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亚热带森林种质资源保存与评价

热带亚热带森林种质资源保存与评价

一、热带、南亚热带林木种质资源保存与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高晖[1](2021)在《福建省林木种质资源现状及其保护利用策略——以平潭综合实验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阐述了林木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意义,分析了平潭综合实验区林木种质资源现状,并提出了林木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策略,以供参考。

Bureau of State Farms,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ffairs;[2](2020)在《加强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 推动热作产业高质量发展》文中研究说明农业种质资源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重要农产品供给的战略性资源,是农业科技原始创新与现代种业发展的物质基础。2008年,中央财政物种资源保护专项实施以来,热作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工作稳步推进,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意见》文件精神,促进热作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工作,服务支撑热作产业高质量发展,2020年9月15日,农业农村部农垦局在海南儋州举办了热带南亚热带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工作现场推进会,对上一阶段工作进行了总结,分析了当前新形势和任务,并对下一时期热作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工作进行了部署。特选登会议报告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黄郎[3](2020)在《贵州野生木本观赏植物分布格局及其城市应用区域规划研究》文中提出贵州省拥有极为丰富的野生植物资源,但目前对于野生观赏植物资源的研究较为薄弱。为掌握贵州省野生木本观赏植物资源的种类组成、观赏特性、生态地理分布和蕴藏量,摸清其物种格局并分析不同地区气候条件对贵州城市绿化树种影响的差异性,本文通过野外调查和资料整理,以定性结合定量的方法筛选出开发利用潜力较大的种类,并基于Arc GIS软件对其进行园林绿化区域规划。研究结果表明:(1)贵州省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野生维管木本植物797种,占贵州省维管束植物科的9.95%,隶属于106科288属,科属数量分别占贵州维管束植物总科属数量的42.06%与16.17%;优势科有23科,优势属有10属,其中裸子植物8科17属30种,双子叶植物94科257属736种,单子叶植物4科14属31种,并涵盖了乔灌藤三类生活型的植物,以乔木型居多,灌木次之,木质藤本最少。观赏用途上48.06%的物种可以用于观花,且观花特性多样,以白色系为主,红色系及黄色系次之,最少的为蓝紫色系花卉;观花期主要集中在春季;花径在1-3cm的观花植物居多,其次是3-5cm、>5cm两类,花相类型以星散花相、团簇花相与线条花相较为主。观叶植物相对观花类较少,观形植物与攀援植物为包含物种数最少的类型,竹类共有18种。从园林用途上看,最丰富的的一类为花灌木类,其次为独赏树、庭荫树类,盆栽及造型类、行道树、防护树、木质藤本类、植篱类相对较少,最少的为地被类与室内装饰类。(2)在水平分布上,贵阳市、黔南州以及铜仁印江、江口等地所含野生木本观赏植物最多,其次为黔东南州南部、黔西南州南部、遵义西北部等地区;物种丰富度较低的地方如六枝特区、普安、晴隆、镇远、三穗等地,仅有不到60种;主要表现为在原生性较好的区域以及保护区所在区域物种丰富度较高。基于海拔尺度的垂直分布上,物种丰富度增长趋势呈现为单峰状态,在海拔500~1500m区间段内物种丰富度最高。总的来看,基于海拔尺度的垂直分布上呈现出垂直差异高于水平差异的特点,以及喜热物种偏南和耐寒物种偏北的变化趋势。(3)本着遵循自然规律、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相结合、以城市绿化建设为导向、综合性和主导因素相结合的原则,以1月平均气温及行政区划为Ⅰ级指标,年平均气温、1月平均最低温、7月平均气温作为辅助指标;降雨量、1月极端低温、7月平均最高温、日平均气温≥10℃的日数、日平均气温≥10℃期间的积温以及贵州省植被区划作为Ⅱ级指标,以基于DEM的多元线性回归+残差内插法为操作方法,Arc GIS软件为制图基础,将贵州省园林绿化区域划分为8个区,分别为:黔西南、黔南温热极湿润园林绿化区(Ⅰ区)、赤水温热湿润园林绿化区(Ⅱ区)、黔南、黔东南温暖极湿润园林绿化区(Ⅲ区)、黔西南温暖极湿润园林绿化区(Ⅳ区)、黔东、黔东南温和极湿润园林绿化区(Ⅴ区)、黔中、黔北温和湿润园林绿化区(Ⅵ区)、黔西温凉湿润园林绿化区(Ⅶ区)、威宁、赫章寒冷湿润园林绿化区(Ⅷ区)。(4)通过层次分析法(AHP)对797种贵州省野生木本观赏植物综合评价并进行分级,得出观赏价值较高、抗性较好的一级观赏植物(>4)有28种;二级观赏植物(3.6~4)122种,综合价值稍低于一级但可作为资源开发的坚实后备资源;三级(3.2~3.6)、四级(<3.2)各有398种、249种,部分物种虽具有较高观赏价值,但因资源少或适应性较差等问题而列入此类,不建议大规模开发。根据所有植物的综合得分情况,将开发应用潜力评价等级为一级与二级(评分>3.6)的植物列为开发潜力较大的对象,并将其进行城市应用区域规划得出:园林绿化区Ⅲ区与Ⅵ区观赏植物数量为最丰富的地区,高达129种与127种,其次为Ⅰ区、Ⅴ区、Ⅶ区,各有109种、96种、82种,最少的区域为Ⅳ区、Ⅱ区、Ⅷ区,分别有44种、40种、28种;总的表现为Ⅲ区>Ⅵ区>Ⅰ区>Ⅴ区>Ⅶ区>Ⅳ区>Ⅱ区>Ⅷ区。

