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质组学及其在农业中的应用

蛋白质组学及其在农业中的应用

一、蛋白质组学及其在农业上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聂文锋,王金玉[1](2020)在《生物信息学在农业信息化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阐述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当代农业教育适应信息化需求的原因,提出教育改革的一些建议,实现教育现代化和我国农业信息化的目标,从而保持农业院校持续发展、提升竞争力。

杜雅梦[2](2020)在《金针菇毒蛋白FTX271的转基因烟草构建及其抗TMV机理初步分析》文中指出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TMV)自1883年被发现以来,一直备受关注。TMV宿主范围广,能侵染十字花科、茄科、豆科、菊科等30多个科,达300多种植物,由其引起的病害严重影响了作物的质量和产量,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TMV在烟田的发病率较高,烟草在幼苗期发病不仅会出现矮化现象,还会影响其正常生长,导致的经济损失高达50-70%。迄今尚未开发出非常有效的防治方法,因此寻找新型的具有环境友好性的抗病毒生物农药是防治策略之一。抗病毒蛋白亦属于生物农药,它不仅可直接商业化开发应用,并且可以通过转基因技术使其在作物中长期表达而产生活性。金针菇蛋白FTX271能体外钝化TMV的侵染且在转基因普通烟中能延缓和减轻症状,但其机理目前尚不清楚。本实验利用金针菇毒蛋白FTX271,通过农杆菌介导的转基因技术将其基因导入本氏烟中,结合蛋白质组学技术,探索FTX271蛋白在本氏烟中的表达水平及表达产物对TMV的抑制状况。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FTX271基因转入本氏烟,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成功获得3株转基因植株,分别命名为N1、N2、N3。以野生型烟草为空白对照,将经RT-PCR验证阳性的N1株系的T1代进行蛋白质组测序,结果表明FTX271蛋白确实能在本氏烟中获得表达。转基因组较野生型烟草上调表达差异蛋白87个,下调表达差异蛋白79个,且差异蛋白大部分集中在叶绿体中(36.14%)。其中上调表达的差异蛋白包括:参与植物自身免疫的有丝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proteinkinase,MAPK)和胼胝质;参与抗病反应的防御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以及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OL);参与系统获得抗性(Systemic acquired resistance,SAR)反应的病程相关蛋白(pathogenesis-relatedprotein,PR)PR-10、几丁质酶;植物处于逆境胁迫下产生的应急代谢物海藻糖(trehalose),以及参与茉莉酸合成过程中的脂肪氧合酶(Lipoxygenase,LOX)。说明FTX271不仅能增强转基因烟草自身的免疫,促进抗病防御酶的表达,还能诱导产生SAR反应,同时也能诱导茉莉酸激素通路中关键蛋白LOX的上调表达,提高转基因植物的免疫能力。另外,利用KEGG通路对差异蛋白进行分析发现,亚麻酸通路上调明显,而亚麻酸作为茉莉酸(Jasmonicacid,JA)合成的前体物质,在植物的生长发育,抵抗生物胁迫和非生物胁迫中起着重要作用,推测FTX271蛋白能促进茉莉酸通路的表达,加强植物自身的防御能力。将植物瞬时表达载体p35s-30B-GFP分别侵染野生型和转基因本氏烟T1代发现,绿色荧光蛋白(Greenfluorescentprotein,GFP)在野生型本氏烟中在第3天明显表达,第3-8天表达逐渐增强,第8天能在新生的叶片和叶柄中明显观察到,说明TMV在第8天完成系统侵染。而在转基因烟草中,表达载体在第3天表达不明显,侵染后的第5天才明显观察到荧光,第5-8天表达量逐渐增强,且在第11天能在新叶和叶柄中观察到明显的荧光,TMV在转基因烟草中第11天完成系统侵染。说明转基因烟草能延缓TMV在植株中的表达和扩散,更进一步说明FTX271能增强转基因烟草的防御能力。利用TMV的瞬时表达系统同时侵染转基因型和野生型烟草,在侵染的第8天采样进行蛋白质组学分析。蛋白定量结果同样也检测到了 FTX271的表达。结合蛋白质组学通路分析发现,转基因烟草有11条通路发生显着变化,其中在上调表达通路内质网蛋白加工中,定量到了 class I sHSP和class II sHSP的上调表达。小热休克蛋白(small heat shock proteins,sHSP)是一类主要行使分子伴侣功能的蛋白,其能在逆境胁迫下协助蛋白复性,稳定蛋白的功能,提高植物的抗胁迫能力,推测FTX271蛋白能促进sHSP的表达上调,而这种上调可能与转基因烟草的抗TMV能力提高有关。另外,我们还发现光合作用通路下调表达,其中与电子传递链有关的oxygen-evolving enhancer protein 3-1蛋白和参与了 PS I反应中心复合体的构成photosystem I P700 apoprotein A1蛋白的下调表达显着,推测在感染TMV的第8天,转基因烟草可能通过激活sHSP通路来增强植株抗病能力,以此补偿TMV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本实验结合转基因技术与蛋白质组学,成功获得转FTX271基因的本氏烟,为研究FTX271抑制病毒机理建立平台。利用转基因本氏烟发现FTX271在没有病毒侵染时就能激活本氏烟的诱导抗性,增强转基因的抗逆性。另外,利用TMV的瞬时侵染后发现症状明显减缓而且推迟。蛋白质组学分析表明这种减缓和推迟TMV表达可能与sHSP的上调表达有关,sHSP可能参与修复了由TMV引起的与光合作用相关酶的活性,最终使得转基因植株在TMV侵染后花叶症状减轻。本次实验的蛋白质组学结果为探寻转基因对植物生长以及抗病性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另外,转FTX271基因烟草的成功培育为烟草抗病品种的选育、病害防治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王文倩[3](2020)在《基于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研究多粘类芽孢杆菌SC2-M1中NrgA的功能》文中提出NrgA是定位于细胞膜上的高亲和力铵转运蛋白,在生命的所有领域都是保守的,负责铵离子在膜上的运输,并且仅在铵离子浓度低时起作用。NrgA基因突变会导致其铵离子转运能力减弱或丧失,因此研究认为NrgA对于维持细胞内环境的稳态是不可或缺的。实验室之前的蛋白质组学数据显示,在多粘类芽孢杆菌SC2-M1中,NrgA基因可能与抗生素合成有关。