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大厂细脉带矿体数字化成矿预测研究

广西大厂细脉带矿体数字化成矿预测研究

一、广西大厂细脉带矿体数字化及成矿预测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周勋[1](2019)在《广西大厂91、92号锡多金属矿体的地质特征与成因类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广西大厂矿田位于江南古陆西南缘、着名的丹池成矿带的中部,是我国重要的有色金属矿业基地和国内外着名的超大型锡多金属矿集区,已探明的锡金属量居世界前列,并伴有Cu、Zn、Pb、Sb、Ge、In、Cd、Se等,研究意义和经济意义巨大。矿床经过近六十年的研究和开发,在各个方面积累了丰富的资料,但矿床的成因问题至今仍存在分歧。本文是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通过野外地质观察和分析,对大厂矿田成矿背景及91、92号矿体的地质特征、成矿构造类型及成矿构造系列、矿体成因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和认识:(1)丹池成矿带是一个受海西期、印支期、燕山期多期影响的构造综合体,包括了岩体、矿体、地层、褶皱和断裂。其构造成矿受到海西期的喷流沉积、印支期的层滑褶皱和燕山期的岩浆活动共同影响。(2)镜下观察结果表明:91号、92号矿体的矿石结构主要为半自形-自形粒状结构,其次为压碎结构、筛状结构等;矿石构造为韵律层纹条带状构造、网脉状构造等构造。矿体成矿构造类型划分为:同生沉积型成矿构造、构造型成矿构造和叠加型成矿构造。(3)通过构造解析,将大厂矿田成矿构造系列划分为三类:沉积型成矿构造系列、挤压型成矿构造系列、挤压-走滑成矿构造系列。分别对应三期成矿系列:早期(海西期)喷流沉积成矿系列、中期(印支期)剪切带型成矿系列、晚期(燕山期)花岗岩型成矿系列。(4)根据91、92号矿体硅质岩成因、成矿物质来源分析、控矿因素等分析,认为硫物质来自下部岩体和地层,铅物质来源主要为壳源和岩浆岩。并建立大厂矿田91、92号矿体成矿模型。(5)综上分析91号矿体和92号矿体是先经海西期喷流沉积,后又被印支期和燕山期依次矿化叠加形成的一种多因复成矿床。

王路[2](2016)在《云南西邑铅锌矿床成矿地质条件分析及三维成矿预测》文中指出云南西邑铅锌矿床位于保山地块碳酸盐台地中部,经过近十年的勘查及研究工作,查明矿床铅锌金属量已达到大型规模,并具有超大型的远景。本文以“三位一体”找矿预测理论与方法为指导,以Surpac软件为主,Mapgis软件和AutoCAD软件为辅的三维建模技术为手段,在传统地质资料成矿信息挖掘的基础上,运用地质统计学的研究方法,完成了西邑铅锌矿床董家寨矿段三维地质建模、成矿地质条件分析、V3矿体储量计算及矿区隐伏矿体三维成矿预测研究,为矿区钻孔布设及进一步扩大找矿成果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通过对董家寨矿段钻孔资料的分析、整理,建立了矿区地质数据库,并完成了地表、矿体、地层、断层、岩脉的三维建模工作。模型显示矿区地形起伏不大、坡度较缓、高差较小;矿区地层受后期构造运动影响,褶皱发育,地层厚度变化较大;F17断层形态简单,延伸平缓,次级断裂发育;辉绿岩脉较破碎,穿插于地层中,局部切穿断层及矿体,判断其形成时代晚于下石炭统香山组的形成年龄且与Pb-Zn成矿无关;V3矿体形态与F17断层相似,空间变化不大,延伸平缓。通过地质统计学的分析,运用克立格法对矿体三维模型进行Pb、Zn、Ag和Pb+Zn的品位估值,得到董家寨矿段V3矿体储量:总矿石量2055.08万吨,总金属量(Pb+Zn)90.19万吨,达到大型铅锌矿床标准。其中Pb金属量46.46万吨,Zn金属量43.73万吨,伴生Ag品位大于2g/t的矿石中Ag金属量800.53吨。通过对矿区进行二维、三维成矿预测,综合分析了找矿方向。二维预测主要是通过对含矿热液流动方向的判断进行成矿预测。通过分析元素异常及矿体厚度等值线图,推测平面上含矿热液流动方向为沿F17断裂,从北东方向向南西方向流动,垂向上从矿体北东向延伸处下部向矿体南西向延伸处上部运移。三维预测主要是通过对已建立的矿区三维模型中各个成矿要素的分析与提取,权重值的计算,对V3矿体成矿要素综合打分,根据综合得分对矿区进行成矿预测。根据成矿要素综合得分,将总分大于0.6的预测区分为两级。一级预测区(综合得分大于0.64),位于已知矿体西北侧,高程约8001100m处;二级预测区(综合得分0.60.64),分为两部分,二级预测区A位于已知矿体西北侧,高程约680900m处,二级预测区B位于已知矿体东北侧,高程约8001200m处。

王瑞湖[3](2012)在《桂中凹陷周缘铅锌锡多金属矿床的界面成矿与找矿预测研究》文中提出地质界面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地质体(含地质流体)之间的接触交界部分,是两者之间的陡变过渡带。界面两侧的地质体(含地质流体)具有不同的岩性类型、不同的矿物组成、不同的化学成分、不同的结构构造,以及不同的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特征。地质界面的成矿作用实际是构造-成矿作用的主要类型和重要方式,界面成矿不仅仅涉及到单纯的成矿空间,它还涉及到物理的、化学的及生物化学的地质作用,其核心问题是构造界面和成矿流体的形成、演变、运动以及二者之间的耦合关系。桂中凹陷北邻桂北隆起,南至凭祥-大黎深大断裂;东北以龙胜-永福-东乡深大断裂为界与桂东北凹陷相连,东南与大瑶山隆起接界;西以南丹-河池-昆仑关深大断裂为界与右江海槽毗邻。桂中凹陷在区域上属于扬子及华夏两大古陆之间的活动带——南华裂谷带的一部分,为裂谷海槽型沉积盆地,是一个晚古生代大型沉积凹陷区,其周缘发育多种类型、多个级次的地质界面。加里东运动后,南华裂谷带闭合、消亡,扬子陆块和华夏陆块拼合成古华南大陆壳。处在扬子和华夏两大陆块之间拼接、缝合部位的桂中-桂东北地区和桂西地区,是扬子和华夏两大古陆多次发生开合作用的主要地区,为大地构造的薄弱地带,区域性的大地构造运动仍具有相当强烈的活动性,在D-T2大陆形成发展时期,桂中-桂东北地区仍旧长期下沉,形成具陆缘盆地性质的大型桂中凹陷盆地和桂东北凹陷盆地。桂中凹陷周缘铅锌锡多金属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超大型、大中型矿床10余处,小型矿床或矿点数百处,如南丹大厂超大型锡多金属矿床,北山、盘龙大型铅锌矿床,大明山大型钨矿床,龙头山、福六岭、六九顶中型金矿床,两江中型铜矿床,泗顶中型铅锌矿床等,它们在空间上主要产于:①沉积盆地与隆起区接壤地带;②地层角度不整合面及其上、下地层中;③中酸性侵入岩体周围;④多组断裂构造的交汇地带,其形成与分布明显受到凹陷周缘地质界面的控制,体现了地质界面控岩、控矿和成矿的特点。桂中凹陷周缘主要地质界面类型按规模大致可分为三个级次:扬子古陆边缘构造、深大断裂与泥盆纪-寒武纪地层不整合面及大型岩体接触带、中-小型构造系统分别为桂中凹陷周缘第一、二、三级成矿-控矿地质界面;按形成的地质作用又可归类为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质界面(包括地层不整合面、层序边界面及高孔度生物灰岩、白云岩等)、岩浆作用形成的地质界面(包括岩体接触带、火山机构等)和构造作用形成的地质界面(包括古陆边缘、深大断裂带、次级断裂(节理)裂隙系统、褶皱虚脱部位、层间滑脱(破碎)带等),并分别论述了各级次地质界面的成矿-控矿意义。从地质界面成矿-控矿作用出发,将桂中凹陷周缘铅锌锡多金属矿床大致划分为三种主要类型:与沉积型地质界面有关的铅锌多金属矿床、与岩浆型地质界面有关的金铜多金属矿床、与复合型地质界面有关的锡多金属矿床,并详细论述了其成矿地质条件、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作用。与沉积型地质界面有关的铅锌多金属矿床是指产于桂中盆地边缘沉积不整合界面附近沉积岩中的铅锌多金属矿床,其成因多与盆地热卤水有关,是由各种非岩浆成因的盆地流体发生改造所形成的矿床,属密西西比河谷型(MVT)铅锌矿床;与岩浆型地质界面有关的金铜多金属矿床是指产于桂中盆地边缘与隆起区过渡带中靠隆起区一侧的中酸性岩浆岩接触带及其附近的金铜或铜钨多金属矿床,其成矿作用主要与酸性和中酸性中-小型岩浆岩体有关,是由岩浆来源的气水热液交代与充填作用导致成矿物质富集所形成的矿床,属岩浆热液型或火山-次火山热液型矿床;与复合型地质界面有关的锡多金属矿床是指产于桂中盆地边缘深大断裂带上隐伏或半隐伏的中酸性岩浆岩接触带及其附近的锡多金属矿床,其成矿作用主要与泥盆纪同生沉积作用和燕山期中酸性岩浆改造富集作用有关,属岩浆热液-盆地热卤水复合型锡多金属矿床。基于地质界面成矿-控矿理论,分别建立了与沉积型地质界面有关的铅锌多金属矿成矿模式与找矿模型、与岩浆型地质界面有关的金铜多金属矿成矿模式与找矿模型和与复合型地质界面有关的锡多金属矿成矿模式与找矿模型,在近年国土资源调查评价成果基础上,运用相似类比法初步圈定了武宣盘龙-司律铅锌矿、宾阳六章钨铜铝矿、河池北香锡多金属矿、南丹罗富铅锌多金属矿和贵港镇龙山银铅锌多金属矿等5个具有大型-超大型资源潜力的找矿远景区。

