、主要断裂带距离、多年年均降水量、距河流距离和距道路距离八大指标,主要分为基础因子和诱发因子两大类,构建评价体系。(3)危险性分区评价及检验。通过对灾害点与选取因子的分析,运用层次分析法、信息量法和组合赋权法对其危险性进行评价,利用ROC曲线,验证三种方法适用于大连市地质灾害评价的精确度,对比得出组合赋权法是三种方法中最适用于大连市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的方法。(4)提出减灾方法。基于大连市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结果,依据相关减灾原则,针对大连市地质灾害提出避灾、工程、建立监测体系和地质环境保护等减灾方法,初步提出减灾方案设计,并针对不同区域提出分区防治对策。

常婷[7](2021)在《三峡秭归M4.5、吉林松原M5.5地震序列库仑应力变化的对比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水库蓄水、油气资源开采等人类活动诱发地震问题备受关注。本文选取三峡水库和吉林松原油田两个典型人类活动区开展地震活动研究,2014年3月27日和3月30日三峡秭归地区分别发生M4.5和M4.7地震,2013年10月31日至11月23日,吉林松原地区接连发生了5次M≥5级地震。秭归和松原研究区均属于弱震区,分别有水库蓄水和油田开采的人类活动。本文分别以上述两个震群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序列的库仑应力变化和地震活动特征,以期对分析弱震区地震危险性及地震发生的可能机制提供帮助。本文基于三峡库首区和吉林松原地区地质构造背景与地震活动特征,以及地震台站记录到的2014年3月27日三峡秭归M4.5、2013年10月31日吉林松原M5.5地震序列的目录资料,分别计算两个震群各自主震的库仑应力,分析库仑应力变化结果对余震分布的影响,结合速率-状态(R-S)摩擦定律分析地震活动趋势,初步得到一些结论。计算2014年3月30日秭归M4.5地震在震源区产生的静态库仑应力变化,对位于库仑应力增加区的M4.7地震有触发作用。计算有效摩擦系数的不同取值与库仑应力变化的关系,探讨三峡水库库水渗流作用对地震的影响。基于速率-状态摩擦定律计算地震活动率,结果显示,主震产生的应力扰动导致仙女山断裂带一段时间内的地震活动水平高于背景地震活动水平。九畹溪断裂带附近地震活动水平略低于背景地震活动水平。计算2013年吉林松原M5.5震群主震的库仑应力变化,分析对余震有触发作用。计算松原研究区的地震活动率,分析地震活动趋势,对比拟合结果与实际地震分布情况。对比两个研究区地震序列的静态应力触发作用,除了松原2013年11月23日M5.0地震外,其他地震之间存在明显的触发作用。有效摩擦系数降低导致更多余震集中分布在库仑应力增加区。主震后一段时间内两个地区的地震活动率很高,松原研究区的地震频度低于三峡秭归研究区的地震频度,地震高频度时段集中在主震发生后的几个月内。三峡秭归研究区的地震震级较小,地震数目远大于松原地区的地震数目,两个地区的地震震源深度分布较浅且均属于短时间内发生多次中强震,与当地的构造地震有一定区别。对比两个研究区地震时空分布特征,探讨地震的成因机制。综合研究表明,仙女山断裂北端构造应力集中以及库水渗透扩散造成的孔隙压力增大是2014年M4.5震群发震的主要成因,松原地区的长期油气开采活动和区域断裂的叠加作用可能是导致本次震群发生的原因。

李烨[8](2021)在《三峡库区凉水井滑坡涌浪灾害链风险分析与管理研究》文中提出在三峡库区中,沿库岸发育了大量滑坡,其中超过2500处受库水波动影响,这些滑坡一旦失稳入水,有可能会引发次生涌浪灾害,从而扩大灾害的影响范围,并造成更严重的灾害后果。针对库区的这类滑坡灾害链,传统的地质成因机理、工程治理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较难满足其综合防灾减灾的需求。而开展滑坡灾害链的风险研究,能够综合考虑灾害的危险性和潜在后果,进而有针对性地实施风险控制,有助于高效率、低成本地开展防治工作。论文以三峡库区单体滑坡涌浪灾害链的风险为研究对象,基于库区滑坡灾害风险计算的改进公式,结合凉水井滑坡风险管理的成功经验,通过对滑坡及涌浪灾害风险研究框架的整合与补充,构建了适合于库区单体滑坡及潜在灾害链的风险管理体系;以三峡库区重庆市云阳县凉水井滑坡为例,总结了滑坡变形的时空规律与影响因素,开展了在不同组合工况下滑坡及其次生灾害的风险定量计算,并基于滑坡的风险特征提出了四种风险控制方案,开展了方案比选与组合方案分析,探讨了灾害链风险对控制措施的反馈情况。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通过对灾害风险管理的理论研究,整合了滑坡和涌浪的风险研究框架,基于库区滑坡灾害风险计算改进公式,构建了适用于三峡库区单体滑坡诱发灾害链的定量化风险管理体系。该体系主要包括资料收集与风险识别、危险性分析、灾害后果分析、风险计算、风险控制五个步骤。(1)开展风险管理研究前,应收集整理研究区基础地质资料、气象水文资料、滑坡勘察与监测资料、潜在承灾体的调查资料等。并对滑坡的发育情况、变形特征、破坏模式开展研究,分析滑坡在诱发因素影响下的变形规律,从而确定定量化风险研究的工况组合。