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市中心酸雨变化趋势分析

玉溪市中心酸雨变化趋势分析

一、玉溪市中心城区酸雨变化趋势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杨谨伊[1](2021)在《玉溪市公共租赁住房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认为

杨晓柳[2](2020)在《昭阳区城市气候变化及热岛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高强度的人类活动,对局地气候造成了异常变化。因此,对昭阳区城市气候和热岛效应进行探究,能为昭阳区农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基于昭通站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降水量、相对湿度(1951-2013年),日照时数、平均地面温度、最低地面温度(1954-2013年),最高地面温度(1959-2013年)等气候要素逐月和逐日数据,及鲁甸站、大关站、彝良站、巧家站、会泽站、永善站气温(1959-2012年)逐月数据,采用线性回归分析、Mann-Kendall突变检验、Morlet小波分析、灰色预测模型等方法,对昭阳区城市气候变化、极端气温降水(1951-2013年)和热岛效应(1959-2012年)进行研究,为昭阳区城郊农业生产,城市内涝、干旱、霜冻,能源资源的消耗和配置,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等提供气候方面的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气候要素变化:昭阳区平均气温、最低气温,年和季节均呈增温趋势变化;最高气温除春季(-0.047℃/10a)呈降温趋势外,其余时段均呈增温趋势;从突变分析看,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年和季节突变均发生于20世纪90年代以后,并存在20年以上的变化主周期;而未来10a,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将呈持续增温趋势变化。降水量除冬季(0.643mm/10a)和干季(1.439mm/10a)呈增多趋势外,其他时段均呈减少趋势;除干季降水量没有突变外,其余时段突变均发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年、春、夏、秋、雨季变化主周期较短均小于15a,冬季和干季变化主周期较长分别为27a和25a左右的时间尺度;未来10a降水量将呈减少趋势变化。日照时数,除秋季(2.178h/10a)和冬季(2.863 h/10a)呈增多趋势外,其他时段均呈减少趋势变化;干季没有明显突变点,而其他时段突变发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年和季节变化主周期都小于18a;未来10a日照将呈减少趋势变化。相对湿度均呈减少趋势变化;突变都发生于21世纪初期,年相对湿度变化主周期较长为30a左右,其他时段都为14a以内;未来10a相对湿度将呈减小趋势变化。地温年和季节变化均呈增温趋势;其中增温速率最明显的是最高地温,平均地温次之,最低地温增温速率最小;突变均发生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后;变化主周期时间尺度各不相同,未来10a平均地温、最低地温、最高地温将呈升高趋势变化。(2)极端气温变化:在16个极端气温指数中,有11个指数(月最高气温极大值、月最低气温极大值、月最低气温极小值、热月日数、夏季日数、暖夜日数、暖昼日数、热日持续指数和作物生长期、月最高气温极小值)呈上升趋势,5个指数(霜冻日数、冰封日数、冷夜日数、月平均日较差和冷日持续指数)呈下降趋势;除热月日数、冷昼日数、热日持续指数和冷日持续指数在该时段内没有明显突变点外,其余指数突变均发生于20世纪80年代-21世纪初期;极端气温指数都存在23个变化周期,时间介于352a,除月最低气温极小值、暖夜日数和月平均日较差虽然有变化周期,但没有明显的主周期,其余指数变化主周期时间尺度为1020a。(3)极端降水变化:11个极端降水指数中有8个指数呈下降趋势,主要包括中雨日数、大雨日数、大于等于25mm降水日数、强降水量、持续潮期、年降水总量、5日最大降水量、降水强度;3个指数呈上升趋势,分别为特强降水量、持续干期和1日最大降水量;除特强降水量没有明显突变点外,其余指数均有突变点,并且突变年份主要集中在20世纪80年代,其中中雨日数、大雨日数、大于等于25mm降水日数、强降水量、持续潮期、年降水总量、1日最大降水量等指标变化显着,超出了95%置信区间;极端降水指数,存在2到3个变化周期,时间介于616a,主周期时间尺度也均小于16a。(4)热岛效应变化:1959-2012年昭阳区年和季节热岛效应均呈上升趋势变化,其中年热岛效应为0.38℃、夏季最高为0.68℃,冬季最低为0.11℃;从年代变化来看,昭阳区20世纪60和70年代该区域热岛效应不明显,甚至有的季节或时段,出现城区气温低于郊区气温的情况,70年代以后热岛效应逐渐加强,90年代以后热岛效应稳步增强,按目前昭阳区热岛效应最大的季节为夏季(0.68℃),但升温最快的季节为冬季0.142℃/10a;月变化来看,昭阳区热岛效应最明显的月份是9月热岛效应为0.9℃,7月次高为0.8℃,1月份和4月份最不明显,出现城区气温低于郊县气温的情况,但各月总体呈现出20世纪80年代以后热岛效应上升显着;年和季节热岛效应均有突变发生,突变年份基本都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并且都超过95%置信区间,上升显着;在未来的10a,年和各季节热岛效应都呈上升趋势,其中冬季热岛效应上升最高,未来有望超过夏季,进而使昭阳区热岛效应和大多数城市一样,呈现冬季热岛效应最强的现象。

