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曼志贺菌引起的食物中毒报告

鲍曼志贺菌引起的食物中毒报告

一、1起鲍氏志贺氏菌致食物中毒的判定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王素侠[1](2020)在《南京市某区细菌性腹泻现况调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1.主要了解南京市某区细菌性腹泻的流行病学特征、潜在的危险因素以及病原菌分布特征,从而为该地区的细菌性腹泻防控提供参考依据。2.主要了解南京市某区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潜在的危险因素以及病原菌分布特征,从而为该地区的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1.主要采用疾病监测和现场调查方法。以2016年11月-2019年9月本辖区内哨点医院腹泻门诊、急诊发生急性感染性腹泻的病例为研究对象,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采用K-B(纸片扩散)法对检出病原菌进行12种常见抗生素药敏分析。对2018-2019年南京市某区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分析暴发事件的发病情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食源性疾病事件多因素分析时,设同次事件中未发病人群作为健康对照。2.利用SPSS 22.0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值和标准差描述,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和百分比描述。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或卡方检验,否则采用非参数检验。对病例进行年龄、性别、临床症状、发病时间、就餐场所等变量的单因素分析;单因素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多因素分析,以是否检出病菌为因变量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共纳入705例患者,男女性别比为1.27:1,平均年龄42.39±18.65岁。采集样本705份,患者检出阳性147人(20.85%),分离菌株154株(21.84%)。分离到的154株病原菌中,居前三位的病原菌分别是副溶血性弧菌(38.96%)、沙门氏菌(26.62%)、致泻性大肠埃希菌(11.69%)。其中,副溶血性弧菌和沙门氏菌分布多个血清群,副溶血性弧菌以O:3群最多(25%);沙门氏菌以D群韦太夫雷登最多检出10株(24.39%)。病原菌的检出以夏季最多68株(44.16%)。分离到的6种主要肠道致病菌(副溶血性弧菌、沙门氏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气单胞菌、邻单胞菌、变形杆菌)对美罗培南敏感,对氨苄西林(分别为87.09%,60.90%,88.88%,85.71%,40.00%,76.90%)和复方新诺明(分别为83.33%,24.39%,83.33%,50.00%,20.00%,15.38%)的耐药率较高,副溶血性弧菌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性高达87.09%和88.88%,对复方新诺明的耐药性均高达88.88%。气单胞菌对各种抗生素的耐药性明显高于邻单胞菌。细菌性腹泻的单因素分析发现就餐场所、可疑食物、有疾病史是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外出就餐、动物源性食物、有疾病史的人更容易再次出现感染性腹泻。2.共收集某区暴发27起食源性疾病事件。共发病178人,无死亡病例。检出细菌的事件为23起,事件细菌检出率为85.18%(23/27)。2018年和2019年的发病罹患率分别为6.14%(94/1530)和5.99%(84/1402)。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主要集中在8月份(13起)。发病人群主要集中在16~30岁组和31~45岁组(均占比28.65%)。食源性疾病暴发的餐次主要集中在晚餐,晚餐事件数占比77.78%。发生场所主要在餐饮饭店、工地食堂,分别发生12起和10起,发病人数分别为70人和56人,各占39.33%和31.46%。危险食品以高发季节的动物源的海产品、肉类、蛋与蛋制品为主,发病人数114人,占64.04%。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月份、就餐场所、可疑食物、动物源食物、餐次是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暴发事件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儿童和老人、外出就餐和晚餐(P<0.05)。暴发事件检出的主要病原菌为副溶血性弧菌(45.16%)、沙门氏菌(32.26%)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14.52%)。以是否检测出细菌为因变量(未检出病例为对照),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发现动物源性食物和职业员工是影响因素(P<0.05),以是否检测出细菌为因变量(健康对照),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发现儿童和老人、外出就餐为影响因素因素(P<0.05)。研究结论无论是常规监测还是暴发事件的细菌腹泻,主要以副溶血性弧菌、沙门氏菌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为主,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和耐药性。餐饮饭店、动物源性食物、特定职业是细菌性腹泻的主要危险因素。因此,应针对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分布,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预防控制。

张丽恒[2](2020)在《盘锦地区2018-2019年腹泻症候群病原的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通过对2018-2019年盘锦市哨点医院腹泻症候群病例监测信息的分析,探索腹泻症候群病人的流行病学特征和病原谱资料,及主要病原微生物临床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为盘锦市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体系建设提供客观量化的现代医学指标,并根据细菌的生物学特性,对飞行时间质谱快速检测细菌的条件进行优化,旨在提高细菌检测的能力。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分析临床病人信息以在盘锦市哨点医院就医,并诊断为腹泻症候群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病例基本信息调查、实验室病原微生物检测和临床常见抗生素的耐药性检测相结合的方式,采集患者的年龄、性别、腹泻天数和临床症状等基本信息,分析盘锦市腹泻症候群病例的特征,加强盘锦市公共卫生事件防控体系建设。2、病原谱和耐药性检测了腹泻症候群患者的病原谱;分析了腹泻症候群主要病原微生物的抗生素耐药情况,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可指导临床用药。3、优化飞行时间质谱快速检测细菌的条件选取10株副溶血弧菌进行飞行时间质谱快速检测细菌的优化实验:在TCBS培养基、普通营养平板、庆大霉素琼脂平板三种培养基37℃培养16 h,分析10株副溶血弧菌在飞行时间质谱上匹配Score Value数值均值±标准差;10株副溶血弧菌在TCBS培养基上37℃培养8 h、12 h、16 h、20 h、24 h,分析在飞行时间质谱上匹配Score Value数值均值±标准差,通过所得出的Score Value数值均值±标准差得出利用飞行时间质谱检出细菌的优化条件。由哨点医院送来的粪便标本进行统计分析可知,患者在腹泻当天就诊人数最多,临床症状多以腹泻、腹痛、呕吐为主要的临床症状,粪便颜色多为水样便和稀便为主,发病时间多为7、8、9月份。对725名患者进行细菌的培养与鉴定后,检出致泻性大肠杆菌、非伤寒沙门菌、副溶血弧菌、嗜水气单胞菌4种细菌,分别占总比例的5%、0.55%、9.79%、0.28%;对其中500名患者进行PCR病毒检测后,只检出一种诺如病毒,占总比例的6.80%。从以上结果可知,盘锦市腹泻症候群的主要病原微生物为副溶血弧菌,对副溶血弧菌进行地区、年龄、性别方面进行分析,兴隆台区患者所占比例最高,占总阳性数的60.56%;男女患病数有一定的差异(男:女=1:1.29);18-45岁年龄组副溶血弧菌感染率最高,占总阳性率的67.61。对71例副溶血弧菌进行16种药物的药敏试验,检测结果得知副溶血弧菌对头孢替坦、诺氟沙星和氯霉素、庆大霉素等10种药物均敏感,敏感率为100%;对甲胺苄啶100%耐药、甲氨苄西林耐药率为97.18%、磺胺甲恶唑耐药率为88.73%;对头孢呋辛酯、头孢呋辛、头孢唑林为中等程度耐药。由飞行时间质谱快速检测细菌的优化实验结果得出在在培养基不同但培养时间相同的条件下,10株副溶血弧菌在TCBS培养基、普通营养平板、庆大霉素琼脂平板培养,其飞行时间质谱的检测结果与质谱库的匹配Score Value数值均值±标准差分别为2.453±0.030、2.237±0.041、2.325±0.055;在培养基相同但培养时间不同的情况下,10株副溶血弧菌在TCBS平板上培养8 h、12 h、16 h、20 h、24 h,其飞行时间质谱的检测结果与质谱库的匹配Score Value的均值±标准差依次为2.103±0.012、2.215±0.024、2.453±0.030、2.339±0.061、2.205±0.057。分析以上结果得知:2018-2019年腹泻症候群的主要发病时间在7、8、9月份,年龄集中在18-45岁之间,主要病原微生物为副溶血弧菌、诺如病毒;副溶血弧菌在TCBS培养基、37℃培养16 h检出率最高。本试验成功的探索出盘锦市腹泻症候群病人的流行病学特征和病原谱资料,及主要病原微生物临床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并根据细菌的生物学特性,对飞行时间质谱快速检测细菌的条件进行优化,为全面揭示了盘锦地区腹泻症候群的流行病学特征和病原谱奠定基础,旨在提高细菌检测的能力和预防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

