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科作品的“伤害”:引文错误

论社科作品的“伤害”:引文错误

一、论社科着作的“硬伤”:引文错误(论文文献综述)

袁茹[1](2017)在《学术期刊文言引文校对盲区问题探究》文中研究说明学术期刊中的文言引文容易成为编校盲区,其原因主要有:就作者而言,或因文言文阅读水平较低,或因疏忽大意,或因转引二手文献所致等等;就编辑而言,稿件编校时不再对引文进行认真核对,所谓"文责自负"等等。要扫除这一盲区,首先作者要提升自身文言文阅读能力,引用时认真核对。其次,编辑要以工匠精神,对照原始文献进行仔细校对,努力做到编辑学者化。

张春[2](2013)在《文学出版与新世纪文学生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1世纪初,全球化浪潮席卷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不断拓展和改写着人们对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的认知。这一切对文学的生产和传播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全球化、传媒化和市场化的语境中,新世纪文学出版经历了深刻的观念变迁和全面的市场转型,迅速成为文学生产、传播和消费的主流力量,并在很大程度上改写了文学生态的整体样貌,使新世纪文学呈现出新的时代质素。针对上述社会文化背景,本文从文学出版的角度探讨新世纪文学的发展、变化状况,对新世纪文学生态进行了重点研究。有别于传统的从作家作品、文学思潮与流派等出发进行探讨的文学研究范式,本文引入生态观念,并从传媒视域观照文学,将文学放在市场化、产业化、传媒化的视野下进行审视,通过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并重、宏观论述和文本细读相结合的方法,探讨文学出版与新世纪文学之间的多元影响与制约关系,进而结合文学出版在文学生产、传播和接受中的文化功能、媒介特点以及价值取向等,论述文学生产向市场开放的演变过程,阐明了在媒介力量的影响下,文学生产、文化传播、市场消费等各环节多元互动的生态状况。本文首先从时代语境出发,详细论述了新世纪以来多元共生的思想文化态势以及众声喧哗的传媒景观等社会文化环境特点,辨析了文学生产、传播和消费的时代变迁规律,全面阐述了从20世纪80年代的“解放思想”、回归出版本质,到90年代深入探索、促进出版转型,再演变到新世纪深化改革、出版市场化的历程,强调了文学出版观念对文学生产、传播和消费的形塑作用。在此基础上,重点讨论新世纪文学生产机制中“出版主导”的时代特征,集中论述了以市场为导向的出版功能调整,对编辑角色、作家心态、读者趣味等产生的重要影响;并以主旋律文学、通俗文学以及纯文学等文学空间的分化为例,深刻说明了媒介权力在文学领域的渗透与扩张。具体而言,本文以文学畅销书生产和纯文学生产作为实践研究领域,开展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在文学畅销书生产领域,本文通过大量文学畅销书的市场运作案例,论述了文学畅销书生产机制走向成熟的特点和表现,并以趋附影像的影视化写作、追逐时尚的类型化写作以及注重市场效应的名家写作等现象,分析文学畅销书生产从独立的个性化创作走向社会化、潮流化的商业化书写的趋向,论述了通俗文学繁荣发展中的大众化、娱乐化、快餐化等创作和阅读风尚;在此基础上,重点考察民营书业的发展历程及其畅销书运作策略,对民营书业在新世纪畅销书市场中的重要地位提供了有价值的分析和思考。在纯文学生产领域,重点研究相对小众化的纯文学的创作和出版状况,通过都市写作的繁荣、乡土咏叹与“民间叙述”、宏大历史的“日常叙事”等纯文学的审美探索,分析了文学出版对纯文学生产的现实规约,并重点阐述了新世纪富有代表性的长篇小说出版潮流与文学“年选”现象。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最后以畅销书和长销书的关系为例,深入分析了新世纪文学生产、传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认为品牌战略是文学出版建构市场形象和提升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强调文学出版应坚持“内涵式发展”,努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并从文化自觉与文学编辑的价值引领、文学出版的“双赢”策略入手,阐明了建构健康文学生态的必要性、重要性以及具体的途径和方法。文学出版市场化、产业化的发展之路,既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必然选择。在文学市场化、产业化的发展过程中,文学出版体现了市场的浮华和喧嚣,又容纳着多元艺术的自由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文学出版不能单纯用市场的标准来衡量文学,而应着眼于当代文化的发展与大众审美的需求,大力支持文学精品的生产,不断提升通俗文学的文化品位,积极引领文学走雅俗共赏的道路,从而实现“雅”与“俗”、艺术价值与商品价值、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以高品位的文化产品建构和发展健康的文学生态环境。

