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杆强度对比试验

水泥杆强度对比试验

一、水泥电杆强度对比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汤亮,杜卫东,龚发云,李飞扬[1](2020)在《管桩预应力自动张拉机张拉部件的优化设计与疲劳寿命分析》文中认为针对现有管桩预应力张拉机的张拉部件因疲劳强度不足而引起断裂问题,设计了合抱式张拉部件,并结合实际生产工况进行了疲劳寿命分析和结构优化。以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为目标对张拉部件进行了轻量化的结构优化设计;考虑到其受到的变幅载荷是随机的,得到的疲劳寿命具有较大的离散性,且在前期优化设计中变幅载荷曲线难以准确获取,故对张拉部件进行了寿命预测和疲劳强度评估,将变幅载荷转化为峰值的恒幅载荷条件分析了其疲劳寿命。通过结合改善变截面处应力集中等方法,结果表明:重量减轻了3.5%,疲劳寿命提升了15.5%。对优化设计方案的疲劳寿命预测与评估有工程实用价值,可为张拉机的设计与工程化提供参考。

刘星剑[2](2018)在《干硬性混凝土生态护坡砌块配合比优化与边坡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本次试验目的在于通过优化干硬性混凝土生态护坡砌块配合比与生产工艺来改良砌块工作性能,并讨论砌块与边坡整体工作效果。试验地点位于吉林省敦化、四平两地,首先根据五因素四水平16组的正交试验找出影响混凝土性能的显着性因素,然后根据正交试验所得结果择优进行分数对比的强度试验。试验得出,干硬性混凝土砌块的最佳配合比应为:水泥用量320kg,粉煤灰掺量25%,水胶比为0.39,砂率控制在60%左右,细集料中石屑与砂的比例应为1:1。我国国土面积辽阔,地理条件、气候条件多样.在遍布国土的道路交通网络中,我国仅云南、广西、广东、台湾、海南五省位于北回归线以南,长江以北各省区都有季节冻土带分布,其面积约占我国领土的54%。所以,对混凝土冻融破坏以及边坡融滑破坏的讨论与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为此,在随后的试验中掺入橡胶细集料或引气剂,开始验证两种提升混凝土砌块抗冻性的方法的优劣。试验过程中发现,掺入橡胶集料的混凝土试件在刚刚压制完成后,会出现反弹的现象,使试件整体高度高出1到2毫米,上部随着反弹产生裂纹,影响了试件的整体性能。试验的最后,采用Ansys软件模拟护坡砌块与路基边坡土体协同工作过程,分析在不同条件下边坡的工作状态。通过找出不同条件下边坡的临界工作状态来判断护坡砌块的工作效果。结果显示,护坡的工作效果随着土体多次经受冻融循环后而逐渐发挥作用。因此提高护坡砌块的各项性能,保证其长期处于工作状态就十分重要了。

周煜[3](2018)在《硫酸盐腐蚀环境中井壁混凝土声发射性能及其变异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矿山井筒常年处于深部地层中,受到复杂的地质条件以及多种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井壁则是维护围岩稳定,并保障井筒安全的重要结构。在井壁结构的服役过程中,既承受复杂多变的荷载作用,又经受有害环境的化学侵蚀作用。本文以淮北矿区童亭副井井壁结构的腐蚀破坏为工程背景,对矿井井壁混凝土材料经过腐蚀后的声发射性能及其变异性特征进行了分析。旨在为井壁结构服役期间的声发射监测及其稳定性分析提供依据。通过室内加速腐蚀实验来研究受硫酸盐腐蚀不同程度的混凝土试块在单轴压缩过程中其声发射性能的变异性。对不同腐蚀程度的试块建立声发射活性函数,用声发射事件数表示损伤因子,通过声发射参数探讨硫酸盐腐蚀作用下混凝土损伤规律,定量的描述腐蚀混凝土损伤随着应力水平的变化,同时利用损伤因子建立可靠度函数可以对不同腐蚀程度的混凝土材料可靠度进行评价。通过室内加速腐蚀实验来分析不同力学损伤环境下混凝土试块在受载过程中的声发射性能,分析了其在破坏过程中的声发射b值变化规律。通过预制裂缝混凝土梁三点弯曲实验,研究了不同腐蚀程度的混凝土试件在断裂过程中的声发射特征参数的变化。采用声发射信号变化特征确定预制裂缝混凝土梁的开裂点和失稳破坏点,获得了开裂点处声发射性能随着腐蚀程度的加深的变化特征,并建立以声发射参数为识别特征的混凝土材料的断裂判据。同时,通过加入仿钢纤维改善混凝土梁的断裂性能,分析仿钢纤维混凝土梁断裂过程声发射性能特征,验证了随着腐蚀时间的增长,其性能比普通混凝土梁具有明显优势。利用声发射总数与应力强度因子的相关关系,验证了随着混凝土腐蚀程度的加深,其声发射振铃总数降低,临界应力强度因子减小,材料的断裂韧性降低的规律。结合灰色理论和突变理论,建立声发射参数的灰色尖点突变模型,利用该模型可以确定腐蚀井壁混凝土断裂过程的开裂点和失稳破坏点,进而确定混凝土梁的开裂荷载和失稳破坏荷载。

