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率、大容量、低阻抗、长寿命的表面贴装电容器的选择

高效率、大容量、低阻抗、长寿命的表面贴装电容器的选择

一、高效 高容 低阻抗 长寿命的表面安装电容的选型(论文文献综述)

任玉良[1](2021)在《地质灾害监测RTU的硬件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地质灾害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极大威胁。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具有易发性和突发性等特点,不容易被人们提前预测。我国陆地面积广阔,灾害的发生率相对较高,严重威胁着山区甚至城镇的基础设施、交通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对于山体滑坡、泥石流的研究、监测和预警就尤为重要,而地质灾害的研究、监测和预警都需要准确地、稳定地、长期地采集地质灾害现场的数据。为了有效地提高地质灾害监测系统与设备的准确度、可靠性、可持续性和环境适应性,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和远程终端单元技术的地质灾害监测RTU设备。本论文旨在设计并实现一种能够对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地区中的气象、水文、位移和声音等数据进行精确地数据采集、远程控制、远程通信传输的地质灾害监测RTU设备。地质灾害易发地区一般人迹罕至或交通不便,因此,本论文所设计的地质灾害监测RTU设备需要具备定时自检、定时上报功能以实现设备的可靠性,并且该设备还需具备休眠与唤醒功能和低功耗的优良特性,以保障设备能长期、可持续地工作于野外。除此之外,地质灾害监测RTU设备还兼具小体积、高温宽、防雷防水等特性,可以在各种复杂恶劣的环境中工作。本论文首先将通过研究以泥石流为代表的地质灾害的产生机制、发生过程,探究泥石流地质灾害的监测方法及在监测中的传感器需求,随后通过对上述传感器原理和误差来源的详细研究,提出RTU设备在传感器数据采集中的误差消除要求和精度需求。随后,针对各类传感器在泥石流监测时的采集需求,结合地质灾害监测RTU设备的工作环境,分析RTU设备需要具备的功能,给出地质灾害监测RTU设备的总体设计方案和功能模块划分。最后,依据总体设计方案完成RTU设备的数据采集模块、设备供电模块、最小控制单元模块、本地控制和存储模块、远程通信和传输模块等方面的系统功能设计,并开展设备环境适应性研究与设计,以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可持续性和环境适应性,实现对复杂、恶劣的地形、气候等环境条件下的地质灾害地区的有效监测。

何全贵[2](2021)在《智能LED大灯驱动系统建模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智能LED大灯以高效、节能、安全的优势在汽车照明领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大大提高了夜间行车的安全性。作为LED的供能模组,智能LED大灯驱动系统面临着稳定性严重依赖硬件条件与智能化不足等技术难题,因此制约着汽车LED大灯向体积小、高性能与自适应的方向转型升级与推广。本文通过对智能LED大灯驱动系统进行建模、分析与设计远光LED部分的防眩目光照控制策略,在不增加硬件成本的条件下提高智能LED大灯驱动系统的稳定性与智能化程度:首先,根据恒流型LED驱动系统的工作原理,用一阶矩阵微分方程初步建立其切换线性系统模型,并将该模型进行近似离散化。在综合考虑智能LED驱动系统的工作模式在汽车行驶过程中会受到环境光度、温度变化、道路变换及系统恒流机制等多种因素影响的基础上,利用多面体结构的转移概率模型描述系统模态的切换规则,构建出对应的离散非齐次马尔可夫跳变线性系统模型的状态空间表达式,即恒流型LED驱动模型。其次,利用基于李雅普诺夫函数的直接分析方法对所得离散非齐次马尔可夫跳变线性系统模型作已定义的稳定性分析。通过证明,以线性矩阵不等式的形式,建立恒流型LED驱动模型同时满足渐近稳定、有限时间有界与有限域l2l-l∞性能的判据。在理论判据的求解范围内,做关于目标函数的最优化计算,设计出最优定量性能指标下的智能LED驱动系统参数。并由所设计最优系统参数,在MATLAB中对恒流型LED驱动模型的动力学特征进行数值模拟,然后再利用软件Multisim做该参数下的恒流型LED驱动系统的电路仿真,验证理论结果的正确性与有效性。在所提出恒流型LED驱动模型的理论判据及其最优化算法的基础上,分别利用LED恒流驱动芯片GM9910B与MT7202设计近光灯与远光灯的LED驱动系统,其工作内容包括驱动原理设计、电路图的绘制与实物打样测试。在驱动原理设计中,主要是利用提出理论判据对输出回路的储能元件参数进行设计,设计采样电阻阻值调节LED功率,并加入各类系统保护电路。而相对应的电路图则是综合考虑电流、散热、芯片工作稳定等方面进行绘制。完成设计后,对打样的电路板作电效率测试与光通量测试,检验产品的质量。此外针对远光部分的智能化控制需求,利用STC15W202S单片机完成了LED主控系统的设计工作,并打样出实物。LED主控系统的工作原理主要包括电源输入保护与电压转换两部分。在所设计的硬件基础上,设计出光学分区的防眩目光照控制策略。该控制策略的原理能够适应环境光度与路面车况变换的需求,对远光LED的光束进行渐变控制,对其他车辆形成移动暗区照顾。最后通过算法的应用实例展示出所设计的防眩目光照效果。

