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市地下水位动态变化分析

运城市地下水位动态变化分析

一、运城市地下水位动态变化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杨丹丹[1](2021)在《山西省无废城市发展状况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城市经济增长速度不断提高,城市固体废物数量显着增加,不可避免地对城市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目前,中国固体废物综合治理能力的明显滞后引发了积弊已久、复杂多变的生态问题,如“垃圾围城”、“固废围城”、“垃圾困村”等。无废城市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因此,如何科学合理地解决固废污染的综合防治问题、实现城市高质量的发展是当前开展无废城市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亟待破解的难题。山西省为我国重工业基地,污染较为严重,尤其是工业固体废物污染十分明显,因此,针对山西省无废城市发展现状,分析其内在影响因素,对于山西省构建无废城市意义重大,也有利于山西省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无废城市的相关理论基础上,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深刻总结前人研究无废城市发展的经验和方法。以山西省11个地市为例,首先分析山西省自然资源现状、社会经济现状和无废城市发展现状,然后从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最终处置和发展保障能力四个次级子系统构建山西省无废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在对各项指标进行量化时,先对山西省各地市历年的详细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使用熵权法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计算2010年到2019年间无废城市各项指标的综合得分。通过数据分析和GIS绘图分析2010年、2013年、2016年和2019年四个时间节点的无废城市发展空间示意图,研究山西省无废城市的时空演化规律,得出山西省无废城市发展水平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整体上升的趋势;山西省无废城市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显着差异,呈现以太原市为中心向周围扩散的辐射性增长方式。通过深入分析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对国内外典型无废城市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发现山西省无废城市发展面临的一些问题:工业固废产量大、强度高、综合利用率低、危险废物经营单位布点规划不合理且监管不严、医疗废物收集运送处置量和处置能力偏小、城市垃圾和市政污泥无害化处置程度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以下对策:从源头减少固废生产量、提升工业固废资源使用效率、提高工业危废处置技术和综合利用率、合理布局区域性危险废物处置单位、加强监管制度、落实医疗废物收集与处置监管责任、强化处置工作、实施城市垃圾强制分类、加快推进污泥无害化处理。

杨松[2](2021)在《新疆孔雀河灌区地下水流场数值模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王天宝[3](2020)在《莱州市平原区地下水污染评价与硝酸盐运移模拟预测》文中指出地下水是莱州市的重要供水水源,对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近年来由于化肥农药的过量施用,导致地下水出现的氮污染等问题日益严峻。因此对当地地下水污染情况进行调查评价,预测其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收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水文地质调查和农业调查的资料,选取莱州市山前平原区典型农业地区——平里店地区作为研究对象,对地下水进行取样检测和污染评价,发现研究区水化学类型主要以HCO3·Cl-Ca型水、Cl-Na型水和Cl-Ca型水为主;地下水中NO3-和总硬度、TDS之间存在高度正相关,NO2-和NH4+之间存在高度正相关,pH和NH4+之间存在显着相关。水质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地下水水质较差,除西南部石于村南部小部分地区为Ⅲ类地下水,大部分地区为Ⅴ类地下水;研究区内整体污染程度为轻、中度污染,东北部后屯村以北为重度污染区。采用加入土地利用类型和地下水允许开采量修正DRATIC指标评分模型建立DRATICLE模型,对研究区地下水的硝酸盐特殊脆弱性进行评价分区,研究区整体为Ⅱ类特殊性脆弱区,面积占比77.9%;王河河谷及河漫滩地区以及店王—曹家埠、沟北王—后屯—保旺秦家一带为Ⅲ类脆弱性分区,面积占比为18.9%;石姜村以南和小朱村以北边缘地区为Ⅰ类脆弱性分区,面积占比为3.2%;研究区整体存在中等以上硝酸盐污染风险。针对研究区地下水硝酸盐污染情况,针对研究区地下水硝酸盐污染情况,分别利用Modflow软件的Modflow模块和MT3 DS模块建立了地下水渗流模型和溶质运移模型,模拟研究区内地下水NO3--N浓度在未来20年之间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若按当前土地使用情况与施肥强度,研究区内地下水NO3--N质量浓度呈缓慢降低趋势,污染程度缓慢减轻;当以不同的生产情境进行模拟时,发现调整产业结构和减少化肥施用量均能小幅度减轻研究区地下水污染程度。