尹明宇[4](2020)在《西南桦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评价》文中研究指明西南桦(Betula alnoides Buch.-Ham.ex D.Don)为桦木科桦木属的一个速生珍贵树种,广泛分布于我国南部以及东南亚的热带和南亚热带地区。其木材纹理美观、材性优良,树皮富含水杨酸甲酯等次生代谢物质,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同时具有较强的水土保持、涵养水源、维持地力等生态功效。西南桦集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于一身,其人工林发展迅猛(截至2016年底超过220 000 hm2),然而良种的缺乏导致现有人工林的生产力低下。选育优良种质已成为实现西南桦高品质人工林培育的关键。因此,本研究对现有西南桦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进行评价,并基于种源、家系试验对目的性状展开联合选择,选育良种应用于生产实践,亦为下一步遗传改良和育种奠定基础。本研究以云南勐腊、云南昌宁、广西凭祥和福建华安4个地点10~15年生的西南桦试验林中种源家系为对象,调查其生长(胸径、树高、材积、枝下高、冠幅)和形质(干形、冠形、分枝)性状,进行遗传参数估计、树高-胸径关系模拟,进而开展优良种源、家系的联合选择。以上述试验林中种源家系的单株和西藏墨脱天然群体单株为材料,利用SSR标记对西南桦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评价、遗传结构分析以及核心种质构建,基于叶绿体单倍型进行群体的谱系地理结构分析和演化历史推断。主要结论如下:(1)西南桦种源、家系生长和形质性状遗传变异及优良种质选择。大部分生长、形质性状显示出显着的地点效应、种源效应、家系效应、种源与地点的互作效应。勐腊地点的年均树高生长量、冠幅和分枝性状(1.22 m、4.71 m和0.77)以及华安地点的年均胸径生长量、年均单株材积生长量(1.50 m和0.0204 m3)为4地点最高。种源在各地点的表现并不一致,云南江城、云南元阳、广西大青山种源在勐腊地点,广西百色、广西那坡、广西大青山种源在凭祥地点,广西大青山、云南腾冲、广西平果种源在华安地点以及广西大青山、云南元阳种源在昌宁地点的各性状表现较优。将4点进行联合分析,8个性状的种源重复力和家系遗传力分别为0.026~0.636和0.148~0.578,枝下高、干形和分枝的种源重复力高于其他性状,生长性状的家系遗传力高于形质性状;胸径、树高、枝下高和冠幅与其他性状的遗传相关关系密切,且对种源和家系均有很强的区分能力,在多性状选择中应予以重视;基于多性状育种值,以20%和10%的入选率筛选出优良种源5个、优良家系20个,种源的遗传增益和选择增益为0.25%~2.01%和2.43%~14.84%,家系的遗传增益和选择增益为0.85%~21.22%和5.76%~36.71%,具有优异性,可应用于西南桦人工林推广种植。(2)西南桦树高-胸径关系的变异分析及优良种质选择。从11个常用的树高-胸径模型中筛选出拟合度最高的H-1=0.021+0.742DBH-1和log(H-1.3)=0.204+0.793log(DBH)作为基础模型,并将地点哑变量逐步引入模型的截距和斜率参数,再分地点将种源哑变量引入模型,获得最终的地点哑变量模型以及各地点的种源哑变量模型。不同地点间树高-胸径模型的截距和斜率存在显着差异(p<0.05),地点间树高的差异随胸径增长而不断增大。种源对树高-胸径模型的影响因地点而异,勐腊、凭祥地点不同种源间树高-胸径模型的截距和斜率参数存在显着差异(p<0.05);华安、昌宁地点不同种源间树高-胸径模型的截距参数存在显着差异(p<0.05),斜率参数一致。在各地点分别根模型参数将种源聚类,以胸径大于平均值和树高-胸径曲线渐近值越小为标准,以20%的入选率在勐腊、凭祥、华安、昌宁各筛选出5个优良种源,胸径和树高的整体选择增益分别为3.4%~7.2%和0.1%~4.6%。该结果能极大提高材积的选择效率,促进遗传改良的进程。所得优良种源可用于西南桦大径材培育的生产实践。(3)西南桦群体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研究。运用扩增产物多态性较高的12对SSR引物评估西南桦32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共获得了185个等位基因。12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目(Na)、观察杂合度(Ho)、期望杂合度(He)、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I)的平均值分别为15.42、0.79、0.65、1.47,其中位点BG0954、BG1171和BG1174表现出最高的多样性。而32个群体的Na、Ho、He和I的平均值分别为7.78、0.80、0.62、1.34。在所有群体中,西藏墨脱(P32)、云南西畴(P5)的遗传多样性最高,云南南涧(P28)的遗传多样性最低。西南桦群体普遍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为其种质资源的有效选择和利用提供了保障。AMOVA分析显示西南桦群体内变异(96.19%)远大于群体间,群体间存在显着的遗传分化(Phi PT=0.038,p<0.01),且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经纬度)显着相关(P<0.05)。根据遗传距离聚类、PCo A分析和STRUCTURE分析,可将32个群体分为四大类群,各类群西南桦群体的地理分布存在区域性特点。(4)西南桦群体谱系地理分析。叶绿体片段差异显示西南桦群体间存在显着的遗传分化(Fst=0.568,p<0.001)。叶绿体单倍型分析共揭示了5种单倍型,H1为中心单倍型,H1和H2存在于81.25%和84.38%的群体中,还分别是云南群体和广西群体的优势单倍型。失配分析显示云南群体发生过明显的扩张,云南中西部群体的单倍型种类较为丰富,云南向东延伸到广西境内的过程中单倍型H1逐步取代H2在群体中占据优势地位。(5)西南桦核心种质构建。本研究基于490份西南桦原始种质12个SSR位点的数据,通过M策略(等位基因最大化原则),以24.90%的取样比例获得了122份核心种质,其等位基因数(Na)、观察杂合度(Ho)、期望杂合度(He)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I)的保存率达到了94.59%、99.91%、106.59%、119.08%;t检验显示核心种质的Na和Ho与原始种质没有差异,而He、I显着(p<0.001)升高;Pco A分析表明核心种质在原始种质中均匀分布。总之,这122份核心种质具有极高的代表性,可用于西南桦后续的基因挖掘、遗传改良。本研究通过多点试验发现,西南桦大部分的生长和形质性状的变异存在显着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运用育种值和双标图联合分析法筛选出了一批具有广泛适应性的优良种源、家系用于西南桦人工林生产实践;通过模型拟合揭示了树高-胸径关系存在显着的地点以及种源变异,结合树高-胸径关系和胸径生长在各地点分别筛选出一批优良种源,为西南桦良种的精准选育以及大径材培育奠定基础;通过SSR分子标记,揭示了西南桦群体普遍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和明显的遗传结构,指出西藏墨脱群体是原始群体,进一步构建了核心种质为优异基因挖掘和遗传改良提供了依据;使用叶绿体差异片段,揭示了群体间显着的遗传分化和明确的谱系地理结构,指出云南中西部群体为中心群体,为西南桦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郭子良[5](2016)在《中国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与自然保护区体系有效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为了优化我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布局,提高自然保护区网络的有效性,该文以地貌、植被和自然保护区等空间分布数据为基础,采用叠加分析、TWINSPAN分类、保护空缺分析等方法,开展了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分析了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现状和格局以及各地理单元的保护空缺,评估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天然植被的保护有效性。研发了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的定量评估方法,并用106个自然保护区进行了测试。依据以上研究结果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关键区域分析,提出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体系的优化布局方案。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1.提出了包括4个地貌大区、40个地貌地区、127个地貌亚地区和473个地貌区的地貌区划系统。提出了包括8个地理区域、37个地理地带、117个地理区和496个地理小区的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2.在自然保护区体系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挥着主体作用;野生植物、草原与草甸以及海洋和海岸类型自然保护区较少;中小型自然保护区居多,大型自然保护区较少且主要位于西南、西北等地;我国自然保护区空间分布格局倾向于局部聚集。3.有7个自然保护地理区和188个自然保护地理小区尚未建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虽然这些地理单元的保护空缺并不是均需要开展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布局,许多自然保护地理单元以栽培植被为主,但在一些自然生境较好的自然保护地理单元仍存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空缺。4.超过8.85%的植被区和35.87%的植被小区并未进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近25%的自然植被群系未被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效保护。天山山地、黄土高原和东南沿海等地区植被的保护有效性低。在主要山地800 m以下的山地基部,野生动植物及其生境的保护力度不足。低海拔的水平地带性植被和基带植被在自然保护区建设过程中未得到足够重视,存在明显空缺。5.提出了从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和遗传种质资源等三方面定量评估其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的数学模型和方法。测试发现河北南大港和辽河源、黑龙江镜泊湖等省级自然保护区物种多样性保护价值更高。此评估方法能很好识别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和物种多样性等保护价值。6.建议优先在202个地理小区对232处省级自然保护区进行升级,并在102个地理小区新建省级自然保护区;优先建设高岭-盘岭和长白山等6处自然保护区域,太行山北段和武夷山北段等14处自然保护区群;在10个地区促进跨境自然保护区网络的建设;对18个地区的自然保护区进行合并。

张军辉[6](2013)在《西部民族地区野生药材资源法律保护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野生药材资源是指在一定区域或范围内分布的非人工种植、圈养或养殖的各种药用植物、动物和矿物及其蕴藏量的总和。本文中,药材是广义的概念,包括传统中药、民间药(草药)和民族药。我国药材资源应用有着悠久的历史,历史上诞生了《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医学名着。不仅中药资源源远流长,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也发展出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医药,包括藏医药、蒙医药、维吾尔医药、傣医药、壮医药等。西部民族地区由于独特而多样的自然条件,具有丰富的药材资源,其中许多着名的地道中药材在全国占有重要而特殊的地位。近年来,由于人口增长、药材需求量大,乱砍滥伐、盗猎现象严重,资源生境破坏,群众保护药材资源意识薄弱等原因,西部民族地区的药材资源呈现出减少和枯竭的态势,保护民族地区的传统医药资源迫在眉睫。保护西部民族地区野生药材资源有利于保持民族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资源及其生态环境;有利于传承少数民族文化传统、维持自身民族特色;有利于发展中药和民族医药产业、提高民族地区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有利于再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本文以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在分析西部民族地区野生药材资源及法律保护状况的基础上,借鉴国际条约和其他国家的有益经验,在立法、执法、守法及公众参与等方面提出具体建议。本文共分七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论,介绍本文的选题意义、理论基础,对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并明确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一章在界定野生药材资源概念的基础上,分析其特点、分类、历史沿革及重要性。结合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情况,对西部民族地区的中药资源和少数民族传统医药资源进行全面梳理;第二章从立法、执法、守法和公众参与等角度介绍西部民族地区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的现状,并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第三章是实证研究,通过对云南省文山自治州的调研,分析该地在野生药材资源保护方面的成功经验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第四章对涉及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的国际条约及有关国家的做法进行介绍,提出对西部地区的借鉴意义;第五章就西部民族地区野生药材资源保护,从立法、执法、守法和公众参与等方面有针对性的提出具体建议;第六章是结语。本文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全面梳理西部民族地区野生药材资源、资源保护及研究现状,指出存在的问题;比较研究,在梳理国内和西部民族地区药材资源状况的基础上,比较研究国际有关条约、国外有关立法和体制在保护药材资源方面的差异,为西部地区完善立法提供借鉴;专题调研,选取一个省区内某个典型地区进行保护药材资源方面的调研,分析其有益经验及需要改进之处。本文力图实现的创新之处:一是选题的创新,论文首次从法学角度出发研究西部民族地区野生药材资源保护问题。二是研究范围的创新,首次全面关注西部12省区市的野生药材资源及保护状况。本文结合第三次中药资源普查情况,全面介绍了西部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野生药材资源种类、分布及保护状况。在中药资源外,本文还关注了西部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传统医药资源,对其历史沿革、药材资源以及与中药的关系进行了介绍和分析。二是研究内容的创新,论文以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发展等理论为基础,在关注国家层面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对西部民族地区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的立法、执法、守法等状况进行全面梳理,并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建议。在立法中,提出要确立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对全部野生药材资源和各个管理环节进行规范;要发挥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立法权,体现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要挖掘整合少数民族环境习惯法,发挥非正式制度的支撑作用。在执法层面,建议实行保护管理部门垂直管理,引入环境非强制行政行为。在守法层面,建议发展环境非政府组织、探索环境公益诉讼,进一步推进公众参与。

