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碳化学 发展替代能源

发展碳化学 发展替代能源

一、发展碳一化学 开发替代能源(论文文献综述)

邰运龙[1](2021)在《金属氢化物还原壳类废弃物制备二氧化碳吸附剂及甲烷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鸡蛋产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食品工业以及日常生活每年都会产生成千上万吨的蛋壳垃圾。此外,贝类养殖与加工业的快速发展,每年也会产生大量的贝壳废弃物。贝壳和蛋壳主要成分为CaC03(约94 wt%),有时会被用作肥料、土壤改善剂、动物饲料添加剂等方面使用,但大多数被排放在垃圾填埋场,导致环境污染。如果它们能够可持续地循环利用,不仅可以避免环境污染,而且可以产生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导致大气中CO2的浓度增高,进而造成全球变暖、温室效应等环境问题。将CO2进行捕获与储存并转化为有价值的清洁燃料,进而实现碳中和循环,这对于能源利用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利用壳类废弃物与金属氢化物机械化学反应制备H2-CH4混合燃料以及CO2吸附剂,主要内容如下:1.氢化钙还原贝壳、蛋壳废弃物制备甲烷的研究首次利用预处理后的贝壳或蛋壳废弃物(碳和钙源)与CaH2(氢源)在室温下发生机械化学反应,制备出H2-CH4混合燃料,其中CH4是唯一的烃产物。通过探究不同的实验条件对于反应的影响,得出结论:球磨时间越长、转速越高以及反应物CaH2比例越高,越有利于CH4产率和摩尔占比的提高。当球磨时间48 h、转速550 rpm以及反应摩尔比为1:4mol/mol(贝壳/CaH2)时,贝壳的甲烷产率达到最高(78.23%)。该实验方法为壳类废弃物的回收利用提供了新的研究途径,同时可根据需要对生产的H2/CH4混合燃料的比值进行调节。2.氢化钙还原贝壳、蛋壳废弃物制备二氧化碳吸附剂的研究为实现碳中和循环,我们利用壳类废弃物制备的CaO@C进行CO2捕获与储存。为进一步探究CO2的吸附能力,我们选取了 CaH2还原贝壳和蛋壳效果较好的两种摩尔比1:4与1:2 mol/mol(壳类/CaH2)的固体样品进行分析。通过XRD、FTIR、SEM、EDS、XPS、Raman等仪器表征可知,球磨反应后形成的固体主要成分为CaO@C,是高效的CaO基CO2吸附剂。之后对制备的CaO@C在不同温度(500、550、600和650℃)下进行CO2单次吸附。实验结果表明在650℃时具有较高的CO2吸附量(49.81-58.74 wt%)。最后在进行30次碳化/煅烧循环中。制备的CaO基CO2吸附剂仍能保持良好的吸附稳定性(平均每次循环活性损失仅为1.6%)。本项研究不仅缓解贝壳或蛋壳废弃物对于环境的污染,获得有价值的清洁燃料,而且产生了高效的CaO基CO2吸附剂,有利于实现了 CO2零排放的碳中和循环。3.钙、镁混合氢化物还原壳类废弃物制备甲烷及二氧化碳吸附剂的研究基于前两章的基础,我们采用钙、镁混合氢化物,来进一步提高壳类废弃物制备CH4的产率以及CaO基吸附剂的(CO2吸附性能。首先我们比较了利用一种金属氢化物(CaH2或MgH2)还原壳类废弃物的研究,可知CaH2的还原效果相比于MgH2更好。之后对钙、镁混合氢化物还原壳类废弃物按摩尔比1:4和1:2 mol/mol(壳类/金属氢化物)探究不同掺杂比例(80/20、90/10和95/5mol/mol(CaH2/MgH2))对于反应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掺杂比例95/5 mol/mol对于还原壳类废弃物生成CH4效果最好,其中贝壳和蛋壳分别在摩尔比为1:2和1:4mol/mol时CH4产率达到最高(分别为93.32%和89.58%)。之后对固体样品MgO@CaO@C进行不同温度(550、650和750℃)的CO2单次吸附,在650和750℃时具有较高的CO2吸附量(43-50 wt%)。最后对掺杂MgO的CaO基CO2吸附剂进行30次碳化/煅烧循环探究循环稳定性,其中掺杂比例80/20 mol/mol吸附容量以及吸附稳定性最好,平均每次循环活性损失最低仅为0.44%。

华泽嘉[2](2021)在《汪清油页岩热解特征及气体热载体干馏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能源与资源”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油页岩干馏可制取页岩油作为石油的补充能源。目前,国内主要应用抚顺式气体热载体干馏炉炼油技术获取页岩油,技术相对落后,油收率低,且油页岩浪费严重,污染环境,严重影响了油页岩的综合开发利用。因此,掌握油页岩的干馏炼油机理,研发先进的油页岩气体热载体干馏炉是需要重点解决的基础应用性关键问题,也是油页岩综合利用中污染物控制和高效节能的途径。本文以汪清油页岩为研究对象,采用实验研究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紧密围绕汪清油页岩热解过程中气体释放特性与热解反应性,利用FLASHCHAIN模型预测热解气体产物的生成规律。深入探究油页岩气体热载体干馏热源——热解气体产物的生成规律,对气体热载体干馏炉内干馏过程进行三维数值模拟,并开发新型气体热载体干馏装置。本文从宏观到微观、从表观到本征全方位研究油页岩热解气体释放机理,并从实验研究到模拟计算和设计开发,最终研发先进的油页岩气体热载体干馏系统并通过工程化验证实验。本文主要工作如下:利用FT-IR及13C-NMR分析汪清油页岩有机结构的官能团与碳骨架结构分布。结合TG-FTIR结果,采用分峰拟合的方法探究汪清油页岩热解过程中热解气体的释放特性。利用TG分析结果研究汪清油页岩不同升温速率的热解特性。运用Friedman法、FWO法和DAEM模型计算油页岩低温热解的动力学参数。研究结果表明:-COOH官能团在200℃以上会分解生成CO2。热解温度超过600℃,碳酸盐裂解继续生成CO2气体,同时伴随有少量CO的析出。对于汪清油页岩热解,FWO法和Friedman法计算的表观活化能随转化率连续变化。两种方法的平均活化能分别为233.71kJ/mol和234.61kJ/mol。综合F检验和量准则检验得出Logistic DAEM模型适合求解汪清油页岩的动力学参数,低温热解活化能为238.67kJ/mol。探究汪清干酪根热解轻质气体的释放规律。结合FLASHCHAIN模型及密度泛函理论预测热解产物的生成特性与反应机理,研究干酪根在不同热解温度主要官能团变化规律,判断热解过程中析出气体的主要来源。研究结果表明:干酪根热解气体产物主要为低碳数烃类,还有少部分为CO2和CO。随着热解的进行,干酪根FT-IR中脂肪烃区域振动强度逐渐减小并最终消失。干酪根热解形成CO的过程,首先是脂基结构结构,其次是羰基结构,最后为醚键结构。无论是脂肪烃还是芳香烃结构,形成CH4的过程都是主要发生分子间H原子的转移,杂原子O有助于油页岩油母质发生热解形成CH4。干酪根分子的烷链支化度呈出先减小后增大又减小趋势,在470℃左右时-CH2-和-CH3的振动吸收峰面积之比最大为7.064。针对气体热载体式干馏过程使用Ansys-Fluent对其进行三维数值模拟,在Fluent中利用多孔介质模型,并采用自定义程序对炉内流动与传热传质过程进行模拟计算。研究结果表明:在固定床内流体流动的模拟研究中,采用以Ergun方程为基础的多孔介质模型和RNG k-□湍流模型能够较好的吻合干馏过程中的传热传质过程,研究结果可为气体热载体干馏炉设计开发提供理论依据。为确保干馏效果,提高气体与颗粒间的接触面积和时间,可在干馏段形成同轴或偏心轴撞击流分布方式的涡流。建立油页岩颗粒物料传热传质模型,预测床内温度、水分和挥发分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当进气速度和进气温度分别提升1.5m/s和1 00℃时,干酪根热解反应进程分别加快1600秒和600秒。当进气速度和进气温度分别降低1.5m/s和100℃时,干酪根热解反应进程分别降低1600秒和600秒。此外,在当进气温度分别提升或降低100℃时,热解前期的过程中水分最大蒸发速率则分别提升11.4%或降低24.7%。根据汪清油页岩及干酪根的有机结构及热解气体释放特性分析,以干馏过程数值模拟为基础,开发新型气体热载体干馏系统,并开展了中试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干馏炉供热能力设计符合工艺要求,实际运行时热瓦斯平均供热温度为572℃,干馏炉内恒温段最高温度为520℃至550℃。入炉瓦斯平均温度与干馏炉内最高干馏温度差值为30℃至50℃,干馏炉保温效果较好,干馏炉热损失比较小。新型气体热载体干馏装置实现了干法排焦,半焦中水分为低于2%,可以直接作为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燃料,瓦斯加热炉无积碳结焦问题。试验期间收油率为91.7%,为新型气体热载体干馏炉的工程化与大型化奠定基础。

