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蛋白Glu-2等位变异对品质特性的影响

谷蛋白Glu-2等位变异对品质特性的影响

一、麦谷蛋白Glu-2位点等位变异对品质特性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李伶玉[1](2021)在《国内多个主栽冬小麦品种背景下麦谷蛋白亚基近等基因系的转育与鉴定》文中研究说明

闫敏[2](2021)在《小麦1Dx5+1Dy10、NGli-D2和Sec-1s高代聚合体的鉴定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作为全球种植面积最大的农作物之一,约35%的人口以小麦为主食。小麦籽粒中贮藏蛋白的含量和组分决定着小麦粉的品质,研究证明小麦胚乳中的α-麦醇溶蛋白是引起乳糜泻的主要原因。随着人们对面食需求的增加,小麦乳糜泻患病率也随之提高。此外,我国小麦存在着整体质量偏差,强筋不强,弱筋不弱的问题。如今,提高小麦面筋强度并选用低α-醇溶蛋白食品成为研究热点。小麦的面筋蛋白包括麦醇溶蛋白和麦谷蛋白,它们决定着面团的延展性和弹性。高分子量的麦谷蛋白5+10亚基与小麦品质正相关,能提高面包烘烤品质。Gli-D2位点缺失的引入能降低由α-醇溶蛋白引起的乳糜泻表位水平含量,增加小麦籽粒赖氨酸含量。Sec-1位点则是导致小麦1BL/1RS易位系品质降低的主要原因。引入Sec-1缺失位点,使ω-黑麦碱不表达,改善小麦加工品质。本实验以衡观35、郑麦7698、郑麦366为遗传背景,聚合了1Dx5+1Dy10、NGli-D2和Sec-1S三个目标基因,以它们的衍生后代为供试材料,利用相关的特异引物进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鉴定后代聚合体。通过测定品质性状,分析聚合体聚合后的效果,并与对照做对比进行分析:1.不同遗传背景基因聚合体材料鉴定结果:完成了对基因聚合体的鉴定,在不同遗传背景条件下,二聚体和三聚体共获得了697株。郑麦366聚合成功率为96.27%;郑麦7698聚合成功率为96.90%;衡观35聚合成功率为73.61%。2.基因聚合体材料品质效应:通过测定品质效应的指标可以发现,聚合了三个基因后,聚合体与对照相比,提高了面筋的强度、耐揉性以及面粉的搅拌力。不同聚合体相比,它们之间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性;不溶性谷蛋白大聚体百分含量(%UPP)和谷醇比含量得以提高,增强了面筋强度,改善了小麦粉的加工品质。3.品质指标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小麦蛋白组分与对照相比,不溶性谷蛋白大聚体百分含量(%UPP)和谷醇比得以提高。聚合体之间相比,不溶性谷蛋白大聚体百分含量(%UPP)和谷醇比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性,可能是遗传背景和聚合方式不同导致。4.Gli-D2位点近等缺失系乳糜泻(CD)表位水平分析:缺失Gli-D2位点可以降低乳糜泻的抗原表位水平,提高营养品质。醇溶蛋白含量以及谷醇比和CD表位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醇溶蛋白与CD表位水平极显着正相关,与谷醇比不相关。

高耸[3](2020)在《小麦品种HMW-GS组成及其与品质性状的相关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小麦的品质现状已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尤其是小麦加工品质有下降的趋势。小麦的加工品质主要取决于小麦贮藏蛋白的特性,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是小麦籽粒贮藏蛋白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具有优异亚基和优异亚基组合的小麦品种拥有优良的品质特性。因此,研究不同小麦品种HMW-GS的组成及其与品质性状间的关系,对小麦品质的遗传改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研究选用了来自中国小麦主产区河北省、河南省和四川省共计528份商用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对其HMW-GS的遗传变异特性、组成特点及其与品质性状的关系进行系统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528份小麦品种共检测出15种亚基类型,其中Glu-A1位点3种(Null、1、2*),Glu-B1位点8种(7、7+8、7+9、6+8、14+15、13+16、17+18、7*+8),GluD1位点4种(2+12、4+12、5+10、2.2+12)。在河北省,Glu-1各位点以亚基Null、7+9和2+12为主,分别占57.92%、48.75%和66.25%;在四川省,Glu-1各位点以亚基Null、7+9和2+12为主,分别占55.86%、29.66%和55.17%;在河南省,Glu-1各位点以亚基1、7+9和5+10为主,分别占62.94%、55.24%和53.85%。2.528份小麦品种共检测出35种亚基组合类型。河北省共发现27种亚基组合,其中组合(Null/7+9/2+12)最多,频率为27.50%,其次是组合(Null/7+8/2+12)和(1/7+9/2+12),频率分别为11.25%和10.42%;河南省共检测出18种亚基组合,其中组合(1/7+9/5+10)和(1/7+9/2+12)频率较高,分别为20.98%和18.18%;四川省共检测出26种亚基组合,其中组合(Null/7+9/2+12)频率为13.29%,其余亚基组合类型频率均低于10%。3.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四川省的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为0.59;其次是河北省和河南省,分别为0.54和0.52。从3个位点的遗传多样性来看,Glu-B1基因座显示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分别为0.79(四川),0.65(河北)和0.58(河南)。4.基于Glu-1基因座的等位基因相似性聚类分析,528份小麦品种可分为明显两大类。第一大类包括18个亚基组合类型,这些组合品质得分为4~8分,河北、四川和河南省分别有67.09%、55.17%和46.15%品种聚于此类。第二大类包括17个亚基组合类型,该组合品质得分为8~10分,主要以河南省的品种为主,同时在该类中观察到高质量的5+10亚基。5.通过对其中180份材料的HMW-GS与品质性状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Glu-1各位点对沉淀值的效应大小为Glu-D1>Glu-B1>Glu-A1其中,Glu-A1位点亚基对沉淀值的效应大小为1=2*>Null;Glu-B1位点亚基对沉淀值的效应大小为13+16=7+8=7+9=17+18>14+15=6+8;Glu-D1位点亚基对沉淀值的效应大小为5+10>2+12。6.不同HMW-GS亚基组合的小麦品质差异结果表明:(1/7+8/5+10)和(1/7+9/5+10)组合均为较优的亚基组合,是小麦品质改良应关注的优质亚基组合类型。

