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小城镇建设探讨

山东省小城镇建设探讨

一、山东省小城镇建设问题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朱景广[1](2021)在《特色小城镇建设与推进对策研究 ——以山东三镇为例》文中提出

刘海泉,张小平[2](2021)在《“十四五”期间山东省小城镇发展政策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选择2010年和2019年两个时间点,通过资料收集、实地调研等方式对山东省小城镇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主要对策等方面进行剖析,主要得到以下结论:第一,"十二五"以来,山东省小城镇在整体竞争力、镇区规模、经济发展、基础设施、体制机制等方面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第二,与东部其他发达省份相比,山东省小城镇存在竞争力不足、人口增长较快但人口净流出现象明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存在短板、载体功能领域投资不够、特色主导产业支撑力不足、特色风貌保护力度不够、市场化不足、人才匮乏、选择性放权等诸多问题;第三,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发展规模较大镇、提升人居环境、创新重点支持政策、促进产业蓬勃发展、探索新机制激发小城镇内生动力等对策。

张文佳[3](2020)在《特色小镇发展中的基层政府作用研究 ——以山东省胶州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并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施特色小镇建设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和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和重要平台,在促进供给侧改革、发扬当地优秀传统文化、带动农业资源产销、促进村民增收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中央出台文件指出要在全国范围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省级住房城乡建设、发展改革、财政部门负责组织开展本地区特色小镇培育工作,制定本地区指导意见和支持政策,开展监督检查,组织推荐。县级人民政府基层政府是培育特色小镇的责任主体,制定支持政策和保障措施,整合落实资金,完善体制机制,统筹项目安排并组织推进。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做好实施工作。基层政府在特色小镇建设中担负着具体操作的角色,是政策落实的实施者和小镇的实际建设者,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职责。特色小镇的发展参加的主体众多,有政府、企业、居民等,而通过研究基层政府的行为,探究政府如何在特色小镇建设中更好发挥作用,优化自身职能,促进特色小镇能够更加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本文选取了胶州的李哥庄空港小镇、胶莱高端制造业小镇、铺集足球特色小镇,对胶州市特色小镇建设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从理论和实证分析的角度,分析了政府在特色小镇建设中发挥的作用,清楚界定了基层政府的职能和定位,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通过介绍总结英国艾坪小镇、法国依云小镇、美国帕纳谷小镇和我国的桐乡乌镇、柯桥酷玩小镇、杭州梦想小镇当地政府在建设发展特色小镇中的经验做法和相关措施,得出基层政府应该注重特色小镇品牌的打造和维护,注重基础设施的建设,吸引优秀人才,发展特色产业,同时注重市场化发展规律,适度减少政府的行政干预。通过分析论证,本文对于基层政府如何优化职能提出了几点建议:一是要明确特色小镇发展理念和方向,并对特色小镇的产业发展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二是要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让市场发挥主体地位,政府发挥引导作用;三是加强小城镇建设的保障措施,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增强金融支持的力度,完善融资的体制机制。

吕朋芸[4](2020)在《县域城镇化的中观路径研究 ——基于特色小城镇建设和“镇改市”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县或县级市是我国最基本、最稳定、经济社会功能比较完整的基层行政单元,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支柱和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环节。乡镇一级政府是构成县或县级市的最基本单位,也是与群众直接面对面、互动性最高的一级政府,乡镇发展势头如何,直接影响着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城乡一体化的建设情况,也直接影响着农村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展情况。可以说,乡镇建设是我国县域城镇化建设的一个关键点,想要县域城镇化能够顺利的实行,就要把乡镇建设工作放在重要节点。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我国经济在稳步向前发展,呈现欣欣向荣景象的同时,乡村也逐渐摆脱了贫困,走上了小康之路,如华西村、小岗村、赤溪村等,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走上了发家致富之路。村庄发展的抬头势态,也引起了中央的注意,一系列的三农文件、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政府工作报告的出台,一部分乡镇根据自身的发展潜力,集中势头发展经济;另有一部分乡镇经济基础好,迅速崛起,成为中心镇、大镇、经济发达镇,但是受其行政级别的影响,需要更多的社会经济管理权限。因此,笔者认为,对于有一定经济基础与发展潜力的乡镇,不能一刀切,应该通过实地调查,根据其具体的发展阶段制定发展策略,此发展策略即为县域城镇化的中观路径选择,其中镇改市与特色小城镇都是山东省县域城镇化建设中观路径的两种选择,且政策倾向性较大,发展迅速,因此在对山东省县域城镇化的中观路径研究中,本文选择了镇改市与特色小城镇两种路径作为研究对象。S镇在确定镇改市路径后,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了小城市的雏形,但其在土地、资金等要素以及权力下放等方面依旧存在问题。Y镇为国家级第二批确定的特色小城镇,因为其确认时间早,又属于国家级特色小城镇,因此在开放运营方面一直是处于稳健状态,现在已进入到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成熟阶段,但也存在有资金人才短缺、产品研发不深入与考核体系不精细等问题。综合各方面考虑,本文选取了山东省镇改市的乡镇S镇、特色小城镇Y镇为代表案例,在充分阅读了解国内外研究现状、国家城镇化相关政策文件的基础上,以新型城镇化、增长极理论等为基础,详细分析S镇与Y镇各镇的自身基础、发展的措施、建设的城镇化效果、出现的问题与困境以及建议,通过对两个乡镇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讨论山东省镇改市与特色小城镇这两条县域城镇化路径的区别,并得出了二者都进行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都对县域城镇化有推动作用等,同时,镇改市与特色小城镇建设也存在不同:二者评判标准不同、发展侧重点不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面不同,分属于乡镇发展的不同阶段等。特色小城镇是乡镇通过镇域内主导产业或突出产业而发展的,用来弥补与同类经济发达镇之间经济差距的一种方式或手段,待经济水平赶上经济发达镇较高水平时,镇改市便是其下一阶段的目标,简而言之,镇改市是特色小城镇发展的下一阶段目标。