朱海燕[3](2020)在《桂林市大气降水酸性成因及来源解析》文中提出桂林市作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世界自然遗产,即便严格执行国家环保法规,酸雨问题依旧严重,为分析桂林市大气降水酸性成因和离子来源,文章首先对20112018年大气降水中主要阴、阳离子的组成及时空变化进行分析,结合同期大气污染物浓度和排放量,判定酸雨污染的程度、类型和原因;进而通过相关性、富集因子和不同源分析,定量计算降水中主要离子不同源的贡献量;最后利用δD、δ18O值和后向轨迹模型(HYSPLIT)进行离子判源,分析大气污染物的区域输送机制。获得以下几点认识:(1)20112018年桂林市降水pH均值为4.99,酸雨率均值为66.3%,电导率均值为2.13 mS/m,总离子浓度均值为307.49μeq/L,研究区降水的酸性程度属中度酸性,为较重酸雨区,降水污染类型属于中等污染。降水酸度与离子浓度逐年呈波动型下降趋势,这与近年来桂林大力整改城市环境密切相关,且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春冬季高于夏秋季,市区东部高于中部,变化趋势与该区域降水量存在很好的对应关系。(2)Ca2+和NH4+是降水中最主要的阳离子,浓度分别为77.58μeq/L和46.45μeq/L,它们分别占总离子含量的25%和15%。SO42-和NO3-是降水中主要的阴离子,也是酸雨中最主要的酸性成分,浓度分别为94.23μeq/L和33.39μeq/L,分别占总离子含量的30.4%和10.8%。(3)研究区降水酸性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区大气污染物SO2和NOX的排放量虽然逐年呈现下降趋势,但总体处于较高的排放水平,本地污染物的排放对酸雨成因的影响较大;(2)桂林市工业以及民用排放废气以低空排放为主,而且研究区除了降水量偏多外,风速、天气形势等其它的气象条件和地形条件对本地大气污染物扩散不利,这也加剧了近地层大气中酸性物质的富集;(3)近年来桂林为整改城市环境,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降水中酸性离子浓度减少的同时中和离子也在逐年下降,离子中和能力不足也是酸雨形成的因素之一;(4)桂林处于低纬度环流、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水汽输送、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交汇的过渡区,加之位于“湘桂走廊”(东北-西南走向)最北端,是寒冷空气南下和暖湿气流北上的通道,极易受到华中、西南、东南以及珠三角等重酸雨区的影响,区域大气污染物的传输也加重了研究区降水的酸度。(4)研究区降水中的离子浓度主要受人为污染源的影响,对离子总浓度的贡献达到54.17%,其次为陆源,海洋源最少。降雨中的主要酸性物质SO42-和NO3-其人为源输入浓度为91.28 ueq/L和33.23 ueq/L,人为来源比例达到96.86%和99.51%,离子浓度受化石燃料燃烧以及机动车尾气排放等人类活动的影响;Ca2+和Mg2+是反映陆源的特征性离子,陆源输入浓度为77.01 ueq/L和9.07 ueq/L,比例分别占99.32%和76.91%,与桂林地区广泛的喀斯特化学风化作用密切相关;Cl-是反应海源特征的主要离子,其海洋贡献比达到79.21%,人为活动贡献占19.43%,说明采样点附近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对Cl-浓度的贡献也不容忽略。(5)通过观察研究区降水气流来源轨迹发现,有5组较为稳定的水汽来源路径,分别为西南、东南、正东、东北和西北方向。不同季节的水汽来源有着很大的差异,春冬季降水多受偏东和东北方向水汽的影响,酸性程度较高。夏秋季降水主要受西南和东南方向水汽的影响,海洋来源气流带来大量水汽,降水酸性程度较低。因此,除局地来源污染的影响外,来自大陆内部东北以及东部海洋来源远距离输送的低空污染物对桂林市降水酸性程度和离子浓度影响较大。

