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望江门热电厂建筑设计构思

杭州望江门热电厂建筑设计构思

一、杭州望江门热电厂建筑设计构思(论文文献综述)

于磊[1](2019)在《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基于近代十行业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工业遗产的科技价值是工业遗产区别于其他文化遗产的特殊之处,也是工业遗产重要的核心价值。工业遗产的保护绕不开对不同行业工业遗产的分类研究,不同工业行业的历史发展、工业科技与工业流程、与之对应的有价值的物证实物都不同。科技价值是工业遗产的一项重要价值,但目前国内对其的分析和探讨不足,缺乏分门别类的研究,相关的技术史,尤其是系统的技术史与工业考古学研究匮乏,丧失了对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的重要基础,导致了工业遗产保护的主次与依据不明晰,保护往往本末倒置,拆除了最具有价值的物证载体,遗产完整性保护的层级与范畴也同样不明晰。本文基于科技价值的视角,以近代十个行业为例,研究与探讨工业遗产的分行业评价与保护。文章首先系统深入研究了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工业遗产的价值评价标准与体系,尤其是英国,其制定了目前世界上工业遗产价值评价与保护最详细的文件,研究发现英国对工业遗产价值评定导则会细分深入到不同行业工业遗址与建筑物的探讨中,并十分重视各行业工业技术史与工业流程的研究。本文以国外为对比参照,重点研究国内自身的问题,以科技价值为切入点,基于科技价值与完整性的视角,以近代的采煤业、钢铁冶炼业、船舶修造业、棉纺织业、棉印染业、丝绸业、毛纺织业、麻纺织业、水泥业与硫酸工业十个行业为例,分门别类的研究了各工业行业的近代发展历程、有价值的遗存现状、近代工业技术与设备、近代工业流程与对应的物证实物、各门类工业遗产关键技术物证、各门类工业遗产完整性保护的层级与范畴等,基于工业史与技术史的研究,分行业具体阐释不同行业科技价值认知与评价的关注点,分行业分析不同行业工业遗产保护中的关键物证实物,包括了各行业在评价与保护中的核心实物物证、辅助生产的相关配套物证、以及与完整性相关的工业产业链等。这些结论与成果可为工业遗产的评价与保护、保护规划的制定,以及遗存的再利用等提供理论支撑与参考。

顾磊[2](2017)在《中国城市涉水景观的转型与治理 ——以兰州市和成都市为例》文中提出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政治经济体制的变革,以及全球一体化进程的飞速推进,中国城市在这种背景下呈现出了一系列变化:如信息流动的加速、新兴产业的出现、文化的融合、城市空间的重构、地域之间的联系多样化等等。与此同时,中国城市与水之间的关系也正在发生巨大的转折,这种转变发生在各个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诸多领域。为了探索城市与水之间的复杂关系,本研究融合多学科的理论观点,基于“整体论”视野,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并遵循“概念建构-理论梳理与构架-中国城市涉水景观的转型-中国城市涉水景观的治理”的研究脉络,采用长时间的参与观察法与实地访谈法所获得的大量原始资料与文献所获资料相结合,对中国城市涉水景观的转型与治理进行了深入研究。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主要明确了城市涉水景观的概念与分类;第二章首先在对相关理论梳理的基础上,按阶段分析了中国城市涉水景观转型的政治经济背景以及城市政体,探析了转型中资本的循环与累积,以及行动者网络中多元化的参与角色及其联盟,最后尝试构建了转型的“水-社会之循环网”模式。第三到第四章,以兰州与成都为案例,综合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方法,通过多案例研究法分别研究了各自城市水体及其水岸景观转型、城市水设施景观转型、城市水文化景观转型。第五章在对兰州与成都案例深度透视的基础上,总结归纳了中国城市涉水景观的治理模式。第六章是结论和展望部分。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基于对“水景观”一词的深度梳理和剖析,提出了对城市涉水景观内涵的新认识,即这个概念兼具“视觉性”、“地方性”、“实体性”、“文化性”、“政治性”等综合特质。在此基础上,将城市涉水景观分为三个层次:城市水体及其水岸景观、城市水设施景观和城市水文化景观。(2)中国城市水景转型过程具有复杂性特征,呈现出合作性与冲突性、全球化与地方性、路径依赖与不确定性、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混合特质。中国城市涉水景观的转型在受到宏观结构力量驱动的同时,近几年一些个体与组织的微观行动在某些领域也能发挥显着的作用,同时一些偶然性、地方性与冲突性事件亦间接推进了城市水景的转型。城市之间也存在差异,如兰州市城市涉水景观中的商业性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而成都市除了商业性以外,还同时趋于公益性。(3)水体及其水岸景观、水设施景观、水文化景观这三类城市水景的转型过程不尽相同,在构成了自身“水-社会之循环网”同时,这几类景观网络彼此也互有交叉融为整体的网络。水体及其水岸景观转型与城市更新、房地产开发关系紧密,兼具公益性和商业性,投资建设与管理由单一的行政逻辑逐渐转为政企合作逻辑。城市设施景观大多为公益性工程,随科技进步和政府投入的驱动而增长,政企合作逐渐开展,部分设施也会间接促进房地产的发展。城市水文化景观从以前政府主导走向了多种形式并存,其中部分因地产或旅游开发趋于商业化,也有因民间社团的加入走向公益化道路。(4)中国城市水景转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是计划经济时期,以工业化和初步城市化为主要特征,设施建设保障工业与城市的安全与繁荣,却疏远了人水关系,水体遭到填埋或污染,水文化开始没落;二是改革开放初期,工业化与城市化共同发展,水体污染与填埋加剧。另外,一些河流整治工程开始修复河流与河岸,逐渐改变了城市水景的面貌。三是改革开放深化期——1990年代末期至今,城市化发展加速,水设施建设加快,水域填埋与人工湿地建设并存,部分设施与复兴的水文化景观促进了房地产的兴起、绅士化进程以及新经济的转型。此外,部分城市涉水景观还出现了公益化的趋势,以及2012年开始在国家生态文明政策倡导下的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并重的新发展态势。(5)中国城市涉水景观治理的特征发生了转变,即从计划经济时期的以政府为主的动员、投资与管理,到改革开放以来的政府引领下的政企合作、官民合作、乃至多层级合作的新模式。目前,中国城市涉水景观的治理模式实际上处于传统“指令式”和“协作式”治理模式之间的混合状态。此外,中国城市涉水景观的治理策略上应更要注重地方性、偶然性、可持续性、冲突性与兼容性,以促进多方共赢的局面,迈向多元目标与多元价值包容发展。

马乐志[3](2016)在《实施热计量后济南市热网水力工况及能耗情况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城市集中供热规模越来越大,这就对供热管网的安全运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集中供热系统中的水力工况和能耗分析,对于指导供热管网的平稳运行和安全调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特别是在节能减排的背景下实行建筑热计量后,各热用户的自主调节对于整个供热管网的运行状态影响需要进行细致地分析和研究。本文以济南市部分热网及相关分户热计量小区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相关水力工况及能耗情况的研究与分析。论文以实验一小区和实验二小区20132014和20142015连续两个供暖期的分户热计量数据为依据,分析各用户自主调节时能耗变化情况。实验一小区居住热用户(未停热)的实测结果显示该小区供暖用户单位用热量范围较集中,在推荐耗热量指标范围内的供暖用户比例为50%80%;处于不同位置的户用热表测量值存在差异,西山墙及靠近西侧供暖用户所需能耗低于东侧,单栋建筑底层用户耗能量最大,顶层次之。实验二小区供暖用户的实际热指标均低于节能设计热指标,从某种程度来说,在建筑供暖设计方面还有进一步节能的空间;此外还利用DeST软件对13#楼进行了供暖能耗模拟,并与实际供暖数据进行了相关对比分析。采用HACNet水力计算软件对实验一小区的二级网进行水力工况模拟,针对各用户一致调节、部分用户一致调节和各用户自主调节时,二级网的压力分布、流量变化、资用压头等参数进行了研究。模拟结果显示不同的调节方式下,不同位置用户压力、流量的变化程度不同,但对管网末端的最不利用户的影响总是最大的;特别是自主调节时,不同调节方案对不同用户的干扰效果不同。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实验一小区热计量实测数据作为自主调节的依据,分析二级网水力工况变化情况,其变化规律可供热企业在指定实际运行计划时参考。采用TERMIS热网仿真系统对济南市一级网进行热网的建模和仿真,得到三个典型热网在相应供暖季初寒期、高寒期、末寒期三种工况下的逐时水力损失和热力损失,模拟结果显示存在主管线个别管段的压降较大、末端供水压差过高等水力失调现象。特别是分析实验一小区热计量用户自主调节时一级网的水力工况变化时,在TERMIS系统中可以清楚看出实验热网始末端压力变化情况及水压图的变化。再利用EMS能源分析子系统对上述管网能耗数据进行采集分析可知:换热站瞬时热单耗较大显示存在能源浪费现象、高寒期逐日用热量出现大量的峰值和谷值表示热网运行不稳定、逐日用热量在11月中旬和次年3月中旬产生了用热高峰。采用热指标对一级热网热源及其所连换热站的瞬时耗热量进行衡量,并对热网的能耗情况做出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个别换热站瞬时耗热量超出热指标要求。上述这些现象的存在,在整个热网系统的运行过程中都是应该避免的。

