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配对疗法和社区动力疗法在毒瘾心理治疗中的应用

行为配对疗法和社区动力疗法在毒瘾心理治疗中的应用

一、行为配对治疗和社区动态治疗在药物成瘾心理治疗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陈一凡[1](2021)在《有氧运动对男性甲基苯丙胺成瘾者药物渴求影响的认知神经机制》文中研究指明非法药物的滥用和成瘾早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医学和社会问题。已有理论指出药物成瘾是一种前额皮层受损导致的反应抑制和凸显性归因受损。前额皮层受药物作用而损伤后,额叶-基底神经节通路的正常运转遭到破坏,伴随着执行功能的削弱,导致个体无法有效抑制对成瘾药物的冲动趋近。研究者们也普遍认为药物成瘾者行为执行功能的缺陷,是导致其成瘾行为模式的维持和戒断后出现复吸的重要心理基础。由此可见,提升成瘾者的执行功能对于提高戒断治疗成功率尤为关键。已有众多研究表明,有氧运动能够有效增强大脑功能,说明通过有氧运动修复成瘾者受损的执行功能,以减少药物渴求和复吸行为具有可行性。目前,已有研究者发现了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可以通过显着提升甲基苯丙胺成瘾者的反应抑制能力,缓解药物渴求。然而,对于执行功能的其他子成分,冲突抑制和工作记忆在有氧运动对药物渴求影响中的作用研究还比较缺乏。冲突抑制的缺陷能够预测成瘾者戒断后的复吸行为,是影响戒断治疗的关键;工作记忆也与复吸行为密切相关,工作记忆受损会导致个体更易收到反复用药行为的干扰,进而影响戒断效果。因此,了解有氧运动对成瘾者冲突抑制和工作记忆的影响,及其与降低药物渴求的关系十分必要。根据已有研究,有氧运动可以通过在运动过程中增加大脑血氧含量,实现脑区活性的增强,促进执行功能的改善。同时,先前的研究提示在正常人群中,有氧运动引起的大脑血氧含量增加会在前额皮层呈现出强度依赖性,即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加,脑区神经活动也会随之增强。但是在前额皮层受损的甲基苯丙胺成瘾者中,是否还存在运动强度与运动效果的正性关系仍需要实证研究来明确。此外,既有研究多采用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干预,高等强度有氧运动对药物成瘾者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尚未清晰,不同强度运动在皮层加工方面的潜在差异是否会体现在有氧运动对执行功能的作用上,进而影响药物渴求的变化程度仍需要深入研究。因此,本研究拟采用三个研究对上述的问题进行探讨。首先,研究一以前额皮层血氧反应的变化为靶点,借助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f NIRS)从皮层加工特征上考察不同强度有氧运动导致的药物成瘾者前额皮层活动差异。结果显示,对于甲基苯丙胺成瘾人群,相较于中等强度,前额皮层神经活动在高等强度的急性有氧运动过程中提升更明显。接着,通过研究二,从外显的行为表现和内部的皮层加工双角度探测不同强度有氧运动对降低药物渴求的影响作用。结果发现,虽然急性有氧运动没有显着降低成瘾者的药物渴求,但发现了高等强度的急性有氧运动在提高药物线索反应和冲突抑制加工期间部分腹外侧和背外侧前额叶的神经活动水平的优势。最后,通过研究三考察冲突抑制和工作记忆在长期有氧运动对药物渴求影响过程中的调节作用,以探索有氧运动影响药物成瘾者渴求度的认知神经机制。结果显示,高等强度的长期有氧运动能够显着降低成瘾者的药物渴求度和提高工作记忆刷新水平,同时增强左侧背外侧前额叶脑区的神经活动,中等强度的运动干预则无显着性影响;并且,工作记忆的变化可以调节有氧运动对药物渴求的影响程度:对于工作记忆刷新能力提升的成瘾者,长期有氧运动可以显着降低其药物渴求,运动强度越高,药物渴求度降低也越多。以上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中等强度,高等强度的有氧运动能更好地增强男性成瘾者在运动过程及工作记忆期间的前额皮层神经活动,从而降低其药物渴求度;此外,工作记忆可以显着调节有氧运动对药物渴求度的作用程度。对于工作记忆刷新功能提升的成瘾者,较高的运动强度能更有效地减缓其药物渴求。而高等强度运动在增强左侧DLPFC脑区神经活动上的优势,可能是造成运动强度和康复效果呈现正性关系的重要神经基础。

唐傲[2](2021)在《康复操对女性甲基苯丙胺依赖者抑制功能和药物渴求度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抑制功能是执行功能的主要成分之一,使人们在进行认知任务过程中根据当前任务环境选择目标信息,同时规避无关信息干扰。渴求度是药物成瘾人群对于成瘾药物的渴望程度,是表征药物依赖人群心理依赖程度的指标。长期的成瘾药物使用会形成强烈的心理依赖性并损伤依赖者的抑制功能。目前的研究表明,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可以有效的降低药物依赖人群的渴求度,修复受损的认知功能。但目前在运动戒断研究中存在干预形式单一,方法趋同的问题。因此,本研究以处于戒断期的女性甲基苯丙胺依赖者为研究对象,使用事件相关技术从行为和电生理角度,探究自编康复操对戒断期女性甲基苯丙胺依赖者抑制功能和渴求度的影响。方法:本研究招募了50名处于强制隔离戒断期的女性甲基苯丙胺者,随机分配到康复操组和对照组。康复操组接受持续10周,每周2次自编康复操干预,而对照组则采用静坐的干预方式。研究结束时,共25名康复操组受试者和22名对照组受试者纳入研究分析。在干预前后分别对受试者进行苯丙胺渴求量表、自我控制量表和停止信号任务测试,同步采集行为数据和事件相关电位数据。结果:对苯丙胺渴求度量表的得分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康复操组后测得分显着低于前测(p=0.012),而对照组前后测无显着差异(p=0.765)。对于自我控制量表得分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康复操组自我控制量表得分出现了显着的增长(p=0.027),对照组量表得分未出现显着统计学差异(p=0.582)。对于停止信号任务的行为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对于信号反应时,无论康复操组(p=0.279)还是对照组(p=0.322),在干预前后都未出现显着的统计学差异;对于停止信号反应时,康复操组在干预后出现显着的降低(p=0.003),而对照组者未出现显着性变化(p=0.971)。在电生理水平上,停止信号任务诱发了N2和P3成分。针对N2成分波幅,无论是康复操组(p=0.261)还是对照组(p=0.110)在干预前后未出现显着性变化;对于P3波幅,康复操组在干预后出现显着增加(p=0.031),而对照组干预前后无显着差异。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前测时,自我控制量表得分和和渴求度量表得分(r=-0.33);以及P3成分波幅电位和渴求度量表得分显着负相关(r=-0.24);后测时,自我控制量表得分和和渴求度量表得分(r=-0.27),P3成分波幅电位和渴求度量表得分(r=-0.31)。结论:自编康复操可以有效改善处于戒断期的女性甲基苯丙胺依赖者的抑制功能,并降低对甲基苯丙胺的渴求度。能够作为康复戒断的手段并具有康复戒断价值。

李书德[3](2021)在《调气归元方针刺治疗老年人心肾不交型失眠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调气归元方针刺治疗老年人心肾不交型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标准为心肾不交型失眠的老年患者80例,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将纳入对象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治疗组选择调气归元方(穴位:百会、关元、合谷、足三里、太溪、三阴交、印堂、列缺)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艾司唑仑片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通过比较治疗前、后的两组患者指标变化情况,包括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表(PSQI)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中医症状疗效评分,并进行数据统计学分析,评价调气归元方针刺治疗老年人心肾不交型失眠的临床疗效。结果:1.本研究总共入组80例受试者,其中77例患者完成临床观察,治疗组脱落1例,对照组脱落2例,总脱落率均为3.75%。2.治疗前,两组受试者的性别、年龄、病程,以及PSQI量表、SAS量表及中医症状疗效评分采取组间比较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3.