刘红[7](2011)在《国家林木种苗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指出林木种苗是林业事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是林业科技进步的重要载体,对于改善林分质量、提高人工林生产力,增加森林资源和木材供给,维持森林遗传多样性和提高人工林生物学稳定性,影响森林生态系统健康与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林木种苗发展决定着我国营林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但是,我国林木种苗发展中存在着许多深层次问题,种质资源保护不力,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良种选育推广薄弱,扶持政策不到位,管理体制不顺,管理能力和执法能力不强,与发展现代林业和实现林业发展目标的要求不相适应。本文以林木遗传育种和林木良种管理工程科学、经济理论、管理理论为指导,以相关法律为依据,采用自然规律与经济规律结合,宏观与微观结合,专题研究、典型案例与综合研究相结合,现场调查、访谈与文献法相结合,林业学科与多学科结合的研究方法,以构建林木种苗发展的理论技术体系、研发生产供应管理体系、技术经济政策体系为研究目标,系统分析了我国林木种苗发展历程,世界林木种苗发展特点,中国林木种苗发展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危机,中国林木种苗发展典型模式,社会经济发展、现代林业建设和城乡发展对林木种苗的需求;阐述了林木种苗在中国林业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探讨了“林木种苗发展的系统工程论”的构想及其体系作为基础的现代林木种苗发展道路的可行性,以及林木种苗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途径等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上对林木种苗发展带有全局性、根本性和关键性的重大战略问题,作了用心探索。笔者建议,林木种苗事业建设是国家公益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使中国的林木种苗事业实现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在系统工程理论的指导下,建立长期的国家林木种苗发展体系和保障机制,即:科技创新和林木良种选育推广体系、林木种苗生产供应体系、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和质量监督体系、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体系;需要从发展战略、经营思想和种苗技术要求特点出发,按主导功能和生产目的,将林木种苗建设划分为公益性种子建设工程(包括,林木种质资源收集保存、林木良种选育、林木良种生产和林木种子贮备等工程)、商品性苗木培育工程(包括,绿化观赏苗木培育、造林绿化的各类种植材料培育等工程)和兼融性种苗建设工程(包括,林木采种基地、保障性苗圃工程)三大类,进而制定不同的目标、政策和措施。最后,提出了推进中国林木种苗发展的技术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改革建议。

于雪[8](2007)在《林木种质资源特性信息查询平台的研建》文中研究指明为了使林木和花卉种质资源得到更广泛的利用,教育部设立了“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林木和花卉种质资源标准化整理、整合和共享”课题。在完成林木种质资源标准化整理和整合的基础上,开展林木种质资源共性信息和特性信息查询平台的研建工作。通过共性信息描述和特性信息描述实现林木种质资源信息的高度整合和统一,保证了信息的完整性和可利用性。本文首先介绍了种质资源的相关概念;其次,对适合本系统的软件开发工具进行了对比介绍;在广泛收集林木种质资源特性信息的基础上,对系统的体系结构和功能模块进行了阐述,对数据库和页面进行了设计;最后,以实例说明系统的功能。该系统主要以ASP为开发平台,以SQL Server2000为后台数据库,采用Browser/Server模式,完成两大核心即管理系统和查询系统的构建。该系统一方面能够有效地为林木种质资源信息的保护、保存、评价和利用等服务;另一方面能够为广大科研工作者和用户提供快速准确的查询服务。

郭起荣[9](2006)在《中国森林植物种质资源保育》文中指出生物遗传资源是国家重要战略基础资源之一。本报告是在科技部中央级别科研院所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资金项目“森林植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编目”(项目编号:2001DEA10002、2002DEA10009)的资助下,试图对世界,特别是中国森林植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做一个总体性整理和某些横断。大致分为世界篇、理论与技术篇、实践篇和创新利用篇。 在纵览全球、区域、国际组织和技术先进国家植物种质资源保育的策略、方法与技术,国家计划及优先策略的基础上,梳理了我国植物种质资源,特别是森林植物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历程和保育现状。 立足项目,开展了林木种质资源保育技术规程研制,以此为据,承前启后,开展了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准的森林植物种质资源保育实践工作;制定了种质编目规范和数据标准,开展了种质编目实践,下一步拟开展全国性国家层面上林木种质资源编目工作。 构建了中国森林植物种质资源信息表达系统FGR.CN(Forest Germplasm Resources,CHINA),首次实现了我国林木种质信息的网络实时查询,进行了3次版本更新,目前是3.9版。FGR.CN种质资源信息网络(Germplasm Resources Information Network for Accession)系统主要由6个数据库:种质份表(GRINAccession)、种质专家(GRINExpert)、种质项目(GRINProject) 、种苗标本

孙永玉[10](2005)在《紫胶虫优良寄主植物钝叶黄檀生态遗传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通过深入云南紫胶主产区,对紫胶虫优良寄主植物钝叶黄檀(Dalbergia obtusifolia Prain)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及自然地理分布进行了广泛调查,并采用生态学方法对所收集保存的六个地理种源之间和种源内的遗传学差异进行了系统研究,以为钝叶黄檀异地保存林的鉴定评价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 1、钝叶黄檀不同种源间在果荚长、宽、颜色、种子千粒重等指标上差异显着或极显着。研究发现,钝叶黄檀果荚内种子数目与种源地年平均温度成正相关关系,随着温度的升高,果荚内种子数目有增加趋势;种子千粒重、果荚宽与种源地年平均温度成负相关关系,随着温度降低,种子千粒重有上升的趋势。2、不同种源钝叶黄檀种子发芽率及苗高生长量表现出明显的地理种源变异。种子发芽率、苗高与采集区海拔高度成正相关关系,种子发芽率和苗高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有明显增加趋势;苗高与种源地年平均温度成负相关关系;发芽率、苗高与种子千粒重成正相关关系,随着种子千粒重的增加,发芽率和苗高也随之增加。3、不同地理种源的钝叶黄檀在单株有效枝条分枝数、有效枝条长度、有效枝条枝径、单位面积叶重、功能叶片长度、功能叶片宽度、株高生长等7 个形态学数量性状上表现出明显的地理种源变异。不同种源间形态学数量性状聚类系统发育树图表明,镇源种源和云县种源钝叶黄檀在形态学特征上比较接近,其次为双江种源,龙陵种源与其它三个种源形态学数量性状差异较大。形态学聚类的远近与种源地间距离的远近密切相关,地理距离接近,形态学数量性状聚类距离也接近。4、对不同种源钝叶黄檀RAPD 分析结果表明,PCR 扩增后多态位点有129 个,多态位点比率为81.13%,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0.1343,种源间平均遗传距离0.1433,分化系数Gst=0.3955,表明钝叶黄檀异地保存林中不同种源间具有较大遗传变异。RAPD 数据聚类的系统发育树图表明,镇沅种源和双江种源亲缘关系接近,其次为云县种源,龙陵种源和其它三个种源亲缘关系较远5、基于形态学的系统发育树图与基于RAPD 分析的分子性状系统发育树图略有差异,形态学数量指标聚类的亲缘关系远近依次为镇沅种源、云县种源、双江种源和龙陵种源。镇沅和云县地理位置接近,从自然、气候、土壤等环境因子分析这两地比较相似,所以形态学性状较为接近;随着地理距离的增加,形态学分化也

