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我们的技术创新

谈谈我们的技术创新

一、谈谈我们的技术创新(论文文献综述)

胡涛[1](2021)在《抗疫精神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习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表彰大会上强调,抗疫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结合,是中国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极大的精神力量。抗疫精神丰富了中国精神的内容,有助于提升“四个自信”特别是文化自信,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力量,有利于提升我国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国际话语权。因此,我们须大力弘扬抗疫精神。初中生处于价值观形成的特殊时期,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初中生核心德育课程,是完成初中阶段“立德树人”任务的主阵地。将抗疫精神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效性和育人效果。有利于初中生全面发展及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初中生核心素养,体现《道德与法治》课程特色以及落实新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要求。通过对国内学者研究成果的梳理,从理论联系实际方法论,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以及人本主义学习观,探讨融入的理论依据。抗疫精神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要把握针对性原则、思想性原则、适度性原则和教育性原则。重点探讨从教师素养、学生学习、课程教材、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等方面,提出抗疫精神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具体路径。将抗疫精神的融入体现在提高教师的意识和能力,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点方面,总结了抗疫精神作为教学素材与教材相结合,并按照教材内容,进行了内容结合分析、素材运用探讨及教学方法的思考。在课堂教学中,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技术,增强教学效果和融入效果。重视实践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学生将知识运用于实践,即提升学习效果,又能指导实践。最后,本文以九年级“凝聚价值追求”一课作为教学范例,具体探讨融入原则和基本路径的实际运用。

高瑞[2](2020)在《基于“2018年大湄公河次区域跨境电子商务合作平台对话会暨企业联盟年会”模拟口译实践报告》文中提出云南和东南亚国家地缘相近,经济联系密切,双边关系历史悠久。特别是在近几年,“大湄公河次区域跨境电子商务合作平台暨企业联盟”正式成立,为促进该次区域国家间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加强了次区域国家的经济联系,使贸易、投资和经济增长等方面的合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随着大湄公河次区域越来越多的跨国经济交流活动,带动了专业口译人才的需求。该翻译报告是基于作者在“2018年GMS跨境电子商务合作平台对话会暨企业联盟年会”的模拟同声传译而撰写的。该模拟任务是作者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的。通过本次模拟口译,作者对商务口译的特点和规律,以及如何将翻译理论正确运用于实践进行探索。商务口译难度较大,目的性强,对译者要求高,需要译者具有坚实的双语能力和商务口译能力。本次模拟口译实践对作者提高口译能力起了很大的积极作用。本次口译实践和实践报告均以释意理论为指导。本报告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次口译任务的来源、背景、特点以及任务目标。第二部分是对本次口译任务过程的回顾,主要从译前准备、具体会议进程、译员的自我评价及他人的评价组成。第三部分介绍了释意论,以及释意论在口译中的应用。第四部分是对一些具体的口译技巧而进行的案例分析。第五部分是译员的反思和对将来口译的建议。

王仕[3](2020)在《事故灾难事件网络舆情治理的对策研究》文中指出事故灾难事件是突发事件的一种具体类型,指的是由于人为性因素突然发生并造成灾难性后果的事故,其发生往往会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成为一时的舆论热点。互联网的普及使得网络空间日益成为舆论发展扩散的重要场所,一定的社情民意在网络空间汇集形成网络舆情。现实中发生的事故灾难事件经过网民的扩散,会迅速在网上形成声势浩大的网络舆情,如何更好的治理事故灾难事件网络舆情是政府面临的一个新的问题。当前我国已初步构建多元化的信息发布平台,网络舆情治理法律体系和舆情治理机构也在逐步完善,网络舆情应对机制也已初步形成。但事故灾难事件网络舆情治理仍然存在网络舆情治理主体职责不清、社会力量参与不足、舆情治理管控意识强,服务意识弱、网络舆情治理机制不健全,治理手段落伍等问题,也面临着网络舆情环境日趋复杂,网络舆论多元等挑战。本文通过案例分析、比较分析、内容分析等研究方法,对选取的典型个例展开研究,深入探究相关政府部门在网络舆情演变过程中的应对处置,对其舆情治理能力进行剖析,总结经验和教训。在此基础上,研究的最终落点将回归到对策的分析上,提出完善网络舆情治理的对策,具体内容包括:网络舆情治理理念需从管控到治理转变,建立事故灾难事件网络舆情治理长效机制,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模式。

