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西来治疗慢性乙型肝炎50例

卡西来治疗慢性乙型肝炎50例

一、凯西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50例(论文文献综述)

刘雨香[1](2018)在《中医药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免疫指标影响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价中医药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免疫指标的影响。方法使用电子检索和手工检索结合的方式对万方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PubMed、MEDLINE、Cochrane Library这6个数据库自建库至2017年12月的文献进行检索。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对检索所得文献筛选后,对最终纳入的文献进行数据提取,使用Review Manager 5.3对提取数据进行分析,对所得结果分析讨论后得到最终结论。结果初步检索共获得文献721篇,经纳入排除后最终筛选出51篇。其中4篇采取中医药治疗,8篇采取中医药联合常规治疗,27篇采用中医药联合NAs治疗,4篇采取中医药联合干扰素治疗,8篇采取中医药+NAs+常规治疗。可以看出单独使用中医药疗法较少,大部分为联合用药。对不同治疗手段结局指标分析结果为:中医药疗法和不治疗相比,可以促进CD4+Th细胞向Th1分化。中医药疗法和常规保肝治疗相比,中医药纠正T细胞亚群分布失衡的效果较好。中医药治疗和NAS治疗相比,中医药治疗提高CD4+T细胞和IL-2水平效果较好,但是在降低CD8+T细胞水平方面,还是NAs效果好。中医药治疗和干扰素治疗相比,中医药疗法促进CD4+Th细胞向Treg分化的效果好,从而缓解肝脏炎症。干扰素促进CD4+Th细胞向Th1分化的效果好,可以帮助病毒的清除。中医药+常规治疗和常规治疗相比,中医药疗法在提高DC表达,纠正T细胞亚群分布失衡,促进Treg分化方面有优势,但是对Th1和Th17的分化方面,二者没有差异。中医药+NAs和NAs治疗相比,可以提高固有免疫,纠正T细胞亚群分布失衡,促进Th1分化,降低Treg表达,降低炎症因子,促进病毒清除。中医药+干扰素和干扰素治疗相比,在提高DC细胞表达,促进Th1转化方面效果较好,但对T细胞亚群的影响二者没有差别。中医药+NAs+常规和NAs+常规治疗相比,在改善T细胞亚群失衡,促进Th1分化,抑制Th2、Treg分化,降低免疫球蛋白和提高补体水平方面疗效较好,NK细胞活性改变方面,二者疗效没有差异。结论1.目前核苷酸类似物(NAs)还是慢性乙型肝炎最主要的治疗方法;2.中医药疗法在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过程中主要起到一个缓解炎症反应的作用;3.在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免疫功能调节方面,中医药疗法相比于不治疗、常规保肝治疗、NAs治疗有优势,但与干扰素对比则二者疗效差别不大;4.中医药在免疫调节方面,一方面可以增强固有免疫、细胞免疫,以促进病毒的清除,另一方面又可以降低炎症细胞因子,减轻肝脏炎症反应。

陈达勇,莫陈汉,谢英霞[2](2011)在《凯西莱(硫普罗宁)治疗肝硬化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分析凯西莱(硫普罗宁)治疗肝硬化、改善肝脏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不同病因确诊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对照组5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综合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再加用凯西莱(硫普罗宁)0.2 g静脉点滴,1次/d,疗程1个月。疗程结束时,比较两组患者肝功能及血清肝纤维化等指标变化。结果治疗组患者肝功能指标:丙氨酸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及血清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IV-C)、层粘蛋白(LN)改善与对照组比较,除ALT、LN指标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均>0.05)外,余指标间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或<0.01)。结论凯西莱(硫普罗宁)能改善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同时有一定的促进肝细胞再生作用,对肝纤维化形成也有一定抑制作用,且不良反应少,疗效显着。

