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固定技术在不稳定骨盆骨折中的应用

外固定技术在不稳定骨盆骨折中的应用

一、不稳定型骨盆骨折骨外固定技术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李冉,杜巨豹,刘利民,秦延京,钱龙,曹晶晶[1](2021)在《1例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的个体化康复治疗报道》文中指出

宋大卫[2](2021)在《骨盆前环骨折合并后尿道损伤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40例由我院就诊并经过创伤外科手术治疗的合并后尿道损伤的骨盆前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组对比分析两种治疗方案对于骨盆前环骨折以及后尿道损伤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为此种类患者寻找一种更好的治疗方案。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20年6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并经过创伤外科手术治疗的合并后尿道损伤的骨盆前环骨折的男性患者4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有明确的外伤史,入院后优先挽救病人的生命,积极纠正休克状态,保证患者生命体征平稳。行骨盆DR正位片及骨盆CT三维成像确认存在不稳定型骨盆前环骨折,并根据Tile分型进行分类;同时患者伴有排尿困难、尿道口流血等症状,且导尿管不能置入膀胱。根据患者的综合情况进行评估,分为A、B两组,其中A组患者16例,治疗方案为急症尿道会师术+I期stoppa入路骨折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组;B组患者24例,治疗方案为急诊耻骨上膀胱穿刺造瘘术+II期MIPPO技术经骨膜外钢板内固定术组。收集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骨折复位状况(以Matta标准来评价),术后3个月、6个月及9个月的身体机能恢复情况(以Majeed评分来评价)、术后6个月的尿道狭窄发生率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通过统计学分析,评价两种治疗方案的临床效果。结果:术中出血量A组多于B组,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A组高于B组,骨折复位情况A组优于B组,术后3个月的身体机能恢复情况B组优于A组,以上结果有显着差别(P<0.05)。而A、B两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术后6个月及9个月的身体机能恢复情况、术后6个月尿道狭窄的发生率以及术后并发症的总体发生率差别均不显着(P>0.05)。结论:对于合并男性后尿道损伤的骨盆前环骨折的患者,采用急症尿道会师术+I期stoppa入路骨折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与急诊耻骨上膀胱穿刺造瘘术+II期MIPPO技术经骨膜外钢板内固定术两种治疗方案对于患者的骨折预后以及尿道损伤并发症方面的影响无明显差别,前者具有骨折复位更准确、操作简单有效、减小了延期手术的难度等优势,但存在术中出血较多、术区感染风险较高等弊端;而后者具有术中出血少、安全性更高、术后恢复快、重症患者容易忍耐等优点,但较容易损伤股外侧皮神经,且对术者的技术和经验要求较高。两种方式各有利弊,均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是对于合并后尿道损伤的骨盆前环骨折患者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有必要根据来诊患者的当前情况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案。

于震[3](2021)在《19例骨盆骨折合并骶髂关节前脱位的病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并探讨骨盆骨折合并骶髂关节前脱位的诊断分型、损伤机制、治疗方案及其疗效,以期制定最合适的诊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19例骨盆骨折合并骶髂关节前脱位病例资料,男12例,女7例;年龄9-67岁,年龄平均为28.0岁;11例车祸伤患者,6例高空坠落伤患者,2例挤压伤患者。所有患者均为骨盆骨折合并骶髂关节前脱位,根据Tile分型,C1型8例,C2型2例,C3型9例,经早期改良MESS评分判断肢体损伤情况,改良MESS评分>7分行髋关节离断术或半侧骨盆离断术,其余患者皆行手术治疗保留肢体。术后进行康复锻炼,行X线及CT检查,根据Matta影像学标准评价骶髂关节复位质量;根据VAS评分评估疼痛治疗效果;根据Majeed评分评估骨盆功能。结果:手术时间为2~4h,平均3.2h;术中出血量为400~1200ml,平均768.4ml。本组19例患者共有6例截肢患者,2例行髋关节离断术,4例行半侧骨盆离断术,其中1例因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其余13例保肢手术。经统计患者术后总体生存率为94.7%(18/19),截肢率31.6%(6/19)。19例患者皆获得长期随访,随访的时间为6~24个月,平均11.6个月。本组13例保肢治疗患者术后根据Matta影像学标准评价骶髂关节复位质量,其中优6例,良4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76.9%(10/13)。本组19例患者骨盆骨折均良好愈合,经3~6个月骨折愈合,平均4.2个月;在随访期间没有一例出现骨折不愈合或者延迟愈合。本组18例存活患者末次随访时,经视觉模拟评分法,判断优9例,良6例,可3例,优良率为83.3%(15/18)。本组13例保肢治疗患者末次随访时,经Majeed功能评分,判断优6例,良5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为84.6%(11/13)。保肢治疗中4例患者腰骶神经损伤,本组没有一例出现内固定松动或骨折再次移位、螺钉松动等并发症。结论:骨盆骨折合并骶髂关节前脱位死亡率及致残率高,应及早介入手术,必要时选择髋关节离断术或半骨盆离断术,以挽救患者生命为重,在此基础上降低患者致残率,提高患者术后满意度。

