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MTT法对原代癌细胞培养物药敏试验的实验研究

改良MTT法对原代癌细胞培养物药敏试验的实验研究

一、改良MTT法原代癌细胞培养药物敏感性试验的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杨阳[1](2019)在《白藜芦醇抗膀胱癌活性、代谢特征及其构效关系的体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与目的 膀胱癌(Bladder cancer)是泌尿生殖系统常见恶性肿瘤。临床上,膀胱癌中约为80%为上皮细胞癌,其中70~80%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对该类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案为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并结合术后膀胱原位灌注化疗或免疫治疗。常规化疗药物顺铂(Cisplatin,DDP),早在1978就被美国FDA批准使用并广泛地应用于膀胱癌的治疗,然而患者在化疗过程中易出现原发性或获得性耐药,以及出血性膀胱炎、甚至是全身系统毒性如骨髓抑制等毒副作用,因此,寻求更为安全有效的治疗药物,减少膀胱癌原位灌注治疗引发的毒副作用显得尤为重要。白藜芦醇(Resvertrol,RV)为富含于葡萄、花生等多种植物中的天然多酚类化合物。目前已发现RV具有抗炎、抗肿瘤、抗氧化等多种生物活性,且在治疗剂量下对机体并无明显的毒副作用。这些特点对于RV与常规肿瘤化疗药物的联合使用提供了良好的先决条件。大量研究表明RV本身就具有抗肿瘤活性,还可与吉非汀、顺铂等化疗药物联合应用有效的对抗乳腺癌、肺癌等多种癌症。RV和顺铂联合应用能否有效拮抗膀胱癌的耐药性?RV自身或代谢为某种活性形式发挥抗癌作用?白藜芦醇发挥抗癌作用的关键活性基团等问题都有待于阐释,进而为合理用药、肿瘤个性化治疗和开发稳定有效的候选药物提供可靠前期基础。材料与方法不同浓度的DDP或RV(单独或联合应用)处理人膀胱癌T24和EJ细胞,采用显微镜下观察、H&E染色、MTT活性检测、划痕实验及流式细胞术等方法对DDP、RV或两者联合应用的抗肿瘤活性作用、形态学变化、侵袭作用进行检测和分析,并利用Western blot、RT-PCR、qRT-PCR等分子生物学技术从分子水平进行机制研究和探讨。随后,对天然产物RV单独处理细胞的抗肿瘤活性情况进行检测,并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PLC)、液质联用技术(LC/MS/MS)及高分辨质谱技术(HRMS),定性和定量分析RV在肿瘤细胞中经代谢后的主要代谢产物及各代谢产物在所有化合物中的含量或比例。此外,体外原代培养正常大鼠膀胱的移行上皮细胞,对细胞存活和形态学变化等判定治疗剂量下的RV对正常大鼠移行上皮细胞是否具有毒性作用。最后,同样应用上述实验技术对RV及其衍生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检测各化合物对敏感细胞的抗肿瘤活性及其代谢形式,并进行RV构效关系的分析。结果一、RV在DDP敏感性不同的两种膀胱癌细胞中的活性评估及其机制研究膀胱癌T24和EJ细胞对RV和DDP呈现相似的差异敏感性,即在T24细胞中较为敏感而在EJ细胞中相对耐受。RV与DDP联合应用降低了 DDP在T24细胞中促进分化,抑制生长和降低侵袭的有效作用浓度,发挥协同增效作用。RV与DDP联合用药拮抗EJ细胞对DDP的耐药性,抑制EJ细胞生长并降低其侵袭作用。RV与DDP联合用药均可通过降低耐药蛋白MRP2的表达,直接损伤细胞DNA,激活ATM/ATR及其下游Chk1/2蛋白磷酸化,导致降低下游DNA修复酶PARP-1、调控抑癌基因p53和p21、促进cleaved化Caspase-3增加,进而发挥抗膀胱癌细胞的活性作用。二、RV在人膀胱癌细胞T24、EJ中敏感性差异与其代谢形式的相关性研究敏感性差异的T24和EJ细胞代谢RV后产生相同的代谢产物,且白藜芦醇单硫酸酯为主要代谢产物形式。RV相关代谢酶SULT1A1的表达在两种细胞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体外转化RVS对敏感的T24细胞并无显着的细胞形态影响和抑制细胞增殖作用。培养基中的酚红是否存在对RV在T24细胞中的抗癌活性及代谢情况无明显影响。治疗剂量的RV对原代培养的正常大鼠上皮细胞并无明显抑制作用和导致细胞形态变化的毒性作用。三、RV衍生物在敏感性人膀胱癌T24细胞中的代谢活性及其构效关系的研究RV的衍生物中除白藜芦醇苷外,氧化白藜芦醇、乙酰化白藜芦醇均以时间和剂量依赖方式抑制T24细胞生长,抑制作用强弱次序为氧化白藜芦醇>乙酰化白藜芦醇>RV>白藜芦醇苷。上述化合物处理T24细胞后,在细胞上清液、存活以及死亡细胞内检测到的代谢产物均相同。经细胞代谢后,RV、氧化白藜芦醇和乙酰化白藜芦醇仍以原型为主,而乙酰化白藜芦醇主要代谢成RV发挥作用。结论一、膀胱癌T24和EJ细胞对RV和DDP呈现相似的差异敏感性,即在T24细胞中较为敏感而在EJ细胞中相对耐受;二、RV与DDP联合用药,通过调控MRP2及DNA损伤信号通路对T24细胞可协同增效,而对EJ细胞可逆转耐药;三、RV在敏感性差异的T24和EJ细胞中的代谢产物和代谢方式基本相同,其抗膀胱癌的主要活性形式主要为RV自身、而非其代谢产物RVS;四、T24、EJ细胞对RV敏感性差异,与其相关代谢酶及其雌激素样作用无关联性:五、治疗剂量RV对原代培养的大鼠上皮细胞无明显的毒副作用;六、RV及其衍生物构效关系表明,RV生物活性与其母核上游离酚羟基的数目、位置直接相关,尤其3-OH或4’-OH,且保留或保护更多游离酚羟基具有更强的药理活性。