李孟祥[3](2020)在《板料弯曲成形性能测试系统研发及试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于行车安全及车身轻量化发展趋势,无论是从汽车A、B、C柱及汽车大梁的制造考虑,还是新型轻量化车用材料的生产工艺角度来看。材料尤其是新材料的性能研究完全符合车身轻量化的发展技术路线,合理的研究手段能保证材料的实际生产及日常使用。研究材料的成形性能目的在于材料的工业应用,为了保证汽车车身、工业产品在生产及使用时具有良好的使用性、耐久性和成形性,故对选用的材料进行成形性能测试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材料的实际应用中材料往往受到多种复杂的机械载荷作用和其他复杂受力状态的环境影响,目前材料的力学性能测试技术,例如材料单向拉伸试验主要是针对材料在单一的力学特性进行测试分析,所得到的材料性能参数无法满足实际生产过程中材料处于多向受力等实际复杂工况下。本论文主要进行板料弯曲成形性能研究,弯曲成形广泛应用于汽车四门两盖、汽车大梁的生产,论文比较了主流的研究手段,可以分为理论计算分析和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但是这两类研究手段需要研究人员有较为深厚的理论基础或熟练的软件使用操作能力,并不能得到广泛的适用,且一定程度上存在不可避免的误差。面向板料弯曲成形的测试需求,本文提出了一种能够进行板料弯曲成形性能的测试系统,能够满足多板料厚度、多弯曲圆角半径的国标U/L形弯曲成形测试,该测试系统不仅能完成常见车用板料的性能测试,亦可对新型材料板进行测试。在系统的研发方面,论文分析了组合式模具的优势,结合对传感器的选择,考虑了板料厚度、模具间隙、多弯曲圆角成形等成形工艺参数,并从成形、夹持、调节、检测等方面对板料成形性能测试系统进行了综合设计分析。同时,采用有限元分析插件solidworks simulation对测试装置的关键位置、容易失效位置进行了静力学分析,验证了其设计的合理性与此同时,论文对设计提出的板料弯曲成形性能测试装置的原理进行了分析,对其中的弯曲成形载荷测定部分的原理进行了详尽的说明,建立了力学模型,运用了塑性成形原理——主应力法理论分析,提出了采用探针进行弯曲载荷实时测定的方法。并对试验获取的载荷曲线进行滤波处理,最终获得到测试曲线,通过对传感器进行了调零和校准可将测试误差控制在0.716%,验证了测试装置的准确性。在物理试验部分,利用研制的板料弯曲成形性能测试系统,针对低强度、中强度、高强度板进行了力学性能测试分析,得到了L形自由弯曲的板料弯曲载荷、压边载荷等测试数据,并将测试所得的弯曲载荷值与弯曲力经验公式计算值进行对比,测试值与经验公式计算值最大误差为4.9%,通过相应物理试验验证了本测试系统的准确性。论文设计的板料弯曲成形测试系统,针对汽车轻量化发展趋势而设计,但不局限于车用板料的性能测试,该测试系统可以得到测试板料的弯曲成形载荷值、最小压边载荷值、最小弯曲圆角半径、下模运动速度、成形时间、回弹等测试数据,可对车辆轻量化生产和研究给出科学的参考依据,有一定程度上的指导意义。

郝瑞荣[4](2019)在《单片微波混合集成功率放大器的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表明射频功率放大器(RF PA)是发射系统中的主要部分。目前功率放大器的主流工艺依然是砷化镓(GaAs)工艺。然而近期氮化镓(GaN)技术的成熟为大幅改进系统性能提供了可能。GaN的高介电击穿特性可以支持更高的漏极电压,以提供更高的功率密度。借助GaN可显着提高微波设备的射频转化效率和最大输出功率,以降低系统的总成本。如今,基于GaN工艺的单片微波集成电路(MMIC)正在被逐步引入到商用微波射频单元中。迄今为止,大多数将GaN应用于功率放大器的供应商都依赖于早期器件中的封装技术,如Si横向扩散金属氧化物半导体(LDMOS)和Si双极结晶体管(BJT)。通过用GaN替换这些封装中的硅材料,已经实现了功率密度和效率的提高,但是继续依赖传统的陶瓷封装并没有产生有意义的器件尺寸或重量的减少。因此,本论文提出一种基于GaAs和GaN工艺的小型化、轻薄化、高度集成化、低成本化的混合集成新技术。这种混合集成方案兼有GaAs和GaN两种技术的优势。在倍频程带宽220~520MHz频率范围内,最高提供10W的输出功率。该混合集成MMIC采用低成本10×10mm2栅格阵列(LGA)表贴塑料封装,使系统设计人员能够克服尺寸、重量、性能和成本(SWaP-C)的挑战,同时满足系统对宽带、更高功率、效率和可靠性的要求。本论文研究内容和创新点如下:1.本文提出一种小型化、轻薄化、高度集成化、低成本化的混合集成技术。在确保功率放大器芯片宽带,高增益,高效率,高功率,高线性的前提下,兼顾尺寸、重量、性能和成本(SWaP-C)的平衡。将不同工艺的大功率器件混合集成封装在一个管壳内。利用新型BT基板材料,集成GaAs驱动放大器、GaN功率放大器和内匹配电路在LGA封装内。完成高集成度,高增益,高效率,宽带(高于一个倍频程),小型化的设计。通过减少GaN的使用量以及塑封方法,大幅降低芯片的整体成本,成本降幅超过50%。2.GaN功率管的宽带隙、高击穿电场等特点,使其具有带宽宽,高效特性等优点。所以对于上述设计方法,第一级GaAs驱动放大器的宽带设计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利用负反馈技术、电流镜自适应线性化偏置技术,基于2μm InGaP/GaAs异质结双极晶体管(HBT)工艺设计并制造一款200~1200MHz宽带、高增益、高功率驱动级功率放大器。3.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GaAs HBT器件热分流结构。通过引入集电极金属,新增加一条功放热源到地的散热路径,针对性的降低基极-集电极结温度,优化GaAs功率放大器热分布,提高效率,进一步提高芯片的可靠性。4.本文提出一种提高GaAs HBT器件击穿电压(BV)的方法。通过增加HBT器件的亚集电层(N+Sub Collector区域),来增加集电区外延层的厚度,并降低集电层掺杂浓度,提高器件的击穿电压。GaAs HBT器件的击穿电压由14V提高至19V。5.基于0.25μm SiC基GaN HEMT工艺,设计并流片制造末级功率放大器。GaAs驱动级功率放大器与GaN功率放大器是最终构成小型化芯片的主体部分,它们的带宽、功率、效率等性能最终决定了单片集成功率放大器的性能。6.本文提出一种新的BT基板设计结构。多年来,高功率放大器的封装一直以金属和陶瓷封装工艺为主,GaN也不例外。但是这种方法以及对传统陶瓷封装的持续依赖并没有显着降低元件尺寸或重量。塑料封装能够降低元器件的尺寸和重量,但器件的功耗更高。本文通过将发热集中的GaAs MMIC和GaN晶体管放置在高导热率铜填充通孔阵列的顶部来解决热设计挑战,以克服塑料封装的散热缺陷,并使高功率GaN器件能够在塑料封装中以良好的性能和高可靠性运行。7.本文同时提出了一种具有超低负载电容(小于O.1pF)的新型达林顿结构ESD/EMP保护电路。GaAs和GaNMMIC对静电放电(ESD)和电磁脉冲辐射(EMP)非常敏感,随着各种先进的电子设备在现代军事武器及战时通信系统中的应用,其受到强电磁脉冲干扰的威胁也越来越大。传统的EMP保护方式如瞬态电压抑制(TVS)二极管或金属氧化物压敏电阻(MOV)等,虽然能够提供足够的EMP保护,但在RF系统中,却会引起RF系统性能的下降,这主要来自传统保护器件相关的寄生电容。具有超低负载电容(小于O.1pF)的新型达林顿结构ESD/EMP保护电路,在提供ESD/EMP保护的同时,不会降低RF电路性能。该芯片采用2μm InGaP/GaAs HBT工艺设计并制造,利于芯片的集成化,以进一步提高MMIC芯片的可靠性。