房剑[4](2020)在《经皮骶髂螺钉与骶髂关节前钢板治疗骶髂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Meta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针对骶髂关节脱位后路骶髂螺钉固定与前路骶髂关节前钢板固定的临床疗效Meta分析。通过收集国内外文献并提取资料,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两种手术方案的临床疗效是否有统计学差异,从个人、医院和社会的角度,为临床医生及患者提供参考,从而选择最佳的手术方案。材料与方法:使用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Pubmed、Cochrane Library、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资料库检索文献,检索骶髂关节脱位、不稳定骨盆骨折、新月形骨盆骨折、骶髂螺钉的相关文章。英文检索将Unstable pelvic fracture、Sacroiliac joint dislocation、Sacroiliac screw、sacroiliac joint anterior plate,联合作为主题词或关键词。中文检索将骶髂关节脱位、不稳定骨盆骨折、新月形骨盆骨折、骶髂螺钉等联合作为关键词或主题词。搜集纳入文献相关数据绘制成表,并用Review Manager 5.3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本篇Meta分析一共纳入了24篇中英文文献,其中前瞻性研究8篇,回顾性研究16篇,共计1471例骨折,其中使用经皮骶髂螺钉固定有741例,730例使用骶髂关节前方钢板固定。纳入指标有手术时间、术后发热时间、住院时间、Matta及Majeed评分优良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中出血量以及切口长度。分析结果表明在治疗骶髂关节脱位方面经皮骶髂螺钉内固定术各指标相对于骶髂关节前路钢板固定术均有着明显优势,差异均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所纳入文献行Meta分析表明,相对于骶髂关节前方钢板,经皮骶髂螺钉内固定治疗骶髂关节脱位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可以减少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切口长度、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增加Matta评分及Majeed评分优良率。

刘麟[5](2020)在《前环内支架系统联合骶髂镙钉固定Tile C型骨盆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及临床应用》文中认为研究背景Tile C型骨盆骨折是一种最严重的骨盆骨折类型,早期微创手术充满挑战。我们提出以前环内支架系统联合骶髂镙钉固定治疗Tile C型骨盆骨折,为研究其生物力学性能及疗效,设计本课题。研究目的1.研究前环内支架系统镙钉置入安全通道参数。2.研究内支架系统联合骶髂镙钉固定Tile C3型骨盆骨折的生物力学性能。3.探讨其治疗Tile C型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研究方法1.骨盆有限元模型中模拟内支架系统镙钉置入,测量镙钉安全通道参数。2.2钉、3钉、4钉内支架系统、锁定接骨板镙钉系统联合骶髂镙钉固定Tile C3型骨盆骨折有限元模型垂直600N载荷生物力学测试。3.16具成人尸体骨盆标本建立上述相应A、B、C、D组骨盆标本骨折固定模型,垂直0-600N载荷生物力学测试。4.回顾分析2017年5月-2018年12月应用前环内支架系统、锁定接骨板镙钉系统联合骶髂镙钉固定治疗Tile C型骨盆骨折病例各7例。结果1.男、女髂骨区镙钉长度:114.44±4.07,107.59±8.34mm;直径:11.71 ±0.52、10.01±0.55 mm;距髂前下棘距离:5.51±0.99,5.58±1.01mm;与冠状面夹角:55.79±2.44,50.62±3.05 度;与矢状面夹角:26.58±1.04,24.45±1.87 度;与水平面夹角:64.88±3.67 度,58.05±3.10 度。耻骨区镙钉长度:47.02± 1.96,39.81±3.84mm;直径:7.12±0.39,6.11±0.37mm;距耻骨联合距离:10.12±0.71,10.05±0.82mm。镙钉距髂前下棘、耻骨联合距离男女对比P>0.05;余参数男女对比P<0.05。2.2钉、3钉、4钉内支架系统联合骶髂镙钉及锁定接骨板镙钉系统联合骶髂镙钉固定均可有效固定Tile C3骨盆骨折,与正常骨盆模型比较,站位最大位移增加 66.51%,65.36%,35.16%,35.47%,最大应力增加 201.78%,130.65%,100.82%,99.03%;坐位最大位移增加 9.1%,11.04%,5.57%,8.59%,最大应力增加 157.73%,118.02%,98.32%,93.16%。3.站位骶髂关节位移:C组<D组<B组<A组,耻骨骨折位移:D组<C组<B组<A组。坐位骶髂关节位移:C组<D组<B组<A组,耻骨支骨折移位:D组<C组<B组<A组。4.前环内支架系统联合骶髂镙钉组相比锁定接骨板镙钉联合骶髂镙钉组在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及输血量更优(P<0.05),术后骨折复位、Majeed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注意男、女性别差异,把握镙钉直径、长度、位置及方向,可快速安全置入内支架系统镙钉。2.前环内支架系统联合骶髂镙钉可有效固定Tile C 3型骨盆骨折,2钉内支架系统联合骶髂镙钉固定方式操作更简单,随固定镙钉增加,生物力学稳定性相应增加。3.前环内支架系统联合骶髂镙钉可安全有效治疗Tile C型骨盆骨折,有着微创、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出血少、住院时间短及术后功能恢复良好等优点。

