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和圣彼得堡之旅

莫斯科和圣彼得堡之旅

一、莫斯科、圣彼得堡之行(论文文献综述)

初楠臣,张平宇,吴相利,李鹤,杨奇峰[1](2021)在《21世纪以来俄罗斯人口增长与空间分布格局变化》文中提出在"一带一路"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倡议的背景下,利用人口增减变化率、人口重心、人口密度变化率、人口地理集中度、人口商度等研究21世纪以来俄罗斯的人口增长与空间分布格局变化。结果表明:(1)21世纪以来,俄罗斯人口经历了先降后增的变化过程;中央区的人口显着上升,伏尔加、西伯利亚与远东区均呈下降趋势;莫斯科、圣彼得堡、乌拉尔区、北高加索区南端的联邦主体人口快速增加,西伯利亚区多数联邦主体人口缓慢增加,远东东部、莫斯科外围地域、伏尔加区多数联邦主体的人口缓慢减少,西北区北端联邦主体的人口急剧减少。(2)俄人口空间分布格局变化主要受地区间人口迁移流动的影响。空间上,俄人口重心不断朝西北向迁移,莫斯科市与圣彼得堡市的人口密度快速增加,远东与东西伯利亚区的人口密度缓慢降低,强化了俄人口分界线——"圣彼得堡-图瓦线"。以"圣图线"为界,俄"西密东疏""欧洲密、亚洲疏"的格局短期不会改变,整体呈"一横、四纵、两团"及若干区域人口集团的空间结构。

安娜(Tarasenko Anna)[2](2021)在《十八-十九世纪中国外销画对中俄艺术交流形成影响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针对十八——十九世纪的中国外销画这一独特的艺术现象,从清代外销画的出现的背景、中国南方口岸外销画的艺术特征、俄罗斯收藏的中国外销画出现的历史脉络、俄罗斯收藏的北京外销画的艺术特征、外销画在俄中艺术交流中的特别贡献五个方面进行探讨。中国外销画作品首次在广东南部地区出现了。十九世纪外销画也在北京出现了。外销画包括油画、水粉画,水彩画,玻璃画等等。这些美术作品结合了欧洲和中国绘画的技法。其内容讲述中国风景与风情,以及中国异地的动植物。外销画的诞生不仅归功于中西贸易的迅速发展,这种艺术作品还起源于基督教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耶稣会代表是最初到达中国的。十八世纪,俄罗斯在北京也成立了东正教使团。传教士把欧洲书籍和各种西方艺术作品带到中国,其中包括绘画和铜版画。在十七——十八世纪,耶稣会士中出现了艺术家,其中有格拉蒂尼,郎世宁,马国贤,等。至于俄罗斯东正教使团的活动,除了在中国传教之外,他们的任务还包括中国的全面研究。在本研究中,使团最重要的代表是N.Ya.比丘林和Z.F.列昂季耶夫斯基。除了写关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书面作品,他们把大量图片的资料带到俄罗斯,主要是由中国的画家们制造的。这些图纸不仅作为书面研究的补充,但同时也成为了关于十八、十九世纪的中国重要信息来源。过后,俄罗斯和中国之间定期的贸易增加了俄罗斯贵族对东部邻国的兴趣。这些接触不能不给俄罗斯艺术留下明确的印记,因此中国的主题逐渐开始出现在俄罗斯艺术品中。由俄罗斯东正教使团的代表从北京带来的画品包括中国风景,其人民和他们习俗的图像。这些收藏品极大地丰富了俄罗斯社会对中国的知识。这些幅画出现在俄罗斯的收藏中对随后的改变是一种巨大的冲动。此后不久,由俄罗斯皇帝的法令决定在东正教使团的成员中应该有一位专业艺术家。于是,从第十一届俄罗斯东正教驻北京使团中有专业画家:A.M.列加舍夫、K.I.科尔萨林、I.I.奇穆托夫、L.S.伊戈列夫。他们的职责包括绘制反映中国现实生活的画品。这项任务要求是最准确中国形象的传送。多亏了东正教使团的艺术家的作品,近世有机会从俄罗斯人的角度来了解那个时期的在中国生活。在世纪之交,外销画中呈现的中国生活的现实形象间接影响了在俄罗斯新艺术派和先锋派中的新潮流的形成。N.S.冈察洛娃、I.I.马什科夫和其他艺术家都在寻找新的艺术表现。此时,从中国风的异国情调和外销画的民族志性的展示过渡到艺术形象的象征深度,通过民间艺术的简化形式来传达。因此,在二十世纪初,艺术家们感受到了俄罗斯和中国艺术在艺术、文化和形而上层面上的深度互动。本探讨突出两点认识:一是通过史料文献挖掘十八——十九世纪中国外销画的传播与影响;二是注重俄中通过外销画实现的艺术交流路径与形成的影响力。这样的两点,共同着力于中外艺术比较研究,即比较外销画的传播与影响,从而揭示中俄艺术交流史的脉络演变。

