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河水库左坝肩渗流及治理分析

束河水库左坝肩渗流及治理分析

一、浍河水库左坝肩台地渗流和处理情况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曾威[1](2019)在《四川省中江县石泉水库坝线选择及稳定性评价》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中江县石泉水库为研究对象,在区域资料的基础上,根据野外详细的地质勘察和室内试验分析,通过详细的野外工程地质勘察,对研究区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不良地质问题等方面进行深入认识,厘清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结合现场调查试验,在此基础上圈定多条坝线进行工程地质条件勘测及评价,选择最优方案。最后对水库可能产生的过程地质问题如水库渗漏、浸没进行评价,利用数值模拟计算对坝址区进行了稳定性评价,取得了如下结果。研究区在大地构造位置上位于扬子准地台西缘,处于北东向龙门山构造带、龙泉山断裂带与北西向荥经—马边—盐津断裂带切割块体东北部,属四川盆地弱活动断裂构造区。库区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0g,相应的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区域构造稳定性较差。对比发现,右坝2线、右坝4线从地质构造、地层岩性条件来看大体相同,坝基基本工程地质条件相近,但从微地貌、第四系厚度、构造裂隙发育情况、岩体渗透性、风化地厚度、软弱夹层特征等方面来看,右坝4线略优于右坝2线。水库在左坝左岸存在单薄山脊渗漏及沿断层渗漏,其它库周封闭条件较好。左岸单薄分水岭沿断层渗漏量98.4 m3/d,坝址处多年平均流量0.182 m3/s,渗漏量约占多年平均流量的1.21%,渗漏量不大。左岸单薄山脊的渗漏量为Q=188 m3/d,水库渗漏会对下游农田和房屋基础产生浸没影响。库区岸坡稳定性分析表明覆盖层堆积体在各种工况下均处于稳定状态,且该崩塌体位于支库库尾,故其对水库正常运行影响不大。水库库岸天然情况处于稳定状态,当水库蓄水后,上覆砂岩因裂隙切割成块体状,在重力作用下有可能产生局部崩塌但规模较小,对水库正常运行不存在大的影响。通过模拟计算表明水库蓄水后,坝址区田家湾和向家院子可能产生浸没问题,田家湾浸没宽度约40~70m,长度约0.75km,浸没面积约70亩。向家院子浸没宽度约30~50m,长度约0.45km,浸没面积约32亩,两处浸没区范围内均无房屋,仅存在农田浸没。水库蓄满水后坝址断面流速矢量图表明,在饱和非饱和渗流中,水是可以通过浸润线流动的,在断面右侧,水流跨越浸润线由饱和区流入非饱和区,并且在非饱和区继续流动。同时,流速矢量分布不均匀,靠近坝体位置流速较远离位置大,流速最大位置集中坝体前后两侧与围岩连接位置。坝体渗流与坝体材料、基岩材料及坝体与基岩衔接部位止水帷幕关系密切,根据数值模拟结果,应重点监测不同蓄水水位下下游坝趾处的水位渗流量,本模拟为考虑到最不利工况(坝体蓄水位达到设计最高值时)的情况。可以看出,渗流主要考虑库底渗透为主,根据前文测得的渗透系数及坝址选择,弱透水性基岩可以有效约束总体渗流量,其防渗水防控应着重关注止水帷幕位置。坝址断面孔隙水压力分布可以看出水压力呈现出自上游向下游逐渐减小的规律,值得注意的是在坝址底部位置存在孔隙水压力变化速率集中的情况且由于混凝土-基岩两项接触界面位置存在不连续,因此该位置孔隙水压存在较大的变化,整体存在沁润面孔隙水压数值左移的现象。同时,可以看出孔压为零的等压线位于断面图右侧,此处即为浸润面位置。该沁润面随着上游蓄水位的减小逐渐向左移动,符合连续介质深流-沁润过程的一般规律。左右侧坝址三个截面的渗流场及岩层饱和度云图表明,渗流主要集中于两侧边坡地层转折、接触位置。基岩饱和度沿着整个沁润面均匀分布,这与实际情况相符合。且从量值上看,透水性极低,属于合适的坝址。

