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草育种措施 - 间作研究

牧草育种措施 - 间作研究

一、牧草育种措施——间隙套作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南铭[1](2021)在《燕麦抗倒伏生理机制及茎秆木质素合成基因表达研究》文中指出倒伏(Lodging)已成为限制燕麦优质、稳产的重要因素,也是燕麦生产过程当中面临的非生物胁迫因子之一。本研究于2017-2019年度在定西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试验基地以4个不同倒伏类型燕麦品种为材料,系统比较了形态特征和解剖结构、理化组分含量、茎秆木质素代谢酶活性及其合成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差异,揭示了形态学、解剖学和生理学特点对燕麦茎秆抗倒伏能力的影响,以期为燕麦抗倒伏机理研究提供理论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燕麦根、茎、穗部形态特征与抗倒伏能力有关,穗下节是响应倒伏胁迫的敏感部位,其长度与茎秆重心高度显着(P<0.05)负相关,穗下节长与穗位高之比大于30%时田间倒伏风险明显增大。茎秆基部节间粗度、秆壁厚及鲜密度与实际倒伏率极显着(P<0.01)负相关。茎秆基部节间密度、茎秆各节间配置是影响茎秆重量和质量的主要因素,穗干重大,穗下节短;基部(1+2)节与穗位高之比小于20%,根颈短而粗,根系体积大;基部节间节间短,茎粗、壁厚内腔小,茎秆充实度高,秆型指数大是抗倒伏燕麦品种的形态特征。可通过优化茎秆基部节间结构和组成比例提高茎秆质量,建立抗倒伏燕麦品种理想株型。2.抗倒伏品种基部节间皮层厚度,机械组织细胞层数、厚度,维管束数目及大维管束面积分别较易倒伏品种大4.74μm、6层、521.52μm、8个和7653.9μm2,表皮坚硬,皮层细胞壁木质化程度高,厚度大,厚壁细胞体积小且排列紧密有规则。同一视野范围内,易倒伏品种厚壁组织细胞排列相对松散,薄壁细胞和髓腔体积较大,维管束数目较少。机械组织厚度、大维管束数目、维管束面积与茎秆穿刺强度、茎秆抗折力和实际倒伏率极显着(P<0.01)正相关,机械组织发达,细胞层数多且排列紧实,维管束数目多间距小且面积大,髓腔体积小且角质化程度较高是抗倒伏燕麦品种的解剖结构特征。3.抗倒伏品种的茎秆基部(1、2)节间中的钾、钙及硅含量分别是易倒伏品种的1.36倍、1.49倍和1.20倍,纤维素、木质素、C/N和可溶性糖分别高于易倒伏品种13.30%、11.72%、20.45%和16.82%。根颈中高氮、硅含量可增加茎秆基部节间重量和充实度,降低茎秆重心高度,矿物质元素含量与茎秆基部节间组织结构和充实度有关。可溶性糖、纤维素、木质素和C/N决定茎秆重量和质量,影响茎秆抗倒伏能力强弱。茎秆理化指标对倒伏指数的贡献大小依次为木质素>可溶性糖>钾>硅>纤维素>C/N>钙>镁>氮。茎秆基部节间低氮高钾、钙、硅、镁元素和可溶性糖、纤维素及木质素含量,既有利于促进根系生长,增强地上茎秆硬度,更有利于维持茎秆C/N平衡,降低干物质转运率,是抗倒伏燕麦品种的理化特性之一。4.灌浆期至蜡熟期,不同倒伏类型燕麦品种茎秆基部第2节间木质素含量平均增加27.70%,抗倒伏品种增加幅度达到38.38%。随生育进程变化,不同倒伏类型品种茎秆基部第2节间抗折力先升高后下降,而基部第2节间倒伏指数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易倒伏品种茎秆基部第2节间抗折力及倒伏指数下降幅度显着(P<0.05)高于抗倒伏品种。燕麦茎秆木质素含量及其抗折力的变化均受到PAL、TAL、CAD、4CL活性的共同影响,同一生育时期,易倒伏品种茎秆基部节间中的PAL、CAD、TAL和4CL活性显着(P<0.05)低于抗倒伏品种。其中PAL、CAD活性对茎秆基部第2节木质素含量影响最大(0.473,0.281),PAL和CAD活性较高能促进木质素合成,增强燕麦茎秆抗倒伏能力。5.6个木质素合成相关基因在燕麦茎秆基部节间均有表达,表达量在不同品种间存在显着(P<0.05)差异。灌浆期抗倒伏品种PAL、CAD、CCR1表达量相对较高,乳熟期易倒伏品种4CL、CAD、CCR1、CCR2的表达量相对较低;CCR1和CCR2在3个生育期间表达量最高,平均为1.563,而4CL表达量最低,平均为0.823,品种与生育期的互作效应对PAL、4CL、C4H的表达量影响明显。灌浆期PAL、C4H、CAD、CCR1、CCR2正向调控木质素合成,乳熟期PAL、C4H、CCR1对木质素合成负向调控,PAL、CAD、CCR1的表达量与木质素含量相关性最大,PAL的表达量与C4H和CCR1的表达量相关性最强,CCR2的表达量与木质素含量相关性最弱。推测PAL、CAD、CCR1的相对高表达对燕麦茎秆木质素合成调控更加明显。