袁宝华[4](2012)在《非饱和混凝土抗冻性能快速检测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非饱和混凝土是混凝土工程中的一种常见工作状态,广泛应用在路面、桥梁结构的水面以上部分。与饱和混凝土不同,在低温作用下,此类混凝土仅在表面发生了冰冻破坏而内部由于含水量低并不会发生冰冻破坏。在性能评价时,可仅对表面抗冻性能进行评价,从而为获得一种成本低、速度快的抗冻性能评价方法提供了条件。目前通常用来评价混凝土抗冻性能的快冻法,当用于评价非常密实的混凝土时,由于无法使试件内部处于饱和状态,实际上仅检验了试件表面的抗冻性能,评价结果存在较大差别。冬季除雪等原因引起的盐冻破坏的主要表现形式为从表层开始成层剥落,与快冻法模拟的破坏条件明显不同,用快冻法评价这种破坏也是不合适的。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一种专门的试验方法,评价混凝土结构的表面性能,从而为有针对性的提高混凝土工程的性能提供有力的工具。通过系统试验,掌握影响非饱和混凝土抗冻性能的因素和非饱和混凝土在冰冻影响下的反应,进而总结出快速评价非饱和混凝土抗冻性能的方法。根据整理、分析既有资料,拟首先进行水泥净浆试验和水泥砂浆试验,二者平行对应进行,最后进行全面的混凝土试验,并在必要时辅以工程试验,在试验期间对以上资料不断分析整理,最终提出“非饱和混凝土抗冻性能快速检测方法”,并提出抗冻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指导意见。通过硫酸钠表面侵蚀法对混凝土的破坏试验,以及对不同配合比以及掺加不同外加剂的水泥混凝土的抗硫酸盐侵蚀性及抗冻性的研究,对比分析得出:硫酸钠表面侵蚀试验是检验混凝土表面抗冻能力的有效方法,克服了快冻法在试验中的一些不足,适用于非饱和混凝土的抗冻性能试验;水灰比是影响混凝土抗冻性能的重要因素,水灰比接近0.3的混凝土具有良好的抗冻性能;适当引气可以有效提高混凝土的抗冻性能,对于水灰比小于0.45的混凝土,引气效果更为明显;耐久性试验是一项长时间的工作,没有过分简单的方法。

梁志玲[5](2012)在《活性粉末混凝土在硫酸盐干湿—冻融耦合作用下的耐久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活性粉末混凝土由于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所以在实际工程中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在现实环境中,结构物一般会受到盐侵蚀与冻融循环的耦合作用,根据单因素的研究结果来分析结构物的耐久性存在可靠性不足的问题。因此,研究硫酸盐干湿和冻融循环耦合作用下活性粉末混凝土的性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对比了普通混凝土和活性粉末混凝土在硫酸盐干湿—冻融环境下的性能变化。通过测量硫酸盐干湿—冻融环境下棱柱体试件每次耦合循环后的动弹性模量和质量,分析不同矿物掺合料、集料、钢纤维掺量以及不同初始损伤对活性粉末混凝±耐久性的影响。通过相同试验环境下立方体抗压强度试验,分析不同比例河砂替代量和不同初始损伤对活性粉末混凝土强度的影响。硫酸盐于湿—冻融耦合循环作用下,活性粉末混凝土的相对动弹性模量呈上升趋势,而C50混凝土1次耦合循环后呈下降趋势。在相同耦合循环次数下,普通混凝土的相对动弹性模量明显低于活性粉末混凝土;粉煤灰替代硅粉的活性粉末混凝土,在相同耦合作用次数下其相对动弹性模量随粉煤灰替代量的增加而下降;掺入钢纤维的活性粉末混凝土,在相同耦合作用次数下其相对动弹性模量随钢纤维掺量的增加而增大;掺入塑料片人为引入损伤的活性粉末混凝土,在相同耦合作用次数下其相对动弹性模量随塑料片掺量的增加而下降。硫酸盐干湿—冻融循环作用下,C50混凝土的抗压强度随耦合循环次数的增加而减小,而活性粉末混凝土呈现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的变化规律,抗压强度在第2次耦合循环达到最大值,在第7次耦合循环达到最小值。河砂替代石英砂的活性粉末混凝土的抗压强度随耦合循环次数的增加基本保持不变,在相同耦合循环次数下,抗压强度随河砂替代量的增加而减小。掺入塑料片人为引入损伤的活性粉末混凝土的抗压强度随耦合循环次数的增加而减小,在相同耦合循环次数下,抗压强度随塑料片掺量的增加而减小。

