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带接头放大系数计算公式

十字带接头放大系数计算公式

一、交叉带活节放大因子的计算式(论文文献综述)

罗微[1](2019)在《基于图像多特征模式识别的木材分类分选算法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林业资源相对匮乏,但目前国内主流木材加工厂的加工备料方法过于简单粗放,模式传统,致使原材料的加工利用率不高,加工生产效率较差。为有效的提高木材利用率、提高木材生产效率,本文基于多特征模式识别木材分类分选,通过将待选木材图像按树种进行检索分类,从而进一步按照提取的缺陷类别及检量标准实现基于机器视觉的木材等级分选。现有的基于机器视觉的木材缺陷分等,皆为按照缺陷本身形态特征参数对木材等级分选,并未实现在木材树种分类的基础上分等优选,这同生产实际的木材分等检量标准操作是不相符的。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在对木材树种判别的基础上,对木材图像进行缺陷分类,根据针叶树材与阔叶树材缺陷类型的不同,按照提取的缺陷面积检量参数,将木材分为特等、一等、二等和三等。本研究在120个树种中选取有代表性的50个中国常见树种,每个树种对应径切面和弦切面两幅图像,作为检索实验的研究对象,构建多类树种样本库1。再采集5个东北常见树种的样本,制作这5个树种的2种切面(径切、弦切)的木材图像,每个树种100个,共计1000幅,其中包括104个死节、40个活节、72个虫害、92个裂纹缺陷图像,构建样本库2。研究内容及实验结果主要为:(1)为实现木材树种检索判别,本文研究了木材图像检索的颜色与纹理特征提取与相似度匹配判别方法。结合木材材色与纹理的自身特点,提出了适合木材树种判别的匹配检索方法。利用基于颜色空间非等间隔量化的主色调特征提取方法,可以对颜色分布范围较窄、树种间颜色差异相对细微的木材图像进行特征匹配,从而达到更为理想的检索判别效果。在经过颜色特征检索后,进一步利用6个纹理特征包括:对比度(CON),二阶角矩(ASM),方差和(SV),长行程加重因子(LRE),分形维数(FD),小波水平能量分布比重(EPLH)构建特征量体系以实现进一步检索,通过实验结果分析可知,分步检索可令检索判别结果趋近于更高的精准度。(2)提出了一种针对木材图像缺陷二值化局部阈值分割算法,该算法采用计算窗口模板均值、标准差、以及极值来计算各点阈值。实验结果表明,本研究提出的算法针对复杂背景木材图像缺陷分割具有良好的性能,性能明显优于全局阈值、Bernsen算法,略高于Niblack算法和Sauvola算法。算法对木材图像的缺陷分割精度可达92.58%,更适用于材色或光照不均一、有纹理噪声干扰等背景的木材缺陷图像。(3)在缺陷分割基础上,根据不同木材缺陷特异性的采用形态学方法进一步的改善缺陷提取效果,在大幅度的减少噪声的基础上,最大程度还原了缺陷二值特征。并利用形态学函数有效提取缺陷的长度、宽度、数量及位置等相关参数。(4)木材图像缺陷检测分类部分采用了 3种模型:BP神经网络模型、SVM支持向量机分类模型、CNN卷积神经网络模型。BP神经网络通过分别提取了 LBP特征以及HOG-LBP融合特征实现分类,分类准确率最高为50%。SVM分类模型提取了 HOG特征、LBP特征以及HOG-LBP融合3组特征,而以HOG-LBP融合特征实现缺陷分类效果明显优于采用HOG或LBP单一特征。分别采用4种核函数基于HOG-LBP融合特征实现分类,通过实验发现多项式核函数及高斯核函数分类性能最好,准确率均为98.68%。CNN卷积神经网络模型输入层维度512× 512× 3,采用尺寸为9× 9的1、0相间的卷积核,分别验证了其层数为2-4层时的分类准确率。采用CNN卷积神经网络测试最优为4层结构,分类准确率为98.68%。(5)通过对实验参数的优化设计,以及训练过程的监督及实验结果的比对分析,验证了不同模型的性能及优势所在。通过比对分析,认为BP神经网络虽为传统经典模型,但对于木材缺陷的HOG特征、LBP特征以及HOG-LBP融合特征并不敏感,因此,在当前特征提取情况下,不太适用于木材模型分类。CNN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及SVM支持向量机模型较之更适合木材缺陷检测分类,其对木材缺陷的检测及分类具有较高的分类准确率。

张蕊[2](2014)在《带压开采底板构造裂隙带活化导渗机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煤矿延深开采,底板突水已成为威胁煤矿安全生产的最主要灾害之一,构造裂隙带突水是其主要表现形式,研究采掘过程中底板构造裂隙带活化渗流机制,对于矿井水害的预测和防治具有重要意义。为此,论文综合运用室内实验、理论分析及现场实测等方法,针对带压开采过程中的构造裂隙带活化突水通道形成机制及渗流突变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如下成果:对岩石裂隙渗流的细观特征进行试验,分析岩石破坏过程中不同阶段渗透性变化及其与岩石内部微裂纹的演化关系,探讨岩石渗透性随变形的变化特点以及渗透系数应力之间的关联性,得出塑性软岩和脆性坚硬岩石在全应力应变过程中的变形规律及渗透性差异;根据脆性岩石的破坏机制与渗透系数的演化类比关系,结合岩石统计强度和重整化群理论,在岩石试样承载能力概率函数基础上推导出了预测岩石临界破坏点处应变的表达式。根据底板不同突水模式的力学共性特征,将底板突水划分为突水蓄势和突水失稳两个过程,并阐述各突水过程的基本力学特征,结合已有突水实例的统计结果,分析突水的发生条件、灾变特征及影响因素;通过现场原位压渗实测,获取煤系完整岩层及裂隙带岩体的平均阻渗强度,研究底板岩体的阻渗特征,提出采用底板有效隔水层(单位厚度阻渗强度)评价断层带阻渗条件的方法。通过室内物理模拟试验,基于采用孔隙流裂隙流管道流的渗流组合类型来表示断层带渗流过程的思想,指出断层带中充填物颗粒的流失是断层突水量和渗流类型发生改变的基础;结合现场压渗试验结果获得了构造裂隙带渗透破坏是底板突水的前兆过程,构造裂隙带活化突水实质是底板岩体发生渗透破坏,也是底板水害防治的重要阶段。考虑断层破碎带中介质的不同力学性质及外界采掘扰动的影响,用突变理论建立断层活化失稳的非线性模型,推导出断层活化失稳的充要力学判据及突水临界压力;从非线性的角度将诱发断层活化突水的外界扰动条件分为临界微扰动和超前强扰动,分析煤层底板断层活化突水与外界采掘扰动条件的关联性,揭示外界扰动条件下的断层活化突水机理。论文最后将试验及理论成果应用于现场,检验断层带岩体阻渗强度评价方法及断层活化突变模型的适用性,为带压开采构造扰动底板突水危险性评价提供了理论依据。

桂文林[3](2011)在《子年度经济时间序列季节调整模型与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几乎所有的子年度(月度或季度)经济时间序列中都包含季节因素的影响,季节调整的意义普遍存在。它的基本意义正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所认为的那样,季节调整需求的原因是季节性的出现会使基本的低频动态变化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模糊难辨。国家统计机构发布季节调整数据有助于用户准确把握数据的基本走势。季节调整的进一步衍生意义还包括,将经济时间序列分解成各组成成分,使得子年度数据具有可比性,识别商业周期的变化和进行转折点测度,利用季节调整数据进行折年率计算等。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国外统计科学和实践领域已开始对季节调整方法和应用展开研究。时至今日,季节调整的理论和实践在发达国家已经非常完善,而发展中国家还在不断完善中。目前我国所有具有季节因素的时间序列均没有进行季节调整,消除季节之间不可比因素的一个主要方法仍是与上年度同期数据进行比较得到的同比指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客观上对我国传统的统计分析方法提出了新挑战,要求与国际上通行的方法接轨。引入时间序列的季节调整方法,不仅在于提高数据的分析和使用价值,同时也对传统的统计数据搜集方式提出了改革的要求。本文的研究内容中包含了较深的数理统计知识,涉及我国具体的宏观经济应用领域,同时需要计算机软件和程序的使用作为支撑。它很好地诠释了统计学的科学内涵,季节因素调整可谓是现代统计学的缩影。本文所用方法包括系统研究法,即通过对国内外已有文献进行搜集、整理、归纳、系统总结和改进,最终形成了一整套关于季节调整理论和应用的研究体系和研究框架,国际和国内相结合、引进和吸收相结合的方法。在借鉴国际上季节调整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予以改进,使其最终成为真正适合我国国情的季节调整模型,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方法。季节调整理论始终立足于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实际问题,解决宏观经济运行中面临的各种热点或重点问题。经过研究,本文成为目前国内关于季节调整理论和应用的最为系统的研究成果之一。季节调整的理论研究方面既包括基于过滤器方法也包括基于模型的方法,既包括当前广为流行的X-12-ARIMA和TRAMO-SEATS方法,也包括尚属于理论研究阶段的状态空间季节调整模型、Bayes季节调整模型等,还包括目前国际上刚刚开发出来,即将投入实际使用的X-13A-S模型。此外,针对当前国内有关季节调整的应用研究仅仅局限于基本应用层面的缺陷,本文在应用研究部分展开了深入的研究。总体上,本文在国内外作了三个主要方面的创新性研究。第一,在有限的篇幅中深入系统研究了各种具有代表性季节调整模型的原理,其中,TRAMO-SEATS模型、X-13A-S模型、基于均方根信息滤波的状态空间季节调整模型和包括交易日效应的贝叶斯季节调整模型,在国内尚属首次使用。这是对国际季节调整模型予以合理改进,建立真正适合我国季节调整实践模型的前提,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季节调整理论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第二,在应用研究方面,不仅仅停留在季节调整模型在我国季节性时间序列的基础层面的应用,而是根据季节调整模型的意义做了一些更为深入的推广和应用研究,包括我国居民消费价格实时监测的指数选择研究;我国粮食消费价格的运行特征;我国生产价格和消费价格的传导关系研究;改进旅游本底线并研究危机事件对我国旅游外汇收入和铁路客运量的影响研究;近年来我国投资率偏高,消费率走低问题研究以及我国的假日经济等研究课题。涉及到的宏观经济运行指标包括:季度GDP、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生产价格指数(PPI)以及粮食消费价格、消费率、旅游外汇收入、铁路客运量等。第三,本文不仅对单个季节调整模型和应用展开独立研究,同时对多个季节调整模型进行比较研究,引入了各种先进的模型诊断方法并展开实证研究,其中不仅包括目前流行的平滑间距法、修正历史法、季节稳定性检验、谱分析方法,还包括随机模拟分析方法等。