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降解聚酯包埋利福平缓释微球的制备及释放行为

可降解聚酯包埋利福平缓释微球的制备及释放行为

一、生物降解聚酯包埋利福平缓释微球的制备及释放行为(论文文献综述)

安田田,许燕,陈慧明,张旭婧,谭浩[1](2022)在《负载利福平丝素蛋白微球的制备及性能》文中提出背景:目前治疗骨关节结核最常选择的方案是口服和全身应用抗结核药物,但易产生耐药结核菌株和药物不良反应,病灶处局部药物浓度较低。可降解载药微球置埋在病灶处能够定点给药,延缓药物释放并控制释药速率,对治疗骨关节结核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手段。目的:设计正交实验对负载利福平丝素蛋白载药微球的制备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制备出形貌圆整、粒径均匀、载药率和包封率高的缓释微球,并探究微球体外药物释放行为。方法:以丝素蛋白溶液为水相、液体石蜡为油相、司盘80为乳化剂,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出负载利福平的丝素蛋白微球。设计正交实验考察搅拌转速(300,500,700,900 r/min)、异丙醇与丝素蛋白溶液体积比(1∶1,2∶1,4∶1,6∶1)、水油体积比(1∶6,1∶8,1∶10,1∶12)、乳化剂含量(2%,4%,6%,8%)及温度(25,35,45,55℃)对载药微球粒径、载药率和包封率的影响。结果与结论:正交实验结果显示,最佳载药微球制备工艺为:搅拌转速为900 r/min,异丙醇与丝素蛋白溶液体积比为1∶1,水油体积比为1∶6,司盘80浓度为2%,温度为55℃。在此条件下制备的微球表面光滑圆整,成球效果好,微球粒径约为11.18μm,载药量为10.56%,包封率为42.78%,在144 h内累计释药率为68.4%,释药速率持续平稳,具有良好的药物缓释性能。

张旭婧[2](2021)在《载多联抗结核药物同轴组织工程骨支架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重症骨结核病目前采取的治疗方案主要为手术清除显性病灶后,对病灶区域给药治疗及骨缺损植骨重建,但术中给药仅在短期内起到辅助灭菌作用,不能完全清除结核杆菌,因此仍需长期口服或注射大量抗结核药物对病灶进行治疗。这不仅会对患者的脏器及神经系统产生毒副作用,还会由于血液循环、药物代谢及病灶周围结缔组织对药物的阻碍,导致药物到达病灶时浓度偏低,治疗效果不佳,使骨结核病具有潜在的复发性。因此,保持病灶区域的有效药物浓度可以对持续稳定的治疗起到关键作用。论文采用3D打印技术搭载INH/SM/RFP三联抗结核原药和载药微球,构建了一种具有多梯度缓释结构的可降解载药组织工程骨支架,将适宜的机械性能与稳定的药物释放性能相协调,延长药物的缓释时间,为结核性骨缺损的治愈提供了良好的局部环境。复合材料间的性能表现及量效关系是有效提高载药支架释药稳定性,促进新骨再生的关键因素。论文根据丝素蛋白(SF)独特的理化特性,应用超声3min及冷冻干燥的物理方式优化拓展了SF基复合材料的特定性能,实验证明β-折叠含量的有效提高,可使复合材料的抗压强度及应变能力提升13.91%及29.28%。并根据同轴支架中丝材结构发挥的不同作用,选取了药物负载率高的复合材料SF/PVA/H A/β-TCP作为内芯载药基材,骨诱导性能优异的复合材料HA/PVA/β-TCP作为外层包覆材料,并建立了合适的组分配比范围,使复合材料具备适配的力学及降解性能。对微球的工艺参数和制备过程量化控制,实现了载药微球成形精度、载药及释药性能的提高。将SF作为药物载体材料,INH作为药物模型,应用W/O乳化法制备载药微球,BP神经网络-遗传算法对工艺参数筛选寻优,结合响应曲面法(R SM)对比分析,最终确定最佳参数为油水比例10:1、搅拌温度45℃、搅拌速度400rpm时,可获得粒径均匀分散,完整性好,药物负载效率高以及药物释放速率稳定的载药微球。根据亲、疏水性载药微球药物释放行为的差异性,建立了与浓度相关的药物扩散-溶解机理模型,描述了载药微球中药物释放速率与载体材料、药物性质的关系。并通过ANSYS模型对亲、疏水性载药微球中药物的分布模型化,获得亲水性药物更靠近微球表面,药物释放主要以扩散为主导;疏水性药物更易向微球中心聚集,药物释放主要以微球内部药物溶解为主导的结论。模型拟合结果的相关系数均在0.98以上,说明该模型对亲、疏水性药物的释放均具有良好的适应性,能够更好地指导微球载体结构的设计和释药性能的优化。载药支架丝材的同轴结构设计以及支架整体控形优化。基于同轴喷头内、外层复合材料流变特性,建立了料筒供料速率、喷头筒壁变化、喷头出丝速率间的关系模型,内、外层喷头直径已精确至300μm、600μm,并且打印出的丝材结构同轴度高;通过综合分析挤出速度、填充速度、分层高度3个主导工艺参数的交互关系对支架成形质量的影响规律,能够精准有效地对支架成形过程进行优化控形,应用3D打印构建了微结构可控的同轴支架模型,为药物在支架上的搭载方式多样性和药物缓释梯度化提供了基础。探究药物在支架上的搭载方式及药物分布形式对药物缓释性能的影响规律。将载药微球作为一级缓释载体,内芯复合材料包覆三联原药及载药微球作为二级缓释层,外层包覆层作为三级缓释层,3D打印构建了三药联合、原药与微球共混、同轴结构梯度载药、支架整体成形精度高的功能化组织工程骨支架。通过力学、降解和药物缓释实验验证,最终确定载94%三联原药/6%药物微球的同轴支架为最优载药支架,此支架相比单轴100%原药支架的力学强度提高了53.09%;至12周时,载药同轴支架中的INH、SM、RFP仅释放了约为53.46%、85.57%、31.38%%,并且有效药物浓度仍高于最低杀菌浓度。将载药微球与载药支架相结合,使药物搭载方式多样化和梯度化,药物的缓释性能更加稳定,有效延长了药物的缓释时间。更进一步地,此载药支架不仅实现了对三联药物的高效搭载和稳定释药作用,还实现了根据药物的自身属性在治疗阶段梯度缓释的功能,为以载药组织工程骨支架为基础的植入式药物缓释系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和实验依据。