梁扬[4](2014)在《既有工业建筑民用化绿色改造设计策略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改变了原有城市功能格局,旧城区在新城市发展的冲击下,不断拆除重建,严重影响了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当前土地资源紧缺,人均粮食短缺的情况下,国家最新出台“十二五”计划中,鼓励推动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再利用,这是避免城市发展大拆大建过渡土地资源浪费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既有工业用地随着城市新规划的发展功能开始转变,原有工业纷纷迁往城市新的工业园区,导致一片片的工业用地荒废,未来发展何去何从已成为建筑界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在既有工业建筑改造利用研究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分析既有工业建筑民用化改造中与绿色建筑技术相结合的绿色改造。通过对合肥既有工业建筑存在现状实地调查研究分析,以及国内其它城市既有工业建筑非绿色化成功改造案例调研分析,提出既有工业建筑改造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针对国内成功改造案例分析对比研究,并结合查阅相关理论研究探索出一套既有工业建筑民用化绿色改造策略方法。全文主体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章,重点阐述了既有工业建筑民用化绿色改造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情况及相关概念界定;第二部分为第二章到第三章,通过走访调研重点分析既有工业建筑民用化绿色改造现状,对苏州设计研究院和深圳南海意库两个既有工业建筑绿色改造成功案例的改造策略、方法及使用后评价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两者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两种改造优缺点,阐述既有工业建筑民用化绿色改造必要性;第三部分为第四章到第五章,结合上述分析研究总结出既有工业建筑民用化绿色改造主要要素,并通过分析归纳得出一套绿色改造的基本目标、原则、步骤、实施分方法和策略;最后一部分为第六章,依托上文分析结合实际案例概念性设计分析,对提出改造策略进行验证。因此,本文是基于对国内成功改造案例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探索我国既有工业绿色化改造方法,从实践中得出理论,理论再应用与实践。将既有工业建筑民用化改造与绿色建筑设计共同点相融合,针对不同地域气候,并伴随既有工业建筑特殊代表性,在更多学科配合下交叉研究出一套实施策略,希望在保证既有工业建筑历史价值精神传承的前提下,能够达到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实现工业建筑良好的二次生命使用周期,并最终能对今后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方法策略及其评估体系有一定的帮助参考。

赵强[5](2012)在《城市健康生态社区评价体系整合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人口持续增长和城市的不断扩张,城市对能源资源的消耗日益加增,导致了全球气候变化、城市环境恶化、人体机能弱化等一系列问题,“健康”、“生态”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社区作为人居环境科学五大层次之一,是城市中最基本的组成单元,是衔接宏观生态城市层面和微观绿色建筑层面的中观层面人类聚居栖地,在降低居住建筑能耗,改善社区居住环境,促进城市绿色发展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本文通过对社区生态系统内源性循环与外源性循环之间关系的系统研究和细致梳理,按照问题探源——分析提炼——研究解决——实例引证的逻辑方式,针对社区发展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实施策略。文章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问题探源,首先是在分析健康、生态、社区各类定义的基础上,抽象出健康生态社区的定义、内涵和基本特征;然后分析中西方生态价值观的演进,构建多维生态价值观;最后分析诊断与社区发展相关的城市“病症”,为下一步研究“治疗良药”提供基础资料。第二部分为分析提炼,以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健康城市指标体系、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生态社区指标体系为研究对象,叙述各指标体系的概况,分析指标体系的构架、指标项内容、指标体系的评价方法,得出不同指标体系的特点和优缺点,通过对不同指标体系的比较研究和相关性提炼,为健康生态社区评价体系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案例基础。第三部分为研究解决,客观地总结国内外相关指标体系的已有研究成果,分析我国与“社区疾病”有关的城市问题,全面系统地梳理了影响社区生存和发展的各类因素,并将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引入社区,立足于指标体系的系统性、综合性,充分挖掘了各层级指标之间和同层级内指标之间的关联性,按照横向分类和纵向分级的方法,创建了社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搭建了一个科学的健康生态社区评价数学模型,为社区决策工作的可操作性构建了客观、实用的基础平台。第四部分为实例引证,详细介绍了社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对指标体系进行了实践案例检验。即利用理论结合实际的研究方法,将指标体系应用到中新天津生态城的社区评价中,收集基础资料,进行数据分析,论证健康生态社区评价体系的合理性、可操作性和科学性。

许东风[6](2012)在《重庆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与城市振兴》文中提出当前,工业遗产的大规模出现和大规模被破坏使得工业遗产保护研究成为新的热门课题。本文以我国着名老工业城市重庆为研究对象,从文化遗产学、历史学、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等学科探讨构建重庆工业遗产保护理论及实践方法,希冀能指导重庆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近现代工业兴起与发展对重庆的崛起有重大意义,见证重庆工业进程的工业遗产是重庆城市宝贵的历史财富和文化资源。重庆抗战时期和三线建设时期的工业遗产在全国具有独特性,军事工业和重工业的工业遗产在全国工业遗产类型中具有典型性,重庆工业遗产较完整地展现了中国工业发展整个脉络,而且山地工业遗产是全国工业遗产的特殊类型。整体性保护是工业遗产保护的基本指导思想。工业生产的程序性、连续性和完整性决定了工业遗产整体性保护的要求。工业遗产基本保护理论框架是以技术价值为核心、以文化价值为基础,建立工业历史文化名城、历史风貌区、文物建筑、历史建筑、风貌建筑五层次保护体系,提出实施保护的七个步骤和程序。建立从整体到局部递进式的评价方法,即从工业城市—典型企业—建筑遗产逐层评价,反映城市工业发展的整体特征。首次提出重庆市六十处工业遗产登录保护建议名单,确定工业历史风貌区和工业历史建筑的位置和保护范围。强调了保护专项规划对整体保护工业遗产的重要作用,阐述了老工业区更新与工业遗产保护通过城市设计和详细规划整体统筹的意义,强调保护要素和要求纳入城市控制详细规划是落实保护的关键。利用既要服从保护,也要与老工业区更新整体规划,采取政府主导实施、启动工业遗产利用的项目、优先改善环境、多功能混合、小规模渐进式实施等策略。工业遗产再利用与文化创意产业、工业旅游产业等现代服务业结合,使工业遗产融入城市功能系统中得到有效保护。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将整体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老工业区的复兴,增强工业城市的特色和促进工业城市向文化城市转型。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有:①填补了重庆市工业遗产系统理论研究的不足。首次调查摸清工业遗存现状分布,构建从整体到局部的评价城市工业遗产的方法,提出六十处有价值的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纳入名城保护制度和城市规划保护体系。②建立重庆地方工业遗产基本理论框架。目前重庆还没有完整的工业遗产保护理论体系,本研究针对性地提出重庆工业遗产保护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工作思路、理论导则、工作机制和操作程序,保护措施和方法针对本地工业遗产的实际和特点,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可实施性。③提出工业遗产整体性保护与利用对工业城市振兴意义重大的观点。论述整体性保护工业遗产的理论和方法,强调工业遗产技术价值的独特性,详述了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城市规划编制的方法和要点,指出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必须与老工业地区的更新整体规划。

吕图[7](2011)在《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与改造再利用 ——以杭州热电厂改造为例》文中提出工业遗产是指具有历史价值、技术价值、社会意义、建筑或科研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包括建筑物、机械、车间、工厂、仓库、磨坊、货栈、矿山矿区和相关的加工提炼场地,以及生产、传输和使用能源的场所、交通基础设施等。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与更新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日趋成熟,在我国也逐渐开展。随着由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的转变,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与改造已经势在必行。本文将对国内外在工业建筑遗产改造再利用的领域内的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历史和前沿动向进行研究梳理分析明确城市工业建筑遗产的价值,探讨工业建筑遗产的改造再利用的优势及条件。通过上述的分析对工业建筑遗产的改造再利用设计的方法和思想进行深入探讨分析。研究我国对工业建筑遗产现有内涵界定和既定评定标准和认识和《无锡建议》,以及在对杭州市规划局出台的《杭州市工业遗产普查报告》实地调研、梳理分析.根据《杭州市区工业遗产保护规划》保护框架,对其可行性就行实地调研,在尊重基本框架的基础上,希望提出有益的补充。最终达到对工业遗产保护与更新这一新兴概念在中国的推行与发展在较为具体的地域范围内提供丰富且有价值的文献资料和理论依据。最后通过杭州某工厂的模拟改造设计来对工业建筑遗产改造的理论付诸实践,在具体地域内合理的完成理论到实践的过程,并希望提出新的设计手法。