张阳[3](2012)在《当代中国“议行合一”学术争论及其硬伤》文中研究表明当代中国"议行合一"的学术争论所呈现出来的学术现象是非常独特的,争论的双方处在一种无法对话的状态,出现这种状态的主要原因在于争论中所包含的政治和法律的二元区分,这可以被近似地理解为争论的软伤。而相对应地,争论的硬伤是指对马克思、恩格斯相关表述的误读。这些误读体现在三个角度:在译文角度,译文的偏差特别是"兼管"这个无中生有的词,让双方做了无谓的消耗;在原文角度,对原文层次性推进的忽视,让争论集中在乐观主义的层次,而没有涉及到悲观主义的层次;在概括角度,权力、机构、人员三个概括角度并列,将工具性的问题价值化,也就无法区分在"把一切政治权力集中于人民代议机关之手"的前提下工具性设计的差别。

张阳[4](2012)在《当代中国议行关系变迁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从学术界关于“议行合一”的争论开始,在对原始文献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找到了争论中的硬伤,从而明确了“议行合一”概念的准确含义,并尝试给出了议行关系概念的定义,在此基础上进行对当代中国议行关系变迁的研究,对革命逻辑中关于议行关系的制度实验与治理逻辑中议行关系的制度形态进行完整的连贯的历史分析,作为对学术界“议行合一”争论的一种回应。在革命逻辑中,从苏区时期,到边区时期,再到华北人民政府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于议行关系问题进行了若干制度实验,这些制度实验不断深化中国共产党对于议行关系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争论在所难免,关于“议行合一”的争论实际上在边区时期就已经出现,中国共产党在不断深化对议行关系的理解的同时,也对议行关系做了若干相应的工具性调整;在治理逻辑中,当代中国议行关系的变迁经历了确立、曲折、再确立三个阶段。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变迁,是议行关系变迁的关键参照系,而非议行关系变迁的全部内容。在党建国家的历史背景下,当代中国议行关系的变迁是与中国共产党有密切联系的,变迁的核心就是政党按照组织自身的民主集中制原则来组织国家政权结构,这个过程中存在着政党、政权与静态、动态两两组合的四种形态的民主集中制,它们之间的张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当代中国议行关系变迁的状况。转入治理逻辑之后,国家层面的议行关系具有唯一性,然而在转入治理逻辑与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时间差,在这个时间差中存在着对议行关系进行平衡的制度结构,即信访制度,而且这个制度在治理逻辑中议行关系变迁的过程中仍然持续发生着作用,直接影响到了对于人民代表的角色定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议行关系变迁关键参照系的功能定位。在对当代中国议行关系变迁历史分析的过程中,有两个问题是必须回答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会发生变迁?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迁?这两个问题也是新制度主义范式突破旧制度主义范式的核心问题意识所在。第一个问题为什么会发生变迁是一个变迁动力的问题,第二个问题问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迁是一个变迁方向的问题,对于当代中国议行关系变迁来说,第一个问题的原因在于工具性答案的不确定以及工具性结构的不平衡,第二个问题的原因在于反形式主义的两重性以及中国共产党对价值性判断的调整。

苑彬成,方曙,刘清,张晋辉[5](2010)在《国内外引文分析研究进展综述》文中研究指明对发表于2000-2008年间代表引文分析研究进展的大量情报学文献进行了评述,一方面勾勒出了引文分析发展的现状,另一方面也跟踪了引文分析里新出现的理论、方法,期望能为国内外同行了解引文分析最新进展、制定学科发展战略提供借鉴。

罗时嘉,洪蓉[6](2001)在《论社科着作的“硬伤”:引文错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引文错误是当前着述中的相当普遍的问题。究其成因 ,一个重要因素在于作者和编者版本意识淡薄。因此 ,必须强化引文版本意识 ,特别是在引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时。着述中可以采取直查、反查、转查等多种方法消除引文错误

二、论社科着作的“硬伤”:引文错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社科着作的“硬伤”:引文错误(论文提纲范文)