许安全[4](2020)在《重庆主城核心区近20年来空气质量变化特征 ——以南岸区为例》文中指出重庆市是我国的西南工业重地,是全国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直辖市。上世纪80、90年代,重庆市主城区作为西南地区最大的重工业基地,由于以燃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与环保设施的落后,以及特殊的地形与气候特征,导致空气污染极为严重,一度成为世界着名的重酸雨中心之一。近20年来,重庆市进一步加大了环境治理力度,先后开展了“两控”达标、“蓝天行动”,进一步调整了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全面实施了“退二进三”战略,确保了空气质量的逐步改善。为明确环境治理效果,探讨大气污染因子的变化特征及其相关因素,本研究以位于重庆市主城中心的南岸区为例,选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为空气质量主要评价指标,以《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为评价标准,分析和评价了重庆市南岸区1996-2019年时间序列的空气质量变化特征;同时分析了降水中酸雨频率、硫酸盐、硝酸盐的时间变化特点。结合污染物达标情况的分析,初步判断目前南岸区的环境空气质量状态及主要污染因子,结果可为重庆市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基础数据和决策支撑。本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南岸区二氧化硫的浓度由220微克/立方米下降到8微克/立方米;二氧化氮的浓度在29-90微克/立方米之间变化,2000年最高,2009年最低;可吸入颗粒物浓度由380微克/立方米下降到60微克/立方米。分析表明,1996-2019年南岸区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总体呈下降趋势,且整体呈现冷季高,暖季低的趋势。2.南岸区降水酸雨频率由74.7%降低到了1.1%;降水pH均值在4.87-6.55之间变化;硫酸盐浓度由43.5毫克/升降低到8.11毫克/升,硝酸盐浓度由2.71毫克/升上升到9.17毫克/升;降尘浓度在4.9-17.5吨/(平方公里·月)变化,大致呈“W”型变化。分析表明,影响南岸区降水pH变化的主要因子由硫酸盐向硝酸盐转化,酸雨的类型也以硫酸型为主的酸雨正在向复合型酸雨变化,逐步过渡到以硝酸型为主;同时通过降水各项指标和降尘的浓度变化也印证了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浓度的变化。3.南岸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导致大气污染物不利扩散、生态环境政策法规的影响和技术应用、燃煤消耗、机动车尾气排放、扬尘是影响南岸区污染物浓度变化的主要原因。

李兰芹[5](2019)在《产业发展影响下曲靖市马龙区村镇体系规划策略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比较突出,以前“重城轻乡”的政策偏向导致“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根深蒂固,城乡二元分割的局面已经成为我国城乡发展的时代性问题。县域村镇体系规划作为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方法之一,已经在国内全面展开。本论文基于曲靖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从产业发展的角度出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第一,对研究区的基本概况进行系统分析。第二,对区域产业及村镇体系的现状特征作深入分析,认为区域产业及村镇体系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第三,对影响区域产业及村镇体系发展的因素作深入研究,主要分为内在影响因素和外在影响因素,并且提出在曲靖市的辐射影响下马龙区域形成近郊圈、远郊圈和外围圈三圈层空间格局。第四,在曲靖市辐射影响下,对马龙区域产业发展展望及策略作深入研究,并提出分圈层引导策略。第五,基于曲靖市的辐射带动和三圈层空间格局,从产业发展入手,提出适应性的村镇体系规划策略。马龙区域产业及村镇体系发展存在地域性差异,并受交通区位条件、曲靖中心城区的辐射影响较强,马龙应该充分发挥其郊县功能,主动融入曲靖都市圈发展,主动承接麒麟区的经济辐射和产业转移,带动自身产业及村镇协调体系发展。

孙座锐,吉正元,韩新宇,史建武,张晶,张朝能,宁平[6](2018)在《玉溪市城区大气VOCs及其它污染物质量浓度时空特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2014年8月至2015年7月在云南典型高原城市玉溪市5个监测点利用苏玛罐采样法采集VOCs样品,基于GC-MS分析方法获取了VOCs总质量浓度,同时利用空气自动监测设备监测了5个点位的大气NO2、CO、SO2、O3(最大8 h)、PM10和PM2.5质量浓度.基于这些监测数据分析了玉溪市城区各种大气污染物的质量浓度分布特征及可能的来源.结果表明:监测期间玉溪市城区环境空气中VOCs、SO2、NO2、O3、PM10和PM2.5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19.02±18.31)、(20.11±25.53)、(16.08±11.21)、(34.54±32.79)、(49.51±34.09)μg·m-3和(28.67±20.85)μg·m-3,CO质量浓度为(1.35±0.82)mg·m-3.从季节分布来看,各种污染物变化规律并不一致.VOCs质量浓度呈现秋、春高,冬、夏低的特点,O3质量浓度呈现夏季高的明显特征,SO2质量浓度呈现冬、秋高,春、夏低的特征,NO2、CO、PM10和PM2.5质量浓度则表现为冬、春高,夏、秋低的特点.从空间分布特征来看,玉溪市中心交通密集区监测点大气环境中VOCs、NO2、O3、PM2.5和CO质量浓度较其他监测点浓度较高,反映机动车尾气的显着贡献;而工业区监测点大气环境中SO2和PM10质量浓度较高,符合工业燃煤排放烟气显着影响的基本特征.另通过相关性分析和气团轨迹研究表明除了本地人为活动影响外,区域传输源对玉溪城区大气污染有重要影响.