郝浩楠[4](2019)在《中国部分普通小麦核心种质HMW-GS的特点及其与若干品质性状的关联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小麦是世界最重要的口粮作物之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小麦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品质遗传改良已成为小麦育种家越来越重视的育种目标。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是小麦籽粒贮藏蛋白的重要成分,其含量、类型和组成特点决定着小麦的加工品质。本实验以294份中国核心种质小麦品种(系)和5份华中农业大学自育成小麦品种,种植于武汉华中农业大学实验田。利用SDS-PAGE方法鉴定了299份材料的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利用NIRS DS2500近红外分析仪测定了294份中国核心种质材料的籽粒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降落数值、硬度、容重、弱化度、湿面筋含量和Zeleny沉淀值8个品质指标。系统分析了供试材料的HMW-GS组成及遗传多样性,对HMW-GS组成特点与部分品质性状的关系进行显着性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HMW-GS亚基类型:299份小麦供试材料共出现17种HMW-GS亚基类型,在Glu-A1位点出现3种,分别是1(31.10%)、2*(3.68%)、Null(65.22%);在Glu-B1位点出现9种,分别是7(5.69%)、7+8(63.88%)、7+9(20.07%)、6+8(2.34%)、20(2.34%)、13+16(2.01%)、14+15(2.68%)、17+18(0.33%)、22(0.67%);在Glu-D1位点出现5种,分别是2+12(58.19%)、4+12(1.00%)、5+10(11.04%)、2+10(13.04%)、5+12(16.72%)。299份供试材料组成的群体的4个遗传多样性指数分别是:多态位点百分率(P)=1.0000,等位基因平均数(A)=5.6667,平均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有效数(Ae)=2.2133,遗传多样性指数(H)=0.5423。表明该群体Glu-1位点的遗产多样性高,HMW-GS的变异类型丰富。2.亚基组合类型:299份小麦供试材料中共有49种HMW-GS亚基组合类型其中N/7+8/2+12组合的频率最高,为37.46%。其次分别是1/7+8/5+12(6.02%)、1/7+8/2+12(5.69%)、N/7+8/2+10(5.69%)、N/7+9/2+12(4.35%)和1/7+9/2+12(4.01%)亚基组合类型。其他亚基组合类型出现的频率比较低,频率在0.34%2.68%之间。3.HMW-GS等位基因组合的聚类分析结果:在相似系数为0.73处可以将49种HMW-GS等位基因组合聚为六类,第一类含有4种HMW-GS等位基因组合,分别是Glu-A1a/Glu-B1f/Glu-D1a、Glu-A1a/Glu-B1f/Glu-D1h、Glu-A1c/Glu-B1f/Glu-D1a、Glu-A1c/Glu-B1f/Glu-D1e,该类小麦品种数共6个;第二类仅含有1种HMW-GS等位基因组合Glu-A1c/Glu-B1i/Glu-D1a,该类小麦品种数1个;第三类含有4种HMW-GS等位基因组合,分别是Glu-A1a/Glu-B1d/Glu-D1a、Glu-A1c/Glu-B1d/Glu-D1a、Glu-A1c/Glu-B1d/Glu-D1e、Glu-A1c/Glu-B1d/Glu-D1d,该类小麦品种数共7个;第四类含有20种HMW-GS等位基因组合,该类小麦品种数共214个;第五类含有16种HMW-GS等位基因组合,该类小麦品种数66个;第六类含有4种HMW-GS等位基因组合,分别是Glu-A1a/Glu-B1h/Glu-D1e、Glu-A1a/Glu-B1h/Glu-D1a、Glu-A1a/Glu-B1h/Glu-D1h、Glu-A1b/Glu-B1h/Glu-D1h,该类小麦品种数共5个。4.供试材料的品质性状特点:对294份中国核心种质小麦供试材料的8个品质性状进行了测定和比较(籽粒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降落数值、硬度、容重、弱化度、湿面筋含量、Zeleny沉淀值),其中蛋白质含量大于等于14%的品种数为40个,占比为13.61%,小于13%的品种数为193个,占比为65.64%;湿面筋含量大于等于32%的品种数为30个,占比为10.20%,小于28%的品种数为148个,占比为50.34%;Zeleny沉淀值大于等于45ml的品种数为28个,占比为9.52%,小于30ml的品种数为85个,占比为28.91%;容重大于等于770g/l的品种数为290个,占比为98.64%。同时对这8个品质性状进行了相关分析,8个品质性状间有一定的相关性。5.亚基类型及亚基组合与部分品质性状的关系:供试材料的HMW-GS主要亚基类型与品质性状有一定的关系,Glu-1位点同一位点不同亚基变异类型的品质性状存在一定变异,且不同品质性状变异程度亦存在差异,14+15、7+9和5+10亚基对面包小麦品质性状的正向效应较高;不同的HWM-GS组合对蛋白质含量、降落数值、容重和湿面筋含量的影响均达到显着水平(0.05),1/7+9/2+12和N/7+9/5+10亚基组合的小麦品种,其蛋白质含量、降落数值、容重和湿面筋含量相对较高,N/7/2+12亚基组合的小麦品种,其蛋白质含量、降落数值、容重和湿面筋含量相对较低。

王真真[5](2018)在《野生二粒小麦y-型HMW-GS基因渗入普通小麦的遗传特性及其对品质改良的潜在价值》文中研究指明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HMW-GS)作为小麦籽粒贮藏蛋白的重要组分,其质量和数量能直接影响到小麦面粉的加工品质。野生二粒小麦(Triticum turgitum ssp.dicoccoides,AABB,2n=4x=28)作为普通小麦的二级基因源,拥有丰富的HMW-GS等位变异。对其特异HMW-GS基因的鉴定和利用既能丰富普通小麦中HMW-GS基因的遗传多样性,又能为普通小麦品质改良提供有利的基因资源。针对普通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的Glu-A1和Glu-B1位点中,1Ax和1By常不表达,1Ay基本不表达的问题,在我们前期对野生二粒小麦Glu-B1位点的沉默型1Bx和表达型1By基因,以及Glu-A1位点的1Ax基因进行分子鉴定的基础上,本研究进一步对野生二粒小麦Glu-A1位点的1Ay基因进行挖掘和利用价值研究。在对野生二粒小麦1Ay基因进行分子鉴定的基础上,用携带活性y-型HMW-GS基因的野生二粒小麦D97作父本与高产弱筋小麦品种川农16(CN16)作母本进行远缘杂交,得到异源五倍体F1(AABBD),并通过连续多年套袋自交并逐年选育获得了一个农艺和产量性状理想的杂种高代稳定的六倍体普通小麦品系TaAy7-40,并分析后代的y-型HMW-GS基因1Ay和1By的传递、表达特性及其对普通小麦品质的遗传改良潜能。在此基础上,借助创制的携带野生二粒小麦活性1Ay基因的普通小麦基因资源,进一步探讨在普通小麦背景下的外源活性1Ay基因在普通小麦间的传递与表达特性,及其对普通小麦Glu-A1位点的丰富性能和对品质改良的利用价值。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本研究对野生二粒小麦D97的1Ay基因进行了克隆和原核表达,分析了该基因的结构特征以及与其它已知1Ay基因的系统进化关系,确定了该基因为一个活性1Ay基因。随后,通过SDS-PAGE分析发现,TaAy7-40品系中含有包括1Ay亚基在内的所有6条HMW-GS条带。继而对该品系以及亲本中的1Ay基因进行分子鉴定。分子克隆和序列分析显示,父本D97和后代TaAy7-40的1Ay基因的开放阅读框(ORF)长度均为1,830bp,编码608个氨基酸残基,两条序列相似度达99.2%。其编码功能也通过原核表达系统进一步确认。母本CN16的1Ay基因的ORF只有1791bp,并在其1000-1002位置存在一个提前终止密码子(TGA),表明该基因是一个不表达蛋白的假基因。进一步对三条核苷酸序列比对发现,TaAy7-40与D97相比存在14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包括13个转换和1个颠换。而在TaAy7-40和CN16之间鉴定了30个SNPs,包括25个转换和5个颠换。通过对推导的氨基酸一级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父本D97和后代TaAy7-40相比,普通小麦母本CN16中出现三处缺失和一个提前终止密码子。通过与GenBank数据库中已有的1Ay等位基因序列进行比较分析发现,TaAy7-40的1Ay基因和父本D97的紧密聚为一支,而与母本CN16的1Ay核苷酸序列距离疏远。显然,TaAy7-40的活性1Ay基因应该是来源于父本D97的。由此可见,野生二粒小麦的活性1Ay基因通过远缘杂交成功地导入到普通小麦中,并从低世代相对稳定地传递到高世代,有效地在普通小麦背景中开拓出Glu-A1位点蕴含活性1Ay基因的普通小麦遗传资源。2.对杂交双亲及后代品系中的1By基因进行了分子鉴定。核酸序列比对分析显示,父本D97和后代品系TaAy7-40的1By基因的ORF长度均为2166 bp,编码720个氨基酸残基,两条序列相似度高达99.2%,而母本CN16的1By基因的ORF只有2157bp。TaAy7-40与父本D97相比存在18个SNPs,包括11个转换和7个颠换,而在后代TaAy7-40和母本CN16之间鉴定出32个SNPs,包括27个转换和5个颠换。同样,对三者预测的氨基酸一级结构分析也表明,与父本D97和后代TaAy7-40相比,在母本CN16中出现一处缺失和一处插入。通过与GenBank数据库中已有的1By等位基因序列进行比较分析,TaAy7-40的1By基因和父本D97的1By基因以高达99的自展值聚为一支,而远离母本CN16的1By序列。显然,后代TaAy7-40的活性1By基因应该是来自于父本D97的。由此可见,野生二粒小麦的活性1By基因通过远缘杂交成功地导入到普通小麦中,并从低世代相对稳定地传递到高世代,有效地拓宽了普通小麦Glu-B1位点1By基因的遗传多样性。3.稳定品系TaAy7-40根尖染色体数目为42条,处于六倍体背景,同时含有来自野生二粒小麦Glu-A1和Glu-B1位点的活性1Ay和1By基因在内的全部6个HMW-GSs。通过生物学和农艺学分析表明,该后代品系TaAy7-40株形紧凑,其开花期、植株高度、穗长、穗形、小穗数、叶形等形态学特征趋同于母本普通小麦CN16,但与其父本D97存在明显差异。TaAy7-40的籽粒长度、宽度、厚度、千粒重和单株粒重和父本D97的存在显着差异,而和CN16之间略有差异,据此认为,渐渗系材料TaAy7-40已经拥有普通小麦相应的农艺产量性状,有利地规避了品质研究籽粒浓度效应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TaAy7-40与母本CN16以及推广的中筋小麦品种绵麦37和内麦9号为对照的主要加工品质参数蛋白质含量、沉降值和湿面筋含量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含有野生二粒小麦活性y-型HMW-GS基因的TaAy7-40具有比其母本CN16更好的面粉加工特性,甚至超过了中筋小麦品种绵麦37和内麦9号。据此认为,野生二粒小麦y-型亚基基因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普通小麦品质,是小麦品质改良的重要基因资源。4.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以TaAy7-40作为母本,推广中筋小麦品种内麦9号作为父本进行品种间常规杂交。利用SDS-PAGE的方法对F2-F5后代进行1Ay亚基的追踪筛选。从F4代中挑选含有和没有1Ay亚基的姊妹系,其中Q1-F4-2-5-1和Q1-F4-2-5-5在HMW-GSs组成上仅在Glu-A1位点存在差异,前者包含1Ay亚基而后者缺失1Ay亚基。提取双亲和后代的DNA,对这些后代品系和亲本的1Ay基因进行分子鉴定,结果发现,父本内麦9号(MF429890)的序列长度为1812bp,比TaAy7-40少了18bp,并且还存在38个SNPs。氨基酸分析发现在父本内麦9号的340和355处出现了两个提前终止密码子,所以鉴定其为沉默的假基因。三个供试后代Q1-F4-1-6-1、Q1-F4-2-5-1、Q1-F4-2-5-5和的1Ay基因(MF429891、MF429892和MF429893)的序列长度和TaAy7-40的长度一致,均为1830bp,只是存在一些SNPs。氨基酸序列分析发现,MF429891和MF429892与母本TaAy7-40氨基酸数相同,均为608个,且中间没有出现提前终止密码子;而MF429893的氨基酸序列在148、151、286和355四处出现了提前终止密码子,确定该基因与父本的1Ay基因都是不表达蛋白的假基因。对收获的亲本和F5代株系进行面粉加工品质参数测定,结果发现,TaAy7-40的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沉降值均显着高于父本内麦9号,表明含有野生二粒小麦HMW-GS基因的TaAy7-40具有较中筋小麦品种内麦9号更好的加工品质性状,拥有更强的面筋特性。进一步比较后代与双亲之间的品质参数发现,含有活性1Ay基因的完整6个HMW-GSs基因的后代Q1-F5-2-5-1较其双亲都具有更高的蛋白质含量和面团稳定时间,而且也显着高于其姊妹系Q1-F5-2-5-5。这些结果表明,来自野生二粒小麦的活性1Ay基因对普通小麦品质具有潜在的正向作用,同时也证明,创制的含有活性1Ay亚基基因的普通小麦中间材料TaAy7-40可以作为普通小麦品质改良的种质资源被利用。

