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半胱氨酸在金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

L-半胱氨酸在金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

一、L-半胱氨酸在金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论文文献综述)

李瑞[1](2020)在《金属纳米复合材料修饰电化学传感器在疾病标记物和药物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采用电化学方法检测疾病标记物和药物成为电化学研究领域的热点,众所周知,疾病标记物有诸多指标,主要由小分子疾病标记物与大分子疾病标记物(包括核酸类、蛋白质类、糖类和脂类疾病标记物)组成,这些指标在人体中含量的异常通常是机体患病的征兆。抗生素类药物具有抑制细菌生长或杀死细菌的作用。由于抗生素及其代谢产物可以渗透到地表水和地下水中,抗生素的残留物污染了环境,从而严重影响生态平衡与人类健康。因此,迫切需要研究出高灵敏检测生物样品中疾病标记物与药物含量的方法。金属纳米复合材料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纳米材料复合而成,具有电催化性能好,可以发挥协同作用的优点,可以用来构成性能优异的电化学传感器。因此,本论文主要研究金属纳米复合材料修饰电化学传感器在疾病标记物和药物中的应用。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设计基于石墨烯与单壁碳纳米管上电沉积铈和铜的金属纳米复合物修饰的电化学传感平台(GR-SWNT-Ce-Cu-Tween 20/GCE),用于高灵敏地同时测定多巴胺(DA)、尿酸(UA)和葡萄糖(Glu)。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衍射(XRD)对修饰物进行表征,通过循环伏安法(CV)、差分脉冲伏安法(DPV)和电化学阻抗法(EIS)探讨传感平台的电化学行为。结果表明,在DA、UA和Glu的共存系统中,在最优条件下通过DPV方法测量得到三个清晰且分离良好的伏安峰,线性范围分别为0.1-100μM,0.08-100μM和1-3000μM,检测限(S/N=3)分别为0.0072μM,0.0063μM和0.095μM。并成功用于人血清的DA、UA和Glu测定,效果良好。2、利用柠檬酸三钠还原法制备出金纳米粒子(Au NPs),并与壳聚糖(CS)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复合,构建出用于同时检测去甲肾上腺素和L-半胱氨酸的新型电化学传感器。由CS-Au NPs-SDBS/GCE构建的电化学传感器对去甲肾上腺素和L-半胱氨酸的电化学响应及电催化性能良好,在最优的实验条件下,与裸玻碳电极(GCE)和CS-Au NPs/GCE相比,CS-Au NPs-SDBS/GCE对去甲肾上腺素和L-半胱氨酸氧化表现出显着的电催化活性。线性范围分别为0.08~100μM和0.2~400μM,检出限为0.0034μM和0.052μM(S/N=3)。此外,研究去甲肾上腺素和L-半胱氨酸干扰性检测。结果表明,去甲肾上腺素和L-半胱氨酸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并成功实现人血清样品中去甲肾上腺素和L-半胱氨酸的含量测定。3、利用良好导电性能的β-环糊精(β-CD)和具有优异生物相容性与负载能力的金属铂纳米粒子(Pt NPs),构建高灵敏电化学传感器(β-CD-Pt NPs-SDS/GCE),并应用于检测高半胱氨酸。通过SEM等方法对Pt NPs-β-CD形态结构进行表征。通过DPV法来检测高半胱氨酸,结果表明,构建的电化学传感器检出限低,灵敏度高,且具有良好的重现性和稳定性。此外,高半胱氨酸在0.8~6000μM具有良好的线性范围,检出限为0.052μM(S/N=3)。制备的电化学传感器成功用于检测人血清中的高半胱氨酸。4、设计基于多层石墨烯(GR)和单壁碳纳米管(SWCNT)作为玻碳电极的基底材料,与具有独特电催化性能和电子转移能力的铈纳米材料(Ce NPs)复合,构建GR-SWCNT-Ce NPs-SDBS/GCE电化学传感平台,对土霉素、氯霉素、甲硝唑、利福平与环丙沙星的氧化反应表现出显着的电催化活性,线性范围分别为0.6-100μM、0.2-80μM、0.8-20μM、0.08-20μM和0.4-100μM,检测限(S/N=3)为0.036μM、0.011μM、0.23μM、0.016μM和0.089μM。结果表明,金属纳米复合材料构建的电化学传感器具有更宽的线性范围、更高的灵敏度、更低的检测限、良好的重现性和稳定性以及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并成功实现生物样品中五种抗生素的含量测定。

岳莹娜[2](2020)在《不对称电还原芳香酮反应中阴极材料的设计制备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类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命”这个主题成为当今社会被讨论最为激烈的话题。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对生命也越来越重视。而药物作为可直接影响生命质量的手段之一,它的市场需求也在逐年增加。其中手性药物的销量占据了药物总类别的榜首。从自然界中可直接提取的手性药物种类和数量均有限,因此通过研究手性合成方法进行手性药物开发成为目前新药研发的主要途径。手性药物合成中通过潜手性芳香酮的不对称还原得到的具有光学活性的芳香醇是手性药物合成的有效结构单元,因此芳香酮类化合物的不对称还原也是近年来不对称合成领域的研究重点。均相体系中过渡金属催化的不对称合成反应一直是手性合成中常见而有效的方法,但此类反应体系中的催化剂通常价格昂贵,且在反应后处理中分离困难而会造成一定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多相催化作为另一种占据主流的催化方法能够有效解决催化剂的分离和循环利用等问题,却无法避免高温和高压的反应条件。以多相不对称氢化反应为例,反应中使用的氢源通常为高压氢气,因此反应过程并不十分安全且实验操作难度相对较大。另一种新兴的电化学方法催化不对称合成可有效避免相对苛刻的反应条件,在常温常压条件下即可达到手性催化的目的。而阴极材料是电化学方法催化芳香酮类化合物不对称还原的关键,因此如何设计和制备高效的阴极材料是实现高效催化芳香酮类化合物不对称还原的重中之重。基于上述问题,本论文主要通过以下五个工作进行探究:(1)Cu-Pt双金属催化的2,2,2-三氟苯乙酮不对称电还原反应利用金属置换原理在Cu纳米颗粒(NPs)上负载小粒径的Pt NPs得到负载型Cu-Pt双金属Pt@Cu NPs,并应用于辛可尼定(CD)诱导的芳香酮类化合物的不对称电还原反应。由于Pt NPs均匀分散,更有利于吸附手性诱导剂CD,因此底物在双金属电极表面的还原过程中更易产生光学活性。在模型分子2,2,2-三氟苯乙酮的不对称电还原反应中,Pt@Cu NPs为阴极时产物的产率和光学活性(ee值)分别可达25%和59%,这明显优于以Pt或Cu为阴极时电解所得到的结果。该双金属材料催化性能稳定,连续重复电解6次后产物的产率和ee值均无明显变化,可作为芳香酮类化合物不对称电还原反应中低成本高效率的催化材料。(2)CuPt合金催化的2,2,2-三氟苯乙酮不对称电还原反应贵金属Pt催化剂在不对称还原反应中的应用被广泛报导,而Pt基合金的催化性能相比于单一金属有明显的增强,且Cu具有较高的催化性能以及相对较低的价格,因此CuPt合金在降低Pt含量的同时可提升催化剂的催化效率。CuPt合金对多种由CD诱导的芳香酮类化合物的不对称还原均有高效的催化作用,其中模型底物2,2,2-三氟苯乙酮在CuPt合金为阴极的电化学体系中被还原得到的产物产率和ee值可达83%和44%,相比于Cu-Pt双金属催化体系的结果有明显提高。合金电极稳定性强,重复使用6次后催化模型底物的不对称电还原反应依旧能得到与首次电解相当的水平。(3)L-半胱氨酸修饰CuPt合金催化的2,2,2-三氟苯乙酮不对称电还原反应自L-脯氨酸催化的不对称分子间羟醛反应被报道后,越来越多科学家开始致力于研究手性氨基酸在不对称合成反应中的应用。L-半胱氨酸作为一种便宜且天然易得的手性诱导剂被广泛应用于手性催化反应中,而L-半胱氨酸中特征的巯基可与金属作用形成较强的金属硫键,这为手性氨基酸嫁接在金属表面形成手性电极提供了可能。由于手性氨基酸已嫁接在合金表面,因此在L-cysteine-CuPt催化的芳香酮类化合物的不对称电还原反应中无需另外再加入手性诱导剂,这避免了Cu-Pt双金属和CuPt合金催化体系中存在的电解后处理过程中诱导剂难分离而造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当L-cysteine-CuPt-5作为阴极催化底物不对称电还原反应时,产物的产率和ee值可分别达到73%和43%,这避免了将等量L-半胱氨酸直接添加至电解液时,产物光学活性相对较低的情况。除此之外,L-半胱氨酸即使在材料多次重复利用后也依旧能牢固地嫁接在合金表面,因此其诱导效果并不随着电解次数的增加而有所下降。(4)L-lysine-MWCNTs用于2,2,2-三氟苯乙酮不对称电还原反应多壁碳纳米管(MWCNTs)先后经过浓硫酸和浓硝酸的混和酸处理、在SOCl2中搅拌回流处理以及最终与L-赖氨酸反应得到L-lysine-MWCNTs。用相同方法还能够制备得到不同手性氨基修饰的MWCNTs复合材料如L-arginine-MWCNTs和D-arginine-MWCNTs等。此类手性氨基酸修饰的MWCNTs材料不同于氨基酸修饰的金属材料,其主要构成元素均为地球上含量丰富的元素碳,避免使用L-半胱氨酸修饰CuPt合金催化体系中大量使用的资源有限的金属,更加符合当今“绿色化学”的主题。除此之外,L-lysine-MWCNTs在芳香酮类化合物的不对称电还原反应中发挥了较好的作用,以模型底物为例,经电解条件的优化后,产物的产率和ee值可达64%和30%。该材料不仅对多种芳香酮类化合物的不对称电还原反应均有作用,它在电化学体系中的稳定性也很强,即使经过多次重复使用,嫁接于MWCNTs表面的手性氨基酸也并未脱落。(5)D-PHE-MWCNTs用于2,2,2-三氟苯乙酮不对称电还原反应采用重氮化反应的方法,仅经过一个反应步骤即可将D-苯丙氨酸修饰在MWCNTs表面制备得到D-PHE-MWCNTs。这种D-PHE-MWCNTs材料制备方法简单,避免了L-lysine-MWCNTs制备过程中利用多步功能化修饰方法而导致的材料中间体收率不高的问题。以去离子水作为溶剂使材料制备的过程更加清洁,除此之外该方法缩短了材料制备的时间,简化了实验步骤。此外,D-PHE-MWCNTs在以2,2,2-三氟苯乙酮为模型的芳香酮类化合物的不对称电还原反应中应用效果好,产物的产率和ee值可分别达到65%和40%。手性诱导剂在电化学过程中牢牢嫁接在MWCNTs表面使材料在6次循环使用后依旧保持与首次电解时相当的效果。

