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方言“格”字头的结构类型

山西方言“格”字头的结构类型

一、山西方言“圪”头词的结构类型(论文文献综述)

田咪咪[1](2021)在《山西浑源方言词汇研究》文中认为山西方言属于晋语区,但内部仍有很大区分,根据语音、词汇及语法特点,浑源方言划归五台片。本文拟通过整理、分析浑源方言词汇中不同于普通话的词汇,方言中的历史词和创新词以及面食、煤炭文化词以探求浑源方言的词汇及其特征,从而为深入研究晋语内部差异尽微薄之力。方言词汇承载着地方文化特色,研究浑源方言词汇可以更好的保护当地地方文化,为地方方言研究添砖加瓦。首先,通过田野调查的方式,笔者调查统计了《汉语方言词语调查条目表》(2003)中的3320条词目,通过对比分析法将浑源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进行比较分析得出方言词汇在词形词义方面的特点。其次,通过文献考证法整理出方言词汇中沿用的50个古语词并分析了其在方言中的具体用法。再次,文章整理分析了方言中的创新词:有音无字的词以及在已有语素的基础上造的新词,得出浑源方言词汇中有不同于普通话的新词且主要是在已有语素的基础上造词。最后,列出了方言中的面食、煤炭文化词,得出文化词多数是在已有语素的基础上造词且形象化表达的特征突出。

施乐琪[2](2021)在《山西晋城市方言参考语法》文中指出本文研究山西晋城市方言的语法,具有参考语法特点。本文依据参考语法的描写性、分析性原则,对晋城市方言语法进行全面、细致、系统的研究。全文一共分为十二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先对参考语法进行了概述,然后说明目前已有的参考语法研究成果、山西方言研究成果和晋城市方言研究成果,最后介绍晋城市方言的基本概况。第二章描写晋城市方言的声母、韵母、声调系统,并对晋城市方言的儿化系统和连调系统进行归纳与描写。第三章讨论晋城市方言的词类、构词法、构形法,重点关注附加式和重叠式在构词、构形方面的区别,并首次对方言的重叠生成过程进行了分析。第四章讨论晋城市方言的代词系统,主要研究方言里极富特色的人称代词和指示词。三身代词在主宾语位置和领属位置上的用法极具方言特点,存在叠加使用现象;指示词有多种读音,也存在叠加使用现象,并在不同程度上语法化为方言中的结构助词。第五章考察晋城市方言的名词性短语,对方言里所有的名词性短语结构进行描写,并深入研究定语领属结构的表达方式,主要有三种:领属标记结构、并置结构和含三身代词结构,进一步排列出领属结构中的多项等级序列。第六章考察晋城市方言的谓词性短语,对方言里所有的谓词性短语结构进行描写,系统研究具有方言特点的框式状语、中补短语、介词短语。第七章讨论晋城市方言的简单句,先介绍完整句与非完整句的基本结构,然后描写十三类句式结构,重点分析富有方言特色的“动”字句和“得”字句。第八章讨论晋城市方言的复杂句、复合句,先描写方言中的复杂句,然后系统分析方言中复合句的关联标记及关联标记模式类型。第九章讨论晋城市方言的句类与语气,分别描写陈述句、祈使句、感叹句和疑问句,并从语义角度对晋城市方言的疑问句进行重新分类,同时关注与各个句类密切相关的句末语气词。第十章关注晋城市方言的体系统和时系统,总结出方言里的体标记和时标记,并通过体、时标记在同一句中的共现现象证明晋城市方言体、时相分,最后罗列句末体标记、时标记、语气词三者连用的所有可能。第十一章从句法、语义功能描写晋城市方言的话题标记,并总结话题标记的发展过程。第十二章是本文的结语部分,重点回顾具有方言代表性的语法特点,并说明本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张佳宁[3](2021)在《河北藁城方言词缀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选取河北藁城方言的词缀作为研究课题。石家庄市藁城区地处河北省西南部,石家庄市的东部。该地方言属于冀鲁官话区石济片赵深小片。藁城方言的词缀数量丰富并且具有一定特色,但目前为止还没有学者对其进行过系统详细的描写分析。选取藁城方言的词缀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一方面可以弥补学界在这方面研究的不足,另一方面也可以为河北方言词缀的研究提供鲜活的语料。除了绪论部分,本文的正文内容一共分为四章,每章选取一个类别的词缀进行描写,分别是跟名词有关的词缀、跟动词有关的词缀、跟形容词有关的词缀和涉及几类词的词缀。在具体的描写中,我们首先对这些词缀的性质、构词能力、功能、语义特点和由词缀构成的词语的语法功能等问题进行分析;然后从共时角度将藁城方言的某些词缀与普通话及其他方言的词缀进行对比;最后结合近代汉语语料,从历时角度对某些特色词缀的来源做一个探讨。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共得出以下五点结论:一、藁城方言的词缀数量丰富,我们共调查、搜集到藁城方言十四个富有特色的词缀,分别是跟名词有关的词缀“老”“头”“家”、跟动词有关的词缀“打”“扭”“拉”“楞”、跟形容词有关的词缀“乎儿”“溜儿”“得慌”和涉及几类词的词缀“圪”“巴”“子”“儿”;二、藁城方言的词缀极具特色,既有一些与普通话同时使用但在用法上有特殊之处的词缀,也有一些普通话没有而藁城方言特有的词缀;三、藁城方言的有些词缀虽然在普通话和其他方言中都使用,但在构词能力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四、藁城方言的有些词缀虽然可以和相同的词根构词,但它们之间存在着明确的分工;五、藁城方言的有些词缀与近代汉语关系密切,保留了一些近代汉语词缀的用法。

