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凸偏好的性质

连续凸偏好的性质

一、连续凸偏好的一个性质(论文文献综述)

蔡腾浩[1](2021)在《基于波束形成和功率分配的非正交多址接入系统物理层安全传输》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移动数据的爆发式增长和各种超密集异构网络的兴起,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提出了一些关键的多址接入技术,如功率域非正交多址接入(Power-Domain Non-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PD-NOMA)技术和速率分割多址接入(Rate Splitting Multiple Access,RSMA)技术,来提高系统吞吐量并适应大规模连接。与此同时,海量设备的接入和系统的超高速率使得传输过程面临更加复杂的无线通信环境,通过无线网络安全传输信息成为一个极具挑战性且亟待解决的问题。物理层安全技术利用无线信道的特定属性来实现保密传输,是新一代移动通信的研究热点。本论文的目标是推进PD-NOMA和RSMA两种非正交多址接入技术与物理层安全研究相结合,利用单播多播协同传输、可重构智能表面(Reconfigurable Intelligent Surface,RIS)和人工噪声(Artifical Noise,AN)等技术,为设计安全可靠的无线通信传输系统提供一定的思路与方案。本论文的主要贡献和工作总结如下:1、针对多播和单播信息协同传输的下行单小区网络,考虑了多播用户中可能存在潜在窃听者的情况下,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RIS辅助的PD-NOMA安全传输方案。通过联合优化发送端的功率分配和RIS反射矩阵,在满足所有用户接收多播信息的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 S)约束的同时来最大化单播用户接收保密信息的速率。为了解决非凸的保密速率最大化问题,本文利用交替优化联合半正定松弛(Semi-Definite Relaxation,SDR)和高斯随机化获得高质量的次优解。另外,进一步提出了一种新颖的差分凸规划算法将非凸的秩约束函数表示为差分函数,使用连续凸近似(Successive Convex Approximation,SCA)将原非凸问题转化为凸问题,从而有效地求出问题的次优解。从仿真结果分析可以看出,通过优化发送端的功率分配和RIS反射矩阵得到的PD-NOMA系统安全性能有显着提升。2、针对基于RSMA多输入单输出的下行安全传输系统,考虑到系统中存在配备有多天线的窃听用户的情况下,明确揭示和量化了RSMA在实现下行传输物理层安全方面的优势。为了在特定的约束条件下最大限度地提高系统的保密和速率(Secrecy Sum Rate,SSR),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AN辅助和自适应波束形成的RSMA安全传输方案,并联合优化了有用信号与AN信号之间的功率分配、合法接收机之间的公共信息速率分割以及自适应波束形成设计的两个控制参数。为了解决非凸的SSR最大化问题,本文首先解析地揭示了问题存在最优解时的性质,进而重点讨论了具有足够多发射天线的渐近情形,得到了最优的功率分配系数闭式表达式,并开发出一种有效的方法求解最优的公共信息速率分割和波束形成控制参数。仿真结果表明,基于AN辅助的RSMA方案在实现较高的SSR上优于其他两种基准方案。

卢明东[2](2020)在《无人机辅助移动边缘计算系统数据卸载优化研究》文中指出无人机因为其高机动性与便携性好等特点,已经在军事,商业,通信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同时,由于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人们对计算的需求越来越高,而现有的移动计算设备(电脑,手机)的计算能力并不能完全满足用户对通信质量的需求。因此,人们提出移动边缘计算技术提高系统计算能力以满足用户对通信的需求。本文研究了无人机辅助移动边缘计算系统方案设计,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无人机辅助移动边缘计算的场景,考虑单个携带MEC服务器的无人机为地面多用户提供辅助计算服务。通过联合优化无人机轨迹,用户传输功率,用户本地计算数据量,无人机辅助计算任务量以及用户卸载数据量来最大化用户数据承载量。针对形成的非凸问题,提出交替优化的方法解决此非凸问题。具体地,通过固定其他变量优化无人机轨迹以及固定无人机轨迹优化其他变量对形成的非凸优化问题进行求解。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案设计优于两种基准方案,验证了所提方案的有效性。(2)考虑单个携带有MEC服务器的无人机为地面多用户提供辅助计算服务的场景,通过联合优化无人机轨迹,用户调度变量以及卸载比例来最小化系统总能耗。针对形成的非凸优化问题,我们利用惩罚对偶分解算法进行解决,即通过引入拉格朗日乘数因子和惩罚因子将约束中的等式约束写至目标函数处进行求解。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惩罚对偶分解算法性能优于范数算法,并且所提方案的性能要优于两种基准方案。(3)考虑带有MEC服务器的地面基站为空中多个无人机提供辅助计算服务的场景,通过联合优化无人机轨迹,传输功率以及时间分配来最小化无人机执行计算任务总时延。为了解决形成的非凸问题,我们采用多变量固定迭代算法将原问题转变为凸优化问题进行求解,即固定无人机轨迹和传输功率优化时间分配,固定时间分配和传输功率优化无人机轨迹以及固定时间分配和无人机轨迹优化传输功率,并提出相应的算法进行求解。仿真结果表明,相对于基准方案,获得的解仍然是较好的。

