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在文字,不在实物

文物在文字,不在实物

一、文物在文,不在物(论文文献综述)

李占云[1](2021)在《风景名胜区整体价值评价探索 ——以江郎山景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风景名胜区,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人文景观,是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中的独特类型,也是我国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整体性视角出发,对风景名胜区进行整体价值评价,提出将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精神价值纳入风景名胜区整体价值评价中,选取适宜的评价指标构建整体价值评价体系。利用GIS空间分析法,对江郎山景区进行整体价值评价实践应用,并得出景区整体价值分布图及景区保护建议。一方面有助于更好的认识风景名胜区,丰富了现有风景名胜区的评价体系,另一方面为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分级划定及科学管理提供价值参考。本文研究结果如下:(1)将整体性思想运用于风景名胜区评价及保护实践中,创新性地提出风景名胜区整体价值评价:基于Cite Space量化分析已有的风景名胜区评价研究文献,发现大多是对景观资源进行分级评价应用于分级保护规划中,其结果弱化了历史、文化等内在精神价值,因此提出风景名胜区整体价值评价。(2)构建风景名胜区整体价值评价体系,丰富了现有评价体系的理论基础:通过分析梳理大量文献,将精神价值纳入整体价值评价体系中,利用层次分析法、1-9标度法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确定评价指标并计算权重,构建风景名胜区整体价值评价体系,以期望评价结果可以应用于其保护规划实践。(3)江郎山景区整体价值评价应用,为其保护管理提供一些价值参考:基于评价体系,利用GIS空间分析法对江郎山景区进行各因子赋值量化评价,按权重叠加并进行重分类分析,将江郎山景区划定为整体价值极高、高、一般、低、极低五级分区,最终根据整体价值评价结果提出景区保护建议。

孙宏宇[2](2020)在《新媒体视域下故宫博物院文化传播研究》文中认为当前,新媒体的蓬勃发展为故宫文化传播注入新的活力。故宫博物院作为"中国古代最大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担负着保存、传承、弘扬和传播中国文化知识与文化精神的重任,其收藏的文物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潜在的商业价值。近年来,故宫通过新媒体平台拓宽文化传播和宣传渠道,打造承载故宫文化故事的文化创意产品,创新传承故宫文化,成为文化"网红"。故宫文化广泛传播的同时也对其文化创意产品的生产提出优质化、精品化的要求,故宫博物院借助新媒体平台创新文化传播路径,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新媒体环境下现代博物馆产业化发展提供经验和借鉴。

李欢[3](2019)在《文物保护宣传教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文物保护宣传不仅仅提高公众文物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的基础性工程,更是做好新时期文物保护工作、坚定民族文化自信的必要一环。从总体上看,目前文物保护宣传工作基础还比较薄弱,尚未从根本上摆脱宣传工作的被动局面。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宣传工作重视不够,宣传理念和方式陈旧;二是制度建设依然滞后,宣传工作仍不规范;三是全员宣传意识薄弱,宣传质量有待提高。导致公众的文物保护意识较差,没能意识到文物保护的重大意义。本文对文物保护进行交叉学科研究,结合建国以来宣传教育的历史经验教训,以《中国文物报》《文物参考资料》等史料为依据,分析其中的理论内涵与实际工作情况,以期为新时代文物保护宣传教育事业做出新的探索。全文内容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阐释文物保护宣传教育这一研究选题的依据和现实研究意义,通过文献综述可以发现,学者们对过去文物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而若想从过去的由文物部门为保护主体走向全民参与公众保护的格局,需要研究如何有效向文博圈外的一般公众进行宣传教育,通过非技术层面的软性宣传教育,潜移默化培养全社会保护文物,人人有责的氛围。第一章,概述了文物保护宣传教育的背景,主要从文物独特的性质,文物保护宣传教育对于提高公众文物保护意识的重要性以及文物对于丰富民族文物内涵等角度展开论述。第二章,重要分析我国文物保护宣传教育工作的特点:随着经济发展不断深化宣传教育内容,随着媒介变化而推新宣传教育形式,随着受众需求变化而实施分众化传播。文物保护宣传教育工作一直在推陈出新,但仍有不足,主要体现在第三章的分析:宣传教育主体单一、宣传教育路径固定化、宣传教育方法陈旧化。为此提出改进对策即第四章的主要观点:一是要发挥政府、社会组织和公众的普法主体作用;二要坚持法律硬性贯彻与软性宣传相结合的教育路径;三要开展以公众为中心的宣传教育活动。

