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兴地体成矿特征

德兴地体成矿特征

一、德兴地体成矿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杨蜜蜜[1](2020)在《后碰撞背景下壳-幔岩浆混合作用对斑岩型矿床成矿作用的贡献 ——以滇西马厂箐铜钼(金)矿床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西南部的三江造山带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属于东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带,该带是我国金属资源最丰富且最具储矿潜力的地区之一,其中的金沙江–红河成矿带横跨羌塘地体和扬子克拉通西缘,对滇西新生代的岩浆作用和区域的斑岩型–矽卡岩型多金属矿床的形成发挥着重要的控制作用。滇西马厂箐铜钼(金)矿床位于金沙江–红河断裂带中部,是该带上具有代表性的新生代斑岩型铜等多金属矿床之一。马厂箐矿床的火成岩主要由镁铁质岩石(煌斑岩脉)和花岗质岩石(贫矿的正长斑岩和含矿的二长斑岩、斑状花岗岩和花岗斑岩)组成,其中,含矿的花岗质岩石中包含了大量的镁铁质暗色包体(MME)。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结合现代成矿理论并运用现代分析测试技术和方法,重点分析研究滇西后碰撞背景下的壳-幔岩浆混合作用及其所揭示的斑岩型矿床的成矿机制,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宏观岩石学研究,含矿花岗质斑岩中所含镁铁质暗色包体(MME)与寄主岩石界线清晰,且界线两侧无冷凝边和烘烤边;结合暗色包体形态呈特征球形、椭球形或塑性不规则珠滴状,表明暗色包体的成岩起源于熔浆包体;从岩石结构分析,暗色包体具细粒结构,寄主岩石具中粗粒结构,暗示基性熔浆包体与寄主酸性岩浆构成非平衡不相溶混合岩浆的固结成岩过程中发生差异冷凝结晶,即:因基性岩浆温度高于酸性岩浆温度,决定了在同一固结体系中,基性熔浆包体的冷凝结晶速率大于寄主酸性岩浆的冷凝结晶速率。同时,MME的矿物组成呈现基性至中性成分为主的非标准过渡性特征,相应导致对其岩石类型的模糊定名。(2)成岩成矿年代学研究,LA–ICP–MS锆石U–Pb测年和辉钼矿Re–Os测年结果表明,马厂箐含矿岩浆活动时限为33.78–35.92Ma,与MME的成岩年龄和辉钼矿Re–Os模式年龄(34.94±0.38 Ma)基本一致,清晰地记录了马厂箐地区古近纪晚始新世时期的岩浆成岩-成矿事件。结合已有的其它相关成岩与成矿年代数据分析认为,马厂箐矿床复式杂岩体的岩浆演化序列由正长斑岩→二长斑岩→花岗斑岩→斑状花岗岩等组成,而煌斑岩脉则几乎同时期或稍晚于花岗质斑岩体形成,与其相关的成矿作用属于金沙江–红河断裂带岩浆活动的第二个峰期阶段的产物,也是中国滇西三江地区新生代岩浆大规模成矿事件的重要记录。(3)岩石地球化学方面,马厂箐花岗质岩石和镁铁质岩石都属于高钾钙碱质至钾玄质系列和过铝质–偏铝质系列,都具有明显的钾玄质亲和性,如K2O+Na2O>6 wt.%,K2O/Na2O比值>1和Sr/Y比值>40;且表现出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Th等)和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高场强元素(Nb、Ta、Ti等)相对亏损的特征。另外,马厂箐含矿和贫矿的花岗质斑岩都具有较高Si O2含量(64.67–72.81 wt.%)和Al2O3含量(13.43–16.10 wt.%);其全岩εNd(t)值(–6.5––3.3)和(87Sr/86Sr)i值(0.7061–0.7076)与滇西同时代基性岩石的Sr–Nd同位素特征基本一致;它们的锆石Lu–Hf同位素数据显示出相对集中的εHf(t)值范围为-0.75至+2.33,以正值为主,对应的地壳模式年龄(TDMC)在0.9Ga–1.1Ga之间,这与中新元古代时期弧岩浆基底的形成年龄相对应。然而,贫矿的正长斑岩的Cr含量(18.40 ppm)和Ni含量(12.70 ppm)明显低于含矿的花岗质斑岩(Cr:均值44.33 ppm;Ni:均值28.67 ppm),且后者也表现出更宽泛的Mg#值范围(11–66)。对比煌斑岩脉具有低Si O2含量(46.50–52.30 wt.%),高K2O含量(2.63–6.13wt%,均值4.76 wt%),高K2ONa2O比值(1.05-4.98,均值2.98),高Mg O含量(9.84–12.74 wt%),明显高的Mg#值(71–76)以及Cr含量(均值492 ppm)和Ni含量(均值195 ppm),具有宽泛且较低的全岩εNd(t)值(–7.8––1.8)和相对较低的(87Sr/86Sr)i(0.7064–0.7074)值等所表现的明显超钾质幔源特征;含矿花岗质斑岩所含镁铁质暗色包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则介于花岗质岩石和煌斑岩之间,该过渡性地球化学特征与MME岩相定名的非标准性呼应。(4)马厂箐花岗质岩石的锆石表现出明显的重稀土富集,显着的正Ce异常和轻微的负Eu异常的特征,稀土元素总量(ΣREE)介于482–2528 ppm之间,锆石结晶温度范围为517℃到796℃,这些特征都与岩浆锆石相同;马厂箐含矿和贫矿花岗质斑岩锆石的数据点都落在了FMQ(铁橄榄石–磁铁矿–石英)和MH(磁铁矿–赤铁矿)缓冲线之间的区域,表明二者的母岩浆都是相对氧化的岩浆;相比贫矿的正长斑岩,含矿花岗质斑岩的锆石Ce4+/Ce3+比值(均值486)明显较高,而Eu/Eu*值(均值0.55)明显较低,说明马厂箐含矿的岩浆比贫矿的岩浆具有更强的氧化性。含矿岩浆的高氧化特征对后期铜–金等金属元素的富集和成矿作用具有重要意义。(5)根据地质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和同位素证据表明:马厂箐的花岗质岩石具有I型花岗岩的成因特性,其可能起源于含角闪–榴辉岩相的中新元古代弧岩浆基底岩石的部分熔融;含矿花岗质斑岩所含镁铁质暗色包体是由中新元古界基底地壳岩石部分熔融形成主体长英质岩浆对部分注入来自地幔底侵的幔源岩浆(煌斑岩浆)进行部分/局部均一后的不混溶残余基性熔浆包体相对快速冷凝结晶并固结成岩的产物;这样的壳–幔岩浆混合作用在后碰撞背景下斑岩系统的演化过程中普遍存在;花岗质岩石含有镁铁质暗色包体则是酸性岩浆部分均一混合幔源岩浆的重要标志。(6)矿石硫化物的微量元素和Pb、S同位素特征表明,马厂箐矿床的成矿物质(铜钼金和硫元素)与同时期的镁铁质熔体(煌斑岩浆)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通过岩石学模型分析表明,马厂箐贫矿和含矿的花岗质斑岩岩浆都是由部分熔融的下地壳物质与同期的煌斑岩浆混合演化而来,只是二者在演化过程中混入煌斑岩浆的比例不同而导致了后期成矿性的差异。含矿岩浆中相对混入了更多的煌斑岩浆,通过该壳幔岩浆混合过程推动的非平衡部分(局部)均一作用,向斑岩系统提供了额外的水、金属和硫源等重要成矿物质,同时,也提高了混合岩浆的氧逸度,从而引发和促进了富矿岩浆的产生。因此,强烈的壳–幔岩浆混合作用可能是后碰撞背景下制约斑岩系统矿化和成矿的关键因素之一。(7)综合研究认为,在后碰撞背景下,大规模的岩石圈拆沉作用是造成区域性岩浆活动与成矿作用的深部地球动力学机制。深部富水的镁铁质超钾质岩浆可能使前弧岩浆作用形成的残余硫化物中的金属和硫元素重新活化而发生迁移和流动。在镁铁质岩浆上升过程中,其携带的大量挥发分和深部成矿物质被注入到先上升的长英质岩浆房中并与之发生混合和局部均一作用。在扬子克拉通西缘,通过壳源与幔源岩浆混合过程,增加混合岩浆的金属含量和成矿潜力,是三江构造带碰撞型斑岩铜(钼-金)矿床形成的重要机制之一。

伍翔[2](2017)在《赣东北金山金矿成矿区域构造特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江西德兴金山金矿田地处环太平洋成矿带的外带,金山金矿床位于江南复合地体次级德兴地体东南边缘,是江南地体边缘赣东北韧性剪切蛇绿岩混杂带中心带上盘金山韧性推覆变形带中,东与大茅山—灵山燕山期复式花岗岩带相邻。金山金矿田所在的德兴地区地跨两个二级大地构造单元,赣东北韧性剪切蛇绿岩构造混杂带,乐安江深断裂带及泗州庙复向斜三者构成该区的基本构造格架。

