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 21 世纪退休

如何在 21 世纪退休

一、21世纪您如何养老(论文文献综述)

毛果[1](2021)在《广州市老年教育政策执行研究 ——基于霍恩-米特模型视角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广州市推进老年教育发展实施方案(2018—2020年)》穗教发[2018]25号文件为研究起点,主要用实证研究的方法,通过深度访谈、田野调查、志愿服务等方式获得论文材料。通过介绍广州市老年教育从1984年起步至今的发展,描述了广州市老年教育规划开展的情况,着重分析广州市老年教育政策执行时各政府部门不同执行位置和执行角色所形成的组织架构以及该架构的运行特点,以及执行人员对政策执行的影响是如何的。通过对广州市越秀区、荔湾区、海珠区、番禺区、天河区、花都区、黄埔区和增城区的走访调研,发现主要的问题有:一是基层政府弄不清政策决策者真正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也不能自己定义老年教育的内涵,导致人们把老年教育学校、教学点等的布点覆盖率作为政策效果的关键标准从而忽略了老年教育内涵的塑造与建设;二是各区在贯彻老年教育政策时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并且基层政策执行人员有着较大的自由裁量权,这时执行人员对政策的理解和价值偏好就对政策的执行有着明显的影响。本文尝试用霍恩-米特模型,以广州市的老年教育相关政策执行情况作为个案进行分析以回答这两个问题。本文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深度访谈、行为观察分析等方法,按照政策目标分析、政策资源分配、执行组织架构和机构功能特点、执行过程中所处的社会经济系统环境的逻辑顺序和分析框架进行分析。本文的重要结论是:第一,对于广州市这样的副省级城市,城市规模较大,人口基数大的同时老龄化速度快,且大量城市外来流动人口也带来了不少流动老年人口。在这样的基础上,不深耕老年教育的教学内涵,而是注重老年学校、教学点的布点范围和覆盖率,这样的目标是失衡的。老年教育的发展应该要教学布点和内涵发展两条腿走路,凸显知识性、实用性的教育属性,以丰富老年人的社会属性,提高老年生活的质量。第二,对于老年教育的执行部门来说,应当有一个领导部门对其相关工作进行统筹安排。老年教育作为准公共服务,所涉及的部门较多,例如教育局、民政局、老干局等等,但牵头单位过多则会出现“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情况。统一领导,话出一家,让权威成梯度分布才是解决“九龙治水”的关键。第三,更新广州市现有的教育资源布局,摸清在基础教育、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各阶段资源的利用情况,利用合并、合作、租售等方式盘活场地、设施等物质资源。适当增加财政投入,或尝试开展老年教育的实质性制度建设,开放市场、重点监督,激活社会力量和市场力量的加入,为老年教育的建设提供更多的选择。

马骁[2](2020)在《福利多元主义视角下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的可及性问题研究 ——以济南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居家养老服务作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基础内容,是当前国家扶持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核心和重点。“十三五”以来居家养老服务的制度覆盖面不断扩大、保障水平逐年提升,但当前服务体系满足目标人群需求的能力仍不高,城市老年人在多个服务项目上的整体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满足。这反映了居家养老服务的“可及性”程度不理想,无法为潜在服务对象提供充分的进入服务体系的机会。服务的不可及主要与地方社会服务网络对人群设置的障碍有关,提高服务的可及性是一项供方的责任,有必要从服务供给的角度对服务可及性的困境及成因做出探讨。然而当前国内研究者对居家养老服务可及性问题的理论解读和实证研究较少,对政策实践中什么是居家养老服务的可及性、如何测量居家养老服务的可及性、如何确定影响服务可及性的因素等问题的解答欠缺理论指导。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补充国内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从服务供给的角度分析居家养老服务的可及性现状及成因,并为实践中改进相关政策执行的结果提供参考。本研究试图解答“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的供方组织结构如何影响服务的可及性?”这一研究问题,具体分为“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的供给主体有哪些,他们在服务筹资、输送和规制中的角色是什么?”“现有供给模式下的居家养老服务可及性现状如何?”“多元主体参与供给的模式是如何对居家养老服务的可及性产生影响的?”“如何调整现有的多元主体供给结构以提高服务的可及性?”四个子问题。研究思路是借用“福利多元主义理论”的分析框架,对多元供给主体在城市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中的组织和行为方式,以及现有供给模式下的服务可及性现状和问题做出描述分析;并从服务供给的组织结构中探寻影响服务可及性问题的结构性成因,以为实践中改进相关政策执行的结构、过程和结果提供参考。本研究将山东省济南市作为实证研究的案例,主要通过深度访谈收集资料,采用质性研究的三级编码资料分析方法对研究问题作出解答。本研究的主要发现为:(1)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的供给主体主要包括政府部门、市场组织和非营利组织,其中政府部门承担着服务筹资和规制责任,社会主体主要参与服务的输送。(2)居家养老服务的整体可及性较差,从可及性的“可获得性”“空间可达性”“适切性”和“可接受性”四个评价维度展开来看,这一问题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服务对象范围局限、服务项目与内容层次低,服务的可获得性较弱;专业性的需求评估手段和服务对象分类分级标准缺失,服务过程和内容的适切性不足。(3)在服务的筹资、输送和规制三个维度中,均发现了服务供给的组织结构对服务可及性产生影响的方式:服务的资金来源和筹资规模影响服务对象的资格条件、待遇标准以及社会主体参与服务输送的积极性,从而对服务的可获得性产生影响;服务输送主体的性质、能力和服务生产形式影响服务的内容和质量,对服务的可获得性、空间可达性、适切性和可接受性均能产生影响;缺少专业的需求评估手段和精确的服务分类分级的服务规制特征造成服务供给不足与资源浪费并存,对服务的适切性产生了影响。结合以上三个方面的研究发现,本研究得到的最终结论是:当前城市居家养老服务主要采用了公共筹资、社会主体输送、公共规制的供给模式,这一供给模式下的资金规模有限、服务主体参与能力不足、资金和服务的规制手段粗糙,导致服务的整体可及性较弱。针对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在服务筹资方面提高市级财政资金的保障水平、拓宽服务资金的筹集渠道,在服务输送方面支持社会主体参与服务的分配、丰富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形式,在服务规制方面出台精准化的服务分类分级补贴方案、加强对服务质量的评估等政策建议。本研究补充了国内关于服务可及性概念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借用福利多元主义理论在国内居家养老服务领域开展的应用研究,研究结果对政策实践中有效评估标准的构建、有针对性地完善服务体系的组织架构、提升共建共享发展中老年群体的获得感、增强基本公共养老服务资源的均等分配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研究提出了几个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包括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与居家养老服务制度的衔接问题、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福利多元供给问题、服务使用者对服务供给的多元主体和可及性现状的评价问题、精细化的“可及性”量化指标的构建问题等,这些问题有待于开展后续研究得到解决。