蔡泽瑜[3](2019)在《南京某区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分析与典型案例处置》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1.分析20102018年南京市鼓楼区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开展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预防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2.调查分析一起由婚宴聚餐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查明本次食源性疾病暴发的原因和可疑危险因素,提出合理的预防控制建议。研究方法1.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期间,南京市鼓楼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应急科历年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处置档案资料,包括:食源性疾病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个案调查表、实验室检验报告等。并采用Microsoft Excel-2013建立数据库,对南京市鼓楼区20102018年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时间分布、场所分布、危险食品、致病因子、诱发因素等进行描述性分析。2.对南京市鼓楼区一起婚宴聚餐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对暴露人群进行个案调查、食品经营场所进行卫生学调查、以及相关生物样品和环境标本的采集和实验室检验工作,调查本次事件发病情况及其影响因素,运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结合多因素回归分析研究方法,分析本起事件有关的危险食品、致病微生物及污染原因,提出控制措施和预防建议。研究结果1.20102018年,南京市鼓楼区共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处置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36起,发病人数534人,无死亡病例。四个季度均有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发生,主要以第三季度为主,发生15起,发病225人,分别占总事件数和总病例数的41.67%和42.13%。发病人员以男性较多,男女性别比为1.66:1;发病年龄284岁,中位数为36岁。发生的场所主要是餐饮饭店,发生23起,占63.89%,餐次以午餐和晚餐较为常见。危险食物以动物类食物中的肉及肉制品和水产品为主,占事件总数的19.44%和16.67%。致病因子以微生物类为主,共发生17起,占事件总数的47.22%,其中以副溶血性弧菌致病最为常见,占微生物类致病总起数的35.29%。诱发因素以加工不当为主,储存不当和交叉污染也较为常见,分别占事件总数27.78%、19.44%和13.89%。2.一起由婚宴聚餐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调查分析:共有106人参加婚宴,72人发病,罹患率为67.92%,病例临床症状以腹泻(100.00%)、腹痛(83.33%)为主,发病潜伏期中位数为17 h,病例年龄282岁,中位数为32岁;男性36人,罹患率为66.67%(36/54),女性36人,罹患率为69.23%(36/52),不同性别罹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08,p=0.78)。回顾性队列研究单因素分析显示,富贵大龙虾、海蜇、香干、咸蛋黄时蟹、牛肉、盐焗鸡等菜品为可疑危险食品(p值均<0.05);进一步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富贵大龙虾和海蜇食用情况与本次暴露事件有统计学关联(p<0.01),OR值(95%CI)分别为11.56(2.3756.45)、4.68(1.2217.91);3例病例肛拭子标本中检出副溶血性弧菌。研究结论1.南京市鼓楼区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主要为:第三季度高发,发生场所主要在餐饮饭店,危险食品以动物性食物为主,致病因子大部分为微生物类,以副溶血性弧菌为主,诱发因素以加工与储存不当和交叉污染较为常见。因此,应针对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分布,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预防控制。2.根据本起婚宴聚餐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依据《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技术指南(2012年版)》《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置原则》(WS/T81-1996),可以认定该起事件为一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暴露餐次为9月6日晚上该饭店的婚宴聚餐,危险食品为富贵大龙虾和海蜇,可疑致病因子为副溶血性弧菌。建议加强针对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和食品安全知识宣教力度,责成食品加工经营单位建立严格的卫生管理制度和规范的操作规程,落实生熟分开和加工工具的清洗消毒,有效预防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发生。

石钦祥[4](2017)在《关于某大酒店有限公司发生食物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调查分析某大酒店有限公司食物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事件相关人群的健康损害情况、流行病学特征,以此来为制定食物中毒预防措施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控制该类事件的发生。方法核实诊断后,制定疑似病例定议,搜索病例,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描述疾病的三间分布、临床表现,病例对照研究,现场卫生学调查,并采集留样食品、环境样品、厨师及病例样品进行致病菌检测。结果该次事件共22名病例,罹患率5.4%,副溶血性弧菌为主要的致病微生物,澳龙脑髓羹为主要的致病食物;2例患者肛拭子中检出副溶血性弧菌,且同源。结论该此事件为一起由副溶血性弧菌污染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

