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国有企业年报审计制度

完善国有企业年报审计制度

一、国有企业年报审计制度应予完善(论文文献综述)

陈肖旭[1](2020)在《X公用环保公司经营效率评价及优化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餐饮文化的飞速发展以及饮食业规模的迅速扩大,城乡环境面临着巨大的餐厨垃圾处理压力。因此,餐厨垃圾处理行业的成熟化发展是社会进步的迫切需求。X公用环保公司(以下简称X公司)是珠三角某地级市的市属国有企业。2016年X公司通过国企重组,重点发展餐厨垃圾业务,成为X市唯一的餐厨垃圾清运处理企业。但由于公司对新业务营运经验不足,管理模式固化,缺乏经营效率管理方面的科学有效体系,导致近年来该公司的投入逐年增加,净利润却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为有效改善X公司的经营状况,本文通过建立经营效率评价分析体系,查找出导致企业资源投入产出配比失衡、资源利用率降低的影响因素,提出具体有效的措施以改善企业的经营状态。本文首先梳理了国内外企业经营效率的相关研究,并在分析政策背景、行业概况及公司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建立DEA-Tobit模型分两阶段对X公司经营效率进行测算,继而将其与同行业公司的经营效率进行对标分析。通过对内外部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剖析,查找出X公司经营效率现有问题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本文的研究分析表明,X公司在经营效率管理方面存在以下六方面问题:(1)股东暂借款对经营资金严重挤占;(2)固定资产配置方式过于单一,导致资产管理成本偏高;(3)资本注入与企业的生产经营需求不匹配;(4)国企薪酬制度固化严重;(5)科研能力未达到行业平均水平;(6)行政干预引发的严重负面效应。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具体的优化对策建议,旨在提升X公司经营效率及资源利用效率,改善企业的经营状态,对于餐厨垃圾处理企业经营效率评价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张瑶[2](2020)在《M会计师事务所风险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济社会的发展推动着企业的快速发展,不少企业在经济良性发展的同时,纷纷选择上市。会计师事务所作为我国的第三方服务机构,本身就是经营风险极高的企业,对这些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真实性进行把控,与此同时,这也关系着投资者的利益和市场的稳定发展。随着日益复杂的经营环境以及多样化的舞弊手段,近些年来,一系列准备上市或已上市的企业被爆出来的财务信息存在作假给审计行业带来重大负面影响。例如2019年“康得新财务造假风波”给瑞华会计师事务所带来巨大影响,相关类似事件还有很多。现阶段,会计师事务所的风险主要存在于审计业务,随着经营环境的复杂化,风险的存在形式越来越多样化,成为各大事务所管理方面的“短板”,甚至可能影响到其生死存亡。因此,在经营过程中,对会计师事务所的风险进行有效管理显得极其重要。本文以M会计师事务所为研究对象,基于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在结合其实际经营环境之后,采用问卷调查、文献与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其在经营过程中风险管理的现状,总结其在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该所的风险类型和主要风险因素包括法律风险、客户风险、市场风险、文化风险、独立性不强风险以及人力资源风险等进行识别,并对风险进行了量化分析,进而对存在的风险管理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以达到有利于该所发展的目的,对其以后风险的管理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本文在研究的过程中遵循以下研究思路:首先阐明了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内容与方法;其次介绍了风险管理理论的相关知识,在对M会计师事务所的风险管理情况做了调研之后,结合其对某一具体案例,采用问卷调查法,得出其存在的风险管理问题;再次使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其在经营过程中识别出来的风险进行量化评价;最后,针对识别出来的风险管理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高云霞[3](2020)在《融资需求、盈余操纵与年报易读性》文中认为2019年12月《新证券法》的颁布再次迎来对“信息披露”这一话题的集中关注和讨论。信息披露一直是解决资本市场信息不对称性的重要途径,其作用和价值不言而喻。从信息披露的形式来看,《新证券法》不仅仅对财务信息做了硬性要求,“简明清晰、通俗易懂”简单八个字,也从法律层面对文本信息披露提出全新的要求。随着文本分析水平的提高,对文本信息的进一步解读成为可能,如何更好地鉴别和规范文本信息的运用,改善定性披露质量,有其深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本文基于国内外已有文献对易读性和融资需求的研究,梳理了融资需求动机下企业不同行为选择的作用机理和权衡重点。然后以年报易读性水平为切入点,从“改善”信息传递效率和“模糊”负面信息两个角度,分析了企业在外部融资需求下的文本信息策略性披露。具体来看,本文以2007-2017年全部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研究企业融资需求与易读性水平之间的关系,还探讨了盈余操纵程度大小、年报披露要求、产权性质、信息透明度水平、市场化程度对于该相关关系的调节作用,进一步地,探究融资需求对易读性水平的作用路径。论文研究发现:第一,融资需求与年报易读性水平显着正相关,即上市公司面临的外部融资需求越大,其出于“改善”目的降低信息不对称性的倾向越强,易读性越好,基于“融资需求—年报易读性—融资可得性”这一作用路径,呈现出正向治理的效果。并且这种正相关性在不同的年报信息披露要求下都显着存在。第二,融资需求动机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策略运用和文本信息策略运用会呈现出配合效应。即越大的盈余管理程度越可能会削弱融资需求与年报易读性之间的正向治理效果。第三,融资需求与年报易读性的正相关关系在非国有企业、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更为显着,信息透明度水平能够对融资需求与年报易读性的正相关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上市公司本身、投资者和债权人、监管部门等市场参与者在如何关注文本信息披露、提高信息传递效率、维持资本市场有效运行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兰雨[4](2019)在《重大违法上市公司长期难以退市的案例研究 ——以博元投资为例》文中指出与我国每年都有很多公司竞相上市的场面不同,那些涉嫌严重违法违规行为的上市公司却因为各种原因长期难以退市。若这类公司一直存在于股票市场上,则会严重影响我国股票市场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维护退市制度的严肃性与权威性。因此,对于上述公司产生长期难以退市现象的主要原因进行探究,以期监管机构有针对性地进一步强化退市制度建设。本文通过梳理博元投资的发展历程,发现从2001年至2014年期间其长期存在违法违规行为,并且上述违法违规行为均比较重大,并实质上满足目前的退市标准。在这种情况下为何会产生长期难以退市的结果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然而,通过梳理国内外的文献,发现专家学者们对退市制度进行的相关研究一方面集中于退市制度的设计与执行情况、退市制度存在的缺陷等方面;而另一方面则是从投资者保护、盈余管理、财务舞弊等视角对上市公司的退市问题进行研究。现有的文献大多是在理论上笼统地总结了严重违法上市公司的难以退市问题的原因,而通过以案例分析的方式去总结产生上述问题的具体原因的文献则比较少见。基于上述原因,本文选取以博元投资作为案例进行研究,预期发现博元投资历年来产生难以退市问题的不同层次的原因。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案例研究法与文献研究法。本文的研究发现主要是:第一,博元投资长期难以退市的主要原因是其历年来主动规避退市制度、监管机构在制度安排与执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年报审计机构未尽职责并掩盖了财务造假问题、上市公司利益关系错综复杂;第二,博元投资长期难以退市问题产生的经济后果一方面是通过分析相关的财务指标,发现公司在面临退市风险以后的盈利能力欠佳,并由此进一步损害了公司股东的利益;另一方面是当博元投资面临退市风险以后,该公司的大股东与中小股东所表现出的不同行为也使得他们蒙受一定的经济损失。本文在上述研究发现的基础上,并结合201 8年退市新规的完善之处,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由于博元投资案例比较典型,其长期难以退市问题的主要原因对于分析我国其他上市公司的相似问题同样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监管部门也可以考虑根据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制定出更加科学有效有上市公司退市制度。