陈炎焱[8](2010)在《杭州市工业遗存景观更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后工业社会的到来,使得城市结构和布局面临新一轮的调整,城区内已有的大量工业用地面临重新开发,杭州市也毫不例外。在注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在倡导生态环保、低碳节能、历史文化传承的今天,如何改造和重新利用在工业生产过程中被污染的环境和土地,如何审视和理解工业遗存的意义,它们究竟应何去何从,这些已成为城市规划、建筑、景观、生态及相关领域关注和研究的热点。本文通过概念解析和比较,对工业遗存景观更新的概念和研究范围进行了界定,并对工业遗存景观更新设计的相关理论进行了阐述。在对国内外工业遗存景观更新历程进行回顾和梳理的基础上,本文对国内外工业遗存景观更新代表性案例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围绕更新模式、设计理念和主导方式等三方面对国内外实践进行了比较。在对杭州市工业遗存及其景观更新历程和现状进行总体阐述的基础上,本文重点围绕杭州市工业遗存景观更新典型案例进行了详细介绍分析,并结合案例总结了经验和不足。最后,本文从管理层面和设计层面提出了杭州市工业遗存景观更新的策略和建议,以为杭州市今后的工业遗存景观更新提供一定的参考。

耿创[9](2011)在《基于旧工业建筑改造的创意产业园的设计研究》文中指出城市的经济结构调整使大量的工业企业退出市场,留下了大量的旧工业建筑。旧工业厂区因其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受到开发商的关注,但与其同时,旧工业建筑具有很强的使用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等,同时对节约能源和维护城市的多样性与城市活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旧工业建筑被日益拆除的今天,对其进行保护与再利用已经迫在眉睫。与此同时,创意产业作为一种无污染的、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对优化中国产业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各城市逐渐认识到创意产业的重要性,陆续出台了相关促进政策,创意产业现处在快速发展的阶段。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创意产业基地,这一进一退、一张一弛恰好可以结合起来进行解决,即将旧工业建筑改造成为创意产业园,在保护了城市建筑多样性与活力、促进了旧厂区复兴的同时,为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力的支持,并可以带动相关上下游产业的一并发展,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本文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选择成都这一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对其现有的旧工业厂区和创意产业园进行了调查研究,并指出其存在的现实意义和不足之处。接下来,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成功案例进行大量的实地调研,从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两个不同层面上进行研究,将改造中涉及的大量问题进行梳理,探讨了旧工业建筑改造后成为创意产业园的设计策略。同时,笔者亲自参与到实际案例的设计中,对于改造中的整体风格控制、单体建筑的内外部空间环境的改造、园区工业文明氛围的保留等方面进行了比较详实分析研究。并在前文的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对成都地区旧工业建筑保护与再利用与创意产业园的发展的建议。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实例分析和实践分析三个不同层次的研究相互支撑,以期为基于旧工业建筑改造的创意产业园的设计提供一定的实践参考和理论指导,为成都市的旧工业建筑保护和创意产业园的发展提供一条可行之路,并对和成都在发展中遇到相类似情况的城市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王毅[10](2010)在《南京城市空间营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空间实体,它的形成和发展都存在内在的空间秩序和特定的空间发展模式。城市的物质空间以其独特的方式记录着城市自身发展的历史脉络,而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形成和发展是城市内部、外部各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物质空间反应。不同的城市具有不同的空间结构形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的数量、规模在不断膨胀,城市化正处于加速阶段。在全球化的今天,随着大规模城市建设活动的展开,城市空间发生着快速而剧烈的变化,许多历史城市的个性正在丧失,对城市的研究显得日益重要和意义深远。城市空间结构形态及其演变规律的研究是城市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城市规划研究的重要议题。对城市空间结构形态及其演变规律的研究,有助于制定更为合理的城市发展规划方略,引导城市向可持续方向发展。南京是我国着名古都,具有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并与古城浑然一体,形成独特的城市风貌。改革开放以来,南京作为长江流域的中心城市之一同其它城市一样经历着城市的飞速发展。快速发展的现代化城市建设,给古城带来巨大的变化,使古城传统风貌受到影响,导致古城文化逐渐淡化和失落。本文以南京为例,从其演进的历史脉络入手,对南京城市空间结构形态进行了系统的理论研究,试图厘清其发展轨迹、空间特征、动力机制等。首先分阶段地对南京城市的空间演变进行社会发展背景分析。其次,对南京城的选址思想、营建模式和演化进程进行研究,分层次地剖析城市深层结构与物质形态的互动关系,探求其内在机制。然后,分单元地重点研究南京空间结构形态的组织模式和要素特征。最后,对南京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研究进行讨论和总结,提出对未来空间营造的思考和展望,剖析症结,提出对策,以期对南京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二、杭州望江门热电厂建筑设计构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杭州望江门热电厂建筑设计构思(论文提纲范文)