本研究利用同源重组的方法在多粘类芽孢杆菌SC2-M1中对NrgA基因进行敲除,结合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进一步探究了NrgA在多粘类芽孢杆菌中的功能。与野生型SC2-M1相比,突变菌株的铵离子转运能力明显减弱,鞭毛及其运动性丧失,拮抗细菌性能增强。通过4D LFQ定量蛋白质组学检测野生株SC2-M1和突变株NrgA-q的差异表达蛋白,共鉴定得到20个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其中13个蛋白上调,7个蛋白下调。对差异表达蛋白进行功能分类,发现差异表达蛋白主要集中于多种物质的转运和代谢过程,其中包括氨基酸、核苷酸、碳水化合物、辅酶、脂质的转运和代谢等。差异蛋白代谢通路富集分析发现NrgA与嘌呤代谢途径和亚精胺/鸟氨酸代谢途径密切相关,NrgA可能通过影响铵离子的转运,使purF、iunH3、ade、potD3和potA11的表达量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嘌呤代谢和亚精胺/鸟氨酸转运。结合荧光定量PCR结果和鞭毛性状分析,发现NrgA可能通过铵离子的转运影响cheW9的表达从而影响菌株鞭毛的生成及其运动性。利用非靶代谢组学检测野生株SC2-M1和突变株NrgA-q的差异代谢物,共鉴定得到242个差异代谢物,上调的有127个,下调的有115个,能鉴定到具体物质的差异代谢物为73个。差异代谢物通路富集分析发现,NrgA很可能通过铵离子转运影响嘌呤代谢途径。结合平板细菌拮抗试验进行分析,发现NrgA可能通过影响Sedecamycin的合成或代谢来影响菌株拮抗细菌的能力。通过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联合分析,发现在多粘类芽孢杆菌中NrgA蛋白是全细胞水平的重要铵离子转运途径之一,它的缺失明显影响了细胞基础代谢中的嘌呤代谢。本研究发现了NrgA在多粘类芽孢杆菌中的多种功能,包括影响cheW9的表达从而影响菌株鞭毛的生成及其运动性;影响Sedecamycin的合成或代谢来影响菌株拮抗细菌的能力;影响嘌呤代谢途径等,这对于我们理解多粘类芽孢杆菌中的铵离子的运输,具有重要理论价值。

张慧玲[4](2020)在《纳米材料植物效应的代谢组学研究》文中提出工程纳米材料由于具有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质,被广泛应用在能源、电子、化工、生命科学等多个领域。近年来,工程纳米材料在农业中逐渐表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一些具有独特理化性质的纳米材料表现出促进植物光合作用和抗逆(生物、非生物)的功能,因此有望作为纳米肥料或纳米农药应用于农业。研究纳米材料的生物效应将是其真正走向应用的重要基础。植物是陆地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其对纳米材料的吸收可能通过食物链的传递,进而危害人体健康。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索工程纳米材料的植物毒性效应,指导纳米材料的安全、可持续应用。本研究以可食作物黄瓜和菠菜作为受试植物,从表型、生理、生化等不同维度,结合基于质谱的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从分子水平上揭示了植物对多种纳米材料(纳米银、纳米二氧化铈和富勒醇)的响应机制。本文的主要发现归纳如下:(1)纳米银(Ag NPs)具有广谱的抗菌性能,其真正走向应用的前提是明晰其生物效应。本研究中,4周龄黄瓜幼苗叶面暴露于不同剂量的Ag NPs(0,4 mg和40 mg/株)和银离子(0,0.04 mg和0.4 mg/株)7天。结果显示,Ag NPs对黄瓜叶片的影响呈剂量-效应关系。叶面暴露Ag NPs导致黄瓜叶片中银含量相较于对照组显着升高,黄瓜叶片表面出现脱水、枯萎等明显的病变。Ag NPs暴露没有导致黄瓜生物量的显着降低,然而叶片中丙二醛含量显着升高,表明Ag NPs对黄瓜叶片造成氧化胁迫。基于质谱的代谢组学技术共检测出268种代谢产物,其中很多显着变化的小分子代谢产物与抗氧化防御相关,表明Ag NPs暴露激活了植物细胞的抗氧化防御系统。代谢通路分析表明,Ag NPs暴露影响了叶片中碳氮代谢的相关代谢产物,扰动了三羧酸循环、丙氨酸代谢、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等通路。Ag NPs毒性主要来源于银离子,但是鉴于有一些代谢产物变化是Ag NPs独有的,所以Ag NPs本身也对黄瓜叶片产生毒性。(2)纳米二氧化铈(Ce O2 NPs)具有独特的类酶活性,其在帮助植物抵抗非生物胁迫方面有优异的表现,然而其生物效应尚不明确。本研究中,4周龄的菠菜叶面暴露于不同剂量的Ce O2 NPs(0,0.3和3 mg/株)3周。结果表明,叶面暴露Ce O2 NPs导致叶片中铈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但铈并未转运到根部。Ce O2NPs暴露对菠菜生物量、叶绿素含量等均无显着影响。然而,代谢组学结果表明,两个剂量的Ce O2 NPs均引起了叶片代谢谱图的变化。低剂量Ce O2 NPs(0.3 mg/株)相较于高剂量(3 mg/株)引起菠菜叶片更强的代谢变化(低剂量和高剂量分别引起4和1个代谢通路变化)。然而在根部,高剂量比低剂量Ce O2 NPs引起更强的代谢变化(低剂量和高剂量分别引起2和8个代谢通路变化)。(3)富勒醇具有优异的淬灭自由基的性能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研究富勒醇能否帮助植物缓解非生物胁迫将在农业领域会有很大的应用价值。本研究中,3周龄的黄瓜叶面暴露于不同剂量的富勒醇(0,1 mg和2 mg/株),同时将铜离子(Cu SO4,5 mg/株)作为活性氧自由基的诱导剂喷施到叶片上。结果表明,富勒醇没有缓解铜离子引发的氧化胁迫,反而促使黄瓜叶片对铜离子的吸收显着增加,从而加重了铜离子对叶片的毒性效应。另外,叶面暴露两种剂量的富勒醇对黄瓜均没有明显的毒性效应。然而,蛋白组学研究发现富勒醇暴露导致叶片中多种捕光(叶绿素a/b结合蛋白)、电子传递(细胞色素b6/f蛋白)等光合作用相关的蛋白含量显着升高。综上所述,纳米银对植物造成毒性效应,代谢组学技术能够进一步揭示其致毒机理。纳米二氧化铈和富勒醇对植物表型没有显着影响,然而代谢组学技术揭示了隐形的代谢层面的变化。这些研究结果全面而深入的解析了工程纳米材料与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内在分子机制,为工程纳米材料的生物安全评估和纳米材料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李洁,姚晓华[5](2019)在《多组学关联分析作物耐逆境胁迫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组学包括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及离子组学等。随着测序技术和手段的不断发展,多组学的关联分析已成为研究作物抗逆应激反应常用的技术手段,并在此基础上对控制重要农艺性状的基因进行研究。分别对转录组学与蛋白质组学,转录组学与代谢组学,蛋白质组学与代谢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与代谢组学等不同组学结合的关联分析在作物响应逆境胁迫(非生物胁迫和生物胁迫)以及基因功能研究、辅助育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展望了多组学结合的关联分析充分利用综合分析的数据,对筛选到的核心数据的验证以及在育种中的应用。多组学结合的研究方法可揭示作物响应逆境胁迫的分子机理,为未来培育抗逆品种提供新思路。