吴义霞[5](2017)在《2014-2015年吉林省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特征及疑似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在了解吉林省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特点以及分析食源性疾病病原体监测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将监测病例中疑似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进行筛选并分析,为提高食源性疾病暴发的早期识别、预警及防控能力,制定食源性疾病预防及控制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4-2015年吉林省食源性疾病监测哨点医院上报至―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的食源性疾病病例为研究对象,整理哨点医院接诊医生报送至监测报告系统的病例信息,包括病例的基本信息、症状信息、可疑暴露史以及患者粪便样品中各特定病原体(沙门氏菌、志贺氏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副溶血性弧菌、诺如病毒)的检测结果信息。在监测的食源性疾病病例中筛选出怀疑由食源性疾病所引起的且所有发病人数在2人及2人以上或出现1名及1名以上死亡病例的事件作为疑似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应用Access2010进行数据的整合,Excel2010进行数据库的建立及数据筛选,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应用c2检验及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率的比较。所有统计检验均为双侧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显着性。结果:1.2014-2015年吉林省共监测食源性疾病病例8756人,男性居多4926人,占56.26%;5岁以下年龄段患者较多,占38.85%。2.2014-2015年吉林省食源性疾病的发病主要集中于第三季度为3512人,占40.11%,其次为第四季度2272人(25.95%)。地区分布以长春市居多,占21.43%,其次是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占15.61%。3.2014-2015年食源性疾病监测病例的可疑食品以植物性食品居多,其中因食用水果类及其制品而发病的人数最多,占植物性食品的34.99%,其次为蔬菜类及其制品,占25.10%,谷物及其制品,占23.91%。4.2014-2015年共检测食源性疾病患者粪便样本33991份,检出703株病原体,检出率为2.07%。各病原体检出率以诺如病毒最高(16.10%),其它依次是沙门氏菌(2.69%),致泻大肠埃希菌(1.73%),志贺氏菌(0.09%),副溶血弧菌(0.08%)。5.沙门氏菌在6-8月份检出率较高,分别为5.76%,5.26%,3.52%;致泻大肠埃希菌在7-9月份检出率较高,分别为2.40%,2.59%,2.37%;志贺氏菌仅在8-9月份有检出,检出率分别为0.50%和0.09%;副溶血弧菌仅在7-8月份有检出,检出率分别为0.22%和0.34%;诺如病毒在1-5月及12月份检出率较高,分别为29.74%,35.11%,26.14%,23.64%,21.34%及17.27%。6.不同性别食源性疾病患者志贺氏菌检出率差异具有显着性(P=0.048),女性高于男性;不同性别患者沙门氏菌、致泻大肠埃希菌、副溶血弧菌、诺如病毒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7.不同年龄段食源性疾病患者沙门氏菌检出率差异具有显着性(P=0.003),£5岁年龄组检出率最高(3.34%);不同年龄段患者致泻大肠埃希菌、志贺氏菌、副溶血弧菌、诺如病毒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植物性食品中诺如病毒检出情况:以藻类及其制品、糖果及其制品、豆及豆制品检出率较高;动物性食品中以蛋与蛋制品、乳及乳制品检出率较高;其他食品中以保健食品、混合食品、多种食品及饮料及冷冻饮品检出率较高。9.2014-2015年共识别疑似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164起,发病人数444人;主要集中在8月、9月和10月份;发生场所以家庭最多,共107起,占全年疑似暴发事件的65.24%,发病人数242人,占总发病人数的54.50%;其次是在宾馆饭店,共28起,占全年疑似暴发事件的17.07%,发病人数99人,占总发病人数的22.30%。10.因食用植物性食品而造成的疑似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居多,共100起,发病人数278人,其中主要为菌类及其制品35起,发病人数89人;蔬菜类及其制品31起,发病人数105人;谷物及其制品23起,发病人数57人。因食用其他食物而造成疑似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有38起,共发病人数108人,其中混合食品20起,发病人数41人;多种食品9起,发病人数37人。因食用动物性食品而造成疑似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26起,共发病人数58人,其中主要为肉与肉制品13起,发病人数28人;水产动物及其制品6起,发病人数14人;乳及乳制品5起,发病人数11人。结论:1.食源性疾病呈现明显的季节趋势,第三季度的患病人数高于其他季度。性别分布中以男性病例居多。2.地区分布以长春市最多,其次是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人群分布中以儿童及婴幼儿为主。3.各病原体检出率以诺如病毒最高,其次为沙门氏菌。诺如病毒在冬春季节检出率较高。4.女性食源性疾病患者志贺氏菌感染率明显高于男性。不同年龄段食源性疾病患者的沙门氏菌检出率差异具有显着性,£5岁年龄组检出率最高。5.疑似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多发生在家庭及宾馆饭店;主要因植物性食品引起,尤其是菌类及其制品、蔬菜类及其制品、谷物及其制品。

刘萍,张峰,李凡,吴小燕[6](2015)在《西安市4起学校食物中毒调查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分析4起学校食物中毒的发生情况,探讨学校食物中毒的易发环节、为学校食物中毒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4起学校食物中毒的基本情况,病例临床表现、致病因素及污染环节等进行描述。结果 4起学校食物中毒暴露人数共698人,发病人数105人,罹患率15.04%。发病人群包括100名学生及5名教职工。1起发生在9月份,其他3起发生在56月份。4起食物中毒均为细菌性食物中毒,致病因子包括:嗜水气单胞菌及宋内志贺氏菌,仙台沙门氏菌,产肠毒素金黄色葡萄球菌,蜡样芽胞杆菌。结论食品原材料、食品储存及加工环节容易受到污染引起食物中毒。使用桶装纯净水的学校应加强饮水机的消毒。

