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病社会医学研究现状与趋势

结核病社会医学研究现状与趋势

一、结核病的社会医学研究现状及趋势(论文文献综述)

国家呼吸医学中心[1](2021)在《儿童常见呼吸道病原免疫预防专家共识》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及经济条件的改善, 我国儿童常见呼吸道病原免疫预防水平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儿童呼吸道感染发病率及死亡率在过去十几年中大幅下降, 但与国际领先水平国家相比, 尚存在一定差距, 这与公众对疫苗接种认知不足、接种人员预防接种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等诸多因素有关。本共识在综合分析国内外儿童常见呼吸道病原免疫预防临床证据的基础上, 结合我国临床现状及专家临床经验, 就儿童常见呼吸道病原传播特点、临床表现、免疫预防等提出了建议, 为进一步指导儿童常见呼吸道病原免疫预防工作提供参考。

张璇,朱霞,孙宏英,王小丽,王丽萍,王婷,黄维维,梁宗安,王刚,姬郁林[2](2021)在《四川绵阳199 182人活动性结核病发病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四川绵阳活动性结核病的发病情况进行主动筛查,并分析活动性结核病发病的影响因素。方法纳入2018年3月到2019年4月间参加"四川省绵阳市乙肝与结核病综合防治示范区现场化队列研究"进行结核病筛查人群199 182人,采用问卷筛查、DR检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方式收集普通人群结核病发病情况和相关影响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核病发病的影响因素。结果在基于主动筛查的199182名受检人群中共发现活动性结核病患者103例,活动性结核病检出率为51.71/10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60岁及以上[OR=1.74,95%CI(1.11,2.73),P=0.02]、男性[OR=4.39,95%CI(2.74,7.04),P<0.001]、医务人员[OR=11.18,95%CI(2.99,41.84),P<0.001]、有结核病史[OR=16.43,95%CI(8.10,33.33),P<0.001]的人群结核病发病风险增加;随着文化程度提高,普通人群结核病发病风险有降低的趋势。结论基于主动筛查的结核病发现模式有利于活动性结核病患者的检出与结核病防控。老年人、男性、医务人员、结核病史以及文化程度与结核病的新发密切相关,具有以上特征的人群可能是活动性结核病的高危人群,未来应加强对高危人群的监控和预防干预,将有助于结核病防控。

