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内需培育农村市场

激发内需培育农村市场

一、拉动内需要培育农村市场(论文文献综述)

陈鹏[1](2018)在《我国农村社区建设的发展进路与治理逻辑》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经历了多次重大变革,在争论与探索中不断向前发展。进入新世纪后,我国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号召,从“以农立国”到“统筹城乡发展”再到“城乡社区治理”制度创新发展开始了对近代以来城乡二元体制的历史性超越,农村社会开始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发展。随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发展,乡村衰落、农民终结、农业低效等问题引起了人们对乡村秘密、农民隐情和农业出路的极大关注。作为对上述问题的回应,农村社区建设运动应运而生,并在广大农村地区迅速开展。从地方经验到中央政策,农村社区建设在试验-实验-全覆盖的试点试错试验中摸索前行。作为一种政策制度创新,农村社区建设的发展进路与内在治理逻辑不禁引发人们思考。对此,本文从农村社区建设的缘起、推动动力、发展目标、实践图景以及量化考核五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从制度变迁层面上来讲,我国传统农村基层治理体系改革创新问题,其实质就是传统向现代转变的一个适应性问题,而农村社区建设就是建立在传统和历史基础上的产物。随着城乡一体化发展,城乡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呼声高涨,乡村向社区过渡、村民自治向居民自治转型、单一管理向多元服务转变无疑是基层组织管理体制变革过程中的又一次创新实践。稳定的政治秩序既可以通过国家强力对社会形塑来获得,也可以通过变化了的社会图景来形塑国家来调整,而农村社区建设就是国家与社会相互形塑以解决农村社会发展失衡的基本办法。因此,我国农村社区建设规划作为一种战略性的顶层设计从概念提出到试点实验,从试点实验到全面推进,表现为党和国家的政策演进、实践推进以及应对复杂农村社会复杂局面的现实回应。农村社区建设必然涉及到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其有序推进与有效治理使得在基层农村“有国家无社会”或者是“强国家弱社会”的状态得到一定程度的改观,农村社区的社会功能会得到不断的强化。但农民用于生产生活及其维系其关系的资源不足以使其长期留在农村社区这一区域范围内。因此,政府在进行资源投入时,不仅会利用政府的经济资源和社会职能进行投入与引导,同时也要在政府实质性投入有限的情况广泛动员社会资源,进行社会多元治理主体的打造与培育,由此形成了农村社区建设规划性政治嵌入与政策设计的外推、农村社区治理结构优化与服务供给的内拉和“一核多元”共建共治共享的复合的动力系统。这种政府与社会良性互动的所带来的资源配置成为农村社区建设以及社区建设主体进行有效治理的重要推动力。农村社区建设的有序发展离不开国家层面对农村社区建设目标体系与考核体系的顶层设计。从农村社区建设的理念来看,以人为本是农村社区建设的前提条件,因地制宜是农村社区建设的根本方略,资源整合是农村社区建设的行动保障,突出重点是农村社区建设的创新思路。从主要目标来看,巩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是农村社区建设的政治目标,保障广大农民群众权利是农村社区建设的价值目标,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水平是农村社区建设的根本目标,构建农村社会生活共同体是农村社区建设的战略目标。在我国农村社区建设工作体系保障下,其实践发展呈现出社区建设规划科学化、社区治理主体多元化、社区治理机制完善化、社区人居环境生态化等发展趋势,并在社区治理结构优化改革、社区多元主体合作互动、社区赋权增能改革与协商共治以及社区服务能力提升与资源开发整合等探索中,形成了革故鼎新的实践经验。综合来讲,尽管我国农村社区建设在实践中在村民自治、社区居民参与、多元主体权责以及资源分布中存在各种问题,在绩效考核中面临治理、技术、参与和监管方面的众多难题,但其实践进路始终朝着有序的方向发展。此外,在资源整合的内牵外引、顶层设计下的目标支撑、政社互动的多元实践促进以及量化的绩效评估保障下,我国农村社区建设正朝有序治理的逻辑方向演进,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反映中国实情的规划性制度变革之路。

白忠民[2](2018)在《QF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提出随着2014年阿里巴巴提出农村淘宝战略、“千县万村”计划的实施,农村电商的概念逐渐被大众所熟知。越来越多的电商企业和快递企业涌入到农村,一方面跟随国家政策的引导,可以大大降低运行过程中的阻力,另一方面,分得农村市场一杯羹,占据农村市场。宁夏固原原州区政府委托QF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对原州区电子商务进农村业务进行规划和建设。本文采取SWOT分析等理论研究并结合实际案例的的分析方法,以企业战略理论为主要依据,通过公司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分析,提出公司进行电子商务进农村的总体策略,制定出QF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电子商务进农村业务发展战略的具体措施。经过本文分析认为,QF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可通过建设电商综合平台、物流服务体系、农产品质量保障和追溯体系等战略,并从资源保障、管理保障和技术支持等方面对实施公司战略提供保障。

秦晓娟[3](2017)在《西部农村居民消费潜能测度及开发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尽管消费问题从人类社会诞生起便已存在,但这并不意味关于这一命题的理论已经成熟,恰恰相反,迄今为止,学术界仍然正在理解和研究各类消费问题。在中国,如何扩大农村居民消费需求是消费问题研究的重中之重。随着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以消费水平、消费结构等消费指标为重要表征的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依然是经济新常态下的重要发展目标。且农村居民消费关联经济增长、关联着国家供给侧改革供需相匹配目标实现,因此对其消费,尤其是消费潜能的测度和评价就成为扩大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关键命题。2015年,西部农村居民总数占中国城乡居民总规模的13.85%,其消费支出额仅占中国城乡居民消费支出总额的6.09%,且西部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较全国平均水平高,所以西部农村居民消费需求扩大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就具有迫切性。鉴于此,本项研究以消费潜能为研究视角,构建农村居民消费潜能研究理论框架,并结合相关数据测度和评价西部农村居民蕴藏的消费潜能,研究其消费潜能变动规律,设计消费潜能开发对策,以促使消费潜能向消费需求转化,实现西部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并以消费拉动西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本项研究遵循“消费潜能内涵界定—农村居民消费潜能测度与评价—农村居民消费潜能开发”的研究思路,以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和西方主流消费理论为理论基石,在科学界定农村居民消费潜能内涵的基础上,构建农村居民相对消费潜能测度模型、绝对消费潜能测度模型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结合1991-2015年西部农村居民消费相关数据,采用状态空间时变参数模型测度1991-2025年西部农村居民人均相对消费潜能和绝对消费潜能水平及1993-2025年相对消费潜能和绝对消费潜能结构等情况;结合2014年中国农村居民相关消费数据,测算出西部、中部和东部省域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潜能指数,比较了西部省域之间及西部省域与中、东部省域消费潜能指数差异。据此,得出以下主要结论:第一,农村居民消费潜能内涵界定方面。农村居民消费潜能为蕴藏在农村居民身上尚未释放的消费需求,不仅仅是一种已沉淀消费需求,而是一种动态变化的消费需求。依据参照对象不同,可分为相对和绝对消费潜能;依据时间发生与否可分为已沉淀消费潜能和未来消费潜能。第二,西部农村居民消费潜能水平方面。西部农村居民人均相对和绝对消费潜能水平在1991-2015年呈正负波动变化,表明扩大农村居民消费政策发挥实质效应;在2018-2025年呈逐年扩大趋势,高于同等收入水平约束下的城镇居民。第三,西部农村居民消费潜能结构方面。西部农村居民生存型、享受型和发展型消费潜能水平在1993-2015年呈正负波动变化,在2018-2025年均呈逐年扩大趋势。从绝对消费潜能结构上判断,西部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在1993-2015年实现由生存型向享受型优化,发展型消费意愿受“抑制”;2018-2025年消费结构优化难点仍在发展型消费。第四,西部农村居民消费潜能评价方面。农村居民消费潜能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消费能力、消费需要及消费条件三个子系统。消费潜能指数及聚类结果表明,西部区域内农村居民消费潜能存在省域差异,内蒙古、新疆农村居民消费潜能水平高;广西、重庆、四川等六省域农村居民消费潜能水平居中;贵州、云南、甘肃等三省域农村居民消费潜能水平低。与中、东部省域相比,西部农村居民消费潜能较差,受限因素主要是消费需要和消费条件。第五,西部农村居民消费潜能开发目标方面。农村居民消费潜能开发不应是消费需要转化为消费需求的单一过程,而应是包括消费潜能培育的可持续过程。因此,西部农村居民消费潜能开发应包括已沉淀消费潜能的释放、未来消费潜能的释放及培育等三个目标。而与中、东部省域农村居民消费潜能相比,西部农村居民消费潜能较差,西部农村居民消费潜能培育是消费潜能开发目标的重点。第六,西部农村居民消费潜能开发对策方面。需要从提升消费能力、拓展消费需求和改善消费条件等方面,具有省域差异性地思考开发对策。同时协调消费潜能培育和消费潜能释放的适度比例,以建立农村居民消费增长的长效机制。本项研究贡献了消费潜能问题研究的理论框架,是对消费理论的拓展和深化。对西部农村居民消费潜能水平、结构的测度及综合评价,有助于摸清西部农村居民消费状况,提升其生活质量,促进广大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有助于扩大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弥合城乡消费差距,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有助于科学开发农村居民消费潜能,发挥正向消费关联效应,拉动西部经济的新常态发展。

