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输液的临床决策

静脉输液的临床决策

一、静脉滴注的临床决策(论文文献综述)

李佳,冯如芝,梁素娟[1](2021)在《脑出血患者血压管理的证据总结》文中指出目的检索并总结脑出血患者血压管理的最佳证据, 为脑出血患者的血压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PIPOST模型构建循证问题, 以"intracerebral hemorrhage/cerebral hemorrhage/ICH/HICH/stroke" AND "blood pressure/hypertension"为英文检索词, 以"脑出血/颅内出血/脑卒中"+ "血压"为中文检索词检索美国指南网、UpToDat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等国内外数据库及相关协会官方网站, 由2名研究者独立对纳入的指南、系统评价、专家共识等进行质量评价并对文献进行证据提取。结果研究共纳入17篇文献, 其中临床决策2篇, 指南7篇, 系统评价7篇, 专家共识1篇。总结出最佳证据26条, 包括降压时机与方法、降压获益与风险、药物选择及方式、脑卒中复发预防、注意事项等5个方面。结论积极的血压管理可以改善脑出血患者临床预后;在证据应用的过程中, 要根据临床情景为患者制定合适的血压管理方案。

廖中华[2](2021)在《急诊晕厥患者诊治中的临床决策》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急诊晕厥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诊治中的临床决策。方法:回顾我院2016年1月~2019年12月间收治的46例急诊晕厥患者进行诊治分析。结果:引起晕厥的病因主要有神经反射性晕厥16例、直立性低血压晕厥14例、心源性晕厥9例、癔症晕厥4例、原因不明晕厥3例;已明确诊断为心源性晕厥、原因不明晕厥,收入住院进一步诊疗,余病例在急诊观察室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出院,门诊随访。结论:急诊科医师接诊急诊晕厥患者后及时评估,尽快识别高危患者,明确病因诊断,有针对性地作出治疗决策,对改善愈后及降低病死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朱鹤[3](2021)在《内镜切除术围手术期抗凝药管理及其术后出血的循证医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内镜下息肉切除术、内镜粘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经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等被广泛应用。随着手术越来越复杂,其并发症逐渐受到关注,其中,术后出血(postprocedural bleeding,PPB)是最主要的并发症之一。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指南均将内镜切除术列为出血高或极高风险操作,因此,对PPB的预防和管理尤为重要。抗凝药被认为是内镜切除术发生PPB的独立危险因素,其最主要的代表是华法林和直接口服抗凝药(direct oral anticoagulants,DOACs),其中DOACs由于其稳定的药效动力学,日渐受到青睐,然而,也有研究表明,DOACs可能明显增加胃肠道出血的风险。目前已有多个临床研究比较DOACs和华法林对内镜切除术PPB的影响,但这些文献的结果存在争议,关于两者对内镜切除术PPB的影响孰优孰劣,尚需循证医学研究对其进行总结和分析。对于DOACs和华法林在内镜切除术围手术期的具体管理策略,例如是否需要停药,是否需要进行肝素桥接(heparin bridge,HB),各个国家和地区消化内镜学会发布的指南尚不统一,因此,亟需针对抗凝药围手术期具体管理策略方面的循证医学研究,帮助医生进行临床决策,为指南制定专家提供证据。综合上述背景,本研究提出了如下的临床问题:1.服用DOACs的患者内镜切除术的PPB发生风险是否低于华法林?2.围手术期这两种抗凝药物不同的管理策略对PPB有什么影响?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采用了循证医学方法学的手段,对现阶段发表的文献进行全面的检索,分析文献特征,总结文献规律,使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ewcastle-Ottawa scale,NOS)量表对其进行质量评价,全面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研究质量。同时,使用比值比(odds ratio,OR)对文献中的数据进行合并,以比较DOACs和华法林内镜切除术的PPB风险和血栓栓塞的风险。并使用累积Meta和趋势检验,以分析结果随发表年份和样本量的累积而产生的趋势。同时针对不同的内镜切除术、病变部位、DOACs种类进行亚组分析。对于抗凝药围手术期的管理策略,分别使用传统Meta以及基于Bayesian框架下的网状Meta,比较结果的一致性,增强证据的强度,同时使用排序概率图对抗凝药管理策略的PPB风险进行排序,筛选出最佳方案。最后,分别使用敏感性分析、Meta回归、漏斗图对前述结果的异质性、稳定性、混杂因素及偏倚进行分析,评价证据的可信性。应用上述的方法,该研究得出了如下结果:1.经过系统的文献检索,共纳入30篇文献。分析文献特征,90.00%的研究出自日本学者,73.33%研究发表于2018年以后。各个研究使用的围手术期抗凝药管理策略不尽相同,只有5篇明确提到了遵循日本消化内镜学会发布的指南。NOS质量评价总得分范围为5-8分,平均6.67分。说明纳入的文献质量是可以接受的。2.通过提取文献中的数据发现,DOACs组有586例患者发生PPB,华法林组有1782例患者发生PPB。合并结果后DOACs组的PPB发生率明显低于华法林组(OR=0.867,95%CI:0.771-0.975;P=0.017,I2=1.6%)。在排除了低质量研究、非日本的研究、小样本研究后,结果没有发生明显的改变。亚组分析显示,对于ESD,DOACs的PPB率明显低于华法林组(OR=0.786;95%CI:0.633-0.976;P=0.029,I2=0%)。而对于其他内镜切除方式、病变部位、DOACs的种类,两者的PPB发生率均没有统计学差异。3.随着发表时间和样本量的累积,DOACs的内镜切除术PPB发生率具有明显低于华法林的趋势。4.对于抗凝药围手术期的管理策略,头对头的传统Meta分析和网状Meta分析均发现,HB能够明显增加华法林的PPB发生率(传统Meta:OR=1.918;95%CI:0.132-3.250;P=0.016,I2=6.9%;网状Meta:OR=0.44,95%CI:0.15-0.86)。但对于停药组、继续用药组,DOACs和华法林的PPB率没有显着性差异,HB也未能增加DOACs的PPB发生率。排序概率图显示,华法林术前停药不进行HB的策略最有可能成为PPB发生率最低的策略(61.75%)。5.敏感性分析提示上述结果是稳定的,具有中度异质性的亚组均找到了异质性来源。Meta回归分析显示发表时间、病变大小、研究设计类型均未对结果产生影响。综上,本研究基于循证医学方法学对文献进行了客观的评价,最终得到如下结论:1.DOACs组的总PPB发生率明显低于华法林,尤其在ESD术后。两者的PPB风险在其他内镜切除方式、病变部位、DOACs种类上均没有统计学差异;2.随着发表时间和样本量的积累,DOACs的PPB发生率具有明显低于华法林的趋势;3.对于抗凝药围手术期的管理策略,HB能够明显增加华法林PPB的风险。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1.首次从循证医学的角度对内镜切除术围手术期抗凝药及其管理策略对PPB的影响进行分析;2.使用了累积Meta等方法学手段,从循证医学的角度为临床研究的方向提供了数据支持;3.针对不同抗凝药的管理策略进行了传统Meta和网状Meta的对比,增加了证据的可信性。总之,该研究为临床决策和指南制定提供了高质量的循证医学的证据,其结论具有良好的临床适用性。