孔庆宏[2](2019)在《基于MDM4 rs4245739位点探讨癌症与环境的关系及TRAIL通路抗癌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根据GLOBOCAN的相关数据显示,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在世界范围内迅猛增长。同时,遗传学和流行病学的研究发现,癌症的发生与基因变异及生活环境相关。例如,紫外辐射以及烟雾可以诱导TP53、CDKN2A、RAC1等基因变异,从而增加黑色素瘤和肺癌的风险指数。因此,从遗传变异和环境的角度综合探讨癌症发生、发展对今后癌症的预防与治疗十分必要。研究发现TP53及其负控因子MDM2的调控网络与癌症风险指数显着相关。在东亚人群中,TP53 SNP rs1042522G的频率与冬季最低气温呈负相关,MDM2SNP rs2279744G的频率与紫外线辐射强度呈负相关,这提示该地区人群肺癌、乳腺癌以及眼癌的易感性与环境因素之间密切相关,为解释人群癌症的发生提供了群体遗传学证据。与MDM2类似,另一个负调控因子MDM4在癌症中突变较罕见,且高表达于多种癌症之中,其中rs4245739A与东亚人群肺癌、乳腺癌等癌症风险的增加显着相关。然而,MDM4癌症易感性相关SNP位点与环境因素相关性的研究鲜见报道。基于此,本项研究调查了64个东亚群体,总计3694个个体的rs4245739的基因型,发现易感位点rs4245739A的频率与紫外辐射和环境温度密切相关。由于rs4245739A上调MDM4的表达,因此在紫外线强度较高的地区分布频率较低,以提供更高活性的TP53对抗紫外线的损伤和癌症的发生;在冬季温度较低的地区分布频率较低,以提供更高活性的TP53,产生更多的ATP维持体温并对抗癌症的发生。该位点与环境因素的关系与rs1042522和rs2279744的结果一致。这些结果提示MDM4与TP53、MDM2可能在面对环境应激性压力时,具有协同作用。Rs4245739A的频率与紫外辐射强度的相关性最高、显着性差异最强,提示紫外辐射可能是人群适应性进化的主要选择压力。研究表明,紫外辐射可以引起DNA损伤,具有遗传毒性。间歇性紫外线照射导致黑色素瘤,而长期紫外辐射暴露则增加非黑色素瘤皮肤癌的患病风险。虽然在皮肤癌中黑色素瘤所占比例很低(约4%),但是死亡率却很高(达79%),且发病率逐年上升。目前,恶性黑色素瘤对大多数常用抗癌药物不敏感,因此新的治疗方式亟待寻找。肿瘤坏死因子相关的凋亡诱导配体(TRAIL)的凋亡通路特异性诱导癌细胞凋亡,且对正常细胞的生存影响较小,因此在抗癌领域有广阔的运用前景。尽管重组人TRAIL(rhTRAIL)及DR4或DR5单克隆抗体活性较好,并已经进入临床试验,但还存在稳定性差、半衰期短和价格昂贵等缺点。因此,急需要寻找易于合成、稳定且价格低廉的化合物靶向DR4/5,以获得特异性抗癌效果。1,8-萘啶衍生物是一类具有抗癌活性的化合物,可以通过多种机制抑制癌细胞生长。在本研究中,对25个1,8-萘啶化合物进行抗癌活性的评价,以期获得可以激活TRAIL凋亡通路的抗癌先导化合物。初筛和复筛的结果显示,化合物3u选择性抑制人恶性黑色素瘤A375细胞系的生长,且细胞呈典型凋亡特征,对正常细胞系pulp和HSF影响较小,证明该化合物是潜在的凋亡诱导化合物。随后,利用高内涵成像系统、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免疫印迹等技术,我们发现该化合物特异性上调5个TNFRSF死亡受体及其支架蛋白FADD,下调凋亡抑制蛋白XIAP,在较高浓度切割Caspase-8/3使细胞凋亡,确定了化合物3u在A375细胞中靶向上调死亡受体表达,激活外源性凋亡途径促使细胞凋亡的抗癌机制;为进一步对化合物3u进行结构改良,提高其专一激活DR4/5的靶向性,减少其对正常细胞存活的影响,使3u成为抗癌化合物提供了分子生物学的理论依据。由于某些癌细胞主要通过高表达c-FLIP和XIAP等抗凋亡蛋白抵抗TRAIL诱导的凋亡作用,在化合物特异性靶向死亡受体DR4/5的同时,还需要通过增加癌细胞对TRAIL诱导凋亡的敏感性才能获得较好的癌症治疗效果。目前,同时激活TRAIL凋亡通路、抑制c-FLIP和XIAP活性提高抗癌效果的研究鲜见报道,因此本研究使用c-FLIP的抑制剂Rocaglamide和XIAP的抑制剂AT406联合rhTRAIL研究三药联用对20种癌细胞系的抗癌作用。最终发现三药联用可以通过死亡受体介导的外源凋亡途径诱导大部分癌细胞系凋亡,但还有4种癌细胞系依然对三药联用处理不敏感。同时,正常细胞系pulp和MRC-5也对三药联用不敏感。通过检测这些细胞中TRAIL通路关键蛋白的表达量,得知pulp、MRC-5、U373、U87和U251通过低表达Caspase-8逃逸TRAIL诱导的凋亡,而MCF7通过不表达Caspase-3逃逸凋亡。随后,使用去乙酰基酶抑制剂丙戊酸钠上调U373、U87和U251中Caspase-8的表达,恢复了这三个细胞系对三药联用的敏感性。该项研究为揭示癌细胞逃逸TRAIL凋亡的机制以及优化三药联用的方案提供新思路。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1、东亚人群中MDM4癌症易感性相关SNP位点rs4245739与环境因素的关系,其中与紫外线辐射相关性最高、显着性最强。揭示了紫外线辐射与MDM4表达量的关系,暗示了p53、MDM2和MDM4协同进化的可能性。2、在恶性黑色素瘤细胞A375中,阐明了一种1,8-萘啶衍生物3u上调TRAIL受体和FADD、下调XIAP的抗癌机制,为治疗恶性黑色素瘤等癌症提供了一种可能,为进一步进行化合物结构改良提供了方向。3、通过三药联用发现癌细胞通过低表达caspase-8或3逃逸TRAIL诱导的凋亡,为优化三药联用的方案提供了思路。

李智勇[3](2019)在《人乳腺癌相关成纤维细胞原代培养方法改良及其对乳腺癌化学抗性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常见的人乳腺癌相关成纤维细胞(BCAFs)原代培养方法进行改良,建立一种快速高效的BCAFs原代培养方法。方法:取20例确诊为浸润性乳腺癌患者的新鲜癌组织标本,每份标本约1cm3大小,随机分成大小、质量相等的两组(改良组和传统组),改良组用改良酶消化法(Ⅱ型胶原酶+透明质酸酶消化10 min)消化,传统组用传统酶消化法(Ⅰ型胶原酶消化10h)消化。通过细胞计数法比较两组消化方法所获得的细胞总数;通过MTT比色法测570nm处细胞的吸光度值(OD值),比较培养48h后贴壁细胞的活性;通过选取α-SMA和Vimentin蛋白作为BCAFs的标记性蛋白,采用细胞免疫荧光法比较两种消化方法获得的BCAFs的纯度;并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各阶段BCAFs原代细胞的特征。最后利用SPSS 16.0统计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在大小质量相等的两份乳腺癌组织块中,改良组所得细胞总数约为(8.26±0.46)×105个,而传统组所得细胞总数约为(4.61±0.40)×105个,改良酶消化法明显比传统酶消化法分离得到的细胞数多[(8.26±0.46)×105,N=20 VS(4.61±0.40)×105,N=20;P<0.05];改良组OD值为(0.31±0.03),传统组OD值为(0.26±0.02),48后贴壁细胞的活性改良组高于传统组[(0.31±0.03),N=20 VS(0.26±0.02),N=20;P<0.05];改良组BCAFs纯度约为(77.85±3.65)%,传统组BCAFs纯度约为(70.85±2.23)%,改良组获得的BCAFs纯度高于传统组[(77.85±3.65),N=20VS(70.85±2.23),N=20;P<0.05],在倒置显微镜下发现BCAFs原代细胞培养3天后,可见BCAFs细胞贴壁并伸展,呈铺路石样,培养7-12天BCAFs细胞可传代,多数为单个细胞核,胞质内颗粒较多,细胞传代后细胞呈纺锤体形或长梭形,长短不一,胞质透明,细胞排列不规则,有时呈旋涡状生长。结论:本研究通过改良酶消化法(Ⅱ型胶原酶+透明质酸酶消化10 min)消化乳腺癌组织成功建立了一种快速高效的BCAFs原代培养方法,为后期探究BCAFs与乳腺癌复杂的交互作用奠定了基础。目的:以乳腺癌细胞系MCF-7细胞为研究对象,在体外研究人BCAFs原代细胞与人正常成纤维(NFs)原代细胞对MCF-7细胞的紫杉醇敏感性的影响。方法:取5对乳腺癌患者的组织块进行BCAFs和NFs原代培养,选择经过细胞免疫荧光法鉴定的BCAFs和NFs原代细胞分别与乳腺癌细胞系MCF-7细胞经Transwell共培养48h,作为实验组(MCF-7BCAFs组、MCF-7NFs组),MCF-7细胞单独培养作为空白对照组,以2.5、3.5、4.5、5.5μg/ml的紫杉醇作用于各组MCF-7细胞24h,通过CCK-8法测各组的OD值,绘制图表,计算各组IC50的值。最后利用SPSS 16.0统计软件分析实验数据。结果:MCF-7BCAFs组的IC50高于空白对照组[IC50:(4.49±0.22),n=5 VS(3.83±0.12),n=5;P<0.05],MCF-7BCAFs组的IC50也高于MCF-7NFs组(IC50:(4.49±0.22),n=5 VS(3.92±0.15),n=5;P<0.05),相同时间内杀伤一半MCF-7细胞,MCF-7BCAFs组需要更高浓度的紫杉醇,经BCAFs共培养后的乳腺癌细胞MCF-7对紫杉醇药物的敏感性降低。而MCF-7NFs组IC50与空白对照组比无明显差异[IC50:(3.92±0.15),n=5 VS(3.83±0.12),n=5,P>0.05],IC50无显着差异,相同时间内杀伤一半MCF-7细胞,MCF-7NFs组与空白对照组所需的紫杉醇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本实验以乳腺癌MCF-7细胞为研究对象,通过人BCAFs细胞和NFs细胞分别与MCF-7细胞以非接触式共培养的方式进行研究,发现BCAFs细胞可以通过非直接接触的形式显着降低乳腺癌细胞的紫杉醇药物的敏感性,而NFs细胞通过非直接接触的形式对乳腺癌细胞紫杉醇敏感性无明显影响。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乳腺癌对紫杉醇耐药提供了新的思路及研究背景。

