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制度创新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作用

论制度创新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作用

一、试论制度创新在西部开发中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李岁科[1](2017)在《当代中国民族协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在这统一的民族大家庭内,各民族享有平等的权利。在中国各民族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了一个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能否处理好民族问题、协调好民族关系,是关系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大事。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作为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在推进中国民主政治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民族协商就是指协商民主在处理民族问题、协调民族关系、做好民族工作中的具体运用。当我们面对民族问题时,若能将作为重要民主形式的协商民主充分运用起来,充分调动各民族群众积极参与,大家共同协商应对民族问题,这样就既能有利于中国协商民主的广泛运用,又能助力于中国解决民族问题道路的有效拓展。民族协商具有尊重各民族存在差异、注重各民族之间平等、追求各民族利益共赢等特点,是人民当家作主在中国各民族中的充分体现,是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协商作为中国共产党在当代处理民族问题的重要方式,在中国拥有着现实的制度基础、理论基础、实践基础和民族基础,尤其是作为中国基本政治制度之一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其中很多内容既体现了民族协商的精神又契合于民族协商的制度设计。可以说,民族协商是符合中国社会实际的现实选择。民族协商在当代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中,虽历经曲折,但总体上还是向前推进发展的,为中国民族领域的和谐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共产党运用民族协商方式处理民族问题,也进行了民族协商的理论探索,分析了民族协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讨了民族协商的主体、客体和目的,提出了民族协商的要求、原则和方法等,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民族协商系统理论。同时,中国共产党也运用民族协商方式应对解决了当代中国的许多民族问题,譬如化解民族领域矛盾纠纷、解决民族历史遗留问题、处理民族地区社会改革、促进民族自治区域成立、推动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等,极大推进了中国社会的整体稳定和发展。民族协商特别是通过在西藏和平解放、大瑶山《团结公约》的订立、西部大开发中的协商等代表性事件中的运用,不仅有助于了解如何运用民族协商方式解决民族问题,更有助于把握民族协商在解决民族问题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民族协商虽然在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和解决民族问题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具体运用中也存在着一定局限,譬如易于出现族群极化、协商条件亟需平等、协商制度不够完善等问题。为推进民族协商的更好发展,亟需从破解当代中国民族协商存在局限、形成当代中国民族协商理论共识、推动当代中国民族协商实践运用等方面着手,以切实把握好民族协商的发展方向。