(2)以灾害的发生概率表示其危险性,基于灾种间的链式作用和发生时序关系,简化了次生涌浪灾害的发生概率计算,然后应开展滑坡运动特征分析和次生涌浪预测,从而确定灾害的影响范围和用于后续灾害强度计算的基本参数。(3)以各类承灾体易损性与其经济价值乘积的总和表示灾害后果,将承灾体按照与灾害的相对位置分为了滑坡体上的、岸边静态、水上静态和水上动态四类,通过对规范设计值、经验关系和数值模拟结果等资料的研究,针对每一类承灾体分别提出了相应的估算公式以量化其易损性值。(4)针对经典滑坡风险计算公式,补充了次生涌浪灾害的间接风险,可采用风险图谱表达滑坡灾害链中多灾种和多种类型承灾体综合风险的大小与分布情况。(5)对风险成果的应用进行研究,总结了风险决策的适用条件,可采用残余风险来衡量滑坡灾害链对风险控制方案的反馈情况,并根据主体工程的服役期与成本,将原风险与残余风险的差值视为风险收益,通过成本-效益公式对方案进行择优,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库区单体滑坡涌浪灾害链的风险管理框架。(2)以重庆市云阳县凉水井滑坡为例,对其潜在的灾害链开展了较为完整的风险管理研究,从一定程度上验证了该定量化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效性。(1)分析了凉水井滑坡的发育特征与变形规律。该滑坡所在的砂泥互层(J2s)是典型的易滑岩组,基于地质资料、野外调查和监测数据,总结了其发育机制、变形特征和破坏模式,认为凉水井滑坡边界已基本贯通,中前部和右侧后缘变形相对剧烈,在2009-2014年期间变形受库水位和降雨影响较为明显;对滑坡地表位移矢量进行了理论分析,判断滑坡破坏模式更偏向于旋转破坏;通过构建滑坡地表位移与潜在诱发因素之间的相关性模型,探讨了滑坡变形的时序特征,当月库水位平均值对当月滑坡位移的贡献最大,约51%,当月累积降雨量贡献约29%,库水位越低、水位变化越快、降雨量越大时,滑坡位移增量越大。(2)开展了凉水井滑坡及其潜在次生涌浪灾害的危险性分析。基于滑坡变形对诱发因素的响应规律,构建了风险研究的工况体系,将库水位按照年度调度分为了高水位、水位下降、水位快速下降、低水位和水位上升五个阶段,基于频率分析确定了10年、20年、50年一遇对应的降雨极值;通过有限元模拟软件Geo-Studio计算了不同工况组合中凉水井滑坡的破坏概率,从而确定了灾害的发生概率,在水位快速下降阶段,滑坡的破坏概率最大,同时降雨极值越大,破坏概率越大;采用Tsunami Squares软件开展了滑坡的run-out分析与次生涌浪预测,分析了滑坡失稳后的运动特征和涌浪传播规律,发现在降雨+水位快速下降的组合工况下,滑坡速度峰值、正对岸爬坡浪峰值和沿河道的传播浪峰值均达到最大,所得结果也为后续易损性分析提供了参数基础。(3)量化了凉水井滑坡及其潜在次生涌浪灾害的承灾体易损性,完成了灾害后果评价。根据危险性分析中对滑坡及其次生灾害影响范围的预测,调查统计研究区内潜在承灾体的类型、数量、分布及经济价值等信息,确定了滑坡体上有林地和道路两种承灾体,水上静态型承灾体有两处临时码头和系泊船只,水上动态型承灾体为在长江上航行的船只;认为坡体上的承灾体易损性为1,其它类型承灾体则依据危险性分析中的涌浪预测,由相应公式分别估算其抗灾能力和灾害作用强度,从而得到易损性定量化结果;由各类承灾体易损性与其经济价值乘积的总和得到,滑坡的直接灾害后果约为235万元,其潜在次生灾害的间接后果最大约为3321万元。(4)计算与展示了凉水井滑坡的直接风险和来自潜在次生涌浪灾害的间接风险。基于前述危险性与易损性的量化结果,通过风险计算改进公式计算滑坡灾害链的总风险,结果显示,由次生涌浪引起的间接风险约是滑坡直接风险的11倍,风险表达图也清晰地显示灾害链风险主要集中在长江及沿岸,由此可见潜在次生涌浪将大大扩大滑坡灾害的影响范围、提高其威胁程度;库水位的涨落及移动的承灾体的存在,使得滑坡灾害链风险呈动态变化,在50年一遇降雨+水位快速下降阶段的组合工况中,风险值达到最大约2265万元;考虑降雨时间概率联合库水位周期性特征时,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灾害链风险的长期变化趋势,随着时间推移,凉水井滑坡灾害链的总风险将持续升高,但增幅并不明显。(5)探讨了凉水井滑坡诱发灾害链风险控制的流程与方案比选办法。根据凉水井滑坡灾害链的风险特征,即主要风险为间接风险,拟定滑坡开展降低灾害发生概率、躲避风险、减少灾害后果的风险决策,提出了抗滑桩、削方、截排水、监测预警四种独立治理方案,重新开展了灾害链风险分析计算其残余风险,其中削方方案中的残余风险最低,相比未治理时降低了约69%,抗滑桩方案中残余风险也降低了约67%,但增加抗滑桩排数并没有使残余风险显着降低,说明以抗滑桩为主体工程的传统防治方案可能存在风险控制的瓶颈;通过成本-效益公式,计算了各方案的效益成本率,其中由于削方工程能提高滑坡稳定性、降低运动速度、减少入江方量,同时是对坡体的永久改造,且成本较低,因此不论考虑封航与否都是最优方案;当将四种独立方案组合在一起时,灾害链的残余风险最低,相比未治理时降低了89%,比独立方案中残余风险降低了65~88%,而削方与排水工程相结合的组合方案是最优方案;2014年,对凉水井滑坡实际实施的主体治理方案即为削方工程,相比原定的抗滑桩工程节省了约80%的经费,且滑坡地表变形速度降低了约47%,说明从风险管理的角度对库区滑坡开展防治工作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和良好的经济效益,也从一定程度上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风险管理研究框架具有一定的有效性与实用性。