杨尚凤[3](2021)在《负载麦冬甾体皂苷的明胶微球的制备及其理化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骨缺损是临床常见病,也是骨组织工程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麦冬甾体皂苷可通过增加骨钙素、碱性磷酸酶和Ⅰ型胶原的表达,促进成骨细胞的成骨分化,从而促进成骨细胞的骨诱导和骨整合。并通过加速细胞周期来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但是麦冬甾体皂苷存在降解快和与骨修复周期不匹配的问题。药物微球缓释技术为有效利用麦冬甾体皂苷提供了可行性。麦冬甾体皂苷和明胶载体被组合到一个输送系统中,该系统与骨移植替代材料复合在一起,然后随着载体的降解而逐渐在体内释放,从而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在此前提下,麦冬甾体皂苷可以被开发成一种用于修复骨缺损的微球新剂型。本论文选择了可生物降解的明胶作为载体材料,采用乳化交联法制备负载麦冬甾体皂苷的明胶微球,探讨微球的制备工艺及配方优化问题,并对最佳工艺条件下制备的微球进行理化性能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得到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麦冬甾体皂苷与明胶的质量比为1:2.169、乳化时间为30 min、乳化温度为40℃、乳化速度为824 r/min、水油比值为1:5、乳化剂用量为3.125 ml、固化时间为43 min。微球的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为35%和87%,平均粒径为3.41μm。微球为棕黄色粉末。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观察到微球球形圆整,分布均匀,无粘连现象。FTIR和XRD测定结果均表明麦冬甾体皂苷成功的包埋在了明胶微球中。体外释放试验表明微球在10 d内累积释放了大约84%的麦冬甾体皂苷,具有一定的缓释效果,且微球的体外释药符合一级释放动力学模型。通过微球的稳定性研究表明,微球不宜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保存,可在常温(25℃)、常湿(75%)条件下久放。本论文探讨中药麦冬甾体皂苷在骨修复材料中的应用,具有较大的理论实践价值。根据目前的研究结果,如再予以更深入细致的研究,负载麦冬甾体皂苷的明胶微球有望成为治疗骨缺损的一种新剂型,它将在骨组织工程的长期治疗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梁求真[4](2021)在《基于利福喷丁构建局部植骨递药系统及外周骨靶向递药系统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基于利福喷丁(RPT)、乳化技术及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类高分子聚合物,构建可供局部植骨/术中应用的利福喷丁递药系统(RPT/Bone-graft DDS)和可供外周给药靶向到骨/术前或术后应用的利福喷丁递药系统(RPT/Bone-target DDS),并通过体内外实验对所制备的递药系统进行评价。方法:(1)采用SPG膜乳化技术制备聚乳酸微球包载利福喷丁,并观察微球的表观特征、测量微球的粒径,再与羟基磷灰石/磷酸三钙支架复合构建RPT/Bone-graft DDS,并观察该系统的表观特征。(2)采用酰胺反应合成靶向分子修饰的聚乙二醇化PLGA共聚物,并利用紫外及红外光谱的检测方法确定共聚物的成分;再采用超声乳化技术包载利福喷丁制备RPT/Bone-target DDS,并测量其粒径、表面电位、多分散系数,观察其表观特征。(3)确定利福喷丁的紫外检测条件,分别评估PLGA利福喷丁微球及骨靶向纳米粒的包封率、载药量、体外释放及体外抑菌情况,另测量外周骨靶向递药系统的体外骨靶向能力;再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 BMSCs)并对其进行鉴定,检测利福喷丁微球、纳米粒及支架的细胞毒性,另外用大鼠红细胞悬液检测利福喷丁纳米粒的溶血毒性;将所得细胞分别与载药微球或RPT/Bone-graft DDS共培养,并观察其表观特征,计算细胞粘附率。(4)建立大鼠股骨外侧髁骨缺损模型,植入RPT/Bone-graft DDS,分别于术后不同时间点取材,观察大体形态,同时进行X线和CT的影像学检查,制作标本分别进行HE、番红-固绿、免疫组化及免疫荧光染色观察;(5)建立利福喷丁大鼠血浆生物制品的高效液相色谱法的检测条件,并检测RPT/Bone-graft DDS在大鼠股骨髁内的释放情况;(6)采用小动物活体成像仪检测RPT/Bone-target DDS小鼠给药后的骨靶向性能;(7)于术后不同时间点取血检测肝肾功能,测定血浆、脏器和骨组织的药物浓度,评估骨靶向能力;并对各脏器行HE染色观察形态。结果:(1)利福喷丁微球外观为砖红色,呈表面光滑的圆球形,平均粒径约为36.63μm,RPT/Bone-graft DDS电镜观察可见多孔的、相互连通的孔径,其内部孔隙可见分散的微球;(2)紫外及红外光谱分析提示已成功合成靶向分子修饰的聚乙二醇化PLGA共聚物。RPT/Bone-target DDS表面带负电,平均粒径为48.83nm,透射电镜观察纳米粒呈黑色的、规则的小圆球形,且分散均匀。(3)利福喷丁在紫外检测条件下于477 nm及336 nm处有最大吸收峰,两处波长均可计算标准曲线方程用于浓度检测,且336 nm处具有更低的检测下限;测得利福喷丁微球的包封率为70.28%,载药量为36.12%,体外释放初始阶段呈爆发释放,第40天累积释放78.3%;体外抑菌实验表明于局部植骨系统中释放出的利福喷丁其抑菌能力与利福喷丁原药一致。(4)r BMSCs经鉴定符合间充质干细胞特性,利福喷丁微球及其局部植骨递药系统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对细胞无毒性,并可与细胞共培养,细胞呈现粘附生长,RPT/Bone-graft DDS的电镜扫描结果提示生物相容性良好。(5)RPT/Bone-target DDS的载药量为8.1%,包封率为76.3%,体外释放于6小时内呈现爆发释放,随后64小时缓慢释放;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利福喷丁纳米粒对r BMSCs无毒性,未见明显溶血;抑菌实验表明骨靶向递药系统的最低抑菌药物浓度为0.094μg/m L,低于游离药物(P<0.05);体外骨靶向实验结果提示该递药系统的骨亲和能力为60.80%,高于非骨靶向递药系统(P<0.05)。(6)大鼠股骨骨缺损模型建立后植入各组支架,大体观察及影像学检查结果提示载药支架组及非载药支架组相对于空白对照组可促进骨修复,在术后6周时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距明显,新生骨体积百分比均高与对照组(P<0.05);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提示,支架组骨修复能力强于空白对照组,OCN、BMP-2、TGFβ1成骨指标的表达量高于对照组(P<0.05),且RPT/Bone-graft DDS可在大鼠植骨局部缓慢释放利福喷丁。(7)RPT/Bone-target DDS小鼠给药后经活体成像仪扫描可见骨组织浓聚,大鼠给药后可改变药物分布,骨靶向组的骨组织浓度显着高于非骨靶向组,且肝脏药物浓度降低,血液生化指标及各脏器病理检查未见明显的脏器毒性。结论:RPT/Bone-graft DDS及RPT/Bone-target DDS可以缓慢释放利福喷丁,具有良好的缓释性能和生物相容性,其中RPT/Bone-graft DDS可用于填补术中骨缺损,在提高植骨区域药物浓度的同时还能加速骨修复,而RPT/Bone-target DDS可用于术前或术后的药物治疗,外周给药后靶向到骨组织,增加骨组织中的药物浓度,改变药物分布,有助于降低给药剂量和频率。