宋捷[4](2019)在《临汾—运城盆地传统地域景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以临汾-运城盆地为对象,从风景园林学科视角研究其传统地域性景观,通过文献综合、现场调研、历史地图研究等方式对景观变化的历史过程进行梳理解析,并对其景观进行分层研究,对不同景观层次相互叠加而形成的景观格局、景观序列、景观圈层进行分类和综合,并用图示化的语言将其直观的表达出来,从而试图进一步完善国土地域景观的基础研究,学习和传承古人的人居环境营建智慧,解决临汾-运城盆地现存地域景观问题,并为地域景观传承与地域景观设计的创新提供新思路。主要内容包括:首先,从历史角度出发,对地域景观体系中的自然、水利、农田系统的发展进行梳理,分析其景观格局面貌的形成、发展、转化或消失的内在逻辑,包括产生的根本原因、直接和间接的推动原因以及其发展的方向。第二,对临汾-运城盆地的地域景观进行分层解析,并将自然、水利、农田、聚落和人文景观综合叠加分析,进而发现叠加层间的关联性,总结其传统地域景观格局、景观序列和景观圈层的内在规律。第三,通过文献综合与实地调研,对典型村落聚落和典型城镇聚落进行样本分析,从自然、水利、农田、人文等方面总结其与聚落景观营建的关系,并用图示化的语言表达聚落内外景观要素的构成与景观格局风貌,从而对其区域的传统地域景观格局风貌进行进一步的验证。最后,对近现代的地域景观要素及景观格局的变化加以分析,找到其变化的原因和现存的问题,提出地域景观保护和发展的应对策略,以完善地域景观体系,并对实践给予一定的理论参考和指导。

陈绪慧[5](2019)在《高强度煤炭开采区水储量遥感监测及驱动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陕西省的延安市及榆林市(以下简称陕北)、鄂尔多斯地区及山西地区水资源极其短缺,但同时该地区含有丰富的煤矿资源,煤层埋藏浅、厚度大、层数多,是我国典型的高强度煤炭开采区,煤炭开采给当地区域生态及水资源环境造成严重破坏;与此同时,研究区农业种植面积大,农业灌溉耗水量占水资源总消耗量的比重较大。在采煤、农业灌溉耗水等多重作用下,导致本就稀缺的水资源更加紧张。因此,如何在高强度煤炭开采区定量监测水资源变化状况,确定显着变化的水文变量及其主要驱动因素,对该地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矿区水资源监测方法多是基于单个监测井监测地下水水位及地表水变化,或利用遥感影像提取土壤湿度(Soil Moisture,SM)或河湖面积,或基于分布式水文模型模拟区域水资源变化等。然而监测井空间分布不均匀且易受人为观测误差及周围抽水影响;遥感影像易受自身质量及气候因素制约,且只能监测浅层地表水资源变化;分布式水文模型大多针对某一特定区域设定,本身适用性有限;而且,以上传统方法不能从水储量的角度定量监测区域水资源变化;同时,传统水资源变化与驱动因素之间关系的研究多从定性角度进行。因此,针对高强度煤炭开采区传统水资源监测、驱动因素分析方法的不足,亟需选取一种不受周围环境及气候影响、空间分布均匀、全方位且具有普适性的水储量监测技术手段;同时构建一种能够定性并定量确定区域水资源变化主要驱动因素的驱动力模型,进而为该研究区未来水资源合理规划与分配提供数据支撑。重力恢复与气候实验卫星(Gravity Recovery and Climate Experiment,GRACE)具有观测尺度统一且分布均匀的优势,能够定量反演区域水储量变化,该技术能够有效弥补遥感数据仅能对浅层地表土壤水分进行观测、水文站及气象站等空间分布不均匀、数值模型存在较差普适性等不足,为区域水资源变化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本文在对比传统遥感影像提取地表水体面积方法的基础上,结合陆地区域水储量平衡方程,构建了 WGHM(WaterGAP Global Hydrology Model,WGHM)—GRACE水文变量遥感定量估算模型,提取研究区地表水储量变化(Surface Water Storage Anomalies,SWSA)及扣除采煤引起的质量变化后的陆地水储量变化(Terrestrial Water Storage Anomalies,TWSA),定量解算扣除采煤引起的质量变化后的地下水储量变化(Groundwater Storage Anomalies,GWSA),并通过实测地下水位数据对其进行验证。分析对比各水文变量的时空变化趋势,获得显着变化的水文变量。通过建立灰色斜率关联度—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的驱动力分析模型,定性分析显着变化水文变量与各驱动因素之间的关系,确定潜在驱动因素;在此基础上定量确定区域显着变化水文变量的主要驱动因素及其影响权重,结果表明:(1)基于构建的WGHM—GRACE水文变量遥感定量估算模型,计算得到陕北、鄂尔多斯地区与山西地区地表水储量(Surface Water Storage,SWS)分别以0.03cm/a、0.01cm/a 速度缓慢增加,陆地水储量(Terrestrial Water Storage,TWS)分别以-0.63cm/a、-1.10cm/a速度快速减少,TWS变化趋势远大于SWS变化趋势。(2)通过GRACE卫星及WGHM水文模型解算得到陕北、鄂尔多斯地区与山西地区地下水储量(Groundwater Storage,GWS),其与实测年均地下水位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相关性分别达到0.72、0.88;计算得到两个地区GWS分别以-0.65cm/a、-1.16cm/a的速度减少。SWS、TWS及GWS时空变化趋势对比结果显示:同一地区GWS与TWS空间分布状况及变化趋势具有较好一致性,GWS亏损幅度略大于TWS,而SWS呈盈余状态,证明GWS变化在TWS变化中占主导地位,是变化最为显着的水文变量。(3)通过灰色斜率关联度—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驱动力分析模型,综合分析得出:2003年~2014年,陕北、鄂尔多斯地区GWS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为采煤耗水量;山西地区GWS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为采煤耗水量及农业灌溉耗水量,两个驱动因素对应的影响权重均为50.00%。从主要驱动因素分析结果可以看出,采煤耗水量对两个区域地下水储量变化均具有显着的影响。