周言艳[3](2021)在《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推进,教育全球化趋势已经无法逆转,各国间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日渐频繁。但与此同时,各国在教育领域的竞争也日趋激烈。科技的迅速发展推动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掌握先进思想和技术的高素质人才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使得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继而转变为全球性的人才竞争。在人力资本理论和软实力理论的影响下,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教育全球化趋势和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世界各国把教育看作是促进经济发展、增强自身软实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胜的关键阵地。因此,在当前国际形势下,中俄两国都十分重视教育水平的提升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中俄两国互为最大友好邻邦,且都拥有较为丰富的教育资源,加强两国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是双方提高各自教育水平,增强自身经济实力和文化软实力,直面教育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必然选择。此外,人文交流作为我国对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双边和多边关系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教育是人文交流的重点领域。发展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对提升两国人文交流水平和推动两国双边关系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中俄两国在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日益紧密,形式和内容越来越丰富,合作程度也不断加深,逐渐实现机制化和多层化,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亟需解决。因此,对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问题的研究具有明显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本论文主要围绕苏联解体以来的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问题展开研究,以中苏教育交流与合作作为论文的逻辑起点,以梳理和评价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成效为关键环节,落脚于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发展前景,以期对我国在全面了解掌握中俄教育与合作历史与现实的基础上,制定新时代对俄教育政策有一定的咨政作用。本论文由绪论、正文四章和结语三部分构成。绪论主要论述了本文的选题意义、与论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以及论文的思路与结构。第一章:中俄(苏)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历史回顾。本章主要对从新中国建立到苏联解体的中苏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历史进行回顾,阐述并归纳这一阶段不同时期两国教育交流与合作的背景、主要成就和特点、存在的问题及不足。这一时期,中俄(苏)两国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受两国关系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当两国关系处于“蜜月”期时,双方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十分密切;当两国关系不断恶化时,双方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则逐渐走向低谷;当两国断绝来往时,双方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则处于停滞状态;而当两国关系逐渐恢复正常之后,双方的教育交流与合作也逐渐恢复正常并发展起来。第二章: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成就。本章主要对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法律基础进行梳理,对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成果进行整理与评价。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新世纪以来,随着中俄两国关系的不断深化,两国在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呈现出快速发展之势,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这一阶段,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的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程度逐渐加深,交流与合作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内容也越来越丰富,逐渐形成了交流与合作的机制化。第三章: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的问题。本章分别对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中存在的部分交流活动及合作机制成效不佳、留学生培养质量有待提高、语言障碍以及俄罗斯对我国学生的留学吸引力不足这四个问题进行了探究,并对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第四章: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发展前景。本章首先分析了两国国家关系和教育合作基础、两国的教育战略以及国际环境(全球化和中俄美三边关系的变化)对两国未来开展教育交流与合作的促进作用,然后阐述了两国的教育政策和新冠疫情对双方目前及未来开展教育交流与合作可能造成的影响,最后对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结语部分是对全文的系统总结,在归纳中俄各时期教育交流与合作内容、分析未来两国教育交流与合作走向的基础上,指出中俄未来的教育交流与合作仍存在较大发展空间,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刘钧[4](2021)在《个体灵魂的时代印记 ——19世纪下半叶俄罗斯肖像绘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俄罗斯的肖像艺术在世界画坛具有独树一帜的地位,尤其是到19世纪下半叶更是达到了顶峰阶段。在这一时期俄罗斯民族肖像画派逐渐形成,不仅出现了像克拉姆斯柯依、列宾、苏里科夫和谢洛夫等耳熟能详的肖像画大师,还有一大批优秀的肖像画家也创作出十分精彩的作品,正是当时所有艺术家的合力作用之下,才创造出俄罗斯肖像画领域的辉煌成就。这种艺术现象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也是社会进程的必然结果。本文把19世纪下半叶俄罗斯肖像艺术的发展与时代进程相结合,从艺术发展规律、文艺思潮和社会背景的深层次角度来解读肖像绘画,并且从被描绘对象的社会身份和阶层属性分别进行研究,主要分为公众知识分子阶层和平民阶层。他们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主角。首先,在俄罗斯肖像艺术传统当中有着英雄人物情结,对为民族历史作出伟大贡献的人群极为崇拜。19世纪下半叶俄罗斯社会最为耀眼的群体当属公众知识分子阶层,他们用自己的思想和文艺作品作为武器,改变了陈旧的观念,推动了社会变革,为时代发展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所以当成批量的描绘俄罗斯知识分子的肖像作品出现时,正是艺术家顺应了时代的呼唤。这种艺术现象在世界肖像画领域也极为少见,也成为了俄罗斯肖像艺术的独特标志。其次,在19世纪下半叶随着农奴制改革的推进,俄罗斯平民阶层逐渐登上历史舞台,底层的劳动人民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俄罗斯肖像艺术家群体敏锐地发现了这一变化,在创作中开始大量出现描绘农民工人的肖像作品,预示着一个崭新的历史帷幕的拉开。最后,在这一时期的俄罗斯肖像艺术家为自己创作了大量的自画像,这些作品既是个体灵魂的自我审视,也是时代意志的精神投射,充满了动人心弦的艺术魅力。俄罗斯的肖像艺术对近现代中国肖像绘画发展影响深远,直到今天依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且其产生环境和发展脉络与中国肖像艺术有着许多相通之处。本文通过对19世纪下半叶俄罗斯肖像绘画的深入研究,希望找到其演化发展之规律,为中国肖像艺术的繁荣发展带来一定参考和借鉴的意义。