李祥平[3](2020)在《重庆市社区社会组织建设的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从政策供给的角度观察,国家一系列有关社区社会组织的纲领性文件,为重庆市社区社会组织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为加强重庆市社区社会组织建设营造了良好的导向和氛围。随着政策环境的不断优化,重庆市社区社会组织迎来了规范化建设的新阶段。然而,在重庆市推进社区社会组织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政策方面出现了部分领域政策滞后缺失、政策措施不均衡、政策执行有缺位等问题和短板,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重庆市社区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的优化健全。基于政府是推进社区社会组织建设最重要、最积极、最核心的主导力量,加强社区社会组织建设的政策研究对于促进重庆市社区社会组织建设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借鉴国内外理论及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治理理论、资源依赖理论及政策工具理论的研究成果,以重庆市社区社会组织建设的政策系统作为研究对象,从政策系统的目标、政策系统的构成、政策系统的政策内容、政策系统的运行机制和政策系统的实施效果等维度进行了全面的政策分析,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重庆市社区社会组织建设的政策系统运行的满意度等开展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当前重庆社区社会组织建设的政策在部分领域还存在政策供给不足、政策差异化明显以及政策执行缺位等情况。针对政策实践中发现的问题,本研究认为:应该从加强政策体系建设、政策融合机制建设和政策运行水平三个方面,增强政策供给的有效性、化解政策的差异化程度以及提高政策执行的效果;应该通过进一步理顺体制机制,把党的建设、监督管理和培育扶持三者有机结合、一体推进,探索建立一套具有重庆特色的社区社会组织管理体制。

乌倩[4](2020)在《释意理论下汉英交替传译中修辞格的翻译策略研究 ——以2017年-2019年“两会”记者招待会发言为例》文中提出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每年三月份“两会”后的记者招待会也越来越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招待会现场口译对于促进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使语言简洁明了,生动形象,铿锵有力,中方领导人在发言中经常使用各种汉语修辞格来丰富语言,这为口译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一方面,口译员要在短时间内正确理解修辞语言背后的真正内涵,并通过有效翻译策略和方法将严肃的政治内容准确地传达给观众,另一方面又要在不会造成误解的情况下最大限度保留原文风格,向国外表明中国态度,难度和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本文以2017-2019年两会记者招待会口译文本为研究对象,以释意理论为指导,结合汉语修辞格的特点和难点,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实例,将招待会中常见修辞格分为句法修辞格和词义修辞格两类,其中句法修辞格包括排比、对偶和修辞疑问句;词义修辞格包括明喻、暗喻、引用和委婉语,并分别对各修辞格的口译策略进行总结,证明了释意理论用于指导记者招待会发言中汉语修辞格口译的可行性和重要性,希望为口译学习者提供一些帮助。

马琳[5](2020)在《农村出嫁女赡养父母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是一个老龄化人群众多的农业大国,农村养老问题一直是社会大众普遍关心的议题。在传统的父权社会,我们一直信奉“养儿防老”的观念,社会的进步和城镇化进程的推动,出现了大批农村劳动力外流的现象,冲击了以往“养儿防老”的想法,让家庭中作为留守的出嫁女肩负起了赡养父母的责任,再加上出嫁女社会和家庭地位逐步提高,其独立自主的意识越来越强烈,更加推动了“女儿养老”模式的发展。在家庭变迁理论、家庭分工理论和性别角色理论的基础上,笔者采用半结构化访谈的方式,对山西省阳泉市盂县N镇毗邻的两个村改居小区,M小区和X小区的10位出嫁女和6位老年人开展访谈,了解当地出嫁女在面对父母养老事务上的现状及表现情况。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展开研究,一农村出嫁女参与父母养老事务的程度,这部分将出嫁女赡养父母的责任承担情况按不同程度具体区分开来,详细了解现今农村出嫁女是否选择承担赡养父母,以及责任承担程度的大小和不同角色责任分工情况;二农村出嫁女赡养父母的具体形式,本文将从经济支持、精神抚慰、生活照料、丧葬送终和养老角色五个角度来分析出嫁女在赡养形式上的具体表现;三农村出嫁女赡养父母的影响因素,将从社会、家庭、个人三方面探索影响出嫁女赡养父母的促进和阻碍因素,希望为社会大众打开一些新视野,正确认识和看待“女儿养老”现象;四农村出嫁女赡养父母的未来发展趋势,这部分主要是在前三部分的基础上,更近一步分析农村出嫁女和老年人对于未来农村“女儿养老”现象的看法和态度,预测未来“女儿养老”现象在农村的发展情况。本文研究结果如下:农村出嫁女在父母养老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农村出嫁女在父母养老中的经济支持比重增加;家庭是影响农村出嫁女赡养父母的重要因素;赡养父母是出嫁女赡养义务中的一个可选项;相比老年人,出嫁女自身更看好未来“女儿养老”形势的发展;现如今“女儿养老”仍然面临着许多困境。基于此,在社会层面上,政府需要积极完善女性社会保障制度,让性别平等意识在普通民众中得到进一步落实,杜绝传统风俗气息对出嫁女赡养意愿的侵蚀,社会工作者要在提供社会服务时,重点关注出嫁女和老年人在养老问题上出现的困难,帮助其链接资源解决问题;在家庭教育行为中,父母要注重将男女平等观念贯穿在孩子的基础教育中,培养独立平等意识,同时更要对自己的养老有一定规划,不要将养老全都寄托于子女;在夫妻关系上,丈夫要支持妻子孝敬父母的行为,出嫁女自身更要加强自身素质和技能的培养,提升自己赡养父母的能力和水平。

吴奇[6](2020)在《博物馆老年观众研究 ——以内蒙古博物院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中国老龄化进程逐渐加快,老龄问题已经逐渐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而博物馆事业的蓬勃发展,也使博物馆不再局限于满足博物馆爱好者、家庭观众、青少年等群体,而是将更多的目光投入到特殊群体和少数群体上,不断地完善服务理念和方式,把人道主义的人文关怀放在博物馆服务的重要位置。随着社会福利和医疗科技的提高,出于家庭或个人的原因,越来越多的老年观众走进博物馆,老年观众正逐渐成为博物馆观众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探讨老年观众这一群体在博物馆中的特殊性。文章旨在了解老年群体的博物馆参观特征以及对博物馆的态度倾向和认知观念,发掘老年观众在博物馆中的记忆映射和精神获得,从而将博物馆构建成老龄化问题解决的平台,更大程度的实现博物馆的经济效益乃至社会效益。本文以内蒙古博物院为个案进行研究。首先通过内蒙古博物院2019年度观众调查项目的部分数据,分析老年观众与其他年龄观众在博物馆参观行为和对博物馆教育认知观念的不同。其次,通过对来馆老年观众进行访谈,探究老年观众在博物馆参观时的偏好,以及老年观众在博物馆中的记忆映射。本文将老年观众的记忆类型分为个人记忆、社会记忆、民族记忆和文明记忆四大类,讨论老年观众在博物馆中的精神所得,并基于老年视角为博物馆发展提出建议。最后,文章从终身教育、文化养老和文化重塑三个方面,探讨博物馆与老龄事业的互动,为博物馆参与老龄化社会问题的解决提出新的视角。