王喜乐[9](2021)在《天水盆地多灾种危险性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每年发生地质灾害平均约2万起,其中,崩滑流灾害占比高达95%以上,虽然我国地质灾害整体趋势下降,但随着城镇化建设的不断增强,地质灾害造成的危害程度也在逐年增加。我国每年约有30%的地质灾害发生在约占国土面积6%的黄土高原,而天水市位于黄土高原西南部,是关中平原城市群次核心城市、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境内黄土梁峁区广泛分布,渭河及其支流遍布全境,沟壑纵横,地质环境条件脆弱,是我国崩滑流灾害最严重的城市之一。2013年7月25日,天水市因强降雨事件爆发了群发性崩滑流灾害,导致上万间房屋受损,死亡失踪25人,直接经济损失82.75亿元,占到年度因地质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的80%以上,地质灾害防治形势非常严峻。因此,本文拟选择天水市为研究区,采用基于数据驱动的统计学模型(信息量、证据权和逻辑回归)开展多灾种危险性评价研究,揭示研究区崩滑流灾害发育分布规律和成因要素,构建不同灾种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而绘制研究区单灾种与多灾种危险性区划图。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崩滑流灾害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黄土丘陵区,东部基岩山区基本不发育。崩滑流灾害与区内的河流水系、地形地貌、植被、断裂密切相关。境内的地质环境脆弱,局地性暴雨频发,抗灾能力弱,导致崩滑流灾害的诱发因素较为活跃。(2)地貌类型、与干流距离、与全新世断裂距离、年均降雨量和地震峰值加速度构成滑坡、崩塌、泥石流单灾种与多灾种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公共因子,而坡度、高程、土地利用为滑坡危险性评价指标因子,坡度、植被指数为崩塌危险性评价指标因子,与支流距离、植被指数、地形位置指数、崩滑密度为泥石流危险性评价指标因子,坡度、植被指数、与支流距离为崩滑流多灾种危险性评价指标因子。(3)滑坡、崩塌、泥石流单灾种危险性评价最佳模型分别是信息量模型、信息量模型和逻辑回归模型,其评价精度分别为0.766、0.826和0.859。崩滑流多灾种危险性评价的最佳模型为信息量模型,其评价精度为0.781,并且单灾种与多灾种危险性评价的最佳模型均满足适用性条件。(4)滑坡危险性高-极高区域面积占整个研究区总面积的33.0%,滑坡数量占比为73.7%,主要位于中-低海拔内植被稀疏的黄土梁峁沟壑区,渭河及其支流耤河、葫芦河、散渡河、牛头河、颍川河、东柯河等流域两岸。崩塌危险性高-极高区域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1.9%,崩塌数量占比为84.7%,空间分布格局与滑坡危险性区划图类似。泥石流的高-极高危险区面积占全市面积的31.6%,泥石流数量占比为86.3%,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干流和支流沟谷中。多灾种危险性高-极高区域分布规律与滑坡、崩塌较为相似,主要分布在中部植被稀疏的黄土丘陵地带,渭河及其支流流域沿线。

徐莎莎[10](2021)在《新中国县城迁址研究(1949-2019)》文中研究表明县城,作为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对全县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地址的变迁对全县乃至周边地区都是一件大事。本文以新中国时期(1949年10月1日至2019年10月1日)迁址的县城作为研究对象,查阅相关文献,梳理史料,得出相应的结论。首先,理清新中国时期县城迁址的事实:新中国成立后的70年间,总共有401个县级政区迁址县城,各个地区、各个时期皆有之。空间分布上除西南地区分布较多以外,其余地区数值分布较均。迁址次数方面,全国各地区都是以一次迁址为主,迁址次数与迁址个数呈反比,但是不同地区不同迁址次数所占的比例有着细微的差别;时间分布上,县城迁址集中在建国初期,整体上呈减少的趋势。其次,分析总结出影响县城迁址的因素。通过分析,本文概括了县城迁址比较常见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地形地势、水源、地理位置、自然灾害等自然因素以及行政区划调整、交通、经济发展、水利工程修建、匪患、开展行政工作等人为因素。