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多倍体的形成途径及鉴定方法

植物多倍体的形成途径及鉴定方法

一、植物多倍体的形成途径及鉴定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罗远华,方能炎,樊荣辉,黄敏玲[1](2022)在《兰科植物多倍体诱导研究进展》文中认为总结近20年来兰科植物多倍体诱导的研究进展,对诱导方法中诱变材料与诱变剂种类的选择、处理方法、诱变剂浓度与处理时间,鉴定方法中的形态学鉴定、细胞学鉴定、染色体计数鉴定及流式细胞术鉴定等进行了综述,从提高观赏性、克服远缘杂交障碍、提高抗逆性与次生代谢物质含量等方面阐述了兰科植物多倍体诱导的意义,并对多倍体诱导中嵌合体的分离、多倍体的繁殖等主要问题进行了讨论,以期为今后兰科植物多倍体育种提供参考。

马晓雨[2](2021)在《美洲黑杨×大青杨四倍体诱导及核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以美洲黑杨×大青杨(Plopulus detoides×P ussuriensis)叶片、叶柄、茎段为外植体,以秋水仙素为诱变剂,采用混培法和浸渍法对美洲黑杨×大青杨进行多倍体的诱导,建立了适用于美洲黑杨×大青杨的混培和浸渍诱导多倍体的诱变体系。同时,以未处理二倍体作对照,研究获得的变异植株在生长、形态学、细胞学和生理指标上的变化,对美洲黑杨×大青杨染色体制片方案进行优化并对不同倍性植株核型进行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固体混培法、液体混培法和浸渍法3种多倍体诱导方法,不同诱导方法和外植体类型对多倍体的诱导效果不同,固体混培法中,以茎段为外植体,秋水仙素浓度为50 mg/L处理2d,多倍体诱导率最高为16.67%;液体混培法中,以叶片和茎段为外植体,分别在秋水仙素浓度为30 mg/L时处理2 d和1 d,多倍体诱导率最高均为13.33%;浸渍法中,以茎段为外植体,在浓度为0.4%和0.6%的秋水仙素溶液中分别浸渍6 h和12 h,多倍体诱导率均为6.67%。其中,不同外植体总诱导率从大到小排序依次为茎段、叶片、叶柄;不同诱导方法总诱导率从大到小依次为固体混培法、液体混培法、浸渍法。2.经流式细胞仪鉴定,变异植株叶片单细胞DNA含量为二倍体的2倍,确定变异株是四倍体。四倍体较二倍体而言,组培苗根系更发达且生长更快;叶片长宽和面积变大,长宽比减小,叶脉叶柄变粗,叶表面变粗糙;气孔和保卫细胞变大,气孔密度变小,叶绿体数量增多;叶片叶绿素含量增加。3.美洲黑杨×大青杨染色体制片效果与根长度、预处理方式、解离时间、解离温度密切相关。结果显示:在根生长达到1.5 cm时取样,可以获得较多的中期分裂相且适合核型分析的中期细胞较多;预处理采用对二氯苯饱和水溶液在0℃下处理2 h,获得染色体形态清晰、分散性良好且长度适宜;解离采用1 mol/L盐酸60℃下酸解10 min或室温25℃下酸解18 min,更易于压片且染色效果好,获得染色体的形态结构较好。对获得的不同倍性美洲黑杨×大青杨染色体进行核型分析,二倍体染色体数为38条,核型公式为2n=2x=38=32m+6sm,核不对称系数为56.61%;四倍体染色体数为76条,核型公式为2n=4x=76=64m+12sm,核不对称系数为57.43%;两者均在第3组染色体短臂上发现随体,核型均为1B型。

潘静雯,王红尧,李林,张蜀宁,李英,侯喜林,刘同坤[3](2020)在《不结球白菜同源四倍体苏州青的诱导鉴定》文中研究说明为获得高产优质的不结球白菜四倍体苏州青,本研究使用浓度分别为0.1%,0.2%及0.3%的秋水仙素溶液,点滴处理二倍体苏州青幼苗植株的子叶生长点,进行5次处理后,通过形态学和细胞学方法筛选鉴定四倍体苏州青植株,并比较二、四倍体苏州青的农艺性状及品质差异。结果表明:秋水仙素浓度为0.2%时加倍效果最好。形态解剖学鉴定结果表明:四倍体在株型、叶片、花、种荚、种子大小都有较明显的变大趋势;四倍体植株叶片气孔较二倍体变大,气孔密度变小;同时四倍体植株花粉粒比二倍体更膨大,更不规则;细胞学鉴定结果表示,四倍体植株染色体数为40条,二倍体植株为20条;通过流式细胞仪鉴定,四倍体植株荧光强度约为二倍体的2倍。通过品质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四倍体苏州青的各项生理指标含量较于二倍体均有不同。通过农艺性状比较,单株质量、叶宽、叶厚都有一定程度的增加。本研究利用秋水仙素操作技术,抑制有丝分裂后期纺锤丝的形成,实现染色体加倍,创制不结球白菜新种质,为选育四倍体不结球白菜提供理论基础和种质资源。

徐鹏飞,杨艳红,张毓婷,陈云,汤定钦[4](2020)在《毛竹四倍体诱导及初步鉴定》文中指出【目的】植物多倍体品种在表型、营养物质含量及抗逆性等方面都具有十分优良的表现,本研究借鉴多倍体育种这一成功的育种方法,旨在突破毛竹新品种缺乏的瓶颈,获得毛竹新品种多倍体的种质资源。【方法】以经浸泡后的毛竹吸胀种子为材料,用不同浓度的秋水仙素进行不同时间的诱变处理。以种子下胚轴膨大为变异植株的早期鉴定标准,并通过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核DNA含量鉴定四倍体毛竹,比较分析二倍体与同源四倍体形态学和生理生化方面的特征。【结果】0.5 g·L-1的秋水仙素就可以诱导吸胀后的毛竹种子的染色体加倍,其中以0.5 g·L-1的秋水仙素浸泡72 h以及1 g·L-1的秋水仙素浸泡24 h效果最佳,二者诱导率都可达5%左右;流式细胞仪测定表明,四倍体毛竹叶片细胞DNA相对含量比二倍体增加1倍;与二倍体相比,四倍体植株叶片下表皮的气孔密度显着降低而气孔大小明显增大(P<0.05);四倍体毛竹株高、叶片长度和宽度显着增加,其光合作用优于二倍体植株。【结论】利用秋水仙素处理毛竹吸胀种子,可以成功诱导出四倍体植株,并且四倍体毛竹与二倍体植株的生理生化特点存在显着差异。

王泰[5](2020)在《两个芸薹属同源异源六倍体(CcCcCoCoBcBc)形态、染色体组成及基因表达研究》文中提出基因组多倍化是一种普遍的生物学现象,也是新物种形成的重要推动力。植物多倍化过程中常伴随着基因组结构、基因表达、表观遗传等改变,产生有异于亲本的表型。多倍化导致物种的基因组趋于复杂,基因拷贝数增多,为性状的遗传解析及基因定位、功能分析带来挑战。染色体片段缺失往往导致相应的表型变化,而控制这些表型的基因就位于缺失片段内,根据这个原理可以利用染色体缺失品系进行迅速、准确的基因定位工作。本研究中,我们以埃塞俄比亚芥(BcBcCcCc,2n=34)为母本与甘蓝(CoCo,2n=18)杂交合成同源异源六倍体(CcCcCoCoBcBc)。在杂种幼胚培养、加倍过程中,同一个幼胚愈伤组织中分化出两种表型不同的六倍体,推测是由于染色体数目或者结构变异导致。利用细胞学观察、荧光原位杂交、基因组重测序以及转录组测序技术,对两种六倍体染色体数目、基因组组成以及叶片与花瓣的基因表达进行了分析,确定了缺失片段所在的染色体位置并初步明确了导致两种六倍体叶色与花色变异的关键基因。主要结果如下:1. 两种六倍体的表型观察利用埃塞俄比亚芥(G0-7,紫株、黄花)为母本与甘蓝(迟花芥蓝,绿株、白花)杂交及加倍后获得两种表型六倍体(CcCcCoCoBcBc)植株:紫株与绿株。紫株六倍体不同组织部位均有紫红色出现,尤以幼嫩叶片、幼小花蕾、角果皮处最为明显;绿株六倍体所有组织器官均未见到紫色产生。另外,紫株花瓣刚刚打开时为淡黄色,随后逐渐变为白色,但是绿株花瓣一经打开就是白色。2. 六倍体染色体数目与组成分析普通细胞学与原位杂交分析观察表明,绿株和紫株六倍体体细胞中均具有预期的52条染色体。B基因组染色体特异性SSR标记分析表明,绿株六倍体B04染色体丢失或者部分缺失。利用均匀覆盖B04染色体20个SSR标记分析表明,B04染色体存在部分缺失。随后,对两种六倍体进行重测序分析,结果表明紫株与绿株六倍体均具有16条B基因组染色体和36条C基因组染色体,但绿株六倍体B基因组B04染色体缺少了一条臂(0-22.7 Mb区段)。3. 六倍体叶片转录组分析叶片转录组分析表明,绿株B04染色体基因平均表达量明显偏低。绿株与紫株比较共鉴定到7344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位于B04染色体缺失部分的967个差异基因中有965个表现为下调表达。