治疗后,治疗组痊愈10例,显效18例,有效8例,无效3例;对照组痊愈2例,显效11例,有效17例,无效8例。其中,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3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95%,两组临床疗效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前后,两组治疗方法均能改善PSQI分值、SAS分值及中医证候积分。在PSQI分值变化方面,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SAS分值变化方面,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方面,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本研究观察中,所有受试者在治疗前后生命征四项指标均未见异常。治疗组没有发生不良反应,安全性评价为Ⅰ级;对照组中,4名受试者在临床观察中,出现过嗜睡、头晕、疲乏等轻度主观不适反应,但不影响到正常生活,治疗期间未曾停药或者药物减量等处理,安全性评价为Ⅱ级,其余受试者安全性评价均为Ⅰ级。结论:1.调气归元方针刺治疗老年人心肾不交型失眠的疗效确切,在降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评分、焦虑自评量表评分、中医症状疗效评分等方面比单纯使用艾司唑仑片更具有优势。2.调气归元方针刺治疗过程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李春春[4](2021)在《啮齿类吗啡和氯胺酮成瘾行为消退的前额叶、海马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以吗啡(MOP)为代表的阿片类毒品和合成类毒品氯胺酮(KET)是常见的成瘾药物。因其镇痛和麻醉效果,多用于在临床,但其因其成瘾性也有严重危害。关于MOP和KET的成瘾性已有大量研究。成瘾难治主因是复吸。促进成瘾记忆行为的消退可降低复吸。但成瘾行为涉及脑区众多,神经调控环路复杂,故成瘾及消退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本文的目的是以条件位置偏好(CPP)为模型,探讨MOP和KET成瘾行为消退相关的行为生理生态学机制,为阐明药物成瘾行为的消退机制提供实验数据。采用行为学、电生理、化学遗传学、生化分析等方法研究不同消退方式及纳洛酮(NLX)处理对MOP-CPP模型小鼠海马、前额叶脑电(EEG)功率谱的影响,以及操纵内侧前额叶的功能对大鼠KET-CPP消退、旷场行为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如下:(1)MOP-CPP消退的EEG功率谱研究:(1)CPP分数:MOP组较基线或SAL(SAL)组均增高(P<0.01);5天消退后,训练消退(TE)组已降至基线水平(P>0.05),但自然消退(NE)组仍维持较高水平。(2)EEG总功率:TE可使腹侧海马(VH)(SAL+MOP)和前额叶(MOP)总功率降低;注射NLX后,MOP组增速低于SAL组;(3)EEG功率谱:SAL组,背侧海马(DH)和VH两脑区NLX注射后δ、θ、α、β和γ频段功率较基线均增加(60 min,P<0.01);MOP组DH各频段较基线略有增加趋势,而NLX注射60 min后MOP-NE组VH脑区各频段功率较基线均减少,而MOP-TE组功率反而增加。(4)NLX注射后,前额叶MOP-TE组总功率及其θ、α、β、γ1频段功率提高较快。(2)化学遗传操纵内侧前额叶功能:(1)发现除了注射脑区外,在DH、VH、外侧缰核以及丘脑等脑区均有荧光蛋白的表达;(2)CPP:KET-CPP训练14天后,对照组、下边缘区(IL)激活、前边缘区(PL)失活+IL激活组CPP分数较基线增高,CPP成功建立。消退8天后,PL失活+IL激活组CPP分数较基线降低,PL激活+IL失活组CPP分数较基线升高。TE结束20天后,再次给氯氮平,IL失活、PL失活+IL激活组有升高趋势。(3)旷场:与CPP训练前相比,CPP训练后后动物进入中央区域的时间、路程、进入次数、时间百分比、静止时间以及直立次数较基线均有增加趋势,而排便数明显下降。在激活或失活IL或PL后,各指标较CPP训练后均有下降趋势,其中IL失活和PL激活组下降明显。(4)生化分析:较对照组,IL失活组的皮质酮(CORT)含量升高,BDNF含量下降;IL激活和PL失活+IL激活组pro BDNF含量升高。总之,本研究发现TE处理能更有效的促进小鼠MOP-CPP成瘾记忆消退,这可能与VH脑区神经元活动有关联;而NLX可促进前额叶EEG功率向正常水平恢复。还发现,IL激活加快大鼠KET成瘾记忆消退,但该作用受到PL的负调控;IL失活可长时间地促进CORT的分泌、抑制BDNF的分泌,而激活IL则促进pro BDNF的分泌。

王倍乐[5](2021)在《中高强度运动对药物成瘾者脑适能和毒品渴求度的影响及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药物成瘾已成为全球性的重大问题,本文主要研究中高强度运动对药物成瘾者的脑适能和毒品渴求度的影响,并分析二者影响效果的相关性,探寻脑适能各项指标与毒品渴求度的相关性大小,为未来药物成瘾者的针对性功能康复训练提出理论支撑,以更好更快的降低复吸率,提高脑适能。方法:本研究在四川某强制隔离戒毒所展开,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共选出128名药物成瘾者,随机将男、女受试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2人,进行24周的中高强度运动干预,对照组不做干预。在干预前后测试受试者的体适能指标、脑适能指标以及毒品渴求度,测试数据采用Excel 2016和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基本信息数据采用卡方检验。样本均值差异的显着性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非参数检验中的独立样本检验。用皮尔逊相关分析来分析毒品渴求度和体适能指标、脑适能指标的相关性高低。结果:(1)男性E组训练后腰围出现显着差异(P<0.05),身体质量指数(BMI)和腰臀比(WHR)差异极其显着(P<0.001),安静心率、收缩压和肺活量测试值升高显着(P<0.01)。C组干预后收缩压升高显着(P<0.01),E组和C组素质指标除握力一项外,其余各项素质均有不同程度提升,尤其是E组,在各项目上均达到极其显着程度(P<0.001)。核心注意力方面,E组和C组较干预前均有提高(E组P<0.001;C组P<0.05),E组训练后出现极其显着差异(P<0.001)。动态注意力和注意力分配两项,E组干预后提高显着(动态注意力P<0.05,注意力分配P<0.01),且与C组呈现明显差异(P<0.05)。注意选择方面,实验后E、C两组之间差异比较显着(P<0.01)。E组反应时、闭眼单脚站立和五米三项上均达到极其显着程度(P<0.001),训练后的E组和C组之间呈现出不同程度差异(五米三项和闭眼单脚站立P<0.01、反应时P<0.001)。(2)女性受试者干预训练后E组和C组受试者腰围下降显着(P<0.05),但两组人员之间无差异(P>0.05),E组受试者臀围降低极其显着(P<0.001),并与C组差异显着(P<0.05),与干预前相比,E组肺活量升高极其显着(P<0.001),且干预后E组和C组之间差异非常显着(P<0.05)。台阶指数方面,与干预前相比,E组有显着升高(P<0.05),且干预后E组和C组之间呈现显着差异(P<0.01),E组仰卧起坐、坐位体前屈、纵跳和50米四项均达到极其显着程度(P<0.001),并和C组之间呈现极其显着差异(P<0.001),干预后C组仰卧起坐和纵跳两项也均有提高,且与干预前有极其显着差异(P<0.001)。核心注意力方面,E组较干预前有非常显着提高(P<0.01),且两组训练后对比出现极其显着差异(P<0.001)。注意选择方面,E组较实验前提高显着(P<0.05),但同时C组出现显着下降(P<0.05),导致实验后E、C两组之间差异非常显着(P<0.01)。E组在闭眼单脚站立和五米三项两项均达到极其显着程度(P<0.001),并和C组之间呈现极其显着差异(P<0.001)。(3)对于毒品渴求度,男性和女性E组与干预前相比均呈现极其显着差异(P<0.001),干预后男性E组与C组相比出现极其显着差异(P<0.001),女性C组与干预前相比也出现显着性差异(P<0.01)。(4)实验组男性BMI指数与毒品渴求度存在中等程度相关,女性则存在弱相关。所有受试者核心注意力指标与毒品渴求度存在极强的负相关关系,且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选择反应时与其有中等程度相关关系,其中女性受试者指标具有十分显着的差异(P<0.01)。结论:中高强度运动可有效提高药物成瘾者身体状况,体适能、脑适能各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对应的各项身体素质也基本有改善,尤其是与认知功能高度相关的核心注意力水平明显提高。毒品渴求度在运动干预前后对比,出现明显降低。运动可以降低毒品渴求度,且降低与脑适能指标具有较强相关性。