李雷[5](2019)在《基于LoRa的井盖状态监测系统研究与设计》文中提出城市路面井盖作为城市地下管网与地面上联系的出入口,其在市政公共设施管理中扮演者重要角色。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和城镇化水平的日益提高,各种功能路面井盖的数量也在迅速增长,同时也带来了路面井盖管理的问题。由于洪涝灾害、非法偷盗、交通碾压等造成路面井盖损坏的情况越来越多,如果这些破损的井盖不能得到及时的修复,对行人、车辆和井下设备的正常运行都会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传统的路面井盖管理方式是通过人工定时巡检和群众上报相结合的方法,这种方式不仅人工成本高、工作面大,而且存在检修不及时、效率低、非常容易遗漏等问题。LPWAN(LowPowerWideAreaNetwork,低功耗广域网)技术的出现,解决了一直困扰物联网无线技术通信距离和功耗不能兼顾的问题,其通信距离远、设备功耗低、网络容量大的特点非常适合室外大节点容量和电池供电的物联网终端设备的应用。本文结合LoRa的技术优势将其应用到城市路面井盖的监管上,研究设计了一种基于LoRa的井盖状态监测系统,包括井盖检测终端设备、集中器网关设备和远程管理平台。实现了城市路面井盖的24小时实时在线监测,一旦发生井盖异常倾斜或移动会立即将报警信息和位置信息发送到远程管理中心和工作人员的手机上,方便及时通知维修人员进行维修。文章首先从理论研究入手,分别研究了井盖移位检测技术和LoRa无线传输网络结构的优化问题。提出了基于加速度传感器的角度倾斜检测和位移检测相结合的井盖状态检测的方法。针对传统LoRa星型网络在井盖监测系统的实际应用中不同位置节点功耗分布不均的问题,提出了能耗最优化的多跳LoRa网络结构。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分别设计开发了井盖监测触发器装置、集中器网关设备和手持配置机装置三种核心装置。最后,通过设置一个具体的应用场景计算验证以上提到的优化多跳LoRa网络结构相较于其他结构的优越性;并对所设计的系统经过大量实验室测试和现场部署测试,测试结果表明系统运行正常,实现各项设计功能,达到各项设计指标。为以后数字化、智能化城市路面井盖监管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宁波市推进“中国制造2025”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宁波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6](2019)在《宁波市推进“中国制造2025”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宁波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印发宁波市“四基”重点领域单项冠军产品产业链培育实施方案的通知》文中研究表明规范性文件统一编号ZJBC03-2018-0010甬工推进办[2018]34号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各管委会,宁波市推进"中国制造2025"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为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工业强基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和《宁波市建设"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加快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夯实我市制造业发展基础,提升我市

徐英智[7](2018)在《空间三相无刷直流电机的负载模拟系统研制》文中研究指明压气机是推进剂空间补加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而三相无刷直流电动机及其控制系统对压气机提供运转动力。为验证电机驱动系统是否满足航天系统高可靠性、高效率、长寿命的最优设计要求,需要进行大量的试验测试。故空间三相无刷直流电机负载模拟系统的研制具有重大实际意义,它模拟了压气机在实际工作环境下的动态转矩变化,以配合电机驱动系统的设计验证。现如今,随着电子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负载都采用电动技术控制,以提高动态性能。本文提出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电机负载模拟系统具有良好的动态转矩模拟,具有模块化、智能化、高效率的特点,提高了自动化测试程度,具有良好的研究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现有的国内外电机负载模拟方式,引出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电机负载模拟方法的研究意义。随后以三相无刷直流电动机为研究对象,分析电机的本体设计、运行原理和数学模型。同时论述了电机驱动系统的基本架构、主要功能、工作原理。本文还详细介绍了航天系统1553B总线通讯的原理和格式。最后,通过对被测对象的全面了解,提出了无刷直流电机负载模拟系统的研制方案。其次,阐述了整个负载模拟系统的机械设计和电气硬件设计。详细说明了各个设备和模块的具体功能、设计方法和主要参数,最终将之整合成为一套完整的负载平台。其中,该平台的计算机硬件系统采用PXI机箱,内置数据采集卡和1553B总线通讯卡。再次,对测试系统的软件开发进行了详细设计和研究。测试软件按照功能分为仪器控制、数据采集和数据库存储三大模块。利用LabVIEW可编程语言,快速地设计每个功能模块的程序框图,并且拥有人性化的人机交互界面。利用VISA接口实现USB总线的通讯、DAQmx工具包完成模拟量的数据采集、LabVlEW SQL Toolkit工具包实现与数据库的操作和描述1553B总线通信子程序的详细设计。最后,通过相关实验数据验证该系统的功能和性能皆能满足设计指标要求。本文设计的电机负载模拟系统数据采集精度高、运行稳定、操作灵活、调试方便,为电机驱动系统可靠性验证提供了便利。另外,论文在末尾处提出了研究的不足之处和改进方向。