谢文兵[4](2012)在《地质矿产数据库的建立与隐伏矿体立体定量预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是基于研究项目“广西大厂矿田地质矿产数据库的建立与开发”而进行的,属于其中的一个子课题和延伸研究项目。本文针对矿山可接替资源的评价和找矿问题,以广西大厂锡多金属矿床为实验平台,深入地研究了矿床立体三维数字化建模描述和隐伏矿体立体定量预测的有关理论和实践方法。本文在总结和吸纳现有矿产资源定量评价、数据挖掘、三维地学建模、三维GIS等现代技术与方法的基础上,通过收集广西大厂锡多金属矿和锡铁山铅锌矿多年积累的地质勘探等原始资料,建立和开发了符合数据中心模式的隐伏矿体预测专题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和实现了数字矿床的空间数据模型与空间数据库、地质体几何模型与离散模型、地质场数字化建模与控矿作用空间分析,提出了适应于危机矿山可接替资源找矿特点的隐伏矿体立体定量预测的有关理论与方法。本文研究提出的基于数字矿床的隐伏矿体立体定量预测的有关理论与方法可归纳为:以矿床实际勘探资料原始数据为基础,通过采用大型关系数据库技术、数据处理技术、GIS及网络技术等现代技术,针对广西大厂矿田隐伏矿体建立预测专题数据库,并以专题数据库为资源平台,以控矿地质条件定性分析等地质知识或模型为指导,以地质条件控矿作用定量化为导向,以三维数字矿床理论为方法论,通过地质体和地质场三维数字化建模,提取地质控矿作用定量化指标,建立地质控矿作用指标变量到矿化分布指标变量映射关系的矿化数学模型,进而基于该模型对矿区深边部等未知区的矿化分布进行定量推断和预测。本文主要是开展隐伏矿体预测的尝试性研究,实现隐伏矿体的定质、定位和定量预测,加快推进隐伏矿体找矿进程,提高找矿勘探精度,降低找矿勘探风险和成本。本文着重研究了以下主要内容:1、从矿床勘探及矿床描述角度出发,研究了数字矿床的有关理论,构造了数字矿床的空间数据模型即矿床地质空间对象模型;2、分析了广西大厂矿田矿床地质条件与成矿模式;3、针对隐伏矿体预测设计与建立了广西大厂隐伏矿体预测专题数据库;4、对预测专题数据进行数据预处理;5、对矿体地质特征进行定量分析;6、建立地质体几何模型和离散模型7、控矿地质条件定量分析与控矿作用定量模型建模8、建立矿床三维数学模型9、开展隐伏矿体立体定量预测通过该研究,建立了大厂矿田隐伏矿体预测专题数据库,构建了大厂锡多金属矿床的矿床数学模型,实现了深边部隐伏矿体的立体定位定量预测,圈定了找矿靶区,并在靶区内找到了大储量的矿体。主要取得了如下研究成果:1、根据大型矿山综合数据需求,按照数据中心模式,对资料的分类、编码、数字化和管理进行了研究和抽象,建立了地质矿产资料分类体系和数字化生产流程。2、建立了大厂矿田隐伏矿体预测专题数据库,实现了地质矿产资料的数字化和电子化存储,为今后各项研究、找矿勘探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化的数据资源平台。3、实现了地质体、地质作用和矿床对象的数字化;研究了地质空间三维立体单元离散化技术、连续地质体与连续地质作用离散化理论与方法。4、建立了地质体几何模型和离散模型,实现了地质控矿作用的定量化;建立了高次曲面方程和非线形最优问题的通用求解方法。5、总结了成矿规律和成矿模式,建立了定量地揭示成矿规律的三维矿床数学模型,包括矿床对象、矿床结构和矿化泛函模型;提出了矿床对象、矿床结构和矿化泛函模型的新理论。6、基于定量预测模型,进行了深边部隐伏矿体预测,提供了定位、定质、定量的三维预测成果,提交了成果预测图,为找矿靶区圈定提供依据;首次提出了矿床数学模型外推边界条件的概念,创新了三维地质空间的控矿空间变量的自动外推理论与方法。本研究及其成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经济意义,主要表现在:1、广西大厂矿田隐伏矿体预测专题数据库的建立,实现了地质矿产资料的数字化和电子化存储,为以后各项研究、找矿勘探工作的进行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化的数据资源平台。2、地质控矿作用定量模型和矿床三维数学模型的建立,不仅使大厂锡多金属矿床的地质控矿规律和成矿模式从定性化认识得到了定量化的表述,而且还揭示了以前未发现的隐含的地质控矿规律,从定量化角度深化了大厂锡矿田成矿规律的科学认识和全面总结,为以后找矿勘探和成矿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定量类比的理论基础。3、本研究得出的三维立体定量预测成果与传统预测相比,具有空间真三维、结果全定量化、数据精确度高、预测深度大的优点,可精确地指导在三维空间中圈定找矿靶位,真正提高找矿勘探精度,降低找矿勘探风险和成本。4、实现了地质矿产资料、资料管理、地质体、地质作用、矿床对象的数字化和电子化,积累了数字化和信息化方面的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为今后矿山企业实现数字矿山具有实践上的参考意义。5、本研究在地质矿产数据库领域已处于国内较领先水平;在地质体几何模型与离散模型、矿床三维数学模型和隐伏矿体立体定量预测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成果。6、该项目经湖南省科技厅组织、省国土资源厅主持的科技成果鉴定会认为,本项目研究方法新颖、正确,技术路线先进、合理,应用效果显着,实现了隐伏矿体有效的立体定位定量预测,整体达到同类研究国际先进水平。预测成果后经广西215队探矿工程验证,获得了大量金属矿产资源量,潜在的经济价值超过40亿元。为此,该项目获得了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二等奖。

刘陈明[5](2011)在《广西大厂锡矿矿床地质与成因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广西大厂锡矿矿床地质与成因规律研究”是以本次中基火山岩的发现为基础,结合校企项目“大厂锡矿泥盆纪地层控矿规律与成矿预测研究”,以目前最新成矿理论—热水沉积成矿作用理论为指导展开的。广西大厂锡-多金属矿位于江南古陆西南缘的丹池褶断带北段,是中外着名的超大型锡多金属矿床,是我国重要的锡生产和出口基地。但随着多年矿山开采,矿产资源出现危机,加强找矿研究迫在眉睫。近几年笔者在大厂锡矿科研中,继在“东岩墙”发现了次玄武岩后(李晓等,2009),又在铜坑矿区和黑水沟中泥盆统层状锌铜矿体及其含矿岩系中发现了中基性火山岩(刘陈明等,2011),这些新的发现对矿床成因规律及找矿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以期对大厂深边部找矿提供依据。就矿床成因而论,本文中叙述的那些地质关系和实际资料没有任何一种具有单独决定性的意义,但是从总体上来看,它们则强有力地表明,大厂矿田的层状矿体是同生热水沉积环境下形成的。然而这些事实不适用于那些显着不整合的穿层大脉以及其它接触变质的岩石和矿石。正如被前人研究所证实的,这些矿石是后生的,形成于白垩纪花岗岩侵入作用期间并与之有关。同块状硫化物矿床一样,如果不加区分地把各种地质现象都笼统考虑时,大厂矿床既不是同生的,也不是后生的,因为它兼有同生和后生的特征,而应是复生;大厂矿床既不是热水沉积成因的,也不是岩浆热液形成的,它既有热水沉积成矿作用的特点(层状矿体),又具有岩浆热液的特征(穿层大脉),所以说应是在多种地质作用过程中形成的。这些地质事件开始于前寒武纪的基性火山活动奠定物质基础,发展于海西期泥盆纪火山-热水沉积作用,结束于与燕山期花岗岩侵入有关的热液改造。通过本文的研究得出以下认识:(1)提出大厂矿区中泥盆统存在火山岩,论证火山岩为玄武-安山岩类岩石,属钙碱性-碱性系列,形成于大陆裂谷型环境。火山岩同上下围岩呈整合接触关系,具有纹层条带等典型的沉积构造特征,火山岩产出层位的上下围岩中含有大量竹节石等海相化石,与硅质岩和碳酸盐相间成层,火山岩应为海底火山活动产物。(2)探讨了硅质岩的成因,认为矿床硅质岩建造系海底热液循环系统中喷出海底的热水溶液以化学沉积方式形成的,生物可能参与了部分硅质岩的形成,但不是主要因素,另外,在某些热水沉积作用减弱时期,可能有少量陆源碎屑物质的加入,形成了硅质岩建造中少量绢云母泥质条带纹层条带。其中形成硅质岩的硅质来源,一部分主要应是海底热卤水循环系统,一部分应为海底中基性火山岩海解或脱玻的产物。(3)重新阐述矿床成矿作用过程和建立成矿作用模式,提出“四楼一梯”矿床结构模型和矿床三个成矿系列。论述了四堡-雪峰期、海西期和燕山期三个时期火山活动同成矿之间的成因关系,提出海西期火山活动不仅为盆地内热水沉积成矿作用提供热卤水循环的热能,还为成矿提供成矿物质来源。(4)提出大厂锡矿应为海相火山-热水沉积-后期叠加改造成因。矿床应为多种地质作用、多阶段下在特定地质环境中的产物,也是上地壳演化的结果。

