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的场地平整方法

一种新的场地平整方法

一、一种场地整平的新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李宁[1](2021)在《大型设备吊装淤泥性土质场地地基处理新方法》文中指出以江苏斯尔邦石化醇基多联产项目90万t/a MTO装置丙烯精馏塔吊装为例,提出了一种针对淤泥性土质地基处理新方法,既保证了大型设备吊装施工的安全性,又克服了传统打桩和制作吊装专用承台进行场地处理方法不确定性大、投入费用高等问题。

向卫国[2](2020)在《新城区集群市政工程BIM技术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经济、科技发展和社会需求,越来越多的项目以“集群”的形态呈现,如北京奥运会场馆工程、世博会场馆工程、新城区市政工程等,其中新城区市政工程项目对于推动区域生产要素有效连接、改善人文环境、拉动经济增长、提高竞争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该类项目存在项目类型众多、项目组织、管理界面交织、管理难度大等特点,在传统的工程建设管理模式下存在着信息沟通方式落后、组织、过程管理割裂等问题,制约集群项目整体目标的实现。随着工程建设项目集成化管理趋势的不断发展,有必要引入BIM及其关键技术,探索BIM技术下的集成管理模式,助力新城区市政工程项目管理向着集成化、智能化、精益化的方向发展。(1)研究本文内容开展所需的理论基础,包括集群项目、项目管理、集成相关理论、BIM技术及特点、GIS技术、模型轻量化技术、BIM与GIS融合技术等内容,为后续研究内容提供理论支撑。(2)在研究集群的特性、分析新城区市政工程项目特点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了新城区集群市政工程的概念,采用综合集成法、引入计算机集成建造理论模型,提出采用并创新性扩充“组织-过程-信息”三维集成模型内涵,基于此进一步设计了新城区集群市政工程BIM技术应用框架,并对其中的含义进行阐释,最终有望涌现出新的处理复杂系统问题的能力,解决新城区集群市政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难题。(3)系统研究并创新提出新城区集群市政工程项目BIM技术应用涉及到的技术方法与实施路径,包括基于分区块建模法的三维地质信息模型建模技术、基于大重叠率的三维倾斜摄影模型建模技术、多层级规划混合建模技术、基于片区统一建模标准的设计施工BIM模型建模技术、BIM到GIS转换技术、基于坐标变换与地形整平的多源模型融合技术以及基于线性八叉树的多源模型动态加载技术,有效解决新城区集群市政工程项目BIM技术应用过程中面临的难题,为进一步实现新城区集群市政工程项目集成管理奠定基础。(4)结合应用需求创新打造以BIM模型为信息中枢,融合工程建设各类要素信息、采用BIM、3DGIS等技术、C/S和B/S混合模式,以Restful标准化接口的微服务为服务主线,搭建新城区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平台总体架构,完成项目级和项目群级的功能设计,通过业务流程集成化、功能模块组件化,有效降低系统集成的复杂度,适应于新城区集群市政工程项目功能复杂、数据融合、业务多变的特点,实现集群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信息集成。(5)以深圳前海集群市政工程项目为实例,在建设过程中引入上述研究成果,创新性开展了包含地理模型、地质模型和规划模型在内的三大基础模型创建、包含道路、综合管廊、景观等在内的各类集群市政工程模型的创建、房屋建筑类模型的整合及应用、设计施工一体化应用和基于BIM的建设管理平台搭建工作,有效解决实施过程中面临的“人理”、“物理”、“事理”挑战,实现了前海合作区集群市政工程项目基于组织集成、过程集成和信息集成的集成管理模式。

刘天义[3](2020)在《青岛东方影都游艇码头防波堤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管理》文中提出百年大计,质量先行。质量管理,是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工作永恒的重点。建设工程项目施工质量控制管理不仅关系着项目实体的适用性,也关系着施工企业的生存发展,更关系着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进入21世纪后,大型港口码头犹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港口工程建设日益向深水化、大型化、专业化等方向发展,导致工程施工技术更为挑战、施工质量问题更显突出、施工质量管控更加复杂。施工质量控制管理是港口工程建设质量管理的核心,对工程实体结构质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也是决定工程项目最终质量目标实现的关键。因此,有必要展开对港口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管理的研究。本课题从项目后评价的角度,对青岛东方影都游艇码头防波堤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情况进行分析、评价和总结,提出对其他类似项目有借鉴意义的建议和意见。课题探讨的施工质量管控理论主要包括影响施工质量的4M1E五大因素、开展施工质量管控的三个基本环节以及实施施工质量管控的PDCA循环基本方法,并据此开展相关研究。本文基于实证分析法,从施工后评价的角度,运用施工质量管理相关理论,采用“总—分—总”的研究架构,分别从项目建设施工方施工前准备、施工中控制及施工后总结三方面展开对青岛东方影都游艇码头防波堤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管理的研究。首先,利用层次分析法(AHP)建立东方影都防波堤施工质量影响因素管控模型,研究施工质量控制管理在东方影都防波堤工程中的应用。其次,根据施工质量管控理论以及项目施工质量管理工艺流程,展开对东方影都防波堤工程具体分部分项工程和各个施工工序质量控制管理技术的研究。最后,利用模糊评价法对东方影都防波堤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管理成果进行分析和评价,探讨项目施工质量管控中存在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并以此研究探讨提升港口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管理的通用措施。通过对青岛东方影都游艇码头项目防波堤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管理措施、技术、手段的总结分析,提出该项目对其他项目的借鉴成果,探讨该项目存在问题、对其他项目的警示和改进措施,从而形成一整套管控体系,进而探讨提升港口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管理的措施,实现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及现实借鉴意义。

