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参生物学特性及防治研究

苦参生物学特性及防治研究

一、国槐尺蠖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程[1](2021)在《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渠道护林带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战略性工程,分东、中、西三条线路,水质保护是该工程的核心问题。渠道两侧的防护林带具有防风固沙、调节生态、保护水质等作用,但是目前防护林带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病虫害,因渠道内严禁使用农药,其发挥的防护作用受到了影响,目前对南水北调病虫害的防控未见报道。因此,本试验以南水北调绿化植物为研究对象,分别从植物种类、病虫害发生情况及病虫害防控措施等方面进行研究,对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河北段渠道两侧的植物种类和病虫害发生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调查,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区段进行主要防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确立了代表性区段。以踏查为主,调查了 13个管理处的绿化植物和病虫害发生情况,确定唐县段和磁县段为病虫害防治重点试验区,将高邑元氏段和邯郸段作为补充试验区.。在每个试验区内,重点调查渠道两岸、关键绿化节点及管理处园区病虫害情况,对发生较为严重的病虫害进行单项调查。2、明确了河北段渠道两侧植物种类及病虫害发生情况。在河北段13个管理处所管辖的区段中,共计31科56属75种植物,其中主要的树种为海棠(Chaenomeles)、紫叶李(Prunus Cerasifera)、国槐(Sophorajaponica)、金叶榆(Ulmus pumila)、黄栌(Cotinus coggygria)、核桃(Juglans regia)、油松(Pinustabuliformis)、龙柏(Sabina chinensis)、连翘(Forsythia suspensa)、丁香(Syringa oblata)、柳树(Salix babylonica)和杨树(Populus)等树种。主要的地被植物为狗尾草(Setaria viridis)、高羊茅(Festuca elata)、车前(Plantago asiatica)、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三叶草(Trifolium dubium)、牛筋草(Eleusine indica)、鸡眼草(Kummerowia striata)等,主要栽植于渠道两侧的绿化带中,此外管理处园区、倒虹吸、排水沟渡槽等关键节点均有种植,其中油松、龙柏、鸡眼草的长势情况非常良好。主要的病害为国槐腐烂病(Botryosphaeria dothidea),主要的虫害有金叶榆木蠹蛾(Holcocerus vicarius)、红缘天牛(Asias halodendri)、核桃芳香木蠹蛾(Cossus cossus)、槐蚜(Aphis craccivora)、华北大黑鳃金龟(Holotrichia oblita)、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苹掌舟蛾(Phalera flavescens)、桃一点叶蝉(Singapora shinshana)等。3、明确了代表性区段病虫害发生情况及发生规律。对存在主要病虫害的区段进行跟踪调查,总结调查区域的病虫害种类、寄主、为害程度以及发生发展规律。国槐腐烂病发病率为43%,在3月份开始发病,发病高峰为6月-7月;芳香木蠹蛾导致的枝枯病发病率为46%,芳香木蠹蛾2年1代,以蛹越冬,羽化期为4月-5月,成虫5月-7月发生;金叶榆被害率为43%,榆木蠹蛾2年1代,羽化期为5月-6月,成虫5月-8月发生;华北大黑鳃金龟2年1代,以成虫或幼虫越冬,产卵盛期为5月;美国白蛾1年3代,以蛹越冬,7月-8月为第2代幼虫为害盛期;红缘天牛1年1代,以幼虫或卵越冬,化蛹期为4月-5月,产卵盛期为7月-8月。4、根据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制定了一系列防治试验,取得了理想的防治效果,桃一点叶蝉黄板诱捕量为679.4头、600倍苏云金芽孢杆菌胃毒处理后,美国白蛾死亡率为82%、国槐槐蚜高压水枪冲刷后虫口减退率为96.1%、金叶榆木蠹蛾药剂堵孔处理后控制率为86%、腐烂病和溃疡病田间防治后控制率达84%。基于前期的调查和防治试验结果,为南水北调绿化带病虫害防治提出建议,制定了相关的防治日历。

