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理工科学生数学基础问题

浅谈理工科学生数学基础问题

一、浅谈理工科学生的数学基础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陈盈,丁新洳,王峥[1](2021)在《大学理工科专业课程思政框架设计》文中研究说明分析课程思政研究现状,针对理工科课程面向学生基数大、持续时间长、终身学习等特点,结合理工科课程思政辐射面广、连续性好、贯穿性强等优势,对大学理工科专业课程思政进行讨论,并给出大学理工科专业课程思政的框架。以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为例,提出将思政元素纳入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以及赋能教学手段和方法,在教学全过程中渗透贯穿,实现学生价值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养目标的融合培养。

胡红杏,王子君[2](2021)在《西藏及涉藏工作重点省中学“理科薄弱”问题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国家重视和加强民族地区理科教育的政策背景和民族地区"理科薄弱"问题的现实诉求下,对西藏及涉藏工作重点省中学的理科教育现状进行全面调查,深入分析民族地区中学理科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调查研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发现教学条件、教师素养、学生语言对学生理科学习方式有直接正向影响,且影响程度依次减小;家庭环境对学生理科学习具有间接影响。在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基础上提出提升民族地区中学理科教育质量的政策建议和实践对策,主要包括落实好国家有关民族地区理科教育的相关政策、建构西藏及涉藏工作重点省中学理科师资培养培训一体化体系、改革中学理科教学运行管理体制、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等。

刘阳[3](2021)在《数学社会支持对高中生高考选理工科的影响 ——数学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文中指出

陈元元[4](2021)在《私学主导: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研究》文中提出纵观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基础、发展历程及特点模式各不相同。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具有后者居上、私学主导、发展速度快且影响巨大等独特性,在路径发展上独树一帜。基于对历史文献的搜集分析,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比较研究等方法追溯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原因,剖析不同发展阶段日本高等教育规模与质量的变化过程,可以拓展战后日本高等教育发展史的专题内容,探究高等教育变革规律及大众化发展模式,为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提供参考借鉴。日本高等教育于1963年迈入大众化阶段,经过一系列调整及变革,至20世纪90年代末实现大众化向普及化的转变。在整个大众化进程中,日本各类高等教育机构的规模在整体上都呈现扩张趋势,如国立、公立、私立大学及各类短期职业院校等均所有扩充,但私立高校担当了主力军角色,发展迅猛,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各个阶段皆占主导作用,院校及学生数量都远远超过国立、公立高校,且影响至今,现如今日本私立高等院校的数量及在校生人数均占总数的70%以上。在国际及国内各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存在着“量化指标”和“质的规定性”不完全同步的现象,高等教育正是围绕数量和质量这两个基本点进行变革的。在以私学主导为中心,规模与质量两个基本点的相互协调作用下,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历经了快速扩张期、集约发展期和稳定增长期三个发展阶段。1963年至1970年是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以规模扩展为主的快速扩张阶段。这一时期是日本社会发展的黄金期,经济高速增长,教育投资论盛行,日本社会中等阶层扩大。结合中等教育普及多样化,人才需求旺盛的社会现状,日本政府提出了“理工科人才扩充计划”,修订并放宽了大学设置基准。日本高等院校尤其是私立大学及私立巨型大学的规模急剧扩展,私立高校在校生人数迅速增多,学部及学科种类也大幅扩充,高等教育大众化进入以量化规模扩展为主要特点的飞速扩展期。与此同时,日本高等教育出现了目标偏向功利性,入学考试选拔标准较为片面,教育资源不足且分配不均、质量下降的问题。此阶段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呈现私立高等院校发挥主力、高校规模横向急剧扩展、职业院校发展突出及理工科专业扩展比重较大的特点。整体来说,在“量”上达到了大众化标准,但“质”上还存在一定差距。1971年至1983年是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以质量调控为主的集约发展阶段。在石油危机经济增速下降、高校毕业生过剩就业困难以及第三次教育改革的背景下,《今后学校教育的综合扩充与整顿》、《关于高学历问题意见书》等政策相继被提出,日本政府颁布了系列法案援助与控制私立高校,挽救前一阶段因高等教育规模急剧扩张带来的质量危机。在高等教育目标上更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建立了统一的入学招生考试制度,并改进了师资教学及课程内容,强化了高校的内外部管理。日本高校数量增速放缓,高等教育入学人数出现间歇性回落,学科及专业结构走向融合。呈现高校纵向多层次化发展、应用型人文社科类学科比重增加的特点。1984年至1999年是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量质兼顾、并重发展的稳定增长阶段。受经济全球化及新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日本社会阶层趋向均等,终身教育及学习化社会趋势加强。私立高等院校数量有序增长,国立、公立高校平稳发展,高校入学人数稳定回升,学科种类走向交叉与融合。日本高等教育结构及质量也进一步完善及提升,高等教育理念趋向个性与创新,入学选拔制度多样且灵活,人才培养走向开放与综合,高校师资队伍力量提升,管理及评估机制更专业精细化,呈现数量与质量发展协调兼顾,高等教育社会服务职能加深,高等教育融入终身教育体系的特点。至1999年,日本高等教育无论在数量规模上,还是在“质量要求”上,都达到了大众化标准,毛入学率超过百分之五十,完成了从大众化向普及化阶段的转变。日本以二元高等教育结构为基础,私立各类高校发挥主力作用,构建非传统型多层次高等教育,使大众与精英教育并存的大众化发展路径颇具特色。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也有了进一步的突破,在“量”上达到了大众化的标准,然而由高等教育大众化引发的教育水平下降、毕业生就业困难、学位含金量变低等遗留问题仍需解决。借鉴日本经验,我国高等教育在今后的改革中必须树立量质兼顾并重的发展理念,充分挖掘民办高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中的潜力,高校在扩大规模时需坚持市场导向并兼顾大众需求,国家在大众化进程中应及时干预并保障高等教育质量,高等教育需从外延式综合扩张转向内涵式特色发展。使我国高等教育既满足大众化的量化指标,又达到质的规定性,进而顺利衔接至普及化阶段,并稳步发展。