吴法辉[3](2020)在《空地融合携能通信网的传输策略设计与研究》文中认为随时随地的地获取能量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尽管我国的能源网络已经非常完善,但仍然有部分尚未覆盖的区域,且许多设备仍需频繁接入电网充电。基于射频信号的无线能量传输具有无接触、远距离等优点,是解决低功耗设备的连接、供能问题的关键技术之一,受到了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另一方面,无人机在农业、工业、安全等诸多领域已有成熟应用,无人机与射频传能的融合,能够进一步扩大供能覆盖范围,提高能量传输效率,提供基于需求的能量供应服务。然而目前射频能量传输效率较低、无人机与射频供能的融合研究较少,其潜力尚未充分挖掘。射频信号可实现供能和通信两种功能,两种功能的技术难点也有诸多相同之处;此外,随着通信终端的功耗逐渐降低,射频信号的供能作用愈发凸显,因此本文关注射频供能在无线通信领域的表现,即供能和通信融合形成的携能通信的性能分析。本文总结了射频供能和无人机应用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本文的研究思路:首先在射频信号丰富的传统地面无线通信场景中,把干扰作为能量源加以利用,拓宽射频供能的能量来源;接着利用无人机移动性和视距信道特点,有效降低衰落对射频能量传输的影响,分别从地面用户和无人机两个角度展开对资源分配和轨迹设计的研究,能够大大地提升系统的资源利用效率。论文的具体研究成果包括以下三方面:一、论文首先研究了地面携能通信网的预编码设计,重点关注携能通信与干扰网络的融合,把干扰作为能量来源的一部分。针对认知场景下的多用户干扰信道,提出了干扰对齐收发设计和功率分配联合优化算法,实现了干扰管理与射频供能双重目标。具体地,在保证主用户的通信和能量需求的前提下,最大化所有接入频谱的从用户的总容量;问题描述为用户的收/发预编码、发射功率分配以及功率分流因子的联合非凸优化问题。为此,论文提出一种交替优化算法:首先不考虑的从用户的影响,对主用户展开优化设计,主用户的发送预编码、功率以及功率分流因子联合优化描述为半正定规划问题,通过对问题的部分约束条件松弛转换成一个凸优化问题,进而获得了松弛最优解;并且证明了松弛处理并不丢失解的最优性。在获得了主用户的优化设计后,从用户的优化设计分为两部分:固定功率和分流因子求解收、发预编码矩阵以及固定收发预编码矩阵求解功率分配和分流因子;通过矩阵变换相关理论给出了从用户的收发预编码闭合表达式,并通过凸优化技术求解出了功率分配和分流因子。进行主用户与从用户的交替迭代,最终获得了所有用户的收发设计。相比于现在的算法,提出的算法降低了获得相同性能系统所需的能量,提高了能量使用效率。二、论文研究了空地融合携能通信网的用户公平性设计,针对基于无人机的无线供能通信网(Wireless Powered Comunication Networks,WPCN),给出了保证用户公平性的通信资源分配和无人机轨迹设计。具体地,论文提出了基于时间离散的通信协议,并给出了问题描述。由于轨迹设计和资源分配的耦合,问题求解变得非常困难。基于块坐标下降法,论文首先在固定通信资源分配的情况下,通过对轨迹相关的约束条件进行连续凸近似,获得了轨迹的一个局部最优解。然后在固定无人机轨迹的情况下,通过凸优化技术对通信资源分配进行优化;并设计了轨迹和通信资源联合优化算法。相比于现有研究,基于无人机的WPCN能够大大地提高系统的容量,降低路径损耗的影响,获得不俗的性能提升。三、论文研究了空地融合携能通信网的能耗与时间关系,分析了基于旋翼无人机的WPCN的无人机能耗与任务完成时间折中关系,这一折中关系通过能量-时间域描述;通过对资源分配和无人机轨迹联合优化获得了能量-时间域的帕累托边界。具体地,能量-时间域的求解描述为一个关于通信调度、无人机轨迹、任务完成时间的联合优化问题;论文首先对两个用户的特例情况展开了分析,获得了关于无人机飞行速度的关键结论。接着扩展到了多个地面用户的情况,分别研究了飞-悬停-通信协议和基于路径离散的通信协议。对于每种协议,通过块坐标下降和连续凸近似方法,给出了能量消耗最小以及任务完成时间最小的优化设计,基于能耗最小和时间最小两个极值点,补全了两种协议的能量-时间域的帕累托边界。论文对基于无人机的WPCN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给出了能耗-时间这两个工程指标的可行域,对指导空地融合携能通信的网络规划和实际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陈雪燕[4](2020)在《能量有效的无线通信基站部署与智能表面通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网络日益产生的巨大能耗已成为全球能源消耗的主要来源之一。解决高能耗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高效智能地提升网络能效,一方面,在超密集异构网络底层合理部署微基站,能有效减少能量损耗;另一方面,利用智能表面这一新兴的无线传播技术,结合其相位控制能有效提高网络性能。因此,如何合理地规划无线通信环境中的基站部署,以及如何高效地配置智能表面辅助的无线传播环境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无线通信网络中的节能基站部署问题及多天线基站下行链路多用户通信环境下的能效优化问题,本文研究了能量有效的无线通信基站部署策略与智能表面通信的波束成形问题,主要工作如下:(1)异构通信网络中的节能基站部署研究。根据无线通信网络基站部署的合理性建立包含应用模型、网络模型、干扰模型和能量优化模型的节能基站部署系统模型。针对微基站部署后的系统能耗差,引入能耗降低指标,提出能耗优化的归一化问题,并且分析得到节能基站部署问题是一个NP难的混合整数非线性规划问题。为解决能耗优化问题的非凸性,将原始问题分解为两个子问题,其中,针对微基站数量分配问题,提出了两种解决方法:密度比例分配和二次可调节分配;针对微基站的合理位置部署问题,结合限定可行域的方法,提出一种基于Kuhn-Munkres匹配算法的降低全网络能耗的节能策略。(2)基于智能表面的多天线基站下行链路多用户通信能效研究。针对具有中断概率约束的联合基站关联和波束成形问题,建立基于智能表面的协作式多天线基站下行链路多用户通信模型,结合表面元件的相移规划和发射功率分配,从用户角度提出联合中断概率约束和智能表面相移规划的能效最大化问题。针对目标问题的非凸性,首先提出一种基于连续凸近似的迭代次优算法,通过迭代求解一系列与原问题相似的凸优化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二阶锥规划,实现反射元件的相移固定条件下具有中断概率约束的能效最大化问题的连续凸规划;然后采用交替最大化的方法分别解决功率分配固定下的相移规划问题和固定相移后的功率分配问题,其中主要采用基于序贯分式规划的优化算法解决相移规划问题,采用Dinkelbach迭代算法解决功率分配问题。