付菊平[3](2010)在《凯西莱联合胸腺肽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凯西莱联合胸腺肽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住院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凯西莱联合胸腺肽,其中凯西莱0.2g加入10%葡萄糖250ml,静脉点滴,胸腺肽100mg加入10%葡萄糖250ml,静脉点滴;对照组:口服复方益肝灵片,静脉点滴维生素C、能量合剂等,疗程3个月。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临床症状、体征、肝功能的改善或复常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凯西莱联合胸腺肽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既能促进肝细胞的恢复,改善肝功能,又能抑制HBV的复制,且起效快,肝功能不易反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王少丽[4](2008)在《中医辨证论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与拉米呋定对照的疗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医治疗肝脏疾病,辨证论治是其优势也是特色。本文拟运用循证医学中临床决策分析的基本思路,对中医辨证论治治疗CHB的疗效评价方法学进行初步的研究。并在基于目前中医药治疗CHB现有的文献资料及临床试验观察数据的基础上,模拟在不同的临床干预下CHB的疾病进程及其生存质量的变化,从临床医生角度进行CHB的临床决策分析。全文共分疗效评价和远期结局的疗效评价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中医辨证论治治疗CHB的疗效评价1基于文献研究的中医辨证论治治疗CHB的疗效评价目的:基于文献,评价中医辨证论治治疗CHB与西药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比较的疗效优势,为中医辨证论治治疗CHB远期结局的疗效评价提供源数据。方法:采取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检索肝胆病组临床试验数据库(2006年3月),CENTRAL(2006年第1期),PubMed(1966~2007),EMbase(1966~2007),OVID(1965~2006),CBM disc(1978~2007),CNKI(1979~2007)电子数据库,检索不受语种限制。纳入以CHB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中药(中药+核苷类药物)与核苷类抗病毒药物疗效的所有对照试验及系统评价。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按测量指标、干预措施、治疗疗程进行亚组分析,并用RevMan4.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44篇文献,包括3974例CHB患者,纳入文献中均为中药与LAM比较的对照研究。Meta分析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结局为:中药组在治疗12个月结束后6个月随访时HBeAg复发率较LAM绝对减少了37%;治疗6个月停药后、治疗12个月结束后6个月随访时的DNA复发率分别较LAM组绝对降低了23%、44%;治疗3个月、6个月、24个月时,中药组HA降低量优于LAM组;治疗24个月时中药组LN降低量优于LAM组;治疗3个月、24个月时中药组PCⅢ降低量优于LAM组;治疗3个月时中药组Ⅳ-C降低量优于LAM组;治疗6个月、治疗6个月结束后6个月随访时中药组的ALT复常率分别较LAM组绝对增加了29%、49%;中药组对CHB主要症状、体征缓解率较LAM组绝对增加了22%;但在治疗3个月、6个月时中药组DNA阴转率较LAM组绝对降低了14%、21%。纳入文献中无LAM组优于中药联合组的证据支持。结论:基于现有文献证据,中医辨证论治治疗CHB对ALT复常/降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降低、DNA阴转、HBsAg阴转、HBeAg阴转、防止DNA复发、防止HBeAg阳转、症状体征恢复均有效;目前无LAM优于中药联合组的证据;但本系统评价因纳入文献用药时间不同未进行总体效应合并分析,对中医辨证论治治疗CHB的整体疗效还需要更为大量的文献支持。2基于临床试验的中医辨证论治治疗CHB的疗效评价目的:观察中医辨证论治治疗CHB的疗效;为中医辨证论治治疗CHB远期结局的疗效评价提供源数据。方法:采用两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暴露组于广安门医院肝病门诊进行中医辨证论治治疗,对照组于佑安医院进行LAM治疗,两组疗程均为6个月,随访3个月。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化学指标、病毒学指标、乙肝病毒标记物指标、证候积分的变化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共纳入124例CHB患者,LAM非暴露组40例,中医辨证论治暴露组84例。基线分析:中药暴露组与LAM非暴露组在性别、ALT水平基线上具有可比性;中药暴露组在年龄、HBeAg阴性患者数、病程、证候积分上高于LAM非暴露组;中药组HBV DNA水平低于LAM组。混杂因素分析:log10 DNA水平是ALT复常与否的混杂因素。在其它变量保持不变时,治疗6个月后,log10 DNA每增加1个copy/ml,ALT复常的OR值平均减少0.782倍。在治疗结束后随访时log10 DNA每增加一个1个copy/ml,ALT复常的OR值平均减少0.592倍;log10 DNA水平是DNA阴转与否的混杂因素。在其它变量固定时,当log10 DNA每增加1个copy/ml,治疗3个月时DNA阴转的OR值平均减少0.418倍,治疗6个月时的DNA阴转OR值平均减少0.421倍,治疗结束后3个月随访时的DNA阴转OR值平均减少0.488倍。HBeAg阳性是治疗6个月时DNA阴转与否的混杂因素,当其它变量固定时,HBeAg阳性患者的DNA阴转可能性是HBeAg阴转患者的DNA阴转可能性的0.153倍;log10 DNA水平是HBeAg阴转与否的混杂因素,当其它自变量固定时,log10 DNA每增加1个copy/ml,HBeAg阴转的OR值平均增加1.396倍。ALT复常率:在治疗3个月、6个月、治疗结束后3个月随访时,基线DNA水平=1.00e+04copies/ml的患者,中药暴露组的ALT复常率分别为48.8%、58.1%、88.4%,与LAM非暴露组(42.5%、65%、87.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NA水平<1.00e+04copies/ml的患者,中药暴露组的ALT复常率分别为61.5%、79.5%、97.4%。DNA阴转率:在治疗6个月、治疗结束后3个月随访时,对HBeAg阳性且HBV DNA=1.00e+04copies/ml的患者,中药暴露组的DNA阴转率分别为33.3%、66.7%,LAM非暴露组分别为32.1%、51.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HBV DNA<1.00e+04copies/ml的患者,中药暴露组DNA阴转率均为57.1%,LAM非暴露组分别为71.4%、42.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HBeAg阴性且HBV DNA=1.00e+04copies/ml的患者,在治疗6个月时,中药暴露组的DNA阴转率为75.0%,LAM组为40.0%,两组DNA阴转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结束后3个月随访时,中药暴露组的DNA阴转率为81.3%,LAM非暴露组为20.0%,中药组的DNA阴转率优于LAM组(P=0.025),RR为4.06,95%CI为0.69~23.82,AR为61.3%,中药暴露组的患者在治疗结束后3个月随访时DNA阴转率比非暴露组增加了3.06倍,中药辨证论治治疗与DNA阴转具有一定的因果联系,暴露于中药组的DNA阴转率较LAM组增加了61.3%。血清学应答率:治疗6个月后,中药暴露组患者HBeAg阴转率/血清学转换率均为6.81%,与LAM非暴露组(8.5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暴露组患者出现4例HBsAg阴转(其中1例出现血清学转换),而LAM非暴露组无HBsAg阴转的病例出现。证候疗效:在治疗3个月时,中药暴露组的证候显效率、有效率、总有效率分别较LAM绝对增加了27.3%、20.6%、47.9%;在治疗6个月时显效率、总有效率分别较LAM绝对增加了70.9%、21.6%;在治疗结束后3个月随访时治愈率、显效率、总有效率分别较LAM绝对增加了25.6%、50.8%和20.1%。中药暴露组、LAM非暴露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事件。结论:中药在促使血清学转换、恢复肝功能、促进HBV DNA阴转上均有效,且本试验中药促进HBsAg血清学转换优于LAM,对HBeAg阴性患者治疗结束后随访时的DNA阴转率优于LAM,但因样本量较少,仍需加大样本量继续观察。第二部分运用Markov模型进行中医辨证论治治疗CHB远期结局的疗效评价目的:模拟在中医辨证论治、LAM干预下CHB的疾病动态变化及转归;预测中医辨证论治、LAM对CHB终点结局的影响,从临床医生角度筛选优化干预措施;验证Markov模型用于中医辨证论治治疗CHB远期结局的疗效评价的可行性和科学性。方法:分别建立接受中医辨证论治、LAM干预的HBeAg阳性、HBeAg阴性患者的Markov模型,以质量调整生命年(QALYs)为结局指标,运用队列分析的方法估计CHB患者在中医辨证论治、LAM干预下40年间的疾病转归及获得的QALYs,评价中医辨证论治、LAM干预对CHB患者终点结局的影响,一维、二维敏感性分析验证结果的稳健性;并采用10000次Monte Carlo微量模拟的方法预测40年间接受中医辨证论治、LAM干预的CHB患者人均累积获得的QALYs的概率分布,进而通过比较中医辨证论治、LAM为优化干预方案的概率从临床医生角度进行临床决策分析。结果:在观察的1~40年间,HBeAg阳性患者在接受中药治疗后,约有18.48%~62.49%的患者出现血清学转换,1.4%~36.60%的患者发生肝硬化,仍为CHB的患者约为16.48%~80.12%;HBeAg阳性患者在接受LAM干预后,约有2.90%~23.89%的患者出现血清学转换,约有3.06%~82.33%的患者发生肝硬化,仍为CHB的患者约为14.76%~81.60%;HBeAg阴性患者在接受中药治疗后,约有22.98%~46.74%的患者出现联合应答,约有2.92%~57.07%的患者发生肝硬化,仍为CHB的患者约为19.95%~68.00%;HBeAg阴性患者在接受LAM干预后,约有5.83%~29.43%的患者出现联合应答,约有2.35%~80.21%的患者发生肝硬化,仍为CHB的患者约为17.17%~33.06%。HBeAg阳性接受中药干预的患者,在40年间人均累积QALYs约为28.18,接受LAM治疗的患者人均累积QALYs约为16.07,中药组较LAM组人均累积增加了12.11个QALYs;HBeAg阴性接受中药治疗的患者,人均累积QALYs约为23.36,接受LAM干预的患者人均累积QALYs约为16.84,中药组较LAM组在治疗的40年间人均累积增加了6.52个QALYs。经10000次Monte Carlo微量模拟,HBeAg阳性接受中药治疗的患者今后40年内人均累积可以获得的QALYs最小值为1,最大值为37,可以获得的QALYs中位数为35;接受LAM治疗的患者今后40年内人均累积获得的QALYs最小值为1,最大值为35,累积获得的QALYs中位数为14。中药干预为最优干预方案的概率为0.636,LAM干预为最优干预方案的概率为0.230,两组之间的差值为0.134。HBeAg阴性接受中药治疗的患者今后40年内人均累积可以获得的QALYs最小值为1,最大值为36,可以获得的QALYs中位数为30;接受LAM治疗的患者今后40年内人均累积获得的QALYs最小为1,最大为35,累积获得的QALYs中位数为15。中药干预为最优干预方案的概率为0.739,LAM干预为最优干预方案的概率为0.258,两组之间的差值为0.003。结论:基于现有证据,以QALYs为结局指标,以0.05为两组间临床决策有意义的容许差值,中医辨证论治治疗CHB是HBeAg阳性患者的优化干预方案,对HBeAg阴性患者而言,目前尚不能得出中医辨证论治治疗CHB为优化干预方案的概率与LAM有差异的结论;Markov模型可模拟在中医辨证论治、LAM干预下CHB患者的远期结局及QALYs的变化,反映CHB疾病转归的动态变化,并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和优势;Markov模型用于中医治疗慢性疾病的远期结局的疗效评价,方法科学、可行,但仍需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进一步完善。

