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DSP实现高可靠数据传输

使用DSP实现高可靠数据传输

一、用DSP实现高可靠性的数据传输(论文文献综述)

曾凤娇[1](2021)在《基于异构计算平台的波前处理与控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适应光学在大口径地基望远镜、激光传输、激光通信、激光光束质量控制中具有重要作用。在激光光束净化工程应用中,采用自适应光学系统对激光光束进行实时波前校正,可以实现光束质量优化与光轴稳定度提升。作为自适应光学系统的“大脑”,波前处理系统的稳定高效是保证光束净化性能的重要环节。一方面,针对光束净化系统在机动平台应用和集成平台的搭载要求,波前处理平台需要在满足高实时性的基础之上,尽可能地做到小体积、低功耗、高集成度;另一方面,机动平台上的光束在传输过程中,除了会遭受到大气湍流等传输介质带来的光轴扰动影响外,还会面临平台和系统机械振动输入的低频和高频抖动,为此需要寻求一种可同时有效抑制低高频光束抖动的波前控制算法。因此,本论文——基于异构计算平台的波前处理与控制技术研究,需要针对光束低频宽带和高频窄带抖动抑制问题从波前处理平台和波前控制技术展开研究分析。本文首先明确了自适应光学系统中波前处理的工作流程与实时性需求,分析了基于Zynq异构计算平台的波前处理平台用于自适应光学系统中图像数据处理和并行化计算的优势,并介绍了该异构计算平台的协同设计方法与总体方案设计,完成波前斜率计算、波前复原与波前控制等功能模块设计,最终实现该波前处理平台的实时信号处理。接着,针对光束抖动抑制问题,提出基于LQG+PI的混合控制技术。该方法根据光束抖动来源对光束抖动信号建立具有实际物理意义的二阶自回归模型,分析其功率谱密度,进而完成对扰动信号的频率提取和模型参数辨识,并搭建了用于抑制光束抖动的复合控制系统,对响应矩阵线性偏移问题进行了优化改进,再通过数值计算仿真分析了所提混合控制策略的抖动抑制性能。最后,搭建了基于本文所提异构计算平台的自适应光学实验平台,对不同单一频率成分及复合频率成分的光束抖动信号进行基于LQG+PI控制的实验验证。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混合控制策略对低频宽带扰动和高频窄带抖动都表现出较现有常见控制方法更好的抖动抑制性能。

李隆胜[2](2020)在《面向5G移动前传的数字与模拟光纤传输关键技术》文中研究指明2018年,3GPP Release 15的冻结标志着第一个可商用的5G标准正式确立。随后,于2020年冻结的Release 16进一步丰富了5G应用场景,加快了全球5G部署进程。传统分布式无线接入网(D-RAN)基于宏基站组网,基站具有完整的基带处理功能。为节省无线接入网建设与运维成本,5G独立组网对集中化无线接入网架构(C-RAN)进行了重构,基带处理功能被解耦并分配到中央单元(CU)、分布单元(DU)和射频单元(RU),其中DU与RU之间的数据传输由光纤前传链路(fronthaul)承载。“5G部署,承载先行”,前传需提供大容量、高谱效率、低时延与高保真的传输性能且保持低成本,是5G组网中极具挑战的关键环节。前传解决方案可分为基于通用公共无线接口(CPRI)或演进版CPRI(e CPRI)的数字传输、模拟光载无线电(Ro F)传输以及数字模拟集成传输三类技术。本文围绕前传传输性能需求,针对上述三类前传技术方向开展了研究,其关键问题、主要学术贡献及创新点如下:一、面向CPRI数字前传的跃变四电平幅度调制技术基于下一代无源光网络(NG-PON)承载的CPRI链路中,低成本、低带宽器件的使用会造成高带宽信号的畸变,且PAM4等高阶调制格式的引入也会导致链路抗噪声能力降低。CPRI对传输链路的10-12误码率要求给NG-PON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本文提出了跃变四电平幅度调制(T-PAM4)的光调制格式以提升高速PON传输的可靠性与功率预算并满足CPRI的严苛误码率要求。T-PAM4符号由工作在2倍过采样的数模转换器(DAC)结合特殊设计的电平映射产生,接收端基于2倍过采样对T-PAM4进行二维判决以提升信号的抗噪声性能。实验验证了T-PAM4相较PAM4有5-d B的灵敏度提升。此外,该方案具有较低的硬件实现成本与计算复杂度。二、面向e CPRI数字前传的弹性量化技术相较于CPRI标准,5G前传最新标准e CPRI中传输的数据主要为量化后的频域无线IQ信号,具有更低的带宽开销。然而,采用e CPRI将导致前传数据量随无线网络负载的波动而动态变化。在满足前传峰值请求速率的前提下,过大的负载波动将导致前传带宽部署的冗余,影响了传输效率。此外,无线信道具有时变与频率选择性的功率衰落,加剧了上行IQ信号的量化噪声。针对以上问题,本文进行了如下研究:1)理论分析了频域IQ信号量化后的数据冗余度,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弹性量化精度方案以缓解e CPRI前传流量的动态特性,减少冗余带宽部署。利用e CPRI功能划分的优势,该方案根据IQ信号的无线信号质量与前传实时负载,自适应地调整IQ信号的量化精度。本工作主要贡献为搭设了符合3GPP标准的无线接入仿真系统,其结果为方案的实际应用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价值。系统实现了Low-MAC层与物理层基带功能及无线信道的传输,实验实现了前传IQ信号数据通过光链路的传输。结果表明仅以满载时牺牲1.2~1.9%的终端速率为代价,方案降低了~40%的前传峰值速率,提升了传输效率并节约了链路带宽。此外,本方案基于5G前传广泛部署的e CPRI,比基于CPRI的传输与压缩技术更具实际应用价值。2)理论分析了无线信道衰落对e CPRI前传量化噪声的影响,并据此提出了利用无线系统已有的信道估计结果或解调参考信号对IQ信号进行补偿的方案。该方案在低计算复杂度的基础上能够抑制前传量化噪声高达6.5 d B,可显着提升e CPRI对无线信号的保真度,该效果优于现有针对CPRI的时域补偿方案。三、基于模拟前传的片段时分复用传输技术相较于数字前传,模拟Ro F前传具有更高的传输谱效率。将多路无线IQ信号合并为单路高速模拟信号的复用技术是模拟前传中的关键问题,其中低复杂度的模拟TDM技术是备受业界青睐的候选方案。综合考虑5G多天线(MIMO)场景与低时延要求,TDM方案可采用MIMO信号采样点交织排列的技术以缩短复用时延。该技术依靠大量保护间隔时隙和变频结构来消除光纤传输后采样点间的干扰,分别导致链路传输效率的下降和复杂度上升。本文相应工作如下:1)理论分析了模拟TDM光纤传输对MIMO信号损伤,并针对MIMO交织TDM中采用过多保护时隙导致传输带宽浪费的问题,提出以信号片段为时分复用粒度的改进方案(Se-TDM)。该方案拥有低复杂度的系统结构,在传输谱效率与时延性能间取得平衡。在等效162-Gbps CPRI速率的模拟TDM传输实验中,该方案将传输谱效率提升21%,且支持的QAM阶数从64提升至256。