李连举[6](2011)在《云南超大型金属矿床研究》文中提出本博士论文“云南超大型金属矿床研究”是结合2005年云南省科协根据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给昆明理工大学矿产地质研究所下达的“云南省超大型矿床”研究项目而选题。矿产资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创造了世界文明和财富。矿产资源与社会经济关系密切。矿产资源涉及国家安全。目前我国大约占95%的一次能源和75%的工业原材料都来自矿产资源。然而我国目前矿产资源形势严峻,人均占有储量少,矿产品人均消费水平低,大部分矿山资源危机,后备资源严重不足,新建矿山资源基地难找,未来矿产资源需求缺口很大,急需加强找矿增储研究。据统计,全世界所需金属量的75%-95%是由为数仅占金属矿床总数5%的特大型矿床提供(P Laznicka.1994)。在中国,提供全国80%金属储量的大型—特大型矿床,其数量最多也不会超过8%-10%,由此可见特大型矿床在国内外数量不多,但经济意义重大。超大型矿床的找矿和开发具有巨大的社会经济意义。近几年笔者结合云南省科技厅科技项目和矿山企业科研项目又对一些超大型矿床进行了研究。如2004年元月~2006年12月承担了云南省“矿产资源商业性数字化快速评价示范”(项目编号:2003GG01)的科研项目,对“北衙超大型金矿床的矿床地质与成矿系列”进行了研究;2004年6月-2006年9月承担了云南省省院省校科技项目“兰坪铅锌矿数字化信息系统”,对兰坪超大型铅锌矿床地质进行了研究;2006年1月~2008年4月承担了云南省锌铟公司“云南老君山成矿区成矿规律与找矿远景评价”项目,对马关都龙超大型锡锌矿床的成因规律进行了研究。本博士论文“云南超大型金属矿床研究”是在上述多年科研项目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撰写而成。通过上述研究主要得到以下成果:1、通过对云南省7个重要超大型矿床进行分析,认为云南超大型矿床中新生代成矿强度大,矿床较多,规模较大,这可能与云南所处的特殊大地构造位置及中新生代构造岩浆活动强烈有关。认为云南省超大型矿床多产于不同大地构造单元的交接部位附近。该部位为分界性断裂构造,其两侧地层、构造、岩浆及地质发展历史都有明显差异,是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的急变带。同时此地带及其附近往往有多期次的深源岩浆作用和成矿作用,成矿物质来源丰富,有成矿空间和矿质沉淀的介质条件,多种成矿条件的耦合,十分有利于形成超大型矿床。2、运用系统论的观点,详尽地研究了云南省7个重要超大型矿床的大地构造演化,矿体产出位置和形态产状、矿物组合及矿石组构、控矿规律、成矿作用、成矿时代和矿床成因模式。指出云南省超大型主要矿床类型是海底喷流-沉积型和次火山热液(斑岩)型。在超大型矿床深边部进行矿床成矿理论的研究,不仅可以取得矿床成因理论上的突破,而且对于指导矿山的找矿勘探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3、通过区域成矿地学背景和矿床地质特征研究,认为本区的成矿物质具有多来源性,往往以深源和幔源为主。云南省超大型矿床成矿作用经历了多期次多阶段,为“多因复成”矿床。4、在海底喷流-沉积型和次火山热液成矿理论的指导下,根据7大矿区地层、构造、岩浆岩和矿床的宏观和微观资料的综合分析研究,总结了7大矿区的成因模式,它们都具有成矿多阶段,形成矿种类型多的特点。5、通过云南7大重要超大型矿床成矿地质背景入手,在海底喷流-沉积型和次火山热液成矿理论的指导下,以地、物、化、遥等多元信息为依托,在数字化和信息化技术支持下,确定各种控矿因素与成矿作用的密切程度,开展老矿山深边部综合信息找矿预测。初步提出个各矿区外围寻找超大型矿床的找矿方向。

伍伟[7](2010)在《云南老君山成矿区找矿信息集成及勘查靶区优选》文中研究表明本博士论文“云南老君山成矿区找矿信息集成及勘查靶区优选”是结合校企合作项目“云南老君山成矿区找矿信息集成、勘查靶区优选和研究”和“马关都龙曼家寨锡锌多金属矿床三维立体可视化数学—经济模型研究”(合同编号:6193)的科研需要而选题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而目前我们国家各主要矿种的资源保证程度相当低,矿产资源的形势非常严峻,严重威胁着国家的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为了改变这种形势,我们必须依赖于科技进步,积极探索新的、更有效的现代成矿预测理论与高新技术有机结合的矿产资源预测体系,整体提升我国矿产资源勘查评价水平和科学预测能力,寻找和发现新的矿产资源品种和类型,增加矿产资源的储备,为我国经济安全、高效、持续发展提供资源保证。本博士论文结合课题的研究需要,瞄准我国矿业和地质勘探行业发展的前沿,在老君山锡锌多金属成矿区,应用数字矿床的原理和方法,对多元地学找矿信息进行集成,在此基础上,采用综合信息成矿预测理论方法,在计算机及高新技术(GIS和矿业专用软件)支持下,开展了综合信息成矿预测及勘查靶区优选。在充分借鉴和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的前提下,开展了广泛的野外及现场地质调查和室内的综合研究工作,主要包括矿床的宏观地质研究和微观地球化学研究,各种测试资料的综合分析研究、矿床类型的厘定及成因模式的探讨、矿床地物化多源地学信息特征的分析和综合信息找矿模型的研究、控矿因素和找矿标志的分析、基于GIS空间分析的综合信息成矿预测研究、基于数字矿床的矿床深边部成矿预测研究等,通过上述研究主要得到以下成果:1、通过矿床地质研究,结合变质岩的矿物岩石学特征,进行了变质原岩恢复,发现并证实了老君山成矿区变质类岩的原岩为一套海底火山—喷流沉积岩石。并在对老君山成矿区矿床地质及成矿规律研究的基础上,把老君山成矿区内的矿床划分为三大成矿系列十种矿床类型。2、运用地质规律+地、物、化数字空间信息+计算机及其软件的集成技术,对各研究阶段获得的各种成矿信息进行综合研究和有机集成,在此基础上主要运用单元格划分法,采用改良的二态赋值法对老君山成矿区各个变量进行赋值,并运用GIS软件进行属性计算,通过这些步骤完成老君山成矿区综合信息模型的建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信息成矿预测。最终得到了整个矿区的综合得分。3、在综合得分的基础上,首次引入了层次分析法进行权重值的计算,然后运用地质异常找矿靶区定量评价的数学模型,对已圈出的成矿有利地段进行筛选及级别划分,此次运用找矿概率对其进行划分。我们分别把曼家寨和南秧田作为参照矿床,通过计算共得到,I级靶区1个,Ⅱ级靶区4个,Ⅲ级靶区6个。4、首次在马关都龙曼家寨矿段建立了数字矿床模型,实现了矿床各有用信息的数字化和可视化。通过变异函数的计算和模拟,建立了矿床的理论变异函数模型,初步讨论了矿体形态的空间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5、总结了矿体的矿化空间富集规律:通过矿床模型,分别对矿体走向、倾向和垂向,按一定的步长计算了不同边界矿床中锌、锡的品位和吨位,并运用其他辅助计算机软件制作了三个方向的锌、锡品位和吨位的变化图,实现了运用数学和图形的方法来总结矿体的矿化空间富集规律,变传统的定性分析为定量分析。6、在数字矿床的基础上,开展了曼家寨矿段深边部的成矿预测研究,提出了沿矽卡岩走向、F0、F1断裂寻找Sn、Zn矿体边部延伸矿的找矿靶区,这既为地质统计学理论与数字化矿床在成矿预测方面作了全新的尝试,同时也为矿山深部找矿提供了线索。