沈罡[4](2018)在《新型BRD4-PI3K双重抑制剂SF2523抗人前列腺癌细胞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含溴结构域蛋白 4(Bromodomain-containing protein 4,BRD4)和磷脂酰肌醇 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PI3K)是人前列腺癌的重要癌基因。本论文旨在研究新型BRD4-PI3K双重抑制剂SF2523体内、体外抗人前列腺癌细胞的作用,并解析其相关分子机制。内容和方法:通过细胞活性检测(MTT法)、细胞集落形成实验(细胞克隆实验)、以及[H3]脱氧核糖核酸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等实验方法检测新型的BRD4-PI3K双重抑制剂SF2523处理后对原代人前列腺癌细胞及原代人前列腺上皮细胞存活及增殖的影响;TUNEL细胞核染色方法、半胱天冬酶(Caspase)-3/-9活性检测试剂盒(比色法)、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凋亡,免疫印迹方法检测等实验方法检测新型的BRD4-PI3K双重抑制剂SF2523处理后对原代人前列腺癌细胞及原代人前列腺上皮细胞凋亡的作用;比较SF2523和其它已知的BRD4或PI3K抑制剂诱导抗人前列腺癌细胞活性的差异;在体外培养的原代人前列腺癌细胞中,观察SF2523处理前后BRD4调节蛋白(cyclin D1,c-Myc和雄激素受体AR)及PI3K-Akt-mTOR通路表达、活化情况;建立SCID鼠荷前列腺细胞移植瘤模型,观察腹腔注射SF2523对前列腺癌细胞在体生长的影响;分离SF2523处理后的人前列腺细胞移植瘤组织,运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及免疫组化(IHC)方法观察组织内BRD4调节蛋白及PI3K-Akt-mTOR通路表达、活化情况。结果:BRD4-PI3K双重抑制剂SF2523抑制原代培养的人前列腺癌细胞的存活和增殖;SF2523诱导原代培养的人前列腺癌细胞凋亡;SF2523诱导体外抗前列腺癌细胞作用优于已知的BRD4和PI3K-AKT抑制剂;SF2523对正常人前列腺上皮细胞无显着的细胞毒性作用;SF2523下调人前列腺癌细胞中BRD4调节蛋白(cyclin D1,c-Myc和AR)的表达;SF2523几乎阻断人前列腺癌细胞中PI3K-AKT-mTOR通路的活化;SCID小鼠腹腔注射SF2523抑制人前列腺癌细胞在体生长;SF2523腹腔注射显着抑制前列腺癌移植瘤组织内BRD4调节蛋白(cyclin D1,c-Myc和AR)表达及PI3K-Akt-mTOR通路的活化。结论:SF2523同时阻断BRD4-PI3K通路,抑制人前列腺癌细胞体外、在体生长。

潘祝彬[5](2018)在《TRAIL对胃癌细胞作用效应及其联合多西他赛对胃癌耐药的治疗效应》文中提出第一部分TRAIL对胃癌细胞作用效应及其抗肿瘤机制的研究目的:评价TRAIL对胃癌细胞株SGC-7901的生物学行为影响并探索相关的作用机制。方法:常规培养胃癌SGC-7901细胞株,分别采用浓度为100μg/L、200μg/L、500μg/L的TRAIL干预12h、24h、48h作为实验组,对照组为未干预的胃癌细胞株SGC-7901,MTT法和TUNEL染色法分别检测细胞增殖和凋亡,Transwell法检测细胞侵袭、迁移,Western blot检测细胞细胞Survivin、NF-κB表达。结果:相较于对照组,TRAIL处理组细胞的增殖活性显着降低(p<0.05),并且细胞的增殖活性出现时间和浓度依赖的活性抑制。另外,在细胞凋亡、细胞侵袭及细胞迁移等指标上,也观察到TRAIL处理组细胞会随着时间和浓度的增加而出现凋亡增加、侵袭减少和迁移减少的现象(全部p<0.05)。在对机制的探索上,我们的结果显示,TRAIL干预组细胞Survivin和NF-κB的表达相较于对照组有显着的降低,而且这种降低会出现对时间和浓度的依赖性(P<0.05)。结论:TRAIL能够通过影响Survivin和NF-κB水平来影响胃癌细胞株SGC-7901的增殖、凋亡、侵袭及迁移等生物学行为。第二部分TRAIL对胃癌耐药细胞株SGC7901/VCR中耐药基因表达的影响目的:本部分研究的目的在于明确TRAIL对耐药胃癌细胞株SGC7901/VCR中相关耐药基因(包括MDR1、DAPK1和DAPK2)表达水平的影响,从而为胃癌化疗耐药的研究提供新的见解。方法:胃癌耐药细胞株SGC7901/VCR与系列浓度的TRAIL(50、100、200、400μg/m L)培养48 h,对照组为未干预的胃癌细胞株SGC7901/VCR,实时定量PCR检测不同处理组胃癌耐药细胞株耐药基因MDR1、DAPK1和DAPK2转录水平的表达,同时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不同处理组胃癌耐药细胞株耐药基因相关蛋白P-gp、DAPK1和DAPK2的表达含量。两组和多组间耐药基因m RNA及蛋白水平的比较分别采用Student t检验及方差检验进行。结果:在TRAIL浓度为200μg/m L时细胞的增殖活性为90%,我们将该浓度定位起效浓度。不同浓度的TRAIL(100-500μg/m L)干预后,胃癌耐药细胞株SGC7901/VCR中耐药基因MDR1、DAPK1和DAPK2 m RNA的水平会随着TRAIL的浓度升高而出现降低的现象;类似地,胃癌耐药细胞株SGC7901/VCR中耐药基因相关蛋白P-gp、DAPK1和DAPK2蛋白的水平也会随着TRAIL浓度的升高而降低,并且这种耐药基因和蛋白水平的降低具有TRAIL浓度依赖性的特点。结论:TRAIL能够以浓度依赖的特征抑制胃癌细胞株SGC7901/VCR中耐药基因MDR1、DAPK1和DAPK2基因及相应P-gp、DAPK1和DAPK2蛋白的表达。关键词:TRAIL;胃癌耐药;MDR1;DAPK1、DAPK2第三部分TRAIL联合多西他赛对胃癌细胞株SGC-7901/VCR作用效应及相关机制的研究目的:评价合适浓度的TRAIL及起效浓度的多西他赛化疗药对胃癌耐药细胞株SGC-7901/VCR的作用效应及相关机制的研究。方法:运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的TRAIL(50、100、200、400μg/m L)和多西他赛(0、0.625、1、2.5、5、10μg/m L)情况下胃癌耐药SGC7901/VCR的增殖活性的变化规律,从而明确TRAIL及多西他赛的起效浓度。将细胞采用TRAIL和多西他赛处理后,通过Annexin V-PI染色检测联合处理对细胞凋亡的影响。在机制分析部分,通过将细胞采用TRAIL和多西他赛联合处理后,采用实时定量PCR及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检测耐药基因MDR1 m RNA及耐药蛋白P-gp的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在多西他赛浓度为0.6μg/m L时细胞的增殖活性为90%,我们将多西他赛的起效浓度定义到该浓度。当TRAIL和多西他赛浓度分别为200μg/m L TRAIL及0.6μg/m L的情况下,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的结果显示联合处理相较于单独处理细胞凋亡的水平显着下降。在机制分析的结果上,实时定量PCR及酶联免疫吸附法的结果显示当TRAIL和多西他赛浓度分别为200μg/m L TRAIL及0.6μg/m L的情况下,联合处理组相较于TRAIL和多西他赛单独处理组,细胞耐药基因MDR1的m RNA及蛋白P-gp的水平会显着下降(全部p<0.05)。结论:联合适量浓度的TRAIL及多西他赛可能通过影响耐药基因MRD1 m RNA及相应的蛋白形式P-gp来对胃癌耐药细胞株SGC7901/VCR实现化疗耐药的逆转效应的。