马涛[2](2019)在《基于虫生真菌和性信息素对灰茶尺蠖的控制与应用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灰茶尺蠖Ectropis grisescens,隶属于鳞翅目尺蛾科,是一种严重危害茶树的食叶害虫,广泛分布于我国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由于外部形态特征与茶尺蠖E.obliqua极为相似,很长时间内一直被错误的认为是茶尺蠖。灰茶尺蠖幼虫主要取食茶树叶芽和叶片的叶肉组织,造成茶树秃顶,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如今,灰茶尺蠖的防控主要依靠化学农药,但茶农的滥用、乱用农药,导致灰茶尺蠖的抗药性显着增强,常用的化学农药效果不佳,更为重要的是,传统化学农药的使用容易导致食品安全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此外,灰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Eg NPV)也用于灰茶尺蠖的田间防控,但是Eg NPV主要处理灰茶尺蠖的低龄幼虫,且最大瓶颈是病毒的大量繁殖技术仍在探索阶段,因此,迫切需要其他的生物防控技术来防控灰茶尺蠖,进而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鉴于此,本文研究了虫生真菌(真菌杀虫剂:白僵菌和绿僵菌)对灰茶尺蠖生长发育的影响,进而通过观察灰茶尺蠖求偶行为、交配和产卵行为,分析灰茶尺蠖雌蛾性信息素活性组分,结合不同性信息素组分的野外诱捕试验,探讨了利用昆虫性信息素监测和防控灰茶尺蠖成虫的可行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真菌杀虫剂处理土壤对灰茶尺蠖化蛹及羽化行为的影响在土壤中加入白僵菌和绿僵菌,配置为不同浓度的含菌土壤,将灰茶尺蠖放入含有不同浓度病原真菌土壤的容器中,观察灰茶尺蠖的死亡数量。结果表明:绿僵菌和白僵菌对灰茶尺蠖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LC50=1.6×107个孢子/克,2.9×106个孢子/克;选择实验表明:高浓度的绿僵菌(1×108孢子/克土壤)和白僵菌(1×109孢子/克土壤)对灰茶尺蠖的化蛹行为产生驱避效果。采用人工覆盖经绿僵菌和白僵菌处理的土壤研究病原微生物对灰茶尺蠖羽化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覆盖高浓度的菌土(1×108孢子/克土壤和1×109孢子/克土壤)后,显着降低了灰茶尺蠖的羽化率。较低致死浓度(LC25和LC50)的绿僵菌和白僵菌处理均不会显着影响灰茶尺蠖成虫的羽化行为。我们的结果表明:高浓度的绿僵菌和白僵菌处理过的土壤,可以引起灰茶尺蠖成虫和蛹的死亡,并且降低羽化率。但是在低浓度下,并不抑制灰茶尺蠖雌虫产卵量、幼虫孵化量和寿命,对于真菌剂量的野外应用试验还需进一步研究。2、灰茶尺蠖生殖行为及雌蛾性信息素腺体粗提物的生物活性在温度为25±1℃,光暗周期L//D=14 h//10 h,相对湿度为70~75%的室内条件下,观察了灰茶尺蠖成虫的羽化行为、求偶行为、交配和产卵行为以及测定了雌蛾性信息素腺体粗提物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灰茶尺蠖成虫羽化和求偶行为均发生在暗期,雌雄成虫的时羽化高峰存在差异,雄蛾在暗期处理2 h达到羽化高峰,雌蛾羽化高峰在暗期处理3 h;雌蛾求偶行为发生在羽化后1~4 d,随着日龄的增加,求偶率逐日递减,其中1 d雌蛾在暗期处理4 h开始求偶,2 d和3 d雌蛾在暗期处理2h开始求偶,4 d雌蛾在暗期处理1 h开始求偶,1-3 d雌蛾的求偶高峰均集中在6~8h(各日龄求偶高峰为93.67%,83.33%,52.00%),而4 d雌蛾的求偶高峰仅仅在暗期3 h(15.67%)。灰茶尺蠖交配行为首次发生在暗期处理2 h,单对处理和多对处理的成虫交配高峰一致,均在暗期处理6~8 h,交配完成后3天,雌蛾产卵量最大;在风洞实验中,雌蛾性信息素腺体粗提物的引诱活性显着高于活雌蛾和空白对照。这些技术参数可为灰茶尺蠖性信息素活性组分的提取和鉴定提供依据。3、灰茶尺蠖触角感器超微结构观察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对灰茶尺蠖成虫雌雄触角感器的种类、形态、分布及内部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灰茶尺蠖触角上主要存在3种感器,分别为毛形感器(sensilla trichodea,ST)、刺形感器(sensilla chaetica,SC)、栓锥形感器(sensilla styloconica,SS);感器的种类和分布在雌雄成虫触角上没有差异;同时对灰茶尺蠖触角与其相近种昆虫触角间的差异及部分感器可能具有的生理功能进行了分析,其中毛形感器具有接受化学信号的作用,刺形感器的作用被认为是感觉机械刺激,而栓锥形感器则具有味觉感受功能;研究灰茶尺蠖触角感器的种类、形态及功能可为其形态学、行为学和电生理学等方面的研究提供基础资料。4、灰茶尺蠖性信息素活性组分的GC-EAD和GC×GC/TOFMS分析运用气相色谱-触角电位联用仪(GC-EAD)测定灰茶尺蠖雄蛾触角对雌蛾性信息素腺体提取物的活性反应,运用全二位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仪(GC×GC/TOFMS)鉴定性信息素化学结构,并与标准化合物的相对保留时间及离子碎片进行比对,共鉴定出2种性信息素组分:Z3,Z6,Z9-十八碳三烯(Z3,Z6,Z9-18:Hy)和Z3,Z9-6,7-环氧-十八碳二烯(Z3,Z9-6,7-epo-18:Hy),这2种性信息素组分的电生理活性及行为活性被进一步评估;在室内,Z3,Z6,Z9-18:Hy和Z3,Z9-6,7-epo-18:Hy都可以引起显着的EAG反应,但是Z3,Z9-6,7-epo-18:Hy引起的活性强度高于Z3,Z6,Z9-18:Hy;在野外,单一组分Z3,Z9-6,7-epo-18:Hy可以诱捕灰茶尺蠖雄蛾,而单独使用Z3,Z6,Z9-18:Hy却无法诱捕到雄蛾,但是二元组分Z3,Z9-6,7-epo-18:Hy和Z3,Z6,Z9-18:Hy(比例=4:1)的诱捕活性显着高于单一组分或者其他比例的混合物,且比例4:1几乎等同于灰茶尺蠖雌蛾释放性信息素的比例(峰面积之比)。因此,我们证明Z3,Z6,Z9-18:Hy和Z3,Z9-6,7-epo-18:Hy为灰茶尺蠖的性信息素组分。5、灰茶尺蠖性信息素野外诱捕试验为了进一步探索性信息素组分在灰茶尺蠖种群预测预报上的应用技术,明确性信息素剂量、诱捕器类型和高度对野外诱捕效果的影响,利用灰茶尺蠖的2种性信息素化合物Z3,Z6,Z9-18:Hy和Z3,Z9-6,7-epo-18:Hy,按照Z3,Z9-6,7-epo-18:Hy和Z3,Z6,Z9-18:Hy=4:1的比例,配制成0μg,50μg,100μg,200μg,400μg,800μg,1000μg的混合物,在浙江新昌、四川蒲江、湖北谷城和安徽郎溪4个地方进行野外诱捕试验比较其引诱活性,并研究诱捕器类型和高度对其诱捕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诱芯剂量为800μg时,桶型诱捕器悬挂至低于茶树冠层40 cm处,引诱效果最佳,这些为灰茶尺蠖性信息素野外诱捕技术提供参考。