徐云松[2](2015)在《我国西部区域金融发展的非均衡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区域发展非均衡是我国国情的基本特征。1988年邓小平立足于国民经济全局,明确提出“两个大局”的伟大战略构想,即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加快对外开放,内地要支持东部率先发展,服从这个大局;当东部发展到一定阶段,再支援内地发展,沿海地区也要服从这个大局。“两个大局”的区域发展战略,就是一种区域非均衡发展模式。应该承认,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总量的快速增加和经济高速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在此基础上国家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并且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也确立了东部率先发展、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和东北振兴四大经济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形成东部、西部、中部、东北地区四大板块的空间发展格局。然而,我国区域发展的矛盾愈发显着,暴露出诸多深层次的问题,最突出的就是区域发展差距问题。尽管国家提出了要实现统筹区域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总体战略,国家“十二五”规划还特别强调了我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但是区域之间的差距仍然在不断拉大,区域增速格局的扭转也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区域差距扩大的趋势。事实上,我国区域发展仍然处于非均衡的状态,并且区域发展过度非均衡的趋势还引致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而我国区域非均衡发展中又以西部地区最为典型,作为土地面积686.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面积71.5%的最大经济区域,西部内陆的普遍贫穷落后与东部沿海的发达富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今西部的贫困落后与历史上西部曾成为世界中心地带的辉煌形成了鲜明对比。东部地区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引擎,而广袤的欠发达西部地区业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实现整体飞跃的掣肘。中国最广大的经济区域仍然是欠发达地域,并且地理面积广阔、涵盖省份最多的西部地区自身也存在着发展差距。伴随着区域差距的扩大,贫富差距、收入差距的两极分化现象也日益明显,这显然有悖于社会主义的本质。可以说,只有实现面积最广、省份最多、最贫穷落后的西部地区“后发赶超”,促进西部区域协调发展,解决现实中区域非均衡发展的突出矛盾与问题,才能为整体国民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与现代市场经济的主要驱动力,在现代经济增长因素中有详实的理论支撑,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历程中也得到了实践的验证。区域金融作为金融发展的空间层次,着重于探讨一国内的地区中观层面金融结构与运行的分布状态与互动关系。经济发展决定金融发展,我国区域金融发展也具有显着的非均衡性,西部区域金融发展的水平与速度明显滞后于发达的东部地区,并有逐渐扩大的趋势。“十二五”时期进入第二个西部大开发十年以后,特别是“一带一路”中重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实施,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在发生变化,金融业开放程度会进一步提高,西部地区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发展机遇。但是,如果区域过度非均衡发展的现象和态势不加以改变,协调机制不加以顶层设计和系统完善,金融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金融业的整体竞争力就难以实现质的提升,就难以实现和谐性与效率性统一的金融发展,不能以此促进经济、社会、文化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本文对我国西部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问题的研究,基于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基本哲学观点,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以及均衡与非均衡辩证统一的思想。在方法论上本文坚持系统分析方法、矛盾分析法,运用发展与联系的思维方式剖析问题;树立全局与局部考察相结合,整体与部分分析相结合的观念。全文对西部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的研究,立足于两个空间层面的分析视角,即主要矛盾——西部与东部之间的非均衡问题,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西部各省份之间的非均衡问题;通过回顾、总结与分析区域经济理论,金融发展理论,系统梳理了各理论的发展脉络与前沿。在此基础上创新性地以金融发展非均衡的四个研究视角为切入点:一是金融发展非均衡的总量观,运用各项指标探究与测度西部区域金融总量非均衡的问题表现与发展态势;二是金融发展非均衡的结构观,从金融行业结构、融资结构、金融市场结构、金融资产结构和金融开放结构五个方面探究与测度西部区域金融结构非均衡的问题表现与发展态势;三是金融发展非均衡的功能观,从金融实现其功能的效率探究与测度西部区域金融功能非均衡的问题表现与发展态势;四是金融发展非均衡的系统观,将金融子系统放置到整体系统环境中,运用逻辑推理、统计描述、计量模型等分析方法,探究影响与导致西部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的系统因素。从定性的角度分析由于西部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而造成的对经济、社会、文化的负面影响;从定量的角度,构建动态的数理模型研究西部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系统观的分析要求涵盖经济因素与非经济因素,体现多学科交叉,涉及经济学科外的社会学、人类学(文化人类学)、宗教学、民族学、历史学、地理学、法学等理论与知识,使本文的论述与研究达到一定的历史厚度、思想高度、专业深度和学科广度。基于全文系统的逻辑论述体系,以及多维度研究思路、多样化分析方法得出的观点与结论,从我国西部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的客观实情与现状出发,针对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加快推动西部区域金融从非均衡发展向实现均衡与非均衡内在统一的协调发展转变的第一个层面;以及促进金融系统实现和谐性与效率性协调统一,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文化复兴等外部系统协调发展的第二个层面,本文提出了较为系统全面的构想、对策与建议。全文逻辑体系下的中心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导论部分。主要阐述选题背景和目的,提出研究问题,论述本文意义;对概念进行界定与辨析,对研究范畴进行阐述。对论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技术路线与逻辑框架、主要的创新点、不足之处和未来进一步研究方向等内容进行概述。其次是理论文献的回顾与分析。总结了国内外区域经济理论的发展进程与研究现状;按照金融发展理论萌芽——金融发展理论的形成——金融发展理论的新进展——金融发展理论研究视角的拓展的顺序进行了综述,并深入到金融发展理论的空间层面进行了回顾。基于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研究的两个空间层面和四个金融发展非均衡维度与视角的结合,对其进行了文献综述,并阐述了该理论与本文研究问题的联系。第三是分析西部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的历史演进,研究其问题表现。从历史角度对1949-1978区域经济发展均衡阶段进行详述,对同时期区域金融发展的均衡状况进行了研究。对1978年改革开放后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现状进行描述,基于两个层面(西部区域内与东西部区域间)金融发展非均衡角度,采用统计实证分析法、图表分析法、规范分析法等方法,从金融总量、金融结构、金融功能角度衡量西部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的表现,阐明非均衡的时空特征与变动趋势。第四是基于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基本哲学观点,从金融系统研究的系统观角度,对我国西部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的原因进行剖析。运用定性分析法、统计描述法、对比分析法,实证检验法,从制度因素、经济条件因素、客观环境因素、非正式制度因素和不确定性冲击影响因素这五个方面探究我国西部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的形成机理,分析了西部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影响因素的变化趋势。第五是我国西部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的负面影响分析。该部分主要是从定性的角度阐述了西部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对社会的负面影响和对文化的负面影响。第六是我国西部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首先简要回顾了区域金融发展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内在机理,进行简要评述。其次从定量的角度运用面板数据的变系数模型,测度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效率差异;在阐述了面板数据动态与静态模型、计量检验方法的基础上,采用面板数据(Panel-Data)的单位根检验,面板数据(Panel-Data)协整检验,面板数据的误差修正模型(ECM)对东西部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长期、短期动态效应进行了量化测度。该部分同时研究了金融发展理论的前沿,探讨了法律制度、法治效率与金融发展、经济增长的实证关系,从区域层面对“中国之谜”命题(低水平法治与高速经济增长并存)进行部分解释;分析了区域社会资本、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关系,对法治(正式制度)与社会资本(非正式制度)在区域层面表现出的替代机理与耦合关系进行了阐释,指出制度(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建设,即健全法律制度环境、提升法治效率(正式制度),复兴西部内陆优秀文化(非正式制度)的重大意义。第七是总结与建议。根据全文逻辑体系,该部分对各章研究结论进行统一的归纳梳理,结合研究的主要观点与结论,提出西部区域金融由非均衡发展转变为协调发展必须注重顶层机制设计。在此基础上,以系统观的思维为指导,提出两个层面的针对性建议。一是西部区域金融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包括:构建多元化的金融机构体系,优化西部银行业结构;建设西部资本市场,优化金融市场结构;培育西部区域性金融中心,发挥金融集聚与扩散功能;推动多层次区域金融合作;大力发展移动金融引领西部金融创新,提升金融效率;实施差异化与统一性相协调的区域金融调控政策。二是西部区域金融系统与外部系统协调发展的对策选择,包括:健全西部地区法律体系,提升法治效率;弘扬西部地区优秀社会资本,推动西部优秀传统文化复兴,重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现代金融发展的伦理体系。

李敏纳,蔡舒,覃成林[3](2014)在《中美西部人口资源开发的比较及启示》文中认为在世界区域开发史上,中美两国西部开发最令世人瞩目。在中美西部开发中,人口资源开发均是关键内容。中美西部人口资源开发的背景和目标相似,但由于两者环境和基础不同,其开发的手段和机制必然具有差异,因而,推进中国西部人口资源开发,既要借鉴,又不能完全照搬美国的做法。与当前中国西部人口资源开发主要采用行政手段和以政府为主导不同,在美国西部人口资源开发中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综合运用,政府行为与市场作用有机结合,这给推进中国西部人口资源开发带来如下重要启示:构建政府引导下以市场为主体的西部人才吸纳利用机制,引导西部教育发展与西部开发密切结合,激励具有参与能力的组织、机构和个人给西部教育捐助和投资,以及健全西部人口资源开发政策实施的法律保障等,是快速推进我国西部人口资源开发的重要举措。