王春华[4](2020)在《初中数学新教师校本培训调查研究 ——基于呼和浩特市三所中学的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初中数学新教师是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的新生力量,是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有力后备军,而新老教师更替,推陈出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也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必然规律。因此,做好新教师培训工作,使新教师逐渐成长为学校教育的中坚力量,关系到新老交替的有序更新,关系到学校教育的长远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升与发展。本文基于呼和浩特市三所学校进行调查研究,旨在通过研究,发现问题,提出切实改进有针对性的建议,以期帮助新教师顺利实现角色转换,促使其尽快成长,希望为推动呼市地区初中数学新教师校本培训工作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呼和浩特作为内蒙古自治区教育比较发达的先进地区,各学校对初中数学新教师培训工作的开展更是关注的重点,总结其优秀的做法,更好地为其他学校提供借鉴。基于此,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参与式观察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呼和浩特三所水平不同的、比较有代表性的中学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其培训现状、培训效果以及新教师的培训需求,进而有针对性的提出完善该地区初中数学新教师校本培训工作的建议。调查结果表明,三所学校都很重视新教师培训工作,均制定了各种培训措施来促进新教师成长,取得较好的培训效果,并且各校数学新教师培训工作有自己的特色:1.金山学校以课堂为中心,注重实践,注重名师引领;2.二附中采取的岗前培训与职后培养相结合的形式,培训过后进行的跟踪考核及对培训资源的充分挖掘值得借鉴;3.启秀中学特色之处在于“新教师”认定特色,稳定的师徒关系以及特色“磨课活动”等。但三所学校对初中数学新教师的培训工作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一些问题,例如:1.忽视了新教师的培训需求,“师徒帮带”实现困难;对培训方案的部分内容落实不足。2.二附中针对数学教材、数学本身知识和教师专业发展知识培训不足;师德师风内容培训形式单一等。3.启秀中学相较于其他两所学校,校外培训资源利用少;数学文化、数学史内容培训不足;对新教师专业发展关注程度不足。基于调查结果分析,提出以下5条相应的问题解决策略:1.深入了解初中数学新教师的培训需求,提高培训内容针对性;2.校际之间互相借鉴优秀培训形式;3.充分挖掘校内外培训资源;4.以课题研究促进新教师职业发展;5.对新教师采取岗前培训与在职培训相结合的形式。

张小霞[5](2020)在《“萧也牧事件”考辨》文中研究说明1950年1月《人民文学》刊载了小说《我们夫妇之间》。它的发表让读者们看到了不同于以往的新题材、新故事、新人物,引起了轰动效应。这为萧也牧赢得了声誉,同时也迎来了被批判的命运。《我们夫妇之间》,从艺术的角度来看,远远算不上优秀,但它的档案文献价值却不可低估。它显示了建国之初艺术家们进行的新尝试。其发表之后从被热捧到接受批判的经历显示出意识形态对于文学规范的细化,新文化体制的运作威力,以及新中国初期的文化语境。本文以历史资料比较客观地展示了《我们夫妇之间》写作的历史背景:新政权进城的时局之变使萧也牧察觉到了读者口味的变化并尝试变换笔墨,进行艺术探索。进城之后的“离婚潮”激发了萧也牧干预现实的热情,尝试再现“干部进城婚变”的现象。恰逢其时,周扬所发表的《新的人民的文艺》鼓励“新的主题、新的人物、新的语言、形式”,为萧也牧的写作提供了理论支持。于是,萧也牧于1949年秋写作了《我们夫妇之间》,并于1950年1月刊登在《人民文学》上,产生了热烈的反响。细读文本,我们可以感受到主流意识形态叙事和五四知识分子启蒙话语的双重构建,可以看到萧也牧在政治和人性中的挣扎。当然,这也使得政治意识敏锐的批评家看到了裂隙,纷纷发文质疑。最早对《我们夫妇之间》提出批评的是1950年4月刊载于天津文协机关刊物《文艺学习》上陈炳然所写的《<我们夫妇之间>读后》。而后是1950年7月登载于《光明日报》上萧枫的文章《谈谈<我们夫妇之间>》。继而,在毛泽东于1951年5月20日发动了对于《武训传》的批判之后,陈涌意识到了自己所肩负的积极开展思想斗争的使命,展开了对于萧也牧的批评。就此,萧也牧处于被批判的风口浪尖上。从1951年6月开始,李定中(冯雪峰)、叶秀夫、乐黛云、丁玲相继对萧也牧展开了合力批判。其中不乏政治意识形态对于新文学的规约,但也不能排除个人主观因素的介入。本文通过对于当时政局、文坛、人际关系的综合考量揭示了一个由多种质素交相碰撞融合形成的批判事件。与此同时,也挖掘出了一场由“萧也牧事件”而引发出来的有关文艺批评的论争,并对这场论争的影响做了全方位地观照,从而使这一独特的文学批判事件得到更加客观清晰地重现。《文艺报》主编丁玲的文章刊登之后,批判运动广泛开展,人人都开始振振有词地批判萧也牧。与此同时,萧也牧的好友康濯也加入了批判阵营,为萧也牧的“错误路线”找到了思想根源和历史根源。面对集体的大规模批判,萧也牧只得进行自我检讨。但是,在检讨的字里行间,我们也不难看出萧也牧的委屈。对于写作意图的说明暗含着他对于自己的辩护,和对于政策难以捉摸的困惑。萧也牧的检讨显示出的是一代知识分子意欲紧跟随但跟不上的无限彷徨与苦闷。通过对“萧也牧事件”前前后后的梳理,本文钩沉出了被埋没的历史事实,全方位多角度地重现了整个事件的过程。在研究过程中,笔者仔细考察了萧也牧受到批判的原因,从“小资产阶级写作”、“进城问题”、“城市题材书写”、“日常生活题材写作”、“真实性问题”“叙事手法”等方面做出剖析。其中,发生问题作为至关重要的环节直接指向整个当代文学的机制构成和流动走向。

