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丁与铝的显色反应及其应用研究

芦丁与铝的显色反应及其应用研究

一、芸香苷与铝的显色反应研究及其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曹美琪[1](2020)在《新资源蛋白桑叶片主要药效成分及其体外降糖活性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桑叶(MORI FOLIUM)为桑科植物桑(Morus alba L.)的干燥叶,是我国传统中药之一,现代研究表明,桑叶具有降糖降脂、抗氧化、抗肿瘤等多种生物活性,常被用作治疗糖尿病的药物而广泛使用,其中,桑叶含有的1-脱氧野尻霉素(DNJ)和黄酮类、多糖类物质是已知的α-糖苷酶抑制剂。作为卫生部批准的药食两用资源,桑叶一直受到人们的青睐,因此其资源利用与开发是现代研究的热点之一。基于桑叶广泛的应用价值,近年来我国科研人员通过人工选择与杂交育种,培育出抗逆性品系——蛋白桑,具有抗干旱、耐严寒、耐贫瘠,根系发达、耐刈割的特点,区域适应性强,已大面积推广种植,开发前景十分广阔。目前国内外对蛋白桑的研究则主要集中在营养价值方面,如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酸、纤维素,以及维生素和矿物质元素等,而其药用价值研究尚处于初步阶段,且系统性评估鲜见报道。本研究以新资源蛋白桑桑叶为研究对象,以同仁堂和中检所的桑叶作为对照药材,对4个产地桂桑优12号和桂桑优62号两个品种,共计26个批次,研究其主要药效成分及其体外降糖活性,以期为新资源蛋白桑药用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蛋白桑和传统桑叶中总蛋白、总黄酮、总多糖、总生物碱进行含量测定,初步分析不同产地之间的差异。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本研究对桑叶总黄酮提取方法进行正交试验,筛选出最优提取工艺,以该方法提取各样品中的总黄酮。结果如下:湖南和江苏产区的蛋白桑桑叶蛋白含量均较高,在210.43~301.51 mg·g-1之间,其中湖南产区的桂桑优12号桑叶蛋白含量最高;湖南和甘肃产区的蛋白桑桑叶总黄酮含量均较高在48.53~64.42 mg·g-1之间,其中湖南产区的桂桑优62号桑叶总黄酮含量最高;湖南和甘肃产区的蛋白桑桑叶总多糖含量均较高,在33.58~48.50 mg·g-1之间,其中甘肃产区的桂桑优12号桑叶总多糖含量最高;湖南和甘肃产区的蛋白桑桑叶总生物碱含量均较高,在5.80~7.83 mg·g-1之间,其中湖南产区的桂桑优62号桑叶总黄酮含量最高。综上,湖南产区和江苏产区的两个蛋白桑品种均适合作为总蛋白和药用部位开发的优势资源。(2)建立了以超高效液相(UPLC)为基础的绿原酸和黄酮类物质的检测方法,对不同批次蛋白桑叶片和传统桑叶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液相条件如下:色谱柱Waters ACQUITYUPLC BEH-C18 柱(2.1 mm×100 mm,1.7μm);流动相 A 相为 0.3%甲酸水溶液,B相为乙腈,色谱梯度洗脱,洗脱程序:0.0~1.0 min,4%B;1.0~2.5 min,4%→10%B;2.5~7.5 min,10%→20%B;7.5~8.5 min,20%→48%B;8.5~12.0 min,48%→60%B;12.0~13.0 min,60%→90%B;13.0~14.0 min,90%B。流速为0.4 mL.min-1,进样量2μL,检测波长为380 nm,柱温35℃。本方法可同时鉴定出绿原酸、芦丁、异槲皮苷和紫云英苷4种活性成分,分析时间缩短到15min,简便快捷。结果表明,蛋白桑桑叶绿原酸含量在2.53~6.48 mg·g-1之间,其中以甘肃产区桂桑优12号含量最高;湖南产区和甘肃产区的桑叶芦丁含量均明显高于其他来源桑叶,含量范围在0.59~0.93 mg·g-1之间,其中桂桑优62号芦丁含量整体高于桂桑优12号;蛋白桑桑叶异槲皮苷含量在0.327~1.60mg.g-1之间,其中以湖南产区桂桑优62号含量最高;甘肃产区两个品种蛋白桑的紫云英苷含量均较高,含量范围在0.40~0.74 mg·g-1之间。(3)应用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器联用技术(HPLC-ELSD)建立了生物碱1-脱氧野尻霉素(DNJ)的含量分析方法,并进行方法学考察,最优色谱条件为:岛津InertSustain C18 色谱柱(250 mm × 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3%甲酸-0.1%三乙胺梯度洗脱梯度:0.0~2.0 min,2%;2.0~4.0 min,2%→10%;4.0~8.0 min,10%→29%;8.0~15.0 min,29%→40%;15.0~20.0 min,50%。流速:0.8 mL.min-1;柱温 45℃;进样量5μL。ELSD漂移管温度:100℃,载气流速3 mL·min-1。蛋白桑桑叶DNJ含量在1.89~3.70 mg·g-1之间,其中以湖南产区桂桑优12号含量最高。(4)建立体外α-葡萄糖苷酶反应体系,对桑叶醇提取物的降糖活性进行分析,采用DPPH、FRAP、ABTS三种方法对桑叶醇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蛋白桑桑叶具有良好的α-糖苷酶抑制能力以及抗氧化活性,其活性大小随产地和采样时间不同也会产生变动。综合评价表明,甘肃和湖南产区的两个蛋白桑桑叶样品在三种评价体系中抗氧化活性均较强,且此两产区的蛋白桑桑叶样品α-糖苷酶抑制能力亦强于其他两个产区。经相关性分析,桑叶体外抗氧化能力与体外α-糖苷酶抑制能力呈极显着正相关(P<0.001),相关系数均大于0.9。(5)将总蛋白含量、总黄酮含量、总生物碱含量、总多糖含量、绿原酸含量、芦丁含量、异槲皮苷含量、紫云英苷含量、DNJ含量、抗氧化活性及糖苷酶抑制活性的所有测定参数进行多元统计分析,进一步研究了不同参数间的内部联系。主成分分析表明产地因素会导致桑叶化学成分产生一定的差异;同一产区的不同品种样品在得分图中有聚类的趋势,证明桂桑优62号和桂桑优12号品系相近。OPLS-DA模型显示,湖南产区蛋白桑桑叶芦丁、总蛋白、DNJ、绿原酸、总黄酮和总多糖成分含量明显区别于对照药材;江苏产区蛋白桑桑叶总蛋白、DNJ、绿原酸和总多糖成分含量明显区别于对照药材;甘肃产区蛋白桑桑叶DNJ、异槲皮苷、紫云英苷和总生物碱成分含量明显区别于对照药材;新疆产区蛋白桑桑叶绿原酸、芦丁和总生物碱成分含量明显区别于对照药材。PLS模型预测了总黄酮含量和DNJ含量是影响α-糖苷酶抑制率的最主要两个因素,而总黄酮含量和总生物碱含量是影响桑叶抗氧化能力的最主要两个因素。综上所述,新资源蛋白桑桑叶主要药效成分含量整体高于传统药桑,且体外α-糖苷酶抑制能力以及抗氧化能力也高于传统药桑,湖南和甘肃两个产区的蛋白桑品种桑叶不论是药效部位含量还是体外活性方面均显着优于传统药桑,显示出极大的开发利用价值。本文按不同产区蛋白桑各自特点将其分为四大类:功能型、食用型、饲用型和生态型,以期实现蛋白桑资源的多元化开发与利用,拓展提升新兴功能用途。本研究以化学定性定量结果和体外生物活性结果为基础,结合多元统计分析的方法,全面系统地评估了新资源蛋白桑叶片的内在质量和药用价值,建立了蛋白桑桑叶的质量控制关键技术和评价指标,客观地对蛋白桑桑叶质量控制技术和评价指标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为新资源蛋白桑桑叶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张翩[2](2019)在《桑叶中药用活性组分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精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桑叶是一味传统中药,又名铁扇子,是桑科植物桑的干燥叶,具有疏散风热、明目清肝、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抗氧化、清除自由基等功效。桑叶中含有丰富的多糖类,生物碱类、黄酮类化合物、氨基酸、香豆素、挥发油类等有效成分。本文以桑叶中具有显着药用活性组分----黄酮类化合物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桑叶黄酮的最佳提取条件,用高速逆流色谱分离桑叶提取液中黄酮类化合物以及产物结构鉴定。对桑叶中药用活性组分黄酮类化合物进行提取实验,采用乙醇浸提法和超声提取法两种方法进行单因素变量实验对比分析。确定乙醇浸提法和超声提取法的最佳工艺条件,比较两种提取方法发现超声提取在提取时间和最后提取率上都是优于乙醇提取法。超声提取最佳工艺条件为:乙醇质量百分数60%,液固比为50:1(mL/g),超声时间20min,温度60℃,超声功率325W,提取率6.13%。首次采用高速逆流色谱法对桑叶提取液中药用活性组分黄酮类化合物进行分离提纯,同时从理论上分析黄酮类化合物分子结构和溶剂体系极性参数对固定相保留率及产品纯度的影响。通过比较不同溶剂体系和流动相流速对固定相保留率的影响,确定高速逆流色谱最佳分离条件是在工作转速为800rpm,固定相工作流速30mL/min,流动相工作流速5mL/min,检测波长257nm条件下选用V(乙酸乙酯):V(正丁醇):V(水)=4:1:5作为最佳溶剂体系。最后得到的分离产物浓缩后经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检测条件:流动相为V(色谱甲醇):V(0.5%磷酸水溶液)=50:50等梯度洗脱,流速1mL/min,柱温30℃,检测波长257nm,进样量30μL。检测到纯化液中黄酮含量达到93.8%,RSD值为1.8%(n=4)。研究结果较大地提高了桑叶黄酮产物的纯度,对桑叶提取液中有效活性组分的分离精制研究提供了基础。