韦伟[4](2013)在《中美西部开发中政府作用的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西部大开发是我国世纪之交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是新世纪中国政府的一项长期的发展战略,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前景,具有重大的历史与现实意义。美国曾经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的国家,从19世纪初开始西进运动,走上了拓荒西部、开发西部、发展西部的道路,通过成功的西部开发,为美国经济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西部开发的成功,就不可能有现在全面繁荣的美国。在这个开发西部的过程中,美国政府在其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理论是指导实践的工具,就西部开发而言,可供指导的理论包括可持续发展理论、梯度理论和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尤其是后者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又包括增长极理论、点轴开发理论、网络开发理论等,这些理论为我们分析中美两国的西部开发提供了有益的指导。中国历代统治者,在国力许可的情况下,都会致力于西部地区的建设与巩固。但是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始终未能达成美国那样的成就。尤其是到了近代以来,中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已经大大落后于东部地区。在我国近代与现代史上,曾经出现过若干次政府主导下的西部开发的热潮,但都未能促成西部经济持续发展,更未解决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在区域经济开发史上,中、美两国的西部开发得到了全世界的广泛注意。本文就中、美两国的西部开发进行横向比较,从政府这个层面作为切入点,抽丝剥茧分析两国政府的异同点,对于厘清我国西部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全面提高理性认识,开阔视野,从而走出一条既借鉴西部开发的国际经验又具有中国特色的西部大开发之路,具有重要的意义。中美两国国情不同,但是政府在各自西部开发过程中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对基础设施建设和移民的重视程度上,存在着许多共同点。但是两国政府更多的是不同点,这些差异性因素包括政府开发自然资源的不同方式、政府对外政策的差异、开发主体的差异、体制上的区别以及对文化影响的不同。由于两国国情不同,存在的这些差异对于两国西部开发的路径选择产生了直接影响。从美国西部开发史来看,政府在推动西部开发过程中有宝贵的经验,重视市场机制配置资源,政府推出优惠政策,重视基础设施建设等等,取得了显着的效果。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在其开发过程中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诸如环境问题、基建中的浪费、城镇的盲目建设等,这值得我们参考并引以为鉴。在中国现阶段的西部开发过程中,这些经验教训的总结有助于我们避免重走弯路,对于我国走出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西部开发之路将起到促进作用。

刘忠,牛文涛,廖冰玲[5](2012)在《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研究综述及反思》文中研究指明2000年开始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开启了我国区域平衡发展的新阶段。本文基于西部大开发战略推进的理论轨迹,对我国西部大开发的逻辑起点、角色定位、突破口、支撑体系以及模式选择等五个方面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并结合西部地区的实际进行了反思。文章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并对未来研究的重点和趋势进行了展望。

张军驰[6](2012)在《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治理政策研究》文中指出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西部地区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整个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已大为改观,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也更为稳固。由于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复杂,区域差异性大,加之本身极度脆弱,虽然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得到局部改善、但是整体不断恶化的趋势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有关的生态环境治理政策从调整的范围、手段、内容和取得的实效上看,还不能完全适应当前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治理的需要。综合考虑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等诸多要素,加快推动和实现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治理政策创新,是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西部地区资源和环境现实而迫切的需要,对整个国家的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以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治理政策为研究内容,对我国三十多年来环境政策的演变与实践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做了客观评价,深入剖析了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治理政策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现行环境政策内容不够全面、相互之间缺乏协调、调整方法和手段单一、执法不严;退耕还林政策、天然林保护政策和水土保持政策等强化行政命令、忽视市场作用、多头管理出现部门冲突、政策缺乏激励措施、公众参与热情不高等。上述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治理政策在政策理念、政策体系、调节手段和范围等方面的不足和缺陷,在实践中集中表现为政策理念相对滞后、政策体系不够完整、政策执行环节薄弱、市场机制不够完善、公众参与不足等方面。针对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治理政策存在的诸多问题,本文立足当前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现状,通过对西方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环境治理政策和实践的分析考察,提出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治理政策应在战略层面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环境与经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努力实现人与资源、环境和谐相处;在观念层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道路方面走生态文明之路、可持续发展之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以生态文明为理念,遵循协调统一、环境民主、制度创新和本土化原则,构建政府主导、市场推动、公众参与的“多元共治”一体化的生态环境治理网络,实现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治理政策的全面创新,实现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根本改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的宏伟目标。