差异表达基因中有38个为花青素合成相关基因,但只有花青素合成关键基因DFR(Bju B001305)位于B04染色体缺失区段内。差异表达基因中也鉴定到6个类胡萝卜素合成相关基因,其中在绿株中下调表达且位于B04缺失染色体部分上有2个基因,分别是CRTISO(Bju B028062)与Z-ISO(Bju B042707),分别编码类胡萝卜素合成中的两个关键酶:类胡罗素异构酶与δ-胡萝卜素异构酶。4. 六倍体花瓣转录组分析在花瓣中,绿株与紫株比较共鉴定到4028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位于B04染色体缺失部分的1212个差异基因中有1209个表现为下调表达。共鉴定到13个花青素合成相关差异基因,其中无基因位于B04染色体缺失区段内。鉴定到7个类胡萝卜素合成相关差异基因,其中在绿株中下调表达基因位于B04缺失染色体部分上2个基因与叶片中相同。总之,本研究通过普通细胞学、基因组原位杂交及重测序分析鉴定到一个B04染色体臂缺失六倍体(CcCcCoCoBcBc)。通过转录组分析并结合该区段内基因信息,分别鉴定到1个花青素及2个类胡萝卜素合成的关键基因。相关结果将为芸薹属多倍体花青素与类胡萝卜合成基因部分同源基因的功能解析奠定了基础。

曾青青[6](2020)在《白杨六倍体诱导及其性状变异分子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植物多倍体中存在比原株生长快且健壮和缓慢且矮小的两种类型。开展多倍体营养生长性状形成的分子基础研究,对于推动植物多倍体育种理论和技术进步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以‘北林5号杨’[(Populus alba×P.glandulosa)×P.tomentosa]为材料建立了高效的离体组培快繁体系,在此基础上通过施加一定浓度的氨磺乐灵处理离体茎段诱导体细胞染色体加倍获得了白杨六倍体,进而以六倍体和三倍体为材料,对其生长发育特性及不同叶序的叶片转录组和mi RNA进行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建立了‘北林5号杨’叶片、叶柄和根的组培再生快繁体系。研究表明叶片及叶柄再生能力远优于根,其中‘北林5号杨’叶片不定芽再生的适宜培养基为MS+0.1mg/L 6-BA+0.15mg/L NAA+0.02mg/L TDZ,在该培养基下不定芽诱导率可达95%,平均再生芽数为7.77;叶柄不定芽再生的适宜培养基为MS+0.2mg/L6-BA+0.05mg/L NAA+0.01mg/L TDZ,在该培养基下不定芽诱导率可达95%,平均再生芽数为8.15;根不定芽再生的适宜培养基为MS+0.3mg/L 6-BA+0.05mg/L NAA+0.02mg/L TDZ,在该培养基下不定芽诱导率达60%,平均再生芽数为2.82。(2)施加氨磺乐灵处理‘北林5号杨’离体茎段诱导不定芽染色体加倍获得了白杨六倍体植株。筛选出‘北林5号杨’茎段不定芽诱导的适宜培养基为MS+0.1mg/L6-BA+0.11mg/L NAA,诱导率达93.33%、平均再生芽数达7.55个。采用氨磺乐灵溶液浸泡法对‘北林5号杨’离体茎段进行染色体加倍处理,成功的得到了6株白杨六倍体,平均诱导率达19.35%。其中用5mg/L的氨磺乐灵浸泡5mm长的茎段72h,以及采用5mg/L的氨磺乐灵浸泡10mm长的茎段24h,是最佳的六倍体诱导处理条件组合。(3)白杨六倍体属于生长发育缓慢且矮小的多倍体类型。与三倍体相比,白杨六倍体叶片细胞更大、而细胞数量、叶面积及株高生长速率较小。白杨六倍体的第3-13叶位叶片光合速率比同叶位三倍体依次增加78.83~2.78%,但随着叶片叶龄的增加,六倍体第14-20叶位叶片光合速率迅速下降,比同叶位叶片的三倍体依次减少3.33~53.55%。此外,六倍体叶绿素含量和类胡萝卜素含量也均表现出随着叶龄的增大而迅速下降的趋势,显着低于同叶位的三倍体。叶绿体电镜超微结构发现六倍体第17叶位叶片的叶绿体结构紊乱,类囊体片层扭曲且排列松散,而三倍体第17叶位叶片叶绿体膜结构清晰完整,基粒类囊体垛叠整齐紧密。(4)白杨六倍体激素信号转导相关差异基因表达随叶片发育而表现出规律性变化。与IAA信号转导负相关的GH3的上调DEGs数量逐渐增多;与CTK信号转导正相关的B-ARR下调DEGs数量逐渐增多;与ET信号转导负相关的CTR1下调DEGs数量逐渐增多;与ET信号转导正相关的ERF上调DEGs数量逐渐增多;与JA信号转导正相关的JAR1、MYC2上调DEGs数量逐渐增多。表明在六倍体中,随着叶龄的增加IAA、CTK信号转导呈下降趋势,ET、JA信号转导呈增强趋势。这种激素信号转到变化趋势可能是引起白杨六倍体生长速率减慢、叶片加速衰老的重要原因之一。(5)发现随着叶片叶龄的增加,白杨六倍体的光合能力小于三倍体。叶绿素合成、类胡萝卜素合成、光反应与碳固定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在第3、7叶位叶片上多呈上调表达,而在17叶位大多数呈下调表达。包括HEME、CHLH、CHLD和CHLG等参与叶绿素合成的基因;PSY、ZISO、ZDS、LYCB、VDE等参与类胡萝卜素合成的基因;Psb B、Psa K、Psa F、delta等与光反应相关的的基因,以及FBP、SEBP、PRK等与卡尔文循环相关的基因。(6)发现mi RNA随着叶片发育而表现出剂量效应是白杨六倍体营养生长缓慢重要的分子基础。即随着白杨六倍体叶片发育,与营养生长相关的mi RNA表达呈剂量效应,其中靶基因与营养生长正相关的的mi R156a、mi R156g、mi R169aa、mi R530b表达量逐渐上调,甚至显着高于对照三倍体,使得靶基因AFH14、AN3、UBP16、B-ARR表达量受到抑制程度增强而下调;而靶基因与营养生长负相关的novel135表达量随着叶片叶龄的增加而逐渐下调,甚至显着低于对照三倍体,使得靶基因JAR1表达量受抑制程度减弱而显着上调,导致白杨六倍体细胞数量及植株叶面积减少、叶绿体降解及叶片衰老加快,最终使得白杨六倍体比三倍体营养生长缓慢。

贾冰玉[7](2020)在《三角枫四倍体的细胞学倍性鉴定及其重要性状的转录组解析》文中提出三角枫为无患子科槭属落叶乔木,其适应性强,耐干旱瘠薄,也耐一定的水湿,同时由于三角枫树形优美,高大,入秋叶色由黄变红等特点,常被用于园林绿化,是一种很好的彩叶观赏树种。三角枫属于弱阳性树种,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因其具有生长快、木质结构良好、耐磨耐震等特点,可用于制作高级家具、乐器等,还可制作成良好的隔音材料,同时三角枫种仁中含有较高的不饱和脂肪酸、神经酸、维生素E等多种营养成分,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多倍体为植物育种的重要材料,本研究以三角枫无性系品种‘兴旺’和三角枫普通无性系‘S4’为试验材料,采用染色体计数法,对其进行倍性鉴定,并对其进行光合特性以及叶绿体超微结构的研究,使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转录组学研究,为了解三角枫四倍体的变异、基因工程育种提供了参考,也为研究三角枫多倍体化提供了重要资源,为以后研究三角枫的遗传变异和三角枫多倍体育种工作提供了较好的材料。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观察显微镜下的茎尖临时压片,三角枫‘兴旺’的染色体数目显着多于三角枫‘S4’,且大致为其二倍。本课题组之前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三角枫‘兴旺’单细胞DNA含量为三角枫‘S4’的两倍,与本次三角枫茎尖细胞染色体计数鉴定结果相结合,可知三角枫‘兴旺’为四倍体。(2)三角枫四倍体和二倍体在不同月份间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规律一致,在5、7、9月份日变化呈现出单峰曲线,早晨和傍晚的净光合速率较低,在中午12:00时左右达到最大,表现出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在6、8月份日变化呈现出双峰曲线,在中午12:00左右有“午休”现象,且第一个峰值均高于第二个峰值,并且在8月份,三角枫四倍体和二倍体净光合速率达到最大值,在不同月份三角枫四倍体光合速率均比二倍体高。