苏闫兵[3](2021)在《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的演进趋势与特征分析》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本研究从人文学科的视角,首先对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的发展沿革和合作状况进行了分析,同时从主题演化和引文网络两个维度分析了该领域研究的演进趋势与发展脉络,进一步以学科交叉视角,定量揭示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学科交叉的结构特征,以期对研究领域的演进趋势和发展脉络有更清晰的认识,为学者实施以病人为中心的多学科诊疗模式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研究对象本研究以国内外数据库收录的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论文为对象。数据来源国内数据:以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作为国内数据来源,分别检索肿瘤多学科诊疗相关论文题录数据,经融合去重、去除无效和不相关数据后,最终获得国内数据库论文题录数据4159条,每条数据包含标题、期刊、作者、机构、关键词、摘要等信息。国际数据:选取Web of Science(Wo S)的Science Citation Index-expanded(SCIE)和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SSCI)为国际数据来源,检索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论文题录数据。每篇文献包含标题、作者、来源期刊、发表年份、摘要、关键词、作者地址信息、参考文献和被引频次等信息。研究方法1.文献调研法通过检索、调查、阅读和分析肿瘤多学科诊疗和科学计量研究主题相关的文献、书籍和政策文件,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挖掘新的创新点,以求全面客观的梳理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发展的历史脉络、探索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学科交叉的演化规律。2.科学计量学方法科学计量学是应用数理统计和计算技术等数学方法对科学活动的投入(如科研人员、研究经费)、产出(如论文数量、被引数量)和过程(如信息传播、交流网络的形成)进行定量分析,从中找出科学活动规律性的一门学科,本文利用科学计量学方法分析了国内外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3.社会网络分析使用Pajek、VOSviewer和Gephi等社会网络分析软件实现节点中心性分析、网络聚类分析等,并绘制网络图。4.引文分析法使用Histcite软件构建引文网络,利用Cit Net Explore实现引文网络可视化和聚类分析,并利用Pajek软件提取引文网络主路径。5.专家咨询法针对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向肿瘤学领域相关专家请教,对论文观点不合理之处及时改正,结合专家的意见和看法完成论文中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主题聚类的凝练。研究结果1.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领域的发展态势国际:1971年到2019年间国际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论文稳定增加,2006年以来,呈现指数式增长趋势;美国发文量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地区,我国大陆国际论文2010年以后开始快速增长,但是发展速度与美国、英国和法国等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德州大学安德森癌症中心、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梅奥诊所、麻省总医院和法国的古斯塔夫鲁西研究所是影响力最高的科研机构;国际学术界关注度最高的是乳腺肿瘤、肺肿瘤、头颈部肿瘤和结直肠四种肿瘤;期刊分析发现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受到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Annals of oncology、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等高影响力期刊的广泛关注。国内:1983年到2019年,我国肿瘤多学科研究呈现稳定增长趋势,2009年到现在为快速发展期;合作网络指标和发文分析发现,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解放军总医院、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和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这八个医院不但自身影响力较为突出,而且在我国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科研合作中发挥着引领的作用;结直肠癌、肺癌和肝癌是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关注最多的癌症;精准医学、大数据、加速康复外科、新辅助治疗、免疫治疗、住院时间等是我国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近几年新增加的热点。2.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的合作现状分析1971年到2019年间,国际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作者、机构和国家/地区三个层次合着率和合作规模均呈上升趋势;国家/地区合作论文被引频次要高于国内机构间合作论文,高于同机构作者合作论文,并且都要高于独着论文;科研合作研究的全球区域分布极不平衡,欧美发达国家之间合作最为密切,并处于国家/地区合作网络的核心,而我国大陆则处于网络的边缘位置,而且合作伙伴比较单一,与美国合作论文占到我国跨国/地区合作论文的60%以上;机构合作网络形成8个具有地理临近特征的聚类;机构和作者合作网络都呈现出明显的小世界网络特征。3.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发展脉络20篇领域内高被引论文中16篇发表在2006年及以前,并且有5篇关键论文与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没有直接关系;主路经分析发现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可以分为早期应用研究阶段,中期的学科团队结构、功能和组织实现的探讨阶段和最近的多学科团队决策的质量影响因素的探讨阶段;多学科诊疗的临床应用和效果评价一直是该领域关注的重点主题,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逐渐开始深入关注多学科团队的组织形式和决策效果的影响因素的分析;引文网络聚类分析发现6个规模较大的类团、规模最大的聚类关注乳腺癌、肺癌、结肠癌和结直肠癌等不同肿瘤的多学科诊疗组织构架、患者管理、诊断分期、治疗决策的制定和实施结果的评价以及多学科诊疗相关的政策方面的研究,其余5个规模相对较大的聚类中论文主题相对集中。4.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主题演化分析1971年到2019年间,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关键词不断增加、关注的主题不断扩展,继承关键词占比不断升高,领域内研究内容和研究主题不断丰富并且稳定性不断增加;主题演化分析表明,诊疗手段、姑息治疗和诊断方法是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近四十年来持续关注的主题;近十年来,精准医学和肿瘤心脏病学相关的主题受到科研人员的关注;主题的出现、成长、分化及转移分析发现,持续性的研究主题内容逐渐丰富和细化,如姑息治疗主题从最开始的疼痛管理在后期逐渐扩增了疲劳、抑郁、质量指标、护理质量、生活质量的评价等内容。5.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领域学科交叉研究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内学科交叉现象日渐显着,学科交叉网络的规模与学科交叉指数在时间序列上均持续增长,表明该领域涉及的学科越来越多;各个国家/地区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的学科交叉程度总体呈上升趋势,但是相同时间段内,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的跨学科程度差异并不明显;美国在不同学科方向均要领先于其他国家/地区,我国大陆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主要局限于肿瘤学、外科学、内科学、胃肠病和肝病学和呼吸系统几个学科;肿瘤学、外科学、内科学和核医学与医学影像学等学科一直是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领域的主流方向。研究结论1.我国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发展较快,但是与欧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国内外数据库论文发文趋势均显示,我国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论文2009年以后均进入快速发展状态,但是从国际数据库中国家/地区论文的分布分析发现,我国肿瘤多学科研究起步较晚,并且无论是发文量还是引文影响力,都与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德国等欧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机构发文和被引分析同样发现,美国德州大学安德森癌症中心、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麻省理工总医院和丹娜法伯癌症研究院等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机构均来自欧美发达国家,相较于上述机构,我国一些实力雄厚的三级甲等医院在国际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学术圈的影响力仍然偏低。2.科研合作日益受到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的重视,但是全球分布不均研究结果显示,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作者、机构、国际/地区合作率和篇均作者、机构、国家/地区数均呈上升趋势,其中机构合作增加尤为明显,逐渐成为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的主流合作方式。国家/地区合作分析发现,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领域合作主要分布在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和德国等欧美发达国家之间,并且逐渐形成了以这些国家/地区为中心的合作网络,而我国大陆、土耳其和埃及等中低收入国家/地区合作论文数量较少而且处于国家/地区合作网络的边缘。3.肿瘤多学科团队的有效配置、组织和实施仍然是需要解决的问题研究结果显示,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从内容和时间维度上总体可以分为早期探索、肿瘤多学科团队结构、功能、组织实现的探讨和如何提高多学科团队决策质量三个阶段。多学科会议时间优先级的高低、患者的诊断和病理信息是否充分、需要讨论病例的数量、团队合作能力和领导的特征等均为多学科团队决策能否有效实施的影响因素。尽管目前缺乏充分的证据证明多学科诊疗可以改善肿瘤患者的预后,但是多学科诊疗的临床应用和效果评价一直是该领域关注的重点主题,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逐渐开始深入关注多学科团队的组织形式和决策效果的影响因素的分析。4.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内容逐渐丰富和细化,治疗手段和姑息医学是国际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的主要内容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主题数量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增加,呈多样化发展,新的研究主题不断涌现,研究内容更加丰富。研究发现,从1971-2000年期间到2016-2019年期间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主题数量持续上升,研究热度明显提高,主题之间演化更加复杂;主流演化方向稳定发展并持续成为研究热点,新的研究主题和稳定的专业主题不断出现。“治疗手段”、“姑息治疗”一直是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领域占据重要地位的主题,受到国际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科研人员的持续不断的关注,而“精准医学”、“肿瘤心脏病学”作为领域的新出现的主题,部分学者开始聚焦相关问题,但是关注度仍然有待提高。5.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学科交叉现象日渐显着,各国/地区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学科分布差异明显学科交叉网络的规模在时间序列上持续增长,代表着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领域涉及的学科数量越来越多。与此同时,学科交叉指数总体上也在持续增长,意味着该领域研究的学科交叉程度也在不断加深。总体上看,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的跨学科交叉研究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发文量排名前20的国家/地区主要倾向于从肿瘤学和外科学这两个学科角度来研究肿瘤诊疗相关的问题。美国从不同学科对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的重视程度都要领先于其他国家/地区。而其他国家,除了在肿瘤学和外科学的研究比较集中以外,英国在内科学、核医学与医学影像学、胃肠病和肝病学领域,法国在核医学与医学影像学和泌尿科学,意大利在核医学与医学影像学、胃肠病和肝病学和血液学等领域表现突出。我国大陆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涉及的学科主要集中在内科学、胃肠病和肝病学、医学研究与实验科学和呼吸系统,而其他学科研究比较薄弱。对策建议1.加大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推动我国肿瘤多学科诊疗的顺利实施通过增加资金的投入来激励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促进我国肿瘤多学科协作护理模式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应当制定适当的政策,推动肿瘤多学科诊疗在我国各个省区的顺利实施。2.通过加强合作,促进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区域间协调发展一方面应当鼓励我国各区域之间积极开展跨区域多中心的合作研究,尤其是东部和西部的合作,以促进各区域肿瘤多学科诊疗质量的共同提高;另一方面,我们应当积极参与跨国/地区科研合作,寻求新的跨国/地区合作伙伴,加强与不同发达国家/地区之间的合作,取长补短,博采众长,尽可能地学习和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不断提高自身多学科诊疗的科研水平和实践水平。3.完善学科体系,促进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有必要建立完善的多学科诊疗学科体系,在强化固有学科方向的同时,加强对护理学、康复医学和临床心理学等医学领域学科和生物学、生物技术与应用微生物学、微生物学、生物材料科学、工程生物医学、数学与计算生物学和发育生物学等非医学领域学科的重视,从不同学科视角对肿瘤的诊疗进行研究,从而促进我国肿瘤诊疗决策质量的提高。主要创新点肿瘤多学科诊疗受到科研人员的大量关注,但还主要集中于临床诊疗实践和评价、多学科诊疗团队的构成等方面,缺乏对领域产生、发展、演化状况的分析,本研究将科学计量学指标、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主题战略图、引文网络主路径分析和学科交叉测度等方法有机结合,同时运用信息可视化方法更加直观、科学的展示领域合作网络、知识演化和学科交叉图谱,系统梳理了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现状、合作、演化脉络和学科交叉情况。研究不足与展望本研究以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论文为对象,对领域研究现状、合作、知识演化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缺乏多学科团队成员学科构成和不同学科专家在团队中角色的深入探讨。下一步,我们将利用自然语言处理对国内外肿瘤领域论文中作者添加主题标签,结合领域内专家建议,对作者的学科进行识别,探索不同国家/地区同一或者不同肿瘤诊疗团队成员的学科构成是否存在差异。在此基础上,结合访谈方法确定不同学科专家在肿瘤多学科团队中的角色定位。希望通过研究揭示肿瘤多学科团队专家学科构成的一般特征,为我国肿瘤多学科专家团队的组织实现提供参考。