王洪义[6](2018)在《白城市洮儿河流域地下水超采区评价及治理》文中认为地下水是地球生物赖以生存的重要水体之一,它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十分密切。在中国北方的大多数城市,地下水资源是重要的供水来源。然而,地下水长期以来被不合理和过度使用,造成地下水严重超采,导致了许多生态问题,例如地下水位不断下降等。本文中研究区为洮儿河流域流经白城市的部分区域。白城市洮儿河流域位于吉林省西北部,嫩江平原以西,科尔沁草原以东。近年来,白城市洮儿河流域的地下水由于被不合理和过量开采,导致了地下水超采严重。为了严格控制地下水的管理和保护,防止超采区地下水的过度开采,逐步实现地下水的供求平衡,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和保护,以保证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本文根据白城市洮儿河流域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分析白城市洮儿河流域地下水超采区的变化趋势。在充分收集白城市洮儿河流域地质、水文地质、水资源可开发利用等资料的基础上,依据白城市洮儿河流域20002016年地下水位监测系列资料,结合2017年地下水位统测数据以及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实际调查情况,完成研究区地下水超采区复核。选择采用水位动态法和开采系数法进行超采区边界确定、等级划分及评价,得出超采区面积为1165.7km2,为浅层地下水超采区,且超采区级别为大型的结论。并通过对超采区形成原因分析制定出有效的地下水超采区治理方案。本次研究的主要成果如下:(1)用历史上白城市洮儿河冲洪积扇的等水位线图和本次调查测量的等水位线图进行对比,以地下水流向和等水位线发生明显改变的界限定为地下水超采区的边界线,最终确定研究区内超采区的总面积。(2)白城市洮儿河流域地下水超采区范围内暂时未因地下水超采引发严重的生态问题。(3)白城市洮儿河流域浅层地下水超采区内没有禁采区,白城市洮儿河流域浅层地下水超采区均为限采区。(4)制定了两套白城市洮儿河流域超采区治理方案,并最终确定应尽快实施方案2,方案实施后可使洮儿河冲洪积扇地下水超采区得到有效改善。