黄琳琳[5](2017)在《基于家族上市公司政治策略视角的供需双维度审计质量研究》文中指出独立审计是资本市场中的重要监管力量,以独立第三方地位通过对资本市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进行鉴证、发表审计意见,发挥监督功能和信号传递功能,维护会计及经济信息安全、保障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转。由于审计服务过程的“黑箱”特征、审计报告格式的高度标准化等原因,审计质量不同于审计师行为而无法被信息使用者准确感知,更不可被直接观测。因此,学术界有关审计质量的研究普遍基于市场感知的审计师声誉,选取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如“国际四大”或“国内十大”作为反映审计质量的替代指标。审计师声誉是审计需求方即社会公众及利益相关者对事务所保护投资者利益和维护职业道德规范活动的整体认知与评价,决定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可信度,反映了审计师增强财务报表真实性和可靠性的能力,可基于需求维度对审计质量进行度量。但伴随资本市场“绿大地”“紫鑫药业”“万福生科”等上市公司与审计师合谋的财务造假案件被财经媒体频频曝光,一系列大规模所如中天勤、深圳鹏程、立信、瑞华等接连遭受吊销执业资格、行政罚款乃至被暂停承接新证券业务等行政处罚,致使“市场感知的审计师声誉可有效度量审计质量水平”这一基本假定受到审计实务和经验研究的不断挑战和质疑,也激发了监管部门和学术界探查审计供给主体微观运行机制特征、打开会计师事务所执业“黑箱”的强烈意愿。近年来,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成为国家新常态下新的政策着眼点;改善供给结构,提高供给质量成为了整个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供给侧改革的顺利推进需要加快形成基础制度扎实、产权保护制度完备、市场资源配置充分有效、监管功能健全的资本市场。独立审计制度是资本市场经济信息保障的重要制度安排,作为独立审计制度的载体,注册会计师行业更应围绕提高审计执业质量、优化独立审计职能目标开展供给侧改革。一方面,在我国会计师事务所顺应政府主导的“诱致性”规模做大的产权变革进程中,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和内部治理的“黑箱”问题逐渐凸显;有关事务所质量控制制度流于形式、合伙人利益分配及权力决策机制失衡、员工激励约束机制失效等对独立审计执业质量和行业健康发展的消极影响不断得到监管部门的重视,注册会计师行业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备非常迫切的现实需求。另一方面,注册会计师行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于提升经济信息质量保障水平、推进全行业供给侧改革的效率效果具有显着的积极作用。在有效审计需求不足的情况下,事务所会在维持生存及坚持审计质量的双重压力下会自主对审计质量做出不同路径的价值判断,形成具有“质量导向”与“利益导向”特征的价值逻辑,从审计供给维度表征了事务所对审计质量的理解和重视程度,影响事务所质量控制制度执行效果,最终决定审计质量水平。因此,对我国独立审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优化探索、打开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和内部治理的“黑箱”、探究审计质量的本质,扩展审计质量指标体系理论框架,须从价值逻辑这一事务所持续经营起点进行重新切入和思考。独立审计供需关系描述了审计服务经济价值实现的基本规律;在制度经济学框架下,独立审计功能的发挥显着受制于制度因素的影响和干预。政治关联是我国资本市场带有浓厚制度特色的企业特征,也是企业运用政治策略的最常用方式之一。由于民营产权主体与国有产权主体相比更遵循市场运行规律、面临更为严格的监督约束机制,其更高水平的会计信息的契约功能会产生更高的独立审计需求。因此,在转型经济时期制度环境的诸多缺陷引发民营产权歧视和资源配置“主从次序”分配特征的背景下,作为独立审计需求主体,家族上市公司对政治策略的考量和运用显着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契约功能和质量水平,同时对独立审计监督和信号传递功能的发挥程度施加了干预。因此,在我国转型经济时期市场化、法制化水平尚待提高和完善的现实背景下,有关企业政治策略对会计信息质量以及独立审计需求的影响机理的研究还尚待厘清和深入探究;独立审计功能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企业政治策略的干预也尚待挖掘。基于上述研究背景,本文的基本研究问题为:基于家族上市公司政治策略的视角,不同审计师声誉水平与不同特征价值逻辑的审计师,能否均对家族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发挥有效的监督和约束功能?也就是说,在制度环境干预下,审计师声誉水平与价值逻辑特征能否分别作为需求维度和供给维度对审计质量的恰当衡量?具体地,本文首先基于制度经济学的政府理论和寻租理论,以“扶持之手”与“掠夺之手”模型为出发点,梳理我国家族上市公司政治关联特征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机理;在此基础上,一方面从审计需求维度出发,分析了不同声誉水平的审计师在政治关联干预下对家族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约束功能,以及政治关联特征对企业审计师声誉需求的影响机制,考察审计师声誉对审计质量的替代效度;另一方面,基于新古典均衡价值理论和产权理论,开创性地探索了会计师事务所价值逻辑本质在质量控制和内部治理中的多维度表现特征,及其对最终审计质量水平的影响机理;并尝试探索了会计师事务所价值逻辑在政治关联的干预下对家族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约束功能,验证了独立审计市场审计师声誉与价值逻辑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差异化治理功能,探索了审计供给维度的价值逻辑对审计质量的替代效度。基于上述逻辑分析,本文开展了以下四方面的实证检验:第一,以政治关联和盈余管理异质性为出发点,考察了家族上市公司建立政治关联对“机会主义”“信息决策”盈余管理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首先,代表委员类政治关联作为企业声誉机制之一,能够对损害企业价值的机会主义盈余管理起到有效的监督和控制,对机会主义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起到抑制作用,提升盈余管理的信息含量,充分发挥“自律治理”功能,对企业内部治理和会计信息质量起到约束作用。其次,具有政府官员类政治关联的家族上市公司在经营状况、发展潜力、内部治理等方面的综合表现更差,且缺乏披露高质量会计信息的动力,引起会计信息质量显着降低及“机会主义”盈余管理倾向,加剧机会主义盈余管理及真实盈余管理水平,支持了政府官员类政治关联的“寻租”和“庇护”效应。最后,行业商会类政治关联可促进企业信息交换和竞争优势,为企业经营效率的提升起到显着“扶持”作用;为避免被信息使用者认定为企业“经营不善”而“用脚投票”、达到盈余预期,有动力提升信息决策盈余管理水平。第二,基于政治关联和盈余管理异质性特征,考察了家族上市公司政治策略对审计师声誉需求的影响机制,以及审计师声誉在政治关联干预下对家族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约束水平。研究发现,首先,代表委员政治关联对审计师声誉的需求来自于为满足信号传递需求的直接影响和来自于对会计信息质量发挥“自律治理”作用的间接影响;此时高声誉审计师主要作用为信号传递,而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功能随之消失。其次,政府官员类政治关联会为了规避高声誉审计师的监督功能而主动降低审计师声誉需求;同时高声誉审计师在行使监督功能时会受到政府官员类政治关联的施压,因此选择性地缩小对盈余管理的监督范围。最后,行业商会类政治关联对家族上市公司“扶持效应”显着,需要聘任高声誉审计师满足信号传递需求;高声誉审计师也不会迫于压力而缩小对盈余管理的监督范围,可对整体应计盈余管理水平实施有效监督,发挥抑制功能。第三,基于具有从事证券期货业务资格的大中型会计师事务所员工问卷调查结果和专家访谈结果,从质量控制和内部治理维度构建了我国会计师事务所价值逻辑的理论模型。研究发现,行业整体层面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质量导向”与“利益导向”价值逻辑存在明显冲突;这种潜在冲突会影响员工职业认同、组织认同以及对独立性的坚持;高质量事务所可做到质量和利益的平衡,倾向“质量导向”;但低质量事务所并不能有效协调质量与利益的矛盾,带有逐利特征的“利益导向”较为明显。这一结论证明了价值逻辑可作为审计质量的替代衡量。第四,基于事务所价值逻辑视角,以异质性的政治关联和盈余管理为出发点,考察了具有政治关联的家族上市公司与不同价值逻辑特征事务所之间的互动机制和博弈关系。研究发现,首先,代表委员类政治关联的家族上市公司存在有效的对高声誉审计师的信号传递需求,但并不倾向主动聘任具有“质量导向”价值逻辑事务所行使监督功能;“质量导向”事务所也倾向选择代表委员类政治关联家族上市公司,发挥独立审计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功能。其次,政府官员类政治关联上市公司为避免违规行为和会计信息质量低下被曝光,对“质量导向”事务所唯恐避之不及,表现出对“利益导向”事务所的强烈选择意向;同时“质量导向”事务所也为了规避高审计风险而排斥这类客户。但“质量导向”事务所若承接政府官员组公司,其风险应对过程也并不会显着受到政府官员类政治关联的施压。最后,行业商会类政治关联家族上市公司对“质量导向”事务所也不存在有效监督需求,同时由于盈余管理水平较高而间接规避“质量导向”事务所;而“质量导向”事务所更愿意选择这类客户,并发挥对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总之,我国家族上市公司不论是否建立了政治关联、建立何种类型政治关联,整体并不具备对高质量审计师的有效监督需求,甚至对重视执业质量的事务所有意排斥;高声誉审计师并不具备选择客户的权利,而客户选择权则在于重视审计质量、质量控制严格的事务所,这类事务所会有意识对客户进行充分风险应对,谨慎选择上市公司客户;并在执行审计程序的过程中不受政治关联的施压与“干扰”,充分发挥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保障功能。本文的研究创新及学术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基于我国监管部门主导推动的事务所“做大做强”战略的政策制度背景,对应选取具有证券期货业务资格的大中型会计师事务所为代表性的研究样本,本研究率先尝试打开会计师事务所作为审计供给主体的执业“黑箱”,对我国独立审计供给主体的微观运行特征进行探索,采用问卷调查与专家访谈等多种方法进行量表开发过程,获取国内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及内部治理特征一手数据,开创性地探索了会计师事务所“质量导向”与“利益导向”价值逻辑的潜在矛盾和冲突,以及这种价值逻辑冲突对质量控制制度和内部治理机制的影响机理,探查了审计质量的本质,实现了从供给维度对审计质量的替代衡量,验证了事务所“以质量为先”的经营理念对保障审计质量水平的作用,充分肯定了监管部门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建立健全质量控制制度和内部治理机制的积极作用。第二,本研究首次基于审计供给维度的事务所价值逻辑特征,对审计质量水平进行供给维度的验证,考察了异质性政治关联对会计师事务所价值逻辑特征的互动机制,同时验证了事务所价值逻辑与审计师声誉水平在家族上市公司政治关联影响下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差异化治理效果;首次扩充审计质量的研究维度,分别检验了需求侧审计师声誉与供给侧价值逻辑对审计质量的衡量效度,证实了我国独立审计市场中的确存在“审计师声誉与事务所价值逻辑产生分离”的现实状况以及二者对会计信息质量监督功能的差异,侧面肯定了事务所建立健全质量控制制度和完善内部治理机制对保证和提升执业质量的积极作用。第三,本研究基于转型经济民营产权歧视和资源配置“主从次序”分配特征背景,首次对政治关联和盈余管理异质性进行全面定义,通过对政府行为基本理论分析,构建了政治关联“效率”机制、“寻租”机制对盈余管理的“机会主义”、“信息决策”属性的作用机制框架;系统考察了不同类型的政府行为对民营经济主体的“扶持之手”与“掠夺之手”效应。第四,本研究拓展并完善了政治关联作为替代性产权保护机制对市场感知的审计师声誉的直接需求路径,以及通过影响会计信息质量对审计师声誉的间接需求路径;全面系统地考察了家族上市公司对独立审计的需求机制,同时考察了不同声誉水平与不同价值逻辑特征的审计师在企业政治关联异质特征下对会计信息质量监督功能的差异化表现,丰富了制度环境对独立审计制度需求机制的研究成果。