(3)三角枫四倍体和二倍体植株叶片的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日变化趋势与净光合速率日变化趋势相同,呈现正相关关系,在5、7、9月份的趋势先升高后降低,呈现出单峰曲线,在6、8月份日变化呈现出双峰曲线,并在中午12:00左右表现出“午休”现象。三角枫四倍体和二倍体的胞间CO2浓度日变化曲线均为单谷变化,大约在12:00时左右出现最低值,不同月份四倍体胞间CO2浓度大于二倍体。(4)通过比较三角枫四倍体和二倍体的叶绿体超微结构,四倍体叶绿体中类囊体片层结构更多更厚,类囊体的排列更加紧密的堆叠在基粒中,并且在二倍体中能够观察到更多的淀粉粒和嗜饿颗粒,而在四倍体中数量相对较少。(5)使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其进行测序以及生物信息学相关分析,通过对试验材料的转录组原始数据的组装最终得到Unigene 51807条,平均长度为1487nt,共筛选出差异基因24221条,差异基因比率达到46.75%(24224/51807),其中上调基因10474条,下调基因13747条。与NR数据库的比对结果显示,84.9%的Unigene与已知序列表现出强烈的同源性,15.1%的Unigene具有一定的同源性。相似分布中显示出有39.2%的Unigene具有高于80%的相似性,60.8%具有17-80%的相似性。物种分布显示43075条Unigene找到相似序列,相似序列匹配的近缘物种中,所占比例最高的是橙子(Citrus sinensis,34.06%)。在GO数据库富集分析中,发现三角枫二倍体和四倍体在14个GO条目下存在显着差异(Q value≤0.05)。Pathway富集分析,发现共有8344条差异基因富集到133个代谢途径中,四倍体和二倍体在6个途径表现显着差异。本研究发现,在植物-病原互作通路中,参与植物防御反应的某些基因表达发生变化,影响产物合成、细胞间信号传递、蛋白-蛋白互作以调节植物防御反应,可能增强三角枫四倍体的抗病性。在苯丙素生物合成通路中,参与合成酶或蛋白的基因表达发生改变,以及一些基因上调可能会增加木质素的合成,从而影响三角枫四倍体的植物细胞壁和植物生长,导致其表型差异显着。在角质,软木脂和蜡质生物合成通路中,注释到CER1的相关基因发生最大上调,CER1是影响蜡质合成的关键基因,其表达上调可能使得三角枫四倍体蜡质合成增加,与本课题组之前对三角枫四倍体和二倍体比较得出的三角枫四倍体叶片表面存有很多的蜡质的结论一致。在叶绿素合成过程中,推测参与HemB、HemC、HemE、CHLH/D/I的基因的差异表达与三角枫四倍体和二倍体的叶绿体结构表现不同相关,结果有待进一步验证。在光合作用通路中,涉及光系统II、细胞色素b6/f复合体、光系统I、ATP合成酶复合体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可能与三角枫四倍体与二倍体的光合特性差异显着相关。综上所述,三角枫四倍体与二倍体相比,可能具有更强的光合能力、抗逆性和环境适应性。

张映卿[8](2020)在《砧用野生茄(Solanums torvum)试管微扦插繁殖与多倍体新种质创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嫁接栽培是茄果类蔬菜防治土传病害和提高产量的重要措施。茄子野生近缘种托鲁巴姆(Solanums torvum)因综合抗性强,成为了茄子和番茄的常用优良砧木。但是,由于托鲁巴姆的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低,成苗苗龄长,限制了其在嫁接育苗上的大规模应用,因此迫切需要研发新方法提高托鲁巴姆的育苗效率,降低育苗成本。植物染色体加倍后,多倍体往往具有植株粗壮、抗逆性更强等优点,因此培育四倍体托鲁巴姆对砧用茄子的遗传改良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针对托鲁巴姆播种育苗效率低,倍性育种基本空白的现状,一方面建立利用试管内微扦插快繁技术体系,为高效繁育砧用茄子提供新途径;另一方面通过秋水仙素诱导,获得托鲁巴姆四倍体突变植株,为开展砧用茄子多倍体育种研究创制新种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编号S07、J8两种托鲁巴姆的种子为材料,通过试管内无菌播种获得初代无菌苗,以初代无菌苗的茎段为外植体进行试管内微扦插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初代芽诱导的最佳培养基是MS+KT 0.5 mg·L-1+IBA 0.1mg·L-1,腋芽诱导效果最佳,S07出芽率达到90%,J8出芽率达到96.67%;继代增殖最佳培养基是MS+IBA 0.4 mg·L-1,S07增殖系数6.11,J8增殖系数6.78,增殖植株生长势强;生根培养的最佳培养基是1/2 MS+IBA 0.2mg·L-1,生根率100%,S07生根数4.56,J8生根数6.22,根系生长强壮,须根较多。试管微扦插繁殖苗(简称微扦插苗)的炼苗移栽成活率均达到90%以上,能有效提高育苗效率,可实现工厂化快速育苗。2.采用伤根灌注法对托鲁巴姆的微扦插苗进行青枯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S07微扦插苗的发病率6.67%、病情指数2.50,S07实生苗(CK)发病率3.33%、病情指数1.25;J8微扦插苗的发病率5.00%、病情指数1.33,J8实生苗(CK)发病率5.00%、病情指数2.08。S07和J8的微扦插苗和实生苗均表现高抗青枯病,说明利用试管微扦插技术繁育的种苗可保持高抗青枯病的特性。3.采用秋水仙素浸种法进行托鲁巴姆多倍体诱导试验研究,利用流式细胞仪对诱导植株进行倍性鉴定。结果表明,使用0.3%秋水仙素浸种48 h诱导J8多倍体的效果最好,四倍体诱导率13.33%,嵌合体诱导率11.33%;使用0.4%秋水仙素浸种48 h诱导S07多倍体的效果最好,四倍体诱导率16.67%,嵌合体诱导率15.33%。4.将流式细胞仪鉴定出的四倍体植株进行形态鉴定和气孔鉴定,发现四倍体和二倍体部分表型特征存在差异。S07和J8四倍体植株移栽生长90d,分别与二倍体播种植株相比,株高增加33.28%、32.36%,茎粗增加13.42%、17.11%,节间短缩27.26%、28.03%;叶片长度增加20.14%、14.92%,叶片宽度增加14.91%、17.98%,叶片厚度增加7.97%、10.87%,叶绿素含量增加9.49%、12.86%;保卫细胞长增加44.16%、62.10%,保卫细胞宽增加19.78%、17.27%;气孔密度增加45.54%、55.52%。四倍体巨大化特征表现为植株株高、茎粗增加,节间短缩,叶片厚而大,叶色较深,保卫细胞增大,气孔密度明显增加。

王强[9](2020)在《二倍体与四倍体豇豆形态生理、基因表达谱和DNA甲基化差异分析》文中认为豇豆是豆类蔬菜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蔬菜,俗称豆角,蝶形花科一年生草本植物,适应性强,在中国、印度和东南亚等地区种植较多,有较高的经济效益。近年来,由于环境条件的变化及连作障碍等人为因素的影响,在豇豆生产过程中病虫害加重,使豇豆的产量、品质等难以满足蔬菜生产的需求,且豇豆是蝶形花冠,杂种优势难以在F1代体现。育种上通过染色体加倍后获得的多倍体普遍具有果实大、抗性强、营养品质好等诸多优良特性。利用现在的科学技术手段对现有的二倍体豇豆进行诱导从而获得四倍体豇豆,探究四倍体豇豆的生理及分子机制,对今后四倍体豇豆投入生产及多倍体育种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以普通二倍体豇豆(HN-56)为材料,通过露白种子浸泡法、茎尖点滴法、离体诱导法三种方法,选用不同浓度的秋水仙素溶液进行诱导,比较不同诱导方法及不同诱导浓度间的优劣性。对获得的四倍体豇豆材料进行生理生化指标测定,并对其基因表达谱和DNA甲基化进行分析,以二倍体豇豆为对照进行比较,探讨两者之间的主要差异,为今后多倍体的研究提供数据基础和理论依据。