2)提出了一种无变频操作的MIMO交织方案,进一步简化了前传复用结构,并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证明了该方案能够实现相同于现有技术的干扰消除效果。该方案直接复用基带IQ信号,更易于减小复用后的信号带宽,提升频谱效率。四、面向数字模拟集成传输的频谱零点填充技术单波长集成共传数字、模拟信号能够实现二者优势互补。集成传输面临硬件结构复杂、谱效率低和信号参数不兼容行业标准等问题。为此,本文开展如下研究:提出了频谱零点填充的集成传输方案,其创新点在于利用56-Gbps PAM4信号在28 GHz处固有的频谱零点,插入5G毫米波射频信号以实现无频谱间隔的高谱效率集成传输;方案中数字信号只需低成本低精度DAC产生,且数字和模拟射频信号分别遵从NG-EPON和5G标准;理论推导了光纤色散对集成传输系统中模拟射频信号质量的影响,并实验演示了频段选择策略以最大化模拟信号传输带宽;基于首次提出的发射机结构,实现了56-Gbps PAM4叠加10×400-MHz模拟射频信号的25-km传输,为目前报道的强度调制直检集成传输方案中最高的容量。综上所述,本文通过理论分析、仿真与实验验证对前传传输中的关键技术开展了一系列研究,为促进光纤承载的5G移动前传演进提供可行的参考方案。

刘力源[3](2020)在《稳频激光控制器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光通信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半导体激光器作为其中的主要光源,科学研究以及工业生产等领域对于其工作特性的要求也逐渐提高。针对输入电流以及器件温度的微小变化会对半导体激光器的输出频率产生影响的问题,论文提出了一种稳频激光控制器的设计方案。为精准控制其输出频率,基于半导体激光器稳频的理论基础,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工作在于,结合嵌入式芯片对激光器的电流和温度参数进行主动的补偿控制,采用光纤光栅反馈的方法得到频率对应的反射光强度信息,并实现对光纤光栅温度快速长期的稳定控制,论文着重阐述了微控制器软件部分的设计。创新点在于系统是基于嵌入式平台设计的,配置了高灵活性的实时多任务操作系统(RTOS),对外提供了可以设定起始工作位置和稳频精度的接口,更易对系统进行定制或扩展操作来满足实际应用。系统主要由激光器控制和光栅温度控制两个闭环过程组成,采用RTOS进行多线程控制,实现各线程模块的协同合作。论文分析了激光器参数控制原理,采用I2C和SPI方式与外围电路通信调整参数,ADC模块采集得到光强和温度信息并转换为数字量进行运算处理。为实现光栅温度控制功能,采用比较器和计数器模块配合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传感温度,计数器模块实现脉冲宽度调制(PWM)对半导体制冷片进行控制,结合PID算法优化其控制效果,达到稳定光栅光谱的目的。实现了自动确定最佳工作点和自动跟踪,以适应各种工作环境。论文最后根据布拉格光栅(FBG)的谐振波长随温度变化的原理,提出了一种基于分布式反馈(DFB)激光器的温度传感新方式,即采用DFB激光器作为无源器件实现温度传感。分析传感原理并搭建了平台进行实验,测量数据后对其重复性、线性度以及灵敏度进行分析,并与其他温度传感方式进行比较。研究表明,该方式具有体积小、成本低、消除了交叉灵敏度等优点,且灵敏度有所提高。

张永振[4](2020)在《雷达信号预处理的FPGA设计》文中提出随着雷达技术的发展,机载雷达的通道数、工作模式以及前端AD采样频率不断增加,传统的算法实现结构和数据处理顺序已不适用于高速、海量的回波数据流。板间数据的高速传输、板内脉冲数据的稳定存储以及多通道回波数据的实时处理成为雷达信号处理系统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针对上述需求,本文设计了一款预处理板卡,采用FPGA主控芯片,完成了多模式、多通道、多脉冲积累的雷达信号预处理流程。本文首先对数字下变频、脉冲压缩和动目标检测算法的原理和实现结构进行了研究,并结合项目需求,设计了基于Open VPX标准的雷达信号处理平台,同时搭建了SRIO高速互联网络,4×链路速率可达16Gbps,吞吐率高,适用于多块信号处理板构成的多通道雷达信号处理系统。然后给出了一套详细的工程化预处理实现方案。设计了两级抽取的结构完成数字下变频,解决了多模式、多通道处理占用乘法器和存储器资源过多的难题,并实现了多组滤波器系数的实时切换。以奇偶两路并行处理的方式实现了多通道数据脉冲压缩,并将两路处理结果拼接后写入到DDR3中,该方式处理速度可达到常规逐通道处理的两倍。针对两组DDR3乒乓操作占用大量FPGA高性能I/O资源的问题,提出并实现了单组DDR3划分两个空间进行乒乓操作的方案。接着给出了DDR3带宽利用率和缓存空间平衡的数据读取方案和两路动目标检测的高速实现方式,并介绍了FPGA逻辑设计过程中遇到的时序问题和对应的解决方案。最后设计了预处理板与其他板卡进行数据交互的通信接口。针对串行传输易出现数据偏斜的问题,设计并实现了高采样率进行采样取中间值和延迟训练DPA两种方案,均有较高的稳定性,分别用于低速率串口和高速率LVDS接口。利用QSFP和GTH收发器完成20路回波信号的接收模块设计,小体积高带宽的QSFP接口与串行通信的传输方式大大降低了PCB布线难度。以DOORBELL同步的方式实现了4块信号处理板卡之间SRIO传输流程的建立并将预处理结果以高带宽SWRITE格式进行组包发送。本文设计的预处理方案基于Open VPX硬件平台,以FPGA作为主控芯片,配合DDR3 SDRAM、串口、LVDS接口、QSFP光模块和背板SRIO协同完成了多通道雷达回波数据的高速处理,具有资源占用少、算法处理速度快、数据传输稳定性好等优点。通过Matlab对FPGA预处理算法结果进行验证,相对误差精度为10-4量级,并对预处理板卡的各传输接口进行多次调试,数据读写测试稳定,满足项目需求。

张丽雅[5](2020)在《面向工业物联网的无线终端低功耗编码器设计》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工业物联网的高速发展,传统工业开始向着智能化方向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对个层级之间信息的无线传输有着更高的可靠性和时效性要求。在无线通信系统中,信道编译码具有检查、纠错的功能,因此,可以提升信道传输中的抗干扰能力,降低误码率,提高信息的可靠性。由于编码器是无线通信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且功能较复杂,因此将编码器进行硬件实现后集成到数字电路中成为了现在主流的做法。随着数字集成电路集成度的提高,芯片的功耗越来越大,甚至于会影响其性能,对芯片封装技术、电源制造技术也带来很大的挑战。因此,低功耗编码器的设计对降低芯片功耗、提升芯片性能有着重要作用,对信息传输的可靠性、时效性有着更大的保障,对工业的智能化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信道编码工作原理、集成电路功耗来源的研究,用Verilog语言对信道编码进行硬件实现。在架构设计中采用了模块复用的方法,尽量减少资源的消耗,以降低功耗、提升性能。另外,在编码器的顶层设计中还加入了门控时钟低功耗技术,将非工作状态模块的时钟信号从顶层根部直接关断,最大程度地降低模块内部的无效翻转,从而降低了编码器的动态功耗。为验证编码器功能的正确性,本文在Linux系统下搭建了仿真验证环境,仿真验证结果表明编码器的功能正确。最后,本文做了前端flow流程,包含DC综合、PTPX时序分析、Formality形式验证、Spyglass检查,对编码器的功耗、主频、面积、吞吐率进行了性能分析,达到预期性能指标,并且输出可供后端流片使用的门级网表。

