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FC-227ea制冷液PVT实验系统的研制及蒸气压测量

HFC-227ea制冷液PVT实验系统的研制及蒸气压测量

一、制冷工质PVT实验系统研制及HFC-227ea蒸气压测量(论文文献综述)

张晋瑞[1](2020)在《高压振动管密度计实验系统研制及HFO类物质pvT性质实验研究》文中认为制冷与空调技术极大便捷了我们人类的生活,然而传统制冷工质CFC和HCFC类物质的大量使用已对生态产生不可逆转的破坏,造成“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等环境问题,为此,各国都在积极寻找具有广泛前景的新型环保制冷工质,既能满足环境的要求,又有出色的制冷性能。对于一种新型工质,流体热物性质的研究,特别是pvT性质的研究是不可或缺的工作,是制冷性能推算与制冷系统优化必不可少的基础,对于绿色制冷剂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这一背景,本文建立了一套针对流体液相pv T性质测量的高精度实验系统。R1243zf作为第四代新型工质,环保性能优越,同时具有卓越的制冷效率,在室内空调领域有着广阔的前景;R1233zd(E)兼具良好的制冷性能和发泡性能。本文对R1243zf气相pvT性质开展了系统的研究:测量了R1243zf气相pv T数据,并在此基础上拟合得到状态方程,用于热物性推算;对R1233zd(E)的蒸气压方程进行了理论研究。对现有流体pvT性质高精度测量方法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比较和分析了不同方法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选择振动管法进行液相性质实验系统的搭建:以Andon Paar公司DMA HPM密度计模块为核心,研制了高压振动管密度计实验系统,包括振动管密度计,温度与压力控制系统,温度与压力测量系统,以及真空系统。通过对现有标定方法的比较,选择单种物质标定法对系统进行标定。本实验系统的测温范围-10~200℃,最高工作压力为140 MPa。取包含因子为2的温度扩展不确定度优于14 mK,压力扩展不确定度分别优于:94 kPa(0~70 MPa)和266 kPa(70~140 MPa)。采用Burnett-定容法精确测量了R1243zf的气相pvT性质,测得123个数据点,扩展了国际上现有的数据范围,导出了第二和第三维里系数,并基于此得到了三项截断型维里方程,用于R1243zf热力学性质的推算。新方程可对实验数据较好的复现,拟合数据与压力、密度实验数据的平均绝对偏差分别为0.13%,0.14%。搜集了关于R1233zd(E)的饱和蒸气压数据,利用文献方程分析了每组数据的精度,剔除偏差较大的数据,在此基础上,应用最小二乘算法对选取不同项数(3,4,5,6,7)的Wagner型方程进行拟合,通过比较不同项数方程的拟合偏差与方程形式,得到一个5项蒸气压方程作为R1233zd(E)的专用方程,适用温度范围:234.15~437.91 K,适用压力范围:7.2~3521 kPa。对实验数据的最大相对偏差为-1.5%,平均绝对偏差为0.28%。根据新方程得出了R1233zd(E)的正常沸点与偏心因子。

李梦丹[2](2019)在《R1234yf的pvT性质实验研究及其混合物在热泵系统中的理论循环性能分析》文中提出能源短缺问题在全球变得日益严重,能源消耗的急剧增加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也成为世界各国的热点话题。制冷剂的大量使用是造成“臭氧层破坏”和“温室效应”的重要因素。在全球范围内,随着越来越多为了减少温室效应的环境法规的颁布以及各种政策的实施,第四代制冷剂备受关注。R1234yf是目前认为的最有前景的第四代新型制冷剂。本文实验测量了R1234yf的饱和蒸气压和气相pvT性质以及分析了R1234yf的两种混合物在热泵系统中的理论循环性能。根据Burnett定容法实验原理,测量了253K-368K温度范围内R1234yf的气相pvT性质。一共获得171组实验数据点,拟合求出了22条等温线上的第二维里系数和第三维里系数,并在此基础上,得到了高精度的三项截断型维里方程。将压力、密度的实验值和计算值进行对比,其相对偏差的范围分别为±0.8%,-1%-2.5%。实验测量了R1234yf的饱和蒸气压,温度范围为253.141K-367.146K,共24组实验数据。对测得的数据进行拟合,得到一个四项Wagner型蒸气压方程。对比实验值和由方程计算得到的压力值,其最大绝对偏差为-0.5kPa,最大相对偏差为-0.09%,平均绝对偏差为0.02%。对R513A、R125/R1234yf(质量比20:80)替代R134a的可行性进行了能分析和(火用)分析,分析系统为低温环境下两级压缩空气源热泵。以热力学的第一定律、第二定律作为研究基础,以蒸发温度和冷凝温度作为自变量,研究了不同工质的制热量、压力比、压缩机耗功、排气温度、系统性能系数、各设备的(火用)损失和系统的(火用)效率。三种物质的性能系数以及(火用)效率基本相同。在其他性能方面,R125/R1234yf混合物均优于R134a和R513A。因此,R125/R1234yf比R513A能更好的替代R134a。在两级压缩热泵循环系统中,蒸发器是不可逆性最大的设备,随后是冷凝器、压缩机,最后是节流阀。