刘强[5](2020)在《旅游型小城镇产业空间生产与产业振兴策略研究 ——以雪野镇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空间是社会经济要素的物质载体,是社会经济要素在土地上的投影。产业空间的生产是包含了多元利益主体互动的过程,旅游型小城镇的空间资源因其特有的历史文化与生态景观特质,成为不同利益主体激烈博弈的载体。由此,研究选取旅游型小城镇雪野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其产业空间的生产特征、内在机制,识别空间生产过程中的核心问题,进而提出旅游型小城镇产业振兴策略,以期能为乡村振兴背景下旅游型小城镇的转型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研究以空间生产理论为基础,建立“特征研究—类型划分—机制解析—问题总结—策略应对”的研究逻辑,并以“权力——资本——农户”三元主体互动作为旅游型小城镇产业空间生产的解析框架的核心。其中,权力以政府为载体,具有利益与价值的双重诉求,不仅通过政策制定建构制度区域、财政资金投入等方式介入空间生产过程,而此承担维持社会公平、稳定的价值诉求;资本以企业为载体,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介入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形塑多元化的产业空间形态;农户基于家庭效用最大化,通过权益的资本化或自组织方式参与产业空间生产实践中。旅游型小城镇产业空间生产涉及产业结构、空间布局、土地利用、行为主体等四个方面。其中,产业结构方面具有“三一二”结构的特性鲜明,旅游业态为空间资源开发主导方向;农业结构调整具有典型“去粮食化”、林果经济偏向的转向特征。产业空间布局具有典型的资源导向板块化特征,城镇功能开发具有环湖聚集的集群化特征。土地利用方面,农地资源流转对象由农户逐步转向企业;非农产业以旅游房地产开发为主;已批未建和侵占生态空间现象普遍。行为主体方面,以政府、企业、农户为核心的三大行动主体具有迥异的行动偏好与行为逻辑,进而针对不同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不同的互动模式。产业空间的生产机制本质上是空间资源禀赋与主体互动逻辑的实践组合。空间资源禀赋是空间生产主体互动的前提和客体;主体互动逻辑是空间资源开发实践得以实现的基础和根本。由此,旅游型小城镇产业空间生产类型可划分为内生动力型、政策主导型、企业驱动型和综合开发型等四个类型。进而对应内生自组织机制、权力干预主导机制、资本逐利合作机制,以及综合共享参与机制。其中,内生自组织机制的空间生产主体是农户,一般以村庄为单位,通过行业能人带动,对农户土地进行大规模集中流转,实现农业规模化和设施化生产,催生出大批的家庭农场。权力干预主导机制的空间生产主体是政府,政府通过政策的制定划分出特定的政策优惠区域,基于自身政绩要求和维持社会稳定的需要,通过行政力量干涉产业空间的生产过程。资本逐利合作机制的生产主体是企业,一方面,企业通过对政府公开招标项目的投资,通过修改项目用地性质的方式参与到制度区域的建构;另一方面,企业直接参与土地流转中,将农户手中的土地进行规模化、集中化流转,以此建设以乡村旅游开发为代表的庄园类项目。综合共享参与机制的空间生产主体是政府、企业和农户,政府通过政策建构制度区域,企业部门通过资金的投入,为旅游开发提供基本的硬件设施支撑;农户通过土地或技术入股的形式参与到产业空间生产。与此同时,市场导向下的生产机制存在诸如空间资源、政策制度、市场混乱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结合旅游型小城镇自身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而,明确旅游型小城镇产业振兴聚焦于产业发展目标、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布局优化、产业实施策略等四个方面。其中,产业发展目标强调区域与本地视野、经济与社会目标、发展与保护并重逻辑;产业结构调整明确以产业融合为核心,一产特色化与规模化、二产精细化与生态化,以及三产复合化和平台化的突破方向。产业空间布局提出板块功能复合化,节点高级化以及廊道特色化的优化路径;产业实施策略围绕底线划定、主体协调、产业融合和文化塑造等方面展开。最后,总结了论文主要研究结论,以及在历时性研究与机制解释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并对后续进一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李静华[6](2020)在《滨州市特色小镇建设研究 ——以翟王镇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经济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在加快建设新型城镇化的大背景下,特色小镇出现了。这一新的经济模式,有助于解决许多问题,比如有效供给不足、城乡二元结构等。这一模式在全国迅速蔓延。2016年,国家提出要建设一千个形式多样、特色不同的小镇。目前,全国各地已经出现了许多特色小镇,有以高端产业为特色的的科技小镇,有以传统产业为特色的休闲旅游小镇。特色小镇作为实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形式,正在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特色主力。本文研究内容主要由六部分组成:一是绪论,具体说明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等;二是特色小镇建设的概述与理论基础;三是滨州市特色小镇建设现状、优势和特点、政策措施,以及翟王镇特色小镇建设研究;四是分析滨州市特色小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五是选取国内外特色小镇建设典型案例,并归纳梳理出其中的特点和相关的建设启示。六是推进滨州市特色小镇建设的对策建议。本文采用文献研究、调查研究、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结合国内外几个典型特色小镇建设经验,包括法国的普罗旺斯小镇、德国蒙绍市科技创新小镇、浙江省云栖小镇、贵州旧州古镇等,选择滨州市特色小镇建设为研究对象,并以翟王镇为案例,对滨州市及翟王镇特色小镇建设现状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当前滨州市特色小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推进滨州市特色小镇建设的对策建议,从而为滨州市特色小镇建设贡献力量。通过研究,发现滨州市特色小镇建设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但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特色小镇建设产业定位不准;产业缺乏支撑,后劲不足;特色小镇建设认识不足;特色小镇发展方式粗放;旅游资源整合不足。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特色小镇建设体制拘囿;特色小镇建设规划不够科学;人才、资金匮乏;特色小镇建设文化功能叠加不足。通过分析滨州市特色小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推进滨州市特色小镇建设的对策建议,依照科学规划引领特色小镇建设,完善建设规划,加强保护配套设施建设,将区域经济发展与特色小镇建设结合起来;突出资源优势推进项目建设,优化旅游开发结构,利用资源优势进行转型发展,加大扶持力度形成建设合力;围绕体制建设保障长效发展,加强体制建设,提高社会管理能力,发挥人才优势带动作用。