王静强[3](2017)在《华南构造演化有关的几个重要科学问题研究》文中指出华南由位于江绍断裂带北西侧的扬子地块(包括其东南缘的江南造山带)和南东侧的华夏地块组成;每个块体内部由若干个地体构造组成。前人在1990年代就已经提出,这两个块体在新元古代通过俯冲-碰撞形成了江南造山带;经20多年实践验证,这一认识已被广泛接受。然而,由于受当时研究的技术和测试手段限制,两个块体的碰撞时间、机制以及在显生宙的再造等问题尚存在诸多研究空间;近10年突飞猛进的先进分析测试手段为解决这些遗留问题提供了重要保障。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下,本论文选取华南新元古代-晚中生代多阶段构造演化过程中遗留的几个重要科学问题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新资料和新认识。第一个问题涉及两个块体拼合带特别是萍乡以西区段拼合带位置的厘定及其与造山作用有关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本论文运用沉积大地构造方法,通过系统的野外地质路线调查和走向追索,根据拼合带两侧反差明显的地层序列和岩石组合特征,确定了湖南境内扬子与华夏拼合带南界的位置,为萍乡-祁东-茶林断裂。通过对绍兴-江山-萍乡-祁东-茶林新元古代拼合带和赣东北地体拼贴带韧性变形的儿何学和运动学研究,以及若干区段变质-变形剖面的连续观察,系统测量了剪切面理、拉伸线理等产状要素,观察了XZ面上的野外运动学标志,并系统观察定向薄片XZ面上的非同轴不对称矿物与岩石组构,拍摄了显微照片,进而在研究区确定出前南华系至少存在两期韧性变形剪切动向,分别是早期朝SE方向运移和晚期沿NE-SW方向左旋走滑。第二个问题涉及江南造山带中段扬子和华夏地块的碰撞拼合时间问题。通过对江南中段发育较为完好的新元古代角度不整合面上下岩层的野外观察和系统采样,开展了碎屑锆石U-Pb年龄谱和Lu-Hf同位素研究,从中获得江南中段湘北地区冷家溪群和望城地区板溪群的最大沉积年龄值,分别是~825 Ma和797±14 Ma。结合前人在邻区对板溪群的分析结果,我们推测板溪群的沉积底界年龄为800 Ma。据此,将华夏与扬子地块在江南中段的碰撞造山时间限定于825到800 Ma。自形碎屑锆石的物源分析揭示,板溪群与冷家溪都具有单一的新元古代年龄峰(968-820 Ma);结合江南造山带上广泛分布的新元古代早期弧岩浆岩及蛇绿混杂岩年龄数据,我们推测江南造山带是这些自形碎屑锆石的主要源区,而其少量的古元古代及新太古代碎屑锆石则分别源自华夏和扬子地块。同时,对华夏和杨子两个块体的年龄谱与全球其他块体年龄谱进行了对比,明确了这两个块体在Rodinia超大陆中的位置。第三个问题是有关江南造山带东段伏川蛇绿岩的形成时间、机制和演化过程的问题。在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我们在伏川蛇绿岩中识别出了若干条发育于皖南歙县伏川蛇纹石化超镁铁岩中的长英质花岗岩墙。经锆石U-Pb年代学分析,两个岩墙的锆石U-Pb年龄分别是841.2±5.5 Ma和839.7±4.6 Ma;主量元素上具有过铝质、高硅、高钾、高K2O/Na2O比,以及低MgO、Fe2O3和CaO的特征;微量元素上,轻稀土富集,具有明显的Eu、P、Ti负异常与Pb正异常,分异指数很高,锆石饱和结晶温度低等特征,表明其属于壳源S型花岗岩。此外,该岩墙中的锆石普遍具有正的εHf(t)值,一阶段模式年龄揭示其源岩为中元古代晚期-新元古代早期的新生大陆地壳。根据前人研究,认为伏川蛇绿岩中这套花岗岩墙的成因最可能是蛇绿岩在运移过程中,位于推覆岩片之下的洋壳物质经部分熔融而形成的花岗岩。定向薄片观察表明,伏川蛇绿混杂岩中发育顶朝SE的运动学动向。我们认为,伏川蛇绿混杂岩与围岩在野外的SE倾向是由于830-~800 Ma期间发生的碰撞挤压与褶皱变形的产物,顶朝SE的运动学动向指示怀玉地体朝九岭地体的下冲。我们的运动学研究结果否定了新元古代扬子地块向华夏地块俯冲的假想模式。第四个问题涉及中国东南部早古生代晚期构造岩浆事件的成因机制问题。关于这一问题,通过近10年大量的沉积学、构造地质学和火成岩岩石学等方面的研究,绝大多数学者认为中国东南部早古生代晚期构造-岩浆事件属于板内构造作用,不存在大洋板块俯冲的物质证据。这一认识也被本研究所证实。然而,近年国内部分学者根据出露于江绍新元古代蛇绿混杂岩带龙游地区的石榴角闪岩所做的少量岩石学和年代学研究,将其解释为华南早古生代碰撞造山成因。鉴于此,在详细的野外观察、采样的基础上,我们对该石榴角闪岩进行了系统的岩石学、锆石U-Pb年代学、全岩地球化学和矿物化学研究,并利用先进的P-T视剖面图法,算得了进变质(0.67~0.75 GPa/685~719℃)、峰期变质(0.9-1.1 GPa/760-778℃)和退变质(~0.68 GPa/~767℃)三阶段的变质温压条件。年代学研究表明,龙游石榴角闪岩中的锆石普遍发育核环构造,其核部的锆石U-Pb为879±11 Ma,对应的Th/U值大于0.1;亮白色变质成因的环部和细小颗粒锆石的年龄为446±5 Ma,对应的Th/U比值多数小于0.1;表明龙游石榴角闪岩的原岩形成于新元古代(879 Ma),而变质作用发生在早古生代晚期(446 Ma)。全岩地球化学数据揭示,龙游石榴角闪岩的原岩是E-MORB型的基性岩浆岩。EPMA分析表明,以包裹体状存在于石榴子石和单斜辉石变晶内部的长石为钙长石,而分布于石榴子石和单斜辉石外围附近的斜长石An值在44~66之间;没有发现指示绿辉石分解形成的富钠长石(钠长石或更长石),指示龙游石榴角闪岩不是由高压榴辉岩退变而来。三期变质温压条件共同构成一个顺时针演变的P-T轨迹,指示龙游榴闪岩的原岩经历了一个造山期挤压→被埋藏→折返抬升的动力学过程。结合区域地质背景,我们重建了该岩石的形成过程:新元古代古华南洋向扬子陆块俯冲→引发弧后拉张和幔源岩浆上涌结晶,形成E-MORB型基性岩→志留纪期间,遭受了板内中高级变质作用,形成石榴角闪岩。第五个问题是关于华南内陆地区晚中生代花岗岩的时代、类型和形成机制问题。我们重点对研究相对薄弱的赣西武功山变质核杂岩、湘北连云山花岗岩穹窿、湘赣鄂边界花岗岩群、粤西北连山岩体等花岗质岩体进行了研究。通过构造运动学、锆石U-Pb年代学、Lu-Hf同位素地质学、全岩地球化学等方法的研究,揭示了武功山质核杂岩的核部岩体侵位时间为晚侏罗世(158~154 Ma),而湘赣鄂边界地区花岗质岩体群和粤西北连山岩体的锆石U-Pb年龄也都属于晚侏罗世(153~145 Ma)。岩石地球化学方面的分析显示,除了粤西北连山岩体为埃达克质花岗岩外,其余3个地区的花岗岩都属壳源过铝质的S型花岗岩或高分异的S型花岗岩,源自古-中元古代大陆壳物质的部分熔融。通过对花岗岩及其围岩的锆石Hf同位素分析以及物源投图,确定武功山岩体和湘赣鄂边界地区花岗岩不是源自其围岩(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沉积岩)的部分熔融,而是源自更深层次壳源物质的部分熔融,而粤西北连山埃达克质花岗岩则是在正常大陆地壳深度(30-40 km)和相对低压背景下部分熔融的产物,源自一个高Sr/Y比值的源区。结合区域地质背景,我们认为晚中生代古太平洋板块朝华南板块俯冲的前锋(大陆岩浆弧)位置在湘南的长城岭-宁远一带,而出露于此带北西方向的大面积燕山期岩体则属于壳源S型花岗岩,其成因机制很可能与玄武质岩浆的底侵作用或多板块汇聚作用下的板内岩浆作用有关。