二、热带、南亚热带林木种质资源保存与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热带、南亚热带林木种质资源保存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福建省林木种质资源现状及其保护利用策略——以平潭综合实验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林木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意义
    1.1 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
    1.2 为林木育种提供基因库
    1.3 推动林业生产力发展
    1.4 提升国际竞争力
2 平潭综合实验区林木种质资源资源概况
3 平潭综合实验区林木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现状
    3.1 收集保存林木种质资源
    3.2 野生生长状态下的林木种质资源
    3.3 名木古树
4 调查分析
    4.1 综合分析
    4.2 收集保存类林木种质资源分析
    4.3 其他栽培类林木种质资源分析
5 平潭综合实验区林木种质资源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5.1 林木种质资源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5.1.1 群落同质化严重。
        5.1.2 少数树种数量呈两极化发展趋势。
        5.1.3 研究方法落后,技术人才队伍薄弱。
    5.2 问题原因分析
        5.2.1 内部原因。
        5.2.2 外部环境。
6 林木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策略
    6.1 以开发促保护
    6.2 分类保存
    6.3 科学进行人为干预
    6.4 建设生态保护和恢复示范基地
7 结语

(2)加强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 推动热作产业高质量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主要工作成效与经验
    (一)种质资源储备大幅扩充
    (二)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三)优良新品种不断涌现
    (四)种质资源交流水平持续提升
二、面临形势与存在问题
三、工作思路目标与重点措施
    (一)开展热带作物种质资源调查与收集
    (二)加强热带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建设
    (三)强化热带作物种质资源精准鉴定与深度发掘
    (四)深化热带作物种质资源创制
    (五)加强热带作物新品种选育与开发利用
    (六)推进热带作物种质资源信息化管理
四、保障措施
    (一)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二)创新项目实施方式,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热作种质资源保护工作能力
    (四)加强宣传引导,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3)贵州野生木本观赏植物分布格局及其城市应用区域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立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野生观赏植物资源研究进展
        1.2.2 园林植物区域规划研究进展
    1.3 目的意义
    1.4 研究区概况
        1.4.1 地理位置
        1.4.2 气候条件
第2章 物种多样性与分布格局
    2.1 数据来源与处理
        2.1.1 野生木本观赏植物名录的确定
        2.1.2 多样性格局的构建
    2.2 物种组成多样性
        2.2.1 物种组成概况
        2.2.2 生活型分析
        2.2.3 科属区系成分分析
    2.3 分布格局多样性
        2.3.1 水平分布格局
        2.3.2 垂直分布格局
    2.4 观赏特性多样性
        2.4.1 观赏用途多样性
        2.4.2 木本花卉多样性
    2.5 园林用途多样性
第3章 资源开发应用潜力评价
    3.1 开发利用潜力评价体系的建立
        3.1.1 构建综合评价体系
        3.1.2 评分标准
    3.2 评价结果
        3.2.1 各指标总权重值确定
        3.2.2 综合评分及等级划分
        3.2.3 综合评价结果
第4章 基于气候因子的贵州省园林植物应用区域规划
    4.1 区划原则
        4.1.1 遵循自然规律、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相结合的原则
        4.1.2 以城市绿化建设为导向
        4.1.3 综合性和主导因素相结合的原则
    4.2 区划指标
        4.2.1 绿化区划分指标
        4.2.2 温度带划分指标
        4.2.3 干湿区划分指标
    4.3 区划方法
        4.3.1 数据来源与处理
        4.3.2 基于DEM的多元线性回归+残差内插法(混合插值法)
    4.4 区划结果
        4.4.1 气候资源的时空分布规律特征
        4.4.2 温度带区划
        4.4.3 干湿区区划
        4.4.4 绿化区划
    4.5 园林绿化区物种组成及开发利用分析
        4.5.1 总体物种组成
        4.5.2 可优先开发利用物种组成
        4.5.3 各区物种组成及开发利用分析
第5章 结论与讨论
    5.1 主要结论
    5.2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Ⅰ 研究生期间科研情况
附录 Ⅱ 贵州省野生木本观赏植物名录
附录 Ⅲ 贵州省野生木本观赏植物评价分值统计表
附录 Ⅳ 贵州省部分野生木本观赏植物图片赏析