袁文铁[2](2019)在《红岩河水库防渗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利工程建设就是合理利用水资源,兴利除害,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贡献,保证人民安居乐业、国家繁荣昌盛。如何利用现有施工技术,保障水利工程顺利实施,发挥作用,产生效益,特别是水库建设,如何解决水库的渗漏问题,使得水库按设计水位蓄水,发挥水库的作用,是工程建设的最终成果和目标。如何选择最为合适的防渗方案,是工程技术人员及学者一直研究的课题。不仅对当下的水利工程建设有着借鉴意义,对已建成的存在病患的水库除险加固有着指导意义。而基于以上背景,论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高压喷射灌浆防渗技术、坝体劈裂灌浆加固技术、混凝土防渗墙技术、搅拌桩防渗墙技术、复合土工膜防渗技术、帷幕灌浆防渗技术等防渗技术的优缺点及其适用范围;总结出劈裂灌浆、套井回填防渗墙技术一般适用于坝体;高压喷射灌浆技术一般用于堤坝地基加固与防渗,适应于所有第四系地层,且处理深度较大;混凝土防渗墙技术多应用于土坝坝基、混凝土闸坝基础、土石围堰堰体和堰基的防渗处理、险坝防渗加固处理等方面,一般适用于粉土、粉质粘土、砂土及直径小于10 mm的卵砾石土层;搅拌桩防渗墙技术一般应用于堤坝地基防渗处理,适用于粒径小于5 cm的各类土层;复合土工膜防渗技术既可以用于在建水工建筑物的防渗,又可以用于己建水工建筑物的防渗加固处理,对于透水土层厚度不大(10 m左右)的地基,采用垂直铺塑技术防渗比较可靠和有效,对于透水土层比较深厚的地基,一般采用复合土工膜斜墙加铺盖或其它防渗结构;帷幕灌浆适用于坝基岩层的缝隙、空洞处理,深度和范围广。以陕西省彬州市高渠村的红岩河水库为工程实例,在充分分析红岩河水库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结合工程地质勘察资料对水库坝基及坝肩的渗漏情况进行了分析计算,参照类似工程及经验做法,选择防渗帷幕灌浆方案对红岩河水库大坝坝基进行防渗处理,对左、右坝肩砂卵石层采用截渗洞方案处理渗漏问题,对左、右岸强弱风化带岩体防渗采用帷幕灌浆进行防渗处理,防渗处理后通过试蓄水测试,并依据测试结果对大坝坝基进行补强帷幕灌浆设计和施工,经过补强帷幕灌浆施工后的试蓄水测试,红岩河水库大坝坝基的渗流量减少了60%,能够有效控制红岩河水库大坝在施工阶段的渗流现象。因库区库底岩层完整,不存在永久渗漏问题,不用做防渗处理。考虑到坝基结合槽下游与坝基砂砾石水平排水层接触部位是一个薄弱部位,除对结合槽部位的土料进行充分压实,坝脚近坝处采用复合土工膜与粘土铺盖相结合防渗,复合土工膜与大坝复合土工膜连接,形成完整的防渗体系,红岩河水库防渗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刘青[3](2019)在《四川会东县两岔河水库枢纽区岩溶介质识别与渗漏评价》文中研究表明两岔河水库是鲹鱼河干流梯级电站开发规划的龙头水库,坝址位于鯵鱼河及野租河汇合口下游约950m处。两岔河水库枢纽区是构造线方向与河谷走向一致的纵向岩溶河谷,广泛分布着寒武系上统二道水组(?3e)可溶岩。在枢纽区附近有多个岩溶泉点出露,显示枢纽区可能存在较为复杂的岩溶化空间及岩溶发展历史,对水库的防渗工作及水库工程的正常运行带来严重影响。我们用勘探方法解析纵向岩溶河谷的岩溶介质,评价其渗漏问题及设置合理的防渗方案,既是为该类型的水库渗漏研究提供了实例,也为纵向谷型岩溶水库渗漏问题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可靠依据。枢纽区的地质结构非常复杂,多期多次的演化和构造控水是主要影响因素,因此采用地面勘探、水文地质钻探、地球物理探测等方法综合识别枢纽区岩溶介质的空间结构特征,同时利用水化学场、同位素场的特征和地下连通试验查明枢纽区地下水流动系统,最终综合两者的特点建立相应的岩溶渗漏概化模型。基于岩溶渗漏概化模型,利用三维数值模拟软件可以针对枢纽区地下水渗流场在蓄水前后的变化进行动态预测,对添加防渗帷幕后枢纽区的渗漏量进行估计,并提出相应的防渗措施。对优化水库防渗设计、评估判断项目损失和制定适宜实际情况的防渗方案提供了基础地质资料和依据。现有的主要研究成果归纳成如下几点:(1)枢纽区出露可溶岩为寒武系上统二道水组(?3e),可溶岩地层分布与出露特征受褶皱构造与地形切割的控制。寒武系上统二道水组三段(?3e3)靠近地层顶部整体岩性以纯碳酸盐岩夹不纯质碳酸盐岩为主,中下部以两者互层为主;寒武系上统二道水组二段(?3e2)以不纯质碳酸盐岩与不纯碳酸盐岩互层为主,偶夹较纯的碳酸盐岩和非可溶岩,且该段中部非可溶岩比例较三段明显升高;寒武系上统二道水组一段(?3e1)以不纯质碳酸盐岩与非可溶岩互层为主,局部夹较纯的碳酸盐岩,该段底部为石英砂岩。(2)枢纽区?3e1岩溶整体发育微弱或不发育,寒武系上统二道水组二段和三段地层内岩溶整体发育中等。在坝轴线位置处高程1838m以上,?3e3岩溶发育中等强烈;高程在1750m1838m区间,?3e2可溶岩地层中岩溶发育程度弱。高程1750m以下?3e2可溶岩及?3e1不纯可溶岩岩溶整体发育程度较弱,局部稍强。具体来看它们主要发育一些小规模的溶蚀裂隙管道,无大的岩溶管道存在,岩溶裂隙连通性较好。(3)坝址区地下水在整体上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集中性在鲹鱼河发生排泄,与邻谷小岔河、官村河之间存在天然地下分水岭或者存在物理性隔水边界,具有独立的水系统特征。坝址区左岸地下水除蒸发排泄及少部分向鲹鱼河的线状泄流排泄外,其余部分地下水以岩溶泉的形式呈现分散式排泄。地下水径流途径整体上较通畅,水循环速率较快。两岸岩体以弱透水为主,坝址区相对隔水层埋藏不深,在河床及左岸埋藏较浅,右岸埋藏较深。但基岩与覆盖层交界处透水性较好,存在一强透水性的强渗流带。主要渗漏通道表现在沿表层岩溶带的裂隙型渗漏。(4)水库不存在向下游的邻谷渗漏问题,我们分别通过解析解与数值模拟的方法进行在天然情况不同防渗条件下水库渗漏量的计算与模拟,并指出了在无防渗工况下,坝基及右坝肩是该岩溶区水库渗漏的主要部位。(5)综合不同防渗方案的渗漏量计算与可行性对比,选择建立坝基基岩以下40-60米深的防渗帷幕,能够有效限制枢纽区水库渗漏,以确保水库的效益和安全运行。

