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文明要坚持“五个结合”

创造文明要坚持“五个结合”

一、文明创建必须坚持“五个结合”(论文文献综述)

卯海娟[1](2020)在《乡村振兴战略下中国乡村文化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三农”问题关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因此,乡村振兴战略应运而生。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关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解决,关乎2020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对此,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指导性文件,旨在全面稳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破解新时代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难题,实现强国富民、固本安邦。乡村文化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能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稳步推进提供价值导向和精神引领,而且能够为乡村社会发展提供持续的内在动力。因为乡村文化不仅是乡村居民生产生活实践的反映,而且承载着乡村居民浓浓的乡愁与乡恋情节,是乡村居民的精神依托所在。因此,研究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文化建设情况不仅是把握乡村发展现实概况的重要方法,也是顺应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需要,同时还是有效改善乡村精神文明风貌,助力乡村振兴目标全方位实现的重要举措。本文包括四个部分的主要内容。第一部分主要是对乡村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相关概念和两者关系的阐述以及乡村文化的特点、功能的概述。第二部分就乡村文化建设研究的理论基础进行了阐释,分别从国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角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者的角度和近代中国学者的角度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第三部分分析了当前乡村文化建设现状,阐述了取得的成就和目前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是就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应对策略,主要从乡村文化自信与自觉、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发展、乡村思想道德建设以及乡村文化建设人才的挖掘与培养五个方面提出具体措施,从而实现新时代乡村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乡村振兴的文化基石。

戴佳朋[2](2019)在《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创新与启示》文中认为改革开放四十年历史绘就了一部恢弘的史诗巨着。这部巨着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叙事,而且更使得中国社会发生了历史性巨变。在这部巨着中,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创新占据重要位置,彰显出伟大的历史意义。在这四十年里,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在社会主义改革的理论和实践上都实现了创新发展,推进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命运。这一切在有力地反驳西方“历史的终结”之类的悖论同时,也为世界发展贡献出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展望未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深化对社会主义改革的认识是当代中国继续推进改革、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因而,总结研究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创新与启示就具有了现实的紧迫性与逻辑的合理性。在社会主义改革的理论创新上,本文主要从认识论和方法论两个维度分四个方面对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理论创新进行了研究。第一,明确改革的方向是完善与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这说明了改革不是改旗易帜,而是破除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体制机制障碍,使社会主义制度更有生机活力。第二,明确改革的实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只有紧紧抓住这一点才能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使社会主义深入人心,而且也防止改革跑偏方向。第三,明确改革的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改革的举措要紧紧围绕这个目标去制定和落实,否则改革就会走上邪路。第四,明确改革的策略是正确处理变与稳的关系。改革是向旧体制机制“动刀”,冲破的是思想障碍,突破的是利益藩篱,处理不好极易引发社会动荡。因此在推进改革过程中,要做到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在坚持中有发展,在发展中有坚持,才能确保社会发展在稳中有变和变中求稳。认识指导实践,有了对社会主义改革的理论创新,才会有社会主义改革的实践创新。社会主义改革实践创新,主要在于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的方法归结于“结合”二字。结合就是不断寻找矛盾的平衡点和结合点,促成矛盾的良性转化,避免发展的“片面性”,进而确保发展的平稳性和全面性。据此,本文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创新主要在于实现了五大结合:即坚持党的领导与全面从严治党相结合,解放思想与统一思想相结合,改革、发展与稳定相结合,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相结合,重点推进与全面改革相结合。本文在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对未来发展的重要启示。在此部分中,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从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在理论上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在实践上不断实现多种结合、社会主义改革必须在政治上坚持党的领导、社会主义改革必须在内涵上彰显人的价值四个方面进行探讨和研究。此外,在对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创新与启示进行分析基础上,本文还针对一些人对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存在的某些疑虑,提出了未来改革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具体而言,本文共分为七大部分。绪论部分主要是对相关概念进行厘清和界定,对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分析了本文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第一章是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理论基础。本章主要阐述马克思主义改革思想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革提供的理论基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进行的有益探索、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重要认识等,以此说明社会主义改革的源头在哪里,从而论证了当下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合理性和正当性。第二章是概述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历史进程。本章首先通过分析中国社会主义改革艰辛起步的国际国内背景,间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为什么要改革的问题。其次,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线索,通过“启动”、“推进”和“深化”三个关键词对社会主义改革发展进程进行总结概括,梳理改革的历史脉络。对历史脉络的梳理,不仅更加明确邓小平提出的“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1)命题的深刻含义,而且凸显出社会主义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第三章是分析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理论创新。本章主要从改革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两个维度分析改革的方向、实质、目的和策略,回答了社会主义改革改什么和怎么改的问题。本章为下一章社会主义改革的实践创新作了较好的铺垫。第四章是研究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实践创新。本章主要用“五个结合”从不同角度对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实践进行总结。一是坚持党的领导与全面从严治党相结合,二是解放思想与统一思想相结合,三是改革、发展与稳定相结合,四是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相结合,五是重点推进与全面改革相结合。这“五个结合”较好阐释了中国社会主义改革为什么既快又稳。第五章是总结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创新的启示。本章主要在分析社会主义改革“两个创新”基础上,提出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应遵循的基本要求:即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在理论上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在实践上不断实现多种结合;社会主义改革必须在政治上坚持党的领导;社会主义改革必须在内涵上彰显人的价值。只有把握好这四点,社会主义才会风景这边独好。结语是关于我国改革需进一步思考的问题。本章作为本文的收官之作,从宏观层面分析当前人们对改革的疑惑以及新时代社会主义改革如何开启新的窗口问题,并阐释了改革的中国特色。