李文珍[4](2021)在《山西盂县方言词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盂县位于山西省中部,盂县方言属于晋语中的并州片。该方言的词缀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现有的研究成果中,只是粗略地提及或仅限于几个典型词缀,如“圪”“日”“忽”“子”等,对于典型词缀的构词形式、语法意义、语法功能甚至衍生发展的语法化机制缺乏深入的分析。本文在广泛收集语料和调查的基础上,运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描写与解释相结合、普方比较等研究方法,尝试对盂县方言中的典型词缀进行全面总结、研究,试图较为清晰地展现盂县方言特色词缀的基本面貌。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针对论文的选题意义、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作一系统的说明,随之就汉语词缀及盂县方言词缀的研究现状进行综合概述,最后分别从盂县的地理概况、历史沿革、系属及一般特点对盂县方言进行综合概说。第二部分是盂县方言词缀的读音用字及来源。这一部分选取了“圪”“日”“子”三个词缀,重点分析了其语音用字及来源,使我们对三个词缀有一个本体的认识。第三部分是盂县方言词缀的构词形式。这一部分对盂县方言中的五个典型词缀“圪、忽、子、日、鬼”加以全面描写,其基本式和变式以表格的形式清晰地表现出来,并对分类的语料进行详细的分析。第四部分是盂县方言词缀的语法意义及语法功能。“圪”是一个没有词汇意义,只起构词构形作用的前缀;“忽”主要用来构词,“忽”字本身没有实义,“忽”缀词的意义与其词根的意义大体一致;“日”主要起构词作用,“日缀词”大多都用于口语中,“日缀词”的形容词不可以重叠,但是个别动词可以重叠,例如“日捣日捣”;“鬼”是盂县方言中使用频繁的准后缀,“鬼缀词”一般都表示贬义。第五部分是盂县方言词缀衍生发展的语法化机制。本部分从语义、语音、认知三个方面分析盂县方言词缀衍生发展的规律,从而使我们更深入地认识盂县方言词缀。第六部分是结语。总结了本文的主要内容,说明了本文的研究价值,指出论文的不足之处。

董冰华,杨宝苹[5](2021)在《应县方言圪头词的结构类型及“圪”字附加意义的虚化》文中研究表明应县方言隶属山西晋语区,最典型的语音特征就是入声字的广泛使用,这些入声字中最活跃且能产性最高的要数收喉塞音尾的"圪"[k?]字。"圪"与其它语素相结合,构成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和拟声词等。本文从基式与变式构词两方面,对应县方言圪头词的结构类型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在应县方言中,圪头词中"圪"字的附加意义呈弱化趋势,即由含有特定附加意义的底层形态逐渐虚化为不含附加意义的表层形态。