马婉祯[6](2020)在《石家庄地区知青带队干部群体研究》文中认为知青带队干部是20世纪70年代初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走入困境时,由知青派出地区(后逐渐发展为知青家长所在单位)为解决下乡知青生产生活等问题派驻知青点的在职干部。石家庄地区先后约派出2158名带队干部。他们给予了知青很大帮助,包括房屋建设、食堂整顿、“一种三养”、帮办副业、建立制度、保护知青人身安全以及帮助知青重返城市等。这些都是对知青在生产生活中遇到问题的直接反映,更是有关部门维持上山下乡运动的一种尝试。知青带队干部的派遣,充实和加强了对知青工作的领导,调动了城乡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带队干部构架在城乡、厂社、市民与农民之间的桥梁使得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农业学大寨运动、工业支援农业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壮大了社队集体经济,促进了城乡之间的经济往来,进一步密切了城乡关系,加强了工农联盟,使知青工作有了更加广泛的社会基础。在此基础上,带队干部关心知青疾苦、倾听知青呼声,对日常生活“小”事的破解,成为知青心中“大大”的温暖,真正打入了知青内部,并创造了从知青点飞出金凤凰的时代奇迹。派遣带队干部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进退维谷之时的一种补救性政策,但在“文革”既定政治路线的影响下,带队干部的派遣并不能解决知青上山下乡运动中存在的根本性矛盾。这一特殊群体在“左”的形势下,在大转折历史关头的人生选择,不仅影响了知青的命运,也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带队干部在实践过程中积累的诸如言传身教、带头苦干;统一战线、融入当地;抓好典型、激励机制等经验,为中国今后派遣干部下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迪。

何梦婷[7](2020)在《尝试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以八年级上册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为适应社会的发展,以及当前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的教育改革更重视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于是新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在如何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会议上特别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思维要新,要创新课堂教学。而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任课教师一直致力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艺术的优化与改进。通过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达到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创新思维、批判思维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道德与法治》课程核心素养的目的。我国土生土长的尝试教学法,不仅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而且尝试教学的理念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当中“运用你的经验”模块的教学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处。在此背景下,本文以邱学华老师所创设的尝试教学法为切入点,深入展开其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八上)课程中的运用研究,旨在丰富和优化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除绪论选题背景、意义、研究现状及趋势、研究方法、研究的创新之处为研究积累了理论基础外,主要由三个章节进行具体阐述。第一章通过对尝试教学法的概念进行界定,阐述了尝试教学法产生的理论基础,归纳总结了尝试教学法的特征及其在《道德与法治》课中运用的意义,从总体上对尝试教学法进行了概述。第二章经见习、实习发现目前尝试教学法运用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当中存课堂节奏不易把控;学生思维转换较慢;信息资源使用较少;考核方式较为单一等问题,并逐一针对问题分析原因。第三章,根据具体实践结合查阅文献和资料,提出了课前充分备课,丰富教学预设;组织教研活动,调动集体智慧;开发信息资源,拓宽使用途径;采用综合评价,培养核心素养的具体实施策略。并将尝试教学法运用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具体实施阶段进行了划分及实践,梳理了八年级上册中适合适用尝试教学法的课题和框题,并分析原因。还针对《服务社会》这一框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以及教学结束后进行实施报告。