郭少敏[4](2018)在《帛书老子视野下汉初的黄老之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73年马王堆墓葬被发现,之后高明整理出版了《帛书甲乙本老子》,本文将其与王弼本《老子》作文本对比,在帛书视野下,微探汉初法家统摄下的黄老之术,将汉初的各种社会思潮厘清。汉代学者重训诂,解经多从字词训诂和史书中找寻论据,《帛书甲乙本老子》的整理就体现了这一操作,而具体操作中渗透的智慧和手法也是此篇文章研究点。

骆莹[5](2018)在《基于传承模式的新农村乡土建筑设计探索 ——以江汉平原荆州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是以农业为主的文明古国,农耕文化孕育了伟大的中华民族。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致力于工业发展和城市现代化建设,社会各方面都取得了极大的进步,但是农村问题仍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在2017年的十九大会议中,首次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对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一步深化,对乡村环境方面的要求从“村容整洁”上升到“生态宜居”阶段。在这样的背景下,大量乡村建筑被更新,传统乡村建筑背后的文脉何去何从,已成为需要深入研究的严峻问题。本文以江汉平原荆州地区为例,首先通过文献查阅以及实地调研,以该地区部分具有代表性的传统乡土建筑为例,调查研究建筑的文化背景、建筑风格、建筑技术、装饰艺术等,总结出江汉平原荆州地区传统乡土建筑共同的地域特征以及文化内涵:它们都属于典型荆楚风格建筑;严格遵守传统营造制度;根据不同地域环境灵活改变建筑形制;运用传统石雕、木雕、彩绘等装饰手法。其次,通过对荆州地区农村现代民居进行实地调研,选取典型案例,调查分析其中的文化背景、建筑风格、建筑技术、装饰艺术等,总结现代民居的建筑特点:采用了新的建筑结构、建造技术和装饰方式。然后,将传统乡土建筑与现代民居进行对比,思考从传统乡土建筑到现代民居发生的变化,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剖析其产生的内在和外在因素。最后,针对江汉平原荆州地区的地域特征,提出传承模式的相应建议和观点:建筑功能适应现代需求;建筑风格装饰延续地域文化精髓。

朱丹[6](2015)在《坚韧是母亲最美的珠宝》文中指出谈到珠宝,最先浮现在我脑海中的不是一些价值连城的宝物,而是朴实无华却蕴含着情感和故事的宝贝。在我看来,珠宝作为一种物质,不过是元素排列下的产物而已,而一旦人们将自己的情感寄托于此,珠宝则变成独一无二的珍贵寄托。我出生在一个民风淳朴,生活简单的小镇。那种简单跟奢华完全扯不上关系。尽管如此,我印象中家乡总有一个最显示财富的时候,那就是女儿出嫁之日。这在我的家乡是超级大事,女儿临出门前,娘家姆妈就会摸索出藏了半辈子的红布,拿出一金项链或金手镯戴在新嫁娘身上。其实这些首饰大都简单至极,没有华丽的镶