丁石川[8](2018)在《超级电容关键技术及其在电动汽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在过去的几十年内人类对于交通的需求越来越高,其中最重要也是保有量最高的交通工具是汽车。我国自改革开发以来,经济发展迅猛,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汽车不仅消耗了巨量的石油资源,加剧了高度依赖石油的能源危机,而且传统以汽油作为动力的汽车产生了大量的排放,给环境污染的治理带来了极大的不利影响。为了能源安全和环境保护,电动汽车因其不消耗石油能源,零排放等突出优势,在过去的十多年时间内,已经成为各主要工业国热捧的对象。然而制约电动汽车的发展因素也不少,从技术层面看,最大的瓶颈因素当属车载电储能源的问题。目前尚无任何一种电储能源在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循环寿命、使用成本、可靠性这几个关键指标的综合性方面能够和传统的汽油燃料相比拟。在可以预见的较长一段时间内,单一电储能源很难在多个关键指标上同时取得突破性进展,因此普遍认为,将高能量密度的锂离子动力电池和高功率密度的超级电容组成复合储能系统是当下一个很有吸引力的选项。关于锂离子电池的研究相对比较丰富,但是针对车载超级电容的研究则相对匮乏,因此本课题聚焦超级电容在电动汽车中应用及其关键技术,展开系列研究。本文分析了现有超级电容的主要建模方法,并提出了一种基于支持向量机的超级电容建模方法;本文充分考电动汽车使用环境的特点,针对性地分析了车载超级电容器组的均压问题,设计了静态均压策略,提出了一种动态均压电路及对应的动态均压策略;本文挖掘了超级电容的优点,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基于超级电容的多电平泵升电路结构,可用于电动汽车中需要高压的特殊应用;进一步基于由超级电容和电池组成的复合储能系统,进行了复合储能系统结合电动汽车驱动系统的研究,提出了复合储能系统的管理策略和制动能量回收的控制策略。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在较为详细地探讨超级电容结构的基础上,结合实验测试对几种经典模型进行了分析比较,并基于电动汽车使用特点,提出一种基于支持向量机的超级电容建模方法,实验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2.基于对现有超级电容均压电路的研究,根据电动汽车使用特点,针对车载超级电容器组选择一种改进的飞跨电容静态均压电路,并基于该电路提出了均压策略。搭建了上述均压电路的实验平台,实验结果表明静态均压电路及控制策略符合电动汽车使用要求。3.考虑到超级电容器组在车载能源中所承担的功能,往往处在相对频繁的充放电状态中,鉴于此,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动态均压电路,并设计了均压策略。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均压电路和控制策略符合预定要求。4.为了发挥超级电容快速充放电能力强、效率高的优点,提出了一种新型多电平泵升电路拓扑,该电路可以用于车载条件下部分需要高压的特殊应用,分析了该电路的工作原理和工作模式,并通过仿真和实验加以验证。5.对由超级电容和电池组成的复合储能系统在电动汽车中的应用展开研究,根据超级电容和电池的特点,将该复合储能系统与电驱动系统联合建模,提出复合储能系统的制动控制策略,根据所建模型和基本工作原理建立数学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搭建Matlab/simulink仿真模型,研究该系统的运行特性,并验证所提出的复合储能系统控制管理策略和制动控制策略。6.根据电动汽车驱动系统和能量制动回收的特性,搭建基于超级电容+电池的复合储能系统模拟电动汽车电驱动及制动系统实验平台,并建立基于STM32控制器和大功率驱动器的控制平台,以验证所提出的复合储能系统能量制动回收策略的正确性。

杨海露[9](2018)在《基于压电技术的路面变形能量收集系统研究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础行业,随着其高速发展,交通运输中的节能减排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本课题以道路交通为背景,结合理论分析、室内试验、有限元模拟和示范工程,研究了路面压电能量收集技术原理,分析了压电发电效果的影响因素,开发了适用于沥青路面的压电式能量收集装置,形成了一套将车辆对路面做功转化为电能的路面压电能量收集系统,为公路沿线用电设施提供一种潜在、规模可观、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课题主要结合沥青路面工况和交通载荷特点,对路面压电能量收集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基于压电发电理论,根据道路交通荷载特点,研究了路面汽车动载下的压电发电特点,建立了车速、轴载与压电电能输出之间的联系。(2)根据沥青路面交通荷载的特点,以机械性能和发电性能为指标,通过调研与室内试验研究对比了不同压电陶瓷和压电换能结构,最终确认了以压电陶瓷PZT-5H作为核心材料,以多片堆栈式结构作为本研究的压电换能结构即压电单元。(3)通过有限元模拟和室内试验,研究了压电陶瓷片电学连接方式、堆叠片数以及压电单元高与截面直径的比值对发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同样的加载条件下,压电单元内部压电陶瓷片并联发电效果优于串联发电效果;发电量随压电陶瓷片数增多而增大,随压电单元高与截面直径的比值增大而增大。最终本研究采用3片堆叠并联式圆柱状压电发电单元。(4)依据沥青路面交通荷载条件,通过室内试验研究分析了荷载大小、加载频率、温度等因素对发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压电单元发电量随荷载增大而增大,并接近三次方多项式关系;随着加载频率增加,发电量也增加,但增量随着频率增大而降低;温度对压电发电具有显着影响,在-15℃~50℃范围内,随温度增加,压电单元开路峰值电压降低,电荷量增加,产生电能减小,负载上输出电能增加。(5)研发了适用于沥青路面轴载要求和工况环境的压力发电器。该压力发电器内置12组压电单元,采用30%GF尼龙塑料作为外封装材料。研究了多压电源之间连接形式对发电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采用先整流再并联输出的形式最有利于能量输出。用压力机和疲劳试验机对该压力发电器进行测试,结果表明该压力发电器满足沥青路面荷载及抗疲劳性能要求,并且适应沥青路面环境条件。(6)根据压电发电的特点,以同步电荷提取为基础原理,自制了改进型同步电荷提取电路,可自动识别电压峰值并控制电路导通和关闭,能量收集效率可达到16%,是商用化的能量收集芯片效率的1.53倍,并且不受负载影响,适用性更广。(7)根据上述研究形成一套路面压电能量收集系统,设计了示范工程的压电供电LED标志系统,将20个压力发电器安装于路面表面轮迹带处,收集过往车辆对路面做功产生的电能给LED标志供电,形成一套完整的道路压电自供电技术。本研究成果作为国家863课题和交通运输部西部课题的部分研究内容,已通过技术验收,获得专家认可。通过这一系列研究,为新型的绿色能量收集、应用探索出新的路径,形成一套切实可用的压电路面能量收集成套技术,为绿色能源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陈鸿翔[10](2012)在《空间飞行器LED照明驱动电源设计》文中指出在不久的未来,我国将进行空间站的建设。照明系统是空间站内一个重要的子系统。配套舒适的照明能为飞行器工作人员的飞行任务中生活、作业提供良好的照明环境,保障飞行器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同时,照明的功耗控制也对整个航天任务的顺利实施起到重要作用。在进行照明设计的过程中,为了建立一个高可靠、高效、满足人机功效要求的空间站舱内照明环境,必须选择合适的照明系统,以达到相关的舱内照明指标并满足对照明系统体积、重量、功耗的限制和可靠性。“神七”出舱照明灯将在飞行器工作人员太空行走中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神七”进入轨道后,将每90分钟绕地球一圈,其中必然有一段时间处于地影区,这时舱外十分漆黑,飞行器工作人员出舱行走必须有光源照明。“神七”出舱照明灯采用的是LED技术。我国也是世界上第一个采用LED技术作为太空舱外照明的国家。此前国外舱外照明一般采用金卤灯。“神七”照明系统的功耗非常小,节约出了宝贵的能源用于“神七”其他工作部位。由于LED是特性敏感的半导体器件,又具有负温度特性。因而在应用过程中需要对其进行稳定工作状态的保护,从而产生了驱动的概念。LED不像普通的白炽灯泡,可以直接连接220V的交流市电。LED是2-3伏的低电压驱动,必须要设计复杂的变换电路,LED驱动电源匹配方面要求很高。驱动电源的品质是LED长寿高效的关键保障之一。照明设备包括照明灯、照明灯电源。照明设备在逃逸救生状态下、返回过程中、着陆以后均处于工作状态。根据任务书要求,照明灯电源为LED照明灯提供稳定的直流电流,工作模式为恒流工作模式。照明灯电源安装在舱内的仪表板上,它由两块独立工作的电源组成,分别为主电源与备用电源(实现供电电源冷备份),两块电源均设计了较为完善的电路保护,均具有输出电流可调节的能力。以输出电流的变化来控制舱内照明灯的亮度,满足飞行器工作人员在飞行任务中不同时间段对照明强度不同的需求。

