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山的苗族将军

出山的苗族将军

一、从山旮旯走出来的苗族将军(论文文献综述)

范稳[1](2021)在《太阳转身》文中提出第一章1省公安厅刑事侦查局前局长卓世民现在是一个等待死刑判决书的人。他的一生戎马倥偬、身经百战,无论是在战斗的岁月还是和平年代,他就是不断书写传奇的那一类好汉,死神常常都得绕着他走。卓世民曾经设想过倘能死得轰轰烈烈、壮怀激烈,不说像个英雄,至少也不枉为男儿。可万万没有想到,自己将面临这样一种死法。

阮瑞[2](2017)在《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的民族之魂》文中提出民族之魂,是一个民族群体精神力量的集中体现,是促进民族前进的内在动力支持。抗日战争时期的民族之魂,作为国人多年抗战所形成的精神面貌、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的总和,是国人面对困难奋战到底的精神支柱。一个伟大的民族复兴需要有伟大的精神引领,当这种伟大的精神融入到国人的血液中去的时候,就铸就了民族之魂。民族之魂源于精神,而高于精神。中国战场是亚太地区反对日本法西斯侵略的主战场,其爆发之早、持续之长、战场之广、伤亡之惨重均为世界之最。二战全面爆发之前,英美等国实行的“远东慕尼黑”政策及对国民党政权进行的劝降活动,曾一度引发国内抗战危机。然而中国军民奋力坚守,独立抗战,对国际势力的阴谋进行揭露和批判,最终粉碎了东方慕尼黑阴谋,展现了国人独立抗暴,英勇无畏的民族精神。在十四年的抗战历程中,中国军队浴血奋战。众多将士在敌军猛烈攻势下,毫不畏惧,百战身死,壮烈殉国,誓与阵地共存亡,体现了中国军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这其中,许多将领身负军务,辗转各地战场,在一封封家书家信中,突显出牵挂家人的儿女情长和立志救国的抗战决心,字里行间那种忠孝两难全的复杂心情淋漓尽致。在国家有难、陷入绝境的危急时刻,他们为了民族大义,毅然抛家弃子,展现出对祖国、对人民矢志不渝的忠贞。而广大的民众和华侨,毁家纾难亲上战场,变卖家产慷慨解囊,倾尽全力支援祖国抗战,体现了军民同心、家国一体的情怀。抗日战争是国共合作、各民族各阶级人民一致对外进行的反侵略战争。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各民族各阶级放下成见,精诚团结的民族气节的又一次迸发,是中国人民在面对强大的侵略者之时,同仇敌忾、兄弟齐心、团结一致取得的伟大胜利。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亚太地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主战场。中国的抗日战争由中国人独立抗战,逐步发展到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打响了独立反对法西斯侵略的第一枪。中国战场始终将日军主力牢牢牵制,阻止了日本法西斯的全球扩张步伐。中国人民在国内进行艰苦卓绝的抗战同时,还匡扶正义,远征滇缅,维护了国际的安定,为世界和平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抗战中,中国积极开展外交,推动世界反法西斯国家走向联合,构建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体现了中国自古传承的“天下大同”的“和合”精神。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近代取得的第一次反抗外敌入侵的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对世界和平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南京受降,除了正面战场上国民政府、军队坚持不懈的与日本抗争外,敌后战场上共产党和民众也为了这场历经十四年之久的战争付出了无法估量的代价。中华儿女殚精竭虑,或征战沙场除寇卫国,或输财散金支援前线,或坚守幕后运筹帷幄,或奔走各国寻求外援,展现了顽强奋斗、自立更生、不怕牺牲、忠贞爱国的精神,彰显了自古以来顾全大局、援助八方、以天下为己任的大国风范。本文试图通过总结和归纳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展现的精神面貌、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探讨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过程中形成的民族之魂。