总之,本文通过对季节调整理论及应用研究,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和政策建议,将为季节调整理论在我国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理论方面的贡献,为经济运行中其它经济问题如经济周期等的研究提供了前期基础性研究,同时为各级政府部门准确把握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存在的某些方面的问题提供支持,为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田晓峰[4](2012)在《主动源宽角反射/折射地震成像研究及其在华北地区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首先对研究区华北以及银川盆地地质与地壳构造研究进行了回顾,讨论了在该区开展城市活断层探测研究的意义。本文第二章详细回顾的地震走时成像技术在国内外的主要发展,从模型参数化、正演计算、反演计算和结果评估四个方面介绍了走时成像的主要技术,并给出了典型的地震走时成像数值案例。并指出了地震走时成像技术的分辨局限。本文第三章针对地壳建模与走时成像中的主要技术问题,从建模前的数据整理和特殊情况的处理,到建模的四个主要方面进行了详细的策略分析和讨论,针对传统走时成像给出了合理的建模方略。本文第四章利用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2006年初在首都圈完成的一条高分辨宽角反射/折射地震试验探测剖面的数据,综合利用射线方法和波前追踪成像技术,获得了研究区上地壳精细结构,以及地壳上地幔构造和研究区主要断裂的成像结果。由于该测线在研究区南端出现较大的拐弯,针对这种较为复杂的观测系统,本文进行了2.5D和3D成像研究。上地壳成像结果显示:研究区上地壳速度成像结果存在明显分层现象,且各主要地质层位速度分界线形态相似性很好,反映了研究区不同构造单元结晶基底埋深、结构性质主要受裂陷沉降与第三系以来的地壳构造运动影响。根据研究区5.6km/s-6. Okm/s密集的速度等值线分布,显示了沿剖面基底界面形态的起伏。基底界面最浅处约2km,最深处埋深达到8km。桩号240km西北,为燕山隆起南缘平原区,基底埋深较浅。在通县凸起区,基底埋深较浅,在2km左右或小于2km;在通县凸起北端的北京拗陷平原,基底埋深逐渐加深。剖面桩号240km东南的华北平原区,基底埋深在3km-8km之间。研究区基底的局部凸起和凹陷,分别对应于自西向东分布的大厂凹陷,武清坳陷、沧县隆起和黄骅拗陷。基底埋深最深处为武清凹陷中部和黄骅凹陷区,可深达8km左右。而在剖面的东南段黄骅凹陷内,速度5.6km/s-5.8km/s的等值线最为密集,5.9km/s-6.0km/s的等值线较之其他地方十分稀疏,以5.6km/s的较低速度为基底分界,体现了黄骅坳陷不断沉降和结晶基底在沉降中被改造的特征3D和2.5D成像结果显示:在研究区存在两个较大的沉积中心和一个较小的沉积区,最大的沉积中心是是位于剖面南段的黄骅凹陷区,另一个大型沉积中心是位于测线中段的冀中坳陷区,冀中坳陷区又分成两个次级凹陷,一个是深厚的武清凹陷,另一个是冀中坳陷北段与通县凸起相邻的大厂凹陷。剖面北段是一个较小的沉积中心,北京凹陷。黄骅凹陷有着深达近7km的巨厚沉积,2.5D和3D结果都显示出该区域上地壳速度成分中3.5km/s到4.5km/s之间的沉积物最为丰厚,显示了该区域在第三系以来的沉积作用最为强烈。较之黄骅坳陷大范围内深厚的沉积物,冀中坳陷的沉积范围显得较小,然而在武清凹陷中心和大厂凹陷中心这些沉积最大的区域,其厚度与黄骅坳陷接近。与黄骅坳陷和冀中凹陷相比,北京凹陷的沉积物最丰富的是4.5km/s以上速度值的物质,其3.5km/s和4.5km/s间的沉积物与其邻近的通县凸起区差别不大,反应了北京凹陷的沉积时间早于黄骅坳陷和冀中凹陷,也暗示了北京凹陷与燕山作用的紧密关系。总体而言,3D成像结果所得各层速度较之2.5D结果略薄,高速部分的成像结果更加细致,反映了初至波成像过程中由于介质的三维性质影响,导致射线向更高速处集中的现象。基于射线理论的建模结果显示,该区域壳内存在四个主要界面,第一个界面是上地壳底部界面,即为结晶基底,横向变化较大,相对于不同的构造单元,速度从5.80km/s到6.00km/s,结晶基底埋深在1-7km,由于测线跨过多个地质单元,地表沉积构造性质差异大。第二个界面位于中地壳,称为Cl界面,无论速度结构还是界面埋深,均较为均匀,速度约为6.2km/s,不同的地质单元略有差异。第三个界面在下地壳,称为C2界面,界面埋深相对较为平整,速度约为6.5km/s,在不同的地区略有差异。第四个界面是Moho面,是所有界面中起伏变化较之结晶基底最大的界面。从渤海天津一带的浅于30km,以较为平缓的角度缓缓加深,到达通县凸起与北京凹陷附近逐渐以较大角度向深处延伸。穿过北京平原进入燕山山区后埋深趋向于40km。本文第五章利用2004年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在银川完成的三维深地震透射台阵试验数据,采用三维初至波成像技术获得了该区上地壳速度精细结构和断裂构造成像。由于三维台阵技术存在更强烈的非唯一性和非线性,本文采用非线性检测板成像技术和图像相似度评估方案对成像结果进行了分辨分析,获得了成像结果的定量化分辨结果。成像结果显示:研究区基底呈东西浅、中部深的形态,且在银川盆地内部存在两个沉积中心,埋深可达7km。芦花台断层、银川—平罗断层、黄河断层在研究区内均表现为北北东走向的速度差异条带,且断层两侧基底及沉积界面埋深存在显着变化。芦花台断层东倾,倾角较陡,延伸至研究区基底之下;银川一平罗断层倾向西,是一条超基底的隐伏断层;黄河断层西倾,延伸深度超过研究区基底。综合检测板分辨分析和前述成像结果,银川盆地上地壳三维速度成像结果显示,研究区上地壳构造存在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这种不均匀性体现在上地壳构造横向变化与银川盆地地表地貌形态存在较好的一致性。银川盆地的构造走向为北北东向,是一个西陡东缓的不对称盆地,盆地总体上西深东浅,南北向深度变化不大,以盆地内苏峪口—姚伏为界形成两个沉积中心。上地壳成像结果显示了上地壳整体走向与地表一致,呈北北东走向,两侧的高速体上隆夹持银川盆地巨厚的沉积层,显示了银川盆地强烈的断陷地堑特征。银川盆地内部,基底最深处位于芦花台至西大滩一线,明显受芦花台断层控制,沿北北东向分布在该断层的东侧,其埋深约8-10km;根据银川盆地新生界沉积厚度资料,判断本次探测得到的基底可能是新生界底界,时间项反演揭示其速度约5.65km/s(杨卓新等,2009)。盆地东西两侧分别对应贺兰山前和灵盐台地,基底变浅是明显的,埋深不超过4km。本文第六章针对主动源探测成像中的复杂震相,采用一系列分析手段分析了WG震相和多次P波的特性,揭示了WG震相的形成机制,并利用合成地震图技术对实际数据进行了正演拟合,并利用射线反演方法对两炮含有丰富多次P震相的地震记录进行成像,获得了研究区的浅部分层地壳结构。最后,本文第七章对上述研究进行了总结,并对地震成像技术进行了展望。

王阿川[5](2011)在《基于变分PDE的单板缺陷图像检测及修补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单板质量好坏直接影响了用单板制成的人造板材的强度及表面质量和等级,为了提高单板的等级和木材的利用率,目前通常采用人工对单板进行缺陷检测及缺陷挖切修补,自动化水平低,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严重影响了经济效益,增加了生产成本。将机器视觉和机器人技术引入生产,将可以有效地克服人工检测修补所带来的缺点,对于提高我国人造板行业自动化水平起到很好的推进作用,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基于变分和偏微分方程(PDE)的图像处理、图像修复技术及机器人技术,结合单板的特点,对单板表面的缺陷进行有效识别和修复,形成一种单板节子的快速检测、缺陷挖切和修补方法。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工作如下:本文主要对C-V模型进行了改进,解决了C-V模型在多目标分割以及复杂背景情况表示上的局限,以适应单板缺陷图像的多目标分割。首先,将背景填充技术与改进C-V模型及AOS半隐式方法相结合,提出了基于AOS格式的多相改进C-V模型及背景填充耦合的单板缺陷分割算法,解决了单板缺陷图像、木材缺陷图像的多目标自动分割问题。第二,由于现有的图像采集系统所获取的多为矢量或彩色图像,针对单板矢量或彩色图像缺陷分割问题,提出了基于AOS的多相改进矢量C-V模型及背景填充的单板缺陷矢量图像分割方法,将单板矢量图像作为一个整体图像进行处理,实现了单板缺陷彩色图像的多目标分割问题。第三,针对带纹理单板缺陷彩色图像,结合多通道Gabor滤波器、改进矢量C-V模型,提出了多相改进矢量C-V模型与Gabor滤波器的单板缺陷彩色图像分割方法,解决了带纹理单板缺陷矢量图像的多目标识别问题,得到了识别结果与原图像相同的分割图像,并可生成单板缺陷修补的彩色掩膜图像。针对各种形状的单板节子缺陷,特别是带有凹形区域的节子,以及单板节子缺陷目标和背景颜色相近、边缘不清晰等造成缺陷识别困难的多目标识别问题,本文结合了基于边缘的活动轮廓模型和基于区域的活动轮廓模型,提出了一种基于全局最优的活动轮廓模型的多目标检测方法,通过利用对偶形式的数值计算方法,减小了计算量,提高了分割速度,实现了对复杂纹理背景下的单板多节子目标的有效检测。针对含有较丰富纹理的单板缺陷图像,本文采用了变分偏微分方程的图像分解方法进行单板缺陷检测,首先,在ROF模型的基础上,结合高阶导数的图像分解模型,提出了一种消除阶梯效应的单板缺陷图像分解模型,运用半二次规整化方法求解该模型,得到了分解单板缺陷图像的有效方法,保护了结构图像的边缘,更好的提取纹理特征。其次,结合AAFC模型与TV正则项一般式,提出了一种联合图像结构-纹理分解和边缘检测耦合的图像分解模型。实现了在进行单板缺陷图像结构-纹理部分分解的同时,又得到了较好的单板缺陷边缘检测结果。为了将图像修复理论、方法应用于单板表面节子缺陷图像的自动修补中。提出了一种BSCB改进算法,使其在非纹理单板节子图像修复上得到了比较好的效果。针对单板节子区域较大、节子周围纹理比较复杂的情况,又提出了将BSCB改进算法与基于样本块的图像修复算法相耦合的单板缺陷图像修复新方法,实现了对单板节子缺陷图像的修复,达到较好的修复效果。针对单一图像修复方法的局限性,提出了一种基于图像分解的单板缺陷图像修复方法。首先,改进了VO模型实现了对单板缺陷彩色图像的有效分解,得到了单板缺陷图像的结构部分与纹理部分;然后,采用BSCB改进算法,对单板缺陷图像结构部分进行修复;采用基于样本的Criminisi算法对纹理部分进行修复;最后,将修复好的图像叠加合成,达到比较好的修复效果。最后,提出了基于机器视觉的机器人单板缺陷检测修补系统的设计方案,并对系统组成、工作原理加以分析。