(1)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基于近代十行业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的界定与研究视角
        1.2.1 研究对象的界定
        1.2.1.1 时间范畴的界定
        1.2.1.1.1 时间的界定
        1.2.1.1.2 范畴的界定
        1.2.1.2 十个行业的选取
        1.2.1.2.1 工业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性
        1.2.1.2.2 现存遗留所占比例的较高性
        1.2.2 研究视角
        1.2.2.1 科技价值的视角
        1.2.2.2 完整性的视角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方法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5.1 国外研究现状
        1.5.1.1 从文化遗产到工业遗产的保护
        1.5.1.2 国外工业遗产保护起源及发展
        1.5.1.3 国外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理论研究
        1.5.1.3.1 英国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理论研究
        1.5.1.3.2 美国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理论研究
        1.5.1.3.3 加拿大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理论研究
        1.5.1.3.4 日本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理论研究
        1.5.2 国内研究现状
        1.5.2.1 近代中国工业史与技术史的研究
        1.5.2.2 国内工业遗产保护的起源及发展
        1.5.2.3 国内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理论研究
        1.5.2.3.1 工业遗产价值评价指标与构成研究
        1.5.2.3.2 工业遗产价值评价方法与体系研究
        1.5.2.4《中国工业遗产价值评价导则(试行)》的建立
        1.5.3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6 关于工业遗产完整性的思考与近代动力设备的发展
        1.6.1 对于工业遗产完整性的思考
        1.6.2 近代动力设备的发展历程
    1.7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1.8 技术路线与关键技术说明
    1.9 未尽事宜
第2章 近代重工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2.1 近代采煤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2.1.1 近代采煤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2.1.1.1 近代采煤业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2.1.1.2 历史重要性突出的近代采煤业工业遗产
        2.1.1.3 小结
        2.1.2 近代采煤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2.1.2.1 近代采煤的完整工艺流程
        2.1.2.2 近代采煤工业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2.1.2.2.1 开拓系统工艺技术与关键物证
        2.1.2.2.2 采煤系统工艺技术与关键物证
        2.1.2.2.3 矿井提升与运输及其关键物证
        2.1.2.2.4 矿井通风与排水及其关键物证
        2.1.2.2.5 煤的洗选与炼焦及其关键物证
        2.1.2.2.6 煤矿的动力系统及其关键物证
        2.1.2.2.7 露天采矿与矿井照明
        2.1.2.3 小结
        2.1.3 采煤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2.1.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2.1.3.2 采煤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2.1.3.2.1 萍乡安源煤矿工业建筑群
        2.1.3.2.2 本溪湖煤矿工业建筑群
    2.2 近代钢铁冶炼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2.2.1 近代钢铁冶炼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2.2.1.1 近代钢铁冶炼业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2.2.1.2 历史重要性突出的近代钢铁冶炼业工业遗产
        2.2.1.3 小结
        2.2.2 近代钢铁冶炼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2.2.2.1 近代钢铁冶炼的完整工艺流程
        2.2.2.2 近代炼铁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2.2.2.3 近代炼钢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2.2.2.4 近代钢铁加工工艺与关键技术物证
        2.2.2.5 小结
        2.2.3 钢铁冶炼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2.2.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2.2.3.2 钢铁冶炼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2.2.3.2.1 鞍山钢铁有限公司工业建筑群
        2.2.3.2.2 本溪湖钢铁工业建筑群
    2.3 近代船舶修造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2.3.1 近代船舶修造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2.3.1.1 近代船舶修造业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2.3.1.2 历史重要性突出的近代船舶修造业工业遗产
        2.3.1.3 小结
        2.3.2 近代船舶修造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2.3.2.1 近代船舶修造的完整工艺流程
        2.3.2.2 近代船舶修造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2.3.2.2.1 近代船舶修造工业技术
        2.3.2.2.2 船舶修造关键技术物证
        2.3.2.3 小结
        2.3.3 船舶修造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2.3.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2.3.3.2 船舶修造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2.3.3.2.1 福建马尾船政工业建筑群
        2.3.3.2.2 天津市船厂(原大沽造船厂)工业建筑群
第3章 近代轻工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一)
    3.1 近代棉纺织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3.1.1 近代棉纺织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3.1.1.1 近代棉纺织业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3.1.1.2 历史重要性突出的近代棉纺织业工业遗产
        3.1.1.3 小结
        3.1.2 近代棉纺织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3.1.2.1 近代棉纺织的完整工艺流程
        3.1.2.1.1 棉纺工艺
        3.1.2.1.2 棉织工艺
        3.1.2.2 近代棉纺织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3.1.2.2.1 近代棉纺机具
        3.1.2.2.2 近代棉织机具
        3.1.2.2.3 近代纺织动力设备
        3.1.2.2.4 近代棉纺织厂房建筑与构筑物
        3.1.2.3 小结
        3.1.3 棉纺织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3.1.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3.1.3.2 棉纺织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3.1.3.2.1 中纺公司天津第一纺织分厂
        3.1.3.2.2 石家庄大兴纺织染厂工业建筑群
        3.1.3.2.3 西安大华纱厂工业建筑群
    3.2 近代棉印染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3.2.1 近代棉印染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3.2.2 近代棉印染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3.2.2.1 近代棉印染的完整工艺流程
        3.2.2.2 近代棉印染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3.2.2.3 小结
        3.2.3 棉印染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3.2.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3.2.3.2 棉印染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3.2.3.2.1 中纺公司上海第三印染厂
        3.2.3.2.2 中纺公司上海第四印染厂
第4章 近代轻工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二)
    4.1 近代丝绸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4.1.1 近代丝绸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4.1.1.1 近代动力机器缫丝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4.1.1.2 近代动力机器丝织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4.1.1.3 近代动力机器丝绸印染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4.1.1.4 历史重要性突出的近代丝绸业工业遗产
        4.1.1.5 小结
        4.1.2 近代丝绸业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4.1.2.1 近代缫丝、丝织与丝绸印染的完整工艺流程
        4.1.2.1.1 近代缫丝工艺
        4.1.2.1.2 近代丝织工艺
        4.1.2.1.3 丝绸印染工艺
        4.1.2.2 近代丝绸业的关键技术物证
        4.1.2.2.1 近代缫丝机具
        4.1.2.2.2 近代丝织机具
        4.1.2.2.3 近代丝织物染整机具与动力设备
        4.1.2.2.4 近代丝绸厂房建筑与构筑物
        4.1.2.3 小结
        4.1.3 丝绸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4.1.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4.1.3.2 丝绸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4.1.3.2.1 上海第一丝厂
    4.2 近代毛纺织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4.2.1 近代毛纺织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4.2.1.1 近代毛纺织业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4.2.1.2 历史重要性突出的近代毛纺织业工业遗产
        4.2.1.3 小结
        4.2.2 近代毛纺织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4.2.2.1 近代毛纺织的完整工艺流程
        4.2.2.1.1 毛纺工艺
        4.2.2.1.2 毛织工艺
        4.2.2.1.3 毛织物整理工艺
        4.2.2.2 近代毛纺织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4.2.2.2.1 近代毛纺、毛织机具
        4.2.2.2.2 近代毛整理机具与动力设备
        4.2.2.2.3 近代毛纺织厂房建筑与构筑物
        4.2.2.3 小结
        4.2.3 毛纺织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4.2.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4.2.3.2 毛纺织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4.2.3.2.1 中纺公司上海第二毛纺织厂
        4.2.3.2.2 中纺公司上海第三毛纺织厂
    4.3 近代麻纺织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4.3.1 近代麻纺织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4.3.2 近代麻纺织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4.3.2.1 近代麻纺织的完整工艺流程
        4.3.2.2 近代麻纺织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4.3.2.3 小结
        4.3.3 麻纺织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4.3.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4.3.3.2 麻纺织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4.3.3.2.1 中纺公司上海第二制麻厂
第5章 近代化工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5.1 近代水泥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5.1.1 近代水泥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5.1.2 近代水泥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5.1.2.1 近代水泥制造的完整工艺流程
        5.1.2.2 近代水泥工业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5.1.2.3 小结
        5.1.3 水泥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5.1.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5.1.3.2 水泥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5.1.3.2.1 川沙水泥厂
    5.2 近代硫酸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5.2.1 近代硫酸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5.2.2 近代硫酸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5.2.2.1 近代硫酸制造的完整工艺流程
        5.2.2.1.1 二氧化硫的制取
        5.2.2.1.2 近代铅室法制酸工艺
        5.2.2.1.3 近代接触法制酸工艺
        5.2.2.2 近代硫酸工业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5.2.2.3 小结
        5.2.3 硫酸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5.2.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5.2.3.2 硫酸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5.2.3.2.1 梧州硫酸厂
第6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中国工业遗产价值评价导则(试行)》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2)中国城市涉水景观的转型与治理 ——以兰州市和成都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研究缘起
    1.2 选题背景
        1.2.1 水与城市的复杂关系
        1.2.2 中国城市转型与城市涉水景观
        1.2.3 在全球化与地方化之间碰撞的城市涉水景观
    1.3 选题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进展与科学问题
        1.4.1 研究进展
        1.4.2 科学问题的提出
    1.5 研究思路与组织框架
        1.5.1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5.2 研究方法
    1.6 案例地选择及资料来源
        1.6.1 案例地选择
        1.6.2 资料与数据来源
第二章 中国城市涉水景观转型的理论构架
    2.1 理论梳理
        2.1.1 城市政治生态学理论
        2.1.2 城市政体理论与增长机器理论
        2.1.3 尺度政治理论
        2.1.4 后结构主义视角下的网络理论
        2.1.5 从科层制到治理理论
        2.1.6 现代性理论
        2.1.7 后现代性理论与后现代城市
        2.1.8 空间的生产与第三空间理论
    2.2 中国城市涉水景观转型的理论模式建构
        2.2.1 转型中的政治经济背景与城市政体
        2.2.2 转型的资本视角:循环与累积
        2.2.3 转型的行动者网络视角:角色多元化与结盟网络化
        2.2.4 中国城市涉水景观的转型与“水-社会之循环网”模式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兰州城市涉水景观的转型
    3.1 城市水体及其水岸景观的变迁
        3.1.1 穿城而过:城市与水的历史回顾
        3.1.2 与河争地:人与洪水的游击战
        3.1.3 政府主导下的水岸开发:黄河风情线及沿岸域的变迁
        3.1.4 市政府控制下的中小型河道:填埋、利用与整治
        3.1.5 被遗忘的水景观:滩滩相连的候鸟天堂
        3.1.6 河谷型城市特殊的水景观:排洪沟、山洪、泥石流与滑坡
        3.1.7 美中不足:公众感知的兰州城市河流及其沿岸景观
    3.2 城市水设施景观的变迁
        3.2.1 兰州供水历史回顾:从溥惠渠到刘家峡
        3.2.2 政府失职与企业失责:兰州城市供水事故的频发
        3.2.3 城市水源地的隐患与监督:水电业的霸权与NGO的努力
        3.2.4 黄土山上造青山:自上而下的南北两山绿化上水工程
        3.2.5 理不清的污水、雨水与洪水:城市排水曲折的现代化进程
        3.2.6 迈向公私合伙:滨河交通设施的跨越发展
    3.3 城市水文化景观的变迁
        3.3.1 传统的水文化景观
        3.3.2 当代的水文化景观
        3.3.3 艺术作品与媒介表征的城市水景观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成都城市涉水景观的转型
    4.1 城市水体及其水岸景观的变迁
        4.1.1 溯流而上:城市与水的历史回顾
        4.1.2 政府主导下的治河工程:里程碑式的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
        4.1.3 政企合作的进阶与退二进三的开端:沙河综合整治工程与东调工程
        4.1.4 NGO发起的反河流填埋运动:西郊河事件
        4.1.5 社区发起的城市湿地保留运动:大观堰事件
        4.1.6 企业插手下的市政郊野公园:城市绿化水系网络的非均衡发展
        4.1.7 新时代的绿色治理体制:环城生态圈以及人工湿地打造
        4.1.8 豪华的“腐烂河”:公众感知的成都城市河流及其水岸景观
    4.2 城市水设施景观的变迁
        4.2.1 供水历史的转折:从都江堰到李家岩
        4.2.2 公众反坝运动的第一次胜利:杨柳湖水电站事件
        4.2.3 城市生命线上广泛的反水电联盟:柏条河事件
        4.2.4 国家的回归与地方的失落:城市排污设施的演进过程
        4.2.5 雨洪管理专家话语的转变:从灰色设施到绿色设施
        4.2.6 被各种设施阻碍的水路交通:撑不起的城市航运
    4.3 城市水文化景观的变迁
        4.3.1 传统的水文化景观
        4.3.2 当代的水文化景观
        4.3.3 艺术作品与媒介表征的城市水景观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城市涉水景观的治理模式
    5.1 科层制的固守与超越:兰州城市涉水景观的深度透视
        5.1.1 中国涉水事务的科层制
        5.1.2 涉水事务的地方层级
    5.2 网络、冲突与尺度政治:成都城市涉水景观的深度透视
        5.2.1 水景行动者网络及其冲突
        5.2.2 成都城市涉水景观的尺度政治视角
    5.3 中国城市涉水景观治理模式
        5.3.1 协作式治理:能力与局限
        5.3.2 治理的谱系:从兰州到成都
        5.3.3 治理的拓展:治理术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后记