关曼柯[4](2021)在《基于临床试验原始数据探索中医证据个体化适用性评价方法》文中认为目的:以依托的中医临床试验原始数据为探索,预测新患者应用证据的疗效倾向,构建评价中医临床证据个体适用性的方法,推动进一步准确合理的循证决策、规避用证风险。方法:在深入探讨评价中医证据个体适用性研究意义的基础上,本研究主要分为适用性评价方法的构建与验证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依托一项丹红注射液在PCI围手术期治疗心肌梗死的临床试验原始数据,构建中医临床试验证据的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首先,分别运用主成分分析模型和系统评价方法,分析依托试验相关指标在试验内个体间的差异程度,以及在试验外不同研究群体间的异质性,形成对数据个体差异情况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综合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专家调查方法,从临床意义出发获得试验样本内患者疗效评价指标、基线特征指标的综合权重,建立含有临床意义的指标体系用于预测。将权重引入灰色关联分析模型,以灰色关联度评价患者个体疗效,将其进行排列,形成预测疗效倾向的个体患者序列。第二部分,验证构建的方法,获得其可靠性参数。分别收集依托试验内新患者数据与回顾性病例数据,运用构建的方法分析验证研究病例与依托试验内不同疗效患者序列的特征相似度,预测新患者疗效倾向,并获得可靠性参数,验证中医证据的个体适用性评价方法。结果:1依托数据的个体化差异情况认知对依托试验内不同时点的各疗效评价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各指标方差贡献率,该值越高则对应指标在试验内个体间离散度越高,体现数据的个性特征越丰富。术后24小时的疗效评价指标方差贡献率,心电图ST段回落程度>cTNI>CK-MB>NT-proBNP>hs-CRP。术后7天的疗效评价指标方差贡献率,心电图ST段回落程度>NT-proBNP>hs-CRP>HAMD-17。术后30天的疗效评价指标方差贡献率,NT-proBNP>hs-CRP>HAMD-17>SF-12。对纳入的16篇文献中选择的疗效评价指标群体间异质性进行分析,异质性越高说明该指标的个体差异性受群体间差异的影响越大。心电图ST段回落率异质性较低(I2=0%),cTNI、CK-MB、NT-proBNP、hs-CRP指标效应在不同研究群体间具有较高异质性,I2分别为98%、99%、68%、95%。2证据适用性评价方法的构建通过电子问卷和纸质问卷结合的形式对27名专家进行了德尔菲法专家调查。对于疗效评价指标:获得依托试验内不同时点各疗效评价指标的临床意义重要性评分,归一形成各指标权重;对于基线特征指标:在专家对基线特征指标与疗效评价的相关性做出评分基础上,通过层次分析法建立判断矩阵,汇总计算各层次下基线特征指标对疗效评价的相对重要性作为权重。将获得的权重引入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应用其计算出依托试验内40例样本患者PCI术后24小时、术后7天、术后30天个体疗效与最优疗效序列间的灰色关联度,按照灰色关联度的大小进行疗效排序。取序列的中位数,将序列划分前后两段,分别代表了优效、非优效的疗效倾向。3验证构建的方法获得依托试验内20例新患者及10例回顾性病例,计算每个病例与两种疗效倾向序列内样本患者基线特征指标的灰色关联度,预测病例的疗效;将预测疗效与实际疗效评价结果相对比,获得构建方法应用在依托试验原始数据上的可靠性参数。构建方法评价依托的临床试验证据个体适用性的可靠性参数为:术后24小时预测准确率:50%,合理用证率:25%,风险规避率:66.67%;术后7天预测准确率:60%,合理用证率:40%,风险规避率:80%;术后30天预测准确率:65%,合理用证率:66.67%,风险规避率:64.71%。构建方法评价依托的真实世界回顾性病例术后24小时证据适用性的可靠性参数为:预测准确率30%,合理用证率25%,风险规避率33.33%。结论:本研究依托一项随机对照试验的原始数据,通过对数据的个体特征情况的认知、指标权重的建立、以及预测模型的建立及其验证,客观地完成了对中医临床试验证据个体适用性评价的方法探索。