余建兴[7](2015)在《腹泻病病原谱特征及发病率估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腹泻病(Diarrhoea)是一个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同时也是发展中国家儿童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是全球15个腹泻病高负担国家之一,但国内前瞻性开展的腹泻病疾病负担研究数量较少,国内尚无研究对我国人群腹泻病的病原谱和主要病原体的疾病负担进行过系统、科学的论述。目的:阐明不同年龄组腹泻病患者病原谱构成;探索腹泻病主要病原体的季节性规律和年度趋势;估计腹泻病主要病原体发病率;为进一步评估现有干预措施效果,开展疫苗研发和疫苗推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在全国181家医院的门/急诊中开展腹泻病主动监测,收集病例的临床和流行病学资料,同时采集病例粪便标本,送往117家网络实验室开展13种腹泻病病原体(5种病毒+8种细菌)的病原学检测。本文对2009-2013年收集的不同年龄组腹泻病患者的病原谱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并使用广义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探索主要病原体检出率的年度变化趋势,使用线性回归拟合检出率时间序列的周期性函数探索主要病原体的季节性趋势。2.在腹泻病主动监测的基础上,研究使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在上海市浦东新区社区人群中开展腹泻病医疗服务利用(HUAS)调查,对监测设置的哨点医院的人群代表性进行评估,估计哨点医院覆盖人口数;收集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中腹泻病门/急诊就诊数和住院数,并使用哨点医院肠道门诊中腹泻病病例监测数对HIS系统门/急诊腹泻就诊数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进行评估,估计哨点医院中门/急诊腹泻病发病数。最后,根据上述步骤获得的腹泻病病原体检出率、哨点医院覆盖人口数以及哨点医院门/急诊腹泻病发病数,研究将上述数据纳入构建的Monte Carlo数学模型中进行模拟运算,估计上海市浦东新区腹泻病发病率、主要病原体发病率及估计值的不确定性。结果:1.2009-2013年的5个监测年度中,研究共在全国181家哨点医院的门/急诊中纳入腹泻监测病例87578例,其中,病原体检测阳性病例26585例。病原谱分析结果显示,我国门/急诊腹泻患者中13种腹泻病病原体均有不同程度的流行,其中,轮状病毒是5岁以下儿童腹泻病例中流行水平最高的病原体,检出率高达32.4%;诺如病毒是继轮状病毒之后导致5岁以下儿童腹泻的第2位病原,是导致成人腹泻的首位病原,门/急诊腹泻病例中10.8%的患者可以检出诺如病毒;致泻性大肠杆菌、非伤寒沙门氏菌和志贺氏菌是门/急诊腹泻病例中前3位细菌性病原,检出率依次为5.9%、3.8%和3.3%;而副溶血性弧菌和气单胞菌主要在亚热带地区和大年龄组人群中高发流行。季节性分析结果显示,多数腹泻病病原体季节性特征显着。轮状病毒、星状病毒以及札如病毒冬季(12月)高发,诺如病毒秋季高发(10月中旬),而细菌性病原多在夏季(7月中旬)高发流行。腹泻病病原体检出率的多水平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近5年来,门/急诊腹泻病例中志贺氏菌的流行水平逐年降低,检出率由2009年初的10.2%下降到了 2013年的1.4%,下降了近5倍;而与之相对应的是致泻性大肠杆菌检出率逐年升高,检出率由2009年初的2.9%上升到了 2013年的10.1%,上升了大约2倍多。2.上海市浦东新区腹泻症候群监测设立的哨点医院共覆盖浦东新区172.3万人口(约占总人口的29.2%)。2012-2013年两个连续的监测年度中,监测设立的哨点医院HIS系统中共有门/急诊腹泻就诊人次数40.8万(占门/急诊就诊病例数的1.8%),腹泻住院3688人(占出院病例的0.8%);其中,3847例门/急诊腹泻病例采样并开展了 13种腹泻病病原体的实验室检测(采样率0.9%),检测阳性病例1757例(检出率45.7%),检出率最高的前5位病原体依次为诺如病毒(19.9%)、致泻性大肠杆菌(7.6%)、轮状病毒(7.3%)、沙门氏菌(5.3%)和副溶血性弧菌(2.7%)。据此,研究估计上海市浦东新区社区人群每年发生腹泻285.4万人次(发病率0.483次/人年,90%UI:0.22-0.98),其中50.8万人次会到医疗机构门/急诊就诊(门诊率0.086次/人年,90%UI:0.050-0.158)。门/急诊就诊腹泻病例中,44.1%的病例是由诺如病毒、致泻性大肠杆菌、轮状病毒、沙门氏菌和副溶血性弧菌等5种病原体引起的。其中,诺如病毒是导致上海市浦东新区人群腹泻发病和就诊的最常见病原体,估计社区发病率为0.097次/人年,门诊率为0.017次/人年;致泻性大肠杆菌是导致人群腹泻发病和就诊的第2位病原,同时也是发病率居首位的细菌性病原,估计社区发病率为0.043次/人年,门诊率为0.007次/人年;轮状病毒则是导致5岁以下儿童腹泻发病和就诊的首位病原,估计5岁以下儿童轮状病毒腹泻发病率为0.085次/人年,门诊率为0.038次/人年;沙门氏菌是浦东新区导致人群腹泻发病和就诊的第2位细菌性病原,估计社区发病率为0.025次/人年,门诊率为0.005次/人年;而副溶血性弧菌则是导致上海市浦东新区成人腹泻发病的重要细菌性病原,5-44岁人群副溶血性弧菌腹泻发病率为0.025次/人年,门诊率为0.003次/人年。结论:腹泻病给我国人群健康和医疗机构带来了巨大的负担。门/急诊腹泻病例中13种腹泻病病原体均有不同程度的流行,轮状病毒、诺如病毒、致泻性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志贺氏菌等5种病原体流行水平较高且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发病特征,针对这5种腹泻病病原体的公共卫生措施和策略将能够有效降低腹泻病对我国人群健康的危害;同时,腹泻病病原体严格的季节性发病特征也为我国进一步探索腹泻病发病的环境驱动因素和开展疾病预测和预警提供了可能。我国应在综合评估轮状病毒腹泻的发病频率、严重程度及经济负担的基础之上尽快将轮状病毒纳入国家儿童免疫规划,并切实加强对诺如病毒、致泻性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志贺氏菌等食源性疾病的疾病负担的研究与防治工作,深入开展食源性疾病暴发调查和食物归因研究,为科学防控腹泻病提供理论支撑。最后,本研究中使用的以哨点医院为基础的发病率估计方法为我国进一步开展传染病疾病负担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方法学借鉴和参考。

李汝期,明儒成[8](2014)在《细菌性和真菌性食物中毒调查及检验》文中指出本文综述了细菌性和真菌性食物中毒发生后,疾控机构根据病人的潜伏期和特有的中毒表现,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样及检验,来分析食物中毒病原菌的全过程。