(3)实施热计量后济南市热网水力工况及能耗情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3 国内外发展及研究现状
        1.3.1 国外发展现状
        1.3.2 国内发展现状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济南市热计量基础数据分析
    2.1 济南市实验一小区热计量基础数据分析
        2.1.1 实验一小区单位耗热量分析
        2.1.2 实验一小区单栋住宅住户不同方位耗热分析
    2.2 济南市实验二小区实际供暖数据分析
        2.2.1 实验二小区建筑及供暖情况概述
        2.2.2 实验二小区实际热指标分析
    2.3 实验二小区 13#楼模拟及能耗分析
        2.3.1 DeST软件介绍
        2.3.2 13#楼住宅模型的建立
        2.3.3 模拟结果与实际数据对比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供热管网水力平衡计算与分析
    3.1 关于HACNet软件
    3.2 实验一小区现场考察及资料收集
        3.2.1 实验一小区资料介绍
        3.2.2 实验一小区建筑供热参数
    3.3 基于HACNet小区管网的水力计算
        3.3.1 热网水力计算的基础理论
        3.3.2 按设计热负荷进行的管网水力计算
    3.4 分析用户流量调节时系统水力工况变化
        3.4.1 用户一致调节时系统水力工况变化分析
        3.4.2 各热用户自主调节时系统水力工况变化分析
        3.4.3 多个热用户自主调节时系统水力工况变化分析
    3.5 实验一小区供热管网实际水力工况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城市热网的仿真模拟及能耗分析
    4.1 仿真对象及模拟工况的概述
        4.1.1 热网概况
        4.1.2 具体模拟工况的确定
    4.2 热网运行状态的模拟
        4.2.1 TERMIS软件的介绍
        4.2.2 热网模型的建立
        4.2.3 小型热网的仿真运行
        4.2.4 大型热网的仿真运行
        4.2.5 长输热网的仿真运行
    4.3 热网能耗分析
        4.3.1 EMS能源分析子系统的介绍
        4.3.2 小型热网的能耗分析
        4.3.3 大型热网的能耗分析
        4.3.4 长输热网的能耗分析
    4.4 实验小区所在一级网的仿真模拟
        4.4.1 实验热网概况
        4.4.2 实验热网的仿真模拟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4)既有工业建筑民用化绿色改造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插图清单
表格清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绿色建筑的新发展
        1.1.2 城市工业建筑的大量遗留
        1.1.3 既有建筑绿色改造的必要性
    1.2 文献综述
        1.2.1 工业建筑改造的研究
        1.2.2 关于绿色建筑的研究
        1.2.3 综合评述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既有工业建筑
        1.3.2 民用化
        1.3.3 绿色改造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收集
        1.5.2 实际调研分析
        1.5.3 对比分析
    1.6 研究内容和基本框架
        1.6.1 研究内容
        1.6.2 基本框架
第二章 既有工业建筑民用化绿色改造发展现状研究
    2.1 我国既有工业建筑的基本情况
        2.1.1 既有工业建筑的特点
        2.1.2 既有工业建筑改造存在的问题
        2.1.3 既有工业建筑改造的现状
    2.2 既有工业建筑民用化绿色改造的发展现状
        2.2.1 既有工业建筑民用化绿色改造的基本情况
        2.2.2 既有工业建筑民用化绿色改造的政策
        2.2.3 既有工业建筑民用化绿色改造的标准
    2.3 既有工业建筑民用化绿色改造的影响因素
        2.3.1 气候及地域因素
        2.3.2 建筑综合质量
        2.3.3 功能选择
        2.3.4 舒适性
        2.3.5 经济因素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既有工业建筑民用化绿色改造的探索和实践
    3.1 苏州设计研究院办公楼改造
        3.1.1 项目背景
        3.1.2 设计目标
        3.1.3 改造方法
        3.1.4 绿色技术应用
        3.1.5 分析总结
    3.2 深圳南海意库 3 号厂房绿色改造
        3.2.1 项目背景
        3.2.2 设计目标
        3.2.3 改造方法
        3.2.4 绿色技术应用
        3.2.5 分析总结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既有工业建筑民用化绿色改造的要素研究
    4.1 结构要素
        4.1.1 结构的鉴定
        4.1.2 结构的改造
    4.2 功能要素
        4.2.1 功能的继承
        4.2.2 功能的置换
    4.3 内部空间环境
        4.3.1 内部空间整合
        4.3.2 内部空间热湿环境
        4.3.3 内部环境空气品质
        4.3.4 内部空间声环境改造
        4.3.5 内部空间光环境改造
    4.4 围护结构
        4.4.1 围护墙体改造
        4.4.2 既有门窗改造
        4.4.3 既有屋顶改造
    4.5 材料要素
        4.5.1 健康安全型绿色建筑材料
        4.5.2 节能环保型绿色建筑材料
        4.5.3 高强高性能绿色建筑材料
        4.5.4 可再利用、可再循环材料
    4.6 外部空间环境
        4.6.1 外部空间形态
        4.6.2 景观绿地系统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既有工业建筑民用化绿色改造的设计策略
    5.1 既有工业建筑民用化绿色改造的原则与目标
        5.1.1 民用化绿色改造的原则
        5.1.2 民用化绿色改造的目标
    5.2 既有工业建筑民用化绿色改造的设计步骤
        5.2.1 项目前期阶段
        5.2.2 项目改造设计阶段
        5.2.3 项目使用后评价阶段
    5.3 既有工业建筑民用绿色改造方法
        5.3.1 宏观到微观系统性改造方法
        5.3.2 针对不同保护层次的工业建筑改造方法
        5.3.3 结合不同气候热工分区的改造方法
    5.4 绿色改造措施技术一览表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实证研究:以安徽合力叉车厂改造概念设计为例
    6.1 背景分析
    6.2 现状调研
        6.2.1 地理位置分析
        6.2.2 城市气候
        6.2.3 内部功能空间现状
        6.2.4 交通组织
        6.2.5 绿化景观
    6.3 既有建筑评估
        6.3.1 建筑安全性
        6.3.2 建筑可保留性
    6.4 既定改造目标
        6.4.1 功能目标
        6.4.2 精神目标
        6.4.3 可续性目标
    6.5 既有工业厂房绿色改造概念设计
        6.5.1 外部空间环境整体改造规划
        6.5.2 热锻车间的绿色概念设计
        6.5.3 铸铁车间的改造设计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语与展望
    7.1 结语
    7.2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5)城市健康生态社区评价体系整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
        1.2.1 全球气候变化
        1.2.2 城市环境恶化
        1.2.3 人体机能弱化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范围、概念界定
        1.4.1 健康、生态、社区、健康生态社区概念界定
        1.4.2 健康生态社区内涵、基本特征
        1.4.3 与健康生态社区相关的典型社区概念和内涵辨析
    1.5 研究方法
        1.5.1 跨学科与跨领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1.5.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1.5.3 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1.5.4 文献分析、公众调查、专家咨询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1.7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生态价值观的演进及城市“社区病”诊断
    2.1 前工业文明:服从自然
        2.1.1 西方朴素生态价值观
        2.1.2 中国朴素自然观
    2.2 工业文明:征服自然
        2.2.1 空想社会主义
        2.2.2 城市美化运动
        2.2.3 田园城市理论
        2.2.4 现代主义对自然的关注
        2.2.5 邻里单元
        2.2.6 《雅典宪章》
    2.3 后工业文明:回归自然
        2.3.1 绿色运动和增长的极限
        2.3.2 新城市主义运动
        2.3.3 精明增长
        2.3.4 国内城市社区研究
    2.4 多维生态价值观构成因素
        2.4.1 生态平衡
        2.4.2 经济发展
        2.4.3 社会公平
        2.4.4 健康宜居
    2.5 城市“社区病”诊断
        2.5.1 社区的伪生态绿色外表
        2.5.2 城市空间结构及土地利用不完善
        2.5.3 资源能源循环利用不足
        2.5.4 环境污染及保护
        2.5.5 社区地域性特征缺失
        2.5.6 缺乏人文关怀和公众参与
    2.6 小结
第三章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发展演变
    3.1 指标体系定义、构建意义和分类