白鹏飞[7](2015)在《历史类博物馆影视手段展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科技水平不断进步,文化与科技的日益融合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作为文化产业的构成部分,博物馆的发展也日益引起社会的重视。现代社会媒介形式日益丰富,与受众间联系日益紧密,对博物馆信息传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满足不断变化的受众需求,实现更好的信息传播效果,多元化的技术和手段被不断运用到博物馆的业务活动中。媒介在信息传播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针对文物展示方式的革新,是博物馆从业者一直以来都关注的问题。将影视手段和影视创作方法融入到博物馆文物展示过程中,基于影视手段的特点和优势,可以将文物信息更为有效的传递给受众,为博物馆文物展示方式的优化和革新,带来更为广阔的思路。我国的历史类博物馆大多建馆时间较早,展示方式较为传统和保守,信息传播效果也十分有限。文物的影视展示在历史类博物馆中的运用也处于较为表层的阶段,普遍存在“重形式,轻内容”的现象,展示只是借助了影视的形式,其播放内容较为欠缺,无法进一步吸引受众,对于效果的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因此,如何运用影视手段、影视创作方法对博物馆文物展示影片进行有效的创作,对博物馆文物展示效果的提升具有积极意义。本文关于历史类博物馆影视手段展示的探究,重点着眼于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对博物馆相关概念和内容进行梳理,在博物馆类型划分的基础上,归纳出历史类博物馆的发展现状及文物展示的特点;第二,基于传播学理论,对博物馆信息传播进行解读,对影响传播效果形成的因素进行分析,总结文物展示方式的革新给博物馆发展带来的启示和意义;第三,在对受众特点和需求分析的基础上,以实际调查为依据,了解受众对现阶段博物馆信息传播和影视展示的态度;第四,针对影视手段在历史类博物馆文物展示中的具体运用,结合案例分析,以纪录片的创作方法作为母体,对历史类博物馆文物展示影片的创作提出具体的原则和方法。通过对以上内容的分析和研究,笔者希望能够为今后博物馆信息传播效果的进一步提升,对博物馆文物影视展示影片的创作在方法上提供借鉴。

李一凡[8](2011)在《数字博物馆与新媒体观》文中认为伴随着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和全球化浪潮所导致的社会变革,人类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和现代文明的重大转型中,原有的文明在逐渐消失,人类面临新的文化遗产观和文化遗产传承的数字媒介大规模转移,人类的文明正面临第二个重大的转型期。人类新文化遗产观是为了继承和发展。数字博物馆从以物为中心到以人为本的理念正成为博物馆发展新的思考点。本文提出数字博物馆的新媒体观,运用新媒体跨界融合功能,在数字博物馆传播、服务、融合等方面推动数字博物馆走向新境界和新格局。

陈慧智[9](2010)在《中日文化交流中的铜镜研究 ——以宋镜东传日本为中心》文中指出铜镜是青铜铸制而成、用以照面饰容的妆奁用具,与古代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铜镜的地区之一,因其高超精良的铸技、华丽多姿的图饰、瑰奇繁复的铭文备受世人关注和喜爱,其在世界上的传播范围极广。中国铜镜文化对近邻日本也产生过重要且深远的影响,早在弥生时代,中国的汉镜就已经传入日本。此后,日本通过多种途径,源源不断地从中国输入铜镜,并在模仿中不断创新,最终制造出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和镜。铜镜作为中日文化交流的载体,二千多年来,从未间断它在海上传递的步伐,反映了不同时期中日文化交流的盛况,在中日两国长达两千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中担当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同时,铜镜作为一项重要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外延。因此,通过对这些铜镜的研究,有助于我们解读两国历史的真实面貌,深入探讨中日文化交流。本文论述的宋镜,由于正处于中国铜镜由盛转衰时期,其价值历来未受重视,所以关于宋镜的研究成果甚少。随着近年来考古新发现,宋镜的出土数量增多,尤其在海外日本,大量宋镜的出土发现,更值得人们重新审视宋镜的文物价值和历史意义。因此,本文拟对宋镜东传日本这一现象,试作初步探讨。本文运用学科交叉的方法,以历史学为主,综合考古学、文献学、民俗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和方法。本文拟以宋镜在日本的传播与影响为新视角,系统地收集、整理出土于日本的宋镜考古资料,通过其在日本的出土情况,结合相关中日文文献,分析宋镜东传途径、流播情况、影响,从而论证宋镜在中日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同时管窥日本吸收外来文化的特点。

刘爱河[10](2008)在《简论文化遗产的物质性和精神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化遗产的物质性与精神性是一对矛盾。物质性是指其外显的形态特征,精神性则是其文化内涵。物质性是外在形式,精神性是实质内容,形式表现内容。对文化遗产进行研究,不仅要对其物质实体进行研究,更重要的是揭示物质背后蕴含的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科技信息。正确认识文化遗产的物质性和精神性是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工作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二、文物在文,不在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文物在文,不在物(论文提纲范文)