胡月[7](2020)在《基于扶正理论的杵针与艾灸疗法在癌因性疲乏患者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杵针及艾灸疗法均符合癌因性疲乏(cancer-related fatigue,CRF)的“扶正”根本干预原则,因而在CRF治疗中具有自身的独特优势。本文系统化研究杵针及艾灸疗法(包括杵针疗法、艾灸疗法及杵针艾灸联合疗法共三种方案)干预CRF的临床护理有效性和安全性,从而为杵针及艾灸疗法在CRF患者中的应用提供全面的系统化护理学证据支撑,并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创新性和科学性是开展课题研究的首要标准,而先导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则是保证创新性和科学性的有效手段。本论文首先通过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方法完成杵针及艾灸疗法在CRF患者中应用的文献研究,然后在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基础上依据文献研究结果设计并开展补充性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从而最终获得研究目标中全面的系统化证据。(1)第一节文献研究以计算机检索Web of Science、Pub 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等外文数据库以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CNKI)、维普网(VIP)和万方网(Wan Fang)等中文数据库,同时配合补充检索手段,收集所有杵针及艾灸疗法干预CRF的RCT。按照系统评价/Meta分析研究计划书进行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参照Cochrane质量评价标准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并应用Rev Man 5.3版软件进行Meta分析。(2)依据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结果进行RCT的试验设计,研究对象为2018年12月~2019年11月成都某大学附属医院伴有气虚型CRF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将CRF患者随机分为常规对照组、杵针组和杵针艾灸组,每组各36例。三组CRF患者均接受姑息化疗及常规护理等基础治疗,杵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补加杵针疗法,杵针艾灸组在杵针组基础上补加无烟艾灸疗法。终点评估指标选用简明疲乏量表(BFI)、Piper疲乏修订量表(PFS-R),辅助评估指标选用生命质量核心量表(QLQ-C30)和化疗后毒副反应发生率。收集干预前中后每个环节的各种临床数据资料,选用恰当的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资料的分析和评价。采用SPSS 26.0版软件对数据资料实施统计学分析。结果(1)共纳入28篇RCT(2249例CRF患者),其中艾灸组患者1125例,对照组患者1124例。系统评价/Meta分析结果显示,相比于常规基础疗法,艾灸联合疗法能显着提高CRF治疗的总有效率,显着降低中重度CRF患者的数量,显着改善患者的CRF疲乏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并显着改善患者化疗期间骨髓抑制和消化道反应的发生率;其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人口社会学资料、临床基本特征和干预前疗效性指标在三组CRF患者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可比性良好。(1)终点结局指标评估:BFI评分、PFS-R评分在对照组干预前后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杵针组、杵针艾灸组干预前后的差别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疲乏评分降低;三组干预后的BFI评分、PFS-R评分的组间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杵针组效果优于对照组,杵针艾灸组效果优于杵针组。(2)辅助结局指标评估:QLQ-C30评分在各组干预前后的差别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生活质量降低,杵针组、杵针艾灸组生活质量均提高;三组干预后的QLQ-C30评分的组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杵针组效果优于对照组,杵针艾灸组效果优于杵针组。化疗所致骨髓抑制和消化道反应发生率在三组间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杵针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杵针艾灸组发生率低于杵针组。化疗所致脱发、肝脏毒性和肾脏毒性发生率在三组间的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试验过程中未发生杵针或艾灸相关的不良事件。结论杵针或艾灸的单一疗法及杵针艾灸联合疗法干预CRF均安全有效,均能显着改善CRF患者的疲乏状态和生活质量,且能有效降低常规化疗导致的骨髓抑制和恶心呕吐等毒副反应发生率。对于伴有CRF的NSCLC患者来说,杵针与无烟艾灸的联合疗法较单一杵针疗法的临床效果更佳。杵针护理及艾灸护理均符合“扶正”的CRF根本干预原则,因而用来干预癌症及癌症治疗损伤患者正气所致的CRF能达到扶正强身的独特疗效。杵针及艾灸疗法均具有简便廉验的中医特色优势,在CRF干预中可作为中医护理技术进行推广。

石烟[8](2019)在《城市中老年人社区在线服务需求及影响因素研究 ——以上海市江南社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为了更好的实现居家养老,缓解养老照护的负担,中国城市社区已经开始逐渐提供社区在线服务。本文研究基于UTAUT模型理论,研究了城市社区中老年人社区在线服务需求与代际支持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采用定量研究与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在定量研究方面,主要通过调研问卷分析,呈现城市中老年人社区在线服务的使用意愿以及影响因素。在城市中老年人社区在线服务需求的分析中主要会分为三部分进行:第一部分是对城市中老人基本人口信息进行描述统计分析,数据显示,共计392名研究对象,平均年龄在55.53岁,58%为男性,42%为女性,且86%的人接受过高中及以上的教育,教育水平偏高,同时,40%的人的月收入在4000元以上,受访者平均每月数次从子女那里获得各类支持,他们对于UTAUT科技接受步骤的认同度偏积极,大部分居民都认为社区在线服务比较重要或者非常重要;第二部分对关键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三类社区在线服务需求彼此显着正相关,且几乎与科技接受步骤及代际支持都显着正相关,为后面的路径分析奠定了基础;第三部分对关键变量进行路径分析,得到一个可以接受的结构模型((x2(22)=30.63,p=.104;RMSEA=0.032[0-0.056],CFI=0.993,TLI=0.987,SRMR=0.027)。根据相关分析和模型参数,我们调整了一些路径,得到一个优化的结构模型((x2(20)=18.48,p=.556;RMSEA=0[0-0.040],CFI=1,TLI=1.003,SRMR=0.022)。该模型解释了社区在线服务需求8-11%的方差,解释了期望效用65%的方差(UTAUT中最关键的步骤)。在质性研究方面,对部分城市中老年人进行深度访谈,访谈主要围绕城市中老年人代际支持及对社区在线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明确了代际支持对UTAUT模型的强化作用,通过访谈资料弥补了问卷数据的不足,更加有利于获得更加详实和具有说服力的研究结果。在预设的三大社区在线服务中,最受欢迎的社区在线服务是预约上门医护,其次是进行在线医疗咨询和预约上门维修服务。研究显示,获得成年子女更多支持的城市社区中老年人更有可能接受社区在线服务;对网络服务等态度更为积极的中老年人对社区在线服务的需求更大,也更愿意接受并使用社区在线服务;与此同时,在线服务在社会经济地位水平更高的中老年人中更受欢迎。通过本文研究,我们进一步明确了代际支持对社区在线服务的间接影响作用,具体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影响便利条件以及社会影响这两大核心维度,增强期望效用,从而促进老年人在线服务的使用,同时,可以得知,UTAUT科技接受步骤的三大核心维度,即社会影响、便利条件及期望效应三者之间既保持独立性又相互影响的关系。此外,本文研究对社会工作的在养老领域的实践具有重大意义,首先,社会工作者需要深入社区,了解社区老年人的具体需求,开展社区在线服务教育工作;其次,社会工作者要充分利用代际支持对城市中老年人社区在线服务的正向引导作用;然后,社会工作者要致力于实现对线上线下资源的有机整合;最后,社会工作者要推动互联网+养老服务政策的实现。

