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理州蚕豆产业化发展的思考

对大理州蚕豆产业化发展的思考

一、大理州蚕豆产业化发展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周瑶,姚梦楠,缪亚梅,金建华,顾春燕,赵娜,汪凯华,王学军[1](2022)在《中国鲜食蚕豆产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鲜食蚕豆产业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发展,主要历经了产业起步、产业雏形、产业发展阶段,目前中国鲜食蚕豆产业已到达提升阶段。本研究综述了鲜食蚕豆产业的发展阶段、影响鲜食蚕豆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鲜食蚕豆产业发展的现状并针对现状提出鲜食蚕豆产业发展的几点策略,以期为将来鲜食蚕豆产业发展实现突破和不断提升提供参考和借鉴。

张腾[2](2021)在《祥云大营传统制陶技艺研究》文中指出中国最早的陶器制作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之后从夏商周一直到明清时期都有对于陶器制作的记载,从考古遗址出土的陶器可以看出,全国各个地区都有制陶的传统,制陶技艺一直传承至今。如今各地制陶的技艺与成品虽存在着共性,但由于分布于不同的地区,因此在土质、器型、装饰、烧制用窑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异,特征各异。云南省大理州祥云县大营村制陶历史悠久,保留了传统的手工制坯技艺、传统龙窑烧制技艺与家族式的传承方式。当地的自然环境、生产方式、社会制度、民风民俗赋予了大营传统制陶技艺独特的文化艺术特征。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祥云大营制陶经历了由兴至衰再到手艺重拾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祥云大营制陶也在不断的变迁。笔者以老中青三代制陶者的人生史作为调查主线,将祥云大营制陶技艺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前后发生的变化穿插其中,从制陶技艺、仪式禁忌、特色制品、销售方式、文化交流、制陶观念等方面的变迁进行分析,深入研究祥云大营制陶技艺的发展与传承之路。本研究将文献资料、田野调查材料与非遗政策相结合,研究祥云大营传统制陶技艺的发展变迁与传承保护。包括祥云大营传统制陶技艺在成为非遗前后如何在市场中流通、如何展示表演、如何创新传承等方面进行探寻。力求进一步找到在非遗背景中,国家政府政策支持下,传统手工艺的发展传承模式。

火彦昌[3](2020)在《南涧跳菜产业化开发与保护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民族文化是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所创造、传承和享用的文化形态,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认同价值和经济价值。产业化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现效益为目标,依靠专业服务和质量管理形成产业的系列化和品牌化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但本文所探讨的产业化是指某项民族文化资本通过开发运作逐渐建立民族文化产业的过程,民族文化的产业化不仅能为一个地方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提供展示的舞台和资金,还能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跳菜是流传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南涧彝族自治县一带的民俗活动,彝语称之为“吾多哈”,即“跳着舞上菜”的意思。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南涧跳菜从彝族同胞间的自娱自乐发展成为当地的文化名片,随之而来的是从政府到民间南涧跳菜产业化发展共识的形成。南涧跳菜的产业化在政策供给、人才队伍建设、经济效益、发展和创新方面取得较大进展,但受到文化生态改变、时空和人际关系限制、开发界限难以确定、人力资源匮乏、产业链建设滞后、网络宣传和市场管理不到位等多种因素制约,南涧跳菜产业化发展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同时,南涧跳菜的产业化发展也让南涧跳菜的文化形态、文化功能、传承群体、传承方式产生了解构和重构的文化现象。本文从民族文化产业开发的角度,分析在产业化过程中南涧跳菜文化的变迁及产业化对跳菜文化所产生的影响,探究制约南涧跳菜文化产业化的体制机制和影响因素,提出南涧跳菜产业化开发的“三线运作”模式,推动南涧跳菜产业化开发和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耿飙[4](2020)在《农业面源污染规模化防控政策机制研究 ——以洱海种植业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以农业清洁生产实践为纽带,针对洱海流域种植农户、规模户、合作社等不同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农业规模化防控面源污染高效组织模式是极为必要的,能够有效缓解农业面源污染。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实地调研、定性与定量分析、计量经济学模型与实证案例结合等研究方法,研究洱海流域稻-蒜轮作模式不同规模经营主体间水稻、大蒜成本收益以及N投入、减施化肥增施有机肥意愿,了解环保型友好农业技术现状,然后深入分析农户土地转出意愿程度,探讨不同经营组织模式间的成员间博弈论关系和当地种植规模经营典型模式案例分析,提出适宜洱海流域农业规模化防控面源污染高效组织模式、运行机制与支持政策建议。本文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1.洱海流域适度规模化的稻-蒜轮作种植经营,不仅大大降低了生产中化肥N养分的投入,从源头上预防农业面源污染。而且转变了农业生产方式,积极采用环境友好型种植经营模式,防控了面源污染风险,且在此基础上获得更高的收益,凸显了规模经营的优势。2.年龄负向影响农户减少化肥量的意愿,农户对有机肥好处的认知正向影响他们减少化肥量的意愿,农户参加农业社会化服务对他们减少化肥用量和采用有机肥的意愿均产生正向影响,相比之下,对农户采用有机肥意愿的促进作用更大。因此,引导农户参加农业社会化服务以及加强宣传和培训,提高农户对有机肥作用的认知是加强他们减少化肥用量和增加有机肥施用量意愿的有效途径。3.规模经营和环保认知提升能显着促进农户采纳多种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与种植规模相比,环保认知对环保型农业技术采用的影响较大。此外,农户改善生活环境的意愿也有助于采用农业技术。4.49.87%的农户愿意转出土地,高于全国17.8%土地转出水平;而显着影响农户土地转出意愿的因素是户主的年龄、对过量使用农药化肥的危害认知和对国家土地流转政策的态度三方面。影响程度大小依次为:农户对国家土地流转政策的态度(X10)>农户对过量使用农药化肥的危害认知(X8)>户主的年龄(X2);其他变量对农户的土地流转意愿影响不显着。5.基于博弈论视角下的农业规模化组织分析表明,“企业+股份合作社+基地+农户”在推动农业产业化和运营稳定性上,具有一定优势。与此同时,结合洱海流域典型农业经营稻-鸭模式分析,得出该最佳组织模式的运行机制。最终总结提出农业规模化防控的八项政策措施建议。