再次,以江华瑶族自治县城、长江三峡库区移民、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城迁址为例,作为个案分析,具体阐述不同因素影响下县城迁址的具体情况,以小窥大,从个性中寻找共性,归纳概括县城迁址的一般规律,总结其中的经验。最后,通过前文的阐述,分析得出县城迁址总体上是一个以官方为主导,民众“接受”的活动。官方在其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民众的参与度较小,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县城迁址会引发民众不满,从而导致县城迁址作罢。县城迁址整体上以积极影响为主,迁址后促进了县境经济的发展,保障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改善了当地的民生状况,某种程度上保护了旧县城的历史文物等等。但是县城迁址也会带来某些负面影响,比如致使迁出地经济衰退、地名混乱等等。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政府在决定县城迁址时,应该实地调查新址的各种情况,决策时谨慎为之,做好科学规划,科学建城,避免潜在的自然灾害可能对生产生活产生不良影响。

二、长江三峡工程水库诱发地震危险性的初步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长江三峡工程水库诱发地震危险性的初步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玉龙水利枢纽水库诱发地震的危险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玉龙枢纽水库区地质环境条件
2 玉龙枢纽水库诱发地震危险性评价
    2.1 地震地质类比分析法
    2.2 概率统计检验法
    2.3 灰色聚类法预测
3 玉龙枢纽水库诱发地震综合预测评价
    3.1 水库诱发地震预测结果分析
    3.2 最大可能震级和发震地点评价
    3.3 衰减规律分析
    3.4 水库地震对工程及环境影响评价
4 结语

(2)三峡蓄水进程中库首区地震活动与库水位的关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三峡库首区地质构造概况
2 数据与方法
    2.1 数据来源
    2.2 互相关-重排检验技术
    2.3 实用化范例
3 蓄水进程中地震活动与库水位的关联性分析
    3.1 蓄水前
    3.2 135 m蓄水阶段
    3.3 156 m蓄水阶段
    3.4 175 m实验性蓄水阶段
4 结 语

(5)三亚新机场及邻区活动断裂与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与工作量
第二章 三亚新机场及邻区区域地质背景
    2.1 研究区地理概况
    2.2 三亚新机场及邻区区域地质背景
    2.3 区域地应力状态
    2.4 研究区场地工程地质特征
第三章 区域主要断裂和地震活动
    3.1 历史地震时空分布特征
    3.2 琼南地区主要控震断裂分析
    3.3 未来地震危险性
    3.4 小结
第四章 目标区活动断裂探测与断裂活动性
    4.1 遥感解译
    4.2 活动断裂探测
    4.3 断层活动性评价
    4.4 小结
第五章 地壳稳定性评价
    5.1 构造稳定性评价
    5.2 场地稳定性评价
结论
    (一)主要研究成果
    (二)存在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6)大连市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与减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地质灾害研究综述
        1.2.2 国内地质灾害研究综述
        1.2.3 减灾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技术路线
        1.3.3 本文研究特色
2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2.1 概况
    2.2 地质环境条件
        2.2.1 地层岩性
        2.2.2 地质构造及地震
    2.3 自然地理环境
        2.3.1 地形地貌
        2.3.2 气象水文
        2.3.3 植被状况
    2.4 人类工程活动
3 主要地质灾害特征
    3.1 主要地质灾害类型与分布
        3.1.1 空间分布
        3.1.2 时间分布
    3.2 地质灾害特征分析
        3.2.1 崩塌发育特征
        3.2.2 滑坡灾害发育特征
        3.2.3 泥石流灾害发育特征
        3.2.4 地面塌陷灾害发育特征