赵敏[4](2017)在《复杂岩溶水库成库条件及岩溶渗漏分析》文中指出水利工程建设随着我国经济、技术的进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促使了水利工程向越来越复杂的地质条件区域(如构造发育带、岩溶发育区)挺近。我国西部山区存在丰富的水资源,同时也是构造、岩溶发育的区域,在西部地区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经常遇到岩溶发育问题,为了发展岩溶地区丰富的水利水电资源,首先要解决的是因为喀斯特的岩溶发育而带来的许多复杂工程与水文地质问题,如水库坝址、水库邻谷、水库库区的岩溶发育所带来的渗漏问题,由于不良地质现象如喀斯特岩溶现象的存在,对水利工程的建设期以及运营期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也是整个项目成败的关键因素。因此,对建设区岩溶发育的调查研究及发育程度的判定在水利项目建设的可行性论证时期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中拟建的长浪坝水库位于施甸县西部山区李为地河上游,属施甸河支流,坝址区右岸分布的主要地层为志留系中统的上仁和桥组(S2r)碳酸盐岩夹碎屑岩(砂泥岩、页岩)地层,发育有微小溶孔、溶槽、溶隙以及规模较小的溶洞;坝址区左岸分布的主要地层为石炭系上统卧牛寺组(C3w)火山岩地层,两个地层在河谷区以断层方式接触,断层走向与拟建的大坝接近垂直。水库建成开始蓄水后,岩溶发育区及断层破碎带等可能形成有利的水库渗漏通道,将会对工程的经济效益及利用率产生较大的影响,甚至还可能导致工程失败。在野外的现场地质调查及前期的勘探资料的基础上,从坝址区所处的地质环境条件入手,对李为地河长浪坝水库坝址区岩溶水文地质条件等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结合钻孔的压水试验,简单分析了研究区岩体的渗透特性并计算了岩体的透水率;然后对坝址区的渗漏条件、可能存在的渗漏通道以及渗漏方式进行了阐述,采用水文地质学解析解方法对可能存在的渗漏通道进行渗漏量估算,再利用visual modflow软件进行坝址区地下水渗流场的三维数值模拟分析,通过模拟得出可能渗漏部位渗漏量情况,并提出了防渗建议。主要结论如下:1)分析了坝址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坝址区的地下水类型分为潜水和承压水,研究区的承压水存在于右岸山脊的碳酸盐中,潜水在整个研究区均存在;坝址区地下水与岩石相互作用时间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碳酸盐岩中主要表现出方解石饱和指数小于零,地下水以溶蚀为主;火山岩中则表现为方解石饱和指数大于零,有发生沉淀的趋势。坝址区水化学简分析测试分析表明,坝址区水化学主要类型为HCO3-Ca型水。2)坝址区物探、钻孔资料及地表调查结果显示,坝址区内大部分碳酸盐岩表层被红粘土覆盖,仅于坝址区左岸山脊较集中出露,此处地表溶沟、溶隙、溶孔较为发育,且节理裂隙发育,形成强溶蚀带,成为了地下水的主要渗流通道。坝址区附近主要受顺河断层的影响,地层中裂隙及小规模断层较为发育,发育有溶孔、溶隙、小型溶洞及破碎溶蚀带,可溶岩结构面的切割组合易形成导水通道。3)通过钻孔压水实验数据分析,右岸岩体透水率值基本都小于3Lu,钻进中局部段地层出现承压性,表明岩体完整性相对较好,渗透性相对较弱,但透水性在垂向上分区不明显;坝基及左岸岩体灰岩的渗透性较好,透水率在4-5Lu;玄武岩体的透水率在2Lu左右。4)在岩溶发育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对坝址区的可能渗漏通道条件及蓄水后的水动力条件的分析,认为坝址区主要的渗漏模式为裂隙性渗漏,其中又以坝基渗漏和左岸库首单薄山脊渗漏为主;而坝址区右岸山脊存在分水岭,不存在向低邻谷发生渗漏。利用水文地质学理论计算公式初步计算各渗漏通道的渗漏量:库区蓄水位在1845m时坝基和左岸山脊的渗漏量总计1328.52m3/d;库区蓄水位在1840m时坝基和左岸山脊的渗漏量总计1037.24m3/d;库区蓄水位在1835m时坝基和左岸山脊的渗漏量总764.87m3/d;库区蓄水位在1830m时坝基和左岸山脊的渗漏量总计549.23m3/d。5)对地下水渗流场数值模拟分析,对天然蓄水条件及重点防渗部位的进行了最大危险蓄水位(1845m)的工况模拟后,水库的总渗漏量分别为1406.71m3/d和260.45m3/d,可以看出对水库采取必要的防渗措施是非常必要的,可以有效的减小渗漏量。在对水库进行全断面防渗的情况下,切断了库水的横向绕防渗帷幕的运移及减弱了在垂向上的渗透,将进一步减小渗漏量,分别对不同蓄水高程下进行了渗漏量模拟:蓄水高程1845m时渗漏量为138.29m3/d;蓄水高程1840m时渗漏量为99.83m3/d;蓄水高程1835m时渗漏量为36.04m3/d;蓄水高程1830m时渗漏量为25.34m3/d。6)通过文中的研究结果可以得出:坝址区的地下水水位较高,可溶岩的岩溶较为发育,渗透性在构造带附近较大,加上库区的汇水面积和来水量较小,认为长浪坝水库在天然条件下的成库条件较差,成库的可能性较小,在采取了工程防渗措施后,通过渗漏量的计算,认为蓄水水位为1835m时有较高成库条件和较好的经济效益。

张佳宁[5](2016)在《基于综合检测方法的玄武岩区水库渗漏检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施工质量及选址问题导致的堤坝渗漏的事件时有发生。堤坝渗漏会导致水工建筑的库水位无法达到设计正常蓄水位,影响水库发挥正常的使用功能,降低水利工程的效益,严重渗漏的问题则会导致水库废弃,突发的溃坝更会危害下游居民的生产生活安全。因此,及时对存在安全隐患的水坝进行渗漏检测,对保障水库下游居民的生命及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在对病险堤坝除险加固的过程中,查明堤坝的渗漏原因,判断渗漏通道是合理选择防渗措施的前提。多期喷发玄武岩区地质条件较为复杂,其原生节理、风化卸荷裂隙较为发育,多期喷发玄武岩接触部位多为泥质及碎石填充,地质条件复杂,施工及灌浆处理难度较大,普遍存在堤坝渗漏隐患。以往单一的探测手段获取的结果通常存在多解性,并不能准确的判断渗漏原因,确定渗漏部位,而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综合检测,通过之间相互拟合验证,可以有效地提高准确性。本文选取内蒙古自治区东部某水库为研究对象,在前期多次勘察及灌浆防渗的基础上,利用综合示踪试验对玄武岩区水库进行渗漏探测,以达到判断坝下出水点的主要补给来源,确定堤坝渗漏部位,划分渗漏强度等级的目的,进而丰富典型多期喷发玄武岩区水库渗漏的探测方法。通过本次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原生柱状节理,风华卸荷裂隙以及多期喷发玄武岩接触部位为水库渗漏提供了天然地质条件,是导致水库渗漏的主要原因。2)左坝肩存在绕坝渗漏问题,局部存在较强的渗漏区,重点渗漏部位在防渗墙与左坝肩基岩浅部接触带垂直坡面30m范围内,是坝下明流的主要来源。3)坝址区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施工及灌浆难度较大,虽然进行了多次灌浆,但仍存在渗漏问题。4)本次检测采取工程地质钻探、地下水位观测、孔内水温观测、连通试验及孔内地下水流速测定5种方法检测结果吻合较好,渗漏原因及渗漏通道的判定具有一致性。