刘旭[9](2012)在《三种食源性致病菌的LAMP检测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摘要:近年来,国内外报道的由食源性致病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越来越多。阪崎肠杆菌、单增李斯特菌和志贺氏菌都属于食源性致病菌。误食之后引起人类各种疾病,危及生命。为了确保食品的安全性,需要大力加强食品的检验力度,建立快速、灵敏的检测手段。本论文以建立快速检测这三种致病菌的LAMP方法为主要研究目的,为食品安全的快速检测提供技术支持。本研究针对阪崎肠杆菌16S/23S rDNA IGS序列(NCBI登录号AY748354.1),单增李斯特菌iap基因(NCBI登录号NC003210.1),志贺氏菌ipaH基因(NCBI登录号HE616529.1)分别设计LAMP特异性引物,内引物FIP/BIP,外引物F3/B3。同样区域设计荧光定量PCR引物,构建标准质粒。对建立的LAMP反应体系进行条件优化,确定其反应体系为:10mmol/L内引物(FIP&BIP),10mmol/L外引物(F3&B3),10mmol/LdNTPs,5M Betaine,16mmol/L MgSO4,20mmol/LKCl,20mmol/L (NH4)2SO4,0.2%TritonX-100,8U Bst DNA Polymerase,1μL DNA模板,双蒸水补足25μL总体积。在67℃保温60min。实验结果可通过三种方式鉴定,直接肉眼观察是否有白色沉淀产生或浑浊度变化,添加荧光染料SYBR Green I1μL,在紫外透射仪下观察是否有绿色荧光反射,同样也可将反应产物凝胶电泳,是否有梯形条带产生。对设计的三个菌的LAMP引物做了特异性实验和灵敏度实验。实验结果显示,三组引物特异性良好,灵敏度试验中梯度稀释DNA模板,阪崎肠杆菌的检出限为91fg/uL,单增李斯特菌的检出限为9.6fg/uL,志贺氏菌的检出限为27.5fg/uL。在模拟食样实验中,分别单独用单增李斯特菌、阪崎肠杆菌、志贺氏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增菌液人工污染脱脂乳,用煮沸法粗提取基因组,用LAMP方法与荧光定量PCR方法做参照检测特异性,实验结果显示,能准确检测出引物所对应的菌种,且阪崎肠杆菌LAMP方法的检出限为101CFU/mL,荧光定量PCR的检出限为102CFU/mL;单增李斯特菌LAMP方法的检出限为3×100CFU/mL,荧光定量PCR的检出限为3×101CFU/mL;志贺氏菌LAMP方法的检出限为4×100CFU/mL,荧光定量PCR的检出限为4×101CFU/mL。LAMP检测方法不仅能达到荧光定量PCR方法的准确性,而且检测限更低,灵敏度更高。实际样品检测样中,分别与阪崎肠杆菌、单增李斯特菌、志贺氏菌行业标准检测法(sN/T1632.1-2005[v6])做比较,结果表明:76份奶粉中阪崎肠杆菌,LAMP方法的阳性检出率为3.95%,检出时间为l.5h。76份奶粉中志贺氏菌,LAMP方法的阳性检出率为3.95%,检出时间为l.5h。54件肉制品中,单增李斯特菌的LAMP方法的阳性检出率为13.0%,检出时间为2.0h。LAMP方法在对样品的检测更加灵敏,且更省时。本研究分别建立了阪崎肠杆菌、单增李斯特菌和志贺氏菌的LAMP快速检测方法,开发单增李斯特菌LAMP快速检测试剂盒,建立三种LAMP反应结果目测方法,基本实现了现场快速检测的目标。该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检测时间短,为食品中致病菌的检测提供了一个新的检测平台,为检测机构推广此技术提供了技术支持。

狄慧[10](2012)在《多重PCR检测食品中志贺氏菌、沙门氏菌、变形杆菌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食品安全突发事件频率高是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的一个显着特点,在各种食品安全事件中,病原菌的污染是引起食源性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快速检测食品中病原菌是及时有效预防病原菌传播及食品中毒的重要前提。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主要有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单核增生李斯特氏菌、致泻性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等。目前,食品中致病菌的检测主要采用传统的细菌学培养方法,其操作繁琐,检测时间较长,通常需要4-7d才能完成,且灵敏度较低。近年来,PCR针对某一种或一类致病菌的检验方法被建立起来,但是一旦检测的方向有误就会造成时间和药品的浪费,急需建立一种快速有效且通量较高的检测方法。因此,多重PCR作为一种可同时检测多种病原菌的方法发展十分迅速。本研究建立了志贺氏菌、沙门氏菌、变形杆菌的多重PCR技术,根据志贺氏菌的侵染性质粒抗原H基因ipaH、沙门氏菌的侵染性质粒抗原B基因ipaB、变形杆菌的atpD基因设计了三对特异性引物,进行多重PCR反应,实现了对三种食源性致病菌的同时检测。试验过程中对多重PCR反应体系中引物添加量、镁离子添加量、dNTPmixture添加量及退火温度和Taq酶的添加量等影响要素进行优化,确定了适宜的多重PCR反应体系和扩增程序,其反应体系为:10×Buffer 2.5μL,50mM Mg2+ 1μL,2.5 mM dNTP 1μL,10μM的上下游引物各1μL,5 U/μL Taq酶0.3μL,双蒸水补足至25μL;多重PCR扩增程序为:95℃预变性5 min,94℃变性45 s,56℃退火45 s,72℃延伸45 s,30个循环,72℃终延伸10 min,反应产物在1.5%的琼脂糖凝胶中进行电泳,凝胶成像系统观察结果。对多重PCR扩增产物进行了克隆和DNA测序,登录Genebank将测序结果进行网上blast,从而证实PCR扩增产物确为目的扩增产物。本研究共检测了15株菌,2株志贺氏菌、4株沙门氏菌、2株变形杆菌均为阳性结果;7株其它肠杆菌均为阴性结果,从而验证多重PCR引物特异性。将三种致病菌混合,分别加入1对,2对和3对引物进行扩增,均能够准确检测出结果,因此该多重PCR反应特异性较强。本方法对三种食源性致病菌的纯菌培养物单菌检测灵敏度为志贺氏菌102CFU/ml、沙门氏菌101 CFU/ml、变形杆菌102 CFU/ml;同时检测三种食源性致病菌的灵敏度为志贺氏菌102 CFU/ml、沙门氏菌102 CFU/ml、变形杆菌102 CFU/ml。本方法使用试剂盒处理样品,再通过多重PCR方法同时检测人工污染猪肉中三种致病菌,志贺氏菌检出限为102 CFU/ml、沙门氏菌检出限为103 CFU/ml、变形杆菌检出限102 CFU/ml。并且检测可以在6 h内完成,大大缩短了检测时间。为多重PCR快速检测食品中三种食源性致病菌构建了一个技术平台。

二、1起鲍氏志贺氏菌致食物中毒的判定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起鲍氏志贺氏菌致食物中毒的判定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南京市某区细菌性腹泻现况调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南京市某区细菌性腹泻的现况调查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结果
    1.6 讨论
    1.7 结论
第二章 南京市某区2018-2019 年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分析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对象
    2.3 研究内容
    2.4 研究方法
    2.5 结果
    2.6 讨论
    2.7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细菌性腹泻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附表
    附表1 感染性腹泻、食源性疾病个案调查登记表
    附表2 食源性疾病事件调查病例临床信息一览表
附录 感染性腹泻重要细菌性病原菌的诊断要点