二、高效 高容 低阻抗 长寿命的表面安装电容的选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效 高容 低阻抗 长寿命的表面安装电容的选型(论文提纲范文)

(1)地质灾害监测RTU的硬件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质灾害监测研究现状
        1.2.2 RTU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研究工作及贡献
    1.4 论文结构与安排
第二章 泥石流地质灾害监测与传感器研究
    2.1 泥石流地质灾害机理与监测方法研究
    2.2 泥石流地质灾害监测所需传感器研究
        2.2.1 监测泥石流降雨量的传感器
        2.2.2 监测泥石流水位的传感器
        2.2.3 监测泥石流土壤压力的传感器
        2.2.4 监测泥石流含水量的传感器
        2.2.5 监测泥石流位移的传感器
        2.2.6 监测泥石流地面振动的传感器
    2.3 传感器需求总结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单片机的RTU功能设计与实现
    3.1 RTU功能分析
    3.2 总体方案设计
    3.3 信号采集模块设计
        3.3.1 0~5V与4~20m A信号采集模块设计
        3.3.2 模拟小信号采集模块设计
        3.3.3 开关量信号采集模块设计
        3.3.4 RS485 信号接收模块设计
    3.4 电源模块设计
        3.4.1 外部传感器、设备的供电电源设计
        3.4.2 4G模块电源设计
        3.4.3 内部电路供电电源设计
        3.4.4 MCU备用电源设计
        3.4.5 ADC基准电压源设计
        3.4.6 电源自检模块设计
    3.5 微控制单元模块设计
    3.6 4G通信模块设计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设备环境适应性设计
    4.1 常用防浪涌保护研究
        4.1.1 压敏电阻
        4.1.2 气体放电管
        4.1.3 瞬态抑制二极管
    4.2 本设计使用的浪涌保护设计
    4.3 防水保护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地质灾害监测RTU设备测试
    5.1 PCB设计实现与实物展示
    5.2 各模块测试结果
    5.3 系统功耗分析与验证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2)智能LED大灯驱动系统建模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本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LED大灯驱动系统的发展现状
    1.3 本课题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第二章 LED驱动原理及线性系统理论基础
    2.1 基本LED驱动系统原理
        2.1.1 恒压型LED驱动系统原理
        2.1.2 恒流型LED驱动系统原理
    2.2 线性系统的建模
        2.2.1 常系数线性系统的建模
        2.2.2 随机切换线性系统的建模
    2.3 线性系统稳定性理论
        2.3.1 稳定系统状态的运动描述
        2.3.2 李雅普诺夫稳定性分析原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恒流型LED驱动模型的分析研究
    3.1 恒流型LED驱动系统的建模
        3.1.1 恒流型 LED 驱动系统的数学模型
        3.1.2 基于模型的性能问题构建
    3.2 恒流型LED驱动系统分析
        3.2.1 渐近稳定分析
        3.2.2 有限时间有界分析
        3.2.3 有限域l_2l-l_∞性能分析
    3.3 恒流型LED驱动系统参数设计
    3.4 恒流型LED驱动模型的数值模拟
    3.5 恒流型LED驱动系统的电路仿真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近光LED驱动系统设计
    4.1 GM9910B驱动芯片简介
    4.2 近光灯驱动系统设计
        4.2.1 近光LED驱动原理设计
        4.2.2 近光驱动电路板设计与测试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远光LED驱动系统设计
    5.1 MT7202 驱动芯片简介
    5.2 远光灯驱动系统设计
        5.2.1 远光LED驱动原理设计
        5.2.2 远光驱动电路板设计与测试
    5.3 LED主控系统设计
    5.4 防眩目光照控制策略
        5.4.1 光学分区算法设计
        5.4.2 算法应用实例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成果
致谢