其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的诱导方法均能诱导出四倍体豇豆,但三种方法各有优劣。露白种子浸泡法在0.15%浓度秋水仙素处理1h的四倍体诱导率最高,为23.33%,这种方法操作简单,处理周期短,但四倍体豇豆的诱导率相对较低。茎尖点滴法在0.15%浓度秋水仙素处理4次的四倍体诱导率最高,为36.67%,这种方法操作较为复杂,点滴茎尖时费时费力,且处理周期相对露白种子浸泡法要长,但四倍体豇豆诱导率相对较高。离体诱导法在0.004%浓度秋水仙素处理下,四倍体芽诱导率最高,达40.91%,这种方法操作最为繁琐,要先筛选出种子萌发最适培养基、不定芽诱导最适培养基,再在筛选出的不定芽诱导培养基中添加秋水仙素进行诱导,处理周期长,接种外植体条件较为严格,但这种方法的四倍体诱导率是最高的。2.四倍体豇豆与二倍体豇豆的主要表型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与二倍体相比,四倍体植株叶片、茎粗、花瓣、果荚均表现出巨大性,叶片的气孔密度降低了44.92%,保卫细胞增大,保卫细胞中的叶绿体数增加了67.17%。3.四倍体和二倍体豇豆的光合生理存在较大差异。与二倍体相比,四倍体豇豆叶片中的叶绿素含量增加了35.18%,可溶性糖含量增加了28.09%,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加了33.33%。叶绿素荧光参数中的最大荧光(Fm)、光化学猝灭系数(q P)、光化学效应(Fv/Fm)的日变化趋势相似,但初始荧光(Fo)、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有效光化学量子产量(Y(Ⅱ))的日变化趋势存在较大差异。四倍体的Fo小于二倍体,q P、NPQ、Fv/Fm、Y(Ⅱ)均高于二倍体。四倍体豇豆植株表现出优良的光合性能,具有更好的环境适应能力。二倍体和四倍体植株的光合作用参数中的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的日变化趋势存在较大差异,而胞间CO2浓度(Ci)的日变化趋势相似。四倍体植株全天的Pn、Tr、Gs整体水平高于二倍体,最大净光合速率高于二倍体,光补偿点低于二倍体,说明四倍体豇豆植株的光能利用率和光合产量均高于二倍体。4.对四倍体和二倍体豇豆进行基因表达谱分析,比较两者的基因表达情况,并参考Gene Ontology和KEGG Pathway等数据库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功能分类和富集分析。结果发现四倍体和二倍体豇豆共有2678个基因差异表达,其中有421个基因在四倍体中的表达量高于二倍体,有2257个基因的表达量低于二倍体。通过Gene Ontology注释分析表明这些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参与豇豆的代谢和细胞组分等相关功能。通过KEGG Pathway分析显示大部分差异表达基因主要显着富集在苯丙烷生物合成、淀粉蔗糖代谢和昼夜节律等6个途径。经过筛选,其中与苯丙烷生物合成相关的显着差异表达基因有8个,与淀粉蔗糖代谢相关的显着差异表达基因有6个,与昼夜节律相关的显着差异表达基因有4个,这18个基因可作为二倍体和四倍体豇豆在表型和光合作用上产生差异的重要候选基因。5.对四倍体和二倍体豇豆进行DNA甲基化分析,比较两者的DNA甲基化特点和倍性间的DNA甲基化差异。结果发现四倍体各条染色体上的CHH类型的平均甲基化水平均高于二倍体,在不同元件上四倍体的不同类型甲基化水平均高于二倍体,甲基化位点主要分布在重复区,其次为转录起始位点上游2000bp、转录起始位点下游2000bp和Cp G岛,而在CDS区和m RNA区分布较少。在启动子区CHH类型差异甲基化数量最多,在基因体区CG类型差异甲基化数量最多。对启动子区和基因体区的差异甲基化基因进行GO富集和KEGG Pathway富集发现,倍性间的差异甲基化基因主要富集在与豇豆生长发育、代谢等相关基因通路上,少数富集在与遗传信息、信号转导等相关基因通路上。

张源珊[10](2020)在《彩叶芋多倍体的离体诱导、鉴定及其应用性评价》文中指出彩叶芋(Caladium×hortulanum Birdsey)为天南星科彩叶芋属多年生草本观叶植物,又称花叶芋、五彩芋,原产南美洲热带地区。因其叶色、脉色、条纹、斑块绚丽多彩,观赏期较长,常用于盆栽观赏或苗圃栽培。为改良彩叶芋园艺性状,增加其观赏价值,一般采用优良的商业品种或品系进行种间或种内杂交来培育新品种,创造新的叶形和叶色类型。然而,长期的这种杂交方式导致了彩叶芋育种亲本叶色遗传多样性的丧失。此外,彩叶芋花偏少、花期不固定、花粉及种子寿命短等不利因素极大地影响了彩叶芋有性杂交育种效率。因此,有必要采用新的育种手段来培育彩叶芋新类型。多倍体植物因染色体加倍后,其形态、生理生化特性、适应性等方面发生了巨大改变,可能产生新的园艺性状和观赏特征。目前,观赏植株多倍体育种已取得了巨大进展。彩叶芋作为一种观叶植物,在多倍体育种方面的研究甚少。因此,探讨彩叶芋多倍体的诱导方法并评价其特性,可为彩叶芋属等观叶植物多倍体育种提供研究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本研究以‘Red Flash’彩叶芋叶片的离体培养产物为材料,以氨磺乐灵与秋水仙碱为多倍体诱导剂,比较其不同浓度、不同处理时间对彩叶芋多倍体离体诱导的效果,并进行了形态学和细胞学鉴定,评价了不同叶色变异类型植株的生理生化特征、观赏特性及抗寒性水平,建立了彩叶芋多倍体的离体诱导技术体系及应用性评价体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 彩叶芋倍性诱变方法筛选。以‘Red Flash’彩叶芋无菌苗叶片切块为外植体,研究发现添加2 mg/L TDZ和1 mg/L 6-BA的MS基本培养基可诱导愈伤组织的形成。将这些叶片培养产物转移至不同浓度秋水仙碱(0.1%、0.2%或0.3%,w/v)或氨磺乐灵(0.001%、0.002%或0.003%,w/v)溶液中分别悬浮培养2、4和6 d,处理后的叶片培养产物在添加了1 mg/L 6-BA和1 mg/L NAA的MS固体培养基上培养培养5个月后,再生了大量植株。通过驯化移栽最终获得了总计723株彩叶芋植株,其中206株表现出与野生型彩叶芋明显而稳定的叶形、叶色和/或植株形态方面的形态变异。这些形态变异植株可归类为10个变异类型,即从SVT1到SVT5的5个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类型(Somaclonal variation types,SVT)和从T1到T5在内的5个四倍体变异类型(Tetraploid types,T)。2. 彩叶芋多倍体诱导效果鉴定。利用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对206株叶色变异植株初步进行了倍性分析,结果表明其中93株为四倍体。所有秋水仙碱和氨磺乐灵处理均有四倍体植株的再生,较高浓度氨磺乐灵处理较长时间的多倍体诱导率、形态变异率、植株移栽成活数明显高于秋水仙碱处理。其中0.002%的氨磺乐灵处理6 d的多倍体诱导率最高(46.67%),形态变异率高达77.78%,而所有秋水仙碱处理得到的四倍体植株和形态变异植株数量均较少。3. 彩叶芋变异类型DNA相对含量及染色体数量分析。研究发现不同类变异类型的平均荧光强度(Mean fluorescence intensity,MFI)变化较大,所有变异类型的MFI均较野生型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4个变异类型(SVT1-SVT4)的MFI与野生型相近,SVT5类型的MFI比野生型增加了36.96%。T1、T2、T3、T4和T5的MFI指数分别比野生型增加了94.29%、100.06%、94.20%、88.60%和93.15%。染色体数量分析结果显示大部分变异类型发生了染色体的丢失或增加现象,其中野生型彩叶芋有30条染色体野生型(2n=2x=30),SVT1、SVT2和SVT3比野生型多了2条染色体(2n=2x+2=32),SVT4的染色体数目与野生型一致(2n=2x=30),SVT5(2n=2x+4=34)比野生型多4条染色体,T1、T2和T4变异类型的染色体数目分别为2n=4x=60、64和58,T3和T5植株因长势较弱而没有足够旺盛的根尖用来进行染色体计数分析。