何忠茂[6](2012)在《甘肃凹凸棒土对水泥基复合材料耐久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混凝土结构过早劣化所造成的重大损失使得混凝土的耐久性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关注焦点。西部地区自然环境恶劣,对混凝土的耐久性要求更高、耐久性问题的研究更为迫切。将矿物掺合料或外加剂掺入混凝土,是改善混凝土耐久性的重要方法。但在实际工程应用中,矿物掺合料的掺入增加了混凝土拌合物的粘稠度,降低了施工性,而且混凝土的开裂现象防不胜防。针对上述问题,在调研西部地区混凝土耐久性现状的基础上,结合甘肃凹凸棒土的特性,研究了其对水泥基复合材料工作性、力学性能、体积稳定性及耐久性的影响,在青藏铁路工程应用效果良好,并分析其作用机理,取得以下研究成果:1.甘肃凹凸棒土进行物理细化和纯化后,外观形貌表现为长径比约为25:1的一维良好的纳米纤维状材料,能与氢氧化钙发生产生作用,减小了氢氧化钙的晶体尺寸,增加了孔溶液中OH-的浓度,孔溶液pH值,能够提高水泥基材料的抗腐蚀能力,并增强阻锈剂的阻锈效果,对钢筋的钝化保护作用显着。2.活化后的甘肃凹凸棒土会提高水泥基复合材料拌合物的需水量、保水性,降低其泌水率;与已优选出的复掺有粉煤灰、矿粉及硅粉的高性能混凝土相比,当甘肃凹凸棒土掺量为1%时,混凝土的自生收缩和干燥收缩分别降低24%与12%,开裂时间大幅延后,开裂面积降低13.7%;同时,甘肃凹凸棒土的类晶核作用,减小了界面过渡区宽度,改善了孔径分布,增多了墨水瓶孔,其抗硫酸盐侵蚀、抗氯离子渗透及抗冻性能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甘肃凹凸棒土通过布朗运动改变了混凝土的流变性,缩短了混凝土表面与内部硬化的时间差;同时,其自身高吸水率的特性为水泥水化提供了一定的水分补给,延缓了裂缝的产生,从而提高了混凝土的体积稳定性。3.掺有凹凸棒土的混凝土能够满足青藏铁路工程对混凝土施工性、强度及耐久性的要求,取得了显着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梁严冰[7](2011)在《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北经济变迁研究》文中认为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北经济变迁的历史,既是新中国建立以来陕北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地方政府领导下建设陕北的真实反映与写照,也是新中国60年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变迁的一个历史缩影与聚焦。通过对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北经济变迁历史的研究,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陕北经济发展、变迁的历史轨迹及其所取得的成就。当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有突出的矛盾及存在的不足,认真汲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与教训,以更好地服务于陕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陕北独特的地理环境、资源条件以及20世纪初至三四十年代陕北经济的发展,既是新中国建立后陕北经济发展的基础,又为日后陕北经济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与前景。20世纪50—70年代,计划经济下的陕北地区农业、工业、商业贸易及交通运输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总体上讲这一时期的陕北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业又以粮食种植为主,且粗放经营、广种薄收;改革开放,陕北经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陕北能源重化工基地的建设,陕北经济突飞猛进、蓬勃发展。经过60年的发展,陕北经济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农业的基础地位稳固,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工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能源工业强势崛起,快速发展;商业贸易繁荣昌盛,交通运输规模不断扩大。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北经济的变迁呈现出自身鲜明的特征。陕北地区为典型的“两源并富”地区。新中国建立,陕北能源、矿产资源的储量优势不断显现;改革开放,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能源、矿产资源对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高;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陕北工业经济由点状分布到面及带状分布点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的资源型工业结构;并且资源的开发是以政府主导的嵌入式、跳跃式工业开发方式。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北地区因地制宜,发展高效、现代特色农业成效显着,农业产业化不断推进;与此同时,陕北地区的退耕还林(草)工程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治理方式。这些都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北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同于其它地区之处。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北经济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陕北经济结构的变迁。通过对60年来陕北经济变迁的研究,可以看出陕北产业布局与经济结构的演变关系密不可分。新中国60来,陕北农业结构的演化历程证明陕北农业结构变化特点鲜明,农村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迅速发展;农村三产的蓬勃发展,成为农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20世纪50—70年代,陕北工业结构以轻工业为主,工业部门主要是毛纺、服装、日用工业、陶瓷等部门;改革开放,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陕北重化工基地的建设,能源工业迅速崛起,与此同时陕北工业部门结构发生了显着变化,石油、煤炭、天然气、煤化工、电力等部门发展迅速;除此以外,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北第三产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陕北经济结构演变的原因既与国家的政策及陕北经济的客观发展有关,同时也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要求密不可分。通过对60年来陕北经济变迁的研究,可以发现,经济的发展对陕北社会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新中国建立60年来,陕北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日趋合理,社会保障不断发展与完善;教育、文化、卫生事业不断发展;人口素质不断提高,劳动力资源不断丰富。60年来,陕北城镇化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在陕北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逐步增强,城镇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城市规划逐步走上健康发展道路。陕北经济社会呈现出一种良好的发展态势。反观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北经济的变迁,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在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存在问题的艰巨性与长期性也不容忽视;认真总结陕北经济发展的借鉴、启示与成功经验,希望对陕北未来经济的发展有所裨益;正视经济发展中的矛盾与突出问题,这将是陕北经济未来发展中必须面对与解决的问题,以避免出现“富饶的贫困”及“资源枯竭型”地区及城市发展经济的老路在陕北地区重演。

郑凤,秦国顺[8](2010)在《混凝土受硫酸盐侵蚀的环境因素研究现状》文中研究表明硫酸盐侵蚀是水泥混凝土结构病害劣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海水、盐湖、地下水等环境中大多含有硫酸盐,混凝土组分本身也有可能带有硫酸盐,而它们在各种条件下对混凝土产生腐蚀作用,使其发生破坏.文章分析了阳离子、阴离子、硫酸盐浓度、温度、PH值、干湿循环及冻融循环、荷载作用等因素对混凝土受硫酸盐侵蚀的影响,综述了目前的研究现状,指出了当前研究成果中的成就与不足.