常海刚[6](2021)在《脑深部电刺激前岛叶在药物成瘾中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持续高频脑深部电刺激双侧前岛叶对大鼠吗啡条件性位置偏爱戒断后复发和消退的影响目的岛叶是内感受中枢,也是药物成瘾神经环路的一个关键底物。脑深部电刺激(DBS)是调节特定脑区神经元活性的一种可逆、微创伤神经外科措施,已逐渐成为难治性神经精神类疾病的一种治疗手段。最近研究表明,操控岛叶活性在治疗药物成瘾方面显示了很有希望的前景,DBS是一种很有效的神经调控技术。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持续高频DBS双侧前岛叶在吗啡成瘾动物模型的疗效。方法大鼠经过8天的药物匹配训练,建立了吗啡-条件性位置偏爱(CPP)(10mg/Kg,两天1次,共4次),接着于双侧前岛叶植入DBS装置,术后恢复5天。在戒断阶段前14天给予持续高频电刺激(HF-DBS)(130Hz,150μA,90μs),戒断阶段第16天、第30天和40天进行CPP测试。在消退阶段给予持续高频电刺激(130Hz,150μA,90μs)。消退阶段第5天进行CPP测试。在完全消退后,通过吗啡点燃剂量(2 mg/kg)注射恢复吗啡位置偏爱并立即行CPP测试。结果在戒断阶段第30天,持续高频DBS显着降低了吗啡-位置偏爱的表达,而停止电刺激10天后在戒断阶段第40天恢复了吗啡-位置偏爱。在吗啡CPP消退期,持续高频DBS加快促进吗啡位置偏爱完全消退并且阻止了吗啡点燃诱导的吗啡位置偏爱复发。前岛叶持续高频DBS对运动活动能力及自然奖赏没有影响,对新物体识别记忆无明显损害也不引起焦虑。结论双侧前岛叶持续高频DBS有效缓解了药物戒断15天后吗啡成瘾样行为的复发,而停止DBS后,治疗效应减弱。同时双侧前岛叶持续高频DBS促进吗啡偏爱的消退,并阻止药物点燃诱导的吗啡寻求行为的恢复。这些发现为治疗难治性药物成瘾探索新靶区和DBS作为一种有希望的潜在干预措施提供了实验证据。第二部分脑深部电刺激吗啡成瘾大鼠前岛叶的蛋白质组学分析及差异差蛋白在药物成瘾中的作用目的吗啡依赖或成瘾是一个严重的全球性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传统的治疗手段非常有限。脑深部电刺激(DBS)逐渐成为治疗药物成瘾最有潜力的一种新方法。鉴于使用吗啡可导致成瘾相关脑区或核团的神经适应性和蛋白质组学改变,本研究旨在对吗啡成瘾戒断后岛叶及DBS干预岛叶治疗的蛋白质组学及相关蛋白进行探索。方法在本研究中,大鼠接受吗啡条件性位置偏爱(CPP)训练,并分为吗啡组及吗啡-DBS组(双侧前岛叶植入DBS电极,恢复5天)。盐水组只接受生理盐水给药并进行CPP训练。这些大鼠戒除吗啡14天,在戒断阶段吗啡-DBS组进行了慢性持续高频电刺激。戒断停药后第15天,所有动物均进行CPP测试,并使用iTRAQ与2D-LC MS/MS结合技术对大鼠前岛叶进行蛋白质组学分析。挑选部分蛋白通过平行反应监测(PRM)进行验证。结果8天交替注射吗啡诱导了吗啡CPP表达并且慢性持续高频DBS可防止吗啡偏爱的复发。蛋白组学分析结果显示共鉴定出5575个蛋白质。与盐水组前岛叶相比,吗啡组有14个蛋白表达下调,3个蛋白上调了其表达。DBS组与吗啡组相比,有118个蛋白表达增加,87个蛋白表达减少。基于GO富集的KEGG通路分析发现,这些差异表达蛋白主要与蛋白质代谢过程、G蛋白偶联受体信号通路、钙介导信号通路、神经递质转运、多巴胺能突触、m TOR信号通路有关。结论本研究提供了与成瘾动物模型中与吗啡成瘾和高频DBS治疗相关的蛋白质组学变化的全面分析,发现了前岛叶可能与吗啡成瘾有关的分子机制中的几种蛋白质和细胞信号通路,这有助于岛叶参与药物成瘾及DBS在治疗药物成瘾方面的理解和进展。

杨龑晓晓[7](2020)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糖尿病共病抑郁中的中介作用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与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及其在糖尿病共病抑郁中的中介作用探讨背景与目的:近年来,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患病率在全世界范围内急速上升。2019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IDF)发布最新的数据显示全球罹患糖尿病人数达到4.63亿。根据最新的流调数据,依照WHO诊断标准,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上升至11.2%。据WHO统计,全球抑郁症患者约3.5亿。2019年,发表于柳叶刀-精神病学的我国首次全国性的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抑郁症的终生患病率(在一生当中得过抑郁症的患者所占总人口比率)为6.8%。随着糖尿病以及抑郁症患病率的逐年增高以及其互为危险因素的影响,糖尿病共病抑郁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既往研究显示了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与抑郁症的发生存在关联性,“神经营养假说”已成为抑郁症发病机制主流假说之一;另一方面,在细胞及动物实验中提示GDNF可促进胰腺细胞增殖,减少胰腺细胞的凋亡,改善细胞功能,提高糖耐量,改善胰岛素抵抗。然而尚缺乏临床研究以证实GDNF与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对GDNF水平与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进行探索,探讨其在糖尿病共病抑郁的中介作用,验证其为糖尿病和抑郁共病的桥梁假说,为糖尿病共病抑郁分子机制提出新的观点。对象与方法:采用病例对照试验研究设计,病例组纳入2型糖尿病患者,对照组纳入非糖尿病患者(其中包括糖尿病前期(p-DM)及糖耐量正常者(Normal glucose tolerance,NGT))。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以下指标的检测并比较组间差异:1.代谢指标:血糖,包括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Alc);血脂,包括甘油三脂(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Cholesterol,CHO)、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血压、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及腰臀比(Waist hip rate,WHR)。2.血清GDNF浓度的测量。3.GDNF的SNP等位基因(Rs884344位点、Rs2075680位点及Rs3812047位点)分型测定。4.抑郁、生活质量量表(病人健康问卷(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PHQ-9),欧洲五维健康量表(Euro Qol Five Dimensions Questionnaire,EQ-5D))评估。运用回归模型探索GDNF、血糖、抑郁各自的影响因素;并运用Bootstrap法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分析GDNF在糖尿病及抑郁之间的中介效应。结果:共188例研究对象纳入本研究,其中病例组72例,对照组116例(包括糖尿病前期44例以及糖耐量正常72例)。共18.6%的研究对象(N=35)存在抑郁症状。结果显示:1.病例组血清GDNF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9.844±2.804pg/ml vs 11.338±3.858pg/ml,P=0.006);进一步分组显示,血清GDNF浓度在病例组、糖尿病前期组以及糖耐量正常组之间存在梯度差(11.706±3.918pg/ml vs 10.736±3.722pg/ml vs 9.884±2.804pg/ml,P=0.008),两两比较显示病例组与糖耐量正常组之间有显着差异(P=0.011),糖尿病前期组与病例组以及糖耐量正常组之间差异均无显着性(P分别为0.146、0.431)。经过双变量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GDNF浓度与空腹血糖成线性负相关(R=-0.241,P=0.001),与糖化血红蛋白成线性负相关(R=-0.217,P=0.003)。2.回归分析显示,抑郁以及低血清GDNF浓度为2型糖尿病危险因素;患2型糖尿病或抑郁均影响了血清GDNF水平。低生活质量(低EQ-5D评分)、低血清GDNF浓度及患有糖尿病为抑郁危险因素。