张莉[6](2017)在《姜黄素增强甲状腺癌放射性碘-131治疗敏感性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甲状腺癌是临床最常见的内分泌系统恶性肿瘤,在世界范围内发病率逐年上升。经过手术切除、碘-131清除残余甲状腺组织和(或)促甲状腺激素抑制等治疗后,大多数分化型甲状腺癌预后较为良好。但临床上仍有部分复发或发生远处转移(主要是肺和骨转移)的甲状腺癌患者(包括甲状腺髓样癌),在首次碘-131治疗中即表现出不摄碘或由摄碘逐步进展为不摄碘的现象。这类病人的病灶无法从后续的碘-131治疗中获益,称为碘难治性甲状腺癌(radioiodide refractory 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ncer)。通常碘难治性甲状腺癌患者的治疗手段匮乏(手术也往往无法彻底切除)、病情进展快、预后差,是目前甲状腺癌临床诊治工作中面临的热点与难点。对于这些病人,目前只能采取重复服用或加大碘-131剂量的治疗方法,但疗效仍不理想,而且极易引起全身与累积剂量相关的辐射副作用,如放射性肺炎或肺纤维化、唾液腺损伤和骨髓抑制等症状。尽管诱导甲状腺癌重分化的实验研究有一定进展,但目前其临床应用还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因此,深入研究甲状腺癌放射性碘抵抗的分子机制,寻找可有效提高碘-131对甲状腺癌细胞辐射杀伤的方法或药物,对甲状腺癌的治疗具有重大意义。在第一章,我们首先介绍了甲状腺癌的组织病理分型及分子病理机制。对常见的甲状腺癌基因变异,包括BRAF突变、RAS突变、RET/PTC重排和PAX8/PPARγ基因重排作了简单概述,介绍了碘难治性甲状腺癌发病的分子机制之一—肿瘤细胞去分化及其相应的治疗策略。其次,我们介绍了自噬的分类与形成机制,探讨了细胞自噬与肿瘤发生发展及放化疗敏感性之间的关系。最后,我们还概述了姜黄素的抗肿瘤活性及其多靶点的药理学特点,介绍了姜黄素作为多种恶性肿瘤放化疗增敏剂的研究进展,提出了姜黄素增强碘-131放射敏感性的潜在作用靶点。依据这些研究进展,提出本论文的研究设想。在第二章,我们基于细胞自噬探讨了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天然小分子化合物姜黄素作为甲状腺癌碘-131治疗增敏剂的可能机制。我们发现姜黄素可选择性诱导甲状腺癌细胞发生自噬性死亡,而对正常甲状腺细胞影响较小。姜黄素通过调控Akt/mTOR和ERK1/2信号通路诱导自噬发生。甲状腺良性腺瘤、分化型甲状腺癌和髓样癌的基础自噬水平低下,而mTOR通路激活。进一步研究发现姜黄素诱导的自噬类型主要表现为线粒体自噬。姜黄素诱导细胞线粒体的过度清除,造成自噬性死亡,协同放射性碘杀伤甲状腺癌细胞。我们继续探索了姜黄素诱导甲状腺癌细胞发生线粒体自噬的分子机制。研究发现姜黄素选择性地在甲状腺癌细胞的线粒体中富集并与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Ⅱ的琥珀酸脱氢酶C亚基结合。姜黄素与琥珀酸脱氢酶结合后,其活性增强,迅速引起线粒体活性氧爆发,过量的活性氧造成线粒体损伤,诱发线粒体自噬。在第三章,我们考察姜黄素对甲状腺癌细胞的分化过程及碘-131摄取的影响。研究发现姜黄素促进甲状腺癌细胞钠碘同向转运体(sodium iodide symporter,NIS)的表达及细胞膜定位,提高细胞对碘-131的摄取。姜黄素抑制PI3K-AKT-mTOR信号通路促进甲状腺癌细胞再分化,促进甲状腺特异转录因子及包括NIS在内的甲状腺功能蛋白的表达,但此效应是自噬非依赖的。在第四章,我们结合临床甲状腺疾病患者样本发现了甲状腺癌炎性微环境可介导碘-131抵抗的现象。我们从甲状腺不同程度病变患者IL-6和IL-8炎症因子的血清学检测出发,找寻诱导肿瘤炎性微环境形成的关键因素。研究发现甲状腺癌组织中IL-6和IL-8表达升高并且甲状腺肿瘤组织中内质网应激处于活化状态。以毒胡萝卜素(Thaps igargin)和衣霉素(Tunicamycin)刺激甲状腺癌细胞发生内质网应激,能够显着上调IL-6和IL-8的表达。此外,乏氧、饥饿等肿瘤微环境同样能够激活内质网应激,诱导炎症因子IL-6和IL-8的特异性表达,这些结果提示内质网应激可诱导甲状腺癌炎性微环境的生成。接下来,我们考察了炎症因子IL-6和IL-8对甲状腺肿瘤细胞的生物学效应,发现IL-6和IL-8均可诱导甲状腺癌细胞去分化,降低肿瘤细胞对碘-131的摄取。值得注意的是,IL-8和IL-6还能够通过旁分泌方式促进正常甲状腺细胞发生去分化。以往关于甲状腺癌放射性碘抵抗的研究往往从肿瘤细胞本身携有的基因变异入手,考察基因突变对碘代谢相关蛋白的影响。我们的研究从“内质网应激-肿瘤炎性微环境”角度进一步完善了诱导甲状腺癌细胞产生放射性碘抵抗的调控机制。我们发现姜黄素能够抑制内质网应激诱导的甲状腺癌细胞IL-6和IL-8的表达,提示姜黄素还可能通过改善肿瘤炎性微环境达到放射性碘-131的增敏作用。索拉非尼是第一个被美国FDA(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批准用于治疗难治性甲状腺癌的多靶点激酶抑制剂。我们的研究发现索拉非尼不仅能够抑制内质网应激诱导的甲状腺癌细胞IL-6和IL-8的表达,还能够抑制肿瘤细胞IL-6和IL-8的基础性表达,提示索拉非尼的作用靶点可能不局限于对新生血管的抑制,还可能通过调控肿瘤炎性微环境发挥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这一新作用模式的发现完善了索拉非尼的抗肿瘤作用机制,为我们在早期对致癌因素进行控制,通过对微环境中多种细胞及细胞因子的干预而影响肿瘤表型提供了实验依据。综上所述,本论文发现并证实了姜黄素诱导甲状腺癌细胞发生过度的线粒体自噬,引发自噬性死亡,并能够促进甲状腺癌细胞再分化,提高癌细胞对放射性碘-131的摄取,最终达到放射增敏的作用。同时我们还发现内质网应激诱导IL-6和IL-8的高表达介导甲状腺癌细胞放射性碘抵抗,姜黄素以及分子靶向药索拉非尼可抑制内质网应激从而改善甲状腺癌细胞放射性碘抵抗。以上研究完善了甲状腺癌放射性碘抵抗的调控机制,发现了放射性碘治疗增敏的新线索,为甲状腺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治疗策略。