于晓瑾[3](2017)在《百华花楸黄酮分离鉴定及对As2O3诱导心肌氧化应激防护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三氧化砷(Arsenic trioxide,ATO)作为有效的肿瘤治疗药物有着悠久的历史,但随着长时间的应用其心肌毒性已经是不可忽视的严重副反应,影响了进一步的治疗。因此,寻找减少三氧化二砷的毒副作用,保护心脏不受到诱导损伤的有效成分,尤其是天然低毒多靶点多通路的化合物是研究的新热点和新方向。本论文以百华花楸果实作为原料,提取其有效组分百华花楸黄酮(Sorbus pohuashanensis(Hante)Hedl.flavonoids,SPF),采用SPF含量及其抗氧化活性双效指标,以超声辅助提取方法通过中心组合设计响应面法进行提取工艺优化,聚酰胺柱层析单因素实验进行纯化工艺参数优化。应用MTT检测确定SPF生物活性。采用UPLC-Q-TOF-MS等方法对SPF进行组成及结构进行分析。通过体内建立ATO诱导小鼠心肌损伤模型,采用心电测量、HE染色、酶活检测及Western blot蛋白定量,揭示SPF的防护作用及机制。采用体外建立ATO诱导H9c2心肌细胞损伤模型,借助Hoechst33342、AV/PI染色等方法观察细胞凋亡,酶活检测及Western blot蛋白定量揭示了SPF对ATO诱导H9c2细胞损伤的防护机制。最佳提取工艺参数:乙醇浓度81%,料液比10:51,超声温度52℃为最佳,SPF为294.06?13.24(GAE/100g)。ABTS的TEAC值为41.86?2.52(μmol TE/g),DPPH的TEAC值为33.29?1.13(μmol TE/g)。最终纯化工艺参数为:上样液p H为4、上样量为15m L、乙醇浓度70%、洗脱流速3m L/min。最终提取物具有对ATO诱导损伤有预保护作用。发现SPF主要由十几种黄酮类化合物组成,分别为芦丁、金丝桃苷,山奈酚-3-O-吡喃鼠李糖苷-7-O-吡喃葡萄糖苷、异鼠李素-3-O-芸香糖、金圣草黄素-7-O-葡萄糖、楮树黄酮醇B、金圣草素、黄杞苷、牡荆素-2-O-鼠李糖苷、甲基花青素、棕矢车菊素、异鼠李素等黄酮,并计算了相对质量百分含量。SPF预防护可使体重、心脏重量的大幅下降,使发生改变的心电图趋于正常,显着的减少了肌纤维断裂、空泡形成等病理改变。在心肌酶谱中使CK、CK-MB、LDH、GOT的活性下降,同时能够促进体内抗氧化酶系SOD、CAT、GSH-Px的活性,降低了ATO诱导的氧化应激。分子表达中Akt/p-Akt的蛋白表达升高,预示PI3K/Akt信号途径的开启;线粒体凋亡通路中的Bcl-2/Bax蛋白表达比率降低,使线粒体依赖凋亡减少;外源性和内源性死亡受体途径中,caspase-8和caspase-9表达量下调,减少caspase-3最终表达,使心肌损伤降低。SPF改善了ATO引起的细胞形态的改变,降低了凋亡率。降低LDH、GOT的活性,促进抗氧化酶系SOD、CAT和GSH-Px的活性,减少了ROS的产生,增强了细胞抗氧化系统的活性。在分子水平从PI3K/Akt信号途径出发,Akt/p-Akt的蛋白表达增加,进一步引发了Nrf2的蛋白表达增加,最终使Ⅱ相解毒酶HO-1的表达量升高,激活了抗氧化应激通路,减少细胞损伤。同时SPF在线粒体凋亡途径上,有效增加了Bcl-2的蛋白表达,降低了促凋亡蛋白Bax的表达,并促进caspase-9的表达,最终使caspase-3表达相应减少,确定了对线粒体的防护机制通路。外源性途径中,膜外的刺激可以使caspase-8的表达增加,caspase-3相应减少,确定在细胞死亡受体途径的作用机制。本论文表明SPF作为有效成分,具有很好的抗氧化活性,能够预防体内心肌和体外细胞系受到ATO诱导的凋亡和损伤,SPF通过抗氧化应激通路、线粒体凋亡途径和外源性凋亡受体途径来预防ATO对心肌细胞系H9c2及小鼠心脏诱导损伤的防护作用机制。本研究揭示百华花楸黄酮类化合物多通路多靶点的预防作用机制,对开发天然产物百华花楸黄酮防护化疗药物毒副作用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吴俏槿[4](2017)在《美藤果油抗氧化稳定性初步研究》文中认为美藤果油作为一种不饱和脂肪酸可达93%以上的功能性油脂,在贮藏和加工过程中容易氧化变质,影响其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然而,与其他植物油相比,美藤果油抗氧化能力更强,目前对美藤果油抗氧化机理鲜有报道。本文以美藤果为原料,首先研究了油料含水量对美藤果油氧化稳定性的影响;同时评价美藤果油、亚麻籽油和紫苏籽油的氧化特性;并对美藤果油中多酚、维生素E、甾醇组分的抗氧化能力进行研究,初步揭示美藤果油的抗氧化机理,得出如下主要结果与结论如下:(1)美藤果仁含水量对美藤果油氧化稳定性及组分有显着性影响,美藤果制油的含水量以低于或等于8%为宜。其中,当美藤果仁含水量在4%10%时,美藤果仁含水量越低,美藤果油在氧化过程中共轭二烯烃、共轭三烯烃和羰基化合物含量上升越缓慢,且多酚、甾醇、维生素E损失率越低,即氧化稳定性越好;美藤果仁含水量在4%和10%时,美藤果油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当美藤果仁含水量为8%时,美藤果油在氧化过程中多不饱和脂肪酸损失率最低。(2)氧化过程中,三种植物油共轭二烯烃、共轭三烯烃、过氧化值、羰基化合物含量平均增长速率由低到高依次为:美藤果油<亚麻籽油<紫苏籽油;在110℃三种植物油的诱导时间由长到短依次为:美藤果油>亚麻籽油>紫苏籽油;而氧化30d后,美藤果油的FT-MIR图谱变化最小,亚麻籽油次之,紫苏籽油的变化最大。以上结果表明:美藤果油氧化稳定性最强,亚麻籽油次之,紫苏籽油最弱。(3)探讨了美藤果油、亚麻籽油和紫苏籽油在60℃加速氧化过程中主要活性组分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氧化时间的延长,三种植物油甾醇、多酚的损失量由大到小为:紫苏籽油>美藤果油>亚麻籽油,维生素E的损失量由大到小为:紫苏籽油>亚麻籽油>美藤果油;说明多酚、甾醇、维生素E与油脂的抗氧化稳定性密切相关。三种植物油多不饱和脂肪酸损失量和饱和脂肪酸增加量由大到小为:亚麻籽油>紫苏籽油>美藤果油,说明美藤果油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在氧化过程中比紫苏籽油和亚麻籽油更稳定。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氧化过程中,美藤果油中的δ-维生素E、γ-维生素E、多酚和不饱和脂肪酸能明显增强其氧化稳定性(p<0.05)。(4)从美藤果油中提取并纯化多酚、维生素E、甾醇这3种抗氧化物质,并评价其对美藤果油氧化稳定性所起的作用。结果表明:美藤果油中维生素E的抗氧化能力强于多酚和甾醇,它在超氧阴离子、羟基自由基、DPPH·自由基这三种体系中抗氧化能力最强;将从美藤果油中提取的3种物质分别以与美藤果油中同等含量添加到紫苏籽油和亚麻籽油中,紫苏籽油和亚麻籽油的氧化稳定性仍明显弱于美藤果油(p<0.05)。由此说明美藤果油本身的组成对其氧化稳定性起主要作用。