(2)盘锦地区2018-2019年腹泻症候群病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细菌性腹泻
        1.1.1 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
        1.1.2 非伤寒沙门菌(Non-typhoid salmonella)
        1.1.3 志贺菌(Shigellosis)
        1.1.4 致病性弧菌
        1.1.4.1 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
        1.1.4.2 霍乱弧菌(Cholera)
        1.1.4.3 拟态弧菌(Vibrio mimicus)
        1.1.4.4 河弧菌(Vibrio fluvialis)
        1.1.4.5 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
        1.1.4.6 其他
    1.2 病毒性腹泻
        1.2.1 诺如病毒(Norwalk Viruses)
        1.2.2 轮状病毒(Rotavirus)
        1.2.3 腺病毒(Adenovirus)
        1.2.4 札如病毒(Sapovirus)
        1.2.5 人星状病毒(Human Astrovirus)
    1.3 细菌的鉴定
        1.3.1 细菌的生化鉴定
        1.3.2 飞行时间质谱技术(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er,TOF)
        1.3.3 分子生物学的细菌鉴定
        1.3.4 血清学的细菌鉴定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试剂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2 方法
        2.2.1 盘锦市腹泻症候群监测方法
        2.2.2 盘锦市腹泻症候群病原检测与验证
        2.2.3 盘锦市腹泻症候群中主要病原的监测与病例的特征描述及耐药性分析
        2.2.4 飞行时间质谱快速鉴定细菌方法的优化
3 结果
    3.1 盘锦市腹泻症候群病例特征描述
        3.1.1 盘锦市腹泻症候群病例的月份分布
        3.1.2 盘锦市腹泻症候群病例的地区分布
        3.1.3 盘锦市腹泻症候群病例性别、年龄分布
        3.1.4 盘锦市腹泻症候群病例的粪便性状分布
        3.1.5 盘锦市腹泻症候群病例的临床症状分布
        3.1.6 盘锦市腹泻症候群病例的就诊前腹泻天数分布
    3.2 盘锦市腹泻症候群病例病原检测情况
        3.2.1 盘锦市腹泻症候群病例病原中病毒检出结果
        3.2.2 盘锦市腹泻症候群病例病原中细菌检出结果
    3.3 盘锦市腹泻症候群中副溶血弧菌阳性病例的特征描述及耐药性
        3.3.1 盘锦市腹泻症候群中副溶血弧菌阳性病例的地区分布
        3.3.2 盘锦市腹泻症候群中副溶血弧菌阳性病例的性别分布
        3.3.3 盘锦市腹泻症候群中副溶血阳性病例的年龄分布
        3.3.4 盘锦市腹泻症候群中副溶血弧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3.4 利用副溶血弧菌对飞行时间质谱快速鉴定细菌方法的优化
        3.4.1 培养基对飞行时间质谱快速鉴定副溶血弧菌的影响
        3.4.2 培养时间对飞行时间质谱快速鉴定副溶血弧菌的影响
4 讨论
    4.1 盘锦市腹泻症候群病例特征分析
        4.1.1 盘锦市腹泻症候群病例的月份分布
        4.1.2 盘锦市腹泻症候群病例的地区分布
        4.1.3 盘锦市腹泻症候群病例性别、年龄分布
        4.1.4 盘锦市腹泻症候群病例的临床症状分析
    4.2 盘锦市腹泻症候群病例病原检测情况分析
        4.2.1 盘锦市腹泻症候群病例的病毒感染结果分析
        4.2.2 盘锦市腹泻症候群病例的细菌感染结果分析
    4.3 盘锦市腹泻症候群副溶血弧菌阳性病例特征描述及耐药性分析
        4.3.1 盘锦市腹泻症候群副溶血弧菌阳性病例特征描述分析
        4.3.2 盘锦市腹泻症候群副溶血弧菌阳性病例的耐药性分析
    4.4 飞行时间质谱快速鉴定细菌方法的优化结果分析
5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3)南京某区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分析与典型案例处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2010~2018年南京市鼓楼区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分析
    1.1 对象与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数据整理及统计分析
    1.2 结果
        1.2.1 总体情况
        1.2.2 时间分布
        1.2.3 性别分布
        1.2.4 年龄分布
        1.2.5 场所分布
        1.2.6 餐次分布
        1.2.7 危险食品种类分布
        1.2.8 致病因子分布
        1.2.9 诱发因素分布
        1.2.10 危险食品类别与时间分布
        1.2.11 致病因子与时间分布
        1.2.12 致病因子与中毒场所分布
        1.2.13 诱发因素与中毒场所分布
        1.2.14 致病因子与危险食品分布
        1.2.15 诱发因素与危险食品分布
        1.2.16 诱发因素与致病因子分布
    1.3 讨论
    1.4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一起由婚宴聚餐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调查分析
    2.1 对象与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病例搜索和个案调查
        2.1.3 样品采集和检测
        2.1.4 食品卫生学调查
        2.1.5 数据处理和卫统计分析
    2.2 结果
        2.2.1 基本情况
        2.2.2 病例分布
        2.2.3 发病时间分布
        2.2.4 危险因素分析
        2.2.5 卫生学调查
        2.2.6 实验室检测结果
    2.3 讨论
    2.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关于某大酒店有限公司发生食物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基本情况
2 调查过程
    2.1 调查目的
    2.2 调查方法
        2.2.1 病例定义
        2.2.2 搜索病例
        2.2.3 资料收集
        2.2.4 数据整理
        2.2.5 统计方法
3 调查结果
    3.1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
        3.1.1 发病情况
        3.1.2 患者症状
        3.1.3 首发病例及潜伏期
        3.1.4 人员分布
        3.1.5 时间分布
        3.1.6 共同就餐史
        3.1.7 病例对照研究结果
    3.2 食品卫生学调查
    3.3 实验室检验结果
4 调查结论