王星陈[3](2020)在《新型燃烧技术的数值模拟》文中研究指明优化能源结构驱使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消费比例不断提高,通过各种燃烧方式的天然气高效清洁利用已成为节能和环境保护中一个越来越重要的方面。预测燃烧产生的有害气体是燃烧过程数值模拟的一个关键问题。针对甲烷燃烧体系,将化学动力学模拟与CFD数值模拟相融合,发展燃烧过程的有害气体预测方法,可为天然气高效清洁利用提供一条重要的手段和途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建立了甲烷燃烧体系的化学动力学模型,研究了甲烷在不同组分下的燃烧特性,结果表明:(1)在研究的当量比范围内,绝热火焰温度呈抛物线分布,最高值位于略为富燃料当量比处(Φ≈1.05);在低当量比和高当量比区域,氮氧化物的摩尔分数均很低。(2)将二氧化碳、氮气、氩气分别作为稀释气体加入到燃料侧,燃烧温度依次降低;在稀释比相同的情况下,二氧化碳的加入对减少氮氧化物的生成更为有效。(3)氢气与甲烷混合燃烧的燃烧温度低,掺混比越大,温度降低的幅度就越大;氢气的加入使得温度上升迅速,氢气含量越多,温度上升就越快,说明了氢气的助燃作用;氢气掺入甲烷燃烧,着火温度降低,掺混比越大,着火温度越低。2.建立了甲烷燃烧体系的双旋流燃烧模型,计算结果表明:(1)燃烧室的底部两侧死角区有两个基本对称的小旋涡,燃烧室中部有两个较强的旋涡,旋涡中间为中心回流区;热态流场回流区的长度要比冷态略短,而热态的回流负速度比冷态的大。(2)温度场整体基本为轴对称分布,燃烧器出口附近温度梯度最大;CO2主要分布在燃烧室出口附近;H2O主要分布在燃烧室壁面区域。3.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燃烧过程数值模拟的反应器网络模型,用以解决微量有害气体的预测问题。具体方法是:依据速度场、温度场和浓度场特性,将燃烧空间划分为典型的理想反应器;综合考虑分区的个数和形状,以停留时间作为主要判别参数,确定反应器类型;将理想反应器连接为反应器网络,反应器网络的计算即获得微量有害气体的数值。反应器网络模拟计算表明,燃烧室出口的一氧化碳、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排放量依次降低,氮氧化物的生成量随负荷降低而增大。

曹昊天[4](2020)在《新型胍离子液体和氮杂环卡宾金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在二氧化碳化学转换中的应用》文中提出二氧化碳是一种丰富、清洁、廉价、无毒、可循环利用的碳一资源,将二氧化碳转化为附加值较高的化工产品,不仅可为化学工业提供廉价易得的原料,开辟了一条极为重要的绿色生产路线,而且可以缓解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由于二氧化碳热力学上的低能态以及分子动力学上的惰性,使得二氧化碳的活化具有挑战性,因此开发出高活性的催化体系用于二氧化碳的化学转化具有实际意义。基于此,本文发展了三种新型绿色高效的催化体系用于二氧化碳的化学转化,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以四甲基胍为原料,与α位溴代酯类化合物进行离子化反应,制得系列新型的烷基乙酸乙酯基四甲基胍离子液体。该催化剂在二氧化碳与N-甲基苯胺及其衍生物的反应中显示出优异的催化效果,调节烷基链长可以选择性地合成N-甲基甲酰苯胺和N,N-二甲基苯胺产物,且催化循环5次后产率没有明显降低。2.以四甲基胍为原料,两步法合成带有氯离子(Cl—)、醋酸根离子(OAc—)和乳酸根离子(Lac—)三种不同阴离子的苯乙烯四甲基胍离子液体,再与二乙烯基苯(DVB)交联聚合,制备了含三种不同阴离子的聚胍离子液体多孔有机聚合物。通过固体核磁13C NMR、SEM及TGA等技术对材料进行表征。该催化材料在二氧化碳与环氧丙烷的环加成反应中取得良好的效果,且循环五次后反应收率没有明显降低。3.以1,3-双苄基咪唑卡宾金为原料,通过傅克烷基化反应制备氮杂环卡宾金多孔有机聚合物。通过XPS、SEM等测试技术对材料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该材料具有多级孔道结构且比表面积较大。该材料可以高效催化二氧化碳与炔丙胺合成恶唑啉酮,且循环回收五次后反应产率基本保持不变。