伊忠莎[3](2017)在《元谋方言词汇文化透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词汇是语言基本的构成要素,蕴含着丰富的信息,反映了人们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文章从元谋方言词汇文化出发,以调查法、比较法、列举法为主要方法,挖掘元谋方言词汇背后所蕴含的自然背景、社会历史文化、人文心态等,对元谋方言词汇进行了较为深入、全面的调查分析,以期填补元谋方言研究的部分空白,为今后元谋方言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文章共分为六章,文前有绪论,文后有结语,第一章至第六章为文章的正文,是论文的重点所在。绪论部分简要介绍了前人对方言词汇的研究概况、元谋的地理概况、历史沿革,简单分析了元谋方言的特征,并讨论了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的目的、意义何在。第一章从历时的角度,以元谋方言词汇为依据,借助古籍,分析了元谋方言词汇的构成。并以词汇表为依据,结合当地语言实际,比较新、老派词汇的差异。第二章从构词理据角度分析元谋方言词汇的文化内涵,探究元谋方言词汇的命名理据,揭示当地人们社会心态。第三章以大量的语料为基础,对元谋方言地名做了初步的分类,揭示元谋方言地名的得名缘由,探求地名与当地的地理、文化的关系,通过地名了解当地自然、社会、民众文化心理等。第四章从反映元谋物质文化的词汇入手,涉及当地人们的衣、食、住、行的生活文词汇和农业、手工业、商贸交易的生产文化词汇,并辅以相对应的词汇示例,更深入的了解元谋方言词汇和背后的文化内涵。第五章从元谋称谓词入手,通过对元谋亲属称谓词和社会称谓词的分析,挖掘称谓词背后所蕴含的民众观念和社会文化心态。第六章主要从节日礼俗、人生礼俗两个方面详尽的描述当地的日常礼俗,对相应的词汇加以深入的研究。通过此类描述与研究,更深入的了解元谋方言词汇的文化内涵。结语是对论文的主要内容加以总结概括,直面本文的不足与缺陷,还包括对该课题的研究展望。词汇作为语言基本的构成要素,反映了人们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是了解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透过词汇探求词汇背后的文化内涵是十分必要的。

叶辛[4](2015)在《圆圆魂》文中研究说明开篇12年前,也就是2003年的9月,我在上海家喻户晓的《新民晚报》上写过一组连载10日的小散文《陈圆圆归隐之谜》。对于我来说,这只是我写作长篇小说和上班之余完成的一篇短文。却不料,这篇文字发表以后,竟引来诸多的文友和读者朋友浓郁的兴趣。有人和我探讨,陈圆圆究竟去了何处?有人把报纸上的小篇文字剪贴装帧起来,为了便于以后翻阅。这当然是因为《新民晚报》发行量大,在上海市民中有广泛的影响,12年前,晚报仍处于她的黄金时代,时任总编告诉我,每天的印数是175万份,遇到

黄青松[5](2014)在《毕兹卡族谱》文中研究表明人类的历史没有任何意义,深奥的意义仅寓于个别文化的生活历程中。——[德]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第○卷无题秘钥一进入花桥世界的关键词汇对照表秘钥二进入花桥世界的关键历史年代对照表秘钥三进入花桥世界的主要祭祀活动对照表

李家禄[6](2013)在《木鼓之舞》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引子每当七月鬼节来临,我的灵魂变成一只美丽的白蝴蝶,自由地在青幽幽的草地上飞翔,茂盛的草丛深深根植于祖先曾经生活的高原大地,我对这片草丛,草叶和鲜花散发的气息怀着莫名的依恋。也许相同血缘能获得老天昭示,游荡的灵魂不由自主和老祖宗相遇,于冥冥中得到教诲。这一天,我在堂屋小坐时,自由的灵魂挣脱肉体的羁绊,乘风御马离我而去,再一次跨过巴拉河,