刘俊杰[6](2016)在《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特征对外部审计意见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内部审计是首先起源于西方国家,目前内部审计的制度和体系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发展的较为完善,尤其在欧美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上市公司中。现代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在我国也已经发展多年,我国政府和相关机构为促进内部审计制度在我国的建立和完善,也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法律法规来规范和约束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体系的设置和运行。不可否认的是,在政府、相关协会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内部审计制度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是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毕竟才发展了30几年,时间较短。尤其是我国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的轨道上并且经济实力已经跃居世界第二,同时我国的上市公司数量也达到较大规模。但是我国不少上市公司对于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尚未充分意识到内部审计对公司发展所起到的作用和影响力。本文试图利用规范性研究和实证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探索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之间存在的关系,以揭示内部审计对上市公司外部审计结论的影响。首先,通过大量的阅读之前的专家学者发表的与内部审计相关的文献着作和理论观点,同时结合我国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和现状,建立一个上市公司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之间的关系。其次,根据上市公司内部审计的特点,选取四项指标:内部审计机构的隶属关系、内部审计机构及组成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内部审计机构的尽职情况以及上市公司对于内部审计制度的披露情况,作为上市公司内部审计特征,利用具体的量化数据从总体上描述出一个上市公司的内部审计建立和存在状况。然后,再收集外部审计机构对于各上市公司财务状况的审计结论,即会计师事务所对于上市公司年报的审计意见。最终,利用专业的统计分析软件,将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之间的关系量化,使两者的关系,尤其是内部审计对外部审计的影响情况更加清晰的展现出来。在内部审计特征以及外部审计的实证分析过程中,假设内部审计的各项特征对外部审计结论具有正相关的影响。然后,根据本文研究要求所确立的各数据指标,并经过一定的标准进行筛选,收集了347家在沪深两市A股市场上主板上市公司符合设置条件的相关数据。同时利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 21.0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一系列的统计分析,包括描述性分析、相关性分析以及多元回归线性分析。最后,依据实证分析的结果,验证了所提出的假设是成立的,这也就进一步的说明了在当前我国当前经济发展大环境下,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制度的完善性和有效性对于其传递给外部环境的形象的影响,这继而也会反作用于企业未来的发展,从而更深一步的表明内部审计的重要性。

李秋蕾[7](2012)在《中国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监管制度研究 ——基于会计舞弊预警、识别和处罚制度》文中研究表明会计舞弊问题一直是证券市场和研究界关注的热点。最近十年我国被查处的上市公司会计舞弊案件陆续增加,引发投资者损失严重、干扰市场正常运行、影响资源有效配置、降低投资者信心等一系列恶性后果。各国都将防控会计舞弊作为重要的监管任务,但由于会计舞弊行为的特殊性和监管制度、市场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会计舞弊监管在中外都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当前对我国会计舞弊问题的研究,大量集中在设计识别会计舞弊行为的模型,或寻找舞弊公司指征,系统研究会计舞弊监管制度的很少。论文认为,我国上市公司会计舞弊具有社会危害大、行为隐蔽、涉及面广和监管难度大等不同于一般违规行为的特点。要强化对会计舞弊的监管,有效抑制会计舞弊行为的发生,应当从优化制度建设和执行的角度系统分析,建立一套完整的会计舞弊监管制度。论文采用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对我国现有监管制度和会计舞弊特征的分析,提出了中国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监管制度的整体框架和具体内容。首先从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现状入手,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分析我国会计舞弊发生的动因和行为特征。然后研究了现行监管制度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监管制度的总体设想。论文立足中国国情和市场特点,以制度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系统阐述了监管制度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舞弊性会计信息披露前的预警监管制度、舞弊性会计信息披露后的识别监管制度和会计舞弊行为被确认后的处罚监管制度。对每一类监管制度,都针对具体的监管目标设计了明确的制度框架,从制度的基本要素、制度构成、运行方式、存在问题、解决对策等方面分别论述,提出了较为具体的制度建设思路和实施措施。论文的研究结论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我国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根本动机是追求市场超额利益;现行制度的刚性监管弱化为会计舞弊提供了实施机会;公司治理缺陷为会计舞弊创造了实施条件;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引致了会计舞弊行为的发生。1993-2010年期间被查处的会计舞弊案件反映出我国会计舞弊行为有舞弊金额高、舞弊行为持续时间长和社会损失大的特点。第二,对会计舞弊特征的实证分析显示,我国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手段主要是虚增利润和虚增资产。舞弊公司的行业分布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地域分布与当地上市公司数量不成比例。舞弊公司的资产规模普遍偏小;营业收入、每股收益、营业利润率、资产收益率等指标明显偏低。公司治理指标反映出一股独大现象突出、董事会规模偏大、独立董事和监事人数偏少的特征。第三,我国现行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监管的主要问题是:监管制度设计不合理、监管权配置不当、执行能力弱化、反映滞后、缺乏主动性、激励与约束机制不足等。论文构建的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监管制度包括预警、识别和处罚三个子制度。总制度和各子制度都包含制度框架和八项制度要素,各制度之间以及制度内部各组成部分间相互联系和作用,共同实现对上市公司会计舞弊行为的监管。第四,会计舞弊预警监管制度,是以预防会计舞弊行为的实现为目的。通过制度建设、内部监督、审计监督和政府监督来阻止上市公司对外披露舞弊性会计信息。通过基础制度的完善减少制度对会计舞弊动机的诱导,要改革发行制度、完善退市制度、强化会计准则的执行机制。通过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实现上市公司对会计舞弊的自我监管,包括股权制衡、规范董事会运作、内部监督体系建设和经理人治理等方面的完善。证监会和财政部建立应分类风险监控机制,实时监控上市公司行为。注册会计师要维护审计独立性和执业精神,在履行受托审计职责中实现对会计舞弊的监管。第五,会计舞弊识别监管制度,是以识别已披露的舞弊性财务报告为目的。借助会计舞弊识别模型等手段,以政府监管、自律监管和社会监管的三方力量共同快速准确查证会计舞弊行为。证监会作为会计舞弊政府监管的主导力量,通过监管权的优化配置和监管方法改进,实现对会计舞弊的有效稽查。财政部门、税务部门等政府部门也应积极依法履行监管职责并与证监会相互沟通配合。证券交易所、注册会计师协会等自律组织和中介机构,通过自律监管规则的完善,切实行使对成员的监管义务。要加强投资者教育,合理引导媒体监督,鼓励社会公众参与,形成对会计舞弊行为的社会监管氛围。第七,会计舞弊的处罚监管制度,是以惩罚会计舞弊者、补偿受损者和警示社会为目的,以强制力保障整个监管制度得以有效执行。对会计舞弊的处罚分析反映出,当前行政处罚、自律处罚和刑事处罚都表现出处罚制度不清晰、处罚主体权力受限、处罚标准过低、处罚手段单调和处罚执行不严等问题。行政处罚应当完善法规,协调法规间冲突,加大处罚力度,尤其是要改变罚款金额与会计舞弊金额或舞弊者收益间过分悬殊的状况。自律处罚应增加处罚方式,主动行使对成员的处罚权。改革民事诉讼制度,增加集团诉讼和诉讼支持制度,取消前置程序,鼓励会计舞弊受害人行使诉权。完善民事赔偿制度,建立惩罚性赔偿标准。通过罪目重归类和修改处罚标准,加对大会计舞弊犯罪行为的刑事处罚力度。