郄双泽[7](2020)在《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资源开发合理化问题研究 ——基于对山东省五个特色小镇的考察》文中提出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是我国发展新型城镇化以及实施精准扶贫的重要举措,也是满足人民群众运动休闲以及健康养生需求的重要重要手段,更是实现加快体育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对推动全民健身以及实现“健康中国”具有重大的意义。体育资源开发状况是反映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体育要素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反映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特色”开发程度的重要体现,故研究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体育资源开发对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发展建设方向的把握,以及促进其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如何为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资源开发提出合理化策略为研究问题,基于对山东省五个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考察,运用结构功能主义中的AGIL分析框架对当前山东省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资源的开发状况进行分析、挖掘各自资源开发的优长和不足之处,并据此尝试回应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资源合理化开发问题。自2017年8月国家体育总局公布的96个国家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试点名单中山东省内有五个小镇入选,是试点小镇较多的省份之一,故本研究以入选试点名单的五个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即潍坊国际运动休闲小镇、日照奥林匹克水上运动特色小镇、胶州铺集足球特色小镇、烟台南山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以及临沂费县许家崖航空运动特色小镇调查对象。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查阅和学习相关理论知识以及政策文件;运用实地调查法对五个研究对象进行实地调查以及回访调查并在此期间运用访谈法对小镇相关工作人员、管理人员以及游客等群体进行访谈形成对各小镇资源开发状况的认识;运用逻辑分析法以AGIL结构功能分析框架为理论依据将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结构功能划分为适应、目标达成、整合以及维持四个子系统,对调查得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由此提出相应的策略建议。通过研究发现山东省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在地域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即维模功能系统中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故本研究认为山东省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资源开发应当注重其与山东科教文卫体系的协同性,凸显山东体育资源文化基底与区域特色,以此推动特色小镇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将西方的AGIL结构功能分析框架运用于中国特色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资源开发的问题研究中,是一次将该理论本土化的尝试,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但同时本研究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疫情影响,实地调查深度和广度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制约,故研究有些许不足之处。

徐彭坤[8](2019)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镇改市”研究 ——以山东省D镇、Y镇为例》文中认为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决策,也是我国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火车头”。新型城镇化发展之所以“新”,原因之一是其更加注重城镇体系的健康运行,即大中小城市的均衡发展。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探索和研究中国城镇化发展路径的创新实践,具有重要的学术理论价值与实践应用价值。近年来,中小城市的培育与发展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其发展的逻辑路径也越来越得到学术界的关注和探讨。其中,“镇改市”改革是中小城市培育与发展的重要路径。“镇改市”主要是指通过“强镇扩权”体制机制变革、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城镇公共服务的提升以及城市文化、城市精神培育等举措,将人口、经济、镇域中心面积等条件具备的建制镇——“经济发达镇”提升为具备城市功能的“新生小城市”。“镇改市”的实践从浙、粤两省发轫,现在已经在多省域内探索实施。D镇、Y镇分别是国家级“强镇扩权”试点镇和省级“强镇扩权”试点镇,并且D镇、Y镇经济实力、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功能等具备“镇改市”的先期基础,较具有向现代型“小城市”发展的潜力。除此之外,D镇、Y镇在近两年的“镇改市”发展过程中,出台了许多促进“新生小城市”培育和发展的政策措施,如完善城镇行政管理体制、促进城镇公共服务功能和基础设施的提升、注重城乡融合发展,并以镇域中心为“增长极”点辐射带动周围乡村发展等等。D镇、Y镇经“新生小城市”试点两年来,已经初步具备现代型“小城市”的雏形,经济实力增强、城镇基础设施逐渐完善、城镇公共服务功能也逐步增强,在县域范围内形成新的“增长极”。但在“镇改市”探索实践发展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问题,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并未能与现代型“小城市”发展相适应,城镇建设和管理型人才较少,地方财政分配比例不均,土地、资金等要素供给不足,这些都成为“新生小城市”深入推进发展的重大限制因素。因此,针对“新生小城市”发展现存困境,本文提出促进“新生小城市”健康发展的对策与建议,如深化“新生小城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镇改市”制度建设,加大城镇发展要素支持,促进城乡均衡发展等等。

孙思远[9](2019)在《山东省小城镇人口集聚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在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进程中,小城镇作为我国行政管理的基层单元,处在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过渡地带,在承接乡村转移人口的过程中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省域城镇化的基层力量。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和人口集聚功能”。小城镇的人口集聚水平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呈现明显的区域异质性,这种差距不仅存在于大的地域单元,也深刻体现在省域、县域内。因此,有针对性的探究区域小城镇人口集聚的发展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科学掌握区域小城镇发展状况、合理确定小城镇发展路径、有效制定小城镇差异化分类发展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山东省为研究对象,基于《中国建制镇统计年鉴》和《中国县域统计年鉴》数据,多角度分析山东省小城镇人口集聚现状和2004 2015年间小城镇人口集聚变化情况,主体研究主要包括指标测度、特征分析、影响因素三个部分。指标测度方面,从规模效应、区域贡献、密集程度三个维度,选取镇区人口规模、城镇化水平、人口密度三个指标,对山东省小城镇人口集聚水平进行测度,从不同类型小城镇和不同类型县市区两个角度对比分析了山东省小城镇人口集聚现状和变化情况,并划分其人口集聚发展类型。特征分析方面,首先,运用不均衡指数与指标变化程度,通过与其他省份、与镇域人口发展、与城镇人口发展相比较发现山东省小城镇人口集聚呈现人口规模小、集聚水平低、地域差异大的整体特征,镇区人口规模、城镇化水平大幅增长,镇区人口密度下降,经济欠发达和城市化水平较低的地方小城镇人口集聚贡献率更高;其次,运用变异系数、泰尔指数分解等分析方法从差异变化、差异构成和差异比较三个方面分析山东省小城镇人口集聚的区域差异,研究表明2004-2015年期间山东省小城镇镇区人口规模稳定增加、城镇化水平上升且趋于均衡、镇区人口密度下降且分化发展严重,区域差异以地域内部差异为主,鲁东地区小城镇发展最不均衡;最后,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缓冲区分析、标准差椭圆、区域重心、人口-土地非一致指数等分析方法从空间自相关、空间邻近性、方向性与集聚重心、人口与空间的非均衡性四个方面分析山东省小城镇人口集聚的空间特征,研究发现山东省小城镇人口集聚呈现全局空间正相关,人口集聚的核心热点区位于省域中部淄博市及其周边地区,国道沿线的小城镇人口集聚速度高于其他地区,且国道对小城镇人口集聚的促进作用受地域分布、县市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小城镇所属行政等级影响,人口集聚呈现西南——东北的主体方向,人口集聚重心向西移动,山东省小城镇人口与土地分布不均衡,东北部地区土地极化严重。影响因素方面,本文基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从自然资源要素、产业经济要素、社会服务要素、制度要素四个方面选取代表性指标,对山东省小城镇人口集聚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考察各类影响因素对山东省不同地域和不同人口变化类型小城镇的作用差异并简要解析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产业经济要素和社会服务要素是影响山东省小城镇人口集聚的重要因素,其中,社会就业容量和非农产业发展是影响小城镇人口集聚规模的主导因素,社会就业容量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小城镇人口集聚变化的主导因素。最后总结研究结论,并提出促进山东省小城镇人口集聚发展的对策建议。