于金霞[8](2020)在《民国时期数学科普着作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数学科普可以向广大群众普及数学知识与技能、传播数学方法与思想、弘扬数学精神与文化。中国近代数学科普发展壮大于民国时期,自五四运动后陆续有优秀的数学科普着作问世,一时间些颇有洛阳纸贵的味道。现代数学科普作品浩如烟海,一些民国时期出版的优秀作品渐渐湮没无闻,缺乏统计整理。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将搜集到的91册民国时期翻译引入的与国人自编的数学科普着作从时间、内容、适合学段、出版社、再版次数、作者与译者生平简介等多个维度上进行统计,完善史料梳理,既保护并传承了史料也为现代读者提供阅读索引。并从中发现:民国37年中20世纪30年代出版的数量最多;这些着作主要面向具有中学水平的读者,并注重其教学辅助作用;再版数量可观,三分之一翻译引入的着作有过再版、四分之一的国人自编着作有过再版;多数作者都有过中小学教学经历,且译者来自各行各业。为更加精细地探究民国数学科普着作的教育意义,采用个案研究法与历史研究法对该时期在中国流传的英国的Mathematical Recreation and Essays、美国的Riddles in Mathematics和日本数学家林鹤一的着作进行个案分析,详细论述其特点及影响;对国人自编的数学科普着作《古算趣味》与《数学游戏大观》进行个案分析,详细论述其特点、历史地位、教育意义及对当今的教育启示。发现民国时期的数学科普着作不仅为“科学救国”贡献了力量,也注重对读者学习兴趣的提升、数学思维的改善和数学文化的熏陶,还提倡在教育教学中恰当应用数学科普知识,且民国数学科普作家们秉承皓首穷经、兢兢业业并兼顾弘扬国粹与吸收西方新知的中庸之道,这都是值得现代教育工作者继承发扬的精神。

安心[9](2020)在《“2019科教国际高峰论坛”口译实践报告基于释意理论分析译员采取策略》文中提出本报告以作者在L科教公司举办的“2019科教国际高峰论坛”的口译语料为研究对象,结合释意理论,解读科技口译过程中采取的技巧,总结科技口译中译员的应对策略。本报告发现,发言包含行话时,增加解释能帮助听众更好理解发言内容;当译员理解某一专业术语含义但是无法立刻反应出对应表达时,可以采取意译策略解释该术语达到交际效果;当发言出现多次重复或不表达实际意义的内容时,概括和省略可以让译文更加清楚明确;在出现译员完全不了解的术语或表达时,可以结合现场情况和译员自身知识储备进行模糊处理,尽量维持交际过程;要根据目标语言习惯和发言人内在逻辑调整语序,保证条理清晰。本报告通过描述作者科技口译实践过程,结合释意理论分析作者采取的策略,旨在为翻译学习者或译员进行科技口译实践时提供一些参考借鉴。