何润民[5](2013)在《基于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天然气利用定价理论与方法研究》文中指出当前,经济、能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全球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低碳发展已经成为共识。经济发展依赖于能源资源,能源低碳化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而天然气是环境友好程度最高的化石能源,是实现能源低碳化的最现实选择。因此,天然气与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对我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天然气与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加大天然气的利用,降低碳排放强度,实现经济的低碳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合理的天然气利用价格是协调发展的基础。进入2卜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资源环境约束加大,天然气供求矛盾日益凸显。究其原因,关键是合理的天然气价格机制尚未形成。从目前国内外主流的天然气价格研究成果来看,一般认为应逐步放松天然气出厂价格规制,重点规制具有自然垄断特征的天然气管输价格或者地区门站价格,采用成本加成定价法或者市场净回值法进行天然气定价。究竟应该采用什么样的天然气价格管理模式才能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这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从我国的情况看,天然气价格市场化模式尚不具备条件,政府主导的天然气价格管理模式仍将长期占据主导地位。而政府主导的天然气价格管理模式,从价格管制对象看,以出厂价、管输费为主的管制方式已不能适应发展需要,以省市门站价为主的管制方式仍然存在问题,需要研究天然气价格新的管制方式。从价格管制形式看,如果实行无差别的统一定价,可能造成社会福利损失,需要研究天然气这种特殊商品应采用的歧视价格政策,以实现资源社会价值最大化。从天然气定价水平看,过低和过高的天然气利用价格都将直接影响到天然气消费行业的生产经营和对能源的选择,进而影响到宏观经济的增长和碳排放的强度。从天然气定价机制看,应重点解决天然气供求失衡带来的经济与环境问题,需要研究新的天然气定价机制。因此,现行天然气价格规制理论和定价机制都需要创新发展。本文站在天然气与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视角,提出了天然气价格规制的新模式。天然气价格管制的对象由现行的天然气出厂价格、管输价格,以及试点方案的省市门站价格转变为天然气终端利用价格。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和环境约束状况采用均衡价格模型测算天然气的宏观均衡价格,依据宏观均衡价格确定各省市天然气利用综合指导价格,各省市根据本地特点制定天然气利用的行业价格。在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很少的情况下,本研究及其成果富有特色和创新。本研究成果有利于政府部门结合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节能减排目标,确定合理的天然气利用方向,制定合理的天然气利用价格体系,促进天然气产业与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李文泽[6](2011)在《碳一化学品转化反应及催化剂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碳一催化转化制取高附加值的化工产品在改善环境、解决可替代石油资源和经济效益等方面具有多重意义。CH4、CO、CO2的合理利用以及甲醇的有效合成不仅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而且已引起企业界的关注。综合文献表明,CH4-CO2重整反应制合成气、由含CO2的合成气(CO/H2)低温合成甲醇以及C02催化加氢低温合成甲醇等碳一转化反应研究的重点是寻找和设计高活性催化剂。本论文在Ni基系列催化剂基础上,主要研究了稀土助剂对CH4-CO2重整反应催化剂性能的影响。采用CO/CO2/H2或C02/H2为原料,研究了低温合成甲醇新工艺和新型高活性催化剂。本论文使用浸渍法制备了Ni基系列催化剂,应用于CH4-CO2催化重整反应。结果表明,10%Ni/y-Al2O3催化剂具有较高的反应总碳转化率(71.6%),但由于积炭,在反应过程中催化剂稳定性较差。添加稀土助剂La元素可提高Ni基催化剂的抗积炭性能,10%Ni/3%La2O3-y-Al2O3催化剂在CH4-CO2重整反应8h后的积炭量比10%Ni/y-Al2O3催化剂上积炭量下降了41%;添加La元素和Ce元素双助剂能进一步提高Ni基催化剂的抗积炭性能,10%Ni/3%La2O3-3%CeO2-γ-Al2O3催化剂上的积炭量比10%Ni/3%La2O3-γ-Al2O3催化剂上积炭量降低了34.8%、比10%Ni/y-Al2O3催化剂上的积炭量降低了76.2%。在焙烧温度773K、还原温度773K下制备的10%Ni/3%La2O3-3%Ce02-y-Al2O3催化剂比表面积最大、活性最高、抗积炭性能较好,CH4、CO2和总碳转化率分别为77.3%、97.1%和87.4%,H2/CO为1.10左右。经XRD、TPR和TG-DTA表征分析表明,La2O3-CeO2的加入提高了NiO晶粒的分散度,减小了NiO粒径,使催化剂更容易被还原;降低了催化剂的酸性,改变了Ni的电子结构,减少了甲烷裂解积炭,10%Ni/3%La2O3-3%CeO2-γ-Al2O3催化剂在CH4-CO2重整反应过程中表面出现了易被消除的丝状碳。本论文以2-丁醇为溶剂,Cu/ZnO催化剂,以含有C02的合成气(CO/CO2/H2)为原料,在低温低压(443K、3.0MPa)下合成出甲醇。原位红外光谱分析表明,2-丁醇溶剂的引入改变了传统甲醇合成反应的途径,起到了助催化的作用,降低了反应温度和压力,提高了碳的转化率。ZnO是低温合成甲醇反应的Cu基催化剂的理想载体,稀土元素La、Y作为助剂可以提高Cu-Zn基催化剂的活性。Cu/Zn摩尔比1/1且Y的含量为7.5%的Cu/ZnO/Y2O3催化剂在本系列催化剂参与的低温合成甲醇反应中呈现出较高的反应活性,碳的总转化率及甲醇的产率分别比使用Cu/ZnO催化剂提高了10%和17.5%。Cu/Zn摩尔比1/1且La的含量为10%的Cu/ZnO/La2O3催化剂在本系列催化剂参与的低温合成甲醇反应中呈现出较高的反应活性,碳的总转化率及甲醇的产率比使用Cu/ZnO催化剂均提高了17.5%。元素Zr和Cr作为助剂加入Cu-Zn基催化剂中不能提高催化剂的活性。Cu摩尔含量为50%,在Cu-Zn基催化剂中加入一定含量的稀土元素La或Y。摩尔比Cu/Zn/La=5/3/2或Cu/Zn/Y=5/4/1时,催化性能较好。但是,这一系列催化剂较Cu/Zn摩尔比为1/1的催化剂活性低。以2-丁醇为溶剂,Cu/ZnO催化剂,由CO2/H2为原料,在低温低压(443K、3.0MPa)下能够合成甲醇,2-丁醇溶剂的引入改变了CO2加氢合成甲醇反应的途径,使C02加氢合成甲醇反应按一个新的途径进行,降低了反应温度和压力,提高了碳的转化率。在Cu-Zn基催化剂中加入稀土助剂(La、Y、Ce)制得Cu/ZnO/MxOy系列催化剂,助剂La、Y能提高Cu基催化剂的活性,助剂Ce不能提高Cu基催化剂的活性。使用含La摩尔分数为5%的Cu/ZnO/La2O3催化剂进行低温合成甲醇反应,甲醇的产率和选择性分别比Cu/ZnO催化剂上提高了1.2%和1.4%。使用含Y摩尔分数为12.5%的Cu/ZnO/Y2O3催化剂进行甲醇合成反应,甲醇的产率和选择性分别比Cu/ZnO催化剂上提高了46.3%和42.8%。贵金属Pd能提高Cu基催化剂在C02加氢反应中产物甲醇的选择性,进而提高甲醇的产率。使用Pd摩尔分数为2.0%的Cu-Pd/ZnO催化剂进行CO2加氢低温合成甲醇反应时,甲醇产率比Cu/ZnO催化剂上提高了43.0%。A1在Cu基催化剂的加入增加了Cu的分散度,降低了催化剂中活性组分Cu的粒径,增大了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增加了催化剂的活性中心,从而使Cu/ZnO/Al2O3催化剂上进行C02加氢低温合成甲醇反应的活性增加。在焙烧温度623K,还原温度493K条件下制备的Al的摩尔分数为7.5%的Cu/ZnO/Al2O3催化剂活性最佳,其CO2的转化率、甲醇选择性和产率分别比Cu/ZnO催化剂上提高了14.9%,94.4%和123.5%。本论文工作所取得的成果不仅对于设计碳一化学品转化反应途径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同时也为改进碳一化学品转化反应催化剂提供了实验和理论依据。