赵静[4](2020)在《G项目废弃采石坑环境治理规划与设计》文中认为废弃采石坑是一种可利用的潜在资源,对废弃采石坑的恢复治理已经纳入到生态文明的建设里。绿色矿业的发展、矿山复绿行动的落实都需要对废弃矿山进行高效的综合整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其中,提出要努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建设美丽中国,使中华民族能够长久发展。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大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使中国建设的更加美丽。废弃采石坑的生态修复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部分,艰巨而复杂,不仅要协调好历史、现在和未来的关系,而且要秉持科学态度,遵循矿山开发规律与市场经济规律。纵观国内外对矿山生态修复规划的案例中得出废弃矿山再利用可以和土地复垦、旅游、房地产、医疗行业、景观再造等结合,形成矿山+旅游文化、矿山+生态园、矿山+生态小镇、矿山+酒店等发展模式,例如Biville采石场建成了垂钓休闲区,威海华夏城的蜕变,浙江绍兴东湖风景区等都是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在保留矿山遗迹的基础上,应用恢复治理的理论,对废弃矿山环境进行成功改造。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调查、案例分析、访谈等研究方法,总结矿山生态修复规划的方法和理论,通过多种方案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对比,探索出适合研究区的治理设计和景观再造规划。本文以莱州市G项目为研究区,致力解决废弃矿山造成的视觉污染和地质灾害隐患,因地制宜的制定治理设计。同时,根据研究区及周边环境、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制定研究区景观规划,将G项目研究区规划为疗养院,以废弃矿坑为基础,保留开采遗迹,创造一个安全温馨、舒适和谐、自然亲切的疗养环境。最后,对废弃采石坑的再利用进行效益分析,使其发挥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理念。

金玉格[5](2020)在《基于SSGF的SI住宅工业化建造技术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住房发展基本完成从“缺房”到“有房”的演进,人民对住房品质的改善和服务消费的升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SI住宅是当下最为成熟的工业化住宅之一,能最大限度满足住宅的可持续需求,是未来我国住宅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之一。SI住宅自提出起就提倡以工业化建造方式进行建造,但近年来唯装配式的观念对SI住宅在我国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本文通过文献研究、行动性研究、系统分析、比较研究法以及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基于与国内某大型房企合作项目的基础研究内容,聚焦于探究如何采用SSGF(SSafe&share安全共享、S-Sci-tech科技创新、G-Green绿色可持续、F-Fine优质高效)这种被成熟应用、且被广为认可和推广的现场工业化建造体系建造SI住宅。以设计建造理论的变革和工业化建造技术体系的创新为基础,以SI住宅工业化为发展目标,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构建适合我国本土化的、公众易于接受的SI住宅工业化建造技术体系。首先,论文明确了SI住宅内涵与划分、典型特征及工业化建造要求,并基于国内实践案例及其技术体系分析了SI住宅在我国发展存在的问题,紧接着对SSGF的技术体系划分、理论基础、关键特征及优势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论文从目标、互补性、属性三个方面论证了SI住宅与SSGF建造体系的契合性,并通过支撑矩阵对SSGF对SI住宅工业化建造的支撑作用进行了分析,得出采用SSGF建造体系建造SI住宅的适应性和必要性。此外,论文对工业化建造技术体系的范畴进行界定,在对上述支撑矩阵进一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SI住宅理论基础、SSGF现有成果以及新技术的发展,搭建了基于SSGF的SI住宅工业化建造技术体系的构建分析框架。其次,论文基于以上分析框架,对SI住宅工业化建造技术体系中设计、施工技术及管理方法三个部分进行具体阐述。设计模式上,在SSGF分级标准化设计模式基础上,加入有助于SI住宅产品特征和工业化建造要求实现的设计模式;施工技术体系上,支撑体混凝土结构强调适度预制,提出现场工业化成套技术体系,并提倡结合其他相关新型建造技术,此外还对SSGF缺少的填充体成套技术体系进行了补充;管理方式上,提出SI住宅全生命周期精益建造管理模式,为技术体系发展提供管理保障。最终形成完整的基于SSGF的SI住宅工业化建造技术体系,为我国建筑工业化建造技术体系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最后,论文通过案例分析和印证了基于SSGF的SI住宅工业化建造体系的可行性与优势所在。

董琴琴[6](2020)在《水泥混凝土整平机动力学分析及整平控制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水泥混凝土整平机广泛应用于室内地坪和室外地坪的整平工作,是一种能够使得水泥混凝土路面平整度达到规定标准的机械设备,水泥混凝土整平机可以满足面积大且平整度、水平度要求高的施工。整平作业过程中,路面平整度不仅与水泥混凝土的材料、粘度有关,也与整平机所施加的激振力、行驶速度以及整平板振动频率等因素有关,整平机作用在水泥混凝土路面上,两者是一个相互影响的整体。本文依托江苏莱赛激光装备有限公司开展水泥混凝土整平机动力学分析及整平控制技术研究,对提高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平整度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根据多刚体系统动力学理论,分析了多刚体系统动力学运动方程及多刚体系统动力学的建模理论并进行了数值求解,给出了利用ADAMS求解多刚体系统动力学的基本算法,分析了简谐运动的运动学特征,进行了液压控制系统、PID伺服控制系统和激光找平技术的理论研究。根据水泥混凝土整平机模型的简化原则以及参数的获取,利用虚拟样机仿真软件ADAMS建立了水泥混凝土整平机系统动力学模型,其中绞龙、刮板、整平板、激光接收装置以及行走装置等在系统中被分别考虑,并对其进行模型验证,证明了水泥混凝土整平机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可行性。利用MATLAB软件建立了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数学模型,仿真求解分别得到了整平板在不同振动频率下,整平机行驶速度与路面平整度IRI之间的关系变化曲线;得到了整平机在不同行驶速度下,整平板所施加振动频率与路面平整度IRI之间的关系变化曲线;以国际平整度指数IRI小于3.0为标准,得到了整平机行驶速度与整平板所施加的频率之间相对应的关系变化曲线;得到了不同振动频率下激振力与路面平整度之间的关系变化曲线。