4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4.1 危险性评价数据来源与方法
        4.1.1 数据来源
        4.1.2 评价单元的选取
        4.1.3 层次分析法(AHP)
        4.1.4 信息量法
        4.1.5 组合赋权法
    4.2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
        4.2.1 评价因子的选取
        4.2.2 评价因子分析
        4.2.3 危险性评价指标的量化
    4.3 评价方法对比验证
        4.3.1 层次分析法危险性评价
        4.3.2 信息量法危险性评价
        4.3.3 组合赋权法危险性评价结果对比分析
        4.3.4 多种评价结果对比分析
5 地质灾害减灾
    5.1 地质灾害减灾原则
    5.2 大连市地质灾害分区对策
    5.3 大连市地质灾害减灾机制建设
        5.3.1 建立应急机制
        5.3.2 建设应急管理机制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7)三峡秭归M4.5、吉林松原M5.5地震序列库仑应力变化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本文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库仑应力计算原理
    2.1 库仑应力定义
    2.2 最优断层面解
    2.3 断层位错模型
    2.4 Coulomb3.3 软件介绍
第三章 三峡M4.5 地震地质背景及库仑应力与地震活动性分析
    3.1 研究区地震地质背景
        3.1.1 研究区地质背景
        3.1.2 研究区地震活动
    3.2 三峡M4.5 地震序列库仑应力变化及触发作用研究
        3.2.1 参数选取及计算结果
        3.2.2 对余震的触发作用
    3.3 地震活动性分析
        3.3.1 地震活动特征
        3.3.2 库仑应力变化对地震活动的影响
第四章 松原M5.5 地震地质背景及库仑应力与地震活动性分析
    4.1 研究区地震地质背景
        4.1.1 研究区地质背景
        4.1.2 研究区地震活动
    4.2 松原M5.5 震群间库仑应力变化及触发作用研究
        4.2.1 参数选取及计算结果
        4.2.2 对地震活动影响结果
        4.2.3 有效摩擦系数敏感性分析
    4.3 对周围断层的影响
    4.4 地震活动性分析
第五章 弱震区地震序列的对比分析
    5.1 静态应力触发作用对比
        5.1.1 地震间的触发作用对比
        5.1.2 对余震的触发作用对比
    5.2 地震活动性对比
        5.2.1 地震序列统计特征对比
        5.2.2 地震活动趋势对比及危险性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文章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8)三峡库区凉水井滑坡涌浪灾害链风险分析与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立题依据和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滑坡灾害风险评估与管理体系研究
        1.2.2 滑坡及其次生涌浪灾害的危险性评价研究
        1.2.3 滑坡及其次生涌浪灾害的易损性评价研究
        1.2.4 滑坡及其次生涌浪灾害的风险控制与风险管理
        1.2.5 研究现状总结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创新点
第二章 库区单体滑坡涌浪灾害链定量风险分析与管理框架
    2.1 单体滑坡涌浪灾害链的风险调查与风险识别
    2.2 单体滑坡涌浪灾害链的危险性分析
    2.3 单体滑坡涌浪灾害链的灾害后果分析
        2.3.1 单体滑坡的承灾体易损性分析
        2.3.2 滑坡潜在次生涌浪灾害的承灾体易损性分析
    2.4 单体滑坡涌浪灾害链的风险计算
    2.5 单体滑坡涌浪灾害链的风险控制
        2.5.1 单体滑坡涌浪灾害链的风险决策模型
        2.5.2 基于成本-效益分析的风险控制方案比选方法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凉水井滑坡变形规律与影响因素的风险识别
    3.1 研究区的选择依据
    3.2 研究区自然地理及地质环境概况
        3.2.1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3.2.2 研究区地质环境概况