刘海若[7](2017)在《井灌区典型区域地下水位时空分布及对灌溉用水响应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华北平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和蔬菜生产基地,该地区灌溉以地下水为主。由于长期无序开采,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引起了地面沉降裂缝、咸水界面下移入侵深层淡水、机井报废加快、生态退化和地下水污染等一系列环境和地质问题。唐山市丰南区作为华北平原一个典型的地下水开采区,通过探究丰南区地下水时空分布现状,建立丰南区地下水数值模型,分析不同农业用水方案下地下水位的变化规律,为丰南区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分别针对丰南区的淡水区和咸水区进行研究,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淡水区和咸水区地下水位时间变化特征,应用地统计学法结合ArcGIS和GS+探究了其地下水位空间变化特征。1984-2014年间淡水区和咸水区平均地下水位分别下降了 6.28m和10.78m;地下水位年内均呈现季节性变化。1984-2014年间以降水量为546.96mm/a(平水年)的条件下地下水开采量应为252.29mm/a。枯水年,淡水区和咸水区地下水开采程度分别为151.35%和141.78%;丰水年地下水开采程度分别为108.89%和104.75%。(2)丰南淡水区作为农业活动的主要区域,基于丰南淡水区钻孔资料及其他相关资料,利用GMS建立起丰南淡水区非均质、各向同性二维流数值模型。模拟结果表明:模拟期和验证期地下水流场与研究区内潜水动态变化规律基本一致;模型模拟精度可靠。(3)基于丰南区水资源综合规划报告和"三条红线",结合丰南区1984-2014年各行业用水资料,运用灰色模型GM(1,1)和灰色摆动模型GM(1,1,sinw)模型预测了规划年2020年和2030年的工业、生活和第三产业需水量,其中2020年分别为3317.15万m3,2133.80 万 m3、600.42 万 m3,2030 年分别为 2709.64 万 m3,2578.40 万 m3 和 466.93万m3。基于种植结构资料及构建的农业种植结构优化模型,2020年在丰水年、平水年、枯水年和特枯年条件下农业最优种植结构为:夏收粮、秋收粮、油料、棉花、蔬菜和瓜果的种植面积比例分别为 16:27:2:2:0:53、25:33:1:2:14:25、23:32:1:2:15:27、19:27:2:2:18:32;2030年在丰水年、平水年、枯水年和特枯年条件下农业最优种植结构为:夏收粮、秋收粮、油料、棉花、蔬菜和瓜果的种植面积比例分别为17:26:2:3:1:51、25:35:1:2:13:24、26:36:1:2:12:23、19:26:2:3:17:33。(4)运用GMS建立的地下水模型对2020年和2030年的设置丰水年、平水年、枯水年和特枯年最优作物种植结构下农业需水量4种情景进行模拟,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结果进行分析表明:规划年研究区地下水埋深年内随降水和灌溉呈现季性的变化规律;各模拟情景下的年平均地下水埋深、枯季和丰季平均地下水埋深较现状年均有所回升;其中各个模拟情景下的年平均地下水埋深较现状年分别回升了 2.3m、2.27m、2.07m、1.81m、2.65m、2.34m、2.15m和1.92m,且地下水埋深空间分布稳定。因此,以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为限定,进行最优作物种植,有利于缓解地下水位的下降趋势,涵养水源。

杨海珍[8](2016)在《运城市地下水动态监测现状及对策探析》文中研究表明结合运城市地下水动态监测资料,分析近几年地下水位、水温、水质变化数据,指出该地区地下水动态监测所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来解决面临的问题,进而提高监测数据的可靠性、有效性。

张念龙[9](2016)在《运城市城区水源地可采资源量评价与封井限采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运城市城区水源地中深层承压水,由于持续过量开采形成了100 km2的地下水位下降漏斗。通过对城区水源地含水系统的分析,把水位升降值看作是大气降水入渗和人工开采对含水系统输入激励的响应输出,采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建立线性时不变集中参数系统输入响应数学模型评价可采资源量。对地下水漏斗水位恢复进行初步预测,并对已实施的两次封井限采使漏斗中心水位回复效果进行分析。针对近年城区水源地承压水水位动态变化,结合现状开采状况,提出今后封井限量开采的建议,指出封井限采措施在以地下水为主要水源的北方中小城市推广应用有着重要的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

于頔[10](2015)在《通辽市平原区地下水数值模拟与资源评价》文中研究说明通辽市地处我国东北腹地,是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地下水资源量的充足与否直接关系着所在区域的人民生活水平与经济发展。随着近年来通辽市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日益突出,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科学的评价地下水资源量,对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实现地区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通辽市平原区为研究范围,以GMS软件为平台,以数据库、地理信息系统等软件为辅助,在详细了解通辽市水文地质条件基础上,采用基于概念模型的方法以特征要素(点、线、面)的形式对研究区的各均衡要素、流场及参数分区进行描述,建立了现状开采条件下的水文地质概念模型。采用基于有限差分法改进后的MODFLOW2005可执行程序建立了地下水流数值模型。模拟期为2003年5月至2014年4月,对其进行了水文地质条件识别,并在此基础上以现状开采量和多年平均气象资料作为均衡要素,利用40年预测模型运行结果开展了通辽市平原区地下水资源与开采潜力分析。在模型前期处理区域源汇项的部分提出了可以较精确计算大区域农业开采量的方法,即利用土地类型分区图与模型剖分网格一一对应的方式,将每种不同土地类型对应的不同开采量以面状补给的方式带入模型中。模拟结果证明该处理方法可行,可真实反映土地类型差异对地下水流场的影响,模拟效果较好。通辽市平原区多年平均地下水补给资源量为37.92×108m3·/a,补给资源模数为10.78×104m3/a·km2,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为24.57×108m3·/a,可开采资源模数为5.14×104m3/a·km2。开采程度为76.66%,平均可开采潜力不大于6.22×108m3·/a。各区县地下水开发用程度十分不均衡,开鲁县是开采程度最高的地区,开采程度高达131.34%。以行政区为单位进行下水资源开采程度和开采潜力分析。扎鲁特旗、库伦旗、科左后旗,三个旗县属于开采程度低地区,开采潜力较大,为可扩大开采区;科左中旗为开采程度一般地区,开采潜力有限,为可适当扩大开采区;奈曼旗、科尔沁区以及科尔沁区的承压层均属于开采-补给平衡区,没有可扩大开采的潜力,仅能维持现状开采。开鲁县属于严重超采区,需通过限采、压采等手段严格控制开采。