丁超勋[4](2014)在《扩大消费长效机制的消费品流通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有效需求不足对经济增长的制约作用日益明显。所以,刺激国内消费需求,是扩大内需、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重要动力。国家“十二五”规划、《国务院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等中央文件都明确提出要“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在此背景下,研究我国居民的消费规律,健全我国的消费品流通体系,扩大我国居民的消费需求,就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就是从建立扩大消费长效机制的角度,探讨我国居民消费和消费品流通体系的现状和问题,从定性和定量方面研究流通和消费相互作用的机理,深入分析现有流通政策对扩大消费的作用效果,提出扩大消费长效机制的消费品流通体系建设的总体框架,为我国的消费品流通体系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对策建议。首先,文章对流通体系和扩大消费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使用微观分析方法证明了流通体系的存在可以促进消费量的扩大;分析了流通业发展和消费水平的关系,用代表流通业和消费发展水平的指标进行协整分析,并运用VEC、SVAR模型对二者关系进行定量研究;基于全国省际面板数据,利用Panel Data模型定量分析流通对农村消费、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分析认为流通和消费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流通体系的健全可以促进消费的扩大。其次,文章对我国居民消费和消费品流通体系是否存在长效机制进行了分析。分析了我国消费总量、消费率、消费结构等方面的总体状况并分别对城镇居民消费和农村消费进行分析;从总量规模、发展速度、国内外比较等方面对我国流通的现状进行总体描述;以建立扩大消费长效机制为目标,分析我国消费品流通体系存在的问题,寻找流通体系阻碍消费扩大的症结,探讨消费品流通体系健全和升级的路径。再次,分析了影响我国消费品流通体系发展的各种因素,并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因素的作用的方向和程度,并指出了社区商业体系建设、网络购物体系建设和农村消费品流通体系建设是建立扩大消费长效机制的我国消费品流通体系建设的重点领域。第四,探讨了建设扩大消费长效机制对消费品流通体系的要求,并构建了扩大消费长效机制的消费品流通体系的总体框架。然后,依照此框架建立了流通体系促进消费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使用指标的近十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建立基于因子分析的评价模型,得到了的波动上升的综合评价序列值。第五,我国流通体系的新政策实践对扩大消费的作用分析。介绍了我国流通领域的新政策和实践情况,如“万村千乡”、“双百”市场工程、农超对接、新网工程等,总结这些流通工程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对流通领域的新实践扩大消费的效果进行总体评价,认为新政策明显地扩大了居民消费尤其是农民消费,但需要解决政策落实和执行的一些问题,才能将短期的刺激政策演变成为长效的机制。最后,提出了建立扩大消费长效机制的我国消费品流通体系的对策建议。从消费品流通物流体系、政策体系、信息体系、监管体系、市场体系、业态体系等方面提出针对如何建立具有扩大消费长效机制的消费品流通体系的对策建议。文章从消费品流通体系的视角探索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从理论和实际两方面分析了消费品流通体系健全对建立扩大消费长效机制的重要意义。文章的创新之处在于一方面是理论与研究视角创新。1.详细论述扩大消费长效机制的含义,并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探讨其与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关系,基于扩大消费长效机制,提出建设我国消费品流通体系的重点领域。2.系统地研究流通体系的新实践对扩大消费的促进作用,探讨在流通领域建立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3.建立了流通体系促进消费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了实证分析。创新之处的另一方面是研究方法的集成与创新。1.利用VEC和SVAR模型研究流通业发展水平和消费的关系,在指标和模型选取和方面优于现有研究;2.采用面板数据模型(Panel Data Model)基于全国的省际数据研究流通体系发展对扩大消费的作用;3.使用多元回归模型研究影响消费品流通体系长期发展的因素;4.使用因子分析法对流通促进消费的效果进行评价。

梁惠清[5](2012)在《农民企业家成长与县域经济发展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后,农民企业家作为一个群体产生,在市场环境中不断成长、发展、壮大。农民企业家数量不断攀升,资源占用量越来越多,经济实力越来越强。另一方面,在这段时间里,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单元,我国县域经济也快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不断推进,市场化不断完善,县域经济的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加强。进入新世纪后,县域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现阶段正值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时期,农民企业家方兴未艾,县域经济发展如火如荼,二者互为主客体,共同服务于农业、农村、农民。农民企业家参与市场资源配置,整合县域资源,组织生产,发展县域经济,同时,县域经济发展也为农民企业家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促进农民企业家成长,二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协调发展,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历史性的阶段,统一于现阶段科学发展的实践当中。农民企业家作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不断与县域经济的发展形成良性互动的局面。因此,研究农民企业家成长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关系,探索二者相互促进的规律性,对促进我国农民企业家成长和县域经济发展、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推进县域社会变迁,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文章首先分析我国县域经济发展和农民企业家成长的阶段性和特点,指出农民企业家成长与县域经济发展阶段的历史性统一;进而以广东省为例,计量分析农民企业家成长与县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模型,实证检验二者相互促进的关系;然后从理论上深入解析二者相互促进关系的机理,并着重从市场机制和市场参与要素两个层面分析农民企业家成长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促进,阐明农民企业家参与农村市场资源配置以及农民企业家投资对农村资本结构的优化、农民企业家经营活动对县域经济发展成本的调节、农民企业家能力成长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促进机理;在此基础上,分析制约二者相互促进的结构性矛盾与体制性问题;最后提出对策。本文得出的基本结论如下:(1)我国农民企业家成长与县域经济发展遵循各自的路径,有各自的规律性,二者统一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科学发展的实践当中,农民企业家成长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历史性统一表现在为代的统一、地域的统一、主客体的统一和发展哲学基础的统一。(2)农民企业家成长和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着正向的相互促进关系。一方面,农民企业家成长主要通过参与农村市场资源配置、通过影响县域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影响县域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县域经济发展则为农民企业家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环境。(3)农民企业家通过影响农村市场的价格、供求、竞争参与农村市场资源配置,其作用主要表现在对资源的聚集和平衡以及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实现上。农民企业家对资源的聚集和平衡作用主要包括对农村资源的聚集作用、对城乡经济的平衡作用、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投资乘数杠杆效应等三个方面;农民企业家主要通过促进生产要素的边际替代、降低交易费用、增进公共福利来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研究发现,农民企业家投资基本等于储蓄;整个农村的投资与储蓄基本也是趋于平衡的;农民企业家通过对县域资本供求缺口的填补、对县域经济资本的深化、对政府投资挤出的克服等方式优化县域资本结构。农民企业家的参与可以节省县域经济发展成本,案例中农民企业家参与片区开发,每亩开发成本可以节省约18万元。农民企业家能力成长有利于县域经济发展跨越式推进。(4)制约现阶段我国农民企业家成长和县域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构性矛盾主要包括要素结构、市场结构、产业结构、社会结构的矛盾;制约现阶段我国农民企业家成长和县域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的体制性问题主要有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管理体制等方面的问题。必须优化外生环境,促进农民企业家成长;增强内生动力,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完善制度,破解结构性矛盾,深化改革,解决体制性问题,促进农民企业家与县域经济良性互动发展。

