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例同种异体移植术后手功能恢复的早期报道

2例同种异体移植术后手功能恢复的早期报道

一、两例异体移植手功能康复早期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李根[1](2021)在《LARS韧带与自体腘绳肌腱加高强线保残重建后交叉韧带疗效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比较关节镜下后交叉韧带保残重建术中应用LARS韧带与自体腘绳肌腱加高强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8月至2019年12月期间于我院关节外科收治的接受由同一术者行关节镜下后交叉韧带保残重建术治疗的单纯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损伤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获得完整随访的共52例。其中男性43例,女性9例;左腿21例,右腿31例;患者平均年龄32.50±8.68岁。根据术中移植物的不同分为两组:LARS韧带组(25例)与自体腘绳肌腱加高强线组(27例)。两组患者除手术时长外,性别、年龄、损伤侧别、伴发损伤及BMI均无统计学差异。所有患者术后均按功能康复指导锻炼,术后定期随访,通过KT-1000测量膝关节的松弛度客观评价膝关节的稳定性,采用Lysholm评分、Tegner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进行主观评分评价膝关节的功能。收集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时随访的数据,通过SPSS软件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康复情况及韧带松弛度的差异性。结果:52例患者均得到有效随访,对自体肌腱加高强线组和LARS韧带组术前与术后各项指标进行比较。自体肌肌腱加高强线组术前及术后12个月功能评分分别为:Tegner评分(1.8±0.7,5.8±0.6),Lysholm评分(46.6±16.8,91.0±6.3),IKDC评分(54.5±6.3,83.3±3.3),该组三种评分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膝关节功能术后较术前有所改善;LARS韧带组术前及术后12个月功能评分分别为:Tegner评分(1.7±0.8,5.7±0.7),Lysholm评分(51.9±18.5,91.3±5.9),IKDC评分(54.4±4.2,82.2±3.1),该组三种评分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亦说明膝关节功能术后优于术前。自体肌肌腱加高强线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2个月膝关节KT-1000测量值(10.73±1.46,3.77±1.76),有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膝关节稳定性优于术前。LARS韧带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2个月膝关节KT-1000测量值(10.55±1.53,2.44±0.60),有统计学差异(P<0.05),亦表明膝关节稳定性术后较术前有所改善。分析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功能评分结果,术后3个月:自体肌肌腱加高强线组Tegner评分(2.5±0.6),Lysholm评分(65.7±11.0),IKDC评分(55.8±2.6),LARS韧带组Tegner评分(4.3±0.7),Lysholm评分(73.7±6.5),IKDC评分(65.3±4.6),两组的三种功能评分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LARS韧带组膝关节功能优于自体肌肌腱加高强线组;术后6个月:自体肌肌腱加高强线组Tegner评分(3.5±0.5),Lysholm评分(74.6±6.4),IKDC评分(70.6±4.7),LARS韧带组Tegner评分(5.0±1.4),Lysholm评分(86.7±4.6),IKDC评分(79.7±2.9),两组的三种功能评分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LARS韧带组膝关节功能优于自体肌肌腱加高强线组;术后12个月:自体肌肌腱加高强线组Tegner评分(5.8±0.6),Lysholm评分(91.0±6.3),IKDC评分(83.3±3.3),LARS韧带组Tegner评分(5.7±0.7),Lysholm评分(91.3±5.9),IKDC评分(82.2±3.1),两组的三种膝关节功能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LARS韧带组功能与自体肌肌腱加高强线组无差异。分析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KT-1000测量值结果,术后3个月时自体肌肌腱加高强线组与LARS韧带组KT-1000测量值分别为(2.47±0.52;2.38±0.39)、术后6个月时分别为(3.02±0.75;2.35±0.60)、术后12个月时分别为(3.77±1.05;2.44±0.50),两组组间进行比较,术后3个月两组结果无统计学差异,术后6个月及12个月结果有差异,LARS韧带组稳定性优于自体肌肌腱加高强线组。结论:自体腘绳肌腱加高强线与LARS韧带保残重建后交叉韧带均可明显改善膝关节功能和稳定性,术后效果满意,但LARS韧带术后稳定性更佳,康复周期更短。