郑蕊[5](2020)在《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评价“征靶关联法”的探索及验证》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中医药在世界范围内认可度的不断提升,中西药联用的情况越来越普遍,但风险未知。现有针对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研究,关于临床特征与靶点机制的研究相对独立,未能形成有效关联。如仅从药物-临床特征进行研究,干扰因素众多,会出现归因不清的情况;仅从药物-内在机制研究,来自实验室的数据难以直接助力临床决策。如何整合资源,建立可关联临床特征与靶点机制的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评价方法,是目前亟待进行的工作。目的:基于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信息评价,从临床特征与靶点机制关联角度,探索建立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评价方法——“征靶关联法”,用以提示中西药联用风险。从临床上常见、易出现风险的中西药注射剂联用切入,以喜炎平(Xiyanping,XYP)与利巴韦林(Ribavirin,RB)联用的临床安全性评价为实例,初步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方法:1.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信息评价系统收集《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目录—中成药部分》(2019年)中涉及的中药独家品种与中药注射剂的说明书。按照《中药、天然药物处方药说明书撰写指导原则》、《中成药非处方药说明书规范细则》等相关管理条例的要求,对联用临床安全性信息报告情况进行评价及问题分析。2.“征靶关联法”的探索建立阐释中西药联用安全性评价方法构建思路。从临床特征与靶点机制关联角度,建立“征靶关联法”用于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评价,提示用药风险。探讨“征靶关联法”构成要素、主要特点及实施基础。3.“征靶关联法”应用实例3.1 喜炎平与其他药品联用影响不良反应严重程度的因素识别及分析选取2004年1月至2017年12月间我国自发呈报系统中XYP所有信息。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因素方差分析、倾向性评分匹配分析集成方法,分析年龄、性别、种族、体重、药物联用等因素对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s)严重程度影响。运用变量投影重要性技术(VIP技术)分析影响因素对ADRs严重程度的贡献强度及方向。3.2构建喜炎平-利巴韦林联用临床安全性信息多元证据体以个案报告、随机对照试验、自发呈报系统、医院集中监测试验四大部分数据为来源。运用BCPNN法、Meta分析和传统频数法,分析联用药物-症状联系强度、原发病、ADRs发生率等关键临床特征,构建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信息多元证据体。3.3喜炎平-利巴韦林联用调控皮疹的特征-靶点关联对比分析以RB及XYP主要成分、皮疹为关键词,系统检索文献、药物(疾病)靶点数据库,获得XYP-RB干预皮疹靶点,以Venn图形式表示。使用DAVID、KEGG数据库、Cytoscape 3.7.2软件,对XYP-RB联用调控皮疹靶点群、XYP/RB调控皮疹靶点群、XYP-RB共同作用靶点群,四部分靶点进行功能注释(GO分析)与通路富集(KEGG分析),对比靶点群生物功能及通路分布,分析联用调控皮疹的可能机制。3.4喜炎平-利巴韦林联用引发类过敏反应(皮疹)实验及机制探索小鼠尾静脉分别注射250mg/kg、500mg/kg剂量的XYP,100mg/kg、150mg/kg剂量的RB及交叉联用,以0.8%伊文思蓝为指示剂,给药30 min后对小鼠耳廓蓝染面积进行评分,留取血清、耳组织。48h后,定量测定耳组织伊文思蓝渗出量。采用Luminex多因子检测技术检测血清中细胞因子IL-1β、IL-2、IL-4、L-5、IL-6、CXCL1、IFN-γ、TNF-α的表达。RT-PCR技术检测耳组织中靶蛋白Fas及Caspase 8的mRNA表达,初步探索XYP-RB联用调控类过敏反应机制。结果:1.说明书关于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信息评价共收集692篇中药独家品种说明书。其中21篇注射剂说明书中,95.2%对药物相互作用标注尚无相关信息,4.8%未做相关标注。仅5.2%的非注射剂说明书提示药物相互作用。71.3%说明书对有毒药物、96.3%对配伍禁忌未做相关提示。64.6%说明书对ADRs标注尚不明确,且20.0%对ADRs发生率描述不规范。共收集138篇中药注射剂说明书(52种)。81.9%说明书标注尚无相互作用信息,0.7%标注尚不明确,仅17.4%说明书进行了相关描述。涉及十八反、十九畏使用禁忌的说明书普遍未做提示(75.0%)。18.1%说明书对ADRs标注为尚不明确,且20.2%对ADRs发生率描述不规范。现有中成药说明书关于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信息严重缺失,ADRs、特殊人群用药、禁忌报告等基础信息普遍不明确,针对性研究不足。现有研究方法对临床特征与靶点机制的关联缺失,尚不能满足临床实际需求。2.“征靶关联法”的探索建立“征靶关联法”是指在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评价过程中,通过关联临床特征与靶点机制,来提示联用风险的临床安全性评价方法。