3.GDNF在血糖水平影响抑郁评分路径中的中介效应无统计学显着性(P=0.0579),在抑郁影响血糖代谢路径中存在中介效应(空腹血糖路径P=0.0035,糖化血红蛋白路径P=0.0091),且中介效应对总效应的贡献约为17%(空腹血糖路径17.04%,糖化血红蛋白路径16.6%)。结论:1.糖尿病患者中的血清GDNF浓度明显低于非糖尿病人群,血清GDNF浓度在糖尿病、糖尿病前期以及糖耐量正常人群之间存在梯度差。2.GDNF分别与糖尿病和抑郁存在相互影响作用。3.GDNF在抑郁影响血糖代谢路径中存在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对总效应的贡献约为17%。第二部分GDNF中介作用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验证及同伴支持对其的影响背景与目的:同伴支持作为一种心理干预方法,因其可接受性、高效性、经济性广泛用于心理疾病及心身疾病的治疗。为了研究同伴支持对2型糖尿病血糖代谢、GDNF浓度以及抑郁症状改善的作用,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研究设计,以同伴支持作为干预手段,动态观察干预前后代谢指标、GDNF浓度以及抑郁症状的变化。并进一步分析GDNF在2型糖尿病以及糖尿病共病抑郁中的作用。对象与方法:纳入于南京市玄武区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的2型糖尿病患者共296人,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将8个研究模块(其中熊猫社区与后宰门社区合并)进行整群随机分组,分为干预组(N=155)和对照组(N=141)的社区。干预组采用为期12个月的同伴支持+常规糖尿病教育干预,对照组仅进行常规的糖尿病教育。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以下的检测:1.代谢指标:血糖,包括空腹血糖、餐后血糖(Postprandial plasma glucose,PPG)、糖化血红蛋白;血脂,包括甘油三脂、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血压、身体质量指数及腰臀比。2.血清GDNF浓度的测量。3.GDNF的SNP等位基因(Rs884344位点、Rs2075680位点及Rs3812047位点)分型测定。4.抑郁、生活质量及糖尿病相关痛苦量表(Diabetes-related Distress Scale,DDS)评估。结果:在基线时进行横断面研究显示:1.血清GDNF浓度在高血糖患者中(HbA1c≥7.0%)显着降低,合并抑郁(HbA1c≥7.0%且PHQ-9评分>4)的患者GDNF浓度进一步降低(P=0.000)。2.血清GDNF浓度与空腹血糖、餐后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均为线性负相关(P=0.000);与PHQ-9评分以及其中的情感维度评分呈显着负相关(P分别为0.023、0.031),同时与EQ-5D-5L评分呈负相关(P=0.006)。3.回归分析显示,是否有抑郁症状、血糖水平为GDNF浓度的影响因素,低血清GDNF浓度及合并脑血管并发症为伴随抑郁的危险因素。4.GDNF在抑郁与血糖之间存在中介效应。经干预12月后,1.两组患者血清GDNF浓度均显着升高,其中干预组血清GDNF浓度由11.042±3.111pg/ml上升至11.698±2.740pg/m(P=0.013),对照组组血清GDNF浓度由10.689±2.381pg/ml上升至11.135±2.173pg/m(P=0.036)。调整基线水平后,组间血清GDNF浓度差异无显着性(P=0.103)。但亚组分析显示,在合并抑郁的患者中干预组血清GDNF浓度较对照组有显着差异(11.609±2.248pg/ml vs 10.405±2.353pg/ml,P=0.023)。2.干预组患者空腹血糖、空腹血糖达标率以及糖化血红蛋白较对照组存在显着性差异(P分别为0.007、0.047、0.027)。其他代谢指标(餐后血糖、血脂、血压、身体质量指数及腰臀比)及量表评估(PHQ-9,EQ-5D,DDS)未见明显差异。3.回归分析显示,血糖的改善、干预前是否合并糖尿病眼病、干预前是否合并抑郁症状为患者血清GDNF浓度变化的影响因素;基线时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干预后GDNF变化值、干预前是否合并糖尿病眼病以及同伴支持干预为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改善的影响因素;是否合并糖尿病脑血管并发症、糖尿病眼病及糖尿病肾病可能影响患者的抑郁缓解,但通过深入分析未确定其统计学显着性。结论:1.2型糖尿病患者中血糖代谢水平与血清GDNF浓度呈线性负相关,GDNF在抑郁与血糖之间存在中介效应。2.同伴支持可以改善患者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提高患者血清GDNF浓度,但未显示对患者抑郁症状有明显缓解。3.血糖降低越多、干预前就有抑郁症状及糖尿病眼病的患者血清GDNF浓度提高越多。血清GDNF浓度升高越多对同伴支持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改善越大。

黄善彬[8](2020)在《我国戒毒人员体质变化对负性情绪的影响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戒毒人员的身心康复是其戒毒康复的重要健康基础。纵观我国现有的戒毒工作体系及运动戒毒科学研究中,往往分离了戒毒人员体质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内在联系。为揭示我国戒毒人员体质健康与负性情绪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提高我国戒毒人员身心康复工作效能,提供积极的建议和参考,本研究对我国戒毒人员体质变化对负性情绪的影响机制进行研究。基于体质健康管理学理论,采用研究整合法、专家访谈法、实验法、比较分析法、数理统计法进行研究。通过对戒毒人员体质健康与负性情绪的静态数据分析、接受运动干预后的体质变化对负性情绪的动态影响分析,得出如下研究成果:1、从现状来看,戒毒人员体质健康与心理健康水平显着低于普通国民。不同性别、不同吸毒类型的戒毒人员的体质健康及负性情绪存在显着差异,体现了戒毒人员的体质健康与负性情绪具有复杂的分类特征。2、静态层面上,戒毒人员的体质健康与负性情绪状况存在明显的正向相关关系。戒毒人员的体质健康整体水平与负性情绪整体状况存在显着的正向相关。戒毒人员的高体质风险源类别与体质风险源评分对负性情绪存在显着影响,体质风险源评分对负性情绪具有良好的正向影响,不同高体质风险源类别的戒毒人员的负性情绪存在显着差异。3、动态层面上,戒毒人员的体质变化对负性情绪存在显着的动态影响。不同性别、不同吸毒类型的戒毒人员具有不同的影响表现:吸食冰毒的男性戒毒人员的体质变化对抑郁情绪的显着影响在于体质整体、肌力*神经适能、心肺适能的变化,对焦虑情绪的显着影响在于体质整体、心肺适能、神经适能的变化;吸食海洛因的男性戒毒人员的体质变化对抑郁情绪的显着影响在于体质整体、肌耐力*神经适能、心肺适能、肌耐力适能的变化,对焦虑情绪的显着影响在于体质整体、心肺*肌耐力适能、肌耐力适能的变化;吸食冰毒的女性戒毒人员的体质变化对抑郁情绪的显着影响在于神经适能的变化,对焦虑情绪的显着影响在于心肺*神经适能的变化;吸食海洛因的女性戒毒人员的体质变化对抑郁情绪的显着影响在于体质整体、肌耐力适能的变化,对焦虑情绪的显着影响在于体质整体的变化。基于上述成果,得出研究结论:戒毒人员体质变化对负性情绪的影响机制主要有体质整体效应、多体质风险源交互效应及单体质风险源主效应。

兰婷[9](2020)在《合成毒品戒毒者的注意偏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国际毒品形势错综复杂,毒品成瘾已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共同面对的问题。尽管各国家和地区为控制毒品成瘾开展了众多工作和付出了巨大努力,但其仍然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它具有很高的复吸率和极大的依赖性。注意偏向作为药物相关刺激引发依赖者的渴求感与复吸行为的关键性认知中介因素,越来越多学者们开展药物依赖者对药物相关线索的注意偏向研究。大量研究表明,药物依赖者对药物相关线索存在注意偏向。但是以往关于毒品依赖者对毒品相关线索的注意偏向研究大多以传统毒品依赖者为被试,基于目前我国合成毒品滥用呈不断蔓延趋势,并且复吸人员中滥用合成毒品占主流现状,研究合成毒品戒毒者的注意偏向十分必要。另外,关于药物依赖者对于药物相关线索是否存在前注意偏向一直为有待考据的问题。因此通过两项实验对合成毒品戒毒者的注意偏向特征进行研究。实验一采用2(被试类型:合成毒品戒毒者,正常者)×2(刺激类型:毒品相关刺激,中性刺激)的混合实验设计,其中被试类型为被试间变量,刺激类型为被试内变量,探讨合成毒品戒毒者对毒品相关刺激是否存在注意偏向。结果发现,相对于中性刺激,合成毒品戒毒者对毒品相关刺激反应时明显更长,而正常被试对中性刺激与毒品相关刺激的反应时无显着差异。这表明,合成毒品戒毒者对毒品相关刺激存在注意偏向特点。实验二采用2(启动刺激类型:毒品相关刺激,中性刺激)×2(目标刺激类型:毒品相关刺激,中性刺激)被试内实验设计,进一步探讨合成毒品戒毒者对毒品相关刺激是否存在前注意偏向。结果发现,合成毒品戒毒者对刺激存在启动效应,另外相对于中词刺激,合成毒品戒毒者对毒品相关刺激的启动得分明显更大。这表明,合成毒品戒毒者对于毒品相关刺激存在前注意偏向特点。两个实验结果表明,即使实现生理脱毒,甚至处在长期戒断期,但合成毒品戒毒者对于毒品相关刺激不仅存在有意选择和加工特点,而且还存在自动化选择和加工特点。这些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戒毒者的注意加工特点,并对矫治工作的开展具有重大意义。