二、运城市地下水位动态变化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运城市地下水位动态变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山西省无废城市发展状况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和创新
        1.4.1 研究思路
        1.4.2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无废城市
        2.1.2 零废弃(Zero waste)
    2.2 理论基础
        2.2.1 清洁生产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循环经济理论
        2.2.4 低碳经济理论
    2.3 小结
第3章 山西省无废城市发展现状
    3.1 自然资源现状
    3.2 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3.3 固体废物管理现状
    3.4 小结
第4章 山西省无废城市发展评价
    4.1 山西省无废城市指标体系构建
        4.1.1 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4.1.2 指标体系选取原则
        4.1.3 评价指标体系
        4.1.4 指标数据来源
    4.2 数据处理与方法
        4.2.1 熵权法
        4.2.2 综合评价法
    4.3 山西省无废城市评价
        4.3.1 确定指标权重
        4.3.2 计算山西省十一市无废城市综合得分
    4.4 结果分析
        4.4.1 时间演变特征分析
        4.4.2 空间演变特征分析
        4.4.3 影响因素分析
    4.5 小结
第5章 国内外典型无废城市发展现状及经验借鉴
    5.1 国外典型无废城市发展现状及经验借鉴
        5.1.1 新加坡:全面市场化回收
        5.1.2 日本:生活垃圾精细化分类
    5.2 国内典型无废城市发展现状及经验借鉴
        5.2.1 包头:打造“无废城市”样板
        5.2.2 深圳:构建绿色供应链制造体系
第6章 山西省无废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6.1 山西省无废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6.1.1 工业固废产量大、强度高、综合利用率低
        6.1.2 危险废物经营单位布点规划不合理且监管不严格
        6.1.3 医疗废物收集运送处置量和处置能力偏小
        6.1.4 城市垃圾和市政污泥无害化处置程度低
    6.2 山西省无废城市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6.2.1 从源头减少固废生产量、提升工业固废资源使用效率
        6.2.2 合理布局区域性危险废物处置单位、加强监管制度
        6.2.3 落实医疗废物收集与处置监管责任、强化处置工作
        6.2.4 实施城市垃圾强制分类、加快推进污泥无害化处置
结论与展望
    1.结论
    2.不足与展望
附录 公众对山西省11地市无废城市建设成效满意度的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他科研情况