周兴文[6](2020)在《基于BBO算法的加速器电源数字控制器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在加速器系统中,电源的输出性能直接决定着加速器束流的质量,因此在加速器系统中电源控制器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时,随着国内强流重离子加速器(High Intensity Heavy-ion Accelerator Facility,HIAF)的规划与设计,使得对加速器电源控制器输出性能与控制器组之间协调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在传统控制器设计中,由于数字器件性能的限制导致很多优异的控制算法无法使用。但是,随着数字技术与集成电路的发展,涌现了很多高性能的数字器件,具备强大的数字信号处理功能。这使得以往必须用计算机才能实现的算法,如今可以在数字器件上实现,使得对高性能加速器电源控制器的设计成为可能。针对高性能加速器电源控制器的设计问题,本文利用FPGA与DSP以及生物地理学优化算法(Biogeography-based optimization,BBO)设计了一种基于智能优化算法的加速器磁铁电源数字控制器。首先,本文针对传统的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存储环(Cooler Storage Ring of the Heavy Ion Research Facility in Lanzhou,HIRFL-CSR)加速器电源控制器提出了一种基于总线式的模块化控制器设计架构,以提高电源控制回路对数字器件资源的合理利用率。在HIRFL现有电源控制器中FPGA系统设计架构存在逻辑资源浪费和内部逻辑模块化混乱的问题,导致FPGA功能的可扩展性受限,因此提出了基于总线式的模块化设计架构。实验表明,所提出的架构极大的减少了电源控制逻辑对数字器件逻辑资源的占用率,提升了对数字器件资源的利用率并减少了开发的周期。然后,本文对基于BBO优化算法的电源控制器的设计进行仿真验证与分析。首先将BBO算法进行改进,提出了一种基于整体迁徙策略的BBO算法,提升了算法的优化性能并有效减少了算法的运行时间和运行内存。然后利用数学建模方法得到电源样机的数学模型,并通过仿真实验证明了利用BBO算法调节电源控制器PI参数的可行性。最后在数字器件DSP中实现BBO算法,实验证明BBO算法完全可以在数字器件中实现。最后,本文利用提出的架构采用FPGA+DSP的数字器件,设计基于BBO的加速器磁铁电源数字控制器,完成了整个电源控制器的软硬件设计,并在电源样机上测试控制器,验证了所设计控制器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尚文军[7](2020)在《船载雷达对海目标实时算法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无人控制技术的飞速发展,无人机、无人陆地车以及无人潜艇等相继问世。水面无人艇虽然发展较晚,但发展速度很快。水面无人艇作为检测海洋、维护海洋权益的工具和现代化武器,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已成为国内外智能化海洋装备的研究热点。此外,海上走私船严重威胁着军人与人民人身、财产安全,水面无人艇的出现与发展很好对解决了这个问题。而无人艇载雷达作为水面无人艇的主要探测仪器,其性能直接决定了水面无人艇的探测能力,从而逐渐被人们重视。本文通过对无人艇载雷达主要算法进行研究,设计了FPGA+DSP的架构对其进行实现,搭建一套能够完成对海上走私船探测与跟踪的无人艇载雷达系统。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与完成的工作有以下几个部分:首先,本文研究了无人艇载雷达的主要算法及原理,在脉冲雷达测距的基本原理上对雷达的测距距离与作用距离进行讨论。利用和差波束实现雷达对角的测量,并针对回波信号中可能存在的杂波,给出了杂波的消除方法。并根据水面无人艇所要完成的探测任务给出了整体的信号处理方案。其次,本文根据水面无人艇的实际工作环境与探测目标,设计出了无人艇载雷达的整体参数,讨论了无人艇载雷达的视距问题,并给出了相应情况下的探测距离,针对具体参数对雷达功率进行分析。根据探测距离的不同,可将雷达设为三种探测模式,并保有线性调频信号与m-序列两种发射波形,并设计了相应模式下的雷达发射与接收时序。针对距离模糊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并对最小可检测速度进行分析,以及对雷达信号处理数据量进行了研究。最后,本文研究了无人艇载雷达在各个模块之间的通信过程,针对各模块之间的通信数据量选择了最优的接口,并给出了无人艇载雷达的通信系统方案以及具体的命令控制字格式。在基于FPGA+DSP的板卡上实现了信号处理,针对FPGA端,为了更好的利用其并行性与接口可控性,将数据采集、数字正交下变频、脉冲压缩部分让其分担。由于模式中存在一个脉冲重复周期中长短脉冲结合的情况,设计了一组并行流水。为了更好的实现数字正交下变频,设计了多阶FIR低通滤波器。同时,为保证数据的完整传输,在进入SRIO传输模块之前设计了一组缓存乒乓。在DSP端,由于其可以完成高精度浮点数据处理,让剩余数据处理部分让其分担。为了最大化利用多核处理架构以及保证数据处理的实时性,对多个核进行合理分配,并设计核间顺序、整体并行的处理架构。最终完成了无人艇载雷达的搭建与调试,实现了项目需求的全部功能。本文所搭建系统对无人艇载雷达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李根[8](2020)在《双定子永磁容错电机SiC基高功率密度电机驱动器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多电发动机是多电飞机的核心技术,其关键部件航空电动燃油泵系统需具有高可靠性、强容错能力和高功率密度。本文以构建20k W航空电动燃油泵电机驱动系统为目标,针对用于双定子永磁容错电机的SiC基高功率电机驱动器展开设计,研制了一台额定功率22k W、功率密度21.5k W/L的SiC基电机驱动器。