郭周卿[5](2020)在《西物东语 ——朱苦拉咖啡的社会生命故事》文中研究表明现代世界体系中,作为全球化饮品的咖啡在各国家和地区传播过程中形成了各具地方特色的咖啡文化。咖啡自清末进入中国社会后因其“洋物”属性而长期被放置于中国饮食文化体系的边缘,仅被少数群体所接触和消费,这种“身份区隔”是理解咖啡在中国的文化意涵之背景之一。本文以中国云南省大理市宾川县平川镇的一个彝族村落——朱苦拉为田野对象,考察咖啡这种西方“西来物”从1904年被法国天主教传教士偶然引入种植至今一个多世纪以来的社会生命历程。朱苦拉咖啡社会生命故事的书写,关涉人类学的历史叙述、全球化与本土化、物性与身体感、物的市场化与符号化等多个面向,展现物与社会通过人的生产生活实践而混融一体的历史过程。研究得出以下基本认识:(一)咖啡在传入朱苦拉后百余年间经历了从他者向我者的身份转换,从自在的物质资源向具有“符号价值”的文化资源的角色转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法国天主教传教士带来的咖啡树每年产出的咖啡主要满足传教士群体的日常消费需要,作为传教士世俗生活中的“必需品”,并未以饮品的形式出现在地方民众日常生活中,也未被外界社会知晓和重视,一直处于幽居深山的自然缓慢发展状态。1950年代初期传教士离开朱苦拉后,咖啡因与当时云南省农垦外贸经济的某种“耦合”才逐渐以经济作物的身份在朱苦拉地区发挥经济价值。虽然20世纪80年代初就有学者以“中国咖啡发祥地”之名进行过实地考察,但随后咖啡仍默默无闻数十载,只在朱苦拉地方社会充当“土特产”的角色出现在大众的社会交往生活中,直到21世纪初,才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朱苦拉咖啡“重新被发现”与中国社会历史背景的复杂性和中国咖啡产业及文化发展的特殊性相关联,其后走向市场化与符号化的重要前提也正是其积攒了百余年的咖啡历史文化。(二)朱苦拉咖啡成为地方资源的过程既是“被发现”、被市场化的过程,也是各方力量凝视、操控和使之符号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朱苦拉地方社会关于西方传教士群体的陈年往事的“小历史”借助咖啡与国家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大历史”相勾连;百年咖啡种植历史使得朱苦拉这个偏远民族村落的“小地方”与中国云南咖啡产业乃至世界咖啡版图的“大世界”相对接;在一系列市场化开发行为中,朱苦拉咖啡被学者、专家、政府、市场等多方力量持续包裹着并形成一股合力,也促使其被形塑为一种“文化符号”,各种力量通过对朱苦拉咖啡的符号操纵和运用以实现自身利益诉求,作为“符号”的朱苦拉咖啡的小社会与整个现代市场体系相融入;越来越多关于朱苦拉咖啡的文字书写将咖啡连带朱苦拉地区的历史传说、人物故事放置于更庞大的历史书写框架中。由此显现出物的地方历史与国家历史、地方村落社会与国家大社会、自在历史与书写历史形成某些互动与互构。(三)论文从朱苦拉咖啡的历史叙述与传播轨迹、朱苦拉咖啡文化的生成、咖啡产业市场化开发、市场化对地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且始终秉承一个重要观点,即承认物性的存在及其对社会文化的反馈功能。在朱苦拉咖啡市场化进程中,朱苦拉地方社会也必然被卷入到现代市场体系中,咖啡直接或间接的带来地方社会的文化再生产、再结构,以及朱苦拉人生计观念的不断变迁。朱苦拉人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一套传统咖啡加工制饮工艺并就地代代传承,使咖啡成为兼具凉药、茶饮、经济作物、地方土特产等多重身份的物,正是当地人对咖啡的认知观念及身体感规训与把握的结果,造就了朱苦拉咖啡物性的特殊性。在此意义层面,咖啡这种“西来”物在朱苦拉这个“东方”具体社会中实现了新的文化实践与话语表达。作为地方文化特色的朱苦拉咖啡与国际统一标准体系下的咖啡形成对比并形塑着朱苦拉地方的咖啡文化以及市场消费者的品味需求,事实上这也是全球化进程中本土文化发展的某种可能的取向。

