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将最先到达终点? (二、三年级)

谁将最先到达终点? (二、三年级)

一、谁先到达终点?(初二、初三)(论文文献综述)

张新[1](2020)在《轻电子游戏在初中物理衔接教学中的应用探究》文中认为在电子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及文化生活需求使得电子游戏的发展逐年壮大,简单的阻止青少年接触电子游戏或许会弄巧成拙,它在给教育带来巨大冲击的同时,也促使不少教育者开始思考以何种形式将教育与游戏融合。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都在发生巨大变化,初中物理知识点较小学科学而言,内容增多,难度加大,且初中物理与小学科学之间一年的断档期使得物理教学任务繁重,如何针对学生心理及生理的变化特点,带领学生进行知识的过渡也引发不少教育者关注。在这样的背景下,挖掘轻电子游戏中蕴含的物理知识,利用游戏中的物理知识采用何种形式融入初一物理衔接教学是本文的研究主题,论文总共分为四个部分,六个章节。研究内容如下:第一部分是文章的第一章,即问题的提出,在课程改革理念、游戏的教育意义以及实践求职体会等研究背景下,分析研究现状,通过对相关论文的综述,确定了研究内容与方法以及研究的意义。第二部分是文章的第二章至第三章,为核心概念的阐述,介绍有关衔接教学的理论并定义了“轻电子游戏”,即在教师技术有限的前提下,根据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需要,在内容丰富的、现成的、本供娱乐的电子游戏资源中,选择需要的部分内容或片段,采用游戏化教学设计,然后将其用于某一个物理知识的教学中,使其从普通电子游戏变身为具有教育价值的教育游戏;其次从理论上分析了轻电子游戏应用于初一物理衔接教学的可行性与优势;并给出了轻电子游戏应用于衔接教学的原则、思路及方法。第三部分结合相关理论,利用轻电子游戏中涉及的物理知识,设计以轻电子游戏编制闯关习题、改编游戏活动、拓展教学内容、实现课堂延续四种应用方法,基于闯关形式将轻电子游戏应用于初一物理衔接教学当中并进行了相关案例的设计,总结了轻电子游戏应用于衔接教学的作用。第四部分为第六章的总结与反思,对研究的不足进行了梳理并对将轻电子游戏应用于初一物理衔接教学进行了展望。本文深入、多元的挖掘轻电子游戏融入教学的使用方法,探究通过闯关的方式将优质的轻电子游戏资源引入初一物理衔接教学。该种融合方式对学生而言,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脱离浅表的沉浸娱乐以多元的角度认识电子游戏,还能促进学生将非智力的内在动机转移至物理闯关学习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于教师而言,不仅提高了课堂的趣味性,为初二阶段正式进行物理教学奠定基础,且对轻电子游戏资源的挖掘还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石奕龙[2](2020)在《明清以来漳州地区闽南人端午节习俗的变迁》文中指出在1949年前,漳州地区各地闽南人的端午节习俗主要为驱邪避毒、做粽子祭神祭祖、有水的地方斗龙舟等,而且驱邪避毒有多种手段,如挂艾草、菖蒲,以及贴符、戴香袋、茧虎、绑五色丝、烧替身、采药、喝雄黄酒、打午时水收藏备用、午时水沐浴等;偶有几个地方认为端午节与祭祀屈原有关。而在1949年后,由于种种原因与现代化的影响,虽然主要的内容没有什么变化,但某些方面各有消长,如驱邪避毒的许多手段趋于消亡,只剩挂艾草菖蒲、系五色丝、挂香袋等有所留存;做粽子也多不用于祭祖,而成了节令食品;斗龙舟转化为龙舟竞赛和体育化;但都更多地强调端午节与纪念屈原有关。

孙海燕[3](2020)在《黄淮间中原十国金文整理与研究》文中指出两周时期,在黄河淮水之间,存在着许多周王室所分封的诸侯国。本文对西周至春秋时期,在中原地区比较活跃的十个国家的铜器铭文进行整理和研究。这十个国家分别是:卫、许、陈、应、胡、郑、蔡、宋、凡、虢,後文简称为中原十国。黄淮间中原十国的金文是中原文化圈铜器铭文的典型代表,是两周铜器铭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原十国的铜器铭文的风格特征从西周早期到春秋晚期有着显着的变化,这和两周时期的历史演变有着明显的关系。对位於黄淮间的中原十国铜器铭文的整理和研究,对了解和探讨这一地区的历史变革状况,研究西周至春秋时期周王朝的兴衰变化,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金文分域研究是当前金文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而中原地区是华夏文明的一个重要源头。目前学界对中原地区金文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视。因此,本文以中原十国的具铭铜器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系统的搜集整理和探索研究。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对中原十国的具铭铜器进行全面的搜集、分类和整理。在充分掌握考古材料和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前人所搜集到的铜器国别正确与否进行判断,对最近几十年来公布的新见铜器进行收录,对国别有异议者进行辨别。如王子婴次炉、京叔盨、京叔盘等器,有学者认为是郑国之器。经本文研究,这几件器并非郑器。王子婴次炉的作器者很可能是楚人。京叔盨中的京叔也并非是郑庄公之弟京叔;再如沈子它簋,旧以为其为沈国之器,经学者们的研究,“沈子”是“冲子”之义,此器应是凡国之器;再如江小仲母生鼎,旧研究者多以此器为江国之器,经本文研究,此器应为郑器,是春秋早期郑文公之子公子士之器,其母为江氏。二、吸收最新的古文字研究成果,补正诸家释文之不足。在校订释文後,对中原十国金文中的重点字词进行校注,并对其中的疑难字词进行研究。前代学者对中原十国金文中的重难点字词,多有研究,但其研究成果比较分散,不便於当代学者的研究。本文将诸家意见进行汇总,比较得失,观其正确与否。如:根据王子扬先生对甲骨文中“凡”字和“同”字的研究,对西周凡国铜器进行仔细辨别;综合学者们对沈子它簋铭文的各种意见,重新对其铭文进行句读等。三、对中原十国金文中存在的疑难问题进行研究。在这些疑难问题中,既包括对疑难字词的考释、铜器的断代,也包括对铜器中出现的历史人物的研究,同时还包括与中原十国相关的历史问题的研究。在古文字研究方面,文章对胡应姬鼎、凡伯怡父鼎、卫夫人鬲、郑子耳鼎、郑宝皿鼎等器的铭文进行研究,并提出己说。如胡应姬鼎旧释为“辞”之字应释为“騂”;(?)凡伯怡父鼎中的“(?)”读为“夔”,此器是春秋晚期夔国之器;金文中常见的(?)字,可能是古文字中用来表示“重复”“重叠”义的“重”字的古文。它的字形、字义和殷周时代“士”的丧葬制度有密切的关系;卫夫人鬲中的“卫夫人”应是卫惠公的夫人;郑伯匜中的“郑伯”应是郑武公。在综合研究方面,本文结合新出简帛材料,对许、陈、应、蔡、宋的历史地理中存有异议的地方进行研究,对西周末年郑国的东迁问题提出己见,并对东周时期的同姓相婚的特殊现象进行分析。四、在本文所收录的513件铜器铭文的基础上,编纂出《中原十国金文史料索引表》,其中包括人名索引、地名索引、通婚索引、职官索引和铜器自名索引,以期为相关研究者提供便捷。以上四个方面是本论文的主要内容,由於本人学识尚浅,行文论述中或有许多不当之处,所提新说亦或有资料不足之缺,望专家学者批评指正,以教後学!