沈殿成[7](2011)在《我国新型煤化工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能源紧缺与石油价格的持续上涨已影响到我国的政治安全与经济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进入一个加快发展的黄金时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因此,能源问题也日益显着。煤化工产业在我国能源的可持续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并且是我国未来二十年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这将大量减轻燃煤造成的环境污染,降低我国对于进口石油的依赖程度,所以,煤化工产业在我国面临着新的市场需求和发展机遇。煤化工产业的发展战略是煤化工产业未来发展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规划煤化工产业发展战略目标,提高煤化工产业生产效率和决策水平,对煤化工产业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在总结国内外发展战略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明确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概述了论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基于煤化工理论、产业理论、行业竞争力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循环经济理论和低碳理论等相关理论,通过世界与我国发展煤化工产业的现状进行比较,指出我国煤化工产业发展存在诸多问题,进而对我国发展煤化工产业进行SWOT分析,明确了目前我国发展煤化工产业存在的优势与劣势,机会与威胁,并阐述了我国煤化工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通过对我国煤化工产业与国民经济互动关系的研究,阐述了我国发展煤化工产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运用博弈理论验证了我国发展煤化工产业的可行性,从理论和现实角度证明了我国发展煤化工产业是切实可行的;通过对影响我国煤化工产业发展因素的分析,初步构建了我国煤化工产业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并运用聚类分析法,借助SPSS软件对该指标体系进行处理,进而得到我国煤化工产业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构建了我国煤化工产业发展安全预警模型,通过MATLAB 7.0实现了模型的训练和检测。最后,对我国煤化工产业发展进行了规划,提出了我国煤化工产业发展的保障措施,包括政策上的扶持、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必备资源的保障、产业结构的调整、融资力度的加大、技术的进步与创新和管理的专业化等方面的措施,不仅能够为政府宏观决策及监管提供依据,并且完善了能源安全及煤化工产业安全预警机制,也为国家煤化工产品战略储备提供了建设思路,以期保证我国21世纪的能源安全。

李臻,陈静,宋河远,夏春谷,唐中华[8](2010)在《基于甲醇清洁转化的碳一化工新催化技术》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是一个富煤、缺油、少气的国家,煤炭资源占到了能源资源的96%。煤制甲醇技术在我国已经相当成熟,大力发展以生产清洁油品和高附加值化工产品的甲醇下游产品新技术,并由此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不仅可以确保国家能源安全,提高能源利用率,改善环境,同时对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凌华招,张晓阳,胡志彪,胡高荣,刘婷,黄宏,李倩,刘京林,邱传珪[9](2009)在《C312型中低压甲醇合成催化剂》文中研究指明介绍了西南化工研究设计院新开发的C312型中低压合成甲醇催化剂,并对其性能进行了实验评价。在压力5.0MPa,温度250℃,空速10000h-1,原料气体积组成为CO12.0%~17.0%、CO23.0%~4.5%、N21.0%~12.0%、H270%~74%的条件下,甲醇的时空收率能达到1.91g/(ml·h),CO单程转化率≥75%。在8.0MPa,250℃,空速16000h-1,n(H2)/n(CO2)≈3(原料气中无CO)时,甲醇的时空收率高达0.94g/(ml·h),CO2单程总转化率22.2%。C312型中低压合成甲醇催化剂优异的活性、选择性和耐热性,使其更适用于大型中低压甲醇合成装置。

李琼玖,杜世权,廖宗富,周述志,申同贺,刘尚武,甄耀东,黄吉荣,王建华,李德宽,漆长席,赵月兴,李润庠,王树中[10](2009)在《提高化石能源碳的利用率是节能减排根治CO2结构调整的国策——粉煤纯氧气化同水电解循环制甲醇CO2零排放、轻烃三一段转化或非催化转化制取合成气工艺是节能减排根治CO2的途径》文中研究说明化石能源(煤炭、轻烃)主要元素碳提供作燃料与化工产品原料,特别在低效高污染的煤炭转化是产生CO2集中排放的主要来源,提高碳的转化利用率,就是减排CO2的根本途径。本文从能源转化的工艺技术理论与实践,科学分析总结经验与教训。抛砖引玉,共谋良策。

二、发展碳一化学 开发替代能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发展碳一化学 开发替代能源(论文提纲范文)

(1)金属氢化物还原壳类废弃物制备二氧化碳吸附剂及甲烷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壳类废弃物的概述及其研究现状
        1.2.1 蛋壳
        1.2.2 贝壳
    1.3 金属氢化物的研究现状
        1.3.1 金属氢化物的概述
        1.3.2 金属氢化物在还原二氧化碳的进展
    1.4 二氧化碳甲烷化的研究现状
        1.4.1 二氧化碳转化为甲烷的概述
        1.4.2 催化剂对于二氧化碳甲烷化的进展
        1.4.3 其他方法二氧化碳甲烷化的探究
    1.5 二氧化碳吸附剂的研究现状
        1.5.1 二氧化碳吸附剂的概述
        1.5.2 壳类废弃物制备氧化钙基吸附剂的探究
        1.5.3 掺杂剂对于氧化钙基吸附剂的探究
    1.6 本文的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第2章 氢化钙还原贝壳、蛋壳废弃物制备甲烷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测试仪器和试剂
        2.2.2 样品制备
        2.2.3 贝壳、蛋壳分别与氢化钙的球磨反应
        2.2.4 反应后产物定量和定性分析
    2.3 结果和讨论
        2.3.1 壳类废弃物与氢化钙样品结构表征
        2.3.2 球磨时间对壳类废弃物与氢化钙的机械化学反应的影响
        2.3.3 球磨转速对壳类废弃物与氢化钙的机械化学反应的影响
        2.3.4 球磨比例对壳类废弃物与氢化钙的机械化学反应的影响
        2.3.5 壳类废弃物与氢化钙的机械化学反应后固体表征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氢化钙还原贝壳、蛋壳废弃物制备二氧化碳吸附剂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测试仪器和试剂
        3.2.2 样品制备
        3.2.3 贝壳、蛋壳分别与氢化钙的球磨反应
        3.2.4 反应后产物定量和定性分析
        3.2.5 二氧化碳的吸附与脱附
        3.2.6 实验流程说明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贝壳、蛋壳分别与氢化钙机械化学反应制备CaO@C吸附剂
        3.3.2 壳类制备CaO@C吸附剂的二氧化碳捕集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钙、镁混合氢化物还原壳类废弃物制备甲烷及二氧化碳吸附剂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测试仪器和试剂
        4.2.2 样品制备
        4.2.3 贝壳、蛋壳分别与氢化钙、氢化镁的球磨反应
        4.2.4 反应后产物定量和定性分析
        4.2.5 二氧化碳的吸附与脱附
        4.2.6 实验流程说明
    4.3 结果与讨论
        4.3.1 钙、镁氢化物分别还原壳类废弃物制备H_2-CH_4混合燃料
        4.3.2 不同掺杂比例的钙、镁混合氢化物还原壳类废弃物
        4.3.3 壳类制备MgO@CaO@C吸附剂的二氧化碳捕集性能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专利
致谢

