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清降浊法临床应用实例

提清降浊法临床应用实例

一、升清降浊法临床应用举隅(论文文献综述)

谭晓宁[1](2021)在《于大君教授治疗慢性肾脏病疗效评价与用药规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慢性肾脏病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肾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并且持续时间超过3个月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疾病。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医疗卫生水平的显着提升以及人民生活方式的转变及人口老龄化社会进程的不断加速,我国慢性肾脏病的发病率正呈逐年攀升的趋势发展。目前,对于本病的西医治疗主要以支持治疗与对症治疗为主,并且结合本病的分期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慢性肾脏病早期,主要以治疗原发病、延缓病程进展为主;慢性肾脏病中期,在上述治疗措施的基础上,需要对患者的并发症情况进行评估,进而采取积极的干预及治疗。慢性肾脏病的晚期,则需要考虑进入肾脏替代治疗,并且采取相应的对症治疗及支持治疗等。但是上述治疗措施,只能控制患者的原发病及并发症,但是无法较好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中医药干预及治疗对于本病具有显着的优势,不仅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而且可以延缓慢性肾脏病病理改变的进展。挖掘中医名家诊疗慢性肾脏病的临床经验,对于中医药的继承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于大君教授,从事肾脏疾病的诊疗三十余年,对于慢性肾脏病的诊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目的借助数据分析及数据挖掘软件,对于大君教授诊治慢性肾脏病的临床医案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挖掘分析,评价于大君教授诊疗慢性肾脏病的临床疗效,并且挖掘其诊疗慢性肾脏病的用药规律。从而全面总结于大君教授诊治慢性肾脏病的学术思想及经验,为慢性肾脏病的诊疗提供中医药方法的参考及借鉴。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间于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肾病科于大君教授门诊就诊,并且明确诊断为慢性肾脏病的患者。主要研究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病历信息、处方及其辅助检查等。应用Excel建立数据库,统计患者的基本信息、原发病、病程、合并症、并发症、临床症状、辅助检查、辨证、处方等。应用SPSS Modeler18.0、SPSS Statistics 25.0软件及古今医案云平台进行数据挖掘。结果患者基本信息及疾病基本情况:本研究共纳入慢性肾脏病患者54人,其中男性33例,占总人数的61%;女性21例,占总人数39%。其中年龄最小者30岁,最大者85岁,平均年龄57.91±15.56岁。年龄分布在60-69岁的患者人数最多,为15例。54例患者中原发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者29例,约占53.7%,其次为肾病综合征11例,约占20.37%;代谢性疾病肾损害患者7例,药物性肾损害1例,恶性肿瘤相关性肾病3例,自身免疫性疾病肾损害1例;高血压肾损害2例。54例患者中病程最短者1年余,病程最长者30余年。平均病程年限为7.54±0.81年。其中患病病程6-10年者最多,为24例,约占44.4%。54例患者中合并症主要以原发性高血压、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及2型糖尿病为主,其中原发性高血压39例,高脂血症32例,高尿酸血症29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25例,2型糖尿病患者11例。54例患者中慢性肾脏病的并发症中以CKD-MBD及肾性贫血为主,其中并发CKD-MBD者28例,肾性贫血者18例。54例患者治疗前CKD分期主要以3期为主,27例,占纳入患者的50%。其次2期患者15例,约占27.8%,4期患者7例,占13%,5期患者5例,占9.3%。54例患者的中医病名诊断主要以虚劳为主,共计19例,血尿12例,尿浊及水肿各占10例,有3例患者诊断为腰痛。中医辨证分型,其中主证以气阴两虚证为主,其次为脾肾气虚证、肝肾阴虚证及脾肾阳虚证。兼证主要以湿瘀互阻证为主,其次为痰浊中阻证、中焦湿热证及脾虚水湿证。患者治疗前后的常见症状主要以倦怠乏力、食少纳呆、气短懒言、脘腹胀满、水肿、夜尿清长、腰酸膝软为主。