刘天琪[6](2020)在《屯留方言词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屯留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屯留方言归属晋语区上党片,方言极具地域特色。本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记录屯留方言词汇,同时在汉语方言学、汉语词汇学等理论的指导下,采用描写法、比较分析法、列举法,对搜集到的屯留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进行共时比较分析,初步揭示屯留方言词汇在词形、语义、词法等方面的特点。历时角度,对屯留方言中的承传词、创新词进行说明。试图发掘屯留方言词的特色和规律,为上党片方言研究提供语料,进而丰富山西方言词汇研究,为保护屯留方言尽绵薄之力。本文包括绪论和结语在内,共七个部分。绪论交代了本文选题的缘由依据,梳理了本论文选题的相关研究概述,并对屯留方言音系进行说明。第一章在与普通话比较的基础上,从构词形式和造词理据两方面对屯留方言词的词形特点进行分析。发现屯留方言词汇以双音节和三音节为主,且与普通话词汇存在音节不对称的现象。造词理据上,以显性理据为主,多根据事物的颜色、性状、特征等命名。隐性理据中运用了夸张、借代、比喻等手法,反映了屯留人民独特的造词能力。第二章从词义特点、义位的义域研究、语义场研究三方面分析屯留方言词的语义特征。词义特点分析屯留方言词与普通话词汇在词汇意义、语法意义、色彩意义上的差异。义位研究包括义位的外延、语用域和义位的组合情况分析。语义场从同义义场、反义义场两个方面分析屯留方言的词汇类聚特征。第三章从重叠式、附加式两方面分析屯留方言词的词法特点。屯留方言词有着丰富的重叠式,本章对形容词重叠、量词重叠、动词重叠等进行详细说明。在附加式中,特色词缀丰富且词缀有着极强的构词能力,如:“圪、不、忽”等,这些词缀有着区别词性、区分词义、表达感情的作用。儿化和子尾现象在屯留方言中也较为普遍。第四章对屯留方言中存在的“圪”头词、“咾”字以及民俗文化所反映出来的词汇进行专题研究。“圪”在词中可以做前缀、中缀,有时还可以重叠使用。“咾”在屯留方言中是一个虚词,用法也是灵活多变。本章还对屯留民俗文化中所反映的词汇进行分析,这些词汇作为方言中较稳定的一部分,能够很好地记录屯留地区民俗的发展。这对于研究民俗学、语言学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第五章对屯留方言词的历时发展进行考察。对屯留方言中存在的古语词、创新词作分析,还列举了新型冠状病毒产生的疫情应急词语。从历时角度探究屯留方言词的发展变化。结语部分对本论文内容进行概括总结,指出了本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王志远[7](2020)在《大同方言形容词重叠式研究》文中指出重叠是现代汉语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语法学界对重叠形式、重叠语义研究等的热度也一直未减,许多问题例如重叠形式的确定问题,“量”含义的增减问题等目前仍然未有一致定论,并且重叠式在每一个方言区也各有区域特色。正因如此,本文以晋语大同方言的形容词重叠式为研究对象,尽可能的对大同方言重叠现象做出比较全面和客观的分析。本文对大同方言形容词重叠式进行考察,对其构成形式、语法功能、语法意义和重叠动因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的目的是通过系统细致的共时描写,揭示出大同方言形容词重叠式独特之处,以期对大同方言形容词重叠式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文章共分为六个部分。引言部分对大同的地理历史进行了简要概括,对汉语形容词重叠尤其是晋语的相关研究做了相关综述,同时对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创新做出了阐释,并对研究范围进行了界定,以及对语料来源及方法进行了说明。第一章对大同方言的形容词重叠形式进行了划分,为突出大同方言特殊重叠的形式,我们从四各方面加以考察:1.完全重叠;2.不完全重叠;3.关于词缀重叠式;4.儿化与重叠。完全重叠以AA式为典型,是以词根为单音语素为基础而形成的重叠式,像诸如AABB式、ABAB式是以词根为双音节语素为结构而组合的重叠式。不完全重叠也可分为像ABB式、A也不A式为典型的词根为单音语素的重叠式。在较为复杂一些可以是如ABAC式、A里AB式的重叠式,是以词根为双音节语素构造而成的重叠。;词缀的重叠式亦可分为词缀为单音语素的形容词重叠式,如XAA式、AXBB式,词缀为双音语素的形容词重叠式,如XAXA式、XXAA式、XAXB式;重叠儿化可将其分为无词缀的单纯重叠式和有词缀的复杂重叠式:单纯重叠,如AA儿式、ABB儿式;复杂儿化,如XAA儿式、AXBB儿式。重叠式儿化具有明显地域特征的语言现象,有时同一格式下同时有儿化与非儿化两种形式。第二章对形容词重叠式的语法功能进行了描写分析。其可作谓语、定语、补语、几乎所有重叠式都可做状语;分析了其中与重叠语用功能有关,重叠后有摹状的性质等特点。第三章以认知语法学和类型学理论支撑,对形容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进行分析阐释。总结出:重叠式主要的语法意义是:1.“量”性特征2.生动性特征3.评价性特征4.能动性特征。其中程度量是重叠式语法意义的主要方面,并且在分析各式形容词重叠式时主要通过比较程度量上的不同进行分析论述的。与其它方言不同的是,大同方言重叠式的不同形式,有不同程度量的意义存在。总体上可概括出:重叠儿化<普通重叠<特殊重叠<词缀重叠第四章对重叠的动因进行了分析解释。认为其重叠动因与音律和谐、表达生动性需求、表量化需求以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还有语言接触有关。结语部分对大同方言形容词重叠式进行总结。概括出大同方言的形容词重叠特征和特殊语法意义,进而明确了本文尚待解决的一些问题,并对后续研究做出展望。

李鑫津[8](2020)在《晋城方言形容词生动形式研究》文中指出晋城方言属于晋语邯新片,具有丰富的形容词生动形式。本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晋城方言形容词生动形式进行描写与分析,揭示其在形式、语音、意义和功能上的特点。相关研究有利于弥补晋城方言语法研究的不足,丰富晋城方言研究的内容。本文主要包括六个部分:绪论部分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首先简介晋城的地理特征和历史沿革,描写晋城方言的声韵调系统;其次梳理晋城方言的研究现状、介绍本文研究对象、意义以及研究方法;最后对本文的语料来源及相关问题进行说明。第一章研究晋城方言附加词缀类形容词生动形式。主要分为附加前缀、中缀和后缀三种。其中附加前缀类有圪A式、日A式和忽A式;附加中缀类有A圪BB式、A不BB式和A里八B式;附加后缀类有A不啦叽式、A呢慌式和ABXY式;其次分析每种形式的语音特征,主要是总结其变调情况,以及分析每种形式的句法功能,作谓语是其最主要的功能。第二章研究晋城方言中词根为单音节语素的重叠类形容词生动形式。完全重叠类有AA儿式、XAXA式和XXAA式,不完全重叠类有AXX式和XAA式;语音方面各个形式各有特点;句法功能方面,每种形式都可充当谓语、定语、状语和补语,在满足一定条件下部分形式还可以充当主语和宾语。第三章研究晋城方言中词根为双音节语素的重叠类形容词生动形式。完全重叠类有AABB式和ABAB式,不完全重叠类有A里AB式和XAXB式;语音方面ABAB式与A里AB式变调情况相同;句法功能方面,除都可以充当谓语、状语、补语和定语外,AABB式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充当主语和宾语。第四章研究晋城方言形容词生动形式的语义及语用特征。其语义特征主要表现在量的意义、状态意义以及评估意义三个方面;在语用方面具有现场性、精确性和凸显性的特点。最后是晋城方言形容词生动形式与普通话的比较,体现出晋城方言形容词生动形式结构类型的多样性和语义的丰富性。结语部分对文中所讨论的晋城方言形容词生动形式的构成形式、语音特点、句法功能以及语义、语用特征进行总结,也由此窥见晋城方言形容词生动形式的特点。