(2)汪清油页岩热解特征及气体热载体干馏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能源现状
        1.1.2 油页岩资源
        1.1.3 油页岩开发利用方式
        1.1.4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油页岩热解有机结构与轻质气体释放特性研究现状
        1.2.1 热解有机结构研究
        1.2.2 热解气体产物释放特性研究
    1.3 干酪根分子模型构建及热解过程分子模拟研究现状
        1.3.1 干酪根分子模型构建研究
        1.3.2 热解构成分子模拟研究
    1.4 固定床热解过程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1.5 油页岩气体热载体干馏工艺现状
        1.5.1 巴西Petrosix干馏工艺
        1.5.2 爱沙尼亚Kiviter干馏工艺
        1.5.3 抚顺式干馏工艺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油页岩燃料特性与干酪根制备
    2.1 引言
    2.2 汪清油页岩
    2.3 油页岩特性分析
        2.3.1 样品来源
        2.3.2 元素分析及工业分析
        2.3.3 油页岩含油率评价
        2.3.4 油页岩灰分组成
        2.3.5 油页岩灰熔点
        2.3.6 油页岩比热容
        2.3.7 油页岩热稳定性
        2.3.8 油页岩密度
        2.3.9 油页岩可磨性指数
    2.4 油页岩干酪根制备与分析
        2.4.1 仪器设备和试剂材料
        2.4.2 实验步骤
        2.4.3 干酪根的基础特性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汪清油页岩有机结构与热解气体释放特性分析
    3.1 引言
    3.2 油母质平均单元结构分析
        3.2.1 ~(13)C-NMR核磁共振实验
        3.2.2 FT-IR实验分析
    3.3 油页岩热解气体析出特性
        3.3.1 TG-FTIR实验分析
        3.3.2 CH_4和CO热解析出规律
    3.4 升温速率对油页岩热解动力学的影响
        3.4.1 等转化率法
        3.4.2 n~(th)DAEM方法
        3.4.3 等转化率动力学计算
        3.4.4 n~(th)DAEM动力学计算
    3.5 FLASHCHAIN模型热解气体释放模拟研究
        3.5.1 FLASHCHAIN模型简介
        3.5.2 模型分子量计算方法
        3.5.3 预测公式
        3.5.4 模型预测与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热解过程中轻质气体演化过程的分子模拟
    4.1 引言
    4.2 汪清干酪根热解页岩油分子组成结构研究
        4.2.1 干酪根热解收油实验
        4.2.2 页岩油分子组成研究
        4.2.3 页岩油分子结构研究
    4.3 汪清干酪根裂解产物分布与特征
        4.3.1 闪速裂解-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4.3.2 烃类化合物分布
        4.3.3 正构烷烃特征参数
        4.3.4 环烃和芳烃族化合物分布特征
    4.4 汪清油页岩干酪根热解过程的分子模拟研究
        4.4.1 理论基础
        4.4.2 软件介绍
        4.4.3 密度泛函理论计算模块
        4.4.4 参数设置
    4.5 汪清油页岩有机质热解过程中轻质气体形成机理研究
        4.5.1 汪清有机质干酪根结构分析
        4.5.2 汪清有机质热解过程中H_2形成机理的研究
        4.5.3 汪清有机质热解过程中CO_2形成机理的研究
        4.5.4 汪清有机质热解过程中CO形成机理的研究
        4.5.5 汪清油页岩热解过程CH_4形成机理的动力学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油页岩气体热载体干馏炉炉内特性模拟研究
    5.1 引言
    5.2 新型瓦斯布气装置
    5.3 炉内冷态流动的数学模型
        5.3.1 模型的提出
        5.3.2 模型
        5.3.3 方程离散化及单值条件
        5.3.4 多孔介质模型耦合考虑
        5.3.5 反应过程描述及数学模型
    5.4 干馏炉内流场模拟与分析
        5.4.1 模拟前的准备
        5.4.2 压力分布及分析
        5.4.3 速度分布及分析
    5.5 油页岩干馏过程数值模拟
        5.5.1 数值方法及模型
        5.5.2 模拟结果与讨论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新型气体热载体干馏工程化验证试验研究
    6.1 引言
    6.2 油页岩干馏系统
        6.2.1 干馏炉
        6.2.2 油气冷凝收油系统
        6.2.3 循环瓦斯加热炉
        6.2.4 测点分布
    6.3 油页岩干馏工程化验证试验
        6.3.1 入炉油页岩样品含油率
        6.3.2 试验运行
        6.3.3 页岩油收率
        6.3.4 页岩油油品分析
        6.3.5 循环瓦斯组成分析
        6.3.6 循环瓦斯加热器分析
        6.3.7 干法排焦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3)新型燃烧技术的数值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能源短缺问题
        1.1.2 环境污染问题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甲烷/空气燃烧的化学动力学模拟
    2.1 化学平衡
        2.1.1 化学平衡理论
        2.1.2 化学平衡计算结果分析
    2.2 瞬态模拟
        2.2.1 燃烧温度分析
        2.2.2 主要生成物分析
        2.2.3 氮氧化物的生成分析
        2.2.4 温度敏感性分析
        2.2.5 NO_X的敏感性分析
        2.2.6 氮氧化物的反应路径
    2.3 全混流反应器理论
        2.3.1 全混流反应器的概念及特点
        2.3.2 全混流反应器的控制方程
    2.4 当量比对燃烧的影响
        2.4.1 当量比对燃烧温度的影响分析
        2.4.2 当量比对反应物及常规产物的影响分析
        2.4.3 当量比对氮氧化物的生成影响分析
    2.5 燃料侧加入不同的稀释气体对燃烧的影响
        2.5.1 氮气对燃烧的影响
        2.5.2 二氧化碳对燃烧的影响
        2.5.3 氩气对燃烧的影响
        2.5.4 不同稀释气体对燃烧的影响比较
    2.6 氢气对甲烷燃烧的影响
        2.6.1 氢气/甲烷混合燃烧对燃烧温度的影响
        2.6.2 氢气/甲烷混合燃烧对氮氧化物生成的影响
    2.7 柱塞流反应器中的燃烧
        2.7.1 柱塞流反应器的概念及特点
        2.7.2 柱塞流反应器的控制方程
        2.7.3 燃烧温度随距离的变化
        2.7.4 氮氧化物随距离的变化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双旋流燃烧过程数值模拟
    3.1 旋流燃烧器理论
    3.2 物理模型
    3.3 网格划分
    3.4 控制方程与数学模型
        3.4.1 控制方程
        3.4.2 数学模型
    3.5 模拟结果分析
        3.5.1 冷态流场分析
        3.5.2 热态流场分析
        3.5.3 温度场分析
        3.5.4 主要产物浓度场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反应器网络模拟
    4.1 等效反应器网络理论
        4.1.1 等效反应器网络基本概念
        4.1.2 数学模型
    4.2 等效反应器网络的建立
    4.3 排放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和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4)新型胍离子液体和氮杂环卡宾金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在二氧化碳化学转换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概述
    1.2 离子液体在CO_2 化学转化中的应用
        1.2.1 离子液体催化CO_2 转化为C-N键的反应
        1.2.2 离子液体催化CO_2 转化为C-O键的反应
    1.3 负载型离子液体催化剂在CO_2 转化中的应用
        1.3.1 硅材料负载离子液体催化剂
        1.3.2 碳纳米材料负载离子液体催化剂
        1.3.3 糖类聚合物负载离子液体催化剂
        1.3.4 聚离子液体多孔有机聚合物催化剂
    1.4 金催化剂在CO_2 化学固定中的应用
    1.5 研究意义和思路
第二章 胍类离子液体的制备及其在选择性催化CO_2参与的胺甲酰化,胺甲基化反应中的应用
    2.1 引言
    2.2 结果与讨论
        2.2.1 胍类离子液体的合成
        2.2.2 胍类离子液体催化剂的筛选
        2.2.3 反应条件的优化
        2.2.4 底物普适性的考察
        2.2.5 胍类离子液体的循环能力考察
        2.2.6 推测的反应机理
    2.3 本章小结
    2.4 实验部分
        2.4.1 试剂
        2.4.2 催化剂的制备及催化循环实验操作
        2.4.3 核磁数据
第三章 聚胍离子液体多孔有机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在CO_2参与的环加成反应中的应用
    3.1 引言
    3.2 结果与讨论
        3.2.1 聚胍离子液体多孔有机聚合物的合成
        3.2.2 催化剂的表征
        3.2.3 聚胍离子液体催化剂的性能研究
    3.3 本章小结
    3.4 实验部分
        3.4.1 试剂
        3.4.2 聚胍离子液体的制备及催化循环实验操作
        3.4.3 核磁数据
第四章 氮杂环卡宾金多孔有机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在CO_2与炔丙胺环化反应中的应用
    4.1 引言
    4.2 结果与讨论
        4.2.1 氮杂环卡宾金多孔有机聚合物的制备
        4.2.2 催化剂的表征
        4.2.3 氮杂环卡宾金多孔有机聚合物催化剂的性能研究
    4.3 本章小结
    4.4 实验部分
        4.4.1 试剂
        4.4.2 催化剂的制备及催化循环实验操作
        4.4.3 核磁数据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科研成果
致谢