蔡旭东[3](2019)在《HFO-1234yf+HFC-32的pvTx性质和HFO-1234ze(E)+CO2的气液相平衡性质研究》文中认为《蒙特利尔议定书》及其后多次修正案的签署实施,使得氯氟烃(CFCs)和含氢氯氟烃(HCFCs)类制冷剂被限制甚至淘汰,而作为其替代工质的新一代制冷剂氢氟烃(HFCs)因其较高的全球变暖指数(GWP)而受限于《京都议定书》和《氟化气体法规》的相关规定。现在主要用在家用空调内的制冷剂二氟一氯甲烷(HCFC-22,R22)和主要用在车用空调内的制冷剂1,1,1,2-四氟乙烷(HFC-134a,R134a)都受到环保法规的限制,因此寻找新型的替代制冷剂是必要而且迫切的。2,3,3,3-四氟丙烯(HFO-1234yf)和反式-1,3,3,3-四氟丙烯(HFO-1234ze(E))是最有可能的替代制冷剂。它们属于不饱和氟化烯烃类,分子结构中含有碳碳双键,能够在大气中反应水解,大气寿命极端,因而具有较低的GWP值。但该类制冷剂固有的潜热小和微可燃性则限制了其大规模的商业生产。针对该缺点,一个有效且可行的方案就是将其与其他成熟使用的且能改善其缺陷的制冷剂混合使用。二氟甲烷(HFC-32,R32)是一种理想混合对象,无毒且热力性能良好,可燃性低于HFO-1234yf,缺点是全球变暖指数(GWP)值较高,但允许在特定设备使用;二氧化碳是一种无机工质,具有悠久的作为制冷剂的历史,且近年来在制冷界又悄然兴起。所以选择HFO-1234yf、HFO-1234ze(E)、HFC-32和CO2作为研究对象,分别研究HFO-1234yf+HFC-32和HFO-1234ze(E)+CO2两种二元体系的有关热力学性质。而在流体热物性研究方面,温度T、压力p和密度ρ或者比体积v之间的关系是最基础且重要的性质。研究手段有实验测量和理论计算,其中实验测量是最直接准确的手段。本文搭建了一套基于磁悬浮密度计的流体pvT性质测量装置,具体组成包括有温度和压力测量及采集系统、恒温油浴及温度控制系统、磁悬浮密度计和真空及样品充注系统等。通过对密度计加热和保温控温等部件的改进,实现了温度快速稳定且稳定后波动较小的良好效果。整套装置的温度、压力、密度和组分的测量不确定度分别为6mK、0.7kPa、<测量值的0.06%和<0.002。为了确定磁悬浮密度计内部温度达到稳定的时间,防止测量时出现较大的温度偏差,对密度计的核心部件,包括实验本体测量室、磁悬浮耦合机构和浮子等,使用Fluent数值模拟软件计算了其升温过程及温度稳定后密度计内部的温度分布,同时还计算了不同充注量、不同工质对密度计加热过程和内部温度分布的影响,确定了实验本体内外温度稳定的时间差。然后以高纯氮气作为标准样品,测量了其在较宽温度和压力范围内的密度值,与NIST REFPROP进行了比较,验证了该装置的高精度和稳定性。使用该密度计测量了纯质HFO-1234yf在温度252-345 K,压力0.07-1.91 MPa范围内气相区pvT数据,将测量密度值和NIST REFPROP进行比较,平均绝对相对偏差(AARD)为0.157%;使用高精度截断型维里方程并结合其它文献的测量数据对实验pvT数据进行关联拟合,密度计算的AARD为0.024%,符合良好。然后测量了HFO-1234yf+HFC-32二元混合体系四个配比(HFO-1234yf摩尔分数分别为 0.127、0.357、0.559、0.774)在温度 279-357K、压力 0.13-2.66MPa范围内的气相区pvTx据,共得到8条等温上共153组数据,测量密度值与NIST REFPROP计算值的AARD为0.01%。然后使用维里方程结合范德瓦尔混合法则对实验数据进行关联计算,密度和压力计算的AARD分别为0.10%和0.11%,关联结果良好。混合工质气液相平衡(VLE)性质对于采用混合工质的制冷系统性能的评估至关重要。气液相平衡性质的研究方法同样有实验和理论方法,而实验则是最为直接有效的方法。本文在实验室原有的一套气液相平衡测量装置基础上改进了温度控制系统并使用LabView编程语言重新编写了温度采集与控制程序,能够实现温度在±5mK范围内波动,且能够较长时间稳定。该装置是基于循环法,除了温控系统,本装置还包括有平衡釜及内循环管路、液体恒温槽和空气恒温槽、真空机组、外循环管路和气相色谱仪。温度、压力和组分的测量不确定度分别为5mK、3.5kPa和<0.002。使用该装置,测量了HFO-1234ze(E)纯质在283.15K到343.15K温度范围内的饱和蒸气压值,测量值与NIST REFPROP计算值的AARD为0.25%,数据吻合良好,也证明了该装置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用实验数据拟合得到了一个高精度的含有六个参数的安托因型饱和蒸气压方程,拟合值与实验值一致性良好。然后对HFO-1234ze(E)+CO2二元混合体系进行了组分标定,得到摩尔组分与气相色谱仪色谱峰占比的数值关系。接着测量了 HFO-1234ze(E)+CO2二元混合体系在283.15K、313.15K和343.15K三个温度条件下的气液相平衡数据,并将测量到的压力值与NIST REFPROP计算得到的参考压力值进行对比,AARD为1.57%。最后选用PR状态方程结合vdW混合法则进行关联计算,在283.15K和313.15K时计算值与实验值符合良好。

李善星[4](2017)在《HFO-1234ze(E)饱和蒸气压方程和CO2混合物热力学性质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温室效应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凸显,控制温室效应已经迫在眉睫。温室气体来源主要包括燃料大量燃烧产生的CO2以及制冷剂的大量使用。当前,控制CO2产生主要是通过CCS技术处理,对制冷剂主要是寻找新型环保替代制冷工质。但CO2混合物pvTx性质实验数据的不足限制了CCS的发展,HFO-1234ze作为最有潜力的替代制冷工质也因缺少对其物性参数的全面认识,制约了其应用和推广。为了填补这些不足,本文对CO2混合物的pvTx性质进行了实验研究,对HFO-1234ze的蒸气压方程进行了理论研究。调研了近几年HFO-1234ze(E)饱和蒸气压的文献数据,并对数据分析筛选,得到一个精度高、适用范围广的新的四项Wanger型蒸气压专用方程。该专用方程的适用温度范围是232.990380.002 K,对实验数据的平均相对偏差是-0.02%,根据新方程得出了HFO-1234ze(E)的正常沸点以及偏心因子。依据Burnett-定容法,采用气相pvTx性质实验系统精确测量了CO2/Ar的pvTx性质,得到了303.147373.137 K、274.686874.14 kPa范围内的72组高精度实验数据,扩展了国际上现有的数据范围。回归分析得到第二维里系数和第三维里系数,在此基础上得到了一个精确度很高的三项截断型维里方程。并分析了压力和密度的实验值与由该三项截断方程得到的计算值,其中计算值对实验数据的平均相对偏差分别为-0.01%(压力)、-0.013%(密度)。