伍安春[3](2019)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九大提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的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历史目标,新的历史方位、新的战略安排对新时代青年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提出更高要求,新时代青年作为“强国一代”,如何让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顺利过渡为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成为重要的时代课题。习近平指出,广大青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要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五四运动百年来,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当代青年培养和青年工作成绩斐然,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对青年培养和青年工作提出新要求,青年培养和青年工作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新时代青年正处在人生的“拔节孕穗期”,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重新聚焦“培养怎样的青年”“怎样培养青年”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引导全党全社会始终从地位和作用上关注青年、教育和培养上关心青年、本质和作用上关爱青年,继而从政治上代表青年、阶级上赢得青年、发展中依靠青年,不断巩固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促使时代新人从历史使命上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培养任务上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政治方向上瞄准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根本任务。借助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等人青年思想和中西方文化中青年思想的文本研究、比较研究和系统研究,构建其研究的理论体系和实践基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青年观是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用马克思主义青年观指导当代中国青年实践的产物,是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建设时期青年培养和青年工作历史经验和实践规律的科学总结,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是指引当代中国青年健康成长的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以“培养怎样的青年”“怎样培养青年”为逻辑起点,展开对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青年观的思想渊源、发展历程、基本内容、基本特性的深入剖析,筑牢正确认识青年、解决青年问题、促进青年发展的“四梁八柱”,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理论体系和实践基础,进而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为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奠定基础。具体研究内容如下:第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理论基础与思想资源。准确界定青年、青年观相关概念,明确青年观的主要内容,全面分析青年观所具有的本体论、认识论、实践论功能;借助文本研究回归马克思主义青年观本质,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等人的书信、讲话和着作以及中西方文化中,归纳、总结、提炼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理论基础和思想资源。第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发展历程及演变机制。立足改革开放这一决定中国命运的重要历史转折点,站在国际国内发展大势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围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培养怎样的青年”“怎样培养青年”“为谁培养青年”,系统梳理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青年观形成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重大意义,科学总结40年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青年观演变机制中的“不变”与“变化”。第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基本内容及结构层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青年观是由邓小平青年观、江泽民青年观、胡锦涛青年观、邓小平青年观、习近平青年观等构成的科学体系,习近平青年观是其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青年本质、特征、作用、教育、成才、就业、组织建设等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基本内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结构层次在内容结构、逻辑结构和理论层次上具有显着的逻辑关联。第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基本特性。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理论上具有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发展性与时代性相统一、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的内在基本特性,在塑造和培养青年中秉持远大理想与培养实干精神相统一、注重专业才能与强调全面发展相统一、承担中国责任与关心人类命运相统一、传承优秀文化与勇于创新创造相统一的基本特性,这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理论特性与实践特性的统一。第五,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时代价值。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时代价值体现在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上,从理论层面来讲,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开辟了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新境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新视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新飞跃;从实践层面来讲,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为培养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奠定思想基础、为做好新时代共青团工作提供根本遵循、为促进新时代青年健康成长指明方向。