金俊开,唐文佩[5](2021)在《苏联知识史委员会与第二届国际科学技术史大会》文中认为1931年苏联代表团参加在伦敦举行的第二届国际科学技术史大会是科学史学史上的重要事件。本文利用苏联政府机关与科学院的相关档案,以苏联知识史委员会的发展历程为主线,还原苏联方面选派代表参会始末。知识史委员会是俄罗斯历史上最早的科学史专门研究机构,20世纪20年代中期成为苏联最重要的科学史学术阵地之一。1931年苏联参会代表团中包括团长布哈林在内的4位院士均为该委员会成员。研究表明,在伦敦会议之前,经知识史委员会的努力,苏联科学史学科建制化已基本完成,且在苏联科学院共产主义化进程,尤其是布哈林的影响下,形成了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的马克思主义科学史观。伦敦会议是苏联科学史界对外交流的重要契机,苏联方面精心筹备并组建了强大的代表团,为马克思主义科学史观的传播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郑丽颖[6](2021)在《俄国外交官彼得罗夫斯基西域考察活动研究(1883-1903)》文中研究表明1883-1903年,俄国人尼古拉·费多洛维奇·彼得罗夫斯基(Н.Ф.Петровский,1837-1908)任俄国驻新疆喀什总领事期间,利用自己的外交身份想尽一切办法开展考察和古文献文物收集工作。他是最早对喀什古城作出研究、最早进行南疆古代手稿收集的欧洲官员,所获收集品数量多、种类丰富、语言丰富、内容重要、涵盖面宽。无论是梵文手稿,还是其他未定名手稿都具有非常高的史料价值。他建立了完整的古文书搜集网络,完成了中国南疆考古地图的绘制,为英国探险家斯坦因、俄国探险家奥登堡、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法国探险家伯希等欧洲探险队提供了往来便利和协助。利用哥萨克骑兵每月往来奥什和喀什的便利条件,彼得罗夫斯基轻而易举将古文献文物经中亚大铁路运回俄国,使俄国成为西域古文献艺术品重要收藏地之一。在沙皇政府和俄国半学术组织的指令下,彼得罗夫斯基总领事作为古文书发出者与古文书接收者俄国科学院院士罗曾、古文书研究者奥登堡院士三者之间建立了牢固的西域古文书收集研究网络,并在英俄考古之争中保持明显优势。现存于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的彼得罗夫斯基收集品有梵文文献、印度文献、藏文文献、吐火罗文文献等多种语言,据不完全统计,彼得罗夫斯基收集品中古文物计3000余件,最早的文物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古代手稿及残片总数7000余件,含梵语、佉卢文、婆罗谜文和未比定写本,造成了我国珍贵收稿文物的大量流失。本文研究材料来自俄罗斯国家档案馆、俄罗斯国家古文献档案馆、俄罗斯地理协会档案馆、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俄罗斯科学院圣彼得堡档案馆、俄罗斯帝国对外政策档案馆、俄罗斯民族博物馆、俄罗斯国家文化艺术档案馆所藏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驻新疆喀什总领事彼得罗夫斯基给俄国外交部官员、俄国军官、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东方学家、地理学家的信函及密件200余封、俄国探险家考察报告、俄国皇家科学院会议纪要、彼得罗夫斯基发表在皇家考古协会学报上的考察报告等原版资料。文中所用外文史料不仅丰富了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的内容,对研究俄国外交史、特别是中俄关系及我国南疆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初楠臣,张平宇,吴相利,李鹤[7](2021)在《基于日流量视角的俄罗斯首府城市铁路客运网络空间特征》文中研究指明构建俄罗斯81×81的首府城市的日铁路客运流量矩阵,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研究其铁路客运网络特征,结果表明:①俄罗斯首府铁路客运网络松散且不均衡,西密东疏,高、中密度联系的城市位于中央联邦区与西伯利亚铁路沿线,俄欧洲北部、欧洲南部、亚洲等3个铁路区系内包含不同的子群与核心。②日铁路客运流量表现出沿西伯利亚铁路的"廊道型"向南北两侧逐渐递减弱化的"非对称性"空间态势,西伯利亚铁路内部初步形成以莫斯科、叶卡捷琳堡-彼尔姆-秋明、鄂木斯克、新西伯利亚为核心及其外围地区的次一级"核心-边缘"格局。③俄人口分界线——"圣图线"西南侧城市的铁路要素集散能力、铁路联系强度、对其他节点控制程度均强于东北侧城市。