韩雯[9](2019)在《农村养老机构“医养结合”的实施困境及应对策略 ——以W镇老年服务中心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老龄化目前显示出快速且高龄化的趋势,伴随着失能和半失能老人数量的急速增加,老年人的健康和养老问题都将对现阶段我国养老和医疗服务业提出更高的要求,健康老龄化的重要地位凸显。医养结合型机构养老作为近几年出现的养老新形式之一,其在农村地区的实施却受到重重阻碍,研究农村养老机构“医养结合”的实施困境和应对策略不仅是医养结合学术领域的重要议题,而且在现实生活中有利于减轻我国广大农村家庭的养老负担,提升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本文选择衡水市W镇老年服务中心为调研地点,运用文献法、观察法以及访谈法对农村养老机构的医养结合形式进行了研究。文章首先概括了医养结合政策的相关历程和目标,并指出了农村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的定位;之后通过观察参与农村医养结合类型老年服务中心开展养老服务的现状,并且对政府工作人员、机构管理者、医护人员、入住老人及家属、附近村民进行访谈,分析和发现农村养老机构“医养结合”的实施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其后又分别从医养结合政策、农村养老机构医养资源的供需状况、农村养老机构的生存本位三个角度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层次剖析;最后针对困境产生的原因,从医养结合政策、农村养老机构的医养资源、农村养老机构的资金支持与医养衔接等多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研究发现,目前农村养老机构实施“医养结合”的困境主要表现在“医养结合”流于形式、服务梯度与转介不畅、养老机构难以运行等多个方面。通过分析,笔者发现医养结合政策的内生矛盾、政策与农村现实的脱节、农村养老机构医养资源的供给难以满足农村老年人的医养需求、农村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的生存本位等均是农村养老机构实施“医养结合”效果弱化的重要原因,基于此,最后本文提出了医养结合政策需要完善落实、合理配置农村养老机构医养资源、加强对农村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的资金扶持和规范其医养衔接流程等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吴迪[10](2020)在《上海市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合对体育休闲参与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美国着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认为:“21世纪,影响世界最大的两件事,一是美国的新技术革命,二是中国的城市化。”伴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批的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涌入城市,在城市中寻找自己的位置和梦想。作为我国城市化建设和发展中的重要力量,新生代农民工对体育休闲参与的态度、行为和满意程度等折射了该群体的身心健康发展水平。作为促进个体健康认知和行为、充实美好生活的一个重要环境感知,城市融合诠释了外来人口对工作城市、生活环境的文化、习惯、情感等方面的内聚性。探讨城市融合与新生代农民工体育休闲参与的内在联系,关系到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幸福感、城市公共卫生的健康发展。基于此,综合城市融合理论、社会认知理论、休闲限制理论等理论、观点,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个案研究法等,以上海市1102名新生代农民工为调查对象,13名新生代农民工为访谈对象,采用描述性统计、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等,获得核心现象问题的数据支撑,根据结构方程模型理论构建“城市融合→体育休闲参与”的机制模型,揭示上海市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合对体育休闲参与的内在影响机制。本文主要结论如下:1.上海市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合处于中等水平;城市融合在性别、婚姻状况方面具有一致性特征;在社会层次、文化程度、技术等级、工作年限方面存在差异,其中,社会层次、技术等级越高、工作年限越长的新生代农民工,其城市融合的经济融合、城市认同、社会接纳水平越高;文化程度越高,城市融合的经济融合和城市认同水平越高。2.上海市新生代农民工的体育休闲参与态度和参与满意度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体育休闲参与行为处于中低水平。上海市新生代农民工体育休闲参与行为的性别差异显着,男性比女性更为积极;社会层次越高或者技术等级越高,体育休闲参与态度的“认知态度”和参与行为越积极;文化程度越高,参与态度(包括“行为认同”“认知态度”和“价值认同”)、参与行为(包括“体育锻炼情况”和“体育消费行为”)水平越高:工作年限越长,体育休闲的参与行为水平越高。3.对于上海市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合对体育休闲参与态度、参与行为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体育休闲的参与态度是激发参与行为的前导思维,参与行为有助于提升体育休闲参与的满意度水平;尽管城市融合未能直接提升新生代农民工体育休闲参与满意度水平,但是可以通过激发参与态度来促进参与行为,实现间接提升体育休闲参与满意度的目的。个案研究发现,日月光集团以“社会—企业—家庭—社团”联合共建的模式,通过多元合作机制、参与助推机制、文化治理机制,充分吸收社会资源,打通企业、社团与社会的合作路径,以体育项目宣传、体育技能培训,结合多元化的体育赛事、节事等活动推进企业员工的体育参与,提升新生代农民工体育休闲参与满意度,结合理论分析证实了企业可以通过推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合促进体育休闲参与。并且,结合个案分析,提出了城市融合促进新生代农民工体育休闲参与的企业发展路径:通过构建体育社团,以群体融合的方式提升体育休闲参与水平;通过建立家庭共同参与的助推机制,促进新生代农民工体育休闲参与;通过建立政府、企业、社会联动机制,打造员工体育服务体系,推进新生代农民工体育休闲参与,提升体育休闲参与满意度。4.根据新生代农民工体育休闲参与的现状特点,当前新生代农民工的体育休闲参与在物质、制度、文化、行动等现实条件上还存在不足,仍然缺乏企业、社区、社会组织等社会推动力的共同参与。在这种背景下,只有通过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经济融合、社会接纳、文化交融、城市认同等城市融合水平,整合社会、城市、企业、社区等多元治理主体的合力,共同构筑城市融合促进新生代农民工体育休闲参与的多元治理体系,才是提升新生代农民工体育休闲参与的必由之路。结合研究结论,提出如下策略:(1)提升经济融合的支撑力—拓宽新生代农民工参与体育休闲的途径;(2)强调社会接纳的保障力—维护新生代农民工参与体育休闲的权益;(3)营造城市文化的包容力—拉进新生代农民工参与体育休闲的距离;(4)发挥城市认同的吸纳力—提升新生代农民工参与体育休闲的获得感。

二、21世纪您如何养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1世纪您如何养老(论文提纲范文)