陈毓圭[8](2011)在《“五代会”以来注册会计师行业和中注协工作报告》文中指出"五代会"以来,中注协在财政部党组和第五届理事会的正确领导下,按照谢旭人部长代表财政部党组在"五代会"上提出的行业发展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大力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国办56号文件精神,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动力,实施"制度建设年"主题活动,狠抓行业科学发展制度建设,深入实施行业发展五大战略,紧紧围绕服务国家建设,广泛调动行业广大从业人员参与行业建设的热情,积极推进行业发展和协会建设,取得显着成效。

王恩山[9](2011)在《我国企业对CPA审计的需求 ——理论归纳、经验证据与制度解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我国注册会计师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作为市场经济的产物,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供给方面的推动与需求方面的牵引。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通过做大做强等战略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审计市场的供给。但在需求方面,多年来高质量审计需求不足的问题一直未能得到有效的改善,这无疑不利于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乃至整个资本市场的进一步高质量地发展。本文将研究视线定位为审计需求,力求准确把握我国审计需求的现状,探究背后的制度成因,为改善我国审计需求现状、促进注册会计师行业和资本市场的长远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本文利用规范和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利益相关者理论和制度经济学的有关原理为指导,在描述审计需求现状、探究制度成因的过程中,主要取得了以下三点创新:1.构建了更一般化的企业审计需求决定模型。借鉴利益相关者理论,将企业的审计需求看做是企业利益相关者审计需求的有机合成,认为企业的审计需求取决于两个因素:(1)利益相关者的审计需求偏好;(2)利益相关者的审计需求表达能力。其中,利益相关者的审计需求偏好取决于利益相关者自身利益与该审计类型的一致性;利益相关者的审计需求表达能力主要是指其对企业审计需求决策的影响力,这受到制度环境的制约,如股权表决制度、国家对证券市场的监管、区域市场化程度等。2.提出了通过实际控制人与控股股东股权回避的方式来完善审计委托制度的制度改革设想。现行审计委托制度下,股东大会对审计委托事项进行表决时,所有股东的股权都不回避,结果委托权实质性地落在了同时是大股东的经营者手中,经营者提供会计报表,并请人来审计自己,出现审计悖论。我国股权分置改革中流通股股东单独表决的成功实践以及上市公司对实际控制人和控股股东信息披露制度的逐步完善为我国审计委托制度的进一步创新提供了充分条件,于是本文大胆提出了实际控制人与控股股东所持股权在表决审计事项时回避的制度改革建议。同时进一步从理论上阐述了外部股东监督权与经营股东经营权的制衡,建议独立董事选举时,实际控制人和控股股东对应股权也应回避的制度建议。3.发现并分析了证监会的“审计需求表达困境”。我国当前的IPO制度是核准制,证监会对上市申请不但要进行形式审查还要进行实质性审查,面对千差万别数以百计的待上市公司,证监会确需高质量审计的帮助以鉴别申请资料的可信度,证监会因此成为现实中最大的审计服务消费者。自由表达自己的消费偏好是消费者的基本权利,但作为“审计服务消费者”的证监会却没有这一权利,原因就是它同时是审计市场的监管者。作为审计市场的监管者理应遵循公平原则,对待被监管对象一视同仁,证监会若表现出一定的“消费偏好”,将形成权力经商,严重危害审计市场的公平竞争。所以,证监会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地位,对待自己的审计需求偏好,经常是遮遮掩掩、欲言又止,本文将这种现象称为证监会的审计需求表达困境。全文共分七章,各章主要内容如下:第1章是“导言”。介绍本文的选题动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研究路径与结构安排。第2章是“文献综述”。从审计需求理论假说、审计需求现状和影响审计需求的制度环境三个方面进行文献回顾,为本文的研究确定理论坐标。第3章是“审计需求的决定:理论归纳”。本章包括历史回顾、概念界定与需求影响因素分析、企业审计需求决定模型、企业利益相关者及其需求偏好、以及我国审计需求制度背景初步分析等共5节,构建了企业审计需求的决定模型,为后文的分析奠定理论基础。本章的主要结论是企业的审计需求取决于各利益相关者的审计需求偏好与各利益相关者的审计需求表达能力两个方面,而外部股东在各类利益相关者中是最需要高质量审计需求的。第4章是“审计需求的现状:经验证据”。研究我国审计需求的现状,先用历史梳理和文献归纳的方法对我国的审计需求现状给出一个总体判断,然后用实证的方法分角度为这一判断提供经验证据。该章分为四节,主要内容包括:(1)我国审计需求现状的总体特征是高质量审计需求不足,有三种表现:企业的低质量审计审计需求偏好、外部股东对审计质量的理性冷漠、审计需求的行政依赖。(2)利用近三年的年报审计数据研究审计师变更与审计质量的关系,为企业的低质量审计需求偏好提供经验证据。(3)利用2005年1月至2010年4月我国A股IPO数据实证检验审计师声誉对IPO定价的影响,为人们理解投资者对审计质量的冷漠态度提供经验证据。(4)利用政府对注册会计师行业做大做强战略逐步明确的支持态度,为审计需求的行政依赖提供新证据。第5章是“审计需求现状的成因:微观制度解析”。注册会计师审计是公司治理的一个环节,而产权性质、股权结构则是公司治理的基础。在行政权力对市场利益分配具有重大而直接的影响时,无论是国企还是私企都会有审计需求上的行政依赖,只是目的不同而已。国企在审计需求上的行政依赖是一种路径依赖的表现,因为政府是其“大老板”,国企官员的升迁决定权在政府手中。而私企在审计需求上的行政依赖主要是功用性的。一股独大仍是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重要特征,其他股东对第一大股东的制衡能力越强,高质量审计需求越大。当前高质量审计需求不足的重要原因就是其他股东缺乏对第一大股东的制约能力。而更直接的制度原因是现行审计委托制度存在缺陷。谁掌握审计委托权,企业的审计需求就更多地表现出谁的意愿。现行审计委托制度下,股东大会对审计委托事项进行表决时,所有股东的股权都不回避,结果委托权实质性地落在了同时是大股东的经营者手中,出现审计悖论。我国股权分置改革中流通股股东单独表决的成功实践以及上市公司对实际控制人和控股股东信息披露制度的逐步完善为我国审计委托制度的进一步创新提供了充分条件,于是本文大胆提出了实际控制人与控股股东所持股权在表决审计事项时回避的制度改革建议。在分析这一制度建议的必要性时,本文将思路稍作扩展,提出“外部股东监督权”的概念,审计委托权只是外部股东监督权的一项内容。为了公司治理的完善,建议在所有外部股东监督权事项表决中都实行实际控制人与控股股东的股权回避。第6章是“审计需求现状的成因:宏观制度解析”。该章探讨宏观制度与审计需求的关系,包括五节:概述、市场化改革进程与审计需求的关系、资本市场行政监管与审计需求的关系、资本市场虚假陈述民事诉讼与审计需求的关系,以及宏观制度改革建议。主要结论有:审计需求与市场化程度显着正相关;我国证券市场监管制度整体表现出“前紧后松”的特点,这是导致投资者对审计质量保持冷漠态度的重要原因;证监会面对审计服务,存在角色冲突,正深陷“审计需求表达困境”,即证监会既是应一视同仁的管理者又是可以偏好明显的审计服务消费者,两者存在明显的冲突。第7是“结语”。归纳全文的主要结论、政策建议和创新点,明确本文研究的局限,并对后续的研究进行展望。