刘源城[6](2020)在《手术治疗儿童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背景:由于儿童骨盆骨膜厚、软骨多,具有更大的弹性及延展性,可吸收更大的暴力能量而不至于骨折。因此,儿童骨盆骨折发生率较低,其治疗方式也存在争议。传统观点认为,儿童骨骼具有良好的重塑能力,绝大多数儿童骨盆骨折经保守治疗便可获得良好的疗效。但近期的研究表明,儿童骨盆骨折保守治疗将带来腰骶部疼痛、跛行、脊柱侧凸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儿生活质量。因此有学者认为,对于儿童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应及时进行手术干预。但目前为止,手术治疗儿童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相关研究仍然较少。目的:回顾性分析并评价手术治疗幼儿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探讨腹直肌外侧入路在学龄期儿童不稳定型骨盆骨折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1、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8年12月行手术治疗的9例幼儿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基本信息、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等资料进行汇总分析。采用Mears和Velyvis影像学标准、骨盆对角线差异评价骨折复位质量,根据Cole骨盆骨折评分标准进行功能评价。2、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9月经腹直肌外侧入路治疗的5例学龄期儿童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等,采用Mears和Velyvis影像学标准、骨盆对角线差异评价骨折复位质量,根据Cole骨盆骨折评分标准进行功能评价。结果:1、9例幼儿不稳定型骨盆骨折采取手术治疗,平均手术时间260 min;平均术中出血261 ml。骨折复位质量:复位满意7例,不满意2例,满意率达78%。骨盆对角线差异:术前7.1±5.6mm,术后3.9±1.3mm,末次随访4.0±1.4mm;骨盆畸形指数:术前0.050±0.037,术后0.032±0.013,末次随访0.029±0.010。末次随访临床疗效:优5例,良2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为78%。术后并发症包括:1例患儿内固定物松动、骨折复位丢失,行走轻度跛行;1例患儿骨折复位丢失,骨盆畸形愈合;4例患儿因髂骨翼骨骺损伤致双侧髂骨翼发育不对称,但未影响行走。2、5例学龄期儿童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经腹直肌外侧入路进行治疗,平均手术时间191 min;平均术中出血680 ml。骨折复位质量:解剖复位1例,复位满意4例,满意率达100%。骨盆对角线差异:术前12.2±3.6mm,术后4.0±1.3mm,末次随访4.2± 1.6mm;骨盆畸形指数:术前0.056±0.016,术后0.018±0.006,末次随访0.019±0.008。末次随访临床疗效:优2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为80%。1例患儿末次随访时轻度跛行,余未出现腰骶部疼痛、脊柱侧凸及骨盆畸形等并发症。结论:儿童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发生率日益增高,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及时干预,可获得满意的早期疗效。腹直肌外侧入路创伤小、显露范围大,可作为处理儿童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一个选择,但其远期疗效仍需进一步研究。

贾明明[7](2020)在《LC-Ⅱ型骨盆骨折通道螺钉的影像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运用MIMICS软件重建正常骨盆的三维模型,模拟螺钉植入骨盆模型分析LC-Ⅱ螺钉通道及通道各项参数,为临床螺钉植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我院2016年9月至2018年12月正常骨盆三维CT数据(DICOM格式),排除骨盆骨折、肿瘤、先天性畸形等疾病、年龄<18岁的数据资料。男28例。女21例。将数据导入MIMICS 20软件中,重建骨盆三维模型,以髂前下棘外侧缘中点为进针点(标记为“O”)向髂后上棘方向模拟螺钉置入,所有螺钉的进钉点保持一致,将螺钉直径设置为6.5mm,将穿出髂骨皮质、进入关节的螺钉排除,保留在髂骨皮质内所有螺钉,调整螺钉的长度使螺钉尾部正好与髂骨后缘相切而不穿出皮质。螺钉围成的区域即是该螺钉通道。找出临界螺钉(OA,OB,OC)即与骨皮质相切但未穿出皮质且位于通道的转折处,观察螺钉通道的特点。然后将骨盆模型及模拟螺钉导入3-matic 12软件中,分别测量三枚螺钉的长度、与矢状面及横断面的夹角。结果:将所有骨盆CT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及测量相关数据后,可以发现该螺钉通道近似于四面体,其中螺钉OA的长度在男性中(139.73±7.48)mm,女性中(134.23±7.3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螺钉OB的长度在男性中(114.43±6.38)mm,女性中(109.46±7.3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螺钉OC的长度在男性中(83.96±7.82)mm,女性中(87.26±8.62)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螺钉OA与矢状面的夹角在男性中(21.38±3.09)°,在女性中(18.99±3.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螺钉OB与矢状面的夹角在男性中(26.30±3.84)°,在女性中(25.75±3.6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螺钉OC与矢状面的夹角在男性中(35.01±4.52)°,在女性中(32.05±3.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螺钉OA与横断面的夹角在男性中(37.31±6.40)°,在女性中(41.95±6.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螺钉OB与横断面的夹角在男性中(16.28±4.98)°,在女性中(22.36±5.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螺钉OC与矢状面的夹角在男性中(22.89±4.77)°,在女性中(29.00±5.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当进钉点固定于髂前下棘外侧缘中点时,置入螺钉的安全范围大致行成一四面体的骨性通道,内下螺钉长度较其余各处明显较短,与矢状面的角度也较大,所以置钉时与矢状面的角度尽量处于25-30°之间,与横断面的夹角也尽量处于25-30°之间较为安全。