张祺[7](2012)在《草根媒介:社会转型中的抗拒性身份建构 ——对贵州西部方言苗语影像的案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边缘群体通常是他者再现和社会动员的对象,很少被看作媒介生产的主体。但是在社会转型和技术变迁背景下,少数民族农民工群体中出现了自发的集体影像生产。例如贵州西部苗语方言区的群众使用族群自身语言、自行生产、在族群内部流通消费的苗语影像。这些自发的影像生产活动表明,边缘群体发挥其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力,改变了媒介生产和使用中的角色设定。这篇文章探讨的核心问题是:在社会转型过程中,边缘群体如何突破资源的结构性限制,发展自身的媒介生产、重新想象和建构集体身份?这篇论文通过描述和阐释贵州西部苗族农民工群体的苗语影像传播实践,旨在探索这一边缘群体自发的媒介生产与集体身份建构和社会转型的关系。基于在贵州、福建等地对苗语影像传播过程的多点民族志观察,本研究①描述了苗语影像的生产组织和传播过程;②说明了西部苗族农民工群体借助苗语影像生产形成的跨空间族群网络;③阐释了西部苗族农民工群体使用苗语影像重新想象和建构族群身份与族群“传统”的具体过程;④通过对苗语影像的形态、产生的条件以及功能的探索,提出苗语影像是一种大众文化工业之外,也在专业主义范畴之外的“草根媒介”。作者提出,在大众媒介与另类媒介之外存在着边缘群体自发的集体媒介生产——草根媒介的形态。草根媒介为当下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边缘群体自主生产的媒介形态,它形塑了以本地文化为核心的抗拒性身份。这是第一个少数民族农民工群体作为媒介生产主体的研究,扩展了中国的发展传播学理论和实践领域。研究为中国本土传播学研究增加了有关少数民族农民工群体的影像生产、使用、流通和发展过程的知识,并展示了在主流大众媒介体制之外运作的另类空间和行动的可能性。论文集中阐释了作为媒介生产主体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如何利用影像生产和消费来自我建构族群身份,特别是建构他们的抗拒性身份。本研究在讨论了相关的研究伦理的基础上尝试以多点民族志方法探讨研究问题,并阐述和发展了草根媒介理论。在研究方法的应用方面,本研究给本土传播学经验研究方法提供了重要的案例。

陈予欢[8](2010)在《何应钦与黄埔军校》文中研究表明民国时期盛名一时的军政强人何应钦将军,曾在黄埔军校史留下了功名显赫的事迹。他的军事生涯盛名之路,起源于黄埔军校;他在叱咤风云半个世纪的"黄埔系"中,地位与影响仅次于蒋介石,称

游浩波[9](2002)在《从山旮旯走出来的苗族将军》文中指出

二、从山旮旯走出来的苗族将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山旮旯走出来的苗族将军(论文提纲范文)

(1)太阳转身(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1
    2
    3
    4
第二章
    5
    6
    7
    8
第三章
    9
    10
    11
    12
第四章
    13
    14
    15
    16
第五章
    17
    18
    19
    20
第六章
    21
    22
    23
    24
第七章
    25
    26
    27
    28
第八章
    29
    30
    31
    32
第九章
    33
    34
    35
    36