本文主要内容如下:首先,为了实现电动燃油泵驱动系统的高可靠性和强容错性,本文采用一种新型永磁与磁阻并联型双定子永磁容错电机作为驱动电机,分析了电机结构特点、工作原理和数学模型,针对其驱动,提出了简单可行的余度控制策略,分析了正常工作状态、短路故障状态以及开路故障状态电机和驱动器的工作方式,实验验证了电机的转矩输出能力和驱动系统的余度工作能力。其次,为了实现电机驱动器的高功率密度设计,本文采用SiC MOSFET作为主功率器件,在应用层面,针对SiC本身的驱动和保护的特殊性以及被因SiC高开关速度凸显的驱动和功率级寄生参数问题作出分析,给出对应问题抑制方法,基于此设计了对应的功率电路,并进行了实验验证;对核心控制电路的设计方案优劣性作出分析,设计了紧凑的控制电路。最后,为了减小散热器体积,完成散热的精确设计,针对SiC MOSFET同步整流工作状态的导通方式进行分析,推导了导通损耗的计算公式;分析了电机绕组寄生参数和散热器寄生电容对开关损耗的负面影响,并基于双脉冲测试得到了开关损耗的计算公式;结合损耗分析,利用Ansys Icepak仿真设计了液冷散热器,实验验证了额定功率输出时驱动器的散热能力,完成了SiC基电机驱动器的高功率密度设计。

江耘宇[9](2019)在《一种组合导航计算硬件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随着SINS/GPS组合导航系统的结构和算法逐渐成熟和完善,实际应用中对适应SINS/GPS组合导航特点的嵌入式硬件平台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本文基于高速导航运算需求分析,结合SINS/GPS组合导航的特点,研究设计了一种基于DSP和FPGA的嵌入式导航计算硬件平台,以满足导航计算对硬件平台的微型化安装、实时性、高速度和高可靠性的需求。设计以TMS320C6748型DSP和EP4CE15F17I型FPGA为核心元件,其中,DSP负责导航解算,借助FPGA丰富的内部资源和强大的可编程能力扩展硬件平台通信接口,完成对GPS信号和IMU信号的接收和缓存。在硬件物理实现上,充分考虑导航计算硬件平台所处电磁干扰恶劣环境,对硬件平台的外围电路和存储器电路做了电磁兼容性设计,利用Cadence 16.6软件完成电路布局布线,设计绘制了嵌入式导航计算硬件平台的PCB板图。利用FPGA可重复编程特性,在片内扩展了6路UART的通信接口,使用Verilog HDL硬件编程语言设计异步串行收发IP核,完成了UART通信协议与收发时序的模拟,使其支持RS-232和RS-422串口通信协议和异步串行传输的基本功能。在接收模块设计中,采用16倍波特率多次间隔采样的方法解决了接收数据过程的起始位精确对准问题和抗噪声干扰的问题。此外,平台中设计的异步FIFO用于对数据进行缓存,解决了数据的跨时域传输问题,设计了异步FIFO空满状态机制实现对异步FIFO的控制。在DSP与FPGA的通信实现上,通过对比分析EMIFA接口访问信号逻辑与FPGA端的UART控制信号逻辑,设计了串口扩展选择合适的控制逻辑译码方案,从而保障DSP与FPGA之间有效的通信。最后通过Modelsim-Alter软件对所设计的功能进行仿真和硬件平台实物调试,验证了所设计的导航计算硬件平台可以满足SINS/GPS组合导航系统对微型化、实时性、高速度和高可靠性的需求。

马维华[10](2019)在《电推进飞行器的多舵机控制系统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电推进飞行器控制系统通常由飞行器控制计算机子系统、伺服子系统、通信子系统等组成。本文针对飞行器在空中运行时,需要多个舵面相互配合来完成各种飞行姿态的转换任务,提出并设计了一套可靠性高且反应迅速的多舵机伺服和通信系统的解决方案。该方案采用了高性能的DSP+FPGA作为核心控制架构,设计过流保护,信号隔离和电源滤波等机制增强了系统的可靠性和抗干扰能力。在通信上采用TTP协议,不仅加强了多个舵机伺服系统之间的通信速率,而且在其中一个舵机出现故障时,不影响整个系统的安全工作,提高了飞行器通信系统中各节点的冗余性。考虑到飞行器在野外工作时,经常会遇到一些不确定的情况,而使飞行器丢失,或者损坏。或者电源耗尽之后,无法工作,也不能让工作人员及时找回,而引起的遗失的情况,提出了采用最新的NB-IOT网络,进行实时的位置采样,并进行上报,这样在电源不足或失联的情况下,能通过NB-IoT网络上报当前飞行器的地理位置,方便工作人员进行回收。飞行器在空中飞行时,为了保障飞行器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将所有的驱动电路和控制器全部密封在电推进系统的内部,只有常用的串口留出来,这给整个电推进系统的优化升级带来了很多不方便的地方,于是需要研究设计出一款便于优化升级的软件系统。本电推进系统是基于多舵机控制器的TMS320F28377硬件平台开发的,通过分析TI公司的TMS320F28377的程序下载流程和FLASHIAP库函数,对DSP程序储存位置进行合理的分配,再设计出LABVIEW和BootLoader程序升级优化DSP程序,从而对整个电推进系统进行升级和优化。多舵机控制系统通过对每个控制器进行对位置角度和控制性能进行相关实验测试,根据实验结果可知,该系统控制性能理想,满足预期要求。而且通过查看NB-IoT网络反馈的GPS数据信息可知。在低功耗的状态下,能够将位置信息通过加密之后反馈到服务器,安全可靠。而且在飞行器的维护和优化上,设计了一套完善的软件优化方式,提高的软件系统可移植性和裁剪性。

二、用DSP实现高可靠性的数据传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DSP实现高可靠性的数据传输(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异构计算平台的波前处理与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自适应光学系统
        1.2.1 波前传感器
        1.2.2 波前校正器
        1.2.3 波前控制器
    1.3 波前处理平台与控制技术国内外发展及现状
        1.3.1 波前处理平台国内外发展及现状
        1.3.2 波前控制技术国内外发展及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第2章 基于异构计算平台的波前处理平台
    2.1 引言
    2.2 波前处理控制对异构计算平台的需求分析
        2.2.1 工作流程
        2.2.2 实时性分析
    2.3 异构计算平台的架构选型
        2.3.1 PS端APU
        2.3.2 PS端RPU
        2.3.3 PS端GPU
        2.3.4 PL端 DSP Slices
    2.4 基于异构计算平台的波前处理平台设计
        2.4.1 软硬件协同设计
        2.4.2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5 基于异构计算平台的波前处理平台实现