王骑虎[6](2016)在《甘肃红层工程地质特性与边坡稳定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甘肃红层是具有鲜明工程特性的区域型特殊性岩土,一直是甘肃公路的主要建筑场地。随着甘肃省公路持续向红层地区推进,边坡变形破坏成为公路建设面临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之一。本文基于十多年公路工程勘察设计、施工建设和运营养护的实践,运用工程地质学、岩体力学、土力学和系统工程学等基本理论,通过地质调绘、室内试验、原位测试、数值模拟、理论计算和典型工程实例分析,以甘肃红层工程地质特性与边坡稳定性研究为目的,进行了以下七个方面的研究:1)为阐明红层在甘肃公路工程中的重要性,基于前人研究成果,通过32个公路项目的工程地质勘察成果总结,分析了甘肃红层的地质特征,发现甘肃红层地区的自然地质灾害具有普遍性和差异性、公路工程病害具有复杂性和长期危害性。2)针对甘肃省红层物理力学性能的复杂性,通过2000多组岩石试验成果的数理统计,分析了甘肃红层的物理力学和水理特性,发现了甘肃红层的岩石强度在分布区域和岩性类别两个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性,研究了甘肃红层物理力学指标间的相关性,建立了红层基本物理力学性质的推荐指标体系。3)根据典型隧道钻孔波速测试,初步总结了白垩系和第三系岩体波速特性;通过刘家峡大桥大型岩体综合性原位测试,发现甘肃省第三系宁夏组砂质泥岩属于塑-弹性岩体,其岩体抗剪强度大于混凝土与岩体接触面的;对比岩体和岩块的抗剪断试验结果发现,同样是切层抗剪断强度,岩体凝聚力是岩石的66.7%,岩体内摩擦角是岩石的63.46%;对比切层和顺层条件下的抗剪断强度试验成果还发现,宁夏组砂质泥岩在不同剪切方向下的内摩擦系数变化不大,但内聚力差别悬殊,表明其岩体抗剪强度存在明显的各向异性。4)从甘肃公路边坡支护的需要出发,将甘肃省红层公路边坡的结构类型划分为覆盖型红层边坡和岩质边坡两种,并将前者细分为黄土-红层边坡、粘性土-红层边坡、粘性土-碎石土-红层边坡、碎石土-红层边坡、砂土-红层边坡等5个类型,将后者分为整体结构和层状结构2个类型,并详细总结了各类边坡的变形模式和破坏机理。5)结合十天高速公路施工实践,分析了典型覆盖型红层边坡的渐进式破坏过程及其桩板墙失效的变形特征。通过地质模型和计算模型分析,揭示了覆盖型红层边坡“拉张裂缝切穿含水层-拉张裂缝充水-静水压力作用-边坡滑移”的渐进式变形破坏机理,提出了根据现场拉张裂缝状态快速估算边坡稳定性系数的方法。研究了覆盖层的抗剪强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并建议覆盖型红层边坡稳定性计算宜采用残余强度。6)针对红层边坡顺层滑动的危害性,根据静力学基本原理,推导了顺层边坡极限平衡状态下的临界坡高、坡度和坡顶卸载平台宽度的计算公式,以及含软弱夹层顺层边坡整体滑移长度的计算公式。依托兰永一级公路施工过程的典型边坡顺层破坏实例,分析了采用坡顶卸载平台预防顺层滑动的有效性,并指出含软弱夹层边坡顺层滑动时滑面位置位于软弱夹层底面,并得到具体工程实例验证。7)针对影响桥台岸坡稳定性因素的复杂性,依托刘家峡大桥系统研究了红层库岸的岩体特征;根据极限平衡理论,考虑降雨、地震、库水位升降、桥台加载等因素组合的8种工况,采用Geo-slop软件分析了自然状态和开挖建桥后的桥台岸坡的稳定性,发现地震对库岸稳定性影响最大,其次是库水骤降;通过参数敏感性分析,发现岸坡稳定性随岩体内摩擦角和粘聚力增加而增加、水位下降速度越快岸坡稳定系数越低的基本规律;采用变形理论,通过7个阶段的FLAC模拟计算,发现库水上升过程桥台岸坡竖向位移增大、库水位的升降没有引起岸坡整体孔隙水压力场的大幅度波动,岸坡整体上均处于稳定状态。数值模拟计算评价结论与桥台岸坡的实际情况是一致的。

陈庆亚[7](2016)在《龙王河水库工程设计》文中认为太白县位于宝鸡市南部山区,横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境内山峰高耸,河流纵横,景色秀丽。为响应政府号召,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加强生态旅游建设,拟在县城南部山区修建鳌山滑雪场,但项目区水量时空分布极不均匀,群众与企业用水难以保障。因此需修建水利工程,调节水量供需矛盾,为群众和企业提供水源保障,促进当地生产生活和区域经济发展。拟建龙王河水库位于太白县咀头镇龙王河口村龙王河下游,是一座Ⅴ等小(2)型工程,工程主要由调蓄水库、上游取水口、输水渠道组成。通过对水文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结合供水任务,进行设计水平年的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综合考虑水文、地质、施工条件、经济等因素,通过方案比选确定蓄水池+上游取水口方案,确定枢纽总体布置;根据调节计算,确定调蓄水库的特征水位及特征库容。由于土石坝可以就地取材、节约成本、适应不同地形地质及气候条件,调蓄水库采用土石坝方案,但传统的均质土坝渗透量较大,容易出现渗透破坏且不满足蓄水要求,因此对坝体及库区采用复合土工膜防渗处理;对调蓄水库及上游取水口进行尺寸设计,确定主要建筑物基础防渗处理方法,对主要建筑物进行渗流稳定计算。水库建成后可向太白县咀头镇塘口等五村年供水26.28万m3、鳌山滑雪场年供水98.83万m3,即可满足当地群众生活和企业用水,为区域经济发展和群众生活提供重要保障。

任衍红[8](2015)在《多沙河流上的水库增设泄洪洞的探讨》文中认为泄洪洞的集中泄洪排沙对延长水库寿命和维持长期使用库容起着重要作用,设计泄洪洞时应处理好平面位置、进口高程、洞型及出口挑流段体型等几个技术问题。