张新涛[2](2014)在《同种异体半月板移植的解剖和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 半月板前、后角附着点的临床解剖研究目的:1、观察膝关节内、外侧半月板前、后角胫骨附着处的位置、解剖形态学特点,并测量内、外侧半月板胫骨附着处的横径、前后径以及前、后角附着处之间的几何中心连线的距离;2、观察内、外侧髁间嵴的形态特点以及与内、外侧半月板前、后角附着点的解剖关系;确定同时行内、外侧半月板移植联合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时完成胫骨骨隧道的可行性;3、探讨相关测量值对半月板移植手术操作的参考意义。方法:分别解剖12具尸体膝关节标本内、外侧半月板的前、后角及前、后交叉韧带。观察内、外侧髁间嵴的形态特点并测量其前后径,观察外侧半月板前角附着点与外侧髁间嵴以及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的位置关系,观察外侧半月板后角与外侧髁间嵴的位置关系,测量外侧半月板前角附着点的横径及纵径,测量外侧半月板后角附着点的横径及纵径,测量外侧半月板前、后角附着点中心点的距离。观察内侧半月板前角附着点与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的位置关系,观察内侧半月板后角与内侧髁间嵴的位置关系,测量内侧半月板前角附着点的横径、纵径、与胫骨平台平面的成角,测量内侧半月板后角附着点的横径和纵径,测量内侧半月板后角附着点中心点到外侧半月板后角附着点中心点的距离,测量内、外侧半月板中心点的距离。在膝关节标本上模拟关节镜下骨栓固定钻骨道方法,使用弧形胫骨定位器分别定位前角、后角,由胫骨内侧皮质打入骨道至内、外侧半月板附着点,判断内、外侧半月板后角之间骨道是否相通。去除关节囊及半月板胫骨韧带,将膝关节由伸直位至极度屈曲位,测量外侧半月板前缘前后移位距离。结果: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位于内侧髁间棘的前外侧,形状不规则,大致可分为三角形(7例)、椭圆形(3例)、四边形(2例),最大前后径(15.51±1.04)mm,最大左右径(9.77±0.62)mm。外侧半月板前角附着点与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在三维空间上存在一定的“交叉覆盖”关系,即前角的前半部分与ACL胫骨止点的外缘并列,两者之间并有纤维相连,前角的后半部分附着于前交叉韧带之后的胫骨髁间嵴,前角附着点的轴线与外侧髁间嵴的轴线成夹角。外侧半月板前、后角附着处以外侧髁间嵴为间隔,外侧髁间嵴短且高隆,外侧髁间嵴前后径平均为(8.69±1.03)mm;外侧半月板前角附着点位于髁间嵴前方的深沟内,以外侧踝间棘轴线为界可将前角分为前、后两部分,前角前半部分与ACL胫骨附着点之间有纤维相连并呈平行走形,前后径平均为(7.95±0.96)mm、横径平均为(4.70±0.64)mm;前角的后半部分最后缘位于外侧髁间嵴轴线内侧(4.52±0.59)mm;外侧半月板后角附着于外侧髁间嵴后方,前后径(14.76±2.24)mm、横径(4.42±0.66)mm,后角的横径基本等同于外侧髁间棘的宽度,后角前缘紧邻外侧髁间嵴的后缘,外缘紧邻胫骨外侧平台的弧形软骨缘,内缘位于外侧髁间嵴最高点轴线的延长线上,前、后角附着点中点的距离为(17.68±1.42)mm。内侧半月板前、后角附着处以ACL胫骨止点和内侧髁间嵴为间隔,内侧髁间嵴长且平缓,内侧髁间嵴前后径平均为(13.20±1.03)mm,内侧半月板前角位于ACL胫骨止点前方的斜坡上,其止点斜面与胫骨平台夹角为(38.21±2.25)°,前角最大前后径为(9.96±0.75)mm、最大横径为(8.21±0.67)mm,后角附着处位于后交叉韧带前方、内侧髁间嵴后缘的胫骨后髁间凹,后角附着点位于内侧髁间崤轴线内侧(4.58±0.51)mm;后角附着处的前后径平均为(9.77±0.96)mm,横径平均为(5.51±0.61)mm;内侧半月板前、后角附着点中点的的距离为(35.90±2.30)mm。内、外侧半月板前角附着点中点的距离为(17.02±1.45)mm,后角附着点中点的距离为(11.98±1.44)mm,前交叉韧带的中点与内侧半月板的前角中心点的距离为(17.88±0.79)mm。使用8mm宽的骨凿紧贴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的外缘经外侧半月板前、后角附着点做骨槽,骨槽恰经过外侧髁间嵴并将髁间嵴凿除,但仍有外侧半月板前角后半部分的附着点未能在骨槽内。去除关节囊及半月板胫骨韧带后,膝关节由伸直位至极度屈曲位,外侧半月板明显后移,前缘向后方移位的最大距离为(10.79±0.58)mm。结论:(1)外侧半月板前角止点的后半部分位于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的后方,外侧半月板移植时使用骨桥法(紧贴前交叉韧带外缘)有可能会使前角定位点外移,使用骨栓法可将前角定位于前交叉韧带的后方,更接近解剖位点;(2)内、外侧半月板前、后角胫骨附着点位置距离允许内、外侧半月板移植同时行ACL重建,但建议使用小直径钻头;(3)外侧半月板前半部分在膝关节屈伸过程中前后移位张力大,移植手术应尽量保留外侧半月板前方脂肪组织,以供半月板移植物缝合固定。(4)半月板的前、后角并非附着于髁间嵴,外侧半月板前角与外侧髁间棘轴线呈夹角,后角内缘位于外科髁间嵴轴线上,内侧半月板前、后角位于内侧髁间嵴轴线的外侧,因此使用平片以髁间嵴为标志进行半月板匹配可能导致半月板偏小;CT可以更好的观察髁间嵴及周围骨性标志以更好地判断半月板附着点,通过CT进行移植物匹配可能比平片更有优越性。