(3)板料弯曲成形性能测试系统研发及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板料弯曲载荷研究概述
    1.3 冲压模具设计研究发展趋势
    1.4 传感器测试技术应用现状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测试系统工作原理及设计方案
    2.1 测试系统的总体技术要求
    2.2 力传感器的比较和选型
    2.3 压电石英载荷测试传感器原理
    2.4 测试系统的工作原理及总体设计方案
        2.4.1 载荷测试系统工作原理
        2.4.2 载荷测试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
        2.4.3 载荷测试工作流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板料弯曲成形性能测试系统结构设计
    3.1 板料弯曲成形载荷测试装置机械结构设计
        3.1.1 板料弯曲成形性能测试装置原理
        3.1.2 测试系统的结构设计难点与结构设计方案
    3.2 测试模块结构设计
        3.2.1 测试模块结构设计
        3.2.2 测试模块有限元分析
    3.3 成形模块的设计
        3.3.1 成形模块结构设计与安装
        3.3.2 对成形模块受力状态进行有限元分析
    3.4 上下模间隙调节模块结构设计
    3.5 板料弯曲成形性能测试系统总装结构设计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弯曲成形载荷测试及理论分析
    4.1 探针宽度方向上板料发生弯曲的力
    4.2 探针挤压板料产生半球形凹坑的变形力
    4.3 叠加理论公式与经验公式对比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测试系统校准及现场测试
    5.1 传感器校验
    5.2 输出信号过滤及信号处理
    5.3 测试试验方案及试验结果
    5.4 试验结果及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4)单片微波混合集成功率放大器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与意义
    1.2 半导体技术的发展
    1.3 单片微波集成功率放大器的研究现状
        1.3.1 国外MMIC研究现状
        1.3.2 国内MMIC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研究目标和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宽带功率放大器的理论基础
    2.1 射频功率放大器的电性能指标
    2.2 宽带匹配理论与技术
        2.2.1 Bode-Fano准则
        2.2.2 宽带功率放大器的几种结构
    2.3 MMIC电路设计基础
        2.3.1 MMIC工艺
        2.3.2 GaN HEMT结构和工作原理
        2.3.3 GaN HEMT小信号等效电路模型
        2.3.4 GaN HEMT大信号等效电路模型
        2.3.5 单片微波集成电路中的无源元件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MIC热管理与封装技术
    3.1 IC的热特性
        3.1.1 热阻与结温
        3.1.2 等效热阻
    3.2 GaAs器件的热管理方法
    3.3 GaN器件的热管理方法
    3.4 单片微波功率放大器MMIC的热管理与封装技术
        3.4.1 比较材料的热性能
        3.4.2 芯片键合材料
        3.4.3 MMIC封装技术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MMIC ESD/EMP防护电路设计
    4.1 引言
    4.2 EMP武器的作战效能仿真
    4.3 EMP防护电路设计
        4.3.1 大电流开关电路的设计
        4.3.2 触发电路的设计
        4.3.3 EMP保护电路的完整设计
    4.4 多端口EMP防护电路的设计
    4.5 EMP防护电路版图设计
    4.6 测试验证
        4.6.1 EMP保护电路的测量结果
        4.6.2 传统EMP保护器件和达林顿对EMP保护电路的RF性能比较
        4.6.3 达林顿对EMP保护电路的箝位和鲁棒性特性测试
    4.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单片微波混合集成功率放大器的设计
    5.1 设计方案总体架构
        5.1.1 各级功率和增益分配
    5.2 GaAs宽带功率放大器的设计与流片验证
        5.2.1 GaAs MMIC工艺与参数
        5.2.2 GaAs MMIC设计指标
        5.2.3 GaAs MMIC电路结构图
        5.2.4 GaAs MMIC设计流程
        5.2.5 GaAs MMIC版图设计
        5.2.6 GaAs MMIC测试验证
    5.3 GaN功率放大器的设计与流片验证
        5.3.1 GaN晶体管器件工艺选型
        5.3.2 GaN功率放大器版图设计与制造
        5.3.3 GaN宽带功率放大器的设计
        5.3.4 GaN宽带功率放大器匹配网络的设计
        5.3.5 GaN宽带功率放大器的热可靠性分析
    5.4 单片微波混合集成功率放大器的设计
        5.4.1 匹配电路设计
        5.4.2 混合集成设计
        5.4.3 可靠性和热分析
        5.4.4 射频性能测试
    5.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研究生期间的工作成果