蔡征宇[3](2019)在《基于锗酸铜纳米线与聚苯胺复合物电极的酸性小分子传感性能研究》文中提出具有生物效应的酸性小分子的检测对环境保护、食品安全以及人体健康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电化学传感器因具有灵敏度高、操作简便、易于微型化、多功能等优点受到了广泛重视。本文针对L-半胱氨酸(L-Cys)、酒石酸(TA)和苯甲酸(BA)三种广泛应用的酸性分子的检测,发展新型的电化学传感技术。制备了锗酸铜纳米线(CGONWs)及其聚苯胺(PAn)复合物(PAn/CGONWs)改性的玻碳电极(GCE),系统分析了L-Cys、TA和BA在所制备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和传感性能,主要结果如下:1、以二氧化锗作为锗源,铜片为沉积衬底,采用简便的水热沉积过程制备出了锗酸铜纳米线(CGONWs),确定了CGONWs较优的水热沉积参数。250℃、保温12 h在铜片衬底可以制备出斜方晶相的锗酸铜纳米线,纳米线长数十微米,直径30-150 nm。根据固态条件下的成核、晶体生长过程解释了锗酸铜纳米线的形成与生长。以PAn和CGONWs作为原料,通过水热过程制备出不同含量的PAn/CGONWs-W%复合物(W代表复合物中PAn的质量百分比),复合物中直径100-300 nm的球形PAn附着于CGONWs表面。CGONWs和PAn/CGONWs均可以紧密附着于GCE表面形成约2 μm厚的薄膜。2、CGONWs电极对于L-Cys、TA和BA的氧化还原反应具有良好的电催化性能。三种分子在CGONWs电极上都有较低的氧化过电势。中性条件下在0.3~0.0 V(vs SCE)的电势范围内,L-Cys、TA和BA的循环伏安(CV)曲线中均出现两对峰形类似的半可逆的氧化还原峰,扫描速率与阳极峰强度呈线性关系。不同pH值电解质对三种分子的电化学行为的影响是相似的。所研究的酸性小分子具有羧基官能团,能够与CGONWs上的含锗位点和铜离子产生表面相互作用,提出了三种小分子在CGONWs上两类活性位点通过强、弱吸附作用发生与质子转移偶联的表面电化学反应的机制。3、中性环境中,PAn对三种酸性分子没有催化活性。三种酸性分子在PAn/CGONWs电极上的氧化还原机制没有发生变化,但PAn能显着提高PAn/CGONWs电极的电催化活性,三种分子的氧化峰电流强度显着增强。结果表明高质量分数的PAn对PAn/CGONWs电极的界面电子转移能力具有更好的改善作用,同时PAn的存在可影响三种酸性分子在电极界面的扩散及吸附过程,过多的PAn不利于活性分子的表面吸附,因此存在一个最优的PAn复合分数。4、在室温环境条件下,CGONWs电极表现出对L-Cys、TA和BA良好的电化学传感性能。在0.1M KCl溶液中对L-Cys的检测限、线性检测范围和灵敏度分别为0.9 μM、0.001-2 mM及75.7 μAmM-1;对TA的检测限、线性检测范围和灵敏度分别为7.7 μM、0.01-2 mM及44.2 μAmM-1;对BA的检测限、线性检测范围和灵敏度分别为0.91 μM、0.001-2 mM及 69.9 μAmM-1。5、相同条件下,PAn/CGONWs电极表现出比CGONWs电极更好的传感性能。在PAn/CGONWs-10%、PAn/CGONWs-20%、PAn/CGONWs-40%和 PAn/CGONWs-60%电极中,PAn/CGONWs-40%电极具有最好的传感性能,其对L-Cys的检测限、线性检测范围和灵敏度分别为0.23 μM、0.0005-2 mM及271.47 μAmM-1;对TA的检测限、线性检测范围和灵敏度分别为1.4 μM、0.005-2 mM及42.0 μAmM-1;对BA的检测限、线性检测范围和灵敏度分别为0.28 μM、0.001-2 mM及118.8 μAmM-1。所制备的CGONWs和PAn/CGONWs电极都表现出优良的传感稳定性和重复性。本文工作表明CGONWs与聚苯胺复合物在酸性小分子的电化学检测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魏天[4](2018)在《铋基复合氧化物纳米棒的合成、表面修饰及其电化学特性》文中认为铋酸盐纳米材料具有独特的电化学、光学和催化性能,引起了人们的广泛研究兴趣。本文论述了铋基一维纳米材料的合成、电化学检测生物分子的研究现状与进展。通过简单的水热法,在不添加表面活性剂的条件下合成了铋酸锌纳米棒、镍酸铋纳米棒,通过原位聚合过程得到了聚苯胺复合纳米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等测试手段对所得产物进行结构、形貌及尺寸表征,对产物形成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研究,并提出了其形成机理。系统研究了铋酸锌纳米棒及聚苯胺复合铋酸锌纳米棒作为玻碳电极(GCE)修饰材料检测L-半胱氨酸(L-CySH),镍酸铋纳米棒及聚苯胺复合镍酸铋纳米棒作为玻碳电极修饰材料检测酒石酸。这在铋基复合氧化物一维纳米材料的可控合成、表面修饰及应用方面有重要研究意义。在不添加表面活性剂的条件下,以乙酸锌和铋酸钠为原料,通过简单的水热法合成了立方Zn Bi38O58晶相的铋酸锌纳米棒。SEM和HRTEM显示纳米棒的长度和直径分别为2-10μm和40-250 nm。基于不同水热条件下获得产物的结构和形态,提出了铋酸锌纳米棒的成核和晶体生长过程。采用铋酸锌纳米棒修饰玻碳电极系统研究了L-半胱氨酸的电化学行为。在KCl溶液中,铋酸锌纳米棒修饰玻碳电极检测L-半胱氨酸时,在-0.07 V和-0.52 V位置存在一对半可逆氧化还原循环伏安(CV)特征峰,其反应受吸附过程所控制。随着L-半胱氨酸浓度和扫描速率的增加,CV峰的强度明显增加。在浓度为0.0001-2 mM之间时,峰电流与浓度呈线性关系。检出限(LOD)为0.074μM(信噪比为3),相关系数为0.996。铋酸锌纳米棒修饰玻碳电极显示出良好的稳定性和重复性。以乙酸镍和铋酸钠为原料,采用不添加表面活性剂的水热法合成出了具有立方Bi12NiO19晶相的镍酸铋纳米棒。电子显微镜观察表明镍酸铋纳米棒的直径和长度分别为30–100 nm和1–3μm。纳米棒的形成、长度和直径与水热温度和反应时间有关。采用镍酸铋纳米棒作为玻碳电极修饰材料,用于检测酒石酸。研究了扫描速率、酒石酸浓度对电化学反应的影响。镍酸铋纳米棒修饰玻碳电极检测酒石酸时的检出限为0.52μM,线性检测范围为0.001-2 mM,相关系数为0.996。镍酸铋纳米棒修饰玻碳电极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和稳定性。通过使用简单的苯胺原位聚合过程在水溶液中合成了聚苯胺复合铋酸锌纳米棒以及聚苯胺复合镍酸铋纳米棒。XRD图谱显示纳米复合材料分别为立方ZnBi38O58晶相和Bi12NiO19晶相。TEM和HRTEM显示无定形聚苯胺紧密地附着在纳米棒的表面。聚苯胺复合铋酸锌纳米棒修饰玻碳电极对L-半胱氨酸具有良好的电催化活性。研究了扫描速率、L-半胱氨酸浓度和聚苯胺含量的影响。随着聚苯胺含量从10wt.%增加到40wt.%,检出限从0.032μM明显下降到0.012μM。系统分析了聚苯胺复合镍酸铋纳米棒修饰玻碳电极电化学检测酒石酸的电化学行为。研究了扫描速率和酒石酸浓度对聚苯胺复合镍酸铋纳米棒修饰玻碳电极检测酒石酸的影响。电化学CV峰的电流随着扫描速率和酒石酸浓度的增加而线性增加。聚苯胺含量从10wt.%增加到40wt.%,线性范围从0.001-2 mM增加到0.0005-2 mM,检出极限从0.37μM减少到0.18μM。与裸玻碳电极和纳米棒修饰玻碳电极相比,聚苯胺复合纳米棒显着提高了L-半胱氨酸和酒石酸的电化学检测性能。