马振慧[4](2017)在《德兴—弋阳地区变质岩地层的岩石组成及其构造变形特征》文中研究表明钦杭结合带是华南大陆内部拼接扬子与华夏板块的一条巨型构造混杂带,论文研究区位于钦-杭结合带东段赣东北地区,是研究华南构造演化的重要窗口。在赣东北地区广泛分布着双桥山群、溪口群、张村群、河上镇群等浅变质岩地层,对其岩石组成、形成时代和构造环境存在着不同的认识。论文以赣东北张村群与河上镇群为研究对象,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剖面实测,旨在查清两个岩群的岩石组合、构造变形和变质特征,运用锆石LA-ICP-MS U-Pb测年、EBSD岩石组构分析、40Ar-39Ar定年、地球化学分析等技术手段,研究相关地层的变形机制、形成时代和环境,探讨区域地质演化。主要取得以下结论:张村群为赣东北蛇绿混杂带的主要物质组成,由基质和岩块组成。其中获得安山岩块、基性岩块的年龄分别为769±2Ma、833±5Ma。中性岩块的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其形成于岛弧环境。基质的碎屑锆石年龄峰值主要集中在850~920Ma和882~925Ma,加权平均年龄为896±5Ma和900±5Ma,其中存在483Ma的锆石年龄。构造变形研究显示混杂带至少存在三期构造活动:NW-SE向的收缩与逆冲作用—地体拼贴增生作用;NE-SW的左行走滑剪切作用—造山作用的侧向挤压机制;后期NNE-SSW向的右行逆冲作用。通过白云母39Ar-40Ar定年,获得了468Ma和487Ma的坪年龄,指示加里东期NW向SE逆冲推覆作用的年龄。赣东北与浙西地区河上镇群存在着较大的区别。我们重新对赣东北河上镇群进行了分组,自下而上分为骆家门组、上墅组和虹赤村组。上墅组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其形成于岛弧环境,流纹岩锆石的206Pb/238U年龄为772±2Ma和829±5Ma。虹赤村组源区为上墅组火山岩,形成于弧前盆地系统。河上镇群中的花岗岩形成于880Ma左右,以构造岩块的形式存在于岛弧杂岩带中。从上墅组火山岩中分离出了白垩纪酸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此外我们还对区域上古生代沉积岩地层进行了详细的观察,来提供限定条件。通过上述研究,我们认为,赣东北地区自新元古代以来向东南方向存在持续的增生造山作用,混杂带形成的最终时代为可能为早古生代。

吴楚[5](2017)在《西准南部还原性斑岩铜钼矿构造背景与形成机制》文中提出自Rowins(2000)首次提出还原性斑岩铜矿(RPCDs)以来,这类以发育大量岩浆阶段磁黄铁矿和成矿流体富CH4为主要特征、与钛铁矿系列花岗质岩石存在成因联系、矿化和蚀变规模较小的斑岩矿床在世界范围内不断被发现并引起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近期研究发现,西准南部地区的包古图铜矿与宏远钼铜矿具有还原性斑岩矿床特征。然而,关于这两个矿床构造背景与成因机制的认识还存在争论,同时,关于西准南部地区构造单元属性与演化过程的认识也具有较大分歧。本文以西准南部地区构造演化、以及包古图与宏远斑岩矿床形成机制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大量的野外地质调查与室内实验测试分析,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获得以下研究进展:(1)划分西准地区构造单元,以谢米斯台断裂为界分为南北两部分,六个构造单元,北部西准包括:萨吾尔大洋岛弧与谢米斯台弧,南部西准包括:巴尔鲁克弧、洋壳俯冲增生杂岩带、包古图弧与拉巴地体;(2)提出巴尔鲁克早泥盆-晚石炭世陆缘弧、拉巴晚奥陶-中志留世陆缘弧与包古图石炭纪大陆岛弧,并限定这三个弧的俯冲结束时间分别为302Ma,410Ma与321Ma;(3)在包古图矿区识别出富铜辉长岩,指出基性岩浆对矿区成矿具重要贡献;(4)建立了宏远矿区蚀变与矿化分带结构,发现富黄铜矿与磁黄铁矿岩浆-流体囊,指出宏远矿床为新型还原性性斑岩钼铜矿,成矿作用经历了晚期岩浆-热液阶段(400440℃)流体氧化还原环境发生突变成矿、及热液阶段(160200℃)降温、降压成矿;(5)建立西准南部地区构造演化与成矿模型,指出后碰撞阶段加厚下地壳拆沉-软流圈地幔上涌与基性岩浆的参与,是形成还原性斑岩铜钼矿的重要条件。

朱筱婷[6](2016)在《江西省永平矿田铜、钼矿化矿床地球化学和矿床成因》文中研究表明永平铜钼矿田位于钦杭成矿带北东段江西省上饶市铅山县城南东13km永平镇。它包括一个大型永平铜矿和一个中型十字头钼矿。对永平铜矿一直以来存在海西期喷流沉积和燕山期岩浆热液两种成因观点,但是缺乏详细的成岩成矿年代学、成矿流体和矿床地球化学的研究。十字头钼矿是近年危机矿山找矿新发现的矿体,其与永平铜矿是否为同期产物,其成因类型和成矿模式都缺乏约束和探讨。永平铜矿体主要呈层状、似层状赋存在藕塘底组,与火烧岗岩体空间关系密切,矿石类型以块状矿石和矽卡岩矿石为主。十字头钼矿体位于十字头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内部与围岩接触带上,以细脉状、薄膜状矿石为主。矿田主要构造为侯家村倒转背斜和发育于背斜东翼的一系列压扭性断裂构成,总体上呈一近南北向,略向东突出的弧形断裂构造。矿田主要侵入岩为燕山期火烧岗和十字头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以及石英斑岩脉等。本文对燕山期侵入岩开展了系统的U-Pb年代学、全岩主微量、稀土元素和Sr-Nd同位素以及锆石Hf同位素研究,同时开展了铜、钼矿化流体包裹体、H-O-S-Pb-He同位素、黄铁矿Pb-Pb同位素定年、辉钼矿Re-Os同位素定年等成矿流体、成矿年代学研究,并获得如下新认识。锆石U-Pb定年数据显示十字头岩体(160.1±1.0Ma)和火烧岗岩体(160.1±1.0Ma)为同期侵入,而石英斑岩脉则稍晚(147.5±1.6Ma)。地球化学显示,永平矿田两类侵入岩以高钾钙碱性为特征,微量元素具有较相似的一致演化趋势,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K),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似斑状黑云母花岗的LREE/HREE比值为10.0-20.1;(La/Yb)N值变化于12.4-40.6之间,重稀土分馏相对不显着,(Gd/Yb)N比值仅为2.0-5.5,MgO变化范围为0.40-1.88。石英斑岩的LREE/HREE比值为 13.6-23.6;(La/Yb)N值变化于 16.4-36.9之间,重稀土分馏相对不显着,(Gd/Yb)N比值仅为1.8-2.9,MgO变化范围为0.68-0.93%。永平矿田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的初始87Sr/86Sr比值变化在0.708397-0.712051之间,εNd(t)值在-5.0~-10.4之间,两阶段Nd模式年龄为1.47-1.96Ga。石英斑岩的初始87Sr/86Sr比值变化在 0.707695-0.711204 之间,εNd(t)值在-9.4~-10.9之间,利用2阶段模式(Liew and Hofmann,1988)计算出来Nd同位素的模式年龄为1.79-1.93Ga。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的锆石εHf(t)值主要为-2~-12,计算的TDM2值主要为1.3~2.1Ga。石英斑岩的εHf(t)值主要为-10~-15,计算的TDM2值主要为1.7~2.3Ga。TDM2值的年龄范围指示侵入岩的源岩可能为中元古代地壳。全岩分析数据显示,石英斑岩均落在花岗闪长岩区域内,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绝大部分落在花岗岩区域内。在SiO2 vs K2O图解上,两种侵入岩绝大多数落入高钾钙碱性区域,少量的落入钾玄岩系列。永平矿田侵入岩具有高Sr含量,高Sr/Y比值,高La/Yb比值,以及低Y和Yb含量的特征。岩石具有一致的较缓的右倾型配分曲线,轻重稀土分馏非常明显,轻稀土较富集,重稀土较平坦。根据(La/Yb)N vs.YbN图解,永平侵入岩具有埃达克岩石的亲属性。永平矿田铜矿化主要发育三类流体包裹体:包括I型富液相气液两相包裹体,Ⅱ型富气相气液两相包裹体,以及Ⅲ型含子晶包裹体,其中Ⅰ型包裹体在成矿前、成矿期和成矿后均有分布,但是Ⅱ和Ⅲ型包裹体仅分布在成矿期阶段。成矿前Ⅰa型包裹体均一温度为300-380℃,盐度3.6-8.1 wt.%NaCl eqv;成矿期阶段,发育Ⅱ型与Ⅲ型包裹体共生组合,两者有相似的均一温度和两极分化的盐度。Ⅱ型包裹体均一温度为251-324℃,盐度为0.4-3.2 wt.%NaCleqv;Ⅲ型包裹体均一温度为233-318℃,盐度为28.2-39.0 wt.%NaCl eqv。成矿后阶段Ⅰb型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22-250℃,盐度在0.2-6.8 wt.%NaCleqv。拉曼探针单个包裹体气相成分分析表明,微量C02主要分布在成矿前阶段的Ⅰa型包裹体和成矿阶段的Ⅱ型包裹体,仅成矿后阶段缺乏CO2。H-O同位素结果显示成矿流体主体为岩浆水,成矿后阶段有大气水的参与。永平矿田钼矿化主要发育三类流体包裹体,包括Ⅰ型富液相气液两相包裹体,Ⅱ型富气相气液两相包裹体,以及Ⅲ型含子晶包裹体,其中Ⅰ型包裹体在成矿前期、成矿期和成矿后期均有分布,但是Ⅱ和Ⅲ型包裹体仅分布在主成矿期阶段。成矿前期Ⅰa型包裹体均一温度为291-376℃,盐度2.2-0.5wt.%NaCl eqv;成矿期阶段,发育Ⅱ型与Ⅲ型包裹体共生组合,两者有相似的均一温度和两极分化的盐度。Ⅱ型包裹体均一温度为266-351℃,盐度为0.6-3.5wt.%NaCl eqv;Ⅲ型包裹体均一温度为245-336℃,盐度为28.0-36.2wt.%NaCI eqv。成矿后期Ⅰb型包裹体均一温度为209-288℃,盐度在0.5-5.0wt.%NaCl eqv。激光拉曼分析,成矿前期和主成矿期阶段,流体包裹体气相组分有微量的CO2。H-O同位素结果显示成矿流体来源以岩浆水为主,在成矿晚期阶段有大气水的加入。十字头钼矿成矿流体贫CO2,形成压力较低,与矿化相关的蚀变主要以强烈的黄铁绢英岩化为主,钼矿体与铜矿体在时空上共生。上述特征均与东秦岭一大别造山带中Climax型钼矿不同,与北美西部的Endako型钼矿更为相似。铜矿体黄铁矿Pb-Pb同位素定年给出了 159±26Ma(全部点),辉钼矿Re-Os同位素定年显示钼矿化成矿年龄为160±1Ma,其与火烧岗岩体年龄一致,表明其成矿时代为约160±1 Ma。采用分步淋漓技术获得的黄铁矿Pb-Pb同位素年龄为144±13Ma(8个点),石英流体包裹体Rb-Sr同位素定年给出了 148±5Ma的年龄,两者与与石英斑岩年龄(148±2Ma)相近,可能为后期热事件将早期Pb-Pb同位素系统重置的结果。硫化物硫同位素成分指示了永平铜矿的硫源来自于岩浆释放的硫,或者成矿热液是从侵入岩体中淋滤出来的。铅同位素数据显示,块状矿石和矽卡岩矿石的Pb同位素投汇点位于造山带和下地壳之间,与岩体的Pb同位素投汇点几乎一致,说明铜矿体和岩体成矿物质来源应当一致,铅来源应为燕山期岩浆热液。黄铁矿He同位素结果显示铜矿石矿物来源为壳幔混合来源。本次研究表明,永平铜矿更倾向为燕山期矽卡岩型铜矿床,但不否认古生代海底喷流作用对成矿的贡献;十字头钼矿是Endako型斑岩型钼矿。两者同属于燕山期与斑岩有关的岩浆热液体系的矿床。