韩笑颖[4](2021)在《肺结核与COVID-19传播的动力学模型及控制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数学模型对了解传染病的传播情况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主要研究了两类具有传染性的肺部传染病:肺结核(Tuberculosis)与新型冠状肺炎(COVID-19)。在深入了解肺结核与新冠肺炎的传播机理后,建立动力学模型,进行了理论分析,并通过数值模拟对具体防控措施进行了评估。主要研究内容如下:一、为了探究牛结核对人肺结核传播的影响,根据结核病的传播特点及其发病特征,建立了结核病在牛、高危人群和低危人群之间传播的动力学模型,计算了该模型的基本再生数R0,并且证明了在模型中,当R0<1时无病平衡点的稳定性,以及R0>1时模型的一致持续性。进一步在模型中加入对病牛的宰杀,利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将模型与实际病牛数据进行拟合,计算了不同宰杀比例下牛结核的控制再生数CN0,通过数值模拟得出结论:可通过控制牛到人之间结核病的传播率βNH来有效降低人群中肺结核的发病率;讨论了病牛的宰杀率对人群发病率的影响,宰杀率越高,人群发病率越低;另外,高低危人群的比例也会影响人群发病率,高危人群所占比例越大,人群发病率越高。二、为了研究隔离密切接触者措施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传播的影响,基于官方公布的数据及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机理,分别建立了病毒在北京和韩国传播的SEIR动力学模型,利用遗传算法拟合传播率、恢复率和隔离率等重要参数值,计算了控制再生数,讨论了隔离密切接触者对韩国每日新增病例的影响,模拟得出每日新增病例的最高值,讨论了不同隔离比例和易感者数量对每日新增病例的影响。相对于较为宽松的防控措施,隔离密切接触者降低每日新增病例的效果更为显着。三、为了研究疫苗接种率和失效率对新冠肺炎疫情传播的影响,考虑了染病者恢复后抗体水平会随着时间下降,建立了英格兰地区新冠肺炎疫情传播的SEIR动力学模型。计算了基本再生数,讨论了疫苗接种比例和疫苗失效率对每日新增病例的影响。模拟结果得到增加疫苗接种比例、降低疫苗失效率都会降低每日新增病例值。模拟得到:在接种疫苗后40天时,10%疫苗接种率下的新增病例为11559例,分别为30%、50%、70%疫苗接种率下的新增病例的1.47、2.29、3.73倍;在接种疫苗后40天时,50%疫苗接种失效率下的新增病例为8464例,分别为疫苗接种失效率是35%,20%,5%下新增病例的1.18,1.40,1.68倍。疫苗接种比例越高,每日新增病例越少;疫苗失效率越高,每日新增病例越多。

叶丽(盖娅丽丽)(Lily Gaia Ye)[5](2021)在《论用艺术提升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文中研究指明博物馆不仅作为一个具有历史性、文化性和公共性的展示、教育和休闲的空间,同时也是一个公共文化服务的机构,它是现代语境下文化再生产必不可少的场域。随着社会进入信息数字化的生物医学的21世纪,博物馆正走向多元化的发展方向,尤其是在构建和提升博物馆公共性和民主性方面。博物馆的公共性是现代博物馆进行各项工作的基础,如何创生和提高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就成为了本论文研究讨论的重点。全文主要以艺术的亲和性与数字科技的传播性为视角,以医学博物馆的历史演进、展览藏品、公众教育和公共空间的多重维度为切入点,论文分为六个部分展开研讨。首先,从回顾西方医学博物馆的产生、发展和演变开始,以医学知识的传承记载、人体标本的收藏保存和医学教育为主轴,总结医学博物馆在历史各个阶段的里程碑事件和重要医学发现。接着从回顾艺术与医学的交融演绎的关系入手,分析了艺术对医学的发展进步和传承的历史贡献,艺术品本身和博物馆治疗对人类身心健康和疾病的疗愈功效。其次,结合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即讯息”理论,拓展了医学博物馆改革的思维模式,讨论了如何在展品和展览空间的设计中注入艺术审美概念,探索运用多媒体、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等高新科技来提升医学博物馆对公众的吸引力,从而改善公众教育的可能性。然后,借鉴最前沿的重组教育的理念,分析了在医学博物馆的公众普及教育中如何形成新的学习生态系统,以自主导向的体验式、社会性和分散式学习为特征,创造出特殊的文化景观和开放的公共场域的新型医学博物馆空间,有效地达成普及健康卫生教育的重要职能。探究了在信息网络全球化的后真相时代,医学博物馆在公众健康教育方面不可替代的优势,提出了博物馆公共教育的策略。接着结合布尔迪厄“文化再生产”理论以公众化的视角,阐述了用艺术提升医学博物馆公共性,从而打破现有文化区隔的可能性,推演了艺术与医学的跨界融合将极大程度地推动医学博物馆的健康知识民主化的进程。最后,以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作为理论原点,首次提出了未来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概念,结合文化资本再生产理论探究在未来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再生产模式、路径及其在公众教育方面的策略,展望了未来大医学艺术博物馆对社会福祉和健康文化的贡献。希望该研究结果能为传统医学博物馆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一些理论参考,对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和公众健康教育的发展和未来布局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中华预防医学会[6](2021)在《预防接种知情告知专家共识(上)》文中研究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对受种者或其监护人的疫苗和预防接种工作知情提出了要求,对预防接种告知方式和内容作出了规定。本共识以该法和《预防接种工作规范》为基础,借鉴国内外经验,阐述了预防接种知情告知的发展和形式,制定了预防接种知情告知理论框架、标准流程和信息、非免疫规划疫苗知情告知原则以及各疫苗知情同意书格式,为疾病控制和预防保健人员在预防接种服务中参考。本部分共识包括总则以及乙型肝炎疫苗、卡介苗、含脊髓灰质炎成分疫苗、含百日咳/白喉/破伤风成分疫苗、含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成分疫苗、乙型脑炎疫苗、脑膜炎球菌疫苗、甲型肝炎疫苗预防接种知情告知内容。

中华预防医学会[7](2021)在《预防接种知情告知专家共识(上)》文中研究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对受种者或其监护人的疫苗和预防接种工作知情提出了要求, 对预防接种告知方式和内容作出了规定。本共识以该法和《预防接种工作规范》为基础, 借鉴国内外经验, 阐述了预防接种知情告知的发展和形式, 制定了预防接种知情告知理论框架、标准流程和信息、非免疫规划疫苗知情告知原则以及各疫苗知情同意书格式, 为疾病控制和预防保健人员在预防接种服务中参考。本部分共识包括总则以及乙型肝炎疫苗、卡介苗、含脊髓灰质炎成分疫苗、含百日咳/白喉/破伤风成分疫苗、含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成分疫苗、乙型脑炎疫苗、脑膜炎球菌疫苗、甲型肝炎疫苗预防接种知情告知内容。