        3.1.1 指标、指标体系的定义
        3.1.2 指标体系构建的意义
        3.1.3 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类型
    3.2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
        3.2.1 国外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3.2.2 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3.3 健康城市指标体系研究
        3.3.1 WHO 提出的健康城市指标体系
        3.3.2 加拿大健康城市指标体系
        3.3.3 上海、苏州的健康城市指标体系
    3.4 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研究
        3.4.1 生态城市概述
        3.4.2 中新天津生态城
        3.4.3 唐山湾生态城(曹妃甸)
        3.4.4 瑞典哈马碧生态城(Hammarby)
        3.4.5 阿联酋马斯达尔生态城(Masdar City in Abu Dhabi)
        3.4.6 生态城市指标体系(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战略)
        3.4.7 生态城市指标体系比较与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国内外生态社区指标体系研究
    4.1 国外社区指标体系研究
        4.1.1 英国 BREEAM Communities 可持续社区评价体系
        4.1.2 美国 LEED-ND 社区规划与发展评价体系
    4.2 国内社区指标体系研究
        4.2.1 《住宅性能评定技术标准》
        4.2.2 《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要点》
        4.2.3 《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生态住宅(住区)》
        4.2.4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4.2.5 《省地节能环保型住宅国家康居示范工程技术要点(2010 版)》
        4.2.6 《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
        4.2.7 《中国绿色低碳住区技术评估手册》
    4.3 国内外社区评价指标体系比较
        4.3.1 研究对象基本状况比较
        4.3.2 指标体系框架结构和指标项分类比较
        4.3.3 启示与优化策略
    4.4 小结
第五章 健康生态社区指标体系的构建
    5.1 健康生态社区评价体系的制定思路
        5.1.1 既有指标体系构成方法总结
        5.1.2 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的引入
    5.2 健康生态社区评价的结构模型
        5.2.1 技术路线
        5.2.2 评价模型
    5.3 健康生态社区评价指标体系
        5.3.1 指标体系各级指标的构建步骤
        5.3.2 指标项的选取原则
        5.3.3 评价体系框架的建构
    5.4 健康生态社区的评价方法
        5.4.1 评价标准的选择
        5.4.2 健康生态社区评价体系与指标项系统
        5.4.3 指标权重计算
        5.4.4 指标测评函数
    5.5 小结
第六章 健康生态社区指标体系的实测研究——以中新天津生态城社区为例
    6.1 中新社区概况
        6.1.1 社区现状概述
        6.1.2 建设条件分析
        6.1.3 土地适宜性评价
        6.1.4 用地功能规划
        6.1.5 道路交通规划
        6.1.6 绿化及开放空间布局
        6.1.7 水资源规划
        6.1.8 能源利用规划
        6.1.9 防灾规划
        6.1.10 社区特色设计
    6.2 中新社区实地调研与问卷调查
        6.2.1 调查人群基本信息
        6.2.2 评价体系相关信息
    6.3 中新社区各参评项权重的确定
    6.4 中新社区指标体系测评
        6.4.1 根据门槛条件筛选指标项
        6.4.2 指标项的量化赋值
        6.4.3 中新社区评价结果综述
    6.5 中新社区测评结果评价和分析
        6.5.1 中新社区的总体趋势
        6.5.2 中新社区的优势领域
        6.5.3 中新社区的可提升领域
    6.6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健康生态社区指标体系的探索价值
        7.1.1 国内外城市、社区指标体系的系统梳理
        7.1.2 多住区、多城市案例、多评价体系的比较研究
    7.2 健康生态社区指标体系的构建特点
        7.2.1 宏观、中观、微观相结合的指标体系
        7.2.2 生态、社会、经济、健康相融合的指标体系
    7.3 健康生态社区指标体系的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6)重庆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与城市振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表目录
1 绪论
    1.1 工业遗产保护是世界性新课题
        1.1.1 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提升
        1.1.2 工业城市独特的文化价值
        1.1.3 重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的要求
    1.2 国内外工业遗产保护概述
        1.2.1 国外工业遗产保护的兴起与发展
        1.2.2 国内工业遗产保护动态
        1.2.3 重庆工业遗产保护的萌发与起步
    1.3 研究内容、意义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意义
        1.3.3 研究方法
2 重庆工业发展史评
    2.1 第一阶段:近代工业初创时期(1891-1937)
        2.1.1 重庆开埠与近代工业兴起
        2.1.2 主要工业特征
        2.1.3 从农业城市向工商业城市演变
    2.2 第二阶段:陪都工业兴盛时期(1938-1949)
        2.2.1 全国工业第一次内迁
        2.2.2 战时工业性质
        2.2.3 近代工业的壮大
    2.3 第三阶段:现代工业奠基时期(1950-1963)
        2.3.1 奠基重工业城市地位
        2.3.2 重工业典型企业
        2.3.3 发挥现代重工业城市辐射作用
    2.4 第四阶段:三线建设加速时期(1964-1980)
        2.4.1 中国现代工业建设的第二次内迁
        2.4.2 三线建设主要内容
        2.4.3 三线建设对城镇体系形成的推动
    2.5 第五阶段:改革开放后重庆工业的新时期(1980 至今)
    2.6 本章小结
3 重庆工业遗产类型与特征
    3.1 工业遗产分布特点
        3.1.1 三条工业聚集带
        3.1.2 靠山、隐蔽、分散
        3.1.3 多中心组团式
    3.2 工业遗产空间环境的山地特色
        3.2.1 与环境相融合的整体性
        3.2.2 与地貌相结合的层次性
        3.2.3 与重工业相联系的标志性
    3.3 工业遗产类型特征
        3.3.1 行业性质
        3.3.2 建筑形态
        3.3.3 结构形式
    3.4 工业建筑风格特征
        3.4.1 折衷式
        3.4.2 仿苏式
        3.4.3 古典中式
        3.4.4 传统民居式
        3.4.5 重工业建筑形象
    3.5 本章小结
4 工业遗产保护理论与策略
    4.1 国外工业遗产保护理论的兴起和发展
        4.1.1 国外工业遗产保护国际宪章
        4.1.2 国外工业遗产保护理论研究的趋势
        4.1.3 工业遗产整体性保护典型案例经验
        4.1.4 西方工业遗产保护的启示
    4.2 国内工业遗产的保护发展
        4.2.1 国内工业遗产保护认识的觉醒
        4.2.2 国内工业遗产保护理念和实践探索
    4.3 重庆工业遗产保护挑战与机遇
        4.3.1 面临的主要问题
        4.3.2 保护工业遗产对重庆城市发展的意义
        4.3.3 重庆文化建设中的时代机遇
    4.4 构建工业遗产保护理论框架
        4.4.1 坚持保护基本原则
        4.4.2 明确保护核心理念
        4.4.3 制订保护目标要求
        4.4.4 筹划保护方法程序
    4.5 重庆工业遗产整体性保护策略
        4.5.1 整体性保护是遗产保护的主攻方向
        4.5.2 整体保护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4.5.3 工业遗产整体性保护的特点
        4.5.4 规划先行是整体保护的技术保证
    4.6 本章小结
5 工业遗产价值评价与保护制度
    5.1 工业遗产价值特征
        5.1.1 价值综合评判
        5.1.2 认定工业遗产本质特征
    5.2 重庆工业遗产的独特价值
        5.2.1 重庆工业遗产价值综述
        5.2.2 抗战工业遗产的珍稀性
        5.2.3 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的特殊性
        5.2.4 山地工业遗产的典型性
    5.3 价值评价方法
        5.3.1 评价方法可行性的探索
        5.3.2 建立合理有效评价方法的原则
        5.3.3 评价方法指标体系的确立
        5.3.4 重庆工业遗产价值评价方法与实践
    5.4 工业遗产保护制度的完善
        5.4.1 建立登录制度
        5.4.2 重庆工业遗产登录对象的选择
        5.4.3 登录制度及指定制度的运作建议
    5.5 工业遗产保护法制建设
        5.5.1 强化保护法制建设
        5.5.2 建立地方工业遗产保护法规体系
        5.5.3 保护级别的划分与确定
    5.6 本章小结
6 保护规划编制及实施
    6.1 提升工业遗产在城市规划体系中战略地位
        6.1.1 强化工业遗产保护优先的规划地位
        6.1.2 在总规划中保护专项规划的确立
        6.1.3 工业遗产保护在控规中的全面落实