陈维治[7](2017)在《玉溪市中心城区交通网络中心性与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空间耦合性研究》文中指出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镇化率提升迅猛,由1978年的17.92%增长至2015年的56.1%,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 1.01%。在这个过程中,城市居民的主要出行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机动车覆盖比例逐年提高,现有的城市交通设施已越来越难以负荷急剧增长的交通需求,交通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城市交通问题凸显。与此同时,当前的城市存量土地资源却很有限,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尤为重要。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以MCA模型为核心,借助Arcgis软件结合UNA工具对玉溪市中心城区街道交通网络中心性指标进行测算,再结合玉溪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评价结果。通过核密度估计法,构建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模型,对玉溪市中心城区交通系统与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空间耦合及其空间结构进行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玉溪市中心城区交通网络中心性具有地理学距离衰减规律,由中心向外围圈层递减,并且对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空间分布具有重要影响。(2)玉溪市中心城区交通网络空间结构仅形成两个辐射核心,正处于初级的发展状态,需避免中心区交通负荷过重等问题。(3)玉溪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指数分布呈现出“核心—过渡区—边缘”多中心多层次的空间结构,且区域差异明显。(4)从整体上来看,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核密度与交通网络各中心性指标核密度之间具有良好的空间正相关性,但关联程度存在差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较好的区域多分布在直达中心性较高、交通效率较好的区域,交通流量大的地方对建设用地集约利用也有较高的吸引力。但从局部空间角度分析,建设用地集约分布与交通网络耦合关系具有空间不稳定性和空间异质性,以“高—高”聚集类型与“低—低”聚集为主,但仍然存在高—低聚集和低—高聚集这两种偏离一般规律的现象。

张靖茜[8](2016)在《大连市酸雨化学特征及来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非可再生能源消耗持续增加,在非可再生能源消耗中主要以煤炭能源为主,从而导致致酸雨污染气体排放量持续快速增加。随着空气污染的日益严重,灰霾天气、大气酸沉降和光化学污染日趋严重。本文研究大连市致酸污染物的来源、排放量、污染现状及污染机制以及大连市的酸雨成因,进一步量化污染源以及明确污染源来源。本文以大连市地区10个定点降水监测站的监测数据为研究背景,综合采用文献查询、实验检测、理论分析、数学统计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首先对大连市自然、社会和环境状况进行统计分析,提出了大连市空气质量的变化趋势以及存在的主要环境空气污染问题;其次通过采集大连市降水样本,并进行实验室检测,得出该地区降水的化学组成以及降水的pH值和酸雨频率的变化规律;最后,通过对大连市出现酸雨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并运用Hysplit4.9软件,采用向后轨迹分析法,对其进行向后轨迹气流分析、条件概率分析、聚类分析等,对大连地区降水的大气输送特征及污染源来源进行分析。论文的研究结果为大连市开展环境治理提供依据,也为其他同类城市的研究提供方法借鉴。

普发贵,普靖茜[9](2015)在《玉溪市降水化学特征及变化趋势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根据2004—2013年降水和环境空气监测资料,统计分析了玉溪市中心城区降水p H值的年变化、季节变化和月变化,结果表明:10年来玉溪市中心城区酸雨频率为1.14%,降水p H最低值4.96,最高值8.66。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法检验分析,降水p H年均值呈平稳偏升趋势,降水p H维持在6.367.42,但降水电导率、SO2-4、NO-3、Ca2+、K+呈显着上升趋势;降水出现酸雨的频率按春、夏、秋递减,集中分布在3月、4月、7月、8月。降水酸型为燃煤型,降水阴离子的影响来源主要为工业、生活燃煤、石化燃料的燃烧及机动车排放的尾气;阳离子影响的主要来源为城市工地扬尘和裸露地表土壤尘埃。