郑凤,高妍,季海霞[9](2010)在《受硫酸盐侵蚀的混凝土材料因素研究现状》文中研究表明硫酸盐侵蚀是水泥混凝土结构病害劣化的主要原因之一。要提高混凝土抗硫酸盐腐蚀的性能,最重要的还是提高混凝土的质量,高的密实度对混凝土抗硫酸盐腐蚀是致关重要的。在此从混凝土的水泥类型、水泥用量、水灰比、以及外加剂等材料因素加以考虑,综述目前的研究现状。

刘燕[10](2009)在《高压输电线路新型导线安全评价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城乡电网的改造以及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深入实施,电力需求出现了急剧增长的态势。在经济发达地区,随着用电量的增加,原有路线负荷已经接近饱和状态。2001年,国家制订了“西电东送”的战略部署,采用新型架空导线架设新的线路,并对原有的线路进行了改造,从而增加输送能力及容量。耐热铝合金导线作为一种新型的输变电工程材料,能大幅度提高载流量,具有使用温度高、导电性能优良、抗拉强度高、弧垂特性好等突出的优点。因而,研究、开发、生产和应用耐热铝合金及其系列导线在我国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和经济效益。本文以耐热铝合金导线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导线的力学性能、各层单丝应力、整个导线的应力、弧垂以及导线中微量元素锆的含量对材料性能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的分析研究,发现含锆0.12%左右的耐热铝合金导线性能是最佳的,其强度和耐热性都有显着的提高,同时其导电率下降也不明显。此外,本文还依据导线在不同气象状况及运行条件下的应力弧垂公式计算了耐热铝合金导线运行与架线时的应力与弧垂;在获得导线真实的应力弧垂基础上利用多芯导线应力计算程序,得到了实际工况下导线中各单丝的受力,其值均小于许用应力值,说明导线在电网中的运行是安全的,实现了导线运行的安全性评定。通过实验研究,达到了高压输电线路新型导线安全性评定的预期目的,得出的结论对于实际工程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另外,使用的多芯导线应力计算程序,操作简单,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了一个快速而可靠的导线安全评定方法。

二、水泥电杆强度对比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泥电杆强度对比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管桩预应力自动张拉机张拉部件的优化设计与疲劳寿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张拉部件结构优化设计
    1.1 张拉部件结构设计
    1.2 活动零件卡爪的静力学分析
    1.3 卡爪尺寸优化设计
2 张拉部件静力学分析
    2.1 建立张拉部件有限元模型
    2.2 张拉部件静强度分析
3 张拉部件疲劳分析
    3.1 获取载荷时间序列
    3.2 材料设置
    3.3 疲劳预测分析
    3.4 最易损伤位置分析
4 张拉部件再优化以及寿命预测分析
5 结论