王目坤[8](2020)在《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俄国书刊审查政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主要研究的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俄国书刊审查政策调整变化过程及其所带来的影响。作为控制社会思想传播,监管社会舆论变化,过滤敌对价值观的书刊审查制度是维系俄国专制统治的重要保障,受到历任俄国沙皇的格外重视。受社会政治文化条件、国际国内革命形势、沙皇个人思维等因素变化的影响,俄国书刊审查政策表现出了明显的时代特征。如果以俄国出版业发展为水平线,那么书刊审查政策就以波浪线式的方式悬挂在上方,时而自由较宽松,时而保守较严苛,就这样来回切换:亚历山大一世执政前期(1801—1812)是书刊审查政策的宽松自由期,颁布了第一个书刊审查法律,规范了书刊审查秩序,国民教育部和大学负责处理书刊审查事务,到他执政后期(1812—1825),书刊审查政策开始转向保守;尼古拉一世时代(1825—1855)是书刊审查政策的保守严苛期,颁布了两部书刊审查法律,其中一个被称之为“铁律”,出现了部门书刊审查体系,在1848—1855年甚至出现了极度严苛的书刊审查政策,被史学界称之为书刊审查史上的“白色恐怖”;亚历山大二世执政时期(1855—1881)的书刊审查政策也出现了明显的分水岭,从1855年至19世纪70年代,书刊审查政策整体上比较宽松、缓和:实施了豁免预审制(仅限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允许私人创办报刊,运用司法手段处理书刊审查事务纠纷;19世纪70年代之后,随着国内阶级矛盾加剧,书刊审查政策逐步走向保守,行政专断权和经济处罚举措更多的出现了书刊审查事务处理之中,这种保守趋势一直延续到亚历山大三世时期。亚历山大三世时代(1881—1894)是书刊审查政策走向全面保守的时期,“四大臣委员会”的筹建将处理书刊审查事务的行政专断权发挥到了极致,经济手段开始更多的用于对出版物的惩罚之中,这种专断权延伸到了尼古拉二世时期。直到1901年,在出版业与俄国专制政府斗争了一个世纪左右之后,终于从法律层面出现了利于出版业的规定:出版物的警告处罚不再是无限期性质:在没有受到其它处罚的情况下,第一次警告处罚的期限为1年,如果在1年之内获得了第二次警告处罚,则有效期延长至2年,如果没有第3次警告处罚,则之前的警告处罚自动消除。到1905年,又剥夺了“内务大臣禁止出版物登载广告”和“四大臣委员会”的特权。至此,俄国的出版业在法律层面迎来了曙光。在俄国君主专制体制下,新闻出版业的地位一直未能得到认可。书刊审查和新闻出版业是一对矛盾体,直到19世纪60年代,俄国沙皇认为出版业和社会舆论应完全依附于绝对君主制度的公理之下,政府无须对社会舆论负责。在政治选择上,国家君主享有绝对的自由权,沙皇的权力由上帝赋予,沙皇只对上帝负责,国家君主也没有义务去考虑任何人的意见。到19世纪60年代之后,随着出版业和社会舆论的崛起,完全“封印”出版业的策略已经宣告失败,俄国政府开始调整书刊审查政策:第一,改变出版业过去被完全压制的发展道路,“疏通发展渠道”;第二,开始主动利用新闻出版业,有意制造和利用社会舆论为政府服务;第三,完善对出版物的惩罚体系,设置各种条条框框,打压敌对舆论和出版物。这些举措将长期成为俄国政府制定书刊审查政策的核心出发点。

М.Д.布哈林,杨军涛[9](2020)在《俄罗斯科学院档案馆圣彼得堡分馆收藏的М.М.别列佐夫斯基写给С.Ф.奥登堡的信》文中认为本文是俄罗斯科学院世界史研究所东方古代史中心主任М.Д.布哈林承担的俄罗斯人文科学基金会的项目《俄罗斯东方学在俄罗斯科学院和俄罗斯国家图书馆馆藏新文件面世过程中的形成和发展》(第12-01-00097号)研究的一部分,刊布了М.М.别列佐夫斯基带领俄罗斯探险考察队到中国新疆进行考察期间写给C.Ф.奥登堡的6封信和1封电报,其中反映了俄、德、日等国的探险考察队在库车地区古代遗址进行考察的情况以及文物搜集情况。同时,也反映出俄、德两国在中国新疆划分了考察范围,双方因德方违约越界而发生了矛盾和冲突。作者在引文中概述了俄、德两国组织赴中国新疆探险考察的有关情况和背景。

司道光[10](2020)在《中东铁路近代建筑的技术表征与发展演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东铁路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俄国在中国东北修筑的一条具有殖民性质的铁路,也直接促进中国东北开启了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现代转型。在转型过程中,西方近现代建筑技术借由俄国之手向铁路沿线地域传播扩散,传统的木质抬梁结构逐渐瓦解,新型的砖混结构、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扎根蔓延,同时受东北地域严寒气候环境、社会政治、地形地貌、本土文化等诸多语境因素的直接影响,中东铁路近代建筑技术因材致用、因地制宜、包容创新,从而产生了多样丰富而又独具寒地地域属性的技术表现形态。论文在彻底走访1509公里中东铁路线路总长的基础上,实地调研了沿线现存的1651处建筑遗产和949处铁路工程遗存,获得了大量的基础数据。论文借鉴文化地理学、文化传播学、类型学、技术史学的相关学科理论,运用资料梳理、田野调查、比较统计、模拟分析等研究方法,深入探讨一百余年以前中东铁路初建之时其附属建筑的技术表征和技术内涵,五个主要章节承载了论文的核心研究内容和结论,论文整体和表述逻辑是:技术传入背景、材料技术分析、结构技术演变、采暖技术衡量、技术水平比较、技术观念阐释。具体内容包括:第二章详尽的阐述了中东铁路相关建筑技术传入之时的俄国背景、世界背景和地域影响因素,从语境分析的角度对显在语境和潜在的主观、客观语境因素进行分析;第三章全面展示了中东铁路近代建筑中材料技术的各类表现形态以及各类材料的相关生产、加工工艺和独特的应用现象;第四章从建筑结构演变的角度,分析中东铁路近代建筑从砖混结构到内框架结构,再到框架结构的转变过程以及独特的结构演变特征;第五章则从建筑采暖的角度,分析中东铁路近代建筑是如何进行采暖和防止热量流失的,并通过软件模拟对当时的室内温度分布进行了量化评价分析;第六章则将中东铁路近代建筑置入近代中国的背景体系中,通过统计分析比较其建筑技术在当时中国所处的地位和水平,并从技术伦理、技术审美两个角度提炼建筑技术的意匠观念,阐明技术多元性表征背后的隐藏主旨。论文内容涵盖了中东铁路近代建筑技术的“背景”、“表征”、“观念”三个层面,遵循了从整体到局部、由表及里、由外及内的逻辑,层层深入,以保证观点分析的科学性。论文具有充足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便于学者从技术的宏观角度重新审视中东铁路近代建筑的发展演变过程,并且为后续的遗产修复、遗产再利用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二、莫斯科、圣彼得堡之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莫斯科、圣彼得堡之行(论文提纲范文)