王剑[7](2012)在《蟾蜍甾烯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构—效—毒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肿瘤是仅次于心血管疾病导致人类死亡的主要杀手之一,近年来,我国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现有抗肿瘤药物的治疗效果尚不能令人完全满意。因此,寻找新的抗肿瘤候选药物仍然是具有重要意义。来自中药蟾酥的蟾蜍甾烯类化合物具有显着的抗肿瘤作用。但是该类化合物在哪些肿瘤上最具开发价值,还不清楚。特别是对该类化合物的构-毒关系研究还非常少。本论文筛选了对蟾蜍甾烯类化合物敏感的细胞株系,并对10种蟾蜍甾烯单体化合物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活性、化学结构和潜在毒性间关系进行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部分:1.文献综述了中药蟾酥化学成分、抗肿瘤活性和分子机制。2.肿瘤细胞对于蟾蜍总甾烯的敏感性评价。选取肝癌细胞SMMC-7721、胃腺癌细胞SGC-7901、结肠癌细胞HT-29、宫颈癌细胞Hela、舌鳞癌细胞Tca-8113卵巢腺癌细胞SK-OV-3、表皮皮肤癌细胞A431、胃癌细胞MGC-803、肺癌细胞A549等九株肿瘤细胞以及大鼠心肌细胞H9C2、人肝细胞L02、豚鼠脾细胞等三株正常细胞为体外实验模型,MTT法测定蟾蜍总甾烯对细胞增殖的抑制情况,以期筛选对最为敏感的细胞株。结果表明:蟾蜍总甾烯对九种肿瘤细胞株的半数抑制率顺序为HT-29<A431<A549<MGC-803<SMMC-7721<SGC-7901<SK-OV-3<Tca-8113<Hela。Hela 细胞对蟾蜍总甾烯的敏感性最高,Tca-8113细胞次之,正常细胞敏感性最差。3.10种蟾蜍甾烯单体化合物的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活性评价。选取敏感性强的人宫颈癌细胞Hela、人舌鳞癌细胞Tca-8113、人卵巢癌细胞SK-OV-3,MTT法测定蟾蜍甾烯的抗肿瘤活性。10种蟾蜍甾烯对宫颈癌细胞Hela增殖的抑制率顺序为Bul>Btl>Arg>Hel>Ctl>Cbl>Deb>Tel>Gtl>Rbg;对舌鳞癌细胞 Tca-8113 增殖的抑制率顺序为 Bul>Cbl>Btl>Arg>Tel>Deb>Hel>Ctl>Gtl>Rbg;对卵巢癌细胞 SK-OV-3 增殖的抑制率顺序为 Bul>Cbl>Btl>Deb>Arg>Tel>Hel>Ctl>Gtl>Rbg。总体结果表明蟾毒灵抗肿瘤效果最好,蟾毒它灵和华蟾蜍精次之,而脂蟾毒配基则无显着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作用。4.蟾蜍甾烯类化合物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构-效关系。将10种蟾蜍甾烯化合物分为A、B型两类母核结构,比较其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活性;然后在同类母核中,以化学结构官能团的取代类型、位置为标准,进一步比较化合物对肿瘤细胞增殖的抑制活性。在宫颈癌细胞Hela上发现,含有14-氧环的A型母核化合物的活性明显低于含有14-OH的B型母核结构。在A型结构母核中,化学结构中含有羟基数目多的蟾蜍甾烯或者含有乙酰基的蟾蜍甾烯对Hela细胞的抑制活性要更强一些;而在B型结构母核类型中,则是含羟基数目少的以及不含乙酰基的化合物抑制活性强一些。同时,以舌鳞癌细胞Tca-8113为体外细胞模型,考察蟾蜍甾烯类化合物对肿瘤细胞的构-效关系,得出并发现结论与宫颈癌细胞Hela一样。5.蟾蜍甾烯类化合物与肿瘤细胞的亲和性。利用生物色谱技术,通过细胞亲和-UPLC-QTOF分析10种蟾蜍甾烯类化合物与宫颈癌细胞Hela的亲和特性,发现蟾蜍甾烯与Hela细胞的亲和量与其抗肿瘤活力没有直接相关性,推断药物的生物亲和,除特异性亲和外还有非特异性亲和。因此,从化合物计算分子属性的角度出发,分析药物细胞亲和与化合物计算分子属性间的相关性,探讨影响细胞亲和的非特异性因素。发现蟾蜍甾烯类化合物与宫颈癌细胞Hela的亲和率与化合物脂水分配参数(XLogP3)、氢键供体(H-Bond Donor)、拓扑极性表面积(Topological Polar Surface Area,TPSA)呈显着相关性,化合物的脂水性、渗透性等非特异属性间接影响着化合物的生物活性。6.蟾蜍甾烯类化合物的构-毒关系研究。选取宫颈癌细胞Hela、卵巢癌细胞SK-OV-3为体外实验模型,以钠离子荧光探针S6901为指示剂,考察蟾蜍甾烯类化合物对细胞内游离钠离子水平的影响,从而探讨药物对细胞的毒性,以筛选出抑制肿瘤细胞效果好又安全的蟾蜍甾烯。蟾蜍甾烯类化合物可以诱导胞内游离钠离子的升高,两者具有正相关性;蟾蜍甾烯类化合物的肿瘤抑制作用与胞内游离钠离子荧光强度则不具有相关性,可以推测出蟾蜍甾烯的肿瘤细胞抑制活性与其药物毒性没有直接相关性,从而初步探求出抑制活性好而又安全的抗肿瘤药物。7.蛋白电泳的初步探索。选取宫颈癌Hela细胞为体外实验模型,用不同浓度的蟾蜍甾烯类化合物作用于肿瘤细胞后,提取细胞质膜蛋白进行SDS-PAGE电泳,初步探索蟾蜍甾烯类化合物对肿瘤细胞质膜蛋白的影响。结果发现,加药组电泳条带与空白组有明显差别,不同浓度加药组间电泳条带深浅也略有差别,直观地显示出蟾蜍甾烯类化合物对肿瘤细胞质膜蛋白的影响,为蟾蜍甾烯类化合物抑制肿瘤作用的蛋白质组学研究奠定基础。8.蟾蜍甾烯类化合物作用于细胞内源性代谢物的初步探索。选取卵巢癌SK-OV-3细胞为体外实验模型,设置模型对照组和给药组,进行UPLC-QTOF检测,以及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方差判别分析(OPLS-DA)。结果发现,空白对照组和加药组所得的内源性代谢物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可以很好得分离开。实验可以初步得出结论,蟾蜍甾烯类化合物可以导致SK-OV-3细胞内源性代谢物的变化,为蟾蜍甾烯类化合物抑制肿瘤作用的代谢物组学研究奠定基础。

马秀萍[8](2012)在《宫颈癌细胞体外培养、鉴定及其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利用细胞培养技术,体外分离、培养宫颈鳞癌细胞,MTT法探讨紫杉醇、顺铂、阿霉素、5-氟尿嘧啶等单药对体外培养的人宫颈癌原代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合消化法体外分离、培养人宫颈鳞癌细胞,运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及增殖情况,免疫荧光鉴定宫颈鳞癌细胞表面标志物CD44、CK17的表达,采用MTT法检测紫杉醇、顺铂、阿霉素、5-氟尿嘧啶对体外培养的原代宫颈癌细胞增殖抑制情况。结果:1)体外分离培养宫颈癌细胞,并能连续传代,免疫组化法检测宫颈鳞癌细胞表面标志物CD44、CK17的表达阳性;2)MTT结果显示紫杉醇、顺铂、阿霉素、氟尿嘧啶等药物对原代宫颈癌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药物各时间段、不同浓度对原代宫颈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有差别P<0.05。结论:体外可成功分离、培养宫颈癌细胞,并进行传代;MTT法检测四种化疗中紫杉醇对原代宫颈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6例标本对四种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是不相同的,存在差异。3例对顺铂敏感性>紫杉醇>阿霉素>氟尿嘧啶;2例对紫杉醇敏感度>顺铂>阿霉素>氟尿嘧啶。1例子阿霉素敏感性>顺铂>紫杉醇>氟尿嘧啶。实验结果提示,不同个体对相同的化疗药物敏感性不同,且化疗药物抑制作用有时间和浓度的依赖。