刘垚[5](2018)在《赖氨酸修饰膜电极表面渗透性研究》文中指出细胞膜渗透性的变化与生命活动息息相关,在抗癌药物研究,细胞电化学领域起到重要作用。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元,同时具有氨基和羧基,具有两性分子的特点。氨基酸修饰膜电极已经被广泛地用来研究生物传感、细胞固定、离子对等。本论文主要通过电化学氧化法在玻碳电极表面组装端基带有-COOH和-NH2的短链分子L-赖氨酸(C6H14N2O2,简称L-lysine),构筑赖氨酸修饰膜电极,通过改变溶液的pH、向溶液中加入二价阳离子Ca2+、改变孔道半径来进行赖氨酸修饰膜电极表面渗透性的研究。此外,将L-谷氨酸(C5H9NO4,简称L-Glu)通过电化学氧化的方法修饰在玻碳电极表面,制备Glu/Pt/GCE电极,用于葡萄糖的检测,提高了对于葡萄糖的催化氧化性能。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利用电化学氧化法将赖氨酸组装在玻碳电极表面,利用交流阻抗谱(EIS)研究了组装圈数与膜表面孔道半径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通过改变循环伏安扫描周数能够改变赖氨酸膜电极表面的孔道半径,通过计算可知循环扫描4周、10周、14周、22周时,赖氨酸修饰膜电极表面的孔道半径分别为是4.0674,3.0121,2.6936,1.8936μm。(2)利用循环伏安法(CV)和交流阻抗谱(EIS)研究赖氨酸修饰膜电极表面渗透性随溶液pH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溶液pH的升高,赖氨酸修饰膜电极末端-COOH的解离程度的增大,从而使电极表面的负电荷密度会升高,导致Fe(CN)63-/4-在电极表面的传输速率减小,赖氨酸修饰膜电极表面的渗透性降低。(3)选择pH为10.01的溶液中研究二价阳离子Ca2+对于赖氨酸修饰膜电极表面渗透性的影响。在pH大于9.74(赖氨酸的等电点)后,赖氨酸膜末端的-NH3+解离出H+转变为-NH2,末端的-COOH基本完全解离为-COO-,避免膜表面未解离的羧基和带正电荷的铵根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由于钙离子与电极表面所带的-COO-所带电荷相反,会在膜表面的形成-COO-·Ca2+离子对,电极表面的荷负电性减弱,Fe(CN)63-/4-在赖氨酸修饰膜电极表面较快的传输,赖氨酸修饰膜电极表面的渗透性增强。(4)在不同孔道半径的赖氨酸修饰膜电极表面,结合离子对的方法,实现对赖氨酸修饰膜电极表面渗透性的调节。通过循环伏安模拟得到氧化还原探针的电子转移速率,可知:随着孔道半径的减小,Fe(CN)63-/4-在赖氨酸修饰膜电极表面的电子传输速率减小。综合以上数据,说明随着电极表面膜孔道半径值减小,赖氨酸修饰膜电极表面的渗透性降低。(5)制备Glu/Pt/GCE电极,用于葡萄糖的检测,实现了葡萄糖在电极表面的直接电子转移,并且对比Pt/GCE电极,制备的电极提高了葡萄糖的催化氧化性能,简单探讨了谷氨酸存在时的作用机制:可能是因为谷氨酸末端的羧基与葡萄糖中的羟基形成氢键,固定更多的葡萄糖在电极表面,增大了Pt催化氧化葡萄糖的量,因此起到了提高催化葡萄糖的性能。

朱家明[6](2017)在《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实时监测及药物保护研究》文中指出细胞是生物体基本结构和功能的单位,细胞研究是征服疾病和揭示生命奥秘的基础环节之一。本论文针对体外培养的细胞,利用压电传感技术和电化学方法等,开展了在不同的界面上对细胞的粘附、生长、增殖、损伤等细胞行为和形态变化的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将半胱氨酸与甲硫氨酸分别修饰在QCM金电极上,构建两种不同的电极表面:亲水性电极表面和疏水性电极表面。以修饰电极为工作电极,利用循环伏安法(CV)和交流阻抗技术(EIS),结合显微镜观察结果和MTT实验分别对不同电极表面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C的粘附生长及H202诱导的氧化损伤结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亲水性电极表面有利于促进细胞的粘附和增殖,而疏水性电极表面对细胞的粘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过氧化氢的强氧化性导致贴壁细胞发生严重的氧化损伤。相对于亲水性电极表面,疏水性电极表面的细胞的损伤程度更大,这与甲硫氨酸修饰电极表面细胞的粘附生长状况较差有关。2.通过电化学聚合赖氨酸和滴干石墨烯量子点(GQDs)制备了聚赖氨酸(PLL)和GQDs修饰的玻碳电极GCE/PLL/GQDs,利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槲皮素在该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实验结果表明,赖氨酸聚合圈数为100圈、静置时间为200 s、B-R缓冲液pH值为6.0时峰电流最大。利用差分脉冲伏安法(DPV)对不同浓度的槲皮素开展了电化学检测,DPV氧化峰峰电流与槲皮素的浓度在0.05μM~5.0 μM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该修饰电极成功用于银杏达莫注射液中槲皮素含量的分析,回收率较高。3.使用石英晶体微天平(QCM)实时监测人脐带静脉内皮细胞(HUVEC-C)在金电极上的粘附、铺展和增殖过程。细胞的正常粘附行为引起的粘密度效应导致谐振频率的降低和动态电阻的增加。加入H2O2后HUVEC-C细胞的氧化损伤引发细胞铺展面积和电极表面细胞覆盖度的下降,导致QCM响应信号的逆转。研究表明,细胞的损伤程度与H202的浓度有关,预先在培养基中加入的0.05 mM槲皮素可以完全消除1.0 mM H2O2氧化作用的影响。当2.5mM H2O2诱导氧化损伤HUVEC-C细胞时,增加槲皮素的浓度对HUVEC-C细胞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显微镜观察、电化学测量和MTT实验均验证了QCM测定结果,表明槲皮素能作为一种有效的黄酮类抗氧化剂用于预防和治疗血管内皮细胞的氧化损伤。

汤优霞[7](2016)在《金属,氨基酸分层修饰电极的制备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利用循环伏安法(CV)制备了银、L-半胱氨酸分层修饰电极(PLC/Ag/GCE)和镍、L-半胱氨酸修饰电极(PLC/Ni/GCE),研究了多巴胺和抗坏血酸、柠檬黄和日落黄在PLC/Ag/GCE电极,黄岑苷在PLC/Ni/GCE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分析了它们在各自修饰电极上的吸附和扩散特性,建立独立组分和多组分同时测定的新的电化学分析方法。同时也比较了不同金属(Ag,Au,Cu,Ni)和不同氨基酸(L-半胱氨酸,L-苯丙氨酸,L-组氨酸)相互组合制成的分层修饰电极对麝香草酚测定的影响,选用最佳的银、L-苯丙氨酸分层修饰电极对麝香草酚的电化学行为进行了研究。采用分层修饰电极对药物及色素等物质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分层修饰电极降低了电化学阻抗,提高了测定的精密度,降低了测定组分的检出限。用于香蕉中的多巴胺,尿液中的抗坏血酸,饮料中的柠檬黄和日落黄,柴黄片中的黄岑苷以及小儿复方麝香草酚撒粉中的麝香草酚的测定,结果满意。在整个研究过程中,主要解决的问题有:1)银、L-半胱氨酸分层修饰电极(PLC/Ag/GCE)的制备及其电催化性能和阻抗性能的研究;2)镍、L-半胱氨酸修饰电极(PLC/Ni/GCE)的制备及性质研究;3)不同氨基酸和不同金属分层修饰电极的制备及性能比较;4)多巴胺在PLC/Ag/GCE的电化学行为的探究;5)多巴胺和抗坏血酸在PLC/Ag/GCE同时测定的电化学行为的探究;6)日落黄和柠檬黄在PLC/Ag/GCE单组分测定及同时测定的电化学行为的探究;7)黄岑苷在PLC/Ni/GCE的电化学行为的探究;8)麝香草酚在PLF/Ag/GCE的电化学行为探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用循环伏安法制备了银、L-半胱氨酸分层修饰电极,研究了多巴胺在该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建立了循环伏安法和差分脉冲法两种方法测定多巴胺的新方法。结果表明,以p H=3.0的PBS缓冲液,100m V/s的扫速对多巴胺进行测定,该修饰电极上产生一对明显的氧化还原峰,氧化峰电位为0.452V,还原峰电位为0.404V。用循环伏安法进行测定时,峰电流与多巴胺浓度分别在7.50×10-71.00×10-5mol/L和1.00×10-51.00×10-4mol/L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5.0×10-7mol/L。用差分脉冲法测定时,峰电流与多巴胺浓度分别在2.50×10-77.50×10-6mol/和7.50×10-61.00×10-4mol/L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7.5×10-8mol/L。该法用于香蕉中多巴胺的测定,结果满意。2.采用循环伏安法制备了银、L-半胱氨酸分层修饰电极(PLC/Ag/GCE),研究了循环伏安法同时测定多巴胺和抗坏血酸的新方法。实验表明:以p H=3.0的PBS缓冲溶液,120m V/s的扫速,多巴胺和抗坏血酸电位差可以达到0.209V,相互不产生干扰。在最优条件下,对两者同时测定,多巴胺和抗坏血酸分别在1.00×10-62.50×10-4mol/L和7.50×10-61.00×10-3mol/L呈现出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分别为5.0×10-7mol/L和2.5×10-6mol/L。3.用循环伏安法制备银、L-半胱氨酸分层修饰电极,研究了日落黄(SY)和柠檬黄(TT)电化学行为,建立了用差分脉冲法(DPV)同时测定SY和TT的新方法。在p H=4.0的磷酸盐缓冲溶液(PBS)中,SY在修饰电极上产生一对氧化还原峰,TT产生一个氧化峰,峰电位分别0.760V、0.701V和1.013V。两种色素的氧化峰电位差为:ΔEp=0.253V。不需分离,便可直接对两者进行同时测定。在最佳条件下,SY和TT的在5.00×10-73.00×10-4mol/L和7.50×10-67.50×10-4mol/L呈现良好线性关系,检出限分别为:7.5×10-8mol/L和2.5×10-7mol/L。该方法用于饮料中日落黄和柠檬黄的同时测定,结果满意。4.利用循环伏安法制备L-半胱氨酸和镍分层修饰电极,研究了修饰电极上黄岑苷的电化学行为,建立了差分脉冲伏安法测定黄岑苷的新方法。结果表明,在最佳实验条件下,用差分脉冲法测定时,黄岑苷在5.00×10-71.00×10-5mol/L和1.00×10-51.00×10-4mol/L呈线性关系,检出限为1.0×10-7mol/L。并在药品中对黄岑苷进行测定,结果满意。5.用循环伏安法制备了不同类型的金属、氨基酸分层修饰电极,研究了麝香草酚在不同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结果得出,制备的银和L-苯丙氨酸分层修饰电极对麝香草酚的测定,灵敏度最大。建立了循环伏安法和差分脉冲法测定麝香草酚的新方法。在最优条件下,麝香草酚在银、L-苯丙氨酸分层修饰电极上产生一个明显的氧化峰,峰电位为:Epa=0.792V,用循环伏安法进行测定时,峰电流与麝香草酚胺浓度在1.00×10-51.00×10-3mol/L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5.0×10-6mol/L。用差分脉冲法测定时,峰电流与麝香草酚浓度在7.50×10-67.50×10-4mol/L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8.0×10-7mol/L。该法用于药品中麝香草酚的测定,结果满意。