冯存莉[10](2019)在《山东省文化旅游型特色小镇规划设计研究 ——以青岛市灵山卫文化小镇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加强特色小镇文化建设,把文化基因植入特色小镇产业发展全过程,是文化作为特色小镇内核与灵魂的必然要求。以人为本的人文情怀与特色小镇建设的诉求一脉相通,成为当前我国特色小镇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传承优秀的中华文化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对特色小镇国内外现状及相关理论的研究发现我国类似特色小镇的规划起步较晚,并且只注重特色产业的发展,缺乏文化特色。由此探究山东省文化旅游型特色小镇的构成要素,并对山东省文化旅游型特色小镇构成要素的设计方法进行总结,为文化融入特色小镇的规划提出建议。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理论结合实践法全面掌握特色小镇的现状情况。深入研究山东省特色小镇存在的问题,提出问题并找到正确的规划思路,确定本课题的研究方向和主要思路。对山东省文化旅游型特色小镇的构成要素进行分析,并对如何将文化元素融入特色小镇的方法进行分析,找到适合山东省文化旅游特色小镇的设计方法。通过查阅资料与案例分析发现我国特色小镇的规划研究中比较注重产业类型特色小镇的理论研究,缺乏对文化旅游型特色小镇的研究。并且特色小镇最先起源于浙江,山东省起步较晚发展较慢,因此山东省作为旅游资源丰富的文化大省,在建设文旅型特色小镇方面缺乏合理的规划与理论指导。导致山东省文化旅游型特色小镇发展缓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开发深度不够,对文化内涵缺乏深入研究,也有机制体制存在漏洞的原因。本论文通过对山东省文化及现状进行研究,确定山东省文化类型及旅游资源,从而确定山东省适宜建设文化旅游型特色小镇。分析挖掘山东省的优势,突出特色文化,并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相结合,文化引领并且贯穿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主线,以当地文化的元素符号提炼、创意和再生为主要设计手法,制定具体的措施去建设文化旅游型特色小镇,并用于指导以后的特色小镇规划建设。最后通过青岛市灵山卫文化旅游特色小镇的规划研究对上述理论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将文化旅游型特色小镇的规划设计方法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对于其他类似的规划设计具有一定的引领作用与参考价值。

二、山东省小城镇建设问题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山东省小城镇建设问题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2)“十四五”期间山东省小城镇发展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区概况
二、数据来源
三、“十二五”以来山东省小城镇发展成效
    1. 整体实力不断提升,政策效应持续释放
    2. 镇区规模迅速扩大,发展空间不断拓展
    3. 镇域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4. 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公共服务显着提升
    5. 体制机制持续创新,发展活力有效激发
    6. 载体功能日益完善,节点效应更加凸显
四、山东省小城镇目前存在的问题
    1. 与东部部分省相比,山东省小城镇的综合竞争力依然不够强
    2.人口增长较快但人口净流出现象明显
    3.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依然是小城镇发展中的最大短板
    4.小城镇建设投资稳步增长,但亟需提升的载体功能领域投资不够
    5.特色主导产业支撑力不足是对小城镇发展的最大制约
    6. 特色风貌被破坏是对小城镇发展的最大伤害
    7. 市场化不足是小城镇发展的最大禁锢
    8. 人才特别是产业、服务业人才匮乏是影响小城镇发展的最关键因素
    9.“选择性放权”成为小城镇政府履行社会管理与服务职能的新负担
五、对策与建议
    1. 发展规模较大镇,充分发挥规模较大镇的辐射带动作用
    2. 提升小城镇人居环境,增强人口集聚能力
    3. 实施新策略,创新重点支持政策
    4. 突出新特色,促进产业蓬勃发展
    5. 探索新机制,激发小城镇内生动力