黄瓴[6](2010)在《城市空间文化结构研究 ——以西南地域城市为例》文中认为我国高速度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及相应的城市建设,带来了城市空间在功能与结构、形态与规模上快速而剧烈的变化。这些历史性的变化包含着正反两面的效果:前者带来城市基础设施和空间财富的巨大增长;后者则显现为城市空间的技术、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诸多的问题。在多元文化的倡导和人本主义思潮推动下,当代出现了空间学科的“文化转向”与人文社会学科的“空间转向”。从文化学的角度对城市空间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已成为各学科共同关注的焦点和方法论基础。针对城市空间的文化问题,研究城市空间文化结构分析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从而建立城市空间文化结构化理论系列,是本论文的主要目的。论文以指出我国城市规划理论系统架构中文化学的缺位为立论起点,聚焦城市空间文化结构这一命题,以西南地域典型城市为对象,建立论文的学术思路和研究框架;以“问题梳理→理论探索→量化研究→实证解析→策略思考”为整体技术路线;运用文献整理、田野调查、共时与历时比较、跨学科交叉以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等综合研究方法,形成基本内容。①论文从分析城市空间的多维度(多学科)本质入手,揭示了城市空间的文化学本质及其既是文化载体又是文化本体的文化二重性(第2章);继而从分析城市空间结构及其多维度性,引导出城市空间文化结构的基本概念;列举古今中外包括我国西南地域的典型城市,分析其空间文化结构的存在及其特征。城市空间文化结构指由城市空间文化要素结合成各类和各个城市空间文化单元,进而构成的城市文化功能和文化价值的集合体。三者从材料、单件到整体的文化构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城市空间的文化品质。城市空间文化结构这一概念的建立,对于深度认知城市空间,进而从文化高度提升城市规划设计水平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第3章)。②作为城市空间文化结构解析的基础,论文总结了五条城市空间的文化价值思想,包括城市空间文化发展阶梯观、城市空间文化积淀观、城市空间文化生态观、城市空间文化兼容观和城市空间文化价值观。在推进文化研究量化分析方法的目标下,探索了城市空间文化价值适度计量方法。同时,尝试建立了城市空间文化结构的解析和评价体系。提出从三级尺度(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物质空间、习俗观念、文化结晶)和三种形态(点、线、面)解析城市空间文化结构的途径。作为空间文化适度量化的研究成果,提出了空间文化当量、空间文化浓度和文化密度等计量单位以及城市空间文化结构评价的文化特征曲线,从文化学的视角开启了城市空间结构解析的新视角(第4章)。③作为理论和方法的实证应用,论文以5个典型的西南地域城市——成都、都江堰、阆中、丽江和重庆为例,从城市空间的文化要素——空间文化单元——空间文化结构三个系列层面作了解析和评价。在凸显五座优秀文化名城空间文化价值和结构的同时,也揭示出所存在的和亟待改进的空间文化结构问题(第5章)。在城市空间文化结构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在城市规划领域解决城市空间文化问题的策略思考——城市空间文化规划,并探讨其内容、程序与方法以及如何融入当前空间规划体系,为更大意义上的城市空间文化规划提供了理论和方法上的指导。同时,论文评介了5个以建立空间文化结构为导向的城市规划设计案例(第6章)。论文在下述方面具有创新的见解:①揭示了城市空间作为文化载体和文化本体的文化二重性,提出城市空间文化结构的基本概念,并建立了城市空间文化结构解析与评价的系统方法;②提出作为理论支撑及其内涵的空间文化项、空间文化单元、空间文化存量与增量、空间文化当量、空间文化浓度与密度、空间文化结构特征曲线等一系列新概念,探索性地提出了城市空间文化价值的适度计量方法;③在建立城市空间文化结构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空间文化规划的概念与规划操作体系,从而深化和丰富了当前城市空间规划的基本内容,为建设文化的城市提供了系统的、可操作的理论和方法。论文对于城市空间文化结构的理论建构以及城市空间文化规划内容与方法的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所形成的一些学术观点,有助于推动城市发展和城市空间规划建设中遇到的文化学问题的研究和解决。

雷勇涛[7](2010)在《基于神经网络的提升机制动系统故障诊断技术与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提升机是矿井的“咽喉”和大型关键设备。目前为止,我国矿业生产由于提升设备制动系统故障而发生重大事故的很多,已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当前故障诊断技术一个重要的特征是与具体工程技术领域的结合比以往更加紧密,更加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和坚持预防故障为主的方针,从而确保工程系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现代诊断技术与方法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有两个发展方向:一是计算机诊断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制动系统故障神经网络专家诊断系统(NNEDS, Neural Network Expert Diagnosis System)正是神经网络、计算机、专家系统的故障树分析等技术融合而成的神经网络计算机辅助诊断决策系统;二是用于构成实时状态监测系统,或者进而实现高性能的自控系统。制动力矩自组织神经模糊控制器(NNSOC, Neural Network Fuzzy Self-organizing Controller)正是这种恒减速自控系统。当提升机负载变化或其它突发事件发生时,恒减速NNSOC可使制动时减速度恒定,对系统冲击量最小、制动故障大大地降低。首先,用故障树分析法(FTA, Fault Tree Analysis)分析了制动系统故障机理。再根据制动系统FTA,提出了制动系统在线监测诊断的方法和搭建了提升机试验台。用试验台在线监测了制动系统工况性能参数,并给出了诊断结果。监测结果分别为制动系统NNEDS故障诊断、恒减速NNSOC设计提供了故障数据样本和控制精度的仿真数据。利用最小割集故障树(MCSFT, Minimum Cut Set Fault Tree)和计算机对制动系统电路触点故障进行了电路触点可靠性分析,找出电路触点结构性故障薄弱环节并设置故障监测点就能迅速经济地查明提升机的频发电气故障的原因,提高提升效率;其次,用神经网络多种算法与网络结构分别对故障诊断样本、制动力矩神经模糊控制样本进行诊断性能、神经模糊控制性能对比实验,得出了神经网络故障诊断和神经模糊控制的神经网络最佳智能算法(智能算法trainlm、traingdx分别是故障诊断、神经模糊控制的最佳算法)与结构优化设计的理论方法;神经网络算法与结构设计理论方法不仅是本课题的基础性研究,而且对其它类型的故障诊断和自适应故障控制寻找最佳网络算法与最佳结构将提供理论依据;第三,因制动系统表征故障症兆的变量多,其诊断比较棘手。软故障往往是硬故障的先兆,因此对制动系统软故障的及时预报和诊断是提升机故障诊断特点和难点。结合领域专家的经验知识,根据制动系统故障树和试验提升机在线监测数据,完成了制动系统故障样本的设计,用制动系统NNEDS的SOM网络对制动系统的7种故障模式进行了分类,成功实现了第一层次的诊断;同样用BP网络、Elman网络对制动系统子液压站的故障样本进行了第二层次的诊断,确定了故障原因、程度。液压站故障诊断测试结果表明:BP网络、Elman网络结构、输入、输出能满足NNEDS故障诊断与预测的要求;最后,论述了NNSOC恒减速控制原理和设计方法,并进行了试验提升机的恒减速NNSOC、FC控制精度的仿真。NNSOC采用BP网络最佳智能算法与最佳网络结构仿真控制试验提升机的恒减速精度。仿真精度表明:NNSOC的响应特性能智能地保证提升机实行恒减速制动,且NNSOC恒减速控制精度比传统的闭环、PID、FC恒减速控制精度要高。

姜增伟[8](2009)在《西安市商业地产价格趋势探究》文中认为商业地产的发展状况是一个城市经济发展的缩影。价格作为市场的晴雨表,直接反映了市场的变动。商业地产价格是商业地产市场运行的核心机制,是商业地产市场最为敏感的变量。它的变化不仅与商业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有密切关系,而且也与广大消费者的切身利益直接相关。随着西安市第三产业的飞速发展,商业地产价格逐年走高。自08年以来,政府不断加大扩大内需的政策力度,该课题的研究就显得更为重要。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首先在深入研究国内外房地产价格定价模型和商业地产价格影响因素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已有的房地产价格理论体系,分析了西安市商业地产的发展历程和现状,从西安市商业地产市场各方参与者的角度,从理论上逐一分析了影响西安市商业地产价格的各个影响因素。然后在统计学理论的基础上,引入主成分分析法和组合预测理论,对西安市商业地产价格变化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进而得出结论:西安市商业地产价格变化的影响因素按影响力大小排序依次是商业营业用房完成投资额、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城市化水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人均家庭消费性总支出、空置面积、恩格尔系数、人口密度。最后进行了西安市商业地产价格变化的趋势预测研究。本研究运用了灰色GM(1,1)模型、费尔哈斯模型和二次规划在西安市商业地产价格变化预测中的运用,通过实证分析不仅对西安市商业地产价格的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而且对两种模型在运用中的优缺点和预测精度都给予了详细分析,最后利用二次规划将GM(1,1)模型和费尔哈斯模型结合起来,既弥补了这两种模型的缺陷,又提高了预测的科学性。本文对西安市商业地产市场的管理者及商业地产的投资者均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并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李瑜琴[9](2009)在《泾河流域全新世环境演变及特大洪水水文学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基于详细的野外考察,在泾河上游气候敏感区选取了典型的黄土—古土壤剖面——赵家村(ZJC)剖面;在泾河中游彬县至永寿段选取程家川(CJC)剖面,在礼泉至淳化段选择了礼淳桥(LCQ)剖面,这2处剖面中均夹有全新世洪水平流沉积物,为典型的洪水沉积剖面。对ZJC和CJC剖面进行了磁化率、烧失量、CaCO3含量、粒度和化学元素等环境代用指标的实验分析和测定。通过ZJC剖面野外沉积特征和室内实验分析,重建了全新世气候与环境演变过程,为泾河流域全新世古洪水研究提供了气候背景。对CJC、LCQ剖面鉴定识别了古洪水平流沉积层,据此恢复了泾河古洪水水位,利用水文学方法恢复了泾河万年一遇洪水洪峰流量,并通过现代大洪水和洪峰流量—流域面积关系的验证,表明古洪水洪峰流量计算结果是可靠的,使洪水记录长度由实测洪水的数十年尺度延长到万年尺度。