杨红[5](2008)在《《伤寒论》112方现代临床研究的循证医学评价》文中研究表明一立题依据《伤寒论》作为中医理论的精髓千百年来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其所载方剂,配伍严谨、主治明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很多方剂至今仍然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效如桴鼓。循证医学时代对中医发展提出的挑战是对中医疗效提供科学证据,本论文采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和手段,对《伤寒论》方临床研究文献进行系统的整理、分析和评价,以期为发展循证的中医药学奠定基础。二研究目的1.通过对国内近30年有关《伤寒论》112方研究文献的计量学研究,描述《伤寒论》方现代文献研究的现状和分布;2.探寻部分经方在现代临床应用中主要涉及的疾病系统和疾病种类,并通过初步评价为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提供依据;3.通过对小柴胡汤和小青龙汤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研究,获得二者临床疗效和可能存在不良反应的证据,为今后中医临床实践提供可靠依据。本文通过以上三方面研究,力求从现代循证医学角度,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伤寒论》方,指导中医临床实践、提高疗效提供有益的证据。三研究方法1.国内近30年《伤寒论》112方研究文献的文献计量学研究本文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简称CNKI)检索1979年至2006年发表的有关《伤寒论》112方的研究文献,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各方的文献发表总量、年发表量及比例进行统计,并以此为依据形成《伤寒论》112方研究文献数量表、《伤寒论》112方研究文献历年发表量百分比表、《伤寒论》112方研究文献的顺位图以及居于《伤寒论》112方顺位图前十位的经方排序。2.居顺位图前十位经方的疾病系统和疾病种类的筛选及分析依据以上文献计量学的研究结果,根据《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简称ICD-10)》标准,对居于《伤寒论》112方顺位图前十位经方的疾病系统及病种进行筛选和分析,获得这些经方在现代临床应用中的优势领域和优势病种。3.经方疗效的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研究依据以上文献计量学的研究结果,选取居顺位图第1位和第10位,且处于国内外研究热点的经方小柴胡汤和小青龙汤,按照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的原理,鉴定纳入相关临床研究,并对这些研究进行严格评价和资料综合分析,进而获得二者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的循证医学证据,为今后的中医临床实践和科研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四研究结果1.国内近30年《伤寒论》112方研究文献的计量学研究1.1近30年(1979年至2006年)CNKI数据库中收录有关《伤寒论》112方研究文献共计38,472篇,但分布不均衡,居顺位图前十位的经方文献量为18,321篇,占文献总量近50%,而居于顺位图最后12位的经方,未发现相关研究文献。1.2研究文献量居《伤寒论》112方顺位图前十位的经方依次为:小柴胡汤、桂枝汤、大承气汤、半夏泻心汤、四逆散、芍药甘草汤、当归四逆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五苓散、小青龙汤。2.居于顺位图前十位经方的疾病系统及疾病种类的鉴定与分析(见下表)3.经方疗效的随机对照试验系统评价研究3.1小柴胡汤治疗慢性肝病随机对照试验疗效与安全性的系统评价3.1.1本研究纳入38个以中文发表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共计4327例慢性肝病患者参加试验,包括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酒精性肝病等,依据国际标准评价,这些RCT的文献质量普遍较低,主要体现在报告的方法学信息不足或错误。3.1.2系统评价主要结果提示:(1)在改善慢性肝病病人的肝功能方面,小柴胡汤联合抗病毒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独使用抗病毒治疗,体现在:降低谷丙转氨酶(相对获益95%CI:WMD-22.86[-38. 38,-7.35];P=0.004)、谷草转氨酶(相对获益95%CI:WMD-22.97[-42.88,-3.07];P=0.02);总胆红素(相对获益95%CI:WMD-4.11[-7.79,-0.42];P=0.03)。(2)抗病毒效应分析提示:在HBeAg阴转方面,小柴胡汤联合抗病毒治疗与单纯使用抗病毒、非特异性治疗对比,其治疗效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在HBV-DNA阴转方面,小柴胡汤的疗效明显优于非特异性治疗;与自体LAK细胞回输治疗对比,小柴胡汤联合自体LAK细胞回输治疗在血清HBV-DNA阴转方面优于单独使用LAK细胞回输(相对获益95%CI:RR1.36[1.01,1.82],P=0.04)。(3)在降低肝纤维化标志物血清III型前胶原肽(PIIIP)、层粘连蛋白(LN)、透明质酸(HA)方面,小柴胡汤联合γ干扰素其疗效明显优于单独使用γ干扰素(PIIIP:相对获益95%CI:WMD44.28[20.49,68.07],P=0.0003;LN:相对获益95%CI:WMD35.73[23.81,47.66],P<0.00001;HA:相对获益95%CI:WMD78.31[49.48,107.13],P<0.00001)。3.1.3小柴胡汤还具有减轻抗病毒和自体LAK细胞回输治疗过程中产生的流感样、低热等不良反应的作用。3.1.4在所有已报告不良反应的研究中,均未发现小柴胡汤的严重不良反应。3.2小青龙汤治疗哮喘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3.2.1本研究共纳入26个以中文发表RCT包括2028例哮喘患者,与小柴胡汤系统评价纳入的研究相似,RCT文献的质量普遍较低,没有鉴定出高质量的RCT。3.2.2 Meta-分析结果表明:小青龙汤联合西医治疗在哮喘临床症状控制方面比单纯西医治疗更有效(RR1.50;95%CI:1.27 to 1.76, P<0.00001);小青龙汤在缓解症状方面与西医对症治疗疗效相当(RR1.24;95%CI:0.92 to 1.66, P>0.05)。在改善肺通气功能方面,提示单独使用小青龙汤和辅助西医对症治疗均有很好的疗效:FEV1(L):(WMD-0.84;95%CI:-1.03 to -0.65, P<0.00001; WMD-0.66; 95%CI -0.76 to -0.55, P<0.00001);PEF(L/S)WMD-1.56;95%CI -1.72 to -1.40, P<0.00001; WMD-1.57; 95%CI -2.08 to -1.06, P<0.00001)。另外,小青龙汤还可以降低患者血嗜酸性粒细胞(EOS)、血清IgE水平,提示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控制哮喘患者气道炎症和高反应性来起作用的。3.2.3在4篇已报告不良反应的研究中,均未发现小青龙汤有严重副作用。结论1.国内近30年对《伤寒论》112方的文献研究呈不均衡分布,其中居《伤寒论》112方顺位图前十位的经方是目前研究的重点,包括小柴胡汤、桂枝汤、大承气汤、半夏泻心汤、四逆散、芍药甘草汤、当归四逆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五苓散、小青龙汤。2.通过对居前十位经方所涉及的疾病系统和疾病种类的筛选和分析,发现经方在临床上主要的使用情况与《伤寒论》中各经方应用所遵循的病机基本相符,但亦不乏现代研究者在继承经方的同时,在其治疗疾病范围上有所扩大。3.小柴胡汤治疗慢性肝病和小青龙汤治疗哮喘的临床疗效得到了随机对照试验证据的支持,未报告严重的不良反应。然而,由于纳入的这些RCT报告的质量较低,对疗效的评价可能会夸大,目前的证据还不能得到国际上的认可,因此,本研究结果的外推性受到一定限制。建议采用设计严谨的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对经方治疗特定疾病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验证。