杨晓坤[8](2010)在《广西南丹大厂锡矿长坡—高峰矿床(山)数字化与综合信息成矿预测》文中研究说明本博士论文“广西南丹大厂锡矿长坡-高峰矿床(山)数字化与综合信息成矿预测”是结合国土资源部下达的2005年度危机矿山接替资源勘查项目,即“广西南丹铜坑锡矿接替资源勘查”项目(项目编码200545022)的科研需要而选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而目前我们国家各主要矿种的资源保证程度相当低,矿产资源的形势非常严峻,严重威胁着国家的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为了改变这种形势,我们必须依赖于科技进步,积极探索新的、更有效的现代成矿预测理论与高新技术有机结合的矿产资源预测体系,整体提升我国矿产资源勘查评价水平和科学预测能力,寻找和发现新的矿产资源品种和类型,增加矿产资源的储备,为我国经济安全、高效、持续发展提供资源保证。本博士论文结合课题的研究需要,瞄准我国矿业和地质勘探行业发展的前沿,从近期在铜坑成矿区火山岩—次火山岩的重要发现入手,研究分析火山岩—次火山岩的地质特征。其次,在鉴于国内外矿山数字化信息系统软件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取长补短,通过深化改造自行开发的“矿床数学-经济模型”软件包,同时以国内外软件Surpac, Micrmine和Mapgis为辅助,作为长坡—高峰矿床(山)数字化信息系统的软件平台,建立长坡—高峰矿区的矿山数字化信息系统,建立三维数字地学模型,通过模型综合分析研究,提出三维异常地段。第三,在成矿理论的指导下,对矿区控矿因素与成矿信息进行空间分析研究,建立综合信息找矿模型,开展综合信息成矿预测研究。在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充分借鉴和吸收的前提下,我们开展了广泛的野外及井下地质调查和室内的综合研究工作,主要包括矿床的宏观和微观地质特征研究,典型矿床的解剖,地球化学特征和矿床类型的厘定及成因模式的探讨,矿山数字化信息系统研究,矿床地物化遥多源地学信息特征的分析和综合信息找矿模型的研究、控矿因素和找矿标志分析、基于GIS空间分析的综合信息成矿预测研究,及矿床(山)数字化的靶区优选等,通过上述研究主要得到以下成果:1、通过铜坑矿区火山岩—次火山岩及其与成矿关系的初步研究,取得矿床成因理论上的新认识。研究表明:在长坡—高峰矿区,除了存在传统的燕山晚期花岗岩成矿作用外,至少还存在海西早期海底基性火山—喷流沉积成矿作用和海底沉积—喷流成矿作用,取得了该区成矿理论上的突破。2、通过区域成矿地学背景和矿床地质特征研究,认为本区的成矿物质具有多来源性,提供物源的地质体主要有前寒武系的古老基底、寒武纪、泥盆纪地层、基性火山岩和燕山晚期构造岩浆热液等。长坡—高峰锡多金属矿床的成矿作用经历了多期次多阶段,为“多因复成”矿床。3、运用系统论的观点,详尽地研究了长坡—高峰矿区的大地构造演化,矿体产出位置和形态产状、矿物组合及矿石组构、控矿规律,及成矿作用、成矿时代和矿床成因模式。指出在长坡—高峰矿区进行火山喷流沉积矿床成矿理论的研究,不仅可以取得矿床成因理论上的突破,而且对于指导矿山的找矿勘探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这一结论已得到了生产勘探实践的证实。4、根据矿区地层、岩浆岩和矿床的宏观和微观资料的综合分析研究,认为长坡—高峰矿区成矿与南北向同构造岩浆带(东岩墙)演化关系密切。“东岩墙”在泥盆纪是南北向的同生断裂带,控制了泥盆纪基性火山作用和喷流沉积成矿作用。整个矿区成矿与南北向同构造岩浆带的海底火山—沉积热水沉积成矿作用、喷流—热水沉积和后期构造岩浆叠加改造有关的热液成矿作用有密切关系,具有成岩成矿多阶段,形成矿种多的特点。这从而为综合信息成矿模型的建立提供了理论依据。5、通过矿床(山)数字化研究,对长坡—高峰矿区矿体、地形、地层、构造、岩浆岩、钻孔原生晕和探采工程等信息进行全方位立体建模,建立三维数字地学信息模型。通过模型的三维综合空间分析研究,提出三个三维异常地段,为综合信息找矿靶区优选提供依据。6、通过分析长坡—高峰矿区成矿地质背景入手,在火山喷流沉积成矿理论认识的指导下,对各种控矿因素(基底、地层、岩浆岩和构造)与成矿信息(矿床、矿点、矿化点、物探异常、化探异常和遥感地质)在空间分布上的相关关系进行研究,并用控矿因素对各种成矿信息在空间分布上的控制规律,确定各种控矿因素与成矿作用的密切程度,建立综合信息矿产资源找矿模型,提出了找矿靶区10个。7、通过数字化三维异常地段与综合信息找矿靶区空间分析,结合已有探矿工程见矿信息,优选出找矿靶区3个。分别是:长坡南-巴里-高峰深部靶区(Ⅰ-3)、长坡区大厂断裂下盘一带深部叠瓦状构造带靶区(Ⅰ-2)和V号盲矿体以北及东岩墙以东靶区(Ⅱ-2)。它们将为矿山扩建及下一步的地质找矿和资源评价工作提供依据。

李晓[9](2010)在《广西南丹大厂地区泥盆纪地层地质特征》文中研究指明广西南丹大厂地区是举世闻名的超大型锡多金属矿床,对国内锡产业影响重大。矿区内地质条件复杂,成矿条件较好,因此吸引了国内外众多的地质研究者在该区进行研究作业。大厂矿床成因众说纷纭,陈毓川院士等对大厂矿田成矿规律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大厂锡多金属矿带矿床成矿系列和成矿模式;李锡林、叶绪孙等讨论了原生锡矿床的地质特征和成矿规律,论证了花岗岩及其成矿演化是锡多金属矿床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蔡宏渊、雷良奇、周怀阳、张国林、韩发、廖宗廷、秦德先等提出了大厂锡多金属矿床同生火山喷气和后期与花岗岩有关热液叠加成矿的认识。这些研究主要侧重于花岗岩和矿床地质研究,尚未对地层进行过系统研究。本文结合“广西大厂锡矿泥盆纪地层控矿规律与成矿预研究”和“广西大厂铜坑矿东岩墙以东成矿规律及矿山增储研究”项目,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对该地区地层特征、岩石学特征、岩石地球化学及岩相古地理进行研究和探讨,初步查明了该地区主要地层的沉积特征与沉积环境变化。广西南丹大厂地区位于丹池褶皱带上,该区的矿产资源较丰富,地质特征复杂。长久以来,研究者们把对本区研究的重点放在岩浆岩、侵入岩上,对地层的研究比较少。本文以对地层的研究为切入点,结合研究过程中的新发现重新纠正了地层的划分方案。主要的成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钻孔岩心样品、坑道块样的化验后,总结出大厂地区比较系统的地层划分方案。本次划分工作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根据泥盆纪溜江组硅质岩的产出特点,将其划分为三层;通过鉴定泥盆系中统罗富组样品,重新进行了划分;对泥盆系中统的矽卡岩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根据已有的各方面资料做出泥盆系柱状图。(2)在泥盆系中上统发现了基性、中性火山岩,并在“东岩墙”附近发现了次玄武岩脉。火山岩以玄武岩、蚀变安山玄武岩、凝灰岩为主;次玄武岩脉南北向产出,与“东岩墙”平行产出。(3)通过对研究区地层及侵入岩中样品分析,并得出各个地质时期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做出各元素在垂向上的变化曲线,结合各个时期的沉积特征进行比较。(4)通过各个地层岩性及产出的研究,结合前人的理论经验,对大厂区泥盆系各统古地理相做出总结。(5)提出“东岩墙”应为泥盆纪同生沉积断裂构造,海西早期显张性,为同沉积(同生)断裂,控制了地层的沉积及成矿作用;印支-燕山期北西向褶皱作用,显压扭性,控制了泥盆纪地层的侵入活动及叠加改造成矿作用。(6)提出广西大厂锡矿的“东岩墙”控矿模式,并在研究区划分出具有找矿远景的靶区。