马琳[5](2020)在《分裂变分不等式问题解的强收敛性研究》文中指出基于变分不等式问题和分裂可行性问题提出的分裂变分不等式问题是一类重要的非线性问题,但其精确解难以求得,国内外学者常用迭代算法导出收敛序列的方式得到它的近似解.现有的算法大多只能得到解的弱收敛性,因此,本文通过改进算法的方式,分别在Hilbert空间和Banach空间引入具有强收敛性的新算法求解该问题.也就是首先在Hilbert空间中基于Halpern迭代的思想,提出一种新的算法逼近分裂变分不等式问题的解,得到强收敛定理,同时还将该算法应用到其它的非线性问题.其次在Banach空间中基于粘性算法的思想,借助阳光非扩张保核收缩映射构造一种具有强收敛性的算法求解分裂广义变分不等式问题,并将所得的主要结果应用到求解均衡问题和零点问题.

时颖颖[6](2019)在《基于模糊函数的MIMO雷达波形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MIMO)技术的逐步发展与完善,对于MIMO技术的交叉应用的需求也呈现指数增长。于是,诸多研究者考虑将MIMO技术广泛应用,MIMO雷达技术应运而生。在雷达系统中,信号的设计与优化是系统设计的一个核心问题,对雷达系统的性能影响至关重要。雷达信号的模糊函数是估计目标距离和速度的有效数学工具。因此,本文基于模糊函数对雷达信号波形进行设计。在波形设计过程中,通常需要保证协方差矩阵与期望矩阵之间的距离最小,现有的距离量度方法往往采用欧几里得距离,但考虑到协方差矩阵的结构特性,采用欧几里得距离测量准确度较低。同时,在信号优化过程中,由于变量设计问题是四次非凸函数,无法直接得到最优解。基于以上问题,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针对信号设计过程中协方差矩阵与期望矩阵之间的距离最小问题,本文提出基于黎曼距离的信号设计。本文的目标是设计一个具有期望协方差矩阵的信号向量,同时保证该信号的模糊函数的旁瓣较小。由于协方差矩阵在结构上受到约束,它们在信号空间中形成流形。因此,这些矩阵之间的距离不应该用传统的欧几里得距离来测量,而应该沿着流形表面测量,即,用黎曼距离测量。2.针对信号优化过程中的四次非凸函数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连续二次凸优化的有效算法。该算法将优化过程中的四次问题转化为二次凸优化问题后,使用CVX工具箱求解。通过比较基于欧几里得距离和黎曼距离的信号设计,实验结果表明,基于黎曼距离设计的目标函数其收敛速度明显快于基于欧几里得距离的设计。3.为了验证所设计信号对于雷达系统性能的影响,本文用优化后的信号对目标的距离和速度参数进行估计。在已知波达方向角度的情况下,综合考虑高斯噪声的影响,对距离和速度误差分别进行均方归一化处理,对比欧几里得距离和黎曼距离优化方法下的误差估计结果,发现当目标间距比较近的时候,黎曼距离优化下的误差更小,此时的雷达系统的性能更佳。

郭拯[7](2018)在《基于事件驱动的分布式优化理论及应用》文中指出分布式优化是通过个体之间的合作协调有效地实现优化的任务,可用来解决许多集中式算法难以胜任的大规模复杂的优化问题,已成为大规模复杂网络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另一方面,基于事件驱动控制策略,即只在当某一控制量超过了某一给定的阈值(依赖于系统状态或时间)时才更新控制量,在一定程度上,能减少不必要计算资源和通信资源的浪费,吸引了理论与工程学界广大学者高度重视。本文结合事件驱动控制与分布式优化的优势,对一类连续系统基于事件驱动的分布式优化问题进行了研究,具体内容如下:1.分别论述了离散系统与连续系统分布式优化的算法设计、论证方法等基础知识。通过比较发现,尽管系统在形式上不一样,但在算法设计与论证方法上都有着本质的相似。并对扰动分析理论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与对比,为继续研究基于事件驱动的分布式优化理论奠定了基础。2.针对一类连续系统,首先设计依赖于步长衰减的驱动函数及相应的驱动条件确定采样时刻点,然后通过采样时刻点处的状态信息设计分布式优化算法,并利用扰动分析理论论证了算法的可行性,从而在尽量少的计算资源和通信资源前提下,达到与使用连续状态信息设计分布式优化算法同样的优化目的。最后通过仿真验证了结果的有效性。