(4)西南桦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3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种源家系试验
        1.2.2 树高-胸径关系
        1.2.3 遗传多样性分析
        1.2.4 谱系地理研究
        1.2.5 核心种质构建
    1.3 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西南桦种源、家系生长和形质性状遗传变异及优良种质选择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地概况
        2.1.2 生长和形质性状调查
        2.1.3 统计模型和遗传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生长、形质性状的地点、种源变异
        2.2.2 性状的遗传变异、遗传力和遗传相关
        2.2.3 基因和环境交互作用
        2.2.4 优良种源、家系选择
    2.3 小结
3 西南桦树高-胸径关系的变异分析及优良种质选择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地概况
        3.1.2 数据调查和方差分析
        3.1.3 胸径树高模型选择和扩展
        3.1.4 优良种源选择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树高、胸径的变异分析
        3.2.2 树高-胸径基础模型的选择
        3.2.3 树高-胸径模型扩展及地点、种源变异
    3.3 小结
4 西南桦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地概况
        4.1.2 材料
        4.1.3 试验方法
        4.1.4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西南桦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4.2.2 西南桦群体的遗传结构
    4.3 小结
5 西南桦群体谱系地理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1.3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群体的遗传分化水平
        5.2.2 基于叶绿体单倍型的谱系地理分析
        5.2.3 中性检验和失配分布分析
    5.3 小结
6 西南桦核心种质构建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材料
        6.1.2 试验方法
        6.1.3 核心种质的构建
        6.1.4 核心种质的评价
    6.2 结果与分析
        6.2.1 核心种质的遗传多样性
        6.2.2 核心种质的确认及评价
    6.3 小结
7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7.2.1 西南桦生长、形质性状遗传变异和遗传参数估计
        7.2.2 西南桦树高-胸径关系的模型拟合及优良种质选择
        7.2.3 西南桦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
        7.2.4 西南桦群体的谱系地理结构
        7.2.5 西南桦核心种质构建
        7.2.6 西南桦育种策略建议
    7.3 主要创新点
    7.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5)中国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与自然保护区体系有效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自然保护体系构建技术研究进展
    1.3.1 自然保护区合理布局方法
    1.3.2 生境廊道设计
    1.3.3 小结
1.4 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研究进展
    1.4.1 国外研究进展
    1.4.2 国内研究进展
    1.4.3 小结
1.5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2 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研究
2.1 引言
2.2 原则
    2.2.1 区划原则
    2.2.2 命名原则
2.3 区划依据
    2.3.1 地貌区划依据
    2.3.2 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依据
2.4 区划方法
    2.4.1 地貌区划
    2.4.2 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
2.5 地貌区划系统
    2.5.1 东部季风淋蚀地貌大区
    2.5.2 西北干燥风蚀地貌大区
    2.5.3 青藏高原高寒冻蚀地貌大区
    2.5.4 南海诸岛地貌大区
2.6 基本地理单元数量分类结果
2.7 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方案
    2.7.1 东北温带区域
    2.7.2 华北暖温带区域
    2.7.3 华东、华南热带亚热带区域
    2.7.4 华中、西南热带亚热带区域
    2.7.5 内蒙古温带区域
    2.7.6 西北温带暖温带区域
    2.7.7 青藏高原高寒区域
    2.7.8 南海诸岛热带区域
2.8 结论与讨论
    2.8.1 地貌区划
    2.8.2 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 3 自然保护区的数量特征和分布格局分析
3.1 引言
3.2 数据来源与处理
3.3 结果
    3.3.1 自然保护区的级别
    3.3.2 自然保护区的类型
    3.3.3 自然保护区的规模
    3.3.4 自然保护区的空间分布格局
    3.3.5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发展
3.4 结论与讨论
    3.4.1 结论
    3.4.2 讨论 4 陆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体系保护空缺分析
4.1 引言
4.2 数据来源与处理
    4.2.1 数据来源
    4.2.2 数据处理
4.3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体系总体保护有效性和保护空缺
    4.3.1 自然保护地理区域和地带
    4.3.2 自然保护地理区
    4.3.3 自然保护地理小区
4.4 各自然保护地理区域保护有效性和保护空缺
    4.4.1 东北温带区域自然保护区体系保护空缺
    4.4.2 华北暖温带区域自然保护区体系保护空缺
    4.4.3 华东、华南热带亚热带区域自然保护区体系保护空缺
    4.4.4 华中、西南热带亚热带区域自然保护区体系保护空缺
    4.4.5 内蒙古温带区域自然保护区体系保护空缺
    4.4.6 西北温带暖温带区域自然保护区体系保护空缺
    4.4.7 青藏高原高寒区域自然保护区体系保护空缺
4.5 结论与讨论
    4.5.1 结论
    4.5.2 讨论 5 陆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植被保护有效性分析
5.1 引言
5.2 数据来源与处理
    5.2.1 数据来源
    5.2.2 数据处理
5.3 结果
    5.3.1 植被区域和植被地带
    5.3.2 植被区和植被小区
    5.3.3 植被群系的保护
    5.3.4 各个自然保护地理区域的垂直覆盖差异
    5.3.5 中东部24个自然保护地理地带的垂直保护空缺
    5.3.6 我国山地植被垂直分布格局
    5.3.7 自然保护区对不同山地的保护有效性
5.4 结论与讨论
    5.4.1 结论
    5.4.2 讨论
    5.4.3 建议 6 陆域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评估研究
6.1 引言
6.2 陆域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评估方法
    6.2.1 陆地生态系统保护价值评估
    6.2.2 物种多样性保护价值评估
    6.2.3 遗传种质资源保护价值评估
6.3 案例研究
    6.3.1 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评估
    6.3.2 自然保护区物种多样性保护价值评估
6.4 结论与讨论
    6.4.1 结论
    6.4.2 讨论 7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体系优化布局
7.1 引言
7.2 数据来源与处理
    7.2.1 数据来源
    7.2.2 数据处理
    7.2.3 优化布局原则
7.3 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关键区域
7.4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体系优化布局建议
    7.4.1 东北温带区域
    7.4.2 华北暖温带区域
    7.4.3 华东、华南热带亚热带区域
    7.4.4 华中、西南热带亚热带区域
    7.4.5 内蒙古温带区域
    7.4.6 西北温带暖温带区域
    7.4.7 青藏高原高寒区域
    7.4.8 总体布局
7.5 自然保护区域和自然保护区群布局建议
    7.5.1 自然保护区域建设
    7.5.2 自然保护区群建设
    7.5.3 跨境自然保护区建设
    7.5.4 自然保护区合并
7.6 结论与讨论
    7.6.1 结论
    7.6.2 讨论 8 结论和建议
8.1 结论
8.2 建议
8.3 创新点 参考文献 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评估数据参考文献 附录1 中国作物种质资源 附录2 不同自然地理单元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晋级前后对比 附录3 建议优先规划建设的自然保护区域和自然保护区群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6)西部民族地区野生药材资源法律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西部民族地区野生药材资源概况
    第一节 野生药材资源概述
        1.1.1 野生药材资源的界定
        1.1.2 野生药材资源的特点
        1.1.3 野生药材资源的种类
        1.1.4 药材资源开发利用的历史沿革
        1.1.5 保护野生药材资源的重要性
    第二节 西部民族地区野生药材资源的种类及分布
        1.2.1 中药资源普查及野生药材资源状况概述
        1.2.2 西部民族地区野生药材资源的分布
        1.2.3 西部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传统医药资源状况
第二章 西部民族地区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现状
    第一节 西部民族地区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立法现状
        2.1.1 国家层面关于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
        2.1.2 西部民族地区野生药材资源立法现状
        2.1.3 少数民族环境习惯法
        2.1.4 西部民族地区野生药材资源立法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西部民族地区野生药材资源保护执法现状
        2.2.1 执法依据欠完善
        2.2.2 执法部门权限划分不明确
        2.2.3 环保部门执法能力不足
        2.2.4 执法体制外制约因素较多
    第三节 西部民族地区野生药材资源守法现状
        2.3.1 西部民族地区守法现状
        2.3.2 西部民族地区守法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西部民族地区野生药材资源法律保护实证研究
    第一节 文山州野生药材资源现状
        3.1.1 文山州的生物多样性状况
        3.1.2 文山州的野生药材资源种类
    第二节 文山州野生药材资源保护措施
        3.2.1 推进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
        3.2.2 促进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立法与执法
        3.2.3 探索实行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
        3.2.4 多方筹措自然保护区管护资金
        3.2.5 开展野生药材资源产业科研攻关
        3.2.6 提高全民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
    第三节 文山州野生药材资源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3.3.1 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的专门立法缺失
        3.3.2 野生药材资源保护机构职责交叉
        3.3.3 资源保护与社区经济发展之间矛盾比较突出
        3.3.4 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困难较多
    第四节 文山州新一轮中药资源普查开展情况
第四章 国外野生药材资源法律保护的借鉴
    第一节 国际条约中有关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的规定
        4.1.1 生物多样性公约
        4.1.2 保护野生动物迁徙物种公约
        4.1.3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
        4.1.4 国际重要湿地公约
        4.1.5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第二节 部分国家野生药材资源的保护措施
        4.2.1 美国
        4.2.2 欧盟
        4.2.3 澳大利亚
        4.2.4 印度
    第三节 国外野生药材资源法律保护对西部地区的借鉴意义
        4.3.1 详细阐述立法指导思想
        4.3.2 明确规定执行机构及其职责
        4.3.3 及时更新法律规定
        4.3.4 积极推进公众参与
第五章 西部民族地区野生药材资源法律保护的完善
    第一节 健全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
        5.1.1 完善野生药材资源相关立法
        5.1.2 提高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立法质量
        5.1.3 突出自治立法特色
        5.1.4 挖掘整合少数民族环境习惯法
        5.1.5 定期进行野生药材资源保护领域法律法规的清理
    第二节 强化野生药材资源法律法规的执法效果
        5.2.1 完善野生药材资源保护机构的执法依据
        5.2.2 理顺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体制
        5.2.3 加强野生药材资源保护机构执法能力建设
        5.2.4 协调野生药材资源执法与发展经济的关系
    第三节 促进公众守法及对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的参与