(5)内侧半月板前角位于胫骨平台最前缘的斜坡上,半月板移植骨栓固定时直行骨道前方皮质易碎裂,应改作V型骨道以保证骨道壁的完整性;第二部分 同种异体半月板移植的临床随访目的:总结同种异体半月板移植手术的中远期疗效,探讨关节镜下同种异体半月板移植的适应症、手术技术和技巧、术后功能、影像学表现、并发症、康复等问题,总结手术经验,提供临床参考。方法:我院自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共进行73例同种异体半月板移植,完成随访61例(65侧),平均随访时间31.0个月(6m~80m),其中男性36例,女性25例,平均年龄32.3岁;其中左膝外侧半月板移植21例,右膝外侧半月板移植35例,左膝内侧半月板移植3例,右膝内侧半月板移植6例;外侧盘状半月板26例,内侧半月板桶柄样撕裂2例,外侧半月板桶柄样撕裂1例;合并前交叉韧带损伤13例,合并Ⅰ°软骨损伤4例,Ⅱ°软骨损伤7例;Ⅲ。软骨损伤11例,Ⅳ°软骨损伤8例;一期同时行关节镜检查、半月板移植手术34例,二期半月板移植手术27例,首次切除手术至二次移植手术的时间平均为36.6周;同时行内、外侧半月板移植3例;使用VAS评分法评价患者膝关节疼痛程度;功能评分包括IKDC评分、Lysholm评分、Tegner活动评分、患者膝关节活动范围;询问患者如果再次出现相同病情是否愿意接受此手术治疗。对于同时行前交叉韧带重建的患者,体格检查膝关节稳定性,包括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最后随访时拍摄负重位双膝关节正位片和非负重位患膝MRI,冠状位评估半月板是否外移,并记录最大外移距离和突出比。评估半月板移植侧间室的关节软骨损伤程度。判断突出比、软骨损伤等级与临床结果的相关性;评估移植半月板体内的信号强度和半月板与关节囊的愈合程度。必要时进行二次关节镜探查。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SPSS Inc.,美国),对患者术前和随访时的关节活动度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VAS疼痛评分、IKDC评分、Lysholm评分、Tegner活动评分的比较采用配对设计资料t检验,检验水平α值取双侧0.05。对软骨损伤分级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对内侧与外侧半月板移植临床效果之间、单纯半月板移植手术与合并ACL手术两组效果之间差异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使用Pearson线性相关检验和Spearman秩相关检验分别判断突出比、软骨损伤等级与临床结果的相关性。结果:61例患者获得随访,其中有4例进行二次关节镜探查。平均手术时间2.05小时,前角由外向内缝合平均2.28针,体部由内向外缝合平均3.95针,后角由内向内缝合平均3.03针。48例(78.7%)患者表示如果再次出现相同病情是否愿意接受此手术治疗。住院时间平均24.79天;平均住院费用为58318.25元;所有患者术前均检查均为Rh阳性。42例(68.9%)表示愿意接受手术,15例(24.6%)表示“考虑”,4例(6.5%)拒绝接受此手术。61例患者在移植手术后随访时主观症状改善明显,在VAS疼痛评分、IKDC评分、Lysholm评分改善程度方面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关节活动度、Tegner活动评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侧半月板移植和内侧半月板移植之间,以及单纯半月板移植手术和同时行ACL重建手术两组之间,术后关节活动范围、VAS疼痛评分、IKDC评分、Lysholm评分、Tegner活动评分改善程度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交叉韧带患者体格检查Lachman试验阴性,前抽屉试验阴性,膝关节保持有良好的稳定性,但术后膝关节屈膝范围较术前下降。所有患者最后随访时均行X片、MRI检查。双膝负重位平片显示患膝内、外侧间隙无明显改变。MRI结果判读均由同一位主刀医生与放射科主任医师独立进行。随访时MRI显示关节无积液13例,少量积液21例,中等积液20例,大量积液7例。移植半月板会再次损伤,根据Stoller异体半月板评价标准,无损伤13例、Ⅰ°损伤25例、Ⅱ°损伤17例、Ⅲ°损伤6例。半月板与关节囊均愈合,未见分离。54例(88.5%)移植半月板有不同程度地向外侧突出,其中2例完全脱出于胫骨平台外侧,平均最大外移距离为(3.39±0.90)cm,平均突出比为33.73%。内侧半月板移植与外侧半月板移植后MRI显示移植物突出、突出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突出比与关节活动度、VAS疼痛评分、IKDC评分、Lysholm评分、Tegner活动评分均无相关性(P>0.05)。软骨损伤与关节活动度、Tegner活动评分无相关性(P>0.05),软骨损伤与VAS疼痛评分正相关(P<0.01),软骨损伤与Lysholm评分、IKDC评分负相关(P<0.01)。1例患者伤口延迟愈合取腱伤口脂肪液化,有2例出现术后关节粘连并需麻醉下手法推拿,且均为合并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患者。1例关节感染;1例患者外侧半月板移植同时行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术,内固定螺钉进入关节内,术后2周二次手术调整螺钉位置。1例手术失败。1例患者术后出现半月板移植物脱位,二次手术予以再次异体半月板复位后再缝合,术后恢复正常。结论:半月板移植物可以与关节囊达到满意愈合,同种异体半月板移植可以有效缓解半月板缺损患者的疼痛和改善膝关节功能,是治疗半月板缺失后出现早期临床症状患者的有效手段。