加入古洪水数据、结合历史调查洪水资料和实测洪水数据,绘制了泾河一万年来的洪水洪峰流量—频率曲线,使百年、千年一遇洪水的获取由传统的只依据实测几十年数据来外推方法转变为内插法来实现,提高了稀遇特大洪水流量的预测精度,为泾河流域水利水电和防洪减灾等工程建设方面提供了重要的设计洪水依据。本文获得的主要结论为:1.通过ZJC剖面多种环境代用指标分析,建立了该区域全新世气候与环境演变的过程,揭示了该区域全新世黄土—古土壤的物质来源。磁化率、烧失量、CaCO3含量、粒度成分,以及地球化学元素等指标均显示泾河流域经历了晚冰期(14700~11500 a B.P.)、早全新世(11500~8500 a B.P.)、中全新世(8500~3100 a B.P.)、晚全新世(3100 a B.P.至今)4个气候变化阶段,为泾河古洪水发生和规律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气候变化背景。2.通过地层学和沉积学分析准确判定了泾河2个剖面的古洪水平流沉积层,为再现泾河全新世洪水水位及洪峰流量提供了地质证据。通过野外宏观沉积特征识别,以及室内磁化率、烧失量、CaCO3含量、粒度的分析,准确判定CJC剖面平流沉积层共记录了5次全新世特大洪水事件。结合剖面420~450 cm地层中含有龙山文化晚期的文化遗物,以及与流域内其他剖面热释光所测年代序列对比,确定5次洪水主要发生在龙山文化晚期(4200~4000 a B.P.)。LCQ剖面记录了2次全新世特大洪水事件,地层对比发现洪水事件发生年代与CJC剖面相同。泾河两个剖面古洪水平流沉积层的准确判定,与渭河流域漆水河已有古洪水研究成果的对比,表明在全新世4200~4000 a B.P.期间黄河中游发生特大洪水事件具有普遍性。3.通过恢复古洪水水位、过流断面形态,采用水文学中的比降法计算出古洪水洪峰流量,并利用泾河现代大洪水恢复与洪峰流量—流域面积关系进行了验证。基于地层学、考古学和水文学方法,依据CJC剖面、LCQ剖面古洪水平流沉积物的单层厚度、底界高程,利用含沙率恢复古洪水水位;采用比降法,计算出泾河全新世时期的特大洪水的洪峰流量;通过现代洪痕恢复洪水和洪峰流量—流域面积关系验证,结果显示所采用水文学方法合理,计算结果可靠。4.加入古洪水数据,结合水文站实测的年最大洪峰流量、前人调查获得的历史洪水洪峰流量,建立了泾河一万年来的洪水洪峰流量—频率皮尔逊Ⅲ型曲线,不仅延长了泾河洪水数据系列的时间尺度,而且使得百年一遇、千年一遇洪水洪峰流量的获取由传统的依据几十年实测水文数据外推转变为内插来实现,提高了洪水频率的精度,该研究成果填补了泾河古洪水研究的空白,对于泾河流域的水利水电工程、防洪减灾、城市和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水资源开发利用、水污染防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实用价值。5.研究发现泾河洪水主要是暴雨洪水,龙山文化晚期(4200~4000 a B.P.)对应全新世大暖期后期的气候恶化过程,这一时期气候变率大,降水年际、年内变化大;加之,4200~4000 a B.P.的期间气候变冷,导致季风雨带的北撤,使雨带在黄河中游地区频繁活动,二者叠加共同作用是造成这一时期特大洪水发生的主要原因。本研究通过对泾河流域深入调查研究,在泾河的一级阶地全新世黄土—土壤剖面中发现古洪水沉积夹层,利用沉积地层学、地貌学、考古学等方法,确定泾河在4200~4000 a B.P.发生了特大洪水事件。利用水文学模型,计算出特大洪水的洪峰流量,大大延长了洪水水文数据序列,并建立了泾河全新世洪水频率曲线,科学、系统地提高了泾河洪水水文学计算精度,增强了泾河流域防洪减灾和水资源开发当中洪水频率分析的可靠性。本文研究成果对于泾河流域的防洪减灾、水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同时填补了泾河流域古洪水水文学研究的空白,对于泾河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戴相富[10](2009)在《石油系列绞车模块化设计与仿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绞车作为石油机械的主要传动部件,它能否安全稳定的运行,关系到整个石油机械系统的安全。由于国内目前绞车设计基本还停留在传统的设计理念上,已经适应不了专业化生产和快速反应市场的形势,也很难实现在大规模生产情况下产品质量的提高,因此制约了我国绞车制造行业的发展。本文重点针对石油系列绞车的模块化设计方法及绞车设计可靠性问题,在借鉴前人大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现代数学、力学、计算机、结构可靠性等知识,通过理论推导、数值模拟、工程实例分析及配套软件开发等手段,开展石油系列绞车模块化设计与仿真技术研究。首先,从石油系列绞车的结构组成与工作原理入手,较全面地分析了绞车设计中总体参数设计、滚筒设计、刹车系统设计、传动系统设计等方面的主要设计理论,并对计算模型进行了理论推导和分析,为后面的模块化设计,提供理论支撑。其次,以钻机绞车、修井机绞车、采油车绞车等石油系列绞车为基型产品,在模块化设计理论的基础上,根据绞车的技术要求并结合现场实际,按照功能模块划分方法将绞车设计划分为滚筒设计、刹车系统、传动系统三个主要模块以及总体参数设计和其它零部件设计两个辅助模块,并采用VB计算机语言开发了石油系列绞车模块化设计系统。再次,采用有限元方法对650型修井机主滚筒及捞砂滚筒进行分析。对于主滚筒,根据起下钻及钢丝绳位置不同,将滚筒表面载荷分为六种工况分别计算,并分别讨论了不同工况下各关键部件的应力情况及改进措施。对于捞砂滚筒,分别分析了不同钢丝绳缠绕层数以及不同钢丝绳拉力下各关键部件的应力情况,并得出了对应的最大Mises应力拟合公式。同时,根据可靠性设计理论,考虑绞车设计尺寸、外部载荷及材料特性等方面的随机性,分别对六种工况下绞车主要部件的可靠性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将绞车看成由各零件组成的串联系统,并对其系统可靠性进行分析。最后,详细研究分析了胀套联接的结构组成及工作原理,对胀套的力学模型进行了理论推导,并通过胀套联接在钻机绞车滚筒中的应用实例,验证了胀套联接在石油绞车中应用的可行性。

二、交叉带活节放大因子的计算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交叉带活节放大因子的计算式(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图像多特征模式识别的木材分类分选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基于木材图像分类分选研究现状
        1.2.2 发展趋势
    1.3 存在的问题及技术难点
        1.3.1 存在的问题
        1.3.2 技术难点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路线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及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数字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
        2.2.2 机器学习算法
3 基于颜色及纹理特征的木材树种相似度判别
    3.1 颜色特征的提取及木材树种判别
        3.1.1 木材材色空间分布特点分析
        3.1.2 颜色特征的提取及分析
        3.1.3 颜色特征的相似度判别算法
        3.1.4 实例及分析
    3.2 木材纹理特征的提取及木材树种判别
        3.2.1 纹理特征的描述
        3.2.2 木材纹理特点
        3.2.3 木材纹理特征的分析及提取
        3.2.4 木材纹理特征的相似度判别算法
        3.2.5 实例及分析
    3.3 基于颜色和纹理特征分步检索的木材树种相似度判别
    3.4 本章小结
4 木材缺陷检测及分类
    4.1 木材缺陷种类及特点
        4.1.1 木材表面缺陷
        4.1.2 缺陷种类及特点
    4.2 缺陷分类的特征提取
    4.3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木材缺陷检测及分类
        4.3.1 BP神经网络设计思想
        4.3.2 BP神经网络模型基本原理
        4.3.3 模型建立与结果分析
    4.4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木材缺陷检测及分类
        4.4.1 支持向量机的设计思想
        4.4.2 支持向量机基本原理
        4.4.3 模型建立与结果分析
    4.5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木材缺陷检测及分类
        4.5.1 卷积神经网络的设计思想
        4.5.2 卷积神经网络基本原理
        4.5.3 模型建立与结果分析
    4.6 缺陷分类方法比较
    4.7 本章小结
5 基于机器视觉特征的木材分类分选
    5.1 木材表面缺陷常规分割方法
    5.2 局部阈值二值化算法
        5.2.1 Bernsen算法
        5.2.2 Niblack算法
        5.2.3 Sauvola算法
    5.3 局部均值的二值化改进算法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5.5 基于数学形态学图像分割后处理
        5.5.1 结构元素
        5.5.2 腐蚀与膨胀
        5.5.3 开运算与闭运算
    5.6 锯材检验标准
        5.6.1 针叶树锯材检验标准
        5.6.2 阔叶树锯材检验标准
    5.7 按树种及缺陷的木材等级分选
    5.8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2)带压开采底板构造裂隙带活化导渗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Extended Abstract
目录
图清单
表清单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底板岩层细观渗流特征
    2.1 岩石伺服渗透试验
    2.2 岩石伺服渗透特征
    2.3 应变转换与渗流突变
    2.4 本章小结
3 底板突水力学特征及阻渗条件
    3.1 突水基本力学特征
    3.2 突水影响因素及类型划分
    3.3 底板阻渗条件
    3.4 本章小结
4 底板突水通道的形成及机制
    4.1 突水通道概念
    4.2 底板突水通道类型
    4.3 断层活化突水模型试验
    4.4 断层活化导渗机制
    4.5 本章小结
5 断层活化突变模型
    5.1 采掘扰动
    5.2 断层带介质水致弱化特性
    5.3 断层活化失稳非线性模型
    5.4 断层活化失稳机理
    5.5 本章小结