(1)广州市老年教育政策执行研究 ——基于霍恩-米特模型视角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1.国内研究综述
        2.国外研究综述
        3.简要述评
    (三)研究方法和思路
        1.研究的基本思路
        2.研究的主要方法
    (四)本论文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一、关键概念界定与研究理论依据
    (一)关键概念界定
        1.老年教育
        2.政策执行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1.霍恩-米特模型
        2.霍恩-米特模型在老年教育政策执行的契合
        3.基于霍恩-米特模型的老年教育政策分析框架构建
二、霍恩-米特模型视角下广州市老年教育政策执行的现状分析
    (一)广州市老年教育政策目标执行现状
        1.教学点和覆盖率目标基本完成
        2.更新了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
        3.四级老年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
    (二)广州市老年教育政策资源投入现状
        1.教育系统经费注入
        2.社会保障系统部分覆盖
    (三)政策执行组织的结构及功能网络现状
        1.广州市老年教育政策执行的组织结构和功能现状
        2.广州市老年教育政策执行组织间的沟通现状
    (四)政策执行者对老年教育的价值判断和执行态度现状
        1.政策执行者对老年教育认知层次不同
        2.政策执行者对老年教育政策执行的态度以观望为主
    (五)广州市老年教育政策执行的系统环境现状
        1.社会结构正在老龄化
        2.城市经济活力面临挑战
三、广州市老年教育政策执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对政策目标的理解产生偏差
        1.理解政策目标时避重就轻
        2.对丰富内涵型政策目标设定不到位
        3.执行政策目标时有较大裁量空间
    (二)政策资源供需失衡
        1.人资物资等资源供给不足
        2.现存资源分配不合理
        3.缺乏学以致用的对接体制
    (三)执行组织架构设计不合理
        1.“群龙无首”:执行链末端机构无所适从
        2.“九龙治水”:责任不明且监督机制不健全
        3.“政府独唱”:服务供给主体单一
    (四)执行人员的认知偏差与价值取向偏颇
        1.政策执行人员的认知偏差
        2.政策对象的认知差异
        3.政策执行人员的执行偏差
    (五)政策执行的系统环境制约
        1.体制运行机制不健全配套政策缺位
        2.学习型社会大环境没有养成
四、霍恩-米特模型视角下提升广州市老年教育政策执行效率的路径
    (一)合理规划政策目标并制定灵活标准
        1.教学设计以丰富老年教育内涵为主
        2.增强老年教育的普惠性和公平性
    (二)优化整合现有资源并加大政策资源全面投入
        1.加强保障措施推进产业支持发展
        2.整合社会公共教育资源兼顾公平问题
    (三)一个核心统筹规划以理顺管理体制
        1.组建领导小组统一规划
        2.强化组织沟通及明确责任划分
    (四)更新政策对象认知引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开展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培训
        2.加强政策宣传力度
    (五)构建良好的政策执行环境
        1.构建制度化监管体系加强老年教育项目管理
        2.建设完善法律法规保障老年教育均衡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复合式访谈提纲
    1.相关政府部门工作人员访谈提纲
    2.社区/街道管理者访谈提纲
    3.老年教育机构人员访谈提纲
    4.老年教育机构学员访谈提纲
    5.非老年教育机构学员访谈提纲
致谢

(2)福利多元主义视角下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的可及性问题研究 ——以济南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问题及意义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概念界定
        一、居家养老服务
        二、服务的可及性
    第三节 理论视角:福利多元主义理论
    第四节 文献回顾
        一、居家养老服务的定义
        二、服务可及性的定义和维度
        三、养老服务可及性问题的国内外相关研究
        四、国内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的可及性现状
        五、福利多元主义理论的相关研究
    第五节 研究方法
        一、资料的搜集方法
        二、资料的分析方法
第二章 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的多元主体供给模式
    第一节 居家养老服务的筹资
        一、筹资主体和资金来源
        二、筹资水平
    第二节 居家养老服务的输送
        一、服务的采购
        二、服务的分配
        三、服务的生产
    第三节 居家养老服务的规制
        一、对服务资金的规制
        二、对服务输送的规制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的可及性
    第一节 服务的可获得性
        一、服务对象的资格条件和待遇标准
        二、可获得的服务项目和内容
    第二节 服务的空间可达性
    第三节 服务的适切性
    第四节 服务的可接受性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的多元主体供给对服务可及性的影响
    第一节 筹资方式对服务可及性的影响
        一、公共资金投入规模与服务对象的待遇资格
        二、筹资渠道与社会主体的供给能力
    第二节 输送模式对服务可及性的影响
        一、分配主体的工作方式与服务信息的可获得性
        二、生产主体的特征与服务内容的可获得性
    第三节 规制特征对服务可及性的影响
        一、规制标准与服务分配的适切性
        二、规制思路与社区服务设施的适配性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国际经验借鉴:加拿大居家养老服务可及性案例分析
    第一节 加拿大居家养老服务的多元福利供给
        一、加拿大社会服务多元福利供给模式的历史演进
        二、加拿大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主要内容
        三、加拿大居家养老服务的供给结构
    第二节 加拿大BC省的“在家更好”居家养老支持项目分析
        一、服务供给中的多元主体参与
        二、服务的可及性概况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提高城市居家养老服务可及性的政策建议
    第一节 加强服务的资金筹措
        一、提高市级财政资金的保障水平
        二、拓宽服务资金的筹集渠道
    第二节 改进服务的输送方式
        一、支持社会主体参与服务的分配
        二、丰富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
    第三节 调整服务的规制措施
        一、出台精准化的服务分类分级补贴方案
        二、强化对服务质量的评价措施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讨论
    第一节 研究发现和结论
    第二节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访谈对象的编号与身份
    附录2 资料分析中的三级编码举例
    附录3 民政部门工作人员的访谈提纲
    附录4 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的访谈提纲
    附录5 居家养老第三方服务组织工作人员的访谈提纲
    附录6 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工作人员的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重庆市社区社会组织建设的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社区社会组织
        2.1.2 社区社会组织建设
        2.1.3 政策系统
    2.2 理论依据
        2.2.1 资源依赖理论
        2.2.2 治理理论
        2.2.3 政策工具理论
第3章 重庆市社区社会组织及政策系统现状分析
    3.1 重庆市社区社会组织的现状
        3.1.1 重庆市社区社会组织的数量规模
        3.1.2 重庆市社区社会组织的主要类型
    3.2 重庆市社区社会组织建设的政策系统
        3.2.1 重庆市社区社会组织建设的政策系统的目标
        3.2.2 重庆市社区社会组织建设的政策系统的构成
        3.2.3 重庆市社区社会组织建设政策的主要内容
        3.2.4 重庆市社区社会组织建设政策系统的运行
    3.3 重庆市社区社会组织建设的政策系统的运行效果
        3.3.1 社区社会组织建设合力得到有效凝聚
        3.3.2 社区社会组织建设规范化水平有效提升
        3.3.3 社区社会组织建设活力得到有效释放
第4章 重庆市社区社会组织建设政策的实证调查
    4.1 调查方案设计
        4.1.1 调查的方法的选择
        4.1.2 调查内容的设计
        4.1.3 调查对象的选择
    4.2 调查实施
        4.2.1 调查的实施过程
        4.2.2 调查样本的分析
        4.2.3 调查有效性的分析
    4.3 调查数据分析
        4.3.1 政策环境的总体满意度调查情况
        4.3.2 管理规范型政策的满意度调查情况
        4.3.3 党的建设政策的满意度调查情况
        4.3.4 培育扶持型政策的满意度调查情况
        4.3.5 政社互动关系的满意度调查情况
    4.4 调查结论与总结
第5章 重庆市社区社会组织建设政策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5.1 重庆市社区社会组织建设政策的问题
        5.1.1 部分领域存在政策供给不足的现象
        5.1.2 政策差异化现象比较明显
        5.1.3 政策执行存在缺位现象
    5.2 重庆市社区社会组织建设政策问题的原因分析
        5.2.1 政策制定的互动机制有待健全
        5.2.2 政策内容的统筹机制尚不完善
        5.2.3 政策系统运行的联动机制还需健全
第6章 完善社区社会组织建设政策的建议
    6.1 加强社区社会组织政策体系建设,不断优化政策供给水平
        6.1.1 强化党的建设,发挥党在政策体系中的领导核心作用
        6.1.2 优化政策内容,不断提高政策供给的有效性
        6.1.3 健全政策主客体之间的协商机制,不断提高政策供需的匹配程度
    6.2 加强政策融合机制建设,化解政策差异化程度
        6.2.1 健全“三位一体”工作机制,解决政策偏重不一的问题
        6.2.2 统筹资源配置,解决政策力度不一的问题
    6.3 优化政策系统运行水平,强化政策执行力度
        6.3.1 健全政策执行协作机制,保障政策执行效果
        6.3.2 细化政策措施,提高政策执行的操作性
        6.3.3 加强政策宣传,提高政策执行的配合度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重庆市社区社会组织建设的政策研究调查问卷
致谢