何家洪[8](2014)在《新型膜修饰电极的制备及其在环境污染物检测中的应用》文中提出对苯二酚(HQ)和邻苯二酚(CC)两种酚类异构体常作为重要的工业原材料被广泛应用于橡胶、染料、皮革、农药、添加剂、抗氧化剂、摄影以及其他化学合成工业等领域。酚类物质对生态环境具有较大毒性,即使在浓度极低时也能对生物体造成极为严重的毒害作用,且它们在环境中很难自然降解,会在环境中不断累积,已成为土壤和水体环境污染的主要污染源。酚类化合物可通过食物链从环境转移进入人体,引起人体内分泌紊乱、神经发育迟滞以及生殖与免疫机能失调等。然而,酚类物质的用量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在逐年增多,这直接导致了环境中的酚类化合物含量急剧上升。因此,对环境中的酚类化合物残留进行快速、准确测定对保护人体健康及维护生态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电化学分析法因其响应快速、成本低廉、操作简单、灵敏度高、选择性强等优势而被广泛用于疾病诊断、药物分析和环境监测等方面。然而传统裸电极在检测苯二酚异构体时存在氧化过电位高、电极选择性差、氧化还原峰重叠严重等影响测定的关键问题。通过固定离子、分子和聚合物等方式对裸电极进行表面分子设计,制备具有特殊化学性能的修饰电极可增强电极检测灵敏度和选择性。因此,如何构建高灵敏度和强选择性的传感界面成为新型化学修饰电极制备的关键。近年来,有机分子聚合薄膜修饰电极由于具有优良的稳定性、重现性、较多活性位点、成膜均匀及修饰膜在电极表面吸附性强等优点而受到广泛关注。本论文针对酚类环境污染物的电化学检测问题,构建了一系列聚合物薄膜修饰电极用于环境中有机污染物对苯二酚、邻苯二酚的痕量检测。本论文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 L-半胱氨酸/普鲁士蓝复合修饰玻碳电极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通过电聚合法和脉冲电沉积技术将普鲁士蓝(PB)与L-半胱氨酸(L-Cys)修饰在玻碳电极(GCE)表面,制得复合膜化学修饰电极(L-Cys/PB/GCE),利用循环伏安法(CV)和计时安培法(I-t)研究了对苯二酚在L-Cys/PB/GCE上的电化学特征。结果表明,在0.1mol/L PBS (pH=7.0)缓冲溶液中,L-Cys/PB/GCE对对苯二酚的电化学氧化具有明显的催化作用,其氧化峰电流相对于裸玻碳电极增加了近5倍。在最佳实验条件下,对苯二酚浓度在0.18μmol/L~120μmol/L范围内,修饰电极的电流响应与对苯二酚浓度呈线性关系,其相关系数为0.9962,检出限(S/N=3)为0.065μmol/L。本研究制备的对苯二酚传感器具有较好的重复性、重现性、选择性与稳定性,用于实际水样中对苯二酚的测定,结果满意。2. L-半胱氨酸/甘氨酸复合膜修饰玻碳电极的制备及其电催化活性研究构建了以L-半胱氨酸/甘氨酸复合膜修饰玻碳电极为基础的新型电流型传感器,并用于邻苯二酚的定量检测。该修饰电极具有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及较低的电子转移电阻,电化学阻抗谱(EIS)测试结果表明电子在L-半胱氨酸/甘氨酸复合膜修饰电极上的传递速率比在玻碳电极上快。采用循环伏安(CV)及差分脉冲伏安(DPV)技术考察了邻苯二酚在该复合膜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结果显示,在pH为6.0的NaOH-KH2PO4缓冲液中复合膜修饰电极对邻苯二酚的电化学氧化具有很强的催化活性。在最优条件下,邻苯二酚在3μmol/L~280μmol/L浓度范围内与其对应氧化峰电流响应值呈线性关系,检测限为0.32μmol/L(S/N=3)。干扰和重现性实验结果表明该复合膜修饰电极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抗干扰性能,将其用于环境水样中邻苯二酚含量检测获得满意结果。3.基于甲硫氨酸/纳米金复合修饰玻碳电极的新型传感器检测对苯二酚构建了一种基于甲硫氨酸(MET)/金纳米粒子(AuNPs)复合材料修饰玻碳电极的高灵敏电化学传感器用于环境污染物对苯二酚的定量检测。采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循环伏安(CV)和差分脉冲伏安(DPV)等技术手段对修饰电极的表面形貌特征及其电化学性能进行表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该传感器对对苯二酚的电化学氧化具有较强的电催化活性,对苯二酚在该修饰电极上的氧化还原峰电位差从裸电极的471mV降至75mV。在最优条件下,对苯二酚浓度在8μmol/L~400μmol/L范围内与其对应氧化峰电流响应值呈线性关系,检出限为0.12μmol/L(S/N=3)。此外,干扰试验结果表明该传感器具有较强的抗干扰性能,可用于环境水样中对苯二酚含量的直接检测,具有较大的实际应用前景。4.基于曙红Y膜修饰玻碳电极的伏安传感器同时检测对苯二酚和邻苯二酚采用循环伏安法将曙红Y(Eosin Y)电聚合沉积于玻碳电极(GCE)表面,成功制得曙红Y薄膜修饰电极(Eosin Y/GCE)。利用扫描电镜(SEM)、电化学阻抗谱(EIS)及循环伏安(CV)等技术对Eosin Y/GCE进行形貌和电化学性能表征。Eosin Y/GCE对邻苯二酚(CC)和对苯二酚(HQ)两种苯二酚异构体的电催化性能采用循环伏安法(CV)和差分脉冲伏安法(DPV)进行测试。结果表明,相比于裸玻碳电极,EosinY/GCE对HQ和CC的电化学氧化具有更强的催化活性,在修饰电极上HQ的氧化还原峰电位差从380mV降至60mV,CC的氧化还原峰电位差从340mV降为56mV。DPV测试结果表明在醋酸盐缓冲溶液中两种异构体在修饰电极上的氧化峰电位的间距较大,二者差值达111mV,表明这两种异构体在此修饰电极上可被同时检出。在最优条件下,HQ/CC浓度在1μmol/L~130μmol/L范围内与其对应氧化峰电流呈良好线性关系,HQ检出限为0.14μmol/L (S/N=3),CC检出限为0.12μmol/L (S/N=3)。此外,EosinY/GCE表现出优异的抗干扰性能,可用于实际样品中HQ与CC的同时有效检测。5. L-组氨酸-赤藓红复合膜修饰玻碳电极同时检测对苯二酚和邻苯二酚采用循环伏安法将L-组氨酸(L-His)与赤藓红染料(Erythrosine)沉积修饰于玻碳电极(GCE)表面,制得L-组氨酸-赤藓红复合膜修饰电极(L-His-Erythrosine/GCE)。采用扫描电镜(SEM),交流阻抗谱(EIS)、循环伏安(CV)及差分脉冲伏安(DPV)技术研究了复合膜修饰电极的表面形貌结构及其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相比于裸电极,L-His-Erythrosine/GCE对对苯二酚(HQ)和邻苯二酚(CC)两种苯二酚异构体的电化学氧化具有更强催化活性,两种异构体在该修饰电极上的氧化过电位明显降低,响应峰电流显着增加,且两种异构体在复合膜修饰电极上具有较大的峰间距,二者氧化峰电位间隔达108mV,证明该修饰电极可用于HQ和CC的同时检测。在最优条件下,HQ/CC浓度在0.2μmol/L~110μmol/L范围内与其对应氧化峰电流呈线性关系,二者检出限分别为0.19μmol/L(HQ)和0.16μmol/L (CC)(S/N=3)。另外,此修饰电极具有较好的重现性和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将修饰电极用于实际水样品中HQ和CC的测定,其加标回收率分别为99.85%~100.6%(HQ)、99.17%~100.2%(CC)。6.基于纳米二氧化锰掺杂血红蛋白修饰电极的电化学传感器同时检测对苯二酚和邻苯二酚采用循环伏安法制备了纳米二氧化锰(MnO2)-血红蛋白(Hb)电活性复合膜修饰玻碳电极(MnO2-Hb/GCE)。用扫描电镜(SEM)和电化学阻抗谱(EIS)对修饰电极表面形貌结构及电化学性能进行表征分析;用循环伏安(CV)及差分脉冲伏安(DPV)技术研究了MnO2-Hb/GCE对对苯二酚(HQ)和邻苯二酚(CC)两种苯二酚异构体的电催化性能。结果表明,在pH为5.8的Na2HPO4-C4H2O7缓冲液中两种异构体在修饰电极上产生两对相对独立的氧化还原峰,二者氧化峰电位相距110mV,表明可用该修饰电极对两种异构体进行同时检测。在最优条件下,HQ/CC浓度在1μmol/L~300μmol/L范围内与其对应氧化峰电流响应值呈良好线性关系,二者检出限分别为0.18μmol/L (HQ)和0.19μmol/L (CC)(S/N=3)。该修饰电极由于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可用于实际环境水体中苯二酚异构体的直接同时检测。

丁海蓉[9](2014)在《自组装单分子膜与蓝铜蛋白吸附作用的SERS光谱研究》文中指出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urface-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 SERS)光谱己经发展成为一种军要表向分析手段,要用来获収吸附分子界面结构的信息。密度泛函理论(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DFT)是一种研究多电子体系电+结构的S子力学方法,可以用于描述化学体系的结构、性质和能量,且其计算成本比较低密度泛函理论已经逐渐被应用到表面增强拉曼光浩的研究中。生物分子所形成的单分子G膜体系在当前化学修饰电极和生物电化学等研究领域中IF曰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天宵蛋白是一种典型单核蓝铜蛋白,在生物体内起若重要作用(如:氧化还原和电子传递)。天宵蛋内活性屮心为铜的五配位体,与组氨酸、半胱氨酸、甲硫氨酸和U氨酸配位。用SERS光谱研究天青蛋A有关的报道很少,本义主要选取大青蛋白及的天青蛋白两个活性中心组氨酸、半胱氨酸作为研究对象用SERS光谱手段对其分析,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三部分:(1)以半胱氨酸和半胱胺为连接分子的两种粒径的金纳米粒子组装体系,对这两种体系分别做了两种不同粒径的金纳米粒f对比,发现50nm金纳米粒子与金电极表iff形成两种分子的偶联结构的SERS效果较30l1m金纳米粒子要好,两者偶联结构都是通过Au-S键和-N11/和金纳米粒子间作用而形成。并对两种偶联体系做了电化学原位SERS光谱分析,发现叫种分子的偶联结构既有化学增强又有电磁场增强。(2)用理论U?算方法对组氨酸三种互变异构体与Ag原子结合做了能量分析,计算结果表明第三种组氨酸互变异构体结合银原子形式在溶剂化条件下最稳定(能量最低)。分析讨论了在+同屯极屯位F存在于银电极表面的组氨酸吸附的SERS光谱特征:当电位从OmV先负移到-lOOmV然后负移到-500mV坫后负移到-lOOOmV时,组氨酸从主要以羧基吸附在银屯极表面转变成以羧基和咪唑环共同吸附但仍然以羧基为主要吸附位点,然后转变为羧基和咪唑环都是主要吸附位点,最后转变为以羧基为主要吸附位点但此时谱峰强度较低羧基也相对远离电极表面。(3)天青蛋白固定在巯基丁二酸自组装膜相应的电化学SERRS氧化还原的光谱分析表明,天青蛋白特征峰的出现能够说明其固定在巯基丁二酸分子膜的表面,且表现出良好的电化学SERRS活性。电化学现场SERRS光谱数据表明,当电位接近于天青蛋白在巯基丁二酸自组装膜表面的还原电位(C2u+转变为Cu+)和氧化电位(Cu+转变为C2U+)时,蛋白分子的空间结构及构型有着显着的改变,此时光谱所表征的蛋白分子吸附结构有利于活性中心与修饰电极表面间的电子传递作用。