4. 彩叶芋变异类型细胞学鉴定。总体而言,相比于二倍体野生型,四倍体和四倍体非整倍彩叶芋植株叶片数较少、叶片更大、叶形更圆、叶片更厚、植株更高、叶茎更粗,而一些二倍体和二倍体非整倍体叶色变异类型,例如SVT1与野生型在所测量的7个形态指标方面差异并不明显。气孔分析结果表明,四倍体彩叶芋的气孔大小与野生型相比没有显着改变,但除T3和STV5外的四倍体和四倍体非整倍体彩叶芋的气孔密度均显着低于野生类型、二倍体变异类型和二倍体非整倍体。5. 叶色变异类型CIELCH色彩空间及色差分析。彩叶芋四倍体在明度、饱和度、色调角等方面均与野生型及二倍体变异类型有明显差异,不论是红色系或者是绿色系彩叶芋,四倍体彩叶芋明度明显降低,饱和度升高。6. 叶色变异类型叶片色素含量及光合作用参数分析。结果表明,彩叶芋的多倍体化导致叶缘和叶中部位的叶绿素含量要比二倍体的含量大,叶缘和叶中部分的花青素含量和类黄酮含量则是二倍体要比四倍体大。光合作用能力分析结果显示,与野生型相比,四倍体植株的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胞间CO2浓度和气孔导度均显着提高。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彩叶芋的净光合速率与其叶绿素含量呈正相关,而与类黄酮含量和花青素含量间均呈显着性负相关。7. 倍性材料的抗寒性评价。低温胁迫结果显示,不同低温条件下四倍体T1叶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脯氨酸(Pro)含量均高于二倍体野生型和二倍体非整倍体SVT1,相对电导率(REC)和丙二醛(MDA)含量低于野生型彩叶芋和二倍体非整倍体SVT1,表明四倍体T1具有较强的抗寒性。本研究的开展为彩叶芋等观叶植物的多倍体育种奠定了理论及实践基础。所获得的形态变异植株,包括四倍体、二倍体变异类型、二倍体非整倍体和四倍体非整倍体,这些有价值的变异类型在彩叶芋的品种开发、遗传研究和染色体工程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二、植物多倍体的形成途径及鉴定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植物多倍体的形成途径及鉴定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兰科植物多倍体诱导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兰科植物多倍体诱导
    1.1 诱变材料的选择
    1.2 诱变剂种类的选择
    1.3 处理方法、诱变剂浓度与时间
        1.3.1 处理方法
        1.3.2 诱变剂浓度与处理时间
2 兰科植物多倍体鉴定
    2.1 形态学鉴定
    2.2 细胞学鉴定
    2.3 染色体计数鉴定
    2.4 流式细胞术鉴定
3 兰科植物多倍体诱导的意义
    3.1 提高观赏性
    3.2 克服远缘杂交障碍
    3.3 提高抗逆性
    3.4 提高次生代谢物含量
4 主要问题与展望
    4.1 嵌合体的分离
    4.2 多倍体的繁殖

(2)美洲黑杨×大青杨四倍体诱导及核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植物多倍体育种研究
        1.1.1 植物多倍体形成机制
        1.1.2 获得植物多倍体的技术方法
        1.1.3 植物多倍体鉴定方法
    1.2 染色体制片技术与核型分析
        1.2.1 植物染色体制片研究
        1.2.2 植物核型分析研究
    1.3 杨树多倍体育种研究进展
        1.3.1 国外杨树多倍体育种研究进展
        1.3.2 国内杨树多倍体育种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的意义
2 美洲黑杨×大青杨离体多倍体诱导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美洲黑杨×大青杨无菌苗的培养
        2.2.2 美洲黑杨×大青杨多倍体诱导
    2.3 统计方法
    2.4 结果与分析
        2.4.1 固体混培法对美洲黑杨×大青杨多倍体诱导效果的影响
        2.4.2 液体混培法对美洲黑杨×大青杨多倍体诱导效果的影响
        2.4.3 浸渍法对美洲黑杨×大青杨多倍体诱导效果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3 美洲黑杨×大青杨倍性鉴定及苗期性状分析
    3.1 试验材料
    3.2 试验方法
        3.2.1 继代培养
        3.2.2 流式细胞仪鉴定
        3.2.3 生根培养
        3.2.4 组培苗移栽
        3.2.5 叶片形态测定
        3.2.6 气孔特征测定
        3.2.7 叶绿素含量测定
    3.3 结果分析
        3.3.1 流式细胞仪鉴定结果
        3.3.2 不同倍性组培苗生长
        3.3.3 叶片形态测定
        3.3.4 气孔特征观测法
        3.3.5 叶绿素含量测定
    3.4 本章小结
4 美洲黑杨×大青杨染色体制片优化及不同倍性核型分析
    4.1 试验材料
    4.2 试验方法
        4.2.1 根尖培养和取材
        4.2.2 预处理
        4.2.3 固定
        4.2.4 染色体制片
        4.2.5 核型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染色体制片技术的优化
        4.3.2 不同倍性美洲黑杨×大青杨染色体核型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讨论
    5.1 不同诱导方法对美洲黑杨×大青杨多倍体诱导率影响
    5.2 不同倍性美洲黑杨×大青杨鉴定与苗期性状分析
    5.3 美洲黑杨×大青杨染色体制片优化及不同倍性核型分析
        5.3.1 不同根长度对制片效果的影响
        5.3.2 不同预处理试剂对制片效果的影响
        5.3.3 不同解离温度和时间对制片效果的影响
        5.3.4 不同倍性美洲黑杨×大青杨染色体核型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3)不结球白菜同源四倍体苏州青的诱导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四倍体不结球白菜诱导方法
    1.3 多倍体的鉴定方法
        1.3.1 植株形态学鉴定与解剖学鉴定
        1.3.2 细胞学鉴定
        1.3.3 流式细胞仪倍性分析
    1.4 二、四倍体苏州青的营养品质鉴定以及农艺性状统计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诱导结果
    2.2 形态学与解剖学鉴定分析
    2.3 细胞学鉴定
    2.4 流式细胞仪鉴定
    2.5 二、四倍体苏州青营养品质鉴定
    2.6 二、四倍体苏州青农艺性状测定
3 讨论与结论

(4)毛竹四倍体诱导及初步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植物材料及预处理
    1.2 多倍体诱导方法
    1.3 流式细胞仪测定DNA相对含量
    1.4 气孔密度和保卫细胞大小测定
    1.5 光合作用的测定
    1.6 植株形态测定
    1.7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多倍体植株的鉴定