徐文辉[3](2011)在《肢体离断伤再植术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肢体离断伤再植术的适应证、离断肢体处理与保存、再植手术的设计及术后康复治疗,以提高肢体离断伤再植的成活率和肢体功能的优良率。[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10月至2011年10月我院收治的55例断肢再植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肢体完全离断伤24例,不完全离断伤31例。对全部病例的离断肢体均进行加低温肢体保护液(肝素+利多卡因+地塞米松+能量合剂+林格氏液)间断冲洗。55例患者中有50例伴不同程度皮肤、骨骼、血管等组织缺损,13例采用肢体短缩处理,解决了清创后的组织缺损问题。37例为复杂伤肢体离断,组织缺损较大,一期实施了游离组织移植、血管移植手术,其中7例同时合并骨骼、皮肤、血管缺损,实施了游离腓骨皮瓣、髂骨皮瓣或肩胛骨皮瓣等复合组织移植手术。10例特殊污染病例,其中1例粪便污染,6例酒精污染,3例热机油污染,2例冻伤病例。12例特殊病例全部再植成功。对组织污染挫伤严重的病例应用了VSD负J压封闭引流装置。分别在术后第1周、8天-3周、4-8周、9-16周等不同时段制定了有针对性的康复计划。[结果]随访7个月-3年,55例病例除2例截肢外,其余病例肢体全部成活,成活率为96.3%。37例下肢离断伤,按上海市六院陈中伟下肢再植功能评定标准:1级19例,2级15例,3级2例,1例再植失败;18例上肢离断伤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断肢再植功能评定标准:1级7例,2级7例,3级2例,4级1例,1例再植失败。总优良率为87.3%。53例成活病例中2例静脉皮瓣部分坏死,重新选择其它皮瓣移植一期愈合后,伤口愈合,其余病例游离组织全部成活;并发感染形成骨髓炎5例,经后期积极治疗痊愈;19例因伤口部分开放,未一期闭合,经植皮或再次皮瓣移植伤口愈合,其余病例伤口全部一期愈合。[结论]肢体离断伤病情复杂,根据具体病情采取个体化再植手术方案可提高肢体离断伤再植的成活率和肢体功能的优良率。