仿真结果表明:不同振动频率下,路面平整度随着整平机行驶速度的升高而增加,且当频率由30Hz变为90Hz时,路面平整度变化率也由0.096降为0.032,说明振动频率越来越高,路面平整度变化率越来越小;不同行驶速度下,路面平整度随着振动频率的增加呈指数性降低,且整平机行驶速度越小,平整度差值也越来越小,行驶速度为10m/min时,不同频率下路面平整度差值仅为2.552mm,路面平整性较好;在低频作用下,激振力对路面平整度的影响较大,且路面平整度随着振动频率的增加逐步降低且当激振频率设定为50Hz时,整平机行驶速度低于52.23m/min时路面平整度都能够达到规定标准;在低频低速下,水泥混凝土内部粘结力的大小对路面平整度的影响较明显,且水泥混凝土内部粘结力越大,路面平整性越差。建立了水泥混凝土面板平整度试验台,以整平机行驶速度与整平板振动频率为自变量,对水泥混凝土面板平整度进行试验分析,将试验结果与仿真结果进行对比,并对试验结果进行了试验精度误差分析和仿真结果误差率计算分析。振动频率为30Hz时,水泥混凝土面板平整度测量值均为4.674mm,两组试验精度分别为9.6%与8.8%,仿真结果误差率为3.8%;当振动频率为60Hz时,水泥混凝土面板平整度测量值分别为2.262mm、2.322mm,两组试验精度分别为4%与5%,仿真结果误差率为4.8%。当整平机行驶速度为30m/min时,水泥混凝土面板平整度测量值分别为2.24mm、2.172mm,两组试验精度分别为3.8%与4.2%,仿真结果误差率为4.5%;当整平机行驶速度为60m/min时,水泥混凝土面板平整度测量值分别为3.374mm、3.408mm,两组试验精度分别为6.2%与7.2%,仿真结果误差率为3.2%。通过对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精度分析和误差率分析,进一步验证了试验结果与仿真结果的可靠性。运用AMESIM软件建立整平板与激光接收器自动升降仿真液压系统,通过对试验数据、输入数据与输出数据的对比图像进行了分析验证。结果表明:利用角位移传感器输入、数据转换以及电磁换向阀方向的控制,实现了激光接收装置的自动升降功能;利用位移传感器输入、数据转换以及电磁阀控制液压缸推杆的运动方向,能够很好地实现振动整平板的自动升降功能。本论文给出的成果对水泥混凝土整平机液压控制自动化系统及水泥混凝土路面平整度优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叶正真[7](2020)在《数字水准仪全室内检定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数字水准仪自产生以来已经有近30年的历史了,因其高效率、高精度、高智能化的特点已被广泛地使用于各种工程建设之中。作为高精度的测量仪器,量值的准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工程质量。因此,数字水准仪被列为国家法定的计量器具,需要通过科学有效的检定方法对数字水准仪各项性能指标进行定期计量检定。目前,常用的数字水准仪检定方法有室外检定法、室内外相结合分项检定法及不完全的室内检定法。室外检定法虽然能检定数字水准仪的所有项目,但是具有检定场地大,检定耗时费力,检定工作效率低,且易受气候条件和时间的制约等缺点。室内外相结合分项检定法是对仪器的光学、机械部分的检定项目依照光学水准仪的检定方法在室内进行,而对于数字水准仪其它的检定项目,只能依靠配套的水准条码标尺在室外进行,因此同样具有室外检定法的缺点。为了克服数字水准仪室外检定的不足,室内检定法应用而生。现有的不完全室内检定法,是将各类常用数字水准仪条码尺影像的片段通过照相后微缩刻制在分划板上,并将两个完全相同的载有条码尺分划板的平行光管对径安置,以实现检定工作的室内化。这种方法能够克服室外检定法的一些缺陷和不足,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和难点:(1)两边光管不等高使得两光管提供的水平视线不在同一高度上,无法满足检定设备需有一条水平准线的检定要求;(2)条码尺分划板固定在特定的视距位置不能移动,无法满足望远镜调焦运行差的检定;(3)无法实现对数字水准仪所有必检项目集于一台室内检定设备完成。因此,实现数字水准仪全室内检定的途径就是解决不完全室内检定法的缺陷。为此,本论文提出了基于单光管的数字水准仪全室内检定方法。该方法结合现有的JSJ经纬仪水准仪综合检定仪和一根“专用光管”,再配合精密转台、四维微倾台和升降台组成数字水准仪全室内检定设备。“专用光管”的焦距为1000mm,其能够提供一条标准偏差保持σ≤0.5"的水平准线,并且可以实现2m-∞范围内的目标连续可调,从而可克服现有的不完全室内检定法两条水平视线不等高和分划板焦距固定不动的问题。另外,利用光学成像原理,将市面现有的四种条码尺按比例缩小,通过相应的解码技术得到一定长度条码尺影像,然后利用精密光刻技术刻制在“专用光管”分划板上实现条码尺的室内化。如此,一台检定设备可完成数字水准仪所有必检项目的室内检定工作。通过分析该设备的不确定度来源,计算各分量的不确定度和合成标准不确定度,得到其扩展不确定度为0.86"(k=2.02,p=0.95),小于JJG960-2012《水准仪检定装置检定规程》中规定水准仪检定装置“水平标准线偏差一级不超过2″的计量性能要求。结果表明,该全室内检定设备在理论上能够满足水准仪检定设备的计量性能要求,为实现数字水准仪的全室内检定奠定了理论基础。

杨龙[8](2020)在《BIM在道路工程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设计意图表达不明确、不同专业设计成果协同性差、信息传递流失、设计师无止境的重复劳动等原因严重阻碍着我国道路工程勘察设计行业的发展。建筑信息模型(BIM)对提高工程设计的质量与效率、实现建筑物从设计施工到运维拆除全生命周期内的价值最大化具有重大帮助。本文从BIM的核心理念要求入手,就BIM在道路工程勘察设计行业设计阶段的应用进行如下研究:(1)本文根据道路工程勘察设计行业BIM设计应用现状,结合文献资料,分析归纳并总结设计单位应用BIM的阻碍,并针对BIM应用涉及的各方,提出促进BIM设计应用的合理化建议。(2)建立模型。基于大长线性构造物核心建模软件Civil3D,详细研究了由地形、地质、地物组成的环境模型和道路以及相关专业组成的工程模型建模设计操作步骤,梳理总结出了一套完整的道路工程建模设计流程。(3)协同设计。本文将协同设计分为参建各方全员参与的管理协同和多专业共同作业的设计协同,阐述了管理协同和协同设计的方式方法,并详细研究了道路工程设计协同阶段主要建模软件与相应其他工程建模软件、集成渲染漫游展示平台等软件之间的数据协同交互方式。(4)成果交付。本文结合当前道路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内图纸交付文件编制办法和深度规定的要求,针对不同设计阶段探究BIM成果交付内容及深度要求,并详细研究了交付成果中的分析评价报告、可视化浏览模型、本地化出图和工程量计算。本文通过对以上内容的研究和在工程项目中的实践应用,梳理总结了一套BIM在道路工程设计阶段应用的具体方法,为推广和促进道路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在设计阶段应用BIM技术提供了一些思路。

李鹏[9](2019)在《延安北部乡村建筑病害分析及治理技术》文中指出延安地处黄河中游、黄土高原中南内陆地区,其北部地貌类型复杂多样,以黄土梁峁、沟壑为主。由于特殊的地质环境、建筑结构形式、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该区域的乡村建筑多为传统窑洞和低多层建筑,且建筑病害、灾害时有发生。针对此类建筑工程病害,本文通过实际调查、理论分析及工程实践,对延安北部乡村建筑的分类、安全鉴定、致灾原因及其防治措施展开研究。主要的工作内容和研究成果如下所述。开展延安北部山区乡村建筑病害的现场调查,基于调查结果将乡村病害建筑分为窑洞建筑、低层建筑(1-2层)和多层建筑(3-6层)三类,考虑建设程序、地形地貌特征、岩土工程地质环境、地基条件、水环境、使用情况等因素,综合分析了三类不同建筑病害的主要致灾因素与机理,揭示了由于特殊的地形条件在降雨作用下引起土体强度劣化,致使窑洞类建筑的洞身整体变形或损坏;由于填土地基或地基浸水引起不均匀沉降,致使非窑洞类房屋产生裂缝而影响安全居住。结合工程实例,对延安北部山区乡村建筑病害防治措施进行了研究,根据建筑类型与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治理原则,提出了建筑选址、场地防排水、使用防护等全生命周期的预防措施;基于不同致灾因素下结构性能的理论分析和研究,提出了适合于实际工程且行之有效的病害处理措施,诸如土窑洞防水防潮、室内盲沟排水,室外改性土地面等一系列修缮技术措施;提出了生土窑洞的危险性鉴定方法。