刘爱松[10](2008)在《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对审计质量的影响 ——基于中国法制环境的考察》文中提出会计师事务所规模、法制环境与审计质量的关系仍然存在争议。如果事务所规模与审计质量的正向关系不依赖于法制环境,则在所有的国家和地区,大所的审计质量都应高于小所的审计质量;而如果这种关系还必须以健全的法制环境为条件,则仅在法制环境健全的国家和地区,大所才会表现出高于小所的审计质量。现有文献中存在着两种竞争性的观点:法制无关论认为,大所的审计质量总是高于小所的审计质量,在薄弱的法制环境中,大所提供的高质量审计更能发挥治理作用;法制相关论认为,大所的审计质量随法制环境的强化而提高,在法制环境达到一定水平时才高于小所的审计质量。中国薄弱的总体法制环境和明显的地区法制差异并存的情况为我们检验会计师事务所规模、法制环境与审计质量的关系提供了契机。本文以中国的法制环境状况为背景,利用2002-2005年的数据,以可操控应计利润及市场对可操控应计利润的定价分别代表实际审计质量和感知审计质量,实证检验了事务所规模、法制环境与审计质量的关系,基本的研究结论如下:(1)从总体法制环境来看,事务所规模与审计质量不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本文发现,总体而言,我国审计市场上大所客户的可操控应计利润与小所客户的可操控应计利润不存在显着差异,说明大所与小所的实际审计质量没有实质性区别。其次,从可操控应计利润的市场定价来看,市场对大所客户和小所客户的可操控应计利润的定价没有显着区别,说明大所和小所的感知审计质量也没有实质性差异。(2)从地区法制差异的影响来看,随着法制环境的强化,大所抑制客户盈余管理的能力有所加强,而小所则没有这种变化。这说明,随着法制环境的强化,大所会调整自己的审计行为。但从市场对可操控应计利润的定价来看,地区法制差异对大所审计质量的影响没有在市场对可操控应计利润的定价中得到反映。(3)事务所规模和法制环境是审计质量的联合决定因素。要提高审计质量,除了要有规模达到一定程度的事务所外,还须有足够健全的法制环境。其政策含义为,要提高审计质量,除了要创造条件让事务所自发的扩大规模外,还须同时加强法制建设,让大所有动机提高审计质量。

二、国有企业年报审计制度应予完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有企业年报审计制度应予完善(论文提纲范文)