韩东银[10](2014)在《阳泉市区大气污染物扩散及空气质量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经深入细致调研,本文发现阳泉市区具有:山地中“西谷东盆”而建成区被圈闭的特殊地貌环境;静风频率高、逆温层发育、全年盛行偏西风、夏季盛行偏东风且风速较小、“北槽南涡”降雨天气形势等特殊气候条件;资源型企业、煤矸石山和山城机动车尾气的污染源特点。运用多年监测数据和山区河谷型城市多源扩散模型,经宏观对比和微观分析,揭示出:本区特殊的地貌、气候、污染源等因素复合形成了不均衡、复杂和不利扩散的大气污染物扩散场,该扩散场在高度上明显分层、在平面上明显分区。模拟了本区2006-2010年大气污染扩散状况,得到了分区分层的污染源污染物扩散规律。基于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酸雨监测控制和PM2.5实时监测控制等三种污染物削减方法,提出了本区空气质量优化控制系统。

二、玉溪市中心城区酸雨变化趋势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玉溪市中心城区酸雨变化趋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昭阳区城市气候变化及热岛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1.2.2 极端气温和降水变化研究进展
        1.2.3 城市热岛效应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资料来源及方法
        1.5.1 研究区概况
        1.5.2 资料来源
        1.5.3 研究方法
第2章 昭阳区城市气候变化分析
    2.1 变化趋势分析
        2.1.1 气温
        2.1.2 降水量
        2.1.3 日照时数
        2.1.4 相对湿度
        2.1.5 地面温度
    2.2 突变分析
        2.2.1 气温
        2.2.2 降水量
        2.2.3 日照时数
        2.2.4 相对湿度
        2.2.5 地面温度
    2.3 周期变化分析
        2.3.1 气温
        2.3.2 降水量
        2.3.3 日照时数
        2.3.4 相对湿度
        2.3.5 地面温度
    2.4 未来变化趋势预测
    2.5 小结
第3章 昭阳区城市极端气温及降水事件分析
    3.1 指标选取
    3.2 极端气温指数变化分析
        3.2.1 变化趋势
        3.2.2 突变
        3.2.3 变化周期
    3.3 降水极端指数变化分析
        3.3.1 变化趋势
        3.3.2 突变
        3.3.3 变化周期
    3.4 小结
第4章 昭阳区城市热岛效应变化特征分析
    4.1 热岛效应变化趋势分析
        4.1.1 年
        4.1.2 季节
        4.1.3 年代际
        4.1.4 月份
    4.2 热岛效应突变分析
    4.3 热岛效应未来变化趋势预测
    4.4 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3)桂林市大气降水酸性成因及来源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进展
        1.2.1 酸雨的定义及形成
        1.2.2 酸雨国内外研究进展
        1.2.3 酸雨研究区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质地貌
        2.1.3 水文条件
        2.1.4 气候条件
        2.1.5 土壤和植被条件
    2.2 社会经济状况
    2.3 大气污染概况
第3章 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3.1 样品的采集与测定
        3.1.1 样品的采集
        3.1.2 离子的测定
        3.1.3 同位素的测定
    3.2 数据质量分析
    3.3 数据处理方法
        3.3.1 pH均值
        3.3.2 酸雨频率
        3.3.3 离子浓度均值
    3.4 研究方法
        3.4.1 相关性分析法
        3.4.2 富集因子法
        3.4.3 不同源贡献法
        3.4.4 气流后向轨迹与聚类分析法
第4章 大气降水化学特征分析
    4.1 pH值
        4.1.1 时间变化特征
        4.1.2 空间变化特征
    4.2 电导率与降雨量
    4.3 离子浓度
        4.3.1 年际变化特征
        4.3.2 月际变化特征
    4.4 小结
第5章 大气降水酸性成因分析
    5.1 大气污染物排放
    5.2 降水类型判别
    5.3 降水离子中和分析
    5.4 大气扩散条件
        5.4.1 气象条件
        5.4.2 地形条件
    5.5 大气区域传输
    5.6 小结
第6章 大气降水化学组成的物源解析
    6.1 相关性分析
    6.2 富集因子分析
    6.3 不同源贡献率分析
    6.4 气团的后向轨迹与聚类分析
    6.5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4)重庆主城核心区近20年来空气质量变化特征 ——以南岸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文献综述
        1.1.1 空气污染概述
        1.1.2 空气污染现状及其研究进展
    1.2 立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1.2.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2 研究内容
        1.2.3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地点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质地貌
        2.1.3 水文特征
        2.1.4 气象特征
        2.1.5 自然资源
    2.2 研究点位和方法
        2.2.1 研究点位设置
        2.2.2 自动监测
        2.2.3 实验室分析
        2.2.4 统计分析方法
第3章 主要空气污染物变化趋势
    3.1 二氧化硫监测结果分析
        3.1.1 二氧化硫年度监测结果分析
        3.1.2 二氧化硫月际监测结果分析
    3.2 二氧化氮监测结果分析
        3.2.1 二氧化氮年度监测结果分析
        3.2.2 二氧化氮月际监测结果分析
    3.3 可吸入颗粒物监测结果分析
        3.3.1 可吸入颗粒物年度监测结果分析
        3.3.2 可吸入颗粒物月际监测结果分析
第4章 降水pH值、离子组成与降尘变化特征
    4.1 降水监测结果分析