张加军,张广业,辛在霞[6](2005)在《自拟健脾疏肝汤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作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凯西莱合健脾疏肝汤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疗效。方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各50例,均先常规应用凯西莱静脉滴注,后改口服,治疗组加用中药健脾疏肝汤,每日1剂,分2次服。疗程均3个月,随访3个月。结果:治疗组症状及体征消失率优于对照组(P<0.05);肝功能变化,ALT、AST、γ-GT下降优于对照组(P<0.01或<0.05);有效率也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健脾疏肝汤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提高肝功能复常率。

吴奋,余晶平,李伟[7](2003)在《凯西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50例》文中提出 我们从2001年5月至2003年5月用凯西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50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择在我院住院及门诊治疗的患者100例,均符合2000年西安会议所制定的慢性乙型肝炎、酒精性肝炎或脂肪肝的诊断标准,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男45例,女5例;平均年龄(32.7±11.5)岁,平均病程(5.0±5.3)年;其

曾蜀[8](2002)在《安福隆联合硫普罗宁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安福隆(干扰素-a2b)联合硫普罗宁(凯西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选择5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50例应用安福隆联合硫普罗宁治疗;B组46例单用安福隆治疗。结果:治疗结束时,A组ALT复常率为88%,HBeAg阴转率为58%,HBV-DNA阴转率为68%;而B组分别为63%,37%和43%。两组间HBeAg阴转率和HBV-DNA阴转率有显着差异。结论:安福隆联合硫普罗宁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更佳。

于岩岩,斯崇文,曾争,王勤环,周霞秋,张清波,黄祖瑚,张玲霞,乔光彦[9](2001)在《苦参素制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试验》文中提出苦参素由中药苦豆子或音参中提取的有效成分,内含氧化苦参碱98%以上及少量氧化槐果碱.药效学研究证明,苦参素能抑制HBV DNA转染的2.2.15细胞分泌HBsAg和HBeAg;显着降低DHBV感染鸭血清DHBV-DNA水平;对四氯化碳和D-半乳糖胺所致的中毒性肝损伤也具有保护作用;HBV转基因鼠注射氧化苦参碱后肝内HBsAg和HBeAg明显减少;初步临床试验证明,苦参素治疗慢性乙肝病人,可使ALT复常,HBeAg和HBVDNA阴转.现有的苦参素注射液只供肌肉注射,半衰期短,肌肉注射局