6 工程应用实践
    6.1 杨村矿 4603 工作面底板断层采动阻渗条件
    6.2 裴沟矿 32071 底板 F32-9断层采动阻渗性实测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3)子年度经济时间序列季节调整模型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本文的选题背景
        1.1.2 本文的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和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历程和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及趋势
    1.3 全文结构的安排
        1.3.1 论文研究框架
        1.3.2 论文结构安排
第2章 X-12-ARIMA季节调整模型分析与应用
    2.1 regARIMA模块分析
        2.1.1 regARIMA模型原理
        2.1.2 异常值回归变量识别和分析
        2.1.3 日历效应回归变量识别和测定
    2.2 X-11季节调整模块分析
        2.2.1 移动平均的季节调整原理分析
        2.2.2 X-11的对称和非对称移动平均分析
    2.3 中国居民消费价格实时监测的指数选择
        2.3.1 消费价格指数的特点与相互关系
        2.3.2 中国月度消费价格指数的季节调整
        2.3.3 中国居民消费价格实时监测的指数选择
        2.3.4 基于X-12-ARIM模型的CPI折年率计算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TRAMO-SEATS季节调整模型分析与应用
    3.1 TRAMO模块分析
        3.1.1 TRAMO模型的简单描述
        3.1.2 TRAMO模型的参数估计和预测
        3.1.3 默认模型和预试
        3.1.4 TRAMO模型的缺失值处理
        3.1.5 TRAMO模型的异常值处理
        3.1.6 TRAMO模型中ARIMA模型的选择
    3.2 SEATS模块分析
        3.2.1 程序的简短描述
        3.2.2 ARIMA模型的分解
    3.3 中国粮食价格的运行特征
        3.3.1 概述
        3.3.2 数据来源、处理及说明
        3.3.3 中国粮食消费价格运行特征实证研究
        3.3.4 中国粮食消费价格预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季节调整模型的质量评估及X-13A-S模型
    4.1 引言
    4.2 季节调整模型差异的理论分析
    4.3 季节调整模型谱分析检验剩余季节性
    4.4 季节调整模型稳定性诊断方法
        4.4.1 幂等诊断
        4.4.2 平滑间距(Sliding Spans)诊断
        4.4.3 修正历史(Revision Histories)诊断
    4.5 季节稳定性的检验
    4.6 季节调整模型质量检验的一个模拟方法
        4.6.1 几个假设
        4.6.2 几种季节调整模型检验统计量
        4.6.3 数据的生成过程DGP
    4.7 X-13A-S季节调整模型
        4.7.1 X-13A-S模型概述
        4.7.2 X-13A-S新的模型选项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我国子年度经济时间序列季节调整模型扩展应用
    5.1 中国生产价格与消费价格传导关系研究
        5.1.1 概述
        5.1.2 CPI与PPI的内涵和差异
        5.1.3 CPI与PPI之间关系的理论分析
        5.1.4 TRAMO-SEATS季节调整模型和HP滤波方法
        5.1.5 PPI与CPI关系的季节调整-滤波方法研究
    5.2 危机事件对中国入境旅游外汇收入影响评估
        5.2.1 基于TRAMO-SEATS季节调整的本底线改进
        5.2.2 基于改进本底线的旅游危机事件损失评估
    5.3 基于季节调整本底线的SARS对中国铁路客运量的损失评估
        5.3.1 基于季节调整本底线的危机事件铁路客运损失评估
        5.3.2 改进季节调整本底线的铁路客运损失评估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状态空间的季节调整模型与应用
    6.1 状态空间模型分析
    6.2 卡尔曼滤波方法分析
        6.2.1 Kalman滤波的一般形式
        6.2.2 Kalman滤波的解释和性质
        6.2.3 Kalman滤波的初始条件
    6.3 基于状态空间模型的超参数估计
    6.4 基于状态空间方法的季节调整
        6.4.1 简化状态空间模型
        6.4.2 季节调整的状态空间表示
        6.4.3 状态空间表示的季节调整模型求解
    6.5 基于状态空间方法的中国季度GDP季节调整
        6.5.1 概述
        6.5.2 研究对象和数据来源及分析处理
        6.5.3 季节调整状态空间模型的定义和参数估计
        6.5.4 基于季节调整状态空间模型的中国GDP季节调整
        6.5.5 状态空间季节调整模型和TRAMO-SEATS模型的比较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SRIF的状态空间季节调整模型及应用
    7.1 引言
    7.2 一个状态空间季节调整模型分析
    7.3 一个均方根信息滤波或平滑方法
        7.3.1 Kalman滤波方法
        7.3.2 一个均方根信息滤波平滑方法
    7.4 均方根信息滤波的DECOMP程序分析
    7.5 基于SRIF的状态空间季节调整模型与我国居民消费
        7.5.1 数据来源及分析处理
        7.5.2 模型中AR成分的选择
        7.5.3 模型中交易日成分选择
        7.5.4 季节调整模型所得各成分分析
        7.5.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环比增长率和经济监测
    7.6 消费率重估、分解和扩大消费需求
        7.6.1 我国商品货物消费率估计和分解
        7.6.2 我国消费率波动分析和政策建议
    7.7 本章小结
第8章 基于Bayes的季节调整模型与应用
    8.1 引言
    8.2 季节调整Bayes方法分析
        8.2.1 季节调整的经典回归方法
        8.2.2 关于对趋势项和季节项的约束条件
        8.2.3 带有随机约束的回归模型
        8.2.4 Bayes季节调整模型构建与评价准则
        8.2.5 贸易日和闰年调整
    8.3 季节调整Bayes程序分析
    8.4 基于Bayes季节调整模型的中国居民消费
        8.4.1 数据来源及分析处理
        8.4.2 中国居民消费季节调整Bayes程序分析
        8.4.3 中国居民消费Bayes季节调整结果分析
        8.4.4 基于Bayes季节调整模型的假日经济与居民消费
    8.5 本章小结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9.1 本文的主要结论
    9.2 本文的主要政策建议
    9.3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9.4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在学期间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在学期间获奖和荣誉情况
后记

(4)主动源宽角反射/折射地震成像研究及其在华北地区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地震走时成像方法及研究进展
    2.1 引言
    2.2 地震成像方法回顾
    2.3 地震走时成像方法
    2.4 影响岩石中地震波传播速度的机制
第三章 地震建模及走时成像策略
    3.1 引言
    3.2 建模前准备工作
    3.3 建模策略
    3.4 结果评估
第四章 天津-北京-赤城地壳上地幔成像
    4.1 引言
    4.2 天津-北京地壳构造研究
    4.3 观测系统
    4.4 天津北京地壳高分辨成像
    4.5 天津-北京上地壳高分辨2.5D/3D成像
    4.6 天津-北京-赤城地壳上地幔成像
    4.7 天津-北京-赤城主要断裂成像
第五章 银川盆地上地壳三维折射成像及分辨分析
    5.1 引言
    5.2 银川盆地上地壳三维折射成像
    5.3 多尺度检测板分辨分析
    5.4 主要断裂构造成像
第六章 复杂震相的分析及地震成像技术展望
    6.1 引言
    6.2 近地围陷波——WG震相研究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7.1 传统走时成像技术的局限
    7.2 超越传统走时成像
    7.3 波形反演
    7.4 地震成像技术展望
    7.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5)基于变分PDE的单板缺陷图像检测及修补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1.2 课题的研究目的
        1.1.3 课题的研究意义
    1.2 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变分偏微分方程图像处理概述
        1.3.1 基于PDE的图像分解概述
        1.3.2 图像修复概述
    1.4 机器人单板缺陷检测修补系统设计
        1.4.1 Motoman UP6机器人简介
        1.4.2 单板缺陷检测修补系统的构成
        1.4.3 计算机视觉系统的软件设计流程
    1.5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2 基于PDE的单板缺陷图像分割技术研究
    2.1 引言
    2.2 水平集方法及C-V模型
        2.2.1 水平集介绍
        2.2.2 偏微分方程在图像分割中的应用
        2.2.3 多目标分割策略—背景填充技术
        2.2.4 加性分裂算子AOS
    2.3 基于改进C-V模型的单板缺陷识别