陈帅[5](2017)在《烟草类黄酮代谢途径中关键酶CHS基因与R2R3 MYB类转录抑制因子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类黄酮是一类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次生代谢物质。类黄酮参与植物的生长发育、植物花和果实的着色反应,植物的抗逆反应等。查尔酮合成酶(Chalconesynthase,CHS)基因是类黄酮合成途径的第一个关键酶基因,在类黄酮合成中起重要的调控作用,然而目前对CHS基因在调控类黄酮合成代谢中的作用机制还不明确。前人在对拟南芥的研究中发现,第四亚组R2R3MYB类转录因子负调控类黄酮代谢途径,但在烟草中尚未见报道。烟草作为高等植物基因工程(转基因)研究的模式植物,在基因功能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利用转基因技术,从关键酶CHS基因和R2R3 MYB类转录抑制因子两个方面同时入手,通过构建CHS基因和R2R3MYB转录抑制因子的表达载体,转化烟草并获得转基因植株,分析CHS基因和R2R3MYB转录抑制因子基因的表达调控对类黄酮合成代谢的影响,以期探讨它们在模式植物烟草中调控类黄酮合成代谢的作用机理。从分子水平上探讨烟草等作物高品质、抗逆的分子机理,为功能基因定位、基因工程辅助育种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利用转基因手段获得高品质、高抗性的烟草等作物新品系,为培育高产、优质、高抗的作物品种以及作物品质分子育种开辟新途径。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普通烟草红花大金元中克隆到7个NtCHS基因,命名为INtCHS1-NtCHS7。序列分析及表达模式分析发现,普通烟草7个NtCHS基因家族成员具有如下具体特征:(1)普通烟草NtCHS1-NtCHS7基因序列之间以及与其他植物CHS基因具有较高的序列同源性。NtCHS1-NtCHS7含有其它植物CHS所含有的典型的活性位点,NtCHS5-NtCHS7在相对保守的某些活性位点中存在变异,而NtCHS1-NtCHS4在这些位点不存在变异。(2)普通烟草7个NtCHS基因家族成员的系统进化关系表现出两个特征:一是普通烟草NtCHS基因家族成员分为三个不同的亚组,NtCHS1-NtCHS4与植物典型CHS基因聚在一个亚组;NtCHS5和NtCHS6与CHS-like基因聚在一个亚组;NtCHS7与NtCHS1-NtCHS6的进化关系较远,NtCHS7与报道的一个未知功能的番茄CHS基因聚在另一个亚组。二是茄科植物的CHS基因在物种分化以前就已经分化。(3)普通烟草NtCHS1-NtCHS7存在时空和组织特异性表达。NtCHS1-NtCHS4在营养器官和花器官中高表达,NtCHS5在盛花期的花冠和花萼中高表达,NtCHS7在花蕾期的花萼中特异性高表达,而NtCHS6在各组织各时期均微量表达。(4)普通烟草NtCHS1-NtCHS7受非生物胁迫诱导表达模式各异。在NtCHS1和NtCHS3受干旱和盐胁迫诱导高度表达,NtCHS2和NtCHS4受外源ABA和MeJA诱导高度表达,NtCHS4受2,4-D诱导特异表达。NtCHS6受光照、干旱和盐胁迫诱导表达,NtCHS5和NtCHS7不受上述胁迫的诱导。2.为明确CHS基因在烟草类黄酮代谢途径中的作用,本研究分析了 NtCHS1基因调控表达后对类黄酮合成代谢产物合成的影响作用。研究结果发现:(1)NtCHS1基因参与调控烟草叶片中总黄酮、绿原酸、芸香苷、花青素、原花青素等化合物的合成。NtCHS1基因过量表达引起烟草叶片中上述物质含量的显着增加;其沉默表达引起上述物质的含量显着降低。与此同时还影响了花的生长发育,花托和花柱的长度明显减小,柱头的发育畸形。(2)NtCHS1基因沉默表达明显增强了转基因烟草对黄瓜花叶病毒病(CMV)的抗性。NtCHS1基因沉默的转基因烟草通过增加原花青素、咖啡酸、绿原酸等抗病毒物质抑制病毒侵染。同时通过诱导植物产生抗病相关基因PAL、PR1、LOX3等的表达,增加抗氧化酶SOD、POD的活性,诱导激活水杨酸代谢信号途径和茉莉酸甲脂信号途径等多管齐下的方式,对CMV病毒产生诱导抗性。(3)NtCHS1基因过量表达显着增强了转基因烟草对盐胁迫的耐受能力。过量表达NtCHS1基因能够引起植物体内绿原酸和芸香苷两种抗氧化能力较强的类黄酮化合物的积累,提高SOD、CAT等氧化酶活性,减轻盐胁迫对植物细胞产生的氧化胁迫伤害,从而提高转基因烟草对高盐胁迫的耐受能力。3.利用同源克隆的方法,本研究克隆获得NtMYB2,4三个MYB转录抑制因子基因。NtMYB1,2,4含有R2R3 MYB类转录因子的保守结构域[D/E]Lx2[R/K]x3Lx6LX3R 和 LlsrGIDPxT/SHRxI/L,以及第四亚组 MYB 转录抑制因子特有抑制基序pdLNLD/ElxiG/S和锌指结构域CX1-2CX7-12CX2C。说明NtMYB1,2,4基因为R2R3MYB类转录抑制因子。研究结果表明:(1)NtMYB1,NtMYB2和NtMYB4具有时空特异表达的特性。NtMYB1,2,4基因在花器官中的表达量显着高于在营养器官中的表达量,甚至高达数百倍。NtMYB4的表达量占主导地位,在各个器官和组织的表达量高于NtMYB1和NtMYB2。此外,NtMYB1,NtMYB2和NtMYB4受黑暗胁迫诱导表达,NtMYB4受高盐胁迫(200 mM)和干旱诱导表达。(2)NtMYB1,NtMYB2和NtMYB4间在表达水平上存在相互调控的关系。NtMYB1和NtMYB2,NtMYB1和NtMYB4间可能存在协同作用,而NtMYB2和NtMYB4间可能存在互补作用。(3)NtMYB1,NtMYB2和NtMYB4与类黄酮途径结构基因间在表达水平上存在相互调控关系。NtMYB1,NtMYB2和NtMYB4的过量表达显着抑制了 PAL,CHS,ANR1基因的表达。4CL和F3H的表达量受NtMYB1和NtMYB2的过量表达诱导而受NtMYB4的过量表达显着抑制。DFR,FLS的表达量受NtMYB1和NtMYB2的过量表达抑制而受NtMYB4的过量表达显着诱导。(4)NtMYB1,NtMYB2和NtMYB4对烟草类黄酮代谢途径起负调控作用。NtMYB1,2,4基因的过量表达均抑制了苯丙烷合成和类黄酮合成途径产物总黄酮、咖啡酸、绿原酸、隐绿原酸以及芸香苷的积累。NtMYB1,2,4可能与从bHLH类转录因子之间存在互作关系。说明NtMYB1、NtMYB2、NtMYB4基因可能通过调控bHLH类转录因子的表达,负调控烟草类黄酮合成代谢途径,从而抑制类黄酮化合物的产生和积累。