吕丹丹[10](2013)在《细胞色素c在2-巯基嘧啶衍生物修饰金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采用循环伏安法(CV)、交流阻抗法(EIS)、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紫外可见光谱法(UV-vis)、计时电流法等方法研究了2-巯基嘧啶衍生物及2-巯基烟酸自组装修饰金电极的制备及其对细胞色素c直接电化学反应的促进作用,探讨了修饰条件、电化学反应条件、修饰剂分子结构的影响。1.比较了裸金电极和2-巯基嘧啶衍生物修饰电极在K3[Fe(CN)6]溶液中的电化学反应性能,发现2-巯基嘧啶衍生物修饰电极在K3[Fe(CN)6]溶液中的电化学反应可逆性降低,峰电位差增大,峰电流降低。扫描电子显微镜实验结果表明,2-巯基嘧啶衍生物在金电极表面形成了较均匀的修饰膜。细胞色素c可吸附在4-羟基-2-巯基-5-甲基嘧啶或/2-巯基烟酸修饰金电极表面,形成较均匀分散的复合修饰膜,且对H2O2电化学还原反应具有明显催化作用,可用于制备测定H2O2的生物电化学传感器。2.研究发现一系列2-巯基嘧啶衍生物和2-巯基烟酸等修饰剂对细胞色素c的直接电化学反应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金电极在2.0mmol/L2-巯基嘧啶、4-氨基-2-巯基嘧啶、4-羟基-2-巯基-5-甲基嘧啶和4-氨基-6-羟基-2-巯基嘧啶溶液中分别浸泡3h、9h、3h和12h,对细胞色素c直接电化学反应的促进效果较好。细胞色素c在2-巯基嘧啶、4-氨基-2-巯基嘧啶、4-羟基-2-巯基-5-甲基嘧啶、4-氨基-6-羟基-2-巯基嘧啶和2-巯基烟酸修饰金电极上能进行准可逆的电化学反应,异相电子迁移速率常数Ks分别为1.43×10-3cm/s、5.15×10-5cm/s、1.21×10-3cm/s、1.93×10-4cm/s和2.98×10-4cm/s;峰电位差分别为61mV、86mV、61mV、67mV和65mV;式量电位分别为19.5mV、17mV、25.5mV、22.5mV和17.5mV;细胞色素c氧化还原反应峰电流比ipa/ipc约为1,且峰电流与电位扫描速率的平方根成正比,是扩散控制的准可逆过程。3.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2-巯基嘧啶、4-氨基-2-巯基嘧啶和4,6-二氨基-2-巯基嘧啶修饰剂分子结构对细胞色素c直接电化学反应促进作用的影响,发现随2-巯基嘧啶环上取代氨基数的增加,对细胞色素c电化学反应的促进作用及电极的稳定性逐渐减弱,即2-巯基嘧啶>4-氨基-2-巯基嘧啶,而4,6-二氨基-2-巯基嘧啶基本无促进作用。取代氨基数的增加可能增强金电极表面修饰膜的正电荷性,使修饰膜与细胞色素c分子氧化还原活性中心附近赖氨酸残基的静电排斥作用增强,电子传递作用减弱,反应可逆性降低。4.研究了4-羟基-2-巯基-5-甲基嘧啶和4-氨基-6-羟基-2-巯基嘧啶修饰金电极对细胞色素c直接电化学反应的促进作用。发现2-巯基嘧啶环上存在甲基和羟基时,对细胞色素c直接电化学反应的促进作用增强,但存在氨基时,促进作用及修饰电极的稳定性降低。可能是修饰剂分子中的羟基与细胞色素c电活性中心附近赖氨酸残基之间氢键或静电作用的结果。5.基于细胞色素c/4-羟基-2-巯基-5-甲基嘧啶/Au、细胞色素c/2-巯基烟酸/Au复合修饰电极对H2O2电化学还原反应的催化作用,研究了H2O2生物电化学传感器的制备及其应用可行性。通过氢键作用或静电吸附作用,可将细胞色素c吸附在4-羟基-2-巯基-5-甲基嘧啶和2-巯基烟酸修饰金电极表面。循环伏安法实验表明,Cyt.c/HMMP/Au或Cyt.c/MNA/Au电极在磷酸盐缓冲溶液中有一对明显的氧化还原反应峰,峰电流与电位扫描速率呈正比,是受吸附作用控制的电化学反应过程。Cyt.c/HMMP/Au或Cyt.c/MNA/Au电极对H2O2的电化学还原反应具有明显的催化作用,可用做测定H2O2的生物电化学传感器,重现性和稳定性较好。用计时电流法测定,反应峰电流与H2O2浓度分别在2.72×10-43.93×10-3mol/L和7.0×10-45.47×10-3mol/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检出限分别为1.36×10-4mol/L和3.50×10-4mol/L。

二、L-半胱氨酸在金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L-半胱氨酸在金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论文提纲范文)