张璐[9](2012)在《维吾尔族妇女宫颈癌细胞株的建立与生物学特性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建立维吾尔族妇女宫颈癌细胞株并观察其生物学特性,为维吾尔族妇女宫颈癌的病因学研究及临床治疗途径提供实验材料。方法:无菌切除维吾尔族妇女子宫颈低分化鳞状细胞癌的手术标本,用酶消化法体外培养,连续传代稳定生长后,测定细胞活力绘制细胞生长曲线。采用光镜、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并进行细胞周期和染色体分析。检测裸鼠接种后的成瘤率。用免疫荧光和免疫组化法测定细胞株肿瘤标记物(CK17、CD44)、(CK14、Ki-67、Vimentin)的表达情况。结果:酶消化法体外培养获得维吾尔族妇女宫颈癌原代细胞,持续培养12个月,传代70代,细胞呈多边形,上皮样细胞排列贴壁生长,无接触抑制,生长稳定,群体倍增时间为51.91小时,集落形成率为32.5%/15.6%。超微结构显示,细胞表面有较多突起或微绒毛,胞浆内有大量的杆状、棒状体和较典型的桥粒结构,核异型性明显。染色体数目在32-97条之间,大多数在54-86条之间(60.33%),结构为人类染色体。裸鼠接种可形成移植瘤,组织病理形态学和患者原始肿瘤一致。细胞株肿瘤标记物(CK17、CD44、Ki-67、Vimentin)呈阳性表达,CK14呈阴性表达。结论:通过酶消化法体外培养建立的维吾尔族妇女宫颈癌细胞株具有人宫颈鳞状上皮细胞癌的特点,与原发癌保持相同的生物学特性,体外连续传代培养12个月,细胞形态及生长周期恒定,可望成为一个稳定的细胞系。

刘浩[10](2011)在《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的原代培养及个体化药敏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文对30例确诊为NSCLC的肿瘤细胞进行体外原代培养及个体化药敏试验研究,旨在探讨MTT法在原代肺癌细胞药物敏感性试验研究中的应用价值及NSCLC对5种(长春瑞滨、依托泊苷、长春新碱、吉西他滨、多西他赛)临床常用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希望能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为肺癌个体化化疗敏感药物的选择提供参考。材料和方法30例手术标本来自2010年5月至9月昆明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胸外科,病理确诊为NSCLC.30例病例均取自手术新鲜组织,采取体外原代培养,MTT药敏试验,检测5种(长春瑞滨、依托泊苷、长春新碱、吉西他滨、多西他赛)临床常用化疗药物的敏感性,选取临床最佳化疗方案。结果30例NSCLC体外原代培养均成功,镜下可见肿瘤细胞的核大、胞质少,核内不均匀性,染色质增加。加药后肺癌细胞均有不同程度死亡。肺癌细胞对5种化疗药均敏感,其顺序为多西他赛=吉西他滨>长春瑞滨=依托泊苷,依托泊苷=长春新碱,长春瑞滨>长春新碱。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对药物最敏感的浓度为药物峰浓度。结论本课题之肺癌细胞原代培养的方法可获得药敏实验所需的肺癌细胞。MTT法在原代肺癌细胞药物敏感性试验研究中具有灵敏度高、重复性好、操作简便、经济、快速、易自动化、无放射性污染等优点,值得推广。30例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对多西他赛和吉西他滨最敏感,可作为临床治疗NSCLC首选之一,该实验方法可作为NSCLC个体化治疗的选择之一。

二、改良MTT法原代癌细胞培养药物敏感性试验的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改良MTT法原代癌细胞培养药物敏感性试验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白藜芦醇抗膀胱癌活性、代谢特征及其构效关系的体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论文一 白藜芦醇对顺铂敏感性不同的两种膀胱癌细胞的活性评估及其机制研究
    材料和方法
        (一)实验材料
        1.人BC细胞系
        2.试剂
        3.实验主要仪器及型号
        (二)实验方法
        1.实验主要溶液的配制
        2.主要实验方法
        (三)统计分析
    结果
        —、RV和DDP对人BC细胞T24和EJ的活性评估
        二、RV与DDP联合用药对BC细胞T24的作用
        三、RV与DDP联合用药对BC细胞EJ的作用
        四、RV与DDP联合用药协同促进BC细胞DNA损伤
        五、耐药蛋白在敏感性差异的T24和EJ细胞中的差异表达
        六、RV与DDP联合用药对敏感性不同的BC细胞ATM/ATR信号通路的差异影响
        七、RV与DDP联合用药对敏感性不同的BC细胞中DNA损伤性凋亡通路的差异影响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论文二 白藜芦醇在人膀胱癌T24、EJ细胞中敏感性差异与其代谢形式的相关性研究
    材料和方法
        (—)实验材料
        1.人BC细胞系及正常大鼠膀胱上皮原代细胞
        2.试剂
        3.实验主要仪器及型号
        (二)实验方法
        1.实验主要溶液的配制
        2.实验方法
        (三)统计分析
    结果
        1.RV对人BC细胞的时效、量效评估
        2. RV在BC细胞中主要代谢产物的检测
        3.RV在BC细胞中代谢方式的评估
        4.RV处理后BC细胞中相关代谢酶的影响
        5. RV代谢产物的活性评估
        6.酚红对RV在BC细胞中代谢活性的影响评估
        7.治疗剂量的RV对正常BC细胞的安全性评估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论文三 白藜芦醇衍生物在敏感性人膀胱癌T24细胞中的代谢活性及其构效关系的研究
    材料和方法
        (一)实验材料
        1.人BC细胞系
        2.试剂
        3.实验主要仪器及型号
        (二)实验方法
        1.实验主要溶液的配制
        2.实验方法
        (三)统计分析
    结果
        1. RV及其衍生物对BC细胞T24的活性作用评估
        2. RV及其衍生物诱导T24细胞的凋亡作用评估
        3. RV及其衍生物在BC细胞中的代谢产物分析
        4. RV及其衍生物在T24细胞中的代谢及其抗肿瘤关联性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白藜芦醇及其相关代谢酶间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基于MDM4 rs4245739位点探讨癌症与环境的关系及TRAIL通路抗癌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第一章 绪论
    1.1 癌症的现状
    1.2 遗传因素以及环境差异与癌症的关系
    1.3 癌症的预防和化学治疗
    1.4 展望
第二章 东亚人群rs4245739 位点与环境因素关系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试剂与设备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设备
        2.2.3 试剂配制
    2.3 实验方法
        2.3.1 人血液基因组DNA的提取
        2.3.2 SNaPshot法对rs4245739 进行分型
        2.3.2.1 引物设计
        2.3.2.2 PCR扩增含有rs424539 的片段
        2.3.2.3 PCR产物的纯化
        2.3.2.4 单碱基引物延伸反应(SNaPshot反应)
        2.3.2.5 SNaPshot产物的纯化
        2.3.2.6 测序结果的检测与判读
        2.3.3 测序验证rs4245739 分型结果
        2.3.3.1 PCR扩增含有rs424539 的片段
        2.3.3.2 PCR产物的纯化
        2.3.3.3 测序PCR反应
        2.3.3.4 测序反应产物纯化
        2.3.4 环境因素数据的搜集
        2.3.5 数据的处理
        2.3.5.1 rs4245739 基因频率的计算
        2.3.5.2 采样点样本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
        2.3.5.3 rs4245739A频率与自然因素相关性分析
    2.4 实验结果
        2.4.1 采样点分布与民族种类
        2.4.2 rs4245739A频率、自然因素及Hardy-Weiberg平衡结果
        2.4.3 rs4245739A频率与环境因素相关性分析结果
    2.5 讨论
第三章 化合物3u在黑色素瘤细胞A375 中激活TRAIL通路抗癌机制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3.2.1 实验材料
        3.2.1.1 所用细胞系
        3.2.1.2 主要实验试剂
        3.2.2 主要实验仪器及设备
        3.2.3 试剂配制
    3.3 实验方法
        3.3.1 化合物库3 的来源
        3.3.2 细胞培养
        3.3.2.1 细胞复苏
        3.3.2.2 细胞传代
        3.3.2.3 细胞冻存
        3.3.2.4 Pulp细胞的原代培养
        3.3.3 MTT实验
        3.3.4 化合物3u抗癌作用生效时间的检测
        3.3.5 克隆形成实验
        3.3.6 蛋白样品的制备
        3.3.6.1 细胞总蛋白的提取
        3.3.6.2 细胞线粒体蛋白的提取
        3.3.6.3 细胞膜蛋白的提取
        3.3.6.4 BCA法测定蛋白浓度
        3.3.7 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
        3.3.7.1 SDS-PAGE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3.3.7.2 转膜
        3.3.7.3 免疫学检测
        3.3.8 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
        3.3.8.1 细胞总RNA的提取
        3.3.8.2 cDNA第一链合成
        3.3.8.3 实时荧光定量PCR
        3.3.8.4 数据处理
    3.4 实验结果
        3.4.1 化合物库3 的化学结构与物理性质
        3.4.2 化合物库3 抗癌活性初筛结果
        3.4.3 三种候选化合物的复筛结果
        3.4.4 3u处理A375 克隆形成的结果
        3.4.5 3u诱导细胞死亡时间和浓度的探索
        3.4.6 3u抗癌作用与内源性凋亡途径的关系
        3.4.7 较高浓度3u可能的抗癌机制
        3.4.8 外源性凋亡信号的来源
        3.4.9 3u上调TNFRSF和 FADD表达的机制
        3.4.10 较低浓度3u可能的抗癌机制
        3.4.11 使用抑制剂再验证3u的抗癌机制
    3.5 讨论
第四章 三药联用提高癌细胞对TRAIL敏感性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设备
        4.2.1 实验材料
        4.2.1.1 所用的质粒
        4.2.1.2 主要实验试剂
    4.3 实验方法
        4.3.1 敲低c-FLIP质粒的制备及转染
        4.3.2 caspase-3 活性测定
    4.4 实验结果
        4.4.1 抑制剂作用条件的优化
        4.4.2 三药联用诱导U2OS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
        4.4.3 三药联用对多种癌细胞系的抗癌效果
        4.4.4 三药联用在正常细胞中的效果
        4.4.5 三药联用不敏感的癌细胞逃逸凋亡
        4.4.6 癌细胞凋亡敏感性的恢复
    4.5 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录