周斌[10](2020)在《谷歌机器翻译系统英译汉评测与译后编辑 ——以信息型文本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1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国际交流与合作越来越频繁,跨国间井喷式的信息交换需求对翻译的及时性提出了巨大挑战。面对如此庞大的翻译市场,昔日“手工作坊式”的翻译活动早已在很大程度上无法适应这种需求。鉴于此,机器翻译成为语言服务行业的重要工具。机器翻译拥有即时译文产出,快速获取信息文本内容的优势,且目前在非文学翻译领域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不少盲目崇拜的声音。过度夸大机器翻译的效果不仅扰乱翻译市场秩序,而且也造成了极大负面影响。为客观评测机器翻译效果与实用性,本翻译实验报告将测试对象为机器翻译应用领域内的信息型文本——美国白宫公开报告,并从不同方面分析了机器翻译译文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译后编辑修正。本翻译实验报告由翻译实验报告文本介绍、机器翻译概述、机器翻译错误类型研究综述、译后编辑、实验过程与数据分析、典型错误类型分析及PE修正以及报告总结组成:第一章主要介绍翻译实验文本的来源以及文本类型;第二章详细阐述了机器翻译目前的发展现状与应用、优势与劣势;第三章为以往研究机器翻译错误类型研究综述;第四章分述译后编辑对于机器翻译的辅助必要性、分类以及可能影响译后编辑效果的各类因素;第五章为实验过程与数据分析,通过描述实验基本流程、评测文本译文总正误率、机器翻译系统常见错误类型错误发生率以及分类图,实现本实验报告的数据支持目标;第六章从语言学研究分支下的词项、语法意义、语境意义、其他错误以及风格修正层面详细归纳机器翻译在被测文本中存在的典型错误,并进行相应的译后编辑修正;第七章为本次实验报告总结。本报告希望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翻译市场关于机器翻译夸大的成分,帮助消除翻译行业未来走势的焦虑感,使翻译行业内外人士能够更为客观、辨证地看待机器翻译,正确利用机器翻译。

二、行为配对治疗和社区动态治疗在药物成瘾心理治疗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行为配对治疗和社区动态治疗在药物成瘾心理治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有氧运动对男性甲基苯丙胺成瘾者药物渴求影响的认知神经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前言
二、文献综述(研究的理论依据)
    1.药物成瘾症状及治疗方法概述
        1.1 药物成瘾基本症状
        1.1.1 药物成瘾的行为表现
        1.1.2 药物成瘾者的大脑活动特征
        1.2 药物成瘾的治疗方法及现状
    2.有氧运动的康复效益
        2.1 有氧运动对正常人群的康复效果
        2.2 有氧运动对特殊人群的康复效果
        2.3 不同强度有氧运动康复效果的差异
    3.有氧运动干预对药物成瘾人群的康复效果
        3.1 有氧运动干预成瘾治疗的理论基础
        3.2 有氧运动干预成瘾治疗的实证研究
        3.2.1 有氧运动对药物成瘾人群药物渴求的影响
        3.2.2 有氧运动对药物成瘾人群执行功能的影响
        3.3 不同强度运动干预成瘾康复的效果比较
        3.4 执行功能的改善在药物成瘾治疗中的潜在作用
        3.4.1 执行功能变化对药物渴求行为的影响
        3.4.2 执行功能调节有氧运动对药物渴求影响的神经基础
        3.5 目前有氧运动干预药物成瘾治疗研究的不足
    4.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fNIRS)在运动干预成瘾治疗中的应用
        4.1 fNIRS在药物成瘾人群中的应用
        4.1.1 fNIRS在药物成瘾人群药物渴求度研究中的应用
        4.1.2 fNIRS在药物成瘾人群认知功能研究中的应用
        4.2 fNIRS在运动研究中的应用
三、问题提出
    1.运动强度与成瘾者前额皮层活动变化的关系
    2.冲突抑制或工作记忆是否在有氧运动影响药物渴求过程中起到调节作用
四、研究思路
五、研究一:急性有氧运动过程中前额皮层激活变化特征
    1.引言
    2.研究被试
    3.有氧运动方案
    4.fNIRS数据测量
    5.数据处理
        5.1 fNIRS数据预处理
        5.2 统计分析
    6.实验结果
        6.1 不同运动强度对前额皮层活动的影响
        6.2 不同运动强度对前额皮层功能连接的影响
    7.讨论
    8.小结
六、研究二:急性有氧运动对药物成瘾者行为表现的影响
    1.引言
    2.研究被试
    3.实验任务
        3.1 药物线索暴露任务
        3.2 冲突抑制任务
        3.3 工作记忆任务
        3.4 运动干预方案
    4.实验流程
    5.fNIRS数据测量
    6.数据处理
        6.1 药物线索暴露任务
        6.2 Stroop任务
        6.3 2-back任务
        6.4 统计分析
    7.实验结果
        7.1 不同强度急性有氧运动对药物线索反应的影响
        7.1.1 行为学结果
        7.1.2 fNIRS结果
        7.2 不同强度急性有氧运动对冲突抑制的影响
        7.2.1 行为学结果
        7.2.2 fNIRS结果
        7.3 不同强度急性有氧运动对工作记忆刷新能力的影响
        7.3.1 行为学结果
        7.3.2 fNIRS结果
    8.讨论
        8.1 不同强度急性有氧运动对成瘾者药物线索反应的影响差异
        8.2 不同强度急性有氧运动对成瘾者执行功能的影响差异
    9.小结
七、研究三:长期有氧运动对药物渴求的影响及其与执行功能的关联性
    1.引言
    2.研究被试
    3.实验任务
        3.1 药物线索暴露任务
        3.2 冲突抑制任务
        3.3 工作记忆任务
        3.4 运动干预方案
    4.fNIRS数据测量
    5.实验流程
    6.数据处理
    7.实验结果
        7.1 长期有氧运动对药物线索反应的影响
        7.1.1 行为学结果
        7.1.2 fNIRS结果
        7.2 长期有氧运动对冲突抑制的影响
        7.2.1 行为学结果
        7.2.2 fNIRS结果
        7.3 长期有氧运动运动对工作记忆刷新能力的影响
        7.3.1 行为学结果
        7.3.2 fNIRS结果
        7.4 执行功能在长期有氧运动对药物渴求影响的调节作用
    8.讨论
        8.1 长期有氧运动有效改善甲基苯丙胺成瘾者的行为表现
        8.2 长期有氧运动改善甲基苯丙胺成瘾者行为表现的神经机制
        8.3 执行功能的改善在有氧运动对药物渴求影响中的调节作用
    9.小结
八、总讨论
    1.不同强度有氧运动治疗药物成瘾存在差异的神经机制
    2.工作记忆刷新能力在有氧运动降低药物渴求度中的积极作用
    3.研究创新性
    4.不足与展望
九、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2)康复操对女性甲基苯丙胺依赖者抑制功能和药物渴求度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2 甲基苯丙胺滥用对抑制功能影响
    2.3 研究理论基础
        2.3.1 竞争模型
        2.3.2 独立竞争模型
        2.3.3 停止信号反应时
        2.3.4 抑制能力和渴求度的关系