彭刘亮[6](2017)在《嗜线虫致病杆菌两种型态的某些生理特性和差异蛋白研究》文中认为嗜线虫致病杆菌(Xenorhabdus nematophilus)(致病杆菌)是一种在病原线虫肠道内能与小卷蛾斯氏线虫互利共生的革兰氏阴性菌,因其能产生杀虫毒素、抑菌、抗癌等多种活性物质而倍受瞩目。其具有初生型和次生型两种型态。初生型致病杆菌(初生菌)极不稳定,在传代培养过程中容易转变成次生型致病杆菌(次生菌)。它们不仅形态不同,多种生理特性也存在很大差异,因而限制了次生菌在农业上的应用。本论文基于致病杆菌型态变异的特性对初生菌和次生菌的某些生理特性和差异蛋白做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致病杆菌的筛选和鉴定。从线虫幼虫、线虫成虫和侵染后的大蜡螟中筛选初生菌,发现从侵染后的大蜡螟中筛选初生菌是种最优的筛选分离方法,操作简便、菌落纯,效率高。而次生菌不仅可以从线虫成虫和侵染后的大蜡螟中筛选得到,而且还能在初生菌的多次传代培养过程中获得。形态学鉴定结果显示初生菌平均长度4-5μm,呈杆状,表面凹凸不平。16S rDNA鉴定结果表明目的菌株与X.nematophilusATCC19061的同源性达99%,表明成功筛选到目的菌株。2、致病杆菌的某些生理特性研究。研究制定了致病杆菌的生长曲线,研究了温度和pH对致病杆菌生长速度的影响,同时还对菌株生长过程中培养液pH值的变化、菌株形态变化以及糖利用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温度和p H对初生菌的生长影响较大。当温度低于25℃或pH呈弱酸性时,其生长速度极慢。当温度高于25℃和pH呈中性或弱碱性时,初生菌生长比次生菌均晚8-16小时进入对数生长期,在培养24 h时后初生菌逐渐向次生菌转化,72 h时则已全部转化为次生菌。它们在生长过程中只能分解葡萄糖产生有机酸,而不能利用乳糖和蔗糖。3、初生菌和次生菌的差异蛋白研究。利用iTRAQ技术共检测到367种差异蛋白,其中除了其他学者研究过的Xcn蛋白和Xnph1蛋白外,初生菌蛋白质组中还发现了以下几种特异性蛋白:与抗菌性相一致的Xcn蛋白和Xnph1蛋白、与致病杆菌附着点相关的鞭毛蛋白、菌毛适配器蛋白、菌毛粘附素和荚膜合成调节元件B蛋白;多个代谢通路中起重要作用的谷氨酸合成酶;具有肿瘤药物耐药性、且对正常细胞和恶性细胞产生的细胞毒化合物具有防护作用的多药耐药蛋白。

李柱玲[7](2015)在《蛋白质组学在农业生物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作者结合自身从事农业生物研究领域多年经验,对当代新兴研究领域蛋白质组学进行研究,并将蛋白质组学的方法和操作原理应用于农业生物科学研究领域。

高建华[8](2013)在《Rht10小麦籽粒灌浆特性及其蛋白质组学研究》文中认为为探讨小麦显性矮杆基因Rht10对籽粒粒重和蛋白表达的影响,本研究以鲁麦15和Rht10鲁麦15近等基因系为研究材料,进行籽粒灌浆特性和蛋白质组学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对供试材料籽粒百粒重和灌浆特性的调查结果显示,同时期Rht10鲁麦15百粒重始终低于鲁麦15(P<0.01),籽粒成熟后Rht10鲁麦15百粒重比鲁麦15降低了9.83%;而导致Rht10鲁麦15粒重降低的原因是因为矮秆基因Rht10降低了籽粒的灌浆速率和缩短了灌浆持续时间,其中灌浆持续时间的缩短起关键作用。2.矮杆基因Rht10在籽粒形成期、灌浆期和成熟期均可对小麦籽粒蛋白表达产生影响。籽粒形成期,Rht10鲁麦15表达量上调的蛋白质点有7个,表达量下调的蛋白质点有8个;籽粒灌浆期,Rht10鲁麦15表达量上调的蛋白质点有8个,表达量下调的蛋白质点有6个;籽粒成熟期,Rht10鲁麦15表达量上调的蛋白质点有13个。3.差异蛋白功能分析表明,与淀粉、葡萄糖等物质形成相关蛋白在Rht10鲁麦15籽粒中推迟表达,与果聚糖合成、膜间物质转移、毒素清理以及维持转录和翻译效率相关蛋白的表达受到抑制。4.对鉴定出的蛋白质进行功能分析发现,果聚糖合成减少导致籽粒体积构建受限,淀粉、葡萄糖和麦谷蛋白合成减少导致干物质积累量下降,类糖脂转移蛋白和膜联蛋白表达量降低导致源库之间物质转移受限,毒素积累导致细胞中毒,转录和翻译效率降低导致细胞功能紊乱等现象可能是矮秆基因Rht10使籽粒灌浆速率和粒重降低的原因。矮秆基因Rht10通过这些途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了籽粒的发育。综合对籽粒灌浆特性和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发现,矮秆基因Rht10可能通过推迟或抑制相关蛋白的形成,直接或间接影响籽粒体积构建和干物质积累,导致籽粒灌浆速率下降和灌浆持续期缩短,从而影响籽粒的发育。

安玥[9](2013)在《调节宰后肌肉代谢速度对牛肉嫩化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目的是为了阐明黄牛宰后调节胴体冷却温度对肉的理化性质和嫩化机制的影响。其中牛宰后左侧胴体作为对照组,放入2℃条件冷却24h。右侧胴体作为处理组先在2℃条件下冷却4h后,移到10-15℃条件下冷却4h之后再移到2℃条件下继续冷却16h。在宰后0,4,8,12和24h分别测定,pH,核酸类物质,肌钙蛋白酶活性。此外,在储藏过程的1,3,7d分别测定肌肉的冷藏收缩、加热收缩和总收缩,滴水损失,剪切力。测定宰后胴体温度变化结果显示,对照组在宰后8h温度降至10℃左右,而处理组在宰后13h降至10℃左右。宰后pH的测定结果显示,宰后8h处理组的pH值显着低于对照组。宰后8h,对照组ATP含量显着低于处理组。pH值和ATP含量变化提示,处理组在冷却过程中有生化代谢过程加速阶段。剪切力的测定结果显示,处理组宰后第1d的剪切力与对照组第7d的剪切力相似,处理组第7d的剪切力与对照组第21d的剪切力相似。然而,对照组和处理组的μ-钙蛋白酶(μ-calpain),m-钙蛋白酶(m-calpain),钙蛋白酶抑制素(calpastain)的活性并没有显着的差异,说明可能存在着其他因素,并导致了不同冷却处理条件下肉嫩度的差异。测定结果提示,调节宰后冷却温度可以加速代谢过程,避免强烈的冷收缩,同时可以大幅度缩短牛肉的嫩化时间。调节宰后冷却温度显着改变了肌肉嫩度,但肌钙蛋白酶系统对嫩度的影响不显着。为进一步了解肉嫩化的机制,应用二维凝胶电泳(2-DE)分析了不同冷却处理条件下的背最长肌的蛋白质组的变化表明,不同的冷却处理条件下背最长肌肌肉中确实发生着某些蛋白质的水解作用,而且与肌钙蛋白酶无关。这一结果同时提示本实验的不同冷却处理条件引起肉嫩度差异的主要因素可能另有酶类起主要作用。