李欣润[6](2019)在《特色小镇建设中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研究 ——以大理州沙溪镇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传统村落是大自然的乡野博物馆,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沙溪地区的传统村落保存完好,村内分布着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多样化的文化在此交融,在物质空间上呈现出“镇”“村”合一的特点,在坝区范围内形成了极具保护价值的传统村落群。现在,沙溪迎来了特色小镇的建设,这种大规模的建设方式与传统村落的保护产生了碰撞,并且这种碰撞在大理州范围内普遍存在。首先对依托传统村落资源进行特色小镇建设的村落进行了特点梳理,归纳出它们在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方面的现状和问题。其次,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得出特色小镇建设中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所在,同时提出相应的保护发展原则。最后,根据沙溪的特点,在“镇”的层面上提出保护发展的措施,从整体环境、街巷空间、建筑、历史环境要素、非物质文化遗产五个方面进行保护,从产业空间、道路交通、旅游服务、文化创意和高原现代农业五个方面进行发展。在“村”的层面上,提出三级保护区管控要求,将村落划分为旅游发展影响型、道路交通影响型、农业发展影响型、自然环境影响型和非遗资源影响型五类进行发展。并根据特色小镇与传统村落的不同碰撞关系,将其分为融合型、包含型、相交型、辐射型,依据其特点,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发展措施。

李青蓓[7](2019)在《乡村文化振兴视角下大理周城白族扎染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乡村文化振兴的背景下,大理周城白族扎染作为乡村文化资源与周城村的发展互相影响。因此,本文主要通过叙述大理周城白族扎染的变迁历程,分析扎染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境遇以及不同群体对“民族扎染之乡”的建构过程,探讨大理周城扎染对地方发展的重要意义。大理周城白族扎染在发展的过程中,每个阶段的表现形式各有千秋。以前的扎染只是周城人的一种传统生计方式和一项手工技艺,现在的扎染品可以是日常生活用品,也可以是旅游文化商品,还可以是艺术精品。无论是在集体化时期,还是在市场经济发展阶段,又或者是在国家“非遗”的建构下开展的地方性知识再造过程中,个人、集体和国家之间的互动与博弈一直影响并形塑着周城扎染。通过田野调查和资料分析,笔者发现扎染从周城白族人的日常生活常态,变成了被创造和建构的“他者”的艺术和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扎染作为周城白族的文化符号又被抽离了原有的日常生活场景。在全球化与地方性互动过程中,地方文化的多元性不仅没有被消解,反而在“文化再造”的过程中,被不同行为主体赋予新的意义和价值。作为文化持有者的传统手工艺人也在这个过程中,增强了文化自信。

陈文苑[8](2019)在《当代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资本化及其实践逻辑 ——基于剑川白族木雕的田野调查》文中认为文化资本化是一个实践命题。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资本化的实质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将民族传统工艺作为文化资本进行利用和开发。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资本化关涉到传统工艺的未来走向,与文化的传承保护、民族文化的发展等息息相关,甚至与文化产业、文化战略都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么,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资本化的具体实践行为包括哪些内容?实践的逻辑又是什么?实践过程中存在着何种规律?……对于这些问题,本文以剑川白族木雕作为典型案例,在详细的田野调查基础上,借助于口述史、历史文献、内部资料等材料,运用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的“文化资本——场域——实践”理论进行了深入探讨。文章在对剑川木雕发展历史、工艺流程、艺术风格进行概述的前提下,阐释了剑川木雕文化资本的概念、类型及其特征。又在此基础上,重点论述了剑川木雕文化资本化过程中的资本积累、市场运作以及资本博弈,并总结出了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资本化的实践逻辑和基本规律。通过研究,文章认为:第一,当代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资本化的实践行为具体包括资本积累、资本市场运作以及资本博弈这三种类型,而我们通常理解的资本市场运作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资本积累指资本的增长、完善和集聚,是在保留原先文化资本结构与内容基础上的增加,当代传统工艺文化资本的积累路径可分为教育培训、传播交流、市场调节以及权力引导四种;文化资本的市场运作指按照市场需求,对文化资本进行开发,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资本的市场运作方式包括产业化、旅游开发、节庆经济化、品牌化与会展商业化;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资本博弈是行动者之间围绕着文化资本而产生的一种互动行为,博弈的目的是为了占有更多的文化资本。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资本的博弈围绕着物质性文化资本和非物质性文化资本两方面展开,行动者所采取的博弈策略可以分成三种:维护、发展与争取。资本积累、市场运作与资本博弈三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交织的联系。资本积累是市场运作的前提与基础,市场运作为资本积累提供了方向指引,而文化资本博弈则时常贯穿于资本积累以及市场运作的过程中,建立于理性基础上的博弈会推动资本的积累,也会促进文化资本的市场运作。第二,当代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资本化有着属于自己的实践逻辑。实践被场域所控制,场域生产着实践,实践活动必须依附于所处的场域并以习性为作为内驱力。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资本在实践过程中建构起了特定的场域(初级场域),并衍生出了三种亚级场域:资本积累场域、市场运作场域以及资本博弈场域。文化资本在此三种场域下的具体实践行为和所采取的策略虽然存在着一定的区别,但都必须遵守初级场域的规律,该场域形塑而成的核心习性是文化市场化习性,场域的基本规律是一种双线规律。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资本化实践的逻辑图式可以概括为:在场域情境下,以延长传统工艺文化资本的生命周期为根本目的,按照双线规律的要求,通过形塑而出的核心习性生产实践。第三,双线规律是民族传统工艺资本化实践中应该遵守的基本规律。双线规律指的是传统工艺文化自主性发展规律和市场供求关系规律,这两种规律之间并不存在孰轻孰重之别。双线规律由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资本化场域的特征所决定,它要求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资本化必须以尊重文化发展规律为前提,在保持传统工艺文化基因的条件下,按照市场供求关系,合理、有序的进行实践。在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资本化的实践过程中,不能忽视双线规律的要求,传统工艺文化的均质化、内卷化等问题的出现,其症结恰在于并未充分尊重双线规律。