朱保磊[6](2017)在《河南小麦品种的品质状况及其与LMW-GS基因间的关系》文中提出小麦是河南省的主要粮食作物,随着产量逐年提高,对小麦品质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尽管近些年一批高产优质小麦品种的育成和大面积推广,使得河南省小麦得品质得到了很大改善,但仍然存在着高产品种品质不优和优质品种产量不高、不稳等问题。研究小麦品质改善的内在机制与控制小麦加工品质相关的分子机理,能为小麦品质育种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因此,本研究选取了河南省1980年以来审定或种植的176份小麦品种(系),对其品质表型性状进行检测和分析;采用2代测序的技术方法对其LMW-GS基因组成进行了解析;之后对低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基因与品质性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主要研究结果与结论如下:1.176份小麦材料面粉的蛋白质含量在7.53%-15.34%之间;湿面筋含量在26.70%-46.00%之间;微量SDS沉淀值在6.66-31.05 mL之间;面团的稳定时间在1.00-29.90 min之间,其平均值为4.63 min。中弱筋材料(稳定时间≤2.5 min)为63份;中筋材料(2.5 min<稳定时间<7.0 min)为80份;强筋材料(稳定时间≥7.0 min)只有33份,占总体的18%。1980-2002年审定品种(系)的稳定时间平均值为4.35 min,2003-2008年的为4.41 min,而2009-2014年的为5.73 min,2015年、2016年和正参加河南省区试的为3.95 min,表明近年来河南省审定的小麦品种仍以中、低筋为主,但2002年以后审定的优质品种数目明显增多。通过对优质品种(系)的系谱分析发现,大多数优质品种为小偃号(小偃6号及其姊妹系)的后代,推测小偃号是河南小麦的主要优质源。此外,发现和面仪参数如峰值时间、峰高、尾宽等原参数及其组成的复合参数与粉质仪的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和粉质质量指数等参数均有很好的线性相关关系,表明可以用和面仪检测育种材料的品质状况。2.对176份小麦材料的LMW-GS基因组成进行解析,结果显示在Glu-A3位点共检测到6种LMW-GS基因,且每种LMW-GS基因至少有2个等位变异基因出现,其中A3-620等位变异基因最多为4个;不同等位变异在Glu-A3位点上的LMW-GS基因的组合类型有12种,其中A5(391、400、502、620)组合类型所占比例最高(33.52%);在Glu-B3位点共检测到6种LMW-GS基因,等位变异最多的基因为B3-544,共有5个等位变异基因出现。在Glu-B3位点上不同LMW-GS基因组合中B10组合类型所占比例最高为52.27%;Glu-D3位点共检测到8种LMW-GS基因。Glu-D3基因的等位基因数目最多为7个,其中,等位变异D3-583基因出现频率最高,为52.84%。在Glu-D3位点由不同LMW-GS基因及其等位变异组成的基因组合类型中D11组合类型出现频率最高,为36.93%。3.LMW-GS基因与品质的关系分析发现,在Glu-A3位点上,A9组合类型对湿面筋含量具有正向效应,而A8组合类型则显着降低湿面筋含量;Glu-B3位点上,B10组合类型对品质产生显着的负向效应,B4组合类型则对品质参数SDS沉淀值和峰后带宽均有显着正向效应,B9组合类型对稳定时间具有显着正向效应;Glu-D3位点上,D5组合类型对形成时间具有显着负向效应,D2组合类型与较差的峰值带高参数显着相关,D18为优质的亚基基因组合类型,其对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和峰值带高均能产生显着的正向影响。此外,研究结果表明由三个位点组成的不同LMW-GS基因组合对品质性状的效应有显着差异。如LMW-GS基因组成为A11+B10+D11对形成时间具有显着负向效应,而LMW-GS基因组成为A5+B10+D8则对形成时间产生显着的正向效应,LMW-GS基因组成为A5+B10+D11对稳定时间具有显着负效应,而LMW-GS基因组成为A12+B2+D4对稳定时间的效应显着优于其它的LMW-GS基因组合类型。