陈昌明[7](2016)在《皖南地区大型韧性剪切带及其与金成矿作用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皖南地区大型韧性剪切带为对象,以大型韧性剪切带与金成矿作用关系研究为主线,通过对白石坑、田子坑、韩家等6条重要构造路线剖面实测、天井山矿区17条坑道的大比例尺地质编录及地质填图和大量室内显微构造的专题研究,从构造形变学、构造岩石学、构造地球化学等方面进行了璜茅-五城-屯溪韧性剪切带的的构造变形特征的精确厘定;结合“汪村—流口—鹤城—瑶里—鹅湖—大背坞”区域构造剖面的测制,完成了皖南地区大型韧性剪切带分布略图(1:25万)的编制;通过对区内天井山、小贺、白石坑、田子坑、韩家、九亩丘、璜尖、小连口金矿和邻区的金山、大背坞金矿的系统调查和对比研究,重点对大型韧性剪切带与金成矿作用关系进行了精细分析和大型韧性剪切带的含金性评价,揭示了大型韧性剪切带与金成矿作用之间的时间、空间和成因关系,建立了适合于皖南地区的金矿地质找矿模型。本文取得了以下主要研究进展:(1)以璜茅—五城—屯溪剪切带为对象,准确厘定了皖南地区大型韧性剪切带的存在。并从构造形变学、构造岩石学、构造地球化学等三大路径,进行了大型韧性剪切带地质特征的精细研究:1)璜茅—五城—屯溪剪切带为大型韧性剪切带,在研究区内总体呈喇叭状展布,宽约2-5km,向NE发散,向SW收敛。宏观上强弱分带明显,以元古代地层和晋宁期岩体的接触带为最强应变带,发育超糜棱岩,应变强度向两侧逐渐减弱,在弱应变带发育糜棱岩化千枚岩和初糜岩。在元古代糜棱岩地层中可见A型褶皱,S-C组构,透镜状石英发育。在长英质糜棱岩中可见长石石英斑晶形成的旋转碎斑,且面理线理均较为发育,面理线理产状显示韧性剪切带总体呈NE-NNE走向,且以水平位移为主;同期的次级剪切系变形强度显着低于主剪切带,以脆韧性或脆性剪切特征控矿;2)璜茅-五城-屯溪韧性剪切带微观特征与宏观特征相符,初糜岩-超糜岩均有分布,宏观上S-C组构和透镜状石英以及微观上的旋转碎斑和书斜构造显示璜茅-五城-屯溪韧性剪切带兼具左行和右行剪切的特征,而EBSD石英组构特征显示石英为中低温变形和低温变形的叠加,同样指示韧性剪切带具有多期活动特征,通过宏观上岩脉的变形判断韧性剪切带为先右行剪切,后左行剪切。结合本地区大地构造演化,初步推断为在印支-早燕山期的陆内造山形成了右行剪切韧性剪切带,而在晚燕山期则形成了左行的韧性剪切带;微观上,在韧性剪切带内的石英普遍具有波状消光、拔丝状拉长、亚颗粒化等膨凸和亚颗粒旋转动态重结晶,部分石英颗粒显微破裂作用形成布丁构造,书斜构造,局部可见压溶作用形成的压力影、对向不对称生长石英脉等,以及晶质塑性变形形成的旋转碎斑等,动态重结晶主要为膨突重结晶以及少量的亚颗粒旋转动态重结晶;长石无显着变形,仅少量双晶弯曲,指示主剪切带韧性变形温度不超过400℃。由长石、石英变质变形特征可以得出,韧性剪切带变形变质机制主要是在中低温条件下的位错滑移、显微-超显微破裂以及压溶作用;重结晶石英新晶粒粒径在镜下的测量结果显示,具有一定蚀变的糜棱岩与没有蚀变的糜棱岩的重结晶石英颗粒粒径无明显差别,均在0.015-0.025mm之间,利用石英动态重结晶新晶粒大小法对韧性剪切带差异应力进行计算,得到皖南地区璜茅-五城-屯溪韧性剪切带差应力值变化范围为74.97-106.08MPa;3)EBSD对韧性剪切带的石英组构分析显示,韧性剪切带中石英以中低温菱面滑移和低温底面滑移为主,说明韧性剪切带主要为中低温、低温变质环境;石英光轴表现为平行于b轴和c轴的点极密,叠加ac环带极密,即说明石英以柱面{10-10}滑移和菱面{10-11)叠加底面{0001}滑移为主,变形温度为中温、中低温(400~550℃)和低温(<400℃)。塑性变形机制和EBSD石英组构特征均显示韧性剪切带为中低温条件下的变质变形;4)宏微观运动学特征及EBSD石英组构特征显示璜茅-五城-屯溪韧性剪切带至少发生了两次韧性剪切活动,且先为右行韧性剪切,后为左行韧性剪切;5)石英、长石变形机制及EBSD石英组构指示的变质温度环境说明皖南地区璜茅-五城-屯溪韧性剪切带变质相主要为低绿片岩相-高绿片岩相,局部可达低-中角闪岩相。(2)系统研究了皖南地区璜茅—五城—屯溪韧性剪切带与金成矿关系,获得了皖南地区存在大型韧性剪切带及韧性剪切带型金矿的充分证据。1)重点厘定了皖南地区璜茅—五城—屯溪大型韧性剪切带及其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进行了韧性剪切带的含金性评价;2)综合研究显示,璜茅-五城-屯溪剪切带为区内最主要控矿构造。区内金矿化可划分为糜棱岩型矿化、蚀变岩型矿化和石英脉型矿化,三种矿化类型空间上均产于韧性剪切带中,均与韧性剪切带有密切的成因联系,其中糜棱岩型矿化为同韧性剪切带矿化,其矿体产出直接受控于韧性剪切带;而蚀变岩型矿化和石英脉型矿化受叠加在韧性剪切带上的脆性破裂控制,时间上属后韧性剪切成矿,但其空间产出亦受韧性剪切带控制,特别是石英脉型矿体,其总体产状与韧性剪切带一致;3)将璜茅地区未受韧性剪切带作用的灵山花岗岩与韧性剪切带内长英质糜棱岩做金等相关元素含量对比,结果显示韧性剪切带对金等相关元素有明显的汇聚作用;将研究区内井潭组地层和晋宁期岩体进行金及相关元素含量进行对比,结果显示井潭组地层中与金相关的元素绝大部分含量高于灵山岩体,相对晋宁期岩体,井潭组地层可能为金矿成矿提供更充分的成矿元素;4)稀土元素分析显示井潭组地层与晋宁期灵山岩体配分模式一致,指示了两者可能为同源,而燕山期花岗岩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与井潭组地层和晋宁期花岗岩具有明显的差别,显示出明显的富集轻稀土特征和不明显的负铕异常;而对金矿体的稀土元素分析显示其稀土配分模式与井潭组地层和晋宁期花岗岩相似而与燕山期岩体相差较大,指示成矿元素更可能来自于井潭组地层和灵山岩体,而与燕山期花岗岩关系较小;5)天井山金矿的黄铁矿和毒砂硫同位素δ34S值集中于两个区间:8‰~10‰和1‰~3‰,指示硫同位素组成具有深源和浅源混合的特征,且以浅源为主,三种矿化类型中黄铁矿、毒砂的634S值接近也可以说明其矿化过程具有一定连续性或继承性;6)热液成矿期流体包裹体具有3种类型:气液两相包裹体、纯气相包裹体和含CO2的三相包裹体,其中以气液两相包裹体为主。包裹体测温显示,在第Ⅰ、Ⅱ成矿阶段,均一温度呈现明显的两个最佳均一温度区间,分别集中于125~150℃之间和225~275℃之间,说明成矿流体可能为两种流体的混合;随着成矿作用进行,从矿化阶段早期到晚期,流体的温度、盐度和压力总体均显示出由高到低的变化趋势,特别是温度和压力变化明显,流体密度则在较小范围内波动,略微显示出由低到高的变化趋势。流体包裹体氢氧同位素测试结果显示δ180H20值为-8.93~1.5%o,δD值为-76.4~-62.8%o,三个主要成矿阶段的氢氧同位素值均落入岩浆水、变质水与大气降水线之间的位置,显示成矿流体为岩浆水或变质水与大气降水的混合特征,并且伴随矿化过程大气降水的比例不断升高,最后以大气降水为主;7)韧性剪切带与金矿的空间关系显示,韧性剪切带控制了金矿在区域内的分布,也控制了不同矿化类型的空间展布,其中小贺为强应变带发育区,以糜棱岩型和蚀变岩型矿化为主;产于主剪切带中的金矿体主要呈透镜状,似脉状,产于强烈韧性变形的剪切蚀变带中,产状与糜棱面理一致,而且矿脉倾伏方向和倾伏角也与糜棱面理上线理一致,显示主剪切带对金矿体的三维空间控制;而产于其上盘次级剪切带中的天井山、田子坑、白石坑、金背坞、捉马矿段则以弱应变域的脆性破裂为主,形成含金石英脉型矿化;7)深入探讨了韧性剪切带结构与金矿化富集、金矿体定位的对应匹配关系,重点查明了皖南地区韧性剪切带与金成矿作用的时空关系和成生联系,建立了皖南地区韧性剪切带控矿模式。认为本区金成矿过程与陈柏林等(1999)提出的长期活动韧性剪切带多种金矿化类型叠加模式一致,所以皖南地区金矿应属于韧性剪切带型金矿。(3)天井山金矿是一个发育石英脉型矿化、蚀变岩型矿化和糜棱岩型矿化的多矿化类型复合金矿化体系,各矿化类型之间的时空配置具有密切的内在成生联系,组合产出特征明显。成矿演化宏观结构划分为初始沉积期、构造-岩浆作用预富集期和内生热液富集期,主成矿期成矿演化的微观结构划分为Ⅰ.微量金-石英阶段;Ⅱ.金-单一硫化物-石英阶段;Ⅲ.金-多金属硫化物-石英阶段;Ⅳ.微量金-萤石-方解石-石英阶段。天井山金矿为典型的韧性剪切带型金矿,但其主成矿阶段表现为晚期脆性破裂控矿;从控矿构造、矿物标型、矿床地球化学特征的系统分析表明,天井山金矿的矿床规模应与大背坞金矿相当,后者之所以成为大型金矿,主要是充分开发利用了糜棱岩型和蚀变岩型低品位矿石,而天井山金矿目前则仅限于开采浅部的石英脉型矿石。(4)突破前人只在外接触带浅变质碎屑岩中找含金石英脉型矿的禁区,明确提出应关注和重视内接触带的花岗岩型糜棱岩带的找矿工作。因为野外工作发现在同一条韧性剪切带中,外接触带的构造变形主要表现为劈理化带、片理化带和千枚岩带;而内接触带的花岗质岩石则以糜棱岩带和碎粒岩带为特征,提出了沿袭内接触带发育的含金韧性剪切带(岩体内接触带300米范围内),有可能发现规模型花岗糜棱岩型和蚀变岩型金矿体的新认识。目前已在天井山XJ9的106米中段进入岩体80多米处见0.6—1.46米厚的花岗糜棱岩型矿体,以毒砂、黄铁矿为主,含金品位O.n—n克吨,延长已工程控制>80米。其可能为皖南金矿的勘查提供新对象,并孕育新突破;发现并评价了二种新的金矿化类型:即花岗糜棱岩型(200中段、XJ6等)和含金蚀变岩型。其中后者已成为矿山的主要开采对象和地勘单位的主要勘查对象,但前者尚未得到应有重视;大力倡导重视和加强低品位矿石的开发利用,并取得了极为显着的社会、经济效益。具体表现为:天井山金矿成为皖南地区首个储量过吨的成型金矿床,并被国家授予“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示范企业”。