疗效评价结果:疗效评价结果:将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进行比较,由治疗前的21.52±7.55降至治疗后10.26±4.20,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将患者治疗前后血肌酐、内生肌酐清除率变化情况进行比较,血肌酐由治疗前158.33±85.39降至145.94±85.0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生肌酐清除率由治疗前48.02±21.81升至55.06±28.5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4例患者经中西医结合治疗3个月后,中医症状变化且显效患者13例,有效患者39例,稳定患者2例。治疗前后内生肌酐清除率显效患者15例,有效11例,稳定20例,无效8例。治疗前后血肌酐显效患者10例,有效9例,稳定27例,无效8例。数据挖掘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16张处方,共涉及药物164味。其中黄芪为使用频率最高的药物,约为88.43%。使用频率大于50%的中药有7味,依次为黄芪、熟地黄、丹参、山药、陈皮、泽泻、黄连。164味中药的主要功效依次包括利水消肿、活血祛瘀、利水渗湿、燥湿化痰、生津养血。药物四气中使用频次最高的前4位依次是平、温、寒、微温,以上4种累计频率可达83%。药物五味主要以甘、苦、辛、淡为主,累计频率达89%。较少使用性味酸、涩的中药。药物归经主要以肝、脾、肺、肾、胃为主,累计频率达81%。对216张处方中164味中药进行复杂网络分析,得到核心药物组合的复杂网络图。其中核心药物组成依次包括黄芪、熟地黄、丹参、山药、陈皮、黄连、泽泻、党参、莪术、巴戟天。结论1.于大君教授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脏病,可显着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对于2、3期患者内生肌酐清除率及血肌酐具有显着疗效。对于4、5期患者治疗前后内生肌酐清除率及血肌酐的差异虽然不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但其变化体现为逐步改善的发展趋势。上述结果与纳入患者的年龄较大,疾病病程较长、观察治疗周期较短、纳入4、5期患者的合并症与并发症较多等因素相关。2.通过对上述54例患者216张处方的数据挖掘得出于大君教授治疗慢性肾脏病的常用高频药物主要为黄芪、熟地黄、丹参、山药、陈皮、泽泻、黄连。临床遣方用药较为平和,以平补平泻为主。于大君教授治疗慢性肾脏病以扶正为主兼顾祛邪,扶正以健脾和补肾为主,临床常用黄芪、党参、熟地黄、山药、白术等健脾益肾。在益气养阴的基础上尤其重视温阳,常用巴戟天等。对于本虚较重的患者擅用血肉有情之品补益精血,如龟甲胶、鹿角胶等。祛邪主要针对湿热、痰浊、瘀血、气滞为主。常用荷叶、薏苡仁、黄连等清热利湿;石菖蒲、苍术等燥湿化痰;丹参、莪术、地龙、鬼箭羽等活血化瘀通络;陈皮、苏梗等行气。在兼顾本虚标实之外尤其重视给邪以出路,常用大黄等通腑泄浊;泽泻、萆薢等利尿通淋。而且根据以药测方,总结于大君教授临床诊治慢性肾脏病的常用方剂。常用益气补肺常用如玉屏风散,益气固表;补脾健脾常用如升阳益胃汤、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益肾滋阴温阳常用如肾气丸、左归丸、右归丸、龟鹿二仙胶;肺脾肾兼顾常使用如参芪地黄汤、麦味地黄汤等地黄汤系列方;对于以大量蛋白尿为主,表现为肾虚失其固摄的患者使用如金锁固精丸等。针对湿热之邪,属于湿滞脾胃者常用平胃散;湿热内蕴者常使用苏叶黄连汤、三仁汤;湿热下注者八正散、四妙丸;针对痰浊之邪,常使用二陈汤、橘皮竹茹汤;针对气滞者常使用柴胡疏肝散、越鞠丸、半夏厚朴汤;针对瘀血之邪,常使用鬼箭羽、泽兰、益母草等血水同调;或丹参、延胡索、郁金等气血同调;或水蛭、地龙、穿山龙等活血通络。其次,重视给邪以出路,邪去则正安。利小便常使用方剂如八正散、冬葵子茯苓散等;常用药如车前子、白茅根等;通大便常用熟大黄,因气阴两伤,肠道失润者,常伍麻子仁等质润多脂之品。3.于大君教授对于慢性肾脏病的治疗常从脏腑辨证论治及病因辨证论治入手,脏腑辨证论治主要从肺、脾、肾三脏入手,从肺论治,主要由于肺气亏虚,卫外不固,风热毒邪侵袭肺络所致,发病之初往往以风热表实证为主,久则转变为肺气亏虚证。故发病之初以疏风清热解毒利咽为主,兼以益气固表;从脾论治,主要由于脾气亏虚,湿邪内蕴所致。因此临床常从健脾化湿入手论治;从肾论治,主要由于肾虚为主,进而需区分以偏阴虚还是偏阳虚为主,或者阴阳两虚,治疗主要采取补肾温阳或滋肾养阴,同时需兼顾其阴阳互根,临证遣药组方需谨记滋阴须佐温阳,温阳不忘滋阴。其次,蛋白尿是慢性肾脏病的常见临床表现之一,中医认为蛋白质为人体内的精微物质,肾失固摄是导致精微物质外泄是主要原因之一。因此,于大君教授临床上常用补肾涩精法治疗蛋白尿。病因辨证论治主要从湿热、痰浊、瘀血论治,于大君教授认为湿热之邪贯穿慢性肾脏病的始终。因此,清热利湿为治疗慢性肾脏病的基础。进而根据其病因偏痰浊与血瘀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治法。于大君教授临床用药具有如下特点:首先,临证遣方用药具有精细平和,用量轻巧的特点。临床常选用性味平和之品。其次,于大君教授认为阳气为全身之气的根本,温煦、推动全身气机的运行,阳气亏虚,则气机壅滞,久则酿生湿、浊、痰、瘀等邪。因此,治疗上针对此类本虚标实之证,在扶正祛邪的基础上尤其注重温阳;临床组方配伍注重调畅气机、给邪气以出路,擅用“通法”。慢性肾脏病的病机以本虚标实为主,标实常以湿、浊、痰、瘀等邪为主,以上诸邪易壅塞气机而致病,故宜用通法,宣通气机,气机调畅,邪去正安。