包努恩都特[6](2016)在《紫叶矮樱叶片成色色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紫叶矮樱Prunus×cistena叶片具有良好的观赏价值,在目前园林绿化中应用广泛。本试验中将紫叶矮樱按叶色分为嫩叶期、展叶期、紫红叶期、小绿叶期、大绿叶期、秋叶期等六个时期。利用岛津UV-2450(单单色器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纤维素薄层层析色谱板对紫叶矮樱不同时期的叶片色素进行初步定性分析,在通过Hitachi(日立)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DAD)对叶片进行更确切地定性分析,并对各时期叶片中已检测出的黄酮类物质进行定量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各时期叶片中检测到的影响叶片颜色变化的主要色素为花青苷类的矢车菊素Cyanidin、矢车菊素半乳糖苷Cyanidin-galactoside及叶绿素。紫叶矮樱六个时期叶片的颜色变化主要取决于花青苷与叶绿素含量的比值,花青苷占优势时,叶片偏红色,且比值越大颜色越鲜艳;嫩叶期比值4.76,颜色鲜红;展叶期与紫红叶期花青苷与叶绿素比值分别为2.27、1.02,分别显暗红色及紫红色。叶绿素占优势时,叶片偏绿色;小绿叶期、大绿叶期花青苷与叶绿素比值分别为0.72、0.37;大绿叶期叶片绿色更明显。且比值在1.002.27时,花青苷与叶绿素互补效应最明显。矢车菊素及其它的衍生物在酸性条件下显示亮红色。紫叶矮樱六个时期的pH值相差不大,均为5.20左右,因此紫叶矮樱各时期叶片细胞内的酸碱度对叶色变化没有明显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紫叶矮樱六个时期叶片中色素物质的构成大致相同。试验中检测出的其它黄酮类物质如:矢车菊素芸香苷Cyanidin-rutin阿拉伯糖苷Arabinopyranoiside、儿茶素Catechin、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表儿茶素Epicatechin、二氢杨梅酮Dihydromyricetin、芦丁Rutin、香豆酸Coumalic acid、对香豆酸ρ-coumalic acid、类胡萝卜素Carotenoids等单体酚物质在紫叶矮樱叶色变化过程中共同起着辅助呈色的作用。

吴兆喜[7](2016)在《百蕊草中山奈素醇苷的提取纯化工艺及活性测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百蕊草别名百乳草、青龙草、打食草、小草、细须草,为檀香科植物百蕊草的全草。广布中国南、北各地。其性辛,味微苦涩,清热解毒,补肾涩精,可治急性乳腺炎,肺炎,肺脓疡,扁桃体炎,上呼吸道感染,肾虚腰痛,头昏等。百蕊草常为寄生或半寄生草本,根上有寄生根,常附着在其他活体植物根上而生长。研究表明,百蕊草中富含黄酮类化合物,其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比如抗病毒、抗氧化、抗炎、抗凝血、抗骨质疏松、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和抗肿瘤,以及增强人体免疫力等多种生物活性。百蕊草中黄酮类化合物主要有山奈素醇苷、异鼠李素醇苷和槲皮素醇苷等,其中槲皮素醇苷和异鼠李素醇苷的含量较少,而山奈素醇苷的含量最高,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辐射和预防心血管疾病等药理活性,因此,本文主要研究百蕊草中的山奈素醇苷的提取纯化工艺。1、建立了利用HPLC方法来测定百蕊草以及其提取物中山奈素醇苷、槲皮素醇苷和异鼠李素醇苷的含量的方法,利用将百蕊草中的黄酮醇苷水解变为苷元,通过测定苷元的含量来测定百蕊草中黄酮醇苷的总含量。水解液配比为甲醇:水:盐酸=7:2:1的溶液,置于68℃下水解3 h。色谱条件为:流动相为甲醇:水:磷酸(48:52:0.3);流速0.8 mL·min-1;波长254 nm;柱温45℃。结果表明百蕊草中总黄酮最高有8.89%;山奈素醇苷最高为7.09%。2、研究了阴干、晒干、不同温度烘干、霉变后烘干四种干燥方式对百蕊草鲜草中总黄酮醇苷及山奈素醇苷含量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干燥方法处理百蕊草中两种黄酮醇苷含量变化为烘干=晒干>阴干>酶变,其中经105℃杀青后80℃烘干和80℃烘干后黄酮醇苷含量最高,阴干因为干燥时间相对较长,黄酮醇苷含量含量有所降低,而经酶变后80℃烘干样品中黄酮醇苷含量最低。由此可见采用烘干和晒干对新鲜百蕊草进行干燥能有效保持其黄酮醇苷成分。3、确定了百蕊草中黄酮醇苷的浸提参数:通过对提取溶剂、温度、时间和料液比进行筛选,确定了百蕊草最佳浸提条件为:提取温度为80℃,料液比为1:20,提取时间为2.5 h,结果表明使用该条件下方法制备百蕊草粗提物简单、快速、效果好。4、探索了柱分离纯化工艺:选取聚酰胺、HPD-417、DM130、F8和AB-8五种大孔树脂对百蕊草提取液进行静态吸附解吸对比实验,聚酰胺树脂吸咐的效果较好,其最大静态吸咐量为0.16 mg/g,解析率为91%;聚酰胺柱层析条件为:径高比1:10,60%乙醇洗脱,洗脱量为2BV,经柱分离后提取物山奈素醇苷纯度可达70%,得率为1.6%,回收率为53%。5、山奈素醇苷活性测试:采用葡萄糖消耗试验测试其降血糖作用,采用HepG2细胞,与样品培养一定时间后,通过测定细胞培养上清液中葡萄糖的含量,通过与正常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的比较,结果表明山奈素醇苷确实对细胞消耗葡萄糖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另采用巨噬细胞(RAW264.7)活化抑制模型其试验方法为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法)检测巨噬细胞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分泌表达,通过与脂多糖的比较,结果表明山奈素醇苷其抗肿瘤活性并不显着。

游凤[8](2014)在《红枣果皮功能成分提取、分离与纯化工艺的研究》文中提出红枣(Ziziphus jujuba Mill.)盛产于中国,与桃、李、栗、杏并称为我国古代五果,是一种美味可口、营养丰富且兼具药用价值的干鲜两食水果。中国是产枣大国,市场上90%的枣都来源中国,而红枣加工产业的发展却一直很缓慢。现代红枣加工业的发展,必将建立在深入有效而全面的利用红枣的各个部位的基础上,枣皮是红枣加工过程中产生的主要废弃物之一,至今未得到开发和利用。分析枣皮中含有的可利用成分,并建立加工利用枣皮功能成分的方法,是解决枣皮资源开发当前的问题。本文将枣皮中的成分分为水溶性和脂溶性两大类,并分别对水溶性物质(色素和多酚)以及脂溶性物质(角鲨烯)进行了研究,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采用减压沸腾法提取枣皮红色素,并对色素提取液的组成和显色物质的结构进行了研究。减压法的最佳工艺为:NaOH质量分数1.6%,液料比40ml/g,加热温度90℃,真空度0.05MPa,提取时间50min时,色素提取得率最大,可达8.226mg/g。色素提取液经系统萃取得乙酸乙酯相(I)、正丁醇相(II)、水相(III)三组分,对各组分进行活性物质含量测定、结构显色反应、紫外光谱和红外光谱测定。结果表明,枣皮色素中含多酚、黄酮和一类红色水溶性色素(极性较大,萃取后保留在水相中),显色反应和紫外图谱均说明其并非黄酮类物质,结合红外图谱特征分析该水溶性色素可能是一类含有苯环和羟基的大分子酚类物质。采用超声-减压法提取枣皮多酚,并探讨了果实成熟过程中枣皮呈色变化对其中多酚、黄酮、原花青素和花色苷含量造成的影响。超声-减压提取枣皮多酚的最佳工艺为:乙醇体积分数50%,提取温度55℃,液料比30ml/g,超声波功率240W,提取时间10min,枣皮多酚得率可达50.54mg/g。红枣成熟过程根据枣皮颜色可划分为青绿、青红、黄白、深红四个阶段,果皮中总多酚含量随果实成熟而逐渐降低,总黄酮和原花青素含量随果实成熟先增加后降低,在深红阶段,各种酚类含量均达到最低,此时果皮的抗氧化活性也最低。运用衍生化GC-MS对红枣不同部位脂质成分进行分析,采用不同溶剂提取枣皮脂质,结合高效液相色谱、薄层色谱法、制备硅胶柱对角鲨烯定性和分离,并考察超声乳化-均质-喷雾干燥工艺对角鲨烯进行微胶囊化的工艺。结果表明:在各部位中脂质果核的含量最高,果皮次之,果肉最少;分别从枣果、枣皮、枣核脂质中鉴定出12、9、15个化学成分,三部位的脂质中均含一定量苯系化合物、不饱和烃、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及酰胺类物质,其中枣皮部位还有较高含量的角鲨烯成分。石油醚提取叫啥喜爱效果更好,粗提物中角鲨烯含量在21.29%,高效液相色谱法和薄层色谱法均能作为鉴定角鲨烯含量的简便而快速的方法。经检索角鲨烯为首次从长枣果皮中提取分离得到。超声乳化-均质-喷雾干燥工艺对角鲨烯进行微胶囊化的最佳工艺为:明胶0.5%,阿拉伯胶0.5%,麦芽糊精2.0%,蔗糖酯0.125%,吐温-800.125%,角鲨烯0.625%;超声乳化超声波功率为240W,时间为4min;喷雾干燥参数为进风温度180℃,出风温度105℃,喷雾压力为200KPa,进料速率为6r/min。得到的角鲨烯微胶囊包埋率>90%,颗粒呈球形,粒径在10μm左右。