马丽[7](2017)在《麦谷蛋白亚基近等基因系转育和宁夏小麦谷蛋白亚基鉴定》文中指出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品质改良是小麦育种的主要任务之一。研究表明,麦谷蛋白亚基的种类及其组成与加工品质密切相关。进一步解析不同麦谷蛋白亚基及其组成的品质效应,是小麦品质改良和加工的基础,而麦谷蛋白亚基近等基因系可以最大限度的消除遗传背景对研究结果的影响,是准确可靠研究各亚基品质效应的理想材料。为此,本研究以黄淮冬麦区和新疆冬春麦区多个大面积推广小麦品种作为轮回亲本,转育麦谷蛋白亚基近等基因系,并对已获得的HMW-GS近等基因系进行初步评价,为麦谷蛋白亚基品质效应研究提供可靠遗传材料。发掘和鉴定新麦谷蛋白亚基,可丰富育种资源多样性,满足不同优质专用小麦品种选育的需求。本研究以宁夏硬粒小麦品种DQM为材料,鉴定其HMW-GS组成;克隆其编码基因;利用生物信息学相关软件分析其核酸序列,预测氨基酸序列的结构特征和遗传进化关系、及蛋白二级结构特征和品质特性。宁夏是我国春小麦的主产区之一,明确该地区小麦品种谷蛋白亚基组成,可为该地区小麦品质育种和生产提供指导。为此,本研究利用相关分子标记,检测98份宁夏小麦品种LMW-GS组成,分析其分布特点。本研究获得以下结果:1.在课题组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采用优化的谷蛋白亚基检测方法,在5种遗传背景下共获得回交转育HMW-GS的高代纯系(BC6F3)158份;从农艺性状来看,相同遗传背景下的不同转育系及其轮回亲本之间,没有显着差异;在谷蛋白亚基组成上,不同转育系之间仅有HMW-GS组成的差异,初步认定转育材料为HMW-GS的近等基因系。1Dx5+1Dy10与1Dx2+1Dy12的近等基因系相比,在小偃22、西农2208和花育8号遗传背景下的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沉降值均显着(P<0.05)或极显着(P<0.01)提高3.0%7.9%,在小偃6号遗传背景下蛋白品质参数却均无显着差异,在西农1718遗传背景下只有沉降值显着提高了8.4%(P<0.05)。同时,在8种遗传背景下,还回交转育获得了不同HMW-GS组成的低代转育系材料633份;在3种遗传背景下,又回交转育获得了不同LMW-GS组成的6代转育系材料108份。2.SDS-PAGE鉴定宁夏硬粒小麦品种DQM的HMW-GS组成结果表明,DQM含3个表达的HMW-GS,其电泳迁移率与对照亚基均有所不同,推测DQM可能含有新的HMW-GS类型。克隆了DQM编码HMW-GS基因,获得了3条扩增产物,大小为2352bp、2109 bp和1827 bp,与1Bx14*、1By15*和1Ay基因的相似度分别为99%、99%和97%,分别命名为1Bx14.1、1By15.1和1Ay.1。预测其分别由783、702和606个氨基酸组成,一级结构均由21个氨基酸构成的信号肽、保守的N端、中间重复序列和保守的C端四个结构单元构成,均具有保守的半胱氨酸数目和位置,表明均具有HMW-GS的典型特征。遗传进化分析表明,1Bx14.1、1By15.1和1Ay.1分别与1Bx14*、1By15*和1Ay的亲缘关系最近。利用MALDI-TOF-MS对HMW-GS氨基酸序列的分析证实,1Bx14.1和1By15.1分别与亚基1Bx14*和1By15*匹配度最高,序列覆盖率分别为24%(185aa)和15%(101aa);匹配的肽段有一半以上分布于亚基的N端和C端保守区。利用SSpro8在线工具对1Bx14.1和1By15.1二级结构预测的结果表明,二者与优质亚基1Bx14和1By15二级结构相似,即具有较高的Hydrogen bonded turn和α-helix含量,推断其可能为优质亚基。3.利用STS分子标记对宁夏98份小麦品种Glu-A3和Glu-B3位点的等位变异组成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表明,宁夏小麦中Glu-A3位点共发现Glu-A3a、Glu-A3b、Glu-A3c、Glu-A3d和Glu-A3e五种等位变异类型,超过一半为Glu-A3c类型(55.1%);Glu-B3位点共发现Glu-B3a、Glu-B3b、Glu-B3c、GluB3d、Glu-B3f、Glu-B3g、Glu-B3h、Glu-B3i和Glu-B3j八种等位变异,其中约四分之一为Glu-B3j类型(25.5%)。同时,在宁夏不同地区及同一地区不同来源品种间,两个位点等位变异的组合类型和分布比例也存在差异。

陈雪燕[8](2016)在《小麦及其近缘种属品质相关基因avenin-like b和NAM-B1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小麦作为全球主要粮食作物之一,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人们在追求高产的情况下,对其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小麦品质是由蛋白质、脂质、淀粉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决定的,其中蛋白质的含量、质量以及相互作用尤为重要。小麦储藏蛋白包括麦谷蛋白(glutenin)和麦醇蛋白(gliadin),其与面筋流变学特性相关,分别决定面团的粘弹性。麦谷蛋白分为高分子量麦谷蛋白(HMW-GS)和低分子量麦谷蛋白(LMW-GS);醇溶蛋白包括α-、β-、γ-及ω-gliadin等类型。然而大量研究证实,目前研究的传统面筋蛋白仅能解释小麦品质变异的30%-70%。在传统面筋蛋白的氨基酸中半胱氨酸只占一小部分(约2%),它们可形成分子间二硫键,使蛋白质结构变成超高分子聚合物,为面筋提供黏弹性,而avenin-like蛋白(ALPs)作为一种新发现的小麦贮藏蛋白因其含有高冗余的半胱氨酸残基,引起了研究者们的关注。avenin-like b蛋白含有18-19个半胱氨酸残基,可形成分子内或分子间二硫键,进而影响小麦面粉的加工品质。但在该蛋白的研究上仍然缺乏关于该蛋白基因的染色体定位、等位基因的数量以及等位基因的影响等遗传信息。野生型NAM-B1基因主要来源于野生二粒小麦中,其控制小麦中铁、锌以及籽粒蛋白质含量,加快植株衰老,促进叶片中的营养物质向籽粒中的运输。在栽培小麦中很少被发现,尤其在中国栽培小麦中的分布仍不清楚。本研究主要围绕在小麦品质中影响蛋白质量和含量的avenin-like b和NAM-B1基因进行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选取中国春和野生二粒小麦Bethlehem代换系的材料L16-3BS进行蛋白质组学研究,获得47个差异蛋白点,2个是和对照品种BL相比较,在材料L16-3BS新出现的蛋白点,35个表达量上调的点,10个表达量下调的点。结合质谱鉴定技术,47个差异蛋白点被鉴定为:球蛋白(Globulin)5个,α-醇溶蛋白(Alpha-gliadin)2个,γ-醇溶蛋白(gamma gliadin)2个,MYB转录因子(MYB transcription)1个,延长因子(elongation factor)1个,磷酸丙糖异构酶(Triosephosphate isomeras)2个,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Serpin)7个,苹果酸脱氢酶(malate dehydrogenase)1个,类燕麦蛋白(avenin-like)2个,小麦果聚糖(triticin)3个,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1个,热激蛋白(Heat shock protein)2个,18个未知蛋白(unknown protein)。确定与品质相关基因avenin-like b为候选基因进行深入研究。2、对avenin-like b基因进行克隆、测序分析,结果表明avenin-like b基因全长855-858bp,无内含子,并且与数据库中的中国春参考序列分别匹配在染色体7DS(99%),4AL(98%)和7AS(97%)上。用中国春缺体四体系进行基因的染色体定位,首次明晰了该基因属于多基因家族,有三位基因位点,并分别位于7A、4A和7D上,依次命名为TaALPb-7A,TaALPb-4A和TaALPb-7D。序列比对分析发现:TaALPb-7A基因有3个等位基因,分别命名为TaALPb-7A1、TaALPb-7A2、TaALPb-7A3。TaALPb-4A基因有4个等位基因,分别命名为TaALPb-4A1、TaALPb-4 A2、TaALPb-4A3、TaALPb-4A4,而在TaALPb-7D位点上没有发现新的变异类型。系统进化分析表明:相同染色体上avenin-like b基因克隆序列分别聚在一起,形成一小类;与已报道的avenin-like蛋白序列在图中构成一大类,彼此间相似度较高,与低分子量谷蛋白(LMW-GS)、高分子量谷蛋白(HMW-GS)亲缘关系较近,与ω-醇溶蛋白亲缘关系最远。3、dd-PCR表达分析:有功能的TaALPb-7A等位基因(TaALPb-7A1、TaALPb-7A2)可正常表达,与内参基因表达拷贝数比例在1:2.54到1:3.36之间。而无功能的TaALPb-7A等位基因(TaALPb-7A3)不能正常表达。4、构建可正常表达的TaALPb-7A1、TaALPb-7A2体外表达载体,进行体外诱导表达、并纯化TaALPb-7A1、TaALPb-7A2目标蛋白,掺粉试验表明,这2种等位基因均对小麦的加工品质有正相关作用。5、针对TaALPb-7A两种类型等位基因(正常表达和沉默)序列开发了ASP功能标记,功能验证表明:正常表达的等位基因和揉混特性中的和面时间(P<0.0443)及8分钟带宽(P<0.0096)呈显着相关。与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籽粒蛋白含量和谷蛋白含量关联分析发现,可表达的TaALPb-7A等位基因及沉默的TaALPb-7A等位基因与这些参数相关性不显着。表明可表达的TaALPb-7A对品质的贡献并未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6、对小麦近缘种属12个基因组(W、E^e、E^b、St、Q、Ns、Ta、U、C、N、V、R)的avenin-like b基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基因在一些基因组中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并且在一些基因组中发现一些新的变异类型,为小麦的品质改良提供了丰富的基因资源和良好的研究基础。7、利用218份中国小麦栽培种,进行NAM-B1等位基因的筛选和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参试的中国栽培种中没有发现野生型NAM-B1存在,只有NAM-B1的插入型(24.3%)和缺失型(75.7%)两种类型存在,深入剖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为今后如何更好利用野生型NAM-B1以及在小麦营养品质改良方面提供理论指导和参考作用。