王小强,罗钢,杨云芳,王凌雪,白雪[2](2021)在《中医内治法的拓展与创新运用》文中研究指明中医治法是中医整体观念指导下的关键环节,即沟通证候与方剂之间重要的思辨桥梁。通过整理近年来所报道的、较为新颖的中医内治法术语,分析双心同调、通经调脏、益肾平虑、治血先治风、燮理三焦、通导解毒、三蠲促凋、和解聚散、开门法、中轴四轮、三步序贯等治法内涵与创新之处,发现这些新术语多来源于中医传统治法的拓展,或当代医家的创新理论、临床经验总结,而部分治法也引入了现代医学认识,并不断地推动着中医治法理论的临床运用。

刘艳华,初洪波,王银萍,张守琳[3](2021)在《升清降浊法治疗痛风的理论探讨及临床应用》文中指出目前对于痛风及高尿酸血症没有确实有效的根治药物,一部分痛风患者正气不足、浊邪内蕴,从而发病,故认为脾肾亏虚、湿浊内蕴是痛风发病机理之一,治疗应补肾健脾、利湿化浊,从而升清降浊,恢复人体正常气化功能。治疗着眼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通过探讨升清降浊法治疗痛风的理论基础,列举临床应用。

朱俊[4](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王钢教授辨治慢性肾衰竭临床经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基于对王钢教授多年来诊治慢性肾衰竭医案的整理,建立医案数据库,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王钢教授临床辨治慢性肾衰竭医案数据整体研读,系统性回顾王钢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竭的整体辨证及遣方用药的思路,总结其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使其能够得到较为全面的继承,同时为中药延缓慢性肾衰竭病程进展提供经验。方法:(1)运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对建国以来慢性肾衰竭中医药相关文献和王钢教授本人及其相关临床经验文献进行分析;(2)运用综述的方法,论述目前中医诊治慢性肾衰竭的研究现状及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运用;(3)运用数据挖掘技术的频数分析、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方法,对王钢教授2017年7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诊疗的住院慢性肾衰竭患者医案中符合标准的1000诊次病案进行数据挖掘,重点挖掘医案中的性别、年龄、症状、舌苔、脉象、原发病、病机、方药等内容,结合王钢教授的临证经验对挖掘结果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4)运用分层数据挖掘分析和典型病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王钢教授在治疗5种不同原发病的辨治思路;(5)运用访谈实录的方法,进一步总结王钢教授辨治慢性肾衰竭的经验和思路。结果:(1)数据挖掘结果:1000诊次中男性254例,就诊604次;女性患者156例,就诊396次,平均年龄54.2岁。核心临床症状为乏力、腰酸、泡沫尿、下肢肿、夜尿频;核心舌质为舌淡、舌红、舌暗;核心舌苔为苔薄黄、苔白腻、苔薄白;核心脉象为细脉、滑脉、沉脉、弦脉;核心病机为脾肾亏虚、湿浊内蕴、瘀血阻络、湿热蕴结;高频药物有32味,分别是土茯苓、茵陈、蒲黄、五灵脂、车前子、大腹皮、猫爪草、槐花、六月雪、甘草、紫菀、泽兰、黄连、茯苓皮、金银花、大黄、苍术、枳实、槟榔、蒲公英、何首乌、大枣、牛膝、黄芪、郁金、菟丝子、萹蓄、川芎、太子参、白术、杜仲、玉米须。(2)核心方:①太子参、黄芪、甘草、大枣、杜仲、牛膝、苍术、茯苓皮、泽兰、大腹皮、玉米须、车前子、槐花、土茯苓、大黄、枳实、槟榔、茵陈、五灵脂、蒲黄;②何首乌、菟丝子、川芎、郁金、金银花、黄连、紫菀、蒲公英、萹蓄、六月雪、凤尾草、猫爪草;③白术、山茱萸、当归、紫河车、积雪草。