(3)人乳腺癌相关成纤维细胞原代培养方法改良及其对乳腺癌化学抗性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研究一 人乳腺癌相关成纤维细胞原代培养方法的改良研究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标本来源
        2.3 实验方法
        2.4 观察项目及检测指标
        2.5 统计学方法
    3.结果
        3.1 分离的原代细胞总量
        3.2 BCAFs纯度的鉴定
        3.3 贴壁BCAFs原代细胞的增殖活力
        3.4 细胞形态学观察
    4.讨论
    5.小结
研究二人乳腺癌相关成纤维细胞对乳腺癌细胞紫杉醇药物敏感性的影响研究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标本来源
        2.3 实验方法
        2.4 统计学方法
    3.结果
        3.1 细胞培养
        3.2 BCAFs和 NFs原代细胞鉴定
        3.3 紫杉醇药物浓度的筛选结果
        3.4 各组乳腺癌细胞MCF-7 的紫杉醇敏感性对比
    4.讨论
    5.小结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4)新型BRD4-PI3K双重抑制剂SF2523抗人前列腺癌细胞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BRD4/PI3K双重抑制剂SF2523体外抗人前列腺癌细胞的作用
    1 研究内容
    2 材料和方法
        2.1 材料
        2.2 方法
    3.研究结果
    4.研究结果总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SF2523在体抗人前列腺癌细胞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
    1. 研究内容:
    2. 材料和方法
        2.1 材料
        2.2 方法
    3. 研究结果
    4 研究结果
    参考文献
讨论
参考文献
本课题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综述 作为肿瘤治疗靶点的BET溴结构域蛋白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和所获奖项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致谢