        5.3.1 加强宣传教育
        5.3.2 完善规章制度
        5.3.3 发展环保非政府组织
        5.3.4 探索环境公益诉讼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国家林木种苗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提出
        1.1.1 林木种苗发展的技术经济背景
        1.1.2 林木良种和苗木生产发展及供应体系概况
        1.1.3 林木良种和苗木生产发展的主要经验
        1.1.4 林木育种和苗木培育科学研究进展
        1.1.5 林木种苗发展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及目前需要研究的重点
        1.1.6 研究的目的意义
    1.2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2.1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2.2 研究技术路线
        1.2.3 研究方法
2 林木种苗发展比较研究
    2.1 中国林木种苗发展阶段比较研究
        2.1.1 第一阶段:号召动员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60年代初)
        2.1.2 第二阶段:研究试点阶段(1960年代初~1978年)
        2.1.3 第三阶段:基地生产阶段(1978~1999年)
        2.1.4 第四阶段:依法治种阶段(2000~2009年)
    2.2 国内外林木良种生产和种苗供应空间比较研究
        2.2.1 林业发达国家林木良种生产和种苗供应
        2.2.2 国内外林木良种生产和种苗供应发展特点比较
    2.3 我国林木种苗发展的SWOT分析
        2.3.1 我国林木种苗发展优势分析
        2.3.2 我国林木种苗发展机遇分析
        2.3.3 我国林木种苗发展不足与危机分析
    2.4 中国林木种苗发展的方向
        2.4.1 加强林木良种基地建设和管理
        2.4.2 建立林木良种生产和良种苗木培育扶持制度
        2.4.3 加强林木种质资源调查、收集、保存、利用
        2.4.4 加快林木良种选育进程
        2.4.5 加强科技支撑和人才队伍建设
        2.4.6 加强宣传,提高社会林木良种和种苗质量意识
    2.5 本章小节
3 林木良种生产和种苗发展理论体系研究
    3.1 林木遗传改良技术体系的理论发展
        3.1.1 概念
        3.1.2 林木遗传改良技术体系的理论形成
        3.1.3 林木遗传改良技术体系的理论发展
    3.2 林木种苗发展与中国林业分工理论
        3.2.1 中国林业分工理论内涵
        3.2.2 林业分工理论对林木种苗发展的指导意义
    3.3 林木种苗发展与现代林业理论
        3.3.1 世界各国现代林业思想
        3.3.2 中国现代林业理论内涵
        3.3.3 用现代林业理论指导林木种苗发展
    3.4 林木种苗发展与生态文明理论
        3.4.1 人类文明发展历程
        3.4.2 生态文明理论内涵
        3.4.3 林业和林木种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分析
    3.5 林木种苗发展与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理论
        3.5.1 系统论的基本原则
        3.5.2 系统创新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3.5.3 霍尔三维结构(Hall three dimensions structure)
        3.5.4 用系统工程论指导林木种苗发展
    3.6 林木种苗发展与西方经济学理论
        3.6.1 西方经济学理论内涵
        3.6.2 分析
    3.7 林木种苗发展与公共管理理论
        3.7.1 公共管理理论基本内涵
        3.7.2 公共政策理论
        3.7.3 公共财政理论
        3.7.4 行政法理论
    3.8 林木种苗发展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3.8.1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内涵
        3.8.2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理论基础
        3.8.3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践
    3.9 林木种苗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科学发展观
        3.9.1 可持续发展理论
        3.9.2 科学发展观
        3.9.3 林木种苗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
    3.10 战略管理理论与国家种苗发展体系
        3.10.1 战略管理理论概述
        3.10.2 林木种苗发展体系构想
    3.11 本章小节
4 林木种苗发展案例研究
    4.1 福建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林木种苗科技联合攻关
        4.1.1 研究背景
        4.1.2 福建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4.1.3 福建省林木种苗科技联合攻关
        4.1.4 主要启示
    4.2 浙江省林木良种创新平台和种苗生产供应体系
        4.2.1 研究背景
        4.2.2 浙江省林木良种创新平台核心内容
        4.2.3 浙江省林木种苗生产供应体系
        4.2.4 林木良种创新和种苗生产供应体系建设成效分析
        4.2.5 主要启示
    4.3 河南省非公有制林木种苗基地发展典型研究
        4.3.1 研究背景
        4.3.2 河南省非公有制种苗基地发展历程
        4.3.3 河南省非公有制种苗基地经营形式及主要特点
        4.3.4 河南省发展非公有制种苗基地的成效分析
        4.3.5 河南省发展非公有制种苗基地的主要经验
        4.3.6 主要启示
    4.4 江苏省杨树产业中的种苗生产供应体系
        4.4.1 研究背景
        4.4.2 江苏省杨树产业中的种苗生产供应体系核心内容
        4.4.3 江苏省杨树产业中的种苗生产供应成效分析
        4.4.4 主要启示
    4.5 广东省外资企业森林资源培育项目中的种苗供应特点
        4.5.1 研究背景
        4.5.2 广东省外资企业森林资源培育项目中的种苗供应特点
        4.5.3 广东省外资企业森林资源培育项目中的种苗供应成效分析
        4.5.4 主要启示
    4.6 山西省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和质量监督典型研究
        4.6.1 研究背景
        4.6.2 山西省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和质量监督核心内容
        4.6.3 山西省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典型案情分析
        4.6.4 主要启示
    4.7 河北省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
        4.7.1 研究背景
        4.7.2 河北省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核心内容
        4.7.3 河北省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成效分析
        4.7.4 主要启示
    4.8 本章小节
5 国家林木种苗供需研究
    5.1 全国林木种苗供需现状
        5.1.1 林木种子供需情况
        5.1.2 苗木供需情况
        5.1.3 我国林木种苗生产供应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5.1.4 种苗生产供应应对措施
    5.2 发展趋势分析
        5.2.1 结构优化——品种多样化
        5.2.2 追求质量——品质优良化
        5.2.3 多元体制——分工合理化
        5.2.4 市场运作——运作市场化
        5.2.5 法制环境——管理规范化
        5.2.6 强化服务——服务社会化
    5.3 需求预测
        5.3.1 国家发展总体战略、现代林业和林业生态体系建设需要大量品种丰富的良种壮苗
        5.3.2 林业产业体系建设需要林木种苗发挥更大作用
        5.3.3 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对林木种苗提出了更高要求
        5.3.4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林木种苗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5.3.5 城市绿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极大地拓展了林木种苗的发展空间
        5.3.6 灾后重建和扩大内需造林对林木种苗生产和供应提出了紧迫和艰巨任务
    5.4 本章小节
6 国家林木种苗发展总体战略研究
    6.1 战略思想与指导方针
        6.1.1 林木种苗在中国林业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6.1.2 确认识和把握林木种苗发展的十大关系
        6.1.3 "种苗发展系统工程论"思想
        6.1.4 "种苗发展系统工程论"思想体系(种苗"四化"的指导方针和种苗"四大体系"建设)
    6.2 战略布局与战略目标
        6.2.1 战略布局
        6.2.2 战略目标
        6.2.3 战略途径
    6.3 战略重点
        6.3.1 科技创新和良种选育推广体系
        6.3.2 林木种苗生产供应体系
        6.3.3 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和质量监督体系
        6.3.4 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体系
    6.4 本章小节
7 国家林木种苗发展重点战略问题
    7.1 国家林木种苗科技发展战略问题
        7.1.1 战略目标
        7.1.2 战略重点
        7.1.3 战略措施
    7.2 公益性林木种苗事业发展战略问题
        7.2.1 林木种质资源保护战略问题
        7.2.2 林木良种繁育战略问题
        7.2.3 林木种子贮备战略问题
    7.3 苗木产业发展战略问题
        7.3.1 战略目标
        7.3.2 战略布局和重点
        7.3.3 战略措施
    7.4 兼容性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7.4.1 重点林木采种基地发展战略问题
        7.4.2 重点国有苗圃发展战略问题
    7.5 非公有制林木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7.5.1 非公有制林木种苗发展历程与现状
        7.5.2 战略目标
        7.5.3 战略重点
        7.5.4 战略措施
    7.6 国家林木种苗区域发展战略问题
        7.6.1 国家林业重点工程林木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7.6.2 油茶产业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7.6.3 城市绿化林木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7.6.4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新农村建设中林木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7.6.5 生态文化体系建设中林木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7.7 林木种苗发展的监管和服务战略问题
        7.7.1 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和质量监督问题
        7.7.2 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问题
    7.8 本章小节
8 林木种苗发展技术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
    8.1 现行政策回顾及理论分析
        8.1.1 林业政策取向与种苗建设
        8.1.2 林木种苗发展政策回顾
        8.1.3 当前林木种苗政策落实不到位和管理体制机制的制约
        8.1.4 理论分析
    8.2 建立长期稳定的林木种苗事业发展国家支持体系
        8.2.1 林木良种财政支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8.2.2 林木种苗财政支持建议
        8.2.3 广泛的民间投入机制
    8.3 林木种苗科研、生产、管理体制研究
        8.3.1 我国林木种苗科研生产管理体制现状
        8.3.2 基本思路
        8.3.3 建立科研生产管理体制的建议
    8.4 林木种苗生产经营体系和多元化运行机制研究
        8.4.1 我国林木种苗生产经营体制现状
        8.4.2 基本思路
        8.4.3 主要任务和内容
        8.4.4 完善林木种苗生产经营机制的建议
    8.5 林木种苗生产经营法制体系和质量、技术标准体系研究
        8.5.1 林木种苗生产经营法制体系现状
        8.5.2 基本思路
        8.5.3 健全林木种苗生产经营法制体系和质量、技术标准体系的建议
    8.6 林木种苗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管理体制研究
        8.6.1 林木种苗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管理体制现状
        8.6.2 基本思路
        8.6.3 完善林木种苗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管理体制的建议
    8.7 本章小节
9 结论
    9.1 基本弄清中国林木种苗发展的时空和内外部发展规律,提出了中国林木种苗发展方向
    9.2 初步建立起中国林木种苗发展理论技术体系,为构建林木种苗发展战略奠定了基础
    9.3 通过林木种苗发展案例研究,建立了中国林木种苗发展的典型模式
    9.4 基本弄清中国林木种苗发展供需状况,预测了林木种苗发展趋势
    9.5 提出了中国林木种苗发展战略,构建起中国林木种苗发展体系框架
    9.6 理清了中国林木种苗发展重点战略问题,分别提出了战略目标、重点和措施
    9.7 完善了中国林木种苗发展技术经济政策体系,提出了林木种苗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建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奖项
    1 发表的论文
    2 编着的书籍
    3 获得的奖项
参考文献
详细摘要
Abstract