(1)21世纪以来俄罗斯人口增长与空间分布格局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人口增减变化率
    1.2 人口重心
    1.3 人口密度相对变化率和人口地理集中度
    1.4 人口商度
2 俄罗斯人口增长趋势
    2.1 俄全境及联邦区的人口变化
    2.2 俄联邦主体的人口变化
3 俄罗斯人口时空演变特征
    3.1 人口重心迁移
    3.2 人口密度变化
    3.3 人口分布格局总体特征
    3.4 俄人口分布格局变化的原因
4 结论与讨论

(2)十八-十九世纪中国外销画对中俄艺术交流形成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意义
    二、本文相关的概念
    三、既往研究成果综述
    四、本文的研究范围及方法
第一章 清代外销画出现的背景
    第一节 清代外销画出现的政治经济前提
        一、清朝的对外政策与贸易状况
        二、清代中国的对外贸易组织与外销画的出现
    第二节 清代外销画出现的文化艺术前提
        一、西画东渐的影响与清宫廷绘画
        二、专业艺术领域的西洋风绘画
        (一)江南西洋风画
        (二)南方口岸外销画
第二章 中国南方口岸外销画的艺术特征
    第一节 南方口岸外销画的画室与主要创作的形式
        一、外销画生产的过程
        二、南方口岸外销画创作的形式
    第二节 南方口岸外销画的体裁
        一、风俗画
        二、风景画
        三、外销动植物画
        四、肖像画
第三章 俄罗斯收藏的中国外销画出现的历史脉络
    第一节 十八——十九世纪的俄中贸易状况对外销画传播的影响
        一、俄中陆地的贸易与对俄中艺术交流的影响
        (一)俄中贸易商队
        (二)恰克图与买卖城:十八——十九世纪俄中艺术互动空间
        二、俄中在广州的海洋贸易的情况
        (一)在俄罗斯收藏的最初清代外销画册
    第二节 俄中在艺术领域互动的发端
        一、清代中国艺术品在俄罗斯收藏的出现
        二、十八世纪俄罗斯艺术中的中国风对外销画在俄罗斯的收藏出现的影响
        三、清代外销画在俄罗斯收藏的出现
第四章 俄罗斯收藏的北京外销画的艺术特征
    第一节 北京外销画的起源
        一、俄罗斯东正教驻北京使团对北京外销画发展的影响
        二、北京外销画的画家与创作条件
    第二节 俄罗斯收藏的外销画的种类
        一、风俗画
        二、风景画
        三、动植物画
        四、肖像与人物画
第五章 外销画在俄中艺术交流中的特别贡献
    第一节 俄罗斯美术中中国现实形象的出现
    第二节 外销画对十九世纪俄罗斯艺术的影响
        一、外销画对在俄罗斯艺术中的中国形象的影响
        二、俄罗斯东正教驻北京使团中的画家
        (一)A.M.列加舍夫俄罗斯东正教使团的第一位职业艺术家
        (二)第十二届——第十四届俄罗斯东正教使团的艺术家
    第三节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国外销绘画对俄罗斯艺术的间接影响
        一、中国外销画对俄罗斯收藏年画出现的影响
        二、俄罗斯艺术中的中国形象的转变:从外销画中的现实形象到先锋派中的象征形象
结语
参考文献
图录
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摘要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四、论文思路与结构
第一章 中俄(苏)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历史回顾
    第一节 中苏“蜜月”时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
        一、教育交流与合作的背景
        二、富有成效的教育交流与合作
        三、教育交流与合作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第二节 中苏关系恶化时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由萎缩走向停滞
        一、教育交流与合作的萎缩
        二、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停滞
    第三节 中俄(苏)关系趋缓时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回暖与恢复
        一、教育交流与合作的逐渐恢复
        二、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正常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成就
    第一节 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法律基础
    第二节 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成果与评价
        一、教育交流与合作的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
        二、教育交流与合作的程度逐渐加深
        三、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机制化日趋完善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的问题
    第一节 交流活动及合作机制成效不佳
    第二节 留学生培养质量问题
        一、留学生培养质量有待提高
        二、影响留学生培养质量的原因
    第三节 语言障碍问题
        一、俄(汉)语水平欠佳
        二、语言障碍产生的原因
    第三节 俄罗斯对我国学生留学吸引力问题
        一、俄罗斯对我国学生留学吸引力相对不足
        二、俄罗斯对我国学生留学吸引力不足的原因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发展前景
    第一节 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有利因素
        一、两国国家关系及教育合作的顺利发展
        二、两国教育战略的促进作用
        三、国际环境的推动作用
    第二节 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的不确定因素
        一、两国教育政策的影响
        二、新冠疫情对两国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影响
    第三节 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前景预测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俄罗斯联邦政府关于相互承认学历、学位证书的协议》
附录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俄罗斯联邦政府关于在俄罗斯联邦学习汉语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习俄语的协议》
附录三 本科及以上教育中俄合作办学机构和办学项目名单
附录四 高等专科教育中俄合作办学机构和办学项目名单