(5)2014-2015年吉林省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特征及疑似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
        1.1.1 食源性疾病国内外现状
        1.1.2 食源性疾病监测系统
        1.1.3 食源性疾病病原体
    1.2 病原体污染及传播方式
    1.3 食源性疾病的预防措施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相关病例判定标准
    2.3 研究内容及方法
        2.3.1 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法选择
        2.3.2 食源性疾病监测信息采集
        2.3.3 食源性疾病病原学检验
    2.4 质量控制
        2.4.1 技术培训和指导
        2.4.2 实验室质量控制
        2.4.3 数据审核与管理
    2.5 统计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吉林省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3.1.1 监测病例的基本情况
        3.1.2 监测病例的季节分布
        3.1.3 监测病例的地区分布
    3.2 吉林省食源性疾病的可疑食品分布
    3.3 吉林省食源性疾病病原体检出情况
        3.3.1 监测病例各病原体检出情况
        3.3.2 食源性疾病病原体检出的月份分布
        3.3.3 不同性别患者病原体检出率的差异比较
        3.3.4 不同年龄段患者病原体检出率的差异比较
        3.3.5 暴露于不同可疑食品的患者其诺如病毒检出情况
    3.4 吉林省疑似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分布
        3.4.1 疑似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时间分布
        3.4.2 疑似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发生场所分布
        3.4.3 疑似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原因食品分布
第4章 讨论
    4.1 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4.1.1 监测病例的基本特点分析
        4.1.2 监测病例的可疑食品分析
        4.1.3 食源性疾病病原体检出情况分析
    4.2 疑似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分析
        4.2.1 疑似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分析的必要性
        4.2.2 疑似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特征分析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成果
致谢

(6)西安市4起学校食物中毒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1.2分析方法
    1.3实验室检测
2 结果
    2.1基本情况
    2.2潜伏期及临床表现的情况
    2.3样品采集与实验室检测结果
    2.4中毒食物及污染环节的说明
3 讨论

(7)腹泻病病原谱特征及发病率估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背景
        1.1腹泻病与腹泻病病原体概述
        1.2 国外研究现况
        1.3 国内腹泻病研究进展
    2. 研究总体目标
    3. 课题框架
第一部分 腹泻病病原谱特征研究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哨点医院设置与病例定义
        2.2 样品采集与运送
        2.3 实验室检测
        2.4 数据收集与分析方法
    3. 结果
        3.1 监测病例基本特征描述
        3.2 病原体检测阳性病例特征描述
        3.3 腹泻病病原体流行特征
        3.4 病原谱分析
    4. 讨论
    5. 研究的局限性
    6. 小结
第二部分 基于哨点监测的腹泻病发病率估计研究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社区人群腹泻病医疗服务利用调查
        2.2 医疗机构历史资料收集
        2.3 腹泻症候群监测
        2.4 腹泻病发病率估计
    3. 结果
        3.1 哨点监测的代表性
        3.2 社区人群腹泻病医疗服务利用调查结果
        3.3 哨点医院腹泻患者医疗服务利用情况
        3.4 实验室检测结果
        3.5 腹泻病发病率估计
    4. 讨论
    5. 研究的局限性
    6. 小结
研究结论
建议
创新点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腹泻病疾病负担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1 表格
附录2 论文发表

(8)细菌性和真菌性食物中毒调查及检验(论文提纲范文)

1 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1.1 患者基本信息
    1.2 主要体症
    1.3
2 采集样本
3 直接抹片检查
4
5 确定了细菌的培养方向后, 对各个细菌分离培养及鉴定 (包括:选择培养基、主要生化反应、应用的先进仪器等) 分述如下:
    5.1 沙门氏菌
    5.2 志贺氏菌
    5.3 变形杆菌
    5.4 病原性大肠埃希氏菌
    5.5 副溶血弧菌
    5.6 金黄色葡萄球菌
    5.7 蜡样芽孢杆菌
    5.8 产气荚膜梭菌
    5.9 肉毒梭菌
    5.1 0 耶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
    5.1 1 肠球菌
    5.1 2 气单胞菌
    5.1 3 空肠弯曲菌
    5.1 4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
    5.1 5 白假丝酵母菌
    5.16链球菌