庄灿皇[10](2016)在《基于近二十年文献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的方药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肝纤维化是一个病理生理过程,是指由各种病因如病毒性肝炎、酒精肝、脂肪肝、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所导致肝内结缔组织的异常增生。任何肝脏损伤在肝脏修复愈合的过程中都有肝纤维化的过程,纤维化的过程长期持续就会发展成肝硬化。鉴于肝纤维化是肝硬化的前期阶段,且这一阶段存在可逆性,按照中医治未病的理念,此阶段阻断病情向肝硬化发展的治疗干预极为重要。如果在这一时间段内未及时的对肝纤维化进行治疗,就很可能进一步发展成为失代偿期肝硬化,表现出各种终末期肝病并发症,引致临床的衰竭死亡。中医药治疗肝病具有丰富的经验,近年众多文献报道已显示出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具有独特的优势。如何对这些丰富的资料进行整理挖掘,总结出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的用药规律,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对近二十年来的肝纤维化中医药治疗数据筛选分析,明确目前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的辨治疗现状,并重点对其中的主要方药数据进行分类分析,研究评估其临床应用的现状及疗效水平,筛选出具有较好借鉴价值的古方经方及效验方,临床疗效确实尤其是证据确凿的方药及中成药,以期为临床规范性应用及进一步开发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通过数据挖掘的方法,全面收集近二十年中国期刊数据库(维普、中华医典、中国知网等)所有包括中医诊断治疗肝纤维化临床研究文献142篇,在检索条件中设定1999年-2015年12月、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总结文献中肝纤维化的中医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及抗肝纤维化中药的疗效和机制,并依据相关学科原则,对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的用药规律进行归纳总结及分析评价。确定最常用的方剂、药物和证候及推荐级别最高中成药,并结合各方药的研究与观察,为临床运用中医药治疗各类肝纤维化疾病提供依据,进一步提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研究的方向。成果:1.肝纤维化应划分为中医内科辨治的“积聚”或“积证”范围。2.肝纤维化的发病原因在于机体正气不足,湿热疫毒入侵,瘀血阻络,呈现本虚标实,虚实共存。后期出现肝气郁滞、肝病传脾及肝肾阴亏。3.中药抗肝纤维化化的机制在于有效抑制了胶原网状纤维结缔组织的增生、沉积;对Ⅰ、Ⅲ、Ⅳ型胶原与层粘连蛋白的表达起到抑制作用;溶解吸收已经形成的纤维。4.肝纤维化的治疗分辨证论治、复方治疗、单味药及单体治疗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常用的治法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软坚散结、利湿通络、疏肝健脾、调肝补肾等。应攻补兼施,活血化瘀,扶正(益气养血或补益肝肾)固本。5.对142篇符合纳入标准的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的文献统计结果为:(1)证候统计:具体证候种类中常见证型11种,其中淤血互结证、肝郁脾虚证、湿热瘀阻证、肝肾阴虚证和肝气郁结证出现频率最多(分别为26.54%、21.54%、14.04%、12.88%和8.27%),可列为中医治疗肝纤维化的辨证分型标准。(2)方剂分析:收集了86种方剂,达1683次频次,依据功效统计结果显示:活血化瘀剂、补益剂、理气剂、和解剂、祛痰剂出现频率最高(分别为26.2%、19.2%、13.4%、9.8%和7.5%);依据方剂的出现频率,推荐各型的首选方依次为:淤血互结证-血府逐瘀汤、肝郁脾虚证-四逆散、湿热瘀阻证-茵陈蒿汤、肝肾阴虚证-六味地黄丸和肝气郁结-小柴胡汤证。(3)药物分析频率:出现频率最高的前二十类药物分别为:三七(105次)、龟甲(105次)、生地黄(106次)、麻子仁(107次)、郁金(110次)、桃仁(114次)、赤芍(115次)、大黄(116次)、白术(117次)、枳实(118次)、黄芪(119次)黄芩(120次)、当归(120次)、白芍(122次)、川芎(123次)、甘草(124次)、鳖甲(134次)、丹参(137次)、茵陈(142次)、柴胡(156次)。因此在肝纤维化临床药物应用方面,活血化瘀药物首选丹参、川芎、白芍、当归、赤芍、桃仁、郁金、三七;理气药首选柴胡、枳实、郁金、麻子仁;益气健脾药物首选甘草、黄芪、生白术;清利湿热药物首选茵陈、黄芩、大黄;滋养肝肾药物首选鳖甲、生地、龟甲。(4)证候要素分析:对病位因素(10个)及病因病机要素(13个)分析显示,以肝、肾、脾、经络和血分为主。病因为风、痰、瘀血、阴虚、血和气等。(5)疗效分析:对763例患者的研究显示,65.88±18.55)%的患者显示有效,(24.12±7.12)%的患者显示无效,中医治疗肝纤维化具有显着疗效。(6)对符合纳入标准的25篇文献,进行中医用药种类、归经及药性规律分析结果显示①药物归经集中在胃、脾、心、肝经,达到66.41%的累积出现频率。②中药性味使用情况:97味肝纤维化常用中药中,平、温、寒为主的药味占96.95%的累积频率;以辛、苦、甘为主的药味占据80.35%的累积出现频率。③常用中药使用情况:止血药、解表药、泻下药、利水渗湿药、活血化瘀药和补虚药6类药为肝纤维化化常用中药,占据72.19%的累积频率。6.根据对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相关文献的梳理与研究,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的用药及规律为:(1)古方:血府逐瘀汤、大黄蛰虫丸、补阳还五汤(2)有效验方:扶正化瘀胶囊(为目前研究级别最高的抗肝纤维化药物)、复方鳖甲软肝片、安络化纤丸(3)自拟方:①理气活血化瘀类方:A.疏肝理脾,活血化瘀类包括保肝复功丸、抗纤汤;B.舒肝健脾,清热散瘀类包括肝爽颗粒、慢肝合剂;C.疏肝健脾,活血祛湿类包括清肝活血方;D.疏肝理脾,活血化瘀,化痰解毒类包括柔肝化瘀颗粒、疏肝化脂胶囊。②软坚活血化瘀类方:肝病5号胶囊。③益气活血化瘀类方:A.活血益气、软坚散瘀类包括益气化淤方、益气软肝汤B.柔肝活血、补气渗湿类包括柔肝灵颗粒、三草护肝胶囊和复方金三莪。C.补气养阴、活血化瘀、散结去积类包括芪棱汤。D.肝脉柔合剂。E.清肝利湿、益气养阴、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类包括八味护肝胶囊及肝络欣丸。④补肾养阴类方A.滋肾柔肝,软坚散结类柔肝方、复肝片、软肝一号及丹芪抗纤汤B.滋养肝肾、清热解结类包括补肾解毒方和复方木鸡冲剂C.补肾助阳、清热解毒利湿、疏肝活血、健脾温胃类包括肝炎二号方和肝纤一号方。D.温补肾阳、清肝利胆、安神开胃、理气健脾类保肝丸。E.补肾活血、清热解毒利湿、健脾疏肝类包括乙肝泰胶囊F.益肝,健脾,补肾,活血化瘀,清热化湿,化痰解毒类如壮肝逐瘀煎。(4)单味中药及其有效组分冬虫夏草及百令胶囊;扯根菜及肝苏颗粒;水飞蓟宾;三七;苦参素及苦参碱注射液;丹参及丹参注射液;甘草及复方甘草甜素;荔枝核。(5)中西药联用阿德福韦脂联合复方丹参、苦参碱和拉米夫定、小柴胡汤联合凯西莱、肝纤方联合拉米夫定、双甲五灵胶囊联合拉米夫定。结论:本文通过数据挖掘与文献研读方法,对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的用药规律进行了系统总结,整理出运用中医药对肝纤维化进行治疗时所遵循的辨证证施治原则,提出了临床治疗肝纤维化的中医证型标准(瘀血互结证、肝郁脾虚证、湿热瘀阻证、肝肾阴虚证和肝气郁结证),并总结出相应的首选处方(分别为血府逐瘀汤、四逆散、茵陈蒿汤、六味地黄丸和小柴胡汤证)。同时对治疗肝纤维化的常用有效中药进行梳理与分类介绍,按古方、效验方、单味药、新型成药、自拟方等类别进行了系列介绍及选择性评价。在此基础上推选出常用单味药如冬虫夏草、扯根菜、水飞蓟宾、三七、甘草等,古今效验方如血府逐瘀汤、大黄蛰虫丸、补阳还五汤等,并筛选出且重点介绍了现行三大抗纤维化的中成药为扶正化瘀胶囊、复方鳖甲软肝片、安络化纤丸,指出目前临床研究证据级别最高的是扶正化瘀胶囊。