王德成,贺长彬,武红剑,尤泳,王光辉[2](2017)在《苜蓿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苜蓿是优质牧草之一,随着"粮-经-草"三元结构到"粮-经-畜-草"四元结构发展模式的扩大,国内对苜蓿的需求量日渐增大。为了向我国苜蓿产业发展提供参考和支持,提出了适宜我国国情的苜蓿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模式,对国内外苜蓿机械化生产技术现状进行了概述,并进行了总结和分析。我国苜蓿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模式包含苜蓿种子工程、土地整理、播种、田间管理、刈割收获、储藏运输和草产品加工7种机械化生产技术工艺,30多个具体的机械化生产环节。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适合我国国情的苜蓿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体系,但与国外苜蓿机械化生产技术还存在一定差距,存在生产环节发展不均衡,机械化生产技术存在短板,产业化程度低,基础性研究落后,生产工艺与机械化生产技术联动性差,以及生产装备适用性与可靠性低等问题。构建完整的苜蓿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体系,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苜蓿机械化生产体系,加强土壤-苜蓿-机具相互作用关系理论技术体系研究,实现苜蓿生产机械集成化、智能化,将是我国苜蓿机械化生产技术体系的发展方向。

冯鹏[3](2011)在《品种与栽培技术对玉米产量及青贮质量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本试验于20082009年连续两年在内蒙古赤峰市和林西县进行,研究了43个品种与种植密度、混播、施肥、水肥、收获期等栽培技术对玉米产量及青贮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对株高、叶长、叶宽、叶片厚度、黄叶数、绿叶数、单株叶重、单株茎重、单株穗重和产量10个产量构成要素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产量为第一主成分,株高为第二主成分。以产量和株高为指标进行聚类分析,将43个玉米品种聚为4个类群。2. 43个玉米品种中,科多8号发酵品质表现较好,pH值和缓冲能最低,乳酸含量和原料WSC含量最高,青贮料ADF和NDF含量较低,是调制高品质青贮饲料的首选玉米品种。3.中种植密度鲜草产量、CP产量显着高于低、高种植密度。青贮饲料ADF、NDF、EE含量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提高,CP和WSC随密度的增加而降低;青贮降低了原料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种植密度对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无显着影响。比较产量、发酵品质、营养成分、硝酸盐类物质含量,中种植密度为适宜种植密度。4.中北410与豌豆不同播种量混播,混播处理中以中北410 2.5kg与豌豆3 kg处理CP含量最高,ADF、NDF最低;中北410与秣食豆不同播种量混播,混播处理中以2kg中北410与4kg秣食豆处理产量最高,中北410 1kg与秣食豆5kg混播CP含量最高,ADF、NDF最低。5.沙打旺与科多8号混贮,随沙打旺混贮比例的增加,混贮各处理pH值,CP含量递增,ADF、NDF递减;实验各处理青贮料较青贮原料黄曲霉毒素含量增加,玉米赤霉烯酮、亚硝酸盐、硝酸盐含量减少;玉米与沙打旺1:1混贮处理发酵品质、营养成分及氨基酸含量较高,且有毒有害成分含量较低,为理想的混贮处理。6.科多8号施碳酸氢铵750 kg/hm2及有机肥30000 kg/hm2处理产量最高;科多8号施碳酸氢铵750 kg/hm2处理pH值最低,原料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最高,缓冲能最低。龙丹13号施碳酸氢铵750 kg/hm2及磷酸二铵225 kg/hm2处理植株高度和产量均最高;施有机肥30000 kg/hm2处理pH值最低,原料可溶性碳水化合物最高,青贮料ADF和NDF含量最低,为最佳的施肥处理。7.在一定范围内,灌水利用效率随灌水量增加而降低,田间灌水量过大,玉米的水分利用率降低,所以要合理控制灌水量,以利于节水灌溉。施尿素225 kg/hm2,灌水2070.30 m3/hm2处理产量最高,达到87229.87 kg/hm2,且该处理乳酸含量高,营养品质较好,为理想的水肥组合。8.收获期对青贮玉米产量表现相同趋势,乳熟前期>乳熟后期>开花期,乳熟前期收获pH值、缓冲能均低于其他时期收获,乳熟前期收获原料干物质和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最高,ADF、NDF含量最低;乳熟前期收获青贮料粗蛋白含量最高,ADF、NDF含量最低,且亚硝酸盐含量最低,说明乳熟前期是适宜的青贮收获时期。

G.E.VAN DIJK,牛志远[4](1981)在《牧草育种措施——间隙套作研究》文中认为牧草育种工作者喜欢把植物分别开来进行观察,这样植物就可以充分地利用空间。在这篇论文中,论述了一些植物间隔种植在另一种牧草中的生长过程。用这种方法,尽管植物是生长在密植的作物中,但整个试验期都能得到分别评价。当某些植物种植在由另一品种组成的草地的空隙中,植物间及其后代间的差别就会较早地表现出来,而且这种差别,要较植物分开种植的差别显着的多。那些在草地中表现较差的植物将会消失。评价的容易程度取决于伴随作物的抑制作用及其高度和颜色。伴随作物对生产力的影响大于对产量等级划分的影响,事实上,后者一般是不发生变化的。在猫尾草、鸭茅草地里,对多年生黑麦草的选择,获得的各个试验品种,都有较高的持久性;刈割后,表现出良好的再生性,几乎没有什么植物消失,草地仍保持其密度和生产力。这种对草地退化的抵抗力,在高生产力水平时,是非常重要的。