吾斯曼江·依米提[9](2013)在《分子印迹固相萃取—光纤传感体系的建立及对硝基苯酚等物质的分析应用》文中指出本文建立了分子印迹固相萃取(MISPE)-光纤传感体系,提出了新型的在线固相萃取方法,用此体系对分子印迹聚合物做了色谱评价。提出了用显色方法在线检测分析利多卡因的方法,将此方法与分子印迹固相萃取结合。提出了用流动注射法在线检测分析黄酮和多酚的方法,利用此方法对多种植物中的黄酮和多酚进行含量测定。主要内容包括:1.建立了分子印迹固相萃取与光线传感互相结合的新型在线MISPE系统。该系统在电耦合检测器和光纤的基础上,能够独立完成在线检测分析,对硝基苯酚分子印迹聚合物作为模型吸附剂,进行在线固相萃取并达到分离纯化目的。2.结合光纤分光光度法与在线固相萃取建立了测定利多卡因的一种新方法。此方法以测量显色剂与利多卡因之间产生的电荷转移复合物的吸光度为基础,其中利多卡因作为电子给体,2,3-二氯-5,6-二氰基-1,4-对苯醌为π电子受体。本方法使用电荷耦合阵列(Charge-coupledDevice, CCD)检测器,光纤,氘钨卤光源和流通池,光在流通池中与分析物产生作用并检测光谱变化进行测试。对在流动系统中的变量(如温度,流速,装载的方式和时间,溶剂等)进行了研究。3.利用流动注射分析法,提出了分析测定黄酮和多酚类物质的新方法。优化了检测条件,利用此方法测定了多种植物中的黄酮与多酚含量。

张丽[10](2013)在《木芙蓉叶抗呼吸道合胞病毒的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从木芙蓉叶中提取分离出具有体内外抗呼吸道合胞病毒活性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观察细胞病变(CPE)法和中性红染色法检测木芙蓉叶的体外灭活病毒作用,并以体外抗呼吸道合胞病毒治疗指数(TI)为指标,对木芙蓉叶的提取溶剂进行筛选,确定最佳提取溶剂;对提取溶剂进行正交试验,优选出最佳提取工艺;以治疗指数(TI)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方法对醇沉精制工艺进行优选,得到最佳醇沉精制工艺;选用三种类型大孔树脂对醇沉物分离,以体外治疗指数(TI)为指标,筛选出分离效果较为显着的大孔树脂类型;采用理化显色反应、薄层色谱法等对分离部位进行鉴定,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成分含量进行测定,并进行方法学考察;以小鼠鼻腔滴入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小鼠肺组织为模型,经灌胃给药,以肺指数及存活天数为评价指标,观察木芙蓉叶分离物体内抗病毒作用。结果:通过各溶剂提取物的体外抗病毒实验表明:水溶液的体外抗呼吸道合胞病毒治疗指数最大,其治疗指数(TI)为11.63;采用正交试验法,以治疗指数(TI)为指标,对木芙蓉叶的水提工艺进行优化得出最佳提取工艺为:加8倍量水,浸泡2h,煎煮4h,其治疗指数达34.01。采用醇沉法对水提物进行初步分离,显示醇沉物比上清液的抗病毒作用强;通过正交试验对水提醇沉工艺进行筛选,最佳工艺为:向相对密度为2:1稠浸膏中,加入8倍量的80%乙醇溶液进行醇沉,其治疗指数(TI)最高,为62.57;通过使用三种类型的大孔吸附树脂对醇沉物进行分离后,表明使用D101型大孔吸附树脂,用25%乙醇,对醇沉淀进行洗脱后的部位体外抗病毒效果较好,治疗指数为101.98。对25%乙醇的洗脱部位进行显色反应,结果表明活性洗脱部位中存在黄酮类成分;使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得总黄酮含量为0.845%,并进行了方法学考察,其精密度试验、稳定性试验、重复性试验、加样回收率试验RSD%值均小于2%。以小鼠鼻腔滴入呼吸道合胞病毒病毒(RSV)感染小鼠肺组织为模型,灌胃给药,与病毒阳性对照相比,小鼠死亡率降低,并从肺组织外观可以观察到肺组织的病变程度有了明显的减轻,肺指数降低较为显着。结论:本实验以体外抗呼吸道合胞病毒病毒治疗指数(TI)为评价指标,对木芙蓉叶提取溶剂、水提工艺、醇沉工艺以及对其进行分离纯化的大孔树脂型号进行优选,将木芙蓉叶中抗呼吸道合胞病毒活性部位逐步分离纯化;通过理化鉴别鉴定25%乙醇洗脱部位中存在黄酮类成分;通过小鼠体内的抗病毒实验发现25%乙醇洗脱部位可以抑制由RSV引起的小鼠上呼吸道感染,并且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其活性随剂量的增大而增强。

二、芸香苷与铝的显色反应研究及其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芸香苷与铝的显色反应研究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新资源蛋白桑叶片主要药效成分及其体外降糖活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新资源蛋白桑叶片主要药效成分评价
    1.1 材料与试剂
    1.2 实验方法
    1.3 结果与分析
    1.4 小结
第二章 新资源蛋白桑叶片中绿原酸和黄酮类物质评价
    2.1 材料与试剂
    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高效液相-蒸发光散射法检测蛋白桑叶片中DNJ含量
    3.1 材料与仪器试剂
    3.2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新资源蛋白桑叶片体外降糖及抗氧化活性评价
    4.1 材料与试剂
    4.2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多元统计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3 小结
第六章 讨论
    6.1 中药质量评价
    6.2 桑叶总黄酮检测方法
    6.3 桑叶DNJ检测方法
    6.4 桑叶α-葡萄糖苷酶抑制率与DNJ含量相关性
    6.5 蛋白桑桑叶质量与产地相关性
    6.6 桑叶抗氧化活性与α-葡萄糖苷酶抑制率的相关性
    6.7 蛋白桑资源开发与利用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桑叶中药用活性组分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精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桑叶有效活性组分的研究进展
        1.3.1 桑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研究进展
        1.3.2 桑叶提取物中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的测定研究进展
        1.3.3 桑叶提取物的纯化研究进展
        1.3.4 黄酮类化合物结构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1.4 主要研究内容
2 实验部分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2.2 桑叶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
        2.2.1 醇提法实验操作
        2.2.2 超声法提取实验操作
    2.3 粗提取物的处理
    2.4 桑叶提取物的分离提纯
    2.5 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测定
        2.5.1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黄酮类化合物含量
        2.5.2 高效液相色谱测黄酮类化合物含量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1 桑叶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研究
        3.1.1 黄酮结构及性质
        3.1.2 醇提法提取桑叶黄酮类化合物最佳工艺条件
        3.1.3 超声提取桑叶黄酮类化合物最佳工艺条件
    3.2 桑叶提取液的高速逆流色谱分离提纯研究
        3.2.1 确定特征吸收波长
        3.2.2 溶剂体系分离性能的研究
        3.2.3 芦丁标准品的高速逆流色谱图及溶剂的选择
        3.2.4 流动相流速对分离效果的影响
    3.3 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测定
        3.3.1 紫外法测定黄酮类化合物含量
        3.3.2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检测
        3.3.3 分析方法考察
    3.4 结构分析
        3.4.1 红外光谱鉴定
        3.4.2 核磁鉴定
4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的论文