毛大华,杨成,张雄[8](2016)在《浅析江西德兴八十源金矿区成矿期次与机理》文中研究指明八十源金矿区大地构造位置位于怀玉地体与九岭地体之间的皖浙赣接合带(德兴地体)上,赣东北深大断裂带的北西侧,金山金矿田北西部。本文从成矿源岩、流体、构造三大角度分析,并与金山金矿床作类比分析,推断该矿区矿床类型为晋宁期造山型-变质热液金矿床。

吕赟珊[9](2012)在《江西德兴金山金矿床构造变形特征及区域古应力演化》文中认为金山金矿是德兴大型金铜矿集区的主要矿床之一,大地构造位置上处于江南造山带东段九岭地体与怀玉地体的碰撞拼贴部位。其赋存于赣东北断裂带的次级剪切带——金山韧性推覆剪切带中,是一个与韧性剪切带有关的超大型金矿床。金矿床产于新元古代双桥山群浅变质岩系中,赋矿围岩已发生强烈的动力变质改造,形成糜棱岩系列。矿区主要发育两种不同类型的金矿体,且赋存于不同的位置:超糜棱岩矿体赋存于矿区西侧的湾家坞—大坞区段,呈NW走向;石英脉性型矿体赋存于矿区东侧的阳山区段,呈NE走向。通过野外调查和薄片观察,发现矿区存在两期韧性剪切变形:早期由NNW向SSE的推覆型韧性剪切变形,主要发生在湾家坞区段;晚期沿NE方向的左行走滑韧性剪切变形,主要发生在阳山区段。通过对金矿形成时代和剪切带形成时代的探讨,认为两期韧性剪切均发生在晋宁期,且分别形成了超糜棱岩型矿体和石英脉型矿体,两期成矿作用分别对应于江南造山带在碰撞造山阶段和后造山伸展阶段的构造—岩浆—变质事件。成矿后,矿区先受到NW向的挤压应力作用,形成NE走向的逆断层、NW走向的张性断层以及SN走向的左行压扭断层;之后转为NW向的拉张应力场,形成NE走向的正断层。通过断层滑动分析可进行区域古应力的反演。本次研究测量了德兴地区新元古代地层中62个断层滑动数据和侏罗系岩层中28个断层滑动数据,对其采用几何绘图方法和数值方法进行古应力反演。几何方法获得3个方向的最大主压应力,分别为NW向挤压、NE向挤压和近直立挤压。数值方法采用多重反演方法的软件(MIM)进行古应力反演,获得六期古应力的结果,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与几何方法获得的结果基本一致。结合野外地质现象和区域构造事件,推测研究区自新元古代以来的古应力演化为:①新元古代,NNW向挤压→NW向挤压,应力机制为挤压→走滑→挤压;②早古生代,NE向挤压,处于完全走滑的应力机制;③三叠纪~早侏罗世,近SN向挤压,处于转换挤压的应力机制;④中侏罗世,NW向拉伸,处于伸展的应力机制;⑤晚侏罗世,NW向挤压,处于完全走滑的应力机制;⑥早白垩世,NW向挤压,应力机制为转换挤压;⑦晚白垩世~古近纪,由NE向伸展转为NW向伸展,应力机制由转换伸展变为单向伸展。