丰川[9](2014)在《高山峡谷水库蓄水对淹没区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研究》文中认为古瓦水电站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乡城县境内,是硕曲河干流乡城、得荣段“一库六级”梯级开发方案的“龙头水库”电站。工程建设于高山峡谷区,最大坝高150m,水库正常蓄水位3398m,坝址处水位比蓄水前抬升约138m,由于水位抬升较高,使得坝址区地下水流场流向发生了逆转,并带来坝基渗漏和绕坝渗漏等问题。因此,对拟建古瓦水库蓄水对坝址区地下水环境的影响及坝址断面处产生的渗漏量开展研究有很大的必要。本文分析了建设于高山峡谷区的古瓦水库其坝址区的自然地理概况和水文地质条件。坝址区出露地层为三叠系上统拉纳山组下段灰色、灰黑色中厚~厚层状变质粉、细砂岩夹板岩,第四系不同成因堆积物主要分布于河床、两岸中下部及左岸凹槽。研究了坝址区地下水类型和补径排关系,其中地下水类型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堆积层孔隙潜水和基岩裂隙水,孔隙潜水分布于松散堆积层中,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两岸基岩裂隙中,而坝址区地下水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由两岸向河谷及下游排泄,地下水位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并分析了坝址区地下水的动态特征和化学特征。基于上述的研究和分析,本文通过对各个边界和源汇项的概化,建立了古瓦水库坝址区的水文地质概念模型。通过分析抽水试验和坝址区其他钻孔的注水压水试验资料,初步确定了水文地质参数的范围,然后利用地下水渗流数值模拟软件进行水文地质参数的调参拟合,进而建立了古瓦水库坝址区地下水流场的三维数值模型。对比坝址区地下水渗流场在水库蓄水前后的不同模拟结果,计算水库蓄水后坝址断面处的渗漏量。结果表明由于大坝的修建,坝址上游的地表水位抬升,使得地下水流动方向发生逆转,坝址处的地下水水位及两岸阶地的地下水水位变化较明显,坝址断面处的总渗漏量占硕曲河该河段多年平均流量的1.9%,属于微弱渗漏,采取相应的防渗措施后对水库的正常运行不会产生明显影响。

邵凌峰,刘安宇,方朝阳[10](2013)在《富水水库坝基渗压水头测值变化规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对富水水库坝基渗压水头观测资料的整理分析,结合工程地质和除险加固历史,得出了富水水库坝基渗压水头与一般水库大坝表现规律的不同,并分析了其原因。主河床段防渗墙前坝基渗压水头测值和变幅相比库水位有大幅降低,其原因是在原河床段采用黏土铺盖增加了渗径;防渗墙后坝基渗压水头测值及变幅相比墙前大幅降低,这是混凝土防渗墙和泥墙共同作用的结果;主河床段防渗墙后测点渗压水头测值比下游坝基渗压水头低,其原因是测点布置高程和位置不同;主河床部分测点坝基渗压水头低于下游水位,其原因是下游尾水渠的布置和压渗工程导致下游水面远离下游坝体,同时大坝上游铺盖、防渗墙防渗效果良好。这些异常情况是大坝特殊的加固措施和地质条件引起的,表明大坝防渗加固效果良好,运行安全。