(3)特色小镇发展中的基层政府作用研究 ——以山东省胶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现有研究述评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2章 特色小镇的相关概念与理论
    2.1 特色小镇的概念和内涵
        2.1.1 特色小镇的概念与界定
        2.1.2 特色小镇政府职能的概念
    2.2 相关理论
        2.2.1 多中心治理理论
        2.2.2 新公共服务理论
        2.2.3 “田园城市”理论
        2.2.4 卫星城市理论
第3章 胶州市政府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的现状、措施和成效
    3.1 特色小镇发展历程和模式
        3.1.1 特色小镇发展历程
        3.1.2 特色小镇发展模式
    3.2 胶州市政府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的背景
        3.2.1 政策环境
        3.2.2 产业基础
    3.3 胶州市推进特色小镇发展现状
    3.4 胶州市推进特色小镇发展的措施
        3.4.1 加强组织领导
        3.4.2 强化政策扶持
        3.4.3 科学规划
        3.4.4 培育特色产业
        3.4.5 完善功能配套
第4章 胶州市政府推进特色小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4.1 政府推进特色小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1.1 前期规划不科学
        4.1.2 培育产业特色不足
        4.1.3 配套服务不健全
        4.1.4 资金投入不足
    4.2 政府推进特色小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的原因
        4.2.1 公共精神的缺失
        4.2.2 第三方力量不足
        4.2.3 评估监督机制不健全
第5章 国内外特色小镇发展中政府作用发挥的经验借鉴
    5.1 国外特色小镇发展中的当地政府作用
        5.1.1 英国艾坪小镇发展中的政府作用
        5.1.2 法国依云小镇发展中的政府作用
        5.1.3 美国纳帕谷小镇发展中政府的作用
    5.2 国内特色小镇发展中的当地政府作用
        5.2.1 桐乡乌镇发展中的政府作用
        5.2.2 柯桥酷玩小镇发展中的政府作用
        5.2.3 杭州梦想小镇发展中的政府作用
    5.3 国内外特色小镇发展中政府作用的经验启示
第6章 特色小镇发展中政府作用优化的对策建议
    6.1 明确发展理念和方向
        6.1.1 找准定位,明确发展理念
        6.1.2 制定短、中、长期发展规划
    6.2 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
        6.2.1 特色小镇发展的政府功能
        6.2.2 特色小镇中的政府功能偏差的纠正
    6.3 加强小镇发展的保障措施
        6.3.1 创建和完善公共服务平台
        6.3.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6.4 增强金融支持力度
        6.4.1 制定金融政策
        6.4.2 发展多种形式的融资模式
结论
附录A: 特色小镇基层政府作用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县域城镇化的中观路径研究 ——基于特色小城镇建设和“镇改市”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2.1 理论意义
        1.1.2.2 实践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1.1 县域城镇化研究
        1.2.1.2 特色小城镇建设研究
        1.2.1.3 镇改市研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方法以及研究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2.1 查阅文献法
        1.3.2.2 实地调研法
        1.3.2.3 对比分析法
        1.3.3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1.4 本文创新与不足之处
        1.4.1 本文创新之处
        1.4.2 本文不足之处
2.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1.1 县域城镇化
        2.1.2 中观路径
        2.1.3 特色小城镇
        2.1.4 镇改市
    2.2 理论基础
        2.2.1 增长极理论
        2.2.2 人口迁移理论
        2.2.3 新型城镇化理论
3.县域城镇化特色小城镇路径的个案分析
    3.1 特色小城镇建设的背景和意义
        3.1.1 特色小城镇建设的背景
        3.1.2 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意义
    3.2 特色小城镇建设的山东县域实践个案分析
        3.2.1 山东省Y镇概况
        3.2.1.1 优越的地理位置
        3.2.1.2 优良的产业发展基础
        3.2.2 山东省Y镇特色小城镇建设措施
        3.2.2.1 科学规划镇区布局
        3.2.2.2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3.2.2.3 加强玻璃产业发展
        3.2.3 山东省Y镇特色小城镇建设的城镇化效果
        3.2.3.1 主导产业发展迅速
        3.2.3.2 人口市民化程度得到提高
        3.2.3.3 民生事业进展顺利
4.县域城镇化“镇改市”路径的个案分析
    4.1 镇改市的背景和意义
        4.1.1 镇改市的背景
        4.1.2 镇改市的意义
    4.2 镇改市的山东县域实践个案分析
        4.2.1 山东省S镇概况
        4.2.1.1 良好的区位优势
        4.2.1.2 多元化的产业发展
        4.2.1.3 较全面的社会事业建设
        4.2.2 山东省S镇“镇改市”措施
        4.2.2.1 合理规划发展框架
        4.2.2.2 推进行政体制改革
        4.2.2.3 推动产业健康发展
        4.2.2.4 强化公共服务建设
        4.2.3 山东省S镇“镇改市”的城镇化效果
        4.2.3.1 城镇经济实力显着增强
        4.2.3.2 行政能力得到提升
        4.2.3.3 建成小城市服务平台
        4.2.3.4 人口吸纳度提高
5.两种路径的比较分析
    5.1 两条路径的基础和作用的比较
    5.2 考核指标体系的分析
6.山东省县域城镇化的个案困境和对策建议
    6.1 城镇化过程中的个案困境
        6.1.1 Y镇特色小城镇建设中的困境
        6.1.1.1 要素保障不充分
        6.1.1.2 考核体系不精细
        6.1.1.3 产品研发不深入
        6.1.2 S镇“镇改市”过程中的困境
        6.1.2.1 土地要素供给不足
        6.1.2.2 资金支持力度不够
        6.1.2.3 赋权中存在问题
    6.2 城镇化过程中个案困境的原因分析
        6.2.1 特色小城镇建设中的问题分析
        6.2.2 “镇改市”过程中的问题分析
    6.3 城镇化建设的个案对策建议
        6.3.1 Y镇特色小城镇建设的对策建议
        6.3.1.1 完善资金、人才要素保障
        6.3.1.2 建立因地制宜的考核体系
        6.3.1.3 深入挖掘产品设计
        6.3.2 S镇“镇改市”的对策建议
        6.3.2.1 强化制度保障
        6.3.2.2 加强配套要素建设
        6.3.2.3 推进权力下放与承接
    6.4 未来建设发展的思考
        6.4.1 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思考
        6.4.2 “镇改市”发展的思考
7.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硕士期间取得的主要学术成就