(1)风景名胜区整体价值评价探索 ——以江郎山景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课题提出
        1.1.1 风景名胜区评价意义重大
        1.1.2 风景名胜区评价需重视整体性
    1.2 研究目标及意义
        1.2.1 目前研究存在问题
        1.2.2 研究目标及意义
    1.3 核心概念界定及研究对象
        1.3.1 核心概念界定
        1.3.2 研究对象
    1.4 研究概况及基本思路
        1.4.1 风景名胜区评价概况
        1.4.2 研究基本思路
    1.5 研究方法
        1.5.1 调查方法
        1.5.2 分析方法
    1.6 技术路线
2 风景名胜区景源评价与整体价值研究综述
    2.1 风景名胜区景观资源评价综述
        2.1.1 国内外景观资源评价
        2.1.2 景源评价形式及方法
        2.1.3 景源评价内容及指标
    2.2 风景名胜区整体价值研究综述
        2.3.1 整体价值相关研究内容
        2.3.2 风景名胜区的整体价值
    2.3 结论及启示
        2.3.1 景源评价研究趋向综合化
        2.3.2 景源评价重要性和局限性
        2.3.3 研究启示
3 风景名胜区整体价值评价体系构建
    3.1 评价体系构建方法和原则
        3.1.1 构建方法
        3.1.2 构建原则
    3.2 整体价值评价指标选取
    3.3 整体价值评价判断矩阵构建
        3.3.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3.3.2 构造判断矩阵
    3.4 风景名胜区整体价值评价体系
4 江郎山景区整体价值评价应用
    4.1 江郎山景区整体概况
        4.1.1 历史沿革
        4.1.2 自然人文
        4.1.3 评价及保护现状
    4.2 江郎山景区景源价值评价
        4.2.1 资源价值
        4.2.2 环境水平
        4.2.3 利用条件
        4.2.4 规模范围
    4.3 江郎山景区视觉景观价值评价
        4.3.1 视域范围
        4.3.2 观赏视距
        4.3.3 醒目景观
    4.4 江郎山景区生态价值评价
        4.4.1 高程
        4.4.2 坡度
        4.4.3 坡向
        4.4.4 水文
        4.4.5 用地性质
    4.5 江郎山景区历史价值评价
        4.5.1 神话传说
        4.5.2 名人事迹
    4.6 江郎山景区文化价值评价
        4.6.1 优良传统
        4.6.2 精神信仰
    4.7 江郎山景区整体价值评价
    4.8 江郎山景区整体价值保护建议
        4.8.1 江郎山景区整体价值分区保护
        4.8.2 江郎山景区价值保护原则
        4.8.3 景源价值与整体价值再探讨
5 结论与展望
    5.1 本文研究结果
    5.2 本文创新与不足
        5.2.1 创新点
        5.2.2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Ⅰ 专家调查报告
附录Ⅱ 江郎山景区风景资源分级表
附录Ⅲ 江郎山景区风景资源分类表
附录Ⅳ 风景名胜资源评价指标
附录Ⅴ 江郎山景区风景资源评分表
附录Ⅵ 作者简历

(2)新媒体视域下故宫博物院文化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故宫博物院文化传播的价值
    (一)国家发展的战略要素
    (二)文化传播的高端平台
    (三)公共服务的理想空间
    (四)文物收藏的重要载体
二、故宫博物院文化传播现状及问题
    (一)新媒体助力IP打造与文化传播
        1.打造“融媒时代”的年轻化IP
        2.多样化的传播形式
        第一,借新媒体进行宣传推广。
        第二,以文化创意产品为载体传播文化。
    (二)新媒体互动特性加速问题暴露
        1.内部管理体制紊乱
        2.运营问题突出
三、故宫博物院文化传播策略
    (一)树立新媒体观,积极运用多种新媒体手段
    (二)发扬工匠精神,重视文化产品质量
    (三)坚持两个功能并重,力争价值最大化
    (四)优化管理体系,严格规范产品授权