        4.1.1 降水年度监测结果分析
        4.1.2 降水月际监测结果分析
    4.2 降尘监测结果分析
        4.2.1 降尘年度监测结果分析
        4.2.2 降尘月际监测结果分析
第5章 空气质量变化成因分析
    5.1 地理环境条件的影响
    5.2 污染排放与防治措施的影响
        5.2.1 政策法规的出台和环保新技术的应用降低了大气中二氧化硫的含量
        5.2.2 机动车尾气排放是大气中二氧化氮的主要来源
        5.2.3 大气中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浓度的变化决定了重庆市酸雨类型由硫酸型向混合型转变
        5.2.4 可吸入颗粒物、降尘浓度变化原因分析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产业发展影响下曲靖市马龙区村镇体系规划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层面—聚焦“三农”及“转变观念”
        1.1.2 省域层面—马龙融入区域分工协作体系
        1.1.3 区域层面—马龙撤县设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范围与内容
        1.3.1 研究范围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相关概念界定
        1.5.1 产业发展
        1.5.2 城市郊县
        1.5.3 村镇体系
        1.5.4 县域村镇体系规划
    1.6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
    2.1 基础理论
        2.1.1 中心地理论
        2.1.2 增长极理论
        2.1.3 点—轴系统理论
        2.1.4 圈层结构理论
        2.1.5 适用性分析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国外村镇产业
        2.2.2 国内村镇产业
        2.2.3 国外村镇体系
        2.2.4 国内村镇体系
        2.2.5 研究评述
    2.3 政策导向
        2.3.1 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的相关法规
        2.3.2 推进农村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
    2.4 案例研究
        2.4.1 大都市郊县村镇体系规划研究——以广州增城市为例
        2.4.2 云南省曲靖市沾益撤县设区分析
        2.4.3 云南省玉溪市江川撤县设区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区域现状分析
    3.1 研究区域选择
    3.2 曲靖市概况
        3.2.1 区位条件
        3.2.2 资源概况
        3.2.3 中心城区演变趋势
    3.3 马龙区概况
        3.3.1 区位条件与行政区划
        3.3.2 资源概况
        3.3.3 经济概况
        3.3.4 人口现状
        3.3.5 公路客运流量数据分析
    3.4 马龙区域产业现状分析
        3.4.1 产业背景
        3.4.2 产业结构
        3.4.3 区域产业空间分布
        3.4.5 乡镇产业门类
        3.4.6 “一乡一园”
    3.5 马龙村镇体系现状特征
        3.5.1 等级规模:城关镇首位分布明显
        3.5.2 职能类型:北部乡镇多样,南部乡镇单一
        3.5.3 空间布局:北密南疏
    3.6 产业发展和村镇体系内在关系探讨
        3.6.1 农业和村镇体系
        3.6.2 工业和村镇体系
        3.6.3 商业、服务业、旅游业和村镇体系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区域产业及村镇体系影响因素分析
    4.1 内在影响因素
        4.1.1 自然地理因素
        4.1.2 社会经济因素
    4.2 外在影响因素
        4.2.1 滇中城市经济圈的辐射
        4.2.2 曲靖市的辐射
        4.2.3 马龙主城区的辐射
        4.2.4 交通基础设施条件
    4.3 动力因素作用结果分析
        4.3.1 人口发展及城镇化率变化
        4.3.2 区域空间三圈层格局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区域产业发展展望及策略研究
    5.1 区域产业发展展望研究
        5.1.1 产业链
        5.1.2 产业结构
        5.1.3 产业门类与发展方向
        5.1.4 产业形态
        5.1.5 产业空间组织
    5.2 区域产业发展策略研究
        5.2.1 布局思路
        5.2.2 层次引导
        5.2.3 乡镇产业发展引导
        5.2.4 空间结构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产业发展影响下马龙村镇体系规划策略研究
    6.1 思路探析
        6.1.1 区域一体化
        6.1.2 圈层区别化
        6.1.3 调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
    6.2 人口发展和城镇化水平预测
        6.2.1 区域户籍总人口及城镇化水平预测
        6.2.2 乡镇户籍总人口及驻地人口预测
        6.2.3 行政村驻地人口预测
    6.3 规模策略
        6.3.1 完善“五级”规模结构
        6.3.2 优化“圈层”规模体系
    6.4 空间策略
        6.4.1 “中心集聚”
        6.4.2 “点轴带动”
        6.4.3 “圈层推进”
        6.4.4 调整村庄空间体系
        6.4.5 空间布局结构
    6.5 职能策略
        6.5.1 以“圈层”为指导,划分乡镇职能
        6.5.2 以“规模等级”为指导,强化职能体系
    6.6 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策略
        6.6.1 近郊圈:以中心城区辐射为主
        6.6.2 远郊圈:中心城区辐射与自身配套相结合
        6.6.3 外围圈:以自身配套为主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不足与展望
        7.3.1 不足之处
        7.3.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B:图片索引
附录C:工作量界定
附录D:《马龙县村庄体系规划(2016-2030)》县域图集(全部)