(5)基于LoRa的井盖状态监测系统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项目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
        1.2.1 井盖监管研究发展现状
        1.2.2 物联网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
    1.3 论文主要内容
2 井盖检测方法和网络结构优化的研究
    2.1 井盖移位检测方法的研究
        2.1.1 井盖倾斜角度的检测方法
        2.1.2 井盖位移的检测方法
    2.2 LORA无线网络结构的优化
        2.2.1 LoRa技术概述
        2.2.3 LoRa多跳网络结构
        2.2.4 LoRa最优多跳网络结构获取策略
    2.3 小结
3 基于LORA的井盖状态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3.1 井盖状态监测系统的总体设计
        3.1.1 井盖状态监测系统的设计原则
        3.1.2 井盖状态监测系统的总体结构
    3.2 井盖状态监测装置硬件设计与实现
        3.2.1 触发器装置的硬件设计
        3.2.2 集中器装置的硬件设计
        3.2.3 手持机装置的硬件设计
    3.3 井盖状态监测系统软件设计于实现
        3.3.1 触发器装置软件设计
        3.3.2 集中器装置软件设计
        3.3.3 手持机装置软件设计
        3.3.4 后台服务管理平台设计
    3.4 小结
4 测试与验证结果分析
    4.1 优化多跳网络具体场景计算验证
    4.2 井盖状态监测系统的测试
        4.2.1 天线性能测试
        4.2.2 通信链路质量测试
        4.2.3 最大通信距离测试
        4.2.4 功耗测试
        4.2.5 可靠性测试
    4.3 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7)空间三相无刷直流电机的负载模拟系统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电机负载模拟系统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电机驱动系统国内研究
        1.2.2 电机负载模拟系统的国外研究
    1.3 虚拟仪器的研究现状
    1.4 课题的来源和主要技术指标
    1.5 课题研究的内容和任务
第二章 空间压气机电机及其驱动系统的原理及解析
    2.1 三相无刷直流电机的工作原理
        2.1.1 电机本体
        2.1.2 电机运行原理
        2.1.3 三相无刷直流电机的数学模型
    2.2 电机驱动系统的设计原理
        2.2.1 主要功能及系统架构
        2.2.2 运行控制算法解析
        2.2.3 1553B总线通信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电机负载模拟系统的结构设计和硬件设计
    3.1 负载模拟系统的总体方案
    3.2 机械结构设计
        3.2.1 负载电机的设计
        3.2.2 联轴器的选择
        3.2.3 试验工装平台的设计
    3.3 电气系统硬件设计
        3.3.1 主工控机的设计
        3.3.2 信号调理模块的设计
        3.3.3 可控电流功率负载模块的设计
        3.3.4 1553 B总线通信模块的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电机负载模拟系统的软件实现
    4.1 软件需求分析和整体设计
    4.2 LabVIEW可编程语言简介
    4.3 程序的人机界面
    4.4 数据采集及处理设计
    4.5 USB总线通讯设计
    4.6 1553B总线通讯软件设计
    4.7 数据存储及历史查询等设计
        4.7.1 访问数据库的方法
        4.7.2 数据库的设计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调试结果分析
    5.1 无刷直流电机控制和测试
    5.2 电机负载模拟系统测试
    5.3 电机信号误差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8)超级电容关键技术及其在电动汽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与意义
        §1.1.1 课题的背景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电动汽车车载储能技术研究现状
        §1.2.1 锂离子电池
        §1.2.2 超级电容
        §1.2.3 燃料电池
        §1.2.4 飞轮储能
    §1.3 车载超级电容器应用及关键技术发展现状
        §1.3.1 超级电容建模
        §1.3.2 车载超级电容均压技术
        §1.3.3 车载超级电容所组成的复合储能系统研究现状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1.4.1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论文结构
    参考文献
第2章 车载超级电容器建模研究
    §2.1 超级电容器组成结构与工作原理
    §2.2 双电层电容器经典物理模型
    §2.3 超级电容器的电气等效电路模型—经典R-C等效电路模型
    §2.4 基于支持向量机超级电容器建模
        §2.4.1 支持向量机原理及建模思想
        §2.4.2 实验验证
    §2.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超级电容器组均压原理及静态均压研究
    §3.1 超级电容器组均压的基本原理
        §3.1.1 单体参数的分散性对于端电压的负面效应分析
        §3.1.2 串联超级电容器组均压的分类及特点
    §3.2 串联超级电容器组静态均压技术研究
        §3.2.1 静态均压技术基本原理及方法
        §3.2.2 静态均压技术仿真分析
        §3.2.3 静态均压技术实验平台
    §3.3 静态均压技术实验研究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电动汽车车载超级电容器组动态均压技术
    §4.1 动态均压原理
        §4.1.1 动态均压技术
        §4.1.2 充电均压
        §4.1.3 放电均压
        §4.1.4 均压过程中“分流电容”状态分析
        §4.1.5“分流电容”的选取
        §4.1.6 动态均压过程分析
        §4.1.7 动态均压仿真研究
    §4.2 动态均压实验结果与分析
        §4.2.1 充电均压实验结果与分析
        §4.2.2 放电均压实验结果与分析
    §4.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一种新型车载基于超级电容的PVMI变换器研究
    §5.1 现有多电平逆变器研究现状简述
    §5.2 新型车载多电平逆变器设计与分析
        §5.2.1 新型多电平逆变器的拓扑结构
        §5.2.2 PVMI工作模式分析
        §5.2.3 电路充放电分析及时间序列t的计算
        §5.2.4 输出波形的傅里叶分析
    §5.3 仿真研究
    §5.4 实验分析研究
    §5.5 新型PVMI电路特性分析研究
    §5.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基于超级电容的复合储能系统在电动汽车中的应用研究——建模与仿真
    §6.1 引言
    §6.2 系统基本模型
        §6.2.1 超级电容简化模型
        §6.2.2 基本控制规律
    §6.3 能量回收控制策略
        §6.3.1 功率平衡控制
        §6.3.2 控制器设计的讨论
    §6.4 基于Matlab/Simulink的能量控制模型与仿真研究
        §6.4.1 超级电容的电流控制
        §6.4.2 功率平衡的能量回收控制
    §6.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7章 基于复合储能系统的制动能量回收系统——实验与验证
    §7.1 引言
    §7.2 制动能量回收系统的硬件介绍
    §7.3 制动能量回收控制算法的测试软件介绍
    §7.4 制动能量回收实验平台
    §7.5 制动能量回收实验
        §7.5.1 基本电机功率平衡控制实验
        §7.5.2 考虑电机内阻的电机功率平衡控制实验
        §7.5.3 直流母线电功率控制实验
        §7.5.4 考虑电机电感暂态储能的电机功率平衡控制实验
    §7.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全文总结
    §8.2 课题展望与建议
攻读博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9)基于压电技术的路面变形能量收集系统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课题来源
    1.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路面压电能量收集技术研究文献综述
    2.1 压电效应
    2.2 压电材料
    2.3 压电发电结构与装置
    2.4 压电能量收集电路与能量存储研究
    2.5 压电能量收集在自供电传感中的研究
    2.6 压电技术在道路中的应用
    2.7 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3 适合路面交通荷载的压电材料及换能结构研究
    3.1 路面压电发的机理分析与理论研究
        3.1.1 压电发电的理论基础
        3.1.2 路面功能及工况分析
        3.1.3 行车载荷下压电发电的理论分析
    3.2 压电材料分析对比
        3.2.1 压电材料分类
        3.2.2 压电陶瓷比选
    3.3 压电换能结构研究与测试
        3.3.1 压电换能结构分类
        3.3.2 压电换能结构分析与设计
        3.3.3 压电换能结构机械性能测试
    3.4 压电换能结构发电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3.4.1 荷载大小对发电性能的影响
        3.4.2 荷载频率对发电性能的影响
        3.4.3 温度对发电性能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4 路面压力发电器的试验研究
    4.1 沥青路面压力发电器使用工况
        4.1.1 沥青路面受力特点
        4.1.2 压力发电器面临的路用环境要求
        4.1.3 压力发电器封装的必要性
    4.2 压力发电器研制
        4.2.1 封装结构
        4.2.2 内部结构
        4.2.3 组装流程
    4.3 压力发电器力学电学性能分析
        4.3.1 压力发电器的抗压性能测试
        4.3.2 载荷大小和频率对压力发电器影响
        4.3.3 压力发电器疲劳性能测试
        4.3.4 小型加速加载MMLS-1/3室内试验路模拟轮载试验
    4.4 本章小结
5 压电能量收集系统的研究与测试
    5.1 压电发电特点
    5.2 能量收集电路
        5.2.1 常见能量收集电路分类
        5.2.2 商业化的能量收集芯片/模块
        5.2.3 自制能量收集电路
    5.3 储能单元比选
    5.4 输出控制电路选择
    5.5 压电能量收集、存储系统集成
    5.6 本章小结
6 路面压电能量收集技术实体工程验证
    6.1 依托工程概况
    6.2 压电路面发电系统方案分析与设计
        6.2.1 压电路面施工方案分析
        6.2.2 压力发电器布设方案
        6.2.3 沥青压电路面有限元模拟埋设层位分析
        6.2.4 预埋式压电路面在移动载荷下的响应
    6.3 压电路面发电系统施工流程
    6.4 压力发电系统测试
        6.4.1 加载方案
        6.4.2 测试结果分析
        6.4.3 发电量计算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主要研究成果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空间飞行器LED照明驱动电源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LED在空间中的应用
    1.3 LED驱动的发展
    1.4 LED驱动的设计
        1.4.1 LED驱动的拓扑结构
        1.4.2 电源设计简介
    1.5 空间飞行器LED驱动电源简介
    1.6 本论文写作安排
第二章 航天电子产品设计要求和电源方案
    2.1 设计原则
        2.1.1 机械设计
        2.1.2 电路设计
        2.1.3 热设计
        2.1.4 抗辐射设计
        2.1.5 可靠性安全性设计
        2.1.6 电磁兼容性设计(EMC)
    2.2 电源特性要求
        2.2.1 电压调整特性
        2.2.2 纹波和尖峰特性要求
        2.2.3 母线电压的瞬态特性
        2.2.4 二次电源的输出要求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LED照明驱动电源方案
    3.1 LED照明驱动电源基本功能
    3.2 研制要求
        3.2.1 供配电功能
        3.2.2 使用环境要求
        3.2.3 电性能指标及要求
        3.2.4 电源保护特性
        3.2.5 机、电、热接口要求
        3.2.6 可靠性要求
    3.3 电源方案
        3.3.1 负载特性分析
        3.3.2 电路拓扑
        3.3.3 控制方式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EMC设计
    4.1 电磁兼容的基本概念
        4.1.1 共摸干扰
        4.1.2 差模干扰
    4.2 EMC设计
        4.2.1 飞行器LED照明驱动电源的EMC设计须遵循以下准则
        4.2.2 关键电路和元器件的设计
        4.2.3 PCB板设计
        4.2.4 产品接地网络设计
        4.2.5 输入滤波器设计
        4.2.6 输山整流和滤波器
    4.3 本章总结
第五章 DC-DC变换电路设计
    5.1 浪涌电流抑制设计
    5.2 输入保险电路
    5.3 过压保护设计
    5.4 启动电路设计
    5.5 输出整流和滤波器
    5.6 控制电路设计
        5.6.1 PWM芯片选取
        5.6.2 MOSFET开关管选取
        5.6.3 软启动设计
        5.6.4 过流保护
    5.7 反馈网络设计
    5.8 辅助供电电路设计
    5.9 静电防护
        5.9.1 ESD防护设计原则
        5.9.2 静电防护分析与设计
    5.10 本章总结
第八章 机械结构、抗辐射设计
    6.1 结构设计
    6.2 力学验证
        6.2.1 环境试验条件
        6.2.2 材料参数
        6.2.3 模型和网格划分
        6.2.4 力学分析结果
    6.3 抗辐射设计
    6.4 本章总结
第七章 热设计
    7.1 热设计的作用
    7.2 热设计要求
    7.3 热设计
        7.3.1 输入条件
        7.3.2 热仿真分析及结果
    7.4 本章总结
第八章 可靠性设计
    8.1 设计输入
    8.2 可靠性设计准则
    8.3 可靠性模型的建立
        8.3.1 失效模式
        8.3.2 可靠性框图
    8.4 可靠性设计分析
        8.4.1 电源器件种类
        8.4.2 元器件失效率计算公式
        8.4.3 可靠度预计
    8.5 本章总结:
第九章 产品测试结果
    9.1 测试设备和仪器
    9.2 测试结果记录表
    9.3 本章总结
第十章 总结与展望
    10.1 总结
    10.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高效 高容 低阻抗 长寿命的表面安装电容的选型(论文参考文献)