徐川峰[3](2019)在《温度和生殖方式对樟叶蜂生长发育及滞育的研究》文中提出樟叶蜂Mesoneura rufonota Rohwer属膜翅目(Hymenoptera)叶蜂科(Tenthredinidae)。该虫主要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地区,包括广东、福建、浙江、江西、安徽、四川等省,是我国樟树的主要害虫之一。随着上世纪60年代对樟叶蜂的首次报道之后,众多学者相继对该虫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以及防治措施等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该虫具有寿命短、产卵量大以及繁殖速度快等特点。当前的研究已经证实,樟叶蜂在野外自然条件下存在两性生殖与孤雌生殖并存的现象,并且明显具有以老熟幼虫滞育的特性。然而,该虫的发育起点温度及有效积温等基础生物学特性,该虫的孤雌生殖现象以及该虫的滞育特性尚未有相关的报道。本论文以该樟叶蜂为研究材料,主要开展了樟叶蜂的生长发育和滞育的相关研究。结果分述如下:1、温度对樟叶蜂生长发育的影响通过在19,22,25,28和30℃5个恒温条件下测定了樟叶蜂各虫态的生长发育情况,分析了温度对樟叶蜂发育历期、存活率和繁殖的影响,对温度与各虫态发育速率之间的关系进行模型拟合,并采用最小二乘法计算出各虫态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结果表明:1)在1930℃范围内,各虫态平均发育历期随温度升高而缩短,19℃下完成一个世代发育需要34.62 d,而30℃下仅需18.97 d。2)各虫态的发育速率与温度呈显着正相关,且更符合二项式回归模型。3)卵期、幼虫期、蛹期、成虫期以及全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5.26,3.22,7.66,8.24和5.11℃,有效积温分别为65.58,204.15,121.94,65.01和460.29 d·℃。4)各虫态的累积存活率随温度升高而下降,雌雄成虫寿命随温度的升高逐渐缩短;产卵量以2225℃条件下最高,表明高温和低温均抑制樟叶蜂产卵。这些结果说明了温度是影响樟叶蜂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关键因素,2225℃是樟叶蜂生长发育和繁殖的适宜温度。而发育起点温度以及有效积温的研究结果能够更好为有效开展樟叶蜂的监测预报及综合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2、樟叶蜂两性生殖与孤雌生殖方式下雌虫生殖适合度及子代生活史特征的比较在室内25℃恒温条件下,测定并分析了樟叶蜂孤雌生殖和两性生殖两种生殖方式在亲代生殖适合度(雌虫寿命、产卵量和卵孵化率)和子代生活史(各虫态发育历期、死亡率、子代性比和产卵量等)特征上的差异。结果表明:1)孤雌生殖的樟叶蜂雌虫寿命显着长于两性生殖的雌虫寿命,而雌虫产卵量和卵孵化率在两种生殖方式间均无差异。2)子代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和死亡率以及子代单雌产卵量在两种生殖方式间均无差异,但子代成虫性比在两种生殖方式间存在显着差异,表现为孤雌生殖大多产雄性子代,而两性生殖大多产雌性子代。通过对研究结果的分析,我们发现樟叶蜂的孤雌生殖延长了亲代雌虫的寿命,且为产雄孤雌生殖。这些研究结果表明,樟叶蜂的孤雌生殖不但具有自身建群的能力,同时在种群繁衍中可以提供大量的雄虫以弥补两性生殖后代雄性个体的不足。3、不同因素对对樟叶蜂滞育的影响选取具有滞育特性的樟叶蜂作为实验材料,以光周期、温度、世代和生殖方式为影响因子,研究了这四个因子对樟叶蜂滞育的影响。结果表明:1)樟叶蜂表现为明显的长日照反应型,临界暗长为10 h15min,光周期感应敏感龄期为二龄幼虫期。2)在20、22、25℃恒温条件下,樟叶蜂的滞育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当温度升高到28℃时,滞育率又开始上升,但在较长的暗长条件下的滞育率较低于25℃。3)不同世代之间的滞育率差异明显,其中第一代滞育率大多数低于50%,而第二代滞育率均高于80%,自然条件下甚至全部滞育。4)整体上孤雌生殖和两性生殖繁殖的后代,诱导的滞育率没有明显的差异。5)通过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得出,对樟叶蜂滞育的影响效果大小依次是世代>温度>光周期>生殖方式,表明世代是该虫滞育的最大影响因子,其次为温度与光周期,生殖方式对樟叶蜂滞育的作用最小。