覃梦蒙[10](2020)在《邵达成师范教育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邵达成系原华中师范学院(今华中师范大学)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原黄石师范学院(今湖北师范大学)首任校长,是在实践中成长起来的教育家。师范教育思想是邵达成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从主要来源、哲学基础、内容体系、现实意义和实践评价等五个方面,对邵达成师范教育思想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和探讨。邵达成师范教育思想的形成主要受时代因素、教育背景和实践经历等影响。在特定时代形势下,邵达成接受了民主与科学思想的洗礼,深受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在办学实践中努力贯彻当时的师范教育政策及法规。他一直扎根中国本土,先后接受了传统私塾教育、苏北行政干训班的干部教育、中国人民大学(后转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科研室的进修教育。邵达成涉足了多类别教育阶段,先后在靖江县、华中建设大学、中原大学、华中师范学院、华中师范学院附设工中及华中师范学院黄石分院等地从教。邵达成师范教育的哲学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实践取向和教育价值哲学。邵达成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探讨师范教育的双重属性及高等师范院校的培养目标等问题;基于教育实践取向来讨论师范生教育实践工作的重要性;基于教育价值哲学认为高等师范院校担负着服务国家、地方发展的使命。邵达成师范教育思想主要包含高等师范院校办学定位思想、教育教学思想及新建高等院校办学规律思想等内容。在高等师范院校办学定位上,邵达成主张通过加强师范性来彰显办学特色、提升学术性来保证大学水平、凸显地方性来体现地方色彩;在高等师范院校教育教学上,他注重专业思想和师德教育、课程教学对准中学口径,要求校领导亲自抓附校建设,并强调师生树立全面实习的思想;对于新建高等院校而言,他认为办学要遵循“艰苦创业,勤俭办学”“器重人才,教师兴校”“教学中心,提高质量”等规律。邵达成师范教育思想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它启发高等师范院校在调整办学定位时,要坚守师范教育主责主业、做好地方特色专业建设;在培养合格师资时,要构建通专结合的课程体系、激发附属学校教育功能及塑造师范生师范气质;在推进人才引育工作时,要优化学术环境以提升学术生产力;注重培养以激发教师专业发展活力;给予生活关怀以增加教师认同感。邵达成师范教育思想带有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特征,以强化师资建设为基本任务、以坚持师范方向为服务定位、以突出地方色彩为办学特色;邵达成师范教育思想推动了华中师范学院附设工农速成中学的教学正规化、促进了华中师范学院的早期建设、滋养了湖北师范大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谈谈我们的技术创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谈我们的技术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1)抗疫精神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研究综述
        一、关于抗疫精神培育的研究
        二、抗疫精神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
        三、国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述评
    第四节 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创新之处
第一章 抗疫精神融入《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相关理论内涵
    第一节 抗疫精神的内涵及现实价值
        一、抗疫精神的形成
        二、抗疫精神的内涵及特点
        三、抗疫精神的价值
    第二节 抗疫精神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的理论依据
        一、理论联系实际方法论
        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三、人本主义学习观理论
第二章 抗疫精神融入《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必要性
    第一节 抗疫精神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促进初中生全面发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培养初中生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
        三、落实新课标的要求和体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特色
        四、落实新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要求
    第二节 抗疫精神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可行性
        一、党和国家对抗疫精神培育的重视
        二、两者内容的相容性
        三、两者教育形式的互通性
    第三节 抗疫精神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总体原则
        一、针对性原则
        二、思想性原则
        三、适度性原则
        四、教育性原则
第三章 抗疫精神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具体路径
    第一节 融入教师素养——提升课程认知,增强融入意识
        一、增强融入意识
        二、提高融入能力
    第二节 融入学生学习——重视学生认知,突出融入效果
        一、立足于初中生的认知能力水平
        二、把握初中生的心理品质特点
    第三节 融入课程教材——更新教学资源,充实教材内容
        一、充实课堂教学的教学素材和教学资源
        二、完善教材内容,探索教学方法
    第四节 融入课堂教学——运用教学技术,创新教学手段
        一、课堂教学运用多样性教学手段
        二、借助于现代化信息技术,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第五节 融入实践活动——开展课外实践,固化培育效果
        一、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完善学校的保障机制
第四章 抗疫精神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实际运用——以九年级上册“凝聚价值追求”为例
    第一节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二、学情分析
        三、教学目标、重难点及创新点分析
        四、教学方法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课堂小结及板书】
    第二节 课后反思与总结
        一、结合抗疫案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二、融入抗疫精神,帮助学生内化知识
        三、融入抗疫精神,提高学生文化认同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2)基于“2018年大湄公河次区域跨境电子商务合作平台对话会暨企业联盟年会”模拟口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1. Description of the Interpreting Task
    1.1 Background of the interpreting tasks
    1.2 Source of the interpreting task
    1.3 Features of the interpreting task
    1.4 Objectives of the interpreting task
    1.5 Significant of the interpreting
2. Interpreting Process
    2.1 Preparation for the interpreting task
        2.1.1 Thematic preparation
        2.1.2 Materials Preparation
        2.1.3 Terminology preparation
        2.1.4 Plans preparation
    2.2 Implementation of the interpretation task
    2.3 Post-interpreting issues
        2.3.1 Interpreter evaluation
        2.3.2 Other's evaluation
        2.3.3 Mistakes and analysis
3. Theoretical Framework
    3.1 Introduction to the interpretive theory
    3.2 Application of the interpretive theory to related fields
4. Case Study
    4.1 Simplification
    4.2 Reformulation
    4.3 Faithfulness
5. Summary of the report
    5.1 Self-reflection on the interpretation task
    5.2 Suggestion for future interpreting practice
Reference
Appendixes
    Appendix Ⅰ: Transcripts of speeches and original interpretation
    Appendix Ⅱ: Improved transcripts of the interpretation
    Appendix Ⅲ: Publications and honors
    Appendix Ⅳ: Acknowledgements