(5)旅游型小城镇产业空间生产与产业振兴策略研究 ——以雪野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振兴相对落后的乡村地区政策
        1.1.2 国土空间规划变革明晰生态保护的底线思维
        1.1.3 新型城镇化要求注重人的城镇化
        1.1.4 全域旅游热潮为旅游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技术路线
    1.5 数据来源与研究区域
        1.5.1 数据来源
        1.5.2 研究区域
第二章 研究综述与理论框架
    2.1 旅游型小城镇研究进展
        2.1.2 旅游型小城镇的发展动力
        2.1.3 旅游型小城镇的发展模式
        2.1.4 研究评述
    2.2 产业空间研究进展
        2.2.1 产业空间的概念
        2.2.2 产业空间发展方向
        2.2.3 研究评述
    2.3 产业振兴研究进展
        2.3.1 产业振兴与乡村振兴的关系
        2.3.2 乡村产业振兴的发展方向
        2.3.3 乡村产业振兴的关键
        2.3.4 研究评述
    2.4 空间生产理论
        2.4.1 理论的内涵及发展
        2.4.3 空间生产的逻辑
    2.5 产业空间生产的解释模型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雪野镇产业空间的特征研究
    3.1 产业结构特征
        3.1.1 “三一二”的产业结构特性鲜明
        3.1.2 空间资源开发的业态为旅游业主导
        3.1.3 农业结构调整的“去粮食化”
    3.2 空间布局特征
        3.2.1 镇域板块化的产业格局
        3.2.2 环湖地区城镇功能开发
    3.3 土地利用特征
        3.3.1 土地利用效率低,资本“圈地”现实明显
        3.3.2 城镇开发以资本主导的房地产开发为主
        3.3.3 土地流转日趋规模化,流向企业化园区
        3.3.4 政府管控力度偏弱,开发侵占保护红线
    3.4 生产主体特征
        3.4.1 权力主体
        3.4.2 资本主体
        3.4.3 农户主体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雪野镇产业空间生产机制解析
    4.1 空间生产的机制逻辑
        4.1.1 空间资源的禀赋
        4.1.2 主体互动的逻辑
    4.2 产业空间的生产类型
        4.2.1 内生动力型
        4.2.2 政策主导型
        4.2.3 资本驱动型
        4.2.4 综合开发型
    4.3 生产类型的机制解析
        4.3.1 内生自组织机制
        4.3.2 权力干预主导机制
        4.3.3 资本逐利合作机制
        4.3.4 综合共享参与机制
    4.4 生产过程的问题总结
        4.4.1 权力约束的缺失
        4.4.2 管理模式不健全
        4.4.3 公共利益的忽视
        4.4.4 缺乏对民生的关注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雪野旅游型小城镇产业振兴策略
    5.1 发展目标策略
        5.1.1 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5.1.2 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5.1.3 产业发展目标
    5.2 结构调整策略
        5.2.1 产业融合发展为核心
        5.2.2 一产特色化与规模化
        5.2.3 二产精细化与生态化
        5.2.4 三产复合化和平台化
    5.3 空间布局策略
        5.3.1 产业空间适宜性评价
        5.3.2 产业空间的布局结构
    5.4 产业实施策略
        5.4.1 加快推进国土空间规划,合理划定雪野镇产业功能分区
        5.4.2 协调多方利益,发挥多方主体在雪野镇发展中的作用
        5.4.3 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实现产业融合发展
        5.4.4 以文化旅游为突破口,融入中华文化枢轴旅游大格局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可能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6.3.1 研究不足
        6.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6)滨州市特色小镇建设研究 ——以翟王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
        1.2.2 国内研究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第2章 特色小镇建设概述与理论基础
    2.1 特色小镇建设概述
        2.1.1 特色小镇与特色小镇建设
        2.1.2 特色小镇建设的作用
    2.2 理论基础
        2.2.1 产业集聚理论
        2.2.2 新型城镇化理论
        2.2.3 比较优势理论
第3章 滨州市特色小镇建设状况
    3.1 滨州市特色小镇建设
        3.1.1 滨州市概况
        3.1.2 滨州市特色小镇建设现状
    3.2 滨州市特色小镇建设的优势和特点
        3.2.1 资源禀赋丰富
        3.2.2 产业结构合理,具有发展潜力
        3.2.3 金融创新支持力度大
    3.3 滨州市特色小镇建设的政策措施
    3.4 滨州市翟王镇特色小镇建设
        3.4.1 翟王镇特色小镇建设定位
        3.4.2 翟王镇建设特色小镇的优势
        3.4.3 翟王镇特色小镇建设的主要举措
        3.4.4 翟王镇特色小镇建设状况调查
第4章 滨州市特色小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4.1 滨州市特色小镇建设存在的问题
        4.1.1 特色小镇建设产业定位不准
        4.1.2 产业缺乏支撑,后劲不足
        4.1.3 特色小镇建设认识不足
        4.1.4 特色小镇发展方式粗放
        4.1.5 旅游资源整合不足
    4.2 滨州市特色小镇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特色小镇建设体制拘囿
        4.2.2 特色小镇建设规划不够科学
        4.2.3 人才、资金匮乏
        4.2.4 特色小镇建设文化功能叠加不足
第5章 国内外特色小镇建设的经验启示
    5.1 国外特色小镇建设经验
        5.1.1 法国的普罗旺斯小镇
        5.1.2 德国科技创新小镇蒙绍市
    5.2 国内特色小镇建设经验
        5.2.1 浙江省云栖小镇
        5.2.2 贵州旧州古镇
    5.3 对滨州市特色小镇建设的启示
        5.3.1 加强顶层设计,实现科学规划
        5.3.2 加强产城融合,突出产业培育
        5.3.3 加强生态保护,塑造特色风格
        5.3.4 加强基础服务,提升满意水平
第6章 推进滨州市特色小镇建设的对策建议
    6.1 依照科学规划引领特色小镇建设
        6.1.1 完善建设规划
        6.1.2 加强保护配套设施建设
        6.1.3 将区域经济发展与特色小镇建设结合起来
    6.2 突出资源优势推进项目建设
        6.2.1 优化旅游开发结构
        6.2.2 利用资源优势进行转型发展
        6.2.3 加大扶持力度形成建设合力
    6.3 围绕体制建设保障长效发展
        6.3.1 加强体制建设
        6.3.2 提高社会管理能力
        6.3.3 发挥人才优势带动作用
结束语
引文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调查问卷