曾敏[10](2009)在《广西大厂锡矿区泥盆纪地层的地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广西大厂铜坑锡(多金属)矿位于江南古陆西南缘的丹池褶断带北段,是举世瞩目的超大型锡多金属矿床,在世界锡工业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泥盆纪地层是其主要的控矿地层,不仅与海底火山-热水沉积作用有关的层状矿床具有一定的地层层位,而且与燕山晚期岩浆活动有关的脉状矿体,也主要赋存在泥盆纪地层中。过去对大厂锡矿的研究主要注重在花岗岩及其控矿作用和成矿规律等方面,对泥盆纪地层及其控矿作用尚未进行专门研究。本硕士论文结合校企项目“大厂锡矿泥盆纪地层控矿规律与成矿预测研究”对广西大厂泥盆纪地层进行初步研究。大厂锡矿区泥盆纪地层中是否存在火山岩?这涉及大厂锡多金属矿床的成因,并为众多地质工作者所特别关注。通过近两年对大厂锡矿深部的地质研究,在中上泥盆统含矿岩系(包括层状矿体及其上、下围岩)中发现了不少基性火山岩和次玄武岩。针对这一发现,在充分借鉴和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对大厂泥盆纪地层开展了广泛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综合研究工作,主要包括实测泥盆纪地层剖面、系统采集各种样品,进行磨片鉴定和化学分析,研究泥盆纪地层的岩石学特征和地球化学特征。根据分析结果,结合前人区域地层划分的研究成果,对大厂锡矿区的泥盆系各组、段进行详细划分,将发现的火山岩与广西泥盆系火山岩进行对比。通过对大厂泥盆纪地层的综合研究,总结大厂锡矿的矿床成因。主要有以下成果:(1)在中上泥盆统含矿岩系中发现了不少基性火山岩和次玄武岩。火山岩呈层状产出,主要岩石类型为玄武岩、蚀变安山玄武岩、凝灰岩等;次玄武岩呈脉状产出。(2)对大厂锡矿的中上泥盆统地层按照岩石地层学的研究方法进行划分:在综合整理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发现的火山岩,将中泥盆统罗富组细分为两层,上泥盆统榴江组细分为三层。(3)通过取样进行化学分析,研究泥盆纪地层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得出大厂泥盆纪地层中的中-基性火山岩属于钙碱系列。(4)提出东岩墙是多期多阶段多种岩浆活动的断裂构造岩浆带,海西早期为张性同沉积(同生)断裂,控制了近南北向次级盆地的海底火山-沉积成矿作用和喷流-热水沉积成矿作用;印支-燕山期北西向褶皱作用,显压扭性,控制了次玄武岩、闪长玢岩、花岗斑岩侵入作用及叠加改造成矿作用。(5)提出了大厂锡矿为火山-喷流热水沉积-后期叠加改造成因。在铜坑矿区,除了存在传统的燕山晚期花岗岩成矿作用外,还存在海西早期海底基性火山-沉积成矿作用和海底喷流热水-沉积成矿作用。

二、广西大厂细脉带矿体数字化及成矿预测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广西大厂细脉带矿体数字化及成矿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广西大厂91、92号锡多金属矿体的地质特征与成因类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喷流沉积成矿研究现状
        1.2.2 大厂矿田研究现状
    1.3 研究工作概述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工作进度和完成工作量
第2章 区域成矿背景
    2.1 区域地层
        2.1.1 泥盆系
        2.1.2 石炭系
        2.1.3 二叠系
        2.1.4 三叠系
    2.2 区域构造
        2.2.1 断裂构造
        2.2.2 褶皱构造
    2.3 区域岩浆
    2.4 区域矿产
    2.5 区域构造演化
        2.5.1 海西期裂馅沉积
        2.5.2 印支期褶皱—层滑
        2.5.3 燕山期走滑剪切-岩浆被动侵位-层滑
第3章 91、92 号矿体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层
        3.1.1 泥盆系
        3.1.2 石炭系
    3.2 矿区构造
        3.2.1 大厂断裂
        3.2.2 大厂背斜
    3.3 矿体形态
    3.4 矿石结构和构造
        3.4.1 矿石结构
        3.4.2 矿石构造
    3.5 矿物组成
    3.6 围岩蚀变
    3.7 成矿阶段划分
        3.7.1 喷流热水沉积成岩成矿期
        3.7.2 热液改造成矿期
第4章 成矿构造类型及成矿构造系列
    4.1 成矿构造类型划分及特征
        4.1.1 同生沉积型成矿构造
        4.1.2 构造型成矿构造
        4.1.3 叠加型成矿构造
    4.2 成矿构造系列划分
        4.2.1 沉积型成矿构造系列
        4.2.2 挤压型成矿构造系列
        4.2.3 挤压-走滑成矿构造系列
    4.3 成矿系列划分
        4.3.1 早期喷流沉积成矿系列
        4.3.2 中期剪切带型成矿系列
        4.3.3 晚期花岗岩型成矿系列
    4.4 成矿构造系列与成矿系列的时空联系
第5章 大厂矿田91、92 矿体成因
    5.1 矿体的成因
        5.1.1 硅质岩成因
        5.1.2 成矿物质来源及分析
    5.2 控矿因素
        5.2.2 地层控矿
        5.2.3 岩性控矿
    5.3 成矿模型
第6章 结论
    6.1 主要成果
    6.2 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致谢