金扶善[7](2011)在《西部大开发中地方政府职能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韩国对于中国地区西部大开发非常关注。在韩国主体媒体报道中国“两会”召开的消息时,特别关注中国开发中西部地区的战略,认为这是“针对新世纪的重大决策”,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扩大内需,刺激经济持续增长,促进地区间的均衡发展,达到共同富裕,加强民族团结和保持社会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韩国《朝鲜日报》2011年3月20日发表文章指出,中国开发中西部地区是“具有多种目的的国家战略”,它不仅有助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而且将加强边疆地区的社会稳定。现在中国西部大开发已经进行了十年,在这十年中西部地区发生很大的变化,随着行政环境的变化、中国国务院西部大开发新十年政策的出台,地方政府大部制改革的推进,对西部地区地方政府职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优化政府职能有成为当前西部地方政府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本文分为四个部分对西部大开发中地方政府职能优化进行分析。首先对西部地区、西部大开发、政府职能和政府职能优化等概念进行了简要介绍,这是本文一个理论前提。然后对西部大开发中地方政府职能优化的动因进行了分析,认为西部地方政府职能优化的内部动因主要是地方政府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作用和地方政府职能存在的不足,还包括西部地区的发展、大部制改革以及国际合作进一步深入等外因。然后分析了西部大开发过程中西部地方政府职能优化在利益博弈、市场机制、制度供给、文化等方面的困境。然后分析了韩国的实践和东部的三个职能优化模式,在此基础上试着从推进地方政府大部制改革、加强学习型政府建设、完善制度供给、扩大政府间的合作等方面提出西部大开发中地方政府职能优化的途径。

王楠[8](2011)在《我国西部生态环境保护法律问题研究》文中提出1999年,中央政府正式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给予西部地区大力支持,将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广西、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内蒙古等十二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纳入西部大开发范围。在西部大开发提出之初,我国领导人就指出应该将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重要位置,不能走“先破坏,后治理”的老路子,不仅如此,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整体脆弱,有些地区一旦破坏就很难恢复甚至永久性无法恢复。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部地区的经济取得了显着的进步。但是,我们同时也应看到,随着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深入,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各种生态环境问题不断出现。如何在经济发展与当地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取得适度的平衡,成为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在导论部分,笔者在对“生态”、“环境”、“生态环境”等概念的内涵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现行法律的相关规定,对当前学界有关“生态法”、“环境法”等概念的使用问题进行了分析。笔者认为,从我国目前现行的生态环境保护基本法——《环境保护法》中的界定来看,没有必要以“生态法”、“生态环境法”等概念来代替现在广泛使用的“环境法”、“环境保护法”等类似概念。之后,笔者对国内有关西部大开发法治环境建设、生态环境问题的资料做了一个大致的梳理。本文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规范分析法、价值分析法、实地调查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对近些年来西部地区出现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分析,并试图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第一章主要介绍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现状。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生态环境重要,二是生态环境脆弱,三是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大。如何既实现经济社会全而发展,提高当地群众的生活水平,又较好的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为全国的生态环境改善做出应有的贡献,是一个很有挑战性的问题。近些年来,我国主要领导人先后在不同场合都不断强调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特别是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事实上,近些年来,随着各级政府重视程度的不断增强、投入的不断增加、技术的进步、重大生态环境保护项目的实施,西部地区在生态环境方面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是,即便如此,包括西部地区在内的全国范围内的生态环境保护仍然处于“局部好转、整体恶化”的趋势之下。西部地区的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森林资源减少、冰川消融迅速等问题仍然形势严峻。第二章在前一章梳理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现状的基础上,对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法制现状做了一个简要的介绍。这种安排是基于这样的思路: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现状大致如何?这种现状是在何种制度环境下形成的?因此,本章第一节对我国整体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做了一个简要的介绍。本章第二节重点对西部民族自治地方有关生生态环境保护的自治立法,包括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变通立法和变通规定,做了一个大致的梳理。西部地区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为集中的地方,也是我国民族自治地方最为集中的地方,有着大量的自治立法,这些自治立法中有许多足涉及生态环境保护的。对它们进行个初步梳理分析,对了解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法制现状是十分必要的。经过分析,笔者基本认为,我国广大西部民族自治地方并没有充分发挥自治立法的优势,做好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第三章的主要研究内容是我国生态环境执法问题。第一节对生态环境执法体制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执法中的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当前环境执法面临着这样一些困难:地方政府注重经济增长,忽视环境问题;企业违法成本低;违法处罚手段少,力度弱;政府部门上下配合、部门联动难等问题。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相应的建议。第二节对《环境影响评价法》的发展历程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认为该法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完善该法的建议。第四章对国外欠发达地区开发情况进行了梳理。第一节对美国西进运动、苏联的西伯利亚开发和其它国家的欠发达地区开发背景、基本过程进行了梳理,认为这些欠发达地区的开发有一些共同的成功经验,包括中央政府高度重视;建立权威性的开发组织机构;制定科学的开发政策和法规,并以其为导向;中央政府积极扶持,进行大规模投资等。但是,其中也存在一些教训值得吸取,如开发过程中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忽视对开发地传统文化的保护;忽视轻重工业均衡发展;忽视开发地区的内部发展动力等。这些经验教训可以为我国西部大开发提供有益的借鉴,避免重蹈覆辙。第五章主要论述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建设问题。当前学界所说的生态效益补偿,不是强调生态学意义上的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而主要是强调为了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或生态价值,针对生态环境进行的补偿、恢复、综合治理等行为,以及基于环境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而对可能因此丧失发展机会的区域内的居民承担的给予资金、技术、实物上的补偿、政策上的优惠等行为。笔者认为,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建设将对森林资源、水资源、草场资源等环境要素的保护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本章首先从现实需要、经济学原理、生态正义等角度分析了对西部地区实施生态效益补偿的必要性。在对我国当前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实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如何促进我国整体的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建设提出了一些建议。文章的最后一部分是全文结语。对于如何切实加强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有学者提出了建设西部生态经济特区,也有许多学者提出了应该实行“绿色GDP”制度。目前,已经有个别重要生态保护区开始实行“绿色GDP”制度,这是一个良好的实践开端。此外,笔者认为,加强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最主要的一点是加强现有生态环境法律法规的实施。目前,在应对传统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方面,我国已经建立起了基本的法律体系,应该将着重点放到法律的执行上来。在应对不断出现的新型生态环境问题方面,我们当然还需要不断加强立法工作。此外,我们应该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应该逐步走出单环境要素保护的思维模式,在制度设计、生态环境执法、生态环境保护社会监督等各方而都应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整体观。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本文的研究还远远不能囊括西部地区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对于一些论文尚未涉及的问题,只能留待今后的学习中进一步关注、研究。