        2.3.1 C-V模型的扩展
        2.3.2 多相水平集C-V模型
        2.3.3 背景填充多相C-V模型
        2.3.4 实验结果及分析
    2.4 改进矢量C-V模型的单板缺陷彩色图像分割
        2.4.1 矢量C-V模型及扩展
        2.4.2 背景填充多相矢量C-V模型
        2.4.3 多相矢量C-V扩展模型算法实现步骤
        2.4.4 实验结果及分析
    2.5 改进C-V模型与小波变换的单板缺陷识别
        2.5.1 二维离散小波变换
        2.5.2 算法实现步骤
        2.5.3 实验结果及分析
    2.6 改进矢量C-V模型与Gabor滤波器的单板缺陷识别
        2.6.1 多通道Gabor滤波器
        2.6.2 改进矢量C-V及Gabor滤波实现步骤
        2.6.3 实现结果及分析
    2.7 本章小结
3 基于全局最优的动态轮廓模型单板缺陷识别研究
    3.1 引言
    3.2 活动轮廓模型介绍
        3.2.1 测地线活动轮廓模型
        3.2.2 无边缘动态轮廓模型
        3.2.3 全变分模型
    3.3 改进的多目标活动轮廓检测模型
    3.4 带权TV范数的快速对偶化算法实现
    3.5 实验结果及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图像分解的单板缺陷边缘检测方法研究
    4.1 引言
    4.2 图像分解相关理论介绍
        4.2.1 泛函空间的概念
        4.2.2 基于PDE的图像分解模型
    4.3 PDE在单板缺陷图像分解中的应用
        4.3.1 基于ROF的单板缺陷图像分解
        4.3.2 基于VO模型的单板缺陷图像分解
    4.4 基于PDE的单板缺陷图像分解新方法
        4.4.1 消除阶梯效应的图像分解新模型
        4.4.2 新图像分解模型的求解算法
        4.4.3 新模型算法的离散化
        4.4.4 仿真实验及分析
    4.5 图像分解与边缘检测耦合的单板缺陷识别
        4.5.1 图像的结构-纹理分解新模型
        4.5.2 新结构-纹理分解模型的求解
        4.5.3 构造半二次规整化的边缘检测模型
        4.5.4 算法的离散化
        4.5.5 仿真实验和算法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基于图像修补的单板缺陷修复研究
    5.1 引言
    5.2 BSCB改进算法的单板缺陷图像修补
        5.2.1 BSCB算法
        5.2.2 BSCB模型的算法改进
        5.2.3 BSCB改进算法的实验比较
        5.2.4 BSCB改进算法的实验分析
    5.3 BSCB与样本块耦合的单板缺陷图像修补
        5.3.1 基于样本块的图像修复算法
        5.3.2 基于样本块图像修复算法的不足
        5.3.3 BSCB改进算法与样本块耦合的单板缺陷图像修补
        5.3.4 实验结果及分析
    5.4 基于图像分解的单板缺陷图像修补
        5.4.1 灰度与彩色单板缺陷图像分解
        5.4.2 灰度单板图像的结构-纹理修复方法
        5.4.3 彩色单板图像的结构-纹理修复方法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城市空间文化结构研究 ——以西南地域城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选题由来与研究问题
        1.1.1 城市空间的文化危机
        1.1.2 西南地域城市空间的文化问题
        1.1.3 城市空间文化研究的愿景
    1.2 核心概念与相关研究
        1.2.1 国外相关研究概述
        1.2.2 国内相关研究概述
    1.3 研究的目的、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的目的、内容与意义
        1.3.2 究方法与研究框图
        1.3.3 实证研究范围与对象
2 认识基础:城市空间文化本体论
    2.1 城市空间的文化学认知
        2.1.1 城市空间认识的方法论
        2.1.2 城市空间的多维本质
        2.1.3 文化学的城市空间
        2.1.4 西南地域城市空间的文化特征
    2.2 城市空间的文化要素及其分类
        2.2.1 城市空间的文化要素
        2.2.2 城市空间文化的分类
        2.2.3 城市空间文化的类型
    2.3 城市空间的文化二重性
        2.3.1 作为文化载体的城市空间
        2.3.2 作为文化本体的城市空间
        2.3.3 西南地域城市空间的文化二重性
    2.4 本章小结
3 理论建构:城市空间文化结构论
    3.1 城市空间多维结构中的文化结构
        3.1.1 城市空间系统及其结构
        3.1.2 城市空间结构的多维本质
        3.1.3 城市空间文化结构的基本单元
    3.2 城市文化结构的组成与特征
        3.2.1 城市空间文化结构历史透视
        3.2.2 城市空间文化结构分类
        3.2.3 城市空间文化结构组织机理
    3.3 西南地域城市空间文化结构特征
        3.3.1 自然/地形条件的影响
        3.3.2 人文/民族条件的影响
        3.3.3 近现代历史发展条件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分析方法:城市空间文化结构解析与评价
    4.1 城市空间文化价值思想
        4.1.1 城市空间文化发展阶梯观
        4.1.2 城市空间文化积淀观
        4.1.3 城市空间文化生态观
        4.1.4 城市空间文化兼容观
        4.1.5 城市空间文化价值观
    4.2 城市空间的文化价值量化研究
        4.2.1 文化存量与文化增量
        4.2.2 城市空间文化价值计量
        4.2.3 城市空间文化价值量的损益计算
        4.2.4 文化价值量化研究方法的前景
    4.3 城市空间文化结构解析
        4.3.1 城市空间文化结构三级尺度解析
        4.3.2 城市空间文化结构三个层面解析
        4.3.3 城市空间文化结构三种形态解析
    4.4 城市空间文化结构评价
        4.4.1 城市空间文化结构健全度标准
        4.4.2 城市空间文化结构健全性模式
        4.4.3 城市空间文化结构评价方法
    4.5 本章小结
5 分析案例:西南地域城市空间文化结构解析
    5.1 成都-都江堰-阆中城市空间文化结构解析
        5.1.1 成都城市空间文化结构解析
        5.1.2 都江堰城市空间文化结构解析
        5.1.3 阆中城市空间文化结构解析
    5.2 丽江城市空间文化结构解析
        5.2.1 丽江宏观城市空间文化结构解析
        5.2.2 丽江中观城市空间文化结构解析
        5.2.3 大研古城微观城市空间文化结构解析
    5.3 重庆城市空间文化结构解析
        5.3.1 重庆宏观城市空间文化结构解析
        5.3.2 重庆中观城市空间文化结构解析
        5.3.3 重庆微观城市空间文化结构解析
    5.4 本章小结
6 发展前景:从城市空间文化结构到城市空间文化规划
    6.1 建构城市空间文化目标体系
        6.1.1 设立空间文化规划目标的原则
        6.1.2 城市空间文化目标体系构成
        6.1.3 城市空间文化规划目标体系的动态应用
    6.2 城市空间文化规划的主要内容
        6.2.1 城市空间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梳理
        6.2.2 城市空间文化单元的盘点、保护与创造
        6.2.3 城市空间文化结构的模式选择
        6.2.4 城市空间文化规划的成果与意义
    6.3 融入现有城市空间规划体系
        6.3.1 与空间规划对接的必要性
        6.3.2 与空间规划对接的层次性
        6.3.3 与空间规划对接的操作性
    6.4 城市空间文化规划的五个探索案例
        6.4.1 案例一:重庆解放碑延伸城市空间文化轴的构想和建议
        6.4.2 案例二:文化导向的空间规划——“天使之城”映秀镇规划
        6.4.3 案例三:重庆南岸区城市品质提档升级规划设计
        6.4.4 案例四:重庆解放碑金融街区城市设计中的空间文化结构体现
        6.4.5 案例五:文化复兴策略下的重庆渝中区嘉陵桥西村整治规划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研究主要结论
    7.2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7.3 研究不足之处
    7.4 下一步研究构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西南地域11 城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表_文化(2009)
    B 丽江名人录
    C 重庆居民文化消费调查报告
    D 丽江文化印象——丽江市文化产业考察报告
    E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7)基于神经网络的提升机制动系统故障诊断技术与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选题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故障诊断技术
        1.3.2 神经模糊控制及神经网络算法
        1.3.3 提升机制动系统故障诊断技术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小结
第二章 提升机制动系统工况监测方法
    2.1 引言
    2.2 提升机制动系统
        2.2.1 制动系统基本组成
        2.2.2 盘型制动器工作原理
    2.3 制动系统在线监测方案设计
        2.3.1 试验台
        2.3.2 故障信息采集系统功能
        2.3.3 系统硬件构成
        2.3.4 系统软件组成
    2.4 制动系统性能参数监测
        2.4.1 制动力(制动力矩)监测