(2)云南西邑铅锌矿床成矿地质条件分析及三维成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三维建模及成矿预测研究现状
        1.2.2 西邑铅锌矿床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 完成工作量
    1.5 主要成果及认识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位置
    2.2 地层
    2.3 构造
    2.4 岩浆岩
    2.5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2.6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2.7 区域矿产
    2.8 区域构造演化简史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地层
    3.2 构造
    3.3 岩浆岩
    3.4 矿体产出特征
    3.5 矿石类型
    3.6 矿石物质组分
    3.7 矿石组构
    3.8 围岩蚀变
    3.9 成矿阶段划分
第4章 董家寨矿段三维地质建模
    4.1 建立矿区地质数据库
    4.2 矿区实体建模
        4.2.1 地表模型
        4.2.2 矿体模型
        4.2.3 地层模型
        4.2.4 断层模型
        4.2.5 岩脉模型
    4.3 三维地质模型的应用
第5章 董家寨矿段V3矿体品位模型构建
    5.1 地质统计学
        5.1.1 地质统计学分析方法
        5.1.2 董家寨矿段V3矿体地质统计学分析
    5.2 普通克立格法估值
    5.3 矿体储量计算
第6章 成矿地质条件分析及三维成矿预测
    6.1 董家寨矿段V3矿体成矿地质条件分析
    6.2 董家寨矿段V3矿体成矿预测
        6.2.1 二维成矿预测
        6.2.2 三维成矿预测
        6.2.3 二维与三维成矿预测方法对比
第7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桂中凹陷周缘铅锌锡多金属矿床的界面成矿与找矿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边缘成矿作用研究现状
        1.2.2 流体地球化学界面成矿作用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与选题创新点
        1.3.2 研究内容
        1.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成矿的区域地质背景
    §2.1 桂中凹陷的大地构造特点
        2.1.1 广西大地构造单元划分
        2.1.2 桂中凹陷的大地构造位置
    §2.2 桂中凹陷的沉积建造特征
    §2.3 桂中凹陷及其周缘岩浆岩
        2.3.1 龙头山-龙山地区的岩浆岩
        2.3.2 南丹-河池地区的岩浆岩
        2.3.3 大明山-昆仑关地区的岩浆岩
    §2.4 桂中凹陷大地构造演化
        2.4.1 广西大地构造演化特点
        2.4.2 桂中凹陷大地构造演化过程
        2.4.3 桂中凹陷大地构造演化特点
第三章 桂中凹陷的地质界面及其成矿意义
    §3.1 地质界面类型
        3.1.1 界面的含义
        3.1.2 地质界面类型划分
    §3.2 地质界面的成矿机理
        3.2.1 地质界面的控矿原理
        3.2.2 地质界面的成矿意义
    §3.3 桂中凹陷周缘主要地质界面类型
        3.3.1 桂中凹陷的形成与演化
        3.3.2 桂中凹陷及其周缘主要地质界面类型
第四章 与沉积型地质界面有关的铅锌多金属矿床
    §4.1 成矿的大地构造背景
    §4.2 矿床地质特征
        4.2.1 矿区地层
        4.2.2 矿区构造
        4.2.3 矿区岩浆岩
        4.2.4 矿体特征
    §4.3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4.3.1 硫同位素组成特征
        4.3.2 铅同位素组成特征
        4.3.3 氢、氧和碳同位素组成特征
        4.3.4 稀土元素组成特征
    §4.4 成矿作用与矿床成因分析
        4.4.1 成矿温度
        4.4.2 成矿作用的时-空分布规律
        4.4.3 成矿物质的来源及其性质
        4.4.4 成矿机理
第五章 与岩浆型地质界面有关的金铜多金属矿床
    §5.1 成矿的大地构造背景
    §5.2 矿床地质特征
        5.2.1 矿区地层
        5.2.2 矿区构造
        5.2.3 矿区岩浆岩
        5.2.4 矿体特征
    §5.3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5.3.1 硫同位素组成特征
        5.3.2 铅同位素组成特征
        5.3.3 氢、氧同位素组成特征
        5.3.4 稀土元素组成特征
    §5.4 成矿作用与矿床成因分析
        5.4.1 成矿温度
        5.4.2 成矿作用的时-空分布规律
        5.4.3 成矿物质来源及其性质
        5.4.4 成矿机理
第六章 与复合型地质界面有关的锡多金属矿床
    §6.1 成矿的大地构造背景
    §6.2 矿床地质特征
        6.2.1 矿区地层
        6.2.2 矿区构造
        6.2.3 矿区岩浆岩
        6.2.4 矿体特征
    §6.3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6.3.1 硫同位素组成特征
        6.3.2 铅同位素组成特征
        6.3.3 氢、氧和碳同位素组成特征
        6.3.4 稀土元素组成特征
    §6.4 成矿作用与矿床成因分析
        6.4.1 成矿温度
        6.4.2 成矿作用的时-空分布规律
        6.4.3 成矿物质来源及其性质
        6.4.4 成矿机理
第七章 桂中凹陷周缘地质界面的成矿与控矿作用
    §7.1 扬子古陆边缘的成矿与控矿意义
        7.1.1 桂中凹陷特殊的大地构造位置
        7.1.2 扬子古陆边缘的重要矿床
        7.1.3 古陆边缘的构造力学性质
        7.1.4 古陆边缘成矿-控矿作用
    §7.2 深大断裂和不整合面的成矿与控矿意义
        7.2.1 桂中凹陷周缘的深大断裂与矿床的空间分布
        7.2.2 深大断裂的成矿-控矿作用
        7.2.3 桂中凹陷周缘不整合面的成矿-控矿作用
    §7.3 中-小型构造的成矿与控矿意义
        7.3.1 对盆地卤水成矿作用的控制
        7.3.2 对岩浆气水热液型成矿作用的控制
        7.3.3 对混合热液型成矿作用的控制
        7.3.4 中-小型构造的成矿-控矿作用
第八章 基于地质界面控矿的成矿预测
    §8.1 桂中凹陷周缘铅锌锡多金属矿成矿规律
        8.1.1 成矿的时间分布规律
        8.1.2 成矿的空间分布规律
        8.1.3 矿床共生组合特征
    §8.2 桂中凹陷周缘铅锌锡多金属矿成矿模式
        8.2.1 成矿的必要条件和控矿因素
        8.2.2 成矿模式
    §8.3 桂中凹陷周缘铅锌锡多金属矿成矿预测
        8.3.1 找矿模型建立
        8.3.2 找矿远景区圈定与评述
第九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4)地质矿产数据库的建立与隐伏矿体立体定量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研究目的和研究思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本研究使用的原始资料
    1.5 技术关键和难题攻关
        1.5.1 技术关键与措施
        1.5.2 难题攻关
    1.6 总体结构
    1.7 研究成果
第二章 三维数字矿床及其空间数据模型的有关理论
    2.1 概述
        2.1.1 数字矿床
        2.1.2 空间数据的概念
        2.1.3 空间数据模型的概念
    2.2 数字矿床研究内容
    2.3 矿床地质空间划分
        2.3.1 矿床地质空间的空间域划分
        2.3.2 矿床地质空间的对象域划分
    2.4 数字矿床的空间数据模型
        2.4.1 现实矿床到数字矿床的数据模型抽象
        2.4.2 面向对象的数字矿床数据模型
第三章 大厂矿田矿床地质条件分析与成矿模式
    3.1 概述
        3.1.1 矿田勘探史
        3.1.2 前人研究成果
        3.1.3 对成因观点的思考
    3.2 区域地质背景
        3.2.1 区域地层
        3.2.2 区域岩浆岩
        3.2.3 河池—南丹盆地的沉积事件及其记录
    3.3 矿区地质概述
        3.3.1 地层
        3.3.2 构造
        3.3.3 岩浆岩
    3.4 矿体特征
    3.5 成矿过程
        3.5.1 容矿地层沉积成矿作用的热事件
        3.5.2 黑云母花岗岩岩浆侵入时的热事件
        3.5.3 岩浆—热液过渡成矿的热事件
    3.6 矿床矿化分带
    3.7 矿床成因与成矿模式
        3.7.1 矿床的成因特点
        3.7.2 成矿模式
第四章 隐伏矿体预测专题数据库的设计与建立
    4.1 专题数据库的设计
    4.2 专题数据库数据字典的建立
    4.3 专题数据库的建立
        4.3.1 钻孔编录数据的处理
        4.3.2 坑道编录数据的处理
        4.3.3 坑道钻孔试料总账
        4.3.4 勘探线剖面图
        4.3.5 岩浆岩顶板等值线图
第五章 专题数据预处理
    5.1 三套坐标系的统一
    5.2 坑道编录数据计算
        5.2.1 计算原理
        5.2.2 公式表达
        5.2.3 计算机实现
    5.3 钻孔测斜计算
        5.3.1 计算原理
        5.3.2 公式表达
        5.3.3 计算机实现
    5.4 坐标转换
第六章 地质体几何模型和离散模型
    6.1 地质对象建模概述
    6.2 建模用原始数据准备及预处理
    6.3 地质体几何模型构建
        6.3.1 断层几何模型
        6.3.2 地层岩性几何模型
        6.3.3 褶皱几何模型
        6.3.4 岩浆岩体几何模型
    6.4 地质体数字化建模的实现
        6.4.1 矿床地质空间域的定义
        6.4.2 地质体数字化建模流程
        6.4.3 地质体对象的抽象和编码
        6.4.4 地质体空间分布拓扑抽象
        6.4.5 地质体离散模型的实现
第七章 控矿地质条件定量分析与控矿作用定量化
    7.1 地质空间离散化
    7.2 地质体与空间作用的数字化
    7.3 断层控矿作用定量分析与定量指标提取
    7.4 岩浆岩控矿作用定量分析与定量指标提取
    7.5 地层岩性控矿作用定量分析与定量指标提取
    7.6 褶皱控矿作用定量分析与定量指标提取
第八章 矿床数学模型
    8.1 矿床对象与结构
    8.2 矿化泛函模型
第九章 隐伏矿体立体定量预测
    9.1 预测模型
    9.2 边界条件
    9.3 预测结果
参考文献
图表索引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广西大厂锡矿矿床地质与成因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热水沉积成矿作用
    1.3 大厂锡矿研究现状
    1.4 研究工作的概述
    1.5 研究取得主要成果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丹池盆地沉积演化
    2.2 地层及其地球化学
    2.3 构造
    2.4 岩浆岩
        2.4.1 黑云母花岗岩
        2.4.2 花岗斑岩
        2.4.3 石英闪长玢岩
        2.4.4 白岗岩
    2.5 区域矿产
第三章 矿区地质
    3.1 矿区地层
        3.1.1 泥盆系上统
        3.1.2 泥盆系中统
        3.1.3 泥盆系下统
    3.2 矿区沉积岩岩石学及地球化学
        3.2.1 矿区沉积岩岩石学
        3.2.2 矿区沉积岩地球化学
    3.3 矿区构造
    3.4 矿区岩浆岩
    3.5 矿区岩浆岩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特征
        3.5.1 岩石学特征
        3.5.2 地球化学特征
    3.6 硅质岩
第四章 硅质岩
    4.1 岩石学特征
        4.1.1 主要岩石类型
        4.1.2 岩石主要组构特征
    4.2 岩石生物组合
    4.3 岩石化学和微量元素特征
    4.4 硅质岩稀土元素特征
    4.5 硅质岩成因探讨
        4.5.1 沉积环境
        4.5.2 岩石学和岩石化学
        4.5.3 硅质来源
第五章 矿床地质特征
    5.1 矿(床)体地质概述
    5.2 矿化类型特征及围岩蚀变
        5.2.1 矿化类型特征
        5.2.2 围岩蚀变
    5.3 典型矿床(矿体)地质
        5.3.1 92号矿体
        5.3.2 91号矿体地质特征
        5.3.3 细脉带矿体地质特征
        5.3.4 银锌矿体地质特征
        5.3.5 大脉状矿体(矿化)地质特征
        5.3.6 黑水沟—大树脚锌铜矿床矿
        5.3.7 高峰锡锌锑矿床(100号矿体)
        5.3.8 大福楼矿床地质特征
        5.3.9 拉么矿床地质特征
第六章 矿床地球化学
    6.1 主要金属矿物的微量元素特征
        6.1.1 黄铁矿
        6.1.2 磁黄铁矿
        6.1.3 锡石
    6.2 稳定同位素
        6.2.1 硫同位素
        6.2.2 铅同位素
        6.2.3 碳、氢、氧同位素
        6.2.4 硅同位素
    6.3 矿物流体包裹体
        6.3.1 包裹体类型
        6.3.2 包裹体物理化学性质
第七章 矿床成因与成矿规律
    7.1 矿床对比
    7.2 成矿物质来源
        7.2.1 火成岩与成矿的关系
        7.2.2 矿质来源
    7.3 成矿溶液特征及来源
        7.3.1 成矿溶液特征
        7.3.2 成矿溶液来源
    7.4 成矿作用与成矿模式
    7.5 成矿系列的划分
    7.6 成矿规律
        7.6.1 地层控矿规律
        7.6.2 构造控矿规律
        7.6.3 矿床(矿体)时空分布规律
第八章 成矿预测
    8.1 成矿预测依据
    8.2 找矿靶区圈定及优选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附录B:大厂泥盆纪地层岩石学图版及其说明