李晓峰,胡瑞忠,韦星林,肖荣,肖宁,王翠云,杨锋[10](2012)在《江西德兴地区主要矿床类型、成矿地质特征及其成因关系》文中研究指明江西德兴地区是中国重要的金属矿产资源聚集地,主要矿床有德兴斑岩铜矿(包括朱砂红、铜厂和富家坞)、金山金矿、银山Pb—Zn—Ag多金属矿和蛤蟆金矿等。这些矿床可以划分为与剪切带有关的金矿和与岩浆热液成矿作用有关的铜金钼铅锌银矿床(如德兴斑岩Cu—Mo—Au矿床和银山Pb—Zn—Ag—Cu—Au矿床)。在控矿构造、成矿元素组合、成矿流体来源、矿床地球化学等方面这两类矿床都有明显的差异;二者成矿年龄的差异显示它们是不同地质时期演化的结果。剪切带型金矿(如金山金矿)与斑岩铜矿(德兴铜矿)在成因上没有明显的直接关系,它们非单一同一岩浆系统的产物。

二、德兴地体成矿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德兴地体成矿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后碰撞背景下壳-幔岩浆混合作用对斑岩型矿床成矿作用的贡献 ——以滇西马厂箐铜钼(金)矿床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分析
        1.2.1 斑岩型铜–钼矿床研究现状
        1.2.2 俯冲和碰撞背景斑岩成矿的差异
        1.2.3 后碰撞型斑岩矿床的成因理论发展历程
        1.2.4 岩浆混合作用研究现状
        1.2.5 马厂箐矿床研究现状
        1.2.6 存在的问题分析
    1.3 研究思路、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和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技术路线
    1.4 论文研究主要工作量
    1.5 论文主要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背景及演化
    2.2 地层概况
    2.3 构造特征
    2.4 岩浆岩概况
    2.5 区域矿产概述
第3章 矿床地质及岩相学特征
    3.1 矿床地质
        3.1.1 地层
        3.1.2 构造
        3.1.3 岩浆岩
        3.1.4 矿化和蚀变分带
        3.1.5 成矿期次划分
    3.2 岩相学特征分析
        3.2.1 贫矿斑岩
        3.2.2 含矿斑岩
        3.2.3 镁铁质岩石
第4章 地质年代学研究
    4.1 富矿岩体成岩年龄
    4.2 铜钼金矿石年龄
    4.3 成岩成矿时空演化讨论
        4.3.1 马厂箐成岩成矿关系讨论
        4.3.2 马厂箐岩浆演化序列
        4.3.3 金沙江–红河成矿带成岩成矿演化讨论
第5章 矿床地球化学研究
    5.1 热液蚀变对实验数据结果的影响分析
    5.2 岩(矿)石主量–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5.3 岩(矿)石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
        5.3.1 Lu–Hf同位素示踪
        5.3.2 Sr–Nd–Pb同位素示踪
        5.3.3 S同位素示踪
        5.3.4 Hf–Nd同位素解耦分析
    5.4 (岩浆)锆石地球化学分析
        5.4.1 锆石微量元素特征
        5.4.2 锆石结晶温度计算
        5.4.3 含矿/贫矿岩浆氧逸度估算
    小结
第6章 斑岩成岩成矿与岩浆混合作用分析
    6.1 斑岩岩石成因分析
        6.1.1 岩石成因类型的判别
        6.1.2 花岗质岩石成因分析
        6.1.3 镁铁质岩石成因分析
    6.2 岩浆混合作用的证据
    6.3 岩浆混合与斑岩成矿作用分析
        6.3.1 成矿物质来源分析
        6.3.2 岩浆混合对斑岩成矿的贡献
第7章 地球动力学背景及成矿机制探讨
    7.1 地球动力学背景分析
    7.2 后碰撞斑岩型矿床成矿机制探讨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2)赣东北金山金矿成矿区域构造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花桥构造杂岩带
2金山韧性推覆变形带
3乐安江深断裂带
4四洲庙复向斜
5银山背斜

(3)华南构造演化有关的几个重要科学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现状
    1.2 存在问题
    1.3 选题思路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
    1.6 完成工作量
    1.7 主要的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构造格架
    2.1 华夏古元古代活动陆缘岩浆弧
    2.2 华夏-江南新元古代早期板块构造沟弧盆
    2.3 新元古代中期碰撞造山
    2.4 华夏-江南晚新元古代-早古生代陆内稳定沉积环境
    2.5 早古生代陆内构造-岩浆事件
    2.6 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统一的浅海碳酸盐沉积环境
    2.7 早中生代陆内构造-岩浆事件与构造体制转换
    2.8 晚中生代太平洋体制下的花岗质火山-侵入杂岩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区域地层、岩浆活动与变质-变形特征
    3.1 地层序列
        3.1.1 江南造山带中东段早、中新元古代地层序列
        3.1.2 华夏地块前寒武纪地层序列
        3.1.3 中国东南部晚新元古代-早古生代地层序列
        3.1.4 中国东南部晚古生代地层序列
        3.1.5 中国东南部中生代地层序列
    3.2 岩浆活动
        3.2.1 新元古代岩浆活动
        3.2.2 早古生代晚期岩浆作用
        3.2.3 早中生代岩浆活动
        3.2.4 晚中生代岩浆活动
    3.3 变质-变形构造
        3.3.1 新元古代变质变形构造
        3.3.2 早古生代同构造变质-变形构造
        3.3.3 早中生代同构造变质-变形构造
        3.3.4 晚中生代变质-变形构造
第四章 江南造山带中东段新元古代构造演化
    4.1 区域地质概况
        4.1.1 湘东北地区
        4.1.2 皖南地区
        4.1.3 浙西龙游地区
    4.2 江南造山带的界线及几何学、运动学特征
        4.2.1 拼合带位置
        4.2.2 江南新元古代拼合带的几何学特征
        4.2.3 九岭与怀玉块体新元古代拼合带几何学特征
        4.2.4 江南新元古代增生型造山带运动学特征
        4.2.5 赣东北新元古代地体拼合带运动学特征
    4.3 沉积角度不整合面
    4.4 不整合面上下地层的碎屑锆石U-Pb年代学
        4.4.1 样品采集与测试分析结果
        4.4.2 讨论
        4.4.3 结论
    4.5 华夏与扬子两个块体的基底碎屑锆石U-Pb年龄谱及其地质意义
    4.6 伏川蛇绿岩中过铝质S型花岗岩的成因及构造意义
        4.6.1 样品采集与测试分析结果
        4.6.2 讨论
        4.6.3 结论
    4.7 扬子-华夏碰撞缝合带龙游段-新元古代俯冲基性岩、志留纪中高级变质岩
        4.7.1 样品描述、采集与测试分析结果
        4.7.2 讨论
        4.7.3 结论
    4.8 江南造山带中东段新元古代构造演化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华南内陆地区晚中生代构造岩浆事件
    5.1 区域地质背景
        5.1.1 江西武功山变质核杂岩
        5.1.2 湘赣鄂边界花岗质岩基/岩珠群
        5.1.3 广东连山花岗岩
    5.2 构造几何学和运动学
    5.3 样品采集、测试分析与实验结果
        5.3.1 武功山岩体
        5.3.2 湖南连云山岩体
        5.3.3 湘赣鄂边界和广东连山地区燕山期花岗岩
    5.4 讨论
        5.4.1 武功山燕山期岩体的成因、物源与区域构造演化
        5.4.2 连云山燕山期两阶段花岗岩的成因、相互关系与物源
        5.4.3 湘赣鄂边界燕山期花岗岩的侵位时代、成因与物源
        5.4.4 粤西北连山埃达克质花岗岩的侵位时代和成因
    5.5 华南内陆地区晚中生代构造演化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主要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论文与参加学术会议情况
参加学术会议与地质考察情况
附表