王彦庆[6](2012)在《中国城乡商品流通一体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将继续向“三农”、民生、社会事业等领域倾斜,支持节能环保、自主创新和欠发达地区的建设,同时将积极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阐述和部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务时明确提出,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这是党中央对统筹城乡发展提出的新方针和新要求,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农业和农村发展、促进农民富裕的根本途径,为下一步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指明了方向。长期以来非均衡的资源配置和“重城轻乡”、“重工轻农”的发展政策,使得我国农村发展严重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日益显着的城乡二元结构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瓶颈。因此,中共中央在深刻总结几十年来处理城乡关系、解决“三农”问题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思路和方针。这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思路和战略思想,跳出了传统的就农村论农村、就农业论农业的框架,用系统论的观点将城市与农村通盘考虑,要求在制定宏观政策时,改变以往的城市倾斜政策,反过来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优先的位置上,注意向农村倾斜,对农业反哺,通过国民收入分配和重大经济政策的调整来支持农业,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商品流通发挥着重要作用。商品流通连接商品的生产和销售,是保障商品完成“惊险一跳”的重要条件。商品流通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其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性,商品流通发育的程度直接影响并决定生产的发育程度。随着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蔓延,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中的出口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导致出口大幅下滑、国内产出相对过剩、投资需求不旺,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如何扩大国内商品的消费需求就提到了历史的舞台。在此背景下,国家提出了扩内需、调结构、保增长的战略目标。我国农村的商品消费需求低下成为扩大内需难点问题,同时城市的消费需求也不容忽视。因此,如何实现城乡商品流通一体化发展就成为理论和实践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界定了城乡商品流通一体化的相关概念,构建了城乡商品流通一体化的理论体系。同时对城乡商品流通一体化进程与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城乡商品流通组织一体化、城乡商品流通经营一体化和城乡商品流通政策一体化新模式,基于以上理论分析,对我国的城乡商品流通一体化水平进行定量测度,最后提出了城乡商品流通一体化发展的实现途径。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建立了城乡商品流通一体化理论体系,完善了商品流通理论;提出了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城乡商品流通组织一体化模式、经营一体化模式和流通政策一体化模式;通过建立模型,测度了我国城乡商品流通一体化的水平。

肖良武[7](2010)在《市场培育与农村持续发展研究》文中认为农村流通体制改革推动了农村市场发育,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农民人均收入快速增加。但是,近来我国许多地区的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较为缓慢,究其根本原因,不是农业生产效率问题或人口问题,而是农村市场发育水平问题导致的。因此,农村市场的培育已经成为实现农村持续发展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文章认为,加强政府作用、塑造市场主体、构建交易组织体系、完善市场网络和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等,是培育农村市场的有效途径。

王珊珊[8](2010)在《基于扩大内需的中国农村居民消费变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在国民经济运行中具有重要地位。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扩大内需成为宏观调控的方向和目标。其中,扩大农村需求尤其是扩大农村消费需求,对拉动内需和解决“三农”问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日益受到政府和理论界的关注。本文以消费经济理论为基础,运用实证分析和比较研究等方法,分析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来,中国农村居民消费需求、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市场的变动趋势和特点,并对影响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因素进行了定量和定性分析,为促进农村居民消费提供理论支持。本文重点对以下方面进行了研究,研究内容及成果主要包括:1.确定本文研究对象为中国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将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分析农村居民的消费特点和变动趋势,并考察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的因素。界定消费、农村居民及农村居民消费的相关概念,并分别从消费方式、边际效用和消费者选择及消费函数方面奠定居民消费行为研究的理论基础。2.研究中国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变动及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并对支出法GDP各构成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行动态比较。认为1992-2008年中国农村居民总体上属于轻度滞后的消费模式。农村居民消费支出总额除个别年份外逐年增加,农村居民消费率几乎逐年下降。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在1997年后没有发挥过重要影响,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和资本形成总额对GDP增长影响较大。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与人均GDP存在双向格兰杰因果关系,任一变量的前期信息都会影响另一变量的当期信息。通过构建中国农村居民宏观消费函数并进行检验发现,农村居民消费具有很强的惯性。人均GDP与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对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变动具有十分强烈的制约作用,短期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将围绕长期均衡关系不断进行调整。3.揭示农村居民家庭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特点和变动趋势,并通过ELES模型分析农村居民消费结构。认为总体上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支出结构不断优化;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比重下降,居住和交通通讯比重上升;交通通讯序列位次明显提升。从1993年到2008年,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结构序列变动最频繁的项目是交通通讯,变动最活跃的年份是2000-2003年。从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动态比较看,城乡收入差距总体呈上升趋势;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结构序列变动比农村居民更频繁;农村居民食品和居住支出比重明显高于城镇居民。从不同收入组农村居民的动态比较看,农村内部不同收入组之间收入差距在扩大,消费支出差距略有缩小,消费支出金额差距最明显的是交通通讯和居住。从不同地区的动态比较看,收入和消费支出地区差距有所缩小。东部地区农村居民居住、交通通讯支出比重高于其他地区;东北地区医疗保健、衣着比重高于其他地区,家庭设备比重低于其他地区。横截面数据ELES模型实证分析表明,除食品、居住外,2008年城镇居民其他六类商品及服务的边际消费倾向均高于同期农村居民。2008年农村居民食品、文教娱乐、其他商品及服务的边际消费倾向比2002年有所降低。2008年农村居民基本需求支出为2534.84元,比当年低收入户的实际生活消费支出高390.06元;城镇居民基本需求支出为4940.16元,是同期农村居民基本需求支出的1.95倍。除居住外,2008年城镇居民各类商品及服务的收入弹性都高于农村居民;城镇居民各类商品及服务的价格弹性都高于农村居民,而农村居民对居住、交通通讯的价格变动反应最敏感;城乡居民食品价格变动对其他七类商品及服务需求量影响最大。时间序列数据2ELES模型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在1993-1996(Ⅰ)阶段最高,2005-2008(Ⅲ)阶段次之,1997-2004(Ⅱ)阶段最低。4.考察农村消费品市场的变动特征和变动趋势,并对农村居民家庭耐用品消费需求进行专项研究,同时评价正在实施的“家电下乡”政策。从城乡消费品零售额比重变动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比重不断上升,县及县以下比重不断下降,县以下所占比重下降尤为明显;从消费品市场数量、比重及成交额变动看,城乡消费品市场发展不平衡且差距不断扩大。农村居民对彩电、洗衣机、摩托车、电冰箱等传统耐用品的需求正逐步得到满足;空调、电脑、油烟机、热水器等较高档耐用品有望成为未来几年农村居民家庭耐用品消费热点。耐用品拥有数量的地区差距相当明显,发展阶段和升级程度的地区性差异也十分显着;各地区生活习惯和消费环境的差异,使同等收入和消费水平下的不同地区耐用品偏好也存在差异。除人均纯收入的绝对水平外,其增长率也是影响农村居民家庭耐用品需求的重要因素。“家电下乡”对于正在富裕起来、有一定积蓄和购买力、有家电产品购买意愿的农村居民起到促进消费的作用,但最终还要受到收入水平的制约。因此,在鼓励农村居民消费的同时,要切实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尤其要关注低收入户的脱贫增收。实施过程中,要加强监督,防止积压滞销、假冒伪劣产品借机进入农村市场,确保补贴资金落到农村居民手中。5.构建农村居民消费函数模型,实证分析农村居民消费与收入、流动性约束、不确定性等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在验证消费主要取决于持久收入观点的同时,表明持久收入和暂时收入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在不同阶段可能有所不同。1985-1996年和1997-2008年农村居民消费的持久收入弹性分别为0.9110和0.8901,农村居民持久收入边际消费倾向分别为0.912和0.725;持久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和收入弹性均有所下降。对农村居民消费进行λ假说检验,可知我国农村居民消费对当期收入存在过度敏感性。通过对农村居民消费过度敏感性的原因进行实证分析,认为造成这种过度敏感性的主要原因是流动性约束,市场风险引起的农业收入波动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不显着。农村居民消费函数实证分析的政策含义是要促进农村居民收入尤其是持久收入稳定增长,稳定农村居民收入预期,改革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缓解流动性约束;同时分担农村居民面临的各种不确定性,包括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和社会风险导致的收入和支出波动。6.分析公共产品供给、市场体系建设、企业产品结构等因素对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将未列入农村居民消费函数的因素纳入研究范畴。认为道路、电力、通讯等生产生活性基础设施建设除直接增加农村社会需求和通过提高农村居民增收能力间接促进其消费外,还可改善农村居民消费环境和放松农村居民消费约束。教育和医疗保健支出除满足当前生存与生活需要外,还可提高人力资本的知识与技能水平,保持劳动者身心健康,从而为未来获取更高收入奠定体力与智力基础。农村社会保障事业主要从两条路径影响农村居民消费行为,一是通过社会保障支出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再者通过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稳定农村居民收入和支出预期。完善的交通通讯基础设施和发达的商业网点对农村居民消费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加强农村市场监管、整顿农村市场秩序,能够促进农村消费品市场发育,降低农村居民的购买成本。生产企业的产品供给,其中主要是产品结构,也是影响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重要因素。7.根据农村居民消费特点、消费热点和制约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现实因素,探讨并提出促进农村居民消费的思路和措施。提出建立农村居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和制度保证是扩大农村消费需求的根本之策。在稳定增加农村居民收入的同时,要以改革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和分担农村居民风险为支撑,缓解流动性约束和不确定性影响。近期来看,扩大农村消费需求的重点是实施技术层面的政策措施,如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和市场体系、引导企业开拓农村市场及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等;目的是在现有农村居民购买力的基础上,通过完善农村消费的配套设施,保障潜在需求向现实需求的顺利转化。