独行业[8](2019)在《LC-Ⅱ螺钉的数字解剖学分析及其固定骨盆新月形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LC-Ⅱ螺钉钉道及单枚LC-Ⅱ螺钉进钉参数的数字解剖学研究目的:通过数字医学软件,模拟术中经皮LC-Ⅱ螺钉置钉过程,规划出理想的LC-Ⅱ螺钉置钉通道并进行分析和测量,同时测量单枚LC-Ⅱ螺钉进钉的解剖学参数,为经皮置入单枚LC-Ⅱ螺钉提供准确全面的应用解剖学基础,以期提高置钉的安全性和准确性。方法:随机选取2017年02月至2019年02月在我院影像科行完整骨盆CT检查的成年患者43例(男21例,女22例),采用Mimics21.0软件重建数字化骨盆三维模型,在3-Matic13.0软件中采用“横截面法”规划出理想的LC-Ⅱ螺钉通道。测量该通道可容纳LC-Ⅱ螺钉的最大长度DAP、最大直径Dmax、第1处狭窄距髂后上棘的距离D1、第2处狭窄距髂后上棘的距离D2、第1处狭窄外径OW1、第1处狭窄内径IW1、第2处狭窄外径OW2、第2处狭窄内径IW2。同时测量LC-Ⅱ螺钉中轴线在髂前骨交点距离髂前上棘的水平距离Dh1、垂直距离Dv1、LC-Ⅱ螺钉中轴线在髂前区域皮肤交点距离髂前上棘的水平距离Dh2、垂直距离Dv;测量LC-Ⅱ螺钉中轴线和冠状面、矢状面、水平面的夹角∠α、∠β、∠γ。结果:43例患者中,42例(97.7%)可规划出全程LC-Ⅱ螺钉钉道,1例女性患者由于LC-I螺钉通道横截面髂骨内外径小且3处浅弧形结构曲率大,无法规划全程LC-Ⅱ螺钉,未测量钉道及进钉参数。21例可规划出全程LC-Ⅱ螺钉通道的女性患者中,5例(23.8%)可置入LC-Ⅱ螺钉的最大直径小于6.5mm。男女组间LC-Ⅱ螺钉钉道参数除D1和OW2外,其余均有统计学差异。LC-Ⅱ螺钉最大长度男女性分别为(147.68±7.29)mm,(136.41±9.8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LC-Ⅱ螺钉的最大直径男女性分别为(9.16±1.34)mm,女性为(7.04±1.6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男女组间LC-Ⅱ螺钉进钉参数除∠γ外,其余均无统计学差异。从数字化骨盆三维模型上观察,LC-Ⅱ螺钉髂前区域骨性进钉点均位于髂前下棘偏后侧。LC-Ⅱ螺钉和冠状面夹角分别为男性48.06°,女性45.10°;LC-Ⅱ螺钉和矢状面夹角分别为男性27.14°,女性25.60°。结论:数字医学是一种理想的研究LC-Ⅱ螺钉骨通道解剖结构的工具,通过数字医学软件可规划出LC-Ⅱ螺钉通道,测量钉道参数和进钉参数,为快速、安全、准确的置入LC-Ⅱ螺钉提供了全面的应用解剖学基础。第二部分:LC-Ⅱ螺钉经皮置入数字化导板的研制目的:设计一种LC-Ⅱ螺钉经皮置入数字化导板,可以个体化应用,以期安全、快速、准确地经皮置入LC-Ⅱ螺钉。方法:选取2018年12在江阴市人民医院影像科行完整骨盆CT检查的1例患者,男性,36岁。根据本课题第一部分《LC-Ⅱ螺钉钉道及单枚LC-Ⅱ螺钉进钉参数的数字解剖学研究》中所描述的方法规划出左侧半骨盆LC-Ⅱ螺钉钉道并模拟置入LC-Ⅱ螺钉备用。在3-Matic 13.0软件中,选取LC-Ⅱ螺钉进钉点周围的皮肤制作数字化皮肤模型,根据该皮肤模型制作和其相贴合的数字化导板实体,最终设计完成LC-Ⅱ螺钉经皮置入数字化导板。结果:设计完成了 LC-Ⅱ螺钉经皮置入数字化导板,由皮肤贴合面板,LC-Ⅱ螺钉导向套管和2根固定针导向套管构成。皮肤贴合面板依据髂前上棘区域的皮肤设计,可很好的贴服于髂前上棘区域。LC-Ⅱ螺钉导向套管可允许置入2.5mm引导针。2根固定导针套管一根设置于髂前上棘,另一根设置于髂骨粗隆,允许置入2.5mm的固定针。结论:本研究通过数字医学软件所设计的LC-Ⅱ螺钉经皮置入数字化导板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其设计方法可根据不同患者的CT数据进行个体化应用。