田方[4](2018)在《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 与时俱进加快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访贵州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陈少波》文中指出问:贵州获批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已近两年,请介绍一下这两年来的总体建设情况。答:中央把贵州列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既是信任,更是重托。贵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强力推进。全省上下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提出的"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嘱托,坚持把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作为重大政治任务、重大责任担当和重大历史机遇,以建设多彩贵州公园省为总体目标,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大胆改革创新,系统全面推进,奋力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形成了以"一大战略、五个绿色、五个结合"为主要支撑的试验区建设格局。

谢玲,谢清[5](2016)在《浅谈红色文化教育实效性的“五个结合”》文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一直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至今,随着大数据的到来,被重新赋予了新的时代要求。红色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基础,我们应高度重视红色文化教育,特别是其实效性的建设。

王小娟[6](2016)在《新疆“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工作初探》文中认为“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工作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产物,是促进民族团结和宗教和谐的重要手段,也是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和民生建设的宏大工程。本文旨在通过对新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重要载体“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工作(简称“访惠聚”)进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分析“访惠聚”工作在基层开展的具体情况、取得的经验与成果、存在的问题与建议,从而积极探索“访惠聚”工作在实践中具有的重要价值。本文主要由引言和正文两部分构成,引言主要从选题研究的背景、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方法和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点,正文主要从四个部分展开:第一部分:新疆开展“访惠聚”工作的理论依据与现实依据。该部分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中共五代领导集体的群众观、党的治疆理论方面阐述理论依据;“三期叠加”严峻形势、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方面阐述现实依据,探究“访惠聚”工作组深入基层的重要性。第二部分:新疆“访惠聚”工作任务的实施及其特点。该部分第一个层次是介绍“访惠聚”工作的基本情况;第二个层次是“访惠聚”工作的主要任务及其实施;第三个层次是“访惠聚”工作的特点。这部分从总体上展开对这项工作运行、具体实施及其特点的阐述。第三部分:新疆“访惠聚”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建议。该部分从人员分配、文化阵地建设、惠民政策、基层基础建设以及制度保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探究可供借鉴的建议。第四部分:新疆“访惠聚”工作的重要价值。第一层次论述“访惠聚”工作的理论价值;第二层次从加强了民族团结和宗教和谐,提高了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推进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疆篇方面阐述实践价值。整篇文章的思路是从认识到实践再到认识的过程,是认识论与实践论的有机统一。“访惠聚”工作是维护民族团结和促进宗教和谐的重大治本之策,在实践活动中具有重要价值。

霍鹏喜,杨秀梅,安丽丽[7](2014)在《加强水文化建设 提升单位整体水平》文中研究说明宁夏秦汉渠管理处成立于1964年,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水利厅直属的收支两条线的事业单位,现有在职职工348人,内设7个职能科室和工会、团委2个群众组织,下设10个渠道管理所、38个管理段、1个工程公司和1个设计室。承担着青铜峡河东灌区秦渠、汉渠、东干渠、马莲渠4大干渠和农场渠、波浪渠2大支干渠共223公里渠道、1037座水工建筑物的维修养护、输水安全、运行管理,以及青铜峡、灵武、利通区和6个大型国营农场共101万亩农田的灌溉供水、水费征收任务,并为