(3)莱州市平原区地下水污染评价与硝酸盐运移模拟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s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2 地质概况
    2.3 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
3 研究区地下水水化学特征与污染评价
    3.1 样品采集及测试方法
    3.2 地下水水化学特征
    3.3 地下水水质评价
    3.4 农田灌溉水质量风险评价
    3.5 地下水污染评价
    3.6 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特殊脆弱性评价
4 地下水数值模型
    4.1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及数学模型
    4.2 地下水流溶质运移数值模拟
5 地下水硝酸盐面源污染预测分析
    5.1 地下水硝酸盐污染预测
    5.2 不同施肥情景预测情况
6 结论与不足
    6.1 结论
    6.2 不足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4)临汾—运城盆地传统地域景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综述
        1.2.1. 地域景观相关研究综述
        1.2.2. 临汾-运城盆地地域景观研究资料综述
    1.3. 研究范围
        1.3.1. 研究区位概况
        1.3.2. 空间范围
        1.3.3. 时间范围
        1.3.4. 研究区域选择依据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2. 临汾-运城盆地人居环境发展沿革
    2.1. 前时期和夏商周时期
        2.1.1. 聚落遗址散布
        2.1.2. 自然条件优越,山地与盆地区域森林密布
        2.1.3. 水利景观初现,简易防洪御旱水利设施出现
        2.1.4. 原始农业向传统农业过渡,盆地区域农田岛据
    2.2. 春秋战国时期
        2.2.1. 城邑体系变化
        2.2.2. 自然条件良好,周边山地森林茂密
        2.2.3. 农业进一步发展,盆地区域农田连片
    2.3. 秦汉时期
        2.3.1. 城邑进一步发展
        2.3.2. 自然条件较好,周边山地森林较密
        2.3.3. 水利技术提升,引河灌溉水利初现
        2.3.4. 农业发展迅速,山地农田垦殖形态多样
    2.4. 南北朝与隋唐时期
        2.4.1. 城邑平稳发展
        2.4.2. 自然条件较好,周边山地森林减少
        2.4.3. 水利建设兴盛,灌溉和防洪水利大规模出现
        2.4.4. 农业平稳发展,农田向远山区垦殖
        2.4.5. 提倡佛道文化,寺庙祠观多有建设
    2.5. 宋元明清时期
        2.5.1. 城邑繁荣发展
        2.5.2. 自然条件恶化,森林大量减少
        2.5.3. 水利发展高潮,引水灌溉技术达到群众性阶段
        2.5.4. 农业鼓励耕种,山地区域农田垦殖增多
    2.6. 总结
3. 临汾-运城盆地传统地域景观层次解析
    3.1. 自然景观
        3.1.1. 自然概况
        3.1.2. 山体景观
        3.1.3. 水文景观
        3.1.4. 植被景观
    3.2. 水利景观
        3.2.1. 给水水利为主的景观体系
        3.2.2. 防洪水利为主的景观体系
        3.2.3. 河道航运景观
    3.3. 农田景观
        3.3.1. 农业田地类型
        3.3.2. 农田景观肌理
        3.3.3. 农业耕作方式
        3.3.4. 农业作物种类
    3.4. 聚落营建
        3.4.1. 中心聚落营建特征
        3.4.2. 村落聚落营建特征
4. 典型聚落样本分析
    4.1. 典型村落聚落样本
        4.1.1. 许村村落—“两山夹一河一村”景观
        4.1.2. 晋掌村村落—“引泉入田,引泉入村”景观
        4.1.3. 光村村落—“小山池立风水,城、沟(林)、田”景观
        4.1.4. 闫景村村落—“四轴四池三井”景观
        4.1.5. 丁村村落—“丁字为轴”景观
        4.1.6. 泉掌村村落—“沿驿道而兴”景观
    4.2. 典型城镇聚落样本
        4.2.1. 运城城镇
        4.2.2. 新绛古城
5. 临汾-运城盆地传统地域景观总结分析与思考
    5.1. 临汾-运城盆地传统地域景观格局综合分析
    5.2. 近现代发展产生的问题及原因
    5.3. 传统地域景观传承与发展
        5.3.1. 以水为依托的自然基底保护
        5.3.2. 传统水利景观格局的保护和再生
        5.3.3. 给水与防洪共生的多功能传统水利工程智慧的传承与发展
        5.3.4. 村落地域景观格局的延续与创新
        5.3.5. 关键文化区域与节点的保护与转化和再生
    5.4.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5)高强度煤炭开采区水储量遥感监测及驱动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水资源监测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矿区水资源监测研究现状
        1.2.2 GRACE卫星水储量监测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论文结构安排
2 GRACE卫星水文应用及分析方法
    2.1 GRACE卫星水文应用理论基础与处理方法
        2.1.1 GRACE卫星简介
        2.1.2 GRACE卫星水储量变化反演基本理论
        2.1.3 GRACE卫星数据处理方法
    2.2 其它分析方法
        2.2.1 最小二乘球谐分析
        2.2.2 灰色斜率关联度分析
        2.2.3 偏最小二乘回归
        2.2.4 精度评定方法
    2.3 本章小结
3 采煤对水资源影响模式分析及水文变量监测模型构建
    3.1 研究区概况
        3.1.1 自然地理
        3.1.2 自然资源
    3.2 煤炭开采对水资源的影响机理
        3.2.1 煤层覆岩采动破坏的分带特征
        3.2.2 煤炭开采对地表水资源的影响
        3.2.3 煤炭开采对地下水资源的影响
    3.3 地表水体面积提取及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3.3.1 全球陆地/水体掩膜产品MOD44W
        3.3.2 地表水体面积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3.4 水文变量遥感定量估算模型构建
        3.4.1 区域水储量平衡方程
        3.4.2 模型构建及所采用的数据
    3.5 本章小结
4 高强度煤炭开采区水储量变化及空间特征分析
    4.1 SWS变化及空间特征分析
        4.1.1 SWS变化特征分析
        4.1.2 SWS空间特征分析
    4.2 TWS变化及空间特征分析
        4.2.1 TWS变化特征分析
        4.2.2 TWS空间特征分析
    4.3 GWS变化及空间特征分析
        4.3.1 GWS变化特征分析
        4.3.2 GWS空间特征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高强度煤炭开采区地下水储量变化驱动因素分析
    5.1 驱动因素
    5.2 GWS变化驱动因素定性分析
    5.3 GWS变化驱动因素定量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成果
    6.2 研究的创新点
    6.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白城市洮儿河流域地下水超采区评价及治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
        1.3.1 国外地下水超采研究现状
        1.3.2 国内地下水超采研究现状
        1.3.3 国内地下水超采区划分方法
        1.3.4 国内地下水超采区评价与治理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象
        2.1.4 水文
        2.1.5 社会经济概况
    2.2 区域水资源状况
        2.2.1 水资源分布及特点
        2.2.2 水资源量
        2.2.3 水资源开发利用
        2.2.4 地下水资源及开发利用现状
        2.2.5 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2.3 区域地质概况
        2.3.1 地层岩性
        2.3.2 研究区地质构造及新构造运动
第3章 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分析
    3.1 研究区赋存条件与分布规律
        3.1.1 西北部低山丘陵区
        3.1.2 山前倾斜平原区及台地
        3.1.3 冲积湖积低平原区
    3.2 地下水类型与含水层特征
        3.2.1 松散岩层孔隙水含水层
        3.2.2 碎屑岩层间孔隙裂隙承压水含水层组
        3.2.3 基岩裂隙水含水层
    3.3 地下水补给、径流与排泄
        3.3.1 松散岩类孔隙水
        3.3.2 碎屑岩层间孔隙裂隙承压水
        3.3.3 基岩裂隙水
    3.4 地下水的动态特征
    3.5 研究区地下水化学特征
第4章 地下水超采区划分与评价
    4.1 地下水超采形成原因分析
    4.2 地下水超采区划分依据
    4.3 地下水超采区划分采用资料
    4.4 地下水超采区划分方法
        4.4.1 水位动态法
        4.4.2 开采系数法
        4.4.3 引发问题法
        4.4.4 地下水超采区边界确定
    4.5 超采区划分结果
    4.6 地下水超采区评价
        4.6.1 地下水超采区数量、面积与分布
        4.6.2 地下水超采区水位动态分析
        4.6.3 超采区内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及超采量
        4.6.4 生态与环境地质问题
    4.7 地下水禁采区与限采区划分
        4.7.1 禁采区条件分析
        4.7.2 禁采区划分
        4.7.3 限采区划分
第5章 地下水超采区治理方案
    5.1 地下水超采区治理方案制定的原则
    5.2 超采区治理方案
        5.2.1 地下水超采区治理方案1
        5.2.2 地下水超采区治理方案2
    5.3 地下水超采区治理方案2实施成果预测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主要成果
致谢