第三部分:基于数字医学测量的可调式LC-Ⅱ螺钉经皮置入导向装置的研制目的:设计一种基于数字医学测量的可调式LC-Ⅱ螺钉经皮置入导向装置。方法:根据本课题第一部分《LC-Ⅱ螺钉钉道及单枚LC-Ⅱ螺钉进钉参数的数字解剖学研究》中所描述的方法,获得LC-Ⅱ螺钉皮肤进针点和体表骨性标志(髂前上棘)的位置关系(水平距离和垂直距离)以及LC-Ⅱ螺钉的进钉方向和矢状面,冠状面的夹角。首先确定髂前上棘位置,然后根据在数字医学软件(Mimics21.0,3-Matic 13.0)中测得的数据,通过设计完成的LC-Ⅱ螺钉经皮置入导向装置调整找到LC-Ⅱ螺钉皮肤进针点和进钉方向,沿导向套筒打入2.5mm导针,透视确定导针位置正确后,沿导针拧入LC-Ⅱ螺钉。结果:设计了一种基于数字医学测量的可调式LC-Ⅱ螺钉经皮置入导向装置,包括底座、定位器和角度导向器,定位器用于定位LC-Ⅱ螺钉体表进针点位置,角度导向器用于调节进钉方向。结论:根据数字医学测量获得的LC-Ⅱ螺钉的进钉参数,通过该导向装置,能够安全、快速、准确地经皮置入LC-Ⅱ螺钉,从而缩短射线暴露和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创伤。第四部分:LC-Ⅱ螺钉微创固定骨盆新月形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有限元分析目的:通过有限元分析比较2枚LC-Ⅱ螺钉和2块钢板固定DayⅠ型骨盆新月形骨折的稳定性和生物力学相容性;比较单纯2枚LC-Ⅱ螺钉和2枚LC-Ⅱ螺钉加用1枚骶髂关节螺钉固定DayⅡ型骨盆新月形骨折的稳定性和生物力学相容性。方法:选取一位志愿者的骨盆CT数据;通过数字医学软件(Mimics21.0,3-Matic 13.0),根据骨盆新月形骨折的Day分型,规划出DayⅠ型骨折和DayⅡ型骨折,并规划出固定骨折的2枚LC-Ⅱ螺钉的位置及骶1骶髂关节螺钉的位置: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Geomagic Studio 12.0、Pro/Engineer5.0、Hypermesh 12.0、ANSYS13.0)构建5种骨盆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包括生理模型(正常骨盆)、2种DayⅠ型骨折固定模型、2种DayⅡ型骨折固定模型;模拟直立、屈伸(前屈、后伸)、侧弯(左侧弯、右侧弯)和旋转(左旋转、右旋转)7种加载模式;分析5种模型的位移和应力分布情况。结果:对于DayⅠ型骨盆新月形骨折,在所有的加载模式中,intact骨盆、DayⅠ-螺钉、DayⅠ-钢板模型的位移相差不大;前屈加载模式下,intact骨盆、DayⅠ-螺钉、DayⅠ-钢板模型的位移均最大,分别为0.57mm、0.76mm、0、68mm;DayⅠ-钢板测试模型和DayⅠ-螺钉测试模型在不同加载模式下的应力数值相比上升明显,直立加载模式下应力上升320%,前屈134%,后伸211%,左侧弯339%,右侧弯208%,左旋转321%,右旋转 284%。对于DayⅡ型骨折,在所有的加载模式中,intact骨盆、DayⅡ-螺钉、DayⅡ-骶髂螺钉模型的位移相差不大;前屈加载模式下,intact骨盆、DayⅡ-螺钉、DayⅡ-骶髂螺钉模型的位移均最大,分别为0.57mm、0.82mm、0.64mm;DayⅡ-骶髂螺钉测试模型和Day-Ⅱ螺钉测试模型在直立加载模式下应力上升133%,前屈96%,后伸33%,左侧弯89%,右侧弯24%,左旋转113%,右旋转97%。结论:对于DayⅠ型骨盆新月形骨折,2枚LC-Ⅱ螺钉和2块钢板均可提供良好的骨盆稳定性,但放置于骶髂关节处的钢板有明显的应力集中,钢板的疲劳断裂和螺钉松动风险较LC-Ⅱ螺钉更大,在闭合复位成功的情况下,优先选择2枚LC-Ⅱ螺钉内固定。对于DayⅡ型骨折,由于2枚LC-Ⅱ螺钉和2枚LC-Ⅱ螺钉加骶髂关节螺钉均可维持良好的骨盆稳定性,加用骶髂关节螺钉较单纯LC-Ⅱ螺钉有更显着的应力分布,且骶髂关节螺钉置钉技术要求高,手术风险大,在闭合复位成功的情况下,仅选择2枚LC-Ⅱ螺钉固定即可。