潘华,郭树忠[4](2009)在《复合组织异体移植后功能恢复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复合组织异体移植(composite tissue allotra nsplantation,CTA),如手、颜面、喉、腹壁移植等,相对于组织结构相对单一的肾、肝、心、肺等实质性内脏器官移植而言,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组织结构的异体移植,包括皮肤、皮下组织、骨、肌肉、神经、血管等组织的部分或全部。实体器官

张旭东[5](2007)在《同种异体颜面移植基础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烧伤、创伤、肿瘤手术切除等常造成颜面部缺损和畸形,缺损组织可以包括皮肤、脂肪、肌肉和骨骼等组织,损伤的部位有时包括耳、鼻、眼睑和口唇等体表器官,严重缺损的修复常常比较困难。同时颜面部不仅具有许多功能,还是人体重要的美学器官,容貌毁坏常给患者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影响其生活、工作和社交,造成内心的极度痛苦。因此面容的重建对于整形外科医师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目前虽然整形外科技术发展迅速,可以应用自体组织移植对缺损组织进行一定程度的修复,但仅对比较轻的缺损和畸形可以通过植皮和皮瓣移植等方法达到比较满意的效果,对于严重毁容者,修复非常困难,采用现有的方法难以使患者的容貌恢复正常。近年来心肝肾等内脏器官移植在临床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膝关节、喉、手等包含皮肤的异体复合组织移植也在临床上初步应用,并获得了良好的效果。这些同种异体组织移植的进步,给严重毁容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但是否可以应用异体复合组织移植进行全颜面重建(换脸术),恢复患者的良好容貌需要进行系统的研究。1.兔半侧颜面移植模型目的为异体颜面移植的研究建立一种动物模型。方法以青紫蓝兔和新西兰大白兔为实验动物,以颈总动脉为蒂,携带颌外动脉和耳大动脉,获得了半侧颜面复合组织瓣,进行异体移植,其中青紫蓝兔为受体、新西兰大白兔为供体。实验共选用25对(青紫蓝兔和新西兰大白兔各一只)动物。实验动物按受体应用免疫抑制剂和供受体动脉系统吻合的不同分为三组,即A组,5只,不用免疫抑制剂和动脉端端吻合,后两组(B组、C组)应用免疫抑制剂(环孢素、硫唑嘌呤和强的松三联药物),分别为端端吻合组(B组)或端侧吻合组(C组),每组动物10只,术后观察复合组织瓣存活的差异性,以确定两种吻合方法复合组织瓣和动物的存活率是否有差异,并进一步检验实验动物模型。结果通过美兰灌注显示应用本程序获得的面部复合组织瓣模型,在应用颈外动脉作为蒂,携带颌外动脉和耳大动脉供血后,可以保证复合组织瓣的存活;供体和受体颈外动脉端侧和端端吻合对兔受体皮瓣和供体兔的存活没有影响。结论本动物实验方法可以作为研究同种异体颜面移植的一种良好模型。2.同种异体颜面移植三联免疫抑制方案的研究目的通过三联免疫抑制方案和两联免疫抑制方案的对比研究,为异体颜面移植提供一种有效的免疫抑制方案。方法共选用45对新西兰大白兔和青紫蓝兔,随机分为5组,进行半侧异体颜面移植,观察FK506、MMF和强的松三联免疫抑制方案的效果。A组,空白对照组,5对,移植后不给予免疫抑制剂;B组,移植后给予FK506和霉酚酸酯(MMF);C组,移植后给予FK506和强的松;D组,移植后给予MMF+强的松;E组,移植后给予FK506、MMF和强的松等三联免疫抑制剂。通过观察急性排异发生率、供体组织病理分级、受体IL-2水平的变化及感染率等指标,探索三联免疫移植方案的效果。结果三联免疫抑制方案在急性排异反应发生率、供体排异病理分级和受体IL-2水平等方面均明显低于两联免疫抑制组,而感染发生率等并发症方面未见升高。结论在临床异体颜面移植中三联免疫抑制方案可以作为一个有效的选择。3.雷帕霉素局部用药在异体复合组织移植中的应用研究目的探索在异体复合组织移植后局部应用雷帕霉素预防免疫排斥的效果。方法以Lewis鼠和Brown Norway鼠为实验动物,进行下腹部皮瓣异体移植,其中Brown Norway鼠为供体,Lewis鼠为受体。实验分为4组,全身用药组(A组),局部用药组(B组),全身用药加局部用药组(C组),空白对照组(D组)。而后通过观察皮瓣存活率和全身IL-2的变化,探讨局部应用雷帕霉素的效果。结果各组术后存活时间分别为:14.5d(A组),11.4d(B组),22.5d(C组)和6.1d(D组)。通过对比和统计学分析可以看出,局部用药可以延长异体皮瓣的存活时间;单纯全身低剂量用药,也不能使皮瓣长期存活;局部用药加全身低剂量用药,可以有效地控制排异反应的发生,存活时间最长。结论对于异体复合组织移植,局部应用雷帕霉素可以延长皮瓣的存活时间,但存活时间有限;但是在全身用药的基础上,局部用药可以降低全身用药的剂量,而保证异体皮瓣较长时间的存活。因此,为了减少全身用药所带来的毒副作用,对于异体复合组织移植来说,局部应用雷帕霉素是一种可行的方案。4.一例部分异体颜面移植的临床应用目的近年来异体复合组织移植的进展,为严重毁容患者的修复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本文探讨应用异体颜面移植修复严重毁容患者的可行性。方法对1例严重颜面毁损的患者采用同种异体复合组织修复。患者缺损的部位主要包括:1.右颊部皮肤软组织,并严重瘢痕挛缩畸形;2.上唇;3.全鼻;4.上颌窦前壁;5.眶外侧壁和下壁;6.颧骨大部分;7.大部分腮腺。经过系统的准备之后,行异体复合组织移植,复合组织瓣以右侧面动脉和面前静脉为蒂,包含的组织有:全鼻、上唇、腮腺、上颌窦的前壁及部分眶下壁和颧骨体,术中还吻合了面神经。为了预防免疫排斥反应,本例患者应用FK506、骁悉、皮质激素和人源化IL-2受体单克隆抗体(塞呢哌)等四联免疫抑制方案,并在急性排异反应期间局部涂擦FK506软膏。在术后12个月期间,定期监测免疫抑制剂的剂量、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IL-2,及进行不定期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术后复合组织瓣存活良好,无血运障碍。在第四个月和第五个月时,各发生过1次急性排异反应,调整FK506的用量或应用冲击治疗后,急性排异得到控制。但在8个月后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化染色,可以看到慢性排异反应的征象。术后肝肾功能正常,未发生任何部位的感染。血糖在术后第4个月轻度升高,应用胰岛素后得到控制,未见其它并发症。结论患者行异体颜面移植后,很好的控制了免疫排斥和最大限度的避免了不良反应的发生,手术获得了初步成功。