(4)释意理论下汉英交替传译中修辞格的翻译策略研究 ——以2017年-2019年“两会”记者招待会发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List of Abbreviations
ChapterⅠ Introduction
    1.1 Research Background of the Thesis
    1.2 Objectives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Thesis
    1.3 Overview of the Thesis
ChapterⅡ Literature Review
    2.1 Definition of Figure of Speech
    2.2 Previous Studies on Figures of Speech
    2.3 Previous Studies on Interpretive Theory
    2.4 Previous Studies on NPC and CPPCC Press Conferences
    2.5 Previous Studies on Interpreting Figures of Speech
ChapterⅢ Theoretical Framework:Interpretive Theory
    3.1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Interpretive Theory
    3.2 The Definition of Interpretive Theory
    3.3 Basic Concepts of Interpretive Theory
        3.3.1 Deverbalization
        3.3.2 Sense
        3.3.3 Cognitive Inputs
        3.3.4 Equivalence and Correspondence
    3.4 The Process of Interpreting
        3.4.1 Triangular Model of Interpretation
        3.4.2 Three Stages of Interpreting
    3.5 Principles for Interpreting Figures of Speech from the Perspectiveof the Interpretive Theory
        3.5.1 Accurate Understanding of Sense
        3.5.2 Striking a Balance between Explicit Sense and ImplicitSense in Re-expression
Chapter IV The Interpreting Strategies of Figures of Speech from thePerspective of the Interpretive Theory
    4.1 Introduction to Materials of the Case Study
    4.2 The Interpreting Strategies of Syntactical Figures of Speech
        4.2.1 The Interpreting Strategies of Pai Bi
        4.2.2 The Interpreting Strategies of Dui Ou
        4.2.3 The Interpreting Strategies of Rhetorical Question
    4.3 The Interpreting Strategies of Semantic Figures of Speech
        4.3.1 The Interpreting Strategy of Simile
        4.3.2 The Interpreting Strategies of Metaphor
        4.3.3 The Interpreting Strategies of Allusion
        4.3.4 The Interpreting Strategy of Euphemism
Chapter V Conclusion
    5.1 Major Findings
    5.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Study
References
Appendix Ⅰ
Appendix Ⅱ
Appendix Ⅲ
Acknowledgements