孟璐[9](2020)在《大同方言谓词及谓词性短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据《中国语言地图集(第2版)》(2012),大同方言属于晋语大包片。本文以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为依据,在充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以部分参考语法为框架,对大同方言谓词及谓词性短语进行系统探究。除绪论和结语外,论文共分三章。绪论部分首先介绍了大同市的地理概况,包括人文地理、历史变革以及方言系属;其次概述了晋语谓词及谓词性短语的研究成果,从宏观上把握晋语语法研究的趋势,发现晋语在语法领域研究的不足以及未来可探索的方向;最后明确自己的研究对象,对谓词及谓词性短语作出界定,并对本文的研究方法、理论依据、研究意义和语料来源进行说明。第一部分首先对大同方言中动词和形容词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第一节研究动词,首先是动词内部特殊小类的研究,我们将研究动词内部三个特殊的小类:趋向动词、心理动词和虚义动词。接着从构词形态和构形形态两个角度对动词进行词法分析。第二节研究形容词,这里采用传统划分形容词的方法,将大同方言的形容词分为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关于性质形容词主要从同实异形和同名异实两个角度进行分析。而状态形容词由于具有描写性,能够表示生动义,因此本文从生动形式角度分析大同方言状态形容词,生动形式主要包括重叠、附加以及其他一些固定形式。第二部分对大同方言中的动补短语进行描写与分析。主要研究大同方言里的趋向补语、结果补语和程度补语。趋向补语包括“起去”“来”“去”“转”;程度补语主要分析“见”“转”和“住”;而结果补语则根据其内部形式特征划分为粘合式与组合式两种类型。第三部分对大同方言中的状中短语进行描写与解释。第一节为介宾短语做状语,主要根据介词的语法意义及其在句子中的作用将其分为主事介词、客事介词、与事介词、境事介词、凭事介词、关事和比事介词。第二节为副词作状语,这里首先对大同方言里存在的副词进行分类并指出它们各自的功能,包括程度副词及其限定功能、时间副词及其限定功能、范围副词及其限定功能、否定副词及其限定功能、描摹副词及其描状功能和语气副词及其评注功能。接着分析副词做状语的构形形态,其主要有重叠和儿化两种形式。结语部分对大同方言的谓词和谓词性短语的使用情况进行总结,并指出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

王晓婷,乔全生[10](2020)在《山西方言研究70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山西方言研究经历了四个时期:山西方言研究的初创与探索期(1949—1965),山西方言研究的萧条与停滞期(1966—1977),山西方言研究的恢复与提升期(1978—1998),山西方言研究的兴盛与辉煌期(1999—2019)。文章对各个时期按研究内容从方言语音研究、方言词汇研究、方言语法研究、晋方言的分立、方言与民俗研究、区域方言研究、诗词用韵研究、学科交叉研究、方言与文化研究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的看,初创、探索期研究内容单薄,兴盛、辉煌期研究领域较广。70年来,山西方言研究薪火传承,其影响力和辐射力不断扩大,及时、全面地总结70年来所取得的重要成就,必将有利于山西方言研究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高质量迈进。

二、山西方言“圪”头词的结构类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山西方言“圪”头词的结构类型(论文提纲范文)

(1)山西浑源方言词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课题研究意义
    1.2 课题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概况
        1.3.1 材料来源
        1.3.2 研究方法
    1.4 历史人文
        1.4.1 地理位置
        1.4.2 行政区划
        1.4.3 方言分区
    1.5 浑源方言的音系
        1.5.1 声母
        1.5.2 韵母
        1.5.3 声调
2.浑源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的对比研究
    2.1 词形对比分析
        2.1.1 音节数量差异
        2.1.2 构词语素差异
        2.1.3 词缀使用的差异
    2.2 词义对比分析
        2.2.1 理性义
        2.2.2 色彩义
        2.2.3 语法义
3.浑源方言中的古语词和创新词研究
    3.1 古语词
        3.1.1 古语词例释
        3.1.2 方言沿用古语词特征分析
    3.2 创新词
        3.2.1 有音无字
        3.2.2 在已有语素基础上造新词
4.浑源方言中的面食、煤炭词研究
    4.1 面食词
    4.2 煤炭词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浑源方言词汇调查条目