毕郑钢,邵明,郭清阳,于钟毓[6](2006)在《异体双前臂移植四年康复一例报告》文中提出目的总结高位双前臂缺失异体移植术后手功能重建及康复的临床效果。方法在应用新型免疫抑制剂及综合抗排斥方案的条件下,采用一体化康复计划,对1例高位双前臂缺失患者术前组织配型、异体移植手术及术后功能康复等治疗,随访4年。结果双前臂、手外形好,感觉基本正常,两点辨别觉2.5~4.0 cm,手指总屈伸度(TAM)均为优良,生活完全自理,心理健康。结论异体双前臂移植术后手功能康复效果满意。

马忠立,裴国献,顾立强,于立新,王慧君,朱立军,王钢,林昂如,相大勇,魏宽海[7](2006)在《异体手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成功预防》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异体手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防治措施。方法:1999-09-21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为2例男性患者同时进行了右手异体移植,其一患者2年前炸鱼时将右手炸毁,初期手术作残端修整;其二患者2年前右腕部被钢丝勒断,在当地医院行再植术失败后作残端修整。2000-09-26又为一双前臂缺失患者进行了异体手移植,患者的双前臂炸伤缺失1年,缺失平面为右前臂中下1/3,左前臂中上1/3。3例患者心理及免疫状态均正常,无全身性疾病,残肢局部情况好,强烈要求手移植。以与受者ABO、Rh血型相同,HLA配型良好的脑死亡患者为供体;所有供肢尺桡骨骨髓刮除,其中2例供肢于移植前行8Gy的X射线照射;全部患者显微镜下吻合动脉、静脉及神经,联合应用免疫抑制剂;动态检测外周血T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结果:①患者手移植一般情况及移植手皮肤、组织病理检查结果:3例患者手移植后,生命体征平稳,移植术后手血运均良好,无合并细菌、病毒和真菌感染,皮肤愈合同断肢再植,移植手全部成活,临床症状、体征及皮肤病理检查均提示没有发生急性排斥反应。②外周血细胞因子动态检测提示:移植术后诱导期血清中白细胞介素2、肿瘤坏死因子α、干扰素-γ水平迅速下降,1周后恢复至手术前水平,随后逐渐降低并维持在低水平。结论:异体手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预防与供受者间的组织配型、供肢的适当处理、免疫抑制剂应用的个体化、微创外科技术、周密的预防感染措施等因素密切相关。术后监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2、肿瘤坏死因子α、干扰素-γ的水平可以早期判断排斥反应的发生。