二、浍河水库左坝肩台地渗流和处理情况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浍河水库左坝肩台地渗流和处理情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四川省中江县石泉水库坝线选择及稳定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库选址研究现状
        1.2.2 水库渗漏研究现状
        1.2.3 水库边坡稳定性评价研究现状
        1.2.4 水库浸没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地形地貌
    2.2 地层岩性
    2.3 区域构造格架特征
    2.4 褶皱构造及断裂构造
        2.4.1 断裂构造
        2.4.2 褶皱构造
    2.5 历史地震
    2.6 地震危险性分析
        2.6.1 潜在震源区的确定
        2.6.2 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
第3章 大坝工程地质
    3.1 基本地质条件
        3.1.1 地形地貌
        3.1.2 地层岩性
        3.1.3 地质构造
        3.1.4 水文地质条件
    3.2 土体工程地质特征
        3.2.1 土体分布特征
        3.2.2 土体物理特征
        3.2.3 土体渗透特征
        3.2.4 土体力学特征
    3.3 岩体工程地质特征
        3.3.1 地质特征
        3.3.2 岩体结构特征
        3.3.3 岩体透水性特征
        3.3.4 岩体基本质量分级
    3.4 软弱夹层特征
    3.5 岩土体工程地质评价
        3.5.1 土体工程地质评价
        3.5.2 岩体工程地质评价
第4章 推荐坝线工程地质条件比较
    4.1 坝线左坝肩工程地质条件对比
    4.2 坝线坝基工程地质条件对比
    4.3 坝线右坝肩工程地质条件对比
    4.4 坝线工程地质条件综合比较
第5章 水库稳定性评价
    5.1 水库渗漏问题分析评价
        5.1.1 金鸡寺断层渗漏
        5.1.2 左岸下游冲沟渗漏
    5.2 库岸稳定性问题分析评价
        5.2.1 覆盖层岸坡
        5.2.2 岩质岸坡
    5.3 水库浸没问题分析评价
    5.4 水库稳定性分析
        5.4.1 数值计算模型及参数
        5.4.2 数值计算结果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2)红岩河水库防渗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水库和堤坝防渗处理技术
    2.1 水库和堤坝防渗的目的
        2.1.1 防止渗漏损失
        2.1.2 防止渗透破坏
        2.1.3 防止坝基失稳
    2.2 防渗技术措施形式
        2.2.1 水平防渗加固
        2.2.2 垂直防渗加固
    2.3 常用防渗技术研究
        2.3.1 高压喷射灌浆防渗技术
        2.3.2 坝体劈裂灌浆加固技术
        2.3.3 混凝土防渗墙技术
        2.3.4 搅拌桩防渗墙技术
        2.3.5 冲抓套井回填黏土防渗墙技术
        2.3.6 复合土工膜防渗技术
        2.3.7 帷幕灌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红岩河水库防渗技术研究
    3.1 工程概况
        3.1.1 工程简介
        3.1.2 主要工程量
    3.2 红岩河水库地质研究
        3.2.1 区域地质
        3.2.2 库区工程地质
        3.2.3 坝址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
    3.3 水库渗漏分析与计算
        3.3.1 水库渗漏分析
        3.3.2 水库渗漏量计算
    3.4 水库防渗处理与设计
        3.4.1 坝基防渗处理
        3.4.2 左、右坝肩防渗处理
        3.4.3 库底防渗
    3.5 灌浆帷幕试验
        3.5.1 试验区段选择
        3.5.2 灌浆工艺与材料
        3.5.3 灌浆试验压力
        3.5.4 试验成果分析
    3.6 坝基前期防渗灌浆
        3.6.1 坝基防渗帷幕设计
        3.6.2 坝基固结灌浆
        3.6.3 前期灌浆施工
        3.6.4 前期灌浆后结果分析
        3.6.5 前期灌浆分析结论
    3.7 坝基补强帷幕灌浆设计
        3.7.1 补强设计的必要性
        3.7.2 补强灌浆试验分析
        3.7.3 补强帷幕防渗设计调整内容
        3.7.4 补强帷幕灌浆施工
    3.8 库区及大坝防渗
        3.8.1 库区防渗
        3.8.2 大坝防渗
    3.9 水库防渗效果检验
        3.9.1 坝基防渗检验
        3.9.2 坝后渗水量观测
    3.10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3)四川会东县两岔河水库枢纽区岩溶介质识别与渗漏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岩溶水库渗漏研究
        1.2.2 岩溶水库渗漏勘探方法研究
        1.2.3 岩溶水库渗漏评价方法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地质环境条件
    2.1 自然地理条件
        2.1.1 交通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象水文
    2.2 区域地质概况
        2.2.1 地层岩性
        2.2.2 地质构造
第3章 枢纽区岩溶渗漏概念模型识别
    3.1 枢纽区岩溶介质识别
        3.1.1 枢纽区可溶岩空间分布特征
        3.1.2 可溶岩岩溶发育特征及其规律
        3.1.3 含水介质空间分异特征及渗透性
        3.1.4 含水介质空间结构模型
    3.2 枢纽区地下水流系统识别
        3.2.1 地下水流动特征
        3.2.2 地下水水化学场特征
        3.2.3 地下水同位素场特征
        3.2.4 岩溶通道连通性分析
    3.3 枢纽区岩溶渗漏概化模型
第4章 枢纽区岩溶渗漏评价
    4.1 枢纽区岩溶渗漏分析
    4.2 枢纽区渗漏量解析计算
    4.3 枢纽区渗流场数值模拟及渗漏预测
        4.3.1 枢纽区三维数值模型建立
        4.3.2 枢纽区渗流场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
        4.3.3 枢纽区数值模拟渗漏量预测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工程防渗方案可行性评价
    5.1 防渗方案初选
    5.2 防渗方案三维数值模拟
    5.3 防渗方案可行性评价
    5.4 工程防渗处理措施建议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4)复杂岩溶水库成库条件及岩溶渗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及现状
        1.2.1 岩溶研究现状
        1.2.2 岩溶水库的发展
        1.2.3 岩溶水库渗漏的研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地质背景条件
    2.1 自然地理条件
        2.1.1 交通位置
        2.1.2 气象水文
        2.1.3 地形地貌
    2.2 地质概况
        2.2.1 地层岩性
        2.2.2 地质构造
第3章 研究区岩溶水文地质条件
    3.1 区域水文地质概况
    3.2 研究区地下水赋存分布条件
    3.3 研究区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3.4 研究区地下水水化学特征
第4章 研究区岩溶发育特征及岩体渗透性分析
    4.1 可溶岩岩体的建造-改造历史
    4.2 岩溶发育类型及分布特征
    4.3 岩溶发育程度及发育特征
    4.4 岩溶发育控制因素
    4.5 岩体渗透性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研究区岩溶渗漏分析
    5.1 渗漏的基本条件和模式
        5.1.1 渗漏的基本条件
        5.1.2 渗漏模式分析
    5.2 潜在渗漏通道分析
        5.2.1 右岸邻谷渗漏分析
        5.2.2 坝基渗漏分析
        5.2.3 左岸库首单薄山脊渗漏分析
    5.3 可能渗漏通道的渗漏量计算
        5.3.1 坝基渗漏量计算
        5.3.2 左岸库首单薄山脊渗漏量计算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研究区渗流场三维数值模拟预测分析
    6.1 模型的建立
        6.1.1 模型范围的确定
        6.1.2 模型离散
        6.1.3 模型边界条件及源汇项
        6.1.4 模型参数选取
    6.2 模拟方案及模型校验
        6.2.1 模拟方案
        6.2.2 模型校验
    6.3 地下水渗流场模拟结果分析
        6.3.1 天然渗流场分析
        6.3.2 水库蓄水条件下渗流场分析
        6.3.3 水库蓄水+重点部位防渗渗流场分析
        6.3.4 水库蓄水+全断面防渗渗流场分析
    6.4 渗漏量预测与评价
    6.5 防渗措施及建议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5)基于综合检测方法的玄武岩区水库渗漏检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玄武岩区内水利水电工程研究
        1.2.2 堤坝渗漏探测方法研究
    1.3 研究目标、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形地貌
        2.1.3 水文气象条件
    2.2 区域地质及水文地质概况
        2.2.1 地质条件
        2.2.2 水文地质条件
        2.2.3 地质构造
    2.3 工程概况
    2.4 重点检测部位
第3章 检测方案
    3.1 检测方法选取
        3.1.1 水文地质钻探
        3.1.2 压水试验
        3.1.3 孔内地下水流速测定
        3.1.4 流场法
        3.1.5 分段式示踪试验
        3.1.6 温度场法
    3.2 检测方案制定
第4章 渗漏检测分析
    4.1 基于水文地质勘察的水库渗漏分析
        4.1.1 地层结构及构造特征
        4.1.2 岩体完整性
        4.1.3 岩体透水性
        4.1.4 分析结果
    4.2 基于流场法的水库渗漏分析
        4.2.1 左岸观测孔水位相关性分析
        4.2.2 坝址区渗流场分析
        4.2.3 分析结果
    4.3 基于孔内地下水流速测定的水库渗漏分析
        4.3.1 渗漏通道判定原则
        4.3.2 孔内地下水流速测定结果分析
        4.3.3 分析结果
    4.4 基于分段式示踪试方法的水库渗漏分析
        4.4.1 示踪试验设计
        4.4.2 示踪试验时间-电导率曲线性态研究
        4.4.3 左岸示踪试验数据分析