构成要素包括风险识别-特征提取-征靶关联-实验验证。其特点是通过对多来源临床数据的系统分析,从作用靶点角度,关联外象表现与内在机制,来评价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全面高质量的数据来源、多学科团队的技术合作是该方法的实施基础。3.“征靶关联法”应用实例基于自发呈报系统,共纳入26317例XYP相关ADRs。年龄、RB联用是ADRs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单用XYP出现ADRs的严重程度倾向于一般。年龄与联用共同纳入VIP分析中,0-6岁患者倾向于出现一般ADRs,40岁以上患者倾向于严重ADRs。对于0-40岁患者,XYP-RB联用倾向于发生严重ADRs(VIP值>1且相关系数>0)。识别出XYP-RB联用是ADRs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且ADRs倾向于严重(0-40岁)。个案报道、医院集中监测未有相关报告,随机对照试验均为低质量研究且存在偏倚风险。多元证据体提示,在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上呼吸道感染、小儿上呼吸道感染中,联用不影响RB的ADRs发生率。联用降低了 RB在小儿手足口病(RR=0.52,95%CI=0.36-0.75,P=0.0005)、小儿病毒性肺炎(RR=0.36,95%CI=0.14-0.95,P=0.04)的 ADRs 发生率。小儿手足口病属超说明书用药,涉及ADRs 比重最高。在10-15mg/kg RB与5-10mg/(kg·d)XYP,每日一次条件下,出现ADRs 比例最高,联用组56.9%ADRs为皮肤及其附件反应。皮肤及其附件反应与XYP-RB联用显示强相关E(ICij)=0.70。59.1%ADRs报告在首次联用中出现,其中57.3%表现为皮疹(82.5%)、瘙痒(17.5%)。皮疹为XYP-RB联用主要的临床特征且符合类过敏反应特点。XYP与RB共同调控皮疹靶点有21个。代谢在各靶点谱作用中所占比例最高(58.33%、31.33%、58.82%、60.00%),可能是 XYP-RB 联用的关键生物功能。XYP 与RB特异性调控皮疹增加了信号转导、蛋白代谢等功能。各部分靶点群在炎症(23.07%以上)、凋亡(53.33%以上)相关通路富集比重较高。单药还可特异性激活HIF-1信号通路、癌症中的MicroRNAs等通路。XYP与RB联用可能是通过在代谢生物功能中的叠加作用,增强调控炎症和凋亡相关通路,同时,可能调控更广泛的靶点通路谱,引发皮疹等ADRs。在类过敏反应实验中,XYP、RB组无血管渗出反应或轻微,联用可见血管通透性显着增高,但耳重未见明显变化。IL-1β与IL-2表达低于检测限度,TNF-α、IFN-γ、CXCL1、IL-5、IL-4给药组与空白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IL-6在给药组表达均高于空白组(P<0.05),单用组与联用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与空白组比较,250 mg/kg XYP+150 mg/kg RB组FasmRNA,有显着性升高(P<0.05),单用组与联用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与空白组比较,250 mg/kg XYP+150mg/kg RB组Caspase 8 mRNA表达有升高趋势,但无显着性差异。结论:本研究在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信息报告分析基础上,从临床特征与靶点机制关联角度,提出“征靶关联法”评价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的观点。将该方法应用于XYP-RB联用临床安全性评价,发现联用可能通过调控IL-6及Fas相关炎症、凋亡通路,导致血管通透性改变,引发类过敏反应,与临床特征皮疹相符,提示XYP-RB联用风险。初步体现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刘巧艳,步红兵,尹卫,朱丽群,黄贤凤,沈支佳,朱冬梅,许步慧,齐银银,孙赞赞,杨玲[6](2020)在《住院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管理的最佳证据总结》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遴选并获取住院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管理的最佳证据,为医护人员、管理者、患者及家属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方法用PIPOST构建循证问题,系统检索BMJ Best Practice、Up To Date、JBI、RNAO等数据库关于住院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管理的所有证据,由2名研究者对纳入文献的质量进行独立评价,证据提取、综合。结果纳入21篇文献,临床决策1篇、证据总结9篇、指南8篇、1篇系统评价及2篇专家共识,形成33条最佳证据,包括评估、饮食预防、运动预防、药物预防、监测预防、低血糖教育、急救设备、应急处理及后续处理9个维度。结论本研究总结目前关于住院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评估、预防与处理的最佳证据,能够为临床医护人员提供科学指导,满足不同状态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预防与处理。