张信英,曹杨[8](2004)在《异体手移植》文中指出

莫家栋[9](2004)在《低温灌注、深低温冷冻对同种异体肢体移植排斥反应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建立合适的同种异体肢体移植动物模型,研究低温灌注、深低温冷冻供肢对同种异体肢体移植排斥反应的影响。方法:大鼠48只,包括16只Wistar大鼠和32只SD大鼠,将其随机分为4组。每组4只Wistar大鼠(供体),8只SD大鼠(受体)。其中A组:8只,将4只Wistar大鼠肢体离断用25℃UW器官保存液灌注后移植到SD大鼠并观察;B组:8只,将4只Wistar大鼠肢体离断用25℃UW器官保存液灌注后移植到SD大鼠,术后加用免疫抑制剂CsA并观察;C组:8只,将4只Wistar大鼠肢体离断用4℃UW器官保存液灌注后经深低温冷藏处理24小时后移植到SD大鼠并观察;D组:8只,将4只Wistar大鼠肢体离断用4℃UW器官保存液灌注后经深低温冷藏处理24小时后移植到SD大鼠,术后加用免疫抑制剂CsA并观察。16只供体鼠截取移植肢体后即处死。术后长效青霉素抗炎治疗,观察宿主及移植物的变化情况。术后第2、4、8、12周摄X线片,第3周取外周血检测自发淋巴母细胞生成率,第8周取外周血检测白细胞介素2(IL-2)。结果 :共进行大鼠异体肢体移植32例,成功29例,A组移植肢体存活时间为(8.0±2.2)天;C组移植肢体存活时间为(14.0±4.2)天;B组移植肢体存活时间(52±4.61)天,D组移植肢体存活时间(57±5.33)天,B、D组移植肢体存活时间较A、C组均有明显延长。术后3周B、C、D三组自发淋巴母细胞生成率与未移植鼠比值均<2。术后8周外周血IL-2活性,A组最高,C组次之,B、D两组最低,且B、C、D组与A组相比均有显着差异。B、C、D组大鼠的存活时间与A组相比有显着差异(P<0.05)。结论:低温灌注、深低温冷冻和CsA可协同抑制同种异体肢体移植的排斥反应;在使用免疫抑制剂情况下,移植肢体存活时间明显延长;低温灌注、深低温冷冻对移植<WP=4>的急性排斥反应有显着的预防和治疗作用,但还不能完全代替免疫抑制剂。

延凤梅,杨威,和晖,弥金霞[10](2003)在《异体肢体移植的一体化护理报告》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针对异体肢体移植的特殊性,探讨异体肢体移植一体化功能康复的护理问题及其对策。方法:通过对3例(5个肢体)同种异体肢体移植手术前后患者的心理,体能和移植肢体功能康复护理计划的实施,探讨肢体移植早期功能康复的可行性和措施。结果:3例异体肢体移植患者在术前选择和术后康复过程中均存在不同的表现。良好的心理状态、体能和移植肢体有康复护理计划对移植肢体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二、两例异体移植手功能康复早期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两例异体移植手功能康复早期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LARS韧带与自体腘绳肌腱加高强线保残重建后交叉韧带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对象与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关节镜下后交叉韧带重建术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2)同种异体半月板移植的解剖和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TRACT
第一部分 半月板前、后角附着点的临床解剖研究
    一 引言
    二 材料和方法
    三 结果
    四 讨论
    五 结论
第二部分 同种异体半月板移植的临床随访
    一 引言
    二 材料与方法
    三 结果
    四 讨论
    五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成果
致谢
统计学证明

(3)肢体离断伤再植术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资料和方法
    一、一般资料
    二、方法
        (一) 术前急救与准备及断肢保存
        (二) 清创术与断肢灌注
        (三) 再植手术
        (四) 术后早期处理
        (五) 并发症的治疗
        (六) 康复与功能重建
        (七) 复杂伤肢体离断的再植和特殊污染肢体离断伤的再植
结果
讨论
    一、离断肢体的保存
        (一) 目前常用的保存离断肢体的方法
        (二) 我们对离断肢体的保存方法
    二、复杂肢体离断伤再植手术适应证与禁忌证的把握
        (一) 患者的全身情况
        (二) 离断肢体的毁损及污染程度
        (三) 断肢部位及伤后时间
        (四) 断肢的保存是否正确
        (五) 再植肢体能否恢复一定功能
    三、与患者及家属术前谈话应注意的问题
    四、再植手术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 清创术的注意事项
        (二) 灌洗注意事项
        (三) 组织修复的注意事项
    五、术后早期处理相关问题的探讨
        (一) 常规处理
        (二) 术后用药物
        (三) VSD负压引流装置应用
        (四) 血运观察和危象处理
        (五) 再植肢体肿胀程度观察和处理
    六、并发症的处理
        (一) 失血性休克与中毒性休克
        (二) 急性肾功能衰竭
        (三) 伤口感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本组全部病例情况统计表
附图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4)复合组织异体移植后功能恢复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周围神经损伤的修复过程
2 神经损伤部位的微环境是影响神经修复的重要因素
3 复合组织异体移植后功能恢复的报告
4 免疫抑制剂与神经再生的关系
5 康复医学在移植组织功能恢复训练中的重要意义
6 结束语