马玉祥[9](2009)在《西部开发促进法及其内容》文中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把握全局,提出的一项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战略决策,是造福中华民族子孙万代的一项战略部署。早在1999年6月江泽民同志就提出:"现在我们正处在世纪之交,应该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明确提出,必须不失时机地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特别是抓紧研究西部地区大开发。"

马玉祥[10](2008)在《西部开发促进法及其内容》文中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把握全局,提出的一项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战略决策,是造福中华民族子孙万代的一项战略部署。早在1999年6月江泽民同志就提出:"现在我们正处在世纪之交,应该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明确提出,必须不失时机地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特别是抓紧研究西部地区大开发。"

二、试论制度创新在西部开发中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制度创新在西部开发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当代中国民族协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学术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思路、主要方法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研究的基本思路
        (三)研究的主要方法
第二章 民族协商概念界定与重要基础
    一、民族协商概念界定
        (一)相关概念及辨析
        (二)民族协商核心概念的界定与分析
    二、当代中国民族协商的重要基础
        (一)制度基础
        (二)理论基础
        (三)实践基础
        (四)民族基础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当代中国民族协商发展历程
    一、当代中国民族协商的初步构建(1949-1956 年)
        (一)建立有利于民族协商的政治秩序
        (二)制定有助于民族协商的法规政策
        (三)形成有益于民族协商的多种渠道
    二、当代中国民族协商的曲折前行(1957-1976 年)
        (一)“左”倾影响致民族领域政治失序
        (二)政治秩序动荡使民族协商遭受破坏
    三、当代中国民族协商的恢复发展(1977 年以后)
        (一)民族协商重要渠道的恢复运行
        (二)民族协商法制基础的拓展完善
        (三)民族协商理论发展的不断推进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协商的理论探索
    一、关于民族协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民族协商的必要性
        (二)民族协商的可行性
    二、关于民族协商的主体、客体和目的
        (一)民族协商的主体
        (二)民族协商的客体
        (三)民族协商的目的
    三、关于民族协商的要求、原则和方法
        (一)民族协商的要求
        (二)民族协商的原则
        (三)民族协商的方法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当代中国民族协商实践运用
    一、当代中国民族协商的实践运用概述
        (一)民族协商在化解民族领域矛盾纠纷中的运用
        (二)民族协商在解决民族历史遗留问题中的运用
        (三)民族协商在处理民族地区社会改革中的运用
        (四)民族协商在促进民族自治区域成立中的运用
        (五)民族协商在推动民族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运用
    二、实践范例一——西藏和平解放中的民族协商
        (一)对协商解决西藏问题的选择及争取
        (二)民族协商在西藏和平解放中的践行
        (三)关于西藏和平解放协商成果的落实
    三、实践范例二——大瑶山“团结公约”订立中的民族协商
        (一)大瑶山《团结公约》协商订立的基础
        (二)大瑶山《团结公约》协商订立的过程
        (三)大瑶山《团结公约》协商订立的意义
    四、实践范例三——西部大开发中的民族协商
        (一)西部大开发中进行民族协商的重要性
        (二)西部大开发中民族协商的内容
        (三)民族协商在西部大开发中发挥的作用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当代中国民族协商发展方向
    一、破解当代中国民族协商的存在难题
        (一)易于出现族群极化
        (二)协商条件亟需平等
        (三)协商制度尚待完善
    二、形成当代中国民族协商的理论共识
        (一)提升民族协商的思想认识
        (二)坚持民族协商的原则立场
    三、推进当代中国民族协商的实践发展
        (一)拓展民族协商的协商渠道
        (二)健全民族协商的运行机制
        (三)创新民族协商的基本方法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2)我国西部区域金融发展的非均衡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2.1 选题背景
        1.2.2 研究意义
    1.3 概念界定与研究范畴
        1.3.1 区域金融的概念与研究范畴简述
        1.3.2 金融发展的概念简述
        1.3.3 非均衡概念简述
        1.3.4 西部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的研究范畴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全文逻辑框架
    1.6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1.6.1 主要创新点
        1.6.2 不足之处和展望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分析
    2.1 区域经济的理论分析
        2.1.1 区位理论
        2.1.2 传统区域发展理论
        2.1.3 近代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2.1.4 区域发展理论的新进展
        2.1.5 理论总结与研究述评
    2.2 金融发展的理论分析
        2.2.1 金融发展理论的萌芽
        2.2.2 金融发展理论的形成
        2.2.3 金融发展理论的新进展(20世纪90年代后)
        2.2.4 金融发展理论研究视角的拓展
        2.2.5 金融发展理论的空间视野——区域金融理论
        2.2.6 理论总结与研究述评
    2.3 金融发展非均衡的理论分析
        2.3.1 金融发展非均衡的总量观
        2.3.2 金融发展非均衡的结构观
        2.3.3 金融发展非均衡的功能观
        2.3.4 金融发展非均衡的系统观
        2.3.5 理论总结与研究述评
第3章 我国西部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的历史演进与问题表现分析
    3.1 西部区域经济发展均衡阶段的历程与表现
        3.1.1 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西部区域经济发展均衡阶段的背景
        3.1.2 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的内涵与表现
    3.2 西部区域金融发展均衡阶段的历程与表现
        3.2.1 西部区域金融发展均衡阶段的背景
        3.2.2 西部区域金融发展的均衡格局与表现
    3.3 西部区域经济发展非均衡的现状与表现
        3.3.1 西部区域经济总量与结构的非均衡现状
        3.3.2 西部区域居民收入水平与与劳动力价格非均衡
        3.3.3 西部区域固定资产投资的非均衡现状
        3.3.4 西部区域财政收支的非均衡表现
        3.3.5 西部区域对外贸易水平的非均衡
    3.4 西部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的情况与表现
        3.4.1 西部区域金融发展从均衡向非均衡阶段的历史转变
        3.4.2 西部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的统计比较方法
        3.4.3 西部区域金融发展的总量指标与非均衡表现
        3.4.4 西部区域金融发展的结构指标与非均衡表现
        3.4.5 西部区域金融发展的功能指标与非均衡表现
        3.4.6 西部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的特征与变动趋势
第4章 我国西部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的原因分析
    4.1 制度因素
        4.1.1 金融制度及政策影响
        4.1.2 对外开放程度与试验点政策
        4.1.3 财税体制改革
        4.1.4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行为
        4.1.5 法律环境差异
    4.2 经济条件因素
        4.2.1 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差异
        4.2.2 工业化、城镇化与信息化水平
        4.2.3 外商直接投资的差异
        4.2.4 技术创新与开发能力
    4.3 客观环境因素
        4.3.1 区位因素
        4.3.2 资源禀赋
    4.4 非正式制度因素
        4.4.1 多元化的宗教信仰
        4.4.2 多样化的民族传统
        4.4.3 社会资本
    4.5 不确定性冲击因素
    4.6 西部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影响因素的变化趋势
第5章 我国西部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的负面影响分析
    5.1 西部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对经济的负面影响
        5.1.1 资本的区域流动效应
        5.1.2 地方保护主义导致的人为市场分割
        5.1.3 区域二元经济结构的差异性影响
        5.1.4 宏观调控的弱化效应
    5.2 西部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对社会的负面影响
        5.2.1 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负面效应
        5.2.2 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与恶化
    5.3 西部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对文化的负面影响
第6章 我国西部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6.1 区域金融发展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内在机理
        6.1.1 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
        6.1.2 区域金融发展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
    6.2 西部区域金融发展与动态经济增长
        6.2.1 模型构建与数据说明
        6.2.2 样本数据的来源
        6.2.3 实证研究的数理方法
        6.2.4 西部数据的实证结果与分析
        6.2.5 东部数据的实证结果与分析
        6.2.6 基于东西部两个地理层级的实证结果分析
    6.3 西部区域法律环境、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
        6.3.1 引言
        6.3.2 计量模型的构建与数据说明
        6.3.3 样本数据的来源
        6.3.4 实证结果与分析
    6.4 西部区域社会资本、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
        6.4.1 引言
        6.4.2 计量模型的构建与数据说明
        6.4.3 样本数据的来源
        6.4.4 实证结果与分析
第7章 总结与建议
    7.1 总结
        7.1.1 全文逻辑体系的归纳总结
        7.1.2 全文研究观点与结论归纳
    7.2 建议
        7.2.1 顶层设计的协调机制
        7.2.2 措施与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情况
后记