        2.4.2 液压站压力与油温监测
        2.4.3 闸瓦间隙监测诊断
        2.4.4 制动盘偏摆在线诊断
        2.4.5 制动减速度监测
        2.4.6 监测的性能参数在线显示
    2.5 小结
第三章 提升机制动系统FTA
    3.1 引言
    3.2 FTA基本理论与方法
    3.3 制动系统FTA定性分析方法
        3.3.1 基于NNEDS制动系统故障分解‘或’树
        3.3.2 制动系统故障变换‘与’树
        3.3.3 制动系统故障‘混合’树
        3.3.4 制动系统故障FMEA和FMECA(FTA)
    3.4 制动系统FTA定量分析方法
        3.4.1 定量分析理论
        3.4.2 "组合爆炸"及薄弱环节
        3.4.3 电气故障MCSFT精确推理
        3.4.4 FT在MYCIN中的故障不精确推理
    3.5 小结
第四章 NN算法与结构设计
    4.1 引言
    4.2 NN算法与改进
        4.2.1 标准梯度下降法
        4.2.2 非线性数值优化算法
    4.3 NN算法与结构对故障诊断的影响
        4.3.1 故障样本
        4.3.2 BP网络结构与训练参数设计
        4.3.3 算法与结构分析
        4.3.4 不同算法的训练次数分析
        4.3.5 不同算法的训练目标分析
        4.3.6 结论
    4.4 NN算法与结构对神经模糊控制性能的影响
        4.4.1 模糊控制规则与模糊样本
        4.4.2 BP网络算法与参数设定
        4.4.3 不同算法对模糊控制性能的影响
        4.4.4 结论
    4.5 小结
第五章 基于NNEDS的制动系统故障诊断
    5.1 引言
    5.2 NNEDS信息融合方法和特性
        5.2.1 信息融合目的
        5.2.2 信息融合框架及特性
    5.3 NNEDS原理和结构
        5.3.1 NNEDS原理框图与功能
        5.3.2 NNEDS递阶分级结构诊断原理
    5.4 NNEDS降维诊断基本理论与方法
    5.5 制动系统的NNEDS设计方法
        5.5.1 NNEDS知识表示方法
        5.5.2 NNEDS自动推理策略
        5.5.3 NNEDS动态数据库管理
    5.6 递阶分级NNEDS应用
        5.6.1 神经网络设计
        5.6.2 基于SOM网络的制动系统故障分类
        5.6.3 基于BP和Elman网络的液压站故障诊断
        5.6.4 结论
    5.7 小结
第六章 制动系统恒减速模糊控制器NNSOC设计
    6.1 引言
    6.2 神经模糊控制器
        6.2.1 神经模糊控制器结构特征
        6.2.2 双输入单输出NNFC结构与特征
    6.3 双输入单输出模糊控制器设计方法
        6.3.1 双输入单输出FC结构和模糊控制原理
        6.3.2 精确量的模糊化
        6.3.3 模糊控制规则的形成
        6.3.4 模糊判决与解模糊的查表算法
    6.4 双输入单输出FLSOC和NNSOC结构与特征
        6.4.1 控制方式不同
        6.4.2 控制器自校正方式不同
    6.5 喷嘴挡板阀式制动系统的恒减速NNSOC
        6.5.1 NNSOC速度环控制方法
        6.5.2 压力环油压的控制方法
        6.5.3 液压控制元件喷嘴挡板阀特性测试与仿真
    6.6 恒减速NNSOC设计
        6.6.1 神经模糊控制的样本收集
        6.6.2 NNSOC的网络结构与控制规则
        6.6.3 网络设计与训练
        6.6.4 网络的稳定性
        6.6.5 结论
    6.7 四种恒减速控制器控制精度对比分析
    6.8 伺服-比例阀式制动系统液压系统及恒减速NNSOC
        6.8.1 NNSOC压力环油压模糊控制方法
        6.8.2 E141的恒减速NNSOC的故障控制
    6.9 三重控制特性融合控制故障
    6.10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进一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西安市商业地产价格趋势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的内容
        1.1.2 问题的提出
        1.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和结构框架
        1.2.1 研究思路和方法
        1.2.2 本文的结构框架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二章 商业房地产价格体系及影响因素
    2.1 商业房地产价格体系
    2.2 影响商业地产价格的因素
        2.2.1 经济因素
        2.2.2 社会因素
        2.2.3 行政因素
第三章 西安市商业房地产现状及其价格影响因素分析
    3.1 西安市商业地产现状
        3.1.1 西安市各城区商业地产现状
        3.1.2 西安商业地产存在的问题
    3.2 西安市商业地产价格影响因素分析
        3.2.1 分析方法选择
        3.2.2 主成份分析方法
        3.2.3 西安市商业房地产价格影响因素的主成分析
    3.3 本章小结
        3.3.1 西安市商业地产价格影响因子解释
        3.3.2 西安市商业地产价格影响因素影响度排序
第四章 西安市商业房地产价格趋势预测
    4.1 基于GM(1,1)模型的价格预测
        4.1.1 GM(1,1)预测模型原理
        4.1.2 基于灰色GM(1,1)模型的价格预测
        4.1.3 对参数的二次拟合估计
    4.2 基于费尔哈斯模型的价格预测
        4.2.1 费尔哈斯模型理论
        4.2.2 基于费尔哈斯模型的价格预测
        4.2.3 费尔哈斯残差修正模型价格预测
    4.3 基于GM(1,1)模型和费尔哈斯模型预测结果的二次规划
第五章 结论及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的论文

(9)泾河流域全新世环境演变及特大洪水水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2 研究进展
        2.1 环境演变的研究进展
        2.2 黄土在环境变迁研究中的意义
        2.3 古洪水研究概况
        2.3.1 国外古洪水研究进展
        2.3.2 国内古洪水研究进展
        2.4 古洪水研究原理与方法
        2.4.1 古洪水沉积特征
        2.4.2 古洪水研究方法
        2.4.3 古洪水年代测定
        2.5 全新世洪水与气候变化
        2.6 古洪水研究的实际意义
        2.7 古洪水研究工作的难点
    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的技术路线
    4 研究工作流程和工作量
        4.1 研究工作流程
        4.2 研究工作量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和剖面选择
    1 研究区自然概况
        1.1 地形
        1.2 气候
        1.3 地质与土壤
        1.4 植被
        1.5 水文
        1.6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1.6.1 水土流失严重
        1.6.2 水资源短缺
        1.6.3 植被退化
        1.6.4 耕地面积骤减
        1.6.5 环境污染严重
    2 全新世剖面选择和采样
        2.1 ZJC剖面
        2.2 CJC剖面
        2.3 LCQ剖面
    3 剖面地层年代
        3.1 ZJC剖面
        3.2 CJC剖面
        3.3 剖面年代对比
第三章 环境代用指标的意义和实验方法
    1 磁化率的环境指示意义和实验测定方法
        1.1 磁化率的环境指示意义
        1.2 磁化率的实验测定方法
    2 烧失量的环境指示意义和实验测定方法
        2.1 烧失量的环境指示意义
        2.2 烧失量实验测定方法
    3 碳酸钙的环境指示意义和实验测定方法
        3.1 碳酸钙的环境指示意义
        3.2 碳酸钙实验测定方法
    4 粒度的环境指示意义和实验测定方法
        4.1 粒度的环境指示意义
        4.1.1 粒度分级标准
        4.1.2 粒度成分及其沉积环境意义
        4.1.3 粒度参数与沉积环境
        4.2 粒度的实验测定方法
        4.2.1 粒度测定
0.1mm的颗粒测定'>4.2.2 粒径>0.1mm的颗粒测定
    5 化学元素的环境指示意义和实验测定方法
        5.1 化学元素的环境指示意义
        5.2 化学元素实验测定方法
第四章 实验结果分析及解释
    1 ZJC剖面
        1.1 磁化率
        1.2 烧失量
        1.3 CaCO_3含量
        1.4 粒度成分
        1.4.1 剖面粒度组成及各粒级含量变化
        1.4.2 剖面粒度参数的变化
        1.4.3 剖面粒度累积频率的变化
        1.5 沉积学指标的环境指示意义分析
        1.6 元素分析
        1.6.1 常量元素分析
        1.6.2 微量元素分析
    2 CJC剖面
        2.1 磁化率
        2.2 烧失量
        2.3 CaCO_3含量
        2.4 粒度成分
        2.4.1 剖面粒度组成及土壤学划分粒级含量变化
        2.4.2 剖面粒度参数的变化
第五章 径河流域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剖面记录的气候变化
    1 径河流域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剖面气候变化分析
    2 径河流域晚冰期(14 700~11 500 a B.P.)气候变化
    3 径河流域全新世不同阶段气候变化
        3.1 早全新世(11 500~8 500 a B.P.)