李茂峰[10](2011)在《不同农艺性状棉花品种(系)纤维初始发育时期转录组和蛋白质组的比较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棉花由胚珠部分表皮细胞经过起始、伸长、次生加厚和成熟四个既相互不同又部分重叠的发育阶段发育而成的单细胞纤维,棉花纤维的产量和品质主要取决于前三个过程,例如起始发育决定单个胚珠纤维的数量,而伸长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纤维的长度同时也部分决定品质的形成。棉花纤维发育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物学过程,EST测序和微阵列分析结果表明棉花纤维起始和伸长发育相关的基因可能多达几千个,不少基因已经得到了分离和鉴定,然而纤维发育的分子机理远未完全揭示,基因的功能也未能与产量或者纤维品质等农艺性状直接联系起来。选择不同遗传背景、具有典型农艺性状的陆地棉品种(系),对纤维某一特定发育阶段基因(转录组)和蛋白质(蛋白质组)表达水平进行分析比较,鉴定其差异表达的基因和蛋白质,一方面可以筛选可能具有与某些农艺性状直接相关的、有潜在利用价值的候选基因,另一方面,还可以作为遗传基因组学的候选基因表达性状和蛋白质表达性状,用于表达QTL (eQTL)和蛋白质QTL (pQTL)作图,从而更准确地鉴别控制复杂性状及其相关基因表达的候选基因,构建相应的基因调控网络。为此,本文以五种农艺性状差别明显的陆地棉品种(系)徐州142、苏研401、7235、CJ139和徐州142无纤维突变体为研究材料,采用基因芯片技术以及iTRAQ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比较了纤维初始发育时期(0、1DPA)四个纤维正常发育的陆地棉品种(系)之间的RNA和蛋白质表达差异,筛选可能与农艺性状形成有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和蛋白质;以徐州142无纤维突变体为对照,鉴定了在四种正常纤维发育品种(系)中一致上调或下调的共同差异表达基因和蛋白质,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利用Affymetrix公司的GeneChip(?)棉花基因组芯片比较四个具有典型农艺性状的陆地棉品种(系)之间在纤维发育早期(ODPA和1DPA)基因的表达差异,按照q-value(%)≤5、差异倍数即Fold Change≥2或≤0.5、样本数≥3的筛选的标准进行筛选总共鉴定出2331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有32个基因参与细胞骨架重排、39个基因参与膨压维持、46个基因参与激素合成与信号转导、84基因参与糖代谢、22个基因参与胞内过氧化物平衡,还有98个基因编码为转录因子。2.利用iTRAQ蛋白蛋白质组学技术比较具有三种典型农艺性状的陆地棉品种(系)苏研401、7235和CJ139之间在纤维发育早期(ODPA和1DPA)蛋白质的表达差异,以肽段的质谱峰面积差异>1.2或<0.8为界,PMF+MS/MS分别搜索NCBInr绿色植物蛋白质数据库和棉花EST数据库分别鉴定出485和998个蛋白质,功能主要涉及到结合活性、催化活性、细胞结构分子、翻译调控和细胞组分的组装等。3.比较差异表达的转录本和蛋白质,结果发现有240(10.29%)个基因可以找到270个对应的或高度同源的蛋白质,其中仅有七个基因表现一致,绝大多数不一致,相关性低。可能受转录后修饰、翻译和翻译后修饰等机制调控。4.以徐州142无纤维突变体为对照,比较分析正常与突变体之间RNA和蛋白质表达差异,利用基因芯片我们总共鉴定出293个共同的差异基因,功能涉及氧化还原酶活性、水解酶活性、离子结合活性、核酸结合活性和跨膜转运活性。利用iTRAQ技术我们总共鉴定出406个蛋白,功能涉及核酸结合活性、蛋白质结合活性、离子结合活性、氧化还原酶活性、水解酶活性、转移酶活性、辅因子结合和脂质的结合活性。

二、蛋白质组学及其在农业上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蛋白质组学及其在农业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生物信息学在农业信息化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农业信息化的现状
2 生物信息学在我国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3 当代农业高校教育不符合农业信息化需求的原因
4 适应农业信息化的需要,加快高等学校生物信息学教育改革
5 结论

(2)金针菇毒蛋白FTX271的转基因烟草构建及其抗TMV机理初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烟草花叶病毒
        1.1.1 生物学特性
        1.1.2 TMV的症状、危害及传播
    1.2 生物源抗TMV活性物质
        1.2.1 植物源抗TMV物质
        1.2.2 微生物源抗TMV物质
        1.2.2.1 真菌源抗TMV活性物质研究
        1.2.2.2 细菌源抗TMV活性物质研究
        1.2.2.3 放线菌源抗TMV活性物质研究
    1.3 抗TMV植物转基因的研究现状
    1.4 农杆菌介导的植物转基因
        1.4.1 植物的稳定遗传转化系统
        1.4.2 植物的瞬时遗传转化系统
    1.5 多组学的应用与发展
    1.6 FTX271的研究概况
    1.7 研究目标和意义
        1.7.1 研究目标
        1.7.2 研究内容
        1.7.3 实验技术路线
        1.7.4 研究意义
第2章 FTX271基因的表达载体构建及检测
    2.1 实验材料
        2.1.1 菌株、质粒
        2.1.2 生物化学试剂
        2.1.3 引物设计软件及序列比对资源
        2.1.4 实验仪器
        2.1.5 实验试剂的配制
        2.1.5.1 培养基
        2.1.5.2 感受态细胞制备所用试剂
        2.1.5.3 电泳缓冲液
        2.1.6 引物
    2.2 实验方法
        2.2.1 金针菇总RNA提取
        2.2.2 RT-PCR扩增FTX271基因
        2.2.2.1 FTX271基因的cDNA第一条链合成
        2.2.2.2 FTX271基因的PCR扩增
        2.2.3 PCR产物的电泳检测及产物纯化
        2.2.4 DNA片段的凝胶回收
        2.2.5 FTX271基因克隆载体的构建
        2.2.6 大肠杆菌的感受态细胞制备
        2.2.7 重组质粒的转化
        2.2.8 重组质粒的菌液PCR鉴定
        2.2.9 基因克隆产物的序列鉴定
        2.2.10 pROKⅡ质粒转化实验