卢舒颖,刘宁,魏璐华,梁冬梅,李妍[7](2020)在《产后出血预防及管理的最佳证据总结》文中提出目的总结与产后出血预防及管理有关的最佳证据,为临床提供理论参考。方法根据循证护理的方法确立问题,并利用计算机按"6S证据模型",检索有关产后出血预防及管理的证据资源类型,包括临床指南、临床决策、专家共识和证据总结,由2名完成循证护理培训的研究员对纳入的文献独立评价,并对符合质量标准的文献进行证据提取。结果共纳入证据9篇,包括临床决策1篇,临床指南6篇,专家共识1篇以及证据总结1篇,并对相关证据进行汇总,最后从6个维度总结了21条最佳证据。结论临床管理者应加强对产后大出血应急处置流程的管理和医护人员的规范化培训,提高临床医护人员防治产后出血的能力,尽可能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及死亡率。

曾娜[8](2020)在《基于MRI影像组学建立鼻咽癌早期疗效预测模型》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索治疗前核磁图像的影像组学特征在预测鼻咽癌对诱导化疗的反应及放化疗后鼻咽部原发灶肿瘤残留风险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湖南省肿瘤医院2015年12月至2018年12月经病理确诊为鼻咽癌的191例初治局部晚期患者(III-IVA期),均接受诱导化疗(IC)及同步放化疗(CCRT)。每例患者均有治疗前2周内、2周期诱导化疗后及放化疗结束3个月后核磁图像,图像均包含了T1、T2、T1C序列。根据RECIST1.1实体肿瘤疗效评价标准评判化疗反应,将191例患者分为反应组(CR和PR)和无反应组(SD和PD);由影像医生和放疗科医生根据放化疗后复查核磁图像将191例患者分为残留组和非残留组。在MIM planning系统上勾画出治疗前核磁图像中鼻咽部肿块,即为感兴趣区域(ROI),使用IBEX软件从预处理过的治疗前核磁图像TI,T2及T1C三个序列的ROI中提取形状(shape),灰度直方图(Intensity histogram)、灰度值(Intensity direct),灰度共生矩阵(GLCM,Gray-Level Co-occurrence Matrix)、灰度行程矩阵(GLRLM,gray level run length matrix)、邻域灰度差异矩阵(NIDM,neighborhood intensity different matrix)六种特征。通过卡方检验、曼-惠特尼U检验和Lasso逻辑回归分析筛选出与化疗反应及肿瘤残留相关的特征后,由SVM分类器及五折交叉验证法建立鼻咽癌化疗反应及原发灶肿瘤残留的预测模型,最后根据AUC、准确度、特异度以及敏感度对模型的预测能力进行评价。结果:入组的191例患者中化疗反应组135例,无反应组56例;影像学残留组58例,非残留组133例。IBEX分别从TI、T2、T1C中提取出1582个初始影像组学特征。通过卡方检验、曼-惠特尼U检验和LASSO统计法筛选出6个与肿瘤化疗反应密切相关的特征;9个与肿瘤残留事件密切相关的特征;两组均未筛选出相关的临床参数。通过SVM分类器及五折交叉验证建立化疗反应及肿瘤残留预测模型,化疗反应预测模型在测试集的平均AUC、准确度、特异度、敏感度分别为0.79,72%,77%,67%;肿瘤残留预测模型在测试集的平均AUC、准确度、特异度、敏感度分别为0.73,67%,54%,77%。结论:治疗前核磁图像的影像学特征对局部晚期鼻咽癌有较好的危险分层能力,为个体化的精准治疗提供了新的补充。