二、牧草育种措施——间隙套作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牧草育种措施——间隙套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燕麦抗倒伏生理机制及茎秆木质素合成基因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缩略词Abbreviations
第一章 文献综述
    引言
    1.1 作物倒伏的特征和影响
        1.1.1 倒伏的特征
        1.1.2 倒伏的影响
    1.2 作物倒伏的原因
        1.2.1 外部因素
        1.2.2 内部因素
    1.3 .形态特征与倒伏的关系
        1.3.1 穗部形态特征
        1.3.2 茎秆形态特征
        1.3.3 根部形态特征
    1.4 解剖结构与倒伏的关系
    1.5 理化特性与倒伏的关系
        1.5.1 矿物质元素
        1.5.2 多糖
        1.5.3 纤维素
        1.5.4 木质素
    1.6 木质素代谢酶活性与倒伏的关系
    1.7 木质素合成基因与倒伏的关系
    1.8 燕麦抗倒伏研究进展
    1.9 本研究目的意义
        1.9.1 目的意义
        1.9.2 研究目标
        1.9.3 研究内容
        1.9.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不同倒伏类型燕麦品种茎秆形态特征
    2.1 试验材料与设计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概况
        2.1.3 试验设计
        2.1.4 倒伏分级
        2.1.5 形态性状测定
        2.1.6 数据统计
    2.2 结果与分析
        2.2.2 不同倒伏类型燕麦穗部形态特征
        2.2.3 不同倒伏类型燕麦茎秆形态特征
        2.2.4 不同倒伏类型燕麦根部形态特征
    2.3 讨论
        2.3.1 穗部形态特征与燕麦抗倒伏的关系
        2.3.2 茎秆形态特征与燕麦抗倒伏的关系
        2.3.3 根部形态特征与燕麦抗倒伏的关系
    2.4 小结
第三章 不同倒伏类型燕麦品种茎秆解剖结构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剂和仪器
        3.1.3 试验取样
        3.1.4 试验方法
        3.1.5 解剖结构观察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燕麦品种茎秆基部节间解剖结构
        3.2.2 茎秆解剖结构与抗倒伏能力的相关性
    3.3 讨论
        3.3.1 燕麦茎秆基部节间解剖结构差异
        3.3.2 茎秆解剖结构对燕麦倒伏的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不同倒伏类型燕麦品种理化特性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田间取样
        4.1.3 试验方法
        4.1.4 统计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根部理化物质含量
        4.2.2 茎秆基部第1 节理化物质含量
        4.2.3 茎秆基部第2 节理化物质含量