(4)个体灵魂的时代印记 ——19世纪下半叶俄罗斯肖像绘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19 世纪下半叶俄罗斯肖像绘画历史溯源
    第一节 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的过渡
    第二节 批判现实主义作为时代精神
    第三节 在反叛中寻找真实的巡回展览画派
    第四节 现代主义思潮中的“艺术世界”
    小结
第二章 以知识分子肖像画为例探索绘画中人文精神表达
    第一节 灵魂的救赎——思想家文学家肖像画研究
    第二节 善与美的表达——艺术家肖像画研究
    第三节:真理的探寻——科学家肖像画研究
    第四节:推波助澜——文艺评论家与艺术赞助人肖像画研究
    小结
第三章 以平民肖像画为例探索绘画中民族意识表达
    第一节 苦难与坚强——农民题材肖像画研究
    第二节 坚韧与乐观——工人肖像画研究
    第三节 异域风情——少数民族肖像画研究
    小结
第四章 以艺术家自画像为例探索肖像画技法与艺术语言演变
    第一节 古典到现代——肖像画材料与技法演进
    第二节:单一到多元——肖像画形式语言拓展
    小结
第五章 19 世纪下半叶俄罗斯肖像绘画的特征与意义
    第一节 肖像作为一种个体的社会语言
    第二节 对中国肖像绘画的影响与启示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学术成果统计-作品、论文及专着发表
学术成果统计-展览及获奖

(5)苏联知识史委员会与第二届国际科学技术史大会(论文提纲范文)