(3)兼证用药:①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湿热证之大量蛋白尿:僵蚕、全蝎、龙葵、山慈菇、芡实、石韦、牛蒡子、黄芩、肾炎草、黄蜀葵花;②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糖尿病之大量蛋白尿:枸杞、菊花、谷精草、海螵蛸、瓦楞子、金樱子、穿山龙、虎杖、鬼箭羽、白花蛇舌草;③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水肿:丹参、桃仁、红花、水蛭、益母草、猪苓、葫芦、防己、黄精、肉桂、虎耳草;④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咽痛、咳嗽、痰湿中阻:玄参、桔梗、冬凌草、射干、薄荷、木香、砂仁、半夏、陈皮;⑤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胃气上逆:藿香、佩兰、竹茹、吴茱萸、赭石、炮姜、冬瓜皮、桑白皮、连翘;⑥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高尿酸血症、皮肤瘙痒:秦皮、秦艽、鸡血藤、丝瓜络、地肤子、白鲜皮;⑦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寐差、水肿、脾胃不和、血尿、蛋白尿:合欢皮、酸枣仁、首乌藤、龙齿、柏子仁、椒目、葶苈子、紫苏梗、白及、石莲子、刘寄奴。(4)分层数据分析结果:①原发病为膜性肾病的慢性肾衰竭重用补气通阳、淡渗利水药;②原发病为IgA肾病的慢性肾衰竭重用清热利咽、养阴利咽、健脾补肾药;③原发病为高尿酸血症的慢性肾衰竭重用活血通络、清热利水、降尿酸药;④原发病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慢性肾衰竭重用清热解毒、化湿利水药;⑤原发病为2型糖尿病的慢性肾衰竭重用养阴清热、祛风通络、通阳活血药。结论:通过研究发现,王钢教授认为慢性肾衰竭病位在肾,核心病机为脾肾亏虚、湿浊内蕴、瘀血阻络、湿热蕴结,肾元亏虚是发病基本之因,湿浊和瘀血贯穿整个病程始终,湿热导致病情反复加重的重要病理因素。结合数据挖掘总结王钢教授辨治慢性肾衰竭的思路为:围绕“肾劳”病名,强调病因多变,虚实辨证;维护肾元,阴平阳秘;和缓治本,多脏同调;清利活血,诊治关键;疏滞泄浊,贯穿始终。结合访谈实录总结王钢教授辨治慢性肾衰竭经验为:强调整体辨证,随症就因,善用复方;精于配伍,巧用药对。重视处理合并症,多途径、多靶点治疗。强调治疗与调摄相结合:重视原发病,饮食疗法,预防感染,稳定情况,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

高志浩[5](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探索脾升胃降理论治疗慢性肾衰的中医用药规律》文中认为目的应用数据挖掘的方法,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探究当代医家基于脾升胃降理论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中医临床用药特点及配伍规律,以期为临床提供新的理论指导及用药思路。方法应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对自建库以来在中国学术文献总库(CNKI)、维普、万方中文期刊数据库的基于脾升胃降理论治疗慢性肾衰竭的相关文献进行数据挖掘,探究当代医家基于脾升胃降理论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中医临床用药特点及配伍规律。结果通过对筛选出来的256首处方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共使用195味中药,前10味高频次使用中药依次为:茯苓、党参、白术、大黄、黄芪、半夏、陈皮、甘草、丹参、砂仁;药物四气统计显示,温性药物使用最多,为1343次,占比44%,热性药物使用最少为48次,占比2%;药物五味统计显示,其中甘味药应用最多,使用1343次,占比39%,辛味药、苦味药次之,咸味药使用最少,使用53次,占比1%;药物归经分析显示归经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脾经、胃经、肺经、肝经、肾经、心经;设置支持度个数为80及置信度0.8,利用关联规则分析,可导出29条用药规则;利用熵层次聚类法提炼组合出治疗新处方共23首。结论:1.当代医家基于脾升胃降理论治疗CRF使用频率最高的前十位药物为茯苓、党参、白术、大黄、黄芪、半夏、陈皮、甘草、丹参、砂仁。其中补气药4种,攻下药1种,理气药1种,化痰止咳平喘药1种,活血祛瘀药1种,化湿药1种,利水渗湿药1种,攻补同施,与升降理论中补益升清,泄实降浊相匹配,同时也说明了CRF本虚标实的病机,本虚以气虚为主,标实以湿浊、血瘀为主。2.在中药中归经频次统计中,由高到低依次为脾经、胃经、肺经、肝经、肾经、心经。客观的反映出医家基于脾升胃降治疗慢性肾脏病的思路;在药物四气五味的统计中,以甘温药物最多,苦寒次之,反映了当代医家寒热共用,补泄兼施的用药思路。3.本研究通过中医辅助传承平台进行分析,最终得出基于脾升胃降理论治疗CRF核心药对29个,中医新方23首,为临床治疗提供给了一定的理论指导及新的用药思路。