孙玉林[5](2021)在《利福喷丁脂微球温敏凝胶的制备与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结核病(Tuberculosis,TB)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性疾病,随着多药耐药结核菌株的出现及继发性免疫缺陷患者的增多,结核病的发病率在全球呈上升趋势[1]。利福喷丁(Rifapentine,RPT)是脂溶性长效利福霉素类抗生素,其体外抗结核杆菌作用比利福平强2-10倍,尤其对生长期内的结核分枝杆菌杀菌作用更强[2]。但利福喷丁难溶于水,对光敏感,稳定性差,且目前临床上多为口服的RPT胶囊,该剂型首过消除大、生物利用度低,使其临床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3]。为了克服这些问题,临床现开始采用纤支镜给药的方式进行肺结核的治疗,然而目前面临的新问题是没有适合的制剂使其达到更好的治疗作用。因此,亟待开发一种稳定性强、留滞性好、能够自身降解,且生物利用度高的缓释抗结核药物系统。本研究将利福喷丁制成脂微球温敏凝胶的形式,筛选出最优处方和最佳制备工艺,并对其理化性质和安全性进行评价,为结核病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给药剂型。第一部分处方前研究目的:建立利福喷丁含量测定方法,测定利福喷丁的油水分配系数,并测定其在不同油相中的平衡溶解度。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利福喷丁的含量,并对其线性、专属性、精密度、稳定性、回收率等进行考察。通过摇瓶法测定利福喷丁的油水分配系数,采用平衡溶解度法测定利福喷丁在各油相中的溶解度,并筛选出适宜的油相。结果:建立了HPLC测定利福喷丁含量的方法,线性、专属性、精密度、稳定性和回收率均符合方法学测定的要求。利福喷丁的油水分配系数为1.98,脂溶性较强。初步筛选出了对利福喷丁溶解性较高的油相。结论:本部分采用的HPLC测定利福喷丁含量的方法符合试验要求,可用于利福喷丁含量测定。且利福喷丁的油水分配系数适宜,为后期的处方设计和工艺研究奠定了基础。第二部分利福喷丁脂微球制备及理化性质考察目的:确定利福喷丁脂微球(Rifapentine Lipid Microsphere,RPT-LM)的最佳处方和制备工艺,并对其理化性质进行考察。方法:以脂微球外观和稳定性为脂微球质量的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考察对各组分用量进行筛选,以粒径和离心稳定常数值(Ke)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试验筛选脂微球的最优处方,并对其最佳制备工艺进行筛选。对RPT-LM的最优处方和制备工艺进行理化性质考察。结果:RPT-LM的最优处方为:RPT 0.05 g、玉米油1.0 g、大豆磷脂0.9 g、甘油0.25 g、油酸0.05 g,维生素E 0.5 g,加蒸馏水至10 m L。最佳制备工艺为:制备温度80℃、剪切时间11 min、剪切速度11000 r/min。RPT-LM外观呈橙色不透明状,无分层,表面无油滴,粒径为482.4 nm,PDI为0.264,包封率为55.51±0.50%,含量为4.93±0.02 mg/m L。结论:本部分成功地制备了RPT-LM,该制剂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并且提高了利福喷丁的溶解度。第三部分利福喷丁脂微球温敏凝胶的制备及理化性质研究目的:确定利福喷丁脂微球温敏凝胶(Rifapentine Lipid Microsphere Temperature-Sensitive-Gel,RPT-LM-TSG)的制备方法,并对其理化性质及体外释药行为进行评价。方法:采用聚(DL-乳酸羟基乙酸-聚乙二醇)共聚物(PLGA-PEG-PLGA)为温敏凝胶基质,以胶凝温度和胶凝时间为评价指标,筛选出RPT-LM-TSG的最优处方,并对其理化性质进行考察。采用透析袋法考察其体外释药行为。结果:确定了RPT-LM-TSG最优处方为:RPT-LM与浓度为20%的PLGA-PEG-PLGA溶液体积比为2:1。RPT-LM-TSG粒径为589.4 nm,PDI为0.142;胶凝温度为(34.47±0.15)℃,胶凝时间为(41.33±1.70)s,体外降解时间较长。体外释放30天时,累积释放率大于80%,且各时间点的药物释放浓度均高于最低抑菌浓度。体外释放行为符合Riger-Peppas动力学模型。结论:本部分成功制备了RPT-LM-TSG,胶凝温度和胶凝时间适宜,体外释放时间长,具有一定的缓释效果,符合本实验设计的目的。第四部分利福喷丁脂微球温敏凝胶的细胞水平及药效学评价目的:以RPT-LM-TSG为肺部给药制剂的细胞毒性及药效学评价。方法:采用MTT试验测定给药后A549细胞的存活率,考察该制剂在细胞水平的安全性。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对Cou-6-LM的摄取情况。通过气管插管对SD大鼠给以RPT-LM-TSG,观察制剂在肺部的滞留情况,采用肺组织提取液抑菌试验考察制剂对病菌的抑制情况,对制剂的药效学进行评价。结果:空白凝胶基质对细胞毒性较小,可知该载体材料的安全性较高。在一定的浓度和时间范围内,A549细胞对药物的摄取随浓度的升高和时间的延长而增加。气管插管给药后,在大鼠的肺组织中可看到橙色的制剂滞留在肺部。含药肺组织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耻垢分枝杆菌都具有一定的抑制效果。结论:本部分试验表明所制备的PRT-LM-TSG毒性较小,能被A549细胞摄取,通过气管插管给药后,能够滞留在肺部。

赵伊伦[6](2020)在《具有功能性内核的两亲性聚己内酯微囊的制备与载药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聚己内酯(poly(ε-caprolactone),PCL)微囊(microcapsules)是一类具备小尺寸和包封结构的药物载体。采用乳液法制备的PCL微囊能包封亲水性药物于内腔,有利于贮存、保持药物活性。但是受限于PCL材料的强疏水性与高结晶度,微囊的制备工艺条件复杂、产物性状不稳定,且需要引入有毒性的化学助剂。同时其降解速度慢的缺陷,也严重影响了PCL微囊的临床应用。本文立足于化学改性制备两亲性PCL材料,结合对传统复乳溶剂挥发法的工艺改良,目标制备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尺寸分散性好、结构稳定,药物包封率高、释放速度可控的微囊。在己内酯(CL)的开环聚合反应中,引入功能性单体1,4,8-三氧杂螺环-[4,6]-9-十一烷酮(TOSUO)和甲氧基聚(乙二醇)(mPEG),成功合成两种共聚改性产物:poly(CL-co-TOSUO)(PCT)和(mPEG-poly CL-co-TOSUO)(m PEG-PCT)。通过核磁共振氢谱(1H NMR)表征共聚产物的化学结构。表面接触角与体外降解测试结果证实,共聚改性产物具有两亲性,结晶度降低。在乳液体系中,溶解有两亲改性PCL材料的油相,更易与水相互混。与此同时,我们系统研究了两种新内水相组份(天然多糖与氧化石墨烯(GO))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证实了在油水界面存在的聚合物/多糖,聚合物/GO的相互作用力,有利于增强乳液稳定性。在此基础上我们成功制备出包埋多糖内核和包埋石墨烯内核的两亲性PCL微囊:1、包埋多糖微内核的两亲性聚己内酯微囊的制备及其载药性能研究壳聚糖(CS)和海藻酸钠(ALG)是具有代表性的两类天然多糖。本章分别将CS与ALG引入内水相,与溶解有聚合物的油相共混形成W/O初乳。系统研究内水相中多糖类型、浓度、药物与多糖相互作用,油相中聚合物类型(PCL,PCT,m PEG-PCT)、浓度,油水两相体积比等因素对初乳稳定性的影响。在不添加其他乳化剂的前提下,可获得自稳定的初乳。将初乳均匀分散入聚乙烯醇(PVA)外水相,待有机溶剂挥发后,成功制备包埋多糖微内核的聚合物微囊。分别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红外光谱(IR)对产物的形貌特征与化学结构进行表征。选用盐酸阿霉素(DOX)作为模型药物,评价药物包载与体外释放效果。基于ALG与DOX间的静电吸附作用,具有ALG微内核的聚合物微囊药物包封率最优。体外释放实验表明,在确保高释放量的前提下,PCT微囊实现了长达37天的缓慢释放。2、包埋氧化石墨烯内核的两亲性聚己内酯微囊的制备及其载药性能研究本章中将GO引入内水相,与溶解有聚合物的油相共混形成W/O乳液。系统研究内水相类型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在无其他乳化剂参与的情况下,可获得自稳定的初乳。将初乳均匀分散入离子水的外水相,待有机溶剂挥发后,成功制备包埋GO内核的聚合物微囊。研究比较GO、PVA、GO和PVA的混合溶液作为内水相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分别使用纳米激光粒度仪(DLS),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红外光谱(IR)对产物的形貌特征与化学结构进行表征。研究分析油相中聚合物类型(PCL,PCT,mPEG-PCT)、内水相中溶液类型和油水两相体积比等因素对微囊形貌的影响。选用盐酸阿霉素(DOX)作为模型药物,评价药物包载效果。基于GO与DOX间的静电吸附作用,具有GO内核的聚合物微囊药物包封率最优。