(2)山西晋城市方言参考语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关于参考语法
        1.1 参考语法研究综述
        1.2 山西方言语法研究综述
    第二节 晋城市(城区)的地理位置及历史沿革
        2.1 地理位置
        2.2 历史沿革
    第三节 晋城市方言研究概述
        3.1 语音方面
        3.2 词汇、语法方面
    第四节 本文研究目的、意义及研究方法
        4.1 研究目的、意义
        4.2 研究方法
    第五节 符号说明
第二章 晋城市方言音系
    第一节 声韵调系统
        1.1 声母
        1.2 韵母
        1.3 声调
    第二节 儿化系统
        2.1 儿化韵
        2.2 儿化的主要特点
    第三节 连调规律
        3.1 两字组连调规律
        3.2 重叠连调规律
第三章 词类
    第一节 词类与词义
        1.1 开放性词类
        1.2 封闭性词类
    第二节 构词与构形
        2.1 复合式
        2.2 附加式
        2.3 叠音与重叠式
    第三节 其他手段
        3.1 合音词
        3.2 分音词
        3.3 变音别义构词
    小结
第四章 指示与称代
    第一节 人称代词
        1.1 三身代词的读音及意义分类
        1.2 三身代词的句法功能
        1.3 三身代词的叠置现象
        1.4 非三身代词
        1.5 “热~=”的发展及用法
        1.6 人称代词的语用特点
    第二节 指示词
        2.1 指示词的读音及意义分类
        2.2 指示词的句法功能
        2.3 指示词的叠加现象
        2.4 指示词与结构助词的语法共性
        2.5 指示词的回指功能
    第三节 疑问代词
        3.1 疑问代词的读音及意义分类
        3.2 疑问代词的语用特点
    小结
第五章 名词性短语
    第一节 名词性短语的结构
        1.1 定中短语
        1.2 联合短语
        1.3 数量短语
        1.4 同位短语
        1.5 指量短语、“的”字短语
        1.6 方位短语
    第二节 定中领属结构
        2.1 领属标记结构
        2.2 并置结构
        2.3 含三身代词结构
    小结
第六章 谓词性短语
    第一节 普通谓词性短语
        1.1 动宾短语
        1.2 主谓短语
        1.3 联合短语
        1.4 连谓短语
        1.5 兼语短语
    第二节 中补短语
        2.1 结果补语
        2.2 程度补语
        2.3 情态补语
        2.4 可能补语
        2.5 趋向动词与趋向补语
        2.6 数量补语
        2.7 时地补语
    第三节 状中短语
        3.1 短语类别
        3.2 框式状语
    第四节 介词短语
        4.1 介词及介词短语意义分类
        4.2 介词悬空现象
        4.3 后置词及框式介词
    小结
第七章 简单句及其构成
    第一节 完整句与非完整句的基本结构
        1.1 完整句
        1.2 非完整句
    第二节 一般动词谓语句句式
        2.1 处置句
        2.2 被动句
        2.3 连谓句
        2.4 兼语句
        2.5 致使句
        2.6 双宾句
        2.7 存现句
        2.8 领有句
        2.9 系词句
        2.10 比较句
        2.11 比况句
    第三节 特殊动词谓语句句式
        3.1 “动”字句
        3.2 “得”字句
    小结
第八章 复杂句和复合句
    第一节 从句
        1.1 补足语从句
        1.2 定语从句
        1.3 补语从句
    第二节 复句及其关联标记模式
        2.1 假设复句的关联标记及关联标记模式
        2.2 因果复句的关联标记及关联标记模式
        2.3 目的复句的关联标记及关联标记模式
        2.4 条件复句的关联标记及关联标记模式
        2.5 转折复句的关联标记及关联标记模式
        2.6 并列复句的关联标记及关联标记模式
        2.7 顺承复句的关联标记及关联标记模式
        2.8 递进复句的关联标记及关联标记模式
        2.9 选择复句的关联标记及关联标记模式
    小结
第九章 句类与语气
    第一节 陈述句、祈使句、感叹句
        1.1 陈述句
        1.2 祈使句
        1.3 感叹句
    第二节 疑问句
        2.1 有疑而问
        2.2 无疑而问
    小结
第十章 时体系统
    第一节 晋城市方言的体系统
        1.1 完成体—兰_1[l(?)~0]、唠[lo~0]
        1.2 持续体—呢_1[n(?)~0]
        1.3 经历体—过[ku?~(53)]
        1.4 起始体—开[k(?)~(33)]
        1.5 继续体—下去[(?)iɑ~(53)k(?)(?)~0]
        1.6 短时体
        1.7 尝试体
        1.8 反复体
    第二节 晋城市方言中的时系统
        2.1 过去时—来[l(?)~0]
        2.2 现在时—兰_2[l(?)~0]、呢_2[n(?)(?)~0]
        2.3 将来时—呐[n(?)(?)~0]
        2.4 参照时间转移现象
        2.5 时标记与语气词的功能分化
    第三节 体、时标记共现
        3.1 完成体与时标记共现
        3.2 持续体与时标记共现
        3.3 经历体与时标记共现
    第四节 体、时标记与语气词连用
        4.1 时标记与语气词连用
        4.2 体标记、时标记、语气词连用
    小结
第十一章 话题
    第一节 单音节话题标记
        1.1 哇
        1.2 呀
        1.3 来
        1.4 咾
    第二节 多音节话题标记
        2.1 咾时/咾咾时
        2.2 咾哇
    小结
第十二章 结语
    第一节 本文研究重点回顾
        1.1 附加与重叠
        1.2 人称代词与指示词
        1.3 定语领属结构
        1.4 短语与简单句
        1.5 复杂句与复合句