(3)文物保护宣传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路径
        1.研究目标
        2.研究内容
        3.基本概念解释
第一章 文物保护宣传教育必要性
    第一节 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
        一、文物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二、文物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
    第二节 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一、文物本身具有经济价值
        二、文物保护助力经济发展
    第三节 文物法制化的重要保证
        一、文物保护意识不足导致文物破坏现象严重
        二、宣传教育是提升公众文物保护意识的重要途径
第二章 文物保护宣传教育特点
    第一节 随着经济建设深化宣传教育内容
        一、经济恢复时期:宣传文物法律法规
        二、改革开放时期:传播文物知识
    第二节 随着媒介变化推新宣传教育形式
        一、政治化生态阶段:宣传教育形式单一
        二、市场化生态阶段:宣传教育形式走向多元
        三、数字化生态阶段:宣传教育形式多而新
    第三节 随着受众需求变化实施分众化传播
        一、以受众为中心
        二、精准化传播
第三章 文物保护宣传教育的困境
    第一节 宣传教育主体单一化
        一、文保宣传局限于文博系统内
        二、文保宣传难以列入非文保部门普法计划
    第二节 宣传教育路径固定化
        一、行政化思维导向
        二、阶段化特征明显
第四章 提升文物保护宣传教育效果的对策
    第一节 发挥政府、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协同作用
        一、从单一主体走向多元互动
        二、从政府主导走向公众参与
    第二节 法律硬性贯彻与软性宣传相结合的教育路径
        一、塑造法律权威
        二、创新宣传方法
    第三节 积极探索宣传教育新形式新方法
        一、满足公众多方面信息需求
        二、建设文物宣传教育多媒体平台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5)基于传承模式的新农村乡土建筑设计探索 ——以江汉平原荆州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和相关概念
        1.2.1 研究内容
        1.2.2 相关概念界定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相关研究综述
        1.4.1 国外研究动态
        1.4.2 国内研究动态
    1.5 研究方法和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2 荆州地区传统乡土建筑风格特征及传承的价值
    2.1 荆州地区基本概况
        2.1.1 荆州地区的历史沿革
        2.1.2 荆州地区的地理自然概况
        2.1.3 荆州地区的文化资源
    2.2 荆州地区传统乡土建筑类型及特征分析
        2.2.1 居住建筑特征
        2.2.2 商铺建筑特征
        2.2.3 礼制建筑特征
        2.2.4 公共建筑特征
    2.3 传统乡土建筑传承发展的价值
        2.3.1 建筑结构技术
        2.3.2 装饰构造及艺术价值
        2.3.3 遵循形式美规律
        2.3.4 体现的精神思想
    2.4 小结
3 荆州地区当代乡土建筑概况及思考
    3.1 荆州地区农村乡土建筑现状调研
    3.2 荆州地区新农村建设实例调研
        3.2.1 荆州市拍马村
        3.2.2 公安县义和村
        3.2.3 松滋市南海镇剑锋村
    3.3 调研结果分析
        3.3.1 民居室内功能空间分析
        3.3.2 建筑装饰的发展
    3.4 小结
4 新农村乡土建筑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4.1 新农村乡土建筑存在的问题
        4.1.1 乡村环境差乱
        4.1.2 失去乡村气息
    4.2 新农村乡土建筑传承与发展的影响因素
    4.3 国内成功案例
5 新农村乡土建筑的设计与研究
    5.1 建筑适应现代功能需求
        5.1.1 提高资源利用的合理性
        5.1.2 单体建筑功能适应当地生活
    5.2 传递地域文化及审美性精神
        5.2.1 延续地域文化
        5.2.2 新文化生活
    5.3 小结
6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历史类博物馆影视手段展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相关文献综述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2 关于博物馆的相关论述
    2.1 博物馆的定义
        2.1.1 博物馆的早期定义
        2.1.2 博物馆定义的演变
    2.2 博物馆的类型
        2.2.1 国外博物馆的类型
        2.2.2 国内博物馆的类型
    2.3 博物馆的功能
        2.3.1 博物馆的基本功能
        2.3.2 博物馆功能的演变
    2.4 关于历史类博物馆
        2.4.1 历史类博物馆的内涵及发展现状
        2.4.2 历史类博物馆文物展示的特点
3 基于传播学理论分析博物馆信息传播
    3.1 博物馆信息传播属于大众传播的范畴
    3.2 博物馆信息传播过程分析与解读
    3.3 影响博物馆信息传播效果形成的因素
        3.3.1 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
        3.3.2 传播媒介与传播效果
        3.3.3 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
    3.4 博物馆信息传播中文物展示方式的演变
        3.4.1 传统博物馆的文物展示──单向直线传播模式
        3.4.2 现代博物馆的文物展示──双向循环传播模式
    3.5 博物馆信息传播中影视手段的特点和优势
4 文物展示方式革新对博物馆发展的启示和意义
    4.1 文物展示方式革新对博物馆发展的启示
        4.1.1 以物为主导
        4.1.2 以人为核心
    4.2 文物展示方式革新对博物馆发展的意义
        4.2.1 揭示文物深层意义,提升信息传播效果
        4.2.2 实现了“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的转变
5 以问卷调查为基础的博物馆受众研究
    5.1 受众的定义
    5.2 受众的特点
        5.2.1 受众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5.2.2 受众接受信息的选择性
    5.3 关于博物馆文物影视展示的受众调查
        5.3.1 调查的内容和目的
        5.3.2 问卷的收集及分析
        5.3.3 问卷调查的启示
6 影视手段在历史类博物馆文物展示中的运用
    6.1 历史类博物馆影视展示现状分析
        6.1.1 文物影视展示成为热点
        6.1.2 文物影视展示仍有不足
    6.2 历史类博物馆影视展示案例分析
        6.2.1 案例一: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古代文明》
        6.2.2 案例二:2010 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动态版《清明上河图》
    6.3 历史类博物馆中实物展示与影视展示的关系
    6.4 历史类博物馆影视手段展示的原则和方法
        6.4.1 还原文物信息,反映历史史实
        6.4.2 展示宏达背景,注重细节挖掘
        6.4.3 深挖文物信息,增强故事情节
        6.4.4 重视人物塑造,真实再现历史
7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中日文化交流中的铜镜研究 ——以宋镜东传日本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要旨
引言
    第一节 选题意义
    第二节 先行研究成果综述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
第一章 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铜镜
    第一节 中国古代铜镜概况
    第二节 宋代以前的铜镜与中日文化交流
第二章 宋镜东传日本的时代背景
    第一节 宋代铸镜业的发达
    第二节 宋日贸易与日本对"唐物"的需求
第三章 宋镜东传日本的途径
    第一节 海商与宋镜
    第二节 僧侣与宋镜
    第三节 战争与宋镜
第四章 宋镜在日本的传播
    第一节 宋湖州镜在日本的传播
    第二节 宋镜在日本的存在形态
第五章 和镜的出现、发展与宋镜的影响
    第一节 和镜的出现、发展
    第二节 宋镜的影响
    第三节 宋镜与蓬莱纹和镜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目录
后记