李春明[9](2018)在《保护洱海流域 重视蚕豆生产》文中研究表明一、洱海流域生态安全及所面临的挑战洱海地处滇西北,是大理各族人民的母亲湖,是一颗璀璨的高原明珠,具有调节气候、涵养生态、蓄水供水、灌溉发电、水产养殖、旅游观光、航运等多种综合功能,是大理滇西中心城市和全州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价值和地位难以估量。以洱海为核心的洱海流域2016年末总人口

杨曙辉,李江,欧阳作富,严绍萍,石云[10](2018)在《滇西高原特色玉米产业发展:特点、挑战与思考——以云南大理州为例》文中指出滇西区域玉米产业发展成就瞩目,在保障国家和地区粮食安全、农业安全和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文章以云南大理州为例,阐述了玉米产业在分布、面积、产量和科技含量等方面的显着特征,分析了制约区域玉米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提出了更新发展理念、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玉米科技创新、强化重农惠农政策以及加大科技培训力度等对策,以期加速推进滇西高原玉米产业向特色化、绿色化、现代化、优质化方向发展。

二、大理州蚕豆产业化发展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理州蚕豆产业化发展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鲜食蚕豆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鲜食蚕豆产业发展历程
    1.1产业起步阶段
    1.2产业雏形阶段
    1.3产业发展阶段
    1.4产业提升阶段
2影响鲜食蚕豆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3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3.1因地制宜,各主产区充分发挥区域优势
        3.1.1东南沿海产区
        3.1.2长江中上游产区
        3.1.3云贵川产区
        3.1.4西北春播产区
    3.2依靠科技,提高经济效益
        3.2.1选育出一批鲜食专用型品种,提升品质和产量
        3.2.2研制出不同类型栽培技术,显着提高种植效益
        3.2.3研制病虫草害综合防控技术,提升商品品质
    3.3完善产后服务,加强全产业链开发
4产业发展思考
    4.1建立适度规模的产业生产基地,实现鲜食蚕豆产业可持续性发展
    4.2加强科技创新,利用国家体系平台,组建鲜食蚕豆产业协作网
    4.3加强南方冬闲田绿肥鲜食蚕豆开发应用
    4.4其他