        2.5.1 图像显示系统搭建
        2.5.2 软硬件数据传输分析
        2.5.3 波前斜率计算模块
        2.5.4 波前复原计算模块
        2.5.5 波前控制计算模块
        2.5.6 波前处理平台运行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抑制光束抖动的波前控制技术研究
    3.1 引言
    3.2 光束抖动信号模型与参数辨识
    3.3 抑制光束抖动的LQG控制系统
    3.4 基于LQG+PI混合策略的光束抖动控制
        3.4.1 LQG控制器
        3.4.2 PI控制器
        3.4.3 LQG+PI的混合控制策略
    3.5 仿真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异构计算平台的波前处理控制实验验证与分析
    4.1 实验搭建
    4.2 实验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5.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面向5G移动前传的数字与模拟光纤传输关键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光纤承载的无线接入网研究背景
    1.2 光纤前传关键问题及研究现状
    1.3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4 本文的结构安排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高可靠CPRI数字传输与压缩技术
    2.1 基于跃变PAM4 调制格式的低误码传输技术
    2.2 基于椭圆滤波重采样的前传数据压缩
    2.3 CPRI前传FPGA系统仿真及时延验证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针对e CPRI数字前传的弹性量化精度技术
    3.1 针对无线信号质量多样性的灵活量化精度技术
    3.2 负载自适应的链路弹性容量方案
    3.3 基于无线衰落补偿的量化噪声抑制技术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承载MIMO信号的模拟光纤传输技术
    4.1 基于片段时分复用的模拟前传传输技术
    4.2 无中频变换的基带MIMO交织时分复用方案
    4.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数字与模拟前传集成传输
    5.1 零点填充技术原理及信号质量分析
    5.2 实验系统与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附录 缩略语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申请的发明专利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3)稳频激光控制器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激光稳频技术概述
        1.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2 论文主要研究目的及结构安排
    1.3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稳频激光控制器的总体设计
    2.1 半导体激光器稳频理论基础
        2.1.1 激光频率变化的数学模型
        2.1.2 影响频率稳定的因素
    2.2 激光稳频方法
        2.2.1 光反馈稳频技术
        2.2.2 直接电控稳频技术
        2.2.3 混合稳频技术
    2.3 稳频激光控制系统设计
        2.3.1 稳频方法与整体设计
        2.3.2 芯片选型与环境搭建
        2.3.3 CMSIS-RTOS接口
        2.3.4 多线程编程程序架构设计
        2.3.5 线程管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激光器控制系统
    3.1 激光器温度控制单元
        3.1.1 温度控制原理与电路设计
        3.1.2 I2C通信实现电阻控制
    3.2 激光器电流控制单元
        3.2.1 电流控制原理与电路设计
        3.2.2 SPI通信实现电流控制
    3.3 模拟数字采集转换单元
        3.3.1 模数转换整体设计
        3.3.2 结构体及寄存器设置
        3.3.3 乒乓操作中断函数
        3.3.4 数据处理程序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光栅温度控制系统
    4.1 光纤光栅温度检测模块
        4.1.1 热敏电阻
        4.1.2 模块检测原理
        4.1.3 温度检测的设计与实现
    4.2 光纤光栅温度控制模块
        4.2.1 硬件功能与逻辑控制
        4.2.2 PID控制算法
        4.2.3 温度控制的设计与实现
    4.3 控制效果的调整与分析
        4.3.1 参数整定方法
        4.3.2 实验结果分析
    4.4 稳频控制程序与接口设计
        4.4.1 最佳起始工作点设定
        4.4.2 稳频补偿程序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分布式反馈激光器的温度传感法
    5.1 温度传感方式比较
    5.2 温度传感原理
    5.3 系统设计与实现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雷达信号预处理的FPGA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论文内容安排
第二章 预处理算法原理和硬件平台设计
    2.1 数字下变频原理
        2.1.1 模拟正交采样法
        2.1.2 数字正交采样法
    2.2 脉冲压缩原理
        2.2.1 时域脉压方法
        2.2.2 频域脉压方法
    2.3 动目标检测原理
    2.4 硬件处理平台设计
        2.4.1 Open VPX标准
        2.4.2 雷达信号处理平台组成