1 苏联代表团与知识史委员会
2 科学院的意识形态化与科学技术史学的方法转向
3 苏联方面筹备伦敦会议之始末
4 结 语

(6)俄国外交官彼得罗夫斯基西域考察活动研究(1883-1903)(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研究旨趣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史料概述
第一章 彼得罗夫斯基考察动机研究
    第一节 从塔什干到喀什
    第二节 彼得罗夫斯基的“学者”身份
    第三节 俄国学术组织的指令
        一、时代背景
        二、彼得罗夫斯基与俄国皇家科学院联系的建立
        三、彼得罗夫斯基与俄国皇家考古协会的“合作”
        四、彼得罗夫斯基对俄国皇家地理协会的协助
        五、彼得罗夫斯基与俄国委员会的联系
    小结
第二章 彼得罗夫斯基的新疆考察活动
    第一节 彼得罗夫斯基对喀什及其周边古迹的考察
        一、彼得罗夫斯基对三仙洞石窟的考察
        二、彼得罗夫斯基对喀什古城的定义及“鸽子窝”废墟的考察
        三、彼得罗夫斯基对汗诺依古城遗址的考察
        四、小结
    第二节 彼得罗夫斯基在喀什、库车、库尔勒收获的珍宝及其外流过程
        一、彼得罗夫斯基在喀什和莎车发现的古币及研究
        二、彼得罗夫斯基在库车的发现
        三、彼得罗夫斯基在库尔勒等地的发现
        四、小结
    第三节 彼得罗夫斯基在和田收集的珍宝及其外流过程
        一、彼得罗夫斯基和田收集品中的古币及文物
        二、彼得罗夫斯基和田收集品中的古AI写作本
    小结
第三章 彼得罗夫斯基对俄国探险队的协助
    第一节 彼得罗夫斯基对普尔热瓦尔斯基的协助
        一、普尔热瓦尔斯基的探险具有地理考察和军事探察双重特性
        二、彼得罗夫斯基对普氏地理考察的协助
        三、彼得罗夫斯基对普氏政治探察的情报协助
    第二节 彼得罗夫斯基对格鲁姆·格尔日麦洛的协助
        一、探险目的
        二、探险经费来源
        三、非法入境
        四、彼得罗夫斯基的处理方式和结果
        五、结语
    第三节 彼得罗夫斯基对探险家格罗姆切夫斯基的协助及评价
        一、格罗姆切夫斯基——英俄大角逐的重要参与者
        二、格罗姆切夫斯基访问坎巨提的过程及结果
        三、彼得罗夫斯基对格罗姆切夫斯基的协助
        四、彼得罗夫斯基对探险家格罗姆切夫斯基三次亚洲考察的评价
    小结
第四章 彼得罗夫斯基对欧洲探险家的协助
    第一节 彼得罗夫斯基对法国探险家杜特雷依和德国探险家施拉格什维特死因的追查
        一、杜特雷依探险队的新疆考察
        二、各国政府和探险家对杜特雷依死因的调查
        三、彼得罗夫斯基对杜特雷依死因的追查
        四、彼得罗夫斯基为德国探险家施拉格什维特树碑
        五、小结
    第二节 彼得罗夫斯基对斯文·赫定探险的协助及评价
        一、与彼得罗夫斯基的初次见面
        二、1894-1902 年间彼得罗夫斯基对斯文·赫定的多次协助
        三、彼得罗夫斯基对斯文·赫定探险的评价
        四、小结
    第三节 彼得罗夫斯基对斯坦因的协助
    小结
第五章 彼得罗夫斯基与俄国学者关于新疆考察的讨论
    第一节 罗曾对彼得罗夫斯基的指导
        一、彼得罗夫斯基和罗曾交往的建立——新疆古AI写作本和文物流失的开始
        二、罗曾对彼得罗夫斯基喀什周边考察的指导
        三、罗曾与彼得罗夫斯基里应外合应对英俄考古竞争
        四、小结
    第二节 彼得罗夫斯基与奥登堡关于新疆考察的探讨
        一、奥登堡——19 世纪末20 世纪初俄国佛学研究集大成者
        二、彼得罗夫斯基寄给奥登堡的新疆收集品及二人关于新疆考察的探讨
        三、关于库车考察方案的探讨
        四、关于俄国委员会新疆考察方案的探讨
        五、结语
    第三节 奥登堡对彼得罗夫斯基收集品的研究
        一、奥登堡对彼得罗夫斯基收集品的研究
        二、奥登堡对彼得罗夫斯基收集品中梵语文献的研究
        三、奥登堡对彼得罗夫斯基收集品中古代手稿的语言鉴定
        四、奥登堡对彼得罗夫斯基收集品中佛教手稿的确定及研究
        五、未完待续工作
    小结
第六章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的英俄考古之争
    第一节 英俄在新疆的考古之争——以彼得罗夫斯基书信为中心
        一、国家为支撑的考古竞争
        二、保尔获得库车梵文写本——英俄古文书竞争的催化剂
        三、彼得罗夫斯基和马继业的古文书收集
        四、英俄对中国新疆古文书的研究
        五、影响
        六、小结
    第二节 伊斯拉姆·阿訇伪造“未知文字”古文书再考
        一、伪造古文书的出现
        二、彼得罗夫斯基对伪造文书的调查
        三、斯坦因对伪造文书的调查
        四、结论
    小结
第七章 彼得罗夫斯基考察活动的特点、影响及其手稿收集品的价值和意义
    第一节 彼得罗夫斯基新疆考察活动的特点
    第二节 彼得罗夫斯基考察活动的影响
        一、打开了欧洲探险家新疆研究的大门
        二、开启了俄国探险家新疆探险的新纪元
        三、掀起了俄国外交官员收集新疆古文书的热潮
        四、造成了我国珍贵文书文物的大量外流
    第三节 彼得罗夫斯基手稿收集品的价值
        一、彼得罗夫斯基收集品中的佛教手稿
        二、其他未知语言古代手稿
    小结
第八章 结论
中文参考文献
外文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7)基于日流量视角的俄罗斯首府城市铁路客运网络空间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研究区概况
    2.1 俄罗斯铁路概况
    2.2 俄罗斯人口分界线——圣彼得堡-图瓦线
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3.1 日铁路客运流量
    3.2 社会网络分析
        3.2.1 铁路客运网络的构建
        3.2.2 铁路客运网络指标的选取
    3.3 数据来源
4 日铁路客运流量分析
    4.1 日铁路客运流量呈自西向东的递减趋势
    4.2 日铁路客运流量呈中部朝南北向的递减趋势
    4.3 西伯利亚铁路轴带城市的日铁路客运流量高于非轴带城市
    4.4 日铁路客运流量“核心-边缘”格局内部形成了高流量枢纽组团
5 铁路客运网络特征分析
    5.1 铁路客运网络整体松散,西部网络密度高于东部
    5.2 俄罗斯内部形成欧洲北部、欧洲南部、亚洲的铁路客运区系
    5.3“圣图线”西南侧首府的中心度强于东北侧
    5.4 铁路核心多位于中央区与西伯利亚铁路沿线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8)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俄国书刊审查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关于书刊审查以及对象的概念界定
    二、选题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五、创新与不足
第1章 俄国书刊审查发展的历史沿革
    1.1 俄国书刊审查的起源
        1.1.1 书刊审查的发端——宗教审查
        1.1.2 第一个正式书刊审查文件——《百章会议》
    1.2 世俗领域书刊审查的兴起
        1.2.1 世俗书刊审查初露锋芒
        1.2.2 世俗领域书刊审查体系初步成型
        1.2.3 书刊审查组织工作
    1.3 俄国书刊审查制度的确立
        1.3.1 《1804年书刊审查章程》
        1.3.2 19世纪初的俄国出版业现状
    1.4 书刊审查秩序的重新建构
        1.4.1 书刊审查法律秩序的重新建构
        1.4.2 书刊审查机构的重新建构
        1.4.3 尼古拉一世时期的新闻出版业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19世纪60年代书刊审查政策调整的论争
    2.1 失败的战争与社会舆论力量的崛起
    2.2 知识分子阶层的书刊审查政策观
        2.2.1 革命民主派
        2.2.2 自由派
        2.2.3 斯拉夫派
        2.2.4 保守派
    2.3 官僚阶层的书刊审查政策观
        2.3.1 自由派官僚
        2.3.2 保守派官僚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书刊审查政策立法
    3.1 书刊审查政策立法筹备
    3.2 书刊审查机构改革
        3.2.1 书刊审查隶属权的变更
        3.2.2 中央书刊审查机构组织改革
        3.2.3 地方书刊审查机构改革
    3.3 主要的书刊审查政策
        3.3.1 废除部门书刊审查体系
        3.3.2 施行预审制豁免制度
        3.3.3 新惩罚机制体系
        3.3.4 引入司法审判体系
        3.3.5 设立印刷厂、图书贸易专职监察员
    3.4 1865年4月6日书刊审查政策立法评述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书刊审查政策调整的影响
    4.1 改变了俄国书刊审查官员结构
    4.2 改变了俄国定期出版物的结构
        4.2.1 俄国出版物数量增加
        4.2.2 改变了定期出版物结构
    4.3 俄国出版业的资本化趋势
        4.3.1 报刊成员组织构成
        4.3.2 日趋现代化的印刷厂
        4.3.3 报刊的财务资本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书刊审查政策的倒退
    5.1 国家政权与社会舆论力量的对比
    5.2 俄国政府的舆论宣传
        5.2.1 创办普适性官方报刊
        5.2.2 支持半官方出版物
        5.2.3 支持保守派和右翼报刊
    5.3 渐趋反动的出版业政策
        5.3.1 书刊审查领域保守主义思想的强化
        5.3.2 逐渐增多的反动政令
        5.3.3 反动书刊审查政策下的出版物现状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学术成果
后记