王海燕[5](2021)在《师范院校本科生专业认同与学习投入的关系研究》文中认为我国高等教育从上个世纪90年代的“精英型”,经过连续多年的“扩招”,于2002年实现了“大众化”,又于2019年实现了“普及化”。根据高等教育学的基本理论,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型”阶段,有一个重要特征:承担高等教育“增量”任务的大部分高校是由专科高校升格而成的本科高校,由成人高校转制而成的普通高校,以及由中专升格的高等职业院校。这些本科院校、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不再培养研究型人才、通识型人才,而是培养专业型人才、职业型人才。如何培养优秀的专业人才,成为高校进入新世纪之后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地方本科师范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是培养合格的基础教育师资,专业型、职业型人才。在师范院校深造的大学生,应该明确学习目标,改善学习投入,增强专业认同,掌握学习方法,学好专门知识和技能。因此,研究大学生的学习投入与专业认同及其相关关系,既具有现实意义,又有理论意义。一方面,本研究可以了解当前大学生的学习状况、专业认同度,分析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异;另一方面,这一研究对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也有所帮助。本文在分析国内外关于学习投入与专业认同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大学生的心理层面和环境层面出发,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自我认同理论和生态系统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构建了学习投入的三个维度(认知、情感和行为投入)和专业认同的四个维度(认知性、情感性、行为性和适切性专业认同);经过专家评定和题项的筛选后,编制了学习投入和专业认同的现状调查问卷及访谈问题;采用问卷星方式发放问卷,选取江西省一所师范高校和云南省一所师范学院的大学生,开展学习投入和专业认同的现状调查。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并结合访谈调查,发现:第一,师范院校本科生学习投入和专业认同处于中等水平。第二,总体而言,学习投入与专业认同呈现正相关,可以建立回归方程。本还研究发现:师范本科生的行为投入、行为性专业认同和适切性专业认同较低,表明当前师范院校本科生学习的行动力不足、专业的实践性欠缺。依据研究的现状,本研究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方面,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为了使专业学习在师范院校中真正发挥最大效能,本研究提出三方面的建议:一是重视志愿选择,鼓励自主决定;二是加强专业教育,提高专业适应;三是加强自主学习,促进行为转化。本研究还提出关注公费生在师范院校培养中的重要性,针对公费生专业学习投入问题,从学生、学校两个层面提出相应策略以改善公费生专业学习的效果。学生层面主要是说明公费生的认知、情感以及行为投入的建立和提升。学校层面主要说明公费生的教师专业认同如何建立,即三个阶段的不同培养模式,包括入学初期:教师专业认同的培养;学习中期:教师专业技能的实践;学习末期:教师职业认同的期许。

王越[6](2021)在《当代理工科大学生科技伦理观教育实效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科技伦理观教育是教育者积极地引导受教育者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正确认识科技与伦理的关系,养成一定的科技伦理品德的道德影响活动。当代理工科大学生,作为未来科技工作者的主体,其科技伦理观的形成对未来科技发展方向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加强理工科大学生科技伦理观教育是当下教育者的共鸣,但现实中科技伦理观教育的实效性较低。因此,研究当代理工科大学生科技伦理观教育实效性具有深远意义。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阐述了科技伦理观教育的概念及加强理工类大学生科技伦理观教育的必要性。运用社会调查研究法,通过设计相关问卷对湖北省内四所高校进行抽样调查分析,发现许多理工科大学生把伦理视为科技发展的束缚,对待科技伦理问题的道德行为选择模糊,接受科技伦理观教育的效果不理想。结合资料文献与数据分析结果,概括出制约理工科大学生科技伦理观教育实效性的因素:既包括来自于社会风气、大学评价方式、教育方法等客观因素,也包括源于学生自身价值观、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对待科技伦理观教育的态度等主观因素。最后,针对制约理工科大学生科技伦理观教育实效性的因素及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增强大学生科技伦理观教育实效性的三条途径:一是借鉴国外科技伦理教育的相关理论与学习国外较为成熟的教育经验;二是灵活多样地运用他律促进自律、技能与技德统一、现实与虚拟结合的科技伦理观教育方法;三是采取进行课程思政、创设教育环境以及组织模拟活动这类合适的科技伦理观教育形式,以期提升理工科大学生科技伦理观教育实效性。

唐宁[7](2021)在《高等理工科院校音乐艺术教育的思考与探索》文中研究表明音乐教育是普通高等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对于培养在校大学生文化修养、审美能力、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近年高等院校扩招以来,理工科院校学生数量骤增,音乐教育方面的条件、能力相对薄弱;同时受到社会和学生的功利性价值取向的影响,音乐教育、人文文化素质的良性循环发展受阻。本文首先介绍了音乐教育在高等工科院校的现状及问题,并剖析了外在的影响因素;针对这些问题,进一步阐述了加强高等理工科院校音乐教育的意义;从理工科类音乐课程设置、师资培养方面对高等院校理工科管理体制、教育教学提出了建议,最后从校园文化、音乐社团的建设方面,给出了引导理工科院校学生提升音乐素养的相关措施及策略。