        2.4.3 FPGA和时钟芯片选型
        2.4.4 交换芯片CPS1848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预处理算法的FPGA实现
    3.1 总体方案
    3.2 数字下变频实现
        3.2.1 混频
        3.2.2 滤波器设计及系数选择
        3.2.3 多相滤波及数据对比
        3.2.4 二次抽取
    3.3 脉冲压缩实现
        3.3.1 频域脉压
        3.3.2 验证和分析
        3.3.3 数据拼接
    3.4 DDR3读写设计
        3.4.1 DDR3基础介绍
        3.4.2 DDR3控制器设计
        3.4.3 单组DDR3乒乓操作
    3.5 动目标检测实现
        3.5.1 距离门读取控制
        3.5.2 数据存储控制
    3.6 时序优化方案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通信接口设计
    4.1 异步串行通信
        4.1.1 协议介绍
        4.1.2 模块设计及测试
    4.2 时序接收
        4.2.1 LVDS技术介绍
        4.2.2 采样模块设计
    4.3 光纤传输
        4.3.1 光纤传输基础
        4.3.2 数据接收设计
        4.3.3 光纤通信测试
    4.4 SRIO数据传输
        4.4.1 工作方式介绍
        4.4.2 通信建立及数据组包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工作总结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面向工业物联网的无线终端低功耗编码器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内容
第2章 无线终端编码器的工作原理
    2.1 PUSCH信道时编码器的工作流程
        2.1.1 CRC添加
        2.1.2 信道编码
        2.1.3 速率匹配
        2.1.4 信道交织
        2.1.5 加扰与调制
    2.2 EPUCCH信道时编码器的工作流程
    2.3 SPUCCH信道时编码器的工作流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编码器的硬件实现
    3.1 编码器的系统架构设计
    3.2 PUSCH信道数据信息编码的硬件实现
        3.2.1 CRC模块的硬件设计
        3.2.2 Turbo编码器的硬件设计
        3.2.3 速率匹配的硬件设计
        3.2.4 信道交织的硬件设计
        3.2.5 加扰与调制的硬件设计
    3.3 PUSCH信道控制信息编码的硬件实现
        3.3.1 RI控制信息编码的硬件设计
        3.3.2 CQI+HARQ控制信息编码的硬件设计
        3.3.3 GUL模式下控制信息编码的硬件设计
    3.4 EPUCCH/SPUCCH信道的硬件实现
        3.4.1 信息序列1-15bit时的硬件设计
        3.4.2 信息序列大于15bit时的硬件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编码器硬件设计中采用的低功耗技术
    4.1 低功耗技术介绍
        4.1.1 数字集成电路中功耗的来源
        4.1.2 低功耗手段
    4.2 基于门控时钟技术的编码器实现
    4.3 基于模块复用的编码器实现
    4.4 编码器不同应用场景的功耗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编码器的仿真、验证和性能分析
    5.1 编码器的仿真验证环境和结果
        5.1.1 搭建编码器的仿真验证环境
        5.1.2 编码器的仿真波形和验证结果
    5.2 编码器的FLOW流程
    5.3 编码器的性能分析
        5.3.1 编码器的主频
        5.3.2 编码器的功耗
        5.3.3 编码器的面积
        5.3.4 编码器的吞吐率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6)基于BBO算法的加速器电源数字控制器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加速器电源控制器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工作和章节安排
第二章 基础知识
    2.1 HIRFL-CSR传统数字电源架构
    2.2 BBO智能优化算法
第三章 HIRFL传统数字电源控制器架构的改进
    3.1 传统数字电源架构逻辑资源分析
    3.2 新的电源控制器架构
    3.3 实验验证
        3.3.1 性能比较
        3.3.2 新方案上机实验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BBO的电源控制器仿真与实现分析
    4.1 改进的BBO算法
        4.1.1 BBO优化算法的改进
        4.1.2 IMBBO的定义与算法
        4.1.3 实验对比分析
    4.2基于BBO的数字电源控制器仿真实验
        4.2.1 数字电源的数学模型
        4.2.2 电源控制器系统仿真实现
        4.2.3 实验结果及分析
    4.3 BBO的 DSP实现
        4.3.1 BBO的C语言实现及结果
        4.3.2 单核实现结果
        4.3.3 多核实现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智能优化算法的数字电源控制器的实现
    5.1 数字电源控制器整体架构
    5.2 主要硬件电路介绍
        5.2.1 主控板主要硬件电路介绍
        5.2.2 ADC 采集板
        5.2.3 PWM 驱动板
        5.2.4 故障&控制信号驱动板
    5.3 主要功能模块的实现
        5.3.1 FPGA与 DSP之间的通信实现
        5.3.2 DSP双网口通信的实现
        5.3.3 ADC信号采集的实现
        5.3.4 DSP八核算法处理实现
        5.3.5 光纤通信
        5.3.6 PI调节器闭环的实现