(7)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资源开发合理化问题研究 ——基于对山东省五个特色小镇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 绪论
    (一) 研究背景与问题聚焦
        1. 政策背景——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
        2. 经济背景——体育产业转型的需要
        3. 文化背景——全民健身,健康中国的需要
        4. 问题聚焦——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资源开发合理化
    (二) 研究内容与对象选择
        1. 研究内容
        2. 调查对象选择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1. 研究思路
        2. 研究方法
    (四)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1. 核心概念界定
        2. 理论依据:AGIL结构功能分析框架
    (五) 文献综述
        1. “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研究综述
        2. “体育资源开发”研究综述
        3. 研究述评
    (六) 研究意义与可能创新
        1. 理论意义
        2. 实践意义
        3. 可能创新
二、 研究场域——山东省五个运动休闲特色小镇
    (一) 山东省体育发展的自然与人文基础
        1. 自然环境基础
        2. 人文资源基础
        3. 资源与体育发展
    (二) 山东省五个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概况
        1. 潍坊国际运动休闲特色小镇
        2. 日照奥林匹克水上运动特色小镇
        3. 胶州铺集足球特色小镇
        4. 烟台南山运动休闲特色小镇
        5. 临沂费县许家崖航空运动小镇
    (三) 山东省五个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概况评述
        1. 区位交通
        2. 气候环境
        3. 历史沿革以及发展情况
        4. 发展评述
三、 山东省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资源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 开发现状分析
        1. 适应功能维度的考察A(Adaptation)
        2. 目标达成功能维度的考察G(Goal attainment)
        3. 整合功能维度的考察I(Intergration)
        4. 维模功能维度的考察L(Latency)
    (二) 开发问题分析
        1. 适应问题——政策适应性强,市场适应性弱
        2. 目标达成问题——驱动力不足,政策导向不够明确
        3. 整合问题——资源整合失衡
        4. 维模问题——区域特色文化资源开发不充分
    (三)小结
四、 山东省休闲特色小镇体育资源合理化开发策略
    (一) 加强体育资源开发的内在适应性与向外获取能力
        1. 维持较强的政策适应性
        2. 加强向外获取能力,提高市场适应力
    (二) 明确政策导向,提升产业驱动力
        1. 完善体制机制与法律法规
        2. 驱动多领域创新发展
    (三) 注重与山东科教文卫体系的协同性
        1. 加强多体系协同,提高资源整合能力
        2. 加强管理能力,全方面提高管理水平
    (四) 凸显山东体育资源文化基底与区域特色
        1. 秉承传统深度发掘
        2. 开拓思路广域拓展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
    附录 2
    附录 3
后记
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研究成果

(8)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镇改市”研究 ——以山东省D镇、Y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述评
        1.2.1 研究现状
        1.2.2 研究述评
    1.3 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框架
    1.4 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新型城镇化
        2.1.2 县域城镇化
        2.1.3 经济发达镇
    2.2 理论基础
        2.2.1 管理层级与幅度理论
        2.2.2 政治系统理论
        2.2.3 城市增长极理论
3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镇改市”的发展逻辑
    3.1 经济发达镇是“镇改市”的重要载体
        3.1.1 经济发达镇“镇改市”的优势条件
        3.1.2 经济发达镇经济社会体制改革的必然性
    3.2 经济发达镇“镇改市”发展的路径
        3.2.1 通过政策培育提升城镇载体功能
        3.2.2 经济发达镇经济社会体制改革
    3.3 “镇改市”发展目标:新生小城市
        3.3.1 “新生小城市”内涵
        3.3.2 “新生小城市”发展具体指标
        3.3.3 “新生小城市”培育的意义
4 山东省D镇、Y镇“镇改市”基础
    4.1 区位优势
        4.1.1 位于多个地级市交界处
        4.1.2 距离县域中心存有足够的距离
        4.1.3 交通要件齐全
        4.1.4 自然资源条件较好
    4.2 经济发展实力
        4.2.1 经济体量较大
        4.2.2 产业经济较为发达
    4.3 人口条件
        4.3.1 人口体量较大
        4.3.2 城镇化率较高
    4.4 镇域文化基础
    4.5 村镇联动发展理念引导
5 D镇、Y镇“镇改市”阶段性推进过程与成果
    5.1 D镇、Y镇“镇改市”阶段性推进过程
        5.1.1 “强镇扩权”改革
        5.1.2 推动城镇经济发展
        5.1.3 提升城镇载体功能
    5.2 D镇、Y镇“镇改市”阶段性成果
        5.2.1 城镇经济实力增强
        5.2.2 人口市民化程度提高
        5.2.3 城市型发展规划初步形成
        5.2.4 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配置适度超前
        5.2.5 镇级政府行政管理力量增强
6 D镇、Y镇“镇改市”现存问题及原因分析
    6.1 D镇、Y镇“镇改市”现存问题
        6.1.1 “镇改市”行政管理体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6.1.2 “镇改市”人口市民化方面存在的问题
        6.1.3 “镇改市”生产要素方面存在的问题
    6.2 D镇、Y镇“镇改市”现存问题原因分析
        6.2.1 “镇改市”顶层设计滞后
        6.2.2 “人口市民化”存有制度障碍
        6.2.3 “等级制约”型行政管理体制束缚
7 经济发达镇“镇改市”发展的对策
    7.1 建立城市型行政管理体制
        7.1.1 完善城市管理机构设置
        7.1.2 创新城镇型政府运营机制
    7.2 加强“镇改市”制度建设
        7.2.1 完善顶层设计
        7.2.2 促进户籍制度改革
        7.2.3 完善“土地流转”制度
        7.2.4 建立县乡利益协调机制
    7.3 加大城镇发展要素支持
        7.3.1 “土地”、“资金”等城镇发展要素指标单列
        7.3.2 引进和培养适应城市发展的人才
    7.4 促进城乡均衡发展
        7.4.1 科学布局城乡发展
        7.4.2 创新城乡公共服务供给方式
8 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硕士期间取得的主要学术成就

(9)山东省小城镇人口集聚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基本概念与研究对象
        1.3.1 相关概念界定
        1.3.2 研究对象范围
        1.3.3 数据来源说明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第2章 相关理论与研究综述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伯格推—拉理论
        2.1.2 韦伯工业区位论
        2.1.3 配第克拉克理论
    2.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2.1 小城镇人口相关研究
        2.2.2 人口集聚的研究视角
        2.2.3 人口集聚的研究方法
    2.3 文献评述与小结
第3章 山东省小城镇人口集聚水平测度
    3.1 山东省小城镇发展概况
        3.1.1 数量变化
        3.1.2 空间分布
        3.1.3 社会经济
    3.2 小城镇人口集聚水平测度指标构建
        3.2.1 指标选取
        3.2.2 指标测算
        3.2.3 数据处理
    3.3 山东省小城镇人口集聚水平及变化
        3.3.1 山东省小城镇人口集聚水平
        3.3.2 山东省小城镇人口集聚变化
    3.4 山东省小城镇人口集聚发展类型划分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山东省小城镇人口集聚特征分析
    4.1 山东省小城镇人口集聚的整体特征
    4.2 山东省小城镇人口集聚的区域差异
        4.2.1 小城镇人口集聚的差异变化
        4.2.2 小城镇人口集聚的差异构成
        4.2.3 小城镇人口集聚的差异比较
    4.3 山东省小城镇人口集聚的空间特征
        4.3.1 小城镇人口集聚水平的空间关联
        4.3.2 小城镇人口集聚变化的空间邻近性
        4.3.3 小城镇人口集聚的方向性与重心
        4.3.4 小城镇人口与土地的非均衡性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山东省小城镇人口集聚影响因素检验
    5.1 小城镇人口集聚影响因素辨析
    5.2 变量选择与研究方法
        5.2.1 变量设置
        5.2.2 研究方法
    5.3 影响因素的实证检验
        5.3.1 总体样本检验
        5.3.2 对不同区域小城镇人口集聚的影响
        5.3.3 对不同人口变化类型小城镇的影响
    5.4 影响因素的机制分析
        5.4.1 产业经济发展
        5.4.2 社会就业容量
        5.4.3 政策制度环境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对策建议
        6.2.1 促进非农产业集聚,扩大就业容量
        6.2.2 重视社会服务建设,提升环境品质
        6.2.3 分类制定小城镇差异化发展战略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后记