刘天红[9](2016)在《小麦HMW-GS对谷蛋白大聚体形成和面筋二级结构及显微结构的影响》文中指出面筋是面团的主要组成部分,并且是决定小麦加工品质的重要因素。面筋蛋白由单体醇溶蛋白和聚体麦谷蛋白组成。高分子谷蛋白亚基(HMW-GS)和低分子谷蛋白亚基(LMW-GS)共同组成了聚体麦谷蛋白,并影响面筋的强度和弹性。本试验选用西农1718及其6个Glu-1位点HMW-GS等位变异近等基因系材料,西农2208及其一个Glu-D1位点2亚基缺失的近等基因系材料,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技术,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排阻液相色谱(SE-HPLC)技术,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扫描电镜,研究了Glu-A1,Glu-B1,Glu-D1不同HMW-GS组合对小麦籽粒发育过程中谷蛋白大聚体积累、面筋二级结构、显微结构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本研究所用的小麦不同HMW-GS近等基因系材料仅在HMW-GS组成存在差异,其LMW-GS和醇溶蛋白组成相同。(2)以不溶性谷蛋白大聚体的含量(UPP%)的变化作为衡量籽粒发育过程中蛋白大聚体积累的指标,结果显示不同HMW-GS近等基因系(NIL)小麦的蛋白大聚体积累动态存在差异。在Glu-A1位点,含1亚基的近等基因系比含Null的近等基因系提早进入UPP%的迅速增长期,并且其成熟籽粒中的UPP%值更高;在Glu-B1位点,含17+18亚基的近等基因系比其他4个材料约提早5天进入UPP%的迅速增长期,并且在成熟小麦籽粒中其UPP%的含量最高,UPP%含量由高到低依次是:17+18,14+15,7+8,7+9,6+8;在Glu-D1位点,含5+10亚基的近等基因系比含2+12的近等基因系提早进入UPP%的迅速增长期;在籽粒发育中后期,2亚基缺失的近等基因系比含2+12近等基因系的UPP%增长速率更慢。可见,含优异HMW-GS亚基的小麦材料比其他材料提前进入UPP%的迅速增长期,并且其成熟小麦中的UPP%含量更高。(3)不同HMW-GS近等基因系小麦面筋蛋白二级结构存在显着的差异。在Glu-A1位点,西农1718的Null亚基近等基因系小麦面筋中β-折叠含量低于1亚基近等基因系,α-螺旋含量和α-螺旋/β-折叠的比值高于1亚基近等基因系。在Glu-B1位点,小麦面筋中β-折叠含量按大小排序为17+18>14+15>7+9>7+8>6+8,α-螺旋含量则与β-折叠相反。在Glu-D1位点,2+12亚基近等基因系面筋的β-折叠和分子间α-螺旋的含量与5+10没有显着差异,而α-螺旋/β-折叠的比值则显着高于5+10;与2+12的近等基因系面筋相比,2亚基缺失的近等基因系小麦面筋中β-折叠含量更高,α-螺旋/β-折叠的比值更低。(4)不同HMW-GS近等基因系小麦面筋的显微结构存在明显差异。所有近等基因系小麦面筋冷冻干燥处理后都呈蜂窝状的结构,含优异亚基材料面筋的网络交联更紧密。在Glu-A1位点,含1亚基的近等基因系小麦面筋的网络孔径比Null亚基近等基因系大,其交联更紧密。在Glu-B1位点,含17+18,14+15亚基材料面筋网络的孔径分布不均匀,而7+9,7+8,6+8亚基的面筋网络结构分布较一致;其中17+18亚基NIL面筋网络呈交联紧密的片层状结构,其面筋网络上可以观察到许多细小的孔。而其他亚基的NIL面筋网络呈现出纤维状的结构。Glu-D1位点,5+10亚基近等基因系小麦面筋网络结构的交联比2+12亚基近等基因系更紧密,且面筋网络上可以观察到细小的孔;2+12亚基近等基因系小麦面筋网络结构比2亚基缺失的NIL交联更紧密。

李志霞[10](2014)在《小麦LMW-GS基因等位变异对SDS沉降值和SRC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低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LMW-GS)约占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籽粒贮藏蛋白的三分之一,LMW-GS可互相或与高分子量麦谷蛋白(HMW-GS)之间形成分子间二硫键,进而聚合为麦谷蛋白大聚体,对面团的加工品质具有重要影响。LMW-GS由Glu-3位点的多基因家族编码而成,是一种具有高度多态性蛋白复合体,由于LMW-GS组成的复杂性,且Glu-3位点在遗传上与编码醇溶蛋白的Gli-1位点紧密连锁,不利于LMW-GS的分离鉴定及其与品质参数之间明确关系的建立,有关LMW-GS的研究远远滞后于HMW-GS.分子标记的开发很好地弥补了以往方法的不足,可准确、高效地对大量小麦群体的LMW-GS基因进行分离鉴定,还可用来辅助小麦育种进行早代选择,从而加快小麦品质改良的进程。本研究利用已开发的Glu-A3和Glu-B3位点分子标记体系对具有遗传多样性的244份中国小麦微核心种质进行了鉴定,进一步探究了LMW-GS基因等位变异对小麦品质参数SDS沉降值和溶剂保持力(SRC)的影响,取得以下研究结果。1、利用分子标记分离鉴定了244份小麦材料Glu-A3位点的7种等位基因(Glu-A3a, Glu-A3b, Glu-A3c, Glu-A3d, Glu-A3e, Glu-A3f和Glu-A3g),在这些等位基因中,等位基因Glu-A3a出现的频率最高,占29.5%;其次是等位基因Gh-A3c,占23.4%;出现频率最低的是等位基因Glu-A3f,仅占3.7%;等位基因Glu-A3b、 Glu-A3d、Glu-A3e和Glu-A3g出现的频率分别为11.5%、12.7%、11.5%和7.8%。2、通过特异引物PCR明确了244份小麦材料Glu-B3位点10个等位基因(Glu-B3a, Glu-B3b, Glu-B3c, Glu-B3d, Glu-B3e, Glu-B3f, Glu-B3g, Glu-B3h, Glu-B3i和Glu-B3j)的分布情况,在所有品种中,Glu-B3a、Glu-B3d、Glu-B3g和Glu-B3i为主要变异类型,分别占13.9%、11.9%、12.3%和22.1%;含等位基因Glu-B3h的品种数只有6个,包括1个地方品种、2个选育品种和3个引进品种,仅占2.5%。3、在244份小麦中,含等位基因Glu-A3b的28个品种SDS沉降值变异范围最广为13.5-55.5 mL,含等位基因Glu-A3g的19个小麦品种被测SDS沉降值变幅最窄为8.0-31.8 mL。Glu-A3位点可解释SDS沉降值变异的12.8%,其中,等位基因Glu-A3d和Glu-A3b可显着提高SDS沉降值;而等位基因Glu-A3g使SDS沉降值显着降低(P<0.01)。SRC检测结果显示,含等位基因Glu-A3b的28份小麦品种具有最高的水SRC平均值、乳酸SRC平均值和碳酸钠SRC平均值,而含等位基因Glu-A3f的小麦品种的蔗糖SRC平均值最高。Glu-A3位点可解释乳酸SRC变异的4.7%和蔗糖SRC变异的6.4%,其中,等位基因Glu-A3b可显着提高乳酸SRC(P< 0.05);等位基因Glu-A3g可显着降低乳酸SRC(P<0.05);等位基因Glu-A3f可极显着地提高蔗糖SRC(P<0.01)。4、244份小麦的SDS沉降值变幅为8.0-55.5 mL,其中,含等位基因Glu-B3f(13.5~55.5 mL)和Glu-B3i(8.0~50.0 mL)的小麦品种SDS沉降值变幅最广,含等位基因Glu-B3c的小麦品种的SDS沉降值变幅最窄(13.5-32.0 mL)。Glu-B3位点可解释SDS沉降值变异8.1%,其中等位变异Glu-B3c可显着降低SDS沉降值;而等位变异Glu-B3h可显着提高SDS沉降值(P<0.01)。4种SRC的分析结果表明,除了水SRC,含等位基因Glu-B3e和Glu-B3g的品种分别具有最高和最低的乳酸SRC平均值、碳酸钠SRC平均值和蔗糖SRC平均值。在所有的等位变异中,只有等位基因Glu-B3g可显着影响碳酸钠SRC(P<0.05)。