赵国妮[8](2020)在《基于CNKI的健康教育研究的热点与前沿知识图谱分析》文中指出研究背景2016年8月,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明确了新时期卫生与健康的工作方针,强调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要建立健全健康教育体系,提升全民健康素养;同时,《“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也明确指出“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健康教育作为所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2017年,《“十三五”全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工作规划》发布,再次强调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工作对提升全民健康素养和健康水平的重要意义。目前,人民健康已经被摆到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健康中国”也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而健康促进和教育作为强有力的抓手和支撑,必须发挥好自身的作用。要想做好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工作,更有效地普及健康知识,更全面地提升全民的健康素养,更有力地建立健全健康教育体系,加强对健康教育的研究就成为了必不可少的重要一课。研究目的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目前我国健康教育研究的现状,本研究选取CNKI数据库2012~2018年健康教育研究的相关文献,多角度综合分析,明确当前健康教育研究的现状、探索其研究的热点、探明其研究的前沿方向。为后续健康教育方面的研究者确定研究方向和研究课题提供一定的参考。同时,探寻当前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存在的问题和局限,以期对健康教育领域相关研究有所裨益。资料与方法本文以中国学术文献总库(CNKI)作为文献来源,选择高级检索,检索年限选择2012~2018年,选择“医药、卫生”的学科分类,数据库选择期刊、硕博论文、会议论文,以“健康教育”或“健康促进”或“健康普及”或“健康传播”或“健康素养”进行主题检索,为保证文献的学术性和代表性,对检索出的文献进行严格的二次筛选,剔除无关文献。最后共获得2314篇文献,作为此次研究的基础文献。本文分别运用了文献研究法、词频分析法、共词分析法、突变检测法和聚类分析法5种分析方法。首先运用Excel软件统计分析2314篇本次研究基础文献的时间分布、刊发期刊情况、作者和机构的发文量。然后借助Cite Space软件,通过其词频分析、共词分析、突变检测和聚类分析的功能绘制关键词共现图谱、关键词聚类图谱、关键词时区图、作者共现图谱、机构共现图谱,对2314篇本次研究的基础文献做一个系统、规范的梳理。通过绘制关键词共现图谱并结合关键词频次与中心度来分析近七年健康教育研究的热点领域;通过对热点图谱深度挖掘、探查那些具有高突现率的关键词作为研究的前沿进行分析;然后通过作者共现图谱、研究机构共现图谱来分析近七年来的高产作者、高产机构以及他们之间出现的学术共同体。主要结果现状:国内健康教育领域研究文献的历年发文数量均持续在300篇上下浮动;研究文献共发表在372种期刊上,载文量在30篇以上的有12种,载文量在20篇以上的有21种,载文量在10篇以上的有57种;作者发文量最多的有7篇,只有一人,发文5篇的有3人,发文4篇的有11人,发文3篇的有11人。最大的合作学术共同体由14人组成,另有4人合作团队1个,3人团队2个,5个两人合作团队;发文在2篇及以上的机构一共有90家,发文在3篇及以上的机构一共有18家;发文最多机构的共发文16篇,其次各有一家机构发文11篇、8篇、7篇、6篇、5篇。机构大多都是单独发文,有8组机构是以两两合作的形式发文。研究热点:通过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得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有健康教育、干预效果评价、社区、慢性病、学生、艾滋病、健康促进、结核病、地方病、知晓率;中心性较高的关键词为健康教育、社区、艾滋病、老年、农村、影响因素、健康知识等。通过关键词聚类分析图谱共得到8个聚类群。研究前沿:通过突现关键词图谱,得到突现关键词,突现强度从强到弱依次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传染病、健康传播、高血压病、干预性研究、预防、儿童保健、预防控制、知识、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作用、评价、手足口病、冠心病、社区高血压、健康体检、预防接种、碘缺乏病、生活质量、社区居民。通过查看图谱数据,得到突现关键词的历史折线。结论与对策建议本研究选取CNKI数据库2012~2018年健康教育研究的相关文献,分别从当前研究现状、研究的热点领域、研究前沿主题这三个层面对7年间的健康教育研究情况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最终明确:健康教育研究文献在7年间的发文量比较均衡,刊发期刊种类比较多,比较杂;作者之间、发文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比较弱,研究内容较为松散,缺乏核心学术共同体,缺乏更有广度和深度的研究体系。7年间健康教育研究的八个热点领域是:社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开展;健康素养的普及;艾滋病的健康教育干预;地方病、传染病的健康教育干预;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教育开展;预防控制等一级预防的干预;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的开展;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工作对策、模式、存在问题。7年间健康教育研究的前沿主题分为两种,一种是渐强型前沿,包括高血压病、干预性研究、传染病、知识、预防接种;一种是渐弱型前沿,包括艾滋病、评价、碘缺乏病。根据以上结论,提出以下建议:1.加强作者、机构之间的合作。对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的研究应该加强作者、机构之间的合作,形成一定的学术共同体,建立更有深度和广度的研究体系。2.对健康教育内容的研究,应该更加深入并加强反馈。加强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研究,让评价研究、干预性研究有更好的反馈和指导意义。3.对学生群体健康教育方面的研究关注需要继续加强。4.应加强加大对新媒体在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方面的应用研究。