林道玲[8](2018)在《一类DC优化的加速邻近算法及其收敛性分析》文中指出本文考虑一类DC(difference-of-convex)优化问题,其目标函数是水平有界的且可以表示为一个具有Lipschitz梯度的光滑凸函数,一个闭的真凸函数和一个连续的凹函数之和。在本文中,对Nesterov等人[36]提出的三种算法中的第二类APG(accelerated proximal gradient)算法(由Tseng[41]命名)进行改进,使其适用于求解DC优化。在更广泛的邻近参数{6)}选择下,证明了由本文算法得到的点列的任一聚点是DC优化问题的一个稳定点。此外,在一些适当的假设下,证明了由本文算法产生的点列的R-线性收敛性。数值实验表明本文算法有较好的表现。最后,在前述算法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修改了APG算法并将其应用在TV-图像去模糊问题上。

勾廷勋[9](2018)在《几类复杂设计的均匀性质研究》文中提出科学技术已成为推动一个国家不断进步的重要动力,特别是高新技术被各个国家竞相追捧.计算机试验已成为模拟研究复杂系统的有力工具,并在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发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比如化工业,制造业和医药行业等,参见Snatner,et al.(2003),Fang,et al.(2006).对于复杂系统,由于输入输出之间的关系往往非常复杂,可能是线性的,也可能是非线性的,甚至可能是未知的,因此要得到输入输出之间的精确关系比较困难.但是,我们可以通过选择一个近似表达式(也称为元模型),结合一些专业背景知识来选取一些试验点,借助计算机模拟获得一些数据,从而利用这些数据帮助我们进一步探索输入输出之间的关系.计算机试验希望设计点(试验点)能提供试验区域内各个部分的信息,也就是设计点应该均匀地分布在实验区域内,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设计的空间填充性质.对于如何刻画设计点分布的均匀程度,现有三种非常流行的评价方式:一是考虑一维投影均匀性或者低维投影均匀性的拉丁超立方设计,参见Mckay,et al.(1979),Tang(1993);二是基于分离距离或者填充距离度量的最小最大距离设计或者最大最小距离设计,参见Johnson,et al.(1990);三是采用设计点的经验分布与实验区域内的均匀分布的偏离程度度量的均匀设计,参见Fang,et al.(2006).为了研究复杂的系统,序贯计算机试验近几年来已成为一种有用的策略.Ranjan,et al.(2008),Xiong,et al.(2013)通过改进高斯随机过程模型对序贯计算机试验进行建模和分析.Xu,et al.(2015)提出了序贯精炼拉丁超立方设计序贯计算机试验.但是,不同的序贯精炼拉丁方可能均匀性不同,有时可能均匀性会比较差.因此,对于序贯计算机试验的空间填充性质仍然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基于偏差度量设计的均匀性不仅在试验设计中取得了成功的应用,其在拟蒙特卡罗方法中也有重要的应用.更重要的是,基于偏差的度量不仅可以适用于拉丁超立方设计,同时也适用于传统的部分因析设计,参见Fang and Mukerjee(2000),Fang,et al.(2001),Fang,et al.(2002).最近,Butler and Ramos(2007)和Gupta,et al.(2010)分别在不同的优良性准则下研究了在正交表或者超饱和设计的基础上添加一些新的试验点进行序贯试验的优良性.如果采用偏差下的均匀性准则评价序贯试验的均匀性,就可以有效地将这三类设计整合在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里,便于实践者根据自已的需要选择好的设计.复杂系统常常会包含很多的输入变量(也称为因子),这些因子对系统的输出影响程度可能不完全相同.因此,实验中需要识别出影响较大的因子,这需要考虑设计的投影均匀性.Fang and Qin(2005)和Chatterjee,et al.(2012)引入了均匀性模式研究设计的投影均匀性,但都只研究了二水平设计或者高水平定性因子设计.在计算机实验中,有时为了更加精细地研究系统的模型,需要考虑高水平定量因子设计.而且,系统中的输入可能既有定性变量又有定量变量,这激发人们研究这类试验的建模与设计,如Qian(2012),Deng,et al.(2015).如何考虑这类设计的均匀性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话题,同时也有助于实践中指导实验者选择优良的设计.均匀设计的构造一直备受理论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关注.已有文献已给出了一些构造方法,比如基于特殊的组合结构、启发式算法搜索以及对“好的”设计进行水平置换等.一般而言,构造低水平设计比构造高水平设计相对容易很多.水平组合替换方法在低水平设计和高水平设计之间架设了一座桥梁,并成功的应用于由低水平正交表构造高水平正交表,参见Hedayat,et al.