(3)中美西部人口资源开发的比较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美国西部人口资源开发
    (一)以移民和土地方面的法律和政策吸引国内外移民到西部定居
        1.以灵活开放的移民法律和政策吸引国外移民。
        2.以优惠的土地法律和政策促进国内外移民西迁。
    (二)采取多种方式筹集西部教育发展资金
        1.拨地兴学。
        2.直接拨款。
        3.引导民间资本投入西部教育事业。
    (三)依据西部开发不同时期的市场需要,有重点和有针对性地扶持西部教育的发展
        1.从建国到1850年代,重点发展义务教育。
        2.1850年代到二战结束,大力发展西部公共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
        3.二战结束以后,重点扶持培养高精尖人才的研究型高校的发展。
    (四)重视并发挥人才对科技进步的推动作用
二、中国西部人口资源开发
    (一)制定西部教育发展和人才开发政策
    (二)对西部基础教育进行投资倾斜和行政帮扶
    (三)大力支持西部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
    (四)加强西部人才的培养、选拔、激励和吸引工作
    (五)对西部开展智力支援
三、中美西部人口资源开发比较
    (一)开发的背景和目标相似
    (二)开发的基础和环境不同
        1.美国西部在开发之初人烟稀少,中国西部大开发之初人口数量不少,但整体素质较低。
        2.美国西部自然环境好于中国西部,中国西部生态环境较脆弱,对人口的承载能力较弱。
        3.美国西部文化为移民文化,中国西部文化环境复杂,使人口资源开发的难度加大。
    (三)开发的手段和机制有差异
        1.在美国西部人口资源开发中,其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综合运用,而中国西部人口资源开发手段则带有较浓重的行政色彩。
        2.美国西部人口资源开发的机制是政府行为与市场作用的有机结合,而中国则是政府主导型的。
四、中美西部人口资源开发比较中的启示
    (一)构建政府引导下以市场为主体的西部人才吸纳和利用机制
        1.以用人单位为主体引进区内外人才。
        2.遵循市场规律制定并实施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
        3.立足于市场需要和事业发展合理利用人才。
    (二)引导西部教育发展与西部开发密切结合
    (三)激励组织和个人给西部教育捐资和投资
    (四)健全西部人口资源开发政策实施的法律保障体系