    2.4 药物成瘾的干预研究
        2.4.1 甲基苯丙胺依赖的运动干预研究
        2.4.2 运动对抑制功能影响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
        2.4.3 体操类运动的心理效益
3 研究思路
    3.1 选题依据
    3.2 研究的目的
    3.3 研究假设
4 研究对象和方法
    4.1 研究对象
    4.2 研究方法
        4.2.1 实验设计
        4.2.2 研究材料
        4.2.3 干预方法
        4.2.4 研究流程
        4.2.5 数据采集
        4.2.6 数据处理与分析
5 研究结果
    5.1 苯丙胺渴求量表结果
    5.2 自我控制量表结果
    5.3 停止信号任务行为结果
        5.3.1 信号反应时结果
        5.3.2 信号反应正确率结果
        5.3.3 停止信号反应时结果
        5.3.4 停止信号反应的正确率结果
    5.4 事件相关电位结果
        5.4.1 P3 成分分析结果
        5.4.2 N2 成分分析结果
    5.5 相关分析结果
6 讨论
    6.1 康复操对反应抑制能力的影响
    6.2 康复操对抑制功能电生理指标的影响
    6.3 康复操对药物渴求度的影响
7 结论
8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3)调气归元方针刺治疗老年人心肾不交型失眠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 病例来源
    2 病例选择
        2.1 诊断标准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剔除标准
        2.5 脱落标准
        2.6 中止标准
        2.7 剔除、中止、脱落病例的处理
    3 研究方法
        3.1 样本量估算
        3.2 随机化分组设计
        3.3 治疗方法
        3.4 总疗程
    4 临床观察指标
        4.1 安全性观察
        4.2 疗效性观察
    5 疗效评价标准
        5.1 临床疗效评定(PSQI)
        5.2 焦虑自评分值评定(SAS)
        5.3 单项中医症状疗效评定标准
    6 安全性评估和评估标准
        6.1 安全性评估
        6.2 安全性评估标准
    7 不良反应评价
        7.1 不良反应程度分级
        7.2 严重药品不良反应
    8 伦理学要求
    9 统计学方法
    10 技术路线图
结果
    1 病例分布及完成情况
    2 基线资料可比性分析
        2.1 两组受试者一般情况(性别、年龄、病程)比较
        2.2 两组受试者治疗前单项中医症状分布比较
        2.3 两组受试者治疗前PSQI分值、SAS分值、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3 疗效性分析
        3.1 两组受试者治疗后单项中医症状变化情况
        3.2 两组受试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3.3 两组受试者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分值比较
        3.4 两组受试者治疗前后焦虑自评量表(SAS)分值比较
        3.5 两组受试者治疗后临床疗效的比较
    4 不良反应评价
    5 安全性评价
分析与讨论
    1 中医对老年人失眠的认识
        1.1 中医病因病机
        1.2 中医对老年人心肾不交型失眠的认识
        1.3 中医治疗
    2 西医对老年人失眠的认识
        2.1 概述
        2.2 老年人失眠的病因
        2.3 发病机制
        2.4 西医治疗
    3 调气归元方的穴位组方依据
        3.1 立方依据
        3.2 调气归元方的由来
        3.3 组方穴位“君臣佐使”分析
    4 PSQI量表、SAS量表的选择
    5 疗效分析
        5.1 对老年人心肾不交型失眠的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5.2 对PSQI评分疗效的分析
        5.3 对SAS评分疗效的分析
    6 安全性分析
    7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A 伦理审查报告与审查表
    附表B 中、西医诊断标准
    附表C 安全性评估标准与不良反应评估标准
    附表D 随机数字表与分配序列表
    附表E 临床疗效病例报告表
    附表F 知情同意书
    附表G 调气归元方针刺治疗老年人心肾不交型失眠的临床疗效观察表
    附表H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
    附表I 焦虑自评量表(SAS)
    附表J 中医症状疗效评分表
    附表K 不良事件记录表
    附表L 观察病例脱落或剔除原因记录表
    附表M 调气归元方穴位定位标准
文献综述 中医治疗老年人心肾不交型失眠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4)啮齿类吗啡和氯胺酮成瘾行为消退的前额叶、海马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综述
    1.1 成瘾
        1.1.1 成瘾概述
        1.1.2 成瘾记忆机制
    1.2 常见成瘾食物
        1.2.1 烟草类产品
        1.2.2 酒精类饮料
        1.2.3 含咖啡因食品
        1.2.4 槟榔
    1.3 氯胺酮
        1.3.1 氯胺酮的应用
        1.3.2 氯胺酮在抗抑郁方面的作用
        1.3.3 氯胺酮的滥用和成瘾危害
    1.4 吗啡
        1.4.1 吗啡成瘾
        1.4.2 海马与吗啡成瘾
        1.4.3 前额叶与吗啡成瘾
    1.5 研究意义
第2章 吗啡CPP消退方式及纳洛酮处理对小鼠HP、前额叶EEG功率谱的影响
    2.1 前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实验动物
        2.2.2 药品及仪器
        2.2.3 吗啡CPP建立及消退
        2.2.4 EEG信号采集和功率谱数据处理
        2.2.5 小鼠脑区组织学定位
        2.2.6 统计分析
    2.3 结果
        2.3.1 电极的组织学定位
        2.3.2 CPP建立及消退
        2.3.3 海马EEG功率谱
        2.3.4 前额叶EEG功率谱
    2.4 讨论
        2.4.1 训练消退能更有效促进吗啡CPP的消退
        2.4.2 HPEEG 功率谱的影响
        2.4.3 吗啡CPP消退方式及纳洛酮对前额叶EEG功率谱的影响
    2.5 小结
第3章 化学遗传操纵内侧前额叶功能对氯胺酮成瘾及相应生化指标的影响
    3.1 前言
    3.2 材料及方法
        3.2.1 实验动物及分组
        3.2.2 主要仪器和药品
        3.2.3 手术
        3.2.4 CPP实验
        3.2.5 旷场实验
        3.2.6 组织学检查
        3.2.7 血液生化分析
        3.2.8 统计分析
    3.3 结果
        3.3.1 组织学检查及荧光蛋白分布
        3.3.2 CPP实验
        3.3.3 旷场实验
        3.3.4 ELISA检测结果
    3.4 讨论
        3.4.1 内侧前额叶与其他脑区的联系
        3.4.2 CPP建立
        3.4.3 CPP消退
        3.4.4 旷场实验
        3.4.5 CORT含量
        3.4.6 BDNF和 pro BDNF含量
    3.5 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奖情况及研究成果
支持本学位论文研究的基金项目
致谢

(5)中高强度运动对药物成瘾者脑适能和毒品渴求度的影响及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脑适能
        2.1.2 毒品渴求度
        2.2 药物成瘾对中枢神经的影响机制研究