陈龙祥[5](2015)在《含新型制冷工质HFO-1234yf的混合物的气液相平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氢氟烃(HFCs)和烷烃(HCs)臭氧耗减潜能值(ODP)为0,不破坏臭氧层,是很有前景的替代工质。但是大多数的HFCs具有较高的全球变暖的潜能值(GWP)和大气寿命长的缺点,根据欧盟F-gas法规规定,高GWP的含氟工质开始被限制在新设备中使用。而HCs又具有易燃易爆的危险。因此寻找新型绿色环保的替代工质迫在眉睫。近年,霍尼韦尔和杜邦公司联合推出了一种新型制冷剂,2,3,3,3-四氟丙烯(HFO-1234yf),其GWP<1, ODP为0,以及非常短暂的大气寿命(0.029年),被视为很有前景的环保替代工质。但是其较低的汽化潜热值以及微可燃性成了它单独使用的障碍。由于很难找到既环保又拥有优异制冷性能的纯工质,而混合工质通过不同的组分的配比有望找到合适的替代工质。混合工质的热力学性能优劣是其能否被利用的主要因素,其中气液相平衡(VLE)数据更是系统循环热力学分析的基本参数。目前,实验测量是获得气液相平衡数据最准确的方法,因此建立一套高精度测量混合工质VLE性质的实验装置,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在已有制冷工质PVT实验测量系统的基础上,添加了混合工质循环取样系统、摩尔分数测量系统和空气恒温系统,改进成高精度气液相平衡实验装置。通过对HFC-134a/HFC-227ea二元混合工质气液相平衡的实验测量,并与文献对比,证明了本实验装置测量精度高,运行稳定可靠。利用搭建好的实验装置,对含有新型制冷工质HFO-1234yf的二元及三元混合工质气液相平衡性质进行实验研究。测量了HFC-143a/HFO-1234yf、 HFO-1234yf/HFC-152a、HFO-1234yf/HFC-227ea、HFO-1234yf/HFC-600a、HFC-161/HFO-1234yf等二元混合工质以及TFC-134a/HFO-1234yf/HC-600a三元混合工质的气液相平衡性质。得到的实验数据结合Peng-Robinson(PR)方程和van-der-Waals(vdW)混合法则进行关联计算,得到其二元相互作用系数,并证明了PR方程结合vdW混合法则,适用于含HFO-1234yf I的气液相平衡性质计算。课题组之前针对10种HFC与3种HC的二元交互系数建立的差值模型,作者在这13种工质的基础上加入了HFC-161和HFC-134,并引入了临界点参数和偏心因子对其进行改进,得到交互加权差值模型。交互加权差值模型计算精度要高于差值模型。收集了一些HFO-1234yf/HFC的VLE数据,并关联得到其二元相互作用系数。将交互加权差值模型推广至HFO-1234yf,发现HFO-1234yf/HFC推算精度满足工程需求,HFO-1234yf/HC推算偏差较大。考虑到碳碳双键的影响,对HFO-1234yf与HC体系的相互作用系数作了修正,修正后推算精度能更好的满足工程需求。利用交互加权差值模型对含HFO、HFC、HC的二元混合共沸点进行推算。针对HFO/HC和HFC/HC体系一共39组混合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9组混合物中有30组具有明显共沸点,9组没有共沸点。将交互加权差值模型应用到三元混合物的气液相平衡推算,推算结果与文献给出的五组、作者自行测量的一组以及制冷热物性数据库软件REFPROP提供的12组三元混合物进行比较。除了HC-290/HC-600a/HFC-32推算压力偏大在8.05%,其他三元混合工质的推算压力偏差都小于2%,而气相组分的平均偏差也大多在0.01内。说明该模型能用于推算三元混合物的气液相平衡性质。使用交互加权差值模型对三元混合工质的共沸性质进行推算。研究由16种纯工质匹配组合成的三元混合工质。研究的三元混合工质只针对组成该混合物的三种工质两两之间构成的二元混合物是共沸或近共沸的,符合此条件的一共有53种。结果表明,有三组三元混合工质存在明显共沸性质。其中HFC-32/HFC-125/HFC-143a三元混合工质在温度低于220K时才出现共沸点,这个结果与文献描述基本一致,表明推算结果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张康[6](2014)在《大容积精密高温恒温槽和饱和蒸气压实验装置的研制及HFO-1234yf蒸气压方程的研究》文中指出流体热物性数据的测试和研究工作一直以来都是全球热物性研究者关注的研究热点和研究重点。近年来,能源危机和温室效应的日益加剧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也掀起了新一轮清洁燃料和替代制冷剂的研究热潮。而新工质的工程运用需要大量可靠的热物性数据。在此背景下,本课题组决定成立流体热物性实验室,开展热物性研究工作。在流体热物性实验系统中,恒温槽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其性能好坏将直接决定热物性数据质量的高低和流体热物性实验系统的优劣。作为实验室建设初始阶段工作的一部分,本文着重进行了流体热物性实验用的恒温槽的研制工作。而饱和蒸气压是最基础的热物性数据之一,在冶金、化工、电子、航天和医药等领域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本文也进行了饱和蒸气压实验装置的研制和蒸气压方程的研究工作。自主研制了专供流体热物性实验用的大容积精密高温恒温槽,其主要特点有:1)体积大。恒温槽内槽尺寸为600mm×560mm×585mm(长×宽×高)。2)精度高。恒温槽的温度波动度为5.OmK,温度均匀度为4.5mK,满足了流体热物性实验的需要。3)结构设计合理。设计了折边内外槽的结构,使槽体易于拆卸,方便了恒温槽的维修和保养工作;设计了填充有保温层的槽盖,减少了恒温槽内热量的散失,为恒温槽精度的提高奠定了基础;设计了双层玻璃视窗,克服了传统视窗密封性差、散热量大的缺点;设计了U型石英加热器,提高了加热器的传热性能和使用寿命;设计了孔盖和孔套,使加热器和搅拌器的安装更加方便。自行研制了饱和蒸气压实验装置,该装置的设计压力为15MPa,设计温度为300℃,最高工作压力为10MPa,最高工作温度为250℃。设计并制做了饱和蒸气压实验装置专用的小型升降放置台,用于调整实验装置在恒温槽内的高度。对HFO-1234yf的饱和蒸气压及蒸气压方程进行了研究,在已有实验数据的基础上拟合得到了一个4项的Wagner型蒸气压方程,该方程具有精度高,外延性好,使用温度范围广的特点,优于现有的HFO-1234yf蒸气压方程,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