    3.3 凉水井滑坡的结构特征与变形历史
        3.3.1 凉水井滑坡的结构特征
        3.3.2 凉水井滑坡的变形历史
    3.4 凉水井滑坡的破坏模式分析与灾害链风险的空间特征识别
    3.5 凉水井滑坡变形的影响因素分析与灾害链风险的时间特征识别
        3.5.1 内部因素
        3.5.2 外部因素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凉水井滑坡涌浪灾害链的危险性分析
    4.1 计算参数的选取与工况的确定
        4.1.1 计算模型及计算参数
        4.1.2 计算工况的确定
    4.2 凉水井滑坡的稳定性与破坏概率分析
    4.3 凉水井滑坡的Run-out分析
    4.4 凉水井滑坡次生涌浪灾害的产生与传播预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凉水井滑坡涌浪灾害链的后果分析
    5.1 承灾体的识别与价值估算
    5.2 滑坡及其潜在次生灾害的灾害后果分析
        5.2.1 滑坡的直接灾害后果分析
        5.2.2 潜在次生灾害的灾害后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凉水井滑坡涌浪灾害链的风险计算与变化趋势分析
    6.1 凉水井滑坡涌浪灾害链的动态风险
    6.2 凉水井滑坡涌浪灾害链的趋势风险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凉水井滑坡涌浪灾害链的风险控制
    7.1 凉水井滑坡涌浪灾害链的风险决策模型
    7.2 独立风险控制方案中灾害链的残余风险
        7.2.1 方案A抗滑桩工程
        7.2.2 方案B削方工程
        7.2.3 方案C截排水工程
        7.2.4 方案D监测预警工程
    7.3 基于成本-效益分析的风险控制方案比选
    7.4 组合风险控制方案的成本-效益分析
    7.5 凉水井滑坡风险管理的经验总结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9)天水盆地多灾种危险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指标体系研究现状
        1.2.2 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和危险性评价模型
    2.1 地理位置与交通
    2.2 地形地貌
    2.3 气象水文
    2.4 地层岩性
    2.5 新构造运动和地震
    2.6 人类活动
    2.7 危险性评价模型
        2.7.1 信息量模型
        2.7.2 证据权模型
        2.7.3 逻辑回归模型
        2.7.4 评价结果验证方法
第三章 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 数据来源与格网大小
        3.1.1 数据来源
        3.1.2 格网大小
    3.2 天水市崩滑流灾害特征
        3.2.1 崩滑流灾害发育概况
        3.2.2 崩滑流灾害发育类型
        3.2.3 崩滑流灾害分布规律
        3.2.4 崩滑流灾害成因要素
    3.3 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3.1 滑坡评价因子状态分级与相关性分析
        3.3.2 崩塌评价因子状态分级与相关性分析
        3.3.3 泥石流评价因子状态分级与相关性分析
        3.3.4 多灾种评价因子状态分级与相关性分析
第四章 单灾种危险性评价
    4.1 滑坡危险性评价
        4.1.1 信息量模型评价结果
        4.1.2 证据权模型评价结果
        4.1.3 逻辑回归模型评价结果
        4.1.4 评价结果精度检验与对比分析
    4.2 崩塌危险性评价
        4.2.1 信息量模型评价结果
        4.2.2 证据权模型评价结果
        4.2.3 逻辑回归模型评价结果
        4.2.4 评价结果精度检验与对比分析
    4.3 泥石流危险性评价
        4.3.1 信息量模型评价结果
        4.3.2 证据权模型评价结果
        4.3.3 逻辑回归模型评价结果
        4.3.4 评价结果精度检验与对比分析
第五章 多灾种危险性评价
    5.1 多灾种危险性评价
        5.1.1 信息量模型评价结果
        5.1.2 证据权模型评价结果
        5.1.3 逻辑回归模型评价结果
        5.1.4 评价结果精度检验与对比分析