宋虎[9](2019)在《筋骨并重原则指导下外固定架联合SIJ螺钉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有限元分析与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筋骨并重原则指导下外固定架联合SIJ螺钉微创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与临床疗效,为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提供一种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法。方法第一部分:建立正常骨盆有限元模型,并验证其有效性。建立TileC1.3型(后环经右侧骶孔区纵行骨折,前环经双侧耻骨上下支骨折)骨盆骨折有限元模型。外固定架右侧髂结节处为“1”号位Schanz钉,右侧髂前上棘后方2㎝处为“2”号位Schanz钉,右侧髋臼上为“3”号位Schanz钉,左侧对应Schanz钉分别为“1′”、“2′”、“3′”号位Schanz钉。右侧微创接骨板螺钉由近端向远端依次标记为“J”、“K”、“L”“M”、“N”、“P”。分别模拟S1骶髂关节螺钉联合前环一联、二联、三联外固定架(A3组、A12组、A13组、A23组、A123组)、S1骶髂关节螺钉联合前环双侧逆行前柱螺钉(B组)和S1骶髂关节螺钉联合前环双侧微创接骨板(C组)固定TileC1.3型骨盆骨折有限元模型。模拟站立位,在S1椎体上终板设置刚性面,垂直向下载荷600N,对7组内固定进行有限元生物力学分析。评价指标:(1)选择骨盆后环骶骨翼骨折面骶孔间截面的中点,从上至下依次标记位为E、F、G、H、J点,比较各组各节点相对位移,位移越小骨盆后环稳定性越好。(2)选取双侧骨盆前环耻骨支骨折面前后上下共8个节点,分别标记为a、b、c、d、e、f、g、h,比较各组各节点位移大小,位移越小骨盆前环稳定性越好。(3)测量各组最大位移,最大位移越大骨盆环整体稳定性越差。(4)测量各组固定装置应力集中部位及最大应力值,应力集中部位即为容易发生失败的部位,最大应力越大发生松动或断裂的风险越高。第二部分:第一节,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骨科在筋骨并重原则指导下采用导航下前环外固定架联合SIJ螺钉治疗并获得完整随访资料的45例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骨折复位Matta评分优良率、末次随访Majeed功能评分优良率等方面评估治疗效果。第二节,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骨科在筋骨并重原则指导下采用前环微创固定联合导航下SIJ螺钉治疗并获得完整随访资料的81例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根据前环固定方式不同分为三组:前环外固定架联合SIJ螺钉组(A组),前环逆行前柱螺钉联合SIJ螺钉组(B组),前环微创接骨板联合SIJ螺钉组(C组)。三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致伤原因、骨折分型、入院ISS评分、受伤至手术时间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从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骨折复位Matta评分优良率、末次随访Majeed功能评分优良率等方面评估治疗效果。结果第一部分:各组骨盆前环骨折面右侧a、b、c、d各节点的位移大于左侧对应的e、f、g、h各节点的相对位移。各组骨盆后环骨折面各节点的位移E>F>G>H>J。骨盆前环各节点位移、骨盆后环各节点位移、骨盆最大位移A3组>A12组>A23组>A13组>A123组>B组>C组。C组、B组、A123组无论在骨盆前环各节点位移、骨盆后环各节点位移还是骨盆最大位移均接近,三种内固定方式具有相似的生物力学稳定性。骨盆前环三联外固定架整体稳定性优于二联和一联外固定架;骨盆前环二联外固定架整体稳定性优于一联外固定架。二联A13组更接近于三联A123组生物力学稳定性。各组骨盆后环SIJ螺钉应力均集中于骨折端,最大应力值无明显规律,但各组SIJ螺钉的最大应力值均远小于钛合金所能承受的最大应力795MPa。各外固定架组Schanz钉最大应力均集中于钉骨交界处,三联外固定架组各Schanz钉的最大应力小于相应的二联和一联外固定架组相应Schanz钉的最大应力。各组右侧“1”、“2”、“3”号位Schanz钉最大应力小于相应左侧“1′”、“2′”、“3′”号位Schanz钉的最大应力,各组Schanz钉最大应力值“2”、“2′”>“1”、“1′”>“3”、“3′”,因此螺钉松动率“2”、“2′”>“1”、“1′”>“3”、“3′”。A12组和A23组有相似的力学稳定性,因此“1”、“1′”号位Schanz钉和“3”、“3′”号位Schanz钉提供相似的生物力学稳定性。A13组比A12组和A23组稳定性更强,因此“1”、“1′”号位Schanz钉和“3”、“3′”号位Schanz钉比“2”、“2′”号位Schanz钉提供更强的生物力学稳定性。B组双侧逆行前柱螺钉最大应力均集中在骨折端,右侧逆行前柱螺钉最大应力值大于左侧,但均远小于钛合金所能承受的最大应力。C组最大应力均集中于钉骨交界处,双侧螺钉最大应力近端向远端依次增大,右侧及与其相对应的左侧螺钉最大应力值均表现为“P”>“N”>“M”>“L”>“K”>“J”,右侧近端“J”、“K”、“L”处螺钉最大应力大于相应左侧相应螺钉的最大应力,右侧远端“M”、“N”、“P”处螺钉最大应力小于左侧相应部位螺钉最大应力,双侧远端的螺钉,钉骨交界面的最大应力远大于近端螺钉钉骨交界面的最大应力,因此预示着远端螺钉发生松动或断裂的风险更高。第二部分:第一节,导航下前环外固定架联合SIJ螺钉手术时间78.70±21.53min;术中出血量29.70±16.96ml;住院时间15.76±6.80d;外固定架取出时间812周,平均10.42±1.85w;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7.78%;术后骨折复位质量依据Matta放射学标准评定:优27例,良13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为88.89%。末次随访时根据Majeed评分标准评定骨盆功能:优34例,良7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91.11%。第二节,A组手术时间82.70±20.44min;外固定架取出时间8-12周,平均10.4±2.4周。术后Matta骨盆骨折复位评分优良率80.77%,末次随访Majeed功能评分优良率88.46%,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9.23%。B组手术时间77.29±19.83min,术后Matta骨盆骨折复位评分优良率85.29%,末次随访Majeed功能评分优良率88.24%,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7.65%。C组手术时间148.06±32.27min,出血190.7±30.3ml;术后Matta骨盆骨折复位评分优良率85.29%,末次随访Majeed功能评分优良率90.48%,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2.86%。C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均高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相比较,无论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还是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术后Matta骨盆骨折复位评分和末次随访Majeed功能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A123组与B组、C组具有相似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三联外固定架比二联和一联外固定架具有更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Schanz钉松动风险更低。2、严格把握手术适应症及相关注意事项的前提下,导航下前环外固定架联合SIJ螺钉微创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3、导航下前环外固定架联合SIJ螺钉微创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具有适应症广、手术时间短、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利于患者早期功能锻炼,符合筋骨并重原则,是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可供选择的一种术式。