(3)事故灾难事件网络舆情治理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研究
        1.2.2 网络舆情及国外治理模式研究
        1.2.3 事故灾难事件网络舆情治理研究
    1.3 核心概念和相关理论
        1.3.1 核心概念
        1.3.2 相关理论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事故灾难事件网络舆情治理的发展现状分析
    2.1 事故灾难事件网络舆情治理发展历程、挑战
        2.1.1 事故灾难事件网络舆情治理发展历程
        2.1.2 事故灾难事件网络舆情治理面临的挑战
    2.2 事故灾难事件网络舆情治理建设与发展现状分析
        2.2.1 初步构建多元化的信息发布平台
        2.2.2 逐步完善的网络舆情治理法律体系和舆情治理机构
        2.2.3 初步形成网络舆情应对机制
第3章 事故灾难事件网络舆情治理典型个案比较分析
    3.1 天津港“8·12”爆炸事件网络舆情治理个案分析
        3.1.1 天津港“8·12”爆炸事件网络舆情演变
        3.1.2 天津港“8·12”爆炸事件网络舆情治理实践
        3.1.3 天津港“8·12”爆炸事件网络舆情治理能力的分析
    3.2 张家口“11·28”化工厂爆燃事件网络舆情治理个案分析
        3.2.1 张家口“11·28”化工厂爆燃事件网络舆情演变
        3.2.2 张家口“11·28”化工厂爆燃事件网络舆情治理实践
        3.2.3 张家口“11·28”化工厂爆燃事件网络舆情治理的能力分析
    3.4 事故灾难事件典型个案网络舆情治理的比较分析
        3.3.1 及时准确发布核心信息
        3.3.2 合理利用媒体等第三方力量联动进行信息发布
        3.3.3 部门协作,统筹引导舆论
第4章 事故灾难事件网络舆情治理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
    4.1 事故灾难事件网络舆情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4.1.1 网络舆情治理主体职责不清
        4.1.2 社会力量参与程度不够
        4.1.3 舆情治理管控意识强,服务意识薄弱
        4.1.4 网络舆情治理手段落后
    4.2 事故灾难事件网络舆情治理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4.2.1 治理主体单一
        4.2.2 治理理念落后
        4.2.3 治理机制不健全
第5章 完善事故灾难事件网络舆情治理的对策探析
    5.1 网络舆情治理理念需从管控到治理转变
    5.2 建立事故灾难事件网络舆情治理长效机制
    5.3 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模式
        5.3.1 共享资源,形成政府部门间联动机制
        5.3.2 取长补短,建立与媒体的长效合作机制
        5.3.3 开展合作,积极吸纳社会力量参与
        5.3.4 倾听民声,注重与网民的互动沟通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4)初中数学新教师校本培训调查研究 ——基于呼和浩特市三所中学的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评述及创新之处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分析
    2.1 呼市地区中学教育发展简史
    2.2 呼市地区数学新教师的选拔
    2.3 相关概念界定
        2.3.1 新教师
        2.3.2 校本培训
    2.4 新教师的特征
    2.5 新教师的职前培养现状
    2.6 新教师培训的理论基础
        2.6.1 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
        2.6.2 教师职业专业化理论
        2.6.3 终身教育理论
    2.7 初中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2.7.1 专业知识
        2.7.2 专业精神
        2.7.3 专业能力
    2.8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第3章 金山学校初中数学新教师培训的调查
    3.1 学校介绍
        3.1.1 基本概况
        3.1.2 办学理念及教学管理
        3.1.3 初中数学组教师介绍
    3.2 调查结果
        3.2.1 培训现状调查结果
        3.2.2 培训效果调查结果
        3.2.3 培训需求调查结果
    3.3 数学新教师培训的特色与问题所在
        3.3.1 数学新教师培训活动的特色之处
        3.3.2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4章 内蒙古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调查
    4.1 学校介绍
        4.1.1 基本概况
        4.1.2 办学理念及教学管理
        4.1.3 初中数学组教师介绍
    4.2 调查结果
        4.2.1 培训现状调查结果
        4.2.2 培训效果调查结果
        4.2.3 培训需求调查结果
    4.3 数学新教师培训的特色与问题所在
        4.3.1 数学新教师培训活动的特色之处
        4.3.2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5章 启秀中学调查
    5.1 学校介绍
        5.1.1 基本概况
        5.1.2 办学理念及教学管理
        5.1.3 初中数学组教师介绍
    5.2 调查结果
        5.2.1 培训现状调查结果
        5.2.2 培训效果调查结果
        5.2.3 培训需求调查结果
    5.3 数学新教师培训的特色与问题所在
        5.3.1 数学新教师培训活动的特色之处
        5.3.2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6章 完善初中数学新教师校本培训制度的建议
    6.1 了解初中数学新教师培训需求,提高培训内容针对性
    6.2 校际之间互相借鉴优秀培训形式
    6.3 充分挖掘校内外培训资源
    6.4 以课题研究促进新教师职业发展
    6.5 对新教师采取岗前培训与在职培训相结合的形式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萧也牧事件”考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论
第一章 《我们夫妇之间》的创作及好评
    第一节 进城后的《我们夫妇之间》
    第二节 发表后的好评及其他
第二章 初期的批评
    第一节 初遭质疑
    第二节 《我们夫妇之间》的文本修改
    第三节 陈涌的批评
第三章 批评的升级
    第一节 “读者李定中”的批判
    第二节 何为“真实”?
    第三节 丁玲的批判
    第四节 粗暴与温和的文艺批评
第四章 批判的余续及“检讨”
    第一节 “众口一词”指向日常性书写问题
    第二节 康濯对“小资产阶级写作”的批判
    第三节 萧也牧的“检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大事记”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石家庄地区知青带队干部群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选派带队干部的时代背景
    (一)知青生活中遇到困难
    (二)知青领导管理出现问题
    (三)知青被迫害事件的出现
    (四)知青迫切回城的愿望
    (五)选派带队干部的酝酿与高层决策
二、带队干部的选拔与管理
    (一)带队干部的选择与动员
    (二)带队干部的回应与差异性选择
    (三)带队干部群体的构成
    (四)带队干部的组织管理
三、带队干部的工作实践
    (一)思想政治工作
    (二)破解日常生活难题
    (三)青年点的整顿与管理
    (四)支援农村工作
    (五)青年点的收尾工作
四、带队干部面对的困难与应对
    (一)带队干部面临的困难
    (二)带队干部的自我调适
    (三)所属单位、知青办及社队的协助
五、带队干部个案研究
    (一)改变人生走向的带队干部
    (二)热情鼓励知青高考的带队干部
六、对带队干部群体的评价与反思
    (一)带队干部的历史作用及影响
    (二)带队干部的工作经验
    (三)带队干部的负面效应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7)尝试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以八年级上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1.2.1 国内关于尝试教学法的研究及趋势
        1.2.2 国外关于尝试教学法的研究及趋势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尝试教学法的概述
    2.1 尝试教学法概念的界定
    2.2 尝试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2.2.2 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
        2.2.3 学习迁移理论
    2.3 尝试教学法的特点
        2.3.1 先练习后讲解
        2.3.2 互动的多维性
        2.3.3 突出能力培养
        2.3.4 注重评价反思
    2.4 尝试教学法在《道德与法治》课中运用的意义
第二章 尝试教学法在《道德与法治》(八上)课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尝试教学法在《道德与法治》(八上)课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3.1.1 课堂节奏不易把控
        3.1.2 学生思维转换较慢
        3.1.3 信息资源使用较少
        3.1.4 考核方式较为单一
    3.2 尝试教学法在《道德与法治》(八上)课应用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2.1 教学设计预设欠佳
        3.2.2 传统教学影响较深
        3.2.3 信息素养、资源不足
        3.2.4 评价机制不够完善
第三章 尝试教学法运用于《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实施策略及实践探索
    4.1 尝试教学法运用于《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实施策略
        4.1.1 课前充分备课,丰富教学预设
        4.1.2 组织教研活动,调动集体智慧
        4.1.3 开发信息资源,拓宽使用途径
        4.1.4 采用综合评价,培养核心素养
    4.2 《道德与法治》(八上)适用尝试教学法的分析
        4.2.1 教材适用分析
        4.2.2 优势分析
    4.3 尝试教学法具体模式的运用
        4.3.1 主体模式
        4.3.2 灵活模式
        4.3.3 整合模式
    4.4 尝试教学法在《道德与法治》(八上)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4.4.1 教学设计—以《服务社会》为例
        4.4.2 教学实施报告—以《服务社会》为例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致谢
作者简介