陈珊珊[7](2013)在《混合工质R32/R227ea的热物性计算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首先介绍了当前制冷剂的发展现状并指出随着环境条件的日益恶化,新型制冷剂的开发研究迫在眉睫。接着针对R22被淘汰的原因,结合混合制冷剂的筛选原则,确定了以非共沸混合工质为研究方向来合成新型制冷工质。本文通过对比分析选定R32/R227ea制冷剂进行配对作为R22的替代制冷剂。在确定混合工质组分时,除了要考虑实际循环过程中非共沸混合工质的运行特点外,还要根据实际循环本身具有的特点进行实际循环的模型简化。本文采用了实际循环的简化模型,REFPROP8.0热物性数据库,和CYCLED软件来计算混合制冷剂的实际循环特性,确定了做为R22原装置替代物的混合制冷剂R32/R227ea的最佳配比组成为30/70。随后又给出了新工质的相图、饱和蒸气压曲线以及变工况环境循环计算结果等。本文最后一章介绍了能够精确测量混合物热物性的PVTx实验系统,并给出了与新工质R32/R227ea(30/70)有关的相应测量数据。

王方[8](2012)在《基于传热窄点的热泵用HFC125/HCs混合工质优选及其系统特性研究》文中认为在替代工质及新工质应用技术的研究中,混合工质的研究是一个重要方向,其中ODP为零的HFC类工质与ODP为零、GWP较低的自然工质HC类工质的组合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以HFC125/HCs二元混合工质及其热泵应用系统为研究对象,主要针对混合工质优化配比区间、适用此类混合工质的热泵循环结构型式以及混合工质与换热流体间的温度匹配特性进行了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为规模化应用及系统优化设计提供指导依据。概括起来,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混合工质筛选基于阻燃性及优良的热力学性能,在HFCs类工质中选择了综合性能优秀的HFC125工质为基础组元,与HC290、HC600、HC600a和HC1270组成二元混合工质。发现通过工质混合,有效降低了HFC125的GWP值,明显抑制了HCs类工质的可燃性,有望形成综合性能优良的新型热泵用替代工质。2)混合工质优化配比区间确定构建了基于控制换热器中流体换热窄点温差的“一机两用”热泵循环热力学模型,研究了工质配比对热泵循环性能参数的影响规律,发现相对于HCFC22,HFC125/HC600和HFC125/HC600a分别在6-66%和13-55%配比区间性能占优,而对于被替代工质HFC134a,HFC125/HC290、HFC125/HC600、HFC125/HC600a和HFC125/HC1270性能占优配比区间分别为10-46%、0-75%、5-68%和0-35%。同时发现四组混合工质相关性能参数随工质配比的变化呈现出两两相似规律,综合考虑混合工质特性兼材料易得原则,确定HFC125/HCs混合工质热泵性能研究中选择HFC125/HC290和HFC125/HC600a的优势配比区间,即10-46%和5-68%。研究了混合工质传热窄点在冷凝器中的移动与工质配比及热汇出口温度变化的关系,发现相对于HFC125/HC290,在40%配比以下传热窄点基本稳定在冷凝器出口端,在此配比之上窄点位置向冷凝器中间移动,但幅度不大,在研究的热汇出口温度35-55℃区间内,随着温度升高,窄点位置向冷凝器出口端移动;混合工质HFC125/HC600a也有类似的规律。该研究可为换热器设计和系统运行提供参考。3)混合工质热泵变组分特性通过混合工质HFC125/HC290和HFC125/HC600a不同热汇出口温度下的变组分热泵特性实验,发现HFC125/HC290混合工质热泵循环性能实验数据虽较理论计算有所偏离,但变化趋势一致,在25/75配比附近存在COP最大值;HFC125/HC600a由于“湿压缩”现象的存在,实验数据较理论计算存在较大偏差,最大COP出现在10/90配比附近。并且发现在给定的热汇出口温度下(55℃),HFC125/HC290混合工质冷凝换热中两种流体在25/75工质配比附近出现相对较差换热匹配;HFC125/HC600a在20-40%的HFC125浓度区间出现最优温度匹配。最后分析了改善流体换热匹配的途径和方法。4)最优组分混合工质热泵变工况特性通过混合工质HFC125/HC290与HFC125/HC600a特定配比(25/75、10/90)变热汇流量工况特性实验,发现相较HFC125/HC600a,混合工质HFC125/HC290小温升优势较明显,或者说HFC125/HC600a适合大温升工况,并且发现相同工况下混合工质HFC125/HC600a性能下降约20%而充注量降低50%,特定条件下适合充注量要求受到严格限制的场合。变热汇流量下,混合工质HFC125/HC290和HFC125/HC600a在冷凝器中的传热窄点均随着流量的增大(出口温度减小)从冷凝器中间向进口端迁移,但HFC125/HC600a窄点迁移随流量的变化较HFC125/HC290敏感,而变制冷剂流率对换热窄点迁移几乎无影响。表明可以通过调节水流量的方式改变换热器中的流体温度匹配,从而降低换热不可逆损失,提高系统能效。最后,对特定工况下混合工质与被替代工质热泵系统性能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HFC125/HC290混合工质在20-25%HFC125质量配比区间内系统性能优于HFC134a,在20-35%的配比区间内系统性能优于HCFC22;对于HFC125/HC600a二元混合工质,在整个配比区间系统性能均弱于被替代工质。特定配比下的变工况性能比较表明,HFC125/HC290有望成为替代工质,而理论上具有较大性能优势的大温度滑移混合工质HFC125/HC600a则实用效果不佳。