(1)金属纳米复合材料修饰电化学传感器在疾病标记物和药物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疾病标记物概述
        1.1.1 疾病标记物简介和分类
        1.1.2 疾病标记物的研究现状
    1.2 药物及其分析方法简介
    1.3 金属纳米材料概述
        1.3.1 金属纳米材料
        1.3.2 金属纳米复合材料
    1.4 金属纳米复合材料在疾病标记物和药物分析中的电化学应用
        1.4.1 金属纳米复合材料修饰电化学传感器在疾病标记物中的应用
        1.4.2 金属纳米复合材料修饰电化学传感器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1.5 本论文选题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1.5.1 论文选题意义
        1.5.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于金属纳米复合物GR-SWNT-Ce-Cu-Tween20/GCE修饰的电化学传感平台同时测定多巴胺,尿酸和葡萄糖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与试剂
        2.2.2 GR-SWNT-Ce-Cu-Tween20/GCE的制备
    2.3 结果与讨论
        2.3.1 GR-SWNT-Ce-Cu-Tween20/GCE材料的形态和组成表征
        2.3.2 不同修饰电极的电化学表征
        2.3.3 不同改性的GCE对 DA,UA和 Glu的电催化氧化
        2.3.4 优化实验条件
        2.3.5 单独和同时测定DA,UA和 Glu
        2.3.6 传感器的选择性,重现性和稳定性研究
        2.3.7 人血清样品分析
    2.4 结论
第三章 基于CS-Au NPs-SDBS金属纳米复合材料构建超灵敏电化学传感器用于去甲肾上腺素和L-半胱氨酸同时测定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与试剂
        3.2.2 AuNPs的合成
        3.2.3 CS-Au NPs-SDBS/GCE的制备
    3.3 结果与讨论
        3.3.1 CS-Au NPs-SDBS/GCE材料的形态表征
        3.3.2 不同修饰电极的电化学表征
        3.3.3 不同改性的GCE对 NA和 L-Cys的电催化氧化
        3.3.4 优化实验条件
        3.3.5 单独和同时测定NA和 L-Cys
        3.3.6 传感器的选择性,重现性和稳定性研究
        3.3.7 人血清样品分析
    3.4 结论
第四章 基于β-CD/Pt NPs/SDS金属纳米复合材料修饰的电化学传感器用于超灵敏地检测人血清中的高半胱氨酸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仪器与试剂
        4.2.2 β-CD-Pt NPs-SDS/GCE的制备
    4.3 结果与讨论
        4.3.1 β-CD-Pt NPs-SDS/GCE材料的形态表征
        4.3.2 不同修饰电极的电化学表征
        4.3.3 不同改性的GCE对 Hcy的电催化氧化
        4.3.4 优化实验条件
        4.3.5 电化学测定Hcy
        4.3.6 传感器的选择性,重现性和稳定性研究
        4.3.7 人血清样品分析
    4.4 结论
第五章 基于GR-SWCNT-Ce NPs-SDBS金属纳米复合材料修饰电化学传感器同时检测水产品中的土霉素、氯霉素、甲硝唑、利福平与环丙沙星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仪器与试剂
        5.2.2 GR-SWCNT-Ce NPs-SDBS/GCE的制备
        5.2.3 虾样品预处理
    5.3 结果与讨论
        5.3.1 GR-SWCNT-Ce NPs-SDBS/GCE材料的形态表征
        5.3.2 不同修饰电极的电化学表征
        5.3.3 优化实验条件
        5.3.4 单独和同时测定OTC、CAP、MTZ、RFP和 CIP
        5.3.5 传感器的选择性,重现性和稳定性研究
        5.3.6 生物样品测定
    5.4 结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2)不对称电还原芳香酮反应中阴极材料的设计制备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金属催化剂用于不对称还原反应的研究进展
        1.1.1 金属催化剂用于均相体系中不对称还原反应的研究进展
        1.1.2 金属催化剂用于多相体系中不对称还原反应的研究进展
        1.1.3 金属催化剂用于电化学体系中不对称还原反应的研究进展
    1.2 非金属催化剂用于不对称还原反应的研究进展
        1.2.1 非金属催化剂用于均相体系中不对称还原反应的研究进展
        1.2.2 非金属催化剂用于多相体系中不对称还原反应的研究进展
        1.2.3 非金属催化剂用于电化学体系中不对称还原反应的研究进展
    1.3 Pt表面手性修饰的研究进展
    1.4 MWCNTs表面修饰的研究进展
        1.4.1 MWCNTs的表面修饰方法
        1.4.2 表面修饰的MWCNTs的应用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其意义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引言
    2.2 试剂与仪器
    2.3 表征方法
        2.3.1 X射线粉末衍射
        2.3.2 扫描电子显微镜
        2.3.3 透射电子显微镜
        2.3.4 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
        2.3.5 X射线光电子能谱
        2.3.6 热重分析
        2.3.7 傅里叶红外光谱
        2.3.8 拉曼光谱
        2.3.9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
        2.3.10 氮气吸附-脱附
    2.4 材料的制备
        2.4.1 CuNPs和 Pt@CuNPs的制备
        2.4.2 CuPt的制备
        2.4.3 功能化Cu Pt的制备
        2.4.4 功能化MWCNTs的制备
        2.4.5 D-PHE-MWCNTs和 D-PHE(ME)-MWCNTs的制备
    2.5 电极的制备以及电化学行为的研究
        2.5.1 循环伏安测试
        2.5.2 恒电流电解过程
        2.5.3 电解反应后处理
        2.5.4 电化学活性面积(ECSA)测试
    2.6 产物的分析
        2.6.1 产物的定性分析
        2.6.2 产物的定量分析
第三章 Cu-Pt双金属催化的2,2,2-三氟苯乙酮不对称电还原反应
    3.1 引言
    3.2 结果与讨论
        3.2.1 Cu-Pt双金属Pt@CuNPs的表征
        3.2.2 Cu-Pt双金属Pt@CuNPs在2,2,2-三氟苯乙酮不对称电还原中的应用
    3.3 结论
第四章 Cu Pt合金催化的2,2,2-三氟苯乙酮不对称电还原反应
    4.1 引言
    4.2 结果与讨论
        4.2.1 CuPt合金的表征
        4.2.2 CuPt合金在2,2,2-三氟苯乙酮不对称电还原中的应用
    4.3 结论
第五章 L-半胱氨酸修饰Cu Pt合金催化的2,2,2-三氟苯乙酮不对称电还原反应
    5.1 引言
    5.2 结果与讨论
        5.2.1 L-半胱氨酸修饰CuPt合金的表征
        5.2.2 L-半胱氨酸修饰的多种单金属与合金的表征
        5.2.3 L-半胱氨酸修饰CuPt合金在2,2,2-三氟苯乙酮不对称电还原中的应用
        5.2.4 修饰合金材料应用于2,2,2-三氟苯乙酮不对称电还原反应的机理探究
    5.3 结论
第六章 L-lysine-MWCNTs用于2,2,2-三氟苯乙酮不对称电还原反应
    6.1 引言
    6.2 结果与讨论
        6.2.1 L-lysine-MWCNTs的表征
        6.2.2 L-lysine-MWCNTs在2,2,2-三氟苯乙酮不对称电还原中的应用
        6.2.3 L-lysine-MWCNTs应用于2,2,2-三氟苯乙酮不对称电还原反应的机理探究
    6.3 结论
第七章 D-PHE-MWCNTs用于2,2,2-三氟苯乙酮不对称电还原反应
    7.1 引言
    7.2 结果与讨论
        7.2.1 D-PHE-MWCNTs的表征
        7.2.2 D-PHE-MWCNTs在2,2,2-三氟苯乙酮不对称电还原中的应用
        7.2.3 D-PHE-MWCNTs应用于2,2,2-三氟苯乙酮不对称电还原反应的机理探究
    7.3 结论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论文总结
    8.2 研究展望
        8.2.1 结果与讨论
        8.2.2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历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基于锗酸铜纳米线与聚苯胺复合物电极的酸性小分子传感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术语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酸性小分子的检测
        1.2.1 L-Cys的检测
        1.2.2 酒石酸的检测
        1.2.3 苯甲酸的检测
    1.3 锗酸盐纳米线及纳米线在电化学检测中的应用
        1.3.1 锗酸盐纳米线
        1.3.2 纳米线在电化学检测中的应用
    1.4 PAn及其复合材料
        1.4.1 PAn
        1.4.2 PAn纳米复合材料
    1.5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1.5.1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1.5.2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CGONWs及其PAn复合物的制备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原料及设备
        2.2.2 制备过程
        2.2.3 样品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CGONWs的结构与形貌
        2.3.2 水热沉积条件对CGONWs形貌的影响
        2.3.3 CGONWs的生长机制分析
        2.3.4 PAn/CGONWs的形貌与表征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CGONWs及其PAn复合物电极对L-Cys的电化学传感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电极的制备
        3.2.2 电化学测试
    3.3 CGONWs电极在L-Cys中的性能
        3.3.1 CGONWs电极的表面形貌
        3.3.2 CGONWs电极的EIS阻抗谱
        3.3.3 CGONWs电极在L-Cys中的电化学行为
        3.3.4 CGONWs电极对L-Cys的传感性质
    3.4 PAn/CGONWs复合物电极在L-Cys中的性能
        3.4.1 PAn/CGONWs复合物电极在L-Cys中的电化学行为
        3.4.2 PAn/CGONWs复合物电极对L-Cys的传感特性
        3.4.3 PAn含量对PAn/CGONWs电极检测L-Cys的影响
        3.4.4 PAn存在下的电化学传感机制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CGONWs及其PAn复合物电极对TA的电化学传感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实验过程
    4.3 CGONWs电极在TA中的性能
        4.3.1 CGONWs电极在TA中的电化学行为
        4.3.2 CGONWs电极对TA的电化学传感特性
    4.4 PAn/CGONWs电极在TA中的性能
        4.4.1 PAn/CGONWs电极在TA中的电化学行为
        4.4.2 PAn/CGONWs电极对TA的传感特性
        4.4.3 PAn含量对PAn/CGONWs电极检测TA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CGONWs及其PAn复合物电极对BA的电化学传感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实验
    5.3 CGONWs电极在BA中的性能
        5.3.1 CGONWs电极在BA中的电化学行为
        5.3.2 CGONWs电极对BA的传感特性
    5.4 PAn/CGONWs电极在BA中的性能
        5.4.1 PAn/CGONWs电极在BA中的电化学行为
        5.4.2 PAn/CGONWs电极对BA的传感性能
        5.4.3 PAn含量对PAn/CGONWs电极检测BA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研究展望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4)铋基复合氧化物纳米棒的合成、表面修饰及其电化学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综述
    1.1 引言
    1.2 铋基一维纳米材料的研究现状
        1.2.1 氧化铋一维纳米材料
        1.2.2 铋酸盐一维纳米材料
        1.2.3 其它铋基一维纳米材料
    1.3 电化学检测生物分子
        1.3.1 半胱氨酸的电化学检测
        1.3.2 酒石酸的电化学检测
    1.4 聚苯胺及其复合材料
        1.4.1 聚苯胺
        1.4.2 聚苯胺复合纳米材料
    1.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1.5.1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1.5.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铋基复合氧化物纳米棒的合成、表面修饰及其表征方法
    2.1 实验原料和仪器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仪器
    2.2 合成过程
        2.2.1 铋基复合氧化物纳米棒的合成过程
        2.2.2 铋基复合氧化物纳米棒的聚苯胺复合
    2.3 样品表征
        2.3.1 X-射线衍射(XRD)
        2.3.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3.3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
        2.3.4 电化学性能测试
第三章 铋酸锌纳米棒的合成、表征及电化学特性
    3.1 引言
    3.2 实验过程
    3.3 XRD分析
    3.4 SEM分析
    3.5 TEM和HRTEM分析
    3.6 生长条件对铋酸锌纳米棒形成的影响
        3.6.1 保温时间的影响
        3.6.2 水热温度的影响
    3.7 铋酸锌纳米棒的形成机制
    3.8 铋酸锌纳米棒的电化学特性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镍酸铋纳米棒的合成、表征及电化学特性
    4.1 引言
    4.2 实验过程
    4.3 XRD分析
    4.4 SEM分析
    4.5 TEM和HRTEM分析
    4.6 生长条件对镍酸铋纳米棒形成的影响
        4.6.1 保温时间的影响
        4.6.2 水热温度的影响
    4.7 镍酸铋纳米棒的形成过程分析
    4.8 镍酸铋纳米棒的电化学特性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铋基复合氧化物纳米棒的表面修饰、表征及其电化学特性
    5.1 引言
    5.2 实验过程
    5.3 铋酸锌纳米棒的聚苯胺复合及其电化学特性
        5.3.1 XRD分析
        5.3.2 TEM和HRTEM分析
        5.3.3 聚苯胺复合铋酸锌纳米棒的电化学特性
    5.4 镍酸铋纳米棒的聚苯胺复合及其电化学特性
        5.4.1 XRD分析
        5.4.2 TEM和HRTEM分析
        5.4.3 聚苯胺复合镍酸铋纳米棒的电化学特性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5)赖氨酸修饰膜电极表面渗透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细胞膜渗透性的研究简述
        1.1.1 细胞膜渗透性的研究意义
        1.1.2 细胞膜渗透性的影响因素
        1.1.3 细胞膜渗透性的研究与应用
        1.1.3.1 细胞膜渗透性在生物制药的研究与应用
        1.1.3.2 细胞渗透性在植物生理学的研究与应用
        1.1.3.3 细胞渗透性在基因工程方面的研究与应用
    1.2 氨基酸修饰膜电极研究简述
        1.2.1 氨基酸修饰膜电极的简介
        1.2.2 氨基酸修饰膜电极的制备
        1.2.3 氨基酸修饰膜电极的应用
        1.2.3.1 检测环境污染物的应用
        1.2.3.2 检测食品药品的应用
        1.2.3.3 检测生物样品的应用
        1.2.3.4 电催化方面的应用
    1.3 选题背景和研究内容
        1.3.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3.2 研究内容
第2章 赖氨酸修饰膜电极的制备与电化学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
        2.2.2 赖氨酸修饰玻碳电极的制备
        2.2.3 实验装置及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玻碳电极的处理
        2.3.2 赖氨酸修饰膜电极的循环伏安分析
        2.3.4 赖氨酸修饰膜电极的稳定性
        2.3.5 电化学阻抗拟合电路及数据模拟
        2.3.6 计算孔道半径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赖氨酸修饰膜电极表面渗透性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
        3.2.2 电极的制备
        3.2.3 实验装置及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赖氨酸修饰膜电极在不同pH下渗透性的研究
        3.3.2 赖氨酸修饰膜电极在溶液中存在二价阳离子时的渗透性的研究
        3.3.3 不同孔道半径的赖氨酸修饰膜电极渗透性的研究
        3.3.3.1 循环伏安模拟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谷氨酸修饰膜电极在葡萄糖催化氧化中的应用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
        4.2.2 电极的制备
        4.2.3 实验装置及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Pt/GCE电极对于葡萄糖的电催化活性
        4.3.2 Glu/Pt/GCE电极对于葡萄糖的电催化活性
        4.3.3 Glu/Pt/GCE电极对于葡萄糖的催化氧化作用机理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6)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实时监测及药物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及损伤
        1.1.1 血管内皮细胞定义及功能
        1.1.2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病理
    1.2 细胞电化学检测
    1.3 细胞的压电检测
    1.4 本文构思
第二章 基于半胱氨酸和甲硫氨酸修饰金电极血管内皮细胞贴壁生长及氧化损伤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与仪器
        2.2.2 细胞培养和分析
        2.2.3 MTT实验
    2.3 结果与讨论
        2.3.1 HUVEC-C细胞粘附电极对电化学探针的响应
        2.3.2 不同基底上的HUVEC-C细胞形貌
        2.3.3 MTT细胞存活率检测
    2.4 小结
第三章 基于聚赖氨酸/石墨烯量子点修饰电极槲皮素的电化学检测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与试剂
        3.2.2 石墨烯量子点的制备
        3.2.3 修饰电极的制备和检测过程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石墨烯量子点的透射电镜的表征
        3.3.2 电极修饰过程中的电化学表征
        3.3.3 槲皮素在不同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响应
        3.3.4 实验条件的选择
        3.3.5 工作曲线
        3.3.6 实际样品检测
    3.4 小结
第四章 石英晶体微天平实时监测血管内皮细胞的氧化损伤和槲皮素的保护作用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仪器与试剂
        4.2.2 细胞培养和分析
        4.2.3 MTT试验
    4.3 结果与讨论
        4.3.1 H_2O_2氧化损伤HUVEC-C细胞
        4.3.2 槲皮素对氧化损伤的HUVEC-C细胞的保护作用
    4.4 总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相关论文
致谢