朱绍瑜[7](2020)在《载利福平多孔复合物作为结核性骨缺损修复材料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将 RFP(RIFAMPICIN/Rifampin,利福平)作为主药,使用 PDLLA(Poly-DL Lactic Acid外消旋聚乳酸)、nHA(nano-hydroxyapatite纳米羟基磷灰石)作为DDS(Drug Delivery System,药物传递系统)载体材料,对这一复合材料修复的可行性进行探究,同时还对多孔复合物的生物安全性、降解性、骨诱导性、药物缓释性以及体外抗结核活性等性能和价值展开分析。方法:(1)制备多孔RFP/PDLLA/nHA复合材料;观察载药量、包封率以及孔隙率和成型情况等指标,通过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以及XRD(X-ray differaction X,射线衍射)、FTIR(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e,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观察分析合成产物的表征。(2)将PBS(phosphate buffered saline,磷酸缓冲液)液作为释放介质,观察分析RFP/PDLLA/nHA复合材料的体外降解性能、体内降解性能和体外药物缓释性能。(3)将PDLLA/nHA复合材料作为参照,在对复合材料与小鼠前成骨细胞MC3T3-E1进行共培养之后,观察分析MC3T3-E1细胞的生长与增殖状态,再综合分析多孔RFP/PDLLA/nHA复合物的细胞毒性,评判复合材料的组织相容性。(4)进行4周的RFP/PDLLA/nHA复合物与小鼠MC3T3-E1细胞诱导分化培养,分别测定MC3T3-E1细胞的ALP(alkaline phosphatase,碱性磷酸酶)含量、OCN(osteocalcin,骨钙素)及COL-I(Collagen-I,Ⅰ型胶原)表达水平,以此评估复合材料的体外骨诱导性能。(5)对金胺“O”染色、抗酸染色、MicroMGITTM荧光判读仪菌检及FDA检测结果进行观察并分析,并以此评估复合材料的体外抗结核性能。结果:(1)研究中制备的RFP/PDLLA/nHA复合原料,是通过溶剂挥发法成功制备出来的,复合物呈现橘黄色,为疏松且多孔的海绵状。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证明了 PDLLA及RFP的存在,且均未出现新物象,以及新交联及耦合,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2)多孔RFP/PDLLA/nHA复合材料失重率与pH值变化过程中均具有两个快速增长期,复合材料在经过体内降解后呈现凹凸不平的表面,存在一定程度的纤维膜覆盖,与组织的结合更加紧密体内降解较为广泛。复合材料体内降解12周后降解速率明显比体外降解高。(3)复合材料和MC3T3-E1细胞共培养发现,细胞生长状况均较好,存在大量的细胞增殖,细胞核均完整;复合材料均存在孔隙结构塌陷表现;细胞不仅具有较好的适应性,而且还具有较好的安全性。除此之外,在细胞毒性方面,也不存在显着差异,因而对于细胞增殖并不会产生较为显着的抑制作用。入组小鼠的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麻醉苏醒、切口愈合均良好。(4)RFP/PDLLA/nHA组的细胞ALP活性均随着诱导培养时间的增加而上升。这一复合材料的优势还体现在能够加速MC3T3-E1细胞成熟和细胞分化,同时还能够在修复骨缺损中发挥显着效果。(5)对RFP/PDLLA/nHA材料进行连续8周的观察,显示其在色泽方面呈现出清亮透光,在颜色方面主要是橘黄色,在结核分歧杆菌菌落聚集与形成方面并不明显。抗酸染色为阴性;RFP/PDLLA/nHA材料组当中的结核菌能够被复合材料释放的RFP杀灭。流式细胞仪结果表明,材料中基本能够认定无法检测到活结核分歧杆菌的存在。结论:载RFP多孔PDLLA/nHA复合物,在各方面均具有较为突出的性能,能够成为结核性骨缺损的修复材料,但复合材料的活体作用效能和作用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分析。