冯晓娟,许心皓,方锦,林鸿,段远源[9](2009)在《高精度流体热物性实验系统及测试》文中研究指明高精度的流体热物性实验研究是新工质工程应用的必要基础,也是获取部分基础物理常量的重要途径(如声速法测量玻尔兹曼常数k、通用气体常数R)。本文建立了高精度的流体热物性实验系统,包括温度测量和恒温系统、压力测量及真空配气系统,实现了实验系统的自动控制与数据采集。可用温度范围-40~180℃,不确定度为±5 mK;压力范围0~10MPa,不确定度为±50 Pa(0~130 kPa),±100 Pa(130~3000 kPa),±0.01%(3~10 MPa)。进行了HFC-227ea的饱和蒸气压验证性实验,结果表明本系统运行稳定,具有较高测量精度。

刘伟,王剑,姜周曙[10](2008)在《基于Delphi 7的高精度制冷工质PVT实验系统》文中研究指明在Delphi 7软件平台上完成了一套高精度制冷工质温度-体积-压力(PVT)测试系统的软件设计。采用统一建模语言(UML)规范了程序开发流程,优化了系统结构;利用Delphi 7的多线程设计,实现了实验过程的数据采集、显示及输出控制;采用改进增量式PID算法对恒温槽的温度进行了控制,最后进行了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该实验系统温度测量不确定度小于±5 mK。

二、制冷工质PVT实验系统研制及HFC-227ea蒸气压测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制冷工质PVT实验系统研制及HFC-227ea蒸气压测量(论文提纲范文)