(4)德兴—弋阳地区变质岩地层的岩石组成及其构造变形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托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的关键地质问题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区域上存在的关键问题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4 研究对象与内容
    1.5 研究方案与实验方法
        1.5.1 研究方案
        1.5.2 实验方法
    1.6 工作进展与完成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工作区地理位置
    2.2 大地构造背景
    2.3 区域构造
    2.4 地层
        2.4.1 前寒武纪地层
        2.4.2 古生界
        2.4.3 中新生界
    2.5 岩浆岩
    2.6 矿产
第3章 张村群
    3.1 概述
    3.2 樟树墩地区
        3.2.1 韩源组基质岩石组成及其变形特征
        3.2.2 韩源组蛇绿混杂带的岩石组成及其变形特征
        3.2.3 榔树底组的岩石组成及其变形特征
        3.2.4 樟树墩地区总体构造变形特征
        3.2.5 岩块的地球化学与年代学
    3.3 德兴周边地区
        3.3.1 泗洲镇露头的岩石组成及其变形特征
        3.3.2 花桥剖面的岩石组成及其变形特征(EBSD)
        3.3.3 基质的年代学研究
        3.3.4 基质岩石的~(40)Ar/~(39)Ar年龄
    3.4 讨论与总结
第4章 赣东北河上镇群
    4.1 概述
    4.2 河上镇群
        4.2.1 横峰漆工-铺前剖面
        4.2.2 漆工镇胡芦尖-磨盘山剖面
        4.2.3 青板村采石场上墅组剖面
        4.2.4 新篁-乌石头剖面
        4.2.5 饶二-华云山镇剖面
        4.2.6 青板虹赤村组特征
    4.3 中生代流纹岩及其碎屑岩
        4.3.1 岩石组成与镜下特征
        4.3.2 EBSD石英C轴组构研究
        4.3.3 地球化学特征
        4.3.4 年代学研究
    4.4 讨论与总结
第5章 港边岩体
    5.1 取样位置与样品特征
    5.2 地球化学
    5.3 年代学
    5.4 讨论与结论
第6章 古生界
    6.1 德兴地区
        6.1.1 德兴祝家
        6.1.2 南溪林场
        6.1.3 龙头山乡
    6.2 葛源地区
    6.3 讨论与总结
第7章 总结与讨论
    7.1 构造变形
    7.2 构造演化
致谢
附表
参考文献
附录

(5)西准南部还原性斑岩铜钼矿构造背景与形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还原性斑岩铜矿研究现状
1.2 还原性斑岩铜矿特征
    1.2.1 矿床学特征
    1.2.2 岩石学特征
    1.2.3 成矿学特征
1.3 还原性斑岩铜矿形成机制
    1.3.1 岩浆-流体的氧化还原性对成矿的影响
    1.3.2 还原性成矿流体中各组分对成矿的影响
    1.3.3 磁黄铁矿的形成机制
    1.3.4 还原性斑岩铜矿成矿作用
1.4 还原性斑岩铜矿研究中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5 包古图与宏远斑岩铜钼矿研究现状
    1.5.1 区域成矿构造背景问题
    1.5.2 包古图矿区以往的研究工作与存在问题
    1.5.3 宏远矿区以往的研究工作与存在问题
1.6 论文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7 研究内容、方法及完成工作量
    1.7.1 研究内容
    1.7.2 研究方法
    1.7.3 完成工作量
1.8 取得主要成果和创新点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构造单元划分
2.2 区域地层
2.3 区域构造
2.4 区域岩浆岩
    2.4.1 蛇绿岩
    2.4.2 岩浆岩
2.5 区域矿产 3 西准南部地区构造单元特征与演化
3.1 准噶尔地块基底性质
3.2 巴尔鲁克晚古生代陆缘弧的厘定
    3.2.1 巴尔鲁克区域地质背景
    3.2.2 石屋地区地质背景
    3.2.3 锆石U-Pb年代学与Lu-Hf同位素
    3.2.4 全岩地球化学与Sr-Nd同位素
    3.2.5 电气石电子探针分析(EPMA)
    3.2.6 讨论与小结
3.3 拉巴早古生代陆缘弧的厘定
    3.3.1 地质背景
    3.3.2 阿拉山口剖面特征
    3.3.3 SIMS锆石U-Pb年代学
    3.3.4 地球化学
    3.3.5 讨论与小结
3.4 包古图地区构造-岩浆活动序列与演化模型
    3.4.1 地层
    3.4.2 构造
    3.4.3 蛇绿混杂岩
    3.4.4 中酸性侵入岩
    3.4.5 SIMS锆石U-Pb年代学与O、Lu-Hf同位素
    3.4.6 全岩地球化学与Sr-Nd同位素
    3.4.7 讨论与小结 4 包古图还原性斑岩铜矿床
4.1 矿区地质背景
    4.1.1 矿区侵入岩类型与特征
    4.1.2 矿区蚀变与矿化特征
4.2 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与Lu-Hf同位素
4.3 全岩地球化学与Sm-Nd同位素
4.4 斜长石与黑云母电子探针分析(EPMA)
4.5 讨论与小结
    4.5.1 岩石成因
    4.5.2 构造演化
    4.5.3 岩浆作用与成矿过程 5 宏远还原性斑岩钼铜矿床
5.1 矿区地质背景
    5.1.1 地层与构造
    5.1.2 岩浆岩
5.2 蚀变与矿化
    5.2.1 蚀变与矿化特征
    5.2.2 蚀变与矿化分带
    5.2.3 富黄铜矿与磁黄铁矿的岩浆-流体囊特征
    5.2.4 矿体特征
5.3 成岩与成矿年代学
    5.3.1 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
    5.3.2 ICP-MS辉钼矿Re-Os年代学
5.4 全岩地球化学与Sr-Nd同位素
5.5 石英包裹体特征与均一温度
5.6 石英包裹体激光Laman研究
5.7 硫化物He-Ar同位素
5.8 讨论与小结
    5.8.1 岩石成因
    5.8.2 成矿物质来源与演化
    5.8.3 宏远还原性斑岩钼铜矿岩浆-流体演化模型 6 西准南部地区区域构造演化与斑岩成矿作用
6.1 准噶尔洋与古亚洲洋的关系
6.2 准噶尔洋俯冲结束时限
6.3 西准噶尔古生代构造演化
6.4 西准南部地区斑岩成矿作用 7 结论与研究展望
7.1 主要结论
    7.1.1 还原性斑岩矿床特征与形成机制的总结
    7.1.2 巴尔鲁克晚古生代陆缘弧的厘定
    7.1.3 拉巴早古生代陆缘弧的厘定
    7.1.4 包古图地区构造-岩浆活动序列与演化模型
    7.1.5 重新划分西准噶尔构造单元并建立其古生代演化模型
    7.1.6 包古图斑岩铜矿研究进展
    7.1.7 宏远斑岩钼铜矿研究进展
    7.1.8 西准南部地区古生代构造演化与斑岩成矿作用
7.2 研究展望
    7.2.1 西准噶尔斑岩铜矿成矿构造背景
    7.2.2 区域成矿规律
    7.2.3 典型矿床与成矿机理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6)江西省永平矿田铜、钼矿化矿床地球化学和矿床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 研究背景及研究现状
    2. 选题依据
    3. 完成工作量
    4. 取得新进展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1. 区域地层
    2. 区域构造
    3. 区域岩浆岩
第三章 样品分析方法
    1. 火成岩的分析方法
    2. 矿床地球化学的分析方法
第四章 永平矿田铜、钼矿化地质特征
    1. 矿田地质背景
    2. 永平铜矿
    3. 十字头钼矿
第五章 矿田侵入岩及成矿地质背景研究
    1. 矿田侵入岩
    2. 矿田侵入岩研究
    3 讨论
第六章 成矿流体和矿床地球化学研究
    1. 永平铜矿成矿流体
    2. 十字头钼矿成矿流体
    3 讨论
第七章 成矿年代学研究
    1. 永平铜矿成矿年代的厘定
    2. 十字头钼矿成矿年代的厘定
    3. 讨论
第八章 成矿地质模型和勘查意义
    1. 矿床成矿模型
    2. 矿体形成深度及其勘查意义
第九章 主要结论
    1. 永平铜矿
    2. 字头钼矿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论文
参考文献