        2.2.11 pROKⅡ质粒提取
        2.2.12 FTX271基因和pROKⅡ质粒的载体构建
        2.2.13 农杆菌GV3101的感受态细胞制备
        2.2.14 农杆菌的转化试验
        2.2.15 重组表达载体的菌液PCR鉴定
        2.2.16 基因克隆产物的序列鉴定
    2.3 结果与分析
        2.3.1 FTX271基因的cDNA序列PCR扩增结果
        2.3.2 重组质粒pUC-T-FTX271的菌液PCR鉴定结果
        2.3.3 克隆阳性菌株的DNA测序结果
        2.3.4 转基因载体热击转化农杆菌GV3101
    2.4 分析和小结
第3章 转FTX271基因烟草的构建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种子
        3.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3.1.3 生物化学试剂
        3.1.4 组培培养基的配制
        3.1.5 植物激素的配制
    3.2 实验方法
        3.2.1 烟草叶盘法
        3.2.1.1 预分化
        3.2.1.2 共培养
        3.2.1.3 选择培养
        3.2.1.4 生根培养
        3.2.2 转基因烟草的阳性检测
        3.2.2.1 转基因烟草核酸提取
        3.2.2.2 转基因烟草的RT-PCR检测
        3.2.3.3 RT-PCR产物纯化及测序
        3.2.3 转基因烟草的传代
    3.3 实验结果
        3.3.1 叶盘法转化烟草
        3.3.2 转基因烟草的阳性检测
        3.3.3 转基因烟草的传代
    3.4 分析与小结
第4章 转基因烟草的蛋白质组学分析
    4.1 实验材料
        4.1.1 实验植物材料
        4.1.2 主要实验试剂
        4.1.3 蛋白质组学分析生物信息软件及参考数据库
    4.2 实验方法
        4.2.1 烟草叶片总蛋白的提取
        4.2.2 胰酶酶解
        4.2.3 质谱分析
        4.2.4 数据库搜索
    4.3 实验结果
        4.3.1 蛋白定量及差异蛋白的筛选
        4.3.2 样品重复性检验
        4.3.3 所有鉴定到的肽段长度分布
        4.3.4 差异表达蛋白的基因本体分析
        4.3.5 差异表达蛋白的亚细胞结构定位
        4.3.6 差异表达蛋白的KEGG通路分析
    4.4 分析与小结
第5章 野生型与转基因烟草瞬时表达TMV及蛋白质组学分析
    5.1 实验材料
        5.1.1 菌株、植物种子
        5.1.2 实验试剂
        5.1.3 实验仪器
        5.1.4 蛋白质组学分析生物信息软件及参考数据库
    5.2 实验方法
        5.2.1 农杆菌EHA105-p35S-30B-GFP接种野生型烟草
        5.2.2 农杆菌EHA105-p35S-30B-GFP接种转基因烟草
        5.2.3 烟草植株中GFP的表达情况
        5.2.4 瞬时表达TMV后的蛋白质组学分析
    5.3 实验结果
        5.3.1 烟草植株中GFP表达情况
        5.3.2 TMV侵染烟草的蛋白质组学分析
        5.3.2.1 差异表达蛋白的标准化分析
        5.3.2.2 差异表达蛋白的GSEA分析
    5.4 分析与小结
第6章 实验总结
第7章 实验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基于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研究多粘类芽孢杆菌SC2-M1中NrgA的功能(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植物根际促生细菌(PGPR)
    1.2 多粘类芽孢杆菌概述
        1.2.1 多粘类芽孢杆菌起源及菌种特性
        1.2.2 多粘类芽孢杆菌促生机理及应用
        1.2.3 多粘类芽孢杆菌SC2及SC2-M1
    1.3 NrgA基因及Nrg A铵转运蛋白
    1.4 细菌鞭毛及其运动性
    1.5 嘌呤代谢调控通路
    1.6 蛋白质组学的应用
    1.7 代谢组学的应用
    1.8 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8.1 研究目的
        1.8.2 研究内容
        1.8.3 技术路线
2 材料和方法
    2.1 材料
        2.1.1 菌株和质粒
        2.1.2 培养基与溶液
        2.1.3 酶和试剂
        2.1.4 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构建基因敲除菌株
        2.2.1.1 多粘类芽孢杆菌SC2-M1 基因组DNA的提取
        2.2.1.2 引物设计
        2.2.1.3 PCR扩增目的片段
        2.2.1.4 PCR产物胶回收
        2.2.1.5 连接克隆载体
        2.2.1.6 转化大肠杆菌
        2.2.1.7 质粒提取
        2.2.1.8 酶切和连接表达载体
        2.2.1.9 多粘类芽孢杆菌SC2-M1 感受态的制备
        2.2.1.10 多粘类芽孢杆菌SC2-M1 的质粒转化过程(电转化法)
        2.2.1.11 基因敲除菌株的筛选
        2.2.2 RNA的提取
        2.2.3 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
        2.2.4 生长曲线测定
        2.2.5 鞭毛观察(电镜观察法)
        2.2.6 运动性检测
        2.2.7 拮抗性检测
        2.2.8 蛋白质组学
        2.2.8.1 蛋白提取
        2.2.8.2 胰酶酶解
        2.2.8.3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
        2.2.8.4 数据库搜索
        2.2.8.5 质谱质控检测
        2.2.8.6 差异表达蛋白的筛选
        2.2.8.7 生物信息学分析
        2.2.9 代谢组学
        2.2.9.1 代谢物提取
        2.2.9.2 LC-MS/MS分析
        2.2.9.3 数据预处理和质控
        2.2.9.4 化合物检测和注释