蒋周渠[4](2019)在《初中生数学建模素养的培养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7年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版)》将数学建模提升为一种数学核心素养,数学建模素养概括为“用数学眼光分析实际问题,用数学语言描述实际问题,用数学工具解决实际问题”。本文把探究培养初中生数学建模素养的策略作为研究的目的。通过梳理数学建模素养相关文献,深入挖掘数学建模素养内涵,厘清了数学建模素养的概念与构成要素,剖析了数学建模的详细过程,优化了数学建模素养的评价方案。采取问卷和访谈调查的研究方式,从教师层面寻找影响教师培养学生数学建模素养的因素。根据数学建模素养的概念、构成要素、评价方式以及建模过程四个维度编制问卷,调查教师对数学建模素养的认识程度。访谈调查两方面,一是教师如何对教科书中有关数学建模特色栏目展开教学?二是教师如何在新授课、习题课、活动课中培养学生建模素养?通过调查发现:教师对数学建模能力、过程与评价方式的认识不足;新手教师对数学建模素养理解较老教师更准确;开展数学建模课程能促进教师自身数学建模素养的提升,但系统性开展数学建模课程的教师较少;教师不仅未充分利用教科书提供的数学建模素材,而且开展数学建模课程的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对数学建模缺乏兴趣,生活经验不足,将“分数论”作为教与学的导向是阻碍学生发展数学建模素养的重要因素。本研究还从学生层面探究影响学生发展数学建模素养的因素。基于数学建模素养水平评价规则,编制初中生数学建模素养测试题,测量初三学生数学建模素养水平,分析测试结果并得出以下结论:传统测试卷束缚了学生思维,以致其误解数学建模素养的评价规则,并对数学建模持消极态度;学生缺乏符号意识和自我监控意识,阅读理解能力与数学化能力有待提高。针对以上影响因素,本研究提出了培养初中生数学建模素养的有效策略:教师通过领悟数学建模素养内涵,学习、开展数学建模课程,以加深自身对数学建模素养的理解;坚持教学模式与建模内容匹配的原则,以丰富数学建模课程的教学模式;采用认识模型——发现模型——练习模型的教学流程,以充实学生的数学建模知识;通过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横向数学化能力,强化符号意识、自我监控意识,以提升学生数学建模能力;向学生阐明评价指标,以纠正学生固有的评价观;激发学生对建模的兴趣,提炼学生坚毅的数学品质,以改变学生对数学建模的态度。

王刊[5](2018)在《摇摇晃晃的墙》文中研究指明1.地震李琦还记得,早自习刚过,刘爸就急匆匆地撞进办公室。李老,学校为啥子要搬?刘爸夹着黑色公文包,锁着眉。正埋头批作业的同事,都惊讶地抬起头来。关于迁校,这应该是家长中第一个知道消息的。李琦从座位上站起来,搓着手,又看了看周文,像是要在他的脸上选择一些有用的词语。是、是、是谣传,莫信。周文接过话头后,就有些后悔。在八卦横行的年代,办