吴宏韬[8](2013)在《当代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共产党核心价值理论产生和发展历史为线索,以青年为研究对象,研究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问题,重点是当代青年。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变革,出现多种思想文化,因此,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念多元化现象突出,多元价值的存在引起的价值冲突深刻影响着青年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当代青年中主导价值缺失现象日益凸显。在党的十七大强调“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的前提下,党的十八大再次指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而青年作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对青年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意义重大。本研究运用调查法、文献法、比较法和归纳法进行研究。通过对青年的调查,运用调查资料,从实际出发,力争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通过对价值观研究理论的历史和最新进展进行梳理,从个体认识的选择性入手,借鉴政治学、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相关理论,建立多维一体的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新机制;通过比较国内不同历史时期青年价值观教育,比较国外青年价值观教育,借鉴他们的有益经验,提出中国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对策思考;通过总结、归纳、分析,将历史与现实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提升,进行现状描述和对策探讨。本论文研究是立足于我国在价值观教育上存在着的问题而展开的。第一部分研究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对青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新要求(第一章)。当代中国仍处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发展阶段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阶段的过渡。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培养青年具有正确的价值观是个人幸福的基础,是个人成才的价值前提,是新时期教育改革的需要。第二部分研究了国内外在青年思想道德建设中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第二、三章)。首先,对建国以来青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进行总结。其次,研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利于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积极要素。最后,研究了世界各国在青年价值体系建设上值得我们借鉴的有益做法。第三部分研究了当代中国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基本原则、方法途径和工作体系的建立(第四、五、六章)。尊重教育规律,通过人文关怀、心理疏导等方法加强青年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尊重青年的主体地位,引导他们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让青年在成长成才过程中理解和认同党的主张,自觉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视公共传媒,发挥党团组织作用,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学校和社会合力,形成学校为主要阵地,社会和家庭相配合的全方位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工作体系。第四部分研究了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经验提升。对近年来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抗震救灾精神、奥运精神和青年志愿者活动对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实践经验进行了总结和提升。总之,本研究尊重历史,借鉴多学科相关理论,借鉴国内外有益经验,结合中国发展现实、青年思想实际,全面深入研究了当代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问题。

李春明[9](2012)在《科学绘就富民强省宏伟蓝图——学习领会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精神》文中研究指明当前,全省上下最紧要的任务是把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落实好。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集中体现在李鸿忠同志所作的报告中。报告全面回顾了省第九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科学总结了过去五年积累的宝贵经验,深刻分析了湖北发展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和历史机遇,明确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工作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是全省人民在新的起点上加快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

吕东升[10](2012)在《加快构建重要战略支点的行动纲领——中共湖北省第十次代表大会报告解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省第十次党代会是在我省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极为重要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会。省委书记李鸿忠同志代表九届省委所作的《奋力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为加快构建重要战略支点实现富民强省而奋斗》的报告,全面系统阐述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湖北、怎样建设湖北的重大问题,是加快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行动纲领。报告在近两个小时的时间里,被与会代表20多次热烈的掌声所打断。我先后担任七、八、九、十共四次省党代会代表,先后担任省九次党代会和本次党代会报告起草小组

二、文明创建必须坚持“五个结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文明创建必须坚持“五个结合”(论文提纲范文)