(5)基于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天然气利用定价理论与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天然气价格研究成果
        1.2.2 国内天然气价格研究成果
        1.2.3 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
    1.3 论文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和技术关键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和技术关键
    1.4 论文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相关理论综述
    2.1 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理论
    2.2 价格规制理论
    2.3 均衡价格理论
    2.4 CGE理论模型
        2.4.1 CGE模型简介
        2.4.2 CGE模型结构
    2.5 价格歧视理论
第3章 天然气利用对经济、环境的作用机理研究
    3.1 天然气利用产业与利用价格概述
        3.1.1 我国天然气利用概况
        3.1.2 我国天然气利用产业概况
        3.1.3 我国天然气利用价格概况
    3.2 天然气利用产业与经济、环境的作用关系
        3.2.1 天然气利用与经济
        3.2.2 天然气利用与环境
        3.2.3 天然气利用与经济、环境的协调关系
    3.3 天然气利用价格对经济、环境的作用机理
        3.3.1 天然气利用价格对经济的作用机理
        3.3.2 天然气利用价格调整对环境的作用机理
        3.3.3 天然气利用价格调整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第4章 天然气价格规制模式研究
    4.1 国外天然气价格规制概况
        4.1.1 北美地区
        4.1.2 西欧地区
        4.1.3 亚洲地区
    4.2 我国天然气价格规制现状
        4.2.1 定价体制与机制
        4.2.2 价格结构与价格水平
        4.2.3 存在的主要问题
    4.3 我国天然气产业发展新特点
    4.4 我国天然气价格改革新趋势及其优缺点
        4.4.1 天然气价格改革总体思路
        4.4.2 天然气价格作价方法
        4.4.3 天然气价格管理形式
        4.4.4 天然气价格水平
        4.4.5 试点地区天然气价格改革对比
        4.4.6 天然气价格改革试点方案优缺点分析
    4.5 我国天然气利用结构价格存在的合理性
        4.5.1 我国天然气价格尚不具备市场化条件
        4.5.2 我国天然气利用结构价格存在的依据
        4.5.3 我国天然气利用结构价格的表现形式
    4.6 我国天然气价格改革新思路与模式
        4.6.1 天然气价格政府规制的新思路
        4.6.2 天然气价格政府规制的新模式
第5章 天然气利用的宏观均衡价格研究
    5.1 经济、环境与天然气需求的关系模型
    5.2 天然气需求价格理论与模型
        5.2.1 天然气需求价格
        5.2.2 天然气需求曲线
        5.2.3 不同类型用户天然气需求价格模型
    5.3 天然气供应价格理论与模型
        5.3.1 天然气供应价格
        5.3.2 天然气供应曲线
        5.3.3 天然气供应价格模型
    5.4 天然气供需均衡理论与模型
    5.5 天然气宏观均衡价格模拟研究
        5.5.1 基于CGE模型的天然气需求预测
        5.5.2 我国天然气需求曲线
        5.5.3 我国天然气供应曲线
        5.5.4 我国天然气供需均衡分析
第6章 天然气利用区位价格研究
    6.1 基于经济与环境的天然气利用区位划分
        6.1.1 一般区位理论
        6.1.2 各地区区位产业特点分析
        6.1.3 国内天然气利用区位划分
    6.2 天然气利用区位价格模型
        6.2.1 区位价格模型
        6.2.2 区位因子
    6.3 天然气利用区位价格模拟研究
第7章 天然气利用行业价格相关问题研究
    7.1 天然气利用行业特征
        7.1.1 用气规模性特征
        7.1.2 用气连续性特征
        7.1.3 用气波动性特征
        7.1.4 用气经济性特征
    7.2 天然气利用重点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7.2.1 钢铁产业
        7.2.2 天然气发电产业
        7.2.3 化工产业
        7.2.4 汽车产业
        7.2.5 电子产业
        7.2.6 陶瓷产业
        7.2.7 玻璃产业
        7.2.8 光伏产业
        7.2.9 LNG产业
        7.2.10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产业
        7.2.11 城市燃气
    7.3 天然气利用行业天然气价格敏感性关系模型研究
        7.3.1 相关理论分析
        7.3.2 天然气利用行业价格感应度测算
        7.3.3 各行业对天然气价格上涨的敏感性测算
    7.4 天然气利用行业价格模型研究
        7.4.1 天然气利用行业价格分类
        7.4.2 天然气利用行业价格模型
第8章 研究结论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启示与相关建议
    8.3 研究创新
    8.4 研究的局限性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6)碳一化学品转化反应及催化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碳—化学的技术进展
        1.1.1.1 间接法碳—化学技术
        1.1.1.2 CO_2的利用
        1.1.2 对碳—化学品转化反应研发工作的思考
    1.2 CH_4-CO_2重整制合成气的研究
        1.2.1 CH_4-CO_2重整制合成气的研究意义
        1.2.2 CH_4催化重整制合成气的主要途径
        1.2.2.1 CH_4水蒸气重整制合成气
        1.2.2.2 CH_4部分氧化反应
        1.2.2.3 CH_4-CO_2催化重整
        1.2.2.4 三重整反应
        1.2.3 CH_4-CO_2重整反应研究现状
        1.2.3.1 CH_4-CO_2重整反应热力学可行性的研究
        1.2.3.2 CH_4-CO_2重整反应催化剂的研究
        1.2.3.3 CH_4-CO_2重整反应机理的研究
        1.2.3.4 CH_4-CO_2重整反应催化剂失活
    1.3 合成甲醇工艺及催化剂的研究
        1.3.1 合成甲醇的工艺
        1.3.1.1 传统的高温合成甲醇
        1.3.1.2 低温气相合成甲醇
        1.3.1.3 低温液相合成甲醇
        1.3.2 合成甲醇的催化剂
        1.3.2.1 催化剂的概述
        1.3.2.2 催化剂的分类
        1.3.2.3 催化剂研究开发概况
        1.3.2.4 关于铜基催化剂的结论
        1.3.3 合成甲醇的机理
        1.3.3.1 一氧化碳机理
        1.3.3.2 二氧化碳机理
        1.3.3.3 混合反应机理
        1.3.3.4 反应的控速步骤
    1.4 论文结构
第2章 CH_4-CO_2重整制合成气反应及催化剂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2.2.2 实验工艺流程图
        2.2.3 催化剂的制备
        2.2.4 催化剂的活性评价
        2.2.5 气相色谱分析
        2.2.6 催化剂的表征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Ni含量对Ni/γ-Al_2O_3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2.3.1.1 Ni含量对Ni/γ-Al_2O_3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2.3.1.2 Ni含量对Ni/γ-Al_2O_3催化剂积炭的影响
        2.3.1.3 Ni含量对Ni/γ-Al_2O_3催化剂比表面的影响
        2.3.1.4 10%Ni/γ-Al_2O_3催化剂的稳定性
        2.3.2 稀土元素La对Ni基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2.3.2.1 La含量对10%Ni/La_2O_3-γ-Al_2O_3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2.3.2.2 La含量对10%Ni/La_2O_3-γ-Al_2O_3催化剂积炭的影响
        2.3.2.3 10%Ni/3%La_2O_3-γ-Al_2O_3催化剂稳定性
        2.3.2.4 浸渍顺序对10%Ni/3%La_2O_3-γ-Al_2O_3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2.3.2.5 反应温度对10%Ni/3%La_2O_3-γ-Al_2O_3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2.3.3 稀土元素Ce对Ni基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2.3.3.1 Ce含量对10%Ni/3%La_2O_3-γ-Al_2O_3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2.3.3.2 Ce含量对10%Ni/3%La_2O_3-γ-Al_2O_3催化剂积炭和比表面积的影响
        2.3.3.3 10%Ni/3%La_2O_3-γ-Al_2O_3催化剂稳定性
        2.3.3.4 焙烧温度对10%Ni/3%La_2O_3-γ-Al_2O_3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2.3.3.5 还原温度对10%Ni/3%La_2O_3-γ-Al_2O_3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2.3.3.6 反应温度对10%Ni/3%La_2O_3-γ-Al_2O_3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2.3.4 不同催化剂制备合成气中H_2/CO比
        2.3.5 催化剂的表征
        2.3.5.1 程序升温还原(TPR)
        2.3.5.2 XRD分析
        2.3.5.3 热分析
        2.3.5.4 SEM分析
    2.4 小结
第3章 含CO_2合成气低温合成甲醇反应及催化剂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3.2.1.1 实验原料
        3.2.1.2 实验仪器
        3.2.2 实验方案
        3.2.2.1 催化剂的制备