肖尔盾[6](2018)在《基于满族文化传承的体育课程校本化实施研究 ——以W满族中学为个案》文中研究表明满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作为中国历史上曾入主中原建立政权的少数民族之一,满族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不容忽视。满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历经肃慎、女真、再至满洲的历史沉淀,创造出了绚丽多彩、富具浓郁民族特色的满族文化,也创造了其他民族不曾有过也无法替代的文化繁荣。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曾经辉煌灿烂的满族文化正在与我们渐行渐远。传承渠道受阻是造成满族文化流失的关键所在,在家庭、社会作为满族文化传承场的作用日趋减弱之下,学校传承具有了特殊的作用和意义。满族传统体育是满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以身体为表征的文化符号,满族传统体育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负载着满族文化的内涵与特征,并以外显文化的形式成为满族最重要的民族标记。特别是在满族文化外显性符号日趋淡化的今天,满族传统体育内隐的满族文化特色和外显文化的特性,让它成为了当下满族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文化符号,也成为了学校传承满族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基于以上背景,本论文以一所满族中学为研究个案,以满族传统体育为载体,以校本化课程实施的视角,对学校内满族传统体育的“课程化”及藉此实现满族文化传承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探讨。本研究采用质的研究作为基本研究范式,以个案研究、行动研究作为研究策略,具体使用了观察、访谈、实物收集等研究方法展开综合研究。通过对个案学校近三年的“实地介入式”研究,本论文以研究者及其团队的两轮校本化课程实施行动研究为主线,呈现了W满族学校“满族特色体育课程”从开发设计到实践再到改进完善的全过程,探索出一条民族特色体育课程开发和实施的基本路径。本论文的研究发现包括:1.满族学校开展满族特色体育课程是可行的且势在必行可行性表现在,作为民族学校拥有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和人文环境,前者为学校开展满族传统体育提供了必要的外部条件,后者则提供了必要的群众基础和民族文化氛围。此外,满族传统体育同样能够满足学校体育教学的需要。无论是体育学科特性,还是《课程标准》没有做以具体规定,都说明体育课上不存在非学不可的项目,也说明学校对体育课程内容有较大选择性。必要性表现在,满族文化在当代家庭、社会传承中的断裂,使满族学校成为传承满族文化最重要的阵地。而满族文化的整体衰落,让满族传统体育也步入衰微,除少数经由整理得以完整保存的经典项目外,很多已处于半遗失乃至遗失的状态。所以,满族学校需要开展满族特色体育课程,这既是传承满族文化的需要,也是保护满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需要。2.科学设计课程内容是满族特色体育课程顺利实施的前提满族特色体育课程的“特色”即满族传统体育内容,因此满族传统体育“课程化”及被学校接受是重要的前提,这其中主要涉及两方面关系。首先要正确处理继承传统与现代化改造之间的张力平衡。前者是满族传统体育民族特征的重要体现,否则满族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无异,既无法实现传承满族文化,也失去开设此课的意义。后者则关乎“特色内容”能否实施,否则满族传统体育中与学校教育原则相悖的内容无法剔除,也无法实现由无序的民间自发性活动向有序的学校教育内容的转换。其次,应合理安排满族特色内容与国家推荐内容的比例。特色内容是构成满族特色体育课程的核心,但并非说其他体育项目都要排除在特色课程之外。无论是满族传统体育自身的局限性,还是学校体育教学的特殊性要求,都决定了不仅不能排斥国家推荐内容,而且因其在某些方面的特殊作用必须给予重视。3.实施满族特色体育课程离不开必要的相关支持任何一种形式上的教学改革都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虽然在形式上满族特色体育课程只是改变了课程内容,但实则却涉及课程政策、课程管理、课程设置等多方面问题。在纵向关系上,作为对国家课程的校本化改造,它需要处理好国家、地方、学校在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中的协调关系。在横向关系上,作为民族特色体育课程,它必然要涉及学校教育、体育教育、民族教育三者相融合的问题。所以,满族特色体育课程的实施离不开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支持,外部环境包括国家政策支持、地方各级政府部门扶持、校外专家的指导,而内部环境则包括学校领导的重视、教师的合作、学生的认同,以及必备软硬件设施的支持等。4.行动研究是当前促进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最有效的途径不知道怎样改变是困扰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最大难题,所以当前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重点不是缺少指导实践的理论,而是缺少实现理论指导实践的方式。作为一种以“改进实践”为目的的研究方式,行动研究根植于教育实践的本质特征决定了研究本身就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通过校外专家的介入、指导、参与、合作等,疏通了理论与实践相疏离的关系,弥补了当前基层体育教师难以独立开展研究的不足,也帮助学校找到了一条通过实践反思实践发展实践的体育课程改革之路。此外,行动研究为体育教师开辟出一条切实可行的研究之路。教学过程即研究过程,研究成果即解决教学实践问题,行动研究“草根式”的研究方式使“教师成为研究者”,同时也实现了体育教师从课程改革的“旁观者”向“研究者”的转变,而这种转变是当前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最需要的。

陈凯丽[7](2018)在《体育游戏对初中生社会适应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通过体育游戏对初中生进行干预,探究体育游戏对初中生社会适应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对比团队类体育游戏和个人类体育游戏对初中生社会适应的不同影响以及二者对初中男女生社会适应的不同影响。研究方法:通过文献资料法和访谈法选取体育游戏,随机选取清华中学初二年级三个班196名学生分为团队类体育游戏实验组、个人类体育游戏实验组和身体素质练习对照组,进行为期14周的体育教学实验干预,采用《中学生社会适应量表》进行前测和后测,并将所得数据录入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1)实验后实验组1和实验组2社会适应均出现显着性差异(P<0.01),且明显的高出对照组(P<0.05),对照组实验前后社会适应未出现显着性差异;(2)从总分上看,实验组1较实验组2高出18.73分(P>0.05),二者不存在显着性差异,从各个维度上看,实验组1在心理预期、发展动力和心理支持维度得分均高于实验组2,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但在人际关系、学习适应、行为规范、环境适应维度无显着性差异(P>0.05);(3)实验后实验组1男生和女生在人际关系、学习适应、行为规范、情绪控制、环境适应、心理预期维度均出现显着性差异(P<0.05),此外女生在发展动力、心理支持维度亦出现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后实验组2男生和女生在人际关系、学习适应和情绪控制维度均出现显着性差异(P<0.05),此外女生在行为规范和环境适应维度亦出现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男女生均未出现显着性差异;实验后实验组1较实验组2男生得分高出17.55分,女生得分高出18.31分,二者在女生的心理预期、发展动力和心理支持维度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研究结论:1.体育游戏可以促进初中生的社会适应水平;2.不同类型体育游戏对初中生社会适应影响不同,团队类体育游戏在心理预期、发展动力和心理支持维度优于个人类,在人际关系、学习适应、行为规范、环境适应维度提升幅度高于个人类;3.团队类体育游戏和个人类体育游戏对初中男女生社会适应影响不同,团队类体育游戏对初中男生、女生的促进效果均优于个人类,和个人类体育游戏相比,团队类体育游戏更有助于男生行为规范、环境适应和心理预期的提升,更有助于女生心理预期、发展动力和心理支持的提升。