(8)民国时期数学科普着作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提出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文献综述
        1.4.1 数学科普读物的系统整理
        1.4.2 着名数学科普读物的个案分析
        1.4.3 对数学科普作家的研究
        1.4.4 小结
    1.5 研究方法
    1.6 创新之处
    1.7 研究思路
第2章 民国时期翻译、自编数学科普着作统计分析
    2.1 翻译引入数学科普着作统计分析
        2.1.1 分类统计
        2.1.2 部分译者简介
        2.1.3 翻译引入数学科普着作的特点及影响
    2.2 国人自编数学科普着作统计分析
        2.2.1 分类统计
        2.2.2 部分作者简介
        2.2.3 国人自编数学科普着作的特点及影响
第3章 在中国流传的外国数学科普着作之特例分析
    3.1 劳斯·贝尔的Mathematical Recreation and Essays
        3.1.1 作者简介
        3.1.2 Mathematical Recreation and Essays简介
        3.1.3 Mathematical Recreation and Essays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
    3.2 普诺·斯罗普的Riddles in Mathematics
        3.2.1 作者简介
        3.2.2 Riddles in Mathematics简介
        3.2.3 Riddles in Mathematics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
    3.3 林鹤一的数学科普着作
        3.3.1 林鹤一简介
        3.3.2 林鹤一数学科普译着简介
        3.3.3 林鹤一的数学科普着作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
第4章 国人自编数学科普着作之特例分析
    4.1 中国传统古算学题材以许莼舫的《古算趣味》为例
        4.1.1 作者简介
        4.1.2 《古算趣味》内容简介
        4.1.3 《古算趣味》的特点分析
        4.1.4 《古算趣味》的历史地位
        4.1.5 《古算趣味》对当今教育的启示
    4.2 国外数学科普中国化——以陈怀书的《数学游戏大观》为例
        4.2.1 作者简介
        4.2.2 《数学游戏大观》内容简介
        4.2.3 《数学游戏大观》特点分析
        4.2.4 《数学游戏大观》的历史地位
        4.2.5 《数学游戏大观》对当今教育的启示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展望
        5.2.1 研究不足
        5.2.2 研究展望
附录1 翻译引入的数学科普着作
附录2 国人自编的数学科普着作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9)“2019科教国际高峰论坛”口译实践报告基于释意理论分析译员采取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Abstract
Acknowledgements
Chapter 1 Task Introduction
    1.1 Background Information
    1.2 Task Description
Chapter 2 Task Process
    2.1 Preparation
        2.1.1 Advance Preparation
        2.1.2 Last-minute Preparation
        2.1.3 In-conference acquisition
    2.2 Interpreting Process
    2.3 Post-interpreting feedback and evaluation
        2.3.1 Feedback from the client, speakers and audience
        2.3.2 Self-evaluation
Chapter 3 Task Analysis
    3.1 Major Challenges
        3.1.1 Challenges Related to Speech Content
        3.1.2 Challenges Related to Attendees
    3.2 The Interpretive Theory of Translation(ITT)
        3.2.1 Introduction
    3.3 Strategy Analysis
        3.3.1 Literal Translation with explanation
        3.3.2 Sense-for-sense Translation
        3.3.3 Generalization and Omission
        3.3.4 Ambiguous Interpretation
        3.3.5 Adjustment of Word Order
Chapter 4 Summary and Conclusion
    4.1 Task Summary
    4.2 Report Conclusion
References
Appendices
    Appendix Ⅰ Glossary
    Appendix Ⅱ Transcript of Speeches