(5)农村出嫁女赡养父母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农村老龄化的现状
        1.1.2 农村“儿子养老”趋势的弱化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第2章 理论基础及文献回顾
    2.1 理论基础
        2.1.1 家庭变迁理论
        2.1.2 性别角色理论
        2.1.3 家庭分工理论
    2.3 文献综述
        2.3.1 国外“女儿养老”现象研究
        2.3.2 国内“女儿养老”现象研究
    2.4 文献评述
第3章 研究内容和方法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方法
    3.3 调查地区和调查样本的概况
        3.3.1 调查地区概况
        3.3.2 调查样本分析
    3.4 研究的创新点
第4章 农村“女儿养老”的现状
    4.1 农村出嫁女赡养父母的模式
        4.1.1 出嫁女承担赡养父母的责任
        4.1.1.1 子女共同赡养父母模式
        4.1.1.2 出嫁女独自赡养父母模式
        4.1.2 出嫁女不承担赡养父母的责任
    4.2 农村出嫁女赡养父母的具体参与形式
第5章 农村出嫁女赡养父母现状发展的影响因素
    5.1 社会文化因素
        5.1.1 促进因素
        5.1.1.1 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5.1.1.2 宗族家族的没落
        5.1.1.3 养老观念转变
        5.1.2 阻碍因素
        5.1.2.1 女性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
        5.1.2.2 村规民约的束缚
    5.2 家庭因素
        5.2.1 促进因素
        5.2.1.1 家庭的变迁
        5.2.1.2 儿子养老的不可靠性
        5.2.1.3 娘家姻亲资源共享性
        5.2.1.4 婆家对儿媳赡养父母的支持
        5.2.2 阻碍因素
        5.2.2.1 出嫁女自身的生活压力
        5.2.2.2 老人对“女儿养老”的无期待
    5.3 自身因素
        5.3.1 促进因素
        5.3.1.1 经济水平的提升
        5.3.1.2 家庭地位的攀升
        5.3.1.3 女性自身角色优势
        5.3.1.4 个人孝心的展现
        5.3.2 阻碍因素
        5.3.2.1 时代观念的鸿沟
        5.3.2.2 居住距离的增加
        5.3.2.3 受教育程度有限
第6章 结论和讨论
    6.1 结论
    6.2 建议
        6.2.1 社会层面
        6.2.1.1 政府方面
        6.2.1.2 村民方面
        6.2.1.3 社会工作者方面
        6.2.2 家庭层面
        6.2.2.1 父母方面
        6.2.2.2 配偶方面
        6.2.3 出嫁女层面
    6.3 研究的局限性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博物馆老年观众研究 ——以内蒙古博物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关键概念
        一、老年观众
        二、记忆映射
        三、终身教育
    第三节 研究对象
        一、特色区域:内蒙古博物院
        二、独特记忆:老年观众
    第四节 研究综述
        一、关于内蒙古博物院的观众研究
        二、关于博物馆老年观众的研究
    第五节、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六节 研究创新点及研究不足
        一、论文研究的创新
        二、论文研究的不足
第二章 基于问卷的博物馆老年观众研究
    第一节 老年观众的参观行为
        一、参观时长
        二、参观次数
        三、参观原因
        四、讲解方式的认可
    第二节 老年观众对博物馆教育的认知
        一、教育活动了解途径
        二、教育活动适合年龄
        三、教育活动举办意义
    第三节 小结
第三章 基于访谈的博物馆老年观众研究
    第一节 老年观众基本参观信息
        一、参观来源及组成
        二、参观经验及时长
        三、参观偏好
        四、参观所得及反馈
    第二节 老年观众在博物馆中的记忆映射
        一、个人记忆
        二、社会记忆
        三、民族记忆
        四、文明记忆
    第三节 小结
第四章 博物馆与老龄化社会
    第一节 博物馆与终身教育
    第二节 博物馆与文化养老
    第三节 博物馆与文化重塑
第五章 结语
附录A:2019年度内蒙古博物院观众调查问卷
附录B:内蒙古博物院观众访谈大纲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基于扶正理论的杵针与艾灸疗法在癌因性疲乏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操作性定义
第二部分 文献回顾
    一、癌因性疲乏的文献回顾
        (一)癌症及癌因性疲乏的疾病负担
        (二)癌因性疲乏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癌因性疲乏的中医学研究进展
    二、杵针及艾灸应用于CRF的理论基础
        (一)杵针疗法应用于CRF的理论基础
        (二)艾灸疗法应用于CRF的理论基础
    三、基于文献回顾的本研究整体设计思路
第三部分 研究对象与方法
    第一节 杵针与艾灸在癌因性疲乏患者中应用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一、资料与方法
        (一)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二)文献检索及筛选
        (三)文献资料提取和偏倚风险评估
        (四)数据分析方法
        二、技术路线图
    第二节 杵针与艾灸在癌因性疲乏患者中应用的随机对照试验
        一、研究对象
        (一)研究对象来源
        (二)诊断标准
        (三)纳入标准
        (四)排除标准
        (五)剔除与终止标准
        二、技术路线图
        三、研究方法
        (一)研究总体设计
        (二)样本量估算
        (三)分组及盲法
        (四)干预措施
        (五)评价指标及工具
        (六)研究的整体质量控制
        (七)伦理原则
        四、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方法
第四部分 研究结果
    第一节 杵针与艾灸在癌因性疲乏患者中应用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一、文献检索及筛选结果
        二、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和质量评价
        三、有效性与安全性分析结果
        (一)艾灸干预CRF疗效的终点指标分析
        (二)艾灸干预CRF疗效的辅助指标分析
        (三)艾灸干预CRF的临床安全性分析
    第二节 杵针与艾灸在癌因性疲乏患者中应用的随机对照试验
        一、病例收集情况
        二、研究对象的基线资料可比性分析
        (一)人口社会学资料比较
        (二)患者的临床基本特征比较
        (三)三组研究对象干预前的疗效性指标比较
        三、三组患者干预疗效的比较分析
        (一)三组CRF干预的终点评估指标分析
        (二)三组CRF干预的辅助评估指标分析
        四、杵针及艾灸相关的不良事件观测情况
第五部分 研究讨论及结论
    一、研究讨论
        (一)第一节系统评价/Meta分析讨论
        (二)第二节随机对照试验讨论
    二、研究结论
第六部分 研究局限与展望
    一、研究局限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针灸疗法在CRF患者中应用的研究进展与思考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8)城市中老年人社区在线服务需求及影响因素研究 ——以上海市江南社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中老年人的网络服务使用相关研究
        1.2.2 中老年人社区服务需求相关研究
        1.2.3 中老年人代际支持相关研究
        1.2.4 研究评述及研究问题阐述
    1.3 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设
        1.3.1 UTAUT模型理论
        1.3.2 研究框架
        1.3.3 研究假设
    1.4 概念界定
        1.4.1 代际支持
        1.4.2 社区在线服务
第2章 研究设计
    2.1 定量研究与质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2.1.1 混合研究方法的重要意义
        2.1.2 混合研究方法的应用
    2.2 数据采集
        2.2.1 定量研究数据采集
        2.2.2 质性研究资料采集
    2.3 测量方式
        2.3.1 结果变量
        2.3.2 预测变量—UTAUT科技接受步骤、代际支持
    2.4 问卷信效度分析
        2.4.1 问卷信度分析
        2.4.2 问卷效度分析
    2.5 数据分析
        2.5.1 定量研究结果分析方法
        2.5.2 质性研究结果分析方法
第3章 研究结果
    3.1 定量研究结果分析
        3.1.1 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描述统计
        3.1.2 代际支持、UTAUT科技接受步骤、社区在线服务之间的相关分析
        3.1.3 基于UTAUT模型的路径分析
    3.2 质性研究结果分析
        3.2.1 访谈对象基本信息
        3.2.2 代际支持
        3.2.3 互联网使用
        3.2.4 代际支持与互联网使用之间的关系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结论与讨论
    4.1 研究结论
        4.1.1 代际支持是老年人社区在线服务需求的有效预测因素
        4.1.2 UTAUT科技接受模型对老年人的社区在线服务需求预测作用显着
        4.1.3 教育以及收入对老年人社区在线服务需求的影响作用不容忽视
    4.2 讨论
        4.2.1 代际支持促进中老年人社区在线服务使用
        4.2.2 社会影响与便利条件促进期望效用
        4.2.3 期望效用是核心影响因素
        4.2.4 研究不一致性分析
        4.2.5 研究局限性分析
第5章 建议
    5.1 微观层面
        5.1.1 社会工作者需要开展社区在线服务教育工作
        5.1.2 社会工作者要充分利用代际支持对城市中老人社区在线服务的正向引导作用
    5.2 宏观层面
        5.2.1 社会工作者要致力于实现对线上线下资源的有机整合
        5.2.2 社会工作者要致力于推进互联网+养老政策的实现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附录2

(9)农村养老机构“医养结合”的实施困境及应对策略 ——以W镇老年服务中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1.1.1 问题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述评
    1.3 概念界定
        1.3.1 医养结合
        1.3.2 养老机构与机构养老
        1.3.3 医养服务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第2章 “医养结合”的理想之境与现实之状
    2.1 医养结合政策的实施背景与理想状态
        2.1.1 医养结合政策的出台背景
        2.1.2 医养结合政策发展历程与目标
    2.2 W镇老年服务中心概况
    2.3 农村养老机构“医养结合”的实施困境
        2.3.1 “医养结合”流于形式
        2.3.2 服务梯度与转介不畅
        2.3.3 养老机构运行难以为继
第3章 医养结合政策的内生矛盾及实践偏差
    3.1 重医重养定位不清与政策落地难
        3.1.1 “医”与“养”关系定位不清楚
        3.1.2 “医”与“养”服务边界缺乏明确规定
    3.2 政府部门交叉管理与统筹推动不力
        3.2.1 政府部门“各自为政”
        3.2.2 政府部门“多龙治水”
        3.2.3 政策监管机制不完善
    3.3 医养结合行业部分标准缺失与支付体系不健全
        3.3.1 医疗与养老相结合的部分行业标准缺失
        3.3.2 医保基金支付养老服务困难
    3.4 政策与农村现实的偏差
        3.4.1 政策与农村现实不符
        3.4.2 缺乏针对性指导文件
第4章 农村养老机构医养资源的匮乏与制约
    4.1 农村养老机构日常照护资源短缺阻碍老人需求实现
        4.1.1 只关注“吃喝”的生存照料
        4.1.2 紧急呼救依靠“亮嗓”
        4.1.3 缺少“有经验”又愿意“伺候人”的护工
    4.2 农村养老机构诊疗资源不足难以满足老人需求
        4.2.1 欠缺“会看病”的医生
        4.2.2 “诊疗仪器”落后且不齐全
        4.2.3 “基本药”种类不足与“便宜药”断货
    4.3 农村养老机构康复保健资源稀缺与“医养结合”难实现
        4.3.1 “少干活、少运动”的自我康复
        4.3.2 指导康复训练与“能说心里话”的专业人员匮乏
第5章 农村养老机构的生存本位与“医养结合”的效果弱化
    5.1 农村养老机构的经济理性与偏差
        5.1.1 “沾政策的光”与管理责任缺位
        5.1.2 “省钱”与低薪聘用医护人员
        5.1.3 “赚钱”与老人专属医养资源被挤占
    5.2 农村养老机构实施“医养结合”的动力制肘与规范缺失
        5.2.1 微薄利润造成的“被迫慈善”
        5.2.2 老人医护分级管理未曾实施
        5.2.3 缺乏医养衔接的制度规定
    5.3 农村养老机构“医养结合”的效果弱化
第6章 提升农村养老机构“医养结合”实施效果的策略
    6.1 完善医养结合相关政策
        6.1.1 出台符合农村现实的指导性政策
        6.1.2 明确“医”“养”定位并制定医养结合行业标准
        6.1.3 统一管理部门和支付体系
        6.1.4 建立切实有效的监管评估体系
    6.2 合理配置农村养老机构医养资源
        6.2.1 丰富农村养老机构医养设备与常用药物种类
        6.2.2 引导城市医护人才向农村间歇性提供服务
        6.2.3 开展农村地区养老护理员专业技能培训
    6.3 加强对农村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资金扶持
        6.3.1 增加筹资渠道
        6.3.2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6.4 优化农村养老机构医养服务衔接机制
        6.4.1 明确农村养老机构的功能定位
        6.4.2 明晰医养服务内容,制定老年护理标准
        6.4.3 规范养老机构医养衔接的标准流程
第7章 结论与讨论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的创新
    7.3 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附录2