(9)三种食源性致病菌的LAMP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图清单
附表清单
1 绪论
    1.1 阪崎肠杆菌
        1.1.1 阪崎肠杆菌的生物学特性
        1.1.2 阪崎肠杆菌毒力、耐热性和污染来源
    1.2 阪崎肠杆菌的检测方法研究现状
        1.2.1 阪崎肠杆菌传统检测方法
        1.2.2 阪崎肠杆菌分子检测方法
    1.3 单增李斯特菌
        1.3.1 单增李斯特菌分类
        1.3.2 单增李斯特菌生物学特征
        1.3.3 单增李斯特菌的毒力因子
        1.3.4 单增李斯特菌流行病学
    1.4 单增李斯特菌检测方法研究现状
        1.4.1 传统分离鉴定方法
        1.4.2 免疫学检测方法
        1.4.3 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1.5 志贺氏菌
        1.5.1 志贺氏菌分类
        1.5.2 志贺氏菌生物学特征
        1.5.3 志贺氏菌的毒力相关基因
        1.5.4 志贺氏菌流行病学
        1.5.5 常规生化检测方法
        1.5.6 免疫学方法
        1.5.7 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1.6 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技术
        1.6.1 LAMP法的概述和扩增原理
        1.6.2 LAMP法的特点
        1.6.3 LAMP法的引物设计[89]
        1.6.4 LAMP法的反应体系
        1.6.5 LAMP反应产物的检测
        1.6.6 LAMP法的应用
    1.7 荧光定量PCR技术及应用
        1.7.1 荧光定量PCR技术
        1.7.2 荧光定量PCR技术的应用
    1.8 本文研究内容与意义
        1.8.1 本论文研究内容
        1.8.2 本论文研究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菌株
        2.1.2 培养基
        2.1.3 仪器设备
        2.1.4 生化试剂与样品
    2.2 试验方法
        2.2.1 菌种的培养
        2.2.2 细菌DNA模板的提取
        2.2.3 三个菌的LAMP引物和PCR引物设计
        2.2.4 目的基因核心片段的PCR扩增
        2.2.5 PCR产物切胶回收纯化
        2.2.6 标准质粒的构建
        2.2.7 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2.2.8 LAMP反应体系的建立
        2.2.9 LAMP反应结果的判断
        2.2.10 LAMP反应条件的优化
        2.2.11 LAMP引物特异性试验
        2.2.12 LAMP灵敏度试验
        2.2.13 模拟食样LAMP与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灵敏度比对试验
        2.2.14 模拟食样LAMP与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特异性比对试验
        2.2.15 实际样品检测
3 结果与分析
    3.1 目的基因核心片段标准质粒的构建与鉴定
        3.1.1 目的基因标准质粒电泳鉴定
        3.1.2 标准质粒测序鉴定
    3.2 食品中阪崎肠杆菌LAMP现场快速检测技术的建立
        3.2.1 阪崎肠杆菌LAMP反应引物设计与筛选
        3.2.2 高效阪崎肠杆菌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
        3.2.3 阪崎肠杆菌LAMP检测方法的特异性与灵敏度分析
        3.2.4 阪崎肠杆菌LAMP检测目测方法研究
        3.2.5 模拟食样LAMP与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比对试验
        3.2.6 实际样品中阪崎肠杆菌的检测
        3.2.7 小结
    3.3 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LAMP现场快速检测技术的建立
        3.3.1 单增李斯特菌LAMP最适反应温度的确定
        3.3.2 单增李斯特菌LAMP检测方法特异性分析
        3.3.3 单增李斯特菌LAMP检测方法灵敏度分析
        3.3.4 单增李斯特菌LAMP检测目测方法研究
        3.3.5 模拟食样中单增李斯特菌LAMP与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特异性比对试验
        3.3.6 模拟食样中单增李斯特菌LAMP与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灵敏度比对试验
        3.3.7 实际样品中单增李斯特菌的检测
        3.3.8 小结
    3.4 食品中志贺氏菌LAMP现场快速检测技术的建立
        3.4.1 志贺氏菌LAMP最适反应温度的确定
        3.4.2 志贺氏菌LAMP检测方法特异性分析
        3.4.3 志贺氏菌LAMP检测方法灵敏度分析
        3.4.4 志贺氏菌LAMP检测目测方法研究
        3.4.5 模拟食样中志贺氏菌LAMP与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特异性比对试验
        3.4.6 模拟食样中志贺氏菌LAMP与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灵敏度比对试验
        3.4.7 实际样品中志贺氏菌的检测
        3.4.8 小结
4 讨论
    4.1 靶基因的选择
    4.2 LAMP反应中的影响因素
        4.2.1 LAMP引物的设计
        4.2.3 模板DNA质量
        4.2.4 甜菜碱
    4.3 LAMP检测的污染防控
5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10)多重PCR检测食品中志贺氏菌、沙门氏菌、变形杆菌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立题背景及意义
    1.2 本文涉及的食源性致病菌的简介
        1.2.1 志贺氏菌
        1.2.2 沙门氏菌
        1.2.3 变形杆菌
    1.3 食源性病原菌的检测方法
        1.3.1 常规检测方法
        1.3.2 免疫学检测方法
        1.3.3 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1.4 研究目的及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菌株
        2.1.2 仪器与设备
        2.1.3 主要培养基
        2.1.4 样品与生化试剂
    2.2 试验方法
        2.2.1 细菌的培养
        2.2.2 菌体DNA 的提取
    2.3 引物设计、体系和操作程序
        2.3.1 多重PCR 的引物设计
        2.3.2 多重PCR 反应体系
        2.3.3 多重PCR 操作程序
    2.4 多重PCR 反应条件优化
        2.4.1 引物添加量的优化
        2.4.2 Mg~(2+)添加量的优化
        2.4.3 dNTP 添加量的优化
        2.4.4 退火温度的优化
        2.4.5 Taq 酶添加量的优化
    2.5 多重PCR 扩增产物的分析
        2.5.1 多重PCR 反应产物检测
        2.5.2 多重PCR 反应产物的克隆
        2.5.3 多重PCR 产物的测序鉴定
    2.6 特异性试验
        2.6.1 多重PCR 反应特异性的检测
        2.6.2 多重 PCR 引物特异性的检测
    2.7 多重PCR 灵敏度的研究
        2.7.1 多重 PCR 检测单一致病菌的灵敏度
        2.7.2 多重 PCR 同时检测三种致病菌的灵敏度
    2.8 人工污染猪肉中三种致病菌DNA 提取方法的比较
        2.8.1 普通热裂解法
        2.8.2 酚-氯仿抽提法
        2.8.3 试剂盒法(EasyPureTM Genomic DNA KIT 试剂盒)
    2.9 多重PCR 检测人工污染猪肉的检出限
3 结果与分析
    3.1 多重PCR 反应条件优化
        3.1.1 最适引物添加量的选择
        3.1.2 最适 Mg~(2+)添加量的选择
        3.1.3 最适dNTP 添加量的选择
        3.1.4 最适退火温度的选择
        3.1.5 最适 Taq 酶的选择
    3.2 多重PCR 反应产物的测序结果
    3.3 特异性试验
        3.3.1 多重 PCR 引物特异性试验
        3.3.2 多重 PCR 反应特异性试验
    3.4 多重PCR 的灵敏度
        3.4.1 多重 PCR 检测单一致病菌的灵敏度
        3.4.2 多重 PCR 反应同时检测三种致病菌的灵敏度
    3.5 人工污染猪肉中三种致病菌DNA 提取方法的比较结果
    3.6 人工污染猪肉的检出限
4 讨论
    4.1 多重PCR 反应程序的优化
        4.1.1 靶基因及引物的确定
        4.1.2 dNTP、Taq 酶及引物添加量的确定
        4.1.3 Mg~(2+)添加量和退火温度的确定
    4.2 多重PCR 污染防控措施
    4.3 展望
5 结论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作者简介
致谢

四、1起鲍氏志贺氏菌致食物中毒的判定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南京市某区细菌性腹泻现况调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王素侠. 东南大学, 2020(01)
  • [2]盘锦地区2018-2019年腹泻症候群病原的研究[D]. 张丽恒.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1)
  • [3]南京某区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分析与典型案例处置[D]. 蔡泽瑜. 东南大学, 2019(01)
  • [4]关于某大酒店有限公司发生食物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J]. 石钦祥. 中国卫生产业, 2017(20)
  • [5]2014-2015年吉林省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特征及疑似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分析[D]. 吴义霞. 吉林大学, 2017(09)
  • [6]西安市4起学校食物中毒调查分析[J]. 刘萍,张峰,李凡,吴小燕.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15(06)
  • [7]腹泻病病原谱特征及发病率估计研究[D]. 余建兴.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5
  • [8]细菌性和真菌性食物中毒调查及检验[J]. 李汝期,明儒成. 河南预防医学杂志, 2014(05)
  • [9]三种食源性致病菌的LAMP检测方法研究[D]. 刘旭. 中国计量学院, 2012(02)
  • [10]多重PCR检测食品中志贺氏菌、沙门氏菌、变形杆菌方法的研究[D]. 狄慧. 河北农业大学, 2012(08)

标签:;  ;  ;  ;  ;  

鲍曼志贺菌引起的食物中毒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