宿星[10](2020)在《基于能量折减的质点运动学黄土滑坡滑距预测研究 ——以兰州地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滑坡是山区最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之一,同时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地质地貌现象,其发育特征受赋存区域、地形地质条件、内外动力条件、气候条件及人类工程活动等影响,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由于防灾减灾方面的重要性,滑坡滑动距离预测一直是滑坡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当发生滑坡险情时,在应急处置过程中,最为棘手的问题之一是滑坡滑动距离的预测,直接关系到应急处置方案的准确制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也是政府管理部门最为关心的问题。如对滑坡认识分析不足,滑坡滑动距离划定过大或过小,都难以有效地减轻灾害损失。目前国内外学者已经提出了许多滑坡滑距预测模型,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各模型均以不同的方法和条件假设为基础,存在一定的优势和局限性,试图建立一种普遍适用的滑坡空间预测模型依然十分困难。因此,针对某一区域某一类型的滑坡开展滑距预测研究,仍然是比较切实可行的途径,能解决滑坡灾害防治中的一些棘手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基于经典物理理论和统计分析方法,运用质点运动学和能量折减法,建立滑坡滑动距离预测模型,并进行实例验证和应用。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在大量分析研究已有滑坡滑距预测模型和方法的基础上,采用经典运动物理学和能量守恒定律,将滑坡运动概化为质点的运动,将滑面概化为加速段、减速段两个滑动段对滑坡滑距进行分析讨论,并考虑到滑坡运动过程中的能量消耗和长度变化,引入能量折减系数(η)和“L比”(δ)的概念,建立滑坡滑距预测理论模型。该预测模型与其他模型的区别主要是在模型建立过程中,将理论模型和经验模型相结合,把滑坡运动过程简化为物理学的表达,推导出滑距预测的公式。(2)滑坡运动过程中能量转化的方式可分为机械能内部的势能与动能的转化、机械能与热能的转化等。滑坡势能将最终转化为热能(阻滑摩擦、块体碰撞)耗散,而动能则仅仅是一个过程量。当动能的转化率高时,热能消耗小,滑坡速度快、持续时间长,滑坡滑距大;反之,动能转化率低时,热能消耗大,滑坡速度慢、持续时间短,滑坡滑距则小。(3)本研究提出“滑动强度”这一概念,来表征滑坡滑动过程中运动阶段的滑带土抗剪强度。滑动强度属于状态强度,不同于峰值强度、启动强度、完全软化强度和残余强度。在现有试验手段无法获取的情况下,可采用残余强度替代滑动强度进行滑距预测。(4)本研究建立的滑坡滑距预测理论模型中,滑动摩擦系数(tanφ)与能量折减系数(η)作为滑坡滑距预测的重要特征参数,共同影响和耦合作用于滑坡滑距。若滑动摩擦系数(tanφ)取滑带土峰值强度指标即取大值时,由摩擦部分消耗的能量将增大,碰撞等块体间的热能耗散将减小,对应的能量折减系数(η)将增大;反之,若滑动摩擦系数(tanφ)取滑带土残余强度指标即取小值时,由摩擦部分消耗的能量将减小,碰撞等块体间的热能耗散将增加,对应的能量折减系数(η)将减小。(5)针对具体研究区开展区域尺度的基于物理过程的滑坡滑距预测模型研究,以黄土滑坡广泛发育的兰州地区为研究区,甄别筛选出具有详细可靠滑坡特征数据的12处典型黄土滑坡灾害样本。基于已知滑坡特征参数数据,分析确定滑距预测理论公式中各项参数的取值,重点建立η和δ两项参数的统计回归方程,进而提出兰州地区具体的黄土滑坡滑距预测模型。(6)基于模拟和预测方法,运用Slide、CDEM等数值模拟软件,以兰州地区发育的另外2处典型黄土滑坡灾害点为验证样本,对建立的兰州地区黄土滑坡滑距预测模型进行可信度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较好的模拟了兰州地区的黄土滑坡滑距。(7)选取兰州地区典型黄土挖填方工程建设场地,采用建立的滑坡滑距预测模型对场地周边分布的不稳定斜坡进行滑动距离预测分析,为建设场地防灾减灾提供技术支撑。本研究将补充和完善滑坡空间预测和风险评价的理论与实践水平,为地质灾害防治与管理决策部门合理确定滑坡危害范围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提出的黄土滑坡滑距预测模型将为兰州地区黄土滑坡灾害的防灾减灾提供必要的科技支撑,对兰州市乃至黄土高原地区的滑坡灾害防治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一种场地整平的新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种场地整平的新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2)新城区集群市政工程BIM技术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论文研究背景
        1.1.2 论文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集群项目管理
        1.2.2 工程项目集成管理
        1.2.3 BIM技术
        1.2.4 基于BIM的管理平台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逻辑
        1.3.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3.2 论文研究逻辑结构
2 新城区集群市政工程信息模型相关理论及技术
    2.1 基本概念
        2.1.1 集群项目
        2.1.2 项目管理
    2.2 集成相关理论
        2.2.1 集成的内涵
        2.2.2 集成管理的内容及原则
        2.2.3 制造业集成相关理论
        2.2.4 综合集成相关思想
    2.3 BIM及相关技术
        2.3.1 BIM技术及特点
        2.3.2 GIS技术
        2.3.3 模型轻量化技术
        2.3.4 BIM与 GIS数据融合技术
    2.4 本章小结
3 新城区集群市政工程项目BIM技术应用总体架构研究
    3.1 新城区集群市政工程概念的提出
    3.2 新城区集群市政工程集成管理模式BIM技术应用框架
        3.2.1 新城区集群市政工程项目集成管理维度分析
        3.2.2 基于BIM技术的新城区集群市政工程项目集成管理
        3.2.3 组织集成
        3.2.4 过程集成
        3.2.5 信息集成
    3.3 新城区集群市政工程BIM应用关键技术
    3.4 本章小结
4 新城区集群市政工程模型总体架构及关键技术研究