        4.4.4 分析结果
    4.5 基于温度场法的水库渗漏分析
        4.5.1 温度异常区与渗漏相关性分析
        4.5.2 分析结果
    4.6 综合分析
        4.6.1 检测断面综合分析
        4.6.2 坝址区渗漏分析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甘肃红层工程地质特性与边坡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甘肃公路发展概况
        1.1.2 甘肃红层地区公路工程地质问题
    1.2 国内外红层研究现状
        1.2.1 红层分布概况
        1.2.2 红层与工程
        1.2.3 红层地区自然地质灾害
        1.2.4 红层岩石物理力学特性
        1.2.5 红层水理特性
        1.2.6 红层地基承载力
        1.2.7 红层岩体工程特性
        1.2.8 国内红层研究成果简评
    1.3 国内外边坡稳定性研究进展
        1.3.1 土质边坡
        1.3.2 岩质边坡
        1.3.3 红层边坡
    1.4 甘肃红层研究进展
        1.4.1 白垩系
        1.4.2 第三系
    1.5 当前研究的不足
        1.5.1 红层研究成果评价
        1.5.2 甘肃红层研究的不足
    1.6 本文研究目的及内容
        1.6.1 主要研究目的
        1.6.2 主要研究内容
        1.6.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6.4 论文研究创新点
第2章 甘肃红层地质特征和灾害特征
    2.1 引言
    2.2 甘肃红层地质特征
        2.2.1 甘肃红层概况
        2.2.2 白垩系
        2.2.3 第三系
        2.2.4 红层地区典型地貌特征
    2.3 甘肃红层自然地质灾害特征
        2.3.1 灾害概况
        2.3.2 灾害类型
        2.3.3 分布规律
    2.4 甘肃红层地区公路工程病害
        2.4.1 路基病害
        2.4.2 路堑边坡病害
        2.4.3 桥梁病害
        2.4.4 隧道病害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甘肃红层岩石物理力学特性研究
    3.1 引言
    3.2 物质组成
        3.2.1 颗粒组成
        3.2.2 矿物组成
        3.2.3 化学成分
        3.2.4 微观结构
    3.3 物理性质
        3.3.1 白垩系
        3.3.2 第三系
        3.3.3 甘肃红层物理性质基本规律和推荐指标
    3.4 力学性质
        3.4.1 白垩系
        3.4.2 古近系
        3.4.3 新近系
        3.4.4 甘肃红层力学性质基本规律和推荐指标
    3.5 指标间的相关性
        3.5.1 物理指标间的相关性
        3.5.2 物理指标与力学指标间的相关性
    3.6 水理性质
        3.6.1 软化性
        3.6.2 膨胀性
        3.6.3 崩解性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甘肃红层岩体原位测试研究
    4.1 引言
    4.2 红层岩体波速特性
        4.2.1 白垩系
        4.2.2 古近系
        4.2.3 新近系
    4.3 新近系红层大型岩体原位测试
        4.3.1 依托工程及地质概况
        4.3.2 试验现场布置
        4.3.3 岩体变形试验
        4.3.4 砼/岩直剪切试验
        4.3.5 岩/岩直剪试验
        4.3.6 平硐声波测试
        4.3.7 试验成果
    4.4 抗剪断强度对比分析
        4.4.1 岩/岩与砼/岩
        4.4.2 岩体与岩石
    4.5 岩体抗剪断强度的各向异性
    4.6 岩体抗剪断强度的试验值和计算值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甘肃红层边坡结构类型及其变形破坏模式
    5.1 引言
    5.2 甘肃红层边坡结构类型划分方案
    5.3 覆盖型红层边坡结构类型及变形模式
        5.3.1 风积黄土-红层边坡
        5.3.2 风积黄土-老黄土-红层边坡
        5.3.3 粘性土-红层边坡
        5.3.4 夹块石粉质粘土-红层边坡
        5.3.5 粘性土-卵砾石-红层边坡
        5.3.6 粘性土-碎石-红层边坡
        5.3.7 粘性土-块石-红层边坡
        5.3.8 块(碎)石-红层边坡
        5.3.9 风积沙-红层边坡
    5.4 红层岩体结构特征
        5.4.1 红层结构面特征
        5.4.2 红层岩体结构类型
    5.5 红层岩质边坡结构类型及变形模式
        5.5.1 整体结构
        5.5.2 层状结构
        5.5.3 含软弱夹层结构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甘肃覆盖型红层边坡渐进性变形特征研究
    6.1 引言
    6.2 覆盖型红层边坡渐进式破坏特征及处治研究
        6.2.1 依托工程概况
        6.2.2 覆盖型红层边坡变形概况
        6.2.3 覆盖型红层边坡渐进式破坏处治研究
        6.2.4 渐进式破坏小结
    6.3 覆盖型红层边坡拉张裂缝计算及其渐进式破坏机理
        6.3.1 边坡地质模型构建
        6.3.2 边坡计算模型
        6.3.3 拉张裂缝与边坡稳定性
        6.3.4 渐进式机理数值模拟
        6.3.5 拉张裂缝小结
    6.4 残余强度在覆盖层边坡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
        6.4.1 边坡工程地质条件
        6.4.2 抗剪强度特征
        6.4.3 抗剪强度与边坡稳定性
        6.4.4 残余强度小结
    6.5 降水对覆盖层边坡稳定性影响数值模拟分析
        6.5.1 计算模型
        6.5.2 计算方法
        6.5.3 计算结果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甘肃红层岩质边坡顺层滑动特征研究
    7.1 引言
    7.2 坡顶卸载平台与同向顺层边坡稳定性
        7.2.1 模型构建
        7.2.2 模型求解
    7.3 含软弱夹层顺层边坡滑面位置与整体滑动长度
        7.3.1 计算模型
        7.3.2 模型求解
    7.4 兰永一级公路顺层边坡稳定性分析
        7.4.1 工程简况
        7.4.2 工程地质条件
        7.4.3 边坡结构特征
        7.4.4 同向顺层边坡滑动分析
        7.4.5 含软弱夹层顺层边坡滑动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红层库岸桥台岩体特征及其稳定性研究
    8.1 引言
    8.2 桥址区工程地质条件
        8.2.1 自然地理条件
        8.2.2 工程地质条件
    8.3 桥台库岸岩体特征
        8.3.1 岩石的物理力学属性
        8.3.2 岩体结构特征
        8.3.3 岩体变形及强度特征
    8.4 基于赤平极射投影法的桥台库岸稳定性分析
    8.5 基于强度理论的桥台库岸稳定性评价
        8.5.1 基本原理
        8.5.2 自然库岸稳定性评价
        8.5.3 开挖架桥后库岸稳定性评价
        8.5.4 参数敏感性分析
    8.6 基于变形理论的桥台库岸稳定性评价
        8.6.1 基本原理
        8.6.2 模型建立
        8.6.3 分析方法
        8.6.4 计算结果分析
    8.7 桥台库岸实际稳定状况
    8.8 本章小结
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博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7)龙王河水库工程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1.2 土石坝国内发展现状
    1.3 主要工作及内容
第二章 水文
    2.1 流域概况
    2.2 气象
    2.3 水文基本资料
        2.3.1 水文站网分布
        2.3.2 水文测验及基本资料复核
    2.4 径流
        2.4.1 径流特性
        2.4.2 径流计算
        2.4.3 径流的年内分配
    2.5 设计洪水
        2.5.1 洪水特性
        2.5.2 洪水计算
    2.6 泥沙
    2.7 水位流量关系曲线
    2.8 水面蒸发和冰情
        2.8.1 水面蒸发
        2.8.2 冰情
第三章 工程地质
    3.1 区域地质概况
        3.1.1 地形地貌
        3.1.2 地层岩性
        3.1.3 地质构造与地震
        3.1.4 水文地质条件
        3.1.5 物理地质现象
    3.2 坝址工程地质
        3.2.1 地形地貌
        3.2.2 地层岩性
        3.2.3 地质构造
        3.2.4 地下水的性质
        3.2.5 物理地质现象
    3.3 天然建筑材料
    3.4 结论与建议
第四章 工程任务及规模
    4.1 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和任务
        4.1.1 项目区社会经济
        4.1.2 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和任务
    4.2 设计水平年
    4.3 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4.3.1 设计水平年需水量分析
        4.3.2 设计水平年可供水量分析
        4.3.3 设计水平年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4.3.4 结论
    4.4 调蓄水库设计径流
    4.5 调蓄水库的综合利用要求
        4.5.1 供水任务
        4.5.2 河道内生态基流
    4.6 调蓄水库水位确定
        4.6.1 基础资料
        4.6.2 兴利库容调节计算
        4.6.3 死水位的确定
        4.6.4 正常蓄水位的确定
        4.6.5 洪水调节及回水计算
    4.7 上游取水口引水流量
        4.7.1 上游取水口水位确定
        4.7.2 上游取水口引水量和引水流量
    4.8 龙王河水库工程规模
第五章 工程布置及建筑物设计
    5.1 工程等别、建筑物级别和相应洪水标准
        5.1.1 工程等别、建筑物级别
        5.1.2 洪水标准
    5.2 地震动参数及抗震设计烈度
    5.3 工程选址及选线
        5.3.1 工程选址
        5.3.2 输水渠道渠线选择
    5.4 建筑物选型
        5.4.1 调蓄水库坝型选择原则
        5.4.2 调蓄水库坝型选择
    5.5 工程总布置
    5.6 主要建筑物设计
        5.6.1 调蓄水库设计
        5.6.2 上游取水口设计
        5.6.3 输水渠道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图