(7)金属,氨基酸分层修饰电极的制备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化学修饰电极概述
    1.2 化学修饰电极的分类
        1.2.1 吸附法
        1.2.2 共价键合法
        1.2.3 聚合法
    1.3 食品产业化学修饰电极的应用
    1.4 药物分析领域化学修饰电极的作用
    1.5 研究课题的提出
第二章 仪器试剂以及修饰电极的制备
    2.1 仪器
    2.2 试剂
    2.3 不同化学修饰电极的制备
    2.4 选取最佳修饰电极测定麝香草酚
    2.5 银修饰电极的循环伏安曲线
    2.6 银、L-半胱氨酸修饰电极的聚合循环伏安曲线
    2.7 修饰电极的表征
        2.7.1 PLC/Ag/GCE修饰电极的表征
        2.7.2 PLC/Ni/GCE修饰电极的表征
        2.7.3 不同修饰电极的阻抗分析
第三章 L-半胱氨酸和银分层修饰电极的制备及对多巴胺的测定
    3.1 引言
    3.2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银离子和L-半胱氨酸的光谱行为
        3.3.2 DA在修饰电极上的循环伏安特性
        3.3.3 测定底液酸度的影响
        3.3.4 扫描速率的影响
        3.3.5 测定电位和静置时间的选择
        3.3.6 DA工作曲线
        3.3.7 精密度和稳定性
        3.3.8 干扰实验
        3.3.9 样品分析
    3.4 结论
第四章 银、L-半胱氨酸分层修饰电极同时测定多巴胺和抗坏血酸
    4.1 引言
    4.2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DA和AA在修饰电极上的循环伏安特性
        4.3.2 底液酸度的影响
        4.3.3 扫速影响
        4.3.4 工作曲线
        4.3.5 精密度和稳定性
        4.3.6 干扰物质
        4.3.7 样品分析
    4.4 结论
第五章 银、L-半胱氨酸分层修饰电极同时测定日落黄和柠檬黄
    5.1 引言
    5.2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SY和TT在修饰电极上的循环伏安特性
        5.3.2 底液酸度选取
        5.3.3 SY吸附量的计算
        5.3.4 TT扩散系数的计算
        5.3.5 SY和TT的定量分析
        5.3.6 精密度和稳定性
        5.3.7 干扰离子
        5.3.8 样品分析
    5.4 结论
第六章 L-半胱氨酸和镍分层修饰电极的制备及对黄岑苷的测定
    6.1 引言
    6.2 实验方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黄岑苷循环伏安特性
        6.3.2 底液酸度的影响
        6.3.3 扫描速率的影响
        6.3.4 黄岑苷静止时间的最佳选取
        6.3.5 黄岑苷工作曲线、检出限
        6.3.6 精密度和稳定性
        6.3.7 干扰实验
        6.3.8 样品分析
    6.4 结论
第七章 各类氨基酸和各类金属分层修饰电极的制备及对麝香草酚的测定
    7.1 前言
    7.2 实验部分
    7.3 结果与讨论
        7.3.1 麝香草酚循环伏安特性
        7.3.2 底液酸度的影响
        7.3.3 扫描速率的影响
        7.3.4 麝香草酚最佳测定条件
        7.3.5 工作曲线,检出限
        7.3.6 精密度和稳定性
        7.3.7 干扰实验
        7.3.8 样品分析
    7.4 结论
第八章 结论
    8.1 方法小结
    8.2 存在的问题
    8.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新型膜修饰电极的制备及其在环境污染物检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化学修饰电极
        1.1.1 化学修饰电极的概述
        1.1.2 化学修饰电极的分类
        1.1.3 化学修饰电极的制备
        1.1.4 化学修饰电极的表征
        1.1.5 化学修饰电极在环境污染物检测中的应用
    1.2 氨基酸修饰电极
        1.2.1 氨基酸修饰电极的制备
        1.2.2 氨基酸修饰电极的应用
    1.3 染料修饰电极
        1.3.1 染料修饰电极的制备
        1.3.2 染料修饰电极的应用
    1.4 环境中苯二酚污染物检测研究现状
        1.4.1 光谱法
        1.4.2 色谱法
        1.4.3 电化学法
    1.5 选题意义及研究计划
2 L-半胱氨酸/普鲁士蓝复合修饰玻碳电极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与试剂
        2.2.2 L-Cys/PB/GCE 修饰电极的制备
        2.2.3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讨论
        2.3.1 对苯二酚在 L-Cys/PB/GCE 上的电化学行为
        2.3.2 支持电解质和酸度的选择
        2.3.3 修饰层厚度对修饰电极催化性能的影响
        2.3.4 扫描速度的影响
        2.3.5 修饰电极的电化学响应特征
        2.3.6 线性范围与检出限
        2.3.7 电极的稳定性和重现性
        2.3.8 干扰实验
        2.3.9 修饰电极催化氧化机理探讨
    2.4 实际样品分析
    2.5 实验结论
3 L-半胱氨酸/甘氨酸复合膜修饰玻碳电极的制备及其电催化活性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和试剂
        3.2.2 修饰电极的制备
        3.2.3 电极形貌表征及性能测试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讨论
        3.3.1 修饰物修饰顺序对电极催化性能的影响
        3.3.2 L-Cysteine/Glycine 复合膜的成膜机理
        3.3.3 电极表面形貌分析
        3.3.4 电化学阻抗谱分析
        3.3.5 L-cysteine/glycine/GCE 的电催化作用
        3.3.6 支持电解质和酸度的选择
        3.3.7 扫描速率对响应电流的影响
        3.3.8 修饰膜厚度对 L-cysteine/glycine/GCE 催化性能的影响
        3.3.9 修饰电极电化学响应特性
        3.3.10 共存物干扰测定
        3.3.11 线性范围与检出限
        3.3.12 稳定性和重现性
    3.4 实际样品分析
    3.5 实验结论
4 基于甲硫氨酸/纳米金复合修饰玻碳电极的新型传感器检测对苯二酚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仪器和试剂
        4.2.2 修饰电极的制备
        4.2.3 修饰电极表面形貌及电化学性能表征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讨论
        4.3.1 SEM 与 XRD 表征分析
        4.3.2 电化学阻抗谱分析
        4.3.3 MET/AuNPs/GCE 的电催化作用
        4.3.4 支持电解质和酸度的选择
        4.3.5 扫描速率的影响
        4.3.6 修饰电极电化学响应特性
        4.3.7 共存物干扰测定
        4.3.8 线性范围与检出限
        4.3.9 稳定性和重现性
    4.4 实际样品分析
    4.5 实验结论
5 基于曙红 Y 膜修饰玻碳电极的伏安传感器同时检测对苯二酚和邻苯二酚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仪器和试剂
        5.2.2 Eosin Y/GCE 修饰电极的制备
        5.2.3 电极形貌表征及电化学性能测试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讨论
        5.3.1 曙红 Y 的电沉积
        5.3.2 电极表面形貌表征分析
        5.3.3 电化学阻抗谱分析
        5.3.4 Eosin Y/GCE 的电催化活性
        5.3.5 修饰膜厚度对修饰电极催化活性的影响
        5.3.6 支持电解质和酸度的选择
        5.3.7 扫描速度的影响
        5.3.8 干扰试验
        5.3.9 HQ 和 CC 的选择性测定
        5.3.10 重现性和稳定性
    5.4 实际样品分析
    5.5 实验结论
6 L-组氨酸-赤藓红复合膜修饰玻碳电极同时检测对苯二酚和邻苯二酚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仪器与试剂
        6.2.2 修饰电极的制备
        6.2.3 电极形貌表征及电化学性能测试
    6.3 实验结果与分析讨论
        6.3.1 电极修饰膜的形成及形貌表征分析
        6.3.2 电化学阻抗谱分析
        6.3.3 L-His-erythrosine/GCE 的电催化作用
        6.3.4 支持电解质和酸度的选择
        6.3.5 修饰膜厚度对修饰电极催化性能的影响
        6.3.6 扫描速率的影响
        6.3.7 HQ 和 CC 的选择性测定
        6.3.8 稳定性和重现性
        6.3.9 干扰实验
    6.4 实际样品分析
    6.5 实验结论
7 基于纳米二氧化锰掺杂血红蛋白修饰电极的电化学传感器同时检测对苯二酚和邻苯二酚
    7.1 引言
    7.2 实验部分
        7.2.1 仪器和试剂
        7.2.2 修饰电极的制备
        7.2.3 电极表面形貌表征及电化学性能测试
    7.3 实验结果与分析讨论
        7.3.1 电极形貌表征分析
        7.3.2 交流阻抗分析
        7.3.3 HQ 和 CC 在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
        7.3.4 修饰层厚度对修饰电极性能的影响
        7.3.5 支持电解质和酸度的选择
        7.3.6 扫描速率的影响
        7.3.7 干扰试验
        7.3.8 HQ 和 CC 的选择性测定
        7.3.9 稳定性和重现性
    7.4 实际样品分析
    7.5 实验结论
8 结论与展望
    8.1 论文主要研究结论
    8.2 论文创新点与特色
    8.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9)自组装单分子膜与蓝铜蛋白吸附作用的SERS光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拉曼散射光谱
        1.1.1 拉曼散射光谱的原理及特点
        1.1.2 拉曼光谱在生物化学中的应用
        1.1.3 共振拉曼散射
    1.2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光谱(SERS)
        1.2.1 SERS 效应的发现及其机理
        1.2.2 SERS 光谱技术在生物中的应用
        1.2.3 表面增强共振拉曼散射(SERRS)
    1.3 电化学现场的 SERS 光谱
        1.3.1 电化学现场拉曼光谱技术
        1.3.2 电化学现场 SERS 在生物分子中的应用
    1.4 自组装单分子膜 SAMs
        1.4.1 分子自组装技术的原理和特点
        1.4.2 SAMs 在生物化学中的应用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
        1.5.1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1.5.2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第二章 金纳米粒子组装体系中偶联单层膜的 SERS 光谱表征与分析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
        2.2.2 金溶胶的制备
        2.2.3 电极处理和修饰
        2.2.4 仪器及实验参数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两种粒径溶胶半胱胺和 L-半胱氨酸偶联层的 SERS 光谱
        2.3.2 金电极表面金纳米粒子组装体系的电化学行为
        2.3.3 金电极表面金纳米粒子组装体系的电化学原位 SERS 光谱
    2.4 小结
第三章 粗糙化银电极表面组氨酸吸附的电化学原位 SERS 光谱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
        3.2.2 电极及自组装膜的制备
        3.2.3 仪器及实验方法
        3.2.4 计算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组氨酸两性离子的结构优化
        3.3.2 组氨酸固体的拉曼光谱及其 SERS 光谱
        3.3.4 L-组氨酸修饰的银电极的循环伏安过程
        3.3.5 L-组氨酸修饰的银电极在电化学原位 SERS 光谱
    3.4 小结
第四章 单分子膜表面固定的天青蛋白的电化学原位表面增强共振Raman光谱分析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
        4.2.2 电极的处理与修饰
        4.2.3 仪器及实验参数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天青蛋白的 UV-Vis 光谱及共振拉曼(RRS)光谱
        4.3.2 在两种不同单分子膜上固定的天青蛋白的电化学行为
        4.3.3 电位对天青蛋白固定在巯基丁二酸分子膜上的 SERRS 的影响 .53
    4.4 小结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细胞色素c在2-巯基嘧啶衍生物修饰金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化学修饰电极
        1.1.1 化学修饰电极的制备方法
        1.1.2 化学修饰电极的表征
        1.1.3 化学修饰电极的应用
    1.2 细胞色素 c 简介
    1.3 细胞色素 c 电化学研究现状
        1.3.1 细胞色素 c 的直接电化学研究
        1.3.2 细胞色素 c 在促进剂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反应
        1.3.3 细胞色素 c 在化学修饰电极上的电子传递反应机理
        1.3.4 影响细胞色素 c 直接电化学反应的主要因素
    1.4 2-巯基嘧啶衍生物及巯基烟酸电化学研究进展
        1.4.1 2-巯基嘧啶衍生物及巯基烟酸的电化学研究
        1.4.2 2-巯基嘧啶衍生物及巯基烟酸在电化学中的应用
        1.4.3 2-巯基嘧啶衍生物对细胞色素 c 电化学反应的促进作用
    1.5 细胞色素 c 在生物电化学传感器中的应用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意义
第二章 2-巯基嘧啶和4-氨基-2-巯基嘧啶对细胞色素c直接电化学反应的促进作用
    引言
    2.1 实验部分
        2.1.1 主要仪器与试剂
        2.1.2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2-巯基嘧啶及其衍生物自组装修饰金电极的电化学特性
        2.2.2 2-巯基嘧啶、4-氨基-2-巯基嘧啶和 4,6-二氨基-2-巯基嘧啶修饰金电极的表面形貌
        2.2.3 细胞色素 c 在 2-巯基嘧啶及其衍生物自组装金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
        2.2.4 扫描速率对细胞色素 c 电化学反应的影响
        2.2.5 电极修饰条件对细胞色素 c 电子传递行为的影响
        2.2.6 温度对细胞色素 c 标准电极电位的影响
        2.2.7 2-巯基嘧啶和 4-氨基-2-巯基嘧啶修饰金电极的稳定性
        2.2.8 细胞色素 c 与 2-巯基嘧啶和 4-氨基-2-巯基嘧啶的相互作用
    2.3 小结
第三章 4-羟基-2-巯基-5-甲基嘧啶和4-氨基-6-羟基-2-巯基嘧啶对细胞色素c直接电化学反应的促进作用
    引言
    3.1 实验部分
        3.1.1 主要仪器与试剂
        3.1.2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4-羟基-2-巯基-5-甲基嘧啶和 4-氨基-6-羟基-2-巯基嘧啶修饰金电极的电化学特性
        3.2.2 4-羟基-2-巯基-5-甲基嘧啶和 4-氨基-6-羟基-2-巯基嘧啶修饰金电极的表面形貌
        3.2.3 细胞色素 c 在 4-羟基-2-巯基-5-甲基嘧啶和 4-氨基-6-羟基-2-巯基嘧啶自组装金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
        3.2.4 扫描速率对细胞色素 c 电化学反应的影响
        3.2.5 电极修饰条件对细胞色素 c 电子传递行为的影响
        3.2.6 温度对细胞色素 c 标准电极电位的影响
        3.2.7 4-羟基-2-巯基-5-甲基嘧啶和 4-氨基-6-羟基-2-巯基嘧啶修饰金电极的稳定性
        3.2.8 细胞色素 c 与 4-羟基-2-巯基-5-甲基嘧啶和 4-氨基-6-羟基-2-巯基嘧啶的相互作用
    3.3 小结
第四章 细胞色素 c/4-羟基-2-巯基-5-甲基嘧啶修饰金电极的电化学行为及其对 H_2O_2电化学反应的催化作用
    引言
    4.1 实验部分
        4.1.1 主要仪器与试剂
        4.1.2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HMMP/Au 和 Cyt.c/HMMP/Au 膜电极的电化学特性
        4.2.2 Cyt.c/HMMP/Au 膜电极的表面形貌
        4.2.3 Cyt.c/HMMP/Au 修饰电极电化学行为
        4.2.4 扫描速率对 Cyt.c/HMMP/Au 修饰电极峰电流的影响
        4.2.5 Cyt.c/HMMP/Au 电极对 H_2O_2电化学反应的催化作用
        4.2.6 测定 H_2O_2的标准曲线
        4.2.7 Cyt.c/HMMP/Au 修饰电极的稳定性和重现性
        4.2.8 细胞色素 c 与 4-羟基-2-巯基-5-甲基嘧啶的相互作用
    4.3 小结
第五章 细胞色素c在2-巯基烟酸修饰金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研究及应用
    引言
    5.1 实验部分
        5.1.1 主要仪器与试剂
        5.1.2 实验方法
    5.2 结果与讨论
        5.2.1 MNA/Au 和 Cyt.c/MNA/Au 膜电极的电化学特性
        5.2.2 MNA/Au 和 Cyt.c/MNA/Au 膜电极的表面形貌
        5.2.3 细胞色素 c 在 2-巯基烟酸自组装金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
        5.2.4 扫描速率对细胞色素 c 在 MNA/Au 电极上的电化学反应的影响
        5.2.5 细胞色素 c 与 2-巯基烟酸的相互作用
        5.2.6 Cyt.c/MNA/Au 修饰电极电化学行为
        5.2.7 扫描速率对 Cyt.c/MNA/Au 修饰电极峰电流的影响
        5.2.8 Cyt.c/MNA/Au 电极对 H_2O_2电化学反应的催化作用
        5.2.9 测定 H_2O_2的标准曲线
        5.2.10 Cyt.c/MNA/Au 修饰电极的稳定性和重现性
    5.3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四、L-半胱氨酸在金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论文参考文献)