        4.2.4 理化物质含量与抗倒伏的关系
    4.3 讨论
        4.3.1 根部理化特性与燕麦抗倒伏的关系
        4.3.2 茎秆理化特性与燕麦抗倒伏的关系
    4.4 小结
第五章 茎秆木质素代谢对燕麦抗倒伏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1.4 统计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茎基部节间抗折力变化
        5.2.2 茎秆基部节间木质素含量变化
        5.2.3 茎秆木质素合成酶活性变化
        5.2.4 茎秆木质素合成酶活性与抗倒伏的关系
        5.2.5 PAL、4CL、TAL、CAD活性与木质素含量的回归分析
    5.3 讨论
        5.3.1 茎秆木质素含量与抗折力的变化
        5.3.2 茎秆木质素含量与抗倒伏的关系
        5.3.3 茎秆木质素合成酶活性与抗倒伏的关系
    5.4 小结
第六章 燕麦茎秆木质素合成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试验取样
        6.1.3 试验仪器和试剂
        6.1.4 试验方法
        6.1.5 统计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木质素合成相关基因表达量
        6.2.2 木质素含量与合成基因表达量的相关性
    6.3 讨论
        6.3.1 木质素合成基因表达量变化
        6.3.2 木质素含量与合成基因表达量的相关性
    6.4 小结
第七章 讨论与结论
    7.1 讨论
        7.1.1 植株表型形态特征与燕麦抗倒伏的相关性
        7.1.2 茎秆解剖结构对燕麦抗倒伏的影响
        7.1.3 根、茎理化特性与燕麦抗倒伏的关系
        7.1.4 茎秆木质素代谢与燕麦抗倒伏的关系
        7.1.5 茎秆木质素合成基因表达对燕麦抗倒伏的影响
    7.2 主要结论
    7.3 创新之处
    7.4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2)苜蓿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苜蓿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模式
2 苜蓿种子工程技术与装备
    2.1 苜蓿种子机械化收获技术与装备
    2.2 苜蓿种子播前处理技术与装备
    2.3 苜蓿机械化小区育种技术及装备
3 苜蓿田间机械化生产技术与装备
    3.1 苜蓿机械化耕整地技术与装备
    3.2 苜蓿机械化播种技术与装备
    3.3 苜蓿机械化田间管理技术与装备
    3.4 苜蓿机械化收获技术与装备
        3.4.1 苜蓿机械化刈割技术与装备
        3.4.2 苜蓿干草田间调制机械化技术与装备
        3.4.3 苜蓿机械化方草捆成捆技术与装备
        3.4.4 苜蓿机械化青贮技术与装备
4 苜蓿机械化储运技术与装备
5 苜蓿机械化加工技术与装备
    5.1 苜蓿机械化草粉加工技术与装备
    5.2 苜蓿机械化压缩技术与装备
    5.3 苜蓿机械化干燥技术与装备
    5.4 苜蓿机械化茎叶分离技术与装备
6 国内外苜蓿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现状分析
7 现阶段问题及发展趋势