(3)百华花楸黄酮分离鉴定及对As2O3诱导心肌氧化应激防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花楸研究及分析
    1.3 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研究
        1.3.1 黄酮类化合物提取
        1.3.2 黄酮类化合物分离纯化
        1.3.3 黄酮类成分测定
    1.4 黄酮类化合物生物活性
    1.5 黄酮类化合物作用机制
        1.5.1 黄酮类化合物对细胞凋亡相关靶点作用机制
        1.5.2 黄酮类化合物抗氧化应激作用机制
    1.6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试剂与药品
        2.1.3 实验仪器
    2.2 百华花楸黄酮提取纯化工艺参数优化
        2.2.1 试验指标的计算
        2.2.2 百华花楸黄酮超声辅助提取工艺参数优化
        2.2.3 百华花楸黄酮纯化工艺参数优化
        2.2.4 百华花楸黄酮提取纯化工艺概述
    2.3 百华花楸黄酮的组分分析
        2.3.1 百华花楸黄酮薄层层析法
        2.3.2 百华花楸黄酮紫外分光光度法
        2.3.3 百华花楸黄酮UPLC-Q-TOF-MS联用法
    2.4 百华花楸黄酮生物活性研究
        2.4.1 百华花楸黄酮对三氧化二砷诱导的H9c2心肌细胞毒性的研究
        2.4.2 百华花楸黄酮对三氧化二砷诱导的小鼠心脏毒性的研究
    2.5 数据统计及处理
第3章 百华花楸黄酮提取纯化工艺参数优化及活性分析
    3.1 百华花楸黄酮提取参数优化
        3.1.1 单因素实验及统计分析
        3.1.2 响应面实验结果
    3.2 百华花楸黄酮纯化工艺参数优化
        3.2.1 固相介质优化
        3.2.2 动态吸附单因素实验及统计分析
    3.3 百华花楸黄酮对三氧化二砷诱导H9c2细胞损伤的活性研究
    3.4 百华花楸黄酮组分分析
        3.4.1 百华花楸黄酮初步确定
        3.4.2 百华花楸黄酮UPLC-Q-TOF-MS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百华花楸黄酮对As_2O_3诱导小鼠心脏氧化应激防护作用
    4.1 百华花楸黄酮对As_2O_3诱导下小鼠体重及脏器的影响
    4.2 百华花楸黄酮对As_2O_3诱导下小鼠心电图的影响
    4.3 百华花楸黄酮对As_2O_3诱导下小鼠心脏HE染色的影响
    4.4 百华花楸黄酮对As_2O_3诱导下小鼠心肌酶谱的影响
        4.4.1 小鼠血清LDH的影响
        4.4.2 小鼠血清CK的影响
        4.4.3 小鼠血清CK-MB的影响
        4.4.4 小鼠血清GOT的影响
    4.5 百华花楸黄酮对As_2O_3诱导下小鼠体内氧化应激相关因子影响
        4.5.1 小鼠体内SOD活性影响
        4.5.2 小鼠体内CAT活性的影响
        4.5.3 小鼠体内GSH-Px活性的影响
    4.6 百华花楸黄酮对As_2O_3诱导下小鼠心肌组织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4.6.1 小鼠心肌组织蛋白激酶表达的影响
        4.6.2 小鼠心肌组织凋亡相关表达蛋白的影响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百华花楸黄酮对As_2O_3诱导H9c2细胞氧化应激防护作用机制研究
    5.1 引言
    5.2 百华花楸黄酮对As_2O_3诱导下H9c2细胞凋亡形态影响
        5.2.1 H9c2细胞形态的影响
        5.2.2 H9c2细胞Hoechst33342染色
        5.2.3 H9c2细胞AV/PI双染流式检测
    5.3 百华花楸黄酮对As_2O_3诱导下H9c2细胞心肌酶的影响
        5.3.1 H9c2细胞释放LDH的影响
        5.3.2 H9c2细胞释放GOT的影响
    5.4 百华花楸黄酮对As_2O_3诱导下H9c2细胞内抗氧化应激酶影响
        5.4.1 H9c2细胞内SOD活性影响
        5.4.2 H9c2细胞内CAT活性的影响
        5.4.3 H9c2细胞内GSH-Px活性的影响
    5.5 百华花楸黄酮对As_2O_3诱导下H9c2细胞内ROS的影响
    5.6 百华花楸黄酮对As_2O_3诱导下H9c2细胞抗氧化应激通路相关表达蛋白的影响
        5.6.1 H9c2细胞Akt/p-Akt蛋白表达的影响
        5.6.2 H9c2细胞Nrf2蛋白表达的影响
        5.6.3 H9c2细胞HO-1 蛋白表达的影响
    5.7 百华花楸黄酮对As_2O_3诱导下H9c2细胞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5.7.1 H9c2细胞Bcl-2 家族蛋白表达的影响
        5.7.2 H9c2细胞Caspase家族蛋白表达的影响
    5.8 百华花楸黄酮对As_2O_3诱导心肌氧化应激相关作用机制讨论
    5.9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缩略表
附录2 百华花楸黄酮主要成分的质谱图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4)美藤果油抗氧化稳定性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美藤果研究进展
        1.1.1 美藤果概述
        1.1.2 美藤果的基本成分
    1.2 美藤果油的生理功能及其应用现状
        1.2.1 美藤果油的生理功能
        1.2.2 美藤果油应用现状
    1.3 组分与油脂稳定性的关系
        1.3.1 水分含量对油脂氧化稳定性的影响
        1.3.2 脂肪酸组成对油脂氧化稳定性的影响
        1.3.3 微量组分对油脂的抗氧化机理
    1.4 本研究的立项依据和主要内容
        1.4.1 立题背景和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主要试剂
    2.2 主要的仪器与设备
    2.3 试验方法
        2.3.1 油料水分对美藤果油稳定性的影响
        2.3.2 三种植物油抗氧化稳定性的比较
        2.3.3 美藤果油抗氧化物质的研究
    2.4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水分含量对美藤果油稳定性的影响
        3.1.1 美藤果仁水分含量调整
        3.1.2 水分含量对美藤果油氧化指标影响
        3.1.3 水分含量对美藤果油微量组分影响
        3.1.4 水分含量对美藤果油脂肪酸的影响
    3.2 三种植物油的氧化稳定性比较
        3.2.1 三种油料的水分含量及含油率比较
        3.2.2 三种植物油氧化过程氧化指标变化
        3.2.3 三种植物油的氧化诱导时间比较
        3.2.4 氧化前后中红外扫描光谱的变化
        3.2.5 三种植物油氧化过程微量组分变化
        3.2.6 三种植物油氧化过程中脂肪酸变化
        3.2.7 油脂氧化指标与其组分相关性分析
    3.3 美藤果油抗氧化物质的研究
        3.3.1 三种抗氧化物质的提取及鉴定
        3.3.2 三种纯化物的体外抗氧化性评价
        3.3.3 三种纯化物对油脂抗氧化能力影响
4 结论与讨论
    4.1 讨论
        4.1.1 水分对美藤果油氧化稳定性的影响
        4.1.2 美藤果油氧化过程中氧化指标变化
        4.1.3 美藤果油维生素E与脂肪酸的关系
        4.1.4 美藤果油最主要的抗氧化组分
    4.2 结论
    4.3 论文创新点
    4.4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烟草类黄酮代谢途径中关键酶CHS基因与R2R3 MYB类转录抑制因子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表
1. 文献综述
    1.1 植物类黄酮的生物合成
        1.1.1 花青苷合成途径
        1.1.2 黄酮醇合成途径
        1.1.3 原花青素合成途径
        1.1.4 其他途径
    1.2 植物类黄酮的生物学功能
    1.3 植物类黄酮合成结构基因表达调控
    1.4 植物类黄酮合成调控因子
    1.5 植物类黄酮与逆境生理
        1.5.1 类黄酮与光照
        1.5.2 类黄酮与低温胁迫
        1.5.3 类黄酮与盐胁迫
        1.5.4 类黄酮与病原菌侵染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7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供试材料
        2.1.2 主要仪器设备和耗材
        2.1.3 主要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材料处理
        2.2.2 基因克隆
        2.2.3 生物信息学分析
        2.2.4 载体构建与转化
        2.2.5 实时荧光定量
        2.2.6 生理指标测定
        2.2.7 酚类物质含量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普通烟草NtCHS基因家族分析
        3.1.1 普通烟草NtCHS基因家族成员同源克隆与信息分析
        3.1.2 普通烟草NtCHS基因家族时空表达模式分析
        3.1.3 普通烟草NtCHS基因家族成员胁迫诱导分析
    3.2 NtCHS1基因表达调控对类黄酮代谢途径的影响
        3.2.1 NtCHS1过表达、沉默载体构建及表达检测
        3.2.2 NtCHS1调控苯丙烷和类黄酮合成途径关键结构基因的表达量
        3.2.3 NtCHS1基因表达调控影响烟草植株黄酮类化合物的积累
        3.2.4 NtCHS1基因表达调控影响花色和花青素含量
        3.2.5 NtCHS1基因表达调控影响原花青素含量
        3.2.6 NtCHS1基因表达调控影响柱头发育
    3.3 NtCHS1基因参与植物抗逆性
        3.3.1 NtCHS1基因参与调控烟草花叶病毒的抗性
        3.3.2 NtCHS1基因与高盐胁迫的抗性
    3.4 普通烟草R2R3 MYB转录抑制因子的克隆与分析
        3.4.1 普通烟草R2R3 MYB转录抑制因子基因的克隆与结构分析
        3.4.2 普通烟草NtMYB1,2,4基因的时空表达模式分析
        3.4.3 普通烟草NtMYB1,2,4基因逆境诱导表达分析
    3.5 NtMYB1,2,4基因表达调控影响类黄酮代谢途径
        3.5.1 NtMYB1,2,4过表达载体构建及转化
        3.5.2 NtMYB1,2,4调控苯丙烷和类黄酮合成途径关键结构基因的表达量
        3.5.3 NtMYB1,2,4过表达抑制转基因烟草叶片中类黄酮物质的积累
        3.5.4 NtMYB1,2,4与bHLH转录因子之间的互作关系
4. 讨论
    4.1 查尔酮合成酶基因家族成员存在时空表达特异性
    4.2 查尔酮合成酶基因家族成员参与逆境胁迫响应
    4.3 NtCHS1对类黄酮代谢途径正向调控作用
    4.4 NtMYB1,2,4对类黄酮合成代谢途径起负调控作用
    4.5 NtCHS1基因沉默表达提高植株对烟草花叶病毒的抗性
    4.6 NtCHS1基因过量表达提高植株对高盐胁迫的抗性
5. 小结
6. 参考文献
7. 附录
已发表文章
中请专利
致谢