(2)祥云大营传统制陶技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历史及考古研究
        二、造型与艺术研究
        三、工艺及文化研究
        四、传承与发展研究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一、创新点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祥云大营土陶概述
    第一节 大营土陶的历史
        一、祥云陶器史概述
        二、大营制陶史概述
    第二节 大营制陶概况
        一、地理区位
        二、制陶概况
        三、发展现状
    第三节 大营土陶生态系统分析
        一、自然生态
        二、社会生态
        三、文化生态
第二章 大营传统制陶技艺
    第一节 大营传统制陶技术
        一、准备
        二、制型
        三、烧制
    第二节 大营传统制陶过程中的仪式与禁忌
        一、仪式与禁忌
        二、仪式禁忌的简化
        三、仪式禁忌分析
    第三节 大营传统土陶制品工艺特点
        一、分类
        二、特色价值
第三章 从传统技艺到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一节 盛衰之间
        一、大集体的终结
        二、个体经营的兴起
        三、困境与挣扎
    第二节 非遗后的转机
        一、手艺重拾
        二、展销与展演
        三、技艺的传承
第四章 创新者
    第一节 青年人的回归
        一、返乡制陶
        二、交流与学习
    第二节 技艺创新与规划
        一、创新发展
        二、未来规划
第五章 大营土陶的未来之路
    第一节 大营土陶的新发展
        一、制陶技术的发展
        二、制品工艺的创新
        三、区域文化的交流
        四、传承意识的转变
    第二节 大营制陶文化的变化
        一、社会科技进步
        二、非遗得到重视
        三、文化思想交融
        四、遗失与涵化
    第三节 传承、保护与创新
        一、非遗价值
        二、传承现状
        三、瓶颈
        四、出路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田野图像资料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南涧跳菜产业化开发与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4 论文创新点
    1.5 田野点简介
        1.5.1 南涧县行政区划
        1.5.2 阿开度自然村
        1.5.3 华庆茶厂
        1.5.4 虎街村委会
        1.5.5 罗伯克茶厂
第2章 南涧跳菜概述及产业化趋势
    第1节 南涧跳菜的发展历史
        2.1.1 南涧跳菜的起源
        2.1.2 南涧跳菜的发展与转变
    第2节 南涧跳菜的分布空间
        2.2.1 传统南涧跳菜活动分布状况
        2.2.2 现代南涧跳菜活动分布状况
    第3节 南涧跳菜的类型
        2.3.1 婚礼跳菜
        2.3.2 葬礼跳菜
        2.3.3 建新跳菜
        2.3.4 贺寿跳菜
        2.3.5 舞台跳菜
        2.3.6 其他跳菜
第3章 南涧跳菜产业化开发现状
    第1节 南涧跳菜产业化的政策供给
        3.1.1 南涧跳菜的保护传承政策
        3.1.2 南涧跳菜的招商引资政策
        3.1.3 南涧跳菜的产业化开发政策
    第2节 南涧跳菜产业化的人才队伍建设
        3.2.1 民间跳菜艺人队伍
        3.2.2 道具和服装制作人才
        3.2.3 动作编排和音乐剪辑人才
    第3节 南涧跳菜产业化带来的经济效益
        3.3.1 民间跳菜队的经济收益
        3.3.2 跳菜餐厅的经济收益
        3.3.3 专业艺术演员的经济收益
    第4节 南涧跳菜产业化的发展和创新
        3.4.1 跳菜表演种类的增多
        3.4.2 跳菜活动形式的创新
        3.4.3 文化传播方式的改进
第4章 南涧跳菜产业化进程中的文化变迁
    第1节 文化形态的解构与重构
        4.1.1 跳菜表演准备阶段的解构与重构
        4.1.2 跳菜表演内容的解构与重构
        4.1.3 跳菜文化生态的解构与重构
    第2节 文化功能的解构与重构
        4.2.1 祭祀礼仪功能的解构与重构
        4.2.2 社交功能的解构与重构
        4.2.3 文娱功能的解构与重构
    第3节 传承群体的解构与重构
        4.3.1 性别鸿沟的解构与重构
        4.3.2 年龄限制的解构与重构
        4.3.3 地域和族别的解构与重构
    第4节 传承方式的解构与重构
        4.4.1 家庭传承方式的解构与重构
        4.4.2 口传心授传承方式的解构与重构
        4.4.3 社会传承方式的解构与重构
第5章 南涧跳菜产业化开发面临的问题
    第1节 南涧跳菜产业化发展现状的问卷调查
        5.1.1 问卷简介
        5.1.2 数据分析
        5.1.3 调查结果
    第2节 南涧跳菜产业化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
        5.2.1 跳菜文化生态环境的改变
        5.2.2 跳菜产业化受时空和人际关系的限制
        5.2.3 跳菜产业化开发的界限难以确定
        5.2.4 跳菜产业化的人力资源匮乏
        5.2.5 跳菜产业链建设滞后
        5.2.6 网络宣传和市场管理不到位
第6章 南涧跳菜产业化开发与保护的对策
    第1节 鼓励民间商演跳菜活动
        6.1.1 规范跳菜表演市场
        6.1.2 提高跳菜表演质量
        6.1.3 促进跳菜表演产业化运营
    第2节 加强政府推介跳菜活动
        6.2.1 出台和落实相关政策法规
        6.2.2 搭建多层次的文化交流平台
        6.2.3 提升舞台跳菜的创新水平
    第3节 拓展外地跳菜表演市场
        6.3.1 加强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
        6.3.2 有效联结区域特色产业
        6.3.3 精准定位文旅市场
第7章 结论
附录 A 问卷调查(消费者)
附录 B 问卷调查(从业者)
附录 C 部分访谈对象目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农业面源污染规模化防控政策机制研究 ——以洱海种植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绪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农业规模化经营涵义界定
        1.3.2 国外农业规模化经营研究
        1.3.3 国内农业规模化研究
        1.3.4 国内微观视角的规模化防控研究
        1.3.5 国内外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政策研究进展
        1.3.6 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农业规模化理论基础
        2.1.1 农业产业化
        2.1.2 生态农业产业化
        2.1.3 农业专业合作社理论
    2.2 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2.2.1 “企业+农户”经营模式
        2.2.2 “合作社+企业+农户”经营模式
        2.2.3 “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
        2.2.4 “土地股份合作社”模式
        2.2.5 土地信托模式
    2.3 农业面源污染规模化防控理论基础
        2.3.1 外部性理论
        2.3.2 博弈论
        2.3.3 规模经济
        2.3.4 4R理论
第三章 不同农业规模主体稻-蒜成本效益与化肥N投入研究
    3.1 数据来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被访小农和合作社/企业样本基本特征
        3.2.2 水稻和大蒜的成本收益分析
        3.2.3 不同规模稻、蒜种植化肥N投入量分析
    3.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农户减少化肥用量和使用有机肥意愿分析
    4.1 数据来源
    4.2 研究方法
        4.2.1 Bivariate-Probit模型
        4.2.2 边际效应
    4.3 描述性分析
    4.4 农户减少化肥用量和采用有机肥的意愿分析
    4.5 推断性统计
        4.5.1 农户减少化肥施用量意愿方面
        4.5.2 农户采用有机肥的意愿方面
    4.6 结论与启示
第五章 不同规模种植户采纳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研究
    5.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5.1.1 数据来源
        5.1.2 研究方法
    5.2 实证分析
        5.2.1 样本基本分析
        5.2.2 农户采用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的情况
        5.2.3 不同种植规模农户的环保认知情况
        5.2.4 不同规模种植户采用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的情况
        5.2.5 不同环保认知的种植户采取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的情况
        5.2.6 推断性统计分析
    5.3 结论与政策建议
        5.3.1 结论
        5.3.2 政策建议
第六章 规模化防控视角下农民参加土地流转意愿研究
    6.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6.2 模型构建
        6.2.1 数据来源
        6.2.2 样本基本情况
        6.2.3 模型构建与回归分析
        6.2.4 变量定义
    6.3 推断性统计分析
    6.4 主要结论
    6.5 政策建议
第七章 基于博弈论视角下的农业规模化组织
    7.1 “委托-代理”关系分析
    7.2 “委托-代理”模型理论
    7.3 结果分析
    7.4 “企业+农户+合作社+基地”经营模式优势
        7.4.1 有利于农业产业化
        7.4.2 有利于治理面源污染
第八章 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最优规模化组织的机制研究
    8.1 洱海地区典型农业经营组织模式比较分析
        8.1.1 农业经营组织模式特征
        8.1.2 稻-鸭农业技术模式内涵
        8.1.3 成本效益分析
    8.2 农业经营组织模式—崇州模式的借鉴
        8.2.1 崇州模式由来
        8.2.2 崇州模式经验借鉴
    8.3 洱海地区农业经营组织模式面临问题
    8.4 推行最优农业经营组织模式运行机制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支持政策
    9.1 主要结论
        9.1.1 洱海流域农户与规模经营组织化肥N投入与成本效益比较研究
        9.1.2 农户减少化肥用量和使用有机肥意愿分析
        9.1.3 不同规模种植户采纳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研究
        9.1.4 洱海流域土地流转的意愿分析
        9.1.5 基于博弈论视角下的农业规模化组织
        9.1.6 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最优规模化组织的机制研究
    9.2 支持政策
        9.2.1 农业面源污染防控人才(人)支持政策
        9.2.2 强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控财政(财)倾斜扶持政策
        9.2.3 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基础设施建设(物)等扶持政策
        9.2.4 区域绿色农产品品牌的创建与市场无缝对接扶持政策
        9.2.5 强化规模环保持续行动与环保效果的奖励政策
        9.2.6 强化规模经营主体社会化服务的支持政策
        9.2.7 强化原小农转岗就业生计保障支持政策
        9.2.8 责任追究与监督惩罚政策
参考文献
附录 A海流域农户(合作社)问卷调研说明
附录 B洱海流域农户和合作社调查问卷
附录 C稻-鸭模式农业技术调查问卷
致谢
作者简历