(10)邵达成师范教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论
    一、选题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内容
    四、思路方法
第二章 邵达成师范教育思想的主要来源
    一、时代因素
    二、教育背景
    三、实践经历
第三章 邵达成师范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
    一、辩证唯物主义
    二、教育实践取向
    三、教育价值哲学
第四章 邵达成师范教育思想的内容体系
    一、高等师范院校办学定位思想
        (一)加强师范性来彰显办学特色
        (二)提升学术性来保证大学水平
        (三)凸显地方性来体现办学色彩
    二、高等师范院校教育教学思想
        (一)注重专业思想和师德教育
        (二)对准中学的口径改进教学
        (三)提倡校领导亲抓附校建设
        (四)强调树立全面实习的思想
    三、新建高等院校办学规律思想
        (一)艰苦创业,勤俭办学
        (二)器重人才,教师兴校
        (三)教学中心,提高质量
第五章 邵达成师范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一、为高师院校调整办学定位提供参考
        (一)坚守师范教育主责主业
        (二)做好地方特色专业建设
    二、对高师院校培养合格师资的启示
        (一)构建通专结合课程体系
        (二)激发附属学校教育功能
        (三)塑造师范生的师范气质
    三、为高师院校人才引育工作提供经验
        (一)优化学术环境以提升学术生产力
        (二)注重培养以激发教师发展活力
        (三)给予生活关怀以增加教师认同感
第六章 邵达成师范教育思想的实践评价
    一、邵达成师范教育思想的实践特点
        (一)带有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特征
        (二)以强化师资建设为基本任务
        (三)以坚持师范方向为服务定位
        (四)以突出地方色彩为办学特色
    二、邵达成师范教育思想的实践影响
        (一)推动华师附中的教学正规化
        (二)促进了华中师院的早期创建
        (三)滋养湖北师大教育事业发展
第七章 余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四、谈谈我们的技术创新(论文参考文献)

  • [1]抗疫精神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研究[D]. 胡涛. 喀什大学, 2021(07)
  • [2]基于“2018年大湄公河次区域跨境电子商务合作平台对话会暨企业联盟年会”模拟口译实践报告[D]. 高瑞.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3]事故灾难事件网络舆情治理的对策研究[D]. 王仕.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20(01)
  • [4]初中数学新教师校本培训调查研究 ——基于呼和浩特市三所中学的实践[D]. 王春华.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5]“萧也牧事件”考辨[D]. 张小霞.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8)
  • [6]石家庄地区知青带队干部群体研究[D]. 马婉祯.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7]尝试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以八年级上册为例[D]. 何梦婷. 伊犁师范大学, 2020(12)
  • [8]民国时期数学科普着作之研究[D]. 于金霞.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7)
  • [9]“2019科教国际高峰论坛”口译实践报告基于释意理论分析译员采取策略[D]. 安心.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0(02)
  • [10]邵达成师范教育思想研究[D]. 覃梦蒙. 湖北师范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谈谈我们的技术创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