赵凌云,操玲姣[9](2010)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城乡物资交流对当前扩大内需的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中国成立初期城乡物资交流的实质是激活和扩大内需,培育和拓展国内市场,进而拉动工商业和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这一举措及其成功经验对当前我国扩大内需的启示是:中国发展要基于国内市场总体规模的扩大,扩大国内消费需求;扩大内需的关键是提升国民的购买力,增加国民的收入;扩大内需的重点是农村;扩大内需要全面推进国内市场体系建设。

朱江[10](2009)在《浙江乡镇电器连锁业务的物流配送模式研究 ——以PALCENT集团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党中央在“三农”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国家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农民增收的法规、政策、标准和管理措施,农民收入得到很大提高,农民对耐用电器产品(空调、冰箱、彩电)消费逐步升级。尤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以浙江为代表的沿海开放省份连锁经营行业迅猛发展,乡镇电器连锁经营模式由传统农村供销合作社、个体杂货店逐渐向有规模的乡镇电器连锁超市发展,大公司、大集团的直营店或连锁店日渐被农村消费者喜欢和接受,乡镇电器连锁行业竞争也日趋激烈起来。特别是在“家电下乡”等一系列国家政策引导下,乡镇电器连锁行业正悄然兴起。但是由此带来的相关问题,诸如物流配送模式不够健全等困扰着众多生产企业或供应商。乡镇电器连锁行业如何可持续发展面临严重的挑战,也引起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以浙江PALCENT集团乡镇电器连锁业务为典型案例进行实例分析,首先从浙江乡镇连锁经营面临的机遇出发,提出物流在乡镇电器连锁中的重要地位,在与国内外电器连锁行业经营模式比较分析基础上,总结出浙江农村电器连锁经营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在如何优化PAL集团乡镇电器连锁企业物流配送模式上给出了具体措施,最后对浙江乡镇电器连锁企业的物流配送模式给出了具体思路,提出未来浙江乡镇电器连锁企业的物流配送模式是积极发展多形式连锁,实施规范化管理,突出经营特色,组建第三方物流公司,采用集中统一配送方式,充分利用B2B技术和实施差异化战略与重视人才培养等八个方面。