王淑婷[8](2021)在《中美高中化学教材中融合STEAM理念的比较研究 ——以“有机化学”和“氧化还原反应”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在国际教育多元化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为了培养全面型综合人才,一种新的STEAM教育理念应运而生,此教育理念掀起了世界诸多国家的研究热潮。STEAM教育理念的核心特点是跨学科性,主要包括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等学科间的融合,其强调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并重,注重学生科学探究和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这与我国教育部在2016年6月7日印发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中“跨学科学习(STEAM教育)、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所强调的“加强创新人才教育培养”的教育理念十分契合。自2006年STEAM教育理念被美国提出后,包括我国在内的多个国家都纷纷开展与此相关的教育活动,并在教学设计、课程设计与开发、创客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科学教育等领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在学科领域以及教材研究领域的研究进展较缓慢。化学学科是与科学和工程等学科紧密联系的,研究STEAM教育理念,将会促进化学学科的发展,同时也能帮助学生在化学学习中渗透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教材不同于其他教学素材,是最能直接反应学科内容的教学载体,同时还是最能体现国家当前教育主流思想和观点的重要素材。中外教材比较研究一直是教育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通过与国外优秀的教材比较分析,能不断为我国教材编写提供借鉴的方向。美国是STEAM教育的发源地,STEAM教育现在已经建立了较完善的研究体系,IB课程被称为成熟的国际化素质教育,同时非常强调让学生在全球背景的学习中,通过跨学科等学习方式,提升学生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这与STEAM教育理念相一致。本研究选取了我国高中化学教材人教版(2019版)与美国IB课程中标准水平的化学教材(standard level chemistry,2014年版)进行了研究比较。论文主要分以下几部分:第一部分,提出问题。提出从国内外教育背景、STEAM在学科教育中的发展、教师对于化学学科和教材中融入STEAM理念的需求分析等方面提出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并对研究内容、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第二部分,文献综述。界定相关定义,梳理研究现状。界定了STEAM教育、教材的核心定义,阐述了国内外对于STEAM教育,以及教材研究现况。进行了理论基础概述,主要涉及了情境认知理论、认知神经科学、学习金字塔理论、STEAM金字塔理论,这些理论为本文制定评价维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第三部分,中美高中化学教材融合STEAM理念比较模型的构建。首先阐述教材比较模型的构建依据,初步确定教材评价模型及水平模型,为了保证研究的科学性,进行了2轮专家效度调查,经过反复修改,最终得到本研究的教材评价模型,一级维度分别为知识维度、思想与文化维度、学生心理发展与认知维度,三个一级维度所对应的二级维度分别为学科融合度和知识难度;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情境激活、内容加工和习题巩固;并在此二级维度上分别划分了4个不同水平。第四部分,教材文本内容的分析及实证研究。首先通过教材文本研究分析,我国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和美国IB高中化学教材中都在知识维度、思想与文化维度、学生心理发展与认知维度三个方面不同程度地融入了STEAM教育理念。接下来在实证研究方面,进行了教材案例编写及调查学生对于此教材案例应用后的自评。首先编写融合STEAM理念的教材案例,同时制定了学生对于应用融合STEAM理念教材案例的自评量表,并运用SPSS和Rasch模型分析此量表的信效度以及质量。并得出以下结论:(1)在知识维度方面,两本化学教材中都涵盖了这五门学科,体现了STEAM教育的跨学科内容,学科融合度水平可以达到3,即涉及STEAM学科表主学科科学(S)以外的其他的多个主学科,但是各学科没有较好的融合度;难度方面,其中IBC教材的总体难度相比较于我国人教版教材较难一些,但我国教材整体上体现STEAM理念的难度更大一些。(2)在思想与文化维度,科学精神方面,IBC教材在有机化学和氧化还原反应内容都在水平2,人教版在有机化学的科学精神可以达到水平3,在氧化还原反应的内容上为水平2;人文精神方面,除IBC教材在氧化还原反应内容中的水平为1外,两本教材在其他内容的水平均为2,可以看出,两国教材在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方面都可以采用具体的方式引发学生关于科学和人文内容的分析问题和讨论交流。(3)在学生心理发展与认知维度,其中只有人教版中的氧化还原反应情境为水平2,两国教材基本都能够设计较高的情境水平3来激活学生的认知,即都能设计体现与学生实际社会生活紧密相联系的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在体现STEAM学习方式时,虽然都有水平3和4的内容,但是相对较少,整体上处于水平1和2;在习题巩固方面,人教版在两部分内容中整体上体现的是水平2,即习题的设计在题干上体现了社会生活背景的渗入较多,探究型和实践型习题相对较少。(4)从学生对于应用融合STEAM理念教材案例的自评量表选项可以看出,学生选择选项“一般符合”居多,结合教师的访谈可知,教师表示学生对于应用教材中融合STEAM教育理念持积极态度,而且STEAM教育理念在很大程度会发展学生的能力,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运用,有利于全面型人才的培养,但是普遍学生会认为学习任务难度较高,同时教师也担心学习课时的分配。最后,根据研究结论,在教材跨学科、难度、情境、学习活动设计以及习题方面提出了教材编写建议,并进行了研究反思与展望。

蔡云龙[9](2021)在《理工科院校通识教育实施路径研究》文中认为通识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其核心宗旨是培养完整的人,而不是某一领域的专门化人才,而是培养知识面广阔的复合型与创新型人才,即人的全面发展。近些年,随着新技术、新产业、新知识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从以往专业技术型转变为复合型、通识型、创新型人才。在这一发展中,为适应其趋势与经济发展,理工科院校也做出了应有的调整与变革,即大力实施通识教育,培养适合经济发展的高素质综合性人才。进而,通过实施通识教育理工科院校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而且也满足了经济发展对综合性人才的需求,更重要的是打破了学校各学科之间孤立发展的状态,促进了各学科专业之间的融合与联系,从而推动理工科院校本科教育稳健持续的发展。因此,开展对理工科院校通识教育实施路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本文通过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比较研究法、个案研究法,以对我国理工科院校通识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与国内外理工科院校通识教育实践经验及特点有了较清晰地了解。具体言之,首先,本文从历史视角分析了通识教育产生、发展及其在我国的探索与研究,并且指出实施通识教育是顺应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其次,本文运用问卷调查法对当前理工科院校教师群体与学生群体进行了调查,了解了理工科院校通识教育的现状,并且分析了理工科院校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通识教育目标定位不明确、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通识教育师资相对薄弱、通识教育管理尚不完善、通识教育评价方式单一等问题。然后总结了分布必修型、核心课程型、公共必修+通识选修型、研读拓展型、模块课程型在内的国内外典型理工科院校通识教育实践类型的先进经验和特点。最后,基于理工科院校通识教育的现状和国内外典型理工科院校通识教育实践的先进经验,从五个方面提出理工科院校通识教育实施路径:树立明确的通识教育目标;优化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加强通识教育师资建设;完善通识教育管理体系;建设学生中心评价体系。