(2)干硬性混凝土生态护坡砌块配合比优化与边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干硬性混凝土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1.3 橡胶集料与引气剂对混凝土抗冻性能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1.3.1 引气剂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1.3.2 橡胶集料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1.4 边坡稳定性分析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2章 混凝土配合比及生产工艺优化
    2.1 概述
        2.1.1 混凝土强度影响因素
        2.1.2 干硬性混凝土施工工艺的现状与发展
    2.2 混凝土强度试验
        2.2.1 正交试验
        2.2.2 强度试验
        2.2.3 养护条件试验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混凝土抗冻性改良
    3.1 概述
    3.2 混凝土抗冻性能试验
        3.2.1 试验目的
        3.2.2 试验方案设计
        3.2.3 试验结果
        3.2.4 试验结果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冻融循环下边坡稳定性分析
    4.1 概述
    4.2 基于Ansys软件的边坡稳定性分析
        4.2.1 模拟边界条件
        4.2.2 模拟结果
        4.2.3 模拟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硫酸盐腐蚀环境中井壁混凝土声发射性能及其变异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绪论
    2.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2.2 硫酸盐腐蚀混凝土耐久性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混凝土的化学组成及其微观结构
        2.2.2 混凝土腐蚀过程的分类
        2.2.3 硫酸盐侵蚀
    2.3 声发射检测技术
        2.3.1 声发射与声发射技术
        2.3.2 声发射信号及其表征方法
        2.3.3 声发射检测技术的目标及特点
        2.3.4 国内外声发射技术研究历史与现状
    2.4 现场调查用到的其他无损检测方法
3 腐蚀条件下井壁混凝土加速劣化实验过程的时间相似性及其相似比研究
    3.1 引言
    3.2 腐蚀环境中混凝土井壁结构材料的性能指征及其与服役可靠性之间的关系
        3.2.1 硫酸盐溶液对井壁混凝土材料加速腐蚀实验
        3.2.2 硫酸盐溶液与初始损伤耦合作用下井壁混凝土材料加速腐蚀实验
        3.2.3 井壁混凝土材料断裂韧度加速腐蚀实验
        3.2.4 井壁混凝土材料加速腐蚀厚度测定
    3.3 矿井井壁混凝土腐蚀情况现场调查
        3.3.1 井壁腐蚀情况调查
        3.3.2 现场水质化验分析
        3.3.3 腐蚀混凝土和致密层成分分析
    3.4 混凝土加速腐蚀实验设计
        3.4.1 实验材料和设备
        3.4.2 加速腐蚀方式
        3.4.3 腐蚀溶液配制
        3.4.4 井壁混凝土加速腐蚀实验步骤
    3.5 加速试验的时间与现场时间对应关系确定
    3.6 小结
4 硫酸盐腐蚀井壁混凝土材料单轴受载过程中的声发射特征
    4.1 引言
    4.2 腐蚀井壁混凝土材料表观特征与微观结构分析
    4.3 腐蚀井壁混凝土材料单轴压缩声发射基本参数分析
    4.4 腐蚀混凝土声发射信号能量分布特征
    4.5 腐蚀井壁混凝土材料声发射信号的频率特征
    4.6 腐蚀后井壁混凝土材料力学性能
    4.7 腐蚀井壁混凝土材料声发射与力学参数耦合关系
    4.8 小结
5 腐蚀环境中含初始损伤混凝土单轴压缩过程中声发射性能及其变异性分析
    5.1 引言
    5.2 含初始损伤井壁混凝土材料腐蚀后的微观结构分析
    5.3 含初始损伤混凝土腐蚀环境下声发射基本参数分析
    5.4 含初始损伤混凝土腐蚀环境下声发射频率特征分布
    5.5 基于振幅分布的混凝土损伤声发射b值研究
    5.6 含初始损伤井壁混凝土材料腐蚀后的力学性能分析
    5.7 小结
6 腐蚀混凝土材料断裂过程中临界状态的声发射特征
    6.1 引言
    6.2 混凝土切口梁三点弯曲试验
        6.2.1 实验设计
        6.2.2 实验步骤
        6.2.3 干湿循环加速腐蚀实验
    6.3 普通和掺加仿钢纤维混凝土切口梁表观特征与微观结构分析
        6.3.1 两种混凝土切口梁腐蚀后表观形貌图
        6.3.2 仿钢纤维混凝土切口梁腐蚀后微观结构分析
    6.4 普通井壁混凝土梁断裂过程中声发射变化特征分析
        6.4.1 开裂点的确定
        6.4.2 普通混凝土切口梁声发射参数分析
        6.4.3 普通混凝土切口梁荷载-位移曲线分析
    6.5 掺加仿钢纤维混凝土梁断裂性能试验声发射变化特征分析
        6.5.1 掺加仿钢纤维混凝土梁断裂性能试验声发射基本参数分析
        6.5.2 仿钢纤维混凝土切口梁荷载-位移曲线分析
    6.6 三点弯曲试验中声发射性能与应力强度因子之间相关性分析
        6.6.1 N-KI关系的理论表达式
        6.6.2 实验结果分析
    6.7 声发射过程的突变特征
        6.7.1 突变理论简介
        6.7.2 基于灰色-突变模型分析混凝土断裂特性
    6.8 小结
7 结论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非饱和混凝土抗冻性能快速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技术路线及试验方案
    2.1 技术路线
    2.2 试验方案
        2.2.1 试验目标
        2.2.2 研究的基本思路
        2.2.3 水泥净浆及砂浆试验部分
        2.2.4 混凝土性能试验
        2.2.5 实体工程验证试验
    2.3 试件制备及试验方法
        2.3.1 试验原材料
        2.3.2 外加剂
        2.3.3 配合比的确定
        2.3.4 试验方法
第三章 非饱和混凝土抗冻性研究
    3.1 水泥混凝土冻融破坏机理
        3.1.1 冻害机理
        3.1.2 破坏发生条件
    3.2 常用混凝土抗冻性试验
        3.2.1 现行抗冻试验方法
        3.2.2 快冻法试验设备
        3.2.3 现行抗冻方法存在的不足
    3.3 硫酸钠表面侵蚀试验方法
        3.3.1 试验方法的基本构思
        3.3.2 试验方法
        3.3.3 试验过程
        3.3.4. 试验结果整理
    3.4 试验结果分析
        3.4.1 试验方法稳定可靠
        3.4.2 水灰比是影响混凝土抗盐冻性能的重要因素
        3.4.3 引气可以改善混凝土的抗盐冻性能
        3.4.4. 混凝土的抗冻性能存在阀值
        3.4.5 动弹模和重量损失不适宜作为评价非饱和混凝土耐久性的指标
        3.4.6 硫酸钠表面侵蚀法不适用于压制的混凝土试件
        3.4.7 硫酸钠表面侵蚀法评定建议标准
第四章 非饱和混凝土抗冻性影响因素分析
    4.1 水灰比影响
    4.2 集料影响
    4.3 含气量和外加剂影响
        4.3.1 含气量的影响
        4.3.2 外加剂的影响
    4.4 湿饱和度和孔结构影响
    4.5 综合影响因素分析
第五章 主要结论与建议
    5.1 主要研究成果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5)活性粉末混凝土在硫酸盐干湿—冻融耦合作用下的耐久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活性粉末混凝土概述
        1.1.1 活性粉末混凝土性能
        1.1.2 活性粉末混凝土的研究现状及应用
    1.2 混凝土的耐久性
        1.2.1 混凝土抗硫酸盐侵蚀
        1.2.2 混凝土抗冻融破坏
        1.2.3 活性粉末混凝土耐久性研究
    1.3 本文研究内容
        1.3.1 研究背景
        1.3.2 主要研究内容
2 试验原材料及配合比
    2.1 原材料与配合比
        2.1.1 原材料
        2.1.2 配合比设计
    2.2 试件制作
        2.2.1 试件尺寸及数量
        2.2.2 制备试件所用仪器设备
        2.2.3 试件制作步骤
3 硫酸盐干湿—冻融耦合作用下相对动弹性模量与质量损失研究
    3.1 引言
    3.2 试验设计
        3.2.1 耦合循环制度和操作过程
        3.2.2 试验评价指标
        3.2.3 试验结果处理方法
    3.3 试验数据分析
        3.3.1 C50混凝土和活性粉末混凝土
        3.3.2 掺入粉煤灰活性粉末混凝土