    4.1 多源模型创建关键技术
        4.1.1 基于分区块建模法的三维地质信息模型建模技术
        4.1.2 基于大重叠率的三维倾斜摄影模型建模技术
        4.1.3 多层级规划混合建模技术
        4.1.4 基于片区统一建模标准的设计、施工BIM模型建模
    4.2 BIM模型到GIS模型转化技术
        4.2.1 基于通用数据格式的IFC到 CityGML的转化
        4.2.2 基于数据解析与重构的DGN格式到UDB的转化
    4.3 基于坐标变换与地形整平的多源模型融合技术
        4.3.1 模型坐标变换
        4.3.2 GIS模型处理
    4.4 基于线性八叉树的多源模型动态加载技术
        4.4.1 基于线性八叉树的模型空间索引方式
        4.4.2 实例验证
    4.5 本章小结
5 新城区集群市政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平台研究
    5.1 建设管理平台需求研究与设计
        5.1.1 业务需求分析
        5.1.2 解决思路
    5.2 建设管理平台架构研究与设计
        5.2.1 建设管理平台架构思路
        5.2.2 建设管理平台总体架构
        5.2.3 建设管理平台业务架构
        5.2.4 建设管理平台技术架构
        5.2.5 建设管理平台数据架构
    5.3 建设管理平台功能实现
        5.3.1 项目层级功能设计
        5.3.2 项目群功能设计
    5.4 本章小结
6 新城区集群市政工程BIM技术应用实践研究
    6.1 项目背景及概况
        6.1.1 前海合作区规划与集群市政工程建设情况
        6.1.2 前海集群市政工程项目实施面临的挑战
        6.1.3 前海集群市政工程项目集成管理BIM技术应用模式
    6.2 前海集群市政工程项目集成管理BIM技术应用实践
        6.2.1 基于BIM的组织集成
        6.2.2 基于BIM的过程集成
        6.2.3 基于BIM的信息集成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论文的创新之处
    7.3 未来的工作展望与设想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青岛东方影都游艇码头防波堤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2 施工质量控制管理理论综述
    2.1 影响施工质量的主要因素
    2.2 实施施工质量控制的基本方法
    2.3 开展施工质量管理的基本环节
    2.4 本章小结
3 施工质量控制管理在东方影都防波堤工程中的应用
    3.1 东方影都防波堤工程简介
    3.2 东方影都防波堤工程施工质量管控主要特点
    3.3 东方影都防波堤工程关键技术
    3.4 东方影都防波堤工程施工质量影响因素管控模型
    3.5 东方影都防波堤工程施工生产要素
    3.6 东方影都防波堤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体系
    3.7 本章小结
4 施工质量管理控制技术
    4.1 直立岸壁基础施工质量控制
    4.2 堤身结构施工质量控制
    4.3 护面块体施工质量控制
    4.4 上部结构施工质量控制
    4.5 本章小结
5 东方影都防波堤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管理
    5.1 模糊评价法在东方影都防波堤工程施工质量管控中的应用研究
    5.2 东方影都防波堤工程施工质量管控成果分析
    5.3 存在问题与改进建议
    5.4 提高港口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管理措施
    5.5 本章小结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4)G项目废弃采石坑环境治理规划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理论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2 莱州市G项目背景分析及生态修复规划
    2.1 莱州市G项目背景分析
    2.2 废弃采石坑生态修复规划
3 项目区治理设计方案
    3.1 项目区恢复治理方案的选择
    3.2 项目区治理的具体设计
4 项目区废弃采石坑景观规划
    4.1 景观规划类型
    4.2 景观规划方法与案例分析
    4.3 研究区景观规划
5 效益分析
6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5)基于SSGF的SI住宅工业化建造技术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1.2.1 SI住宅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SSGF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住宅工业化建造方式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目的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的
    1.4 研究方法及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研究基础概述与体系构建分析
    2.1 研究范围和概念界定
        2.1.1 研究范围
        2.1.2 相关概念界定
    2.2 SI住宅概述
        2.2.1 SI住宅的内涵及构成与划分
        2.2.2 SI住宅产品的典型特征
        2.2.3 SI住宅工业化建造的要求
        2.2.4 SI住宅在我国发展面临的困境
    2.3 SSGF建造体系概述
        2.3.1 SSGF的基本认识与体系划分
        2.3.2 SSGF的工业化属性界定
        2.3.3 SSGF的理论基础分析
        2.3.4 SSGF的关键特征与优势分析
    2.4 SSGF与 SI住宅工业化建造的适应性分析
        2.4.1 SSGF与 SI住宅工业化建造的契合性分析
        2.4.2 SSGF对 SI住宅工业化建造的支撑作用分析
    2.5 基于SSGF的 SI住宅工业化建造技术体系构建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基于SSGF的 SI住宅工业化建造设计模式
    3.1 SI住宅设计的理论基础与原则
        3.1.1 SI住宅设计的理论基础
        3.1.2 SI住宅的设计原则
    3.2 基于SSGF的 SI住宅设计模式
        3.2.1 分级标准化设计
        3.2.2 模块化设计
        3.2.3 空间可变设计
        3.2.4 一体化集成设计
        3.2.5 两阶段用户参与设计
    3.3 本章小结
4 基于SSGF的 SI住宅支撑体工业化建造成套技术体系
    4.1 SI住宅工业化建造成套技术体系的内容及要求
        4.1.1 SI住宅工业化建造成套技术体系的内容