徐耀强,张莉香[4](2018)在《国槐尺蠖的防治技术》文中研究说明国槐树型高大,抗污染性较强,绿化效果好,是北方园林绿化的主要树种之一。但国槐在栽培中经常受到槐尺蠖的危害,严重影响国槐的生长发育,造成树木生长缓慢,环境受到污染。

王会龙[5](2017)在《运城盐湖区双季槐主要病虫害种类鉴定及药剂防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双季槐是国槐(Sophora japonica Linn)的一种,一年可生产两次槐米,槐花和荚果可以入药。近年来,在运城盐湖区双季槐的栽培面积不断增长。但随着双季槐栽植年限的增加,病虫害种类也在逐年增加,由于对病虫害防治重视不够,给槐米产业的发展也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对盐湖区双季槐病虫害种类及其危害情况的调查与分析,并开展了双季槐腐烂病和桑白蚧药剂防治研究,旨在为双季槐病虫害的有效防治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调查鉴定结果表明,双季槐主产区常见的害虫种类有12种,分属昆虫纲和蛛形纲,共5目9科。昆虫纲害虫有:同翅目盾蚧科桑白蚧(Pseudaulacaspis pentagona)、蜡蚧科槐花球蚧(Eulecanium kuwanai)和叶婵科大青叶蝉(Cicadella viridis);鳞翅目卷蛾科小卷蛾(Cydia trasias Meyrick)和天蛾科国槐尺蠖(Semiothisa cmerearia);半翅目蚜科槐蚜(Aphis sophoricola)和盲蝽科绿盲蝽(Apolygus lucorμm Meyer–Dür)、苜蓿盲蝽(Adelphocoris)、三点盲蝽(Adelphocoris fasciaticollis Reuter)、中黑盲蝽(Adelphocoris suturalis Jakovlev);鞘翅目长蠹科日本双棘长蠹(Sinoxylon japonicum Lesne)。蛛形纲害虫有真螨目叶螨科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发生较多的害虫有桑白蚧、槐蚜、国槐尺蠖、绿盲蝽、国槐叶小卷蛾及朱砂叶螨,其它种类均零星发生。2.对双季槐桑白蚧的田间药剂防治试验结果表明:22.4%螺虫乙酯悬浮剂4000倍液对双季槐桑白蚧的防效最佳,施药10天后其防效达到了92.2%,极显着高于其它药剂处理;其次是3%苯氧威乳油1000倍液,其防效为88.5%,22.4%螺虫乙酯悬浮剂5000倍液,防效为88.4%,3%苯氧威乳油与22.4%螺虫乙酯悬浮剂无显着性差异;防效最差的是20%氰戊菊酯乳油1500倍液与48%毒死蜱乳油1000倍液,防效分别为68.4%、68.9%,二者无显着性差异;10%吡丙醚乳油1000倍液、1500倍液的防效分别为80.1%、78.1%,防治效果处于中等水平。生产上可选用22.4%螺虫乙酯悬浮剂40005000倍液和3%苯氧威乳油1000倍液交替喷施,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3.通过调查鉴定结果表明,双季槐园区常见的病害主要有双季槐腐烂病、白粉病和煤污病3种,其中以双季槐腐烂病危害最为严重。4.对双季槐腐烂病的田间药剂防治试验结果表明:1.6%噻霉酮涂抹剂的防治效果最好,防效为90.38%93.13%、,2%溃腐灵水剂的防效为87.52%90.13%、,两种药剂防治效果相当,没有显着性差异;用3%甲基硫菌灵糊剂与2.12%腐植酸铜水剂处理一年后的防效分别为81.88%、83.19%,二者无显着性差异,但显着低于1.6%噻霉酮涂抹剂和2%溃腐灵水剂。生产上可以选用1.6%噻霉酮涂抹剂和2%溃腐灵水剂轮换使用,不仅能有效的抑制双季槐腐烂病菌的危害,也能减缓其抗药性的产生。

周扬,蔡富贵,周国有,陈运清[6](2017)在《许昌市国槐尺蠖的危害规律及植保无人机防治尺蠖幼虫技术进展》文中认为尺蠖幼虫是危害国槐、丝棉木、龙爪槐等花卉苗木的暴食性食叶害虫。阐述其形态特征及发生规律,开展以植保无人机作业防控措施是行之有效控害的途径。

张维维[7](2017)在《天津市北辰区林木病虫害现状调查及综合防治》文中研究指明为准确掌握天津市北辰区内林木病虫害发生种类、分布区域和危害情况,了解病虫害防治现状及存在问题,积极寻找解决途径并提出对策,对于提高今后病虫害防治水平和防治效果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意见,对北辰区区域内的有害生物(主要是林木病虫害)发生情况做一详细调查。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共调查发现并鉴定林木病虫害34种。其中:病害5种,杨树溃疡病、杨树烂皮病、杨树黑斑病、早期落叶病和冠瘿病。虫害29种,其中刺吸式害虫3种:膜肩网蝽、蚱蝉和斑衣蜡蝉;食叶害虫19种:大叶黄杨尺蠖、洋槐袋蛾、铜绿异丽金龟、春尺蠖、榆绿天蛾、杨扇舟蛾、四斑绢野螟、钩翅舟蛾、美国白蛾、白须天蛾、黄褐天幕毛虫、刺槐掌舟蛾、杨小舟蛾、国槐尺蠖、槐羽舟蛾、榆蓝叶甲、肖浑黄灯蛾、金绿宽盾蝽、柳毒蛾;蛀干害虫7种:光肩星天牛、锈色粒肩天牛、白蜡窄吉丁、白杨透翅蛾、小木蠹蛾、六星黑点豹蠹蛾、白蜡哈氏茎蜂。发生危害较重的是:美国白蛾、春尺蠖、光肩星天牛和杨树溃疡病,并总结出北辰区林木病虫害名录。针对杨树溃疡病,进行了实验室试验和田间试验,筛选出防治效果较好的苯并噻二唑,作为防治杨树溃疡病的新型药剂。制定了北辰区林木病虫害防治规程,有针对性的、系统的指导病虫害防治工作,并推广到全区。