        3.3.3 掺入河砂活性粉末混凝土
        3.3.4 不同钢纤维掺量活性粉末混凝土
        3.3.5 不同初始损伤活性粉末混凝土
    3.4 本章小结
4 硫酸盐干湿—冻融耦合作用下的抗压强度研究
    4.1 引言
    4.2 试验设计
    4.3 试验数据分析
        4.3.1 活性粉末混凝土受压破坏形态
        4.3.2 配合比对活性粉末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
        4.3.3 硫酸盐干湿—冻融循环耦合作用对抗压强度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6)甘肃凹凸棒土对水泥基复合材料耐久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
    1.2 国内外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现状
        1.2.1 国外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现状
        1.2.2 国外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现状
    1.3 西部地区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现状
        1.3.1 以硫酸盐腐蚀为主的破坏形态
        1.3.2 氯盐破坏
        1.3.3 碳硫硅钙石(也称硅灰石膏)的形成引起的破坏
        1.3.4 混凝土冻融破坏
    1.4 西部地区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破坏机理
        1.4.1 硫酸盐侵蚀机理
        1.4.2 氯盐侵蚀机理
        1.4.3 镁盐侵蚀机理
        1.4.4 多重离子共同侵蚀混凝土机理
        1.4.5 混凝土冻融破坏机理
        1.4.6 氯离子对钢筋的锈蚀作用
    1.5 矿物掺合料对混凝土性能的改善
        1.5.1 矿物掺合料在混凝土中作用
        1.5.2 矿物掺合料在混凝土中的性能特征
    1.6 纳米材料和凹凸棒土的研究现状
        1.6.1 纳米级超细粉体的发展历史
        1.6.2 凹凸棒土的研究现状
        1.6.3 凹凸棒土的特点及改性传统建材的可行性
第二章 课题研究内容
第三章 原材料及试验方法
    3.1 原材料
        3.1.1 水泥
        3.1.2 石灰
        3.1.3 矿粉A
        3.1.4 粉煤灰
        3.1.5 矿渣微粉
        3.1.6 硅粉
        3.1.7 细集料
        3.1.8 粗集料
        3.1.9 减水剂
        3.1.10 阻锈剂
        3.1.11 拌合用水
    3.2 试验方法
        3.2.1 石灰抗折强度试验
        3.2.2 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安定性的测定
        3.2.3 水泥净浆强度的测定
        3.2.4 外加剂对水泥适应性试验
        3.2.5 水泥胶砂流动度的测定
        3.2.6 水泥砂浆泌水率的测定
        3.2.7 水泥胶砂强度试验
        3.2.8 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试验
        3.2.9 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
        3.2.10 混凝土的收缩试验
        3.2.11 混凝土的开裂试验
        3.2.12 混凝土抗硫酸盐侵蚀试验
        3.2.13 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试验
        3.2.14 混凝土抗冻性试验
        3.2.15 钢筋锈蚀试验
        3.2.16 混凝土碳化试验
第四章 凹凸棒土的特性研究
    4.1 凹凸棒土的活化
        4.1.1 凹凸棒土的物理活化
        4.1.2 凹凸棒土的化学活化
    4.2 矿粉A的化学成分
    4.3 矿粉A的矿物组成
    4.4 矿粉A的的热分析
    4.5 矿粉A的碱活化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矿粉A对水泥基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研究
    5.1 矿粉A对水泥性能的影响研究
        5.1.1 矿粉A对减水剂作用效果的影响
        5.1.2 矿粉A对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的影响
        5.1.3 矿粉A对水泥凝结时间和安定性的影响
        5.1.4 矿粉A对水泥抗压强度的影响
    5.2 矿粉A对水泥胶砂性能的影响研究
        5.2.1 矿粉A对水泥胶砂流动度及泌水率的影响
        5.2.2 矿粉A对水泥胶砂强度的影响
    5.3 矿粉A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研究
        5.3.1 矿粉A对水泥混凝土工作性的影响
        5.3.2 矿粉A对水泥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
        5.3.3 矿粉A对水泥混凝土体积变形性能的影响
        5.3.4 矿粉A对水泥混凝土耐久性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矿粉A对钢筋混凝土抗锈蚀性能的影响研究
    6.1 矿粉A改性配方
        6.1.1 阻锈系数概念的提出
        6.1.2 阻锈系数试验方法介绍
        6.1.3 试验结果
    6.2 矿粉A对钢筋混凝土抗阴极腐蚀性能的影响
        6.2.1 砂浆配合比
        6.2.2 试验方法
        6.2.3 试验结果
        6.2.4 试验结果分析
    6.3 矿粉A对阻锈性能的影响
        6.3.1 试验结果
        6.3.2 试验结果分析
    6.4 矿粉A对碳化钢筋混凝土抗锈蚀性能的影响
        6.4.1 试验配合比
        6.4.2 完全碳化的确定
        6.4.3 腐蚀环境
        6.4.4 电化学测试方法
        6.4.5 试验结果及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本研究在青藏铁路上的应用研究
    7.1 施工配合比
    7.2 抗盐腐蚀研究
        7.2.1 长期浸泡腐蚀
        7.2.2 干湿交替腐蚀
    7.3 抗冻融耐久性
        7.3.1 试验方法及评定
        7.3.2 试验结果
    7.4 抗氯离子渗透性能
        7.4.1 试验方法及评定
        7.4.2 试验结果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矿粉A对水泥基复合材料的改性机理研究
    8.1 矿粉A对混凝土工作性的改性机理
    8.2 矿粉A对混凝土体积稳定性的改性机理
    8.3 矿粉A对混凝土耐久性影响机理分析
第九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北经济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起及其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回顾
    三、本课题研究方法、思路及创新点
    四、理论及史料依据
第一章 新中国陕北经济发展的地理环境、资源条件与历史回顾
    一、陕北行政区划与地理环境
        (一) 陕北地区行政区划历史沿革
        (二) 复杂的陕北地理环境
    二、陕北丰富的自然资源
        (一) 农林牧副业资源
        (二) 丰富的能源、矿产资源
        (三) 自然、人文旅游资源
    三、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陕北经济
        (一) 陕北的农业与农村经济
        (二) 陕北的工业
        (三) 陕北的商业贸易与交通运输业
        (四) 20世纪三四十年代陕北经济发展的历史认识
    小结
第二章 计划经济下的陕北经济(1949—1978)
    一、农业与农村经济的恢复与初步发展
        (一) 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国家、地方政策法规
        (二) 建国初期农业与农村经济的恢复
        (三) 1958—1965年陕北的农业及农村经济
        (四) 农业学大寨与陕北农业
    二、工业体系的初步建立
        (一) 工业经济的国家、地方政策法规
        (二) 手工业的新发展
        (三) "学大庆"与陕北石油工业
        (四) 工业体系的初步建立
    三、交通运输业与商业贸易的发展
        (一) 商业贸易与交通运输业的国家、地方政策法规