陈慧明[8](2020)在《同轴载药组织工程骨支架缓控释特性研究》文中提出背景及意义:众所周知,国内外结核病发病率高,治疗难度大,尤其是骨结核病,其发病率高达肺外结核病50%,尤其在新疆地区发病率极高。目前治疗骨结核病的首要方法是口服或注射药物治疗,或是清除病灶,然后自体异体骨移植,但这样的治疗方式缺陷较大;在治疗过程中,存在口服或注射药物无法高效到达病灶,不能快速彻底地消除病灶处的结核菌,对神经和肝肾器官的毒副作用大,极易产生免疫系统排斥等不良反应;并且清创不彻底时可能感染其它骨组织,而过度清除则会造成骨组织缺损,给骨愈合带来极大困难。自体骨移植取骨困难,异体骨来源不足,是目前临床难以解决的问题。近年来,随着组织工程骨支架研究的深入,为临床治疗骨结核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但是组织工程骨制备工艺参数复杂多变,随着材料和设备等因素的变化,无法形成统一的标准工艺参数;同时,随着载药微球的成功研制,减少了口服和注射药物对身体的伤害,但是,如何制备出最佳性能的载药微球,如何让载药微球与组织工程骨支架复合制备,组织工程骨植入人体后,如何控制药物有效的治疗浓度,并使其缓慢释放药物,对于组织工程骨支架临床治疗骨结核病是急需解决的一大难题。基于以上问题,本研究对载药微球的相关性能及工艺参数展开研究;针对挤出沉积成型技术制备组织工程骨的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同时,对组织工程骨药物缓释系统性能进行探究。方法:首先,采用乳化法制备载药微球,设置五因素四水平的正交实验,调整载药微球的制备工艺参数,制备出各项性能最佳的载药微球。其次,建立同轴载药微球组织工程骨支架的三维模型,基于田口法优化挤出成型工艺参数;将性能最佳的载药微球与骨支架材料按一定量复合制备,得到同轴载药微球组织工程骨支架,并对骨支架的相关性能表征。最后,对复合骨支架微观形貌、孔隙率、孔径和吸水率等基本特征进行表征,对同轴载药和载药微球组织工程骨支架进行体外降解和释药模拟试验,揭示骨支架体外降解和释药等规律。结论:(1)制备的丝素载药微球具有良好的载药率、包封率和缓释性能,不会出现剧烈的突释现象。(2)制备的同轴载药微球组织工程骨支架具有较好的成型质量和力学性能。(3)制备的同轴骨支架药物缓控释系统具有良好的缓释性能和降解性能,为临床治疗骨结核病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熊莹[9](2020)在《负载利福平GO/SF微球的组织工程骨支架制备及释药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骨结核疾病,是结核杆菌以血液传播为主侵入骨或者关节组织所引起的破坏性病变。临床上针对需“取骨重建”骨结核疾病的治疗,普遍采用手术清除病灶,再进行缺损骨组织的填充,最后配合在病灶放置或长期口服抗结核药物的治疗手段。常用的骨缺损填充材料,如自体骨、异体骨等,仅起支撑作用,无法诱新组织的重建;而放置抗结核药物于病灶的方法,不能保证药物长期有效的浓度,需多次手术用药,加大了病人的治疗痛苦;口服用药也难以保证到达病灶区的药物浓度满足最佳抑菌浓度,长此以往会给其他正常器官带来严重的毒副作用。为解决以上问题,本研究将性能优异的药物缓释微球与组织工程骨支架材料相结合,通过3D打印技术制备具有药物缓释性能的微球-支架复合体,使该体系在填充、修复骨缺损的同时实现抗结核药物持续、稳定的释放。本研究包含以下三部分:首先,以GO含量、药载比、有机溶剂占比等为主要因素,设置不同水平,通过单一因素试验结合混合水平正交试验,以电镜扫描、粒径表征、载药率、包封率等相关实验结果为评断依据,最终得出载药量最高组别微球的制备工艺参数,该组微球载药量为12.3%,包封率为65%,一周内的微球中的药物累计释放量在80%左右,符合药物缓释微球的药物释放的规律;其次制备不同浓度GO/PVA复合凝胶,并与纳米羟基磷灰石(nHA)进行不同比例的复合,得到不同组别的支架复合材料,利用电镜扫描、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及力学性能等测试结果,对不同配比支架材料的性能进行表征,最终确定n HA:0.1%GO/PVA=1g:1.5ml时,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最优且满足生物安全性要求;最后,参考抗结核药物利福平(RFP)的最低抑菌及杀菌浓度,根据前两部分得到的试验结果,通过计算确定支架所载微球、药物及支架各材料间的用量,利用3D打印技术制备负载利福平GO/SF微球的组织工程骨支架。并通过生物体外降解及药物缓释实验对支架的降解、缓释性能进行评判,为此类药物缓释体系的临床应用提供有效实验基础及支撑。

王震[10](2020)在《利福喷丁聚乳酸缓释微球复合体的构建及治疗兔脊柱结核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本研究制备了利福喷丁聚乳酸缓释微球,通过实验评估了微球的体外药物释放特性、抗菌活性及组织相容性为后续实验提供依据。(2)本研究以羟基磷灰石/β-磷酸三钙(HA/β-TCP)复合材料为支架,负载利福喷丁聚乳酸缓释微球构建复合体。通过体外实验评价该复合体对细胞增殖和成骨分化的影响及药物释放特性。(3)构建兔脊柱结核实验动物模型,在此基础上,利用利福喷丁聚乳酸缓释微球复合体对脊柱结核进行治疗,分别从脊柱结核病灶骨缺损处的组织修复效果及药物疗效两方面综合评估利福喷丁聚乳酸缓释微球复合体。为临床治疗脊柱结核提供一种新的治疗途径。方法:(1)以利福喷丁为目标药物,聚乳酸为药物载体,通过优化复乳-溶媒挥发法制备利福喷丁聚乳酸缓释微球,检测微球粒径、包封率及载药率,检测微球体外释放能力及抑菌能力;通过倒置显微镜、CCK-8法、碱性磷酸酶染色及测定、茜红素染色方法检测利福喷丁聚乳酸缓释微球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形态、粘附、增殖、成骨及理化特性的影响。通过细胞毒性试验及溶血实验评价其生物相容性。(2)利用流式细胞仪鉴定分离培养的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进行了多向分化能力的考察。本研究以羟基磷灰石/β-磷酸三钙(HA/β-TCP)复合材料为支架,负载利福喷丁聚乳酸缓释微球构建复合体。通过体外释放实验评价该复合体药物释放能力。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为四组:对照组(BMSCs)、诱导组(IBMSCs)、利福喷丁聚乳酸缓释微球诱导组(IBMSCs+RPSMs)、复合体诱导组(IBMSCs+RPSMs+HA/β-TCP)。通过碱性磷酸酶及茜红素染色、实时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检测评价各组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3)建立脊柱结核病灶缺损的实验动物模型,对模型进行X线、核磁共振、HE染色及细菌学评价。利用利福喷丁聚乳酸缓释微球复合体对脊柱结核进行治疗。在术后6周及12周时,通过血沉、C反应蛋白(CRP)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评估复合体组对兔脊柱结核动物模型治疗效果;大体观察、组织学检查及Nilsson组织学评分综合评价证实复合体组对兔脊柱结核动物模型组织修复效果。采用HPLC法对组织中药物的浓度进行检测,评价复合体的体内释药特性及分布。结果:(1)利福喷丁聚乳酸缓释微球外观呈砖红色,粉末状;在光镜及电镜下,呈圆球形,均匀分散;平均粒径为27.67±2.05μm;包封率为78.11±1.16%,载药率为35.57±0.85%。利福喷丁聚乳酸缓释微球体外持续释放药物达到48天。利福喷丁聚乳酸缓释微球在体外对结核分枝杆菌有明显的抗菌作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利福喷丁聚乳酸缓释微球共培养时茜素红及碱性磷酸酶染色为阳性;与无微球组对比,碱性磷酸酶活性及细胞迁移能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利福喷丁聚乳酸缓释微球细胞毒性分级为1级,溶血率为1.60%。(2)流式细胞术鉴定结果显示所培养的细胞符合干细胞鉴定标准,细胞具备向成骨、成脂肪和成软骨方向分化能力。本研究构建的利福喷丁聚乳酸缓释微球复合体体外释放实验显示药物释放更加稳定,释放时长为58天。复合体诱导组碱性磷酸酶及茜红素染色为阳性。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证明,与其他三组相比,复合体诱导组I型胶原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1),复合体诱导组骨钙素表达水平显着高于微球诱导组(P<0.01)。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复合体诱导组I型胶原和骨钙素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高于其他三组(P<0.01)。(3)脊柱结核模型组X线及核磁共振结果显示感染节段脊柱融合、畸形及结核脓肿形成。HE染色发现结核结节等特征性病变,细菌学培养发现结核分支杆菌。利用利福喷丁聚乳酸缓释微球复合体对脊柱结核进行治疗,结果显示12周时复合体组的血沉、CRP、TNF-α,对比结核感染前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体观察、免疫组织学化学染色结果显示12周时,复合体组的缺损区由新生的骨组织替代,与周围骨组织无明显界限。Nilsson组织学评分结果显示,6、12周时复合体组的评分明显优于其他两组(P<0.01)。体内药物浓度检测结果显示复合体药物稳定释放达60天,与体外释放结果一致,且其他组织中无明显药物积聚。结论:(1)制备的利福喷丁聚乳酸缓释微球具有较高包封率及载药率,具有良好的抑菌能力;体外释放实验证实药物释放过程中对细胞增值、分化无不良影响,组织相容性好。(2)本研究构建的利福喷丁聚乳酸缓释微球复合体药物释放更加稳定、缓释时间更长,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具有促进作用。(3)兔脊柱结核病灶缺损动物模型成功构建;使用复合体对脊柱结核模型进行治疗,显示出了良好的药物治疗效果及组织修复效果;复合体体内药物释放稳定与体外释放结果类似。