王轲,王亮,张作祺[8](2016)在《不同环境因子对国槐尺蠖生长发育的影响》文中认为阐述了国槐尺蠖的形态和生物学特性,分析了光周期、温度、天敌3种环境因子条件对国槐尺蠖生长发育的影响,以期为国槐尺蠖的防治提供依据。

孟鑫[9](2016)在《延安城区主要林木病虫害及其对城市空气污染的响应》文中提出本研究以延安城区林木为研究对象,采用全查法和取样调查法对延安城区(不同污染区)林木病虫害进行调查和研究,并进一步分析其对城市空气污染的响应。研究为延安城区病虫害的防控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对于延安城市森林建设具有较为重要的参考价值。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延安城区主要的林木病虫害共20种,其中包括病害4种,虫害16种。在20种病虫害中,白杨叶甲(Chrysomela populi Linnaeus)、柳尖胸沫蝉(Aphrophora costalis Matsumura)和女贞卷叶棉蚜(Prociphilus ligustrifolia(Tseng et Tao))都是首次在延安城区发现的新虫害。其中,柳尖胸沫蝉和女贞卷叶棉蚜危害程度严重,发生范围广。(2)延安城区病虫害空间格局分布表明,病虫害种类最多的乡镇是桥沟和枣园,病虫害种类最少的乡镇是河庄坪。川口和姚店的病虫害危害程度最严重,万花山的病虫害危害程度最轻。病虫害在柳树和槐树上发生的种类最多,柳树的受害程度最严重。(3)通过研究不同污染区病虫害的种类发现,在一定污染范围内,空气污染程度越严重的地区,病虫害种类越多。污染区的病虫害种类明显多于无污染区(对照区)。植物种类多的地区,病虫害种类多。植物种类多的地区病虫害种类明显多于植物种类单一地区。结果表明,空气污染程度对病虫害的种类多少具有促进作用。病虫害的种类多少由城市空气污染程度和寄主植物种类多少共同决定。(4)通过研究同种病虫害在不同污染区发生、传播和危害情况表明:同种病虫害在不同的空气污染区发生,传播和危害程度都和污染程度有关。随着空气污染程度的不断加重,同种病虫害发生的范围越广,传播速度越快,危害程度也越严重。结果表明,空气污染程度对病虫害发生范围、传播速度和危害程度有促进作用。(5)延安城区的病虫害防治方式单一、传统。针对延安城区的病虫害发生情况和防治现状,提出了“生物防治和降低城市污染为主、物理和化学防治为辅”的相应防治措施。

孙其君[10](2014)在《严重影响国槐景观价值的3种主要害虫的识别及防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简要介绍严重影响国槐景观价值的3种主要害虫(锈色粒肩天牛、介壳虫、国槐尺蠖)的影响原因、识别特征和防治方法,最后总结其综合防治措施。