        (二) 初具规模的陕北交通运输网络及其发展
        (三) 新的多种商品流通体制的初步形成及国营商业的壮大
        (四) 地方特色产品的进出口贸易
    小结
第三章 改革开放与陕北经济的发展、腾飞(1979—2010)
    一、农业与农村经济的蓬勃发展
        (一) 国家、地方促进陕北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
        (二) 农业生产责任制与陕北农业
        (三) 适用、高效、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农业和农村经济
        (四) 农业产业的进一步调整、优化与陕北特色农业
        (五) 农产品的产业化
        (六) 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
    二、能源矿产资源的规模开发与工业快速崛起
        (一) 国家、地方促进陕北工业经济的政策法规
        (二) 石油工业的进一步壮大
        (三) 煤炭工业的快速发展
        (四) 天然气的开发与广泛利用
    三、商业贸易与交通运输网络化
        (一) 国家、地方促进陕北商业贸易与交通运输业的政策法规
        (二) 公路交通网的建立与发展
        (三) 铁路的开通与延伸
        (四) 航空运输业的发展
        (五) 商业贸易的新篇章
    小结
第四章 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北经济发展的成就
    一、60年来陕北农业发展的成就
        (一) 农业经济总量不断迈上新台阶
        (二) 粮食产量大幅提高
        (三) 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四) 农业生产条件显着改善
        (五) 农业优势产业开发成效显着
        (六) 支农惠农政策措施不断完善,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二、60年来陕北工业发展的成就
        (一) 工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二) 能源工业强势崛起
        (三) 工业经济规模不断壮大
        (四) 工业技术设备不断更新,投资效果显着提高
    三、60年来陕北交通运输与商业贸易发展的成就
        (一) 交通运输规模的增长与扩大
        (二)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拉动社会经济发展日见成效
        (三) 商业贸易繁荣昌盛
    小结
第五章 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北经济变迁的特征
    一、"两源并富"的陕北地区
        (一) 能源、矿产资源储量大、分布集中、多矿共生
        (二) 能源、矿产资源开发的演变
        (三) 能源、矿产资源储量的产业优势不断显现
        (四) 20世纪90年代以来能源优势产业集群迅速崛起
        (五) 能源、矿产资源对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高
    二、由点状分布到面及带状分布的陕北工业布局
        (一) 工业布局以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分布导向为主
        (二) 以重工业为主
        (三) 资源型的工业结构
        (四) 能源工业产业聚集度高
    三、政府主导的嵌入式、跳跃式陕北工业
        (一) 国家组织力量对陕北地区进行资源勘探
        (二) 援助建设陕北工业
        (三) 选派管理和技术人员支援陕北经济建设
        (四) 机器设备、资金由国家进口调拨和援助
        (五) 跳跃式的陕北工业开发
    四、广种薄收、粗放经营到高效、集约化的特色陕北农业
        (一) 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北农业发展的历程
        (二) 陕北发展高效、特色农业的优势
        (三) 陕北的高效、特色农业
    五、掠夺式开荒到退耕还林、还草的陕北生态环境
        (一) 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北生态环境的演变
        (二) 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北生态环境变迁的特征
    小结
第六章 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北经济结构的变迁
    一、陕北产业布局与经济结构的演变
        (一) 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北产业布局的演变
        (二) 影响陕北产业布局变化的因素
        (三) 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北产业结构的调整
    二、陕北农业结构渐趋合理
        (一) 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北农业结构的演化
        (二) 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北农业结构的特征
        (三) 农村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
        (四) 农村三产的蓬勃发展
    三、陕北工业结构的重构
        (一) 陕北轻重工业结构的调整
        (二) 陕北工业部门结构的变化
        (三) 陕北工业结构演变的原因
    四、陕北第三产业结构日益加强
        (一) 陕北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变化
        (二) 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演变的原因
    小结
第七章 20世纪50年代以来经济发展对陕北社会的影响
    一、陕北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
        (一) 城乡人均收入大幅增长
        (二) 城乡居民储蓄额不断增加
        (三) 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日趋合理
        (四) 社会保障与社会服务不断完善
    二、教育、文化、卫生事业不断扩大
        (一) 教育事业持续发展
        (二) 卫生事业不断前进
        (三) 文化事业欣欣向荣
    三、陕北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
        (一) 陕北的人口发展
        (二) 人口素质明显提高
        (三) 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四、城镇化程度快速提升
        (一) 城镇化规模不断扩大
        (二) 城镇在陕北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逐步增强
        (三) 城镇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
        (四) 城市规划逐渐走上健康发展道路
    小结
第八章 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北经济变迁的历史思考
    一、60年来陕北经济变迁中存在的问题
        (一) 整体上讲陕北地区仍然比较落后
        (二) 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严重
        (三) 农民离乡问题突出
        (四) 贫富差距逐渐拉大
        (五) 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程度低
        (六) 领导和群众的思想观念保守
    二、陕北经济发展中的借鉴与启示
        (一) 陕北经济变迁的几点规律性认识
        (二) 坚持发展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基本方向
        (三) 坚持新型工业化发展目标
        (四)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五) 全力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六) 进一步提升城镇化水平
结束语
    一、陕北经济变迁的历史进程
    二、陕北经济变迁的历史经验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8)混凝土受硫酸盐侵蚀的环境因素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阳离子
2 阴离子
3 硫酸盐溶液浓度
4 溶液温度
5 环境pH值
6 干湿交替和冻融循环的影响
7 多因素复合作用
8 荷载作用
9 结语