(1)X公用环保公司经营效率评价及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经营效率的内涵
        1.3.2 经营效率评价模型和方法
        1.3.3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行业经营效率研究综述
        1.3.4 文献综述
    1.4 研究方法与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行业背景与公司概况
    2.1 政策背景与行业环境分析
        2.1.1 绿色环保产业的政策环境
        2.1.2 垃圾处理行业环境分析
        2.1.3 行业平均盈利水平及吸引力分析
    2.2 公司发展概况
        2.2.1 X公司基本情况介绍
        2.2.2 X公司整体发展战略
    2.3 公司经营现状与发展方向分析
        2.3.1 X公司餐厨垃圾业务总体情况
        2.3.2 X公司业务经营状况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X公司经营效率评价现状与 DEA-Tobit 效率评价体系的构建
    3.1 X公司经营效率评价现状及局限性
    3.2 DEA-Tobit 模型的适用性分析
        3.2.1 符合模型运算要求
        3.2.2 DEA模型对于单个企业应用的可行性
    3.3 行业评价指标的研究和选取
    3.4 行业样本的整理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X公司经营效率评价结果分析
    4.1 第一阶段DEA模型测算结果与分析
        4.1.1 技术效率分析
        4.1.2 纯技术效率分析
        4.1.3 规模效率分析
    4.2 企业经营效率影响因素的投影分析
        4.2.1 对于总资产及营业成本的投影分析
        4.2.2 对于股东权益总额的投影分析
    4.3 标杆企业的选取与对比分析
        4.3.1 总资产投入分析
        4.3.2 营业成本投入分析
        4.3.3 股东权益总额投入分析
    4.4 第二阶段 Tobit 模型相关指标测算与分析
        4.4.1 回归分析指标的选取
        4.4.2 Tobit模型的构建
        4.4.3 Tobit模型测算结果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X公司的存在问题与优化对策
    5.1 X公司的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5.1.1 经营资金管理
        5.1.2 固定资产管理
        5.1.3 资源配置与利用
        5.1.4 制度建设
        5.1.5 科研能力
        5.1.6 行政干预
    5.2 X公司效率提升的优化建议
        5.2.1 强化资金管理
        5.2.2 提升固定资产管理水平
        5.2.3 提升职工综合水平
        5.2.4 采取SPC管理模式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2)M会计师事务所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文献评述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风险管理相关理论
    2.1 风险的基本理论
        2.1.1 风险的定义与特征
        2.1.2 风险的分类
        2.1.3 风险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影响
    2.2 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
        2.2.1 风险管理的定义与特征
        2.2.2 风险管理的基本程序
        2.2.3 风险识别、评价的基本方法
第三章 M会计师事务所风险管理现状及风险识别
    3.1 M会计师事务所基本情况介绍
        3.1.1 M会计师事务所的基本简介
        3.1.2 M会计师事务所所处的行业现状
        3.1.3 M会计师事务所风险类型
        3.1.4 M会计师事务所风险管理流程
    3.2 M会计师事务所风险识别
        3.2.1 外部风险识别
        3.2.2 内部风险识别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M会计师事务所风险评价模型的构建
    4.1 M会计师事务所风险评价方法与原则
        4.1.1 M会计师事务所风险评价方法
        4.1.2 M会计师事务所风险评价原则
    4.2 M会计师事务所风险的评价
        4.2.1 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2.2 风险评价结果及分析
第五章 M会计师事务所风险管理改进措施
    5.1 建立客户管理系统
    5.2 加强风险管理文化制度建设
    5.3 优化项目管理
        5.3.1 编制详细的审计计划
        5.3.2 妥善保管各类审计工作底稿
    5.4 建立健全质量控制制度
    5.5 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5.6 购买CPA责任保险转移风险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3)融资需求、盈余操纵与年报易读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提出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之处
2 文献综述
    2.1 易读性相关的文献
        2.1.1 易读性运用的动机
        2.1.2 易读性的其他影响因素
        2.1.3 易读性的经济后果
    2.2 融资需求相关的文献
        2.2.1 融资需求与财务信息操纵
        2.2.2 融资需求与文本信息操纵
    2.3 文献评述
3 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3.1 融资需求与易读性
    3.2 融资需求、盈余操纵与易读性
4 实证研究设计
    4.1 模型设计与变量选取
        4.1.1 模型设计
        4.1.2 变量选取
    4.2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5 实证结果分析
    5.1 描述性统计
        5.1.1 总体样本描述性统计
        5.1.2 易读性指标的分布统计
        5.1.3 单变量检验
    5.2 相关性分析
    5.3 多元回归结果分析
        5.3.1 融资需求与易读性
        5.3.2 融资需求、盈余操纵与易读性
    5.4 进一步检验分析
        5.4.1 作用机理检验:融资需求—易读性—融资成本
        5.4.2 分样本:不同年报披露要求
        5.4.3 分样本:不同产权性质
        5.4.4 分样本:不同信息透明度
        5.4.5 分样本:不同市场化程度
    5.5 稳健性检验分析
        5.5.1 被解释变量替代指标检验
        5.5.2 解释变量替代指标检验
        5.5.3 Heckman二阶段检验
        5.5.4 PSM检验
6 研究结论与启示
    6.1 研究结论
    6.2 启示与建议
    6.3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重大违法上市公司长期难以退市的案例研究 ——以博元投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不足
    1.3 研究思路与本文特色
    1.4 本文研究的应用价值
2 退市制度的概念与文献述评
    2.1 退市制度的概念
        2.1.1 退市制度的基本特征
        2.1.2 实施退市制度的目的
    2.2 文献综述
        2.2.1 退市制度本身和实施情况研究
        2.2.2 从不同角度对退市制度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
    2.3 概括性评论
3 我国退市制度的发展概况
    3.1 第一阶段:退市制度的形成期(1990年—2000年)
    3.2 第二阶段:退市制度的运行期(2001年—2011年)
    3.3 第三阶段:退市制度的完善期(2012年—2017年)
    3.4 第四阶段:退市制度进一步完善期(2018年至今)
4 博元投资历年来实施违法违规行为的具体表现
    4.1 博元投资的发展历程简介
    4.2 华源制药(博元投资前身)严重财务造假问题
    4.3 方达资源(博元投资前身)操纵净利润问题
    4.4 博元投资严重财务造假与重大信息披露违法问题
        4.4.1 博元投资的未完整披露实际控制人与虚假披露股改资金问题
        4.4.2 博元投资的财务数据存在严重造假问题
5 博元投资长期难以退市的原因分析
    5.1 公司管理层角度
        5.1.1 方达资源主动规避退市制度
        5.1.2 华源制药与博元投资主动规避退市制度
    5.2 证券监管部门角度
        5.2.1 重大违法行为的认定标准不够清晰
        5.2.2 启动上市公司退市程序的标准存在问题
        5.2.3 完成退市程序所需要的时间过长
        5.2.4 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的规定不够明确
    5.3 外部审计机构角度
        5.3.1 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未被有效识别
        5.3.2 违规披露股改资金行为未被有效识别
    5.4 其他利益相关者角度
        5.4.1 股东角度
        5.4.2 债权人角度
        5.4.3 地方政府角度
6 博元投资长期难以退市问题产生的经济后果分析
    6.1 公司的经营业绩角度
        6.1.1 华源制药面临退市风险的经营业绩分析
        6.1.2 博元投资面临退市风险的经营业绩分析
    6.2 公司的股东行为角度
        6.2.1 个人投资者的投机行为
        6.2.2 中小股东的非理性投资行为
        6.2.3 公司股东的无偿捐赠行为
7 重大违法上市公司长期难以退市问题的解决对策
    7.1 退市新规对长期难以退市问题的完善之处
    7.2 本文对解决长期难以退市问题的建议
8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基于家族上市公司政治策略视角的供需双维度审计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2 核心概念的界定与分析
        1.2.1 审计质量的双维度定义
        1.2.2 政治策略与政治关联的概念界定
        1.2.3 盈余管理异质性的概念界定
    1.3 概念框架与研究内容
        1.3.1 概念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3.3 章节安排
    1.4 研究创新与研究意义
        1.4.1 研究创新
        1.4.2 研究意义
2. 相关研究的文献述评
    2.1 家族上市公司政治关联及盈余管理特征研究综述
        2.1.1 家族上市公司政治关联与盈余管理研究综述
        2.1.2 家族上市公司政治关联对盈余管理影响机制研究综述
    2.2 家族上市公司政治关联、盈余管理与审计师声誉需求研究综述
        2.2.1 家族上市公司政治关联与审计师声誉需求研究综述
        2.2.2 审计师声誉对家族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监督功能的研究综述
        2.2.3 家族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研究综述
    2.3 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供给特征对审计质量影响机制研究综述
        2.3.1 事务所价值逻辑对审计质量影响研究综述
        2.3.2 事务所组织形式、发展战略体制基础对审计质量影响研究综述
        2.3.3 事务所内部治理、质量控制机制基础对审计质量影响研究综述
    2.4 研究现状评价
3. 制度背景与理论分析
    3.1 我国独立审计市场的发展历程
        3.1.1 恢复重建阶段(1980-1991年)
        3.1.2 规范发展阶段(1991-1998年)
        3.1.3 体制创新阶段(1998-2004年)
        3.1.4 国际发展阶段(2005年至今)
    3.2 审计需求相关理论基础
        3.2.1 审计需求基本理论的分析
        3.2.2 审计质量的市场感知:审计师声誉
    3.3 企业政治关联相关理论基础
        3.3.1 政府理论
        3.3.2 寻租理论
        3.3.3 “扶持之手”“掠夺之手”政府理论与寻租理论的研究视角
        3.3.4 政治关联对家族上市公司独立审计需求的影响机制
    3.4 审计供给相关理论分析
        3.4.1 新古典均衡价值理论
        3.4.2 产权理论
        3.4.3 审计需求对事务所价值逻辑的影响机制
        3.4.4 事务所价值逻辑对审计质量的影响机制
    3.5 理论研究内容与论证思路
        3.5.1 理论分析框架
        3.5.2 异质性政治关联对异质性盈余管理影响机制理论分析
        3.5.3 异质性政治关联对审计师声誉需求影响机制理论分析
        3.5.4 供给维度审计质量:价值逻辑对审计质量影响机制理论分析
        3.5.5 审计质量的供给维度检验:政治关联对价值逻辑需求机制分析
4. 家族上市公司异质性政治关联对异质性盈余管理影响机制分析
    4.1 引言
    4.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4.3 研究设计与变量选取
        4.3.1 核心变量的选取与说明
        4.3.2 实证检验模型设计与功能说明
        4.3.3 模型变量解释与说明
    4.4 实证过程与结果分析
        4.4.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4.4.2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4.4.3 回归分析结果
    4.5 小结与讨论
5. 审计质量需求维度检验:家族上市公司政治关联对审计师声誉需求机制分析
    5.1 引言
    5.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5.3 研究设计与变量选取
        5.3.1 核心变量的选取与说明
        5.3.2 实证检验模型设计与功能说明
        5.3.3 模型变量解释与说明
    5.4 实证过程与结果分析
        5.4.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5.4.2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5.4.3 回归分析结果
    5.5 小结与讨论
6. 审计质量的供给维度探索:价值逻辑对审计质量影响机制分析
    6.1 引言
    6.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6.3 模型构建及量表设计
        6.3.1 量表题项设计依据
        6.3.2 问卷调查数据来源
        6.3.3 正式量表评价修正
    6.4 实证研究结果
        6.4.1 题项作答情况描述统计
        6.4.2 模型结果及假设检验
        6.4.3 分样本检验
    6.5 稳健性检验
    6.6 小结与讨论
7. 审计质量的供给维度检验:家族上市公司政治关联对价值逻辑需求机制分析
    7.1 引言
    7.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7.3 研究设计与变量选取
        7.3.1 核心变量的选取与说明
        7.3.2 实证检验模型设计与功能说明
        7.3.3 模型变量解释与说明
    7.4 实证过程与结果分析
        7.4.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7.4.2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7.4.3 回归分析结果
    7.5 小结与讨论
8. 研究结论和进一步的研究问题
    8.1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8.3 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6)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特征对外部审计意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及框架
    1.4 研究方法
    1.5 文章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2.1 关于内部审计特征的文献综述
        2.1.1 关于设立内部审计的文献综述
        2.1.2 关于内部审计机构隶属相关的文献综述
        2.1.3 关于内部审计机构的专业胜任能力的文献综述
        2.1.4 关于内部审计制度相关的文献综述
    2.2 关于影响审计意见因素的文献综述
    2.3 文献述评
第3章 内部审计对外部审计意见影响的理论分析
    3.1 内部审计和审计意见的基本理论
        3.1.1 内部审计的基本概念
        3.1.2 审计意见的基本概念
    3.2 内部审计影响外部审计意见的理论分析
        3.2.1 内外部审计形成的理论分析:基于受托责任理论
        3.2.2 内部审计对外部审计的影响理论分析: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
        3.2.3 内部审计影响外部审计的工作机理
第4章 内部审计特征对外部审计意见影响的实证研究
    4.1 研究假设
        4.1.1 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机构的隶属层次
        4.1.2 内部审计机构的专业胜任能力
        4.1.3 内部审计机构的履职情况
        4.1.4 内部审计制度的披露情况
    4.2 样本数据的收集和处理
    4.3 变量设计
        4.3.1 被解释变量
        4.3.2 解释变量
        4.3.3 控制变量
    4.4 模型的建立
第5章 内部审计特征对审计意见的实证检验和分析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2 数据的相关性分析
    5.3 数据的多元回归线性分析
    5.4 实证分析总结
第6章 研究结论及相关建议和局限性
    6.1 研究结论
    6.2 建议
        6.2.1 加强上市公司的制度约束
        6.2.2 提高执业人员的专业素质
        6.2.3 提高企业对于内部审计工作披露的要求
        6.2.4 引导企业转变对内部审计的认识
    6.3 研究的局限性
    6.4 后续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致谢