(6)云南超大型金属矿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言
    1.1 论文选题及研究工作概况
    1.2 超大型矿床的研究意义
    1.3 超大型矿床概念与研究历史现状综述
    1.4 主要的认识与结论
第二章 云南成矿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环境
        2.1.1 构造单元划分
        2.1.2 一级构造单元
        2.1.3 云南地质构造演化
    2.2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2.2.1 区域重力场
        2.2.2 区域航磁异常
        2.2.3 地壳厚度-莫霍面变化
        2.2.4 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特征
第三章 云南重要超大型金属矿床
    3.1 个旧超大型锡铜多金属矿床
        3.1.1 概述
        3.1.2 地质背景
        3.1.3 矿床地质
        3.1.4 地球化学特征
        3.1.5 矿床成因
        3.1.6 成矿预测
    3.2 大红山超大型铜铁矿床
        3.2.1 概述
        3.2.2 地质背景
        3.2.3 矿床地质
        3.2.4 地球化学特征
        3.2.5 矿床成因
        3.2.6 成矿预测
    3.3 东川-易门超大型铜矿床
        3.3.1 概述
        3.3.2 地质背景
        3.3.3 成矿系列和矿床类型
        3.3.4 地球化学特征
        3.3.5 成矿模式及成矿作用
        3.3.6 成矿预测
    3.4 兰坪金顶超大型铅锌矿床
        3.4.1 概述
        3.4.2 地质背景
        3.4.3 矿床地质
        3.4.4 矿床地球化学
        3.4.5 矿床成因
        3.4.6 成矿预测
    3.5 会泽超大型铅锌矿
        3.5.1 概述
        3.5.2 区域地质背景
        3.5.3 矿床地质
        3.5.4 矿床成因
    3.6 中甸超大型斑岩铜矿
        3.6.1 概述
        3.6.2 区域地质
        3.6.3 矿床地质
        3.6.4 矿床成因
        3.6.5 成矿预测
    3.7 老君山(马关都龙)锡锌多金属矿床
        3.7.1 地质概述
        3.7.2 矽卡岩地质特征及成因
        3.7.3 成矿系列与地球化学
第四章 云南超大型矿床的成矿规律及找矿预测
    4.1 云南超大型矿床成矿的选择性特征
        4.1.1 云南超大型矿床的矿种(元素)
        4.1.2 云南超大型矿床的矿床类型
        4.1.3 云南超大型矿床的成矿时代
        4.1.4 云南超大型矿床的成矿地质构造背景
    4.2 成矿地质条件
        4.2.1 位于不同大地构造单元交接部位附近
        4.2.2 多期次成矿作用
        4.2.3 成矿物质来源丰富
        4.2.4 良好圈闭的成矿空间
        4.2.5 有利于矿质沉淀的介质条件
    4.3 云南超大型矿床的找矿预测
        4.3.1 超大型矿床(老矿山)深部及外围找矿
        4.3.2 已知大中小型矿床(矿山)深部及外围找矿
        4.3.3 新区找矿
    4.4 对云南超大型矿床找矿研究的建议
        4.4.1 提高对超大型矿床找矿研究的认识
        4.4.2 加强矿集区和老矿山深部及外围找矿
        4.4.3 重视成矿理论和成矿背景基础地质研究
        4.4.4 应用地、物、化、遥综合方法找矿
        4.4.5 在找矿研究中重视数字化和信息技术的应用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的科研项目

(7)云南老君山成矿区找矿信息集成及勘查靶区优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社会经济意义
        1.1.2 理论意义
    1.2 老君山锡锌多金属成矿区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工作概况
    1.4 主要研究成果
第二章 数字矿床及综合信息矿产资源预测概述
    2.1 数字矿床的概念
    2.2 数字矿床的研究内容
    2.3 数字矿床的目标
    2.4 数字矿床的意义
    2.5 应用软件简介
        2.5.1 Surpac Vision
        2.5.2 矿床数学—经济模型软件包
    2.6 矿产资源预测发展概述
    2.7 综合信息成矿预测研究现状
    2.8 综合信息成矿预测的信息基础
    2.9 综合信息成矿预测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2.10 综合信息成矿预测的发展趋势
第三章 地质概况
    3.1 区域地质
        3.1.1 区域地层
        3.1.2 区域构造
        3.1.3 区域岩浆岩
        3.1.4 区域矿产
    3.2 成矿区地层特征
    3.3 成矿区构造特征
        3.3.1 褶皱
        3.3.2 断裂
    3.4 成矿区变质岩及变质作用
        3.4.1 变质岩类型及其特征
        3.4.2 变质相带划分
    3.5 矽卡岩地质特征
        3.5.1 矽卡岩的形态及产状
        3.5.2 矽卡岩岩石学特征
        3.5.3 矽卡岩岩石化学特征
    3.6 成矿区岩浆侵入作用
        3.6.1 岩石学特征
        3.6.2 侵入岩同位素地质年代学
第四章 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4.1 老君山成矿区成矿系列与矿床类型的划分
    4.2 老君山成矿区主要矿床地质特征
        4.2.1 都龙曼家寨超大型锡锌矿床
        4.2.2 南秧田大型白钨矿床
        4.2.3 新寨大型锡矿床
    4.3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4.3.1 微量元素
        4.3.2 硫同位素
        4.3.3 铅同位素
        4.3.4 氢氧同位素
第五章 成矿控制规律
    5.1 地层控矿作用
        5.1.1 地层层位控矿
        5.1.2 岩性控矿
        5.1.3 地层的含矿性及地层中成矿元素丰度
        5.1.4 沉积环境控矿
    5.2 构造控矿规律
        5.2.1 区域深断裂的控制作用
        5.2.2 老君山穹窿的控矿作用
        5.2.3 构造对矿床及矿体的控制作用
    5.3 变质作用控矿
    5.4 岩浆侵入活动对成矿的控制作用
        5.4.1 花岗岩与矿床的时空关系
        5.4.2 花岗岩与矿床的成因联系
    5.5 矿床分带
第六章 综合信息成矿预测
    6.1 综合信息找矿模型构成要素
    6.2 老君山成矿区综合信息找矿模型
        6.2.1 综合信息找矿模型
        6.2.2 基于GIS空间分析的综合信息成矿预测
        6.2.3 统计单元概述及划分原则
        6.2.4 统计单元的划分
        6.2.5 变量提取及赋值
    6.3 地学多源信息GIS空间分析
    6.4 建立成矿地质异常有利度模型
        6.4.1 数学模型
        6.4.2 计算方法
    6.5 靶区圈定及分级
第七章 基于数字矿床的深边部成矿预测
    7.1 地质数据库的建立
    7.2 样品数据的统计分析
    7.3 变异函数的计算、拟合及地质解译
        7.3.1 变异函数的分析
        7.3.2 变异函数的计算和拟合
        7.3.3 变异函数的地质解译
    7.4 实体建模
    7.5 品位建模
    7.6 成矿预测
结论与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8)广西南丹大厂锡矿长坡—高峰矿床(山)数字化与综合信息成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1.2.1 社会经济意义
        1.1.2.2 理论意义
    1.2 大厂矿田研究的历史及现状
    1.3 论文研究工作简况
    1.4 主要认识与结论
第二章 矿床(山)数字化与综合信息成矿预测研究评述
    2.1 矿床(山)数字化
        2.1.1 矿床(山)数字化概述
        2.1.2 矿床(山)数字化研究的必要性
        2.1.3 矿床(山)数字化信息软件系统
        2.1.4 地质统计学与矿床(山)数字化信息系统
        2.1.5 矿床(山)数字化研究的核心内容
        2.1.6 矿床(山)数字化现状和发展趋势
        2.1.7 矿床(山)数字化存在的问题
        2.1.8 国内外应用软件
        2.1.8.1 国外矿床(山)数字化软件简介
        2.1.8.2 国内矿床(山)数字化软件简介
        2.1.9 长坡—高峰矿床(山)数字化信息系统软件平台的选型
    2.2 综合信息成矿预测研究评述
        2.2.1 综合信息成矿预测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2.2.1.1 国外综合信息预测的发展
        2.2.1.2 国内综合信息预测的研究现状
        2.2.2 综合信息成矿预测的信息基础
        2.2.2.1 地质信息
        2.2.2.2 地球化学信息
        2.2.2.3 地球物理和遥感地质信息
        2.2.3 综合信息成矿预测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2.2.3.1 矿床成因模(型)式的建立
        2.2.3.2 综合信息找矿模型的建立
        2.2.3.3 综合信息成矿预测
        2.2.4 综合信息成矿预测的发展趋势
第三章 区域与矿床地质
    3.1 区域地质概况
        3.1.1 丹池盆地沉积作用及其演化
        3.1.2 区域地层
        3.1.3 区域构造
        3.1.4 区域岩浆岩
        3.1.5 区域矿产
    3.2 矿区地质特征
        3.2.1 矿区地层
        3.2.2 矿区构造
        3.2.2.1 褶皱构造
        3.2.2.2 断裂构造
        3.2.3 矿区岩浆岩
        3.2.3.1 喷出岩
        3.2.3.2 侵入岩
    3.3 长坡—高峰矿区矿床地质特征
        3.3.1 层状矿化与脉状矿化的关系
        3.3.2 主要矿(床)体概况
        3.3.2.1 铜坑91#、92#矿体地质特征
        3.3.2.2 铜坑细脉带矿体地质特征
        3.3.2.3 黑水沟矿体地质特征
        3.3.2.4 银锌矿体地质特征
        3.3.2.5 大脉状矿体(矿化)地质特征
        3.3.2.6 高峰矿体地质特征
第四章 矿床(山)数字化研究
    4.1 数字化基本参数
        4.1.1 实体模型及参数
        4.1.2 块体模型及参数
    4.2 矿体数字化
        4.2.1 铜坑矿体数字化(91~#矿体、92~#矿体和细脉带矿体)
        4.2.2 黑水沟矿体数字化
        4.2.3 银锌矿体数字化
        4.2.4 大脉状矿体数字化
        4.2.5 高峰矿体数字化
    4.3 地形地质数字化
        4.3.1 地形数字化
        4.3.2 地层数字化
        4.3.3 构造数字化
        4.3.4 岩浆岩数字化
    4.4 钻孔原生晕数字化
        4.4.1 数据库
        4.4.2 元素单样统计分析
        4.4.3 元素多元统计分析
        4.4.4 钻孔原生晕模型
        4.4.5 钻孔原生晕组合异常
    4.5 探采工程数字化
        4.5.1 长坡矿区探采工程数字化
        4.5.1.1 采空区数字化
        4.5.1.2 巷道工程数字化
        4.5.2 高峰矿区探采工程数字化
        4.5.2.1 采空区数字化
        4.5.2.2 巷道工程数字化
    4.6 矿床(山)数字化应用于找矿预测
第五章 综合信息成矿预测
    5.1 成矿控矿因素
        5.1.1 沉积控矿
        5.1.1.1 地层层位控矿
        5.1.1.2 岩性控矿
        5.1.1.3 地层含矿性
        5.1.1.4 沉积环境控矿
        5.1.2 火成岩控矿
        5.1.2.1 四堡—雪峰期岩浆活动控矿
        5.1.2.2 海西期火山岩控矿
        5.1.2.3 燕山期岩浆活动与成矿的关系
        5.1.3 构造控矿
        5.1.3.1 "东岩墙"控矿
        5.1.3.2 构造交汇部位控矿
        5.1.3.3 矿床与构造的时间关系
    5.2 找矿标志
        5.2.1 地质信息特征
        5.2.1.1 地层岩性信息特征
        5.2.1.2 岩浆岩信息特征
        5.2.1.3 构造信息特征
        5.2.1.4 围岩蚀变信息特征
        5.2.2 地球物理信息特征
        5.2.2.1 重力特征
        5.2.2.2 电性特征
        5.2.2.3 磁性特征
        5.2.3 地球化学信息特征
        5.2.3.1 原生晕地球化学信息特征
        5.2.3.2 次生晕地球化学信息特征
        5.2.4 遥感信息特征
        5.2.4.1 环型构造解译
        5.2.4.2 线性构造解译
    5.3 综合信息找矿模型
    5.4 空间分析及综合信息成矿预测
        5.4.1 研究区GIS空间数据库建设
        5.4.2 地质统计单元的划分
        5.4.3 地质变量的提取
        5.4.4 地质变量的赋值
        5.4.5 地学多源信息GIS空间分析
        5.4.6 靶区圈定及分级
    5.5 基于数字化成果的靶区优选
        5.5.1 长坡南-巴里-高峰深部靶区(Ⅰ-3)特征
        5.5.1.1 地质特征
        5.5.1.2 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和遥感勘查特征
        5.5.1.3 数字化三维异常地段特征
        5.5.1.4 已有探矿工程见矿信息
        5.5.2 长坡区大厂断裂下盘一带深部叠瓦状构造带靶区(Ⅰ-2)特征
        5.5.2.1 地质特征
        5.5.2.2 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和遥感勘查特征
        5.5.2.3 数字化三维异常地段特征
        5.5.2.4 已有探矿工程见矿信息
        5.5.3 Ⅴ号盲矿体以北及东岩墙以东靶区(Ⅱ-2)特征
        5.5.3.1 地质特征
        5.5.3.2 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和遥感勘查特征
        5.5.3.3 数字化三维异常地段特征
        5.5.3.4 已有探矿工程见矿信息
    5.6 结论与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图版及其说明
附录B: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广西南丹大厂地区泥盆纪地层地质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意义概述
    1.2 泥盆纪概况及研究现状
        1.2.1 泥盆纪概况
        1.2.2 研究工作简况
    1.3 存在问题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构造演化
    2.2 地层
    2.3 构造
    2.4 岩浆岩
第三章 地层概述及划分
    3.1 泥盆纪地层钻孔及剖面详述
        3.1.1 钻孔描述
        3.1.2 剖面详述
    3.2 泥盆纪地层特征及划分
        3.2.1 泥盆系上统
        3.2.2 泥盆系中统
        3.2.3 泥盆系下统
第四章 岩石学特征
    4.1 地层岩石学特征
        4.1.1 泥岩
        4.1.2 泥灰岩
        4.1.3 灰岩
        4.1.4 硅质岩
        4.1.5 矽卡岩
        4.1.6 玄武岩类岩石
        4.1.7 安山-英安岩类
        4.1.8 凝灰岩
    4.2 侵入岩岩石学特征
        4.2.1 次玄武岩脉
        4.2.2 (石英)闪长玢岩
        4.2.3 花岗斑岩
        4.2.4 黑云母花岗岩特征
第五章 地球化学特征
    5.1 取样位置概况
    5.2 岩石地球化学
        5.2.1 地层地球化学特征
        5.2.2 层状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
        5.2.3 侵入岩地球化学特征
    5.3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5.4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5.4.1 沉积岩稀土元素特征
        5.4.2 岩脉稀土元素特征
第六章 岩相古地理及沉积环境
    6.1 区域沉积相概况
        6.1.1 滨岸碎屑相区
        6.1.2 碳酸盐台地相区
        6.1.3 陆间海槽相区
    6.2 研究区沉积特征
        6.2.1 研究区沉积相
        6.2.2 "东岩墙"活动带与沉积环境关系
第七章 地层控矿特征及成矿预测
    7.1 泥盆纪地层控矿特征
        7.1.1 泥盆纪成矿体系概述
        7.1.2 矿体空间分布特征
    7.2 "东岩墙"构造控矿
        7.2.1 "东岩墙"与矿床空间位置关系
        7.2.2 "东岩墙"控制金属矿化空间分布
    7.3 成矿预测与靶区优选
        7.3.1 成矿预测依据
        7.3.2 找矿靶区圈定及优选
结语
致谢
附录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附录B:大厂泥盆纪地层岩石学图版及其说明
参考文献