        3.2.2.2 甲醇合成反应
        3.2.3 原位FTIR表征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低温合成甲醇新工艺及反应机理的研究
        3.3.2 时间对反应的影响
        3.3.3 溶剂对反应的影响
        3.3.4 催化剂对反应的影响
        3.3.4.1 载体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3.3.4.2 稀土助剂对Cu-Zn基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3.3.4.3 其他元素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3.4 小结
第4章 CO_2加氢低温合成甲醇反应及催化剂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仪器及原料
        4.2.1.1 实验仪器
        4.2.1.2 实验原料
        4.2.2 实验方案
        4.2.2.1 催化剂的制备
        4.2.2.2 甲醇合成反应
        4.2.3 催化剂的表征
        4.2.3.1 催化剂比表面积测定
        4.2.3.2 催化剂的TPR测定
        4.2.3.3 催化剂的XRD测定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低温合成甲醇新工艺的研究
        4.3.2 时间对反应的影响
        4.3.3 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4.3.4 催化剂对反应的影响
        4.3.4.1 稀土助剂对Cu-Zn基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4.3.4.2 贵金属元素Pd对Cu-Pd/ZnO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4.3.4.3 Al含量对Cu/ZnO/Al_2O_3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4.3.4.4 焙烧温度对Cu/ZnO/Al_2O_3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4.3.4.5 还原温度对Cu/ZnO/Al_2O_3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4.3.5 Cu/ZnO/Al_2O_3催化剂的表征
        4.3.5.1 Cu/ZnO/Al_2O_3催化剂比表面积(BET)
        4.3.5.2 Cu/ZnO/Al_2O_3催化剂的TPR分析
        4.3.5.3 Cu/ZnO/Al_2O_3催化剂的XRD分析
    4.4 小结
第5章 结论
    5.1 CH_4-CO_2重整制合成气反应及催化剂研究结论
    5.2 含CO_2合成气低温合成甲醇反应及催化剂研究结论
    5.3 CO_2加氢低温合成甲醇反应及催化剂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7)我国新型煤化工产业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应用价值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现状
        1.3.2 国内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综述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
第2章 基础理论
    2.1 煤化工理论概述
        2.1.1 煤化工简介
        2.1.2 新型煤化工工业
    2.2 产业发展战略理论
        2.2.1 产业的基本概念
        2.2.2 战略的概念
        2.2.3 产业发展战略概念
    2.3 产业链理论
        2.3.1 产业链的概念
        2.3.2 产业链的特点
        2.3.3 产业链功能
    2.4 行业竞争力理论
        2.4.1 竞争力的含义
        2.4.2 行业竞争力的内涵
        2.4.3 行业竞争力的地位和作用
    2.5 可持续发展理论
        2.5.1 可持续发展概念
        2.5.2 可持续发展内容
        2.5.3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2.6 循环经济理论
        2.6.1 循环经济的产生
        2.6.2 循环经济的内涵
        2.6.3 循环经济的特征
        2.6.4 循环经济的原则
    2.7 低碳经济理论
        2.7.1 低碳经济的内涵
        2.7.2 低碳经济的特点
        2.7.3 低碳经济的实现途径
第3章 煤化工产业发展现状与比较
    3.1 世界煤化工产业发展现状
    3.2 我国煤化工产业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3.3 国内外煤化工产业发展现状比较
    3.4 我国煤化工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3.4.1 传统煤化工产业的结构和资源分配存在问题
        3.4.2 煤化工产业没有全方面的统筹性规划
        3.4.3 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3.4.4 煤化工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脱节对物流成本和安全有很高的要求
        3.4.5 现代煤化工产业化的发展中有过快有过热的趋势
    3.5 未来发展趋势
        3.5.1 新一代煤化工发展前景一片大好
        3.5.2 煤化工产业需要有丰富的水资源和低成本煤作为基础
        3.5.3 煤化工的发展要立足于高新技术
        3.5.4 煤化工的发展综合力量有待提高
        3.5.5 煤化工要把“一体化”作为核心理念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煤化工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4.1 我国煤化工产业发展优势分析
        4.1.1 资源丰富,种类齐全,价格低廉
        4.1.2 产业种类齐全,技术领先
        4.1.3 产业呈区域集群化模式发展
        4.1.4 市场需求有保障,产业前景乐观
    4.2 我国煤化工产业发展劣势分析
        4.2.1 水资源短缺非常严重
        4.2.2 环境污染严重
        4.2.3 产业整体结构不合理
        4.2.4 管理机制存在不足
    4.3 我国煤化工产业发展机会分析
        4.3.1 发展新型煤化工产业
        4.3.2 行业竞争机会
        4.3.3 发展先进工业
    4.4 我国煤化工产业发展威胁分析
        4.4.1 石油化工行业的威胁
        4.4.2 产品同质化竞争严重
        4.4.3 资金风险
        4.4.4 政策风险
    4.5 我国煤化工产业发展SWOT矩阵图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我国煤化工产业发展可行性
    5.1 煤化工产业与国民经济的互动关系
        5.1.1 国民经济发展水平评估
        5.1.2 煤化工产业发展水平评估
        5.1.3 相关性分析
        5.1.4 因果分析
        5.1.5 评价结果分析
    5.2 我国发展煤化工和石油化工的对比关系
    5.3 我国煤化工产业发展的经济效益分析
    5.4 我国煤化工产业发展的社会效益分析
    5.5 博弈分析
        5.5.1 博弈论简介
        5.5.2 前提假设
        5.5.3 模型构建
        5.5.4 博弈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我国煤化工产业发展水平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
    6.1 影响我国煤化工产业发展的因素
        6.1.1 社会因素
        6.1.2 自然因素
        6.1.3 经济因素
        6.1.4 技术性的因素
        6.1.5 管理因素
    6.2 我国煤化工产业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6.3 我国煤化工产业发展水平指标体系
    6.4 评价模型的建立
    6.5 指标值处理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我国煤化工产业发展安全预警模型建立
    7.1 评价方法的选择
        7.1.1 评价方法的比较
        7.1.2 选取BP神经网络评价方法的优势
    7.2 人工神经网络的方法概述
        7.2.1 人工神经网络内涵
        7.2.2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构建步骤
    7.3 构建BP神经网络的模型
    7.4 仿真算法的实现
    7.5 模型的训练与检测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我国煤化工产业发展规划
    8.1 我国煤化工产业发展总体思路
    8.2 我国煤化工产业发展战略目标
    8.3 我国煤化工产业发展基本原则
    8.4 我国煤化工产业发展运行机制
    8.5 本章小结
第9章 我国煤化工产业发展保障措施
    9.1 政策上的扶持
        9.1.1 制定完善的煤炭化工业发展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9.1.2 制定煤炭化工行业中资源与贸易的政策
        9.1.3 制定合理的环境经济政策
        9.1.4 制定各种配套的优惠政策
    9.2 人才的引进与培养
        9.2.1 创造条件吸引煤化工人才
        9.2.2 加快煤化工人才的培养
        9.2.3 实施人才强企业战略
    9.3 必备资源的保障
    9.4 产业结构的调整
        9.4.1 坚持走“煤炭化工一体化和产业基地集群化”之路
        9.4.2 发展产业内强势产品领域
    9.5 融资力度的加大
        9.5.1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9.5.2 努力拓宽融资渠道
    9.6 技术的进步与创新
        9.6.1 加大技术工艺的研发投入
        9.6.2 注重技术上的自主研发和创新
        9.6.3 发展新型煤化工产业关键技术
    9.7 管理的专业化
        9.7.1 组建煤化工行业组织和管理机构
        9.7.2 构建先进的管理模式
        9.7.3 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决策制度
    9.8 本章小结
结论
附录:BP神经网络学习训练与检测程序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9)C312型中低压甲醇合成催化剂(论文提纲范文)