二、凯西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50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凯西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50例(论文提纲范文)

(1)中医药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免疫指标影响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慢性乙型肝炎现况
    2.中医对慢性乙型肝炎的认识
    3.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机体免疫情况
        3.1 固有免疫
        3.2 适应性免疫
    4.中医不同证型免疫指标的变化
    5.西医治疗对CHB患者免疫指标的影响
        5.1 NAs治疗对免疫指标的影响
        5.2 干扰素治疗对免疫指标的影响
    6.中医药治疗对CHB患者免疫指标的影响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文献检索
        1.4 数据提取
        1.5 纳入研究风险偏倚评估
        1.6 统计学处理
    2.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2.2 纳入研究文献描述
        2.3 纳入文献的偏倚风险
        2.4 Meta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1.文献基本情况的讨论
    2.干预措施的讨论
    3.分析结果讨论
        3.1 中医药疗法和不治疗的比较
        3.2 中医药疗法和常规保肝治疗的比较
        3.3 中医药治疗和NAS治疗的比较
        3.4 中医药治疗和干扰素治疗的比较
        3.5 中医药+常规治疗和常规治疗的比较
        3.6 中医药+NAs和NAs治疗的比较
        3.7 中医药+干扰素和干扰素治疗的比较
        3.8 中医药+NAs+常规和NAs+常规治疗的比较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发表论文