骆素素[9](2020)在《氨甲环酸和尖吻蝮蛇血凝酶在颅底肿瘤手术中止血效果的比较观察》文中认为[目的]颅底肿瘤是神经外科领域常见的疾病之一,开颅手术切除是这类疾病主要的治疗方法,颅脑手术部位特殊,血液供应丰富,手术时间长,手术过程中失血潜能较大是其主要特点,大量失血导致患者高并发症和高死亡率,严重影响患者预后转归。因此,手术过程中采取血液保护措施减少失血极为重要。止血药是常见的药物干预方式,氨甲环酸和尖吻蝮蛇血凝酶作用机制不同,但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均在临床上得到证实,目前已广泛运用于临床麻醉过程中。但两者药物在神经外科手术的应用总体相对较少,目前多用于颅脑外伤的围术期止血。本研究拟探讨氨甲环酸和尖吻蝮蛇血凝酶在择期颅底肿瘤切除手术患者中的止血效果及其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材料与方法]选取拟行择期开颅颅底肿瘤切除术的患者60例,采用电脑随机数字表法将这些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氨甲环酸组(T组)、尖吻蝮蛇血凝酶组(H组)与空白对照组(N组),每组20例。三组患者均采用静吸复合全身麻醉,在麻醉诱导及动静脉穿刺完成后,经中心静脉导管抽取2ml不凝血,使用sonoclot凝血和血小板功能分析仪进行即时凝血功能分析。在手术医生开始切皮前20分钟分别予以氨甲环酸20mg/kg静脉滴注或尖吻蝮蛇血凝酶2U静脉注射,空白对照组给予同等剂量生理盐水。手术开始即连接上自体血回收装置回收术中丢失血,手术结束后再次使用sonoclot凝血和血小板功能分析仪监测患者此时的凝血功能。三组患者手术麻醉医生均为同一组,手术过程中补液包括生理需要量、累计缺失量、补偿性扩容量(5ml/kg)、术中失血量,生理需要量采用4-2-1法则,输液种类选择复方电解质注射液和琥珀酰明胶,按照晶胶比2:1输注,随时根据尿量和失血量调整输液速度,维持心率和血压平稳。术中间断进行血气分析,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异体输血原则遵循输血指南。每一例患者均记录术前及术后24小时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血小板计数(PLT)、血红蛋白计数(Hb)。记录患者术前及术后sonoclot凝血和血小板分析仪监测指标凝血激活时间(ACT)和凝血速率(CR)。记录患者手术过程中的出入量(失血量、自体血回输量、异体血输血量、尿量、输液量)及术后24小时引流量。术后做好随访并记录患者术后24小时并发症情况。[结果]1、三组患者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三组患者术前术后的传统凝血指标PT、APTT、FIB、TT及sonoclot凝血和血小板功能分析仪监测指标ACT、C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术后血小板计数(PLT)、血红蛋白计数(Hb)均较术前减少(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T组和H组患者术中失血量、自体血回输量及术后24小时引流量均较N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组和H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组和H组的异体血输血率均较N组低,其中H组和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组和N组、T组和H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三组患者术后均无下肢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癫痫、急性肝肾功能损伤等并发症。[结论]1、单次负荷剂量给药法的氨甲环酸和尖吻蝮蛇血凝酶在颅底肿瘤切除术中的止血效果相似,二者并未增加术后血栓事件的发生率,对患者的凝血功能也没有影响。不同药物剂量及使用方式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需扩大临床样本量进一步研究比较。2、止血药联合自体血回输技术可减少颅脑肿瘤手术围术期输血率,二者都是现在血液保护策略中常用的手段,安全性和可行性都得到相关证实,值得临床推广使用。3、Sonoclot凝血和血小板功能分析仪操作简单,耗时少,可及时反映围术期患者的凝血状态,不仅可用于围术期出血管理,还可指导临床药物及输血治疗,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栾潇[10](2020)在《mrTRG与ADC在评估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放化同期治疗效果中的运用价值》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探讨磁共振肿瘤退缩分级(Magnetic Resonance Tumor Regression Grade,mrTRG)与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用于评估局部进展期直肠癌(Locally Advanced Rectal Cancer,LARC)新辅助放化疗后(Neoadjuvant Chemoradiotherapy,NCRT)治疗效果的价值。[方法]研究纳入134例选自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自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经肠镜活检及磁共振证实为LARC的患者,术前均接受NCRT,放化疗结束第8周行磁共振评估后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根据病理肿瘤退缩分级(Pathological Tumor Regression Grade,pTRG)将病例分为病理完全缓解组(pCR组)及非病理完全缓解组(非pCR组),两名放射科医师分别在T2加权成像(T2WI)与弥散加权成像(DWI)图像上绘制感兴趣区域(Region Of Interest,ROI),评判磁共振肿瘤退缩分级(mrTRG)和计算治疗后平均ADC值。mrTRG1-2级定义为反应良好。用组内相关系数(ICC)分析两名阅片医师对于mrTRG与ADC值测量结果间的变异性。Spearman相关性分析研究mrTRG、治疗后ADC值与pTRG之间的相关性。ROC曲线分别检验mrTRG、治疗后平均ADC值预测PCR的准确性,约登指数计算最佳临界值、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Wilcoxon符号秩检验对比pCR组和非pCR组间mrTRG、治疗后ADC值变化;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主要潜在参数与pCR的相关性,ROC曲线检验拟合模型效果。DeLong检验分析各ROC曲线诊断性能的差异。P<0.05被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名观察者判断mrTRG(ICC 0.83 95%CI,0.703-0.881)和ADC测量值(ICC 0.96 95%CI,0.989-0.996)的一致性良好;mrTRG 与 pCR之间呈正相关([rs]0.505;p<0.01),ADC 值与 pCR 之间呈负相关([rs]-0.693;p<0.01);pCR组患者mrTRG等级显着低于非pCR组(p<0.01),ADC值显着高于非pCR组(p<0.01);mrTRG、ADC值、拟合模型用于预测pCR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2、0.906、0.908,敏感性分别为61.3、83.9、83.9,特异性分别为98.1、84.5、85.4,说明拟合模型在预测pCR准确性上较mrTRG更优;在预测pCR方面,ADC值与mrTR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ADC值与组合模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12),mrTRG与组合模型存在明显差异(p=0.015)。[结论]1.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有部分患者能够达到病理完全缓解。2.mrTRG、ADC值是评估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放化同期治疗效果潜在的无创性方法,mrTRG用于鉴别治疗效果较差的患者(pTRG2-4级)效果好,ADC值在预测pCR方面更具有优势。3.在mrTRG的基础上加入平均ADC值能更好的预测pCR,较单独使用有更好的准确性。