(10)简论文化遗产的物质性和精神性(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化遗产”概念的由来及其演变
二、文化遗产的物质性和精神性
三、物质性与精神性:认识与实践

四、文物在文,不在物(论文参考文献)

  • [1]风景名胜区整体价值评价探索 ——以江郎山景区为例[D]. 李占云. 浙江大学, 2021(01)
  • [2]新媒体视域下故宫博物院文化传播研究[J]. 孙宏宇. 文化产业, 2020(24)
  • [3]文物保护宣传教育研究[D]. 李欢. 华东政法大学, 2019(03)
  • [4]帛书老子视野下汉初的黄老之术[J]. 郭少敏. 北方文学, 2018(21)
  • [5]基于传承模式的新农村乡土建筑设计探索 ——以江汉平原荆州为例[D]. 骆莹. 武汉纺织大学, 2018(01)
  • [6]坚韧是母亲最美的珠宝[J]. 朱丹. 芭莎珠宝, 2015(02)
  • [7]历史类博物馆影视手段展示研究[D]. 白鹏飞. 陕西科技大学, 2015(01)
  • [8]数字博物馆与新媒体观[A]. 李一凡. 创意科技助力数字博物馆, 2011
  • [9]中日文化交流中的铜镜研究 ——以宋镜东传日本为中心[D]. 陈慧智. 浙江工商大学, 2010(03)
  • [10]简论文化遗产的物质性和精神性[J]. 刘爱河. 理论月刊, 2008(05)

标签:;  ;  ;  ;  ;  

文物在文字,不在实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