        2.2.9.5 统计分析及差异代谢物的筛选
        2.2.9.6 差异代谢物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多粘类芽孢杆菌SC2-M1 菌株NrgA基因功能分析
        3.1.1 多粘类芽孢杆菌SC2-M1 菌株NrgA基因氨基酸序列比对分析
        3.1.2 构建多粘类芽孢杆菌NrgA基因敲除菌株
        3.1.3 多粘类芽孢杆菌NrgA基因敲除菌株(Nrg A-q)的表型分析
        3.1.3.1 生长曲线
        3.1.3.2 细菌拮抗
        3.1.3.3 鞭毛及运动性观察
        3.1.4 多粘类芽孢杆菌NrgA基因敲除菌株(Nrg A-q)的相关基因定量分析
    3.2 蛋白质组学分析结果
        3.2.1 差异表达蛋白的筛选
        3.2.2 差异表达蛋白的功能分类
        3.2.2.1 亚细胞结构定位分类
        3.2.2.2 GO二级分类
        3.2.2.3 COG功能分类
        3.2.3 差异表达蛋白代谢通路富集分析
        3.2.4 差异表达蛋白互作分析
        3.2.5 相关差异表达蛋白分析
        3.2.6 鞭毛及运动性相关分析
    3.3 代谢组学分析结果
        3.3.1 代谢物检测和鉴定情况
        3.3.2 差异代谢物的筛选和聚类分析
        3.3.3 差异代谢物代谢通路富集分析
        3.3.4 拮抗性相关分析
    3.4 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联合分析结果
        3.4.1 通路富集分析
        3.4.2 多粘类芽孢杆菌SC2-M1中NrgA相关功能路线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纳米材料植物效应的代谢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工程纳米材料的植物效应研究进展
        1.1.1 纳米材料进入植物的途径
        1.1.2 纳米材料的植物效应
    1.2 代谢组学在环境毒理学的应用研究进展
        1.2.1 组学技术的研究进展
        1.2.2 环境代谢组学
    1.3 纳米银的特性及植物效应研究
        1.3.1 纳米银的特性、应用及环境释放
        1.3.2 纳米银的植物效应
    1.4 纳米二氧化铈的特性及植物效应研究
        1.4.1 纳米二氧化铈的特性、应用与环境释放
        1.4.2 纳米二氧化铈的植物效应
    1.5 富勒醇的特性及植物效应研究
        1.5.1 富勒醇的特性、应用及环境释放
        1.5.2 富勒醇的植物效应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1.7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纳米银对黄瓜的生物效应
    2.1 引言
    2.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及仪器
        2.2.2 试验设计
    2.3 数据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纳米银对黄瓜叶片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2.4.2 纳米银对黄瓜叶片代谢产物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纳米二氧化铈对菠菜的生物效应
    3.1 引言
    3.2 试验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的合成与表征
        3.2.2 试验设计
        3.2.3 指标测定方法
    3.3 数据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纳米二氧化铈对菠菜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3.4.2 纳米二氧化铈对菠菜营养元素吸收的影响
        3.4.3 低剂量纳米二氧化铈暴露对菠菜叶片代谢的影响
        3.4.4 高剂量纳米二氧化铈暴露对菠菜根部代谢的影响
        3.4.5 纳米二氧化铈对菠菜代谢通路的扰动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富勒醇对黄瓜的生物效应
    4.1 引言
    4.2 试验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材料的合成与表征
        4.2.2 试验设计
        4.2.3 指标测定方法
    4.3 数据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富勒醇和铜共同暴露对黄瓜叶片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4.4.2 富勒醇暴露对黄瓜叶片代谢组的影响
        4.4.3 富勒醇暴露对黄瓜叶片蛋白质组的影响
        4.4.4 富勒醇暴露对黄瓜叶片代谢组和蛋白质组的影响小结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展望
创新点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6)嗜线虫致病杆菌两种型态的某些生理特性和差异蛋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嗜线虫致病杆菌的概述
    1.2 嗜线虫致病杆菌的分类研究现状
    1.3 嗜线虫致病杆菌的代谢产物
        1.3.1 毒素蛋白
        1.3.2 抑菌物质
        1.3.3 抗癌物质
        1.3.4 其他代谢产物
    1.4 嗜线虫致病杆菌的型态变异
    1.5 iTRAQ蛋白组学分析技术
        1.5.1 iTRAQ技术的原理
        1.5.2 iTRAQ技术的优缺点
        1.5.3 iTRAQ技术在微生物领域的应用
    1.6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创新点和研究内容
        1.6.1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1.6.2 本论文的创新点
        1.6.3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嗜线虫致病杆菌的筛选与鉴定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试剂与实验仪器设备