二、生物降解聚酯包埋利福平缓释微球的制备及释放行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生物降解聚酯包埋利福平缓释微球的制备及释放行为(论文提纲范文)

(1)负载利福平丝素蛋白微球的制备及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文题释义:
0引言Introduction
1 材料和方法Materials and methods
    1.1 设计
    1.2 时间及地点
    1.3 材料
        1.3.1 主要仪器与设备
        1.3.2 主要药物与试剂
    1.4 实验方法
        1.4.1 丝素蛋白溶液的制备
        1.4.2 载药微球的制备
        1.4.3 微球形貌表征
        1.4.4 药物浓度标准曲线绘制
        1.4.5 微球载药率和包封率的测定
        1.4.6 正交实验设计
        1.4.7 载药微球体外释药实验
    1.5 主要观察指标
    1.6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Results
    2.1 载药丝素蛋白微球的形貌
    2.2 正交实验结果与分析
    2.3 正交实验优化验证
    2.4 载药丝素蛋白微球的释药性能研究
3 讨论与总结Discussion and conclusions

(2)载多联抗结核药物同轴组织工程骨支架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骨结核流行病学背景
        1.1.2 治疗方案及瓶颈问题
    1.2 骨缺损修复与骨组织工程
        1.2.1 骨的组成成分
        1.2.2 骨组织工程
        1.2.3 组织工程骨支架
    1.3 植入式药物控释系统的研究进展
        1.3.1 药物的负载方式
        1.3.2 载药微球
        1.3.3 载药组织工程骨支架
    1.4 骨缺损修复材料的研究现状
        1.4.1 基体修复材料
        1.4.2 药物载体材料
        1.4.3 丝素蛋白作为药物载体材料
    1.5 药物载体制备方法的研究现状
        1.5.1 载药微球的制备方法
        1.5.2 3D打印应用于载药支架
    1.6 药物控制释放动力学模型
    1.7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二章 同轴载药支架内、外芯材的制备及控性优化
    2.1 前言
    2.2 SF/PVA/HA复合材料的制备及优化
        2.2.1 材料及实验仪器
        2.2.2 SF水溶液的制备
        2.2.3 SF/PVA水凝胶的制备及控性优化
        2.2.4 SF/PVA/HA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控性优化
    2.3 SF/PVA/HA/β-TCP复合材料的性能分析
        2.3.1 SF/PVA水凝胶的亲、疏水性能
        2.3.2 SF/PVA/HA的生物相容性能
        2.3.3 SF/PVA/HA/β-TCP的微观形貌
        2.3.4 SF/PVA/HA/β-TCP的 FT-IR分析
        2.3.5 SF溶液优化后的二级结构分析
        2.3.6 SF/PVA/HA的力学性能
        2.3.7 β-TCP对支架力学性能的影响
    2.4 同轴载药支架内、外芯材的选择
        2.4.1 内、外芯材的体外降解性能
        2.4.2 内、外芯材的力学性能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同轴药芯载药微球的制备工艺优化及表征
    3.1 前言
    3.2 模型药物的选择
        3.2.1 异烟肼
        3.2.2 链霉素
        3.2.3 利福平
    3.3 载药微球的制备工艺
        3.3.1 实验材料及仪器
        3.3.2 SF水溶液的制备
        3.3.3 载药微球的制备
    3.4 载药微球的工艺参数优化
        3.4.1 中心复合设计法
        3.4.2 神经网络-遗传算法优化工艺参数
        3.4.3 响应曲面法优化工艺参数
    3.5 载药微球的质量评价
        3.5.1 微球的生物相容性能
        3.5.2 微球的形态表征
        3.5.3 载药微球的载药及释药性能
        3.5.4 GA-BP神经网络及响应曲面模型预测对比分析
        3.5.5 载药微球体外药物释放动力学拟合
    3.6 SF溶液的优化方式对载药微球性能的影响
        3.6.1 SF溶液的后处理
        3.6.2 载药微球的微观形貌
        3.6.3 载药微球的FT-IR分析
        3.6.4 载药微球的XRD分析
        3.6.5 载药微球的载药性能
        3.6.6 载药微球的药物缓释性能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同轴药芯载药微球的释药行为分析
    4.1 前言
    4.2 负载亲、疏水性药物微球的FT-IR分析
    4.3 负载亲、疏水性药物微球的体外释放行为研究
        4.3.1 亲、疏水性药物微球的载药性能
        4.3.2 亲、疏水性药物微球的体外药物释放拟合
    4.4 微球药物扩散-溶解释放模型
    4.5 微球药物释放有限元模型
        4.5.1 有限元计算方法
        4.5.2 有限元模型建立及结果
        4.5.3 载药量对药物释放的影响
        4.5.4 包封率对药物释放的影响
        4.5.5 药物本身属性对药物释放的影响
        4.5.6 三种药物模型的释放拟合对比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3D打印同轴载药组织工程骨支架
    5.1 前言
    5.2 同轴组织工程骨支架的建立
        5.2.1 同轴支架模型的建立
        5.2.2 同轴支架的打印原理
    5.3 支架打印过程中的工艺参数控制
        5.3.1 同轴丝材的挤出流量控制
        5.3.2 挤出速度对支架成形质量的影响
        5.3.3 平台移动速度对支架成形质量的影响
        5.3.4 挤出高度对支架成形质量的影响
    5.4 响应曲面法优化实验过程工艺参数
        5.4.1 响应曲面法优化实验设计方案
        5.4.2 响应曲面优化结果分析
    5.5 同轴载药组织工程骨支架的打印
        5.5.1 同轴载药支架的成形过程
        5.5.2 同轴载药支架的宏、微观结构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同轴载药组织工程骨支架的性能研究
    6.1 前言
    6.2 同轴载药支架的建立及性能表征
        6.2.1 药物含量设计
        6.2.2 药物在支架中的搭载方式及分布形式
        6.2.3 载药支架材料的打印参数
        6.2.4 同轴载药支架的宏、微观表征
    6.3 药物在支架中搭载方式的性能分析
        6.3.1 载INH支架的力学、降解及释药性能
        6.3.2 载SM、RFP支架的力学、降解及释药性能
    6.4 药物在支架内部分布形式的性能分析
        6.4.1 INH药物在支架内部的分布形式
        6.4.2 SM药物在支架内部的分布形式
        6.4.3 RFP药物在支架内部的分布形式
    6.5 载三联药物/微球支架的性能分析
        6.5.1 载药支架降解过程中的宏微观形貌
        6.5.2 载药支架的降解速率
        6.5.3 载药支架降解过程中的力学性能
    6.6 载三联药物/微球支架的体外释药行为分析
        6.6.1 INH药物的体外释药行为
        6.6.2 SM药物的体外释药行为
        6.6.3 RFP药物的体外释药行为
        6.6.4 三联药物在支架内的释药状态对比
        6.6.5 三联药物同轴支架的释药拟合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3)负载麦冬甾体皂苷的明胶微球的制备及其理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麦冬甾体皂苷的研究进展
    1.3 药物缓释微球技术的研究进展
        1.3.1 微球的基本概念
        1.3.2 微球制剂的给药途径
        1.3.3 微球化的目的
        1.3.4 微球的载体材料
        1.3.5 微球的制备方法
        1.3.6 药物微球制备工艺优化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意义
        1.4.1 立题依据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仪器
    2.2 微球的制备