(2)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的民族之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意义与目的
    (二)研究现状回顾
    (三)理论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独立抗暴的无畏精神
    (一)不惧东方慕尼黑阴云
    (二)近十年的孤军奋战、独立抗日
二、舍家为国的家国情怀
    (一)五湖一体、赤子之心
    (二)毁家纾难、输财救国
    (三)悲情壮志的家书家信与绝命书
三、舍生忘死的英雄气概
    (一)为国捐躯、英勇无畏
    (二)誓死搏斗与阵地共存亡
    (三)谋略得当、保家卫国
四、一致对外的民族气节
    (一)抗战前期兄弟阋墙的国共关系
    (二)抗战初期一致对外的国共合作
    (三)抗战中后期正面与敌后的互为支持
五、维护世界和平的大国风范
    (一)信仰胜利、决不投降
    (二)多方斡旋、促成结盟
    (三)匡扶正义、援助邦邻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元谋方言词汇文化透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论文研究的对象和语料来源
        一、论文研究的对象
        二、语料来源
    第二节 研究的意义、方法
        一、研究的意义
        二、研究的方法
    第三节 元谋方言研究概况
        一、文化词汇的研究
        二、元谋方言概况
第一章 元谋方言词汇的构成与新、旧词汇之间的差异
    第一节 元谋方言词汇的构成
        一、古语词
        二、其他民族语言词汇的借用
    第二节 元谋方言新、旧词汇比较
        一、旧词汇数量逐渐减少
        二、旧词汇逐渐消亡,与之相对应的新词汇产生
        三、新词汇随着新事物的产生而产生
第二章 元谋方言词汇的构词理据及其文化内涵
    第一节 显性的构词理据
        一、以事物外在特征为构词理据
        二、以事物发生的时间、地点为构词理据
        三、以事物产生的原因或结果为构词理据
        四、以事物的来源或用途为构词理据
        五、以事物的原料为构词理据
        六、多个特征融合为构词理据
    第二节 隐性的构词理据
        一、修辞方式命名
        二、猜测附会式命名
第三章 元谋方言地名体现的文化内涵
    第一节 自然景观在地名中的体现
        一、以山为名
        二、以水为名
        三、以木为名
        四、以动物为名
    第二节 文化景观在地名中的体现
        一、地名与街市
        二、地名与人工建筑、军事设施
        三、以手工业生产为名
        四、以传说或历史事件为名
        五、1949 年后形成或重新命名的村庄
    第三节 地名体现的文化心理特征
        一、地名体现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二、地名体现传统观念和社会心态
        三、地名体现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状况
        四、地名体现民族文化交流
第四章 元谋方言词汇与物质文化
    第一节 元谋方言词汇与生活文化
        一、服饰文化
        二、饮食文化
        三、居住文化
        四、出行文化
    第二节 元谋方言词汇与生产文化
        一、农业文化
        二、手工业文化
        三、商贸文化
第五章 元谋方言称谓词的文化内涵
    第一节 元谋方言亲属称谓词体现的文化内涵
        一、亲属称谓
        二、元谋方言亲属称谓词
        三、元谋亲属称谓词反映的文化内涵
    第二节 元谋方言社会称谓词体现的文化内涵
        一、元谋方言社会称谓词
        二、元谋方言社会称谓词反映的文化内涵
第六章 元谋方言词汇与日常礼俗文化
    第一节 岁时节日文化
        一、传统节日习俗
        二、地方节日习俗
    第二节 人生礼俗文化
        一、出生礼俗
        二、成长礼俗
        三、婚姻礼俗
        四、丧葬礼俗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学术成果
附录

(4)圆圆魂(论文提纲范文)

开篇
一、吴三桂
    1
    2
    3
    4
    5
二、万千心事难寄
    1
    2
    3
    4
    5
三、离别伤情
    1
    2
    3
    4
    5
    6
四、圆圆幽魂
    1
    2
    3
    4
    5
五、圆圆心迹
    1
    2
    3
    4
六、三桂遗恨
    1
    2
    3
    4
    5
七、中秋无眠夜
    1
    2
    3
八、吴应麒更名
    1
    2
九、红颜泪尽
    1
    2
    3
十、归隐山水
    1
    2
结局
附录:陈圆圆归隐之谜
    事情的缘起
    天台山的传说
    陈圆圆其人
    死亡之谜
    何处埋艳骨
    魂归之地
    种种疑惑
    悠悠龙鳌河

(5)毕兹卡族谱(论文提纲范文)