    6.2 工业遗产保护专项规划
        6.2.1 充分认识工业遗产保护专项规划的作用和意义
        6.2.2 保护规划基本原则
        6.2.3 保护规划主要内容
        6.2.4 重庆专项规划建议
    6.3 工业历史风貌区保护规划
        6.3.1 历史风貌区保护规划要点
        6.3.2 保护发展统筹与协调
        6.3.3 保护规划的城市设计方法
    6.4 规划实施举措
        6.4.1 政府职能到位是关键
        6.4.2 民间参与的政策引导
        6.4.3 加大社会宣传和参与力度
    6.5 案例分析:重钢工业历史风貌区保护性规划
        6.5.1 百年重钢历史见证
        6.5.2 国内外钢铁工业遗产保护实践比较研究
        6.5.3 确立保护钢铁工业技术价值特征的规划思路
        6.5.4 规划保护策略
        6.5.5 规划保护方案
        6.5.6 保护规划的实施
    6.6 本章小结
7 工业遗产利用与更新
    7.1 保护与利用的互促关系
        7.1.1 利用是保护的有效途径
        7.1.2 保护前提下的再利用
        7.1.3 再利用原则[142] [143]
    7.2 工业遗产地段与环境再利用策略
        7.2.1 整体定位与规划
        7.2.2 环境治理与改善
        7.2.3 以工业遗产主题展示为导向进行综合发展
        7.2.4 多模式的再利用
        7.2.5 小规模渐进式更新
    7.3 工业历史建筑的再利用更新方法
        7.3.1 再利用设计理念
        7.3.2 建筑更新手法
        7.3.3 再利用的技术措施
    7.4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7.4.1 新的朝阳产业
        7.4.2 工业遗产的文化优势
        7.4.3 利用工业遗产发展重庆创意文化产业
        7.4.4 工业文化旅游方兴未艾
    7.5 重庆工业遗产整体利用建议
        7.5.1 嘉陵厂、特钢厂历史风貌区创意产业集聚区构思
        7.5.2 重钢历史风貌区工业文化博览园再利用构思
        7.5.3 天府煤矿历史风貌区工业旅游休闲区再利用构思
        7.5.4 长安厂滨江历史风貌区商业休闲综合区再利用构思
        7.5.5 特殊地段工业历史建筑再利用
    7.6 本章小结
8 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与城市振兴
    8.1 推动城市老工业区复兴
        8.1.1 城市复兴运动与工业遗产保护利用
        8.1.2 工业遗产保护助推工业城市复兴
    8.2 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8.2.1 实现低碳城市目标
        8.2.2 利用工业遗产价值构建紧凑型综合城区
    8.3 重塑工业城市鲜明特色
        8.3.1 老工业城市文脉的保护和发扬
        8.3.2 强化重庆工业城市形象
    8.4 推动走向文化城市
        8.4.1 工业遗产保护促进城市文化振兴
        8.4.2 从功能城市到文化城市
9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7)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与改造再利用 ——以杭州热电厂改造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课题的提出
        1.1.1 工业建筑遗产产生的背景
        1.1.2 工业建筑遗产的价值
        1.1.3 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论文结构
第2章 工业建筑遗产概述
    2.1 工业建筑遗产的概念和分类
        2.1.1 工业建筑遗产的概念
        2.1.2 工业建筑遗产的分类
    2.2 工业建筑遗产的发展历程及研究现状
        2.2.1 国外工业建筑遗产的发展历程及研究现状
        2.2.2 国内工业建筑遗产发展历程及研究现状
    2.3 工业建筑遗产的认定标准
        2.3.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制定的通用标准
        2.3.2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的专项标准
        2.3.3 我国对工业建筑遗产的认定
        2.3.4 本文对工业建筑遗产的认定
第3章 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改造再利用的理论和实践
    3.1 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背景
    3.2 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模式
        3.2.1 保护为主
        3.2.2 新建为主
        3.2.3 保护性再利用
        3.2.4 “自下而上”的自发再利用模式
        3.2.5 “自上而下”的集中式再利用模式
        3.2.6 “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结合再利用模式
第4章 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与改造设计的方法
    4.1 单体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与改造设计
        4.1.1 内部空间分隔
        4.1.2 多单体的空间整合
        4.1.3 局部增建、拆减和重建
        4.1.4 水平扩建
        4.1.5 垂直扩建
    4.2 工业建筑遗产地段的保护与改造设计
        4.2.1 创意产业园区
        4.2.2 后工业景观公园
        4.2.3 工业遗产旅游线路
        4.2.4 融入城市功能的保护性再利用
    4.3 区域工业建筑遗产保护性改造设计再利用
        4.3.1 延续区域肌理的改造
        4.3.2 保护区域重要地段的改造
        4.3.3 保护区域重要单体的改造
第5章 杭州市工业建筑遗产研究
    5.1 杭州工业发展史简介
    5.2 杭州工业建筑遗产保护现状
    5.3 杭州工业遗产保护框架
        5.3.1 工业遗产保护点
        5.3.2 工业遗产保护片
        5.3.3 工业遗产保护廊道
        5.3.4 工业建筑遗产的分级保护
    5.4 杭州市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模式
        5.4.1 单体工业建筑遗产
        5.4.2 工业建筑遗产地段
        5.4.3 区域工业建筑遗产
    5.5 杭州市工业建筑遗产调查及研究
        5.5.1 杭州市 A8 创意产业园区
        5.5.2 杭州民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
        5.5.3 富义仓
    5.6 案例设计
        5.6.1 背景介绍
        5.6.2 设计构思
        5.6.3 保护措施与再利用模式
        5.6.4 总体布局
        5.6.5 设计图纸部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杭州市工业遗存景观更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2 工业遗存及其相关概念
    2.1 工业遗产和工业遗存
        2.1.1 工业遗产
        2.1.2 工业遗存
        2.1.3 工业遗产与工业遗存之比较
    2.2 工业遗存的主要类型
    2.3 工业遗存的多元价值
    2.4 后工业景观
    2.5 研究范畴界定
3 工业遗存景观更新相关理论
    3.1 可持续发展
        3.1.1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
        3.1.2 可持续发展的景观更新原则
    3.2 有机更新理论
    3.3 生态学理论和生态设计思想
        3.3.1 生态学基本原理
        3.3.2 生态设计思想
    3.4 西方现代艺术设计理念
4 国内外工业遗存景观更新历程与实践
    4.1 国内外工业遗存景观更新历程回顾
        4.1.1 国外的主要历程
        4.1.2 国内的主要历程
    4.2 国外工业遗存景观更新案例分析
        4.2.1 美国西雅图煤气厂公园
        4.2.2 德国杜伊斯堡公园
        4.2.3 法国拉·维莱特公园
        4.2.4 韩国仙游岛公园
    4.3 国内工业遗存景观更新案例分析
        4.3.1 广东中山岐江公园
        4.3.2 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
        4.3.3 北京798艺术区
        4.3.4 上海后滩公园
    4.4 国内外工业遗存景观更新之比较
5 杭州市工业遗存景观更新现状调查
    5.1 杭州工业发展变迁
    5.2 杭州工业遗存保护概述
        5.2.1 杭州工业遗存概况
        5.2.2 杭州工业遗存保护再利用历程和现状
    5.3 杭州工业遗存景观更新实践评析
        5.3.1 中国刀剪剑、伞、扇博物馆
        5.3.2 LOFT公园
        5.3.3 凤凰·创意国际园
    5.4 经验和不足
        5.4.1 经验总结
        5.4.2 不足分析
6 杭州市工业遗存景观更新策略与建议
    6.1 基于管理层面
        6.1.1 工业遗存更新模式
        6.1.2 设计竞赛和公众参与
    6.2 基于设计层面
        6.2.1 设计原则和理念
        6.2.2 设计方法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9)基于旧工业建筑改造的创意产业园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内旧工业建筑的现状背景
        1.1.2 国内创意产业园的现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和实践现状
        1.4.1 国外研究和实践现状
        1.4.2 国内研究和实践现状
    1.5 研究内容和目标
    1.6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旧工业建筑的相关概念
        2.1.1 工业建筑与旧工业建筑
        2.1.2 旧工业建筑的分类