胡祖湘[10](2015)在《不稳定型骨盆骨折骨外固定技术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不稳定型骨盆骨折骨外固定技术的应用进行研究探讨。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3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观察组采用外固定支架固定法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骨盆兜法进行治疗。待患者病情平稳后再行确定性固定手术。结果观察组15例患者中有1例患者在进行治疗时死亡,10例效果显着,4例效果良好,总优良率为93.33%;对照组15例患者中有4例患者在进行治疗时死亡,5例效果显着,6例效果良好,总优秀率为73.33%,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治愈患者经术后良好护理,炎症消退,未发生并发症。结论不稳定型骨盆骨折采用外固定支架技术有助于骨折愈合,减少患者的痛苦,值得在临床应用中推广。

二、不稳定型骨盆骨折骨外固定技术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稳定型骨盆骨折骨外固定技术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2)骨盆前环骨折合并后尿道损伤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2.1 纳入标准
        2.2 排除标准
    3 方法
        3.1 术前准备
        3.2 急症尿道会师术+I期 stoppa入路骨折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组(A组)
        3.3 急诊耻骨上膀胱穿刺造瘘术+II期MIPPO技术经骨膜外钢板内固定术组(B组)
        3.4 评价标准与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两组患者平均年龄、BMI的比较
    2 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的比较
    3 两组患者骨折复位情况的比较
    4 两组患者术后3 个月、6 个月及9 个月的身体机能恢复情况的比较
    5 两组患者术后6 个月尿道狭窄的发生率的比较
    6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的比较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骨盆前环骨折及后尿道损伤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3)19例骨盆骨折合并骶髂关节前脱位的病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方法
结果
讨论
    1.1 骶髂关节前脱位的解剖及损伤机制
    1.2 骶髂关节前脱位的诊断与分型
    1.3 骨盆骨折合并骶髂关节前脱位的肢体判断与急救措施
    1.4 骨盆骨折合并骶髂关节前脱位的第二阶段治疗
    1.5 常见并发症及处理
    1.6 本研究的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经皮骶髂螺钉与骶髂关节前钢板治疗骶髂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文献检索
        1.1 检索词
        1.2 检索文献年限
        1.3 检索策略
    2.文献筛选
        2.1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2.2 文献检索及数据提取
    3.文献质量评价
        3.1 随机对照研究文献质量评价
        3.2 病例对照研究文献质量评价
    4.Meta分析
    5.术后效果优良率评估
结果
    1.文献检索和筛选以及纳入文献质量评价结果
        1.1 文献检索结果(表3)
        1.2 纳入研究的特征(表4)
        1.3 文献质量评价
    2.Meta分析结果
        2.1 手术时间
        2.2 术中出血量
        2.3 切口长度比较
        2.4 术后发热时间比较
        2.5 并发症发生率
        2.6 .住院时间比较
        2.7 复位效果(Matta评估)优良率
        2.8 术后功能恢复评分(Majeed评分)优良率
讨论
    1、骨盆骨折合并骶髂关节脱位概述
    2、骨盆解剖
    3、骨盆骨折伴骶髂关节脱位固定方法
    4、临床疗效分析
    5、本研究的局限性和不足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中英文术语缩略对照表
附录B 个人简历及发表论文
附录C 综述
    参考文献