梁胜翔[9](2020)在《我国西部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建设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2009年3月,我国启动实施覆盖全民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并将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作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工作。过去的10年多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取得了显着的进展和成效,为改善居民健康状况发挥了重要作用,公共卫生的公平性和可及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是,缺乏合格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却成为影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的瓶颈问题。因此,自2010年开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培训在全国各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广泛开展,然而,一系列研究表明,当前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培训效果不佳,全国尤其是西部地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素质不高、服务能力不强的问题仍然得不到有效解决,其主要原因是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应该具备的核心能力不明确,导致培训项目设计缺乏核心能力理论支撑。国际上,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已相继建立了各自的公共卫生专业人员核心模型,公共卫生专业人员能力建设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以能力为导向的核心能力模型所驱动。目前,国内尚未见基于核心能力理论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的系统研究。研究目的本研究对重庆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建设现状及培训需求进行系统评估,并在建立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框架的基础上,开发出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建设(培训项目设计)提供理论基础及依据,并为人员能力建设提出对策建议。研究方法1.研究地点选择:本研究根据地理位置和2016年的GDP情况,选择重庆市8个主城区和18个区/县作为研究地点,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91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包括4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48个乡镇卫生院)作为研究现场。2.定量研究:采用连续性抽样方法选取了1275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包括服务机构领导和一线工作人员)作为研究对象。自制调查问卷,分别对研究地点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现状及培训需求进行调查,调查项目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专业、职称、执业资格类别、工作岗位、工作经历、培训次数、培训需求(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内容、沟通能力、流行病调查、需求评估、干预措施制定、满意度调查或评价项目开展效果、授课技能9个维度)。采用Epidata 3.02软件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 2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的一般情况、人员能力现状及培训需求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对城市与农村、主城区与区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专业、职称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分析;采用卡方检验筛选培训需求的相关因素,再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方法对筛选出来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所有统计学检验均为双侧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定性研究:采用有目的抽样方法,在所选研究地点基层卫生机构中抽取负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的领导以及从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人员(兼顾各个项目)进行个人深入访谈(In-depth interview,IDI),用信息饱和原则决定最终样本量。个人深入访谈根据事先制定的半结构化访谈题纲来进行,领导的访谈题纲内容主要包括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力资源状况相关信息(即本单位工作人员数量、质量以及稳定性)、对当前人员培训的现状、当前培训项目存在的问题以及培训需求。一线工作人员的访谈题纲内容包括他们对自身服务能力的自我评估,他们对培训的参与情况,对当前培训的看法以及培训需求。所有访谈均在访谈对象所在卫生机构选择安静的办公室或会议室进行,每次访谈大约持续40-60分钟,在受访者的知情同意下,所有访谈均用录音笔进行了录音。最后,采主体框架分析法对所有访谈资料进行分析。4.德尔菲法:本研究共选择了17名来自中国东部、西部、北部和南部不同地区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领域专家参加两轮Delphi咨询。在Delphi咨询之前,通过文献研究、专家会议、岗位分析、专家会议等研究方法初步构建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框架以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初稿和咨询问卷。然后,经过2轮Delphi咨询构建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框架以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研究结果1.调查对象一般情况:问卷调查中,一共调查1275人,其中有效问卷1244份,有效率为97.6%。调查对象中,57.9%来自城市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4-34年龄段占38.7%,大部分(82.6%)为女性。学历以大专为主(62.3%),93.1%的调查者接受过医学院校教育,40.8%为护理专业,超过一半(54.6%)的调查对象职称为初级。工作5年以上的占36.7%,72.6%的人员具有执业资格,执业护士占56.9%,大多数(83.7%)之前没有公共卫生相关工作经历,40.4%的人具有护理工作经历。一共纳入10个基层卫生机构的的10名领导和35名一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人员进行个人深入访谈。在10名领导中,超过一半(6位)是女性;超过一半的领导(6/10)年龄在30至40岁之间;大多数领导(8/10)工作年限在三年以上。在一线工作人员当中,超过一半(21/35)来自社区卫生中心,超过四分之三(27/35)是女性,绝大多数一线工作人员(32/35)的年龄≤40岁,大多数(21/35)的工作年限不到3年。2.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现状:在卫生人力资源数量方面,所有基层卫生机构领导认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编制及现有人员数量严重不足,特别缺全科医生和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在人力资源能力素质方面,一线工作人员和领导都均认为,现有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学历低(学历以大专以下为主)、职称低(以初级职称为主)。总体而言,在学历构成上,78.5%为大专及以下学历;在专业构成,公共卫生和临床医学背景的人员占比低,41%以上的工作人员为护理专业出身,尤其是城市和主城区的基层卫生机构,护士占比将近50%。只有5.9%的工作人员具有公共卫生专业背景;在职称构成上,初级职称或无职称工作人员占比达80%,而副高职称仅占3%。多数一线工作人员认为自身能力不足,难以胜任本职工作,尤其在一些对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高的服务项目(如健康教育、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结核病患者健康管理、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等)完全胜任的工作人员不到一半,而且大多数人员不胜任的原因是因为知识和技能都缺乏。3.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建设现状:85%以上的工作人员在半年内最少接受过1次以上的培训。但是,绝大多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领导认为,目前的培训效果欠佳,培训并没有使人员能力得到根本提高。主要原因有:一是由于人员短缺,导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无法安排人员参加培训;二是目前的培训没有很好地组织,层层培训导致培训内容重复。此外,专业性强的培训(如重性精神病和慢病管理)没有由专业机构承担;三是当前的培训通常集中在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相关的政策和服务规范上,培训缺乏公共卫生核心能力的培训。同时,由于培训缺乏需求评估,导致部分培训项目与工作人员的实际需求不匹配;四是目前的培训形式单一,通常只通过讲座进行,或者以会代训,主要针对理论知识的传授,缺少实践操作层面的培训;五是大多数培训时间太短,培训时间碎片化,不能系统提高知识和能力;六是培训师资不固定、能力有待提高,同时,培训教材不统一,难以保证培训同质化。4.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培训需求评估: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人员培训需求的9个维度中,专业知识占91.3%,专业技能占84.6%,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内容78.8%,沟通能力64.3%,干预措施制定41.6%。需求评估占33.2%,流行病学调查32.5%,满意度调查或项目开展效果评价27.9%,授课技能占26.7%。通过二分类logistic回归对上述培训需求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人员培训需求受专业背景、学历、职称、执业资格类别以及工作岗位等多种因素影响,尤其工作岗位是9个维度培训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5.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框架的建立:经过2轮Delphi咨询,建立了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框架。该框架由1个总功能(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维护公众健康),8个子功能(“居民健康素养提升”、“居民健康信息管理”、“社区健康监测与需求评估”、“维护全生命周期健康”、“疾病预防与控制”、“社区卫生应急管理”、“多部门协作”、“政策、规划制定与评价”)构成。6.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的构建:通过两轮Delphi咨询,构建了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该核心能力模型由3个一级指标(包括专业知识、实践技能、理念与价值观)、19个二级指标(包括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知识、社区健康监测能力、社区健康需求评估能力、政策和干预措施制定及实施和评价能力、健康管理能力、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与应急处置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交流与沟通能力、管理和领导能力、基本科学研究能力及职业精神等)、60个三级指标(包括流行病与医学统计学、中医药健康管理知识、居民健康状况及疾病危险因素监测能力、参与政策制定、实施和评价的能力、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技能、慢病患者健康管理能力、流行病学调查能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能力、社会动员技能、工作伙伴关系建立、项目管理能力、基本研究设计和实施能力、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及奉献精神等)和129项具体能力界定组成。研究结论重庆市基层卫生机构仍然存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力资短缺、人员能力素质不高以及人员培训效果不佳的问题。同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的培训需求呈现多元化,不同人员的培训需求各有侧重。本研究所建立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基于核心能力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培训奠定了基础,为卫生行政部门进一步改进培训项目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增强培训项目的针对性、提高培训的效果、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的服务能力提供了有力保障。根据目前重庆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建设的现状,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要进一步重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力资源的能力建设。2.国家要在政策层面上加大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建设的支持力度。3.以核心能力为导向,调整改革医学院校公共卫生相关专业学历教育课程体系,提高学生岗位胜任力。4.基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人员核心能力模型开发能力培训项目,开展基于核心能力模型的培训,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人员能力建设效果。