董婷,杨文明,张娟,黄鹏,李祥,何望生[6](2019)在《导师制联合迷你临床演练评估在中医脑病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在中医脑病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应用导师制联合迷你临床演练评估(Mini-Clinical Evaluation Exercise,Mini-CEX)模式,验证该方法的利弊。方法:60名规培医师依照学号随机分为对照组(30名)和实验组(30名),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带教和考核,实验组采用导师制带教和Mini-CEX考核,对比两组考核成绩,同时对两组规培医师和带教老师的满意度进行调查。结果:在考核满意度上,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在考核等级评判中优异的比例,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实验组第二次考核的等级高于第一次考核,其中人文沟通等得分明显提高。结论:导师制联合Mini-CEX的考核模式可与临床工作同步进行,具有具有客观、合理和操作性强等特点,能显着提高规培学员对神经系统常见疾病的诊疗水平,进而提升医疗质量,可在中医脑病专业规培带教考核中进行推广。

刘素贤[7](2019)在《柏树纲教授以“相反相成”法配伍辨治慢性糜烂性胃炎学术经验总结》文中研究表明慢性糜烂性胃炎(Chronic Erosive Gastritis,CEG)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慢性胃部疾病,超过半数的慢性胃炎为糜烂性胃炎,且有极高的癌变倾向。目前,诊断糜烂性胃炎需结合胃镜检查及胃黏膜病理检查。西医治疗CEG多从改善消化道症状入手,通过抗幽门螺杆菌(Hp)感染、保护胃黏膜、促进胃动力等缓解临床症状,具有见效快但易复发的特点。本病在中医学中,属于“痞满”、“胃脘痛”等范畴,根据从秦汉时期《黄帝内经》对相关病症的记载到近代医家对本病的详尽分述,中医药疗法对本病疗效确切,可有效防治本病的进一步传变。“相反相成”配伍法是指将性味、功能、作用趋向相反的药物组合配伍治疗错综复杂的证候,达到相反相成效果的中药配伍方法。中医以相反相成法治疗本病源远流长,早在《伤寒论》中即有呈现,张仲景以半夏泻心汤治疗本病,方中采用寒热并用的方法;《金匮要略》以枳术汤治疗本病,方中消补兼施并以消为主;张元素《医贯》所载枳术丸消补同用,以补为主;李玉奇教授“以痈论治”理论及周学文教授“毒热”学说均采用清补兼用法。柏师融汇古今各家学术思想,根据脾胃生理病理特点、CEG发病机制、发病特点,结合三十余年临床经验,提出了治疗CEG(中医痞证)的系列观点。认为脾胃生理特点主要在“平衡”,即阴阳平衡、寒热平衡、燥湿平衡及升降平衡。而CEG病机关键在于“失衡”,即阴阳失衡、寒热失衡、燥湿失衡及升降失衡。在对CEG病机深入认识基础上,老师将哲学“维度”的概念引入中医,从四个维度整体分析本病病机,认为本病临床症候特征为虚实兼夹、寒热并见、润燥失宜、升降失司。临床上,辨证宜重视整体辨证,从四个维度(虚实变化、寒热分布、津液运输与气机紊乱)及八个要素(虚、实、寒、热、润、燥、升、降)全面、系统、精准的评估脾胃病因病机症候状况,此谓之“和胃八纲”。《温病条辨·致病法论》载:“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疗CEG的关键在于平衡,平衡四维八纲的关系,以“相反相成”法实现脾胃平衡,体现了中国文化中正平和的哲理和艺术。古有《易经·系辞上传》:“易有太极,是生二仪,二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而今以相反相成配伍法治疗CEG之要点有一个核心:平衡;两个趋向:正与反;四个维度:虚实变化、寒热分布、津液运输与气机紊乱;八个要素:虚、实、寒、热、润、燥、升、降。针对CEG临床症候及治疗CEG核心要点,并融汇消补兼施、温清互用、润燥并进、升清降浊诸法于一方,老师拟定“八味和胃饮”用治本病:白术与鸡内金、干姜与栀子、陈皮与玉竹、黄芪与紫苏梗。其中白术与鸡内金消补同用;干姜与栀子寒热并用;陈皮与玉竹润燥互用;黄芪与紫苏梗升降相因。文章末尾典型病例举隅,体现柏师如何将这种配伍方法运用于临床及根据上述四对病机变化调整用药的具体模式。