(3)凯西莱联合胸腺肽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疗效判断
2 结果
3 讨论

(4)中医辨证论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与拉米呋定对照的疗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名词缩写表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优势的研究进展
        1.中医辨证论治
        2 中、西药综合治疗
        2.1 中药联合拉米呋定
        2.2 中药联合干扰素
        2.3 中药联合其他药物治疗
        3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1.1 文献类型
        1.1.2 观察对象
        1.1.3 干预措施
        1.1.4 结局指标
        1.2 检索策略
        1.3 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纳入试验特征与质量评价
        2.2 ALT复常率
        2.3 病毒学指标、乙肝病毒标记物指标
        2.4 肝纤维化指标
        2.5 显(有)效率
        2.6 不良反应
        3 讨论
前言
第一部分 中医辨证论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评价
    1 基于文献研究的中医辨证论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评价
        1.1 研究目的
        1.2 资料与方法
        1.2.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1 文献类型
        1.2.1.2 研究对象
        1.2.1.3 干预措施
        1.2.1.4 结局指标
        1.2.2 检索策略
        1.2.3 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1.2.3.1 随机方法
        1.2.3.2 分配方案的隐藏
        1.2.3.3 盲法
        1.2.3.4 失访或退出
        1.2.4 数据提取
        1.2.5 统计分析
        1.2.5.1 亚组分析
        1.2.5.2 敏感性分析
        1.3 结果
        1.3.1 纳入试验特征与方法学质量评价
        1.3.1.1 质量评价
        1.3.1.2 观察对象
        1.3.1.3 干预组别
        1.3.1.4 临床结局
        1.3.2 纳入试验Meta分析结果评价
        1.3.2.1 中药vs LAM
        1.3.2.1.1 HBsAg阴转率/血清学转换率
        1.3.2.1.2 HBeAg阴转率/血清学转换率
        1.3.2.1.3 HBVDNA阴转率/复发率
        1.3.2.1.4 血清肝纤维化指标
        1.3.2.1.5 ALT复常率/降低量
        1.3.2.1.6 症状、体征缓解率
        1.3.2.2 中药+LAM vs LAM
        1.3.2.2.1 HBsAg阴转率/血清学转换率
        1.3.2.2.2 HBeAg阴转率/血清学转换率
        1.3.2.2.3 HBVDNA阴转率/复发率
        1.3.2.2.4 血清肝纤维化指标
        1.3.2.2.5 ALT复常率/降低量
        1.3.2.2.6 YMDD变异发生率
        1.3.2.2.7 症状积分
        1.3.2.2.8 症状、体征缓解率
        1.3.3 敏感性分析
        1.3.3.1 HBsAg阴转率/血清学转换率
        1.3.3.1.1 中药vs LAM
        1.3.3.1.2 中药+LAM vs LAM
        1.3.3.2 HBeAg阴转率/血清学转换率
        1.3.3.2.1 中药vs LAM
        1.3.3.2.2 中药+LAM vs LAM
        1.3.3.3 DNA阴转率/复发率
        1.3.3.3.1 中药vs LAM
        1.3.3.3.2 中药+LAM vs LAM
        1.3.3.4 血清肝纤维化指标
        1.3.3.5 ALT复常率/降低量
        1.3.3.5.1 中药vs LAM
        1.3.3.5.2 中药+LAM vs LAM
        1.4 小结
        1.4.1 疗效评价
        1.4.2 局限性
        1.4.3 结论
        参考文献
    2 基于临床试验的中医辨证论治治疗CHB的疗效评价
        2.1 资料与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调查方法
        2.1.2.1 观察指标
        2.1.2.2 疗效判定
        2.1.2.3 统计学处理
        2.1.3 结果
        2.1.3.1 基线情况
        2.1.3.2 混杂因素分析
        2.1.3.2.1 ALT复常的混杂因素分析
        2.1.3.2.2 DNA阴转的混杂因素分析
        2.1.3.2.3 HBeAg阴转的混杂因素分析
        2.1.3.3 生化学应答(ALT复常率)
        2.1.3.4 血清学应答(HBsAg阴转/血清学转换率、HBeAg阴转/血清学转换率)
        2.1.3.5 病毒学应答(DNA阴转率)
        2.1.3.6 治疗前后证候积分变化
        2.1.3.7 证候疗效
        2.1.3.8 不良反应
        2.1.4 讨论
第二部分 运用MARKOV模型进行中医辨证论治治疗CHB远期结局的疗效评价
    1 MARKOV模型的一般原理、特点
        1.1 Markov过程
        1.2 Markov链
        1.3 Markov模型
    2 CHB的MARKOV状态转移模型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方法
        2.2.1 待评价的干预措施
        2.2.1.1 中医辨证论治
        2.2.1.2 LAM
        2.2.2 待评价的结局指标
        2.2.3 状态转移模型的设计
        2.3 数据来源
        2.3.1 状态转移概率的确定
        2.3.1.1 中医、LAM治疗HBeAg阳性CHB患者的健康状态转移概率
        2.3.1.1.1 CHB→HBeAg血清学转换
        2.3.1.1.2 CHB→产生耐药的CHB
        2.3.1.1.3 CHB→肝硬化
        2.3.1.1.4 HBeAg血清学转换→CHB
        2.3.1.1.5 HBeAg血清学转换→肝硬化
        2.3.1.1.6 产生耐药的CHB→产生耐药的HBeAg血清学转换
        2.3.1.1.7 产生耐药的CHB→肝硬化
        2.3.1.1.8 产生耐药的HBeAg血清学转换→产生耐药的CHB
        2.3.1.1.9 产生耐药的HBeAg血清学转换→肝硬化
        2.3.1.2.中医、LAM治疗HBeAg阴性CHB患者的健康状态转移概率
        2.3.1.2.1 CHB→联合应答
        2.3.1.2.2 CHB→产生耐药CHB
        2.3.1.2.3 CHB→肝硬化
        2.3.1.2.4 联合应答→CHB
        2.3.1.2.5 联合应答→肝硬化
        2.3.1.2.6 产生耐药的CHB→联合应答
        2.3.1.2.7 产生耐药的CHB→肝硬化
        2.3.1.2.8 产生耐药的联合应答→产生耐药的CHB
        2.3.1.2.9 产生耐药的联合应答→肝硬化
        2.3.2 健康效用值的估计
        2.4 Markov决策模型结果
        2.4.1 Markov队列分析结果
        2.4.1.1 中药、LAM干预下CHB的疾病转归
        2.4.1.1.1 HBeAg阳性患者
        2.4.1.1.2 HBeAg阴性患者
        2.4.1.2 中药、LAM干预下CHB患者QALYs变化
        2.4.1.2.1 HBeAg阳性患者
        2.4.1.2.2 HBeAg阴性患者
        2.4.2 敏感性分析
        2.4.2.1 一维敏感性分析
        2.4.2.1.1 HBeAg阳性患者
        2.4.2.1.2 HBeAg阴性患者
        2.3.1.1.3 小结
        2.4.2.2 二维敏感性分析
        2.4.2.2.1 HBeAg阳性患者
        2.4.2.2.2 HBeAg阴性患者
        2.4.3 Monte Carlo微量模拟结果分析
        2.4.3.1 HBeAg阳性患者
        2.4.3.2 HBeAg阴性患者
        2.4.3.3 决策优化方案的概率检验
        2.5 讨论
        2.5.1 Markov模型队列分析结果
        2.5.1.1 中药、LAM远期预后的差异
        2.5.1.2 中药、LAM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的差异
        2.5.2 最优干预方案的选择
        2.5.3 Markov模型的建构
        2.5.3.1 Markov模型的基本特点及基本分析过程
        2.5.3.2 Markov模型用于慢性疾病疗效评价的优势
        2.5.3.2.1 与随机对照试验比较
        2.5.3.2.2 与常规生存分析方法比较
        2.5.3.2.3 与决策树比较
        2.5.3.2.4 Markov模型体现了疾病转归的动态变化
        2.5.3.2.5 Markov模型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治疗慢性疾病的特色和优势
        2.5.3.3 Markov模型的非完美性
        2.5.3.3.1 预测前提的假定性
        2.5.3.3.2 Markov模型的数据来源
        2.5.3.4 关于Markov模型模拟结果可靠性的探讨
        2.5.3.4.1 根据研究目的和专业知识确定Markov转移状态
        2.5.3.4.2 根据专业知识和可能得到的转换概率确定阶段长度
        2.5.3.4.3 转移概率、效用值的设定
        2.5.4 小结
总结
    1 主要研究结果
    2 本研究特点
    3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个人简历