    5.4 实验结果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船载雷达对海目标实时算法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面无人艇
        1.2.2 无人艇载雷达
    1.3 论文主要工作和结构安排
第二章 无人艇载雷达主要算法原理
    2.1 无人艇载雷达工作原理
    2.2 数字下变频原理
    2.3 脉冲压缩原理
        2.3.1 线性调频信号脉冲压缩原理
        2.3.2 二相码脉冲压缩原理
    2.4 多普勒效应与多普勒中心估计
        2.4.1 多普勒效应
        2.4.2 多普勒中心估计
    2.5 动目标检测
    2.6 角误差估计
    2.7 CFAR检测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雷达系统参数计算
    3.1 雷达总体的参数指标
    3.2 无人艇载雷达参数设计
        3.2.1 无人艇载雷达视距问题
        3.2.2 无人艇载雷达平均功率分析
        3.2.3 雷达的脉冲重复频率设计
        3.2.4 雷达发射时序分析
        3.2.5 距离模糊设计
        3.2.6 发射信号波形
        3.2.7 最小可检测速度分析
        3.2.8 雷达的接收时序
    3.3 数据量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无人艇载雷达通信模块设计
    4.1 无人艇载雷达通信系统整体设计方案
    4.2 信号处理板卡与下行模块通信设计
        4.2.1 波形产生器部分
        4.2.2 波控部分
        4.2.3 伺服机部分
    4.3 信号处理板卡与显控部分通信设计
        4.3.1 UDP协议简介
        4.3.2 信号处理板卡与显控通信格式设计
    4.4 信号处理板卡内部通信设计
        4.4.1 DSP到 FPGA的通信设计
        4.4.2 FPGA到 DSP的通信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无人艇载雷达实时系统设计与实现
    5.1 实时系统整体流程设计
    5.2 FPGA信号处理部分
        5.2.1 FPGA芯片介绍
        5.2.2 数字正交下变频
        5.2.3 跨时钟域处理
        5.2.4 脉冲压缩
        5.2.5 数据打包处理模块设计
    5.3 DSP信号处理部分
        5.3.1 多核浮点DSP芯片介绍
        5.3.2 多核并行处理架构的设计与实现
        5.3.3 信号处理模块设计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双定子永磁容错电机SiC基高功率密度电机驱动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容错电机驱动系统的研究现状
        1.2.1 余度电机容错驱动系统
        1.2.2 开关磁阻电机容错驱动系统
        1.2.3 永磁容错电机驱动系统
    1.3 SiC基电机驱动器的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双定子永磁容错电机的结构与控制原理
    2.1 引言
    2.2 双定子永磁容错电机的结构
    2.3 双定子永磁容错电机的数学模型
    2.4 双定子永磁容错电机的余度控制策略
        2.4.1 双定子永磁容错电机正常状态运行
        2.4.2 双定子永磁容错电机绕组开路故障状态运行
        2.4.3 双定子永磁容错电机绕组短路故障状态运行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SiC MOSFET的电机驱动器硬件电路设计
    3.1 引言
    3.2 系统总体设计
    3.3 功率器件选型
    3.4 驱动电路设计
        3.4.1 米勒电容引入的串扰问题
        3.4.2 隔离电容引入的共模噪声问题
        3.4.3 驱动电路设计及验证
    3.5 功率回路设计
        3.5.1 功率回路寄生电感带来的关断电压尖峰及震荡问题
        3.5.2 功率回路寄生电感问题解决及验证
    3.6 保护电路设计
    3.7 电流采样电路设计
    3.8 电压采样电路设计
    3.9 旋变解码电路设计
    3.10 本章小结
第四章 SiC MOSFET损耗分析及散热设计
    4.1 引言
    4.2 同步整流状态下的SiC MOSFET导通损耗分析
        4.2.1 SiC MOSFET的同步整流工作模态分析
        4.2.2 SiC MOSFET沟道单独导通状态的导通损耗
        4.2.3 SiC MOSFET沟道与体二极管并联导通状态的导通损耗
        4.2.4 SVPWM调制策略下的导通损耗
    4.3 基于双脉冲测试的开关损耗分析
        4.3.1 双脉冲测试的原理
        4.3.2 电机绕组寄生参数对开关损耗的影响
        4.3.3 散热器寄生电容对开关损耗的影响
        4.3.4 基于改进双脉冲测试的开关损耗测算
    4.4 液冷散热器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双定子永磁容错电机驱动系统功能验证
    5.1 样机介绍
    5.2 驱动系统功能验证
        5.2.1 双定子永磁容错电机正常状态运行验证
        5.2.2 双定子永磁容错电机开路故障状态运行验证
        5.2.3 双定子永磁容错电机短路故障状态运行验证
        5.2.4 效率与温升验证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工作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9)一种组合导航计算硬件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嵌入式导航计算硬件平台发展现状
    1.3 研究意义及主要工作
2 导航计算硬件平台需求分析
    2.1 微型化需求分析
    2.2 SINS/GPS组合导航运算需求分析
    2.3 多路异步串口扩展需求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硬件平台搭建