(6)紫叶矮樱叶片成色色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彩叶植物研究进展
        1.1.1 植物色素与叶片呈色的关系
        1.1.2 生长环境对叶色表现的影响
    1.2 类黄酮研究进展
    1.3 紫叶矮樱叶片色素成分鉴定研究进展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研究路线
        1.4.1 目的、意义
        1.4.2 研究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及试剂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剂、标样
        2.1.3 试验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色素的提取
        2.2.2 岛津UV-2450(单单色器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2.2.3 薄层层析色谱法分析
        2.2.4 Hitachi(日立L-2000)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2.2.5 pH值测定
        2.2.6 统计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紫叶矮樱叶片色素的定性分析
        3.1.1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检测结果
        3.1.2 薄层层析色谱分析
        3.1.3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3.2 紫叶矮樱各时期叶片色素的定量分析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百蕊草中山奈素醇苷的提取纯化工艺及活性测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前言
    1.1 百蕊草的研究现状和研究进展
        1.1.1 百蕊草的化学成分
        1.1.2 百蕊草的分布及其特点
        1.1.3 百蕊草的药理作用
        1.1.4 百蕊草的临床应用
        1.1.5 百蕊草组织繁殖技术的研究
    1.2 山奈素醇苷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1.2.1 山奈素醇苷的分布
        1.2.2 百蕊草中主要黄酮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结构
        1.2.3 黄酮类化合物的药理作用
        1.2.3.1 抗生育、抗骨质疏松作用
        1.2.3.2 降血糖作用
        1.2.3.3 抗癌作用
    1.3 百蕊草质量标准及黄酮活性成份提取工艺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1.4 黄酮类化合物提取分离研究进展
        1.4.1 水提取法
        1.4.2 水解提取法
        1.4.3 碱浸提法
        1.4.4 有机溶剂提取法
        1.4.5 超声提取法
        1.4.6 微波提取法
        1.4.7 酶解法
        1.4.8 超临界流体技术
        1.4.9 亚临界水提取法
        1.4.10 柱层析法
        1.4.11 重结晶法
    1.5 百蕊草中黄酮醇苷类和黄酮醇苷元的分离纯化研究概况
    1.6 山奈酚的提取分离纯化研究进展
    1.7 研究目的及意义
    1.8 研究内容
第二章、百蕊草中黄酮成分HPLC测定方法研究
    2.1 实验材料
        2.1.1 仪器
        2.1.2 试药
    2.2 实验方法与结果
        2.2.1 HPLC测定条件
        2.2.2 对照品配制及测定
        2.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3 样品中含量的计算方法
    2.4 方法学考察
        2.4.1 线性关系考察
        2.4.2 精密度试验
        2.4.3 稳定性试验
        2.4.4 重复性试验
        2.4.5 加样回收率试验
    2.5 样品的测定
    2.6 结果与讨论
第三章、不同干燥方式对百蕊草中两种黄酮醇苷含量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与仪器
        3.1.1.1 材料
        3.1.1.2 仪器
        3.1.2 方法
        3.1.2.1 HPLC测定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百蕊草不同部位中的两种黄酮醇苷含量
        3.2.2 不同干燥方法对百蕊草中两种黄酮醇苷含量的影响
        3.2.3 三种不同烘干温度对百蕊草中两种黄酮醇苷含量影响
    3.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百蕊草中山奈素醇苷提取分离工艺及中试放大调试研究
    4.1 实验材料及仪器
        4.1.1 仪器
        4.1.2 试药
        4.1.3 实验方法与结果
        4.1.3.1 HPLC测定条件
        4.1.3.2 结果计算
        4.1.4 供试液的制备
    4.2 百蕊草中总黄酮醇苷提取工艺
        4.2.1 提取工艺单因素筛选
        4.2.1.1 提取溶剂的选择
        4.2.1.2 提取温度选择
        4.2.1.4 提取时间选择
        4.2.2 正交条件的筛选
    4.3 百蕊草中山奈素醇苷大孔树脂分离工艺研究
        4.3.1 百蕊草提取液的制备
        4.3.2 百蕊草中山奈素醇苷大孔树脂柱分离工艺研究
        4.3.2.1 大孔树脂及其纯化条件的筛选
        4.3.3 总结
    4.4 中试工艺调试研究
        4.4.1 生产工艺流程及流程图
        4.4.2 中试调试
        4.4.3 五批次山奈素醇苷放大生产调试结果
    4.5 结果与讨论
第五章、百蕊草黄酮醇苷的活性测试
    5.1 实验材料
        5.1.1 仪器
        5.1.2 细胞及主要试剂
    5.2 实验方法与结果
        5.2.1 葡萄糖消耗实验
        5.2.1.1 实验方法
        5.2.1.2 实验结果
        5.2.2 免疫细胞活化实验
        5.2.2.1 实验方法
        5.2.2.2 实验结果
    5.3 总结
第六章、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8)红枣果皮功能成分提取、分离与纯化工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项目的目的与意义
        1.1.3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枣皮中水溶性物质
        1.2.2 枣皮中脂溶性物质
    1.3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及重点解决的问题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论文的创新点及工艺技术路线
        1.4.1 本论文的创新点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减压沸腾法提取枣皮红色素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试剂及仪器
        2.2.2 实验装置
        2.2.4 工艺流程
        2.2.5 粗产品粉末的制备
        2.2.6 分析方法
        2.2.7 单因素及正交试验
        2.2.8 不同工艺比较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色素含量和提取率
        2.3.2 提取溶剂筛选
        2.3.3 单因素实验
        2.3.4 枣皮色素提取工艺的优化结果
        2.3.5 不同工艺间的比较
    2.4 小结
第三章 枣皮色素的结构和组成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试剂及仪器
        3.2.2 枣皮红色素的提取及初步分离方法
        3.2.3 活性物质含量测定方法
        3.2.4 不同萃取组分化学性质鉴定方法
        3.2.5 不同萃取组分的可见-紫外光谱性能测定方法
        3.2.6 不同萃取组分的红外光谱测定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各物质含量的测定
        3.3.2 萃取组分的化学性质
        3.3.3 不同 pH 条件下色素不同组分的可见-紫外光谱性能
        3.3.4 色素不同组分的红外光谱性能
    3.4 小结
第四章 超声减压提取红枣果皮多酚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试剂及仪器
        4.2.2 提取装置和工艺
        4.2.3 分析方法
        4.2.4 单因素试验及正交实验设计
        4.2.5 不同提取方法对比试验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单因素试验
        4.3.2 正交实验
        4.3.3 不同方法提取结果
    4.4 小结
第五章 枣皮颜色和多酚含量的关系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料、试剂及仪器
        5.2.2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枣皮色度变化
        5.3.2 枣皮中活性物质及与枣皮颜色的相关性
        5.3.3 不同颜色枣皮提取液与清除 DPPH·自由基能力间的关系
    5.4 小结
第六章 红枣不同部位脂质成分的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原料、试剂及仪器
        6.2.2 实验方法
    6.3 结果与分析
    6.4 小结
第七章 枣皮中角鲨烯的提取和分离纯化
    7.1 引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7.2.2 不同溶剂提取效果的比较
    7.3 结果与分析
        7.3.1 不同溶剂提取效果的比较
        7.3.2 角鲨烯 HPLC 分析和 TLC 分析
        7.3.3 角鲨烯的分离纯化和表征
    7.4 小结
第八章 喷雾干燥制备角鲨烯微胶囊的研究
    8.1 引言
    8.2 材料与方法
        8.2.1 实验原料、试剂及仪器
        8.2.2 微胶囊工艺及步骤
        8.2.3 微胶囊产品表征
    8.3 结果与讨论
        8.3.1 芯材的乳化
        8.3.2 壁材的配比
        8.3.3 喷雾干燥工艺
        8.3.4 微胶囊工艺技术对比
    8.4 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
    9.1 结论
    9.2 讨论
    9.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图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详细摘要