(1999).Fang,et al.(2000)指出,设计的均匀性和正交性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可以合理预见水平组合替换方法也可以应用于构造均匀性较好的高水平设计.本论文由如下九章组成:第一章是本文的绪论部分.该章对本文的研究背景做了较详细分析介绍和文献综述,给出了本文的研究问题以及介绍了本文的结构和创新点,同时也给出了一些必要的预备知识,便于阅读和理解本文的研究内容.第二章研究了二三混水平拓展设计的均匀性问题.根据序贯试验的特征,引入了一类设计,本文称为拓展设计.它由一个性质优良的已知设计添加一些新的试验点而得到.本章研究了在可卷型L2偏差和Lee偏差下二三混水平拓展设计的均匀性.我们采用均匀性来度量因析设计的优良性,这将Butler and Ramos(2007)研究的在二水平正交表上添加一些新的试验点的优良性问题和Gupta,et al.(2010)研究的在两水平超饱和设计的基础上添加一些新的试验点的优良性问题统一到均匀性理论框架里来.本章建立了拓展设计的偏差与其初始设计和附加设计的偏差之间的关系,这为实践中构造均匀的拓展设计提供了理论指导.同时,通过设计的频数向量和相遇数向量,我们分别给出了拓展设计的可卷型L2偏差和Lee偏差的不同下界.第三章研究了高水平拓展设计的均匀性问题.一般高水平拓展设计为计算机试验提供了更广阔的选择空间.在广义离散偏差下,该章研究了一般高水平拓展设计的均匀性,建立了拓展设计的广义离散偏差与其初始设计和附加设计之间的关系.此外,根据设计的Hamming距离向量,获得了拓展设计的偏差的一个下界,这为实践中选择均匀的拓展设计提供了一个有用的基准.第四章研究了二水平拓展设计的投影均匀性问题.当实验中包含大量的因子时,往往并不是所有的因子都显着影响系统的输出,因此需要识别出那些影响显着的因子,这需要研究设计的投影均匀性.均匀性模式是衡量设计投影均匀性的一个重要指标.在中心化L2偏差下,本章研究了拓展设计的均匀性模式,建立了拓展设计的均匀性模式与其初始设计和附加设计之间的关系,并给出了拓展设计的均匀性模式的一个下界,为比较不同设计的投影均匀性提供了有用的基准.第五章研究了高水平定量因子设计的投影均匀性问题.高水平连续型变量是计算机试验中最常见的变量,很多时候每个变量的影响不尽相同.为了节省实验成本,常常对影响较大的变量选择较多的水平,影响较小的变量选择较少的水平.而且,实验中也需要识别出影响较显着的变量.在可卷型L2偏差下,本章研究了定量因子设计的均匀性模式,给出了两种定义均匀性模式的方法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均匀性模式的解析计算公式,这为实践中应用均匀性模式选择最小投影均匀设计提供了便利.同时,也给出了均匀性模式的一个下界.第六章研究了最小投影均匀性定量因子设计的构造问题.Cheng and Wu(2001)指出水平置换可以改变定量因子设计的几何结构以及统计性质.基于此发现,本章研究了水平置换下定量因子设计的平均均匀性模式.在可卷型L2偏差下,获得了平均均匀性模式与设计的广义字长型以及正交性之间的解析线性表达式,这充分说明对传统的广义最小低阶混杂设计或者正交表进行水平置换,可以得到投影均匀性较好的设计.这同时也说明,传统的最小低阶混杂准则不适用于计算机试验.本章给出了平均均匀性模式的一个下界,为启发式搜索算法搜寻最小投影均匀设计提供了一个合理的停止准则.第七章研究了同时包含定量因子和定性因子的计算机试验的设计问题.当计算机实验中同时含有定量因子和定性因子时,如何有效地进行这样的实验变得格外有意义.尽管Qian(2012)和Deng,et al.(2015)提出了分片拉丁超立方设计及其改进执行这类试验,但是这些设计可能存在较差的均匀性.为了度量这类设计的均匀性,本章引入了一个新的偏差,称为边际配对偏差,它既考虑到了定性因子和定量因子自身的不同性质,同时也兼顾了局部均匀和整体均匀.本章也研究了边际配对偏差的统计性质,给出了水平置换下平均边际配对偏差与设计的广义字长型和正交性之间的关系,并给出了该偏差的一个下界.第八章研究了由两水平设计构造四水平设计的均匀性问题.Hedayat,et al.(1999)已经成功地将水平组合替换方法应用于由低水平正交表构造高水平正交表.Phoa and Xu(2009)更进一步将水平组合替换方法应用于构造最小低阶混杂设计.设计的均匀性与正交性和混杂性之间有密切的关系,Fang,et al.(2000)和Fang and Mukerjee(2000)曾指出正交表或者最小低阶混杂设计常常倾向于有较好的均匀性.因此,我们可以合理预期水平组合替换方法由二水平设计构造四水平设计的均匀性将会很好.在混合偏差下,本章建立了构造出的四水平设计与其二水平基石设计之间的解析关系,从理论上为我们的预期提供了有力支撑.通过Doubling技术,克服了水平替换方法执行时所需要的限制,拓宽了基石设计的选择范围.为了研究经过Doubling技术后水平组合替换方法构造出四水平均匀设计是否仍有效,本章获得了 Double设计与其初始设计的混合偏差的解析表达式,以及Double设计与其初始设计的混杂性之间的解析关系,并给出了构造出的四水平设计的均匀性度量的一个下界.第九章对本文的工作进行总结并对未来的工作进行了展望。