金玉慧[8](2018)在《初中物理运动核心概念的学习进阶研究》文中提出关于初中物理的“运动”概念体系的建立,是后续力、热、光、电磁等其他物理学知识中与运动有关内容学习的基础和起点。通过与之相关的知识学习,学生可以认识最基本的物理现象,领会和把握基本的学科研究方法,对形成关于物理世界基本的看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初中正处于从小学到高中的关键阶段,而现实中教师囿于自己所教授的学段,往往会因为对于学生知识体系形成的连贯性关注不够,而造成了学生学习思维体系发展的不连贯。因此,我们认为应特别关注初中学生物理学习进阶状况,从而让学生完成小学到初中的顺利过渡,并为高中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鉴于以往的关于学生学习进阶研究的范围过于宽广,并且与现实的物理教学联系较远,本研究将从实际的教育实践问题出发,根据初级中学物理学科的标准,确定了运动主题下的以“速度”为核心概念的学习进阶研究。具体内容包括:首先,进行跨学段的运动核心概念的选定。本研究针对整个初中基础教育阶段,对学生从小学、初中、高中的运动核心概念演变及表现形式等方面进行针对性分析,以此明确各学段的物理运动核心概念的划分。接下来建立初中阶段运动的学习进阶,梳理了课程标准对相关知识的要求,以此为依据绘制物理运动核心概念的学习进阶知识流程图,从构建模型、运用的概念、创设情境、运动形式、方法和思维能力以及实际应用六个方面针对性的研究运动的学习进阶。这是本文的研究重点。其次,进行学习进阶教学的设计和实践。先选定研究对象、确定研究设想,并确定对比学习进阶的目标,编制测试题库进行前测和后测来完成学习进阶的效果比对。对初一、初三、初四选择对照组进行课堂实录,对学生的物理运动知识掌握情况及实践应用等方面进行了实测分析对比,以此获得运动核心知识的学习进阶划分及结果分析。针对课堂实测后进行调查访谈了解学生对学习进阶的实际评价。最后,对研究成果做出总结:(一)本研究选择了一个小单元的核心概念“运动部分”,立足于初中物理的起始教学,来研究“运动部分”的核心概念的学习进阶,使一线教学实践的老师们能够注意到,学习进阶在实际教学中是有迹可循的,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完整的思维体系来服务。(二)对于运动类问题建立了以“速度”为核心概念,利用思维导图构建了新的关于“运动”知识学习进阶的流程图,通过对比运动的概念、运动的形式、分析问题的情境、数学方法与思维培养、解决实际问题几个方面建立运动核心概念的学习进阶,为高中运动学问题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三)通过课堂实录以及实测分析,针对核心概念的学习进阶教学与原始授课教学对比,反应了学习进阶教学对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建立和思维网络的构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学生的学习效果明显提升。利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以及在实际教学研究中获得的评价结果,可以看出初一是小学和初中物理衔接的关键学段,建议在部分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开设物理课或者物理兴趣课。在初四复习阶段进行相关联的高中运动学内容学习,以提高学生与高中衔接的物理思维体系的构建,有利于学生对高中物理知识的入门学习和掌握。综上所述,本研究以“机械运动”的实际教学设计和实施及总结为依托,既让我们获得了对学生学习进阶状况和发展路径的更深入的了解,也为我们在进行其他运动部分的教学形成借鉴,从而为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发展,更顺畅地进入高中及后续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对于运动核心概念学习进阶的研究是具有普适意义的,对于基础教学一线的老师们近距离接触核心概念学习进阶的原理和作用有极大的引领和导向作用。

吴建生[9](2017)在《晚清社会小说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晚清社会小说数量既多,成就亦大,但很多作品之间的差异也十分明显,将社会小说整体看待为一种小说类型,无法准确反映晚清社会小说的真实面貌。本文通过辨析晚清小说界是在何种情境下使用“社会小说”这一概念,以及“社会小说”代表作品之间到底存在何种差异,尝试将“社会小说”视为一种因应“改良社会”思潮产生的文学潮流,并把此潮流中的作品进一步归为四种各具特色的小说类型:政治小说、暴露小说、世事小说和类史小说。论文分别考察它们的文学传承、发展动因、主要特点和演化流变,以勾勒出这四类小说的主要面貌和发展过程;同时关注它们在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革新因素,考察这些革新因素在小说现代转型中所起的作用。论文结构如下:绪论部分主要论述晚清社会小说的研究价值,回顾学界对晚清社会小说的研究成果,阐明本文的研究方法。第一章主要对社会小说进行辨析。追溯“社会”词义在晚清的改造和发展,分析其所包含的现代政治观念。讨论当时小说分类的理论与实际做法,分析时人如何看待社会小说以及如何使用这一名词。通过对几种代表性作品进行比较,辨明社会小说之间所存在的明显差异,论证把社会小说归为文学潮流的合理性;从“社会”词义出发,结合作品的实际状况,分析“社会小说”潮流下可能包含的四种小说类型。第二章围绕政治小说展开讨论。阐述中国教化传统对小说界革命提倡的重要影响,分析教化传统内涵在晚清所产生的变异。论述政治小说从发现到勃兴的概貌,探讨政治小说勃兴与迅速衰落的原因。通过对政治小说主题的分析,辨析政治思潮是如何影响小说创作以及这些主题的浪漫化特征。第三章针对暴露小说进行讨论。从政治权威的倒塌和小说出版的市场化两方面来分析暴露小说风行的原因。讨论暴露小说的主题、题材特点,分析其“现形”手法所蕴含的意味。讨论暴露小说的“滑稽”美学风格,辨析此种“狂欢化”叙事并不具备太多现代性因素。第四章讨论世事小说。从现实主义文学传统、晚清经世主义思潮、小说界革命的推动等方面分析世事小说繁荣的原因,论述世事小说在题材、内容、情感等方面与政治小说、暴露小说的差异。探讨世事小说对于晚清短篇小说兴盛的影响,分析短篇小说首先进行现代转型的原因与特点。讨论世事小说的“抒情性”品格,包括情感特征、表现形式,分析“抒情性”在促使小说从“为社会”到“为人生”转变中的作用。第五章讨论类史小说。辨析类史小说与传统历史小说的差异,分析其所蕴含的线性历史观与开放历史观,以及对小说叙事手法和风格所造成的影响。从风俗史、文化史角度辨析类史小说与其它社会小说的差异。讨论类史小说典型的叙事结构,辨析类史小说与言情小说的区别,讨论社会言情小说应如何归类以及类史小说在民国时期的发展演变。结语部分从政治、商业、艺术三个维度,讨论作为整体的社会小说的发展过程以及内部的此消彼涨。附录部分包括社会小说相关编年等,均与论文写作密切相关。此外还有稀见报刊所载小说作品表,则是笔者在查阅原始资料时所得,多数未被小说工具书所着录。