(10)山东省文化旅游型特色小镇规划设计研究 ——以青岛市灵山卫文化小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标及意义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2 研究内容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4.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1.4.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5.3 技术路线
2 特色小镇基础理论与认知
    2.1 特色小镇基础理论分析
        2.1.1 特色小镇与“田园城市理论”
        2.1.2 特色小镇与“卫星城理论”
        2.1.3 特色小镇与“产业集群理论”
        2.1.4 特色小镇与“灰色区域理论”
        2.1.5 特色小镇与“自中心发展理论”
    2.2 概念辨析
    2.3 特色小镇的分类及发展模式
    2.4 特色小镇的基本特征与发展意义
    2.5 文化旅游型特色小镇的基本特征
3 关于特色小镇的实例分析
    3.1 元阳哈尼梯田小镇规划分析
        3.1.1 项目背景
        3.1.2 项目特点
        3.1.3 规划要点
    3.2 陕西志丹足球小镇规划分析
        3.2.1 项目背景
        3.2.2 项目特点
        3.2.3 规划要点
    3.3 案例对比分析
4 山东省文化旅游特色小镇的发展背景与问题研究
    4.1 山东省文化旅游资源发展现状
        4.1.1 山东省文化资源分类
        4.1.2 山东省文化资源特征
        4.1.3 山东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4.2 山东省文化旅游发展的优势
        4.2.1 交通条件便利,地理位置优越
        4.2.2 地形地貌齐全,自然资源丰富
        4.2.3 民俗文化独特,旅游资源丰富
    4.3 山东省文化旅游特色小镇发展存在的不足
        4.3.1 开发深度不够,文化旅游内涵欠缺
        4.3.2 缺乏系统整合,文化资源利用率低
        4.3.3 市场活力不足,文化产业化待提升
        4.3.4 建设理念缺乏,基础设施配套不足
        4.3.5 规划方式粗放,整体规划缺乏统一
        4.3.6 经营管理欠佳,体制机制存在漏洞
5 山东省文化旅游特色小镇规划设计思路及对策
    5.1 文化旅游特色小镇规划原则
        5.1.1 尊重文化要存真的原则
        5.1.2 挖掘内涵要做深的原则
        5.1.3 旅游文化要活化的原则
        5.1.4 文化资源要延伸的原则
        5.1.5 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5.2 文化旅游特色小镇的设计思路
        5.2.1 文化挖掘,主题定位
        5.2.2 肌理打造,搭建骨架
        5.2.3 风貌选择,塑造外观
        5.2.4 业态设计,输入血脉
        5.2.5 功能规划,注入活力
        5.2.6 产业整合,良性互动
        5.2.7 城镇配套,景镇合一
    5.3 文化旅游特色小镇的构成要素及设计方法
        5.3.1 文化组成要素及设计方法
        5.3.2 特色商业要素及设计方法
        5.3.3 生活要素及设计方法
        5.3.4 产业要素及设计方法
        5.3.5 景观要素及设计方法
        5.3.6 建筑要素及设计方法
        5.3.7 公共服务设施要素及设计方法
        5.3.8 基础设施要素及设计方法
6 特色小镇规划设计实践——灵山卫文化小镇规划
    6.1 项目概述
        6.1.1 项目背景
        6.1.2 灵山卫经济与交通概况
        6.1.3 灵山卫文化旅游研究
    6.2 灵山卫文化旅游特色小镇的总体规划建设内容
        6.2.1 总体规划解析
        6.2.2 小镇的功能分区
        6.2.3 小镇的建筑风格及功能布局
    6.3 灵山卫文化旅游特色小镇的详细规划建设内容
        6.3.1 小镇的道路及桥梁规划
        6.3.2 文旅中心的建设研究
        6.3.3 东方文园及活态博物馆的业态布局
        6.3.4 建筑色彩及建筑元素的分析
7 结论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作者简历
致谢

四、山东省小城镇建设问题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特色小城镇建设与推进对策研究 ——以山东三镇为例[D]. 朱景广. 山东农业大学, 2021
  • [2]“十四五”期间山东省小城镇发展政策研究[J]. 刘海泉,张小平. 特区经济, 2021(03)
  • [3]特色小镇发展中的基层政府作用研究 ——以山东省胶州市为例[D]. 张文佳. 山东大学, 2020(05)
  • [4]县域城镇化的中观路径研究 ——基于特色小城镇建设和“镇改市”的分析[D]. 吕朋芸. 山东农业大学, 2020(12)
  • [5]旅游型小城镇产业空间生产与产业振兴策略研究 ——以雪野镇为例[D]. 刘强. 山东建筑大学, 2020(10)
  • [6]滨州市特色小镇建设研究 ——以翟王镇为例[D]. 李静华.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7]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资源开发合理化问题研究 ——基于对山东省五个特色小镇的考察[D]. 郄双泽.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8]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镇改市”研究 ——以山东省D镇、Y镇为例[D]. 徐彭坤.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1)
  • [9]山东省小城镇人口集聚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D]. 孙思远. 山东建筑大学, 2019(09)
  • [10]山东省文化旅游型特色小镇规划设计研究 ——以青岛市灵山卫文化小镇为例[D]. 冯存莉. 河北农业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山东省小城镇建设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