罗英林[10](2018)在《多元不动点理论及其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最近许多学者开始关注多元算子的不动点理论,该文主要是在学者们提出的多元压缩映射不动点原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入了多元压缩映射的最佳临近点的概念,并给证明了其存在性和唯一性定理,这是对多元压缩映射不动点原理的一种推广.另一方面该文还在此基础上还引入了 N元不动点算子方程组和一般N元不动点算子方程组,对偶变分不等式方程组等概念,这是不动点算子方程Tx=x的一个推广.此外,该文还给出了不动点方程组在一阶微分方程组,非线性方程组,线性方程组以及积分方程组等方面的应用,即证明了在一定条件下其解的存在性与唯一性,并给出了其解的迭代逼近算法.此外该文在乘积度量空间的基础上提出了同胚度量空间的概念,并研究了同胚度量空间中其压缩映射的不动点定理和最佳临近点定理.最后,本文还研究了拟-φ-非扩张映射的不动点与广义均衡问题的公共解存在性与唯一性问题,并在严格凸的Banach空间中给出了其公共解的多元混杂投影迭代算法.其结果改善了许多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全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不动点理论在非线性泛函分析中的重要作用及其知识背景与研究现状.第二部分在度量空间中给出了多元临近点的概念并研究了多元临近点问题,证明了它的存在性和唯一性定理并给出了其迭代算法.此外还给出了N元不动点方程等的概念,证明了其解的存在性和唯一性,并给出了其解的迭代逼近算法以及在其他方程组中的应用.第三部分主要介绍同胚度量空间的概念并证明同胚度量空间中一般压缩映射的不动点定理以及最佳临近点定理.第四部分主要研究了在严格凸的Banach空间中拟-φ-非扩张映射和广义均衡问题公共解的存在性与唯一性问题及其公共解的强收敛定理的问题,并为此构造出了一个新的多元混杂投影迭代算法,得到了快速有效的强收敛定理.第五部分是总结与展望.

二、连续凸偏好的一个性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连续凸偏好的一个性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波束形成和功率分配的非正交多址接入系统物理层安全传输(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物理层安全研究现状
        1.2.2 PD-NOMA研究现状
        1.2.3 RSMA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1.3.1 研究内容
        1.3.2 论文的结构安排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非正交多址系统和物理层安全
    2.1 PD-NOMA技术理论基础
        2.1.1 PD-NOMA的技术概述
        2.1.2 PD-NOMA的基本原理
    2.2 RSMA技术理论基础
        2.2.1 RSMA的技术概述
        2.2.2 RSMA的基本原理
    2.3 物理层安全技术
        2.3.1 物理层安全技术原理
        2.3.2 物理层安全实现方法
    2.4 凸优化
        2.4.1 凸优化基本概念
        2.4.2 凸优化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RIS辅助的PD-NOMA系统安全传输
    3.1 系统模型与信号构建
        3.1.1 系统模型
        3.1.2 接收速率
    3.2 问题构建
    3.3 功率分配与反射矩阵的联合设计
        3.3.1 最优功率分配
        3.3.2 最优反射矩阵
    3.4 基于AO的解决方案
    3.5 实验结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RSMA系统的安全传输
    4.1 RSMA信号构建
        4.1.1 系统模型
        4.1.2 合法用户的解码策略
        4.1.3 窃听用户的解码策略
    4.2 基于RSMA的 SSR最大化
        4.2.1 问题规划
        4.2.2 问题重构
    4.3 基于自适应波束形成设计的资源分配
        4.3.1 最优功率分配
        4.3.2 速率分配和自适应波束形成设计
        4.3.3 复杂度分析
    4.4 数值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5.1 本文主要贡献
    5.2 下一步工作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致谢

(2)无人机辅助移动边缘计算系统数据卸载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专用术语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无人机在通信系统中应用
        1.2.2 移动边缘计算研究
    1.3 论文工作及组织结构
第二章 凸优化基本概念与原理
    2.1 引言
    2.2 凸函数的基本性质
        2.2.1 定义
        2.2.2 一阶条件
        2.2.3 二阶条件
    2.3 凸优化问题
        2.3.1 优化问题
        2.3.2 凸优化
    2.4 拉格朗日对偶
        2.4.1 拉格朗日对偶函数
        2.4.2 拉格朗日对偶问题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无人机辅助移动边缘计算系统用户数据承载量最大化研究
    3.1 引言
    3.2 系统模型分析
        3.2.1 用户本地计算
        3.2.2 用户卸载计算任务
        3.2.3 无人机辅助计算
    3.3 问题描述
    3.4 问题求解
        3.4.1 固定无人机轨迹
        3.4.2 固定其他变量优化无人机轨迹
    3.5 仿真结果与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无人机辅助移动边缘计算系统能耗最小化研究
    4.1 引言
    4.2 系统模型分析
        4.2.1 用户本地计算
        4.2.2 无人机辅助计算
    4.3 问题描述
    4.4 问题求解
    4.5 仿真结果与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多无人机移动边缘计算系统时延最小化研究
    5.1 引言
    5.2 系统模型分析
    5.3 问题描述
    5.4 问题求解
        5.4.1 时间分配优化
        5.4.2 轨迹优化
        5.4.3 功率优化
        5.4.4 多变量固定迭代算法
    5.5 仿真结果与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致谢