(8)林木种质资源特性信息查询平台的研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种质资源概述
    1.1 种质资源的相关概念
        1.1.1 种质资源
        1.1.2 种质资源的意义
    1.2 种质资源的工作内容
        1.2.1 种质资源收集的方法
        1.2.2 种质资源的保存
        1.2.3 种质资源的创新
        1.2.4 种质资源的利用
    1.3 国内外种质资源工作的概况
    1.4 我国种质资源的发展目标
    1.5 林木种质资源信息管理
        1.5.1 林木种质资源信息管理概念
        1.5.2 林木种质资源信息系统的建立
    1.6 国内外林木种质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的现状
        1.6.1 国外林木种质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的现状
        1.6.2 国内林木、农作物种质资源保存及信息管理系统现状
    1.7 林木种质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的作用
2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
    2.1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定义及其建设的背景
    2.2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主要内容
    2.3 “纲要”发布对平台建设的意义
    2.4 林木和花卉种质资源标准化整理、整合和共享
        2.4.1 林木种质资源共性信息描述
        2.4.2 林木种质资源特性信息描述
    2.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2.5.1 种质资源特性信息查询系统的目的与意义
        2.5.2 研究的主要内容
        2.5.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2.5.3.1 研究方法
        2.5.3.2 技术路线
3 系统开发过程中需要的技术与理论
    3.1 开发环境
        3.1.1 Web服务器
        3.1.2 因特网信息服务器(IIS)
    3.2 软件体系结构
        3.2.1 两层客户端/服务器(C/S)结构
        3.2.2 三层及多层的 C/S结构
        3.2.3 浏览器/服务器(B/S)结构
    3.3 动态页面技术
    3.4 数据库技术
    3.5 ADO数据库访问技术
        3.5.1 ADO数据库访问技术
        3.5.2 ADO数据库访问原理
4 林木种质资源特性信息查询平台的总体设计
    4.1 系统体系结构
    4.2 系统功能模块
        4.2.1 林木特性信息查询模块
        4.2.2 林木特性信息购买模块
        4.2.3 系统基本信息浏览模块
        4.2.4 用户添加信息模块
        4.2.5 林木种质资源特性信息数据库管理模块
        4.2.5.1 管理员模块
        4.2.5.2 用户注册模块
        4.2.5.3 数据录入
        4.2.5.4 用户添加信息模块
        4.2.5.5 信息发布
    4.3 数据库设计
        4.3.1 基本信息表
        4.3.2 特性信息表
        4.3.3 图文信息表
        4.3.4 主要表之间的关系
5 系统中主要模块的设计和实现
    5.1 数据库访问技术
    5.2 数据添加、修改、删除操作
    5.3 数据查询
        5.3.1 一般性查询
        5.3.2 高级查询
    5.4 信息购买
6 林木种质资源特性信息查询平台的运行实例
    6.1 系统运行操作
        6.1.1 首页浏览
        6.1.2 查询页面
        6.1.3 查询信息浏览页面
        6.1.4 购买信息页面
        6.1.5 站内信息搜索
    6.2 系统管理运行操作
        6.2.1 管理员登录页面
        6.2.2 后台管理首页
        6.2.3 数据信息添加页面
        6.2.4 特性信息管理页面
        6.2.4.1 数据信息删除
        6.2.4.2 数据信息修改
        6.2.4.3 数据信息审批
        6.2.5 新闻信息管理页面
        6.2.6 用户登录页面
        6.2.7 用户注册页面
        6.2.8 用户个人信息管理页面
        6.2.9 注册用户显示页面
        6.2.10 用户添加资源信息页面
        6.2.11 管理员查看购买信息
7 结果与讨论
    7.1 主要工作
    7.2 系统特点
    7.3 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9)中国森林植物种质资源保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基本认识(代前言)
    1 植物资源
    2 种质资源
        2.1 基础概念
        2.2 保育方法
        2.3 技术程序
        2.4 遗传背景评价
第一章 世界植物种质资源工作综览
    1 保育方略与技术
        1.1 异地保存
        1.2 原地保护
    2 世界保藏量与地区分布
    3 国际协议与规范
    4 全球通路和行动
        4.1 CGIAR
        4.1.1 IPGRI
        4.1.2 ICRAF
        4.1.3 CIFOR
        4.2 FAO
        4.2.1 REFORGEN
        4.2.2 WIEWS
        4.2.3 SIS
        4.2.4 HORTIVAR
        4.2.5 GRASSLAND INDEX/GBASE
        4.2.6 GIEWS
        4.2.7 GEONETWORK
        4.2.8 FORESTRY LINKS DATABASE
        4.2.9 FPMIS
        4.2.10 FORIS
        4.2.11 FAOTERM
        4.2.12 ECOCROP~1
        4.2.13 ECOCROP~2
        4.3 IUCN Red list
        4.4 Tree Conservation Database by WCMC
        4.5 CAB Forestry Compendium
        4.6 Dendrome
        4.7 The World Directory of Forest Geneticists and Tree Breeders of IUFRO
        4.8 CAMCORE
        4.9 SPRIG
        4.10 FGRWG of NAFC
        4.11 DFSC
        4.12 GRIN
        4.13 UK PGRG
        4.14 澳大利亚
        4.15 GENRES
        4.16 CGN
        4.17 日本的种质资源
        4.18 BGR
        4.19 Database of Forest Genetic Resources of Korea
        4.20 印度
        4.21 一些特别种类的国际性遗传资源工作网络
    5 我国种质资源基本工作
第二章 保育技术纲要
    1 保育现状
    2 保育对象
    3 保育单元
    4 存量资源收集整理
    5 增量资源的收集
    6 种质保存
    7 保存样本约定
第三章 保育实践
    1 种质份保育
        1.1 保存方式计量
        1.2 保存地点计量
        1.3 保存机构计量
    2 种质专家
    3 种质项目
    4 种苗标本
    5 蜡叶标本
    6 木材标本
第四章 种质编目
    1 种质编目描述简表
    2 种质编目描述规范
        2.1 描述规范制定原则与方法
        2.2 范围
        2.3 规范性引用文件
        2.4 概念与方法
    3 种质编目数据标准
    4 附录 森林植物种质资源编目数据采集表
        森林植物种质资源编目表
        森林植物种质资源利用情况报告格式
        森林植物种质资源利用情况登记表
    5 编目结果
    6 与国家平台“植物种质资源”共性描述表(试行)的衔接
第五章 信息表达与共享
    1 数据基本流程
    2 数据库构建
        2.1 数据库定义规范
        2.2 数据库表设计
        2.2.1 用户注册表
        2.2.2 种质资源编目登录表
        2.2.3 种质专家信息表
        2.2.4 种质项目信息表
        2.2.5 种苗信息表
    3 系统结构
        3.1 系统软件结构
        3.2 系统硬件结构
    4 网站功能与使用
        4.1 前台主要功能
        4.1.1 主页
        4.1.2 种质在线
        4.1.3 会员注册
        4.1.4 种质发布
        4.1.5 种质查询
        4.1.6 种质专家
        4.1.7 种苗标本
        4.1.8 腊叶标本
        4.1.9 木材标本
        4.1.10 相关链接
        4.1.9.11 关于我们
        4.2 后台主要功能
        4.2.1 后台登录页面
        4.2.2 后台主页
        4.2.3 后台查询
        4.2.4 栏目分类管理
        4.2.5 份表发布
        4.2.6 份表浏览
        4.2.7 种质项目发布
        4.2.8 种质项目浏览
        4.2.9 专家信息发布
        4.2.10 专家信息浏览
        4.2.11 种质资料交流
        4.2.12 发布种苗标本
        4.2.13 种苗标本浏览
        4.2.14 会员管理
        4.2.15 访问量统计
    5 共享机制讨论
    6 网络功能的进一步优化
第六章 种质评价与创新利用
    1 不同种质的生物质TGA分析
        1.1 黄檀树种组种质TGA分析
        1.2 西南地区集中典型薪炭材树种TGA分析
        1.3 几种具有“厚壁”性状竹子的TGA分析
    2 部分竹子种质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初探
    3 特异/优异种质—厚壁毛竹光合性能
        3.1 竹子光合研究进展
        3.2 材料与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4 对“中国植物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GB/T 14467-93)的修正
第七章 工作展望
    1 切实加强国家行动计划和优先保藏种类的制定
    2 加强种质资源保育基础理论方法技术的国际协同、接轨和研究
    3 加强保藏种质评价、鉴定和创新应用研究
    4 加强林木种质保藏能力建设
    5 切实加强国家与地方、行业与行业、国内与国际的合作、协作
    6 加强保藏种质信息规范建设
参考文献
致谢
在站期间主要工作
附件