        2.2.2 初生菌的筛选
        2.2.3 次生菌的筛选
        2.2.4 嗜线虫致病杆菌的培养
        2.2.5 嗜线虫致病杆菌的鉴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嗜线虫致病杆菌的获得
        2.3.2 嗜线虫致病杆菌的鉴定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嗜线虫致病杆菌的某些生理特性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试剂与实验仪器设备
        3.2.2 嗜线虫致病杆菌的生理特性研究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嗜线虫致病杆菌的生长曲线制定
        3.3.2 温度对致病杆菌生长速度的影响
        3.3.3 pH值对致病杆菌生长速度的影响
        3.3.4 嗜线虫致病杆菌的其他生理生化研究
        3.3.5 不同培养时间段内初生菌的形态变化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初生菌和次生菌的差异蛋白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主要试剂与实验仪器设备
        4.2.2 嗜线虫致病杆菌蛋白质组检测
        4.2.3 生物信息学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蛋白质组检测
        4.3.2 差异蛋白分析
        4.3.3 特异性蛋白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蛋白质组学在农业生物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蛋白质组学在农学基础研究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三、蛋白质组学在林学研究研究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四、蛋白质组学在其他农业生物科学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五、结论

(8)Rht10小麦籽粒灌浆特性及其蛋白质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小麦矮秆基因的应用
        1.1.1 小麦矮秆基因的分类
        1.1.2 小麦矮秆基因的分子遗传学研究
        1.1.3 矮秆基因在小麦生长发育中的应用
    1.2 小麦籽粒灌浆特性
        1.2.1 小麦籽粒形成与灌浆成熟
        1.2.2 小麦籽粒灌浆期间物质的转移
        1.2.3 影响小麦籽粒灌浆过程的因素
    1.3 蛋白质组学研究及其技术
        1.3.1 蛋白质组学概述
        1.3.2 蛋白质组学的主要技术体系
        1.3.3 蛋白质组学在农业研究中的应用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材料种植
        2.2.2 取样方法
        2.2.3 籽粒灌浆特性的测定与分析
        2.2.4 蛋白质提取及双向电泳相关方法
    2.3 试剂与仪器
    2.4 主要试剂配制
3 结果与分析
    3.1 Rht10 小麦籽粒灌浆特性
        3.1.1 矮秆基因 Rht10 对小麦籽粒干重变化的影响
        3.1.2 矮秆基因 Rht10 对小麦籽粒灌浆速率的影响
    3.2 矮秆基因 Rht10 对小麦籽粒总蛋白表达的影响
        3.2.1 籽粒形成期
        3.2.2 籽粒灌浆期
        3.2.3 籽粒成熟期
4 讨论
    4.1 矮秆基因 Rht10 对小麦灌浆特性的影响
    4.2 矮秆基因 Rht10 对小麦籽粒蛋白质表达的影响
        4.2.1 糖类代谢相关蛋白
        4.2.2 蛋白质形成相关酶类
        4.2.3 能量代谢相关酶类
        4.2.4 物质转运相关蛋白
        4.2.5 其他相关蛋白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调节宰后肌肉代谢速度对牛肉嫩化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牛肉的嫩化机制
    1.3 蛋白质组学概述
        1.3.1 蛋白质组学
        1.3.2 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技术
        1.3.3 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及应用
        1.3.4 蛋白质组学在肉品科学中的应用
    1.4 本实验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本实验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不同冷却处理条件下牛宰后肌肉理化指标变化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仪器设备
        2.1.4 实验试剂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肌肉样品的制备
        2.2.2 温度和 pH 的测定
        2.2.3 剪切力的测定
        2.2.4 滴水,蒸煮损失以及总损失
        2.2.5 冷藏、加热及总收缩程度
        2.2.6 核酸类物质含量
        2.2.7 肌原纤维蛋白质分解
        2.2.8 钙激活酶活性的测定
        2.2.9 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温度和 pH
        2.3.2 核酸类物质含量
        2.3.3 贮藏、加热及总损失
        2.3.4 冷藏、加热及总收缩程度
        2.3.5 剪切力
        2.3.6 肌原纤维蛋白质分解和钙激活酶活性变化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牛宰后不同冷却处理条件下肌肉蛋白质组差异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
        3.2.1 实验动物来源
        3.2.2 实验试剂
        3.2.3 实验仪器设备