(8)多沙河流上的水库增设泄洪洞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2 多沙河流设置泄洪洞的必要性
    2.1 来水来沙特点
    2.2 三座水库多年泄洪排沙运用情况
    2.3 泄洪洞在多沙河流中的作用
3 增设泄洪洞设计中的几个主要技术问题
    3.1 泄洪洞的平面布置
    3.2 泄洪洞进口高程
    3.3 明流洞与压力洞的比较
    3.4 出口挑流段临界起挑流量的大小
    3.5 出口陡坡挑流段的结构形式
4 结语

(9)高山峡谷水库蓄水对淹没区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坝址区自然地理概况及水文地质条件
    2.1 地理位置与交通状况
    2.2 自然地理概况
        2.2.1 气象条件
        2.2.2 水文特征
        2.2.3 地形地貌
        2.2.4 地层岩性
        2.2.5 地质构造
    2.3 水文地质条件
        2.3.1 地下水类型
        2.3.2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与排泄
        2.3.3 地下水化学特征
第3章 坝址区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3.1 模型的范围
    3.2 模型含水层划分
    3.3 水力特征概化
    3.4 边界条件概化
        3.4.1 侧向边界
        3.4.2 垂向边界
    3.5 模型的源汇项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坝址区地下水渗流三维数值模拟及渗漏量计算
    4.1 三维数值模型的建立
        4.1.1 MODFLOW模拟地下水流场的操作
        4.1.2 数值模型空间离散
        4.1.3 数值模型时间离散
        4.1.4 初选水文地质参数
    4.2 数值模型的识别和校验
    4.3 数值模型的计算方法
    4.4 坝址区地下水渗流模拟与预测
        4.4.1 水库蓄水前坝址区地下水渗流模拟
        4.4.2 水库蓄水后坝址区地下水渗流模拟
    4.5 渗漏量计算
        4.5.1 坝基渗漏量计算
        4.5.2 左、右岸坝肩渗漏量计算
    4.6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10)富水水库坝基渗压水头测值变化规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2 渗流监测仪器布置
3 坝基渗压水头分析
    3.1 防渗墙前测点渗压水头分析
    3.2 防渗墙后测点渗压水头分析
    3.3 下游坝基渗压水头分析
4 结语

四、浍河水库左坝肩台地渗流和处理情况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四川省中江县石泉水库坝线选择及稳定性评价[D]. 曾威.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7)
  • [2]红岩河水库防渗技术研究[D]. 袁文铁.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08)
  • [3]四川会东县两岔河水库枢纽区岩溶介质识别与渗漏评价[D]. 刘青.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4]复杂岩溶水库成库条件及岩溶渗漏分析[D]. 赵敏. 成都理工大学, 2017(03)
  • [5]基于综合检测方法的玄武岩区水库渗漏检测研究[D]. 张佳宁. 吉林大学, 2016(09)
  • [6]甘肃红层工程地质特性与边坡稳定性研究[D]. 王骑虎. 北京工业大学, 2016(02)
  • [7]龙王河水库工程设计[D]. 陈庆亚.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02)
  • [8]多沙河流上的水库增设泄洪洞的探讨[J]. 任衍红. 大坝与安全, 2015(06)
  • [9]高山峡谷水库蓄水对淹没区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研究[D]. 丰川. 西南交通大学, 2014(10)
  • [10]富水水库坝基渗压水头测值变化规律分析[J]. 邵凌峰,刘安宇,方朝阳. 人民黄河, 2013(11)

标签:;  ;  ;  ;  ;  

束河水库左坝肩渗流及治理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