        2.2.1 负载麦冬甾体皂苷明胶微球的制备
        2.2.2 空白明胶微球的制备
    2.3 微球的制备工艺
        2.3.1 微球制备工艺的工艺初筛选
        2.3.2 微球的制备工艺优化
    2.4 微球的表征及性能测试
        2.4.1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形貌
        2.4.2 双目生物显微镜观察形态
        2.4.3 微球的粒径分析
        2.4.4 微球的傅里叶红外光谱扫描分析
        2.4.5 微球的X-射线衍射分析
        2.4.6 微球的流动性分析
        2.4.7 微球的堆密度分析
        2.4.8 微球的溶胀度分析
        2.4.9 微球的耐酸碱性能分析
        2.4.10 微球载药量、包封率的测定
        2.4.11 明胶微球缓释性能的研究
        2.4.12 明胶微球的稳定性研究
第三章 负载麦冬甾体皂苷的明胶微球的制备
    3.1 微球的制备工艺初筛选
        3.1.1 麦冬甾体皂苷与明胶的质量比(药材比)对微球性能的影响
        3.1.2 乳化时间对微球性能的影响
        3.1.3 乳化温度对微球性能的影响
        3.1.4 乳化速度对微球性能的影响
        3.1.5 乳化剂用量对微球性能的影响
        3.1.6 水油比对微球性能的影响
        3.1.7 固化时间对微球性能的影响
        3.1.8 初步优化制备工艺
    3.2 微球制备工艺再优化
    3.3 小结
第四章 负载麦冬甾体皂苷的明胶微球的理化性能研究
    4.1 微球的形态学观察
    4.2 微球外观形态及粒径分析
    4.3 明胶交联发生机制和结构表征
        4.3.1 明胶的交联原理
        4.3.2 微球的傅里叶红外光谱扫描分析
        4.3.3 微球的X-射线衍射分析
    4.4 微球的堆密度
    4.5 微球的流动性
    4.6 微球的溶胀度
    4.7 微球的耐酸碱性能分析
    4.8 微球的载药量和包封率分析
        4.8.1 溶剂量对微球载药量、包封率的影响
        4.8.2 水浴温度对微球载药量、包封率的影响
        4.8.3 超声时间对微球载药量、包封率的影响
    4.9 微球的体外释放性能分析
        4.9.1 释放介质的pH对微球释药性能的影响
        4.9.2 溶胀度对微球释药性能的影响
        4.9.3 释放介质对微球释药性能的影响
        4.9.4 微球的体外释药机理
    4.10 微球的稳定性研究
        4.10.1 温度对微球稳定性的影响
        4.10.2 湿度对微球稳定性的影响
        4.10.3 储存稳定性
    4.11 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4)基于利福喷丁构建局部植骨递药系统及外周骨靶向递药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利福喷丁局部植骨递药系统及外周骨靶向递药系统的制备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利福喷丁局部植骨递药系统的制备
        1.2 利福喷丁外周骨靶向递药系统的制备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利福喷丁局部植骨递药系统及外周骨靶向递药系统的体外评价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利福喷丁局部植骨递药系统的体外评价
        1.2 利福喷丁外周骨靶向递药系统的体外评价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利福喷丁局部植骨递药系统及外周骨靶向递药系统的体内评价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利福喷丁局部植骨递药系统的体内评价
        1.2 利福喷丁外周骨靶向递药系统的体内评价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药物递送系统在结核病领域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5)利福喷丁脂微球温敏凝胶的制备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处方前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利福喷丁脂微球制备及理化性质考察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利福喷丁脂微球温敏凝胶的制备及理化性质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利福喷丁脂微球温敏凝胶的细胞水平及药效学评价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抗结核药物新剂型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具有功能性内核的两亲性聚己内酯微囊的制备与载药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微囊
        1.1.1 微囊的简述
        1.1.2 微囊的制备方法
        1.1.3 微囊的应用
    1.2 聚己内酯和改性聚己内酯
        1.2.1 聚己内酯的简介
        1.2.2 聚己内酯的改性
        1.2.3 改性聚己内酯的应用
    1.3 聚己内酯微囊在药物递送中的研究
        1.3.1 聚己内酯微囊的研究
        1.3.2 聚己内酯微囊的改性
        1.3.3 聚己内酯微囊在药物载体中的应用
    1.4 选题的意义和研究的内容
        1.4.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4.2 创新点
第二章 包埋多糖微内核的两亲性聚己内酯微囊的制备及其载药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2 包埋多糖的新型聚酯微囊的制备
        2.2.3 ~1H NMR表征
        2.2.4 聚合物接触角测试
        2.2.5 聚合物体外降解测试
        2.2.6 初级乳液稳定性测试
        2.2.7 形态学表征
        2.2.8 UV-Vis表征结果
        2.2.9 流变学测试
        2.2.10 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表征
        2.2.11 药物包封和体外释放实验
    2.3 表征与结果
        2.3.1 PCL、PCT和 mPEG-PCT三种聚合物的结构及性能表征
        2.3.2 乳液稳定性测试结果
        2.3.3 SEM表征结果
        2.3.4 UV-Vis测试结果
        2.3.5 流变学表征结果
        2.3.6 FT-IR表征结果
        2.3.7 药物的包封结果
        2.3.8 体外释放实验结果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包埋氧化石墨烯内核的两亲性聚己内酯微囊的制备及其载药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3.2.2 氧化石墨烯的制备
        3.2.3 包埋氧化石墨烯的改性聚己内酯微囊的制备
        3.2.4 测试与表征
        3.2.5 药物包封实验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乳液稳定性测试
        3.3.2 改性聚己内酯微囊表面Zeta电位的表征
        3.3.3 UV-Vis表征结果
        3.3.4 不同反应条件对微囊形貌的影响
        3.3.5 FT-IR表征
        3.3.6 药物包封实验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全文总结
    4.1 主要研究结论
    4.2 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科研成果
致谢

(7)载利福平多孔复合物作为结核性骨缺损修复材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载利福平多孔复合物的制作及其材料结构和性能表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载利福平多孔复合物的安全性、骨诱导性、抗结核活性实验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1、研究结论
    2、研究展望
综述 结核性骨缺损修复材料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攻读学位期间已发表的论文、专利和学术获奖
主持或参与的项目
参加学术会议情况
致谢