    5.2 单灾种与多灾种评价结果差异性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新中国县城迁址研究(1949-201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和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选题的理论意义
        (三)选题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范围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分析法
        (二)计量分析法
        (三)图表分析法
    四、研究现状
        (一)历史时期政区研究
        (二)现代行政区划研究现状
第一章 县城迁址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县城和县级政区
        二、县城迁址
    第二节 相关理论
        一、中心地理论
        二、增长极理论
第二章 新中国时期县城迁址的时空分析
    第一节 新中国时期县城迁址情况
        一、东北地区
        二、华北地区
        三、华东地区
        四、华中地区
        五、华南地区
        六、西南地区
        七、西北地区
    第二节 新中国时期县城迁址空间分析
    第三节 新中国时期县城迁址时间分析
第三章 新中国时期县城迁址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自然因素
        一、地形地势
        二、水源
        三、地理位置
        四、自然灾害
    第二节 人为因素
        一、行政区划调整
        二、交通
        三、经济
        四、水电站、水库、河道等基础设施的修建
        五、匪患、战略等政治军事因素
        六、政府开展工作
        七、其他
第四章 案例分析
    第一节 行政区划调整引起的迁址——以江华瑶族自治县为例
    第二节 三峡库区县城迁址
    第三节 综合因素带来的县城变迁——以五峰土家族自治县迁址为例
第五章 结语
    第一节 县城迁址的特点
        一、县城迁址是一个协调矛盾的过程
        二、县城迁址缓冲时间越来越长
        三、县城迁址是官方主导、民众“接受”的活动
    第二节 县城迁址的影响
        一、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对城市文化发展的影响
        三、对“移民”和“土着民”融合问题的影响
        四、对地名的影响
    第三节 县城迁址的借鉴意义
        一、政府决策时,应慎之又慎
        二、协调新城与旧城的发展关系
        三、注重科学规划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长江三峡工程水库诱发地震危险性的初步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玉龙水利枢纽水库诱发地震的危险性分析[J]. 姬永尚. 西部探矿工程, 2021(10)
  • [2]三峡蓄水进程中库首区地震活动与库水位的关联性研究[J]. 孟庆筱,姚运生,廖武林,张丽芬,党学会.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21(07)
  • [3]三峡库区湖北段水库地震规律性研究及趋势预测[D]. 路永强. 三峡大学, 2021
  • [4]基于GIS和监测数据的区域性滑坡灾害危险性评价研究[D]. 周瑞. 三峡大学, 2021
  • [5]三亚新机场及邻区活动断裂与稳定性研究[D]. 孙伟.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21(01)
  • [6]大连市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与减灾研究[D]. 朱霞.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8)
  • [7]三峡秭归M4.5、吉林松原M5.5地震序列库仑应力变化的对比研究[D]. 常婷. 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 2021(01)
  • [8]三峡库区凉水井滑坡涌浪灾害链风险分析与管理研究[D]. 李烨. 中国地质大学, 2021
  • [9]天水盆地多灾种危险性评价研究[D]. 王喜乐. 兰州大学, 2021(09)
  • [10]新中国县城迁址研究(1949-2019)[D]. 徐莎莎. 西南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长江三峡工程水库诱发地震风险初步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