(5)TRAIL对胃癌细胞作用效应及其联合多西他赛对胃癌耐药的治疗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TRAIL对胃癌细胞作用效应及其抗肿瘤机制的研究
    材料与方法
        1.材料
        2.方法
        3.统计分析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TRAIL对胃癌耐药细胞株SGC7901/VCR中耐药基因表达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1.材料
        2.方法
        3.统计分析
    结果
    讨论
第三部分 TRAIL联合多西他赛杀伤胃癌细胞株SGC-7901/VCR作用效应及机制的研究
    材料与方法
        1.材料
        2.方法
        3.统计分析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胃癌治疗及化疗耐药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6)姜黄素增强甲状腺癌放射性碘-131治疗敏感性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甲状腺癌放射性碘治疗研究进展
    一、碘难治性甲状腺癌的分子机制及其研究进展
        1.1 甲状腺癌的组织病理分型
        1.2 甲状腺癌的分子病理机制
        1.3 碘难治性甲状腺癌与肿瘤细胞去分化
        1.4 碘难治性甲状腺癌治疗策略
    二、细胞自噬与放化疗敏感性研究进展
        2.1 自噬的分类与形成
        2.2 细胞自噬与肿瘤
        2.3 自噬与放化疗敏感性
    三、姜黄素抗肿瘤活性及放射增敏研究进展
        3.1 姜黄素的抗肿瘤活性
        3.2 姜黄素与放射增敏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姜黄素诱导线粒体自噬从而增强甲状腺癌细胞碘-131放射敏感性
    绪言
    第一节 姜黄素促进甲状腺癌细胞自噬性死亡
        2.1.1 实验材料
        2.1.1.1 试剂
        2.1.1.2 仪器
        2.1.1.3 细胞
        2.1.2 实验方法
        2.1.2.1 细胞培养
        2.1.2.2 Hoechst 33342/PI染色
        2.1.2.3 MTT法检测细胞活力
        2.1.2.4 蛋白免疫印迹分析
        2.1.2.5 质粒提取
        2.1.2.6 质粒转染
        2.1.2.7 酸性自噬泡的检测
        2.1.2.8 原代人甲状腺细胞的分离与培养
        2.1.2.9 统计方法
        2.1.3 实验结果
        2.1.3.1 姜黄素抑制甲状腺癌细胞增殖
        2.1.3.2 姜黄素诱导甲状腺癌细胞发生细胞自噬
        2.1.3.3 姜黄素诱导BCPAP细胞发生自噬性细胞死亡
        2.1.3.4 姜黄素选择性诱导甲状腺癌细胞自噬性死亡
        2.1.3.5 姜黄素调控Akt/mTOR和ERK1/2信号通路诱导自噬
        2.1.3.6 甲状腺良恶性病变组织的基础自噬水平低下
        2.1.3.7 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癌组织mTOR通路激活
        2.1.4 讨论
        2.1.5 小结
    第二节 姜黄素结合琥珀酸脱氢酶进而诱导甲状腺癌细胞发生线粒体自噬
        2.2.1 实验材料
        2.2.1.1 试剂
        2.2.1.2 细胞
        2.2.1.3 仪器
        2.2.2 实验方法
        2.2.2.1 线粒体膜电位的测量
        2.2.2.2 细胞线粒体的分离
        2.2.2.3 线粒体DNA拷贝数的检测
        2.2.2.4 质粒提取
        2.2.2.5 质粒转染
        2.2.2.6 基于Keima探针检测线粒体自噬
        2.2.2.7 透射电镜观察自噬小体
        2.2.2.8 蛋白免疫印迹分析
        2.2.2.9 克隆形成实验
        2.2.2.10 琥珀酸脱氢酶活性检测
        2.2.2.11 SRB染色
        2.2.2.12 细胞热迁移实验
        2.2.2.13 分子对接
        2.2.2.14 细胞内超氧阴离子水平的检测
        2.2.2.15 MTT法检测细胞活力
        2.2.2.16 统计方法
        2.2.3 实验结果
        2.2.3.1 姜黄素降低甲状腺癌细胞线粒体膜电位
        2.2.3.2 姜黄素促进线粒体的自噬清除
        2.2.3.3 姜黄素促进溶酶体吞噬受损线粒体
        2.2.3.4 姜黄素选择性地在甲状腺癌细胞的线粒体中富集
        2.2.3.5 姜黄素迅速增强甲状腺癌细胞琥珀酸脱氢酶活性
        2.2.3.6 姜黄素与琥珀酸脱氢酶C亚基结合
        2.2.3.7 姜黄素与琥珀酸脱氢酶亚基的分子对接
        2.2.3.8 姜黄素引起线粒体ROS爆发诱导线粒体自噬
        2.2.3.9 姜黄素协同放射性碘杀伤甲状腺癌细胞
        2.2.4 讨论
        2.2.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姜黄素促进钠碘转运体细胞膜定位增强甲状腺癌细胞碘-131摄取
    绪言
    3.1 实验材料
        3.1.1 试剂
        3.1.2 细胞
        3.1.3 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总RNA的提取
        3.2.2 RNA逆转录
        3.2.3 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
        3.2.4 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
        3.2.5 细胞膜蛋白抽提
        3.2.6 蛋白免疫印迹分析
        3.2.7 细胞碘摄取
        3.2.8 统计方法
    3.3 实验结果
        3.3.1 姜黄素促进甲状腺癌细胞NIS基因表达
        3.3.2 姜黄素促进NIS蛋白的细胞膜定位
        3.3.3 姜黄素促进甲状腺特异转录因子及功能蛋白的表达
        3.3.4 姜黄素促进甲状腺癌细胞对碘-131的摄取
        3.3.5 姜黄素抑制PI3K-AKT-mTOR信号通路促进甲状腺癌细胞再分化
    3.4 讨论
    3.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甲状腺癌炎性微环境介导碘-131抵抗
    绪言
    4.1 实验材料
        4.1.1 试剂
        4.1.2 仪器
        4.1.3 细胞
    4.2 实验方法
        4.2.1 临床样本收集
        4.2.2 细胞培养
        4.2.3 免疫印迹分析
        4.2.4 酶联免疫反应
        4.2.5 总RNA的提取
        4.2.6 RNA逆转录
        4.2.7 聚合酶链式反应
        4.2.8 实时荧光定量PCR
        4.2.9 MTT法检测细胞活力
        4.2.10 细胞碘摄取
        4.2.11 统计方法
    4.3 实验结果
        4.3.1 甲状腺癌组织中IL-6和IL-8表达升高
        4.3.2 甲状腺肿瘤组织中内质网应激处于活化状态
        4.3.3 内质网应激诱导甲状腺癌细胞IL-6和IL-8的表达
        4.3.4 Thapsigargin和tunicamycin时间和剂量依赖性地促进甲状腺癌细胞中IL-6和IL-8的表达
        4.3.5 内质网应激促进甲状腺癌细胞死亡
        4.3.6 乏氧诱导甲状腺癌细胞IL-6和IL-8的表达
        4.3.7 营养剥夺诱导甲状腺癌细胞IL-6和IL-8的表达
        4.3.8 重组IL-6和IL-8促进甲状腺癌细胞去分化
        4.3.9 重组IL-6和IL-8抑制甲状腺癌细胞碘-131摄取
        4.3.10 重组IL-6和IL-8诱导正常甲状腺细胞去分化
        4.3.11 姜黄素抑制thapsigargin诱导的甲状腺癌细胞IL-6和IL-8的表达
        4.3.12 索拉非尼抑制thapsigargin诱导的甲状腺癌细胞IL-6和IL-8的表达
        4.3.13 索拉非尼抑制甲状腺癌细胞IL-6和IL-8的基础性表达
    4.4 讨论
    4.5 小结
    参考文献
论文总结
论文的创新点
论文的待改进之处
附录一 缩略语表
附录二 已发表和待发表论文
致谢

(7)蟾蜍甾烯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构—效—毒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第一章 概述蟾酥的研究进展及抗癌作用
        1 异名与本草考证
        2 工艺制剂
        3 成分研究
        4 药理作用
        5 临床应用
        6 抗癌途径研究
        7 蟾酥毒性研究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第二章 蟾蜍总甾烯抑制肿瘤细胞作用研究
        第一节 蟾酥总甾烯对多种肿瘤细胞的抑制活性研究
        第二节 10种蟾蜍甾烯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研究
        第三节 蟾蜍甾烯影响人舌鳞癌细胞周期和凋亡的研究
    第三章 蟾蜍甾烯抑制肿瘤作用的构效关系研究
        第一节 蟾蜍甾烯类对宫颈癌细胞Hela的细胞毒性及构效关系分析
        第二节 蟾蜍甾烯对舌鳞癌细胞Tca-8113的细胞毒性及构效关系分析
        第三节 细胞亲和-UPLC-QTOF测定蟾蜍甾烯与宫颈癌Hela细胞的亲和率及与化合物计算分子属性相关性分析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蟾蜍甾烯抑制肿瘤活性的毒-效研究
        第一节 蟾蜍甾烯对卵巢癌SK-OV-3细胞内游离钠离子的影响
        第二节 蟾蜍甾烯对宫颈癌Hela细胞内游离钠离子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蟾蜍甾烯抑制肿瘤细胞作用的代谢物组学初步研究
        第一节 SDS-PAGE电泳初步探讨蟾蜍甾烯对肿瘤细胞蛋白的影响
        第二节 对蟾蜍甾烯作用于肿瘤细胞代谢物组学方面的初步探索
        参考文献
结果与讨论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宫颈癌细胞体外培养、鉴定及其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2 内容与方法
    3 质量控制
    4 统计方法
    5 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9)维吾尔族妇女宫颈癌细胞株的建立与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宫颈癌的概况和研究现状
    2 原代培养技术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1.1 建立细胞株的组织来源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材料和仪器
        1.4 主要液体的配制
        1.5 实验动物
    2 方法
        2.1 细胞培养
        2.2 细胞生长曲线的绘制和形态学观察
        2.3 细胞周期和染色体分析及集落形成的观察
        2.4 细胞分子标志物检测
        2.5 异种移植及病理学分析
        2.6 细胞支原体污染检测及减血清培养
    3 技术路线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10)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的原代培养及个体化药敏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改良MTT法原代癌细胞培养药物敏感性试验的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白藜芦醇抗膀胱癌活性、代谢特征及其构效关系的体外研究[D]. 杨阳. 大连医科大学, 2019(03)
  • [2]基于MDM4 rs4245739位点探讨癌症与环境的关系及TRAIL通路抗癌机制的研究[D]. 孔庆宏.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6)
  • [3]人乳腺癌相关成纤维细胞原代培养方法改良及其对乳腺癌化学抗性影响的研究[D]. 李智勇. 安徽医科大学, 2019(09)
  • [4]新型BRD4-PI3K双重抑制剂SF2523抗人前列腺癌细胞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D]. 沈罡. 苏州大学, 2018(04)
  • [5]TRAIL对胃癌细胞作用效应及其联合多西他赛对胃癌耐药的治疗效应[D]. 潘祝彬. 苏州大学, 2018(12)
  • [6]姜黄素增强甲状腺癌放射性碘-131治疗敏感性的作用机制研究[D]. 张莉. 南京大学, 2017(01)
  • [7]蟾蜍甾烯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构—效—毒关系研究[D]. 王剑.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2(05)
  • [8]宫颈癌细胞体外培养、鉴定及其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研究[D]. 马秀萍. 新疆医科大学, 2012(02)
  • [9]维吾尔族妇女宫颈癌细胞株的建立与生物学特性的研究[D]. 张璐. 新疆医科大学, 2012(02)
  • [10]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的原代培养及个体化药敏实验研究[D]. 刘浩. 昆明医学院, 2011(09)

标签:;  ;  ;  ;  ;  

改良MTT法对原代癌细胞培养物药敏试验的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