(7)玉溪市中心城区交通网络中心性与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空间耦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内容
        1.2.1 研究方法
        1.2.2 研究内容
    1.3 创新点及技术路线
        1.3.1 创新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2.1 国外研究综述
        2.1.1 交通网络研究
        2.1.2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
        2.1.3 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关系研究
    2.2 国内研究综述
        2.2.1 交通网络研究
        2.2.2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
        2.2.3 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关系研究
第三章 交通网络中心性
    3.1 研究区概况
    3.2 数据来源
    3.3 交通网络中心性
        3.3.1 邻近中心性
        3.3.2 中介中心性
        3.3.3 直达中心性
    3.4 交通网络中心性核密度空间分布特征
        3.4.1 核密度估计法
        3.4.2 交通网络中心性核密度空间分布特征
第四章 玉溪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
    4.1 玉溪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现状分析
        4.1.1 城市建设用地现状规模分析
        4.1.2 城市建设用地结构分析
        4.1.3 城市建设用地布局分析
        4.1.4 用地现状与城市总体规划状况差异分析
    4.2 评价对象
    4.3 指标体系
    4.4 权重
    4.5 指标理想值确定
        4.5.1 理想值确定原则
        4.5.2 理想值确定
    4.6 指标标准化
        4.6.1 正向相关指标标准化
        4.6.2 适度相关指标标准化
    4.7 集约利用指数
    4.8 评价结果与分析
    4.9 建设用地集约指数利用空间分布特征
第五章 交通网络中心性与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指数空间耦合性
    5.1 空间自相关分析
    5.2 各功能区集约利用指数空间相关性分析
    5.3 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指数与交通网络中心性空间相关分析
        5.3.1 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指数与交通网络中心性空间相关系数
        5.3.2 双变量全局空间自相关
        5.3.3 双变量局部空间自相关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附录
参考文献
研究生在读期间参与课题与成果
致谢