(10)紫胶虫优良寄主植物钝叶黄檀生态遗传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生态遗传学研究概况、理论及研究前景
        1.1.1 生态遗传学的产生背景与发展过程
        1.1.2 生态遗传学的理论框架
        1.1.3 生态遗传学研究方法和途径
        1.1.4 生态遗传学的研究前景
    1.2 林木种质资源保存研究
        1.2.1 林木种质资源保存中的一些概念介绍
        1.2.2 国内外林木种质资源保存研究概况
        1.2.3 林木种质资源收集原则
        1.2.4 林木种质资源的保存方法
        1.2.5 林木种质资源的分析和评价体系
        1.2.6 林木种质资源的研究建议和展望
    1.3 种质资源保存研究与生态遗传学的相互关系
        1.3.1 植物遗传资源学
        1.3.2 生态遗传学在林木种质资源保存研究中的理论基础地位
        1.3.3 生态遗传学在林木种质资源保存中的应用
    1.4 紫胶虫优良寄主植物钝叶黄檀生态遗传学研究进展
        1.4.1 钝叶黄檀研究的目的意义
        1.4.2 钝叶黄檀生物学与生态学研究概况
        1.4.3 钝叶黄檀种质资源分布与存在的问题
        1.4.4 钝叶黄檀研究中的问题与对策
2 实验设计与方法
    2.1 种质资源采集方法与种源地情况介绍
        2.1.1 种源地地理位置与气候特征
        2.1.2 钝叶黄檀采种时间
        2.1.3 钝叶黄檀采种原则
    2.2 钝叶黄檀生物学性状与初步评价
        2.2.1 调查地点与时间
        2.2.2 调查方法
    2.3 钝叶黄檀种子发芽与幼苗生长调查调查方法
    2.4 生态遗传学实验方法和设计
        2.4.1 钝叶黄檀种子的地理种源变异研究方法
        2.4.2 钝叶黄檀苗期生长的地理变异研究方法
        2.4.3 不同地理起源钝叶黄檀植株形态变异研究方法
        2.4.4 不同种源的种质材料林分结构研究方法
        2.4.5 黑白皮型钝叶黄檀的界定方法
        2.4.6 不同种源钝叶黄檀遗传结构 RAPD 分析实验设计和研究方法
        2.4.6.1 钝叶黄檀总 DNA 的提取
        2.4.6.2 PCR 反应体系和引物筛选
        2.4.6.3 PCR 扩增产物的遗传参数统计分析方法
        2.4.7 不同地理起源钝叶黄檀蒸腾特性研究方法与实验设计
        2.4.8 不同种源钝叶黄檀冬代放养紫胶虫实验设计与调查方法
        2.4.8.1 放胶试验设计
        2.4.8.2 调查方法与调查指标
        2.4.9 不同种源钝叶黄檀树皮主要营养成分分析研究方法与实验设计
        2.4.9.1 材料与取样方法
        2.4.9.2 营养元素检测方法
        2.4.10 优良种源与优异种质的初步筛选方法
3 钝叶黄檀的地理分布与生物学特性观察
    3.1 钝叶黄檀种质资源的地理分布
    3.2 钝叶黄檀形态特征
    3.3 黑白皮型钝叶黄檀的争论
    3.4 钝叶黄檀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观察与调查
4 钝叶黄檀种质资源采集、保存与生物学性状研究
    4.1 不同地理种源钝叶黄檀母树调查情况
    4.2 钝叶黄檀果实与种子等种质材料的处理与保存措施
    4.3 钝叶黄檀种质资源的育苗
    4.4 不同地理种源钝叶黄檀种子发芽与幼苗生长调查
        4.4.1 不同地理起源钝叶黄檀总体发芽与生长情况
        4.4.2 龙陵种源不同家系种子发芽与苗木情况
        4.4.3 云县种源不同家系种子发芽与苗木情况
        4.4.4 双江种源不同家系种子发芽与苗木情况
        4.4.5 镇沅种源不同家系种子发芽与苗木情况
    4.5 不同种源钝叶黄檀生物学性状研究
        4.5.1 各种源生物学性状调查与结果分析
        4.5.2 不同种源钝叶黄檀生物学特性与生长性状差异综合分析
5 钝叶黄檀生态遗传学研究和种质资源鉴定评价
    5.1 钝叶黄檀种子的地理种源变异研究
        5.1.1 研究结果与分析
        5.1.1.1 不同地理种源钝叶黄檀果荚与种子性状调查
        5.1.1.2 各地理种源果荚与种子形态变异分析
        5.1.1.3 不同地理种源钝叶黄檀的种子性状对比
        5.1.1.4 种子性状指标与地理因素指标相关性分析
        5.1.2 小结
    5.2 钝叶黄檀苗期生长的地理变异
        5.2.1 研究结果及其分析
        5.2.1.1 不同种源间发芽率的地理变异分析
        5.2.1.2 不同种源苗高的地理变异分析
        5.2.1.3 钝叶黄檀苗期指标与种子千粒重相关性分析
        5.2.1.4 钝叶黄檀苗期发芽率与生长量的地理因素相关分析
        5.2.2 小结
    5.3 不同地理种源钝叶黄檀植株形态变异研究
        5.3.1 结果与分析
        5.3.1.1 不同种源钝叶黄檀单株有效枝条数变异
        5.3.1.2 不同种源钝叶黄檀平均单株有效枝条长度变异
        5.3.1.3 不同种源钝叶黄檀平均枝径变异
        5.3.1.4 不同种源钝叶黄檀功能叶长度变异
        5.3.1.5 不同种源钝叶黄檀功能叶宽度变异
        5.3.1.6 不同种源钝叶黄檀单位面积叶重变异
        5.3.1.7 不同种源钝叶黄檀月平均株高生长量变异
        5.3.1.8 种源地环境因子与形态指标相关性分析
        5.3.1.9 不同种源钝叶黄檀形态数量性状的亲源关系探讨
        5.3.2 小结和讨论
    5.4 钝叶黄檀异地保存林不同种源种质材料的林分结构研究
        5.4.1 结果与分析
        5.4.1.1 钝叶黄檀异地保存林自然环境调查
        5.4.1.2 不同种源钝叶黄檀异地保存林生长情况调查
        5.4.1.3 不同种源钝叶黄檀立木级结构分布情况
        5.4.2 小结
    5.5 不同种源钝叶黄檀和几种黄檀属优良树种的遗传结构 RAPD 分析
        5.5.1 结果与分析
        5.5.1.1 提取 DNA 效果分析
        5.5.1.2 钝叶黄檀 PCR 引物筛选与扩增后多态片段分析
        5.5.1.3 不同种源钝叶黄檀遗传差异分析
        5.5.1.4 黑白皮型钝叶黄檀遗传差别RAPD 分析
        5.5.1.5 黄檀属8 种优良树种的遗传结构 RAPD 分析
        5.5.2 小结
    5.6 不同地理种源钝叶黄檀蒸腾特性研究
        5.6.1 结果与分析
        5.6.1.1 不同种源间钝叶黄檀蒸腾特性的差异
        5.6.1.2 同一种源内不同家系蒸腾特性的分析对比
        5.6.1.3 环境生态因子对钝叶黄檀蒸腾速率的影响
        5.6.2 小结
    5.7 不同种源钝叶黄檀冬代放养紫胶虫的效果分析
        5.7.1 试验结果与分析
        5.7.1.1 不同种源钝叶黄檀放养胶虫的效果研究
        5.7.1.2 黑白皮型钝叶黄檀放胶指标比较
        5.7.2 小结
    5.8 不同种源钝叶黄檀树皮主要营养成份分析与对比
        5.8.1 试验结果
        5.8.1.1 不同种源有效枝条营养成份差异
        5.8.1.2 不同种源有效枝条氨基酸成份差异
        5.8.1.3 黑白皮型营养成份分析
        5.8.1.4 营养成份与地理自然因子的相关分析
        5.8.1.5 放胶与未放胶枝条营养成份分析
        5.8.1.6 钝叶黄檀营养成份与紫胶产量的关系
        5.8.1.7 钝叶黄檀营养成份与紫胶产量的回归分析
        5.8.2 小结
    5.9 钝叶黄檀优良种源与优异种质初步评价与鉴定
        5.9.1 优良种源与优异种质初步筛选结果
        5.9.1.1 基于种子基础上的优良种源与优异种质选择
        5.9.1.2 基于发芽率上的优良种源与优异种质选择
        5.9.1.3 基于生长量上的优良种源与优异种质选择
        5.9.1.4 基于蒸腾速率上的优良种源与优异种质选择
        5.9.1.5 基于放胶试验上的优良种源与优异种质选择
        5.9.2 小结
6 结论和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四、热带、南亚热带林木种质资源保存与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福建省林木种质资源现状及其保护利用策略——以平潭综合实验区为例[J]. 高晖. 现代园艺, 2021(24)
  • [2]加强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 推动热作产业高质量发展[J]. Bureau of State Farms,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ffairs;. 中国热带农业, 2020(05)
  • [3]贵州野生木本观赏植物分布格局及其城市应用区域规划研究[D]. 黄郎. 贵州大学, 2020(04)
  • [4]西南桦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评价[D]. 尹明宇.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20
  • [5]中国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与自然保护区体系有效性分析[D]. 郭子良. 北京林业大学, 2016(08)
  • [6]西部民族地区野生药材资源法律保护研究[D]. 张军辉. 中央民族大学, 2013(12)
  • [7]国家林木种苗发展战略研究[D]. 刘红. 南京林业大学, 2011(05)
  • [8]林木种质资源特性信息查询平台的研建[D]. 于雪. 北京林业大学, 2007(03)
  • [9]中国森林植物种质资源保育[D]. 郭起荣.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06(12)
  • [10]紫胶虫优良寄主植物钝叶黄檀生态遗传学研究[D]. 孙永玉.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05(08)

标签:;  ;  ;  ;  

热带亚热带森林种质资源保存与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