(4)中美西部开发中政府作用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文献的回顾与评论
    1.3 论文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注释
第二章 西部开发的理论探索
    2.1 可持续发展论
    2.2 梯度理论
    2.3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注释
第三章 中美两国政府主导的西部开发
    3.1 美国政府推动的西进运动
    3.2 西部开发对于美国的意义
    3.3 我国政府主导的西部开发史
    3.4 新中国建国以来的西部开发
    3.5 西部大开发10多年来的发展
    注释
第四章 中美两国政府主导西部开发中共性因素的对比
    4.1 中美西部开发演进历史中政府作用的比较
    4.2 中美西部开发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比较
    4.3 中美西部开发政府人口迁移政策的比较
    注释
第五章 中美两国政府主导西部开发中差异性因素的对比
    5.1 中美西部开发政府在开发自然资源方面的比较
    5.2 中美西部开发政府在利用国际环境方面的比较
    5.3 中美西部开发主体的比较
    5.4 中美西部开发政府体制环境的比较
    5.5 中美西部开发中政府对文化传统的影响比较
    注释
第六章 结论
    6.1 西部开发的政府思想
    6.2 西部开发政府的经验
    6.3 西部开发政府的经验和教训
    6.4 西部开发史对当代政府的启示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5)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研究综述及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一、西部大开发的逻辑起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一) 西部大开发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途径
    (二) 协调效果的评价
二、西部大开发的角色定位: 政府、市场与企业
    (一) 政府、市场与企业:主体地位的归属
    (二) 政府类型、职能与市场关系
三、西部大开发的突破口:
    (一) 三农问题
        1.西部大开发对西部地区农业发展的影响、新环境下农业发展的途径。
        2.农业之于西部大开发的基础性作用。
    (二) 产业发展
        1.产业结构调整。
        2.产业结构定位。
        3.产业转移与承接。
    (三) 城市化
        1.城市化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地位。
        2.城市化如何展开。
四、西部大开发的支撑体系:
    (一) 金融支持
        1.金融支持主导性的争论。
        2.金融支持不足。
        3.金融支持的模式。
    (二) 要素流动
五、西部大开发的模式选择:“生态”反思
    (一) 西部大开发必须是“生态”开发、适度开发
    (二) 西部大开发不是资源开发
    (三) 西部大开发需要克服“短视”问题
六、结论与展望