刘波[10](2017)在《“诱导性游戏教学法”在7-12岁少年儿童羽毛球步伐教学中运用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少年儿童羽毛球培训被大众所接受,逐渐走入人们的生活。社会少年儿童羽毛球培训存在的问题慢慢浮出水面:羽毛球教学过多追求手法练习,忽视步法练习;没有遵循相关儿童体育锻炼原则。为此,笔者从点出发,由点到面来解决社会儿童羽毛球培训存在的问题,特在步法教学方面进行研究,从根本上解决“重手法,轻步法”现象。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步法,在收获快乐的同时又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少年儿童在羽毛球步法教学同样问题突显:注意力不集中、协调能力差、动作不准确、学的快忘的快、步法学习枯燥乏味、学生兴趣不是很高涨。同时在体育教学中,存在着大量的迁移和干扰现象,这种现象极大地助长或阻碍着运动技能掌握的进程。如何使枯燥乏味的步法成为学生学习的中心,使学生自发学习和领会步法,减少外界因素对技术动作的干扰,建立正确的动力定型是羽毛球教学的难点。在羽毛球运动中,羽毛球手法技术的发挥受步法快慢和步法正确与否所影响。羽毛球飞行速度快,落点多变,有良好的合理的步法做支撑才能保证击球动作合理协调,“脚上七分,手上三分”就是这个道理。而步法的练习往往是枯燥乏味的,所以孩子更加喜爱羽毛球手法教学。相对于手法学习来说,步法练习枯燥乏味,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更加倾向于手法练习。因此在学习羽毛球课堂上的具有创新性的兴趣步法教学法可以诱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动力定型,减少错误动作的出现,提高学生对学习步法的积极性,更有效地的掌握步法,使教学效果得到显着提高。“诱导性游戏教学法”是一套系统的羽毛球步法教学法,为少年儿童羽毛球教学中步法教学提供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法是在传统羽毛球步法教学的基础上创立的,内容一部分是借鉴参考,另一部分是自我创新,诱导性游戏教学法具有系统性、诱导性、创新性、高效性、娱乐性等特点。可以诱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动力定型减少错误动作的出现,学习高效化,使学生系统的、准确的、积极的掌握羽毛球步法,达到快乐教学的目的。本文通过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展开对羽毛球步法教学的研究,“诱导性游戏教学法”对7-12岁少年儿童羽毛球步法教学运用,笔者将7-12岁分为两个年龄段,分别是7-9岁、10-12岁进行研究,每个年龄段分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对照组控制相关因素后进行教学,实验组运用“诱导性游戏教学法”进行步法教学,对照组运用传统教学法进行步法教学,教学内容结束后对实验组、对照组实施一般身体素质测试、专项身体素质测试和专项步法测试、学员步法学习兴趣调查以及家长满意度调查。收集整理分析数据得出结论:采用“诱导性游戏教学法”进行步法教学,学员专项身体素质得到提升,步法教学效果显着提高,家长满意度明显提升。

二、谁先到达终点?(初二、初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谁先到达终点?(初二、初三)(论文提纲范文)

(1)轻电子游戏在初中物理衔接教学中的应用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问题的提出
    1.1 研究背景
        1.1.1 教育信息化的要求
        1.1.2 教育创新性的要求
        1.1.3 游戏的教育意义
        1.1.4 教学实践及求职的体会
    1.2 研究现状
        1.2.1 衔接教学的研究现状
        1.2.2 电子游戏并含教育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意义
2 相关概念及理论
    2.1 电子游戏与“轻电子游戏”
        2.1.1 电子游戏
        2.1.2 轻游戏和轻电子游戏
    2.2 理论基础
        2.2.1 脚手架理论
        2.2.2 ARCS动机模式
        2.2.3 多元智力理论
    2.3 研究的可行性与优势
        2.3.1 轻电子游戏应用于初中物理衔接教学的可行性
        2.3.2 轻电子游戏应用于初中物理衔接教学的优势
3 轻电子游戏应用于衔接教学的研究
    3.1 轻电子游戏应用于衔接教学的原则
        3.1.1 趣味性原则
        3.1.2 科学性原则
        3.1.3 贴切性原则
        3.1.4 辅助性原则
    3.2 轻电子游戏应用于衔接教学的思路
    3.3 轻电子游戏应用于衔接教学的方法
4 轻电子游戏应用于衔接教学的案例
    4.1 轻电子游戏应用于光学闯关
    4.2 轻电子游戏应用于热学闯关
    4.3 轻电子游戏应用于习题闯关
    4.4 轻电子游戏应用于衔接教学的建议
5 轻电子游戏应用于衔接教学的作用
    5.1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5.2 丰富教学资源,拓展学生视野
    5.3 疏导学生玩瘾,增强学习成就
6 总结与反思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热学闯关导学案
附录2 :利用轻电子游戏编制的习题
    一 力学
    二 热学
    三 声学
    四 光学
    五 压强与浮力
    六 机械与功
致谢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2)明清以来漳州地区闽南人端午节习俗的变迁(论文提纲范文)