(5)同种异体颜面移植基础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与文献回顾
    1. 颜面部损伤的修复技巧
    2. 复合组织异体移植的研究进展
    3. 器官移植免疫治疗的相关研究进展
    4. 换脸术—异体颜面部移植进展及对相关问题的思考
正文
    1. 兔半侧颜面移植模型
        1.1 材料和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2. 同种异体颜面移植三联免疫抑制方案的研究
        2.1 材料和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3. 雷帕霉素局部用药在同种异体复合组织移植中的应用研究
        3.1 材料和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4. 一例部分异体颜面移植的个案报道
        4.1 病例介绍
        4.2 手术操作过程
        4.3 用药方案简介
        4.4 结果
        4.5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撰写的论文
致谢

(6)异体双前臂移植四年康复一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二、手术方法
    三、术前、术后康复计划
        (一)术前处理
        1. 心理特点与对策:
        2. 肢体训练:
        (二)术后处理
        1. 一般处理:
        2. 康复训练:
        3. 二期手术:
结果
讨论
    一、术前、术后心理康复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二、树立手术与术前、术后一体化康复的全局观念

(7)异体手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成功预防(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对象和方法
2 结果
    2.1 参与者数量分析
    2.2 患者手移植一般情况
    2.3 患者手术前后免疫学检测结果
    2.4 患者移植手皮肤及组织病理检查结果
3 讨论
    3.1 异体手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病机制及诊断
    3.2同种异体手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防治

(8)异体手移植(论文提纲范文)

1 异体肢体 (手) 移植的尝试与成功
2 异体手移植的临床过程
    2.1 术前准备
        2.1.1 组织配型:
        2.1.2 心理学评测与准备:
        2.1.3 残肢的检查:
    2.2 手术过程与方法
        2.2.1 供肢的取材及处理:
        2.2.2 受体组的处理:
        2.2.3 移植手术:
        2.2.3.1 骨骼固定:
        2.2.3.2 血管的吻合:
        2.2.3.3 肌腱的缝合:
        2.2.3.4 神经的缝合:
        2.2.3.5 皮肤:
        2.2.3.6 骨髓的处理:
    2.3 术后处理
        2.3.1 免疫抑制方案:
        2.3.2 排斥反应的预防与治疗:
        2.3.3 “三抗”治疗与术后显微外科监护:
        2.3.4 提高肢体功能恢复的措施:
        2.3.5 药物副作用与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
    2.4 术后免疫学监测
        2.4.1 临床体征:
        2.4.2 组织活检 (皮肤、肌肉和骨) :
        2.4.3 异体手移植排斥反应无创性预测和诊断指标的寻找:
    2.5 异体移植手的功能检测
3 异体手移植相关问题的探讨
    3.1 异体手移植的适应证
    3.2 异体手移植的价值
    3.3 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的风险与对策
    3.4 异体肢体移植的免疫耐受研究
4 小结和展望

(9)低温灌注、深低温冷冻对同种异体肢体移植排斥反应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 文 摘 要
英 文 摘 要
前 言
材料与方法
结 果
讨 论
结 论
参 考 文 献
致 谢
文 献 综 述

四、两例异体移植手功能康复早期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LARS韧带与自体腘绳肌腱加高强线保残重建后交叉韧带疗效比较[D]. 李根.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2]同种异体半月板移植的解剖和临床研究[D]. 张新涛. 南方医科大学, 2014(05)
  • [3]肢体离断伤再植术的临床研究[D]. 徐文辉. 苏州大学, 2011(06)
  • [4]复合组织异体移植后功能恢复的研究进展[J]. 潘华,郭树忠. 中国美容医学, 2009(01)
  • [5]同种异体颜面移植基础与应用研究[D]. 张旭东. 第四军医大学, 2007(04)
  • [6]异体双前臂移植四年康复一例报告[J]. 毕郑钢,邵明,郭清阳,于钟毓.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06(12)
  • [7]异体手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成功预防[J]. 马忠立,裴国献,顾立强,于立新,王慧君,朱立军,王钢,林昂如,相大勇,魏宽海. 中国临床康复, 2006(45)
  • [8]异体手移植[J]. 张信英,曹杨. 黑龙江医学, 2004(05)
  • [9]低温灌注、深低温冷冻对同种异体肢体移植排斥反应的影响[D]. 莫家栋. 福建医科大学, 2004(01)
  • [10]异体肢体移植的一体化护理报告[J]. 延凤梅,杨威,和晖,弥金霞. 伤残医学杂志, 2003(04)

标签:;  ;  ;  ;  ;  

2例同种异体移植术后手功能恢复的早期报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