刘丽芳,肖泓,杨秋萍[8](2018)在《升清降浊法论治失眠症》文中认为失眠症属于中医病证中"不寐"的范畴,不寐的病因有很多,但是其病理变化总属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不寐病位在心,与肝、脾、肾密切相关摘要:失眠症属于中医病证中"不寐"的范畴,不寐的病因有很多,但是其病理变化,总属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不寐病位在心,与肝、脾、肾密切相关。导师临证时结合失眠的发病机制,立足于整体观的基础上,运用升清降浊法,调整阴阳治疗本病,收到良好的疗效。

刘珍,邓天好,谭达全[9](2016)在《半夏泻心汤治疗便秘的中医研究概况》文中指出便秘是一种常见的胃肠功能失调症,既是一种独立疾病,又是其他病证的常见并发症。根据罗马Ⅲ标准[1]定义为:(1)排便困难,硬便,排便频率减少或有排便不尽感;(2)每周完全排便<3次,每天排便量<35g;(3)全胃肠或结肠通过时间延长。近年来,随着饮食结构、疾病谱的变化,以及精神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影响,我国成年人群便秘患病率约为3%17%,且发病率在不断增加,成为影响现代人生

徐一兰,贾英杰[10](2015)在《升清降浊法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文中提出阐述了升清降浊的含义,详细探讨了恶性肿瘤清浊相扰、升降失常的机制,从临床角度提出了培补中气、温补肾阳、散瘀通络、解毒抗癌、通腹排浊等具体治疗方法,对升清降浊法在肿瘤领域的应用作了系统的研究。

二、升清降浊法临床应用举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升清降浊法临床应用举隅(论文提纲范文)

(1)于大君教授治疗慢性肾脏病疗效评价与用药规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慢性肾脏病的诊治现状及进展
        1 慢性肾脏病的定义及诊断标准
        1.1 慢性肾脏病的定义
        1.2 慢性肾脏病的诊断标准
        1.3 慢性肾脏病(CKD)定义的沿革
        1.4 关于慢性肾脏病定义及诊断标准的争议
        2 慢性肾脏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2.1 慢性肾脏病流行病学研究及现状
        2.2 特殊人群——老年人口CKD流行病学研究
        2.3 关于慢性肾脏病疾病谱的相关研究
        2.4 影响慢性肾脏病患病率及疾病谱的因素
        (1) 营养及生活方式
        (2) 环境因素
        3 慢性肾脏病的诊断研究进展
        3.1 血清胱抑素C
        3.2 同型半胱氨酸
        4 慢性肾脏病的治疗现状及进展
        4.1 控制蛋白尿
        4.2 控制高血压
        4.3 控制高血糖
        4.4 肾性贫血
        4.5 慢性肾脏病-矿物质-骨代谢紊乱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慢性肾脏病中医治疗进展
        1 慢性肾脏病中医病名
        2 慢性肾脏病的中医病因病机
        3 慢性肾脏病的辨证分型
        4 慢性肾脏病的名家诊疗经验
        5 中成药治疗慢性肾脏病的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机制
        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于大君教授治疗慢性肾脏病的理论探讨与经验总结
    1 脏腑辨证论治
        1.1 从肺论治
        1.1.1 肺与肾的生理病理关系
        1.1.2 从肺治肾
        1.1.3 病案举隅
        1.2 从脾论治
        1.2.1 脾与肾的生理病理关系
        1.2.2 从脾治肾
        1.2.3 病案举隅
        1.3 从肾论治
        1.3.1 从肾论治
        1.3.2 病案举隅
    2 病因辨证论治
        2.1 从湿热、痰浊、瘀血论治
        2.2 病案举隅
    3 临床用药经验及特点
        3.1 用药以平和为主,注重温阳
        3.2 善用“通法”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于大君教授治疗慢性肾脏病疗效评价及用药规律分析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及辨证标准
        1.3 纳排标准
        1.3.1 纳入标准
        1.3.2 排除标准
    2 临床疗效评价
        2.1 基础治疗
        2.2 观察指标
        2.3 疗效评价标准
        2.4 数据统计分析及挖掘方法
        2.4.1 数据录入
        2.4.2 数据统计分析
        2.4.3 数据挖掘
    3 结果
        3.1 患者基本特征
        3.1.1 患者性别分布
        3.1.2 患者年龄分布
        3.1.3 患者原发病分布情况
        3.1.4 患者病程情况
        3.1.5 患者合并症情况
        3.1.6 患者并发症情况
        3.1.7 患者慢性肾脏病分期情况
        3.1.8 患者中医诊断分布情况
        3.1.9 患者中医证候分布情况
        3.1.10 患者中医症状分布情况
        3.2 患者疗效评价
        3.2.1 患者临床证候积分变化情况
        3.2.2 患者血肌酐治疗前后变化情况
        3.2.3 患者估算肾小球滤过率变化情况
        3.2.4 患者总体疗效评价情况
        3.3 用药规律结果
        3.3.1 单味药物使用情况
        3.3.2 药物功效分布
        3.3.3 药物四气分布情况
        3.3.4 药物五味分布情况
        3.3.5 药物归经分布情况
        3.3.6 药物复杂网络分析
    4 分析与讨论
        4.1 一般情况分析
        4.2 疗效评价分析
        4.3 用药规律分析
        4.3.1 常用药物及其功效分析
        4.3.2 常用药物四气、五味、归经分析
        4.3.3 药物复杂网络分析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脏病的临床研究病例报告表(Case Report Form)
致谢
个人简介