    3.1 总体方案设计
    3.2 外围电路设计
        3.2.1 电源方案
        3.2.2 时钟电路设计
        3.2.3 JTAG调试接口设计
        3.2.4 异步串行接口电路
        3.2.5 BOOT启动模式选择电路
    3.3 存储器硬件电路设计
        3.3.1 SDRAM存储器电路
        3.3.2 NAND FLASH存储电路
    3.4 硬件平台PCB设计
    3.5 本章小结
4 导航计算硬件平台的逻辑实现
    4.1 异步串行通信协议
    4.2 UART的 IP核总体设计
        4.2.1 设计要求
        4.2.2 IP核功能模块组成
        4.2.3 UART顶层端口描述
        4.2.4 内部寄存器设计
    4.3 各功能模块设计
        4.3.1 波特率发生器
        4.3.2 发送模块
        4.3.3 接收模块
        4.3.4 异步FIFO设计
        4.3.5 中断仲裁控制
    4.4 DSP与 FPGA间的通讯
        4.4.1 FPGA与 DSP的接口设计
        4.4.2 EMIFA时序设计
        4.4.3 EMIFA地址映射
        4.4.4 UART端口控制信号逻辑设计
    4.5 本章小结
5 时序仿真及硬件平台测试
    5.1 时序仿真
        5.1.1 发送模块仿真
        5.1.2 接收模块仿真
    5.2 硬件平台调试
        5.2.1 电源测试
        5.2.2 UART的 IP核功能测试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工作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目录
    B.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10)电推进飞行器的多舵机控制系统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多舵机可靠性发展现状和前景
    1.3 论文研究的目标和意义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安排
第2章 多舵机控制的关键技术研究
    2.1 系统功能原理介绍
    2.2 MAXON三相无刷直流电机
        2.2.1 三相无刷直流电机工作原理
        2.2.2 三相无刷直流电机的结构
        2.2.3 无刷直流电机的数学模型
    2.3 通信协议
    2.4 NB-IoT网络
        2.4.1 NB-IoT物联网数据上报
        2.4.2 NB-IoT物联网数据下发
    2.5 BootLoader程序设计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多舵机控制的硬件电路设计
    3.1 多舵机控制系统硬件电路
        3.1.1 电源电路设计
        3.1.2 主控单元
        3.1.3 电流采集模块
        3.1.4 电流保护电路
        3.1.5 位置和速度采集模块
        3.1.6 信号隔离电路
        3.1.7 驱动芯片电路
    3.2 TTP通信模块
    3.3 NB-IoT通信电路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多舵机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4.1 多舵机控制策略
    4.2 TTP协议调度策略
    4.3 NB-IoT软件设计
    4.4 BootLoader软件设计
        4.4.1 CMD文件的编写
        4.4.2 BootLoader程序的设计
        4.4.3 COFF文件格式转换
        4.4.4 HEX文件格式
        4.4.5 系统升级服务程序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多舵机控制系统的实验结果
    5.1 程序优化升级测试结果
    5.2 多舵机控制系统测试结果
    5.3 实例结果分析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所开展的科研项目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用DSP实现高可靠性的数据传输(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异构计算平台的波前处理与控制技术研究[D]. 曾凤娇.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2021(08)
  • [2]面向5G移动前传的数字与模拟光纤传输关键技术[D]. 李隆胜.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3]稳频激光控制器的设计与实现[D]. 刘力源.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5)
  • [4]雷达信号预处理的FPGA设计[D]. 张永振.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5]面向工业物联网的无线终端低功耗编码器设计[D]. 张丽雅.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6]基于BBO算法的加速器电源数字控制器的设计与实现[D]. 周兴文. 兰州大学, 2020(01)
  • [7]船载雷达对海目标实时算法实现[D]. 尚文军.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8]双定子永磁容错电机SiC基高功率密度电机驱动器的研究[D]. 李根.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7)
  • [9]一种组合导航计算硬件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 江耘宇. 重庆大学, 2019(01)
  • [10]电推进飞行器的多舵机控制系统设计与研究[D]. 马维华.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使用DSP实现高可靠数据传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