二、拉动内需要培育农村市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拉动内需要培育农村市场(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农村社区建设的发展进路与治理逻辑(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 选题缘起
        (二) 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 国外社区及农村社区建设研究
        (二) 国内农村社区及社区建设研究
        (三) 海外学者对中国农村社区研究
        (四) 研究述评
    三、研究方法与基本概念
        (一) 研究方法
        (二) 基本概念
    四、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一) 研究思路
        (二) 主要内容
第一章 国家建构:我国农村社区建设的缘起
    一、传统农村基层治理体系的转型与变革
        (一) 农村社会组织管理的变革历程与运行困境
        (二) 社会治理环境及其阶段性特征
    二、规划性制度变迁的现实基础与路径依赖
        (一) 农村基层“治理范式失序”的缘由
        (二) 农村社区建设的可行性基础
        (三) 中国式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
    三、我国农村社区建设的提出与兴起
        (一) 我国农村社区建设运动的政治信号
        (二) 我国农村社区建设的运行策略
第二章 资源整合: 农村社区建设的推进动力
    一、规划性政治嵌入与政策设计的外部推力
        (一) 农村社区政治发展与农村社区建设的互进关系
        (二) 农村社区社区建设的建构性动力
        (三) 农村社会资源开发整合的资源性驱动
    二、农村社区治理结构优化与服务供给的内部拉力
        (一) 传统农村社会治理结构失衡及其优化
        (二) 农村社会公共服务短缺与均等化体系建设
        (三) 乡村文化衰落与农村社会公共性建构
    三、“一核多元”共建共治共享的复合型驱动
        (一) 党领群治下的主体性建构
        (二) 赋权增能下的服务性提升
        (三) 合作治理下的资源性整合
第三章 顶层设计: 农村社区建设的目标体系
    一、农村社区建设的理念
        (一) 以人为本: 农村社区建设的前提条件
        (二) 因地制宜: 农村社区建设的根本方略
        (三) 资源整合: 农村社区建设的行动保障
        (四) 突出重点: 农村社区建设的创新思路
    二、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目标
        (一) 政治目标: 巩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
        (二) 价值目标: 保障广大农民群众权利
        (三) 根本目标: 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水平
        (四) 战略目标: 构建农村社会生活共同体
    三、农村社区建设的工作体系
        (一) 建设主体
        (二) 结构分布
        (三) 建设机制
        (四) 行动方式
第四章 政社互动: 农村社区建设的实践图景
    一、我国农村社区建设的总体走向
        (一) 我国农村社区建设发展趋势
        (二) 我国农村社区建设的新型样态
    二、我国农村社区建设的实践路径
        (一) 社区治理结构优化改革
        (二) 社区多元主体合作互动
        (三) 社区赋权增能改革与协商共治
        (四) 社区服务能力提升与资源开发整合
    三、农村社区建设的实践限度
        (一) 村民自治空间被压缩
        (二) 社区居民参与能力不足
        (三) 主体职能交叉模糊
        (四) 资源分布范围难均衡
第五章 绩效评估: 农村社区建设的量化考核
    一、农村社区建设中的政府绩效评估
        (一) 政府绩效与农村社区建设绩效考核
        (二) 农村社区建设绩效考核评估的意义
    二、农村社区建设绩效考核的工作体系
        (一) 考核指标量化设置
        (二) 绩效考评实施主体
        (三) 绩效考核结果运用
    三、农村社区建设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
        (一) 治理困境: 基层政府与农村社区的执行偏差
        (二) 技术困境: 考核评估体系不完善
        (三) 参与困境: 农村社区居民参与不足
        (四) 监督困境: 全过程监督体系欠缺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QF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技术思路
        1.2.1 研究内容
        1.2.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企业战略理论
    2.2 农村电商
    2.3 互联网经济
第三章 外部环境分析
    3.1 宏观环境分析(PEST分析)
        3.1.1 政治法律环境
        3.1.2 经济环境
        3.1.3 社会文化环境
        3.1.4 技术环境
    3.2 区域环境分析
        3.2.1 原州区简介
        3.2.2 原州区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分析
        3.2.3 原州区电商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3.3 行业环境分析
        3.3.1 新进入者威胁
        3.3.2 行业现有竞争
        3.3.3 替代品威胁
        3.3.4 供应商议价能力
        3.3.5 买方议价能力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内部环境分析
    4.1 公司简介
        4.1.1 经营范围及主要业务
        4.1.2 组织架构
    4.2 资源与能力分析
        4.2.1 核心资源分析
        4.2.2 核心能力分析
    4.3 SWOT分析
        4.3.1 优势分析
        4.3.2 劣势分析
        4.3.3 机遇分析
        4.3.4 威胁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公司整体战略制定
    5.1 愿景、使命与宗旨
    5.2 定位及目标
        5.2.1 业务定位
        5.2.2 战略目标
    5.3 公司战略选择
        5.3.1 发展战略选择
        5.3.2 竞争战略选择
    5.4 业务结构设计
        5.4.1 短期业务结构
        5.4.2 长期业务结构
第六章 核心业务实施策略
    6.1 电商物流体系建设
        6.1.1 电商物流体系流程
        6.1.2 电商物流业务模式
        6.1.3 电商物流规划方案
    6.2 质量管理网络建设
        6.2.1 质量管理体系总体规划
        6.2.2 质量管理网络建设方案
        6.2.3 养殖产品追溯监管系统
        6.2.4 种植产品追溯监管系统建设
    6.3 电商服务站点建设
    6.4 公司品牌形象建设
        6.4.1 品牌体系建设
        6.4.2 品牌营销推广
第七章 实施策略保障措施
    7.1 资源保障
    7.2 管理保障
    7.3 技术支持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西部农村居民消费潜能测度及开发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理论假设及分析框架
        1.3.1 研究对象
        1.3.2 理论假设
        1.3.3 分析框架
    1.4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主要研究内容
    1.6 研究创新
第2章 研究综述
    2.1 国外消费理论研究动态
        2.1.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消费理论
        2.1.2 西方主流消费经济学的消费理论
        2.1.3 发展经济学的消费理论
        2.1.4 制度经济学的消费理论
        2.1.5 经济心理学的消费理论
        2.1.6 经济社会学的消费理论
    2.2 国内消费潜能研究动态
        2.2.1 消费潜能的开发主体
        2.2.2 农村居民消费潜能的测算与评价
        2.2.3 农村居民消费潜能的释放路径
    2.3 研究评价及本项研究切入点
        2.3.1 研究评价
        2.3.2 本项研究的切入点
第3章 西部农村居民消费潜能内涵界定
    3.1 消费潜能内涵及分类
        3.1.1 消费潜能内涵
        3.1.2 消费潜能分类
    3.2 农村居民消费潜能研究前提
        3.2.1 农村居民消费潜能以人均水平为衡量尺度
        3.2.2 农村居民消费受消费能力的硬性约束
        3.2.3 农村居民相对消费潜能研究以城镇居民消费为参照
    3.3 农村居民消费潜能界定
        3.3.1 相对消费潜能和绝对消费潜能
        3.3.2 已沉淀消费潜能与未来消费潜能
第4章 西部农村居民消费潜能水平测度及分析
    4.1 相对消费潜能水平测算模型构建及测度
        4.1.1 相对消费潜能水平测算模型
        4.1.2 数据来源及说明
        4.1.3 相对消费潜能测度
    4.2 绝对消费潜能水平测算模型构建及测度
        4.2.1 绝对消费潜能水平测算模型
        4.2.2 绝对消费潜能水平测度
    4.3 西部农村居民消费潜能水平分析
        4.3.1 已沉淀消费潜能正负波动原因
        4.3.2 未来消费潜能释放方向判断
        4.3.3 对“消费市场的潜能在农村”观点的修正
第5章 西部农村居民消费潜能结构测度及分析
    5.1 相对消费潜能结构模型构建及测度
        5.1.1 相对消费潜能结构测度模型构建
        5.1.2 数据处理及说明
        5.1.3 相对消费潜能结构测度
    5.2 绝对消费潜能结构模型构建及测度
        5.2.1 绝对消费潜能结构预测模型构建
        5.2.2 绝对消费潜能结构测度
    5.3 西部农村居民消费潜能结构分析
        5.3.1 已沉淀消费潜能结构优化空间及原因
        5.3.2 未来消费潜能释放的结构特征判断
第6章 西部农村居民消费潜能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价
    6.1 消费潜能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框架
        6.1.1 构建指标体系的理论基础
        6.1.2 构建指标体系的目的
        6.1.3 指标设计及筛选方法
    6.2 消费潜能指标体系构建
        6.2.1 数据来源
        6.2.2 指标体系的确定
    6.3 农村居民消费潜能综合评价目标及方法
        6.3.1 综合评价目标
        6.3.2 综合评价方法
        6.3.3 消费指数计算
    6.4 西部农村居民消费潜能评价
        6.4.1 消费能力评价
        6.4.2 消费需要评价
        6.4.3 消费条件评价
        6.4.4 消费潜能评价
    6.5 西部与中、东部省域农村居民消费潜能比较分析
        6.5.1 消费潜能评价指标及消费指数计算
        6.5.2 西部农村居民消费潜能与东中部省域差异剖析
第7章 西部农村居民消费潜能开发对策
    7.1 消费潜能开发方向
        7.1.1 消费潜能释放与培育
        7.1.2 消费潜能释放及培育的辩证关系
    7.2 西部农村居民消费潜能开发的省域目标
        7.2.1 已沉淀消费潜能释放
        7.2.2 未来消费潜能释放
        7.2.3 未来消费潜能培育
    7.3 西部农村居民消费潜能开发对策
        7.3.1 提升消费能力的对策
        7.3.2 扩展消费需要的对策
        7.3.3 满足消费条件的对策
        7.3.4 协调消费潜能释放与培育的比例关系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扩大消费长效机制的消费品流通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的界定
        1.2.1 扩大消费长效机制
        1.2.2 消费品
        1.2.3 流通体系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1.4.2 技术路线
    1.5 论文的创新之处
        1.5.1 理论与研究视角创新
        1.5.2 研究方法的集成与创新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国外文献综述
        2.1.1 消费行为理论
        2.1.2 流通渠道和流通组织
        2.1.3 流通对经济的影响
    2.2 国内文献综述
        2.2.1 现代流通体系的研究综述
        2.2.2 流通与消费关系研究综述
        2.2.3 扩大消费长效机制的文献综述
        2.2.4 流通体系新政策实践的相关文献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流通促进消费的经济学分析
    3.1 流通促进消费的微观分析
        3.1.1 基本模型
        3.1.2 市场均衡
        3.1.3 比较静态分析
        3.1.4 结论
    3.2 流通促进消费的机理阐释
    3.3 流通促进居民消费的实证分析
        3.3.1 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分析
        3.3.2 结构向量自回归(SVAR)模型分析
        3.3.3 面板数据模型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居民消费和消费品流通体系是否存在长效机制
    4.1 我国居民消费的现状和问题分析
        4.1.1 我国居民消费发展的现状分析
        4.1.2 我国居民消费长效发展存在的问题
        4.1.3 我国居民消费不存在长效发展机制的原因分析
    4.2 我国消费品流通体系促进消费的状况分析
        4.2.1 传统流通体系解体,现代流通体系初步建立
        4.2.2 消费品流通市场规模扩大、流通主体多元化
        4.2.3 消费品流通渠道模式多元化,批发和零售地位变化
        4.2.4 消费品流通方式多样化,向现代流通发展
        4.2.5 消费品流通基础环境改善、社会环境复杂化
    4.3 我国消费品流通体系促进消费存在的问题分析
        4.3.1 消费品流通的城乡体系分割,难以形成统一消费市场
        4.3.2 消费品流通体系结构不甚合理,结构调整任重道远
        4.3.3 消费品流通体系运作效率不高,制约消费购买力
        4.3.4 消费品流通体系整体规划不足,政策歧视严重
        4.3.5 消费品流通体系信息化建设不足,影响消费的现代化
        4.3.6 零售业态结构不合理,影响了消费需求扩大
        4.3.7 农产品流通体系不健全,渠道不畅阻碍消费增长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影响我国消费品流通体系发展的因素探析
    5.1 影响消费品流通体系发展的因素分析
        5.1.1 影响因素定性分析
        5.1.2 影响因素的计量模型实证分析
        5.1.3 实证分析结论和启示
    5.2 建立扩大消费长效机制需要关注的流通重点领域
        5.2.1 社区商业体系是扩大市民日用品和服务消费的重点领域
        5.2.2 农村消费品流通体系是扩大农村居民消费的重点领域
        5.2.3 网络购物是扩大消费的热点领域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扩大消费长效机制的消费品流通体系总体框架和评价研究
    6.1 扩大消费长效机制的消费品流通体系的总体框架
        6.1.1 建立扩大消费长效机制对消费品流通体系的要求
        6.1.2 扩大消费长效机制的消费品流通体系总体框架
    6.2 扩大消费长效机制的消费品流通体系的评价研究
        6.2.1 流通体系促进消费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6.2.2 基于因子分析的评价过程
        6.2.3 评价结果阐释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流通新政策对建立扩大消费长效机制的作用分析
    7.1 近年流通体系新政策的内涵和扩大消费的成效
        7.1.1 “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主要内涵和扩大消费成效
        7.1.2 “双百市场工程”的主要内容和扩大消费的成效
        7.1.3 “新网工程”的主要内容和扩大消费的成效
        7.1.4 “农超对接”的主要运作模式和扩大消费的作用
    7.2 新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7.3 流通新政策对建立扩大消费长效机制的效果评判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建立扩大消费长效机制的消费品流通体系的对策建议
    8.1 促进流通新政策落实,为扩大农村消费提供政策倾斜
    8.2 加大消费品物流体系投入,为扩大消费提供物质基础
    8.3 健全消费品流通政策体系,为扩大消费提供顶层设计
    8.4 健全消费品流通信息体系,为扩大消费提供科技支撑
    8.5 健全消费品流通监管体系,为安全消费提供洁净环境
    8.6 健全消费品市场体系,为扩大消费提供活跃的市场主体
    8.7 创新流通业态体系,为消费者提供丰富的业态选择
    8.8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和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作的论文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
致谢