        2.3 运动干预在药物成瘾领域的应用现状
        2.4 运动干预对毒品渴求度影响的研究现状
        2.5 运动干预对脑适能影响的研究现状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1 前言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受试者来源与分组
        2.1.2 纳入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2 主要仪器
        2.3 研究方法
        2.3.1 基本情况调查
        2.3.2 实地测试
        2.3.3 毒品渴求度测试
        2.4 干预方案
        2.5 数理统计法
    3 研究结果
        3.1 基本情况调查结果
        3.2 药物成瘾者体质状况比较
        3.2.1 男性药物成瘾者体适能指标测试结果
        3.2.2 女性药物成瘾者体适能指标测试结果
        3.3 药物成瘾者脑适能状况比较
        3.3.1 男性脑适能指标测试结果
        3.3.2 女性脑适能指标测试结果
        3.4 药物成瘾者脑适能指标与毒品渴求度相关性分析
        3.4.1 药物成瘾者毒品渴求度状况比较
        3.4.2 实验组干预后体适能指标与毒品渴求度相关性分析
        3.4.3 实验组干预后脑适能指标与毒品渴求度相关性分析
    4 讨论与分析
        4.1 中高强度运动改善药物成瘾者体质状况分析
        4.2 中高强度运动改善药物成瘾者脑适能指标状况分析
        4.3 药物成瘾者运动干预后各项指标与毒品渴求度的关系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不足与建议
6 参考文献
7 附件
    附件一 知情同意书
    附件二 基本信息录入表
致谢

(6)脑深部电刺激前岛叶在药物成瘾中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持续高频脑深部电刺激双侧前岛叶对大鼠吗啡条件性位置偏爱戒断后复发和消退的影响
    前言
        药物成瘾概述及现状
        药物成瘾的危害
        药物成瘾的阶段
        药物成瘾的相关理论及神经回路
        岛叶与药物成瘾
        药物成瘾的治疗
        脑深部电刺激与药物成瘾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物和试剂
        1.3 主要药物和试剂配制
        1.4 实验仪器及设备
        1.5 条件性位置偏爱(Conditioned place preference,CPP)装置
        1.6 Smart3.0视频跟踪系统
        1.7 Smart3.0 CPP操作程序
        1.8 条件性位置偏爱方案
        1.9 实验分组及设计
        1.10 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装置和刺激方案
        1.11 脑深部电刺激装置植入手术
        1.12 旷场实验
        1.13 新物体识别实验
        1.14 电极位置的组织学验证
        1.15 实时定量PCR(Real Time Quantitative PCR,RT-qPCR)
        1.16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DBS电极位置验证
        2.2 前岛叶持续高频DBS抑制了戒断阶段吗啡条件性位置偏爱(CPP)的复发
        2.3 持续的HF-DBS加速了吗啡诱-CPP的消退并防止了点燃诱导的复发
        2.4 前岛叶持续高频DBS不影响运动活动、焦虑样行为和新物体识别
    3 讨论
第二部分:脑深部电刺激吗啡成瘾大鼠前岛叶的蛋白质组学分析及差异差蛋白在药物成瘾中的作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试剂
        1.3 主要药物配制
        1.4 仪器设备
        1.5 动物分组
        1.6 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装置和手术植入
        1.7 建立吗啡CPP模型
        1.8 iTRAQ蛋白质组分析
        1.9 用PRM对iTRAQ数据对选定的蛋白质进行验证
        1.10 组织学和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组织学验证电极位置
        2.2 吗啡引起条件性位置偏爱形成且慢性持续高频DBS阻止了吗啡-偏爱的复发
        2.3 基于iTRAQ鉴定的蛋白质
        2.4 生物信息学分析
        2.5 在AI中与HF-DBS干预吗啡成瘾有关的关键蛋白的发现
        2.6 DEPs蛋白-蛋白相互作用分析
        2.7 PRM验证差异蛋白DEPs
    3 讨论
        3.1 Eif4e2与药物成瘾
        3.2 Gnal与药物成瘾
        3.3 GLT-1与药物成瘾
        3.4 Taco1与吗啡成瘾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岛叶:治疗药物成瘾的神经调控靶区
    1 药物成瘾定义、危害、治疗及机制
        1.1 药物成瘾定义
        1.2 药物成瘾危害
        1.3 药物成瘾治疗
        1.4 药物成瘾的神经生物机制
    2 岛叶解剖
        2.1 岛叶结构连接成瘾脑区
    3 内感受在成瘾中的作用,岛叶与内感受
        3.1 岛叶与药物成瘾的相关研究
    4 岛叶是治疗药物成瘾的神经调控靶区
        4.1 TMS与药物成瘾,TMS岛叶治疗药物成瘾
        4.2 t DCS与药物成瘾,t DCS岛叶治疗药物成瘾
        4.3 DBS与药物成瘾,DBS岛叶治疗药物成瘾
    5 结论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个人简介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7)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糖尿病共病抑郁中的中介作用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绪论
文献综述一 GDNF研究进展及其与抑郁症的关系
文献综述二 糖尿病教育中的心理干预技术
第一部分 GDNF与2 型糖尿病相关性研究以及其对糖尿病共病抑郁中的中介作用探讨
    1 背景与目的
    2 对象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 GDNF中介作用在2 型糖尿病患者中的验证及同伴支持对其的影响
    1 背景与目的
    2 对象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总结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8)我国戒毒人员体质变化对负性情绪的影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毒品成瘾治疗
        2.1.1 毒品成瘾诱因及机制
        2.1.1.1 生物学原因
        2.1.1.2 药理学原因
        2.1.1.3 社会学原因
        2.1.1.4 治疗学原因
        2.1.2 毒品成瘾疗法
        2.1.2.1 药物介入治疗方法
        2.1.2.2 外科治疗方法
        2.1.2.3 心理行为治疗法
        2.1.2.4 运动干预疗法
    2.2 戒毒人员体质促进相关研究
        2.2.1 戒毒人员体质促进的价值
        2.2.2 戒毒人员体质促进的一般方法
        2.2.3 运动干预在戒毒人员体质促进中的应用
    2.3 戒毒人员负性情绪障碍
        2.3.1 负性情绪对戒毒人员的影响
        2.3.1.1 毒品成瘾与负性情绪的相关
        2.3.1.2 复吸行为与负性情绪的相关
        2.3.1.3 戒毒人员的负性情绪特点
        2.3.2 戒毒人员负性情绪的干预方法
        2.3.2.1 心理认知干预疗法
        2.3.2.2 团队心理辅助法
        2.3.2.3 运动干预法