二、国槐尺蠖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槐尺蠖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渠道护林带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绿化植物研究现状
        1.2.2 植物病虫害发生现状
        1.2.3 植物病虫害防治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总体目标
        1.3.2 主要病虫害发生动态及为害程度调查研究
        1.3.3 绿色防控技术研究
2 研究区域概况
3 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材料
        3.1.1 供试昆虫
        3.1.2 供试材料
        3.1.3 供试仪器和药品
    3.2 研究方法
        3.2.1 植物种类调查
        3.2.2 病虫害种类及发生程度调查
        3.2.3 主要病虫害发生动态调查
        3.2.4 病虫害防治试验
4 结果与分析
    4.1 植物种类调查结果
        4.1.1 渠道绿化带植物种类调查结果
        4.1.2 地被植物调查结果
    4.2 病虫害种类及发生程度调查结果
        4.2.1 叶部病虫害种类及发生程度调查结果
        4.2.2 枝干病虫害种类及发生程度调查结果
        4.2.3 地下虫害种类及发生程度调查结果
        4.2.4 详细调查结果
    4.3 主要病虫害发生动态调查
        4.3.1 磁县段国槐腐烂病发病动态
        4.3.2 唐线段芳香木蠹蛾发生动态
        4.3.3 唐线段榆木蠹蛾发生动态
        4.3.4 磁县段红缘天牛发生动态
        4.3.5 唐线段苹掌舟蛾发生动态
        4.3.6 高邑元氏段华北大黑鳃金龟发生动态
        4.3.7 唐线段美国白蛾发生动态
    4.4 病虫害防治试验结果
        4.4.1 枝干病害防治效果
        4.4.2 苏云金杆菌对美国白蛾的防治效果
        4.4.3 黄板对碧桃桃一点叶蝉的诱杀效果
        4.4.4 国槐槐蚜防治效果
        4.4.5 剪除虫源枝对核桃芳香木蠹蛾的控制效果
        4.4.6 药剂堵孔对蛀干害虫的防治效果
5 讨论
6 结论
    6.1 渠道防护林带普查
    6.2 防护林带防治试验
    6.3 防治历
附录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2)基于虫生真菌和性信息素对灰茶尺蠖的控制与应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昆虫入土化蛹行为及其相关影响因子
        1.1.1 昆虫化蛹
        1.1.2 昆虫在土壤中化蛹
        1.1.3 影响昆虫在土壤中化蛹的因素
        1.1.3.1 土壤温度
        1.1.3.2 土壤湿度和降雨
        1.1.3.3 土壤基质类型
        1.1.4 虫生真菌
    1.2 昆虫性信息素
        1.2.1 昆虫性信息素通讯系统的差异
        1.2.2 昆虫性信息素的化学研究
        1.2.3 昆虫性信息素的迷向干扰作用
        1.2.4 国内外迷向法防控害虫的应用情况
        1.2.5 性信息素迷向防控害虫的影响因素
        1.2.6 性信息素迷向防控害虫的缓释载体类型
        1.2.6.1 毛细管迷向丝
        1.2.6.2 微胶囊包埋技术
        1.2.6.3 Puffer~(?)装置
        1.2.6.4 SPLAT~(?)
        1.2.6.5 蜡滴和空气纤维
        1.2.6.6 静电纺丝/纳米纤维
        1.2.7 展望
    1.3 尺蛾类昆虫性信息素组分特征及应用进展
        1.3.1 鳞翅目昆虫性信息素的最新分类
        1.3.2 尺蛾科昆虫性信息素的鉴定及结构特征
        1.3.2.1 性信息素活性组分的鉴定
        1.3.2.2 性信息素活性组分的结构特征
        1.3.3 尺蛾科昆虫性信息素的协同与拮抗行为
        1.3.4 尺蛾科昆虫性信息素的分布特征
        1.3.5 尺蛾科昆虫性信息素的生物合成途径
        1.3.6 我国尺蛾性信息素的研究及应用进展
        1.3.6.1 茶尺蠖和灰茶尺蠖
        1.3.6.2 春尺蠖
        1.3.7 展望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白僵菌和绿僵菌对灰茶尺蠖化蛹及羽化行为的影响
    2.1 介绍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供试虫源的采集和饲养
        2.2.2 供试土壤基质的采集及理化性质的测定
        2.2.3 供试土壤基质的准备
        2.2.4 生物农药
        2.2.5 土壤处理不同浓度的绿僵菌和白僵菌对灰茶尺蠖化蛹和羽化行为的影响
        2.2.5.1 非选择实验
        2.2.5.2 选择实验
        2.2.5.3 覆土实验
        2.2.6 绿僵菌和白僵菌对灰茶尺蠖蛹的亚致死效应
        2.2.7 绿僵菌和白僵菌对灰茶尺蠖成虫的亚致死效应
        2.2.7.1 产卵量
        2.2.7.2 孵化量和成虫寿命
        2.2.8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土壤处理不同浓度的绿僵菌和白僵菌对灰茶尺蠖化蛹和羽化行为的影响
        2.3.1.1 非选择实验
        2.3.1.2 选择实验
        2.3.1.3 覆土实验
        2.3.2 绿僵菌和白僵菌对灰茶尺蠖蛹的亚致死效应
        2.3.3 绿僵菌和白僵菌对灰茶尺蠖成虫的亚致死效应
    2.4 小结与讨论
3 灰茶尺蠖成虫行为学特性及性信息素腺体粗提物生物活性
    3.1 介绍
    3.2 材料和方法
        3.2.1 供试虫源
        3.2.2 灰茶尺蠖羽化节律实验
        3.2.3 灰茶尺蠖求偶节律实验
        3.2.4 灰茶尺蠖交配节律实验
        3.2.5 灰茶尺蠖成虫寿命和雌虫产卵实验
        3.2.6 灰茶尺蠖性信息素腺体粗提物的制备
        3.2.7 风洞实验
        3.2.8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灰茶尺蠖羽化节律
        3.3.2 灰茶尺蠖求偶节律
        3.3.3 灰茶尺蠖交配节律
        3.3.4 灰茶尺蠖成虫寿命和雌虫产卵
        3.3.5 灰茶尺蠖雄蛾在风洞中对处女雌蛾、性信息素粗提物和对照组的行为反应
    3.4 小结与讨论
4 灰茶尺蠖触角感器超微结构观察
    4.1 介绍
    4.2 材料和方法
        4.2.1 供试虫源
        4.2.2 供试仪器
        4.2.3 灰茶尺蠖触角扫描电镜制样方法
        4.2.4 灰茶尺蠖触角透射电镜制样方法
        4.2.5 感器鉴定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灰茶尺蠖触角感器种类及超微结构
        4.3.1.1 毛形感器
        4.3.1.2 刺形感器
        4.3.1.3 栓锥形感器
        4.3.1.4 棘刺
        4.3.2 灰茶尺蠖触角感器透射电镜观察
        4.3.2.1 灰茶尺蠖触角毛形感器横切面
        4.3.2.2 灰茶尺蠖触角刺形感器横切面
        4.3.2.3 灰茶尺蠖触角栓锥形感器横切面观察
    4.4 小结与讨论
5 灰茶尺蠖性信息素的GC-EAD和 GC×GC/TOFMS分析
    5.1 介绍
    5.2 材料和方法
        5.2.1 供试虫源
        5.2.2 灰茶尺蠖性信息素腺体粗提物的提取
        5.2.3 灰茶尺蠖性信息素标准化化合物
        5.2.4 灰茶尺蠖性信息素腺体粗提物的GC-EAD分析
        5.2.5 灰茶尺蠖性信息素腺体粗提物的GC×GC/TOFMS分析
        5.2.6 灰茶尺蠖性信息素野外生物活性
        5.2.7 数据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灰茶尺蠖性信息素腺体粗提物的GC-EAD反应
        5.3.2 灰茶尺蠖性信息素腺体粗提物的GC×GC/TOFMS分析
        5.3.3 灰茶尺蠖性信息素标准化合物的GC×GC/TOFMS和 GC-EAD分析
        5.3.4 灰茶尺蠖性信息素野外生物活性
    5.4 小结与讨论
6 灰茶尺蠖性信息素野外诱捕技术的研究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试验地点
        6.2.2 诱芯和诱捕器
        6.2.3 诱芯剂量筛选试验
        6.2.4 诱捕器高度试验
        6.2.5 不同诱捕器比较试验
        6.2.6 数据分析
    6.3 结果与分析
        6.3.1 诱芯剂量筛选试验
        6.3.2 诱捕器高度筛选试验
        6.3.3 诱捕器类型筛选试验
    6.4 小结与讨论
7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7.3 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附录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获奖励及主持项目