(10)中东铁路近代建筑的技术表征与发展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近代建筑研究综述
        1.2.2 近代铁路遗产研究综述
        1.2.3 中东铁路研究综述
    1.3 研究范围及相关概念
        1.3.1 研究对象及范围界定
        1.3.2 相关概念界定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第2章 中东铁路近代建筑的技术背景
    2.1 19世纪末的俄国建筑技术现状
        2.1.1 金属材料与结构的成熟发展
        2.1.2 水泥材料与混凝土结构的探索应用
    2.2 中东铁路的修筑过程及施工组织管理
        2.2.1 前期施工准备
        2.2.2 施工过程与建造模式
    2.3 中东铁路近代建筑技术的语境影响因素
        2.3.1 客观影响因素
        2.3.2 主观语境因素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东铁路近代建筑的材料技术
    3.1 传统建筑材料的导入发展
        3.1.1 红砖的引入与自主生产
        3.1.2 石材的早期应用与采掘
        3.1.3 木材的种类与加工工艺
    3.2 金属材料的成熟引入应用
        3.2.1 金属材料的产地与运输
        3.2.2 金属材料的应用
    3.3 钢筋混凝土的同步更新
        3.3.1 水泥的运输与自产
        3.3.2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早期应用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东铁路近代建筑的结构技术
    4.1 砖混结构的引入与发展
        4.1.1 墙体构筑技术
        4.1.2 楼面构筑技术
        4.1.3 屋架构筑技术
    4.2 内框架结构的过渡应用
        4.2.1 木框架结构的短暂探索
        4.2.2 钢框架结构的成熟应用
    4.3 框架结构的间断发展
        4.3.1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首次出现
        4.3.2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间断发展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东铁路近代建筑的防寒采暖技术
    5.1 综合考量的室内采暖技术
        5.1.1 壁炉采暖技术
        5.1.2 其它辅助采暖设施
        5.1.3 辅助的通风安全设计
    5.2 围护界面的防寒设计
        5.2.1 契合地域的外墙构造
        5.2.2 围合过渡的缓冲空间
        5.2.3 被动采暖的窗口设计
    5.3 室内热环境的模拟分析
        5.3.1 Airpak概述与理论基础
        5.3.2 案例的选择及相关参数的设定
        5.3.3 模拟结果及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东铁路近代建筑的建筑技术观
    6.1 突破极限、优劣并存的建筑技术成就
        6.1.1 突破极限——传统材料结构的技术追求
        6.1.2 适时选择——新型材料与结构的技术成就
        6.1.3 优劣并存——材料结构中的不合理应用逻辑
    6.2 经世致用、求同存异的技术伦理思想
        6.2.1 经世致用——务实经济的技术伦理思想
        6.2.2 多变灵活——结构单元的因地制宜应用
        6.2.3 求同存异——异质语境的技术创新探索
    6.3 感理交织、简单纯粹的技术审美意趣
        6.3.1 感理交织的技术外在表现
        6.3.2 简单纯粹的技术内在逻辑
        6.3.3 主观能动的技术审美传承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莫斯科、圣彼得堡之行(论文参考文献)

  • [1]21世纪以来俄罗斯人口增长与空间分布格局变化[J]. 初楠臣,张平宇,吴相利,李鹤,杨奇峰. 世界地理研究, 2021(06)
  • [2]十八-十九世纪中国外销画对中俄艺术交流形成影响研究[D]. 安娜(Tarasenko Anna).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3]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问题研究[D]. 周言艳.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4]个体灵魂的时代印记 ——19世纪下半叶俄罗斯肖像绘画研究[D]. 刘钧. 中央美术学院, 2021(08)
  • [5]苏联知识史委员会与第二届国际科学技术史大会[J]. 金俊开,唐文佩. 自然科学史研究, 2021(01)
  • [6]俄国外交官彼得罗夫斯基西域考察活动研究(1883-1903)[D]. 郑丽颖. 兰州大学, 2021(09)
  • [7]基于日流量视角的俄罗斯首府城市铁路客运网络空间特征[J]. 初楠臣,张平宇,吴相利,李鹤. 地理研究, 2021(01)
  • [8]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俄国书刊审查政策研究[D]. 王目坤. 吉林大学, 2020(03)
  • [9]俄罗斯科学院档案馆圣彼得堡分馆收藏的М.М.别列佐夫斯基写给С.Ф.奥登堡的信[J]. М.Д.布哈林,杨军涛. 旅顺博物馆学苑, 2020(00)
  • [10]中东铁路近代建筑的技术表征与发展演化研究[D]. 司道光.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莫斯科和圣彼得堡之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