(7)中国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监管制度研究 ——基于会计舞弊预警、识别和处罚制度(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2.1 研究框架
        1.2.2 研究方法
        1.2.3 研究内容
        1.2.4 创新之处
第2章 会计舞弊监管研究文献综述
    2.1 会计舞弊的动因
        2.1.1 会计舞弊的动机
        2.1.2 会计舞弊的经济学原因
    2.2 会计舞弊的手段和影响因素
        2.2.1 会计舞弊的手段
        2.2.2 会计舞弊的直接影响因素
        2.2.3 会计舞弊的间接影响因素
    2.3 会计舞弊的市场反映
        2.3.1 国外会计舞弊的市场反映
        2.3.2 国内会计舞弊的市场反映
    2.4 会计舞弊的预警与识别特征
        2.4.1 公司治理特征
        2.4.2 财务指标特征
        2.4.3 红旗标识
        2.4.4 外部审汁特征
    2.5 会计舞弊识别方法
        2.5.1 L/W模型法
        2.5.2 回归模型法
        2.5.3 人工神经网络技术
        2.5.4 其他识别方法
    2.6 会计舞弊监管制度
        2.6.1 鼓励自我监管
        2.6.2 强化政府监管
        2.6.3 促进社会监管
        2.6.4 倡导综合监管
    2.7 文献研究评述
        2.7.1 国外文献评述
        2.7.2 国内文献评述
第3章 会计舞弊监管的相关理论分析
    3.1 基本概念界定
        3.1.1 会计舞弊的涵义
        3.1.2 会计舞弊与相关概念辨析
        3.1.3 会计舞弊监管制度的界定
    3.2 会计舞弊的动因理论
        3.2.1 冰山理论
        3.2.2 三角形理论
        3.2.3 “GONE”理论
        3.2.4 风险因素理论
    3.3 会计舞弊的基础经济学理论
        3.3.1 产权理论
        3.3.2 契约理论
        3.3.3 有限理性
    3.4 会计信息披露的相关理论
        3.4.1 有效市场理论
        3.4.2 信息不对称理论
    3.5 会计舞弊监管的理论依据
        3.5.1 市场失灵理论
        3.5.2 代理理论
第4章 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动因和特征分析
    4.1 会计舞弊的动因分析
        4.1.1 根本需要—获取市场超额利益
        4.1.2 外部机会—制度不严监管弱化
        4.1.3 内部条件—制约不足压力增大
    4.2 会计舞弊的特征分析
        4.2.1 手段和表现形式特征
        4.2.2 规模和时间持续性特征
        4.2.3 地域和行业分布特征
        4.2.4 会计舞弊公司的治理特征
        4.2.5 会计舞弊公司的财务指标特征
    4.3 会计舞弊的社会影响分析
        4.3.1 舞弊时间长,监管难度大
        4.3.2 舞弊金额大,社会损失重
        4.3.3 干扰市场运行机制
第5章 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监管制度的框架构建
    5.1 现行监管制度的问题和改革方向
        5.1.1 监管制度的重要作用
        5.1.2 监管制度存在的问题
        5.1.3 监管制度完善的必要
    5.2 监管制度的目标设计和模式选择
        5.2.1 证券监管制度的目标设计
        5.2.2 证券监管制度的模式选择
    5.3 会计舞弊监管制度的总体框架
        5.3.1 总框架结构
        5.3.2 基础性要素
        5.3.3 主体性要素
        5.3.4 保障性要素
第6章 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预警监管制度—防范于未然
    6.1 会计舞弊预警监管制度概述
        6.1.1 预警监管制度的框架和要素
        6.1.2 预警监管制度的理论依据
    6.2 发行制度和会计制度的建设
        6.2.1 改革股票发行制度
        6.2.2 完善公司退市制度
        6.2.3 推进会计准则执行
    6.3 基于自我约束的公司内部预警监管
        6.3.1 股东会治理:所有者角度的监管
        6.3.2 董事会治理:执行者角度的监管
        6.3.3 监事会治理:监督者角度的监管
        6.3.4 经理人治理:管理者角度的监督
    6.4 基于实时风险监控的政府预警监管
        6.4.1 政府实时会计舞弊风险监控机制
        6.4.2 舞弊公司财务风险特征指数模型
    6.5 基于受托责任的外部审计预警监管
        6.5.1 审计失败与审计质量
        6.5.2 独立性与利益冲突
第7章 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识别监管制度—昭然于析辨
    7.1 会计舞弊的识别监管制度概述
        7.1.1 识别监管制度的框架和要素
        7.1.2 识别监管制度的理论依据
    7.2 识别手段:舞弊信号的实证研究
        7.2.1 会计舞弊识别特征研究
        7.2.2 会计舞弊识别模型研究
    7.3 证监会主导的政府识别监管制度
        7.3.1 会计舞弊政府监管权配置
        7.3.2 证监会监管权与监管方式
        7.3.3 其他政府部门的监管方式
    7.4 自律及其他组织的识别监管制度
        7.4.1 证券交易所的监管
        7.4.2 注册会计师协会的监管
        7.4.3 其他中介和自律组织的监管
    7.5 社会公众和媒体的识别监管制度
        7.5.1 投资者监管与投资者教育
        7.5.2 社会公众和媒体的监管权
第8章 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处罚监管制度—警世于惩戒
    8.1 会计舞弊的处罚监管制度概述
        8.1.1 处罚监管制度的框架和要素
        8.1.2 处罚监管制度的理论依据
    8.2 会计舞弊处罚制度的实证研究
        8.2.1 会计舞弊处罚情况分析
        8.2.2 会计舞弊处罚的市场反映研究
    8.3 会计舞弊的行政和自律处罚制度
        8.3.1 行政处罚的依据和问题
        8.3.2 行政处罚的改进
        8.3.3 自律处罚的问题和改进
    8.4 会计舞弊的民事和刑事处罚制度
        8.4.1 会计舞弊的民事责任承担
        8.4.2 会计舞弊的民事诉讼和赔偿制度
        8.4.3 会计舞弊的刑事责任承担
第9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9.1 主要研究结论
    9.2 研究的局限性和展望
        9.2.1 研究局限性
        9.2.2 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9)我国企业对CPA审计的需求 ——理论归纳、经验证据与制度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动机
    1.2 研究对象
        1.2.1 企业审计需求的决定因素
        1.2.2 企业审计需求的现状
        1.2.3 企业审计需求现状的制度成因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路径与结构安排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关于审计需求理论假说的研究
        2.1.1 监督假说
        2.1.2 信息假说
        2.1.3 保险假说
        2.1.4 简要评述
    2.2 关于审计需求现状的研究
        2.2.1 审计需求的表现
        2.2.2 审计需求的检验
        2.2.3 简要评述
    2.3 关于审计需求制度环境的研究
        2.3.1 行政管制与审计需求
        2.3.2 国有产权与审计需求
        2.3.3 股权结构与审计需求
        2.3.4 公司治理与审计需求
        2.3.5 简要评述
    本章小结
第3章 审计需求的决定:理论归纳
    3.1 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审计需求发展进程
        3.1.1 产权的多元化与审计需求的产生(13世纪至20世纪初)
        3.1.2 股东的大众化与审计需求的发展(20世纪初至20世纪80年代)
        3.1.3 股东的外部化与审计需求的扭曲(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
        3.1.4 股东保护制度的强化与审计需求的规范(21世纪初至今)
        3.1.5 启示:企业的审计需求是企业利益相关者需求博弈的结果
    3.2 审计需求的相关概念界定与影响因素分析
        3.2.1 审计需求的相关概念界定
        3.2.2 审计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3.3 企业审计需求决定模型
        3.3.1 企业的审计需求
        3.3.2 利益相关者的审计需求偏好
        3.3.3 利益相关者的审计需求表达能力
    3.4 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偏好
        3.4.1 股东、经营股东与外部股东
        3.4.2 证监会
        3.4.3 债权人等其他相关者
        3.4.4 小结:外部股东最需要高质量审计
    3.5 对我国审计需求制度背景的初步分析
        3.5.1 我国经济制度总体特色
        3.5.2 审计需求现状的制度成因分析思路
    本章小结
第4章 审计需求的现状:经验证据
    4.1 我国审计需求现状的形成:历史回顾与总体判断
        4.1.1 我国审计需求的变革与发展
        4.1.2 对我国审计需求现状的总体判断
    4.2 审计师变更与审计质量:企业的低质量审计偏好
        4.2.1 研究假设
        4.2.2 研究设计
        4.2.3 实证结果及分析
        4.2.4 结论
    4.3 审计师声誉与IPO抑价:投资者的理性冷漠
        4.3.1 研究假设
        4.3.2 研究设计
        4.3.3 实证结果及分析
        4.3.4 结论
    4.4 政府支持与大所优势:审计需求的行政依赖
        4.4.1 研究假设
        4.4.2 研究设计
        4.4.3 实证结果及分析
        4.4.4 结论
    本章小结
第5章 审计需求现状的成因:微观制度解析
    5.1 影响审计需求的微观制度概述
    5.2 企业的产权性质与审计需求
        5.2.1 一般分析
        5.2.2 经验证据
        5.2.3 私有产权性质对审计需求的影响
    5.3 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与审计需求
        5.3.1 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现状及对策
        5.3.2 股权结构对审计需求的影响
    5.4 企业的股权表决制度与审计需求
        5.4.1 审计的起源与审计铁三角
        5.4.2 资本多数决原则的滥用与审计悖论
        5.4.3 国外对审计悖论的应对
        5.4.4 我国对审计悖论的应对
    5.5 微观制度改革建议
        5.5.1 通过股权回避完善审计委托制度的必要性
        5.5.2 通过股权回避完善审计委托制度的可行性
        5.5.3 通过股权回避完善审计委托制度的具体设想
    本章小结
第6章 审计需求现状的成因:宏观制度解析
    6.1 影响审计需求的宏观制度概述
    6.2 市场化改革进程与审计需求
        6.2.1 我国市场化改革的历程
        6.2.2 我国市场化改革的地区差异
        6.2.3 市场化程度影响审计需求的经验证据
    6.3 资本市场行政监管与审计需求
        6.3.1 新股发行(IPO)的监管与审计需求
        6.3.2 上市公司退市制度与审计需求
        6.3.3 上市公司股票流通制度与审计需求
    6.4 资本市场虚假陈述的民事诉讼与审计需求
        6.4.1 现行虚假陈述民事诉讼制度的形成与特点
        6.4.2 虚假陈述民事诉讼制度对审计需求的影响
    6.5 宏观制度改革建议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语
    7.1 主要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本文创新点
    7.4 本文的不足及研究展望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附录
    附录1:取得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许可证的会计师事务所名单
    附录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
参考文献
后记