樊玲[10](2020)在《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中的无国界医生 ——作用与挑战》文中指出公共卫生危机的频繁发生及全球化彰显了全球公共卫生治理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越来越多的全球公民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到了全球公共卫生治理的进程中。然而,由于全球公共卫生体系存在固有的结构化矛盾,加之全球化深入发展使国际社会的相互依赖愈加加深,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仍旧面临着诸多挑战。作为全球最大的国际医疗人道主义救援组织,无国界医生自1971成立以来一直活跃在公共卫生治理的第一线,致力于为有医疗需求的人群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并帮助当地改善公共卫生条件。无国界医生不仅为受援人员提供紧急医疗救援服务和精神健康护理,而且在全球范围内开展长期的医疗健康项目,参与药物研制与医学研究,在全球公共卫生治理的过程中表现出专业性、独立性和创新性的特点。无国界医生面对全球公共卫生危机反应迅速,在2014年的西非埃博拉疫情中表现出了非凡的公共卫生治理能力。当然,无国界医生也面临一些挑战,人道主义救援行动的安全风险、医疗资源投向缺乏标准、资金主要来源的单一性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无国界医生在全球公共卫生治理活动中的效率和质量。无国界医生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要通过抓住机会窗口扩大影响力、确立规范的医疗资源分配标准、加强与其他组织机构的合作等方式更好地参与全球公共卫生治理。