二、麦谷蛋白Glu-2位点等位变异对品质特性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麦谷蛋白Glu-2位点等位变异对品质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2)小麦1Dx5+1Dy10、NGli-D2和Sec-1s高代聚合体的鉴定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分子标记的研究与应用
        1.1.1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基础
        1.1.2 分子标记在基因聚合上的应用
        1.1.3 分子标记在小麦品质育种上的应用
        1.1.4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在小麦育种中的意义
    1.2 小麦1DX5+1Dy10、醇溶蛋白和1BL/1RS在小麦品质中的作用
        1.2.1 小麦1Dx5+1Dy10对小麦品质的影响
        1.2.2 醇溶蛋白对小麦品质的影响
        1.2.3 小麦1BR/1RS对小麦品质的影响
    1.3 小麦品质性状的研究
        1.3.1 揉混参数对小麦品质的影响
        1.3.2 蛋白组分对小麦面粉的影响
        1.3.3 乳糜泻抗原表位水平对面粉的影响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特异引物
    2.2 试验方法
        2.2.1 田间种植
        2.2.2 小麦不同的基因聚合体鉴定方法
        2.2.2.1 小麦叶片DNA的提取(CTAB法)
        2.2.2.2 PCR扩增
        2.2.2.3 琼脂糖凝胶电泳
        2.2.2.4 凝胶成像参考结果
        2.2.3 小麦面粉磨制及蛋白质含量和水分测定
        2.2.4 揉混仪参数的测定
        2.2.5 小麦蛋白组分的测定
        2.2.6 小麦面粉乳糜泻表位水平的测定
    2.3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基因聚合体鉴定分析
    3.2 不同基因聚合体的品质效应分析
        3.2.1 不同遗传背景条件下面粉揉混特性的分析
        3.2.2 不同的基因聚合体对小麦蛋白组分的影响
        3.2.3 Gli-D2位点近等缺失系CD表位水平的测定与分析
        3.2.4 Gli-D2位点近等缺失系CD表位水平与蛋白组分的相关性
4 讨论
    4.1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在基因聚合体上的应用
    4.2 不同聚合体揉混参数在小麦品质方面的分析
    4.3 蛋白组分对小麦品质的影响
    4.4 小麦的乳糜泻研究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小麦品种HMW-GS组成及其与品质性状的相关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小麦籽粒储藏蛋白
    1.2 小麦高分子麦谷蛋白遗传变异及分子基础
        1.2.1 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编码位点
        1.2.2 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的等位变异类型
        1.2.3 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的基因结构
        1.2.4 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的分子结构
    1.3 小麦高分子量麦谷蛋白基因多态性与地理分布
    1.4 小麦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品质评分
    1.5 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与品质的关系
    1.6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和方法
    2.1 材料
    2.2 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小麦种质资源HMW-GS的遗传变异
        3.1.1 HMW-GS等位变异分析
        3.1.2 HMW-GS组成分析
        3.1.3 HMW-GS组合的品质评分及聚类分析
        3.1.4 HMW-GS遗传多样性分析
    3.2 小麦HMW-GS对品质性状的影响
        3.2.1 小麦部分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3.2.2 HMW-GS不同位点与品质性状的方差分析
        3.2.3 HMW-GS对品质性状效应分析
        3.2.4 HMW-GS组合对品质性状的影响
4 讨论
    4.1 小麦HMW-GS等位变异及其分布
    4.2 小麦HMW-GS对品质性状的影响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文章

(4)中国部分普通小麦核心种质HMW-GS的特点及其与若干品质性状的关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小麦籽粒贮藏蛋白的组成和分类
    1.2 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的研究进展
        1.2.1 小麦HMW-GS编码基因的定位和组成
        1.2.2 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的命名
        1.2.3 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基因的克隆和结构
        1.2.4 普通小麦HMW-GS的分子结构
        1.2.5 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的等位变异
        1.2.6 小麦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的鉴定方法
        1.2.7 普通小麦的HMW-GS多样性研究进展
        1.2.8 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基因在小麦品质改良育种中的应用
    1.3 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与小麦品质关系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小麦籽粒蛋白质提取
        2.2.2 SDS-PAGE电泳方法
        2.2.3 小麦品质测定方法
    2.3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299份小麦品种(系)的HMW-GS组成
    3.2 299份小麦品种(系)的HMW-GS组合类型
    3.3 299份小麦品种(系)的HMW-GS等位基因组合的聚类分析
    3.4 中国部分核心种质小麦品种(系)的品质性状特点及相关分析
        3.4.1 中国部分核心种质小麦品种(系)品质性状特点
        3.4.2 中国部分核心种质小麦品种(系)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3.5 中国部分核心种质小麦HMW-GS亚基类型及亚基组合与部分品质性状的关系
        3.5.1 中国部分核心种质小麦HMW-GS的亚基变异类型的部分品质性状
        3.5.2 中国部分核心种质小麦不同HMW-GS亚基类型与部分品质性状的关系
        3.5.3 中国部分核心种质小麦不同HMW-GS组合与部分品质性状的关系
4 讨论
    4.1 中国部分核心种质资源小麦HMW-GS组成特点及其遗传多样性
    4.2 小麦HMW-GS特点与若干品质性状的关系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野生二粒小麦y-型HMW-GS基因渗入普通小麦的遗传特性及其对品质改良的潜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小麦的起源及演化
        1.1.1 小麦在我国的栽培历史
        1.1.2 远缘杂交在小麦育种中的利用
    1.2 野生二粒小麦是普通小麦育种的重要种质资源
        1.2.1 野生二粒小麦的地理分布及其与普通小麦的亲缘关系
        1.2.2 野生二粒小麦的主要生物学性状
        1.2.3 野生二粒小麦有益性状及其在普通小麦中的应用研究
    1.3 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与面粉的加工品质
        1.3.1 小麦种子储藏蛋白的分类
        1.3.2 谷蛋白分类
        1.3.3 HMW-GS蛋白的分离
        1.3.4 HMW-GS的染色体定位和等位变异
        1.3.5 HMW-GS基因的结构特征
        1.3.6 HMW-GS基因的分子克隆
        1.3.7 HMW-GS与品质的关系
        1.3.8 HMW-GS基因沉默研究概况
        1.3.9 1Ay亚基基因研究进展
        1.3.10 1By亚基基因研究进展
    1.4 本研究立题依据和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来自野生二粒小麦的活性1Ay基因及其在普通小麦中稳定表达的分子鉴定
    2.1 前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种子全蛋白提取
        2.2.3 SDS-PAGE凝胶电泳
        2.2.4 基因组DNA提取
        2.2.5 基因组DNA的 PCR扩增
        2.2.6 PCR产物T-载体克隆
        2.2.7 热击感受态的制备
        2.2.8 转化大肠杆菌
        2.2.9 阳性克隆筛选
        2.2.10 提取质粒
        2.2.11 定向缺失制备亚克隆
        2.2.12 DNA序列测定与分析
        2.2.13 克隆基因的体外表达
        2.2.14 序列系统进化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野生二粒小麦D97 及后代品系TaAy7-40的HMW-GS组成
        2.3.2 野生二粒小麦D97、普通小麦CN16 及其后代品系TaAy7-40中1Ay基因的分子鉴定
        2.3.3 野生二粒小麦D97的1Ay基因编码区的结构特征
        2.3.4 后代品系与亲本1Ay基因的序列比对分析
        2.3.5 三个克隆的Glu-1Ay等位基因的系统发育分析
    2.4 讨论
        2.4.1 TaAy7-40和D97的1Ay等位基因的鉴定
        2.4.2 1Ay序列的变异
        2.4.3 野生二粒小麦1Ay基因成功地被转移并整合入普通小麦
        2.4.4 野生二粒小麦有效地丰富普通小麦Glu-1Ay等位基因的遗传多样性
第三章 野生二粒小麦Glu-1By等位基因在普通小麦中稳定表达的分子特性
    3.1 前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2.2.1 谷蛋白提取和SDS-PAGE分析
        3.2.2.2 DNA提取和PCR扩增
        3.2.2.3 PCR片段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3.2.2.4 序列比对和聚类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后代品系TaAy7-40的1By亚基的SDS-PAGE分析
        3.3.2 1By基因的分子鉴定
        3.3.3 后代品系和亲本1By基因的序列比对分析
        3.3.4 后代品系和双亲1By基因的系统进化分析
    3.4 讨论
        3.4.1 TaAy7-40和CN16的1By等位基因的鉴定
        3.4.2 野生二粒小麦有效的丰富普通小麦Glu-B1-2 等位基因的遗传多样性
第四章 野生二粒小麦y-型HMW-GS对普通小麦加工品质的潜在利用价值
    4.1 前言
    4.2 材料和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方法
        4.2.2.1 根尖染色体观察
        4.2.2.2 面粉加工品质测定及参数分析
        4.2.2.2.1 润麦并制粉
        4.2.2.2.2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4.2.2.2.3 面筋含量的测定
        4.2.2.2.4 沉降值的测定
        4.2.2.2.5 粉质参数的测定
        4.2.2.3 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杂交后代TaAy7-40 的表型和核型性状分析
        4.3.2 后代TaAy7-40 加工品质比较
    4.4 讨论
第五章 稳定品系TaAy7-40 中的活性1Ay基因在普通小麦间的稳定传递及其对品质的改良潜能
    5.1 前言
    5.2 材料和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谷蛋白提取和SDS-PAGE分析
        5.2.3 DNA提取和PCR扩增
        5.2.4 PCR片段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5.2.5 序列比对和聚类分析
        5.2.6 农艺性状测定
        5.2.7 面粉加工品质测定及参数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杂种F_1 田间植株
        5.3.2 SDS-PAGE分析
        5.3.3 F_4 代姊妹系和父本N9的1Ay基因的分子鉴定
        5.3.3.1 1Ay序列的分子克隆
        5.3.3.2 1Ay的核苷酸序列分析
        5.3.3.3 1Ay的氨基酸序列分析
        5.3.4 系统进化分析
        5.3.5 F_5 代稳定株系及其双亲的田间农艺性状
        5.3.6 F_5 代稳定株系及其双亲的加工品质分析
    5.4 讨论
        5.4.1 1Ay基因在普通小麦中的遗传稳定性
        5.4.2 新的1Ay等位基因的鉴定及其等位变异性
        5.4.3 Glu-A1位点的HMW-GS对小麦加工品质的贡献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已发表的论文和完成的专利