        3.2 中全新世(8 500~3 100 a B.P.)
        3.3 晚全新世(3 100 a B.P.至今)
第六章 径河洪水调查
    1 径河水文特性
        1.1 水系组成
        1.2 气象水文
        1.2.1 降水
        1.2.2 蒸发
        1.3 径流特征
        1.3.1 径流
        1.3.2 泥沙
    2 径河中游洪水调查
        2.1 实测洪水
        2.2 历史调查洪水
        2.3 洪水特点
        2.3.1 暴雨洪水成因
        2.3.2 历史上着名的暴雨洪水
        2.3.3 近年来调查的暴雨洪水
第七章 径河中游全新世特大洪水水文学恢复
    1 古洪水事件的判别
        1.1 CJC剖面古洪水事件的判别
        1.2 LCQ剖面古洪水事件的判别
    2 古洪水水位的确定
    3 古洪水流量计算方法的确定
        3.1 控制断面法
        3.2 回水曲线法
        3.3 水位─流量关系法
        3.4 比降法
    4 径河彬县─永寿河段古洪水水文学重建
        4.1 古洪水河床断面确定
        4.2 水面比降的确定
        4.3 河道糙率的确定
        4.4 古洪水流量的水文计算
    5 径河礼泉─淳化河段古洪水水文学重建
        5.1 古洪水水位的确定
        5.2 水力参数的确定
        5.3 古洪水流量的水文计算
    6 古洪水洪峰流量计算结果的水文学验证
        6.1 现代大洪水洪痕调查
        6.2 洪峰流量─流域面积关系的验证
    7 洪水频率和重现期的计算
        7.1 实测洪水资料的选样
        7.2 洪水经验频率的计算
        7.3 统计参数的计算
        7.3.1 无特大洪水加入时实测洪峰流量的计算步骤
        7.3.2 历史调查特大洪水加入时洪峰流量的计算步骤
        7.3.3 古洪水和历史调查特大洪水加入时洪峰流量的计算步骤
    8 古洪水成因分析
        8.1 气候变率
        8.2 季风雨带的移动变化
第八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0)石油系列绞车模块化设计与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石油绞车的种类
        1.2.2 石油绞车的技术现状
        1.2.3 石油绞车的发展趋势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绞车总体方案分析
    2.1 绞车的功能原理
    2.2 绞车功能的逻辑分析
    2.3 绞车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2.3.1 绞车结构
        2.3.2 绞车工作原理
    2.4 主要技术标准及设计原则
    2.5 绞车总体参数计算
        2.5.1 绞车额定功率计算
        2.5.2 起升重量计算
        2.5.3 钢丝绳计算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滚筒设计及分析
    3.1 滚筒壳基本尺寸的确定
        3.1.1 基本尺寸影响因素分析
        3.1.2 滚筒基本尺寸的计算
    3.2 滚筒静强度分析
        3.2.1 钢丝绳在滚筒上时的卷绕载荷
        3.2.2 特定外载条件下滚筒的应力计算
        3.2.3 加强筋环作用力的近似简化
        3.2.4 综合因素作用下的滚筒强度计算方法
    3.3 滚筒稳定性计算方法的研究
        3.3.1 钢丝绳紧箍作用下滚筒稳定性计算方法
        3.3.2 扭矩和横向力作用下滚筒稳定性计算方法
        3.3.3 滚筒在各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稳定性计算理论
        3.3.4 钢丝绳缠绕圈数对稳定性的影响
    3.4 滚筒轴的疲劳强度分析
        3.4.1 滚筒轴的静强度计算
        3.4.2 修井曲线的函数形式
        3.4.3 交变应力下疲劳强度计算的理论基础
        3.4.4 强度应力循环分析
        3.4.5 利用修井曲线校核滚筒轴疲劳强度
    3.5 绞车滚筒的优化设计及极限壁厚的确定
        3.5.1 滚筒的优化
        3.5.2 滚筒优化设计程序
    3.6 滚筒有限元仿真分析
        3.6.1 主滚筒静强度的有限元分析
        3.6.2 捞砂滚筒静强度的有限元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刹车系统
    4.1 主刹车系统
        4.1.1 带式刹车系统
        4.1.2 盘式刹车系统
        4.1.3 气控刹车系统
    4.2 辅助刹车系统
        4.2.1 水刹车
        4.2.2 电磁刹车
        4.2.3 电磁涡流刹车与水刹车对比分析
    4.3 刹车机构优化分析
        4.3.1 带车刹车系统优化
        4.3.2 盘式刹车系统优化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传动系统
    5.1 概述
    5.2 传动系统的变速设计
        5.2.1 设计参数
        5.2.2 中间速度的选择
    5.3 变速传动方式的分析选择
        5.3.1 链传动
        5.3.2 齿轮传动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石油系列绞车模块化设计
    6.1 绞车模块化划分方案
        6.1.1 划分原则
        6.1.2 划分方案
    6.2 绞车计算模块功能介绍
        6.2.1 总体参数设计分析模块
        6.2.2 滚筒设计分析模块
        6.2.3 刹车系统设计分析模块
        6.2.4 传动系统分析模块
        6.2.5 其它零部件设计分析模块
    6.3 软件界面设计
        6.3.1 软件主界面
        6.3.2 计算窗口界面
        6.3.3 查看结果文件
        6.3.4 帮助
    6.4 软件计算实例
        6.4.1 滚筒的初步计算实例
        6.4.2 滚筒轴疲劳强度分析实例
    6.5 软件特点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绞车可靠性研究
    7.1 可靠性研究方法
        7.1.1 可靠性设计理论基础
        7.1.2 系统可靠性设计
    7.2 绞车的可靠性研究
        7.2.1 绞车系统可靠性分析
        7.2.2 绞车零件的可靠性分析
    7.3 绞车的可靠性分析实例
        7.3.1 滚筒部件的可靠性分析
        7.3.2 Monte-Carlo概率有限元法循环次数的确定
        7.3.3 滚筒系统可靠性分析结果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胀套联接在石油绞车上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8.1 概述
    8.2 胀套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8.3 胀套的特点
    8.4 胀套的种类
    8.5 胀套联接受力分析及选用原则
        8.5.1 月长套联接承载能力计算
        8.5.2 对轴孔结合面的要求
        8.5.3 轴为空心轴时的尺寸确定
        8.5.4 轮毂尺寸的确定
        8.5.5 串联数个胀套时的额定负荷
        8.5.6 选用说明
    8.6 胀套安装与拆卸规程
    8.7 胀套的应用
    8.8 钻机绞车滚筒中胀套的设计及应用
        8.8.1 月长套力学分析
        8.8.2 钻机绞车滚筒中胀套的应用实例
    8.9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四、交叉带活节放大因子的计算式(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图像多特征模式识别的木材分类分选算法研究[D]. 罗微. 东北林业大学, 2019
  • [2]带压开采底板构造裂隙带活化导渗机制[D]. 张蕊. 中国矿业大学, 2014(12)
  • [3]子年度经济时间序列季节调整模型与应用研究[D]. 桂文林. 暨南大学, 2011(10)
  • [4]主动源宽角反射/折射地震成像研究及其在华北地区的应用[D]. 田晓峰.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2(09)
  • [5]基于变分PDE的单板缺陷图像检测及修补关键技术研究[D]. 王阿川. 东北林业大学, 2011(09)
  • [6]城市空间文化结构研究 ——以西南地域城市为例[D]. 黄瓴. 重庆大学, 2010(07)
  • [7]基于神经网络的提升机制动系统故障诊断技术与方法[D]. 雷勇涛. 太原理工大学, 2010(01)
  • [8]西安市商业地产价格趋势探究[D]. 姜增伟.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9(10)
  • [9]泾河流域全新世环境演变及特大洪水水文学研究[D]. 李瑜琴. 陕西师范大学, 2009(06)
  • [10]石油系列绞车模块化设计与仿真研究[D]. 戴相富. 中国石油大学, 2009(02)

标签:;  ;  ;  ;  ;  

十字带接头放大系数计算公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