(1)高压振动管密度计实验系统研制及HFO类物质pvT性质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制冷剂使用与环境保护
        1.1.2 制冷剂发展史
        1.1.3 HFO-1243zf与 HCFO-1233zd(E)的研究现状
    1.2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pvT性质实验方法及原理
    2.1 流体pvT性质实验方法
        2.1.1 定容法
        2.1.2 变容法
        2.1.3 Burnett膨胀法
        2.1.4 振动法
        2.1.5 浮力法
    2.2 本文pvT性质实验方法确定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振动管密度计实验系统
    3.1 振动管密度计
        3.1.1 振动管密度计的发展
        3.1.2 振动管密度计的选型
    3.2 温度与压力控制系统
        3.2.1 恒温系统的确定
        3.2.3 压力控制系统的确定
    3.3 温度与压力测量系统
        3.3.1 温度测量系统的确定
        3.3.2 压力测量系统的确定
    3.4 真空系统
    3.5 振动管系统标定
        3.5.1 标定方法介绍
        3.5.2 本文选用的标定方法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R1243zf气相pv T性质
    4.1 实验方法及原理
        4.1.1 Burnett法实验原理
        4.1.2 数据处理
        4.1.3 Burnett-定容法实验原理及步骤
    4.2 R1243zf气相pv T性质实验研究
        4.2.1 R1243zf的维里系数
        4.2.2 结果与分析
    4.3 不确定度分析
        4.3.1 密度的不确定度
        4.3.2 压缩因子的不确定度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R1233zd(E)饱和蒸气压方程
    5.1 文献调研及数据筛选
    5.2 方程拟合及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R1234yf的pvT性质实验研究及其混合物在热泵系统中的理论循环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能源与环境问题
        1.1.2 制冷剂的发展
        1.1.3 新型制冷剂
    1.2 研究现状
        1.2.1 R1234yf热物理性质实验研究
        1.2.2 两级压缩空气源热泵
    1.3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pvT性质实验原理及实验系统
    2.1 气相pvT实验原理的确定
    2.2 Burnett法实验原理及数据处理
        2.2.1 实验原理
        2.2.2 数据处理
        2.2.3 Burnett定容法实验原理及步骤
    2.3 Burnett定容法气相pvT性质实验系统
        2.3.1 温度测量系统
        2.3.2 压力测量系统
        2.3.3 真空系统
        2.3.4 恒温槽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R1234yf气相pvT性质及饱和蒸气压
    3.1 R1234yf气相pvT性质实验研究
        3.1.1 R1234yf的维里系数
        3.1.2 结果与分析
    3.2 R1234yf饱和蒸气压的实验研究
        3.2.1 实验系统和实验方法
        3.2.2 数据处理
        3.2.3 实验结果及分析
        3.2.4 R1234yf的标准沸点和偏心因子
    3.3 不确定度分析
        3.3.1 温度的不确定度
        3.3.2 压力的不确定度
        3.3.3 密度的不确定度
        3.3.4 压缩因子的不确定度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R1234yf混合物理论循环性能分析
    4.1 理论基础
        4.1.1 模型描述
        4.1.2 假设条件
        4.1.3 能分析理论基础
        4.1.4 (火用)分析理论基础
    4.2 能分析
        4.2.1 饱和压力
        4.2.2 单位容积制热量
        4.2.3 低高压压缩机压力比、消耗功
        4.2.4 COP
        4.2.5 高压压缩机排气温度
    4.3 (火用)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HFO-1234yf+HFC-32的pvTx性质和HFO-1234ze(E)+CO2的气液相平衡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新型制冷剂HFOs的研究现状
        1.2.1 HFO-1234yf纯质及其二元混合体系的研究现状
        1.2.2 HFO-1234ze(E)纯质及其二元混合体系的研究现状
    1.3 流体pvT性质和气液相平衡实验研究方法
        1.3.1 流体pvT性质测量方法
        1.3.2 气液相平衡实验测量方法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流体pvT性质和气液相平衡理论
    2.1 状态方程
        2.1.1 立方型状态方程
        2.1.2 维里方程
    2.2 混合法则
        2.2.1 常数混合法则
        2.2.2 基于超额自由能的混合法则
    2.3 气液相平衡理论
        2.3.1 相平衡条件
        2.3.2 逸度和逸度系数
        2.3.3 逸度系数的计算
        2.3.4 气液相平衡计算关系式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流体pvT性质和气液相平衡性质实验测量装置
    3.1 流体pvT性质实验测量装置
        3.1.1 磁悬浮密度计及天平称重系统
        3.1.2 温度-压力采集及温度控制系统
        3.1.3 真空及流体充注系统
        3.1.4 实验不确定度分析
    3.2 气液相平衡实验测量系统
        3.2.1 平衡釜及恒温槽
        3.2.2 温度压力采集及温度控制系统
        3.2.3 组分测量系统
        3.2.4 实验不确定度计算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单浮子磁悬浮密度计数值传热模拟研究
    4.1 问题提出
    4.2 数值计算过程
        4.2.1 物理模型
        4.2.2 数学模型
        4.2.3 边界条件
        4.2.4 网格独立性检验
    4.3 模拟计算结果及分析
        4.3.1 N_2在p=20atm、 ΔT=10K工况下计算结果及分析
        4.3.2 N_2在=10/20/50atm、ΔT-10K工况下计算结果及分析
        4.3.3 N_2/H_2/He在p=20atm、ΔT=10K工况下计算结果及分析
    4.4 计算模拟结论
    4.5 流体pvT性质实验测量装置的验证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流体pvT性质实验测量和理论计算
    5.1 流体pvT性质实验测量步骤
    5.2 HFO-1234yf纯质pvT性质实验测量
    5.3 维里方程拟合计算及分析比较
    5.4 HFO-1234yf+HFC-32混合体系pvTx性质实验测量
    5.5 维里方程结合范德瓦尔混合法则拟合计算及分析比较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气液相平衡实验测量和理论计算
    6.1 气液相平衡实验步骤
    6.2 HFO-1234ze(E)饱和蒸气压
    6.3 HFO-1234ze+CO_2混合体系气液相平衡测量结果
    6.4 PR方程结合vdW混合法则拟合计算及分析比较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和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HFO-1234ze(E)饱和蒸气压方程和CO2混合物热力学性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1 前言
    1.1 温室气体引起的温室效应研究背景
        1.1.1 CCS技术简介
        1.1.2 CO_2混合物实验研究现状
    1.2 制冷剂引起的温室效应研究背景
        1.2.1 HFO-1234ze简介
        1.2.2 蒸气压方程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HFO-1234ze(E)蒸气压方程研究
    2.1 方程概述
    2.2 方程研究
        2.2.1 文献调研及数据评价
        2.2.2 方程分析
    2.3 本章小结
3 气相pvTx性质实验原理及实验系统
    3.1 实验原理的确定
    3.2 Burnett-定容法实验原理
        3.2.1 Burnett法实验原理及数据处理
        3.2.2 Burnett-定容法原理及实验步骤
    3.3 Burnett-定容法气相pvTx性质实验系统
        3.3.1 温度测量系统
        3.3.2 压力测量系统
        3.3.3 真空及配气系统
        3.3.4 实验本体
    3.4 本章小结
4 CO_2/Ar混合物气相pvTx性质实验研究
    4.1 Burnett法氦气标定
    4.2 实验数据
    4.3 维里系数
        4.3.1 温度关联式
        4.3.2 维里系数的系统偏差分析
        4.3.3 气相状态方程
    4.4 不确定度分析
        4.4.1 容积常数N的不确定度
        4.4.2 密度ρ的不确定度
        4.4.3 压缩因子Z的不确定度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含新型制冷工质HFO-1234yf的混合物的气液相平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表格索引
插图索引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氢氟烃(HFCs)和烷烃(HCs)制冷剂
        1.1.2 新型制冷剂HFO-1234yf与HFO-1234ze
        1.1.3 混合工质
    1.2 新型制冷剂工质HFO-1234yf的研究现状
        1.2.1 基本物理性质
        1.2.2 HFO-1234yf与HFC-134a的比较
        1.2.3 含HFO-1234yf混合物
    1.3 气液相平衡的研究
        1.3.1 实验方法
        1.3.2 理论方法
    1.4 本文任务
第二章 气液相平衡基础理论
    2.1 相平衡判据
    2.2 逸度和逸度系数
    2.3 逸度系数的计算
        2.3.1 纯组分的逸度系数的计算
        2.3.2 混合物某组分逸度系数的计算
    2.4 活度系数模型
        2.4.1 Flory-huggins方程
        2.4.2 Wohl方程
        2.4.3 Wilson方程
        2.4.4 NRTL方程
        2.4.5 UNIQUAC方程
    2.5 立方型状态方程
        2.5.1 RK方程
        2.5.2 SRK方程
        2.5.3 PR方程
    2.6 混合法则
        2.6.1 常数混合法则
        2.6.2 基于超额自由能的混合法则
    2.7 二元相互作用系数的关联
第三章 HFC、HC混合工质二元相互作用系数研究
    3.1 含HFC、HC混合物VLE关联计算
    3.2 相互作用系数的研究现状
    3.3 交互加权差值模型
第四章 气液相平衡实验研究
    4.1 实验装置组成
        4.1.1 平衡釜
        4.1.2 液体恒温槽
        4.1.3 空气恒温槽
        4.1.4 取样系统
        4.1.5 测量系统
    4.2 实验操作过程
        4.2.1 气相色谱仪组分标定