(8)大连市酸雨化学特征及来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酸雨变化趋势现状研究
        1.2.2 大气氧化性对酸雨形成现状研究
        1.2.3 氮湿沉降现状研究
    1.3 问题的提出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大连市自然、社会和环境状况分析
    2.1 自然环境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象水文
        2.1.3 自然资源
    2.2 大连市社会经济状况
        2.2.1 行政区划及人口分布
        2.2.2 经济发展概况
        2.2.4 能源消费
        2.2.5 市政建设
    2.3 大连市环境空气质量
        2.3.1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
        2.3.2 环境空气质量变化趋势
        2.3.3 主要环境空气污染问题
    2.4 本章小结
3 大连市酸雨现状及趋势
    3.1 大连市酸雨监测概况
        3.1.1 监测点位设置
        3.1.2 采样仪器及保存方法
        3.1.3 监测样本分析方法
        3.1.4 数据处理方法与酸雨标准
    3.2 大连市降水pH值和酸雨频率
        3.2.1 酸雨频率
        3.2.2 降水年均pH值
        3.2.3 降水pH值和酸雨频率的季节变化
        3.2.4 降水pH值和酸雨频率的月变化
    3.3 大连市降水化学组成
        3.3.1 离子平衡和电导率检验
        3.3.2 年均离子浓度
        3.3.3 主要离子浓度的月变化
    3.4 大连市酸雨变化趋势
        3.4.1 降水pH值和酸雨频率的年际变化
        3.4.2 降水中离子组分的年际变化
    3.5 本章小结
4 大连市酸雨成因
    4.1 大连市酸雨影响因素
        4.1.1 气象条件
        4.1.2 本地污染物浓度
        4.1.3 周边地区污染物浓度
        4.1.4 大气颗粒物的中和作用
    4.2 大连市酸雨来源分析
        4.2.1 资料和方法
        4.2.2 结果与分析
        4.2.3 与全国排放源关系
    4.3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阳泉市区大气污染物扩散及空气质量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详细摘要
Detailed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1.2.1 大气污染扩散方面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1.2.1.1 研究现状
        1.2.1.2 存在问题
        1.2.1.3 发展趋势
        1.2.2 城市空气质量控制方面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1.2.2.1 研究现状
        1.2.2.2 存在问题
        1.2.2.3 发展趋势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1.3.1 主要内容
        1.3.2 主要方法
2 大气环境特征分析
    2.1 自然环境概况
        2.1.1 自然地理环境
        2.1.2 地形地质环境
        2.1.3 地表水及地下水环境
        2.1.4 矿产资源及其产业
        2.1.5 气象环境及其它
    2.2 特殊地貌特征分析
        2.2.1 流水地貌
        2.2.2 山地地貌和丘陵地貌
        2.2.3 丘陵被山地所夹而成的盆地地貌
        2.2.4 人工高地地貌
    2.3 特殊气候特征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污染源调查与特征分析
    3.1 概述
    3.2 高架污染源调查结果
    3.3 2006 年以前中低架污染源调查结果及污染物削减量
    3.4 2006 年以来中架源的调查结果
    3.5 2006 年以来低架源调查结果
    3.6 煤矸石面源调查与分析
        3.6.1 煤矸石山治理情况
        3.6.2 矸石山污染形成的面源
        3.6.3 矸石山污染物浓度监测及测算
        3.6.4 矸石山污染物排放量测算
    3.7 交通线源及线源形成的面源调查与分析
        3.7.1 交通线源及面源情况
        3.7.2 交通流量的调查
        3.7.3 研究区交通污染源排放特点
        3.7.4 交通污染物排放量计算方法
    3.8 本章小结
4 空气质量与酸雨监测及所反映的大气污染物扩散场特征
    4.1 环境空气质量及酸雨监测
        4.1.1 监测点布设情况
        4.1.2 监测结果所反映的污染物时空分布及污染态势
    4.2 环境监测所反映出的大气污染物扩散场特征
        4.2.1 酸雨与空气监测点位所反映大气污染特征变化的对比
        4.2.2 历年酸雨成因机制反映的污染物扩散特征
        4.2.3 环境监测及酸雨机制所反映的大气污染物扩散场特征
    4.3 本章小结
5 大气污染扩散模拟及所反映的大气污染物扩散特征
    5.1 大气污染扩散特征模式及扩散模拟软件选用
        5.1.1 大气污染扩散模式一般概述
        5.1.2 研究区固定源和移动源大气污染扩散模式
        5.1.3 扩散模拟软件
    5.2 研究区大气扩散状况模拟与结果分析
        5.2.1 研究区大气扩散状况模拟
        5.2.2 模拟计算与监测结果统计分析——模拟结果符合性分析
    5.3 模拟结果所反映的大气污染扩散特征
    5.4 本章小结
6 空气质量控制研究
    6.1 概述
    6.2 污染物总量控制模型和削减方法研究
        6.2.1 常用的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模型
        6.2.2 研究区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和削减模式
        6.2.3 研究区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和削减模式的模拟验证
        6.2.3.1 运用模式的大气环境容量核算成果
        6.2.3.2 运用模式的总量控制及大气污染物削减计算成果
        6.2.4 运用模式的削减量预测
        6.2.4.1 运用模式的大气环境容量核算成果
        6.2.4.2 运用模式的总量控制及大气污染物削减计算成果
    6.3 酸雨监测污染物控制削减方法研究
    6.4 PM_(2.5)实时监测污染物控制削减方法
    6.5 空气质量优化控制系统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本论文主要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玉溪市中心城区酸雨变化趋势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玉溪市公共租赁住房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杨谨伊. 云南师范大学, 2021
  • [2]昭阳区城市气候变化及热岛效应研究[D]. 杨晓柳.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3]桂林市大气降水酸性成因及来源解析[D]. 朱海燕.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4]重庆主城核心区近20年来空气质量变化特征 ——以南岸区为例[D]. 许安全. 西南大学, 2020(01)
  • [5]产业发展影响下曲靖市马龙区村镇体系规划策略研究[D]. 李兰芹.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6]玉溪市城区大气VOCs及其它污染物质量浓度时空特征分析[J]. 孙座锐,吉正元,韩新宇,史建武,张晶,张朝能,宁平.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4)
  • [7]玉溪市中心城区交通网络中心性与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空间耦合性研究[D]. 陈维治. 云南大学, 2017(05)
  • [8]大连市酸雨化学特征及来源研究[D]. 张靖茜.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6(05)
  • [9]玉溪市降水化学特征及变化趋势分析[J]. 普发贵,普靖茜. 环境科学导刊, 2015(01)
  • [10]阳泉市区大气污染物扩散及空气质量控制研究[D]. 韩东银.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4(11)

标签:;  ;  ;  ;  ;  

玉溪市中心酸雨变化趋势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