(6)河南小麦品种的品质状况及其与LMW-GS基因间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小麦面筋蛋白的种类和特征
    1.2 小麦面筋蛋白调控网络的研究
        1.2.1 面筋蛋白的表达调控
        1.2.2 面筋蛋白的翻译后修饰和运输
    1.3 小麦低分子量麦谷蛋白的研究进展
        1.3.1 低分子量麦谷蛋白的研究背景和分类
        1.3.2 低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基因的组合和结构
        1.3.3 低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解析
        1.3.4 低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基因的标记开发及其命名系统
        1.3.5 低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基因克隆的研究
    1.4 低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基因在我国普通小麦中的分布
    1.5 低分子量麦谷蛋白与小麦面粉加工品质间的关系
    1.6 河南省小麦品种品质状况研究
第二章 河南小麦品种的品质状况及其演变规律
    2.1 材料和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1.3 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河南省小麦品种的基本品质状况
        2.2.2 不同育成时期品种(系)的品质表现
        2.2.3 不同育成地区品种(系)的品质表现
        2.2.4 河南小麦品种的系谱分析
        2.2.5 和面仪参数对粉质仪主要参数的回归方程
    2.3 讨论
    2.4 结论
第三章 河南小麦品种LMW-GS基因组成及其与品质间的关系
    3.1 材料和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1.2.1 LMW-GS基因检测分析
        3.1.2.1.1 小麦叶片基因组DNA的提取(CTAB法)
        3.1.2.1.2LMW-GS基因的引物设计
        3.1.2.1.3 PCR反应体系和程序
        3.1.2.1.4 PCR产物鉴定
        3.1.2.1.5 PCR产物的ABI3730分析仪检测
        3.1.3 数据的统计分析
    3.2 结果和分析
        3.2.1 Glu-3 各位点LMW-GS基因组成及与品质性状的关系
        3.2.1.1 Glu-A3位点主要LMW-GS基因组成及等位变异分析及与品质性状的关系
        3.2.1.2 Glu-B3位点主要LMW-GS基因组成及等位变异分析及与品质性状的关系
        3.2.1.3 Glu-D3位点主要LMW-GS基因的组成及等位变异分析及与品质性状的关系
        3.2.2 试验材料Glu-3 位点LMW-GS基因组成与品质的关系
    3.3 讨论
    3.4 结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附表

(7)麦谷蛋白亚基近等基因系转育和宁夏小麦谷蛋白亚基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HMW-GS研究概况
        1.1.1 HMW-GS的命名
        1.1.2 HMW-GS的结构特征
        1.1.3 HMW-GS的鉴定方法
        1.1.4 HMW-GS的品质效应
    1.2 LMW-GS研究概况
        1.2.1 LMW-GS的命名
        1.2.2 LMW-GS的鉴定方法
        1.2.3 LMW-GS的品质效应
    1.3 本研究的立题依据
第二章 谷蛋白亚基近等基因系转育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转育谷蛋白亚基近等基因系的亲本材料
        2.1.2 后代材料HMW-GS的 SDS-PAGE鉴定
        2.1.3 后代材料麦谷蛋白亚基的分子标记鉴定
        2.1.4 HMW-GS回交转育高代纯系的鉴定与评价
    2.2 结果与分析
        2.2.1 HMW-GS回交转育高代纯系的评价与分析
        2.2.2 已获得的回交低代HMW-GS转育系
        2.2.3 已获得的回交高代LMW-GS转育系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宁夏硬粒小麦品种DQM的 HMW-GS鉴定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HMW-GS的 SDS-PAGE鉴定
        3.1.3 目的基因的扩增与片段回收
        3.1.4 目的片段的连接和转化
        3.1.5 阳性克隆的鉴定和测序
        3.1.6 HMW-GS基因序列分析
        3.1.7 质谱鉴定目的亚基
    3.2 结果与分析
        3.2.1 HMW-GS的 SDS-PAGE鉴定
        3.2.2 HMW-GS基因的克隆
        3.2.3 目的基因的核酸序列分析
        3.2.4 氨基酸序列预测与分析
        3.2.5 系统进化分析
        3.2.6 MALDI-TOF-MS分析
        3.2.7 HMW-GS二级结构预测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宁夏小麦LMW-GS组成鉴定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基因组DNA的提取
        4.1.3 LMW-GS的检测
    4.2 结果与分析
        4.2.1 Glu-A3位点等位变异的分子标记检测
        4.2.2 Glu-B3位点等位变异的分子标记检测
        4.2.3 Glu-A3和Glu-B3 位点的等位变异及其组成分布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8)小麦及其近缘种属品质相关基因avenin-like b和NAM-B1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小麦品质研究现状
        1.1.1 国际小麦品质的研究
        1.1.2 我国小麦品质的研究
    1.2 小麦的品质性状
    1.3 影响小麦品质性状的因素
    1.4 贮藏蛋白的分类及研究现状
        1.4.1 麦谷蛋白的研究
        1.4.2 醇溶蛋白的研究
    1.5 小麦贮藏蛋白的研究方法
    1.6 avenin-like基因的研究现状
        1.6.1 avenin-like蛋白(基因)在小麦中的研究现状
        1.6.2 avenin-like b在小麦近缘种属中的研究现状
    1.7 小麦及其近缘植物与品质相关的研究
        1.7.1 小麦以及近缘植物分类
        1.7.2 高分子量麦谷蛋白在小麦近缘种属的相关研究
        1.7.3 低分子量麦谷蛋白在小麦近缘种属中的相关研究
        1.7.4 小麦近缘种醇溶蛋白的研究
    1.8 NAC转录因子的研究
        1.8.1 NAC转录因子的发现及其家族成员
        1.8.2 NAC转录因子的结构特点及其分类
        1.8.3 NAC基因的功能与作用
        1.8.4 NAC基因在小麦及其近缘种属中的研究
    1.9 本研究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1.9.1 本研究的内容
        1.9.2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栽培小麦中Avenin-like b基因的研究
    2.1 试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种子全蛋白提取
        2.2.2 双向凝胶电泳
        2.2.3 候选基因的克隆
        2.2.4 PCR扩增、检测、回收和测序
        2.2.5 基因定位和克隆测序
        2.2.6 droplet digital PCR(ddPCR)
        2.2.7 序列多态性分析和功能标记开发、验证
        2.2.8 高分子量麦谷蛋白电泳
        2.2.9 品质测定
        2.2.10 功能验证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蛋白质组学的分离与鉴定
        2.3.2 目的蛋白(基因)的确定
        2.3.3 目的基因的扩增和测序
        2.3.4 序列分析和基因定位
        2.3.5 不同染色体上的克隆和序列多态性分析
        2.3.6 TaALPb-7A两种类型等位基因表达水平比较与分析
        2.3.7 功能标记开发和验证
        2.3.8 系统进化关系分析
        2.3.9 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鉴定和品质测定
        2.3.10 诱导蛋白表达载体的构建
        2.3.11 IPTG诱导融合蛋白的表达及检测
        2.3.12 蛋白纯化
        2.3.13 重组蛋白的品质效应分析
    2.4 讨论
第三章 小麦近缘种属中Avenin-like b基因的研究
    3.1 试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2.1 avenin-like b基因克隆
        3.2.2 PCR扩増
        3.2.3 PCR产物检测、回收、转化和测序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扩增结果
        3.3.2 7D染色体的结果分析
    3.4 讨论
第四章 中国栽培种中NAM-B1等位基因的研究
    4.1 试验材料
    4.2 实验方法
        4.2.1 基因克隆
        4.2.2 引物设计
        4.2.3 PCR扩増、克隆、测序
        4.2.4 PCR产物检测、回收、转化、测序
        4.2.5 基因序列比对分析
        4.2.6 总RNA的提取
        4.2.7 RNA完整性和浓度检测
        4.2.8 cDNA的合成
        4.2.9 RT-PCR扩増
        4.2.10 RT-PCR产物检测、回收、转化、测序
        4.2.11 c DNA序列的比对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NAM-B1等位基因的筛选和分布
        4.3.2 53 份栽培种的核苷酸序列分析
        4.3.3 DNA和cDNA序列的比较分析
    4.4 讨论
第五章 全文总结
    5.1 本研究主要结论
    5.2 本研究的创新点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致谢
作者简介