(10)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对审计质量的影响 ——基于中国法制环境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问题
    1.3 概念约定
    1.4 论文的结构
    1.5 研究特色与贡献
    注释
2 文献综述
    2.1 审计质量的涵义
        2.1.1 审计质量的定义
        2.1.2 审计质量的两个视角:实际审计质量与感知审计质量
        2.1.3 事务所声誉是如何建立的
    2.2 事务所规模与审计质量:二分法
    2.3 审计质量的需求
        2.3.1 代理理论与审计质量的需求
        2.3.2 信号理论与审计质量的需求
        2.3.3 法制对审计质量需求的影响
        2.3.4 审计质量的需求:国内的研究
        2.3.5 对审计质量需求研究的评述
    2.4 审计质量的供给
        2.4.1 胜任能力与审计质量的供给
        2.4.2 事务所规模与审计独立性:声誉还是"深口袋"
        2.4.3 审计质量的供给:中国的研究
        2.4.4 对审计质量供给研究的评述
    2.5 事务所规模、法制环境与审计质量
        2.5.1 事务所规模、法制环境与实际审计质量
        2.5.2 事务所规模、法制环境与感知审计质量
        2.5.3 事务所规模与审计质量:国内的研究
        2.5.4 事务所规模、法制环境与审计质量:文献评述
    2.6 本章小结
    注释
3 制度背景分析
    3.1 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历程
        3.1.1 脱钩改制前的行业发展
        3.1.2 脱钩改制与行业合并
        3.1.3 独立审计准则的制定
    3.2 我国注册会计师的民事法律责任状况:与美国的比较
        3.2.1 注册会计师对谁承担民事责任
        3.2.2 注册会计师的民事责任如何分配
        3.2.3 注册会计师的过错如何确定
    3.3 我国的法制环境状况
        3.3.1 薄弱的总体法制环境
        3.3.2 明显的地区法制环境差异
    3.4 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
        3.4.1 普遍的盈余管理行为
        3.4.2 薄弱的盈余管理约束机制
    3.5 本章小结
    注释
4 会计师事务所规模的衡量
    4.1 现有文献中对事务所规模的衡量方法
        4.1.1 国外文献
        4.1.2 国内文献
        4.1.3 文献评述
    4.2 研究设计
        4.2.1 研究方法
        4.2.2 数据收集与整理
    4.3 聚类分析结果
        4.3.1 对2004年会计师事务所的分析
        4.3.2 对2005年会计师事务所的分析
        4.3.3 "九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市场集中度
    4.4 本章小结
    注释
5 会计师事务所规模与法制环境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5.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5.1.1 总体法制环境、事务所规模与盈余管理
        5.1.2 地区法制差异、事务所规模与盈余管理
    5.2 研究设计
        5.2.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5.2.2 可操控应计利润的估计
        5.2.3 检验模型
    5.3 实证结果
        5.3.1 单变量分析
        5.3.2 多元回归分析
        5.3.3 敏感性测试
    5.4 本章小结
    注释
6 会计师事务所规模与法制环境对可操控应计利润市场定价的影响
    6.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6.1.1 整体法制环境、事务所规模与可操控应计利润的市场定价
        6.1.2 地区法制差异、事务所规模与可操控应计利润的市场定价
    6.2 研究设计
        6.2.1 样本选择
        6.2.2 模型设定
    6.3 实证结果
    6.4 进一步检验
        6.4.1 市场有效性问题
        6.4.2 更换盈余管理计量模型
        6.4.3 其他稳健性测试
    6.5 本章小结
    注释
7 结论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研究局限与后续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后记

四、国有企业年报审计制度应予完善(论文参考文献)

  • [1]X公用环保公司经营效率评价及优化研究[D]. 陈肖旭.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2]M会计师事务所风险管理研究[D]. 张瑶.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2)
  • [3]融资需求、盈余操纵与年报易读性[D]. 高云霞.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 [4]重大违法上市公司长期难以退市的案例研究 ——以博元投资为例[D]. 兰雨.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5]基于家族上市公司政治策略视角的供需双维度审计质量研究[D]. 黄琳琳. 北京交通大学, 2017(01)
  • [6]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特征对外部审计意见的影响[D]. 刘俊杰. 青岛理工大学, 2016(06)
  • [7]中国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监管制度研究 ——基于会计舞弊预警、识别和处罚制度[D]. 李秋蕾. 天津财经大学, 2012(06)
  • [8]“五代会”以来注册会计师行业和中注协工作报告[J]. 陈毓圭. 中国注册会计师, 2011(08)
  • [9]我国企业对CPA审计的需求 ——理论归纳、经验证据与制度解析[D]. 王恩山. 东北财经大学, 2011(06)
  • [10]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对审计质量的影响 ——基于中国法制环境的考察[D]. 刘爱松. 暨南大学, 2008(10)

标签:;  ;  ;  ;  ;  

完善国有企业年报审计制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