        4.1.2 SI住宅工业化建造成套技术体系的要求
    4.2 支撑体混凝土结构现场工业化
        4.2.1 国外SI住宅支撑体混凝土结构施工方式的启示
        4.2.2 支撑混凝土结构现场工业化建造的概念及建造目标
    4.3 支撑体混凝土结构非承重构件适度预制
        4.3.1 支撑体混凝土结构适度预制的理念
        4.3.2 混凝土预制构件的选择
        4.3.3 新型混凝土构件预制装配技术的借鉴
    4.4 支撑体混凝土承重结构现浇工业化建造技术体系
        4.4.1 混凝土商品化生产、机械化施工
        4.4.2 钢筋工厂一体化加工、装配化施工
        4.4.3 模板标准化生产、工具化使用
        4.4.4 脚手架技术集成化、智能化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SSGF的 SI住宅填充体工业化建造成套技术体系
    5.1 填充体集成化部品工业化建造成套技术
        5.1.1 架空墙体
        5.1.2 轻质隔墙
        5.1.3 架空吊顶
        5.1.4 架空地板
    5.2 填充体模块化部品工业化建造成套技术
        5.2.1 整体厨房技术集成
        5.2.2 整体卫生间技术集成
        5.2.3 整体收纳技术集成
    5.3 填充体设备及管线工业化建造成套技术
        5.3.1 设备管线技术集成
        5.3.2 共用管道井技术
    5.4 本章小结
6 基于SSGF的 SI住宅全生命周期精益建造管理方法
    6.1 基于SSGF的 SI住宅全生命周期精益建造管理框架分析
        6.1.1 精益建造管理理论及方法的运用
        6.1.2 BIM信息技术的运用
        6.1.3 SI住宅全生命周期精益建造管理实施框架
    6.2 SI住宅全生命周期精益建造管理的实施
        6.2.1 项目设计阶段
        6.2.2 构件部品生产运输阶段
        6.2.3 项目施工阶段
        6.2.4 运营维护阶段
    6.3 本章小结
7 案例分析
    7.1 案例概况
    7.2 SI住宅两阶段用户参与设计
        7.2.1 第一阶段设计——商家设计
        7.2.2 第二阶段设计——住户参与设计
    7.3 基于SSGF的 SI住宅工业化建造施工技术体系
        7.3.1 支撑体现场工业化施工
        7.3.2 填充体干法施工
    7.4 基于SSGF的 SI住宅全生命周期精益建造管理方法的应用
        7.4.1 本项目BIM信息技术应用方案
        7.4.2 SI住宅全生命周期精益建造管理方法的实施
    7.5 本章小结
8 总结与展望
    8.1 论文结论与创新点
        8.1.1 论文结论
        8.1.2 论文创新点
    8.2 论文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我国SI住宅集成技术应用情况
附录 B SSGF建造体系内容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6)水泥混凝土整平机动力学分析及整平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水泥混凝土整平机动力学研究现状
        1.2.1 整平机整体结构及路面结构研究现状
        1.2.2 整平机整机-路面动力学研究现状
    1.3 水泥混凝土整平机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1.3.1 液压控制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激光控制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多刚体动力学和控制系统基础理论
    2.1 多刚体系统动力学基础理论
        2.1.1 多刚体系统动力学运动方程
        2.1.2 多刚体系统动力学建模理论及数值求解
        2.1.3 ADAMS多刚体系统动力学基本算法
    2.2 简谐运动的运动学特征
    2.3 控制系统基础理论
        2.3.1 液压控制系统理论
        2.3.2 PID伺服控制理论
        2.3.3 激光找平技术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水泥混凝土整平机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3.1 水泥混凝土整平机模型的简化和参数的获取
        3.1.1 水泥混凝土整平机模型的简化
        3.1.2 水泥混凝土整平机参数的获取
    3.2 水泥混凝土整平机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3.2.1 ADAMS软件介绍
        3.2.2 仿真模型建模思路
        3.2.3 绞龙的建模
        3.2.4 刮板的建模
        3.2.5 整平-振动整平板的建模
        3.2.6 激光接收器的建模
        3.2.7 行走装置的建模
        3.2.8 整机动力学模型
    3.3 水泥混凝土路面物理模型的建立
    3.4 水泥混凝土整平机-路面系统动力学模型建立
        3.4.1 激光接收器与整平板升降驱动参数的设置
        3.4.2 整平板振动参数设置
        3.4.3 整平机-路面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3.5 整机模型的试验验证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泥混凝土整平机-路面系统动力学分析
    4.1 路面平整度检测方法和评价指标
        4.1.1 路面平整度检测方法
        4.1.2 路面平整度评价指标
    4.2 仿真分析的设定与模型的建立
        4.2.1 MATLAB软件介绍
        4.2.2 水泥混凝土路面数学模型的建立
        4.2.3 仿真分析的设定
    4.3 整平机-路面系统动力学的仿真试验及分析
        4.3.1 行驶速度对路面平整度的影响分析
        4.3.2 振动频率对路面平整度的影响分析
        4.3.3 激振力对路面平整度的影响分析
        4.3.4 粘结力对路面平整度的影响分析
    4.4 整平机-水泥混凝土面板平整度试验研究
        4.4.1 试验方案和试验步骤
        4.4.2 试验数据的获取
        4.4.3 试验结果与仿真结果对比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水泥混凝土整平机整平控制技术研究
    5.1 AMESIM仿真软件简介
    5.2 激光接收系统定位控制技术
        5.2.1 角位移传感器控制系统
        5.2.2 电动机控制系统
        5.2.3 方向控制系统
        5.2.4 激光接收器自动升降控制系统
    5.3 振动整平板升降液压系统定位控制技术
        5.3.1 位移传感器控制系统
        5.3.2 液压缸动力传动系统
        5.3.3 PID控制模型及控制原理
        5.3.4 整平板-振动升降液压控制系统