        2.1.3 旧工业建筑的保存与保护再利用
        2.1.4 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的价值基础
        2.1.5 旧工业建筑的改造方向
    2.2 创意产业园的相关概念
        2.2.1 创意产业
        2.2.2 各国对创意产业的界定
        2.2.3 中国创意产业的发展概况
        2.2.4 创意产业的集聚效应
        2.2.5 创意产业的集聚模式
    2.3 旧工业建筑与创意产业园相结合的现实意义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成都地区旧工业建筑的生存状况及创意产业园的发展现状调查研究
    3.1 成都地区旧工业建筑的生存状况调查
        3.1.1 成都"东调"简介
        3.1.2 "东调"涉及的重点企业基本情况调查
        3.1.3 国内外成功案例总结分析
    3.2 成都发展创意产业的现状条件
        3.2.1 区位优势
        3.2.2 城市文化特质
        3.2.3 成都创意产业的定位及目标
        3.2.4 政策扶持
    3.3 成都创意产业园现状调查
        3.3.1 成都创意产业园开发模式及相关因素的比较分析
        3.3.2 现状总结
        3.3.3 基于旧工业建筑改造的创意产业园的调研分析
        3.3.4 成都基于旧工业建筑改造的创意产业园的现实意义及存在的不足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城市设计层面上的改造研究
    4.1 城市设计及创意产业园的城市设计要素
        4.1.1 城市设计的范围和目标
        4.1.2 创意产业园的城市设计要素
    4.2 城市设计层面上不同类型的改造
        4.2.1 基本维持原状
        4.2.2 基本维持外部空间格局,改善外部空间品质
        4.2.3 重塑外部空间格局,改善外部空间品质
    4.3 城市设计中创意产业园的物质空间营造研究
        4.3.1 建筑形态及其组合
        4.3.2 开放空间和绿地系统
        4.3.3 交通与停车
        4.3.4 步行街
        4.3.5 环境设施与建筑小品
    4.4 城市设计中创意产业园的社会要素营造研究
        4.4.1 工业文明延续之构筑物的改造再利用
        4.4.2 工业文明延续之景观的整体提升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建筑设计层面上的改造研究
    5.1 创意产业园的功能构成和转换途径
        5.1.1 创意产业园的主要功能构成
        5.1.2 创意产业对建筑空间的需求
        5.1.3 旧工业建筑的功能转换
    5.2 建筑内部空间的重构
        5.2.1 建筑改造的空间重构
        5.2.2 建筑扩建的空间重构
    5.3 建筑外部形象的重塑
        5.3.1 建筑改造的外部形象重塑
        5.3.2 建筑扩建的外部形象设计
    5.4 建筑改造中的细节处理
        5.4.1 建筑构件与细节的保留
        5.4.2 建筑细部与原厂区的呼应
    5.5 建筑改造中的低能耗设计
        5.5.1 外墙
        5.5.2 外窗
        5.5.3 屋顶
        5.5.4 遮阳措施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国内外案例研究对成都的借鉴意义
    6.1 提高对旧工业建筑的认识,完善保护制度
    6.2 成都创意产业的格局与旧工业建筑再利用探讨
    6.3 改造中对园区整体控制的作用
    6.4 对创意产业(园)的政策扶持
    6.5 本章小结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10)南京城市空间营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区范围
    1.4 研究对象与内容
    1.5 南京概况
        1.5.1 自然环境
        1.5.2 建置沿革
    1.6 研究方法
    1.7 研究框架
2 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相关理论
    2.1 基本概念
        2.1.1 城市
        2.1.2 空间营造
        2.1.3 城市形态
        2.1.4 城市空间结构
        2.1.5 城市结构与城市形态的关系
        2.1.6 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复合涵义
    2.2 研究现状
        2.2.1 国外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研究进展
        2.2.2 我国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理论的进展
    2.3 城市空间结构形态演变的深层结构
        2.3.1 政治政策结构
        2.3.2 经济技术结构
        2.3.3 社会文化结构
        2.3.4 建设环境结构
3 古代南京城市空间结构形态演化的总体分析
    3.1 古代南京社会结构的阶段分析
        3.1.1 先秦勾吴
        3.1.2 六朝时期
        3.1.3 南唐时期
        3.1.4 明清时期
    3.2 古代南京城市空间结构形态演化的阶段分析
        3.2.1 先秦原始聚落
        3.2.2 春秋战国秦汉时期
        3.2.3 六朝时期
        3.2.4 南唐时期
        3.2.5 明清时期
    3.3 古代南京城市空间结构形态演化的模式研究
        3.3.1 选址思想
        3.3.2 规划模式
        3.3.3 演化轨迹
        3.3.4 动力机制
    3.4 古代南京城市空间结构形态构成的要素研究
        3.4.1 架
        3.4.2 核
        3.4.3 轴
        3.4.4 群
        3.4.5 界面
4 近代南京城市空间结构形态演化的总体分析
    4.1 近代南京社会结构的阶段分析
        4.1.1 晚清时期
        4.1.2 民国时期
    4.2 近代南京城市空间结构形态演化的阶段分析
        4.2.1 晚清时期
        4.2.2 民国时期
    4.3 近代南京城市空间结构形态演化的模式研究
        4.3.1 规划模式
        4.3.2 演化轨迹
        4.3.3 动力机制
    4.4 近代南京城市空间结构形态构成的要素研究
        4.4.1 架
        4.4.2 核
        4.4.3 轴
        4.4.4 群
        4.4.5 界面
5 现代南京城市空间结构形态演化的总体分析
    5.1 现代南京社会结构的阶段分析
        5.1.1 政治概述
        5.1.2 经济概述
        5.1.3 社会概述
    5.2 现代南京城市空间结构形态演化的阶段分析
        5.2.1 三年恢复时期(1949~1952年)
        5.2.2 "一五计划"时期(1953~1957年)
        5.2.3 大跃进和调整时期(1958~1965年)
        5.2.4 "文革"动乱时期(1966~1976年)
    5.3 现代南京城市空间结构形态演化的模式研究
        5.3.1 规划模式
        5.3.2 演化轨迹
        5.3.3 动力机制
    5.4 现代南京城市空间结构形态构成的要素研究
        5.4.1 架
        5.4.2 核
        5.4.3 轴
        5.4.4 群
        5.4.5 界面
6 当代南京城市空间结构形态演化的总体分析
    6.1 当代南京社会结构的阶段分析
        6.1.1 政治概述
        6.1.2 经济概述
        6.1.3 社会概述
    6.2 当代南京城市空间结构形态演化的阶段分析
        6.2.1 调整阶段(1979~1985年)
        6.2.2 探索阶段(1986~1991年)
        6.2.3 更新阶段(1992~2000年)
        6.2.4 突破阶段(2001年至今)
    6.3 当代南京城市空间结构形态演化的模式研究
        6.3.1 规划模式
        6.3.2 演化轨迹
        6.3.3 动力机制
    6.4 当代南京城市空间结构形态构成的要素研究
        6.4.1 架
        6.4.2 核
        6.4.3 轴
        6.4.4 群
        6.4.5 界面
7 结论与展望
    7.1 回顾
    7.2 展望
        7.2.1 现行总体规划实施评价
        7.2.2 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
        7.2.3 发展设想
        7.2.4 城市风貌保护
        7.2.5 城市空间特色塑造
        7.2.6 环境整治
        7.2.7 综合防灾体系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四、杭州望江门热电厂建筑设计构思(论文参考文献)

  • [1]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基于近代十行业分析[D]. 于磊. 天津大学, 2019(06)
  • [2]中国城市涉水景观的转型与治理 ——以兰州市和成都市为例[D]. 顾磊. 兰州大学, 2017(03)
  • [3]实施热计量后济南市热网水力工况及能耗情况分析[D]. 马乐志.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6(04)
  • [4]既有工业建筑民用化绿色改造设计策略研究[D]. 梁扬. 合肥工业大学, 2014(07)
  • [5]城市健康生态社区评价体系整合研究[D]. 赵强. 天津大学, 2012(06)
  • [6]重庆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与城市振兴[D]. 许东风. 重庆大学, 2012(02)
  • [7]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与改造再利用 ——以杭州热电厂改造为例[D]. 吕图. 浙江工业大学, 2011(03)
  • [8]杭州市工业遗存景观更新研究[D]. 陈炎焱. 浙江大学, 2010(02)
  • [9]基于旧工业建筑改造的创意产业园的设计研究[D]. 耿创. 西南交通大学, 2011(05)
  • [10]南京城市空间营造研究[D]. 王毅. 武汉大学, 2010(05)

标签:;  ;  ;  ;  ;  

杭州望江门热电厂建筑设计构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