(7)井灌区典型区域地下水位时空分布及对灌溉用水响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地下水研究方法
        1.2.2 地下水数值模拟研究进展
        1.2.3 华北井灌区地下水位研究进展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形地貌
        2.1.2 气象状况
        2.1.3 水文地质
        2.1.4 地下水动态
        2.1.5 水资源开发利用
        2.1.6 作物种植概况
    2.2 数据收集与监测
    2.3 研究方法
第三章 研究区地下水位时空变异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3.1. 地下水位时间变化规律
        3.1.1 年内变化规律
        3.1.2 年际变化规律
    3.2 地下水位空间变化规律
        3.2.1 基本资料
        3.2.2 地统计学
        3.2.3 丰枯期空间分布变化规律
    3.3 影响机制分析
        3.3.1 灰色理论
        3.3.2 影响因素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地下水数值模拟模型构建及验证
    4.1 GMS介绍
    4.2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4.2.1 模型研究范围的确定
        4.2.2 水文地质概况
        4.2.3 模型边界条件
    4.3 数学模型
    4.4 数值模型的建立
        4.4.1 时空离散
        4.4.2 水文地质参数的确定
        4.4.3 源汇项输入
    4.5 模型的识别和验证
        4.5.1 模型识别验证的原则
        4.5.2 识别和验证的误差分析指标
        4.5.3 初始条件
        4.5.4 流场的拟合检验
        4.5.5 模型的识别
        4.5.6 模型的验证
        4.5.7 参数识别
        4.5.8 水量平衡分析
    4.6 误差分析
    4.7 小结
第五章 需水量预测及模拟情景设置
    5.1 基本原理
        5.1.1 GM(1,1)模型
        5.1.2 GM(1,1,sinw)模型
        5.1.3 模型验证
    5.2 工业需水量的预测
        5.2.1 工业需水预测方法
        5.2.2 工业生产总值预测
        5.2.3 工业需水量预测
    5.3 生活需水量预测
        5.3.1 生活需水预测方法
        5.3.2 城镇和农村人口预测
        5.3.3 生活需水量预测
    5.4 第三产业需水量预测
        5.4.1 第三产业需水预测方法
        5.4.2 第三产业生产总值预测
        5.4.3 第三产业需水量预测
    5.5 农业需水量预测
        5.5.1 优化种植结构下的农业需水量
    5.6 模拟情景设置
    5.7 小结
第六章 地下水位对不同农业用水模拟情景的响应分析
    6.1 不同情景下地下水埋深时间上的变化分析
    6.2 不同情景下地下水埋深空间上的变化分析
    6.3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项目
    获得奖励
致谢