(3)黄淮间中原十国金文整理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凡例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空间、时间范围和对象
    第二节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中原十国金文研究现状简述
        二、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上编 黄淮间中原十国金文汇编与校注
    第一章 卫国
        第一节 卫国具铭铜器情况简介
        第二节 卫国具铭铜器汇编与校注(共25件)
        一、(?)伯(?)组
        二、卫侯组
        三、夫人组
        四、其它
    第二章 许国
        第一节 许国具铭铜器情况简介
        第二节 许国具铭铜器汇编与校注(共27件)
    第三章 陈国
        第一节 陈国具铭铜器情况简介
        第二节 陈国具铭铜器汇编与校注(共37件)
    第四章 应国
        第一节 应国具铭铜器情况简介
        第二节 应国具铭铜器汇编与校注(共81件)
    第五章 胡国
        第一节 胡国具铭铜器情况简介
        第二节 胡国具铭铜器汇编与校注(共10件)
    第六章 郑国
        第一节 郑国具铭铜器情况简介
        第二节 郑国具铭铜器汇编与校注(共27件)
    第七章 蔡国
        第一节 蔡国具铭铜器情况简介
        第二节 蔡国具铭铜器汇编与校注(共131件)
    第八章 宋国
        第一节 宋国具铭铜器情况简介
        第二节 宋国铜器铭文风格简议
        第三节 宋国具铭铜器汇编与校注(共30件)
    第九章 凡国
        第一节 西周时期的凡国
        第二节 凡国具铭铜器汇编与校注(共7件)
    第十章 虢国
        第一节 虢国具铭铜器情况简介
        第二节 虢国具铭铜器汇编与校注(共139件)
        一、虢季组
        二、虢仲组
        三、虢叔组
        四、虢伯组
        五、河南三门峡市虢国墓地M2001及其附近墓葬所出铜器
        六、虢姜组
        七、城虢组
        八、郑虢组
下编 黄淮间中原十国金文相关问题综合研究
    第十一章 黄淮间中原十国金文专题研究
        第一节 胡应姬鼎铭文补释
        第二节 (?)凡伯怡父鼎铭文新释
        第三节 卫夫人鬲人名研究
        第四节 宝皿鼎的中的人名和作器时代讨论
        第五节 商周青铜盉为“水器”说补证
        第六节 河南三门峡市虢国墓地M2001墓主身份献疑
    第十二章 黄淮间中原十国金文相关历史问题研究
        第一节 西周末年郑国东迁路线试探
        第二节 西周早期许国历史地理问题补说
        第三节 西周陈国历史地理问题研究
        第四节 西周应国历史地理问题研究
        第五节 西周胡国姓氏问题研究
        第六节 西周蔡国始封地问题考辨
        第七节 西周宋国历史地理问题研究
        第八节 由蔡侯申缶论东周时期的同姓相婚现象
附录 黄淮间中原十国金文史料索引表
    一、卫国金文史料索引
        (一)卫国金文人名索引
        (二)卫国金文地名索引
        (三)卫国金文铜器自名索引
    二、许国金文史料索引
        (一)许国金文人名索引
        (二)许国金文地名索引
        (三)许国金文职官索引
        (四)许国金文铜器自名索引
    三、陈国金文史料索引
        (一)陈国金文人名索引
        (二)陈国金文铜器自名索引
        (三)陈国金文通婚索引
        (四)陈国金文职官索引
    四、应国金文史料索引
        (一)应国金文人名索引
        (二)应国金文铜器自名索引
        (三)应国金文地名索引
        (四)应国金文名物索引
        (五)应国金文职官索引
    五、胡国金文史料索引
        (一)胡国金文人名索引
        (二)胡国金文铜器自名索引
        (三)胡国金文名物索引
        (四)胡国金文国名索引
        (五)胡国金文通婚索引
    六、郑国金文史料索引
        (一)郑国金文人名索引
        (二)郑国金文铜器自名索引
        (三)郑国金文职官索引
        (四)郑国金文通婚索引
    七、蔡国金文史料索引
        (一)蔡国金文人名索引
        (二)蔡国金文铜器自名索引
        (三)蔡国金文职官索引
        (四)蔡国金文通婚索引
    八、宋国金文史料索引
        (一)宋国金文人名索引
        (二)宋国金文铜器自名索引
        (三)宋国金文地名索引
        (四)宋国金文名物索引
        (五)宋国金文职官索引
    九、凡国金文史料索引
        (一)凡国金文人名索引
        (二)凡国金文铜器自名索引
    十、虢国金文史料索引
        (一)虢国金文人名索引
        (二)虢国金文名物索引
        (三)虢国金文铜器自名索引
        (四)虢国金文职官名索引
        (五)虢国金文地名索引
        (六)虢国金文族名索引
        (七)虢国金文通婚索引
引书简称目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