    2.4 戒毒人员身心健康影响机制相关研究评述
        2.4.1 国外相关研究评述
        2.4.2 国内相关研究评述
    小结
第三章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3.1 研究对象
        3.1.1 调查对象
        3.1.2 选择标准
    3.2 研究方法
        3.2.1 研究整合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实验法
        3.2.3.1 实验对象选取
        3.2.3.2 干预方法
        3.2.3.3 干预人员
        3.2.3.4 干预方案
        3.2.3.5 测试工具与测试方法
        3.2.4 比较分析法
        3.2.5 数理统计法
    3.3 技术路线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4.1 戒毒人员体质健康与负性情绪的静态数据分析
        4.1.1 戒毒人员基线数据分析
        4.1.1.1 戒毒人员基本社会学特征
        4.1.1.2 戒毒人员体质健康现状
        4.1.1.3 戒毒人员负性情绪现状
        4.1.2 戒毒人员体质健康与负性情绪分类特征
        4.1.2.1 体质健康分类特征
        4.1.2.2 负性情绪分类特征
        4.1.3 戒毒人员体质健康与负性情绪的关系分析
        4.1.3.1 体质整体与负性情绪的关系分析
        4.1.3.2 体质风险源与负性情绪的关系分析
        小结
    4.2 戒毒人员运动干预方案的制定与实施
        4.2.1 运动干预方案制定的依据与原则
        4.2.1.1 运动干预方案制定的依据
        4.2.1.2 运动干预方案制定的原则
        4.2.2 运动干预方案的实施
        4.2.2.1 准备阶段
        4.2.2.2 实施阶段
        4.2.2.3 评估阶段
        4.2.2.4 实施过程的监控
        4.2.3 运动干预方案的数据结果
        4.2.3.1 实验组与对照组戒毒人员的体质数据对比
        4.2.3.2 实验组戒毒人员运动干预前后的体质数据对比
        小结
    4.3 戒毒人员体质变化对负性情绪的动态影响分析
        4.3.1 实验组戒毒人员体质变化对负性情绪的影响分析
        4.3.1.1 体质整体变化对负性情绪的影响分析
        4.3.1.2 体质风险源变化对负性情绪的影响分析
        4.3.2 实验组与对照组戒毒人员的负性情绪对比分析
        4.3.2.1 抑郁情绪的对比分析
        4.3.2.2 焦虑情绪的对比分析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戒毒人员体质变化对负性情绪的影响机制
    5.2 不足与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合成毒品戒毒者的注意偏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毒品成瘾与强制隔离戒毒
        1.1.1 毒品成瘾
        1.1.2 强制隔离戒毒
    1.2 注意偏向与前注意偏向
        1.2.1 注意偏向
        1.2.2 前注意偏向
        1.2.3 物质成瘾者注意偏向的影响因素
2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2.1 问题提出
        2.1.1 研究一:合成毒品戒毒者的注意偏向研究
        2.1.2 研究二:合成毒品戒毒者的前注意偏向研究
    2.2 研究意义
        2.2.1 理论意义
        2.2.2 实践意义
3 实验研究
    3.1 实验一:合成毒品戒毒者对毒品相关刺激的注意偏向研究
        3.1.1 研究目的
        3.1.2 研究假设
        3.1.3 研究方法
        3.1.4 实验结果
        3.1.5 讨论
    3.2 实验二:合成毒品戒毒者对毒品相关信息的前注意偏向研究
        3.2.1 研究目的
        3.2.2 研究假设
        3.2.3 研究方法
        3.2.4 实验结果
        3.2.5 讨论
4 综合讨论
    4.1 合成毒品戒毒者对毒品相关信息的注意偏向研究
    4.2 合成毒品戒毒者对毒品相关信息的前注意偏向研究
5 结论
6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部分实验材料)
        附录2 -1.实验一材料
        附录2 -2.实验二材料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10)谷歌机器翻译系统英译汉评测与译后编辑 ——以信息型文本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翻译实验报告文本介绍
第2章 机器翻译概述
    2.1 机器翻译发展现状及应用
    2.2 机器翻译的优势与劣势
第3章 机器翻译错误类型研究综述
第4章 译后编辑
    4.1 译后编辑的必要性
    4.2 译后编辑分类与影响因素
第5章 实验过程与数据分析
    5.1 实验过程
    5.2 数据分析
第6章 典型错误类型分析及PE修正
    6.1 词项识别错误及PE修正
        6.1.1 词类识别错误
        6.1.2 缩略词识别错误
        6.1.3 专有名词识别错误
        6.1.4 代词指代识别错误
        6.1.5 词义冗余问题
    6.2 语法意义识别错误及PE修正
        6.2.1 形态识别错误
        6.2.2 意群分割识别错误
        6.2.3 语序识别错误
    6.3 语境意义识别错误及PE修正
    6.4 其他识别错误及PE修正
        6.4.1 标点识别错误
        6.4.2 特殊符号识别错误
    6.5 风格修正问题
第7章 翻译实验报告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书目(非直接引用)
附录二: 双语对齐文本
附录三: 缩略词表
附录四: 术语表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四、行为配对治疗和社区动态治疗在药物成瘾心理治疗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有氧运动对男性甲基苯丙胺成瘾者药物渴求影响的认知神经机制[D]. 陈一凡.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2]康复操对女性甲基苯丙胺依赖者抑制功能和药物渴求度的影响研究[D]. 唐傲.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2)
  • [3]调气归元方针刺治疗老年人心肾不交型失眠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李书德.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4]啮齿类吗啡和氯胺酮成瘾行为消退的前额叶、海马机制研究[D]. 李春春. 云南师范大学, 2021
  • [5]中高强度运动对药物成瘾者脑适能和毒品渴求度的影响及相关性研究[D]. 王倍乐. 成都体育学院, 2021(08)
  • [6]脑深部电刺激前岛叶在药物成瘾中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D]. 常海刚. 宁夏医科大学, 2021
  • [7]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糖尿病共病抑郁中的中介作用探讨[D]. 杨龑晓晓. 东南大学, 2020(02)
  • [8]我国戒毒人员体质变化对负性情绪的影响机制研究[D]. 黄善彬.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9]合成毒品戒毒者的注意偏向研究[D]. 兰婷.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2)
  • [10]谷歌机器翻译系统英译汉评测与译后编辑 ——以信息型文本为例[D]. 周斌. 浙江理工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行为配对疗法和社区动力疗法在毒瘾心理治疗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