(2)中医内治法的拓展与创新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1 与中医藏象理论相关的治法拓展与创新
    1.1 双心同调(治)法
    1.2 补脏生血法
    1.3 藏象与经络结合治法
    1.4 益肾平虑法
2 对原有先后治法、升降治法的拓展与创新
    2.1 先后治法
    2.2 升降治法
3 针对病理产物治法的拓展与创新
    3.1 通导解毒法
    3.2 补益托法
    3.3 三蠲促凋法
    3.4 和解聚散法
4 其他新的治法思路
    4.1 开门法
    4.2 圆运动中轴四轮治法
    4.3 三步序贯法
5 结语

(3)升清降浊法治疗痛风的理论探讨及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关于升清降浊法
2 脾肾功能与升清降浊
    2.1 脾胃转枢与升清降浊
    2.2 肾脏气化与升清降浊
3 运用升清降浊法治疗痛风的理与效
    3.1 升清降浊法治疗痛风,言之有理
    3.2 升清降浊法治疗痛风,行之有效
    3.3 病案举例

(4)基于数据挖掘王钢教授辨治慢性肾衰竭临床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慢性肾衰竭文献研究
    1 现代中医药诊治慢性肾衰竭的文献研究
        1.1 资料与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结论
    2 王钢教授学术观点的相关文献研究
        2.1 病因病机
        2.2 中医辨证分型
        2.3 分子生物学机制
        2.4 治疗经验
        2.5 实验室检查指标
        2.6 中西医结合防治
        2.7 邹师经验总结及展望
        2.8 结论
第二部分 慢性肾衰竭及数据挖掘技术理论研究
    1 慢性肾衰竭中医诊治现状的理论研究
        1.1 慢性肾衰竭的病名
        1.2 慢性肾衰竭的病因病机
        1.3 慢性肾衰竭的现代治疗进展
        1.4 问题与展望
    2 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药领域应用现状的研究
        2.1 中医文献
        2.2 中医证候
        2.3 中医方剂
        2.4 名老中医传承
        2.5 中药
第三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王钢教授诊治慢性肾衰竭医案研究
    1 研究目的
    2 数据采集
        2.1 医案资料
        2.2 纳入排除标准
    3 数据清洗
    4 数据分析
    5 数据表达
        5.1 计量性趋势数据结果
        5.2 关联规则数据结果
        5.3 聚类分析数据结果
    6 讨论
        6.1 从数据挖掘看导师辨慢性肾衰竭的四诊要点分析
        6.2 从数据挖掘看导师辨慢性肾衰竭病机证型分析
        6.3 从数据挖掘看导师治疗慢性肾衰竭的基本方药构思
        6.4 从数据挖掘看导师治疗慢性肾衰竭用药的加减思路
第四部分 分层数据及典型病案
    1 膜性肾病
        1.1 膜性肾病分层数据
        1.2 膜性肾病典型病案
    2 IgA肾病
        2.1 IgA肾病分层数据
        2.2 IgA肾病典型病案
    3 尿酸性肾病
        3.1 尿酸性肾病分层数据
        3.2 尿酸性肾病典型病案
    4 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
        4.1 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分层数据
        4.2 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典型病案
        4.3 讨论
    5 2型糖尿病性肾病
        5.1 2型糖尿病性肾病分层数据
        5.2 2型糖尿病性肾病典型病案
        5.3 讨论
第五部分 导师经验
    1 “肾劳”病名古今论证
        1.1 古医籍考证
        1.2 邹氏论“肾劳”
        1.3 数据论证
    2 病因多变,虚实辨证
        2.1 导师论述
        2.2 数据论证
    3 维护肾元,阴平阳秘
        3.1 肾寓阴涵阳
        3.2 肾气化封藏
        3.3 保肾元大法
        3.4 数据论证
    4 和缓治本,多脏同调
        4.1 补益肾元,平补平泻
        4.2 顾护脾胃,以养先天
        4.3 养肺滋肾,金水相生
        4.4 滋肾养肝,乙癸同源
        4.5 养心益肾,水火既济
    5 清利活血,诊治关键
        5.1 清热利湿
        5.2 活血化瘀
    6 疏滞泄浊,贯穿始终
        6.1 利水泄浊
        6.2 化湿泄浊
        6.3 降逆泄浊
        6.4 通腑泄浊
        6.5 通络泄浊
        6.6 疏风泄浊
第六部分 基于慢性肾衰竭诊治的导师访谈研究
    1 访谈研究背景
    2 访谈研究设计
    3 资料转录与分析
    4 撰写访谈报告
        4.1 王钢教授对慢性肾衰竭中医病名的认识
        4.2 王钢教授对慢性肾衰竭病因病机的认识
        4.3 王钢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竭大法的经验
        4.4 王钢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竭组方用药特色
        4.5 王钢教授重视慢性肾衰竭合并症的处理
        4.6 王钢教授强调慢性肾衰竭治疗与调摄相结合
创新点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5)基于数据挖掘探索脾升胃降理论治疗慢性肾衰的中医用药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资料搜集
        1.1 资料来源
        1.2 文献选取
    2.研究方法
        2.1 文献检索方法
        2.2 数据的加工及处理
        2.3 建立数据库
        2.4 统计方法
结果
    1.药物频数统计结果
    2.药物四气五味归经频数统计结果
    3.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分析
    4.基于改进互信息法的药物间关联度分析
    5.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的核心组合分析
    6.基于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新处方分析
讨论
    1.中医对于脾升胃降与慢性肾脏病的认识
        1.1 脾升胃降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
        1.2 脾胃升降失常可影响肾脏
        1.3 慢性肾脏病会影响脾胃
    2.对于药物使用频次的结果分析
    3.对于使用中药的性味归经的分析
        3.1 中药四气分析
        3.2 中药五味分析
        3.3 中药归经分析
    4.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分析
    5.基于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的新处方分析
    6.导师童安荣对于脾升胃降治疗慢性肾脏病的认识
        6.1 导师对慢性肾衰病因病机认识
        6.2 导师应用脾升胃降理论治疗慢性肾脏病的应用
    7.典型病例分析
    8.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6)导师制联合迷你临床演练评估在中医脑病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统计学分析
结 果
    1 2组规培医师对考核满意度比较
    2 2组规培医师考核等级比较
讨 论