        1.6 句类与语气
        1.7 时体
        1.8 话题
    第二节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3)河北藁城方言词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藁城与藁城方言
        一、藁城概况
        二、藁城方言的语音概况
    第二节 词缀研究概述
        一、关于词缀的界定
        二、关于词缀的判定标准
        三、关于词缀的分类
    第三节 河北方言词缀研究概况
    第四节 研究内容及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语料来源、调查合作人及体例说明
        一、语料来源
        二、调查合作人
        三、体例说明
第一章 藁城方言跟名词有关的词缀
    第一节 前缀“老[lau~(55)]”
        一、词缀“老”的用法
        二、词缀“老”的功能
        三、“老”缀词的语法功能
        四、词缀“老”的来源
    第二节 后缀“头[·t~h(?)u]”
        一、词缀“头”的界定
        二、“头”缀词的结构类型
        三、词缀“头”的功能
        四、“头”缀词的语法功能
        五、藁城方言“头”缀词与普通话“头”缀词的比较
    第三节 后缀“家[·t(?)i(?)]”
        一、词缀“家”的用法及语义特点
        二、“家”缀词的语法功能
        三、词缀“家”的来源
第二章 藁城方言跟动词有关的词缀
    第一节 后缀“打[·ta]”
        一、词缀“打”的功能
        二、“打”缀词的语法功能
        三、词缀“打”的来源
        四、藁城方言“打”缀与阳泉方言、北京方言“打”缀的比较
    第二节 后缀“扭[·ni(?)u]”
        一、词缀“扭”的功能
        二、“扭”缀词的语法功能
        三、藁城方言“打”缀与“扭”缀的比较
    第三节 后缀“拉[·la]”
        一、词缀“拉”的功能
        二、“拉”缀词的语法功能
        三、词缀“拉”的来源
    第四节 后缀“楞[·l(?)]”
        一、词缀“楞”的功能
        二、“楞”缀词的语法功能
        三、藁城方言“楞”缀与“打”缀和“扭”缀的比较
第三章 藁城方言跟形容词有关的词缀
    第一节 后缀“乎儿[·xur]”
        一、词缀“乎儿”的功能
        二、“乎儿”缀词的语法功能
        三、藁城方言“乎儿”缀与普通话“乎”缀的比较
        四、藁城方言“乎儿”缀与唐山方言“乎”缀的比较
    第二节 后缀“溜儿[·li(?)ur]”
        一、词缀“溜儿”的语义特点
        二、“溜儿”缀词的语法功能
    第三节 后缀“得慌[·li·xua(?)]”
        一、词缀“得慌”的用法
        二、词缀“得慌”的功能
        三、“得慌”缀词的语法功能
第四章 藁城方言涉及几类词的词缀
    第一节 前缀“圪”
        一、词缀“圪”的界定
        二、“圪”头词语的类型
        三、词缀“圪”的功能
        四、“圪”头动词的语法功能
        五、藁城方言“圪”头词与晋语过渡地带“圪”头词的比较
    第二节 后缀“巴[·pa]”
        一、词缀“巴”的用法
        二、词缀“巴”的功能
        三、“巴”缀词的语法功能
        四、藁城方言“巴”缀与普通话、唐山方言“巴”缀的比较
    第三节 后缀“子[·ts(?)]”
        一、“子”缀词的语义类型
        二、词缀“子”的功能
        三、“子”缀词的语法功能
        四、藁城方言“子”缀词与普通话“子”缀词的比较
    第四节 后缀“儿”
        一、“儿”缀词的语义类型
        二、词缀“儿”的功能
        三、“儿”缀词的语法功能
        四、藁城方言“儿”缀词与“子”缀词的比较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4)山西盂县方言词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
    第三节 研究综述
    第四节 盂县方言概说
第一章 盂县方言词缀的读音用字及来源
    第一节 盂县方言词缀的读音用字
        一、“圪”的读音及用字
        二、“忽”“子”的读音及用字
        三、“日”“鬼”“货”的读音及用字
    第二节 盂县方言词缀的来源
        一、“圪”的来源
        二、“日”的来源
        三、“子”的来源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盂县方言词缀的构词形式
    第一节 “圪”缀词
        一、基本式“圪A”式
        二、“圪”缀词的变式
    第二节 “忽”缀词
        一、基本式“忽A”式
        二、“忽”缀词的变式
    第三节 “子”缀词
        一、名词性语素加“子”
        二、动词性语素加“子”
        三、形容词性语素加“子”
        四、数量结构加“子”
    第四节 “日”缀词、“鬼”缀词
        一、前缀“日”
        二、准后缀“鬼”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盂县方言词缀的语法意义及语法功能
    第一节 “圪”缀词的语法意义及语法功能
        一、语法意义
        二、语法功能
    第二节 “忽”缀词的语法意义及语法功能
        一、语法意义
        二、语法功能
    第三节 “子”缀词的语法意义及语法功能
        一、语法意义
        二、语法功能
    第四节 “日”缀词、“鬼”缀词的语法意义及语法功能
        一、“日”缀词的语法意义及语法功能
        二、“鬼”缀词的语法意义及语法功能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盂县方言词缀衍生发展的语法化机制
    第一节 语义机制
        一、语义偏移
        二、语境的依赖性
    第二节 语音机制
        一、词汇的双音化
        二、音节审美观念和韵律构词
    第三节 认知机制
        一、隐喻
        二、转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语料)
后记(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5)应县方言圪头词的结构类型及“圪”字附加意义的虚化(论文提纲范文)