(3)温度和生殖方式对樟叶蜂生长发育及滞育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昆虫的生长发育与繁殖
    1.3 昆虫生长发育与繁殖的影响因素
        1.3.1 非生物因素
        1.3.2 生物因素
    1.4 昆虫的滞育
    1.5 昆虫滞育的影响因子
        1.5.1 非生物因素
        1.5.2 生物因素
    1.6 樟叶蜂的研究概况
        1.6.1 形态特征
        1.6.1.1 卵
        1.6.1.2 幼虫
        1.6.1.3 茧蛹
        1.6.1.4 成虫
        1.6.2 生物学特性
        1.6.3 防治措施
    1.7 开展樟叶蜂的研究意义
第二章 温度对樟叶蜂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供试虫源
        2.2.2 试验设计
        2.2.2.1 温度对樟叶蜂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
        2.2.2.2 樟叶蜂不同虫态发育速率与温度关系的预测模拟
        2.2.2.3 樟叶蜂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计算
        2.2.2.4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温度对樟叶蜂累积存活率的影响
        2.3.2 温度对樟叶蜂各虫态发育历期的影响
        2.3.3 各虫态发育速率与温度的关系
        2.3.4 樟叶蜂的发育起点温度与有效积温
        2.3.5 温度对樟叶蜂成虫寿命和产卵量的影响
    2.4 讨论
第三章 樟叶蜂两性生殖与孤雌生殖方式下雌虫生殖适合度及子代生活史特征的比较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供试虫源
        3.2.2 试验设计
        3.2.2.1 孤雌生殖对樟叶蜂亲代生殖适合度的影响
        3.2.2.2 孤雌生殖对樟叶蜂子代生长发育的影响
        3.2.2.3 孤雌生殖对樟叶蜂子代成虫性比和产卵量的影响
        3.2.3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不同生殖方式对樟叶蜂亲代生殖适合度的影响
        3.3.2 不同生殖方式下樟叶蜂子代发育历期的比较
        3.3.3 不同生殖方式对樟叶蜂子代死亡率的影响
        3.3.4 不同生殖方式对樟叶蜂子代繁殖力的影响
    3.4 讨论
第四章 不同因素对樟叶蜂滞育的影响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供试虫源
        4.2.2 试验设计
        4.2.2.1 光周期对樟叶蜂滞育的影响
        4.2.2.2 敏感虫龄测定
        4.2.2.3 温度对樟叶蜂滞育的影响
        4.2.2.4 世代对樟叶蜂滞育的影响
        4.2.2.5 生殖方式对樟叶蜂滞育的影响
        4.2.2.6 不同因子对樟叶蜂滞育影响的比较
        4.2.3 滞育判断
        4.2.4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24h光暗循环下的光周期反应曲线
        4.3.2 樟叶蜂光周期感应敏感虫期的测定
        4.3.3 温度对樟叶蜂滞育的影响
        4.3.4 世代对樟叶蜂滞育的影响
        4.3.5 不同生殖方式对樟叶蜂滞育的影响
        4.3.6 不同因子对樟叶蜂滞育影响的比较
    4.4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5.1 温度对樟叶蜂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5.2 樟叶蜂两性生殖与孤雌生殖方式下雌虫生殖适合度及子代生活史特征的比较
    5.3 不同因素对樟叶蜂滞育的影响
    5.4 实验存在问题及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4)国槐尺蠖的防治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国槐尺蠖发生的时间
2 国槐尺蠖的危害的特点
3 防治方法
    3.1 生物防治
        3.1.1 胡蜂。
        3.1.2 生物制剂防治。
    3.2 物理防治
        3.2.1 挖蛹。
        3.2.2 扑杀幼虫。
        3.2.3利用黑光灯诱杀成虫。
        3.2.4 粘虫胶防治。
    3.3 化学防治