    5.4 整平机控制系统试验数据分析
        5.4.1 控制电路设计
        5.4.2 仿真时间和求解器的设置
        5.4.3 液压控制系统仿真试验
        5.4.4 输入和输出数据的试验对比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附录E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7)数字水准仪全室内检定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数字水准仪的发展
    1.2 数字水准仪检定意义及检定项目
        1.2.1 数字水准仪检定意义
        1.2.2 数字水准仪检定项目
    1.3 研究数字水准仪全室内检定方法的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动态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2 数字水准仪的测量原理及条码尺的编码与解码
    2.1 数字水准仪的测量原理
        2.1.1 数字水准仪的基本结构
        2.1.2 数字水准仪的测量原理
    2.2 条码尺通用编码规则与解码方法
        2.2.1 通用编码规则
        2.2.2 通用解码方法
    2.3 常用数字水准仪的编码原理与解码方法
        2.3.1 徕卡数字水准仪编码原理与解码方法
        2.3.2 天宝数字水准仪编码原理与解码方法
        2.3.3 拓普康数字水准仪编码原理与解码方法
        2.3.4 索佳数字水准仪编码原理与解码方法
    2.4 本章小结
3 数字水准仪及条码尺的误差来源与测量不确定度
    3.1 误差来源分析
        3.1.1 与仪器有关的误差
        3.1.2 与条码尺有关的误差
        3.1.3 与光电读数有关的误差
        3.1.4 与测量人员有关的误差
        3.1.5 与外界条件有关的误差
    3.2 测量不确定度
        3.2.1 测量不确定度的定义
        3.2.2 测量不确定度模型
        3.2.3 测量不确定的分类与来源
        3.2.4 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流程
    3.3 本章小结
4 数字水准仪现有检定方法分析
    4.1 室外检定法
    4.2 室内检定法
    4.3 不完全室内检定方法的缺陷与不足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单光管数字水准仪全室内检定法及其可行性分析
    5.1 单光管全室内检定方法
        5.1.1 单光管全室内检定法基本设计思路
        5.1.2 单光管全室内检定法的设计方案
        5.1.3 单光管全室内检定法具体操作流程
        5.1.4 单光管全室内数字水准仪检定设备的优点
        5.1.5 单光管全室内检定法与现有检定法对比分析
    5.2 基于单光管全室内检定法可行性分析
        5.2.1 建立数学模型
        5.2.2 标准不确定度分量来源及计算
        5.2.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5.2.4 扩展不确定度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BIM在道路工程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BIM概述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应用成果
        1.3.1 国外研究现状与应用成果
        1.3.2 国内研究现状与应用成果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BIM设计应用现状分析与建议
    2.1 现状与建议
        2.1.1 现状分析
        2.1.2 应用建议
    2.2 BIM设计软件介绍
        2.2.1 国外道路软件介绍
        2.2.2 国内道路软件介绍
        2.2.3 本论文应用软件选择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道路工程BIM建模
    3.1 概述
    3.2 环境建模
        3.2.1 地形地物建模
        3.2.2 地质建模
    3.3 工程建模
        3.3.1 平面设计
        3.3.2 纵断面设计
        3.3.3 道路工程
        3.3.4 管线工程
        3.3.5 其他工程
        3.3.6 场地工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协同设计与成果交付
    4.1 概述
    4.2 协同设计
        4.2.1 管理协同
        4.2.2 设计协同数据交互
    4.3 交付要求和内容
        4.3.1 交付要求
        4.3.2 交付内容
    4.4 设计分析评价报告
        4.4.1 场地分析
        4.4.2 设计规范检查
        4.4.3 视线分析
        4.4.4 虚拟驾驶
        4.4.5 行车轨迹模拟分析
        4.4.6 碰撞检查
    4.5 BIM可视化浏览模型
        4.5.1 移动端浏览模型
        4.5.2 场景效果图
        4.5.3 漫游视频
    4.6 本地化出图
        4.6.1 对象与样式
        4.6.2 代码与代码集
        4.6.3 道路平面设计图
        4.6.4 道路纵断面设计图
        4.6.5 道路横断面设计图
        4.6.6 竖向设计图
        4.6.7 工程模型渲染图
        4.6.8 样板文件与本地化
    4.7 工程量计算
        4.7.1 土石方与材质计算
        4.7.2 付款项目工程量计算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工程实践应用
    5.1 项目概况
    5.2 建立模型
        5.2.1 场地分析
        5.2.2 场地整平
        5.2.3 停车场设计
        5.2.4 道路设计
        5.2.5 模型整合
    5.3 评价分析
    5.4 计算工程量
    5.5 设计出图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延安北部乡村建筑病害分析及治理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2章 延安北部区域工程地质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2.1 区域工程地质条件
        2.1.1 区域地形地貌
        2.1.2 区域地层岩性
        2.1.3 岩土体类型及特征
    2.2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第3章 延安北部乡村建筑病害特征与原因分析