        4.2.2 纯工质饱和蒸气压测量
        4.2.3 气液相平衡测量
    4.3 装置的可靠性
    4.4 小结
第五章 含新型工质HFO-1234yf混合物气液相平衡实验研究
    5.1 HFC-143a/HFO-1234yf混合工质VLE实验研究
        5.1.1 HFC-143a和HFO-1234yf饱和蒸气压测量
        5.1.2 HFC-143a/HFO-1234yf混合工质VLE测量
    5.2 HFO-1234yf/HFC-152a混合工质VLE测量
        5.2.1 HFC-152a饱和蒸气压的测量
        5.2.2 HFO-1234yf/HFC-152a混合工质VLE测量
        5.2.3 HFO-1234yf/HFC-227ea混合工质VLE实验研究
    5.3 HFO-1234yf/HC-600a混合工质VLE实验研究
        5.3.1 HFC-600a饱和蒸气压的测量
        5.3.2 HFO-1234yf/HC-600a混合工质VLE测量
    5.4 HFC-161/HFO-1234yf混合工质VLE实验研究
        5.4.1 HFC-161饱和蒸气压的测量
        5.4.2 HFC-161/HFO-1234yf混合工质VLE测量
    5.5 HFC-134a/HFO-1234yf/HC-600a三元混合工质VLE实验研究
        5.5.1 纯组分饱和蒸气压的测量
        5.5.2 HFC-134a/HFO-1234yf/HC-600a混合工质VLE测量
    5.6 小结
第六章 HFC、HC、HFO混合VLE性质预测
    6.1 HFO-1234yf混合因子
    6.2 含HFC、HC、HFO二元混合工质共沸点推算
    6.3 含HFC、HC、HFO三元混合工质气液相平衡推算
    6.4 含HFC、HC、HFO三元混合工质共沸点推算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6)大容积精密高温恒温槽和饱和蒸气压实验装置的研制及HFO-1234yf蒸气压方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和名称对照表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流体热物性学的研究现状
    1.3 恒温槽的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大容积精密高温恒温槽的研制
    2.1 大容积精密高温恒温槽的基本结构
    2.2 工作介质
        2.2.1 常见的工作介质
        2.2.2 工作介质的选取
    2.3 槽体
    2.4 保温材料的选择和的保温层厚度的计算
        2.4.1 保温材料的选择
        2.4.2 保温层厚度的计算
    2.5 槽盖
        2.5.1 槽盖的基本结构
        2.5.2 孔盖和孔套的设计
        2.5.3 整流栅
    2.6 搅拌电机
    2.7 搅拌器
    2.8 加热器
    2.9 视窗的设计
    2.10 Hart 2100温度控制器
    2.11 恒温槽辅助设备
        2.11.1 液压升降平台
        2.11.2 铝型材支架
        2.11.3 SPRT保护套
    2.12 恒温槽的组装与调试
    2.13 温度波动度和温度均匀度的测试
        2.13.1 温度波动度和温度均匀度的测试方法
        2.13.2 温度波动度和温度均匀度的测试结果
    2.14 大容积精密高温恒温槽的技术参数
    2.15 本章小结
第3章 饱和蒸气压实验装置的研制
    3.1 饱和蒸气压的测量方法
        3.1.1 常见的饱和蒸气压测量方法
        3.1.2 极低饱和蒸气压测量方法
        3.1.3 其他饱和蒸气压测量方法
    3.2 饱和蒸气压实验装置的设计
        3.2.1 文献中的饱和蒸气压实验装置简介
        3.2.2 饱和蒸气压实验装置的设计计算
    3.3 饱和蒸气压实验装置的研制
        3.3.1 筒体
        3.3.2 视镜玻璃
        3.3.3 视镜法兰
        3.3.4 石墨缠绕垫
        3.3.5 小型升降放置台
    3.4 饱和蒸气压实验装置的试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HFO-1234yf蒸气压方程的研究
    4.1 蒸气压方程的概述
        4.1.1 经典蒸气压方程回顾
        4.1.2 高精度二系数和三系数蒸气压方程的研究
    4.2 氢氟烯烃类物质(HFOs)简介
        4.2.1 HFO-1234yf的简介
        4.2.2 HFO-1234yf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4.3 低GWP制冷工质HFO-1234yf蒸气压方程的研究
        4.3.1 研究现状
        4.3.2 拟合数据的评估与选用
        4.3.3 新的HFO-1234yf饱和蒸气压方程的拟合及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及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7)混合工质R32/R227ea的热物性计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制冷剂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制冷剂的发展历史
        1.1.2 替代制冷剂研究背景和意义
        1.1.2.1 环境问题及相关规定
        1.1.2.2 研究意义
    1.2 新型制冷剂研究方法及研究方向
        1.2.1 制冷剂的选用原则
        1.2.2 新型制冷剂的研究方向
        1.2.3 R410A作为制冷剂替代物的优缺点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1.3.1 国外研究动态
        1.3.2 国内研究动态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
第2章 混合工质组分的确定
    2.1 非共沸混合工质的相变特点
    2.2 混合物组分的筛选
        2.2.1 混合物组分的筛选原则
        2.2.2 组分R227ea的确定
        2.2.3 R227ea配对组分的筛选
        2.2.3.1 简单理想循环
        2.2.3.2 R22以及部分ODP=0制冷剂的循环性能参数计算及对比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混合工质配比的确定
    3.1 非共沸制冷工质的单级压缩基本循环
    3.2 非共沸制冷工质的实际循环
        3.2.1 实际循环的特点
        3.2.2 实际循环的模型简化
        3.2.3 实际循环的性能指标及热力计算
        3.2.4 利用CYCLE_D软件计算混合工质的制冷循环热物性
    3.3 R22、R410a及不同配比下的R32/R227ea实际循环热力计算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新工质R32/R227ea(30/70)的循环热物性分析
    4.1 R32/R227ea两相图分析
    4.2 R32/R227ea(30/70)与R22、R410A饱和蒸气压对比分析
    4.3 R32/R227ea(30/70)、R22、R410A在变工况下循环热物性对比分析
        4.3.1 液体过冷对循环热物性的影响
        4.3.2 吸气过热对循环热物性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工质的热物性实验研究
    5.1 实验系统及原理
        5.1.1 PVT1000测试系统
        5.1.2 混合工质配气系统
        5.1.3 PVTx实验原理
    5.2 PVTx热物性测试实验方法及步骤
    5.3 PVTx热物性测试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8)基于传热窄点的热泵用HFC125/HCs混合工质优选及其系统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意义
    1.2 混合工质研究概况
        1.2.1 HCFCs 混合工质
        1.2.2 HFCs 混合工质
        1.2.3 HCs 混合工质
        1.2.4 HFC/HCs 混合工质
    1.3 混合工质热泵技术研究进展
        1.3.1 技术研究现状
        1.3.2 应用概况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用于热泵的 HFC125/HCS 混合工质优选
    2.1 混合工质的筛选原则
        2.1.1 HFC125 基础组元的确定
        2.1.2 HCs 组元制冷剂性质
    2.2 HFC125/HCS 混合工质特性
        2.2.1 环境性能
        2.2.2 安全性能
        2.2.3 热物理性能
    2.3 基于传热窄点的 HFC125/HCS 混合工质优化配比区间的确定
        2.3.1 传热窄点的产生机理
        2.3.2 热泵循环模型的建立及工况的确定
        2.3.3 工质配比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2.3.4 外部参数对传热窄点产生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混合工质热泵实验装置的设计与建立
    3.1 回热器对 HFC125/HCS 混合工质热泵循环的适用性
        3.1.1 循环冷凝/蒸发温度的确定
        3.1.2 回热器对循环性能的影响
    3.2 实验系统设计
    3.3 测量参数及测点布置
    3.4 实验工况及实验方法
        3.4.1 实验工况
        3.4.2 实验方法
    3.5 实验系统调试
    3.6 系统制冷剂充注量的优化确定
        3.6.1 充注量对压缩机耗功的影响
        3.6.2 充注量对冷凝压力的影响
        3.6.3 充注量对过热度的影响
        3.6.4 充注量对系统制热量的影响
        3.6.5 充注量对 COP 影响
    3.7 实验不确定度分析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混合工质热泵系统特性研究
    4.1 工质组分变化对热泵性能的影响
        4.1.1 HFC125/HC290 组分变化对热泵循环性能的影响
        4.1.2 HFC125/HC600a 组分变化对热泵循环性能的影响
    4.2 工质组分变化对冷凝器沿程温度分布的影响
        4.2.1 HFC125/HC290 工质组分变化对冷凝器沿程温度分布的影响
        4.2.2 HFC125/HC600a 工质组分变化对冷凝器沿程温度分布的影响
    4.3 工质组分变化热泵系统性能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的对比分析
    4.4 热汇变流量对热泵系统性能的影响
        4.4.1 HFC125/HC290 工质热泵热汇变流量系统性能研究
        4.4.2 HFC125/HC600a 工质热泵热汇变流量系统性能研究
    4.5 工质变流率对热泵系统性能影响的研究
        4.5.1 HFC125/HC290 工质变流率热泵系统性能研究
        4.5.2 HFC125/HC600a 工质变流率热泵系统性能研究
    4.6 HFC125/HCS 与 HFC134A、HCFC22 热泵特性对比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主要创新点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9)高精度流体热物性实验系统及测试(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1 温度测量和恒温系统构建
    1.1 温度测量系统
    1.2 高温槽的研制
    1.3 低温槽的研制
    1.4 恒温系统性能测试
2 压力测量、真空配气及数据自动采集系统
    2.1 压力测量及真空配气系统
    2.2 数据自动采集系统
3 实验系统的不确定度分析及HFC-227ea的饱和蒸气压实验
    3.1 实验系统的不确定度分析
    3.2 HFC-227ea的饱和蒸气压实验
4 结论