二、结核病的社会医学研究现状及趋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结核病的社会医学研究现状及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3)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的演进趋势与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的理论意义
        1.1.3 研究的现实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1.2.1 肿瘤多学科诊疗的发展概况
        1.2.2 科学计量学在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
        1.3.1 研究方法
        1.3.2 分析工具
    1.4 数据来源与处理
    1.5 论文框架
    1.6 论文创新点
2 国际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历史脉络分析
    2.1 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2.2 结果分析
        2.2.1 引文网络总体分析
        2.2.2 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关键知识基础
        2.2.3 引文网络主路径分析
        2.2.4 引文网络聚类分析
    2.3 讨论和小结
3 国际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态势分析
    3.1 数据处理和研究方法
        3.1.1 数据处理
        3.1.2 分析方法
        3.1.3 相关指标
    3.2 结果分析
        3.2.1 国际数据库论文年度分布
        3.2.2 国际数据库论文国家/地区分布特征
        3.2.3 国际数据库论文机构分布特征
        3.2.4 国际数据库论文作者分布特征
        3.2.5 国际数据库论文期刊分布特征
        3.2.6 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不同肿瘤分布特征
    3.3 讨论和小结
4 国际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论文合作分析
    4.1 研究方法
        4.1.1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
        4.1.2 合作类型
    4.2 结果分析
        4.2.1 研究论文合作率变化趋势
        4.2.2 合作规模分析
        4.2.3 不同合作类型引文影响分析
        4.2.4 国家/地区合作网分析
        4.2.5 科研机构合作网络分析
        4.2.6 作者合作网络分析
    4.3 讨论和小结
5 国际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主题演化分析
    5.1 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5.1.1 研究方法
        5.1.2 数据预处理
        5.1.3 研究时区划分和关键词阈值的选择
    5.2 结果分析
        5.2.1 国际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主题演进覆盖动态分析
        5.2.2 不同时区国际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主题分析
        5.2.3 国际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主题动态演化路径分析
    5.3 讨论和小结
6 我国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现状、趋势与热点分析
    6.1 数据来源和分析方法
        6.1.1 数据来源
        6.1.2 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
    6.2 结果分析
        6.2.1 国内数据库发文趋势分析
        6.2.2 国内数据库论文机构分布和合作分析
        6.2.3 国内数据库论文作者分布和合作分析
        6.2.4 国内数据库论文期刊分布
        6.2.5 不同肿瘤多学科诊疗相关论文的时间趋势分析
        6.2.6 国内数据库论文主题聚类和热点分析
    6.3 讨论和小结
        6.3.1 当前我国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6.3.2 我国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机构之间合作深度有待加强
        6.3.3 我国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科研团队初步形成,但跨团队合作尚需深化
7 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学科交叉及国家/地区差异动态演化
    7.1 研究方法
    7.2 结果分析
        7.2.1 学科整体状况分析
        7.2.2 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学科交叉测度的数据构建及测度
        7.2.3 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国家/地区学科交叉程度差异分析
    7.3 讨论和小结
8 讨论与结论
    8.1 研究结论
        8.1.1 我国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发展较快,但是与欧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
        8.1.2 科研合作日益受到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的重视,但是全球分布不均
        8.1.3 肿瘤多学科团队的有效配置、组织和实施仍然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8.1.4 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内容逐渐丰富和细化,治疗手段和姑息医学是国际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的主要内容
        8.1.5 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学科交叉现象日渐显着,各国/地区学科分布差异明显
    8.2 对策建议
        8.2.1 加大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推动我国肿瘤多学科诊疗的顺利实施
        8.2.2 通过加强合作,促进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区域间协调发展
        8.2.3 完善学科体系,促进不同学科交叉融合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4)肺结核与COVID-19传播的动力学模型及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肺结核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1.1.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肺结核的研究现状
        1.2.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内容
第2章 牛结核对人肺结核传播的动力学研究
    2.1 引言
    2.2 数学模型
    2.3 模型分析
        2.3.1 计算基本再生数
        2.3.2 模型的无病平衡点
        2.3.3 模型的地方病平衡点
        2.3.4 无病平衡点的稳定性
    2.4 数值模拟
    2.5 结论
第3章 中韩不同隔离措施对新冠肺炎病毒传播的影响研究
    3.1 引言
    3.2 模型建立
    3.3 模型分析
        3.3.1 模型的再生数
        3.3.2 计算模型的无病平衡点
        3.3.3 计算模型的地方病平衡点
    3.4 数值模拟
    3.5 结论
第4章 考虑抗体水平下降的新冠肺炎病毒传播的动力学模型
    4.1 引言
    4.2 建立模型
    4.3 模型分析
        4.3.1 模型的基本再生数
        4.3.2 敏感性分析
    4.4 数值模拟
    4.5 结论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论用艺术提升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缘起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和文献综述
        (一)世界博物馆学的研究趋势
        (二)早期的医学博物馆馆藏研究推动了人文自然科学发展
        (三)医学博物馆学术研究概况
        (四)医学博物馆学术研究文献综述
        (五)艺术和医学的交融促进医学的发展和医学知识的传播
    三、研究方法和论文构架
第一章 西方医学博物馆的历史演变
    第一节 西方医学和医学史的记录和传承
        (一)史前医学时期
        (二)远古文明中的医学时期
        (三)古希腊医学时期
        (四、五、六)古罗马医学、中世纪医学、文艺复兴时期的医学时期
        (七)近现代医学时期
        (八)后现代医学时代
    第二节 西方医学博物馆的产生、发展和演变
        一、早期西方医学博物馆
        二、大众人体解剖博物馆
        三、卫生博物馆与健康博物馆
        四、医学相关专科博物馆
        五、西方医学史和医学博物馆沿革的历史时间轴
    第三节 欧美医学博物馆的现状和困境
        一、博物馆在当代被赋予了新的发展内涵
        二、欧美医学博物馆现状
        三、欧美医学博物馆困境成因分析
        四、欧美医学博物馆发展状况对中国医学博物馆发展的启示
    第四节 欧美博物馆与其瘟疫主题展
        一、20 世纪流行传染性疾病的主题教育展与其博物馆
        二、古老的黑死病与亚姆村瘟疫博物馆的建立
        三、其它博物馆的瘟疫教育展
第二章 艺术和医学的共同演绎
    第一节 对人体的研究是艺术与医学的永恒话题
        一、艺术与医学的交融与萌芽:人体
        二、艺术与医学的交汇与探究:人体解剖学
        三、人体艺术的西方具象写实与东方抽象写意
    第二节 世界名画里的人体和医学
        一、名画中人物的疾病和健康状况
        二、名画里反映出画家本人的身体疾病
        三、名画里反映的医护病患关系
        四、名画里记录着医学史中的重要事件
        五、名画里记录的瘟疫
    第三节 人体疾病和心理健康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一、身疾心病对艺术家创作的影响
        二、疾病对艺术创作影响的作用机制
    第四节 艺术对人类身心健康的影响:博物馆处方与艺术治疗
        一、博物馆处方和博物馆治疗
        二、艺术是一种新型的古老治疗工具
        三、艺术治疗的形式与主要方法
        四、绘画治疗的理论基础与作用机制
        五、艺术博物馆艺术治疗的有效性评估
    第五节 艺术在医院和临床医学的应用
        一、艺术有助于提升医务人员的人文修养
        二、艺术在现代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三、医院空间环境的艺术化:绘画、雕塑、色彩和绿化等的治疗效果
    第六节 生物医学艺术:艺术与医学融合的新趋势
        一、欧美生物艺术的萌芽时期
        二、欧美生物艺术的发展阶段
第三章 医学博物馆艺术化的路径
    第一节 麦克卢汉的“媒介观”
    第二节 医学博物馆艺术化的重要手段:高新科技的应用
        一、医学博物馆艺术化的内涵
        二、医学博物馆的艺术化离不开科技化
    第三节 人体和医学展品的标本固定和保存的艺术化
        一、制成木乃伊(Mummification)
        二、蜜渍法(Mellification)
        三、古代防腐剂和福尔马林固定保存法(Formalin fixation)
        四、现代防腐剂:化学和物理方法综合使用(Embalming)
        五、人体冷冻(Cryogenics)
        六、塑化技术保存人体标本(Plastination)
    第四节 电子科技发展衍生人体艺术品:数字人体和数字解剖标本
        一、人体生物医学标本的数字化
        二、数码人体:电脑合成的三维人体
        三、人体虚拟尸体解剖
        四、3D-打印的人体器官标本
        五、医学数字产品和数字艺术品
        六、生物医学艺术作品
    第五节 医学博物馆展陈设计的艺术科技化
        一、围绕展品医学内涵和展览主题,强调知识性并突出审美感
        二、展陈空间中的科技、医学和艺术的融合
        三、应用数字医学标本和增强现实及虚拟空间:创造艺术化的虚拟场景
        四、虚拟艺术的传播作用与意义
    第六节 未来科技化的医学博物馆的表征
        一、博物馆的线上数字展览
        二、虚拟医学博物馆
        三、博物馆的人工智能和医学智能博物馆
    第七节 人体艺术标本和生物艺术品之伦理问题
        一、东西方的生死观的讨论
        二、海根斯塑化人体艺术的伦理道德问题
        三、生物医学艺术的伦理问题与特点
第四章 医学博物馆的专业教育及公众教育
    第一节 西方前沿的重组教育理念与博物馆教育改革
        一、当代教育体制的问题和挑战
        二、西方前沿的重组教育理念和学习网格模式
        三、后真相时代博物馆教育的公信力
    第二节 西方医学博物馆的专业教育
        一、传授医学知识是医生的重要职责
        二、医学博物馆是医学教学的重要课堂
        三、人体解剖也是早期艺术家的专业课
        四、医学博物馆专业教育的现状
    第三节 西方医学解剖博物馆的公众教育
        一、早期解剖博物馆的公众教育
        二、公共卫生运动的兴起和公众卫生健康教育普及
        三、现代医学博物馆的公众教育内容
        四、医学博物馆的公众教育的现状与策略
    第四节 医学博物馆不可替代的的公众教育特色
    第五节 医学博物馆公众教育上面临的挑战
        一、传统医学博物馆和现代医学博物馆的差别
        二、医学博物馆公众教育上面临的问题
        三、医学博物馆公众教育的意义
    第六节 现代医学健康公众教育有关主题展的实例解析
        一、心脏主题展
        二、大脑主题展
        三、人体解剖生理的公众教育:玻璃人和透明人人体模型
        四、灵活机动的博物馆公众教育:微型主题展
        五、人体生物科学技术内容主题展
第五章 拓展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
    第一节 消失的边界:艺术与医学的跨界融合与边界拓容
        一、布尔迪厄的文化区隔理论与博物馆公共性的创生
        二、当代艺术和博物馆的公共性
        三、提升医学博物馆公共性的价值与实践意义
    第二节 当代医学博物馆公共性应有的审美表征
        一、生物艺术品和新标本艺术赋予新的审美特征
        二、艺术再造医学博物馆现代展陈语境
        三、艺术融入医学博物馆的公共空间与公共艺术
        四、医学和艺术并行:医学艺术混合展
        五、医学和艺术的融合:医学专家和艺术家合作
    第三节 医学美术在传播医学知识和拓展公共性上的作用
        一、医学美术的传播力:一图胜过千百字
        二、医学插图展现艺术家和医学的完美融汇
        三、超级写实主义雕塑表现人体医学的科学细节
        四、医学三维动画展示生命和疾病的机制
    第四节 提升医学博物馆公共性是一个系统工程
        一、用普惠美学思想指导医学博物馆公共性的建设
        二、医学博物馆工作人员需要多学科专业的培训
        三、数字时代展陈设计中文化再生产的新模式
        四、建构新型博物馆教育模式与加强公众健康知识的传播
        五、医学博物馆需融合市场经济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博物馆运营模式
    第五节 解析公共性的典型案例:惠康医学博物馆
        一、惠康信托基金会和惠康典藏博物馆
        二、惠康典藏博物馆的公共性的表征之一:公众参与共建文化民主
        三、惠康典藏博物馆的公共性的表征之二:当代艺术融合医学艺术
        四、惠康典藏博物馆公共性的表征之三:分享主义与资源共享
        五、惠康典藏博物馆公共性的表征之四:公共性和精英性共存
第六章 走向未来的大医学艺术博物馆
    第一节 大医学艺术博物馆概念的界定与意义
        一、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溯源
        二、大医学艺术博物馆概念形成的背景
        三、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概念的界定及其内涵
        四、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多元化的特点
    第二节 大医学艺术博物馆作为公共性的文化空间生产
        一、增强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公众影响力
        二、大医学艺术博物馆公众影响力的作用机制
        三、加强医学艺术博物馆公共性的审美表征
    第三节 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线上线下的运作机制
        一、线上大医学博物馆的运作机制
        二、大医学艺术博物馆智能化的管理系统
        三、医学健康普及的不仅是医学科学也是社会文化
        四、大医学艺术博物馆为中心的社区文化健康与福祉联盟
    第四节 大医学艺术博物馆建设的(SWOT)可行性分析
        一、机会与威胁分析(OT)主要是对环境和时势的分析
        二、优势与劣势分析(SW)主要是对自身优势和劣势的评估
        三、博物馆企业家在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作用与职能
    第五节 构建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策略
        一、打造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特色品牌
        二、寻求艺术家和医学博物馆的跨界合作
        三、寻求医学专家和医学博物馆的跨界合作
        四、大医学艺术博物馆与医学机构及博物馆的合作
        五、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主题展要围绕公众关心的健康话题
        六、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社教部门的规划要反映新时代的述求
        七、大医学艺术博物馆要应用在多元文化空间生产的管理思维
        八、大医学艺术博物馆需要寻求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服务的国际合作
结束语
附录一 、欧美十大医学博物馆
附录二、图版索引(按前后顺序)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文章
后记与致谢
附件