    2.2 叶片保卫细胞大小及密度观察
    2.3 不同倍性毛竹光合速率的差异
    2.4 不同倍性植株形态比较
3 讨论
4 结论

(5)两个芸薹属同源异源六倍体(CcCcCoCoBcBc)形态、染色体组成及基因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文献综述
    1.1 芸薹属物种的起源与分布
    1.2 远缘杂交研究进展
    1.3 植物多倍体合成与遗传研究
        1.3.1 人工诱导植物多倍体的方法
        1.3.2 人工合成多倍体的鉴定方法
    1.4 多倍化过程中染色体变异研究
    1.5 花青素合成的转录调控
        1.5.1 花青素合成途径的结构基因
        1.5.2 花青素合成途径的调节基因
        1.5.3 花青素合成途径中调控基因间的互作
        1.5.4 影响花青素合成的其他因素
    1.6 类胡萝卜素的合成与裂解
        1.6.1 类胡萝卜素的生物合成
        1.6.2 类胡萝卜素的裂解
    1.7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田间试验
        2.2.2 实验流程图
        2.2.3 用CTAB法提取植物叶片DNA
        2.2.4 茎尖培养
        2.2.5 细胞学观察及基因组原位杂交分析
        2.2.6 B基因组染色体特异基因引物
        2.2.7 重测序的DNA提取和数据分析
        2.2.8 转录组RNA的提取和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六倍体(C~cC~cC~oC~oB~cB~c)的合成与表型观察
    3.2 六倍体染色体数目与组成分析
        3.2.1 普通细胞学观察与原位杂交分析
        3.2.2 分子标记分析
        3.2.3 B04 染色体重测序分析
    3.3 六倍体叶片与花瓣转录组分析
        3.3.1 测序数据质量评估及与参考基因组比对
        3.3.2 不同染色体基因平均表达量分析
        3.3.3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3.3.4 B04缺失区段基因共线性分析
        3.3.5 差异基因GO功能注释分析
        3.3.6 叶片中花青素与类胡萝卜素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3.3.7 花瓣中花青素与类胡萝卜素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4 讨论
    4.1 新合成六倍体染色体结构变异
    4.2 控制六倍体叶片与花瓣颜色的关键基因
    4.3 人工合成同源异源多倍体的潜在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白杨六倍体诱导及其性状变异分子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Abbreviation)
引言
1.文献综述
    1.1 杨树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1.1.1 国内外杨树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1.1.2 杨树组织培养的影响因素
    1.2 离体诱导植物体细胞染色体加倍研究
        1.2.1 体细胞染色体加倍方法及抑制剂
        1.2.2 离体诱导植物体细胞染色体加倍的条件
        1.2.3 植物多倍体植株的鉴定方法
    1.3 植物多倍体的表型及生理生化变异特点
        1.3.1 多倍化后对植物生长形态的影响
        1.3.2 多倍化对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和抗性的影响
    1.4 多倍化对基因组的影响
        1.4.1 多倍化引起染色体数目和结构的变化
        1.4.2 多倍化引起基因组大小变异
    1.5 多倍化对基因表达的影响
    1.6 多倍化对植物表观遗传调控的影响
        1.6.1 多倍化后植物DNA甲基化作用
        1.6.2 多倍化后植物组蛋白修饰作用
        1.6.3 miRNA对植物多倍体生长发育的调控
    1.7 问题与展望
2.‘北林5号杨’组培再生体系建立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无菌材料的获取
        2.1.3 激素和外植体对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2.1.4 外植体成熟度对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2.1.5 IBA对生根的影响
        2.1.6 培养基和培养条件
        2.1.7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激素和外植体对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2.2.2 外植体成熟度对的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2.2.3 生根培养
    2.3 小结
3.‘北林5号杨’染色体加倍诱导白杨六倍体技术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茎段再生体系的建立
        3.1.3 白杨六倍体的诱导
        3.1.4 流式细胞仪测定DNA相对含量
        3.1.5 茎尖染色体数观察
        3.1.6 叶绿素含量的比较
        3.1.7 植物形态特征及气孔大小、密度的测定
        3.1.8 叶片和根的解剖结构观察
        3.1.9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北林5号杨’茎段不定芽诱导研究
        3.2.2 氨磺乐灵处理‘北林5号杨’离体茎段诱导六倍体
        3.2.3 叶绿素含量、植物形态及气孔特征的比较
        3.2.4 叶片和根的解剖结构比较
    3.3 小结
4.白杨六倍体与三倍体生长发育特性比较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株高的测定
        4.1.3 光合速率和叶面积测定
        4.1.4 叶片色素含量、解剖结构及叶绿体超微结构观察
        4.1.5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白杨六倍体与三倍体生长发育观察
        4.2.2 白杨六倍体光合速率对比分析
        4.2.3 白杨六倍体色素含量测定
        4.2.4 叶片解剖结构及叶绿体超微结构观察
    4.3 小结
5.白杨六倍体不同叶位叶片转录组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2 .RNA提取、c DNA文库构建及转录组测序
        5.1.3 质控和参考序列比对
        5.1.4 基因定量及差异基因筛选
        5.1.5 差异基因GO富集分析
        5.1.6 差异基因KEGG富集分析
        5.1.7 差异表达基因的QRT-PCR验证
    5.2 结果与分析
        5.2.1 RNASeq分析概述
        5.2.2 白杨六倍体不同叶位叶片中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5.2.3 白杨六倍体不同叶位叶片DEGs的 GO及通路富集分析