二、静脉滴注的临床决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静脉滴注的临床决策(论文提纲范文)

(2)急诊晕厥患者诊治中的临床决策(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方法的决策
        1.2.1 晕厥的分类
        1.2.2 辅助检查的决策
2 治疗决策
3 结果
4 讨论

(3)内镜切除术围手术期抗凝药管理及其术后出血的循证医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1.1 内镜切除术后出血的研究进展
        1.1.1 内镜切除术后出血的发生概况
        1.1.2 内镜切除术后出血的影响因素
        1.1.3 内镜切除术后出血的预防措施
        1.1.4 内镜切除术后出血的介入时机
    1.2 抗凝药对内镜切除术后出血的影响
        1.2.1 抗凝药对内镜切除术后出血的影响概况
        1.2.2 华法林
        1.2.3 直接口服抗凝药
    1.3 循证医学在该领域的重要作用
    1.4 本研究的设计思路和创新点
第2章 本课题应用的循证医学方法学内容
    2.1 研究方案的注册和同行审议
    2.2 文献的检索策略
    2.3 研究筛选
    2.4 纳入和排除标准
    2.5 数据提取
    2.6 亚组的设定
    2.7 质量评价
    2.8 数据统计
        2.8.1 文献系统评价部分
        2.8.2 传统Meta分析
        2.8.3 累积Meta分析
        2.8.4 网状Meta分析
        2.8.5 Meta回归
        2.8.6 敏感性分析及发表偏倚的检测
第3章 结果
    3.1 文献系统评价
        3.1.1 文献检索结果
        3.1.2 纳入文献的特征
        3.1.3 质量评价
        3.1.4 纳入文献的发表年份和样本量统计
    3.2 DOACs和华法林对内镜切除术后出血的影响
        3.2.1 DOACs和华法林对术后出血发生率的总体影响
        3.2.2 DOACs和华法林对术后出血发生率影响的变化趋势
        3.2.3 DOACs和华法林对内镜切除术后出血影响的亚组分析
    3.3 不同抗凝药管理策略对术后出血的影响
        3.3.1 传统Meta分析结果
        3.3.2 网状Meta分析结果
    3.4 DOACs和华法林对内镜切除术后血栓栓塞风险的影响
    3.5 Meta回归分析结果
    3.6 敏感性分析及异质性评价
    3.7 发表偏倚的评价
第4章 讨论
    4.1 文献系统评价结果的讨论
    4.2 DOACs和华法林对内镜切除术后出血的影响
    4.3 围手术期抗凝药管理策略及其对术后出血的影响
    4.4 该研究的局限性
    4.5 本研究的优势和创新点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基于临床试验原始数据探索中医证据个体化适用性评价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一、中医临床个体疗效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二、疗效预测模型与方法的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引导中医证据支撑临床决策:理论探讨和研究思路
    一、循证医学实践模式下中医证据与临床理论的连接
    二、支持中医证据向临床决策转化的个体化评价研究思路
第二部分 依托临床试验数据构建中医证据个体适用性评价方法
    一、依托试验原始数据的指标选择与处理
    二、依托原始数据的个体差异情况分析
        (一) 应用主成分分析模型分析试验内个体间特征差异情况
        (二) 应用系统评价方法分析试验外群体间特征差异情况
    三、建立依托试验个体疗效评价的综合指标权重
        (一) 基于德尔菲法建立个体疗效评价指标权重
        (二) 结合层次分析与德尔菲法建立基线特征指标权重
    四、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构建疗效预测模型
第三部分 中医证据个体适用性评价方法的应用研究
    一、基于依托试验内新患者数据的验证研究
    二、基于回顾性病例数据的验证研究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依托试验方案简介
    附录2 心电图指标评价表
    附录3 系统评价检索式
    附录4 专家问卷调查表
    附录5 验证研究伦理审核批件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评价“征靶关联法”的探索及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评价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主要临床特征及相关机制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信息评价
    (一) 中药独家品种说明书关于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信息评价
        1. 资料与方法
        2. 研究结果
    (二) 中药注射剂说明书关于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信息评价
        1. 资料与方法
        2. 研究结果
    (三) 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信息问题分析
        1. 信息缺失,针对性研究不足
        2. 现有方法不能满足实际需求
第二部分 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评价“征靶关联法”的探索建立
    (一) 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评价方法的构建思路
        1. 西药-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评价
        2. 不良反应外象表现与内在机制关联
        3. 临床特征与靶点机制关联
        4. 建立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评价的特征与靶点关联模式
    (二) “征靶关联法”的提出
    (三) “征靶关联法”的构成要素
        1. 临床联用不良反应严重程度影响因素识别(风险识别)
        2. 构建临床中西药联用安全信息多元证据体(特征提取)
        3. 临床特征-靶点对应分析(征靶关联)
        4. 实验验证
    (四) “征靶关联法”的主要特点
        1. 多来源真实世界数据总结临床特征
        2. 基于作用靶点角度分析内在机制
        3. 临床特征与靶点机制形成关联
    (五) “征靶关联法”的实施基础
        1. 全面高质量的数据来源
        2. 多学科团队的技术共融
第三部分 “征靶关联法”应用实例
    (一) 喜炎平与其他药品联用影响不良反应严重程度的因素识别及分析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小结
    (二) 构建喜炎平-利巴韦林联用临床安全性信息多元证据体
        1. 医院集中监测研究证据
        2. 个案报告证据
        3. 随机对照试验证据
        4. 自发呈报系统证据
        5. 喜炎平-利巴韦林联用多元证据体及可能机制分析
        6. 小结
    (三) 喜炎平-利巴韦林联用调控皮疹的特征-靶点关联对比分析
        1. 喜炎平-利巴韦林联用调控皮疹靶点检索与筛选
        2. 基于功能注释进行喜炎平-利巴韦林联用调控皮疹的关联对比分析
        3. 基于通路富集进行喜炎平-利巴韦林联用调控皮疹的关联对比分析
        4. 小结
    (四) 喜炎平-利巴韦林联用引发类过敏反应(皮疹)实验及机制探索
        1. 喜炎平-利巴韦林联用引发类过敏反应(皮疹)实验
        2. 喜炎平-利巴韦林联用引发类过敏反应(皮疹)细胞因子表达
        3. 喜炎平-利巴韦林联用引发类过敏反应(皮疹)靶点mRNA表达
        4. 小结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住院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管理的最佳证据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1 方法
    1.1 确定问题
    1.2 检索策略
    1.3 文献质量评价标准
    1.4 证据的分级与推荐级别
    1.5 文献质量的评价过程
    1.6资料提取
2 结果
    2.1 纳入文献的一般特征
    2.2 文献质量评价结果
        2.2.1 指南的质量评价结果
        2.2.2 系统评价的质量评价结果
        2.2.3 专家共识的质量评价结果
    2.3 证据汇总结果
3 证据描述
    3.1 评估
    3.2 预防
    3.3 处理