(5)农民企业家成长与县域经济发展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实践意义
        1.3.2 理论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概况
        1.4.1 农民企业家成长研究概况
        1.4.2 县域经济发展研究概况
        1.4.3 农民企业家成长与县域经济发展关系研究概况
        1.4.4 国内外研究评述
    1.5 研究思路
    1.6 研究方法
    1.7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县域经济发展与农民企业家成长的理论基础
    2.1 县域经济发展相关概念
        2.1.1 县域经济的概念
        2.1.2 县域经济的特点
        2.1.3 县域经济发展的涵义
    2.2 农民企业家成长相关概念
        2.2.1 农民企业家的概念
        2.2.2 农民企业家的特点
        2.2.3 农民企业家成长的涵义
    2.3 研究的理论基础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县域经济发展与农民企业家成长的阶段性分析
    3.1 县域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和特点
        3.1.1 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演变历程
        3.1.2 现阶段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特点
    3.2 农民企业家成长的阶段性和特点
        3.2.1 我国农民企业家成长的阶段性分析
        3.2.2 当代我国农民企业家成长的特点
    3.3 我国农民企业家成长与县域经济发展阶段的历史性统一
        3.3.1 时代的统一
        3.3.2 地域的统一
        3.3.3 主客体的统一
        3.3.4 发展哲学基础的统一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农民企业家成长与县域经济发展关系实证分析:以广东省为例
    4.1 广东省农民企业家与县域经济发展基本情况分析
        4.1.1 广东省农民企业家成长状况
        4.1.2 广东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状况
    4.2 方法与数据
        4.2.1 实证方法
        4.2.2 变量选取
        4.2.3 模型构建
        4.2.4 数据说明
    4.3 面板单位根检验
    4.4 面板协整检验
    4.5 面板 VAR 模型分析
        4.5.1 面板 VAR 估计
        4.5.2 脉冲响应函数
        4.5.3 方差分解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农民企业家成长对县域经济发展促进机理分析
    5.1 本章分析框架:市场机制和市场参与要素两个层面
        5.1.1 市场机制:农民企业家与农村市场资源配置
        5.1.2 参与要素:资本和劳动力两个维度
    5.2 农民企业家对农村市场资源的配置分析
        5.2.1 农民企业家成为农村市场资源配置主体
        5.2.2 农民企业家对农村市场资源的聚集与平衡作用
        5.2.3 农民企业家对市场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
        5.2.4 农民企业家市场资源配置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促进
    5.3 农民企业家投资对县域资本结构的优化分析
        5.3.1 农民企业家投资数量规律分析
        5.3.2 农民企业家投资对县域经济资本结构的改进
    5.4 农民企业家对县域经济发展成本的调节分析:基于衡阳市县域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分析
        5.4.1 发展成本的内涵
        5.4.2 发展成本向农村的转嫁数量分析
        5.4.3 农民企业家成长对县域经济发展成本的调节
    5.5 农民企业家能力成长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促进分析
        5.5.1 农民企业家能力成长的过程
        5.5.2 农民企业家能力内生性成长的特点
        5.5.3 农民企业家成长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跨越式推进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县域经济发展对农民企业家成长培育机理分析
    6.1 培育环境:PEST 分析法
        6.1.1 县域经济发展为农民企业家成长提供政策保障
        6.1.2 县域经济发展为农民企业家成长提供经济环境
        6.1.3 县域经济发展为农民企业家成长提供社会环境
        6.1.4 县域经济发展为农民企业家成长提供技术环境
    6.2 作用机制:基于农民企业家成长过程的分析
        6.2.1 县域经济发展加速农村经济社会分化
        6.2.2 县域经济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精英产生
        6.2.3 县域经济发展加速农民企业家职业化与社会化过程
        6.2.4 县域经济发展促进农民企业家文化认同
        6.2.5 县域经济发展促进农民企业家能力成长
    6.3 促进机理:要素流动的视角
        6.3.1 县域资本趋利性流动对农民企业家成长的促进
        6.3.2 县域劳动力资源流动对农民企业家成长的促进
        6.3.3 县域企业家选择机制的市场化对农民企业家成长的促进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农民企业家成长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制度性约束
    7.1 影响农民企业家成长和县域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构性矛盾
        7.1.1 县域要素零碎化分布与农民企业家资源集中需求的矛盾
        7.1.2 县域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与农民企业家平等市场主体地位的矛盾
        7.1.3 县域产业结构升级与民企业家成长局限的矛盾
        7.1.4 县域二元社会结构与农民企业家社会地位的矛盾
    7.2 影响农民企业家成长和县域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的体制性问题
        7.2.1 农民企业家成长强化县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的问题
        7.2.2 县域基层治理体制阻碍农民企业家成长的问题
        7.2.3 县域公益性文化事业和农民企业家经营性文化产业相冲突的问题
        7.2.4 县域经济职能与农民企业家行为内耗的问题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促进农民企业家成长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8.1 优化县域外生环境,促进农民企业家成长
        8.1.1 明确政策取向,培育农民企业家能力
        8.1.2 适当构建制度,激励农民企业家发展壮大
        8.1.3 遵守价值规律,促进政策措施外生促进作用的内生逻辑转换
    8.2 增强农民企业家内生动力,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8.2.1 鼓励农民企业家投资创业,扩大县域内生投资
        8.2.2 依靠农民企业家发展内需,扩大县域内生消费
        8.2.3 支持农民企业家自主创新,促进县域发展方式转变
    8.3 建立有效机制,促进农民企业家成长与县域经济发展良性互动
        8.3.1 完善制度,破解结构矛盾
        8.3.2 深化改革,解决体制问题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
    9.1 结论
    9.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6)中国城乡商品流通一体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情况
        1.3.2 国内研究情况
        1.3.3 国内研究情况评述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逻辑框架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研究的逻辑框架
    1.5 论文创新点
2 城乡商品流通一体化的理论分析
    2.1 经济一体化与城乡商品流通一体化
        2.1.1 一体化
        2.1.2 经济一体化
        2.1.3 城乡经济一体化
        2.1.4 商品流通
        2.1.5 城乡商品流通一体化
    2.2 城乡商品流通一体化的理论基础
        2.2.1 关税同盟理论
        2.2.2 大市场理论
        2.2.3 协议分工理论
        2.2.4 共生经济理论
    2.3 城乡商品流通一体化的动因
        2.3.1 城乡商品流通一体化的现实基础
        2.3.2 城乡商品流通一体化的动力基础
        2.3.3 城乡商品流通一体化的科技基础
        2.3.4 城乡商品流通一体化的经济基础
    2.4 城乡商品流通一体化的意义
        2.4.1 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
        2.4.2 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2.4.3 实现城乡商品“双向”流通的主要途径
        2.4.4 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要求
    2.5 本章小结
3 城乡商品流通一体化发展进程与影响因素
    3.1 中国城乡商品流通的历史演进
        3.1.1 明清时期前的城乡商品流通
        3.1.2 明清时期的城乡商品流通发展
        3.1.3 民国时期的城乡商品流通
        3.1.4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时期的城乡商品流通
        3.1.5 改革开放后的城乡商品流通
    3.2 城乡商品流通一体化发展的背景分析
        3.2.1 城乡商品流通一体化社会背景分析
        3.2.2 城乡商品流通一体化经济背景分析
        3.2.3 城乡商品流通一体化政治背景分析
        3.2.4 城乡商品流通一体化文化背景分析
    3.3 城乡商品流通一体化的制约因素
        3.3.1 流通观念的约束
        3.3.2 流通主体的约束
        3.3.3 流通组织的约束
        3.3.4 流通效率的约束
    3.4 城乡商品流通一体化的体制障碍
        3.4.1 城乡金融体制障碍
        3.4.2 城乡财税体制障碍
        3.4.3 城乡教育体制障碍
        3.4.4 城乡医疗社会保障体制障碍
    3.5 本章小结
4 城乡商品流通一体化的国际经验借鉴与启示
    4.1 发达国家城乡商品流通一体化的经验借鉴与启示
        4.1.1 法国城乡商品流通一体化
        4.1.2 英国城乡商品流通一体化
        4.1.3 日本城乡商品流通一体化
        4.1.4 美国城乡商品流通一体化
        4.1.5 韩国城乡商品流通一体化
        4.1.6 发达国家的经验借鉴与启示
    4.2 发展中国家城乡商品流通一体化的经验借鉴与启示
        4.2.1 印度城乡商品流通一体化
        4.2.2 巴西城乡商品流通一体化化
        4.2.3 拉丁美洲城乡商品流通一体化
        4.2.4 泰国的城乡商品流通一体化
        4.2.5 发展中国家的经验借鉴与启示
    4.3 本章小结
5 中国城乡商品流通一体化内容体系
    5.1 城乡商品流通组织一体化
        5.1.1 城乡商品流通组织发展存在的问题
        5.1.2 城乡商品流通组织一体化动因及优化目标
        5.1.3 城乡商品流通组织一体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5.1.4 城乡商品流通组织一体化模式
        5.1.5 城乡商品流通组织一体化模式的适用范围
    5.2 构建城乡商品流通经营一体化模式
        5.2.1 商品流通经营一体化的内涵
        5.2.2 城乡商品流通经营一体化的制约因素
        5.2.3 城乡商品流通经营一体化模式的构建
    5.3 构建城乡商品流通一体化政策体系
        5.3.1 城乡商品流通政策体系现状
        5.3.2 城乡商品流通发展的政策建立基础
        5.3.3 城乡商品流通一体化政策的分析框架
        5.3.4 城乡商品流通一体化政策体系
    5.4 本章小结
6 城乡商品流通一体化发展水平的测度
    6.1 城乡商品流通一体化理论模型
    6.2 城乡商品流通一体化测度方法
        6.2.1 城乡商品流通一体化测度问题的提出
        6.2.2 指标信息描述的必要性
        6.2.3 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
        6.2.4 指标选取
        6.2.5 评价方法
        6.2.6 实证研究结果
    6.3 本章小结
7 城乡商品流通一体化的实现对策
    7.1 指导原则
        7.1.1 坚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原则
        7.1.2 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原则
        7.1.3 坚持对内搞活与对外开放相结合
        7.1.4 坚持均衡发展与重点突出的原则
    7.2 城乡商品流通一体化传导机制
        7.2.1 商品流通组织渠道
        7.2.2 商品流通经营渠道
        7.2.3 劳动力流动渠道
        7.2.4 技术信息传播扩散渠道
        7.2.5 经济制度比较、借鉴和移植渠道
    7.3 商品流通一体化的实现途径
        7.3.1 以城市化加快城乡商品流通一体化
        7.3.2 以市场化带动城乡商品流通一体化
        7.3.3 以现代化助推城乡商品流通一体化
        7.3.4 以制度化确保城乡商品流通一体化
        7.3.5 以网络化支撑城乡商品流通一体化
        7.3.6 以国际化促进城乡商品流通一体化
    7.4 推动城乡商品流通一体化的变革途径
        7.4.1 统一户籍管理制度
        7.4.2 城乡行政管理体制创新
        7.4.3 就业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7.4.4 财政税收体制改革
        7.4.5 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7.4.6 城乡产权制度改革
        7.4.7 城乡流通体制改革
    7.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市场培育与农村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农村发展:农村流通管理体制改革的检验
二、农村持续发展面临的困境:市场发展的滞后
    1. 理论分析:
    2. 实践验证:
三、农村持续发展的保证:一个发育水平高的市场
    1. 农村扩大消费的需要。
    2. 农村市场化改革的期待。
    3. 农业产业化与经济效益提高的需要。
四、培育高水平市场的路径分析
    1. 市场发育模式选择:
    2. 市场主体的塑造。
    3. 交易组织体系的构建。
    4. 市场网络建立与新型交易方式利用。
    5. 城乡市场一体化。