赵娟娟[10](2020)在《综合性大学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状况的调查研究 ——以H大学为例》文中提出随着开放性教师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发展,综合性大学成为教师培养的重要力量。为促进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的发展,本研究从学生的视角出发,调查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整体状况和提升策略,为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发展提供支持。本研究以H大学2016、2017、2018和2019级师范专业本科生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从职业意志、职业价值、职业情感以及职业效能4个维度探寻H大学师范专业本科生对教师职业的认同状况。通过对1620份问卷和48份访谈资料的分析发现,H大学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整体上处于一般以上水平,且师范生在教师职业认同4个维度上表现不均衡,职业价值维度得分最高,而职业意志维度得分最低。不同户籍所在地的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不存在显着差异,而不同年级、性别和学科类别的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存在显着差异,具体如下:2016级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高于其他年级;女生的教师职业认同高于男生;艺术体育类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高于人文社科和理工科。研究还发现,自身因素与综合性大学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有高度相关,高校因素、社会因素、家庭因素与之则有中度相关关系,且相关性依次递减。这些因素的子因素对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的影响程度也不同。依据调查结果,结合当前H大学师范专业本科生培养的实际情况,本研究从7个方面提出建议,以提升综合性大学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一是加强政策支持力度,推动教师教育发展;二是强化师范生遴选,提高生源质量;三是重视“师范性”,营造教师教育文化氛围;四是优化教师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提高“实用性”;五是加强授课教师培养,提高职业素养;六是强化教育实习,确保实习效果;七是全面认识自我,激发职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二、浅谈理工科学生的数学基础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理工科学生的数学基础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大学理工科专业课程思政框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课程思政研究现状
2 融入思政元素的理工科专业课程教学设计
    2.1 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
    2.2 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
    2.3 课程思政的教学评价
3 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以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为例
    3.1 将思政元素纳入课程标准
    3.2 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内容
        3.2.1 以通识课塑造价值目标
        3.2.2 以专业课培育知识目标
        3.2.3 以选修课构建能力目标
        3.2.4 以实践环节实现素养目标
    3.3 教学手段和方法赋能
4 结语

(2)西藏及涉藏工作重点省中学“理科薄弱”问题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方法与调研过程
    (一)研究工具
    (二)研究对象
    (三)调研过程和统计分析
三、西藏及涉藏工作重点省中学理科教育的现状和问题分析
    (一)西藏及涉藏工作重点省中学理科课程管理和实施的现状及问题
    (二)西藏及涉藏工作重点省中学理科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1.教师对理科教学价值的理解和对教学目标的落实
        2.教师对理科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施
        3.实验教学的开展
        4.教学语言运用能力
        5.文化回应教学开展情况
    (三)西藏及涉藏工作重点省中学学生理科学习的现状及问题
        1.学生理科学习成绩分析
        2.学生理科学习方式现状和问题分析
四、西藏及涉藏工作重点省中学理科教育影响因素的模型建构和因素分析
    (一)影响因素模型建构
        1.建构及修正模型
        2.假设检验
        3.直接效应、间接效应与总效应分析
    (二)影响因素分析
        1.教学条件、教师素养、学生语言对学生学习方式有直接正向影响,且影响程度依次减小
        2.家庭环境对学生学习具有间接影响
五、提高西藏及涉藏工作重点省中学理科教育质量的对策建议
    (一)落实好国家有关民族地区理科教育的相关政策
    (二)建构西藏及涉藏工作重点省中学理科师资培养培训一体化体系
    (三)改革西藏及涉藏工作重点省中学理科教学运行管理体制
    (四)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

(4)私学主导: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理论基础与核心概念界定
        (一)理论基础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二)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四、研究内容
        (一)历史分期依据
        (二)主要研究内容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六、创新点与难点
        (一)创新点