(7)产后出血预防及管理的最佳证据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1 方法
    1.1 问题确立
    1.2 检索资源
    1.3 文献的纳入与排除
    1.4 文献质量的评价标准
        1.4.1 临床决策
        1.4.2 指南的质量评价标准
        1.4.3 证据总结的质量评价标准
        1.4.4 专家共识的质量评价标准
    1.5 证据质量的评价过程
2 结果
    2.1 文献的纳入结果
    2.2 文献质量评价结果
        2.2.1 指南的评价结果
        2.2.2 专家共识的评价结果
    2.3 证据汇总结果
3 证据汇总分析
    3.1 评估
    3.2 风险管理
    3.3 预防措施
    3.4 治疗措施
    3.5 临床监测
    3.6 沟通
4 结论

(8)基于MRI影像组学建立鼻咽癌早期疗效预测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词中英文对照索引
第1章 绪论
第2章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临床资料的收集
    2.3 核磁检查
    2.4 治疗方案
    2.5 疗效评价
    2.6 图像的获取及分割
    2.7 特征的提取
    2.8 临床参数及特征的筛选
    2.9 模型的构建和评估
第3章 结果
    3.1 患者的统计信息
    3.2 特征的提取结果
    3.3 临床参数及特征的筛选结果
    3.4 模型的评价结果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9)氨甲环酸和尖吻蝮蛇血凝酶在颅底肿瘤手术中止血效果的比较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围术期凝血功能监测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mrTRG与ADC在评估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放化同期治疗效果中的运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功能影像在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放化同期治疗效果中的运用
    参考文献
致谢

四、静脉滴注的临床决策(论文参考文献)

  • [1]脑出血患者血压管理的证据总结[J]. 李佳,冯如芝,梁素娟.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21(10)
  • [2]急诊晕厥患者诊治中的临床决策[J]. 廖中华.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21(16)
  • [3]内镜切除术围手术期抗凝药管理及其术后出血的循证医学研究[D]. 朱鹤. 吉林大学, 2021(01)
  • [4]基于临床试验原始数据探索中医证据个体化适用性评价方法[D]. 关曼柯.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5]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评价“征靶关联法”的探索及验证[D]. 郑蕊.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住院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管理的最佳证据总结[J]. 刘巧艳,步红兵,尹卫,朱丽群,黄贤凤,沈支佳,朱冬梅,许步慧,齐银银,孙赞赞,杨玲. 护理学报, 2020(13)
  • [7]产后出血预防及管理的最佳证据总结[J]. 卢舒颖,刘宁,魏璐华,梁冬梅,李妍. 护理学报, 2020(12)
  • [8]基于MRI影像组学建立鼻咽癌早期疗效预测模型[D]. 曾娜. 南华大学, 2020(01)
  • [9]氨甲环酸和尖吻蝮蛇血凝酶在颅底肿瘤手术中止血效果的比较观察[D]. 骆素素. 昆明医科大学, 2020
  • [10]mrTRG与ADC在评估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放化同期治疗效果中的运用价值[D]. 栾潇.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标签:;  ;  ;  

静脉输液的临床决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