第○卷无题
    楔子
第一卷前时代
    名堂经
    齐天水
    阿蒙山
    大地开花
    通神的人
    八部大王
    土司王
    来了一群白卡
    山鬼
第二卷远时代
    一个叫拿摩的人
    王大人
    天正寨老
    王大人和泥瓦匠
    泥狗和珠珠
    开始革命
    飞来一只铁鸟
    喻旅长
    三个壮丁
    解放了
第三卷近时代
    踩生和寄拜
    神树
    Mang mang和枞菌
    取骇
    偷天卖日的八生
    走车路或走马路
    打样
    坐床
    出嫁要哭
    一个卵字了得
    天不怕地不怕
    阳戏、毛古斯和电影
    家不分不发
    神龛
第四卷后时代
    吃食堂
    吃牛汤锅
    运动来了
    第一个干部
    农业学大寨
    抬骟
    都去打工了
    活出个味来
    很神的人
    天上掉下个桥宝
    阿巴、阿可和枞菌
    走了走了又转来
    阳胡猖
    父与子
    花桥地名考
后记

(7)草根媒介:社会转型中的抗拒性身份建构 ——对贵州西部方言苗语影像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论
第一部分 研究设计
    第一章 文献回顾
        第一节 边缘群体参与影像生产的可能性
        第二节 ―民间影像‖与边缘群体
        第三节 影像行动主义中的边缘群体
        第四节 边缘群体自发的媒介生产
    第二章 理论探讨
        第一节 抗拒性身份:社会转型中的边缘群体集体身份建构
        第二节 草根媒介:抗拒性身份建构的社会生产空间
        理论分析框架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节 民族志方法
        第二节 操作过程
        第三节 个案概化与质量控制
第二部分 研究发现
    引论:志强和玛丽的故事——主要概念的本地含义
    第四章 场景设定:西部苗族的流动生活
        第一节 省内流入地:贵阳市五里冲聚居区
        第二节 流出地:H 乡西部苗族
        第三节 省外流入地:泉州惠安工业区
    第五章 苗语影像的发展与流通过程
        第一节 自我与他者:社会转型与族群身份认同
        第二节 语言文化共同体:苗语影像与族群边界
        第三节 跨空间族群网络:苗语影像与流动生活
    第六章 影像文本
        第一节 自我再现:苗语影像与自我建构族群身份
        第二节 意义层面的反抗
    第七章 “产用”过程
        第一节 苗语影像生产的动力与条件
        第二节 苗语影像的生产组织形式:合作生产
第三部分 结论与讨论
    一、 苗语影像
    二、 草根媒介
    三、 研究不足与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田野作业时间表
    附录 B 主要报告人基本情况
    附录 C 《婚变》部分歌词
后记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8)何应钦与黄埔军校(论文提纲范文)

一、黔西南“山旮旯”走出来的“乡巴佬”
二、何应钦与黄埔初创时期
三、棉湖大捷一战成名
四、黄埔校军的“福将”

(9)从山旮旯走出来的苗族将军(论文提纲范文)

南口狙击战———四等宝鼎勋章
驰骋中原———第一枚三等云麾勋章
威震西峡口———第二枚三等云麾勋章

四、从山旮旯走出来的苗族将军(论文参考文献)

  • [1]太阳转身[J]. 范稳. 当代, 2021(05)
  • [2]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的民族之魂[D]. 阮瑞. 江西财经大学, 2017(03)
  • [3]元谋方言词汇文化透视[D]. 伊忠莎. 云南师范大学, 2017(02)
  • [4]圆圆魂[J]. 叶辛. 小说界, 2015(04)
  • [5]毕兹卡族谱[J]. 黄青松. 花城, 2014(06)
  • [6]木鼓之舞[J]. 李家禄. 杉乡文学, 2013(08)
  • [7]草根媒介:社会转型中的抗拒性身份建构 ——对贵州西部方言苗语影像的案例研究[D]. 张祺.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2(12)
  • [8]何应钦与黄埔军校[J]. 陈予欢. 黄埔, 2010(06)
  • [9]从山旮旯走出来的苗族将军[J]. 游浩波. 文史天地, 2002(01)

标签:;  ;  ;  

出山的苗族将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