        (二)难点
第一章 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基础
    第一节 大正时期日本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一、大正时期的社会形势
        二、《大学令》等相关法令的推进与实施
        三、帝国大学的规模扩展
        四、专门学校的升格
        五、公立、私立大学的初创
    第二节 昭和前期及战时日本高等教育的强化与扩充
        一、昭和前期的社会变革
        二、国家主义高等教育政策的强化与推进
        三、帝国大学的增设与发展
        四、私立及官立、公立大学的扩展
        五、专门学校的扩充
    第三节 战后初期日本高等教育的重建及大众化的前奏
        一、战后初期的社会发展
        二、高等教育民主新法令的颁布与落实
        三、旧制大学改组升级为新制大学
        四、私学扩展及巨型私立大学的出现
        五、短期大学的制度化与发展
第二章 规模扩展: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速扩张(1963-1970 年)
    第一节 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快速扩张的背景
        一、经济超热化高速增长
        二、社会中等阶层的扩大
        三、人力资本及教育投资理论的盛行
        四、中等教育的普及与多样
    第二节 日本高等教育扩张政策的提出
        一、实施“理工科人才扩充计划”
        二、修订并放宽《大学设置基准》
        三、落实《关于改善大学教育》报告
    第三节 日本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扩张
        一、私立高校及私立巨型大学大幅增设
        二、私立高等院校学生数量剧增
        三、学部及学科种类的快速扩充
        四、国立及公立高等院校的显微发展
    第四节 日本高等教育质量危机显现
        一、高等教育目标偏向功利性
        二、大学入学考试受传统学力观束缚
        三、教学大课堂化及课程设置批量化一
        四、高校教育资源短缺且分配不均衡
        五、“大学纷争”学生运动的爆发
    第五节 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迅速扩张的特点
        一、私立高校发挥主力作用
        二、高校规模横向急剧扩展
        三、职业高等院校发展突出
        四、理工科专业扩展比重大
第三章 质量调控: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集约发展(1971-1983 年)
    第一节 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集约发展的背景
        一、石油危机与经济增速下降
        二、少子化历史遗留问题显现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
        四、第三次教育改革的启动
    第二节 日本高等教育政策的改革调整
        一、《今后学校教育的综合扩充与整顿》的提出
        二、《大学设置基准》与咨询报告的修改与完善
        三、振兴与援助私立高校法案的实施
    第三节 日本高等教育规模的集约发展
        一、各类高校数量增速放缓
        二、高校学生人数阶段性回落
        三、学科专业数量增速下降
    第四节 日本高等教育结构及质量的调控
        一、教育目标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二、大学统一入学招生考试制度的建立
        三、兼职教授的选聘与课程教学的创新
        四、高等院校内外部管理的相互制衡与加强
    第五节 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集约发展的特点
        一、私学转向集约化节制发展
        二、高校类型纵向多层次优化
        三、应用型人文社科类专业增加
第四章 量质兼顾: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稳定增长(1984-1999 年)
    第一节 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稳定增长的背景
        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增强
        二、新自由主义思想的传播
        三、日本社会阶层趋向均等化
        四、终身教育及学习化社会趋势增强
    第二节 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政策的成熟
        一、“大学开放方针”的实施
        二、大学自由化政策的制定
        三、大学自我评价机制的导入
    第三节 日本高等教育规模的平稳增长
        一、私立高校数量有序增长
        二、国立及公立高校的平稳发展
        三、高校学生人数稳定回升
        四、学部学科的新增及改组
    第四节 日本高等教育结构及质量的优化
        一、教育理念趋向个性及创新
        二、入学选拔制度多样且灵活
        三、人才培养走向开放与多元
        四、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提升
        五、管理运营及评估机制规范
    第五节 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平稳增长的特点
        一、量质并重趋向均衡发展
        二、大学服务社会职能加强
        三、高等教育融入终身教育体系
第五章 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特点及经验
    第一节 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路径及特点
        一、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四种发展路径
        (一)美国:公立为主,政府、高校、社会协调发展
        (二)英、法等欧洲国家:公立为主,倚重政府
        (三)日本:私立为主,政府引导
        (四)中、俄等转型国家:前期倚重国家,后期民间发力
        二、日本私学主导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特点
        (一)私立高等院校占据主体地位
        (二)以二元高等教育结构为基础
        (三)构建非传统型多类型高等教育机构
        (四)大众与精英高等教育机构互促并存
    第二节 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经验借鉴
        一、树立量质兼顾并重的高等教育改革理念
        二、充分挖掘并发挥民办高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中的潜力
        三、高校扩大规模时需坚持市场导向并兼顾大众需求
        四、政府在大众化进程中应及时干预并保障高等教育质量