一、应县方言圪头词的结构类型
    (一)基式“圪A”的构词分析
        1.名词
        2.动词
        3.形容词
        4.量词
        5.拟声词
    (二)变式“圪A”的构词分析
        1.“圪AA”
        (1)“圪AA”式名词
        (2)“圪AA”式形容词
        (3)“圪AA”式量词
        (4)“圪AA”式拟声词
        2.“圪A圪A”
        (1)“圪A圪A”式动词
        (2)“圪A圪A”式拟声词
        3.“圪圪AA”
        4.“圪A圪B”
        5.“A圪BB”
        (1)“A圪BB”式名词
        (2)“A圪BB”式形容词
二、应县方言“圪”字附加意义的虚化过程
三、结语

(6)屯留方言词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屯留及屯留方言研究概述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三、研究对象和范围及方言词界定
    四、材料来源及研究方法
    五、相关问题说明
第一章 屯留方言词的词形特点
    第一节 构词形式分析
        一、语音特点
        二、构词语素
    第二节 造词理据分析
        一、根据事物的显性特征造词
        二、根据事物的隐性特征造词
    小结
第二章 屯留方言词的语义特点
    第一节 词义特点
        一、词汇意义
        二、语法意义
        三、色彩意义
    第二节 屯留方言义位的义域研究
        一、屯留方言义位的外延研究
        二、屯留方言义位的语用域研究
        三、屯留方言义位的组合差异研究
    第三节 屯留方言词的词义类聚特点
        一、同义义场
        二、反义义场
    小结
第三章 屯留方言词的词法特点
    第一节 重叠式
        一、形容词重叠
        二、动词重叠
        三、其他重叠
    第二节 附加式
        一、儿化
        二、子尾
        三、其他附加式
    小结
第四章 屯留方言词专题研究
    第一节 “圪”缀词
        一、构成名词
        二、构成形容词
        三、构成动词
        四、其他用法
    第二节 “咾”的用法
        一、作时态助词
        二、作语气助词
        三、构成时间状语
    第三节 屯留方言词汇与民俗
        一、饮食文化
        二、屯留祭祀信仰文化
        三、屯留红白大事文化
    小结
第五章 屯留方言词历时考察
    第一节 承传词
    第二节 创新词
        一、无本字可考的创新词
        二、方言特殊语素新造词
        三、使感、分音新造词
        四、疫情应急词语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屯留方言词汇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7)大同方言形容词重叠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大同的地理历史沿革
    (二)汉语形容词重叠研究综述:结构、语义、功能
    (三)晋方言关于形容词重叠研究
    (四)研究目的、意义及创新
    (五)范围、语料来源及方法
一、大同方言形容词重叠形式
    (一)完全重叠
    (二)不完全重叠
    (三)小结
二、大同方言形容词重叠语法功能
    (一)重叠与句法成分
    (二)重叠与副词
    (三)小结
三、大同方言形容词重叠的语义特征
    (一)“量”性特征
    (二)生动性特性
    (三)评价性特征
    (四)能动性特征
    (五)小结
四、大同方言形容词重叠的动因
    (一)韵律和谐
    (二)表达生动性需求
    (三)表量化需求
    (四)语言主观性与主观化
    (五)语言接触的影响
    (六)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晋城方言形容词生动形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晋城及晋城方言简介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对象、意义及方法
    四、语料来源及相关问题说明
第一章 附加词缀类形容词生动形式
    第一节 构成形式
        一、附加前缀类
        (一) 圪A式
        (二) 日A式
        (三) 忽A式
        二、附加中缀类
        (一) A圪BB式
        (二) A不BB式
        (三) A里八B式
        三、附加后缀类
        (一) A不啦叽式
        (二) A呢慌式
        (三) ABXY式
    第二节 语音分析
        一、附加前缀类(XA式)
        二、附加中缀类
        (一) A圪BB式和A不BB式
        (二) A里八B式
        三、附加后缀类
        (一) A不啦叽式
        (二) A呢慌式
        (三) ABXY式
    第三节 句法功能
        一、附加前缀类
        (一) 圪A式
        (二) 日A式
        (三) 忽A式
        二、附加中缀类
        (一) A圪B式与A不BB式
        (二) A里八B式
        三、附加后缀类
        (一) A不啦叽式
        (二) A呢慌式
        (三) ABXY式
第二章 词根为单音节的重叠式形容词生动形式
    第一节 构成形式
        一、完全重叠
        (一) AA儿式
        (二) XAXA式
        (三) XXAA式
        二、不完全重叠
        (一) AXX式
        (二) XAA式
    第二节 语音分析
        一、完全重叠
        (一) AA儿式
        (二) XAXA式
        (三) XXAA式
        二、不完全重叠
        (一) AXX式
        (二) XAA式
    第三节 句法功能
        一、完全重叠
        (一) AA儿式
        (二) XAXA式
        (三) XXAA式
        二、不完全重叠
        (一) AXX式
        (二) XAA式
第三章 词根为双音节的重叠式形容词生动形式
    第一节 构成形式
        一、完全重叠
        (一) AABB式
        (二) ABAB式
        二、不完全重叠
        (一) A里AB式
        (二) XAXB式
    第二节 语音分析
        一、完全重叠
        (一) AABB式
        (二) ABAB式
        二、不完全重叠
        (一) A里AB式
        (二) XAXB式
    第三节 句法功能
        一、完全重叠
        (一) AABB式
        (二) ABAB式
        二、不完全重叠
        (一) A里AB式
        (二) XAXB式
第四章 晋城方言形容词生动形式的语义及语用特征
    第一节 语义特征
        一、量的意义
        二、状态意义
        三、评估意义
    第二节 语用特征
        一、现场性
        二、精确性
        三、凸显性
    第三节 与普通话比较
        一、类型多样
        二、语义丰富
        三、功能大致相同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大同方言谓词及谓词性短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大同概况
        (一)地理概况
        (二)历史沿革
        (三)方言系属
    二、研究现状
        (一)晋语语法研究现状
        (二)晋语大包片语法研究现状
        (三)晋语大同方言语法研究现状
        (四)研究成果的不足与展望
    三、研究目的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意义
    四、理论方法
        (一)参考语法
        (二)语法化理论
    五、调查方法及语料来源
        (一)语料来源
        (二)体例说明
第一章 动词和形容词
    第一节 动词
        一、动词的分类
        二、动词的特殊小类
        三、动词的词法分析
    第二节 形容词
        一、性质形容词
        二、状态形容词
第二章 动补短语
    第一节 结果补语
        一、结果补语“见”
        二、结果补语“转”
        三、结果补语“住”
    第二节 程度补语
        一、粘合式程度补语
        二、组合式程度补语
    第三节 趋向补语
        一、趋向补语“起去”
        二、趋向补语“来”“去”
        三、趋向补语“转”
第三章 状中短语
    第一节 介宾短语作状语
        一、介词的分类
        二、介词的个例分析
    第二节 副词作状语
        一、副词的分类及功能
        二、副词的构形形态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10)山西方言研究70年(论文提纲范文)