(6)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治理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概况
        1.3.2 国内研究进展
        1.3.3 国内外研究评价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可能创新之处
第二章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治理政策的现实考量
    2.1 生态环境状况
        2.1.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2 西部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
    2.2 生态环境治理政策内容
        2.2.1 法律法规
        2.2.2 生态环境治理工程政策
        2.2.3 政策性文件
    2.3 生态环境治理政策分析
        2.3.1 生态环境治理政策的成效
        2.3.2 生态环境治理政策的问题
第三章 中国生态环境治理政策演变与国外经验借鉴
    3.1 中国生态环境治理政策变迁与实践
        3.1.1 中国生态环境治理政策的演变
        3.1.2 中国生态环境治理的实践
        3.1.3 中国生态环境治理政策的评价
    3.2 国外生态环境治理政策的主要内容
        3.2.1 美国生态环境治理政策的主要内容
        3.2.2 德国的环境治理模式
        3.2.3 日本环境治理的主要政策
        3.2.4 巴西环境治理政策的主要参考
    3.3 国外生态环境治理政策的借鉴
        3.3.1 完善的政策体系
        3.3.2 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行
        3.3.3 政府作用的合理发挥
        3.3.4 健全的管理机构
        3.3.5 广泛的公众参与
第四章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治理政策的基本构架
    4.1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治理政策创新的背景
        4.1.1 时代背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4.1.2 法治背景——依法治国方略的确立
        4.1.3 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4.2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治理政策创新的理论基础
        4.2.1 公共治理理论
        4.2.2 区域法治理论
        4.2.3 公共产品理论
        4.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4.3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治理政策的理念创新
        4.3.1 生态文明思想的兴起
        4.3.2 生态文明理念下的生态环境治理
    4.4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治理政策的原则创新
        4.4.1 协调统一原则
        4.4.2 制度创新原则
        4.4.3 环境民主原则
        4.4.4 本土化原则
    4.5 构建多元一体化的生态环境治理政策体系
第五章 政府主导型的西部生态环境治理政策的构建
    5.1 政府在生态环境治理中的作用
        5.1.1 生态环境治理——政府管理的题中之义
        5.1.2 政府生态环境治理的主要特征
    5.2 政府环境政策工具的应用
        5.2.1 环境政策工具的一般理论
        5.2.2 环境政策工具的选择
    5.3 政府主导型生态环境治理政策的路径
        5.3.1 完善生态环境立法
        5.3.2 优化生态环境管理体制
        5.3.3 强化生态环境执法
        5.3.4 开展生态环境教育
        5.3.5 加强国际环境合作与交流
        5.3.6 建立政府主导的多方合作机制
第六章 市场推动型的西部生态环境治理政策的优化
    6.1 市场机制引入的必要
    6.2 市场机制在环境政策中的运用
        6.2.1 国外对市场机制的应用
        6.2.2 市场化环境政策工具的应用
    6.3 完善西部生态环境治理政策的途径
        6.3.1 完善资源产权制度
        6.3.2 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6.3.3 健全生态补偿制度
第七章 公众参与型的西部生态环境治理政策的形成
    7.1 生态环境治理和公众参与
        7.1.1 公众参与的必要性
        7.1.2 公众参与的理论依据
        7.1.3 公众参与的界定
    7.2 公众参与的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7.2.1 公众参与的状况
        7.2.2 存在问题和原因分析
    7.3 西部公众参与机制的建立
        7.3.1 提高西部公众环境意识
        7.3.2 完善公众参与的法律法规
        7.3.3 建立环境信息制度
        7.3.4 健全西部公众的表达机制
        7.3.5 培育西部社会团体的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7)西部大开发中地方政府职能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难点
一、西部大开发中地方政府职能优化的若干基本问题分析
    (一) 西部大开发中西部地区范围及特点
    (二) 中国西部大开发的提出和发展
    (三) 地方政府职能优化的内涵
        1、政府职能的含义
        2、地方政府职能优化的含义
二、西部大开发中地方政府职能优化的动力
    (一) 西部大开发中地方政府职能优化的内在动力
        1、地方政府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作用
        2、地方政府职能在西部大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二) 西部大开发中地方政府职能优化的外在动力
        1、西部地区发展变化
        2、西部大开发新十年政策的出台
        3、大部制改革的推动
        4、政府理论的完善
        5、国际化的进一步深入
三、西部大开发中地方政府职能优化困境
    (一) 各部门之间利益之间的博弈
    (二) 文化理念滞后
    (三) 市场机制不完善
    (四) 制度不足
四、实现西部大开发中地方政府职能优化的途径研究
    (一) 韩国开发特区的地方政府职能优化的实践
    (二) 东部地方政府职能优化的模式分析
    (三) 地方政府在西部大开发中的职能优化的对策思考
        1、创新理念扎实推进地方政府大部制改革
        2、加强学习型政府的建设
        3、协调处理好政府与各方之间的利益关系
        4、加强制度供给完善社会组织进一步做好职能外包
        5、加强国内外地方政府间的合作
        6、加强文化建设为政府职能优化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础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我国西部生态环境保护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意义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 环境、生态、生态环境
        (二) 环境法、生态法
        (三) 我国现行法律制度中的概念使用
        (四) 几个意义上的"西部"
    三、相关研究动态
    四、主要研究方法
    五、本文主要观点
    六、本文的创新之处
    七、本文的不足之处
第一章 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现状
    第一节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特点
        一、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总体特点
        二、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困难
    第二节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政府规划
        一、中央政府规划
        二、地方政府规划
    第三节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成效
        一、森林覆盖率提高较快
        二、防沙治沙工作取得重大突破
        三、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第四节 西部地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一、水土流失严重
        二、土地沙化和荒漠化形势严峻
        三、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四、森林资源破坏严重
        五、湖泊萎缩
        六、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的冰川加速消融
        七、三江源地区的生态意义及其生态问题的产生
    本章结语
第二章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法制现状
    第一节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法制现状
        一、宪法
        二、法律和行政法规
        三、部门规章
        四、地方法规
        五、国际条约
    第二节 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自治立法现状
        一、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立法现状
        (一) 自治条例
        (二) 单行条例
        (三) 变通规定和补充规定
        二、西部民族自治地方生态环境立法存在问题
        (一) 内容重复、结构相似
        (二) 立法价值观念错位
        (三) 立法内容不全面
        (四) 立法内容政策化,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三、完善西部民族自治地方生态环境立法的途径
        (一) 完善民族自治地方环境立法体系
        (二) 突出地方特色、加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三) 积极吸收优秀的少数民族习惯法内容
第三章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执法问题研究
    第一节 生态环境保护执法现状
        一、生态环境保护执法体制现状
        二、生态环境保护执法中的主要问题
        三、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执法的建议
    第二节《环境影响评价法》的实施现状分析
        一、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二、《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存在的问题
        三、云南怒江开发中的环境影响评价问题
        四、完善《环境影响评价法》的建议
    本章结语
第四章 国外欠发达地区开发经验借鉴
    第一节 国外欠发达地区开发主要措施
        一、美国的西进运动
        二、苏联的西伯利亚开发
        三、其它国家的欠发达地区开发项目
    第二节 国外欠发达地区开发中的经验教训
        一、经验总结
        二、教训总结
        三、外国欠发达地区开发经验借鉴
    本章结语
第五章 西部地区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建设
    第一节 对西部地区实行生态效益补偿的依据
        一、生态效益补偿的现实需要
        二、生态效益补偿的法律依据
        三、生态效益补偿的理论依据
        (一) 经济外部性理论
        (二) 机会成本
        (三) 其他理论依据
    第二节 我国当前的生态效益补偿实践
        一、各类文件中的相关阐述
        二、我国的生态效益补偿实践
        (一) 我国早期生态效益补偿实践
        (二) 当前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实践
    第三节 现有生态效益补偿实践中的问题及制度完善
        一、现有生态效益补偿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二、完善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建议
本文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统计表

四、试论制度创新在西部开发中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当代中国民族协商研究[D]. 李岁科. 华南理工大学, 2017(06)
  • [2]我国西部区域金融发展的非均衡问题研究[D]. 徐云松. 中央财经大学, 2015(12)
  • [3]中美西部人口资源开发的比较及启示[J]. 李敏纳,蔡舒,覃成林.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4)
  • [4]中美西部开发中政府作用的比较研究[D]. 韦伟. 复旦大学, 2013(02)
  • [5]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研究综述及反思[J]. 刘忠,牛文涛,廖冰玲. 经济学动态, 2012(06)
  • [6]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治理政策研究[D]. 张军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02)
  • [7]西部大开发中地方政府职能优化研究[D]. 金扶善. 云南大学, 2011(04)
  • [8]我国西部生态环境保护法律问题研究[D]. 王楠. 中央民族大学, 2011(10)
  • [9]西部开发促进法及其内容[J]. 马玉祥. 民族法学评论, 2009(06)
  • [10]西部开发促进法及其内容[A]. 马玉祥. 民族法学评论(第6卷·2008年), 2008

标签:;  ;  ;  ;  ;  

论制度创新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