(9)受硫酸盐侵蚀的混凝土材料因素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水泥类型的影响
2 水泥用量的影响
3 水灰比的影响
4 掺合料种类及其掺量的影响
5 其他因素
6 结 论

(10)高压输电线路新型导线安全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耐热铝合金系列的现状
    1.3 耐热铝合金导线的性能
    1.4 耐热铝合金导线的应用及发展
    1.5 课题研究内容
第二章 微量元素Zr对耐热铝合金导线性能的影响
    2.1 Zr元素的基本属性及其在铝合金中的存在形式
        2.1.1 Zr元素的基本性质
        2.1.2 Zr元素在铝合金中的存在形式
    2.2 Zr元素在铝合金中的作用
        2.2.1 含Zr铝合金的再结晶行为
        2.2.2 含Zr铝合金的耐热机理
    2.3 Zr对耐热铝合金导线材料性能的影响
        2.3.1 Zr含量对强度的影响
        2.3.2 Zr含量对导电性的影响
        2.3.3 Zr含量对耐热性的影响
        2.3.4 Zr含量对合金显微组织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耐热铝合金导线的单丝力学性能试验及分析
    3.1 拉伸试验方法的选择
    3.2 实验技术和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样制备
        3.2.3 试验设备
        3.2.4 试验方案
    3.3 试验数据处理
    3.4 试验结果与分析
    3.5 影响单丝导线拉伸性能的因素
        3.5.1 温度效应
        3.5.2 加载速率效应
        3.5.3 试验条件及试样工艺效应
        3.5.4 偏心效应
        3.5.5 刚度效应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耐热铝合金导线的应力弧垂计算
    4.1 耐热铝合金导线的气象条件及比载
        4.1.1 设计用气象条件
        4.1.2 电线载荷计算
    4.2 导线应力、弧垂的抛物线公式
        4.2.1 导线应力的概念
        4.2.2 导线应力弧垂及线长的斜抛物线公式
        4.2.3 导线应力弧垂及线长的平抛物线公式
    4.3 均布载荷下架空导线的应力、弧垂计算
        4.3.1 孤立档(不计耐张绝缘子串)等高悬点的应力、弧垂计算
        4.3.2 孤立档(不计耐张绝缘子串)不等高悬点的应力、弧垂计算
        4.3.3 连续档架空导线应力、弧垂的近似计算——代表档距法
    4.4 非均布载荷下孤立档导线的应力、弧垂计算
        4.4.1 孤立档的应力计算
        4.4.2 孤立档的弧垂计算
    4.5 耐热铝合金导线应力、弧垂的计算步骤
    4.6 实际中选择弧垂、应力公式的原则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耐热铝合金导线的安全评定
    5.1 计算推导过程
        5.1.1 控制方程
        5.1.2 变形
        5.1.3 相容方程
        5.1.4 平衡方程
    5.2 导线的内力、应力计算
    5.3 安全评定准则
    5.4 多芯导线单丝应力计算程序(Wire Stress Calculation Program)
        5.4.1 程序简介
        5.4.2 程序操作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水泥电杆强度对比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管桩预应力自动张拉机张拉部件的优化设计与疲劳寿命分析[J]. 汤亮,杜卫东,龚发云,李飞扬.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20(28)
  • [2]干硬性混凝土生态护坡砌块配合比优化与边坡分析[D]. 刘星剑. 吉林建筑大学, 2018(08)
  • [3]硫酸盐腐蚀环境中井壁混凝土声发射性能及其变异性研究[D]. 周煜. 北京科技大学, 2018(02)
  • [4]非饱和混凝土抗冻性能快速检测方法研究[D]. 袁宝华. 长安大学, 2012(S2)
  • [5]活性粉末混凝土在硫酸盐干湿—冻融耦合作用下的耐久性研究[D]. 梁志玲. 北京交通大学, 2012(10)
  • [6]甘肃凹凸棒土对水泥基复合材料耐久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研究[D]. 何忠茂. 兰州大学, 2012(01)
  • [7]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北经济变迁研究[D]. 梁严冰. 西北大学, 2011(05)
  • [8]混凝土受硫酸盐侵蚀的环境因素研究现状[J]. 郑凤,秦国顺.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1)
  • [9]受硫酸盐侵蚀的混凝土材料因素研究现状[J]. 郑凤,高妍,季海霞. 浙江建筑, 2010(03)
  • [10]高压输电线路新型导线安全评价研究[D]. 刘燕. 天津大学, 2009(S2)

标签:;  ;  ;  ;  ;  

水泥杆强度对比试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