(9)小麦HMW-GS对谷蛋白大聚体形成和面筋二级结构及显微结构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小麦籽粒贮藏蛋白
        1.1.1 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HMW-GS)
        1.1.2 不同位点HMW-GS对小麦品质的贡献
        1.1.3 低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LMW-GS)
        1.1.4 小麦醇溶蛋白组成
        1.1.5 贮藏蛋白相对含量
    1.2 小麦谷蛋白大聚合体
        1.2.1 小麦谷蛋白大聚体的形成及对品质的影响
        1.2.2 小麦谷蛋白大聚体的测定
    1.3 小麦面筋蛋白的研究
    1.4 小麦HMW-GS近等基因系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1.6 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Glu-A1位点等位变异对谷蛋白大聚体形成和面筋结构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材料的种植及取材
        2.1.3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Glu-A1位点不同小麦蛋白的组成鉴定
        2.2.2 Glu-A1位点不同近等基因系小麦蛋白组分定量分析
        2.2.3 Glu-A1位点不同近等基因系小麦籽粒品质性状分析
        2.2.4 Glu-A1位点不同近等基因系小麦谷蛋白大聚体的积累动态
        2.2.5 Glu-A1不同近等基因系小麦面筋的二级结构
        2.2.6 Glu-A1位点不同近等基因系小麦面筋的显微结构
    2.3 讨论
第三章 Glu-B1位点等位变异对谷蛋白大聚体形成和面筋结构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材料种植及取材
        3.1.3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Glu-B1位点不同近等基因系小麦蛋白的组成鉴定
        3.2.2 Glu-B1位点不同近等基因系小麦蛋白组分定量分析
        3.2.3 Glu-B1位点不同近等基因系小麦籽粒品质性状分析
        3.2.4 Glu-B1位点不同近等基因系小麦谷蛋白大聚体的积累动态
        3.2.5 Glu-B1位点不同近等基因系小麦面筋的二级结构
        3.2.6 Glu-B1位点不同近等基因系小麦面筋的显微结构
    3.3 讨论
第四章 Glu-D1位点等位变异对谷蛋白大聚体形成和面筋结构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材料的种植和取材
        4.1.3.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Glu-D1位点不同近等基因系小麦蛋白的组成鉴定
        4.2.2 Glu-D1位点不同近等基因系小麦蛋白组分定量分析
        4.2.3 Glu-D1位点不同近等基因系小麦品质性状分析
        4.2.4 Glu-D1不同近等基因系小麦谷蛋白大聚体的积累动态
        4.2.5 Glu-D1位点不同近等基因系小麦面筋的二级结构
        4.2.6 Glu-D1位点不同近等基因系小麦面筋的显微结构
    4.3 讨论
第五章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
致谢
作者简介

(10)小麦LMW-GS基因等位变异对SDS沉降值和SRC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小麦低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研究现状
        1.1.1 低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的多肽链结构和分类
        1.1.2 低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基因的染色体定位
        1.1.3 低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基因的结构和遗传多态性
        1.1.4 分子标记技术在鉴定低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中的应用
        1.1.5 低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等位变异对小麦品质的影响
    1.2 小麦品质评价的指标
        1.2.1 SDS沉降值与小麦品质性状的关系
        1.2.2 SRC与小麦品质性状的关系
2 引言
3 材料与方法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2.1 种子基因组DNA提取
        3.2.2 特异引物PCR检测
        3.2.3 SDS沉降值的测定
        3.2.4 SRC的测定
        3.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Glu-A3位点LMW-GS基因等位变异的检测
    4.2 Glu-A3位点基因等位变异对SDS沉降值和SRC的影响
        4.2.1 Glu-A3位点各等位基因的分布情况
        4.2.2 LMW-GS基因等位变异对SDS沉降值和SRC的影响
        4.2.3 SDS沉降值和SRC的相关性分析
    4.3 Glu-B3位点LMW-GS基因等位变异的检测
    4.4 Glu-B3位点基因等位变异对SDS沉降值和SRC的影响
        4.4.1 Glu-B3位点各等位基因的分布情况
        4.4.2 LMW-GS基因等位变异对SDS沉降值和SRC的影响
        4.4.3 SDS沉降值和SRC的相关性分析
5 讨论
    5.1 小麦Glu-A3和Glu-B3位点基因等位变异的特异性分子标记
    5.2 小麦LMW-GS等位变异对品质性状的影响
        5.2.1 小麦LMW-GS等位变异对SDS沉降值的影响
        5.2.2 小麦LMW-GS等位变异对SRC的影响
    5.3 SDS沉降值与SRC的相关分析
    5.4 微量SDS沉降值和SRC的应用
6 结论
    6.1 Glu-A3位点等位基因的分布情况
    6.2 Glu-B3位点等位基因的分布情况
    6.3 Glu-A3位点基因等位变异对SDS沉降值和SRC的影响
    6.4 Glu-B3位点基因等位变异对SDS沉降值和SRC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麦谷蛋白Glu-2位点等位变异对品质特性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内多个主栽冬小麦品种背景下麦谷蛋白亚基近等基因系的转育与鉴定[D]. 李伶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2]小麦1Dx5+1Dy10、NGli-D2和Sec-1s高代聚合体的鉴定及应用[D]. 闫敏.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3]小麦品种HMW-GS组成及其与品质性状的相关分析[D]. 高耸.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2)
  • [4]中国部分普通小麦核心种质HMW-GS的特点及其与若干品质性状的关联分析[D]. 郝浩楠. 华中农业大学, 2019(02)
  • [5]野生二粒小麦y-型HMW-GS基因渗入普通小麦的遗传特性及其对品质改良的潜在价值[D]. 王真真. 四川农业大学, 2018
  • [6]河南小麦品种的品质状况及其与LMW-GS基因间的关系[D]. 朱保磊. 河南农业大学, 2017(04)
  • [7]麦谷蛋白亚基近等基因系转育和宁夏小麦谷蛋白亚基鉴定[D]. 马丽.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01)
  • [8]小麦及其近缘种属品质相关基因avenin-like b和NAM-B1的研究[D]. 陈雪燕.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11)
  • [9]小麦HMW-GS对谷蛋白大聚体形成和面筋二级结构及显微结构的影响[D]. 刘天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11)
  • [10]小麦LMW-GS基因等位变异对SDS沉降值和SRC的影响[D]. 李志霞. 安徽农业大学, 2014(04)

标签:;  ;  ;  ;  ;  

谷蛋白Glu-2等位变异对品质特性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