(3)品种与栽培技术对玉米产量及青贮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品种对玉米产量及青贮品质的影响
    1.2 栽培技术对玉米产量及青贮品质的影响
        1.2.1 种植密度
        1.2.2 混播
        1.2.3 施肥
        1.2.4 水肥
        1.2.5 收获期
    1.3 青贮原理
    1.4 青贮的发酵过程
        1.4.1 植物呼吸期
        1.4.2 乳酸发酵期
        1.4.3 稳定期
    1.5 青贮玉米品质评价指标
        1.5.1 青贮发酵品质评定
        1.5.2 青贮玉米营养品质评价方法
        1.5.3 营养品质的综合评价
    1.6 青贮饲料质量安全评价
        1.6.1 无机元素类
        1.6.2 天然有毒有害物质
        1.6.3 次生性有毒有害物质
    1.7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自然概况
        2.1.1 试验地概况
        2.1.2 试验地气候资源
        2.1.3 试验地土壤状况
    2.3 试验材料与实验设计
        2.3.1 玉米品种
        2.3.2 栽培技术
    2.4 青贮调制
    2.5 研究内容与方法
        2.5.1 产量构成要素
        2.5.2 青贮质量
    2.6 数据处理与分析
    2.7 技术路线
第三章 品种对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
    3.1 43 个玉米品种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
    3.2 玉米产量构成要素相关性分析
    3.3 玉米产量构成要素主成分分析
    3.4 聚类分析
    3.5 讨论
    3.6 小结
第四章 品种对玉米青贮质量的影响
    4.1 青贮品质
        4.1.1 发酵品质
        4.1.2 原料营养价值
        4.1.3 营养成分
    4.2 亚硝酸盐和硝酸盐含量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栽培技术对玉米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
    5.1 种植密度
    5.2 混播
        5.2.1 玉米与豌豆混播
        5.2.2 玉米与秣食豆混播
    5.3 施肥
    5.4 水肥
        5.4.1 水肥对产量影响
        5.4.2 水肥对玉米灌溉水利用效率的影响
    5.5 收获期
        5.5.1 六个玉米品种
        5.5.2 中北410 和金岭10 号
    5.6 讨论
        5.6.1 种植密度
        5.6.2 混贮
        5.6.3 施肥
        5.6.4 水肥
        5.6.5 收获期
    5.7 小结
第六章 栽培技术对玉米青贮质量的影响
    6.1 种植密度
        6.1.1 青贮品质
        6.1.2 亚硝酸盐和硝酸盐含量
    6.2 混播
        6.2.1 玉米与豌豆混播
        6.2.2 玉米与秣食豆混播
        6.2.3 玉米与沙打旺混贮
    6.3 施肥
        6.3.1 青贮品质
        6.3.2 毒害成分
    6.4 水肥
        6.4.1 青贮品质
        6.4.2 亚硝酸盐含量
    6.5 收获期
        6.5.1 六玉米品种
        6.5.2 中北410 和金岭10 号
    6.6 讨论
        6.6.1 种植密度
        6.6.2 混贮
        6.6.3 施肥
        6.6.4 水肥
        6.6.5 收获期
    6.7 小结
第七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四、牧草育种措施——间隙套作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燕麦抗倒伏生理机制及茎秆木质素合成基因表达研究[D]. 南铭. 甘肃农业大学, 2021
  • [2]苜蓿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分析[J]. 王德成,贺长彬,武红剑,尤泳,王光辉. 农业机械学报, 2017(08)
  • [3]品种与栽培技术对玉米产量及青贮质量的影响[D]. 冯鹏.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1(11)
  • [4]牧草育种措施——间隙套作研究[A]. G.E.VAN DIJK,牛志远. 第十四届国际草地会议论文集(上册), 1981

标签:;  ;  ;  ;  ;  

牧草育种措施 - 间作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