(8)基于扩大内需的中国农村居民消费变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1.1.2 论文研究的目的
        1.1.3 论文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和趋势
        1.2.1 国外研究动态和趋势
        1.2.2 国内研究动态和趋势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1 论文研究思路
        1.3.2 论文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与研究不足
2 农村居民消费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农村居民消费的基本概念界定
        2.1.1 消费及相关概念
        2.1.2 农村居民及相关概念
        2.1.3 农村居民消费及相关概念
    2.2 居民消费的基本理论
        2.2.1 消费方式理论
        2.2.2 边际效用和消费者选择理论
        2.2.3 消费函数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中国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变动及其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3.1 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变动及其与经济增长的适应程度
        3.1.1 GDP 总量与经济增长率的变动
        3.1.2 农村居民消费支出总额与农村居民消费率的变动
        3.1.3 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与人均GDP 的变动
        3.1.4 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与经济增长适应程度的评价
    3.2 农村居民消费需求与支出法GDP 其它构成项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的动态比较
        3.2.1 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与其它需求项占支出法GDP 比重的动态比较
        3.2.2 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与其它需求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动态比较
        3.2.3 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与其它需求项对经济增长贡献度的动态比较
    3.3 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与GDP 关系的模型分析
        3.3.1 协整理论与ECM 介绍
        3.3.2 中国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与人均GDP 关系的ECM 实证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中国农村居民家庭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变动的实证分析
    4.1 农村居民家庭消费水平的总体变动分析
        4.1.1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和生活消费支出的变动
        4.1.2 农村居民家庭消费倾向的变动
        4.1.3 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的变动
        4.1.4 农村居民家庭消费支出商品化率的变动
        4.1.5 农村居民家庭生存性消费支出金额及比重的变动
        4.1.6 农村居民家庭劳务消费支出金额及比重的变动
        4.1.7 农村居民家庭生活质量状况的变动
        4.1.8 农村居民消费水平阶段的评价
    4.2 农村居民家庭消费支出结构的总体变动分析
        4.2.1 农村居民各项消费支出金额及比重的变动
        4.2.2 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结构序列的变动
        4.2.3 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度分析
        4.2.4 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类型的评价
    4.3 不同收入组农村居民家庭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的动态比较
        4.3.1 不同收入组农村居民家庭消费水平的比较
        4.3.2 不同收入组农村居民家庭消费支出结构的比较
    4.4 不同地区农村居民家庭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的动态比较
        4.4.1 不同地区农村居民家庭消费水平的比较
        4.4.2 不同地区农村居民家庭消费支出结构的比较
    4.5 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模型分析
        4.5.1 ELES 模型介绍
        4.5.2 横截面数据ELES 模型实证分析
        4.5.3 时间序列数据2ELES 模型实证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中国农村消费品市场变动及家庭耐用消费品研究
    5.1 农村消费品市场变动分析
        5.1.1 农村消费品零售额增长态势
        5.1.2 农村消费品市场发育情形
    5.2 农村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发展状况及影响因素
        5.2.1 研究农村耐用消费品市场的意义
        5.2.2 农村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发展历程
        5.2.3 农村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情况的地区差异
        5.2.4 收入对农村居民家庭耐用品消费的影响
    5.3 “家电下乡”政策及其对农村居民家庭耐用品消费的影响
        5.3.1 “家电下乡”政策的实施历程及意义
        5.3.2 “家电下乡”政策对农村居民家电需求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6 中国农村居民消费函数模型分析
    6.1 农村居民消费的收入因素分析
        6.1.1 农村居民持久收入假说消费函数模型
        6.1.2 农村居民消费的λ假说检验
    6.2 流动性约束和不确定性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
    6.3 本章小结
7 中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外部供给性影响因素分析
    7.1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
        7.1.1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农村居民消费
        7.1.2 农村文教卫生事业供给与农村居民消费
        7.1.3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供给与农村居民消费
    7.2 农村市场流通体系与产品结构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
        7.2.1 农村市场流通体系与农村居民消费
        7.2.2 农村市场产品结构与农村居民消费
    7.3 本章小结
8 扩大农村消费需求的基本思路与具体措施
    8.1 扩大农村消费需求的基本思路
    8.2 扩大农村消费需求的具体措施
        8.2.1 建立增收的长效机制提高农村居民消费能力
        8.2.2 改革农村金融体系缓解流动性约束
        8.2.3 分担农村居民风险缓解不确定性影响
        8.2.4 放松消费环境约束促进农村居民消费
    8.3 本章小结
9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新中国成立初期城乡物资交流对当前扩大内需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城乡物资交流的起因与做法
二、城乡物资交流的成效与经验
三、对当前扩大内需的启示