(5)《伤寒论》112方现代临床研究的循证医学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部分 综述
    1 国内中医药系统评价现状?
    2 国际Cochrane协作网中医药系统评价现状
    3 系统评价方法用于中医疗效评价的分析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伤寒论》方的文献研究
    一、前言
    二、国内近30 年《伤寒论》112 方临床研究文献的文献计量学研究
        1 文献检索
        2 结果
        3 述评
        4 讨论
    三、居《伤寒论》112 方顺位图前十位经方疾病系统、优势病种的筛选及分析
        1. 疾病系统和优势病种的筛选方法
        2. 前十位经方疾病系统、优势病种的筛选结果及分析
        2.1 小柴胡汤
        2.2 桂枝汤
        2.3 大承气汤
        2.4 半夏泻心汤
        2.5 四逆散
        2.6 芍药甘草汤
        2.7 当归四逆汤
        2.8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2.9 五苓散
        2.10 小青龙汤
        3 述评
        4 讨论
    参考文献及参考书目
    附图
        [附图2-1]《伤寒论》112 方研究文献的顺位图
第三部分 《伤寒论》经方疗效的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研究
    小柴胡汤治疗慢性肝病随机对照试验疗效与安全性的系统评价?
        背景
        资料和方法
        1 纳入研究的检索策略
        2 纳入和排除标准
        3 方法学质量评价
        4 资料的提取
        5 资料分析
        结果
        1 检索结果及纳入文献流程
        2 纳入研究特征
        3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4 疗效分析
        5 不良事件
        讨论
        参考文献
        附表
        [附表3-1] 小柴胡汤系统评价排除的文献及排除理由
        [附表3-2] 小柴胡汤治疗慢性肝病RCT研究的特征
    小青龙汤治疗哮喘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
        前言
        资料和方法
        1 纳入研究的检索策略
        2 纳入和排除标准
        3 方法学质量评价
        4 资料的提取
        5 资料分析
        结果
        1 检索结果及纳入文献流程
        2 纳入研究特征
        3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4 小青龙汤治疗哮喘的疗效分析
        5 不良事件
        讨论
        参考文献
        附表
        [附表3-2-1]排除的研究和理由
        [附表3-2-2]小青龙汤治疗哮喘纳入研究干预措施表
致谢
个人简历
附表
    [附表1]《伤寒论》112 经方文献数量表
    [附表2]《伤寒论》112 经方文献历年发表量百分比

(6)自拟健脾疏肝汤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1 病例选择
    2 观察方法
    3 治疗方法
    4 统计方法
疗效观察
    1 疗效评估标准
    2 治疗结果
讨 论

(8)安福隆联合硫普罗宁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2 治疗方法
    1.3 观察方法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两组ALT的变化
    2.2 治疗结束后两组ALT复常情况
    2.3 治疗结束后两组HBV标志变化的比较
    2.4 不良反应
3 讨论

(10)基于近二十年文献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的方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现代医学对肝纤维化的认识及治疗方法
        1.1.1 肝纤维化的新概念
        1.1.2 肝纤维化的常见病因
        1.1.3 肝纤维化发生机理
        1.1.4 肝纤维化的诊治
        1.1.5 肝纤维化的治疗
    1.2 西医对肝纤维化的认知和医治方式
        1.2.1 概念
        1.2.2 类型
        1.2.3 发病机理
        1.2.4 诊断程序
        1.2.5 治疗方法
        1.2.6 抗肝纤维化西药的介绍
    1.3 中医药对肝纤维化的认识
        1.3.1 对肝纤维化病名的探讨
        1.3.2 对肝纤维化病机的认识
    1.4 中医药对肝纤维化的治疗方法
        1.4.1 中药抗肝纤维化作用的机制
        1.4.2 辨证论治
        1.4.3 复方治疗
        1.4.4 单味药及单体治疗
        1.4.5 中西医结合治疗
第二章 文献质量评价与用药规律探讨
    2.1 肝纤维化中医证候规律分析
        2.1.1 资料与方法
        2.1.2 结果
        2.1.3 讨论
    2.2 肝纤维化中医用药种类、归经及药性规律分析
        2.2.1 资料与方法
        2.2.2 结果与分析
    2.3 肝纤维化中医药治疗典型文献用药规律分析
        2.3.1 资料与方法
        2.3.2 结果及讨论
第三章 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的用药方略及规律总结
    3.1 古方
        3.1.1 血府逐瘀汤
        3.1.2 大黄蛰虫丸
        3.1.3 补阳还五汤
    3.2 有效验方
        3.2.1 扶正化瘀胶囊
        3.2.2 复方鳖甲软肝片
        3.2.3 安络化纤丸
    3.3 自拟方
        3.3.1 理气活血化瘀类方
        3.3.2 软坚活血化瘀类方
        3.3.3 益气活血化瘀类方
        3.3.4 补肾养阴类方
    3.4 单味中药及其有效组分
        3.4.1 冬虫夏草
        3.4.2 扯根菜
        3.4.3 水飞蓟宾
        3.4.4 三七
        3.4.5 苦参素
        3.4.6 丹参
        3.4.7 甘草
        3.4.8 荔枝核
    3.5 中西药联用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四、凯西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50例(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医药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免疫指标影响的Meta分析[D]. 刘雨香.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8(02)
  • [2]凯西莱(硫普罗宁)治疗肝硬化临床分析[J]. 陈达勇,莫陈汉,谢英霞.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1(23)
  • [3]凯西莱联合胸腺肽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观察[J]. 付菊平. 慢性病学杂志, 2010(03)
  • [4]中医辨证论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与拉米呋定对照的疗效评价研究[D]. 王少丽.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08(02)
  • [5]《伤寒论》112方现代临床研究的循证医学评价[D]. 杨红.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8(12)
  • [6]自拟健脾疏肝汤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作用[J]. 张加军,张广业,辛在霞.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05(06)
  • [7]凯西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50例[J]. 吴奋,余晶平,李伟.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03(S1)
  • [8]安福隆联合硫普罗宁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J]. 曾蜀.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02(05)
  • [9]苦参素制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试验[A]. 于岩岩,斯崇文,曾争,王勤环,周霞秋,张清波,黄祖瑚,张玲霞,乔光彦. 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感染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 2001
  • [10]基于近二十年文献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的方药规律研究[D]. 庄灿皇.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02)

标签:;  ;  ;  ;  ;  

卡西来治疗慢性乙型肝炎50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