(9)分子印迹固相萃取—光纤传感体系的建立及对硝基苯酚等物质的分析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分子印迹技术
        1.1 原理及发展史
        1.2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
        1.2.1 本体聚合
        1.2.2 原位聚合
        1.2.3 悬浮聚合
        1.2.4 分散聚合
        1.2.5 表面印迹
    2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性能评价
        2.1 前沿色谱法
        2.2 静态吸附法
        2.3 色谱评价法
    3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表征
        3.1 形态学表征
        3.2 光谱学表征
    4 分子印迹固相萃技术
        4.1 离线分子印迹固相萃取
        4.2 在线分子印迹固相萃取
    5 光纤传感技术
    6 流动注射分析法
        6.1 流动注射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6.2 流动注射分析中的特殊操作模式
        6.2.1 合并区带技术
        6.2.2 停流技术
        6.2.3 间歇泵技术
    7 研究目的
第一章 分子印迹固相萃取-光纤传感体系的建立及其对硝基苯酚的分析应用
    1 引言
    2 实验部分
        2.1 主要试剂
        2.2 体系构成与住要设备
        2.3 数据记录和分析
        2.4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
        2.5 分子印迹固相萃取
        2.6 标准曲线的绘制
        2.7 前沿色谱
    3 结果与讨论
        3.1 渗漏曲线的测量
        3.2 死体积的测定
        3.3 等温曲线的测定
        3.4 聚合物的色谱评价
        3.5 标准曲线
        3.6 萃取条件的优化
        3.7 样品分析
    4 结论
第二章 基于在线固相萃取流动注射光纤传感检测利多卡因
    1 引言
    2 实验部分
        2.1 主要试剂
        2.2 流动注射分析体系的构成
        2.3 显色原理
        2.4 流动注射分析
        2.5 分子印迹固相萃取
    3 结果与讨论
        3.1 吸收光谱的变化
        3.2 流动注射反应条件的优化
        3.2.1 反应产物稳定性考察
        3.2.2 流速对反应的影响
        3.2.3 温度的影响
        3.3 固相萃取条件的优化
        3.3.1 淋洗模式
        3.3.2 倒冲时间的选择
        3.3.3 上样溶剂的选择
        3.3.4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选择性评价
        3.3.5 标准曲线
        3.3.6 加标回收试验
    4 结论
第三章 用流动注射分析法测定石榴皮等植物中的黄酮
    1 引言
    2 实验部分
        2.1 主要试剂
        2.2 流动注射分析体系的构成
        2.3 标准溶液的配制
        2.4 供试样品溶液的制备
        2.5 显色原理
        2.6 流动注射分析法
        2.7 标准曲线的建立
        2.8 样品测定
    3 结果与讨论
        3.1 显色方法的考察
        3.2 温度对流动注射分析法的影响
        3.3 稳定性考察
        3.4 反应管长度的选择
        3.5 流速的选择
        3.6 标准曲线
        3.7 加标回收试验
        3.8 重现性试验
        3.9 几种植物中黄酮含量的测定
    4 结论
第四章 用流动注射分析法测定玫瑰花等植物中的总多酚
    1 引言
    2 实验部分
        2.1 主要试剂
        2.2 流动注射分析体系的构成
        2.3 试验原理
        2.4 试剂溶液的配制
        2.5 标准溶液的配制
        2.6 供试样品溶液的制备
        2.7 流动注射分析法
        2.8 标准曲线的建立方法
        2.9 样品测定
    3 结果与讨论
        3.1 温度对流动注射分析法的影响
        3.2 稳定性考察
        3.3 反应管长度的选择
        3.4 流速的选择
        3.5 标准曲线
        3.8 加标回收试验
        3.9 重现性试验
        3.10 几种植物多酚含量的测定
    4 结论
参考文献
论文整理情况
致谢

(10)木芙蓉叶抗呼吸道合胞病毒的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实验综述
    1. 木芙蓉叶的研究概况
        1.1 木芙蓉叶的介绍
        1.2 木芙蓉叶化学成分的研究
        1.3 木芙蓉叶药理作用
        1.4 临床应用
        1.5 木芙蓉叶的临床制剂
        1.6 木芙蓉叶的毒性
    2. 呼吸道合胞病毒的研究概况
        2.1 呼吸道病毒
        2.2 呼吸道合胞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2.3 呼吸道合胞病毒疫苗的研制现状
        2.4 呼吸道合胞病毒的药物治疗
        2.5 对开发防治 RSV 感染的药物的思考
    3. 课题研究内容
第二部分 实验部分
    引言
    1. 木芙蓉叶抗病毒成分提取的溶剂筛选
        1.1 实验目的及实验设计
        1.2 实验材料
        1.3 实验方法
        1.4 实验结果
        1.5 实验小结与讨论
    2. 木芙蓉叶抗病毒成分提取工艺的选择
        2.1 实验目的及实验设计
        2.2 实验材料
        2.3 实验方法
        2.4 实验结果
        2.5 实验小结与讨论
    3. 木芙蓉叶抗病毒成分的初步精制
        3.1 实验目的及实验设计
        3.2 实验材料
        3.3 实验方法
        3.4 实验结果
        3.5 实验小结与讨论
    4. 分离木芙蓉叶抗病毒成分的大孔树脂的选择
        4.1 实验目的及实验设计
        4.2 实验材料
        4.3 实验方法
        4.4 实验结果
        4.5 实验小结与讨论
    5. 对 D101 柱 25%乙醇洗脱部位的化学成分的初步鉴定
        5.1 实验目的及实验设计
        5.2 实验材料
        5.3 实验方法
        5.4 实验结果
        5.5 实验小结与讨论
    6. 活性洗脱液部位体内抗病毒实验
        6.1 实验目的及实验设计
        6.2 实验材料
        6.3 实验方法
        6.4 实验结果
        6.5 实验小结与讨论
第三部分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论文着作
详细摘要

四、芸香苷与铝的显色反应研究及其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新资源蛋白桑叶片主要药效成分及其体外降糖活性评价研究[D]. 曹美琪.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2]桑叶中药用活性组分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精制研究[D]. 张翩.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3]百华花楸黄酮分离鉴定及对As2O3诱导心肌氧化应激防护研究[D]. 于晓瑾.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7(01)
  • [4]美藤果油抗氧化稳定性初步研究[D]. 吴俏槿.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5]烟草类黄酮代谢途径中关键酶CHS基因与R2R3 MYB类转录抑制因子功能研究[D]. 陈帅. 四川农业大学, 2017(12)
  • [6]紫叶矮樱叶片成色色素分析[D]. 包努恩都特.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11)
  • [7]百蕊草中山奈素醇苷的提取纯化工艺及活性测试研究[D]. 吴兆喜. 贵州大学, 2016(03)
  • [8]红枣果皮功能成分提取、分离与纯化工艺的研究[D]. 游凤.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4(11)
  • [9]分子印迹固相萃取—光纤传感体系的建立及对硝基苯酚等物质的分析应用[D]. 吾斯曼江·依米提. 新疆大学, 2013(S1)
  • [10]木芙蓉叶抗呼吸道合胞病毒的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D]. 张丽.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3(04)

标签:;  ;  ;  ;  ;  

芦丁与铝的显色反应及其应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