(1)乡村振兴战略下中国乡村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依据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4 论文的重点难点及创新之处
        1.4.1 论文的研究重点难点
        1.4.2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乡村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概述
    2.1 乡村文化概述
        2.1.1 文化
        2.1.2 乡村文化
        2.1.3 乡村文化的特点
        2.1.4 乡村文化的功能
    2.2 乡村振兴战略概述
        2.2.1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背景
        2.2.2 乡村振兴战略的科学内涵
        2.2.3 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
    2.3 乡村振兴战略与乡村文化建设的关系
        2.3.1 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文化建设提供了发展机遇
        2.3.2 乡村文化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动力源泉
第3章 乡村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
    3.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乡村文化建设思想
        3.1.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文化与乡村文化的论述
        3.1.2 列宁的乡村文化建设思想
    3.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乡村文化建设思想
        3.2.1 毛泽东的乡村文化建设思想
        3.2.2 改革开放至十八大党的乡村文化建设思想
        3.2.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所蕴含的乡村文化建设思想
    3.3 近代中国学者的乡村文化建设思想
        3.3.1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
        3.3.2 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
        3.3.3 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
        3.3.4 费孝通的差序格局理论
第4章 乡村文化建设现状
    4.1 乡村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
        4.1.1 乡村文化建设环境明显改善
        4.1.2 乡村文化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4.1.3 乡村文化建设主体素质逐步提高
        4.1.4 乡村文化活动载体多元化
        4.1.5 乡村文化活动内容日益丰富
    4.2 乡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4.2.1 乡村文化自信与自觉有待加强
        4.2.2 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现状有待改善
        4.2.3 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亟需保护传承和发展
        4.2.4 乡村思想道德体系建设亟需加强
        4.2.5 乡村文化人才队伍亟需壮大
第5章 乡村振兴战略下推进乡村文化建设的对策
    5.1 强化乡村文化自信与自觉的基础
        5.1.1 重建乡村文化共同体
        5.1.2 构建多元主体的乡村文化建设机制
        5.1.3 促进城乡文化融合发展
    5.2 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5.2.1 强化政策保障,健全资金投入、使用机制
        5.2.2 严格落实各项乡村文化设施的惠民工程
        5.2.3 “以需定供”,优化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供给
    5.3 传承保护并创新发展乡村优秀传统文化
        5.3.1 保护乡村文化遗产,大力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
        5.3.2 “活化”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乡土文化+”产业融合
        5.3.3 赋予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
    5.4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打造文明乡村
        5.4.1 以中华传统美德涵养文明乡风
        5.4.2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良好家风
        5.4.3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淳朴民风
    5.5 强化乡村文化建设的人才支撑
        5.5.1 激发农民文化建设的主体自觉性
        5.5.2 重塑新时代的新乡贤
        5.5.3 构建乡村文化建设人才引进的激励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创新与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基本概念解析
        (一)改革
        (二)社会主义改革
        (三)中国社会主义改革
        (四)创新与启示
    二、选题背景和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及有待提升之处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既有成果有待提升之处
    四、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创新之处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为改革提供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确保了社会主义改革的正当性
        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确保了社会主义改革行稳致远
    第二节 列宁对社会主义改革的探索
        一、开启了社会主义建设有益探索
        二、形成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认识
    第三节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改革的认识
        一、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方针
        二、构建社会主义矛盾学说
第二章 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历史进程