  • [1]地质灾害监测RTU的硬件设计与实现[D]. 任玉良.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2]智能LED大灯驱动系统建模与分析[D]. 何全贵. 广东工业大学, 2021
  • [3]板料弯曲成形性能测试系统研发及试验[D]. 李孟祥.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20(04)
  • [4]单片微波混合集成功率放大器的研究与设计[D]. 郝瑞荣. 南京大学, 2019(11)
  • [5]基于LoRa的井盖状态监测系统研究与设计[D]. 李雷. 北京交通大学, 2019(12)
  • [6]宁波市推进“中国制造2025”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宁波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印发宁波市“四基”重点领域单项冠军产品产业链培育实施方案的通知[J]. 宁波市推进“中国制造2025”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宁波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宁波市人民政府公报, 2019(01)
  • [7]空间三相无刷直流电机的负载模拟系统研制[D]. 徐英智.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6)
  • [8]超级电容关键技术及其在电动汽车中的应用研究[D]. 丁石川. 东南大学, 2018(05)
  • [9]基于压电技术的路面变形能量收集系统研究及应用[D]. 杨海露. 北京科技大学, 2018(02)
  • [10]空间飞行器LED照明驱动电源设计[D]. 陈鸿翔. 兰州大学, 2012(04)

标签:;  ;  ;  ;  ;  

高效率、大容量、低阻抗、长寿命的表面贴装电容器的选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