(3)空地融合携能通信网的传输策略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射频传能研究现状
        1.2.2 无人机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1.3.1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3.2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2章 相关技术和数学基础
    2.1 相关通信技术基础
        2.1.1 干扰对齐技术
        2.1.2 无人机技术
    2.2 相关数学基础
        2.2.1 矩阵理论
        2.2.2 数学优化
第3章 传统地面携能通信网的干扰对齐设计
    3.1 引言
    3.2 系统模型和问题描述
        3.2.1 系统模型
        3.2.2 问题描述
    3.3 基于交替优化的解决方案
        3.3.1 主用户的收发设计和功率分配
        3.3.2 从用户的收发设计和功率分配
        3.3.3 最小信干噪比最大化
        3.3.4 方案讨论
    3.4 仿真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空地融合携能通信网的用户公平性设计
    4.1 引言
    4.2 系统模型及问题描述
    4.3 解决方案
    4.4 仿真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空地融合携能通信网的能耗与时间分析
    5.1 引言
    5.2 系统模型及问题描述
        5.2.1 系统模型
        5.2.2 问题描述
    5.3 飞-悬停-通信协议
        5.3.1 两个地面用户的特例
        5.3.2 多个地面用户的情况
    5.4 路径离散协议
    5.5 仿真结果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能量有效的无线通信基站部署与智能表面通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的研究背景意义
    1.3 相关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无线通信网络基站部署研究现状
        1.3.2 基于智能表面的无线通信网络资源分配研究现状
        1.3.3 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组织结构
        1.4.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2 本文组织结构
第2章 协作式通信模型的能效增强理论与方法
    2.1 基于无线协作通信系统的增强覆盖模型分析
        2.1.1 异构通信网络模型
        2.1.2 中继协作通信模型
        2.1.3 基于智能表面的协作通信模型
    2.2 无线通信系统中能量有效的协作通信手段分析
        2.2.1 协作式通信设备部署方法分析
        2.2.2 智能辅助元件规划分析
    2.3 无约束异构通信网络基站部署结果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异构通信网络中的节能基站部署研究
    3.1 节能基站部署系统模型
        3.1.1 应用模型
        3.1.2 网络模型
        3.1.3 干扰模型
        3.1.4 能量优化模型
    3.2 节能基站部署研究问题公式化
        3.2.1 未部署微基站时的能耗
        3.2.2 部署微基站后的能耗
        3.2.3 能量优化问题的定义
    3.3 能量优化问题的解决方案
        3.3.1 基于密度比例分配的微基站数量分配决策
        3.3.2 微基站的合理位置部署策略
        3.3.3 基于二次可调节分配的微基站数量分配决策
    3.4 实验结果分析
        3.4.1 基于密度比例分配的部署方案实验结果分析
        3.4.2 基于二次可调节分配的部署方案实验结果分析
        3.4.3 模型有效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智能表面的多天线基站下行链路多用户通信能效研究
    4.1 基于智能表面的多天线基站下行链路多用户通信模型建立
        4.1.1 信号模型
        4.1.2 总功耗模型
        4.1.3 能效最大化问题表述
    4.2 能源效率最大化问题的联合优化
        4.2.1 具有中断概率约束的能效最大化问题简化
        4.2.2 能效最大化问题的连续凸近似
        4.2.3 反射表面元件的相移规划
        4.2.4 发射功率分配
    4.3 实验结果分析
        4.3.1 智能表面与放大转发中继性能对比结果分析
        4.3.2 不同场景数量影响的实验结果分析
        4.3.3 用户吞吐量影响的实验结果分析
        4.3.4 最大化设计影响的实验结果分析
        4.3.5 反射元件数量影响的实验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主要研究成果
    5.2 未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