(10)基于Delphi 7的高精度制冷工质PVT实验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实验系统
    (1) 温度测量控制系统。
    (2) 压力测量及控制系统。
    (3) 真空配气系统。
    (4) 计算机辅助测试系统。
2 软件设计
    2.1 测试软件总体设计
        (1) 实时监控界面。
        (2) 数据采集线程。
        (3) 输出控制线程。
        (4) 历史查询线程。
    2.2 UML简介
    2.3 测试系统线程
    2.4 软件实现
3 PID控制算法及实验结果
    3.1 PID控制算法
    3.2 实验结果
4 结束语

四、制冷工质PVT实验系统研制及HFC-227ea蒸气压测量(论文参考文献)

  • [1]高压振动管密度计实验系统研制及HFO类物质pvT性质实验研究[D]. 张晋瑞.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7)
  • [2]R1234yf的pvT性质实验研究及其混合物在热泵系统中的理论循环性能分析[D]. 李梦丹. 太原理工大学, 2019(08)
  • [3]HFO-1234yf+HFC-32的pvTx性质和HFO-1234ze(E)+CO2的气液相平衡性质研究[D]. 蔡旭东.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9(08)
  • [4]HFO-1234ze(E)饱和蒸气压方程和CO2混合物热力学性质的研究[D]. 李善星. 太原理工大学, 2017(02)
  • [5]含新型制冷工质HFO-1234yf的混合物的气液相平衡研究[D]. 陈龙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5(09)
  • [6]大容积精密高温恒温槽和饱和蒸气压实验装置的研制及HFO-1234yf蒸气压方程的研究[D]. 张康. 太原理工大学, 2014(02)
  • [7]混合工质R32/R227ea的热物性计算分析[D]. 陈珊珊. 华北电力大学, 2013(S2)
  • [8]基于传热窄点的热泵用HFC125/HCs混合工质优选及其系统特性研究[D]. 王方. 上海交通大学, 2012(05)
  • [9]高精度流体热物性实验系统及测试[J]. 冯晓娟,许心皓,方锦,林鸿,段远源. 工程热物理学报, 2009(04)
  • [10]基于Delphi 7的高精度制冷工质PVT实验系统[J]. 刘伟,王剑,姜周曙. 机电工程, 2008(11)

标签:;  ;  ;  ;  ;  

HFC-227ea制冷液PVT实验系统的研制及蒸气压测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