(4)初中生数学建模素养的培养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2 文献综述
    2.1 数学核心素养的理论研究
        2.1.1 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
        2.1.2 数学核心素养的体系构建
        2.1.3 数学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
    2.2 数学建模的理论研究
        2.2.1 数学建模的概念
        2.2.2 易与“数学建模”混淆的词
        2.2.3 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策略
3 数学建模素养的内涵解读
    3.1 概念的解读
    3.2 构成要素的解读
        3.2.1 数学建模知识
        3.2.2 数学建模能力
        3.2.3 数学建模思想
        3.2.4 数学建模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3 数学建模过程的解读
        3.3.1 数学建模过程
        3.3.2 数学建模过程结构图
    3.4 评价方式的解读
        3.4.1 数学建模能力水平划分模式
        3.4.2 高中数学建模素养水平划分
        3.4.3 初中数学建模素养水平划分
4 基于教师层面的调查与分析
    4.1 调查目的
    4.2 调查方式
    4.3 问卷的维度设计
        4.3.1 教师对数学建模素养内涵的理解
        4.3.2 教师培养数学建模素养的意识
        4.3.3 问卷的编制与处理
    4.4 访谈提纲的设计
    4.5 问卷调查的实施与结果分析
        4.5.1 问卷调查的实施
        4.5.2 问卷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4.6 访谈资料的处理与分析
        4.6.1 访谈资料的处理
        4.6.2 访谈资料的分析
5 初中生数学建模素养水平测试与分析
    5.1 测试题的编制
        5.1.1 研制试题
        5.1.2 第一次试测与调整试题
        5.1.3 第二次试测与调整试题
    5.2 试题合格线的设置
        5.2.1 水平一试题评分示例
        5.2.2 水平二试题评分示例
        5.2.3 水平三试题评分示例
    5.3 测试卷的合理性说明
    5.4 初中生数学建模素养水平测试的结果与分析
        5.4.1 测试的整体结果与分析
        5.4.2 数学建模素养三个水平的测试结果与分析
6 初中生数学建模素养的培养策略
    6.1 加深对数学建模素养的理解
        6.1.1 领悟数学建模素养的内涵
        6.1.2 学习与开展数学建模课程
    6.2 丰富数学建模课程的教学模式
    6.3 充实学生的数学建模知识
    6.4 提升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
        6.4.1 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理解能力
        6.4.2 培养学生的横向数学化能力
        6.4.3 强化学生的数学符号意识
        6.4.4 强化学生的自我监控意识
    6.5 纠正学生传统的评价观
    6.6 改变学生对数学建模的态度
        6.6.1 激发学生对数学建模的兴趣
        6.6.2 提炼学生坚毅的数学品质
7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初中数学教师对数学建模素养的认识调查问卷
附录B 初中生数学建模素养测试卷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6)基于满族文化传承的体育课程校本化实施研究 ——以W满族中学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问题
    五、核心概念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研究
        (一)关于校本课程开发概念的不同理解
        (二)校本课程开发类型的研究
        (三)校本课程开发程序研究
        (四)校本化课程实施的研究
        (五)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与体育课程校本化实施研究现状
    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相关研究
        (一)关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概念的不同理解
        (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现状
    三、满族传统体育的相关研究
        (一)关于满族传统体育概念的不同理解
        (二)满族传统体育研究现状
第二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的总体思路
    二、研究范式
        (一)质化的个案研究
        (二)行动研究
    三、研究对象
        (一)W满族中学基本概况
        (二)选择W满族中学为个案的理由
    四、研究资料的收集与分析
        (一)研究资料的收集
        (二)研究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五、研究过程
        (一)初入研究现场
        (二)意外退场
        (三)再进研究现场
        (四)离开研究现场
    六、研究效度与伦理
        (一)研究者的角色定位
        (二)研究的效度
        (三)研究的伦理
第三章 满族文化:渐行渐远的历史记忆
    一、历史记忆下的满族文化——满族民族性格与形象
        (一)满族独特的文化社会环境
        (二)满族的特色文化
    二、满族文化的当代传承价值
        (一)满族文化是强化满族民众民族认同意识的重要保障
        (二)满族文化是保持满族族群繁荣发展的精神动力
        (三)满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珍贵财富是实现“中国梦”的宝贵借鉴
    三、满族文化在当代的传承现状
        (一)历史发展趋势下的自然消亡
        (二)外力强制下的被迫消亡
    四、学校——当代满族文化重要的传承场
        (一)当代满族文化在家庭、社会传承中的断裂突显学校传承重要性
        (二)学校传承是当代满族文化传承的应然选择
    五、满族传统体育——学校传承满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一)满族传统体育蕴含鲜明的满族文化特征
        (二)满族传统体育拥有丰富的学校体育课程资源
第四章 W满族中学满族特色体育课程校本化实施设计
    一、体育课程校本化实施的理论解读
        (一)何谓校本化课程实施与体育课程校本化实施
        (二)体育课程为何要校本化实施
        (三)体育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基本模式
        (四)体育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基本路径
    二、W满族中学前期满族传统体育实践探索:学校情境分析
        (一)学校开展满族传统体育的缘由
        (二)学校满族传统体育的开展现状
        (三)学校开展满族传统体育具备的优势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W满族中学满族特色体育课程实践设计
        (一)确定研究问题与研究形式
        (二)组织建立与分工
        (三)集体审议
        (四)编制满族特色体育课程实施方案
第五章 W满族中学满族特色体育课程校本化实施实践
    一、实施行动:考察与解释
        (一)行动前的准备
        (二)第一套课程方案的实施
        (三)第一套课程方案实施情况的考察
        (四)第一套课程方案实施效果的反思——诊断与分析
    二、反思行动:改进与重建
        (一)第二次集体审议
        (二)第二套课程方案
        (三)第二套课程方案的实施
第六章 W满族中学满族特色体育课程校本化实施成效
    一、满族特色体育课程成为学校构建满族特色学校文化的重要支撑点
        (一)多元化开展形式成为体现学校满族文化特色的重要载体
        (二)突出重点项目建设打造学校满族特色学校文化“亮点”
    二、满族特色体育课程的实施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一)实践中的“对撞”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
        (二)实践中的“要求”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能力
    三、满族特色体育课程的实施促进了学生获得发展
        (一)掌握了满族传统体育知识与技能,实现满族文化的传承
        (二)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形成满族民族认同感
第七章 研究结论
    一、结论
        (一)民族学校开展民族特色体育课程是可行的
        (二)满族学校开展满族特色体育课程势在必行
        (三)科学设计课程内容是满族特色体育课程顺利实施的前提条件
        (四)实施满族特色体育课程离不开必要的相关支持
        (五)行动研究是当前促进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最有效的途径
    二、满族特色体育课程实施的意义探寻
        (一)引发关于体育课程内容选择标准的反思:从“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到“谁的知识更有价值”
        (二)引发对体育课意义的反思:回归“游戏”与“生活”
    三、研究不足与展望
        (一)研究不足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7)体育游戏对初中生社会适应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1.1 培养初中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必要性
        1.1.2 体育游戏对社会适应的作用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体育游戏研究概述
        2.1.1 概念界定
        2.1.2 体育游戏的特点
        2.1.3 体育游戏的分类
        2.1.4 体育游戏的功能
    2.2 社会适应概述
        2.2.1 概念界定
        2.2.2 社会适应的结构划分
        2.2.3 社会适应的测量标准
    2.3 体育游戏与社会适应的相关研究
    2.4 已有研究的不足
    2.5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假设
3 研究方法
    3.1 文献资料法
    3.2 问卷调查法
    3.3 访谈法
    3.4 实验法
        3.4.1 实验对象
        3.4.2 实验时间和地点
        3.4.3 实验过程
        3.4.4 体育游戏干预原则
        3.4.5 实验控制
    3.5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
    4.1 体育游戏对初中生社会适应影响
        4.1.1 实验前初中生社会适应情况对比
        4.1.2 实验后初中生社会适应情况对比
        4.1.3 实验后各组初中生社会适应情况对比
    4.2 不同类型体育游戏对初中生社会适应影响
        4.2.1 实验前不同组别初中生社会适应情况对比
        4.2.2 实验后不同组别初中生社会适应情况对比
        4.2.3 实验前后各组初中生社会适应情况对比
        4.2.4 实验后实验组间初中生社会适应情况对比
    4.3 不同类型体育游戏对初中男女生社会适应影响
        4.3.1 实验前不同组别男女生社会适应对比
        4.3.2 实验后不同组别男女生社会适应对比
        4.3.3 实验前后各组男女生社会适应情况对比
        4.3.4 实验后实验组间男女生社会适应情况对比
5 讨论与分析
    5.1 体育游戏对初中生社会适应的影响
    5.2 不同类型体育游戏对初中生社会适应的影响
        5.2.1 团队类体育游戏与个人类体育游戏的共有作用
        5.2.2 团队类体育游戏与个人类体育游戏的不同作用
    5.3 不同类型体育游戏对初中男女生社会适应的影响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7 研究不足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8)初中物理运动核心概念的学习进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缘起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的意义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核心概念学习进阶研究现状
        2.1.1 国外研究进展
        2.1.2 国内研究的特征
    2.2 对于运动学的学习进阶综述
        2.2.1 国内外运动学的学习进阶研究
        2.2.2 本文关于运动核心概念的学习进阶综述
    2.3 理论依据
第三章 运动核心概念的选定和学习进阶的建立
    3.1 运动核心概念的选定
        3.1.1 分析初中课标理解运动的核心概念
        3.1.2 各学段运动核心概念的差异解析
    3.2 对比建立运动核心概念的学习进阶流程图
    3.3 针对学习进阶流程图的分析
        3.3.1 运用概念的进阶
        3.3.2 运动形式的进阶
        3.3.3 分析问题情境的进阶
        3.3.4 数学方法与思维培养的进阶
        3.3.5 解决实际问题的进阶
第四章 基于进阶的研究设计和教学实践
    4.1 关于学习进阶研究设计
        4.1.1 分析和确定研究对象
        4.1.2 确定对比教学目标和编制测试题库
    4.2 关于小初学习进阶的教学
        4.2.1 问卷前测及分析
        4.2.2 课堂实录
        4.2.3 教学后实测分析
    4.3 关于初高学习进阶的教学
        4.3.1 前测及分析
        4.3.2 课堂实录
        4.3.3 教学后实测分析
    4.4 针对学习进阶课堂的诊断分析与跟踪访谈
        4.4.1 诊断分析
        4.4.2 跟踪访谈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初一初三后测试题(初四前测题)
附录2 初四后测题库
附录3 进阶实施后的课堂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4 关于“物理运动核心概念”进阶特性应用的教师访问调查
致谢