一初创与探索期(1949—1965)
二萧条与停滞期(1966—1977)
三恢复与提升期(1978—1998)
    (一)方言语音研究
        1.入声研究
        2.文白异读研究
        3.变调研究
    (二)方言词汇研究
        1.词头和词尾研究
        2.分音词、合音词和逆序词研究
        3.古语词研究
        4.四字格研究
    (三)方言语法研究
    (四)晋方言的分立
    (五)方言与民俗研究
四兴盛与辉煌期(1999—2019)
    (一)方言语音研究
    (二)方言词汇研究
        1.词头和词尾研究
        2.古语词、核心词研究
        3.方言语汇研究
        4.本字考释研究
        5.词汇史研究
    (三)方言语法研究
    (四)区域方言研究
    (五)诗词用韵研究
    (六)交叉学科研究
        1.地理语言学研究
        2.实验语音学研究
        3.刑侦语言学研究
    (七)方言与文化研究
五结语

四、山西方言“圪”头词的结构类型(论文参考文献)

  • [1]山西浑源方言词汇研究[D]. 田咪咪.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9)
  • [2]山西晋城市方言参考语法[D]. 施乐琪. 山西大学, 2021(12)
  • [3]河北藁城方言词缀研究[D]. 张佳宁.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4]山西盂县方言词缀研究[D]. 李文珍. 喀什大学, 2021(07)
  • [5]应县方言圪头词的结构类型及“圪”字附加意义的虚化[J]. 董冰华,杨宝苹.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21(01)
  • [6]屯留方言词汇研究[D]. 刘天琪.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2)
  • [7]大同方言形容词重叠式研究[D]. 王志远.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2)
  • [8]晋城方言形容词生动形式研究[D]. 李鑫津. 扬州大学, 2020(02)
  • [9]大同方言谓词及谓词性短语研究[D]. 孟璐.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2)
  • [10]山西方言研究70年[J]. 王晓婷,乔全生.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2)

标签:;  ;  ;  ;  ;  

山西方言“格”字头的结构类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