(10)上海市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合对体育休闲参与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化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
        1.1.2 参与体育休闲活动对新生代农民工身体、心理、精神具有积极功效
        1.1.3 新生代农民工“堪忧”的体育休闲参与现状亟待关注
        1.1.4 城市融合对新生代农民工体育休闲参与行为的影响有待探索
    1.2 问题的提出
        1.2.1 新生代农民工体育休闲参与状况
        1.2.2 新生代农民工体育休闲参与形成机制
        1.2.3 城市融合对新生代农民工体育休闲参与内在影响机制
    1.3 研究价值及意义
        1.3.1 学术价值
        1.3.2 应用价值
    1.4 研究目标与技术线路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技术路线
2 核心概念界定、理论基础、文献述评与研究假设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新生代农民工
        2.1.2 城市融合
        2.1.3 体育休闲参与
    2.2 研究理论基础
        2.2.1 社会融合理论
        2.2.2 社会认知理论
        2.2.3 休闲限制理论
    2.3 相关文献梳理与述评
        2.3.1 新生代农民工的相关研究
        2.3.2 关于农民工城市融合的相关研究
        2.3.3 关于农民工体育休闲参与的相关研究
        2.3.4 城市融合对农民工体育休闲参与、健康行为的研究
        2.3.5 文献研究评述
    2.4 研究假设
        2.4.1 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合对体育休闲参与态度的影响
        2.4.2 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合对体育休闲参与行为的影响
        2.4.3 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合对体育休闲参与满意度的影响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2.5 实地考察法
        3.2.6 个案分析法
4 上海市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合的现状特征
    4.1 结果与分析
        4.1.1 上海市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合的总体特征
        4.1.2 上海市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合的群体差异
    4.2 小结
5 上海市新生代农民工体育休闲参与的现状特征
    5.1 结果与分析
        5.1.1 上海市新生代农民工体育休闲参与的总体特征
        5.1.2 上海市新生代农民工体育休闲参与的群体差异
    5.2 小结
6 上海市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合对体育休闲参与的影响机制
    6.1 结果与分析
        6.1.1 上海市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合与体育休闲参与的相关性
        6.1.2 上海市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合对体育休闲参与的影响机制
    6.2 研究讨论
        6.2.1 上海市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合对体育休闲参与的直接影响
        6.2.2 城市融合对体育休闲参与的影响机制
    6.3 城市融合对新生代农民工体育休闲参与影响案例研究—(日月光)企业视角
        6.3.1 日月光集团员工体育(休闲)参与支撑体系
        6.3.2 日月光集团通过城市融合促进员工体育(休闲)参与的理论机理
        6.3.3 城市融合促进新生代农民工体育休闲参与路径—企业视角
    6.4 小结
7 城市融合促进新生代农民工体育休闲参与的对策研究
    7.1 提升经济融合的支撑力—拓宽新生代农民工参与体育休闲的途径
        7.1.1 提高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夯实新生代农民工体育休闲参与的经济基础
        7.1.2 降低体育消费的价格门槛,为新生代农民工的体育休闲消费减负
    7.2 强调社会接纳的保障力—维护新生代农民工参与体育休闲的权益
        7.2.1 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农民工体育休闲参与的权益
        7.2.2 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推进新生代农民工体育休闲参与的作用
    7.3 营造城市文化的包容力—拉进新生代农民工参与体育休闲的距离
        7.3.1 营建城市包容性文化,通过文化交融提升体育休闲参与意识
        7.3.2 以社区为平台推进文化融合,拉进新生代农民工参与体育休闲的距离
    7.4 发挥城市认同的吸纳力—提升新生代农民工参与体育休闲的获得感
        7.4.1 通过增强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认同感,提升体育休闲参与度
        7.4.2 创建具有城市认同感的体育休闲赛事,提升新生代农民工体育休闲参与的获得感.
    7.5 小结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可能创新点
        8.2.1 视角的创新
        8.2.2 内容的创新
    8.3 研究局限
        8.3.1 样本取样的局限性
        8.3.2 研究时空的局限性
        8.3.3 理论探讨的局限性
    8.4 研究展望
        8.4.1 拓宽研究视角
        8.4.2 扩大研究范围
参考文献
附录1: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合与体育休闲参与调查问卷(预调查)
附录2: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合与体育休闲参与调查问卷(正式调查)
附录3:上海市新生代农民工的体育休闲参与和城市融合访谈提纲
附录4:访谈资料
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一、个人学习经历
    二、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三、本论文受资助情况
致谢

四、21世纪您如何养老(论文参考文献)

  • [1]广州市老年教育政策执行研究 ——基于霍恩-米特模型视角的分析[D]. 毛果.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1)
  • [2]福利多元主义视角下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的可及性问题研究 ——以济南市为例[D]. 马骁. 山东大学, 2020(04)
  • [3]重庆市社区社会组织建设的政策研究[D]. 李祥平. 西南大学, 2020(05)
  • [4]释意理论下汉英交替传译中修辞格的翻译策略研究 ——以2017年-2019年“两会”记者招待会发言为例[D]. 乌倩.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5]农村出嫁女赡养父母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马琳. 山东大学, 2020(11)
  • [6]博物馆老年观众研究 ——以内蒙古博物院为例[D]. 吴奇. 山东大学, 2020(10)
  • [7]基于扶正理论的杵针与艾灸疗法在癌因性疲乏患者中的应用研究[D]. 胡月.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8]城市中老年人社区在线服务需求及影响因素研究 ——以上海市江南社区为例[D]. 石烟. 华东理工大学, 2019(01)
  • [9]农村养老机构“医养结合”的实施困境及应对策略 ——以W镇老年服务中心为例[D]. 韩雯. 华东理工大学, 2019(01)
  • [10]上海市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合对体育休闲参与的影响研究[D]. 吴迪. 上海体育学院, 2020(12)

标签:;  ;  ;  ;  ;  

如何在 21 世纪退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