(8)运城市地下水动态监测现状及对策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运城市地下水动态现状
2 地下水动态监测现状
    2.1 监测点基本状况
    2.2 水温变化
    2.3 水质变化
3 存在问题
    3.1 监测项目少,监测井质量差
    3.2 监测设备落后
    3.3 观测人员专业知识淡薄
4 对策及建议
5 结语

(9)运城市城区水源地可采资源量评价与封井限采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运城城区水源地含水系统分析
2运城城区水源地可采资源量评价
    2 . 1可采资源量计算方法选择
    2 . 2可采资源量计算
    2 . 3封井限采使承压水漏斗中心水位回升预测
3运城城区水源地地下水限量开采实施
    3 . 1外调水源入城是限量开采的前提条件
    3 . 2限量开采的实施
    3 . 3限量开采实施前后的漏斗中心水位回升效果分析
    3 . 4今后限量开采实施意见
        3 . 4 . 1现状开采量
        3 . 4 . 2今后限采量的确定
        3 . 4 . 3具体限采方案的实施意见
4封井限量开采地下水研究的意义

(10)通辽市平原区地下水数值模拟与资源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区域地下水数值模拟与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1.2.2 存在问题
        1.2.3 通辽市平原区地下水资源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
第2章 通辽市平原区区域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象条件与水文特征
    2.2 区域地质概况
        2.2.1 研究区地层
        2.2.2 研究区构造
    2.3 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
        2.3.1 研究区水文地质概况
        2.3.2 含水层特征
        2.3.3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特征
        2.3.4 地下水动态特征
        2.3.5 本区主要环境地质问题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通辽市平原区地下水流数值模型
    3.1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3.1.1 模型范围的确定与边界条件的概化
        3.1.2 垂向结构的确定与概化
        3.1.3 水文地质参数确定
        3.1.4 初始流场及流动特征
        3.1.5 除开采量外其他源汇项的确定
    3.2 地下水开采量的确定
        3.2.1 集中开采量处理
        3.2.2 农牧业开采量及农村生活开采量的处理
        3.2.3 土地类型微小区处理
    3.3 地下水流数值模型
        3.3.1 数学模型建立
        3.3.2 软件选取及空间离散
        3.3.3 模拟时间序列确定
        3.3.4 源汇项处理及子程序选用
    3.4 模型的识别与检验
        3.4.1 模型识别验证原则
        3.4.2 流场拟合
        3.4.3 地下水动态曲线拟合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通辽市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评价
    4.1 地下水系统均衡分析
    4.2 地下水资源评价
        4.2.1 地下水资源量评价原则
        4.2.2 长序列地下水预测模型的建立
        4.2.3 地下水补给资源量评价
        4.2.4 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评价
    4.3 地下水资源开采程度与潜力分析
        4.3.1 地下水资源开采程度评价
        4.3.2 地下水资源开采潜力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及建议
    5.1 结论
    5.2 存在问题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运城市地下水位动态变化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山西省无废城市发展状况及对策研究[D]. 杨丹丹.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
  • [2]新疆孔雀河灌区地下水流场数值模拟研究[D]. 杨松.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1
  • [3]莱州市平原区地下水污染评价与硝酸盐运移模拟预测[D]. 王天宝.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4]临汾—运城盆地传统地域景观研究[D]. 宋捷.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5]高强度煤炭开采区水储量遥感监测及驱动因素分析[D]. 陈绪慧.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9(04)
  • [6]白城市洮儿河流域地下水超采区评价及治理[D]. 王洪义. 吉林大学, 2018(04)
  • [7]井灌区典型区域地下水位时空分布及对灌溉用水响应分析[D]. 刘海若.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2017(11)
  • [8]运城市地下水动态监测现状及对策探析[J]. 杨海珍. 地下水, 2016(04)
  • [9]运城市城区水源地可采资源量评价与封井限采试验研究[J]. 张念龙. 地下水, 2016(01)
  • [10]通辽市平原区地下水数值模拟与资源评价[D]. 于頔.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5(05)

标签:;  ;  ;  ;  ;  

运城市地下水位动态变化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