  • [1]金属纳米复合材料修饰电化学传感器在疾病标记物和药物中的应用[D]. 李瑞. 广东药科大学, 2020(01)
  • [2]不对称电还原芳香酮反应中阴极材料的设计制备及应用[D]. 岳莹娜.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8)
  • [3]基于锗酸铜纳米线与聚苯胺复合物电极的酸性小分子传感性能研究[D]. 蔡征宇. 东南大学, 2019(05)
  • [4]铋基复合氧化物纳米棒的合成、表面修饰及其电化学特性[D]. 魏天. 安徽工业大学, 2018(01)
  • [5]赖氨酸修饰膜电极表面渗透性研究[D]. 刘垚. 北京理工大学, 2018(07)
  • [6]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实时监测及药物保护研究[D]. 朱家明. 湖南师范大学, 2017(01)
  • [7]金属,氨基酸分层修饰电极的制备及应用[D]. 汤优霞. 淮北师范大学, 2016(02)
  • [8]新型膜修饰电极的制备及其在环境污染物检测中的应用[D]. 何家洪. 重庆大学, 2014(04)
  • [9]自组装单分子膜与蓝铜蛋白吸附作用的SERS光谱研究[D]. 丁海蓉. 上海师范大学, 2014(02)
  • [10]细胞色素c在2-巯基嘧啶衍生物修饰金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研究[D]. 吕丹丹. 安徽工业大学, 2013(03)

标签:;  ;  ;  ;  ;  

L-半胱氨酸在金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