        五、高等教育应从外延式综合扩张转向内涵式分类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5)师范院校本科生专业认同与学习投入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假设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学习投入
        2.1.1 学习投入的内涵
        2.1.2 学习投入的维度和测量
        2.1.3 学生学习投入的影响因素
        2.1.4 不同学习投入度的学生类型
        2.1.5 在线学习投入度
    2.2 专业认同
        2.2.1 专业认同的内涵
        2.2.2 专业认同的维度
        2.2.3 师范生的教师专业认同
        2.2.4 师范生专业认同的影响因素
        2.2.5 专业认同的研究方法
    2.3 学习投入与专业认同的关系
    2.4 公费师范生的培养目标、历史背景与存在问题
        2.4.1 公费师范生的培养目标
        2.4.2 公费师范生的历史背景
        2.4.3 公费师范生培养存在的问题
第3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设计
    3.1 理论基础
        3.1.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3.1.2 自我认同理论
        3.1.3 生态系统理论
    3.2 研究思路、调查对象与方法
        3.2.1 研究思路
        3.2.2 调查对象
        3.2.3 研究方法
第4章 师范院校本科生学习投入的差异分析
    4.1 学习投入的问卷设计
        4.1.1 师范院校本科生学习投入的内涵界定
        4.1.2 师范院校本科生学习投入的衡量维度
        4.1.3 师范院校本科生学习投入的问卷研制、修订与形成
        4.1.4 学习投入量表信度分析
        4.1.5 学习投入量表效度分析
    4.2 师范院校本科生学习投入的现状分析
        4.2.1 学习投入度的描述统计分析
        4.2.2 不同性别的学习投入的差异
        4.2.3 不同年级的学习投入的差异
        4.2.4 不同专业的学习投入的差异
        4.2.5 不同家庭的学习投入的差异
        4.2.6 不同专业志愿选择的学习投入的差异
        4.2.7 是否独生子女的学习投入的差异
        4.2.8 是否学生干部的学习投入的差异
    4.3 公费生与非公费生的学习投入的差异
    4.4 基于访谈内容分析师范院校本科生的学习投入现状
        4.4.1 课堂学习投入现状分析
        4.4.2 学习投入的高峰期
        4.4.3 学习收获较多的情况
        4.4.4 学习成就感的现状分析
        4.4.5 小结
第5章 师范院校本科生专业认同的差异分析
    5.1 专业认同的问卷设计
        5.1.1 师范院校本科生专业认同的内涵界定
        5.1.2 师范院校本科生专业认同的衡量指标
        5.1.3 师范院校本科生专业认同的问卷研制、修订与形成
        5.1.4 专业认同量表信度分析
        5.1.5 专业认同量表效度分析
    5.2 师范院校本科生专业认同的现状分析
        5.2.1 专业认同的描述统计分析
        5.2.2 不同性别的专业认同的差异
        5.2.3 不同年级的专业认同的差异
        5.2.4 不同专业的专业认同的差异
        5.2.5 不同家庭的专业认同的差异
        5.2.6 不同专业志愿选择的专业认同的差异
        5.2.7 是否独生子女的专业认同的差异
        5.2.8 是否学生干部的专业认同的差异
    5.3 公费生与非公费生的专业认同的差异
    5.4 基于访谈内容分析师范院校本科生的专业认同现状
        5.4.1 报考师范院校的原因
        5.4.2 师范生身份的看法
        5.4.3 专业选择的原因
        5.4.4 专业的喜爱程度
        5.4.5 毕业工作与专业的匹配度
        5.4.6 未来职业的想法
        5.4.7 小结
第6章 师范院校本科生专业认同与学习投入的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6.1 师范院校本科生专业认同与学习投入的相关分析
        6.1.1 专业认同总分与学习投入总分的相关性
        6.1.2 专业认同各维度与学习投入各维度的相关性
    6.2 师范院校本科生专业认同与学习投入的回归分析
        6.2.1 专业认同与学习投入的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6.2.2 专业认同与学习投入各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第7章 研究结论、原因分析和建议
    7.1 研究结论
        7.1.1 学习投入的总体为中等水平
        7.1.2 专业认同的总体为中等水平
        7.1.3 学习投入与专业认同的关系
    7.2 原因分析
        7.2.1 内部因素
        7.2.2 外部因素
    7.3 基于专业认同视角提高师范院校本科生学习投入的总体建议
        7.3.1 重视志愿选择,鼓励自主决定
        7.3.2 加强专业教育,提高专业适应
        7.3.3 加强自主学习,促进行为转化
    7.4 公费生专业学习投入的改善策略
        7.4.1 学生层面
        7.4.2 学校层面
第8章 研究的总结、不足与展望
    8.1 研究总结
    8.2 研究不足
    8.3 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师范院校本科生专业认同与学习投入的关系研究调查
附录二 大学生访谈提纲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6)当代理工科大学生科技伦理观教育实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对已有研究现状的评价
    1.4 研究方案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理论依据
        1.4.4 创新之处
2 科技伦理观教育的相关概念及其在理工科大学生中进行的必要性
    2.1 科技伦理观的概念
        2.1.1 科技伦理观的内涵
        2.1.2 科技伦理观的特点
    2.2 科技伦理观教育的概念
        2.2.1 科技伦理观教育的内涵
        2.2.2 科技伦理观教育的内容
        2.2.3 科技伦理观教育的发展趋势
    2.3 当前加强理工科大学生科技伦理观教育的必要性
        2.3.1 由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所决定
        2.3.2 由当前国内外科技工作者职业发展形势所决定
        2.3.3 由当前我国理工科大学生个人发展特点所决定
        2.3.4 由当前我国绿色科技发展要求所决定
3 理工科大学生科技伦理观教育的现状分析
    3.1 理工科大学生科技伦理观教育现状的调查设计与总体分析