(7)柏树纲教授以“相反相成”法配伍辨治慢性糜烂性胃炎学术经验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 历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
    1.1 历代医家对本病病机的认识
    1.2 历代中医治疗本病的用药配伍模式
2 柏师治疗 CEG 的学术经验
    2.1 柏师对 CEG 病因病机的认识
    2.2 柏师以相反相成法配伍治疗 CEG
3 辨证施治
    3.1 八味和胃饮
    3.2 以虚损为主
    3.3 以实滞为主
4 医案举隅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一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8)升清降浊法论治失眠症(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病机
2 治则治法
3 验案举隅
4 讨论

(9)半夏泻心汤治疗便秘的中医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半夏泻心汤的功效
2 半夏泻心汤对便秘的作用机制
3 半夏泻心汤治疗便秘的临床应用
4小结与展望

四、升清降浊法临床应用举隅(论文参考文献)

  • [1]于大君教授治疗慢性肾脏病疗效评价与用药规律分析[D]. 谭晓宁.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2]中医内治法的拓展与创新运用[J]. 王小强,罗钢,杨云芳,王凌雪,白雪.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1(02)
  • [3]升清降浊法治疗痛风的理论探讨及临床应用[J]. 刘艳华,初洪波,王银萍,张守琳.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01)
  • [4]基于数据挖掘王钢教授辨治慢性肾衰竭临床经验研究[D]. 朱俊.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5]基于数据挖掘探索脾升胃降理论治疗慢性肾衰的中医用药规律[D]. 高志浩. 宁夏医科大学, 2020(08)
  • [6]导师制联合迷你临床演练评估在中医脑病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J]. 董婷,杨文明,张娟,黄鹏,李祥,何望生.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9(12)
  • [7]柏树纲教授以“相反相成”法配伍辨治慢性糜烂性胃炎学术经验总结[D]. 刘素贤.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2)
  • [8]升清降浊法论治失眠症[J]. 刘丽芳,肖泓,杨秋萍.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8(06)
  • [9]半夏泻心汤治疗便秘的中医研究概况[J]. 刘珍,邓天好,谭达全. 湖南中医杂志, 2016(10)
  • [10]升清降浊法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J]. 徐一兰,贾英杰.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03)

标签:;  ;  ;  ;  ;  

提清降浊法临床应用实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