(5)运城盐湖区双季槐主要病虫害种类鉴定及药剂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运城盐湖区双季槐生产概况
        1.1.1 气候状况
        1.1.2 双季槐苗木繁育
        1.1.3 双季槐栽植技术
        1.1.4 双季槐田间管理
        1.1.5 双季槐产业发展状况
        1.1.6 存在的问题
    1.2 我国国槐病虫害危害种类
        1.2.1 国槐病害
        1.2.2 国槐虫害
    1.3 国槐病虫害防治技术
        1.3.1 检疫制度
        1.3.2 农业防治
        1.3.3 物理防治
        1.3.4 生物防治
        1.3.5 化学防治
    1.4 本研究的内容、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运城盐湖区双季槐害虫种类调查与鉴定
    2.1 调查材料与方法
        2.1.1 调查地点
        2.1.2 调查方法
        2.1.3 害虫种类鉴定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双季槐害虫种类
        2.2.2 双季槐园区主要害虫发生为害情况
    2.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运城盐湖区双季槐桑白蚧田间药剂防治试验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药剂
        3.1.2 试验地点
        3.1.3 试验设计
        3.1.4 调查方法[66]
        3.1.5 调查时间和次数
        3.1.6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运城盐湖区双季槐病害种类调查与鉴定
    4.1 调查材料与方法
        4.1.1 调查地点
        4.1.2 调查方法
        4.1.3 病害种类鉴定
    4.2 结果与分析
    4.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运城盐湖区双季槐腐烂病田间药剂防治试验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药剂
        5.1.2 试验地点
        5.1.3 试验方法
        5.1.4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3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7)天津市北辰区林木病虫害现状调查及综合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引言
    1.1 林业生物灾害的发生与危害
        1.1.1 我国林业生物灾害发生的基本情况及现状
        1.1.2 我国林业生物灾害发生的特点
        1.1.3 我国林业有害生物的主要种类
        1.1.4 我国林业生物灾害发生严重的原因
    1.2 我国林木病虫害的防治历程
    1.3 林业发达国家林业有害生物的综合防治
    1.4 天津市林业有害生物的综合防治
    1.5 北辰区林木病虫害防治概况
        1.5.1 北辰区概况
        1.5.2 北辰区病虫害防治现状及存在问题
        1.5.3 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二章 试验方案
    2.1 有害生物调查
        2.1.1 调查范围
        2.1.2 调查对象
        2.1.3 调查方法
    2.2 杨树溃疡病的药剂筛选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方法
        2.2.3 数据统计与分析
    2.3 林地试验
        2.3.1 试验材料
        2.3.2 试验方法
        2.3.3 数据统计与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调查结果
    3.2 杨树溃疡病的药剂筛选结果
    3.3 林地试验结果
    3.4 北辰区林木病虫害防治规程
第四章 综合防控建议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附录二
攻读硕士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着作

(8)不同环境因子对国槐尺蠖生长发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引言
2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
3光周期对国槐尺蠖生长的影响
4温度对国槐尺蠖生长的影响
5天敌对国槐尺蠖的影响

(9)延安城区主要林木病虫害及其对城市空气污染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立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进展
        1.3.1 国外研究进展
        1.3.2 国内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
        1.4.1 延安城区主要病虫害种类
        1.4.2 延安城区主要病虫害地理分布
        1.4.3 延安城区主要病虫害与城市环境关系的研究
        1.4.4 延安城区主要病虫害防治
    1.5 研究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第三章 延安城区主要的林木病虫害种类及其分布
    3.1 普查区域
    3.2 研究方法
        3.2.1 病害调查方法
        3.2.2 虫害调查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延安城区林木的主要病虫害名录
        3.3.2 延安城区主要林木病虫害发生情况
        3.3.3 延安城区林木病虫害的地理分布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延安城区林木病虫害对城市不同空气污染的响应
    4.1 专查区域
    4.2 研究方法
        4.2.1 病害样地调查方法
        4.2.2 虫害样地调查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不同污染区病虫害发生的种类
        4.3.2 同种病虫害在不同空气污染条件下的发生状况和危害程度的比较
    本章总结
第五章 延安城区病虫害防治
    5.1 延安城区病虫害的防治
        5.1.1 延安城区林木病虫害防治面积
        5.1.2 延安城区林木病虫害防治方式
    5.2 延安城区病虫害的防治思路、措施
        5.2.1 延安城区病虫害防治思路
        5.2.2 延安城区病虫害防治措施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国槐尺蠖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渠道护林带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D]. 刘程. 河北农业大学, 2021(05)
  • [2]基于虫生真菌和性信息素对灰茶尺蠖的控制与应用技术研究[D]. 马涛. 华南农业大学, 2019(02)
  • [3]温度和生殖方式对樟叶蜂生长发育及滞育的研究[D]. 徐川峰. 江西农业大学, 2019(03)
  • [4]国槐尺蠖的防治技术[J]. 徐耀强,张莉香. 现代园艺, 2018(17)
  • [5]运城盐湖区双季槐主要病虫害种类鉴定及药剂防治研究[D]. 王会龙.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05)
  • [6]许昌市国槐尺蠖的危害规律及植保无人机防治尺蠖幼虫技术进展[J]. 周扬,蔡富贵,周国有,陈运清. 华中昆虫研究, 2017(00)
  • [7]天津市北辰区林木病虫害现状调查及综合防治[D]. 张维维. 天津农学院, 2017(01)
  • [8]不同环境因子对国槐尺蠖生长发育的影响[J]. 王轲,王亮,张作祺. 绿色科技, 2016(09)
  • [9]延安城区主要林木病虫害及其对城市空气污染的响应[D]. 孟鑫.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12)
  • [10]严重影响国槐景观价值的3种主要害虫的识别及防治[J]. 孙其君. 中国园艺文摘, 2014(12)

标签:;  ;  ;  ;  ;  

苦参生物学特性及防治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