        3.1.1 调查对象与目的
        3.1.2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方法
        3.1.3 调查的总体结果与分析
    3.2 理工科大学生科技伦理观教育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3.2.1 将伦理视为科技发展的束缚
        3.2.2 对待科技伦理问题的道德行为选择模糊
        3.2.3 高校科技伦理观教育的效果不理想
4 制约理工科大学生科技伦理观教育实效性的因素
    4.1 制约理工科大学生科技伦理观教育实效性的客观因素
        4.1.1 过分重视科技功利主义的社会风气
        4.1.2 重专业轻伦理的评价方式
        4.1.3 缺少现实关怀的伦理教育
    4.2 制约理工科大学生科技伦理观教育实效性的主观因素
        4.2.1 持有科技的价值中立观点
        4.2.2 对于科技伦理教育缺乏认同感
        4.2.3 过于关注自身专业知识与技能操作
5 提高理工科大学生科技伦理观教育实效性的途径
    5.1 借鉴国外科技伦理观教育的成熟经验
        5.1.1 美国将服务学习与科技伦理教育相结合
        5.1.2 德国以具体与现实问题入手
        5.1.3 法国运用非技术性教育的模式
    5.2 多样的科技伦理观教育的方法
        5.2.1 他律促进自律的方法
        5.2.2 技能与技德统一的方法
        5.2.3 现实与虚拟结合的方法
    5.3 合适的科技伦理观教育活动形式
        5.3.1 运用课程思政进行科技伦理观教育
        5.3.2 创设良好的科技伦理观教育环境
        5.3.3 组织模拟活动提高解决科技伦理问题的能力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高等理工科院校音乐艺术教育的思考与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等理工科院校音乐教育现状
二、高等理工科院校音乐教育发展不均衡的原因剖析
三、加强高等理工科院校音乐教育的意义
四、高等理工科院校音乐教育课程设置
五、高等理工科院校音乐教育师资培养
六、音乐治疗在理工科院校的应用
    (一)改善人际关系。
    (二)塑造健全的人格。
七、校园文化、音乐社团助力音乐教育
八、结语

(8)中美高中化学教材中融合STEAM理念的比较研究 ——以“有机化学”和“氧化还原反应”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国际教育改革需要
        1.1.2 国内教育改革需要
        1.1.3 STEAM教育在学科教育中的重要性
        1.1.4 教师对于化学学科和教材中融入STEAM理念的需求分析
    1.2 研究设计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对象
        1.2.3 研究方法
        1.2.4 研究框架
2 文献综述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STEAM教育
        2.1.2 教材
    2.2 研究现状
        2.2.1 STEAM教育研究现状
        2.2.2 教材比较研究现状
3 理论基础
    3.1 情境认知理论
    3.2 认知神经科学
    3.3 学习金字塔理论
    3.4 STEAM金字塔理论模型
4 中美高中化学教材融合STEAM理念比较模型的构建
    4.1 教材比较模型的构建依据
        4.1.1 依据课程标准明确比较的研究主题内容
        4.1.2 依据国内外对于教材的评价维度确定教材比较的一级维度
        4.1.3 依据STEAM教育理念的学科分布与特点确定教材比较的二级维度
        4.1.4 水平划分的依据
    4.2 教材比较模型的确立与分析
        4.2.1 初步确定教材评价维度及水平模型
        4.2.2 专家效度调查
        4.2.3 评价维度的确定
    4.3 教材评价的信度确立
        4.3.1 教材解读信度的保证
        4.3.2 教材评价内容信度的保证
5 中美高中化学教材融合STEAM理念的文本内容分析
    5.1 教材评价内容信度
    5.2 知识维度的分析
        5.2.1 学科融合度的分析
        5.2.2 知识难度的分析
    5.3 思想与文化维度的分析
        5.3.1 有机化学与氧化还原反应中科学精神的分析
        5.3.2 有机化学与氧化还原反应中人文精神的分析
    5.4 学生心理发展与认知维度的分析
        5.4.1 有机化学与氧化还原反应中情境激活的分析
        5.4.2 有机化学与氧化还原反应中内容加工的分析
        5.4.3 有机化学与氧化还原反应中习题巩固的分析
6 教材案例及应用研究
    6.1 教材案例编写
        6.1.1 STEAM化学教材编写原则
        6.1.2 教材案例设计流程
        6.1.3 STEAM 教材案例
    6.2 调查研究
        6.2.1 量表信效度及相关性研究
        6.2.2 基于Rasch模型量表质量分析
        6.2.3 学生对应用融合STEAM理念教材自评结果
        6.2.4 教师对于应用融合STEAM教材案例的访谈结果
7 研究总结及教材编写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教材编写建议
    7.3 研究创新
    7.4 研究反思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I STEAM教育现状调查
    附录 II专家效度调查
    附录 III学生对融入STEAM理念化学教材案例自评量表
致谢
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9)理工科院校通识教育实施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理工科院校
        2.1.2 通识教育
    2.2 理论基础
        2.2.1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2.2 自由教育理论
        2.2.3 目标管理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理工科院校通识教育现状分析
    3.1 理工科院校通识教育现状调查
        3.1.1 理工科院校通识教育现状问卷调查情况
        3.1.2 理工科院校通识教育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3.2 理工科院校通识教育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3.2.1 通识教育目标定位不明确
        3.2.2 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
        3.2.3 通识教育师资相对薄弱
        3.2.4 通识教育管理尚不完善
        3.2.5 通识教育评价方式单一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国内外理工科院校通识教育实践及其借鉴
    4.1 国外理工科院校通识教育实践
        4.1.1 分布必修型(Distributed Requirements)