(10)浙江乡镇电器连锁业务的物流配送模式研究 ——以PALCENT集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论文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文献回顾
        1.2.1 对电器连锁经营的研究
        1.2.2 对物流配送模式的研究
        1.2.3 连锁企业物流配送模式的研究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方法
        1.4.1 研究方法
        1.4.2 论文研究的主要路线
2 浙江乡镇电器连锁经营发展概述
    2.1 连锁经营相关理论
        2.1.1 连锁经营的含义
        2.1.2 连锁经营的类型
    2.2 物流配送的相关理论
        2.2.1 物流配送的定义
        2.2.2 物流配送的目标
    2.3 物流配送是实现连锁经营的关键环节
    2.4 "家电下乡"政策解读
    2.5 家电下乡对我国家电行业发展的影响
    2.6 "家电下乡"背景下浙江省乡镇电器连锁经营面临的机遇
    2.7 物流在乡镇电器连锁经营中的重要地位
3 浙江乡镇电器连锁经营模式与国外比较分析
    3.1 浙江电器连锁企业的经营模式分析
    3.2 浙江农村连锁经营发展的整体情况
    3.3 浙江乡镇电器连锁经营模式与国外比较
        3.3.1 浙江乡镇电器连锁经营模式的主要特点
        3.3.2 发达国家电器连锁企业经营模式特点
        3.3.3 中外电器连锁企业经营模式的比较
    3.4 浙江农村电器连锁物流配送面临的突出问题
        3.4.1 配送规模小,统一配送率低
        3.4.2 配送功能不健全,规范化程度低
        3.4.3 配送中心建设滞后
        3.4.4 业态单一,布局不合理
        3.4.5 资金紧缺,贷款困难
        3.4.6 人才匮乏,科学管理水平低
4 PAL集团乡镇电器连锁配送模式实例分析
    4.1 PAL集团乡镇电器连锁业务简介
    4.2 PAL集团乡镇电器连锁业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4.2.1 客户服务管理水平亟待提升
        4.2.2 供应链信息化管理程度低下
        4.2.3 库存管理模式尚需进一步完善
        4.2.4 物流配送路线及方式急需优化
    4.3 优化PAL集团乡镇电器连锁业务的主要措施
        4.3.1 加强农村连锁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
        4.3.2 加强三、四级连锁销售渠道的规划
        4.3.3 构建B2F电子商务模式
        4.3.4 构建集中配送的售后物流方式
        4.3.5 科学选择物流配送最优路径
        4.3.6 科学确定车辆最优配载设计
5 浙江农村乡镇电器连锁物流配送模式的对策建议
    5.1 发展浙江农村乡镇电器连锁物流建议
        5.1.1 加强农村现代物流的基础设施建设
        5.1.2 加强物流知识普及
        5.1.3 推进农村物流的信息化建设
        5.1.4 做好售后服务工作
    5.2 浙江农村乡镇电器连锁物流配送模式建设的思路
        5.2.1 积极发展多形式连锁配送
        5.2.2 实施规范化管理
        5.2.3 尽快出台乡镇物流总体规划,实现资源合理配置
        5.2.4 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物流信息系统
        5.2.5 积极采用第三方物流配送,实施"集拼"物流配送模式
        5.2.6 充分利用B2B模式,提高核心竞争力
        5.2.7 实施差异化战略,打造服务品牌
        5.2.8 重视人才储备和培养
6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拉动内需要培育农村市场(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农村社区建设的发展进路与治理逻辑[D]. 陈鹏.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6)
  • [2]QF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白忠民.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8)
  • [3]西部农村居民消费潜能测度及开发对策研究[D]. 秦晓娟. 陕西师范大学, 2017(05)
  • [4]扩大消费长效机制的消费品流通体系研究[D]. 丁超勋. 上海大学, 2014(02)
  • [5]农民企业家成长与县域经济发展关系研究[D]. 梁惠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11)
  • [6]中国城乡商品流通一体化研究[D]. 王彦庆.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12(11)
  • [7]市场培育与农村持续发展研究[J]. 肖良武. 改革与战略, 2010(12)
  • [8]基于扩大内需的中国农村居民消费变动研究[D]. 王珊珊. 东北农业大学, 2010(01)
  • [9]新中国成立初期城乡物资交流对当前扩大内需的启示[J]. 赵凌云,操玲姣. 当代中国史研究, 2010(02)
  • [10]浙江乡镇电器连锁业务的物流配送模式研究 ——以PALCENT集团为例[D]. 朱江. 浙江工业大学, 2009(S1)

标签:;  ;  ;  ;  ;  

激发内需培育农村市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