        3.2.4 试剂配制
    3.3 实验方法
        3.3.1 肌原纤维蛋白质的提取
        3.3.2 2-DE
    3.4 结果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亮点及后续研究内容
    4.1 结论
    4.2 亮点
    4.3 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10)不同农艺性状棉花品种(系)纤维初始发育时期转录组和蛋白质组的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本文主要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第一章 棉花纤维的发育过程
        1 棉花纤维的起始
        1.1 结构植物学研究
        1.2 分子生物学研究
        2 纤维细胞的伸长或初生壁的合成
        2.1 结构植物学研究
        2.2 分子生物学研究
        3 次生壁的合成与沉积
        3.1 结构植物学研究
        3.2 分子生物学研究
        4 脱水成熟
        5 棉花基因组学
        5.1 棉花遗传连锁图谱的研究及进展
        5.2 棉花功能基因组学
    第二章 基因芯片技术的研究进展
        1 基因芯片技术原理
        2 基因芯片技术的发展历程
        3 基因芯片技术的分类
        4 基因芯片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
        4.1 基因组测序
        4.2 寻找和鉴定新基因
        4.3 检测基因表达水平
        4.4 后基因组学研究
        4.5 转基因技术的应用
        5 基因芯片技术在棉花研究中的应用
    第三章 蛋白质组学
        1 蛋白质组学概述
        1.1 蛋白质组学的概念及必要性
        1.2 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内容
        1.3 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
        1.4 植物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进展
        2 定量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2.1 定量蛋白质组学的概念及意义
        2.2 定量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方法
        3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部分 研究报告
    第四章 四种具有典型农艺性状的地棉栽培品种(系)差异基因表达的比较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植物材料
        1.2 RNA提取方法
        1.3 基因芯片实验
        1.4 芯片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田间数据
        2.2 总RNA的质量鉴定
        2.3 基因芯片检测与数据分析结果
        2.4 显着差异基因的筛选
        2.5 差异表达基因的GO(Gene Ontology)功能分类
        2.6 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代谢途径
        3 讨论
    第五章 三种具有典型农艺性状的陆地棉品种(系)差异蛋白表达的比较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植物材料
        1.2 蛋白质的提取及浓度测定
        1.3 iTRAQ质谱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iTRAQ质谱鉴定结果
        2.2 差异蛋白的GO(Gene Ontology)分析
        2.3 差异蛋白的KEGG代谢途径
        2.4 转录组学与蛋白质组学的比较分析
        3 讨论
    第六章 与纤维起始发育相关的基因表达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植物材料
        1.2 棉花基因组芯片实验
        1.3 iTRAQ定量蛋白质组学实验
        1.4 实验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总RNA质量的鉴定
        2.2 差异数据的筛选
        2.3 数据的GO分析
        2.4 与纤维起始发育相关的转录组和蛋白组的比较分析
        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蛋白质组学及其在农业上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生物信息学在农业信息化的应用[J]. 聂文锋,王金玉. 电子技术, 2020(09)
  • [2]金针菇毒蛋白FTX271的转基因烟草构建及其抗TMV机理初步分析[D]. 杜雅梦. 南昌大学, 2020(01)
  • [3]基于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研究多粘类芽孢杆菌SC2-M1中NrgA的功能[D]. 王文倩. 山东农业大学, 2020
  • [4]纳米材料植物效应的代谢组学研究[D]. 张慧玲. 南京大学, 2020(02)
  • [5]多组学关联分析作物耐逆境胁迫研究进展[J]. 李洁,姚晓华. 广东农业科学, 2019(08)
  • [6]嗜线虫致病杆菌两种型态的某些生理特性和差异蛋白研究[D]. 彭刘亮. 湖南工业大学, 2017(01)
  • [7]蛋白质组学在农业生物科学研究中的应用[J]. 李柱玲. 智富时代, 2015(04)
  • [8]Rht10小麦籽粒灌浆特性及其蛋白质组学研究[D]. 高建华. 山东农业大学, 2013(05)
  • [9]调节宰后肌肉代谢速度对牛肉嫩化机理研究[D]. 安玥.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13(08)
  • [10]不同农艺性状棉花品种(系)纤维初始发育时期转录组和蛋白质组的比较分析[D]. 李茂峰. 南京农业大学, 2011(01)

标签:;  ;  ;  ;  ;  

蛋白质组学及其在农业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