(9)晚清社会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绪论
    一、晚清社会小说的研究价值
    二、学术回顾
    三、研究方法及论文框架
第一章 “社会小说”辨析
    第一节 “社会”一词含义
    第二节 晚清小说分类理论及“社会小说”的提出
    第三节 作为文学潮流的“社会小说”
第二章 社会小说之一:政治小说
    第一节 教化传统:从旧小说到新小说
    第二节 政治小说的发现及勃兴
    第三节 政治小说的主题:民族独立与国家建设
第三章 社会小说之二:暴露小说
    第一节 暴露小说风行的原因
    第二节 现形:暴露小说看待社会的方式
    第三节 滑稽:暴露小说的风格及意味
第四章 社会小说之三:世事小说
    第一节 现实主义传统及晚清世事小说的繁荣
    第二节 世事小说与短篇小说的兴盛
    第三节 抒情性:世事小说的独特品格
第五章 社会小说之四:类史小说
    第一节 不同以往的“历史意识”
    第二节 文化史与风俗史:不断展开的社会画卷
    第三节 类史小说向社会言情小说演变
结语: 过渡形态的社会小说
附录
    附录一 社会小说相关编年
    附录二 政治小说作品表
    附录三 暴露小说作品表
    附录四 白话报刊所刊载小说
    附录五 晚清报刊中的短篇小说
    附录六 商务印书馆出版小说考及作品表
    附录七 稀见报刊所载小说作品表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10)“诱导性游戏教学法”在7-12岁少年儿童羽毛球步伐教学中运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选题目的及意义
    1.1 选题目的
    1.2 选题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国内羽毛球步法练习理论研究
    2.2 诱导性练习理论研究
        2.2.1 诱导练习的理论依据:运动技能迁移和项群训练理论
        2.2.2 诱导性练习的分类
        2.2.3 诱导练习在其他运动中的运用
        2.2.4 诱导练习在教学中运用的相关建议
    2.3 少年儿童在羽毛球教学中表现出的生理特征及注意事项
        2.3.1 少年儿童生理特征
        2.3.2 少年儿童在羽毛球运动中的注意事项
    2.4 有关体育游戏的研究
        2.4.1 体育游戏的来源
        2.4.2 体育游戏的特点
        2.4.3 体育游戏的类型
        2.4.4 体育游戏的作用
        2.4.5 体育游戏设计原则及注意事项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文献资料法
    3.2 专家访谈法
    3.3 问卷调查法
        3.3.1 问卷的设计
        3.3.2 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3.3.3 问卷发放与回收
    3.4 数理统计法
    3.5 实验法
第四章 诱导性游戏教学法
    4.1 传统羽毛球教学方法
        4.1.1 步法的构成
        4.1.2 基本移动步法(以右手持拍为例)
        4.1.3 场上单一步法
        4.1.4 组合步法
    4.2“诱导性游戏教学法”教学内容及进程安排
        4.2.1 羽毛球步法教学内容及进度安排
        4.2.2 羽毛球教学过程
        4.2.3 传统羽毛球教学方法和“诱导性游戏教学法”区别和联系
        4.2.4 羽毛球步法教学系统划分
        4.2.5“诱导性游戏教学法”主要内容(均以右手持拍为例)
第五章 结果与分析
    5.1 实验后实验组对照组一般身体素质对比分析
        5.1.1 实验后实验组对照组50跑米指标变化
        5.1.2 实验后实验组对照组坐位体前屈指标变化
        5.1.3 实验后实验组对照组肺活量指标变化
        5.1.4 实验后实验组对照组1分钟单摇跳指标变化
    5.2 实验后实验组对照组专项身体素质对比分析
        5.2.1 专项身体素质评定标准
        5.2.2 实验后实验组对照组专项身体素质对比分析
    5.3 实验后实验组对照组羽毛球专项步法测试对比分析
        5.3.1 羽毛球专项步法评定标准
        5.3.2 实验后实验组对照组羽毛球专项步法测试对比分析
    5.4 实验后实验组对照组羽毛球步法学习感兴趣程度和家长满意度对比分析
        5.4.1 实验后实验组对照组羽毛球步法学习感兴趣程度对比分析
        5.4.2 实验后实验组对照组家长满意度对比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专家访谈提纲
    附录2羽毛球步法学习兴趣调查问卷
    附录3羽毛球培训班家长信息回馈调查问卷
    附录4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 年修订)(节选)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四、谁先到达终点?(初二、初三)(论文参考文献)

  • [1]轻电子游戏在初中物理衔接教学中的应用探究[D]. 张新.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2]明清以来漳州地区闽南人端午节习俗的变迁[J]. 石奕龙. 闽台文化研究, 2020(02)
  • [3]黄淮间中原十国金文整理与研究[D]. 孙海燕. 西南大学, 2020(01)
  • [4]初中生数学建模素养的培养策略研究[D]. 蒋周渠. 宁波大学, 2019(06)
  • [5]摇摇晃晃的墙[J]. 王刊. 百花洲, 2018(06)
  • [6]基于满族文化传承的体育课程校本化实施研究 ——以W满族中学为个案[D]. 肖尔盾. 东北师范大学, 2018(11)
  • [7]体育游戏对初中生社会适应的影响研究[D]. 陈凯丽. 江苏师范大学, 2018(12)
  • [8]初中物理运动核心概念的学习进阶研究[D]. 金玉慧. 山东师范大学, 2018(01)
  • [9]晚清社会小说研究[D]. 吴建生.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1)
  • [10]“诱导性游戏教学法”在7-12岁少年儿童羽毛球步伐教学中运用的实验研究[D]. 刘波. 太原理工大学, 2017(11)

标签:;  ;  ;  ;  ;  

谁将最先到达终点? (二、三年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