(5)前环内支架系统联合骶髂镙钉固定Tile C型骨盆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及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章 前环内支架系统镙钉置入安全通道研究
    1.1 引言
    1.2 材料与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前环内支架系统联合骶髂镙钉固定Tile C3型骨盆骨折的有限元分析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3 结果
    2.4 模型有效性验证
    2.5 讨论
    2.6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前环内支架系统联合骶髂镙钉固定Tile C3型骨盆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前环内支架系统联合骶髂镙钉固定Tile C型骨盆骨折的临床应用研究
    4.1 引言
    4.2 资料与方法
    4.3 结果
    4.4 典型病例
    4.5 讨论
    4.6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小结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6)手术治疗儿童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手术治疗幼儿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疗效分析
    1.1 引言
    1.2 材料与方法
    1.3 结果
    1.4 典型病例
    1.5 讨论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经腹直肌外侧入路治疗学龄期儿童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临床应用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3 结果
    2.4 典型病例
    2.5 讨论
    2.6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7)LC-Ⅱ型骨盆骨折通道螺钉的影像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骨盆骨折的微创治疗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LC-Ⅱ螺钉的数字解剖学分析及其固定骨盆新月形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LC-Ⅱ螺钉钉道及单枚LC-Ⅱ螺钉进钉参数的数字解剖学研究
    资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LC-Ⅱ螺钉经皮置入数字化导板的研制
    资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结论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基于数字医学测量的可调式LC-Ⅱ螺钉经皮置入导向装置的研制
    背景技术
    发明内容
    附图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术中具体操作步骤
    权力要求
第四部分: LC-Ⅱ螺钉微创固定骨盆新月形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有限元分析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回顾 骨盆骨折诊治的文献回顾
    参考文献
综述 骨盆新月形骨折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致谢

(9)筋骨并重原则指导下外固定架联合SIJ螺钉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有限元分析与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前环外固定架联合SIJ螺钉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有限元分析
    前言
    1 材料
    2 方法
        2.1 CT数据的获取
        2.2 骨盆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2.3 骨盆有限元模型的有效性验证
        2.4 TileC1.3 型骨盆骨折内固定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和分组
        2.5 有限元内固定模型的约束、加载和假设
        2.6 评价指标
    3 结果
    4 讨论
        4.1 有限元分析法在骨科生物力学中的优势
        4.2 骨盆环稳定性分析
        4.3 骨盆后环骶髂关节螺钉应力集中部位及对比分析
        4.4 骨盆前环逆行前柱螺钉最大应力集中部位及分析
        4.5 骨盆前环接骨板螺钉系统最大应力集中部位及分析
        4.6 前环外固定架最大应力集中部位力及分析
    5 实验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第一节 筋骨并重原则指导下外固定架联合SIJ螺钉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
        前言
        1 资料
        1.1 资料来源
        1.2 病例纳入标准
        1.3 病例排除标准
        1.4 病例的剔除和脱落标准
        2 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治疗方法
        2.3 术后处理及随访计划
        2.4 评价方法
        2.5 统计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节 筋骨并重原则指导下外固定架联合SIJ螺钉与前环微创内固定联合SIJ螺钉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临床对比分析
        前言
        1 资料
        1.1 资料来源
        1.2 病例纳入标准
        1.3 病例排除标准
        1.4 病例的剔除和脱落标准
        2 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治疗方法
        2.3 术后处理及随访计划
        2.4 评价方法
        2.5 统计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4.1 筋骨并重原则在骨盆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4.2 导航下前环外固定架联合SIJ螺钉的优缺点
        4.3 导航下前环外固定架联合SIJ螺钉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4.4 导航下前环外固定架联合SIJ螺钉的注意事项
        5 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一)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二)硕士期间发表文章
附录 (三)致谢

四、不稳定型骨盆骨折骨外固定技术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1例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的个体化康复治疗报道[J]. 李冉,杜巨豹,刘利民,秦延京,钱龙,曹晶晶.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21(07)
  • [2]骨盆前环骨折合并后尿道损伤的临床研究[D]. 宋大卫. 青岛大学, 2021(02)
  • [3]19例骨盆骨折合并骶髂关节前脱位的病例分析[D]. 于震. 山东大学, 2021(12)
  • [4]经皮骶髂螺钉与骶髂关节前钢板治疗骶髂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Meta分析[D]. 房剑. 蚌埠医学院, 2020(01)
  • [5]前环内支架系统联合骶髂镙钉固定Tile C型骨盆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及临床应用[D]. 刘麟.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6]手术治疗儿童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D]. 刘源城.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7]LC-Ⅱ型骨盆骨折通道螺钉的影像学研究[D]. 贾明明.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8]LC-Ⅱ螺钉的数字解剖学分析及其固定骨盆新月形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D]. 独行业. 苏州大学, 2019(06)
  • [9]筋骨并重原则指导下外固定架联合SIJ螺钉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有限元分析与疗效观察[D]. 宋虎.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9(08)
  • [10]不稳定型骨盆骨折骨外固定技术的应用研究[J]. 胡祖湘. 基层医学论坛, 2015(34)

标签:;  ;  ;  ;  

外固定技术在不稳定骨盆骨折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