(8)同轴载药组织工程骨支架缓控释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选题意义及目的
    1.3 骨结核病的临床治疗方法
        1.3.1 抗结核药物治疗
        1.3.2 载药组织工程骨支架治疗
    1.4 药物缓释系统
        1.4.1 药物缓释载体
        1.4.2 药物和载体的结合方式
    1.5 载药组织工程骨相关性能
        1.5.1 载药组织工程骨释药性能
        1.5.2 组织工程骨降解性能
        1.5.3 载药组织工程骨生物力学性能
    1.6 课题研究的思路和创新点
        1.6.1 课题研究的思路
        1.6.2 课题的创新点
第2章 载有利福平SF微球的制备工艺及性能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及仪器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3 载药微球的制备
        2.3.1 载药微球的制备原理
        2.3.2 载药微球的制备过程
        2.3.3 载药微球工艺参数优化实验
    2.4 SF载药微球的性能表征
        2.4.1 SF载药微球的形貌观察
        2.4.2 SF载药微球的粒径大小与分布
        2.4.3 利福平标准曲线测定
        2.4.4 SF载药微球载药率和包封率
        2.4.5 SF载药微球释药体外释药率
    2.5 SF载药微球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2.5.1 SF载药微球制备工艺参数对性能的影响
        2.5.2 最佳工艺参数的确定
    2.6 性能最优SF载药微球性能表征
        2.6.1 最佳工艺参数制备载药微球
        2.6.2 载药微球包封率和载药率及释药率
    2.7 总结
第3章 SF载药微球组织工程骨制备
    3.1 引言
    3.2 同轴组织工程骨制备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2.3 影响骨支架性能的工艺参数
        3.2.4 同轴组织工程骨成型工艺参数优化
        3.2.5 同轴组织工程骨制备方案
        3.2.6 同轴组织工程骨制备过程与结果分析
        3.2.7 实验验证
    3.3 同轴载药及载药微球组织工程骨制备
        3.3.1 同轴载药和载药微球组织工程骨支架制备方案
        3.3.2 组织工程骨制备过程
    3.4 结论
第4章 同轴组织工程骨性能表征及研究
    4.1 引言
    4.2 组织工程骨基本性能表征
        4.2.1 组织工程骨微观形貌表征
        4.2.2 组织工程骨孔径和孔隙率
        4.2.3 组织工程骨体外膨胀率
    4.3 同轴组织工程骨降解实验
        4.3.1 降解实验模型设计
        4.3.2 同轴组织工程骨体外降解结果分析
    4.4 同轴组织工程骨体外支架释药及表征
        4.4.1 同轴组织工程骨支架体外释药实验
        4.4.2 同轴组织工程骨支架体外释药结果分析
    4.5 结论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9)负载利福平GO/SF微球的组织工程骨支架制备及释药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选题意义及目的
    1.3 植入型药物缓释系统与缓释微球的研究现状
        1.3.1 植入型药物缓释载体材料
        1.3.2 药物负载方式
        1.3.3 微球型药物缓释系统简介及特征
        1.3.4 微球的制备方法
    1.4 组织工程骨支架制备方式及材料的研究现状
    1.5 药物缓释微球与组织工程骨支架结合方式的研究现状
    1.6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7 技术路线
第2章 GO/SF药物缓释微球的制备及工艺参数优化
    2.1 引言
    2.2 实验原料及仪器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油包水(W/O)单乳法制备GO/SF缓释微球
        2.3.2 GO/SF载药缓释微球电镜观察及粒径测量
        2.3.3 GO/SF载药缓释微球的载药量及包封率测定
        2.3.4 GO/SF载药缓释微球体外药物缓释实验
        2.3.5 单一因素水平试验优化微球制备工艺参数
        2.3.6 混合水平正交试验优化微球制备工艺参数
    2.4 试验结果分析
        2.4.1 混合水平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2.4.2 微球形貌及粒径的表征分析
        2.4.3 最优工艺参数组微球的体外药物释放行为分析
        2.4.4 微球载体材料生物安全性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支架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特性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原料与仪器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仪器
    3.3 GO/PVA复合凝胶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3.3.1 GO/PVA复合凝胶的制备
        3.3.2 GO/PVA复合凝胶生物安全性分析
        3.3.3 GO/PVA复合凝胶SEM分析
        3.3.4 GO/PVA复合凝胶XRD分析
        3.3.5 GO/PVA复合凝胶FTIR分析
    3.4 支架复合材料配比实验及复合材料性能表征
        3.4.1 支架复合材料配比实验
        3.4.2 支架复合材料SEM分析
        3.4.3 支架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分析
        3.4.4 支架复合材料生物安全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抗结核组织工程骨支架制备及释药特性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原料与仪器
        4.2.1 实验原料
        4.2.2 主要实验仪器
    4.3 挤出型3D打印设备简介
        4.3.1 硬件组成
        4.3.2 软件
    4.4 组织工程骨支架的制备
    4.5 成型支架的结构分析
        4.5.1 成型支架的宏、微观结构
        4.5.2 成型支架孔隙率测定
    4.6 成型支架体外降解性能分析
    4.7 成型支架体外药物缓释行为分析
        4.7.1 缓释过程中的药物释放率分析
        4.7.2 缓释过程中的降解行为分析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利福喷丁聚乳酸缓释微球复合体的构建及治疗兔脊柱结核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利福喷丁聚乳酸缓释微球的制备及体外评价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利福喷丁聚乳酸缓释微球制备、理化性质及体外药物释放的研究
        1.2 利福喷丁聚乳酸缓释微球抗菌能力和组织相容性的研究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利福喷丁聚乳酸缓释微球复合体的构建及体外评价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鉴定以及多向分化能力
        1.2 利福喷丁聚乳酸缓释微球复合体的构建及体外评价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利福喷丁聚乳酸缓释微球复合体对脊柱结核的治疗及释药性质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兔脊柱结核动物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1.2 利福喷丁聚乳酸缓释微球复合体对兔脊柱结核的治疗效果及释药性质研究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四、生物降解聚酯包埋利福平缓释微球的制备及释放行为(论文参考文献)

  • [1]负载利福平丝素蛋白微球的制备及性能[J]. 安田田,许燕,陈慧明,张旭婧,谭浩.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2(10)
  • [2]载多联抗结核药物同轴组织工程骨支架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张旭婧. 新疆大学, 2021
  • [3]负载麦冬甾体皂苷的明胶微球的制备及其理化性能研究[D]. 杨尚凤. 福建工程学院, 2021(01)
  • [4]基于利福喷丁构建局部植骨递药系统及外周骨靶向递药系统的研究[D]. 梁求真.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8)
  • [5]利福喷丁脂微球温敏凝胶的制备与评价[D]. 孙玉林.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6]具有功能性内核的两亲性聚己内酯微囊的制备与载药性能研究[D]. 赵伊伦. 暨南大学, 2020(03)
  • [7]载利福平多孔复合物作为结核性骨缺损修复材料研究[D]. 朱绍瑜. 苏州大学, 2020(06)
  • [8]同轴载药组织工程骨支架缓控释特性研究[D]. 陈慧明. 新疆大学, 2020
  • [9]负载利福平GO/SF微球的组织工程骨支架制备及释药特性研究[D]. 熊莹. 新疆大学, 2020(07)
  • [10]利福喷丁聚乳酸缓释微球复合体的构建及治疗兔脊柱结核的实验研究[D]. 王震.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可降解聚酯包埋利福平缓释微球的制备及释放行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