(5)西物东语 ——朱苦拉咖啡的社会生命故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物与社会的研究取向
        (二)作为符号消费的物体系
        (三)布迪厄资本实践理论
        (四)学界对咖啡的研究视角
    三、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四、创新点
    五、田野点介绍
第一章 故事之源:朱苦拉咖啡被发现
    第一节 现代世界体系中的物及其历史
        一、资本主义形成时期咖啡的全球传播
        二、现代世界体系的形成及其反思
        三、早期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洋物”观
    第二节 咖啡在中国:身份被区隔的历史
        一、从晚清到民初——:模糊不清的西洋饮品
        二、民国到新中国成立——:口岸消费的饮品
        三、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小资”的标签
    第三节 开放时代咖啡消费的兴起
        一、开放时代:情调与有闲的咖啡消费
        二、嗜好时代:咖啡产业模式多样化
        三、朱苦拉咖啡被发现
    小结
第二章 朱苦拉咖啡历史的地方叙述
    第一节 朱苦拉的历史与生态
        一、朱苦拉地区的历史叙述
        二、朱苦拉地区的自然生境
        三、朱苦拉咖啡的生态适应
    第二节 传教士将咖啡引种朱苦拉
        一、历史背景:天主教在清代的传教策略
        二、关键人物:在云南的天主教传教士
        三、重要事件:田德能传教士将咖啡引入朱苦拉
    第三节 咖啡树在朱苦拉地区的权属变迁
        一、传教士的咖啡树(1904-1952)
        二、村民集体所有的咖啡树(1952-1982)
        三、包产到户的咖啡树(1982-2013)
        四、渔泡江两岸的经济之树(2013至今)
    小结
第三章 朱苦拉咖啡文化的生成
    第一节 加工工艺层面:从果实到饮品
        一、朱苦拉咖啡加工制饮工艺的习得
        二、朱苦拉咖啡的传统制饮工艺的内容
    第二节 日常生活层面:朱苦拉咖啡的多重身份
        一、传教士带来的新物种(1904-1952)
        二、值钱的经济作物(1952-1982)
        三、地方土特产(1982-2007)
    第三节 身体感层面:朱苦拉人的咖啡观
        一、颇有讲究的朱苦拉咖啡
        二、国际标准体系下的朱苦拉咖啡
        三、咖啡的物性与符号化要素
    小结
第四章 朱苦拉咖啡的市场化
    第一节 市场开发
        一、商业资本进入
        二、举办咖啡文化论坛
        三、各媒体拍摄纪录片
        四、政府聚焦施策
    第二节 朱苦拉咖啡市场化中的博弈与冲突
        一、朱苦拉地方社会传统生计模式
        二、价格之外:渔泡江两岸咖啡交易中的冲突
        三、朱苦拉咖啡市场化中的力量博弈
    第三节 朱苦拉咖啡的消费:从乡村到城市
        一、朱苦拉咖啡在村落:手工咖啡产品的出现
        二、朱苦拉咖啡在宾川:与宾川咖啡文化的交融
        三、朱苦拉咖啡在昆明:走向品牌化
    小结
第五章 卷入市场后的朱苦拉地方社会
    第一节 朱苦拉社会自我观念的延伸
        一、朱苦拉人的自我观念
        二、咖啡成为朱苦拉社会的一部分
        三、依赖市场后的朱苦拉社会面貌
    第二节 市场化带来的朱苦拉社会之变
        一、自我裂变:朱苦拉村落内部
        二、他者眼光:村落之间的关系
        三、反观自我:朱苦拉社会生计观念的变迁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特色小镇建设中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研究 ——以大理州沙溪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特色小镇发展的热潮
        1.1.2 传统村落保护的迫切要求
        1.1.3 沙溪的特殊性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及内容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特色小镇和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理论研究
    2.1 概念界定
        2.1.1 特色小镇
        2.1.2 传统村落
        2.1.3 历史文化遗产
    2.2 特色小镇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2.2.1 国外
        2.2.2 国内
        2.2.3 研究小结
    2.3 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2.3.1 国外
        2.3.2 国内
        2.3.3 研究小结
    2.4 沙溪相关研究
        2.4.1 理论研究
        2.4.2 上位规划解读
        2.4.3 对本研究的启示
    2.5 他山之石——传统村落的特色小镇道路
        2.5.1 诸葛古建筑文化特色小镇
        2.5.2 莲都古堰画乡小镇
        2.5.3 民俗特色小镇袁家村
        2.5.4 案例启示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理州在进行特色小镇建设的传统村落现状
    3.1 概况
        3.1.1 大理州历史沿革
        3.1.2 大理州传统村落的形成
    3.2 大理州传统村落与特色小镇的碰撞
        3.2.1 空间重合情况
        3.2.2 村落特点
    3.3 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发展
        3.3.1 保护发展的现状
        3.3.2 保护发展的特点
        3.3.3 保护发展中的问题
    3.4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发展
        3.4.1 保护发展的现状和特点
        3.4.2 保护发展中的问题
    3.5 小结
第四章 沙溪特色小镇建设中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4.1 特色小镇的建设
        4.1.1 特色小镇建设的意义与目的
        4.1.2 云南特色小镇的发展要求
        4.1.3 特色小镇建设中面临的问题
        4.1.4 云南特色小镇的可行之道
    4.2 沙溪特色小镇
        4.2.1 沙溪镇概况
        4.2.2 沙溪特色小镇的建设
    4.3 特色小镇建设给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创造的机遇
        4.3.1 对传统文化的挖掘
        4.3.2 对环境的要求
        4.3.3 基础设施的配置
        4.3.4 原住民
        4.3.5 促进旅游业发展
        4.3.6 动态的管理机制
    4.4 特色小镇建设给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带来的挑战
        4.4.1 主导产业
        4.4.2 主导力量
        4.4.3 人口问题
        4.4.4 考核标准
    4.5 特色小镇建设中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原则
        4.5.1 原真性
        4.5.2 完整性
        4.5.3 连续性
        4.5.4 规划先行
        4.5.5 突出特色
        4.5.6 可持续性
        4.5.7 活态传承
        4.5.8 共建共享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沙溪特色小镇建设中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措施
    5.1 特色小镇南片区现状分析
        5.1.1 坝区镇村体系
        5.1.2 综合现状概况
        5.1.3 现状用地分析
        5.1.4 现状地形分析
        5.1.5 现状交通分析
        5.1.6 现状建筑分析
    5.2 南片区空间布局规划
        5.2.1 土地使用规划
        5.2.2 规划总平面
    5.3 保护措施
        5.3.1 整体环境保护措施
        5.3.2 街巷空间保护措施
        5.3.3 建筑分类保护措施
        5.3.4 历史环境要素保护措施
        5.3.5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
    5.4 发展措施
        5.4.1 产业空间结构发展措施
        5.4.2 道路交通结构发展措施
        5.4.3 旅游服务设施发展措施
        5.4.4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措施
        5.4.5 高原现代农业发展措施
    5.5 传统村落群层面的措施
        5.5.1 保护层级的划分
        5.5.2 山水格局的保护
        5.5.3 旅游产业的发展
        5.5.4 分类发展的实施
        5.5.5 其他保障措施
    5.6 大理州层面的措施
        5.6.1 针对不同碰撞类型的措施
        5.6.2 针对规划范围碰撞的措施
        5.6.3 特色小镇范围划定的建议
    5.7 本章小结
        5.7.1 南片区的保护发展措施
        5.7.2 传统村落群的保护发展措施
        5.7.3 大理州的保护发展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论文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 B:图片索引
附录 C:沙溪现状旅游资源