1 C312催化剂的评价研究
    1.1 实验流程及设备
    1.2 结果与讨论
        1.2.1 催化剂活性
        1.2.2 催化剂选择性
        1.2.3 催化剂活性稳定性
        1.2.4 催化剂耐热性
        1.2.5 CO2在新型甲醇催化剂上的转化活性
        1.2.6 C312催化剂的表征
2 C312催化剂应用经济效益初步评估
3 结论

四、发展碳一化学 开发替代能源(论文参考文献)

  • [1]金属氢化物还原壳类废弃物制备二氧化碳吸附剂及甲烷的研究[D]. 邰运龙. 扬州大学, 2021(08)
  • [2]汪清油页岩热解特征及气体热载体干馏技术研究[D]. 华泽嘉.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3]新型燃烧技术的数值模拟[D]. 王星陈. 山东建筑大学, 2020(12)
  • [4]新型胍离子液体和氮杂环卡宾金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在二氧化碳化学转换中的应用[D]. 曹昊天.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2)
  • [5]基于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天然气利用定价理论与方法研究[D]. 何润民. 西南石油大学, 2013(06)
  • [6]碳一化学品转化反应及催化剂的研究[D]. 李文泽. 东北大学, 2011(07)
  • [7]我国新型煤化工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 沈殿成. 东北石油大学, 2011(08)
  • [8]基于甲醇清洁转化的碳一化工新催化技术[J]. 李臻,陈静,宋河远,夏春谷,唐中华. 化工进展, 2010(S1)
  • [9]C312型中低压甲醇合成催化剂[J]. 凌华招,张晓阳,胡志彪,胡高荣,刘婷,黄宏,李倩,刘京林,邱传珪. 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2009(06)
  • [10]提高化石能源碳的利用率是节能减排根治CO2结构调整的国策——粉煤纯氧气化同水电解循环制甲醇CO2零排放、轻烃三一段转化或非催化转化制取合成气工艺是节能减排根治CO2的途径[A]. 李琼玖,杜世权,廖宗富,周述志,申同贺,刘尚武,甄耀东,黄吉荣,王建华,李德宽,漆长席,赵月兴,李润庠,王树中. 二氧化碳减排控制技术与资源化利用研讨会论文集, 2009

标签:;  ;  ;  ;  ;  

发展碳化学 发展替代能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