    第一节 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历史背景
        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遭遇重大挫折
        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进入“黄金期”
        三、苏东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变质转向
    第二节 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发展历程
        一、社会主义改革探索和试验期(1978.12—1992.2)
        二、社会主义改革推进和完善时期(1992.2—2013.11)
        三、社会主义改革深化和拓展期(2013.11—)
第三章 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理论创新
    第一节 改革的方向是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一、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社会的夙愿
        二、社会主义制度在实践中需要进一步完善
        三、只有通过改革才能完善与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第二节 改革的实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
        二、只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提高人民的幸福感
        三、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相结合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伟大创举
    第三节 改革的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
        一、共同富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追寻
        二、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
    第四节 改革的策略是科学把握变与稳的关系
        一、变中求稳
        二、稳中有变
第四章 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实践创新
    第一节 坚持党的领导与全面从严治党相结合
        一、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改革的核心力量
        二、只有全面从严治党才能确保党堪当改革历史重任
    第二节 解放思想与统一思想相结合
        一、反思落后社会现实启动改革
        二、再认识社会主义本质推进改革
        三、直面发展中的问题深化改革
    第三节 改革、发展与稳定相结合
        一、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确保稳定
        二、采取渐进增量式改革实现稳中求变
        三、制定正确改革标准保证改革顺利前行
    第四节 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相结合
        一、基层群众创新推动改革开放
        二、战略布局的顶层设计优化改革开放格局
        三、战略目标的顶层设计推动改革开放进程
        四、战略举措的顶层设计保障改革开放质量
    第五节 重点推进与全面改革相结合
        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二、以经济体制改革带动全面改革
第五章 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启示
    第一节 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在理论上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
        一、本土化发展适应民族特色
        二、时代化发展回应时代之问
        三、大众化发展满足人民需要
    第二节 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在实践上不断实现多种结合
        一、社会主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
        二、社会主义与世界发展相结合
        三、社会主义与市场、民主和法治相结合
    第三节 社会主义改革必须在政治上坚持党的领导
        一、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确保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
        二、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确保改革顺利推进
    第四节 社会主义改革必须在内涵上彰显人的价值
        一、人的价值具有多维性特征
        二、社会主义是人的价值最佳体现
        三、社会主义实现人价值的优势所在
结语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一、改革是否导致中国走“中国特色的实用主义”道路
    二、改革是否导致中国走“中国特色的后社会主义”道路
    三、改革是否导致中国走“新全球主义意识形态”道路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改革如何开启新窗口
    五、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强调的是“中国特色”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3)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缘由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评价
    1.3 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基本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重点、难点及可能的创新点
        1.4.1 研究重点
        1.4.2 研究难点
        1.4.3 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理论基础与思想资源
    2.1 青年观的主要内容及基本功能
        2.1.1 青年观核心概念界定及其主要内容
        2.1.2 青年观的基本功能
    2.2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恩格斯的青年观
        2.2.2 列宁、斯大林的青年观
        2.2.3 毛泽东的青年观
    2.3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思想资源
        2.3.1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青年思想
第三章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发展历程及演变机制