        5.2.3.1 第3 叶位叶片DEGs的 GO及通路富集分析
        5.2.3.2 第7 叶位叶片DEGs的 GO及通路富集分析
        5.2.3.3 第17 叶位叶片DEGs的 GO及通路富集分析
        5.2.4 白杨六倍体与营养生长相关调控通路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5.2.4.1 六倍体与三倍体植物激素信号转导相关DEGs
        5.2.4.2 六倍体与三倍体光反应DEGs
        5.2.4.3 六倍体与三倍体卡尔文循环DEGs
        5.2.4.4 六倍体与三倍体叶绿素合成DEGs
        5.2.4.5 六倍体与三倍体类胡萝卜素合成DEGs
    5.3 小结
6.白杨六倍体不同叶位叶片miRNA分析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RNA提取、Small RNA建库及测序
        6.1.3 质控和参考序列比对
        6.1.4 已知mi RNA比对和新mi RNA预测
        6.1.5 miRNA表达及差异分析
        6.1.6 差异miRNA靶基因预测及富集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sRNA的测序数据分析
        6.2.2 白杨六倍体不同叶位叶片差异表达miRNA分析
        6.2.3 miRNA靶基因的预测及功能富集分析
        6.2.4 六倍体与营养生长相关的miRNA差异表达分析
    6.3 小结
7.讨论
    7.1 添加TDZ对‘北林5号杨’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7.2 外植体种类对‘北林5号杨’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7.3 白杨三倍体离体细胞染色体加倍体系的建立
    7.4 白杨六倍体性状变异及生长发育特点
    7.5 白杨六倍体营养生长相关关键基因差异表达特点
    7.6 杨树六倍体营养生长缓慢的分子机制
8.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7)三角枫四倍体的细胞学倍性鉴定及其重要性状的转录组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三角枫概述
    1.2 多倍体研究
    1.3 多倍体的形成
        1.3.1 自然突变形成植物多倍体
        1.3.2 人工诱导形成植物多倍体
        1.3.2.1 生物学方法
        1.3.2.2 物理学方法
        1.3.2.3 化学方法
    1.4 倍性鉴定
        1.4.1 形态学鉴定
        1.4.2 染色体鉴定
        1.4.3 细胞学鉴定
        1.4.4 同工酶鉴定
    1.5 光合特性研究
    1.6 叶绿体研究
    1.7 转录组测序
        1.7.1 测序技术的发展
        1.7.1.2 第一代测序技术
        1.7.1.3 第二代测序技术
        1.7.1.4 第三代测序技术
    1.8 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
    1.9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染色体倍性鉴定
        2.2.2 光合日变化测定
        2.2.3 叶片叶绿体电镜样品制备
        2.2.4 转录组测序
        2.2.4.1 总RNA提取及质量检测
        2.2.4.2 高通量测序
        2.2.4.3 测序数据过滤及de novo组装
        2.2.4.4 转录组功能注释
        2.2.4.5 基因定量
        2.2.4.6 差异基因分析
        2.2.5 转录组结果验证
3 结果与分析
    3.1 染色体数目
    3.2 光合特性分析
        3.2.1 蒸腾速率日变化
        3.2.2 净光合速率日变化
        3.2.3 气孔导度日变化
        3.2.4 胞间CO_2浓度日变化
    3.3 叶片叶绿体电镜观察结果
    3.4 RNA提取及质量检测结果
    3.5 转录组测序结果
        3.5.1 转录组测序和组装
        3.5.2 转录本数据库注释
        3.5.3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3.6 转录组结果验证
4 讨论
    4.1 三角枫倍性鉴定
    4.2 叶片光合特性分析
    4.3 叶片叶绿体超微结构分析
    4.4 转录组测序结果分析
        4.4.1 转录组结果qRT-PCR验证
        4.4.2 植物-病原互作(Plant-pathogen interaction)通路
        4.4.3 苯丙素生物合成(Phenylpropanoid biosynthesis)通路
        4.4.4 角质,软木脂和蜡质生物合成(cutin, suberine and wax biosynthesis)通路
        4.4.5 叶绿素和卟啉代谢(porphyrin and chlorophyll metabolism)通路
        4.4.6 光合作用(photosynthesis)通路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砧用野生茄(Solanums torvum)试管微扦插繁殖与多倍体新种质创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茄果类砧木的嫁接应用
        1.1.1 蔬菜嫁接的优势
        1.1.2 茄果类砧木的应用
    1.2 植物组织培养
        1.2.1 植物组培的影响因素
        1.2.2 植物组织培养器官发生方式
        1.2.3 植物组织培养的应用
    1.3 植物多倍体
        1.3.1 多倍体植株的获得途径
        1.3.2 多倍体鉴定方法
        1.3.3 多倍体植物的应用
        1.3.4 多倍体育种存在的问题
    1.4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KT和IBA对托鲁巴姆微扦插繁殖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KT和IBA对托鲁巴姆初代腋芽诱导的影响
        2.2.2 KT和IBA对托鲁巴姆茎段继代增殖的影响
        2.2.3 KT和IBA对托鲁巴姆单芽茎段生根的影响
        2.2.4 微扦插苗的炼苗移栽
    2.3 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托鲁巴姆微扦插苗对青枯病的抗性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青枯菌的分离鉴定及致病力
        3.2.2 托鲁巴姆微扦插苗对青枯病的抗性表现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托鲁巴姆多倍体诱导及倍性鉴定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1.3 多倍体鉴定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秋水仙素对托鲁巴姆种子发芽的影响
        4.2.2 流式细胞仪鉴定倍性