(1)学术期刊文言引文校对盲区问题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言引文错误的基本表现
    (一) 繁简字转换出现的错误
    (二) 漏行、漏字
    (三) 以讹传讹
    (四) 句读位置不正确
二、文言引文成为编辑校对“盲区”的原因
    (一) 所谓“文责自负”
    (二) 编辑文言文阅读水平不高
    (三) 没有相应的监督机构进行监督
三、提高文言引文编校质量的有效措施
    (一) 编辑要具有工匠精神
    (二) 提高文言文的阅读水平
    (三) 合理利用互联网提供的数字出版物
    (四) 复核引文时注意鉴别纠错

(2)文学出版与新世纪文学生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文学出版与文学生态研究
    一、研究问题缘起
    二、研究背景与成果综述
    三、研究意义与研究框架
第一章 新世纪文学出版的时代语境
    第一节 多元共生的思想文化态势
        一、全球化时代的影响
        二、当代文化的多元互渗
    第二节 “众声喧哗”的传媒景观
        一、引导和“操纵”文学消费
        二、催生和制造“文学事件”
        三、参与和“推进”文学批评
        四、策划和组织文学评奖
    第三节 文学出版观念的变迁
        一、20世纪80年代:解放思想,回归出版本质
        二、20世纪90年代:多元探索,促进出版转型
        三、新世纪以来:深化改革,全面走向市场
第二章 “出版主导”的新世纪文学生态
    第一节 文学关系的转型
        一、编辑角色的转换
        二、作家心态的裂变
        三、读者趣味的凸显
    第二节 出版策划的形塑
        一、全程策划:注重整体打造
        二、“概念”先行:引领创作潮流
        三、丛书出版:追求规模效应
    第三节 文学空间的分化
        一、主旋律文学:象征资本的市场转化
        二、通俗文学:作家与市场共谋的“盛宴”
        三、纯文学:回归“常态”与经典的缺失
第三章 大众消费与文学畅销书生产
    第一节 日趋成熟的畅销书生产机制
        一、畅销书与畅销书排行榜
        二、文学畅销书生产的特点
    第二节 文学畅销书生产与审美风尚
        一、影像文化的强势影响与影视化写作
        二、消费时代的审美趣味与类型化写作
        三、名人的市场效应与名家写作
    第三节 民营书业与畅销书运作
        一、民营书业的发展历程
        二、民营书业的畅销书运作
        三、“盛大模式”:网络文学创作和出版的双刃剑
第四章 审美探索与文学出版的规约
    第一节 原创追求与审美经验的多向开掘
        一、都市写作的繁荣
        二、乡土咏叹与“民间叙述”
        三、宏大历史的“日常叙事”
        四、“身体的盛宴”与思想探索的困境
    第二节 “长篇潮流”与文体创新的现实取向
        一、文学出版的“长篇潮流”
        二、文体创新的现实取向
    第三节 文学“年选”与艺术实践的有限包容
        一、从“选本”到“年选”
        二、“年选”出版与艺术抉择的限度
第五章 文学出版的突围与健康文学生态的建构
    第一节 畅销、长销与文学出版的品牌战略
        一、畅销、长销与文学出版的价值定位
        二、品牌战略与出版产业的“内涵式发展”
        三、全球化时代文学出版的品牌战略
    第二节 建构与发展健康的文学生态
        一、文化自觉与文学编辑的价值引领
        二、健康生态与文学出版的“双赢”策略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当代中国“议行合一”学术争论及其硬伤(论文提纲范文)

一、“议行合一”学术争论的回顾
二、“议行合一”学术争论的硬伤
    (一) 译文的角度
    (二) 原文的角度
    (三) 概括的角度
    (四) 小结
三、结论