(7)皖南地区大型韧性剪切带及其与金成矿作用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与主要任务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1 成矿地质背景
        1.3.2 金矿化类型及其空间分布
        1.3.3 前人主要研究工作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主要技术路线
    1.5 工作概况及主要完成工作量
    1.6 主要成果与进展
        1.6.1 主要成果
        1.6.2 主要进展
第二章 韧性剪切带型金矿主要特征、研究方法与研究进展
    2.1 韧性剪切带金矿床的主要特征
        2.1.1 矿床基本特征
        2.1.2 韧性剪切带的成矿作用特征
        2.1.3 成矿规律与成矿过程
    2.2 韧性剪切带金矿床的主要研究方法
        2.2.1 韧性剪切带金矿床研究的核心方法
        2.2.2 显微构造分析—韧性剪切带构造的主要研究方法
    2.3 国内外韧性剪切带及其与金成矿关系研究现状
        2.3.1 韧性剪切带与金成矿
        2.3.2 含金韧性剪切带型金矿研究的主要进展
        2.3.3 与大型韧性剪切带相关的金成矿作用研究
第三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3.1 大地构造背景
    3.2 区域地层
    3.3 区域构造
    3.4 区域岩浆岩
    3.5 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
        3.5.1 地球物理特征
        3.5.2 地球化学特征
第四章 五成-屯溪韧性剪切带的厘定与表征
    4.1 韧性剪切带宏观变形特征
        4.1.1 大片剖面(Ⅰ号剖面)
        4.1.2 捉马—竹下剖面(Ⅱ号剖面)
        4.1.3 小贺-古积田剖面(Ⅲ号剖面)
        4.1.4 捉马-白石坑剖面(Ⅳ号剖面)
        4.1.5 天井山剖面(Ⅴ号剖面)
        4.1.6 韩家剖面(Ⅵ号剖面)
        4.1.7 璜茅剖面(Ⅶ号剖面)
        4.1.8 其他观察点及短剖面
        4.1.9 线理、面理特征
        4.1.10 小结
    4.2 韧性剪切带微观变形特征及其变形机制
        4.2.1 璜茅-五城-屯溪韧性剪切带微观特征
        4.2.2 糜棱岩塑性变形机制
    4.3 大型韧性剪切带特征及EBSD石英组构分析
        4.3.1 璜茅—五城—屯溪韧性剪切带
        4.3.2 宏观变形特征及运动学特征
        4.3.3 微观变形特征及变形机制
        4.3.4 长英质糜棱岩差异应力估算
        4.3.5 EBSD石英组构分析
        4.3.6 初步结论
第五章 韧性剪切带与金成矿作用关系
    5.1 区域内典型矿床(点)研究—以天井山地区为例
        5.1.1 天井山金矿
        5.1.2 小贺金矿点
        5.1.3 白石坑金矿点
        5.1.4 捉马金矿点
        5.1.5 新岭脚金矿点
        5.1.6 大片金矿点
        5.1.7 璜尖金矿点
        5.1.8 小贺砷-铅锌-金多金属矿点
        5.1.9 九亩丘银-铅-锌多金属矿点
    5.2 韧性剪切带形成与金矿形成的时间关系
    5.3 韧性剪切带与金成矿的空间关系
        5.3.1 受主剪切带控制的矿床特征
        5.3.2 受次级剪切带控制的矿床特征
    5.4 韧性剪切带形成与金矿形成的物源关系
        5.4.1 微量元素特征
        5.4.2 稀土元素特征及其反应的成矿物源信息
        5.4.3 硫同位素示踪
        5.4.4 流体包裹体特征
    5.5 小结
第六章 金矿化的时空结构及富集规律
    6.1 成矿演化及其时间结构特征
        6.1.1 成矿演化的宏观结构特征
        6.1.2 成矿演化的微观结构特征
        6.1.3 成矿演化与金矿化富集关系
    6.2 金矿化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结构
        6.2.1 金矿化类型及其空间分布特征
        6.2.2 金矿化的空间结构特征
    6.3 主要矿物的标型特征研究
        6.3.1 含矿石英的标型特征
        6.3.2 含金黄铁矿的标型特征
        6.3.3 金矿物标型特征
    6.4 与金山金矿床的对比研究
        6.4.1 金山金矿床的主要成矿特征
        6.4.2 研究区与金山金矿床的对比研究
第七章 主要结论及工作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新进展和新认识
    7.3 进一步找矿工作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浅析江西德兴八十源金矿区成矿期次与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1 矿区地质
    1.1 赋矿地层
    1.2 矿化特征
    1.3 控矿构造
        1.3.1 褶皱
        1.3.2 韧性剪切带
    1.4 围岩蚀变与硅化
2 成矿期次与机理探讨
3 结论

(9)江西德兴金山金矿床构造变形特征及区域古应力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现状
        1.1.1 江南造山带
        1.1.2 金山金矿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主要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层
        2.1.1 区域地层概况
        2.1.2 前震旦系基底地层
        2.1.3 震旦纪至新生代地层
    2.2 区域构造
        2.2.1 赣东北断裂带
        2.2.2 乐安江深断裂带
        2.2.3 褶皱构造
        2.2.4 断裂构造
    2.3 区域岩浆岩
    2.4 区域矿产
第三章 金山金矿区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层
    3.2 矿区岩浆活动
    3.3 矿区构造
        3.3.1 金山韧性剪切带
        3.3.2 褶皱
        3.3.3 断裂构造
    3.4 含矿区段
        3.4.1 湾家坞和大坞区段
        3.4.2 阳山区段
    3.5 矿体特征
        3.5.1 超糜棱岩型矿体
        3.5.2 石英脉型矿体
        3.5.3 矿石物质组成与金的赋存状态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成矿期变形特征
    4.1 早期变形:由NNW向SSE的韧性推覆剪切
        4.1.1 剪切带内宏观变形构造
        4.1.2 剪切带内微观变形构造
    4.2 晚期变形:NE向左行走滑韧性剪切
        4.2.1 剪切带内宏观变形构造
        4.2.2 剪切带内微观变形构造
    4.3 韧性剪切带与金的成矿作用
        4.3.1 成矿物质来源探讨
        4.3.2 金矿床的形成
    4.4 讨论
        4.4.1 金山金矿的成矿时代探讨
        4.4.2 两期韧性剪切变形的构造意义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成矿后构造
    5.1 成矿后断裂构造
        5.1.1 NE走向断层
        5.1.2 NW走向断层
        5.1.3 SN走向断层
    5.2 成矿构造模式探讨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德兴地区古应力演化
    6.1 应力张量与应力椭球体
    6.2 德兴地区断层滑动数据
    6.3 古应力反演的几何方法
    6.4 古应力反演的数值方法
        6.4.1 多重反演方法
        6.4.2 断层擦痕数据处理
    6.5 区域古应力演化
第七章 主要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

(10)江西德兴地区主要矿床类型、成矿地质特征及其成因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构造背景
2 主要矿床类型及成矿地质特征
    2.1 与新元古代地体碰撞有关的剪切带型金矿
    2.2 与早—中侏罗世岩浆—热液作用有关的Cu—Mo—Au—Pb—Zn—Ag矿床
        2.2.1 德兴斑岩铜矿
        2.2.2 银山多金属矿床
3 问题的由来
4 成矿基本地质特征对比
    4.1 控矿构造
    4.2 成矿元素组合及成矿流体
    4.3 矿床的地球化学特点
    4.4 成矿时代
5 结论

四、德兴地体成矿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 [1]后碰撞背景下壳-幔岩浆混合作用对斑岩型矿床成矿作用的贡献 ——以滇西马厂箐铜钼(金)矿床为例[D]. 杨蜜蜜. 成都理工大学, 2020
  • [2]赣东北金山金矿成矿区域构造特征[A]. 伍翔. 第八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文集, 2017
  • [3]华南构造演化有关的几个重要科学问题研究[D]. 王静强. 南京大学, 2017(05)
  • [4]德兴—弋阳地区变质岩地层的岩石组成及其构造变形特征[D]. 马振慧.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7(06)
  • [5]西准南部还原性斑岩铜钼矿构造背景与形成机制[D]. 吴楚.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7(09)
  • [6]江西省永平矿田铜、钼矿化矿床地球化学和矿床成因[D]. 朱筱婷. 南京大学, 2016(05)
  • [7]皖南地区大型韧性剪切带及其与金成矿作用关系研究[D]. 陈昌明. 中国地质大学, 2016(02)
  • [8]浅析江西德兴八十源金矿区成矿期次与机理[J]. 毛大华,杨成,张雄. 中国金属通报, 2016(01)
  • [9]江西德兴金山金矿床构造变形特征及区域古应力演化[D]. 吕赟珊. 南京大学, 2012(03)
  • [10]江西德兴地区主要矿床类型、成矿地质特征及其成因关系[J]. 李晓峰,胡瑞忠,韦星林,肖荣,肖宁,王翠云,杨锋. 地质论评, 2012(01)

标签:;  ;  ;  ;  ;  

德兴地体成矿特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