(5)分裂变分不等式问题解的强收敛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变分不等式问题和分裂变分不等式问题的概述
    1.2 变分不等式问题和分裂变分不等式问题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创新之处
第2章 预备知识
第3章 Hilbert空间分裂变分不等式问题的强收敛定理
    3.1 引言
    3.2 主要结果
    3.3 应用
第4章 Banach空间中分裂广义变分不等式问题的强收敛定理
    4.1 引言
    4.2 主要结果
    4.3 应用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6)基于模糊函数的MIMO雷达波形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论文中常用符号对照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点
    1.4 本文主要工作及章节安排
2 相关基础知识
    2.1 引言
    2.2 模糊函数
    2.3 欧几里得距离和黎曼距离概述
        2.3.1 欧几里得距离
        2.3.2 黎曼距离
    2.4 MIMO雷达波形设计
        2.4.1 系统模型
        2.4.2 MIMO雷达模糊函数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模糊函数和黎曼距离的MIMO雷达波形设计方法
    3.1 引言
    3.2 波形优化
        3.2.1 基于欧几里得距离
        3.2.2 基于黎曼距离
        3.2.3 凸优化算法
        3.2.4 目标函数的建立
    3.3 信号合成
        3.3.1 系统模型
        3.3.2 实验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优化信号的目标参数估计
    4.1 引言
    4.2 系统模型
    4.3 参数估计
        4.3.1 距离误差估计
        4.3.2 速度误差估计
        4.3.3 距离和速度误差联合估计
        4.3.4 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工作总结
    5.2 未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7)基于事件驱动的分布式优化理论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意义
        1.1.1 分布式优化理论的研究意义
        1.1.2 基于事件驱动控制的分布式优化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分布式优化理论的研究现状
        1.2.2 基于事件驱动控制的分布式优化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工作及结构安排
第2章 研究基础
    2.1 通信拓扑图及代数图论
    2.2 分布式系统的一致性
        2.2.1 一致性问题
        2.2.2 分布式优化一致性
    2.3 基于事件驱动策略在一致性中的研究
    2.4 凸优化理论及优化算法
        2.4.1 凸分析及投影算子
        2.4.2 优化算法及有约束的优化算法
    2.5 本章总结
第3章 分布式优化
    3.1 分布式优化的扰动分析
        3.1.1 离散系统
        3.1.2 连续系统
    3.2 不同系统扰动分析的内在联系
    3.3 仿真结果
    3.4 本章总结
第4章 基于事件驱动控制的分布式优化
    4.1 理论相关引理
    4.2 问题模型及算法设计
    4.3 全局目标函数优化收敛分析
    4.4 仿真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8)一类DC优化的加速邻近算法及其收敛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工作及创新点
    1.4 本文结构
2.DC优化问题的相关理论及常用算法
    2.1 DC优化问题模型
    2.2 预备知识
    2.3 K?性质
    2.4 求解DC问题的常用方法
        2.4.1 DCA(DC Algorithm)
        2.4.2 pDCA及pDCA_(ls)
    2.5 本章小结
3.改进的第二类APG方法
    3.1 APG算法
    3.2 APG_s算法
    3.3 APG_s算法的收敛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4.数值实验
    4.1 l_(1-2)正则化最小二乘问题
    4.2 对数正则化最小二乘问题
    4.3 本章小结
5.APG_s算法求解TV-图像去模糊问题
    5.1 TV-图像问题模型
    5.2 预备知识
    5.3 改进的APG_s求解离散TV-图像去模糊问题
    5.4 GMAPG_s求解离散TV-图像去模糊问题
    5.5 数值实验
    5.6 本章小结
6.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1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9)几类复杂设计的均匀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概述
    1.2 论文创新点及结构
    1.3 预备知识
第二章 二三混水平拓展设计及其优良性评价
    2.1 二三混水平拓展设计的偏差
    2.2 二三混水平拓展设计偏差的下界:初始设计有良好的正交性
    2.3 数值例子
第三章 高水平拓展设计及其优良性评价
    3.1 高水平拓展设计的偏差
    3.2 高水平拓展设计偏差的下界
    3.3 数值例子
第四章 拓展设计的投影均匀性
    4.1 二水平拓展设计的投影均匀性
    4.2 二水平拓展设计均匀性模式的下界
    4.3 数值例子
第五章 定量因子设计的投影均匀性
    5.1 定量因子设计的均匀性模式
    5.2 定量因子设计的均匀性模式的下界
    5.3 数值例子
第六章 最小投影均匀定量因子设计的构造
    6.1 平均均匀性模式
    6.2 平均均匀性模式的统计评价
    6.3 平均均匀性模式的下界
    6.4 数值例子
第七章 边际配对偏差(MCD)及其性质
    7.1 边际配对偏差的解析表达式
    7.2 边际配对偏差的统计评价
    7.3 边际配对变差的下界
    7.4 数值例子
第八章 一类新的构造四水平设计的方法及其性质
    8.1 新的构造方法的表现评价
    8.2 基于基石设计的一个混合偏差的下界
    8.3 一种有效的构造策略:基于Doubling技术
    8.4 Doubling技术下构造出的设计的混合偏差的下界
    8.5 数值例子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本文主要结论
    9.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已发表和待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学术活动
致谢

(10)多元不动点理论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度量空间中的多元压缩映射的不动点原理及其应用
    2.1 前言与预备知识
    2.2 度量空间中的多元最佳临近点原理
    2.3 N元不动点算子方程组及其解(一)
    2.4 一般N元不动点算子方程组及其解(二)
    2.5 对偶变分不等式方程组及优化问题
第三章 同胚度量空间及其不动点定理
    3.1 前沿与预备知识
    3.2 同胚度量空间及其不动点定理
第四章 Banach空间中不动点及一般混合均衡问题的混杂算法
    4.1 前沿与预备知识
    4.2 一般混合均衡问题的混杂算法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四、连续凸偏好的一个性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波束形成和功率分配的非正交多址接入系统物理层安全传输[D]. 蔡腾浩. 山东师范大学, 2021(12)
  • [2]无人机辅助移动边缘计算系统数据卸载优化研究[D]. 卢明东.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3)
  • [3]空地融合携能通信网的传输策略设计与研究[D]. 吴法辉. 南昌大学, 2020(01)
  • [4]能量有效的无线通信基站部署与智能表面通信研究[D]. 陈雪燕.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8)
  • [5]分裂变分不等式问题解的强收敛性研究[D]. 马琳. 云南财经大学, 2020(07)
  • [6]基于模糊函数的MIMO雷达波形设计[D]. 时颖颖. 郑州大学, 2019(07)
  • [7]基于事件驱动的分布式优化理论及应用[D]. 郭拯. 重庆邮电大学, 2018(01)
  • [8]一类DC优化的加速邻近算法及其收敛性分析[D]. 林道玲. 暨南大学, 2018(05)
  • [9]几类复杂设计的均匀性质研究[D]. 勾廷勋. 华中师范大学, 2018(12)
  • [10]多元不动点理论及其应用[D]. 罗英林. 天津工业大学, 2018(11)

标签:;  ;  ;  ;  ;  

连续凸偏好的性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