(10)广西大厂锡矿区泥盆纪地层的地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泥盆纪地层研究现状
        1.2.2 大厂锡矿研究现状
    1.3 研究工作的概述
    1.4 研究的主要成果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地层
        2.1.1 泥盆系
        2.1.2 石炭系
        2.1.3 二叠系
        2.1.4 三叠系
        2.1.5 第四系
    2.2 构造
    2.3 岩浆岩
    2.4 丹池盆地沉积作用及其演化
        2.4.1 早泥盆世早—中期
        2.4.2 早泥盆世晚期
        2.4.3 中泥盆世早期
        2.4.4 中泥盆世晚期
        2.4.5 晚泥盆世榴江期
        2.4.6 早石炭世时期
        2.4.7 中石炭世—晚石炭世时期
第三章 地层的划分与对比
    3.1 地层划分的依据
    3.2 剖面描述
        3.2.1 钻孔地层柱状剖面
        3.2.2 长坡-铜坑实测地层剖面
        3.2.3 罗富剖面描述
    3.3 大厂地区泥盆系火山岩发现与地层的划分
    3.4 泥盆纪火山岩地层对比
        3.4.1 大厂泥盆系火山岩地层对比
        3.4.2 广西泥盆系火山岩地层对比
第四章 岩石学特征
    4.1 岩浆岩
        4.1.1 熔岩
        4.1.2 凝灰岩
        4.1.3 侵入体
    4.2 沉积岩
        4.2.1 泥岩
        4.2.2 灰岩
        4.2.3 硅质岩
    4.3 变质岩
        4.3.1 矽卡岩
第五章 地球化学特征
    5.1 采样测试
    5.2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5.3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5.4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第六章 控矿条件与成矿预测
    6.1 控矿条件
        6.1.1 地层条件
        6.1.2 火山岩条件
        6.1.3 构造条件
    6.2 成矿预测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附录B:大厂泥盆纪地层岩石学图版及其说明

四、广西大厂细脉带矿体数字化及成矿预测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广西大厂91、92号锡多金属矿体的地质特征与成因类型[D]. 周勋. 桂林理工大学, 2019(05)
  • [2]云南西邑铅锌矿床成矿地质条件分析及三维成矿预测[D]. 王路.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08)
  • [3]桂中凹陷周缘铅锌锡多金属矿床的界面成矿与找矿预测研究[D]. 王瑞湖. 中国地质大学, 2012(05)
  • [4]地质矿产数据库的建立与隐伏矿体立体定量预测研究[D]. 谢文兵. 中南大学, 2012(02)
  • [5]广西大厂锡矿矿床地质与成因规律研究[D]. 刘陈明. 昆明理工大学, 2011(05)
  • [6]云南超大型金属矿床研究[D]. 李连举. 昆明理工大学, 2011(07)
  • [7]云南老君山成矿区找矿信息集成及勘查靶区优选[D]. 伍伟. 昆明理工大学, 2010(07)
  • [8]广西南丹大厂锡矿长坡—高峰矿床(山)数字化与综合信息成矿预测[D]. 杨晓坤. 昆明理工大学, 2010(07)
  • [9]广西南丹大厂地区泥盆纪地层地质特征[D]. 李晓. 昆明理工大学, 2010(02)
  • [10]广西大厂锡矿区泥盆纪地层的地质研究[D]. 曾敏. 昆明理工大学, 2009(02)

标签:;  ;  ;  

广西大厂细脉带矿体数字化成矿预测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