    3.1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发展历程
        3.1.1 邓小平的青年观
        3.1.2 江泽民的青年观
        3.1.3 胡锦涛的青年观
        3.1.4 习近平的青年观
    3.2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演变机制
        3.2.1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青年观演变中的“不变”
        3.2.2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青年观演变中的“变化”
第四章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基本内容及结构层次
    4.1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基本内容
        4.1.1 青年本质论
        4.1.2 青年特征论
        4.1.3 青年作用论
        4.1.4 青年教育论
        4.1.5 青年成才论
        4.1.6 青年就业论
        4.1.7 青年组织建设论
    4.2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结构层次
        4.2.1 内容结构
        4.2.2 逻辑结构
        4.2.3 理论层次
第五章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基本特性
    5.1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内在的基本特性
        5.1.1 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
        5.1.2 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
        5.1.3 发展性与时代性相统一
        5.1.4 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
    5.2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在教育与塑造青年中呈现的基本特性
        5.2.1 秉持远大理想与培养实干精神相统一
        5.2.2 注重专业才能与强调全面发展相统一
        5.2.3 承担中国责任与关心人类命运相统一
        5.2.4 传承优秀文化与勇于创新创造相统一
第六章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时代价值
    6.1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理论价值
        6.1.1 开辟了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新境界
        6.1.2 拓展了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新视野
        6.1.3 实现了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新飞跃
    6.2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实践价值
        6.2.1 为培养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奠定思想基础
        6.2.2 为做好新时代共青团工作提供根本遵循
        6.2.3 为促进新时代青年健康成长指明方向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6)新疆“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工作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一、新疆“访惠聚”工作的理论依据与现实依据
    (一)新疆“访惠聚”工作的理论依据
        1.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理论支撑
        2.中共五代领导集体的群众观是直接理论来源
        3.党的治疆理论、治疆战略是工作指针
    (二)新疆“访惠聚”工作的现实依据
        1.应对“三期”叠加严峻形势的重要举措
        2.践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
        3.推进与全国同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手段
二、新疆“访惠聚”工作的实施及其特点
    (一)“访惠聚”工作的基本情况
        1.“访惠聚”工作的内涵与目标
        2.“访惠聚”工作组工作与纪律要求
        3.“访惠聚”工作的组织机构和职责
        4.“访惠聚”工作的工作机制
    (二)新疆“访惠聚”工作的主要任务及其实施
        1.践行群众路线,扎扎实实访民情
        2.深化“去极端化”,促进宗教和谐
        3.加强文化阵地建设,厚植文化优势
        4.加强基层基础,建设服务型党组织
        5.以民为本,助民惠民改善民生
        6.创新社会管理,治密群防群治安全网
    (三)新疆“访惠聚”工作的特点
        1.“访惠聚”工作具有时代性
        2.“访惠聚”工作具有广泛性
        3.“访惠聚”工作具有创新性
        4.“访惠聚”工作具有实践性
三、新疆“访惠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一)新疆“访惠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访惠聚”工作存在人员分配不适当的现象
        2.“访惠聚”工作存在文化阵地在人员、管理、利用率方面的现实问题
        3.“访惠聚”工作过分重视物质帮扶,导致农民缺乏能动性
        4.“访惠聚”工作中存在基层建设在人、财、作风方面的薄弱环节
        5.“访惠聚”工作结束后面临后续发展如何保障的问题
    (二)加强新疆“访惠聚”工作的建议
        1.优化成员结构,助推“访惠聚”工作有效开展
        2.加强文化阵地建设,凸显“访惠聚”工作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3.经济扶贫先行,促成“访惠聚”工作精神扶贫
        4.建强基层,深化“访惠聚”工作破解人、财、作风建设问题
        5.立足长远,推进“访惠聚”工作建立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
四、新疆“访惠聚”工作的重要价值
    (一)新疆“访惠聚”工作的理论价值
        1.“访惠聚”工作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2.“访惠聚”工作充实了党的群众路线的思想内涵
        3.“访惠聚”工作升华了党的治疆战略的总体布局
    (二)新疆“访惠聚”工作的实践价值
        1.“访惠聚”工作加强了民族团结和宗教和谐
        2.“访惠聚”工作提高了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
        3.“访惠聚”工作推进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疆篇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论文清单
致谢