        4.2.3 形态鉴定倍性
        4.2.4 气孔鉴定倍性
        4.2.5 染色体鉴定倍性
        4.2.6 秋水仙素诱导托鲁巴姆多倍体的效果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
    5.1 主要研究结论
        5.1.1 KT和IBA对托鲁巴姆初代腋芽诱导的影响
        5.1.2 KT和IBA对托鲁巴姆茎段继代增殖的影响
        5.1.3 KT和IBA对托鲁巴姆单芽茎段生根的影响
        5.1.4 微扦插苗的炼苗移栽
        5.1.5 托鲁巴姆微扦插苗对青枯病的抗性表现
        5.1.6 秋水仙素诱导托鲁巴姆多倍体的效果
        5.1.7 托鲁巴姆多倍体形态特征
    5.2 本研究创新点
    5.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9)二倍体与四倍体豇豆形态生理、基因表达谱和DNA甲基化差异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蔬菜多倍体
        1.1.1 蔬菜多倍体的主要特征特性
        1.1.2 蔬菜多倍体的不同诱导方法
        1.1.3 蔬菜多倍体诱导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克服方法
        1.1.4 蔬菜多倍体的应用
    1.2 不同倍性植物光合特性的变化
        1.2.1 叶绿素荧光动力学
        1.2.2 光合作用
    1.3 不同倍性植物的转录组学及DNA甲基化研究
        1.3.1 转录组学在多倍体植物研究中的应用
        1.3.2 DNA甲基化在多倍体植物研究中的应用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主要仪器及试剂
    2.3 试验设计
        2.3.1 诱导方法
        2.3.2 二倍体和四倍体豇豆形态生理比较分析
        2.3.3 二倍体和四倍体豇豆的基因表达谱分析
        2.3.4 二倍体和四倍体豇豆的DNA甲基化分析
    2.4 数据统计和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诱导方法对豇豆四倍体诱导效果的比较
        3.1.1 种子浸泡法诱导效果
        3.1.2 茎尖点滴法诱导效果
        3.1.3 离体诱导法诱导效果
        3.1.4 三种诱导方法诱导效果比较
    3.2 二倍体和四倍体豇豆形态生理比较分析
        3.2.1 二倍体和四倍体豇豆的倍性分析
        3.2.2 二倍体和四倍体豇豆的主要表型比较
        3.2.3 二倍体和四倍体豇豆叶片的显微观察比较
        3.2.4 二倍体和四倍体豇豆比较结果
    3.3 二倍体和四倍体豇豆的光合生理指标比较
        3.3.1 二倍体和四倍体豇豆的叶绿素、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比较
        3.3.2 二倍体和四倍体豇豆的叶绿素荧光参数比较
        3.3.3 二倍体和四倍体豇豆的光合作用参数比较
    3.4 二倍体和四倍体豇豆的基因表达谱分析
        3.4.1 转录组测序数据产出统计
        3.4.2 基因表达信息统计
        3.4.3 二倍体和四倍体豇豆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3.4.4 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注释和富集分析
        3.4.5 二倍体与四倍体豇豆的差异表达关键基因筛选
    3.5 二倍体和四倍体豇豆的DNA甲基化分析
        3.5.1 DNA甲基化测序数据产出统计
        3.5.2 甲基化C位点的分布
        3.5.3 启动子区的差异甲基化基因功能注释和富集分析
        3.5.4 基因体区的差异甲基化基因功能注释和富集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三种诱导方法的比较
    4.2 二倍体和四倍体豇豆的主要表型和光合生理差异
    4.3 二倍体和四倍体豇豆的光合特性差异
    4.4 二倍体和四倍体豇豆的基因表达谱差异
    4.5 二倍体和四倍体豇豆的DNA甲基化差异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彩叶芋多倍体的离体诱导、鉴定及其应用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彩叶芋育种史和繁殖现状
    1.3 观赏植物多倍体育种研究进展
    1.4 植物多倍体鉴定
    1.5 加倍后植物的生物特性评价
    1.6 研究的目的、意义与技术路线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主要试剂及仪器
    2.3 试验方法
    2.4 数据处理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3.1 植株的离体再生及驯化移栽
    3.2 变异植株的类型
    3.3 秋水仙碱或氨磺乐灵处理对彩叶芋多倍体诱导的影响
    3.4 不同变异类型的DNA相对含量及染色体数量分析
    3.5 不同变异类型的形态学分析
    3.6 不同变异类型的气孔分析
    3.7 彩叶芋应用性评价
第4章 讨论
    4.1 彩叶芋多倍体的离体诱导
    4.2 变异植株的形态特征与初步筛选
    4.3 体细胞变异与非整倍体
    4.4 多倍体的鉴定
    4.5 彩叶芋应用性评价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四、植物多倍体的形成途径及鉴定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兰科植物多倍体诱导研究进展[J]. 罗远华,方能炎,樊荣辉,黄敏玲. 江苏农业科学, 2022
  • [2]美洲黑杨×大青杨四倍体诱导及核型分析[D]. 马晓雨.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8)
  • [3]不结球白菜同源四倍体苏州青的诱导鉴定[J]. 潘静雯,王红尧,李林,张蜀宁,李英,侯喜林,刘同坤. 中国农学通报, 2020(30)
  • [4]毛竹四倍体诱导及初步鉴定[J]. 徐鹏飞,杨艳红,张毓婷,陈云,汤定钦. 林业科学, 2020(08)
  • [5]两个芸薹属同源异源六倍体(CcCcCoCoBcBc)形态、染色体组成及基因表达研究[D]. 王泰.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2)
  • [6]白杨六倍体诱导及其性状变异分子机理研究[D]. 曾青青.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1)
  • [7]三角枫四倍体的细胞学倍性鉴定及其重要性状的转录组解析[D]. 贾冰玉. 山东农业大学, 2020(12)
  • [8]砧用野生茄(Solanums torvum)试管微扦插繁殖与多倍体新种质创制研究[D]. 张映卿. 广西大学, 2020(02)
  • [9]二倍体与四倍体豇豆形态生理、基因表达谱和DNA甲基化差异分析[D]. 王强. 江西农业大学, 2020(07)
  • [10]彩叶芋多倍体的离体诱导、鉴定及其应用性评价[D]. 张源珊. 长江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植物多倍体的形成途径及鉴定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