        4.1.2 核心课程型(Core Curriculum)
    4.2 国内理工科院校通识教育实践
        4.2.1 公共必修+通识选修型
        4.2.2 研读拓展型
        4.2.3 模块课程型
    4.3 借鉴启示
        4.3.1 培养目标契合办学定位和社会实际
        4.3.2 课程设置合理且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4.3.3 通识教育师资队伍素质较高
        4.3.4 建立专门通识教育管理机构
        4.3.5 重视评价体系的多元化发展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理工科院校通识教育实施路径
    5.1 树立明确的通识教育目标
        5.1.1 厘清通识教育具体内涵
        5.1.2 细化通识教育培养目标
        5.1.3 在师生中贯彻通识教育目标
    5.2 优化通识教育课程设置
        5.2.1 课程设置注重综合性
        5.2.2 课程设置注重层次性
        5.2.3 课程设置注重特色性
    5.3 加强通识教育师资建设
        5.3.1 开展通识教育教师岗前培训
        5.3.2 积极的培养和引进优秀师资
        5.3.3 重视通识教师继续学习能力
    5.4 完善通识教育管理体系
        5.4.1 组建专门的通识教育管理机构
        5.4.2 制定约束和激励组织管理制度
        5.4.3 设立通识教育实施的专项经费
    5.5 建设学生中心评价体系
        5.5.1 重视多元过程评价
        5.5.2 引入OBE教学评价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理工科院校通识教育现状调查问卷(教师)
    附录2 理工科院校通识教育现状调查问卷(学生)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综合性大学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状况的调查研究 ——以H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提出
        1.综合性大学成为教师教育的重要力量
        2.教师职业认同对师范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文献综述
        1.关于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相关研究
        2.关于综合性大学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相关研究
        3.研究述评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一、综合性大学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理论概述
    (一)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内涵
        1.教师职业认同
        2.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
    (二)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构成维度
        1.职业意志
        2.职业价值
        3.职业情感
        4.职业效能
    (三)综合性大学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发展的挑战
二、综合性大学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现状
    (一)调查设计
        1.调查目的
        2.调查对象
        3.问卷的设计
    (二)调查实施
        1.问卷的预测与信效度检验
        2.调查问卷的正式发放与回收
        3.访谈的实施与整理
    (三)调查结果
        1.综合性大学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现状的描述统计分析
        2.综合性大学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差异性分析
三、综合性大学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
    (一)社会因素
    (二)高校因素
    (三)家庭因素
    (四)自身因素
四、提高综合性大学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策略
    (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教师教育发展
    (二)强化师范生遴选,提高生源质量
    (三)重视“师范性”,营造教师教育文化氛围
    (四)优化教师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提高“实用性”
    (五)加强授课教师培养,提高职业素养
    (六)强化教育实习,确保实习效果
    (七)全面认识自我,激发职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浅谈理工科学生的数学基础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学理工科专业课程思政框架设计[J]. 陈盈,丁新洳,王峥. 台州学院学报, 2021(06)
  • [2]西藏及涉藏工作重点省中学“理科薄弱”问题调查研究[J]. 胡红杏,王子君. 民族教育研究, 2021(04)
  • [3]数学社会支持对高中生高考选理工科的影响 ——数学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D]. 刘阳.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4]私学主导: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研究[D]. 陈元元. 河北大学, 2021(09)
  • [5]师范院校本科生专业认同与学习投入的关系研究[D]. 王海燕. 江西师范大学, 2021(12)
  • [6]当代理工科大学生科技伦理观教育实效性研究[D]. 王越. 武汉纺织大学, 2021(09)
  • [7]高等理工科院校音乐艺术教育的思考与探索[J]. 唐宁. 戏剧之家, 2021(13)
  • [8]中美高中化学教材中融合STEAM理念的比较研究 ——以“有机化学”和“氧化还原反应”为例[D]. 王淑婷. 西南大学, 2021(01)
  • [9]理工科院校通识教育实施路径研究[D]. 蔡云龙.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21(09)
  • [10]综合性大学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状况的调查研究 ——以H大学为例[D]. 赵娟娟. 河南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浅谈理工科学生数学基础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