(8)当代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问题与文献综述
    三、文章相关概念的界定
    四、研究目标与内容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时代课题
    一、青年价值观迷茫与失落的现实问题
        (一)建国以来青年价值观演变
        (二)影响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形成的因素
        (三)青年价值观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影响背景
        (一)新左派思潮
        (二)民主社会主义思潮
        (三)自由主义思潮
        (四)民族主义思潮
        (五)民粹主义思潮
        (六)新儒家思潮
    三、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目标任务
        (一)当代青年思想的总体状况
        (二)引导教育青年的目标
        (三)引导教育青年的基本任务
第二章 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历史返顾
    一、青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历史演进
        (一)1949-1976 年的青年思想道德建设
        (二)1976. 10—现在的青年思想道德建设
    二、青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历史经验
        (一)坚定不移地贯彻青年思想道德教育为首的思想
        (二)整体规划青年思想道德建设
        (三)遵循青年思想道德建设基本的原则
        (四)不断丰富和创新青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方式方法
    三、青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历史教训
        (一)忽软忽硬,摆位摇摆
        (二)强调社会本位,忽视青年的主体价值
        (三)脱离现实,缺乏体验
        (四)理论建设滞后,队伍建设薄弱
        (五)合力尚未形成,制度缺乏保障
第三章 青年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比较分析
    一、我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积极要素
        (一)“三纲五常”与名教观念
        (二)“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是中华民国时期的核心价值观
        (三)从传统核心价值观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国外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启示
        (一)西方价值观教育及启示
        (二)新加坡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及启示
    三、青年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兼蓄理念
        (一)青年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根基
        (二)青年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视野
        (三)青年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创新
第四章 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基本原则
    一、教育的主流性原则
        (一)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旋律
        (二)多元化价值观下青年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流性原则
    二、教育的主导性原则
        (一)主导性原则的内涵
        (二)主导性教育的原则
        (三)主导性教育原则实现途径
    三、教育的主体性原则
        (一)主体性教育的内涵
        (二)主体性教育在中国的现状
        (三)主体性教育的目标
        (四)主体性教育对策措施
第五章 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方法途径
    一、人文关怀的方法
        (一)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人本思想——人文关怀
        (二)当代中国人文关怀的价值指向
        (三)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人文目标
    二、心理疏导的方法
        (一)心理疏导的内涵和特征
        (二)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作用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入心理疏导的主要途径
    三、“三贴近”的方法
        (一)“三贴近”的内涵和意义
        (二)“三贴近”促进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四、文化育人的方法
        (一)文化育人,要加强灵魂和精髓的建设
        (二)文化育人,加强文化载体建设
        (三)文化育人,关键是教育青年
第六章 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工作体系
    一、党团组织体系
        (一)党团组织在青年核心价值教育中的作用
        (二)学校党团组织对青年学生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途径
    二、学校教育体系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是青年学生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首要渠道
        (二)社会实践是青年学生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阵地
        (三)校园文化建设是青年学生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载体
    三、公共传媒体系
        (一)公共传媒的公共性和功能
        (二)公共传媒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三)公共传媒引领青年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四、法规制度体系
        (一)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
        (二)国外核心价值教育中的政策、法律和法规保障
        (三)完善法律法规,加强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第七章 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经验提升
    一、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的透视
        (一)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由来和特点
        (二)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主要载体
        (三)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精神文明建设对策措施
    二、“抗震救灾精神”的写照
        (一)“抗震救灾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成果的突出体现
        (二)“抗震救灾精神”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启示
        (三)从抗震救灾的伟大实践中汲取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精神力量
    三、“奥运精神”的升华
        (一)“奥运精神”的产生
        (二)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
        (三)“奥运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的一致性
        (四)以“奥运精神”促进青年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四、青年志愿者活动的育发
        (一)弘扬志愿精神与加强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内在统一
        (二)志愿服务是加强青年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途径
        (三)进一步建立健全青年志愿者工作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10)加快构建重要战略支点的行动纲领——中共湖北省第十次代表大会报告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一、报告诞生的历史背景、起草过程与热烈反响
    (一) 历史背景:“五情”变化———呼唤绘制新蓝图
    (二) 起草过程:“六大元素”叠加———报告是在省委领导下全省人民共同起草的
    (三) 热烈反响:报告赢得了与会代表及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
二、关于报告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
    (一) 砥砺奋进、蓄势勃发的五年
    (二) 开启加快构建重要战略支点的新征程
    (三) 对建设“五个湖北”作出重大战略部署
    (四) 锻造加快构建重要战略支点的领导核心
三、深刻领会报告的重大创新与亮点
    (一) 与时俱进地提出了明确的主题和主线
    (二) 对加快构建重要战略支点的内涵作了系统阐释
    (三) 确立了“一元多层次的战略体系”, 使战略思维落地生根
    (四) 作出了未来十年是湖北发展“黄金十年”的重大判断
    (五) 对建设“五个湖北”作了系统部署
    (六) 坚持人民至上, 提出了“十个确保”
    (七) 培育、创新发展文化
    (八) 打造雷厉风行的抓落实链条

四、文明创建必须坚持“五个结合”(论文参考文献)

  • [1]乡村振兴战略下中国乡村文化建设研究[D]. 卯海娟. 兰州理工大学, 2020(01)
  • [2]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创新与启示[D]. 戴佳朋.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4)
  • [3]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研究[D]. 伍安春.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4]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 与时俱进加快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访贵州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陈少波[J]. 田方. 生态文明新时代, 2018(03)
  • [5]浅谈红色文化教育实效性的“五个结合”[J]. 谢玲,谢清. 企业导报, 2016(18)
  • [6]新疆“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工作初探[D]. 王小娟. 新疆大学, 2016(12)
  • [7]加强水文化建设 提升单位整体水平[A]. 霍鹏喜,杨秀梅,安丽丽. 中国水文化(2014年第1期), 2014(总第132期)
  • [8]当代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研究[D]. 吴宏韬. 东北师范大学, 2013(05)
  • [9]科学绘就富民强省宏伟蓝图——学习领会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精神[J]. 李春明. 楚天主人, 2012(07)
  • [10]加快构建重要战略支点的行动纲领——中共湖北省第十次代表大会报告解读[J]. 吕东升. 政策, 2012(07)

标签:;  ;  ;  ;  ;  

创造文明要坚持“五个结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