(8)基于CNKI的健康教育研究的热点与前沿知识图谱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研究背景和意义
2 研究目的
3 资料和方法
    3.1 研究数据来源
        3.1.1 文献预检索
        3.1.2 文献筛选的准入标准和踢除标准
        3.1.3 文献筛选时间设定
    3.2 研究数据格式的设置
        3.2.1 应用软件介绍
        3.2.2 研究数据格式的转换
        3.2.3 Cite Space使用参数的设置
    3.3 应用方法介绍
    3.4 相关概念解析
        3.4.1 健康教育
        3.4.2 健康促进
        3.4.3 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作用
        3.4.4 健康科普
        3.4.5 健康素养
4 结果分析
    4.1 2012~2018年健康教育研究的现状
        4.1.1 研究文献的时间分布
        4.1.2 研究文献的刊发期刊统计
        4.1.3 研究文献分类统计
        4.1.4 健康教育研究作者及其合作关系
        4.1.5 健康教育研究的机构及其合作关系
    4.2 2012~2018年健康教育研究热点的可视化图谱
        4.2.1 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
        4.2.2 关键词时区图
        4.2.3 关键词聚类图谱
    4.3 2012~2018年健康教育研究的前沿内容
        4.3.1 关键词突现图谱
        4.3.2 前沿知识分析
5 讨论
    5.1 2012~2018年健康教育研究的现状
        5.1.1 研究文献的时间分布
        5.1.2 研究文献的刊发期刊统计
        5.1.3 研究文献分类统计
        5.1.4 健康教育研究作者及其合作关系
        5.1.5 健康教育研究的机构及其合作关系
    5.2 2012~2018年健康教育研究热点的分析
        5.2.1 研究热点的演变分析
        5.2.2 八个研究热点的分析
    5.3 2012~2018年健康教育研究的前沿分析
        5.3.1 关键词突现图谱分析
        5.3.2 前沿知识分析
    5.4 局限和不足
6 结论与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我国西部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1.7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8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建设相关理论探讨
    2.1 研究的理论基础
    2.2 核心概念界定
第三章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建设现状及需求评估
    3.1 研究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第四章 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框架构建研究
    4.1 研究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第五章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构建研究
    5.1 研究方法
    5.2 结果
    5.3 讨论
全文总结和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公共卫生专业人员核心能力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一
附件二
附件三
附件四
附件五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致谢

(10)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中的无国界医生 ——作用与挑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论文写作框架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全球公共卫生治理的现状
    第一节 全球公共卫生治理的兴起
        一、从国家公共卫生治理到全球公共卫生治理
        二、全球化与全球公共卫生治理的兴起
    第二节 全球公共卫生治理的内涵
        一、多元化治理主体
        二、多样性治理客体
        三、多层联动的治理手段
    第三节 全球公共卫生治理面临的挑战与国际非政府组织的作用
        一、全球公共卫生治理面临的挑战
        二、国际非政府组织在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中的作用
第二章 无国界医生的成立及其制度构成
    第一节 无国界医生的成立及发展
        一、无国界医生成立的背景
        二、无国界医生的发展概况
    第二节 无国界医生的组织架构
        一、无国界医生(国际)(Médecins Sans Frontières International)
        二、国际董事会(International Board)
        三、无国界医生协会(Médecins Sans Frontières Associations)
    第三节 无国界医生的其他制度构成
        一、章程与工作原则
        二、人员与项目
        三、资金与财务
第三章 无国界医生在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中的作用
    第一节 无国界医生在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中的主要功能
        一、提供紧急医疗救援救助服务
        二、开展长期医疗健康项目
        三、提供精神健康护理
        四、参与药物研制与医学研究
    第二节 无国界医生参与全球公共卫生治理的特点
        一、独立性
        二、专业性
        三、创新性
    第三节 无国界医生在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中的作用——以抗击2014 年埃博拉疫情为例
        一、面对埃博拉疫情反应迅速
        二、呼吁国际社会重视疫情防控
        三、广泛开展“防疫抗埃”合作
        四、兼顾非埃博拉常规医疗援助项目
第四章 无国界医生在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中面临的挑战与发展走向
    第一节 无国界医生参与全球公共卫生治理的制约因素
        一、人道主义救援行动的安全风险影响治理的时效性
        二、医疗资源的投向缺乏衡量标准
        三、资金来源的单一性限制项目运转
    第二节 无国界医生能力建设的重点
        一、把握机会窗口扩大影响力
        二、明确医疗资源的投放标准
        三、加强与其他组织机构的合作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缩略语对照表

四、结核病的社会医学研究现状及趋势(论文参考文献)

  • [1]儿童常见呼吸道病原免疫预防专家共识[J]. 国家呼吸医学中心.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21(22)
  • [2]四川绵阳199 182人活动性结核病发病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张璇,朱霞,孙宏英,王小丽,王丽萍,王婷,黄维维,梁宗安,王刚,姬郁林.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21(06)
  • [3]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的演进趋势与特征分析[D]. 苏闫兵.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4]肺结核与COVID-19传播的动力学模型及控制策略研究[D]. 韩笑颖. 北京建筑大学, 2021(01)
  • [5]论用艺术提升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D]. 叶丽(盖娅丽丽)(Lily Gaia Ye).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6]预防接种知情告知专家共识(上)[J]. 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1(02)
  • [7]预防接种知情告知专家共识(上)[J]. 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21(02)
  • [8]基于CNKI的健康教育研究的热点与前沿知识图谱分析[D]. 赵国妮. 山东大学, 2020(02)
  • [9]我国西部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建设研究[D]. 梁胜翔.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1)
  • [10]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中的无国界医生 ——作用与挑战[D]. 樊玲. 外交学院, 2020(08)

标签:;  ;  ;  ;  ;  

结核病社会医学研究现状与趋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