    3.1 建筑病害特征
        3.1.1 窑洞病害特征
        3.1.2 低层建筑物病害特征
        3.1.3 多层建筑物病害特征
    3.2 病害建筑致灾原因分析
        3.2.1 窑洞致灾原因
        3.2.2 低层建筑致灾原因
        3.2.3 多层建筑致灾原因
    3.3 建筑病害致灾原因小结
第4章 延安北部乡村窑洞病害防治技术
    4.1 乡村生土窑洞危险性鉴定
        4.1.1 生土窑洞危险性鉴定要点
        4.1.2 生土窑洞危险性鉴定分级
        4.1.3 生土窑洞危险性鉴定特色
    4.2 典型窑洞的稳定性分析
        4.2.1 有限元计算模型
        4.2.2 典型窑洞建筑的有限元分析结果
    4.3 窑洞规划选址
        4.3.1 窑洞总平面布局
        4.3.2 窑洞排水技术措施
        4.3.3 乡村院落排水技术措施
    4.4 窑洞修缮改进措施
        4.4.1 窑顶防水处理
        4.4.2 室内设盲沟排水
        4.4.3 窑掌设通风孔
        4.4.4 改性地面
第5章 延安北部低、多层乡村建筑病害防治技术
    5.1 低、多层乡村山地建筑布局
        5.1.1 山地建筑布局
        5.1.2 低多层乡村建筑场地防排水措施
    5.2 低、多层山地建筑地基加固技术
        5.2.1 干拌碎石桩加固案例
        5.2.2 置换挤密桩桩桩周土变形数值分析
        5.2.3 置换挤密桩法影响因素分析
第6章 结论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基于能量折减的质点运动学黄土滑坡滑距预测研究 ——以兰州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滑坡分类研究概述
        1.2.2 滑坡空间预测概述
        1.2.3 黄土滑坡研究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创新点
        1.3.4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地质灾害特征
    2.1 研究区基本情况
        2.1.1 研究区地理位置
        2.1.2 研究区社会经济
    2.2 研究区地质环境
        2.2.1 气象水文
        2.2.2 地形地貌
        2.2.3 地层岩性
        2.2.4 地质构造
        2.2.5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2.2.6 岩土体工程地质条件
        2.2.7 水文地质条件
        2.2.8 人类工程活动
    2.3 研究区地质灾害特征
    2.4 研究区滑坡类型及特征
        2.4.1 兰州地区滑坡类型
        2.4.2 兰州地区重大滑坡灾害
        2.4.3 兰州地区典型滑坡灾害实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能量折减的质点运动学滑坡滑距预测模型
    3.1 滑距预测模型的建立
    3.2 滑距预测公式中各参数的确定
        3.2.1 滑面加速段坡度(θ1)、滑坡体长度(L1)和加速段长度(l1)
        3.2.2 堆积体长度(L2)和长度比(δ)
        3.2.3 滑动摩擦系数(tanφ1、tanφ2)
        3.2.4 能量折减系数(η)
    3.3 区域尺度的基于物理过程的滑坡滑距预测模型
        3.3.1 加速段坡度(θ1)、滑坡体长度(L1)和加速段长度(l1)
        3.3.2 堆积体长度(L2)和长度比(δ)
        3.3.3 滑动摩擦系数(tanφ1、tanφ2)
        3.3.4 能量折减系数(η)
        3.3.5 兰州地区黄土滑坡滑距预测模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兰州地区黄土滑坡滑距预测模型实例验证
    4.1 典型黄土滑坡实例预测误差分析
    4.2 典型黄土滑坡实例验证
        4.2.1 滑坡发育特征
        4.2.2 滑坡滑距模拟
        4.2.3 滑坡滑距预测
        4.2.4 滑坡滑距数值分析
    4.3 已有滑距预测模型对比分析
        4.3.1 常用滑坡滑距预测方法
        4.3.2 已有滑距预测模型对比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滑坡滑距预测模型的工程实例应用
    5.1 典型挖填方工程
        5.1.1 工程区概况
        5.1.2 工程区地质环境
    5.2 场地区不稳定斜坡特征
    5.3 不稳定斜坡滑距预测
        5.3.1 生成不稳定斜坡主剖面
        5.3.2 确定斜坡主剖面特征参数
        5.3.3 确定滑距预测特征参数
        5.3.4 滑坡滑距预测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一种场地整平的新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型设备吊装淤泥性土质场地地基处理新方法[J]. 李宁. 石油化工建设, 2021(06)
  • [2]新城区集群市政工程BIM技术应用研究[D]. 向卫国.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0(01)
  • [3]青岛东方影都游艇码头防波堤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管理[D]. 刘天义.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4]G项目废弃采石坑环境治理规划与设计[D]. 赵静.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5]基于SSGF的SI住宅工业化建造技术体系研究[D]. 金玉格.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6]水泥混凝土整平机动力学分析及整平控制技术研究[D]. 董琴琴.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7]数字水准仪全室内检定方法的研究[D]. 叶正真.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8]BIM在道路工程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杨龙. 吉林建筑大学, 2020(04)
  • [9]延安北部乡村建筑病害分析及治理技术[D]. 李鹏.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1)
  • [10]基于能量折减的质点运动学黄土滑坡滑距预测研究 ——以兰州地区为例[D]. 宿星. 兰州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一种新的场地平整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