(7)乡村文化振兴视角下大理周城白族扎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田野点介绍
        (一) 周城村的自然地理概况
        (二) 周城村的社会文化概况
        (三) 周城村白族扎染概况
        1、周城白族扎染技艺
        2、周城白族扎染现状
    三、文献综述
        (一) 关于乡村文化振兴的相关研究
        1、乡村文化与乡村振兴的关联
        2、乡村文化资源传承与创新
        (二) 关于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与创新研究
        1、传统手工技艺的社会文化意义
        2、乡村发展与传统手工技艺保护之间的互构关系
        (三) 关于周城扎染的研究
    四、研究内容
    五、研究方法
        (一) 参与观察
        (二) 个案访谈
        (三) 个人生命史
第一章 周城白族扎染从兴起到消沉
    一、周城扎染的历史概况(1949年以前)
    二、周城扎染被禁止制作
    三、集体化时期周城扎染户生计方式的改变
    四、小结
第二章 周城白族扎染的复兴
    一、“没有围墙的工厂”
    二、周城民族扎染厂的兴盛
    三、周城民族扎染厂的衰败和私人扎染作坊的兴起
        (一) 父与子对周城扎染业变化的不同认识
        (二) 普通手工艺人和地方文化精英对扎染业变化的不同认识
        (三) 不同年龄阶段的扎花女性对周城扎染的认识
    四、小结
第三章 周城白族扎染的文化再造与创新
    一、国家和政府主导下的周城扎染“申遗”之路
    二、周城白族扎染的创新
        (一) D氏夫妇“很忙”
        (二) 小白的“生意经”
    三、周城传统文化景观的改变
        (一) 周城旅游商品市场的建立
        (二) 周城人对传统景观改变的不同看法
    四、“自者”的日常生活和“他者”的艺术表达
    五、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1、着作专着
    2、学术期刊
    3、学位论文
    4、其他
致谢