(4)当代中国议行关系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选题依据
        1、原始文献译文调整
        2、寻找制度对话对象
        3、价值外化形态转换
    第二节 研究对象:议行关系
        1、静态角度与动态角度
        2、代表因素与领导因素
    第三节 研究范式、路径与方法
        1、研究范式:新制度主义
        2、研究路径:历史制度主义
        3、研究方法:单一个案研究与历史文献分析
    第四节 理论假设
    第五节 结构安排
第一章 当代中国“议行合一”争论的回顾及硬伤
    第一节 “议行合一”争论的回顾
        1、肯定的观点
        2、否定的观点
        3、述评的观点
        4、关于争论的述评
    第二节 “议行合一”争论的硬伤
        1、译文的角度
        2、原文的角度
        3、概括的角度
        4、关于硬伤的小结
第二章 当代中国议行关系的历史变迁(上):革命逻辑中的制度实验
    第一节 苏区:苏维埃代党与党代苏维埃
        1、苏维埃代党与党代苏维埃的制度逻辑
        2、议行关系的工具性调整: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团的设立
    第二节 边区:“政权民主、治权集中”与民主集中
        1、“政权民主、治权集中”与民主集中的制度逻辑
        2、议行关系的工具性调整:常驻委员会的存废及其替代形式的探索
    第三节 华北人民政府:两套制与一套制
        1、两套制与一套制的制度逻辑
        2、议行关系的工具性调整:代表与干部的张力及对一揽子会的否定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当代中国议行关系的历史变迁(下):治理逻辑中的制度形态
    第一节 当代中国议行关系的确立
        1、共同纲领时期
        2、五四宪法时期
    第二节 当代中国议行关系的曲折
        1、隐性曲折时期
        2、显性曲折时期
    第三节 当代中国议行关系的再确立
        1、七八宪法时期
        2、八二宪法时期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当代中国议行关系变迁的核心:民主集中制的形态
    第一节 政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两种形态
        1、作为政党组织原则的民主集中制
        2、作为政党活动原则的民主集中制
    第二节 政权的民主集中制的两种形态
        1、作为政权组织原则的民主集中制
        2、作为政权活动原则的民主集中制
    第三节 政党的民主集中制与政权的民主集中制之间的张力
        1、政党的集中与政权的集中之间的张力
        2、政党的民主与政权的民主之间的张力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当代中国议行关系变迁的平衡:代表因素角度
    第一节 全国人民代表的角色设定与价值性代表
        1、五四宪法对全国人民代表角色的价值性设定
        2、代表工具性角色传导的制度基础
        3、八二宪法对全国人民代表角色的工具性设定
    第二节 人民来信来访的功能设定与工具性代表
        1、“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加强和人民联系的一种方法”
        2、工具性代表与价值性代表整合的机会
        3、人民来信来访工具代表性的制度化努力
    第三节 对“内输入”问题的回应
        1、“内输入”概念的规范理解:形式与内容
        2、作为议行关系变迁的平衡:输入形式的“内输入”化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当代中国议行关系变迁原因分析
    第一节 工具性答案的不确定
        1、制度原型的角度
        2、制度经验的角度
    第二节 工具性结构的不平衡
        1、代议功能的角度
        2、立法功能的角度
    第三节 反形式主义的两重性
        1、对反对形式主义认识的误区
        2、建设性反对形式主义的出现
    第四节 对价值性判断的调整
        1、新民主主义理论的退出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进入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中文部分
        1、中文图书
        2、中文论文
    英文部分
        1、英文图书
        2、英文论文
后记

(5)国内外引文分析研究进展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引文分析研究的现状与进展
    1.1 引文网络
    1.2 自引与自引率
    1.3 共引分析
    1.4 影响因子
    1.5 引文分析和统计中的误差
2 引文分析新出现的理论与方法
    2.1 科学的睡美人现象, 第n次被引和未被引
    2.2 h指数
    2.3 自我中心的引文研究
3 结语

(6)论社科着作的“硬伤”:引文错误(论文提纲范文)

一、着作引文错误面面观
二、着作的引文错误成因分析
    (1) 引文“隐性错误”的危害未被认清。
    (2) 作者学风不正, 编者责任心不强。
    (3) 着作引文的版本意识淡薄。
三、强化引文版本意识的必要性
四、着述中引文灭错方法和技巧
    (1) 直查——“实事求是法”。
    (2) 反查——“以旧求新法”。
    (3) 转查——“曲径通幽法”。
    (4) 拓展——“觅错求正法”。
    (5) 借“景”——“循序渐进法”。

四、论社科着作的“硬伤”:引文错误(论文参考文献)

  • [1]学术期刊文言引文校对盲区问题探究[J]. 袁茹.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7(02)
  • [2]文学出版与新世纪文学生态研究[D]. 张春. 南京大学, 2013(05)
  • [3]当代中国“议行合一”学术争论及其硬伤[J]. 张阳.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2012(05)
  • [4]当代中国议行关系变迁研究[D]. 张阳. 复旦大学, 2012(05)
  • [5]国内外引文分析研究进展综述[J]. 苑彬成,方曙,刘清,张晋辉. 情报科学, 2010(01)
  • [6]论社科着作的“硬伤”:引文错误[J]. 罗时嘉,洪蓉.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04)

标签:;  ;  ;  ;  ;  

论社科作品的“伤害”:引文错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