(8)当代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资本化及其实践逻辑 ——基于剑川白族木雕的田野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一)文化资本研究综述
        (二)民族文化资本化研究综述
        (三)剑川木雕研究综述
        (四)以上内容研究述评
    三、本文主旨、内容及重难点
        (一)研究主旨
        (二)主要内容
        (三)重点与难点
    四、理论观照与研究方法
        (一)理论观照
        (二)研究方法
    五、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六、相关说明
        (一)概念界定
        (二)田野点的选择
        (三)田野经历
第一章 剑川木雕概述
    一、剑川历史文化概要
        (一)剑川历史概述
        (二)剑川民间文化与雕刻艺术
    二、剑川的木雕文化
        (一)木雕与民间文学
        (二)木雕行业崇拜
        (三)木雕与剑川白族的文化认同
        (四)木作的行规禁忌及制作技法
    三、剑川木雕的历史及现状
        (一)剑川木雕发展历史
        (二)剑川木雕发展现状
    四、剑川木雕的材料、工具及工艺流程
        (一)剑川木雕的材料
        (二)剑川木雕的工具
        (三)剑川木雕工艺流程
    五、剑川木雕的艺术风格与地域特征
        (一)剑川木雕的艺术风格
        (二)剑川木雕的地域特征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剑川木雕文化资本及其特征
    一、剑川木雕文化资本
    二、剑川木雕文化资本的类型
    三、剑川木雕文化资本的特征
        (一)双重属性
        (二)高成本性
        (三)惯力性
        (四)传承性
        (五)商业开发性
        (六)易转换性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资本积累:剑川木雕资本化实践的基础环节
    一、物质性文化资本的积累
        (一)产品种类渐趋多样
        (二)工具设备连续更新
    二、非物质性文化资本的积累
        (一)木雕技艺不断突破
        (二)文化荣誉与日俱增
    三、剑川木雕文化资本积累的路径
        (一)教育培训
        (二)传播交流
        (三)市场调节
        (四)权力引导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市场运作:剑川木雕资本化实践的主要环节
    一、剑川木雕的产业化
        (一)生产的分工细化与技术进步
        (二)产品种类与素材的多样化
        (三)产值与规模的持续提高
        (四)产业集聚初具规模
        (五)产品销售方式的多元化
    二、剑川木雕文化资本的旅游开发
        (一)木雕文化资本的旅游产品化
        (二)木雕文化资本与体验式旅游
        (三)木雕文化资本与博物馆旅游
        (四)木雕文化资本与人造旅游景观
    三、剑川木雕的节庆经济化
        (一)借助传统节日促进木雕产品销售
        (二)打造新兴节日推动木雕产品营销
    四、剑川木雕的品牌化、会展商业化
        (一)剑川木雕的品牌化
        (二)剑川木雕的会展商业化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资本博弈:剑川木雕资本化实践的关键环节
    一、物质性文化资本的博弈
        (一)产品形式逐新趋异
        (二)技法风格争巧斗艳
        (三)材料工具囤积占有
    二、非物质性文化资本的博弈
        (一)区域文化荣誉的归属
        (二)学校文化荣誉的竞争
        (三)个人文化荣誉的博弈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剑川木雕文化资本化的实践逻辑
    一、剑川木雕文化资本化场域的建构
    二、剑川木雕文化资本化具体实践的逻辑
        (一)资本积累实践以资本增量逻辑为内核
        (二)市场运作实践以资本开发逻辑为内核
        (三)资本博弈实践以资本占有逻辑为内核
    三、剑川木雕文化资本化实践的根本目的
    四、双线规律:资本化实践的基本规律
    本章小结
结论
    一、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资本化的实践行为
    二、双线规律与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资本化
    三、资本化与民族传统工艺的传承与保护
参考文献
附录1:文中插图
附录2:田野调查日志(节选)
后记

(9)保护洱海流域 重视蚕豆生产(论文提纲范文)

一、洱海流域生态安全及所面临的挑战
二、洱海流域蚕豆生产现状
三、洱海流域蚕豆生产优势
四、洱海流域蚕豆生产面临的挑战
五、对策建议

(10)滇西高原特色玉米产业发展:特点、挑战与思考——以云南大理州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大理州特色玉米产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1.1 种植分布较为广泛
    1.2 种植面积快速扩大
    1.3 单位产量增长迅猛
    1.4 科技含量持续提升
    1.5 产业化雏形初现
2 大理州特色玉米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产业发展仍较粗放
    2.2 农村基础设施依然薄弱
    2.3 玉米科技创新与应用仍显乏力
    2.4“兼业化”生产经营倾向突出
    2.5 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堪忧
3 推动大理州特色玉米产业持续发展的对策
    3.1 更新发展理念, 优化产业布局
    3.2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产业发展条件
    3.3 推动玉米科技创新, 提升产品科技含量
    3.4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激发农民种粮活力
    3.5 加强科技培训, 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四、大理州蚕豆产业化发展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鲜食蚕豆产业发展研究[J]. 周瑶,姚梦楠,缪亚梅,金建华,顾春燕,赵娜,汪凯华,王学军. 农学学报, 2022
  • [2]祥云大营传统制陶技艺研究[D]. 张腾. 大理大学, 2021(08)
  • [3]南涧跳菜产业化开发与保护研究[D]. 火彦昌. 大理大学, 2020(05)
  • [4]农业面源污染规模化防控政策机制研究 ——以洱海种植业为例[D]. 耿飙.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11)
  • [5]西物东语 ——朱苦拉咖啡的社会生命故事[D]. 郭周卿. 西南民族大学, 2020(11)
  • [6]特色小镇建设中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研究 ——以大理州沙溪镇为例[D]. 李欣润.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7]乡村文化振兴视角下大理周城白族扎染研究[D]. 李青蓓. 云南大学, 2019(03)
  • [8]当代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资本化及其实践逻辑 ——基于剑川白族木雕的田野调查[D]. 陈文苑. 中南民族大学, 2019(08)
  • [9]保护洱海流域 重视蚕豆生产[J]. 李春明. 云南农业, 2018(08)
  • [10]滇西高原特色玉米产业发展:特点、挑战与思考——以云南大理州为例[J]. 杨曙辉,李江,欧阳作富,严绍萍,石云. 农业科技管理, 2018(03)

标签:;  ;  ;  ;  ;  

对大理州蚕豆产业化发展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